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衛生法律法規論文
Ⅰ 醫學生學習衛生法學的意義和重要性
衛生法是調整在衛生活動過程中所發生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我國的衛生法是由一系列調整衛生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所構成的。其中與我們相關主要有:傳染病防治法、執業醫師法、學校衛生工作條例、公共場所衛生管理條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葯品管理法實施條例、醫療機構管理條例和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等等。
平時我們看報紙、電視,經常會聽聞各種醫療事故、醫療糾紛的新聞,可以知道現在的醫患關系日益惡化。作為一個准醫生,今後免不了要碰到一些糾紛。這時候,對衛生法的熟悉了解可能會幫我們很大的忙,幫我們盡量避免一些法律上的麻煩。比如,當我們碰到一些緊急情況,如果處理不當就可能引發重大事故,如果你不熟悉衛生法,不知道正確的法律處理程序,就可能會手足無措,一不小心就可能引起醫療糾紛,麻煩纏身;反之,如果你熟悉法定程序,知道如何盡量避免風險、減少損失,那麼你處理起來就心裡有底,也就能更好的處理各種麻煩,規避風險。
在成為真正的醫生之前,我們還有很多的法律程序要走。無論是到醫院工作還是開私人診所,我們都必須依據某些法律法規所規定的程序執行。如執業醫師法,便是我們成為醫生前必讀的一部法律,包括醫師資格的取得,醫師執業注冊制度,醫師執業規則,醫師的考核和培訓和法律責任等方面,都是作為一個菜鳥醫生從業前的必讀知識。而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則是我們面對醫療事故的指南,幫助我們處理各種糾紛。
同時,衛生法作為一部法律,同時發揮著警示的作用。與所有的法律一樣,它規定了違反法律的各種處罰,約束著所有醫療衛生從業者的行為,使各種從業行為變得更加的規范。作為醫學生,我們應該熟悉衛生法,養成依法辦事的習慣。它提醒我們作為一個醫生的職責、義務,同時它也規定了我們的權力,讓我們更好的完成作為白衣天使的任務。
衛生法作為醫療衛生方面的基礎法律,是我們醫學生日後從醫生涯的指向燈、保護傘,也是我們的長鳴鍾。對於即將成為醫生的醫學生,這部法律尤為重要。
Ⅱ 求一份食品衛生學綜述性論文
食品衛生安全
(摘要〕 食品安全問題舉國關注,世界各國政府大多將食品安全視為國家公共安全,並紛紛加大監管力度。2004年9月1日,國務院發布了《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決定》,決定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進一步加強食品安全工作。食品安全涉及多部門、多層面、多環節,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從當前來看,應盡快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法律體系;統一協調、權責明晰的監管體系;食品安全應急處理機制;完整統一的食品安全標准和檢驗檢測體系;食品安全風險評估評價體系;食品安全信用體系;食品安全信息監測、通報、發布的網路體系;中介及研究單位的推動體系等九大體系,促進食品安全水平的全面提高。
〔關鍵詞〕 食品安全; 體系建設;監管
民以食為天。食品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最基本的物質條件。在我國國民經濟中,食品工業已成為第一大產業。根據有關資料顯示,1993年至1998年,我國食品工業總產值由3430億元增至6000億元,平均每年遞增12%。2003年我國食品工業總產值更是首破12000億元,遠遠超過汽車工業總產值9400億元的水平。但是全球及我國接連不斷發生的惡性食品安全事故卻引發了人們對食品安全的高度關注,也促使各國政府重新審視這一已上升到國家公共安全高度的問題,各國紛紛加大了對本國食品安全的監管力度。
