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款行政行為是指除行政法規明確規定外
㈠ 無附款行政行為是什麼意思
行政行為一般是指國家賦予公務行政部門行使的權利。
附款行政行為就是指,因各行政單位所涉及的行政事項、地區、對象、環境等較復雜,在國家規定的統一的行政行為下,再制定具體實施的行政行為細則,以附條款方式實施的行政行為。
無附款行政行為,就是無需再細化加附條款的行政行為。
㈡ 行政行為種類
行政行為種類
行政行為,是指國家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行政機關委託的組織、或者個人在行政管理活動中行使行政職權,針對特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就特定的具體事項,作出的有關該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權利義務的單方行為。簡而言之,即指行政機關行使行政權力,對特定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作出的有關其權利義務的單方行為。
下面是具體的分類:
1.按行為性質劃分,可分為:
(1)設定權利或者義務的行為。包括賦予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的行為,如頒發營業執照可以使一個新的民事主體誕生;設定某一權利或義務的行為,如對甲公民發放房屋產權證書。
(2)剝奪、限制權利或撤銷義務的行為,對公民、組織已有的能力或權利,行政機關可以剝奪,如吊銷某企業的營業執照;也可以限制,如海關扣留某走私嫌疑人是限制其人身權利,扣留他的進出境物品,是限制其行使財產權利;衛生局責令某企業停產整頓,是限制其經營權利。對公民、組織應承擔的義務,行政機關可以撤銷,如稅務機關因某國有企業確有困難,根據其申請決定免除其應繳納的所得稅。
(3)變更權利或義務的行為。對公民、組織已有的權利或已經承擔的義務,行政機關可以變更,如在發放了土地所有權證後,考慮到有不合理因素,又決定將其中一部分土地劃給鄰村所有,再如,稅務機關根據某企業的申請減少了其應繳納的稅款。
(4)不行為,或稱不作為。行政機關對於自己應當履行的職權不履行,稱不行為或不作為。不作為不是否定行為,否定行為是已經作為了,比如公民甲申請營業執照,某工商局決定駁回,不予批准,這是否定行為。如果該工商局不予答復,不作決定,這是不作為。行政機關不行為也是一種具體行政行為。
2.按行政機關是否以當事人的申請作為開始具體行政行為的條件劃分:
(1)依職權的行政行為,行政機關可以主動實施,無需向對方請求,如行政處罰(主動的行政行為)。
(2)應申請的行政行為,行政機關必需以相對人的申請為前提,如工商機關頒發營業執照(被動的行政行為)。
3.按具體行政行為受法律拘束的程度劃分:
(1)羈束的具體行政行為,受法律、法規嚴格的約束,只能依照法律、法規的規定執行,毫無裁量的餘地(如稅務機關征稅,不能自由創設稅種)。
(2)裁量的具體行政行為,法律法規規定一個幅度,行政機關在此幅度內斟酌,其意志參予其間(如,治安管理處罰法規定,罰款20-200元)。
4.按具體行政行為與當事人之間的權益關系,可分為授益的和負擔的具體行政行為。
5.按具體行政行為是否需要具備法定的形式,分為要式的與不要式的具體行政行為。
6.按行政行為是否要具有法定的形式和程序要式行政行為和非要式行政行為。我國的具體行政行為原則上都是要式,不符合法定程序和形式的,是違法行為,要撤銷。例外情況下是不要式的,如情況簡單,無需煩瑣的程序,如行政處罰法規定,對於違法行為輕,情節不嚴重的,可以當場口頭處罰;再者,情況緊急,來不急經過必要的程序,如消防隊為救火拆掉一個障礙房子。
㈢ 行政行為有哪些種類
行政行為原則上自告知之時起發生法律效力,但在附款有規定時自規定之時起生效。受領之時生效和即時生效的規則,是不能成立的。行政行為公定力、確定力、拘束力和執行力的發生時間,一般為告知之時。行政行為種類有九種:
