黨政公文處理條例
Ⅰ 國辦頒發的《黨政機關公文處理條例》,比較2000年國辦頒發《國家行政機關公文處理辦法》和
一、公文處理的概念更加科學
《辦法》規定「公文處理是指公文的辦理、管理、整理(立卷)、歸檔等一系列相互關聯、銜接有序的工作」,《條例》中按照公文辦理的工作流程將公文辦理工作概括為「擬制、辦理、管理」三個相互關聯、銜接有序的工作環節,簡潔明了,「擬制」包括了「起草、審核、簽發」三個環節(《辦法》中隸屬於發文辦理),同時將整理(立卷)、歸檔劃歸至公文辦理范疇。
二、公文的種類更加豐富
原《辦法》中規定公文種類為13種,新《條例》中規定公文種類為15種,增加了「決議」 (適用於會議討論通過的重大決策事項)和「公報」(適用於公布重要決定或者重大事項),同時將「會議紀要」改為「紀要」。
三、公文要素做出了調整
《辦法》第三章第九條規定「公文一般由份號、密級和保密期限、緊急程度、發文機關標志、發文字型大小、簽發人、標題、主送機關、正文、附件說明、發文機關署名、成文日期、印章、附註、附件、抄送機關、印發機關和印發日期、頁碼等組成」,增加了「份號」、「發文機關署名」、「頁碼」,減少了「主題詞」。同時,對涉密文件、緊急公文、聯合行文、公文標題等有了明確的規定:涉密文件要標注份號,緊急公文標注「特急」「加急」,聯合發文可以單獨用主辦機關名稱,公文標題應標明發文機關,有特定發文機關標志的普發性公文可以不加蓋公章等。
四、行文規則上做了具體規定
《條例》中規定向上級機關行文「原則上主送一個上級機關」;「黨委、政府的部門向上級主管部門請示、報告重大事項,應當經本級黨委、政府同意或者授權」;「請示」應當一文一事,並要提出傾向性意見;「除上級機關負責人直接交辦事項外,不得以本機關名義向上級機關負責人報送公文,不得以本機關負責人名義向上級機關報送公文」;向下級機關行文也有明確的規定,「黨委、政府的辦公廳(室)根據本級黨委、政府授權,可以向下級黨委、政府行文,其他部門和單位不得向下級黨委、政府發布指令性公文或者在公文中向下級黨委、政府提出指令性要求。需經政府審批的具體事項,經政府同意後可以由政府職能部門行文,文中須註明已經政府同意」、「黨委、政府的部門在各自職權范圍內可以向下級黨委、政府的相關部門行文」。
五、文件簽發程序更加規范
《條例》規定「重要公文和上行文由機關主要負責人簽發」(《辦法》只對上行文作此規定),「黨委、政府的辦公廳(室)根據黨委、政府授權制發的公文,由受權機關主要負責人簽發或者按照有關規定簽發」。
六、公文辦理環節更加簡明
收文辦理環節增加了「承辦」和「傳閱」環節,對「承辦」和「傳閱」環節也做出了具體的規定和要求;發文辦理環節減少為四個,將「起草」、「審核」、「簽發」環節劃歸到「公文擬制」部分了,「用印」劃分到「印製」部分了。
七、公文管理環節更加嚴格
第七章第二十九條規定「黨政機關公文由文秘部門或者專人統一管理。設立黨委(黨組)的縣級以上單位應當建立機要保密室和機要閱文室,並按照有關保密規定配備工作人員和必要的安全保密設施設備」,第三十二條對「復制、匯編機密級、秘密級公文」也做出了明確詳細的規定。
對照兩辦的《條例》檢查工文辦理過程中的格式和辦理環節,「公務員考試之路」新浪博客博主上海劉源老師還發現有很多與新要求不一致的地方,疏理之後發現主要表現在以下九個方面,提請公考考生注意:
1、明確密級及保密期限。經過定密程序定為秘密文件的,應當在文件上標注密級及保密期限,規范用語為「絕密」「機密」「秘密」。