2003年4月16日,我國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正式掛牌,標志著我國食品安全工作邁入了綜合監管與具體監管相結合的新階段,也表明了我國政府與時俱進、切實抓好食品安全工作的決心。然而,此後有關食品安全的負面消息依然不斷,通過新聞媒體的深入追蹤報道,我們知道了阜陽劣質奶粉、重慶火鍋石蠟底料、太倉劣質肉鬆、山東"摻肥"龍口粉絲……。據媒體報道,《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新近完成的一項有關食品安全的調查顯示,近期頻發的食品安全事件引起了公眾的廣泛關注,82%的公眾表示,這些事件"肯定會" 引發自己對周圍食品安全問題的擔心,13%的人表示"可能會"。我國目前的食品安全監管較發達國家而言,起步較緩、問題較多,造成我國食品安全問題屢禁不絕的重要原因還是在於我國食品安全缺乏完整的保障體系。我們認為,在今後較長的一段時間里,我國應當把在整體上建立我國食品安全的保障體系作為食品安全工作重點和戰略目標來實現。
一、基本建立和逐步完善我國食品安全法律體系
據我們初步統計,1949年至今,我國部級以上機關所頒布的有關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規、規章、司法解釋以及各類規范性文件等多達840篇。其中基本法律法規107篇、專項法律法規683篇、相關法律法規50篇;文革前(1966年5月前)7篇、改革開放前(1978年12月前)1篇、改革開放後(1978年12月後)832篇。國務院於1979年8月28日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管理條例》(現已失效),全國人大常委會於1982年11月19日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試行)》(現已失效),全國人大常委會於1995年10月30日發布了現行有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以下簡稱"《食品衛生法》"),這3個法律規定從法律層面上相繼構成了我國改革開放後食品安全法律體系的核心,對我國的食品安全起到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隨著經濟社會及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和人們對食品安全問題認識的不斷深化,我國目前的食品安全法律體系有些方面已經不能適應當今食品安全形勢的發展需要,作為食品安全法律體系的核心,《食品衛生法》對體系內其他法律法規、規范性文件的指導作用也有所降低。主要原因包括:
第一,《食品衛生法》等法律法規所調整的范圍過於狹窄。《食品衛生法》第四條規定:"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從事食品生產經營的,都必須遵守本法。"從此條可以看出,《食品衛生法》的"食品"概念是狹義的,並沒有包括種植、養殖、儲存等環節中的食品以及與食品相關的食品添加劑、飼料及飼料添加劑的生產、經營或者使用。而食品安全問題本身涵蓋了從農田到餐桌的全過程,法律應當反映出食品在這個過程中的整個生物鏈條,僅對食品生產經營階段中發生的食品安全法律關系進行調整使得該法出現了較大的法律監管盲區,從而造成了政府部門對飼料中加入瘦肉精、農葯大量殘留、濫用抗生素、食品儲存污染等諸多問題的監管滯後和監管不力。
第二,《食品衛生法》確定的執法主體職責與現實情況有所脫節。根據該法第三條的規定:"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主管全國食品衛生監督管理工作。國務院有關部門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負責食品衛生管理工作。"而1998年機構改革之後,我國食品監管主要由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公安部、農業部、商務部、衛生部、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海關總署等多個部委共同按職能分段監管,已形成了食品安全多部門的監管體制。2004年9月1日頒布的《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決定》再次對有關部委的職責分工加以調整和明確。《食品衛生法》關於執法主體職責的內容應當順應現實的改變做出相應的調整。