1、內部行政行為與外部行政行為。行政行為以其適用與效力作用的對象的范圍為標准,可分為內部行政行為與外部行政行為。所謂內部行政行為,是指行政主體在內部行政組織管理過程中所作的只對行政組織內部產生法律效力的行政行為,如行政處分及上級機關對下級機關所下達的行政命令等。所謂外部行政行為,是指行政主體在對社會實施行政管理活動過程中針對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所作出 的行政行為,如行政許可行為、行政處罰行為等。
2、抽象行政行為與具體行政行為。所謂抽象行政行為,是指以不特定的人或事為管理對象,制定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規范性文件的行為,如制定行政法規和行政規章的行為。抽象行政行為包括兩類:一類是行政立法行為,即有權行政機關制定行政法規和行政規章的行為;另一類是制定不具有法源性的規範文件的行為,即有權行政機關制定或規定除行政法規和規章以外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其他規范性 文件的行為。
3、羈束行政行為與自由裁量行政行為。行政行為以受法律規范拘束的程度為標准,可分為羈束行政行為和自由裁量行政行為。羈束行政行為,是指法律規范對其范圍、條件、標准、形式、程序等作了較詳細、具體、明 確規定的行政行為。自由裁量行政行為,是指法律規范僅對行為目的、行為范圍等作一原則性規定,而將行為的 具體條件、標准、幅度、方式等留給行政機關自行選擇、決定的行政行為。
4、依職權的行政行為與依申請的行政行為。以行政機關是否可以主動作出行政行為為標准,行政行為可分為依職權的行政行為和依申請 的行政行為。依職權的行政行為,指行政機關依據法律賦予的職權,無須相對方的請求而主動實施的行政 行為。依申請的行政行為,是指行政機關必須有相對方的申請才能實施的行政行為。
5、單方行政行為與雙方行政行為。以決定行政行為成立時參與意思表示的當事人的數目為標准,將行政行為分為單方行為與雙 方行政行為。單方行政行為指依行政機關單方意思表示,無須徵得相對方同意即可成立的行政行為。
6、要式行政行為與非要式行政行為。以行政行為是否應當具備一定的法定形式為標准,行政行為可分為要式行政行為與非要式行 政行為。所謂要式行政行為,是指必須具備某種法定的形式或遵守法定的程序才能成立生效的行政行 為。所謂非要式行政行為,是指不需一定方式和程序,無論採取何種形式都可以成立的行政 行為。
7、作為行政行為與不作為行政行為。以行政行為是否以作為方式來表現為標准,行政行為可分為作為行政行為和不作為行政行為 。所謂作為行政行為,是指以積極作為的方式表現出來的行政行為,如行政獎勵、行政強制行 為。所謂不作為行政行為是指以消極不作為方式表現出來的行政行為。
8、行政立法行為、行政執法行為與行政司法行為。這是以行政權作用的表現方式和實施行政行為所形成的法律關系為標准所作的劃分。所謂行政立法行為,是指行政主體依法定職權和程序制定帶有普遍約束力的規范性文件的行 為,它所形成的法律關系是以行政機關為一方,以不確定的行政相對方為另一方。所謂行政執法行為,是指行政主體依法實施的直接影響相對方權利義務的行為,或者對個人、組織的權利義務的行使和履行情況進行監督檢查的行為。它形成的法律關系是以行政主體 為一方,以被採取措施的相對方為另一方的雙方法律關系。具體包括行政許可、行政確認、行政獎勵、行政處罰、行政強制、行政合同、行政監督等行 為。
9、自為的行為、授權的行為和委託的行為。以行政職權的來源為標准,可以把行政行為劃分為自為的行為、授權的行為和委託的行為。自為的行為指行政機關根據法律規定的職權,自己作出的行政行為。
㈣ 行政行為合法性基本要件
1、行政行為的主體合法。所謂主體合法是指作出行政行為的組織必須具有行政主體資格,能以自己的名義作出行政行為,並能獨立承擔法律責任。根據中國有關法律、法規規定,能夠成為行政主體的是行政機關或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並且該行政主體應當是依法設置的行政機關或是依法被授予行政職權的組織。
2、行政行為應當符合行政主體的許可權范圍。許可權合法是指行政主體必須在法定的職權范圍內實施行為,這是行政行為合法有效的許可權方面的要件。
3、行政行為的內容應當合法、適當內容合法要求:行為有確鑿的證據證明,有充分的事實根據。行為有明確的依據,正確適用了法律、法規、規章和其他規范性文件。行為必須公正、合理,符合立法目的和立法精神。