2、明確緊急程度。有時審計工作時間緊、任務重,在安排布署工作發文時,要在文件上標明緊急程度,文件上的規范用語應標注「特急」「加急」,電報上的規范用語應標注「特提」「特急」「加急」「平急」。
3、規范發文標志。《條例》中規定發文標志「由發文機關全稱或者規范化簡稱加『文件』二字組成,也可以使用發文機關全稱或者規范化簡稱。聯合行文時,發文機關標志可以並用聯合發文機關名稱,也可以單獨用主辦機關名稱」,對於一個部門一個單位應有一個統一規定,是用發文機關全稱,還是用規范化簡稱加「文件」兩字,必須統一。有時用發文機關全稱,有時用簡稱加「文件」兩字,讓人犯疑。
4、落實簽發人。在《條例》中文件格式部分對「簽發人」有明確的要求:重要公文和上行文應當標注簽發人姓名。
5、規範文件標題。文件標題由發文機關名稱、事由和文種組成,在工作實務中,有時由於文件標題太長,文件上又有發文標志,往往在標題中忽略了發文機關名稱,亟需規范。
6、規範文件落款。在《條例》第三章文件格式部分中,增加了「發文機關署名」的內容(「署發文機關全稱或者規范化簡稱」),在現實中因為要加蓋單位公章,或文件頭上已有發文標志,往往只署發文日期,沒署發文機關,亟需改正。
7、規范成文日期。按照《條例》中的規定「署會議通過或者發文機關負責人簽發的日期。聯合行文時,署最後簽發機關負責人簽發的日期。」
8、刪除主題詞一欄。在公文的要素上,《條例》中減少了「主題詞」的內容,在以後制文時就需刪除這一欄內容,同時還規范抄送機關和印發機關及印發日期:除主送機關外需要執行或者知曉公文內容的其他機關,應當使用機關全稱、規范化簡稱或者同類型機關統稱。
9、嚴格上行文的報送程序:黨委、政府的部門向上級主管部門請示、報告重大事項,應當經本級黨委、政府同意或者授權;屬於部門職權范圍內的事項應當直接報送上級主管部門。
至於文件的字體、字型大小、版式等,按照《黨政機關公文格式》國家標准執行。
Ⅱ 《黨政機關公文處理工作條例》什麼時候頒布
最新版的條例是2012年補充修改的《黨政機關公文處理工作條例》
2012年4月6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了《黨政機關公文處理工作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同時廢止了1996年中辦印發的《中國共產黨機關公文處理條例》和2000年國務院印發的《國家行政機關公文處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條例》的發布施行,對推進黨政機關公文處理工作科學化、制度化、規范化將發揮重要作用。與《辦法》對比,《條例》中出現了許多新的變化,主要表現在以下七個方面:
一、公文處理的概念更加科學
《辦法》規定「公文處理是指公文的辦理、管理、整理(立卷)、歸檔等一系列相互關聯、銜接有序的工作」,《條例》中按照公文辦理的工作流程將公文辦理工作概括為「擬制、辦理、管理」三個相互關聯、銜接有序的工作環節,簡潔明了,「擬制」包括了「起草、審核、簽發」三個環節(《辦法》中隸屬於發文辦理),同時將整理(立卷)、歸檔劃歸至公文辦理范疇。
二、公文的種類更加豐富
原《辦法》中規定公文種類為13種,新《條例》中規定公文種類為15種,增加了「決議」(適用於會議討論通過的重大決策事項)和「公報」(適用於公布重要決定或者重大事項),同時將「會議紀要」改為「紀要」。
三、公文要素做出了調整