第三,食品安全法律體系的內容比較單薄,對經濟社會和科技發展所導致的食品安全的新情況、新問題大多尚未涉及。和經濟發達國家的食品安全法規相比,我國缺少一系列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制度。例如食品安全應急處理機制、食品安全風險評價制度、食品安全信用制度以及食品安全信息發布制度等。同時,我國食品安全法律體系對"食品安全"等最重要最基本的概念尚未有明確的法律定義。
第四,食品安全法律責任的規定不嚴、銜接不順、內容不全。以食品安全法律體系的核心《食品衛生法》為例,對違反該法規定,食品生產經營過程不符合衛生要求的,責令改正,給予警告,可以處以五千元以下的罰款;拒不改正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吊銷衛生許可證。食品衛生是食品安全最基本的要求,對違反衛生規定的當予重罰。然而根據該法,在一般違法情況下,除了責令改正和警告之外,五千元以下的罰款落在執法機關的自由裁量范圍之內,且不說罰款的上限太低,如此"可以"也為追究違法者的行政責任創造了迂迴的空間,極有可能連區區五千元以下的罰款也不了了之。類似的規定總和起來,執法不力也就難免了。
再如,《食品衛生法》第三十九條規定:違反本法規定,生產經營不符合衛生標準的食品,造成嚴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嚴重食源性疾患,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而根據《刑法》第一百四十三條的規定,生產、銷售不符合衛生標準的食品,只要足以造成嚴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嚴重食源性疾患的,即構成犯罪,依法應予追究刑事責任。兩者相比較可以看出,在同一罪名上,《食品衛生法》要求違法行為具有人身傷害後果才構成犯罪,而《刑法》則強調當違法行為具有危害人身健康的危險性時即構成犯罪。兩者尺度的不統一,往往會造成行政執法部門在對待"足以造成嚴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嚴重食源性疾患的"上述違法行為時,僅僅因為危害結果尚未發生,就依據《食品衛生法》做出不移交司法部門追究當事人刑事責任的決定,用行政處罰代替刑事追究。法律銜接的不統一給了違法食品業主以喘息的可能,削減了法律的懲處力度,也為司法機關再度追究當事人的刑事責任造成了時間上的拖延。其主要原因是《食品衛生法》修訂在前,《刑法》修訂在後,這段時期內無論是食品安全問題還是國家對食品安全的關注程度均有加重之勢,《刑法》的修訂是順應了當時食品安全的要求。可見《食品衛生法》的滯後性已經顯現。
第五,現行食品安全法律體系中尚欠缺對食品安全監管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監管職責的落實和失職責任的追究機制。
綜上,在建立我國食品安全法律體系的過程中,應當首先抓緊組織修訂《食品衛生法》。在是否將《食品衛生法》修改為《食品安全法》的問題上,還有不同意見。我們認為,食品衛生僅是食品安全問題中的一部分,無論是從法律的名稱還是從法律本身的內容考慮,食品安全法律體系都應圍繞"食品安全"這一核心加以建設。建議方法有二:一種是把《食品衛生法》更名為《食品安全法》,作一次全面修訂和補充;另一種是重新制訂一部《食品安全基本法》,作為食品安全領域的"母法",其基本內容至少應當包括如下方面: (1)目的:綜合促進和保障食品安全。(2)定義:明確"食品"、"食品安全"等名詞的法律涵義。(3)食品安全監管范圍:國家對食品安全實行從農田到餐桌的全過程監管。(4)監管體制:以法律的形式提出我國食品安全基本監管框架和各方職能。(5)食品安全監管原則:確保人民身體健康,注重科學依據,控制和預防並重,公開、客觀、公正,等等。(6)社會其他各階層的食品安全責任。以食品生產經營企業為主,還包括與食品相關的行業、食品行業協會以及消費者等。(7)應急處理。(8)標准檢測,含市場准入。(9)安全風險評價。(10)信用體系。(11)食品安全信息網路。(12)宣傳教育。(13)行業協會、研究機構的推動。(14)法律責任。強調監管主體的違法責任、做好與《刑法》的銜接、對違法食品生產經營者設置嚴厲罰則。