4、行政行為應當符合法定程序程序是實施行政行為所經過的步驟、時限方式等。任何行政行為均須通過一定的程序表現出來,沒有脫離程序的行政行為。行為的程序是否合法影響著行政行為實體的合法性。
二、行政行為的分類:
(一)抽象行政行為與具體行政行為:1、抽象行政行為指行政主體針對不特定行政管理對象實施的行政行為;2、具體行政行為指行政主體針對特定對象實施的行政行為。
(二)羈束行政行為與自由裁量行政行為:1、羈束行政行為指行政主體依嚴格法律規范實施的行政行為;2、自由裁量行政行為指行政主體依法自由裁量實施的行政行為。
(三)依職權行政行為與應請求行政行為:1、依職權行政行為指行政主體直接依法定職權實施的行政行為;2、應請求行政行為指行政主體在相對人提出申請後依法實施的行為。
(四)附款行政行為與無附款行政行為:1、附款行政行為指主體實施的附有一定條件限制的行政行為;2、無附款行政行為指行政主體實施的不附條件的行政行為。
(五)要式行政行為與不要式行政行為:特定形式1、法律,法規規定必須具備某種方式或形式才能產生法律效力的行政行為;2、法律沒有明確行政行為的具體形式,行政機關根據實際需要作出各種形式的行政行為。
六、授益行政行為與不利行政行為1、是指設定或確認權益,或者減免義務的行為。2、是指設定或確認權益,或者限制,剝奪或拒絕確認權益的行為。
那此時其實就是可以不實際執行的,即使在執行之後才發現不合法,那此時也是可以要求作出賠償。至於行政行為的分類,根據不同的劃分標准有不同的分類。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
第四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違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為,應當給予行政處罰的,依照本法由法律、法規、規章規定,並由行政機關依照本法規定的程序實施。
第五條 行政處罰遵循公正、公開的原則。設定和實施行政處罰必須以事實為依據,與違法行為的事實、性質、情節以及社會危害程度相當。對違法行為給予行政處罰的規定必須公布;未經公布的,不得作為行政處罰的依據。
㈤ 行政決定的分類
依職權作出的行政決定與依申請,作出的行政決定:按行政決定是否可由行政主體主動實施為標准所作的分類。
依職權作出的行政決定是指行政主體依據自己的職權,不需相對人的意思表示即能作出並發生效力的行政決定,如行政處罰。大多數行政決定都是依職權行政決定。依申請作出的行政決定是行政主體在相對人申請的意思表示之下所作出的行政決定,如行政許可。
羈束性行政決定與裁量性行政決定:以行政決定受行政法規范的拘束程度為標准標准劃分的。
羈束行政決定是指行政主體對行政法規范的適用沒有靈活性的行政決定,裁量行政決定(又稱自由裁量行政決定)則是指行政主體對行政法規范的適用具有靈活性的行政決定。
附款行政決定和無附款行政決定:按行政決定是否有附款為標准。
附款行政決定是指除行政法規范明確規定外,行政主體根據實際需要附加生效條件的行政決定,又稱條件行政決定。無附款行政決定是指行政決定的生效沒有附加條件的行政決定,又稱單純行政決定。這里的附款就是條件,指行政主體規定(而不是行政法規范規定)的、其成就與否決定法律行為效力或消滅的、某種將來的事實或行為。
授益性行政決定與負擔性行政決定:以行政決定對相對人是否有利為標准劃分的。
行政決定的直接效果對行政相對人有利的為授益性行政決定,如行政獎勵;行政決定的直接效果對行政相對人不利的為負擔性行政決定,也稱損益性行政決定,如行政處罰。行政決定對相對人是否有利,應該看這種行政決定的直接效果,而不是問接效果。但是,當一個行政決定既設定了行政相對人的權利又設定了行政相對人的義務時,既是授益行政決定又是負擔行政決定。當一個行政決定有兩個行政相對人時(如行政裁決),對一個行政相對人可能構成授益行政決定,對另一個行政相對人則可能構成負擔行政決定。當一個行政決定是為了維護公共利益時(如確定某樹為名木古樹),則構成對不特定行政相對人的負擔行政決定。
要式行政決定和非要式行政決定: 按行政決定是否必須具備法定形式為標准。
要式行政決定是指必須具備某種書面文字或具有特定意義符號的行政決定,非要式行政決定則是指行政法規范沒有要求必須具備書面文字或特定意義符號的行政決定。
命令性行政決定、形成性行政決定和確認性行政決定:以行政決定的內容為標准劃分的。