《辦法》第三章第九條規定「公文一般由份號、密級和保密期限、緊急程度、發文機關標志、發文字型大小、簽發人、標題、主送機關、正文、附件說明、發文機關署名、成文日期、印章、附註、附件、抄送機關、印發機關和印發日期、頁碼等組成」,增加了「份號」、「發文機關署名」、「頁碼」,減少了「主題詞」。同時,對涉密文件、緊急公文、聯合行文、公文標題等有了明確的規定:涉密文件要標注份號,緊急公文標注「特急」「加急」,聯合發文可以單獨用主辦機關名稱,公文標題應標明發文機關,有特定發文機關標志的普發性公文可以不加蓋公章等。
四、行文規則上做了具體規定
《條例》中規定向上級機關行文「原則上主送一個上級機關」;「黨委、政府的部門向上級主管部門請示、報告重大事項,應當經本級黨委、政府同意或者授權」;「請示」應當一文一事,並要提出傾向性意見;「除上級機關負責人直接交辦事項外,不得以本機關名義向上級機關負責人報送公文,不得以本機關負責人名義向上級機關報送公文」;向下級機關行文也有明確的規定,「黨委、政府的辦公廳(室)根據本級黨委、政府授權,可以向下級黨委、政府行文,其他部門和單位不得向下級黨委、政府發布指令性公文或者在公文中向下級黨委、政府提出指令性要求。需經政府審批的具體事項,經政府同意後可以由政府職能部門行文,文中須註明已經政府同意」、「黨委、政府的部門在各自職權范圍內可以向下級黨委、政府的相關部門行文」。
五、文件簽發程序更加規范
《條例》規定「重要公文和上行文由機關主要負責人簽發」(《辦法》只對上行文作此規定),「黨委、政府的辦公廳(室)根據黨委、政府授權制發的公文,由受權機關主要負責人簽發或者按照有關規定簽發」。
六、公文辦理環節更加簡明
收文辦理環節增加了「承辦」和「傳閱」環節,對「承辦」和「傳閱」環節也做出了具體的規定和要求;發文辦理環節減少為四個,將「起草」、「審核」、「簽發」環節劃歸到「公文擬制」部分了,「用印」劃分到「印製」部分了。
七、公文管理環節更加嚴格
第七章第二十九條規定「黨政機關公文由文秘部門或者專人統一管理。設立黨委(黨組)的縣級以上單位應當建立機要保密室和機要閱文室,並按照有關保密規定配備工作人員和必要的安全保密設施設備」,第三十二條對「復制、匯編機密級、秘密級公文」也做出了明確詳細的規定。
對照兩辦的《條例》檢查工文辦理過程中的格式和辦理環節,「公務員考試之路」新浪博客博主上海劉源老師還發現有很多與新要求不一致的地方,疏理之後發現主要表現在以下九個方面,提請公考考生注意:
1、明確密級及保密期限。經過定密程序定為秘密文件的,應當在文件上標注密級及保密期限,規范用語為「絕密」「機密」「秘密」。
2、明確緊急程度。有時審計工作時間緊、任務重,在安排布署工作發文時,要在文件上標明緊急程度,文件上的規范用語應標注「特急」「加急」,電報上的規范用語應標注「特提」「特急」「加急」「平急」。
3、規范發文標志。《條例》中規定發文標志「由發文機關全稱或者規范化簡稱加『文件』二字組成,也可以使用發文機關全稱或者規范化簡稱。聯合行文時,發文機關標志可以並用聯合發文機關名稱,也可以單獨用主辦機關名稱」,對於一個部門一個單位應有一個統一規定,是用發文機關全稱,還是用規范化簡稱加「文件」兩字,必須統一。有時用發文機關全稱,有時用簡稱加「文件」兩字,讓人犯疑。
4、落實簽發人。在《條例》中文件格式部分對「簽發人」有明確的要求:重要公文和上行文應當標注簽發人姓名。
5、規範文件標題。文件標題由發文機關名稱、事由和文種組成,在工作實務中,有時由於文件標題太長,文件上又有發文標志,往往在標題中忽略了發文機關名稱,亟需規范。
6、規範文件落款。在《條例》第三章文件格式部分中,增加了「發文機關署名」的內容(「署發文機關全稱或者規范化簡稱」),在現實中因為要加蓋單位公章,或文件頭上已有發文標志,往往只署發文日期,沒署發文機關,亟需改正。