法律的尊嚴是執行出來的,而不是制定出來的。無論多嚴密、多完善的法律,還必須經由各級政府職能部門的正確施行,才能真正發揮其保障食品安全的強大規范作用。如果行政執法部門不嚴格執法或者出於各種原因錯誤地理解和適用了食品安全法律法規,那麼就算這些法律法規再完善,也不能產生預期的效果。在現今的食品安全監管中,執法不力的問題不容迴避。從我們了解並研究的一些案例看,有不少食品安全事故是由於失職或瀆職等執法不力造成的,再加上地方保護主義,食品安全事故頻發也就不足為怪了。因此,"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成為我國食品安全監管部門執法中的一個頑症,究其原因,不外乎是執法人員對法律法規的理解和運用能力不強、礙於情面和各方壓力辦"人情案"以及部分執法人員以權謀私、地方保護等等。要做到依法行政,就必須注重對執法人員的法律培訓和思想道德教育、制訂嚴密的工作紀律和內部審批程序、完善行政執法人員責任追究機制、建立大案要案領導集體決定製度,不斷強化執法和執法監督,使法律法規落到實處。
二、建立和完善統一協調、權責明晰的食品安全監管體系
我國現今的食品安全監管體制在延續歷史做法的同時,更要向管理體制卓有成效的國家學習,使監管體制相對協調集中,逐漸開創我國科學、協調的食品安全監管新模式。長期以來,我國對食品實行多頭管理,一方面執法中各部門職責交叉、都可以執法,另一方面則出現模糊或真空地帶,給不法分子造成可乘之機。這樣就出現了我國食品安全"都管但都管不好"的局面,也為一些部門權力尋租製造了借口。2003年3月10日,國務院宣布在原國家葯品監督管理局基礎上組建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其意圖很明顯,在政出多門的情況下,希望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能起到協調作用。但由於管理構架、職責劃分、行政成本以及部門協調等諸多原因,想要在短時間內解決食品安全監管體制的問題,尚不容樂觀。有學者認為,應改變多頭管理,向相對集中統一的方向發展。我們認為,由於食品的產業鏈太長,我國的地域范圍大,生產力發展水平極不平衡,不可能也不必要將食品安全的監管統一在一二個部門。當前,應重點解決食品監管職責過於分散的狀況,將對食品安全監管的職能相對集中,權責進一步明晰,並通過建立一種有效率和權威的協調機制提高監管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第一,可以考慮在現行的部際食品安全聯席協調會議的管理架構上有所突破,如成立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以統一協調、管理涉及國家食品安全的相關部門,徹底改變目前相關行政部門各自為政、協調不力、重復管理、執法軟弱的局面。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由國務院總理或副總理出任主任,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農業部、衛生部、質檢局、工商總局、公安部、商務部、海關總署等相關部委領導或主管領導均成為該委員會成員(關系較為重大的正部級單位的一把手可作為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會秘書長(或常務副主任)及委員會的辦事機構或秘書處可以設在某個部委(局、辦),承擔該委員會的具體工作。食品安全委員會的主要職責有:(1)審議食品安全的有關法規或實施細則;(2)研究確定加強食品安全的重大政策;(3)審議全國食品安全工作的總體發展規劃、計劃;(4)確定需要向國務院匯報的重大議題;(5)督促規劃、計劃和有關重大工作的落實;(6)協調部門、地方間的食品安全工作,組織重大事故的查處;(7)指導各部門、各地區及全社會支持並參與食品安全宣傳,推動食品安全健康發展。此外,各省市自治區和直轄市應當成立與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相對應的機構。
第二,進一步探索多種管理模式,將對品種的管理和"劃段"管理結合起來,對能夠集中的管理鏈條和跨度不太大的品種可由一、二部門管理起來。對於需要"劃段"的管理,要明確邊界和銜接的方式方法,特別是信息的溝通和共享,職能上盡可能避免交叉。
三、建立較為完善的食品安全應急處理體系