命令性行政決定是指行政主體以命令形式要求相對人負擔特定作為和不作為的義務,這是最傳統、最常見的行政決定。形成性行政決定是指能夠使相對人的公法關系產生「形成性效果」,即創設、變更或消滅具體法律關系的行政決定,如給予執照、許可等。確認性行政決定是指確認某件事實或確認相對人在行政法上的權利與義務的行政決定,如婚姻狀況等的確認決定。
行政作為和行政不作為:按行政決定是否改變現有法律狀態(權利義務關系)為標准劃分的。
行政作為是指行政主體積極改變現有法律狀態的行政決定,如行政徵收和頒發許可證等。行政不作為是指行政主體維持現有法律狀態,或不改變現有法律狀態的行政決定,如不予答復和予以拒絕等。
獨立行政決定和需補充行政決定:按行政決定是否需要其他行為作為補充為標准。
獨立行政決定是指不需要其他補充行為就能夠生效的行政決定,需補充行政決定是指必須具備補充行為才能生效的行政決定。這個補充行為往往就是上級機關的審批或備案行為。當該補充行為是由行政法規范規定時,需補充行政決定是一個無附款行政決定;當該補充行為並非基於行政法規范的規定,而是由行政主體自行設定或要求時,需補充行政決定是一個附款行政決定。因此,行政決定的這一分類應當與附款行政決定和無附款行政決定的分類加以區別。
外部行政決定和內部行政決定:按相對人是否行政組織內部的機構或公務員為標准劃分的。
外部行政決定,是指行政主體針對行政組織系統以外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所作的行政決定。內部行政決定,是指行政主體針對行政組織系統內部的機構或公務員所作的行政決定。 但是,行政主體導致公務員身份變化的行為屬於外部行政決定,如錄用公務員或開除公務員等。
㈥ 行政行為的合法性要件包括哪些內容
1、行政行為的主體合法。
所謂主體合法是指作出行政行為的組織必須具有行政主體資格,能以自己的名義作出行政行為,並能獨立承擔法律責任。根據中國有關法律、法規規定,能夠成為行政主體的是行政機關或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並且該行政主體應當是依法設置的行政機關或是依法被授予行政職權的組織。
2、行政行為應當符合行政主體的許可權范圍
許可權合法是指行政主體必須在法定的職權范圍內實施行為,這是行政行為合法有效的許可權方面的要件。
3、行政行為的內容應當合法、適當
內容合法要求:行為有確鑿的證據證明,有充分的事實根據。行為有明確的依據,正確適用了法律、法規、規章和其他規范性文件。行為必須公正、合理,符合立法目的和立法精神。
4、行政行為應當符合法定程序
程序是實施行政行為所經過的步驟、時限方式等。任何行政行為均須通過一定的程序表現出來,沒有脫離程序的行政行為。行為的程序是否合法影響著行政行為實體的合法性。
(6)附款行政行為是指除行政法規明確規定外擴展閱讀:
行政行為的分類:
一、抽象行政行為與具體行政行為:
1、抽象行政行為指行政主體針對不特定行政管理對象實施的行政行為;
2、具體行政行為指行政主體針對特定對象實施的行政行為。
二、羈束行政行為與自由裁量行政行為:
1、羈束行政行為指行政主體依嚴格法律規范實施的行政行為;
2、自由裁量行政行為指行政主體依法自由裁量實施的行政行為。
三、依職權行政行為與應請求行政行為:
1、依職權行政行為指行政主體直接依法定職權實施的行政行為;
2、應請求行政行為指行政主體在相對人提出申請後依法實施的行為。
四、附款行政行為與無附款行政行為:
1、附款行政行為指主體實施的附有一定條件限制的行政行為;
2、無附款行政行為指行政主體實施的不附條件的行政行為。
五、要式行政行為與不要式行政行為:特定形式
1、法律,法規規定必須具備某種方式或形式才能產生法律效力的行政行為
2、法律沒有明確行政行為的具體形式,行政機關根據實際需要作出各種形式的行政行為。
六、授益行政行為與不利行政行為
1、是指設定或確認權益,或者減免義務的行為。
2、是指設定或確認權益,或者限制,剝奪或拒絕確認權益的行為。
㈦ 這是屬於什麼行政行為
對於惡意違規行為,加收應繳款3-5倍,屬於處罰性質的行政行為。
行政行為分類
一、抽象行政行為與具體行政行為:
1、抽象行政行為指行政主體針對不特定行政管理對象實施的行政行為;
2、具體行政行為指行政主體針對特定對象實施的行政行為。
二、羈束行政行為與自由裁量行政行為:
1、羈束行政行為指行政主體依嚴格法律規范實施的行政行為;