7、規范成文日期。按照《條例》中的規定「署會議通過或者發文機關負責人簽發的日期。聯合行文時,署最後簽發機關負責人簽發的日期。」
8、刪除主題詞一欄。在公文的要素上,《條例》中減少了「主題詞」的內容,在以後制文時就需刪除這一欄內容,同時還規范抄送機關和印發機關及印發日期:除主送機關外需要執行或者知曉公文內容的其他機關,應當使用機關全稱、規范化簡稱或者同類型機關統稱。
9、嚴格上行文的報送程序:黨委、政府的部門向上級主管部門請示、報告重大事項,應當經本級黨委、政府同意或者授權;屬於部門職權范圍內的事項應當直接報送上級主管部門。
至於文件的字體、字型大小、版式等,按照《黨政機關公文格式》國家標准執行。
Ⅲ 《黨政機關公文處理工作條例》下級機關向上級機關行文應當遵循哪些規則
《黨政機關公文處理工作條例》下級機關向上級機關行文應當遵循以下規則:
(一)原則上主送一個上級機關,根據需要同時抄送相關上級機關和同級機關,不抄送下級機關。
(二)黨委、政府的部門向上級主管部門請示、報告重大事項,應當經本級黨委、政府同意或者授權;屬於部門職權范圍內的事項應當直接報送上級主管部門。
(三)下級機關的請示事項,如需以本機關名義向上級機關請示,應當提出傾向性意見後上報,不得原文轉報上級機關。
(四)請示應當一文一事。不得在報告等非請示性公文中夾帶請示事項。
(五)除上級機關負責人直接交辦事項外,不得以本機關名義向上級機關負責人報送公文,不得以本機關負責人名義向上級機關報送公文。
(六)受雙重領導的機關向一個上級機關行文,必要時抄送另一個上級機關。
(3)黨政公文處理條例擴展閱讀:
「原則上主送一個上級機關,根據需要同時抄送相關上級機關和同級機關,不抄送下級機關」。這是指向上級機關請示工作、報告情況、提出意見時,原則上主送一個上級機關,其他上級機關和同級機關需要周知和支持的,抄送該上級機關和同級機關。
這樣既有利於事項的辦理,又有利於上級機關和同級相關機關同時了解情況,提高指揮、決策的准確性,提高領導、管理、履職水平。
「原則上主送一個上級機關」,主要是為了明確主辦機關的責任,防止推諉、扯皮。當然某些特殊情況或者跨系統的工作,需要同時向上級兩個機關請示工作的,下級兩個機關聯合行文時,可以主送兩個上級機關。
比如,省委、省政府聯合向黨中央、國務院請示工作時,可以主送黨中央、國務院;省發展改革委員會與省國土資源廳聯合向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與國土資源部請示工作時,可以主送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與國土資源部。
「不抄送下級機關」,是指向上級機關的「請示、報告、意見」等均不抄送下級機關。因為,本級機關向上級機關行文,大部分為未定事宜,有的還涉及保密、敏感或不宜向下級機關通報的事項,在上級機關決定前抄送下級機關,容易引起混亂。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第一章 公文寫作基礎理論 第四節 行文規則
Ⅳ 根據《黨政機關公文處理工作條例》公文的種類主要有多少種
命令(令)、決定、決議、指示、通知、通報、通告、公告、布告、批復、議案、報告、請示、函、意見、條例、規定、會議紀要
Ⅳ 新的《黨政機關公文處理工作條例》文種有多少種
15種,決議、決定、命令(令)、公報、公告、通告、意見、通知、通報、報告、請示、批復、議案、函、紀要