目前,我國在對食品的安全監管中尚未建立起較為完善的食品安全應急處理制度。從現實來看,一旦發生了食品安全事故,往往是監管部門事後倉促應對,相關部門匆匆召開聯席會議,確定彼此的職責、工作分工和工作步驟。這種事後的應急處理方式已經不能及時控制原因日趨復雜的食品安全事故,也不能滿足公眾對政府高效處理此等事故的期望,更可能發生部門之間的互相推諉以及信息溝通的遲緩與不力。建立並不斷完善食品安全應急處理機制,不僅有助於上述問題的解決,還可以加強食品安全執法部門的隊伍建設。
食品安全方面的應急管理過程由三階段(事故發生前、發生中和發生後)組成,在每一個階段,都需要建立相應的應急管理機制。應急管理機制的建立應當圍繞5個主要環節進行:應急信息收集、應急預防准備、應急演習、損害控制處理以及事後恢復。因此,需要建立應急計劃系統、應急訓練系統、應急感應系統、應急指揮中心(包括決策者與智囊、應急處理小組和應急處理專家)、應急監測系統和應急資源管理系統。事故發生前的管理活動要努力將事故化解在爆發前。事故發生中的管理活動要注意將危害控制在最小范圍內。事故發生後的管理活動重在恢復原狀,汲取教訓。目前,北京、安徽、淮南、沈陽等地紛紛出台了或即將出台食品安全重大事故應急預案。 不可否認,應急預案在及時控制和減輕消除食品突發事故的危害、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方面能夠發揮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食品安全應急預案不同於食品安全應急處理機制,結合前面分析,它們的主要區別是:"預案"應對事後,"機制"管理事前、事中以及事後,成一系統;"預案"具有可變性,"機制"具有長期性和穩定性;"預案"以事先溝通為保障,"機制"以制度建設為保障;"預案"強調分工和職能,"機制"強調協作和職責;"預案"各地做法不一,"機制"則應全國統一,便於上令下達,下情上報。建議在各地現有的應急預案的基礎上,逐步總結國內外相關經驗,在國家層面上形成較為完善的、系統的食品安全應急處理機制,在全國統一執行。
建立食品安全應急處理機制的前提是有法可依。因此,國家在建立食品安全應急機制的同時,應抓緊出台相關的法律法規,明確應急機制各部門及其負責人的法律責任,對主觀上故意瞞報、不作為、隱瞞信息等行為,都必須追究法律責任。
四、完善統一全面的食品安全標准和檢驗檢測體系
1. 盡快完善食品安全標准體系
由於訂標工作缺乏有效的統一協調機制,我國現有的食品安全標准在實施中暴露出不少相互矛盾的問題,比如質量標准、檢驗檢測標准或方法不同、含量限度要求不同等,這不僅讓相關食品加工生產者頗為頭疼,也使得政府部門在對不少食品的監管上陷入了尷尬的境地。比如前一時期,政府有關部門在對全國黃花菜市場進行清理的過程中發現:我國沒有專門針對黃花菜含硫量的鑒定標准,只能參照衛生部關於乾菜類食品的衛生標准執行。按此標准,黃花菜的含硫量不能超過0.035毫克/千克。沈陽市衛生監督所正是根據這一數據對24.5噸的"毒黃花菜"進行了查處,從而引發了社會各界對"毒黃花菜"問題的廣泛關注。但是,國家農業部頒布的《無公害脫水蔬菜標准》(NY5184-2002)規定二氧化硫殘留量的衛生指標是不得超過100毫克/千克。由於兩個政府部門對黃花菜含硫量數值的規定差之千里,造成黃花菜農們無所適從,黃花菜的生產廠商們叫苦不迭,某些執法部門盲目執法,政府的監管效率也大打折扣。這一問題最終引起了國務院總理的高度重視,2004年8月9日,衛生部發布2004年第16號公告,擴大了焦亞硫酸鈉和硫磺的使用范圍和使用量,制定了黃花菜中二氧化硫殘留標准不得超過200毫克/千克的新規定,至此黃花菜的含硫量標准終於統一。綜上所述,我國的諸多食品安全標准以及標準的檢驗檢測方法已經到了全面清理、修改和完善的階段。
目前,我國食品相關標准分為國家標准、行業標准、地方標准和企業標准共四級標准,其中,國家標准和行業標准均有1000餘項。當前,我國食品標准體系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總體水平偏低,國家標准、行業標准、地方標准之間存在著交叉、矛盾或重復,重要標准短缺,標準的前期研究薄弱,部分企業標准低於相應的國家標准或行業標准,部分標準的實施狀況較差,甚至強制標准也未得到很好的實施。
我國的食品安全標准和發達國家及國際組織相比接軌程度不夠,從而導致標準的可信度在國際上不高。1961年召開的第十一屆糧農組織大會和1963年召開的第十六屆世界衛生大會均通過了創建食品法典委員會(CAC)的決議, 現今食品法典已成為全球消費者、食品生產和加工者、各國食品管理機構和國際食品貿易唯一的和最重要的基本參照標准。雖然我國1986年就已正式成為CAC成員國,但對食品法典的研究、評估與應用工作開展的並不十分理想。CAC標准都是以科學為基礎制定出來的,如能在當前食品安全標准體系建設中選擇適合我國國情的食品標准,通過參照遵循這些標准,將國內食品標准盡快與CAC標准接軌,既可避免重復性工作,又可節省大量財力。