2、自由裁量行政行為指行政主體依法自由裁量實施的行政行為。
三、依職權行政行為與應請求行政行為:
1、依職權行政行為指行政主體直接依法定職權實施的行政行為;
2、應請求行政行為指行政主體在相對人提出申請後依法實施的行為。
四、附款行政行為與無附款行政行為:
1、附款行政行為指主體實施的附有一定條件限制的行政行為;
2、無附款行政行為指行政主體實施的不附條件的行政行為。
五、要式行政行為與不要式行政行為:特定形式 。
六、授益行政行為與不利行政行為 。
㈧ 很多行政機關做出的行為,很難判斷屬於行政行為的哪一類,比如責令召回缺陷產品,徵收徵用土地或公民財產
行政行為分為:
一、抽象行政行為與具體行政行為:
1、抽象行政行為指行政主體針對不特定行政管理對象實施的行政行為;
2、具體行政行為指行政主體針對特定對象實施的行政行為。
二、羈束行政行為與自由裁量行政行為:
1、羈束行政行為指行政主體依嚴格法律規范實施的行政行為;
2、自由裁量行政行為指行政主體依法自由裁量實施的行政行為。
三、依職權行政行為與應請求行政行為:
1、依職權行政行為指行政主體直接依法定職權實施的行政行為;
2、應請求行政行為指行政主體在相對人提出申請後依法實施的行為。
四、附款行政行為與無附款行政行為:
1、附款行政行為指主體實施的附有一定條件限制的行政行為;
2、無附款行政行為指行政主體實施的不附條件的行政行為。
五、要式行政行為與不要式行政行為:特定形式
1、法律,法規規定必須具備某種方式或形式才能產生法律效力的行政行為
2、法律沒有明確行政行為的具體形式,行政機關根據實際需要作出各種形式的行政行為。
六、授益行政行為與不利行政行為
1、是指設定或確認權益,或者減免義務的行為。
2、是指設定或確認權益,或者限制,剝奪或拒絕確認權益的行為。
㈨ 行政行為成立的要件有
1、行為的主體必須是擁有行政職權或有一定行政職責的國家行政機關,或者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或者行政機關委託的組織或個人。
2、行為主體有憑借國家行政權產生、變更或消滅某種行政法律關系的意圖。
3、行為主體在客觀上有行使行政職權或履行職責的行為。
4.功能要件,即行為主體實施的行為能直接或間接導致行政法律關系的產生、變更和消滅。
一、行政行為的分類有哪些?
(1)抽象行政行為與具體行政行為:
1、抽象行政行為指行政主體針對不特定行政管理對象實施的行政行為;
2、具體行政行為指行政主體針對特定對象實施的行政行為。
(2)羈束行政行為與自由裁量行政行為:
1、羈束行政行為指行政主體依嚴格法律規范實施的行政行為;
2、自由裁量行政行為指行政主體依法自由裁量實施的行政行為。
(3)依職權行政行為與應請求行政行為:
1、依職權行政行為指行政主體直接依法定職權實施的行政行為;
2、應請求行政行為指行政主體在相對人提出申請後依法實施的行為。
(4)附款行政行為與無附款行政行為:
1、附款行政行為指主體實施的附有一定條件限制的行政行為;
2、無附款行政行為指行政主體實施的不附條件的行政行為。
(5)要式行政行為與不要式行政行為:特定形式
1、法律,法規規定必須具備某種方式或形式才能產生法律效力的行政行為;
2、法律沒有明確行政行為的具體形式,行政機關根據實際需要作出各種形式的行政行為。
(6)授益行政行為與不利行政行為:
1、是指設定或確認權益,或者減免義務的行為。
2、是指設定或確認權益,或者限制,剝奪或拒絕確認權益的行為。
二、行政行為的概念是什麼
行政法學上的行政行為,特指行政主體基於行政職權所作出的,能直接或間接引起法律效果的公務行為。
行政行為具有以下四個方面的法律特徵:從主體上看,行政行為是由行政主體所做出的。從性質上看,行政行為是一種公務行為,而不是一種私人行為。從方式上看,行政行為是一種單方行為,而不是雙方行為。從效果上看,行政行為是一種能直接或間接引起法律效果的行為。
法律依據
《行政訴訟法》第二條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有權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前款所稱行政行為,包括法律、法規、規章授權的組織作出的行政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