Ⅵ 《國家行政機關公文處理辦法》中所規定的文種
《黨政機關公文處理工作條例》條例自2012年7月1日起施行。1996年5月3日中共中央辦公廳發布的《中國共產黨機關公文處理條例》和2000年8月24日國務院發布的《國家行政機關公文處理辦法》停止執行。新規定有15種,舊規定13種,
一、根據《國家行政機關公文處理辦法》第九條規定,行政機關的公文種類主要有:
(一)命令(令)
適用於依照有關法律公布行政法規和規章;宣布施行重大強制性行政措施;嘉獎有關單位及人員。
(二)決定
適用於對重要事項或者重大行動做出安排,獎懲有關單位及人員,變更或者撤銷下級機關不適當的決定事項。
(三) 公告
適用於向國內外宣布重要事項或者法定事項。
(四)通告
適用於公布社會各有關方面應當遵守或者周知的事項。
(五)通知
適用於批轉下級機關的公文,轉發上級機關和不相隸屬機關的公文,傳達要求下級機關辦理和需要有關單位周知或者執行的事項,任免人員。
(六)通報
適用於表彰先進,批評錯誤,傳達重要精神或者情況。
(七)議案
適用於各級人民政府按照法律程序向同級人民代表大會或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提請審議事項。
(八)報告
適用於向上級機關匯報工作,反映情況,答復上級機關的詢問。
(九)請示
適用於向上級機關請求指示、批准。
(十)批復
適用於答復下級機關的請示事項。
(十一)意見
適用於對重要問題提出見解和處理辦法。
(十二)函
適用於不相隸屬機關之間商洽工作,詢問和答復問題,請求批准和答復審批事項。
(十三)會議紀要
適用於記載、傳達會議情況和議定事項。
二、根據《黨政機關公文處理工作條例》第八條規定,最新的公文種類主要有:
(一)決議。適用於會議討論通過的重大決策事項。
(二)決定。適用於對重要事項作出決策和部署、獎懲有關單位和人員、變更或者撤銷下級機關不適當的決定事項。
(三)命令(令)。適用於公布行政法規和規章、宣布施行重大強制性措施、批准授予和晉升銜級、嘉獎有關單位和人員。
(四)公報。適用於公布重要決定或者重大事項。
(五)公告。適用於向國內外宣布重要事項或者法定事項。
(六)通告。適用於在一定范圍內公布應當遵守或者周知的事項。
(七)意見。適用於對重要問題提出見解和處理辦法。
(八)通知。適用於發布、傳達要求下級機關執行和有關單位周知或者執行的事項,批轉、轉發公文。
(九)通報。適用於表彰先進、批評錯誤、傳達重要精神和告知重要情況。
(十)報告。適用於向上級機關匯報工作、反映情況,回復上級機關的詢問。
(十一)請示。適用於向上級機關請求指示、批准。
(十二)批復。適用於答復下級機關請示事項。
(十三)議案。適用於各級人民政府按照法律程序向同級人民代表大會或者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提請審議事項。
(十四)函。適用於不相隸屬機關之間商洽工作、詢問和答復問題、請求批准和答復審批事項。
(十五)紀要。適用於記載會議主要情況和議定事項。
Ⅶ 用2012新版《黨政機關公文處理工作條例》製作紅頭文件的具體做法
《黨政機關公文處理工作條例》
第三章 公文格式
第九條 公文一般由份號、密級和保密期限、緊急程度、
發文機關標志、發文字型大小、簽發人、標題、主送機關、正文、附件說明、發文機關署名、成文日期、印章、附註、附件、抄送機關、印發機關和印發日期、頁碼等組成。
(一)份號。公文印製份數的順序號。涉密公文應當標注份號。