近期,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和國家標准化委員會根據《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決定》的要求,開始組織實施食品標準的制訂及修訂,這一重要的基礎工作的開展將對提高我國食品安全水平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將會大大提高我國食品安全水平。
2. 加大對食品檢測檢驗研究和應用的投入
在實行從農田到餐桌管理的食品安全保障體系中,檢測工作應當緊隨標準的修訂不斷完善。檢測工作作為食品原料、生產加工過程、運輸以及市場銷售等環節中內部自我監控和外部監督檢查的重要手段,直接影響食品的質量和安全。隨著食品中安全衛生指標限量值的逐步降低,對檢測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檢驗檢測應向高技術化、速測化、便攜化以及信息共享邁進。設置系統的食品檢測機構並使之逐步社會化、建立科學的檢測質量保證體系以及加強檢測技術儲備和人員儲備是從總體上提高我國食品檢測能力的重要舉措。"十五"期間,國家對食品安全檢測檢驗的研究投入了一定的資金,但從客觀要求來看,"十五"期間還應進一步加大投入,特別是對於快速檢測技術研究的投入,並盡快將研究成果轉化成具體應用。
食品安全標准和檢驗檢測體系的統一完整,將為我國大力開展的食品市場准入制度和對食品安全一系列的監管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持。
Ⅲ 醫學法律法規論文怎麼寫
寫論文的時候內容提要應把論文的主要觀點提示出來,便於讀者一看就能了解論文內專容的要點。論文提要屬要求寫得簡明而又全面,不要羅哩羅嗦抓不住要點或者只是乾巴巴的幾條筋,缺乏說明觀點的材料。 內容提要可分為報道性提要和指示性提要。
報道性提要,主要介紹研究的主要方法與成果以及成果分析等,對文章內容的提示較全面
Ⅳ 醫學法律法規在醫葯衛生工作中的作用
此類法律法來規可以更自有效地規范醫葯衛生工作行為,使該領域的行為有法可依。可以列出以下幾個方面:
醫學法律法規可以規范醫葯衛生工作行為,可以使該領域的行為有法可依。
醫學法律法規可以規范醫葯衛生工作行為,從而實現該領域的標准化作業。
醫學法律法規可以更有效保護醫葯衛生工作行為的合法利益。
醫學法律法規可以更有效保護患者利益不受侵害。
Ⅳ 以學習護理理論學與衛生法律法規為題的論文
現在還需要嗎
Ⅵ 護理倫理與衛生法律法規論文2500字
)我有的,原創 論文——參考義獻這是論文中很重要、也是存在問題較多的一部
分。列出回論文參考文獻的目的是讓答讀者了解論文研究命題的來龍去脈,便於查找
,同時也是尊重前人勞動,對自己的工作有準確的定位。因此這里既有技術問題
,也有科學道德問題。
怎麼發你呢。一篇論文中幾乎自始至終都有需要引用參考文獻之處。如論文引言
中應引上對本題最重要、最直接有關的文獻;在方法中應引上所採用或借鑒的方法
;在結果中有時要引上與文獻對比的資料;在討論中更應引上與論文有關的各種
支持的或有矛盾的結果或觀點等。
Ⅶ 假如我是一名護士,請從如何遵循衛生法律法規寫一篇論文
你好!這里很難幫你寫一篇論文。可以幫你擬一個提綱,根據提綱自行發揮內。
守法遵規是容當代護理工作的時代需要;
守法遵規,必須首先了解和掌握衛生法律法規;
守法遵規,必須培養和提高法制意識;
守法遵規,就要將衛生法律法規融入工作;
守法遵規,尊重病患人格;
守法遵規,正確處理與病患及其家屬的關系。
Ⅷ 衛生法律法規解決醫患問題1500字論文
衛生指個人和集體的生活衛生和生產衛生的總稱。一般指為增進人體健康,預防疾病,改善和創造合乎生理、心理需求的生產環境、生活條件所採取的個人的和社會的衛生措施,包括以除害滅病、講衛生為中心的愛國衛生運動。醫學史研究認為「衛生」是個醫學名詞,意為「養生」.這個詞最早出現於《靈柩》中,《莊子.庚桑楚》里也有「衛生」一詞:「南榮曰:殊願聞衛生之經而已矣.」也有人認為「衛生」一詞來自希臘神話.「hygeian」是指神話中的「健康女神」.西歐學者用此詞表示「衛生」或者「衛生學」.