(二)密級和保密期限。公文的秘密等級和保密的期限。
涉密公文應當根據涉密程度分別標注「絕密」「機密」「秘密」和保密期限。
(三)緊急程度。公文送達和辦理的時限要求。根據緊急程度,緊急公文應當分別標注「特急」「加急」,電報應當分別標注「特提」「特急」「加急」「平急」。
(四)發文機關標志。由發文機關全稱或者規范化簡稱加「文件」二字組成,也可以使用發文機關全稱或者規范化簡稱。聯合行文時,發文機關標志可以並用聯合發文機關名稱,也可以單獨用主辦機關名稱。
(五)發文字型大小。由發文機關代字、年份、發文順序號組成。聯合行文時,使用主辦機關的發文字型大小。
(六)簽發人。上行文應當標注簽發人姓名。
(七)標題。由發文機關名稱、事由和文種組成。
(八)主送機關。公文的主要受理機關,應當使用機關全稱、規范化簡稱或者同類型機關統稱。
(九)正文。公文的主體,用來表述公文的內容。
(十)附件說明。公文附件的順序號和名稱。
(十一)發文機關署名。署發文機關全稱__________或者規范化簡稱。
(十二)成文日期。署會議通過或者發文機關負責人簽發的日期。聯合行文時,署最後簽發機關負責人簽發的日期。
(十三)印章。公文中有發文機關署名的,應當加蓋發文機關印章,並與署名機關相符。有特定發文機關標志的普發性公文和電報可以不加蓋印章。
(十四)附註。公文印發傳達范圍等需要說明的事項。
(十五)附件。公文正文的說明、補充或者參考資料。
(十六)抄送機關。除主送機關外需要執行或者知曉公文內容的其他機關,應當使用機關全稱、規范化簡稱或者同類型機關統稱。
(十七)印發機關和印發日期。公文的送印機關和送印日期。
(十八)頁碼。公文頁數順序號。
第十條 公文的版式按照《黨政機關公文格式》國家標准執行。
第十一條 公文使用的漢字、數字、外文字元、計量單位和標點符號等,按照有關國家標准和規定執行。民族自治地方的公文,可以並用漢字和當地通用的少數民族文字。
第十二條 公文用紙幅面採用國際標准A4 型。特殊形式的公文用紙幅面,根據實際需要確定。
Ⅷ 《黨政機關公文處理條例》中收文辦理步驟中是否還包括擬辦跟批辦
個人認為不需要,提出擬辦意見是批辦性公文才有的,閱知性公文不需要,擬辦是是包括在承辦步驟中的。本題個人認為選CD
《黨政機關公文處理條例》第二十四條:
收文辦理主要程序是:
(一)簽收。對收到的公文應當逐件清點,核對無誤後簽字或者蓋章,並註明簽收時間。
(二)登記。對公文的主要信息和辦理情況應當詳細記載。
(三)初審。對收到的公文應當進行初審。初審的重點是:是否應當由本機關辦理,是否符合行文規則,文種、格式是否符合要求,涉及其他地區或者部門職權范圍內的事項是否已經協商、會簽,是否符合公文起草的其他要求。經初審不符合規定的公文,應當及時退回來文單位並說明理由。
(四)承辦。閱知性公文應當根據公文內容、要求和工作需要確定范圍後分送。批辦性公文應當提出擬辦意見報本機關負責人批示或者轉有關部門辦理;需要兩個以上部門辦理的,應當明確主辦部門。緊急公文應當明確辦理時限。承辦部門對交辦的公文應當及時辦理,有明確辦理時限要求的應當在規定時限內辦理完畢。
(五)傳閱。根據領導批示和工作需要將公文及時送傳閱對象閱知或者批示。辦理公文傳閱應當隨時掌握公文去向,不得漏傳、誤傳、延誤。
(六)催辦。及時了解掌握公文的辦理進展情況,督促承辦部門按期辦結。緊急公文或者重要公文應當由專人負責催辦。
(七)答復。公文的辦理結果應當及時答復來文單位,並根據需要告知相關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