Ⅸ 求法學論文一篇
醫療損害鑒定: 民事證據規定要求醫療機構就醫療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及不存在醫療過錯承擔舉證責任。由於這種舉證責任的承擔及法院對相關證據的審查,常常需要通過鑒定才能完成,鑒定就成了醫療損害賠償案件中的核心環節。就目前而言,鑒定在鑒定體制、鑒定結論等方面存在諸多問題。醫醫相互現象越來越嚴重,讓法官最為頭痛的是,隨著人權意識的高漲,醫鬧的加劇,這種保護越來越隱密。鑒定機構一方面要部門保護,一方面又怕承擔責任,結果是鑒定結論越來越模糊不清,如:許多鑒定結論一方面認定不構成醫療事故,同時又承認「醫療行為雖無過錯但存在不足」或「醫療行為與損害後果之間有一定的間接因果關系」,鑒定結論說理不嚴謹,理論依據出處不明確,變更事故性質或責任過於隨意;鑒定結論中對事實的認定依據不充分;從醫政管理角度指明醫療行為存在的瑕疵,但對其與疾病自然轉歸的因果關系強度分析不細致,易引發歧義;鑒定機構及鑒定人不能按照證據規則的規定出庭接受質詢,集體負責等於無人負責。面對著一份似似而非的鑒定結論,對於醫療並不精通的法官往往難於下判。總之,鑒定是一個復雜的問題,隱藏著民事法律普遍性和醫療服務特殊性、保護患者合法權益與促進醫學科學進步等諸多矛盾。鑒定缺乏一個更有效的評價機制和監督機制,建立一個科學的、合理的、公平的鑒定機制還有一個很長的路要走。目前我們要從審判觀念上正確認識醫與法的關系,慎重處理下列問題:
一、如何確定進行鑒定的案件范圍
按照《證據規則》第九條第三款規定:「下列事實,當事人無需證明:……(三)根據法律規定或者已知事實和日常生活經驗法則,能推定出另一事實」,直接推定醫療機構在診療過程中存在過錯。在當前醫療糾紛審判實踐中,法官往往以對醫療知識不了解為由,不分青紅皂白,全部要求當事人去做醫療事故鑒定,法院實際上將審判權讓渡給了醫療事故鑒定機構,違背了民訴法的獨立審判原則。實際上是法官在審判活動中,是具有高度判斷力和豐富經驗的專業人員,其不但具備常人的經驗,還能從日常生活經驗中,推定出其認為正確的法律事實。具有下列幾種情況可以直接推定醫方具有過錯:1、醫療行為明顯違反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診療護理規范常規的,諸如「拔錯牙」、「割錯部位」、「配錯葯」等顯而意見或者根據生活常理可以判斷的事實,法官完全不必、也不能要求當事人去作醫療事故鑒定,而應當根據日常生活經驗法則直接推定醫方的過錯;2、偽造、隱匿、銷毀病歷資料的;3、塗改、違反規定修改病歷資料,導致不能作出鑒定結論的;4、未盡到必要的告知、說明義務的,但為安慰或者鼓勵患者而作出不符合實際病情的陳述的除外;5、違反職業道德,對急、重、危病人拒絕搶救而貽誤救治的。上述案件不需再委託鑒定。對需要委託鑒定的當事人不申請鑒定的,可以採用咨詢專家、採取積極措施促使當事人申請鑒定。如雙方當事人均拒不申請鑒定,人民法院不需以職權委託鑒定,可以按照舉證責任的分配,直接判決負有舉證義務的一方當事人敗訴。
二、如何處理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和醫療過錯鑒定的關系
依據2003年1月6日最高法院發布的《關於參照<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審理醫療糾紛民事案件的通知的精神,對於醫療事故應交由條例所規定的醫學會組織鑒定。對於因醫療事故以外的原因引起的其他醫療賠償糾紛需要進行鑒定的,根據《人民法院司法鑒定工作暫行規定》第2條,即「本規定所稱司法鑒定,是指在訴訟過程中,為查明案件事實,人民法院依據職權,或者應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的申請,指派或委託具有專門知識的人,對專門性問題進行檢驗、鑒別和評定的活動。」故對於醫療過錯的鑒定可以委託司法鑒定機構進行鑒定,醫療損害鑒定應走二元化鑒定模式。實踐是復雜多變的,任何事情都不能絕對化,不能忽視當事人的訴權,對於醫療損害一律搞醫療事故鑒定。
具體來講,醫療損害賠償和責任密切關聯,當事人起訴對是否構成事故並不十分關注,關注更多的是如何賠償。而是否構成過錯即能滿足這一需求。故在實踐中,對於下列情況可以直接委託司法鑒定機構進行醫療過錯鑒定:1、當事人起訴後不同意進行醫療事故技術鑒定而申請醫療過錯鑒定的;2、雖做過醫療事故鑒定的但鑒定結論不合法的;3、有證據證明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存在漏項,且當事人的申請涉及該項內容;4、醫療事故技術鑒定部門以該糾紛已經超過鑒定申請期限不予受理醫療事故鑒定申請,當事人提出申請,人民法院必須依據鑒定才能確定醫療機構的責任;5、已經進行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結論為不屬於醫療事故,而當事人認為醫療機構存有過錯,申請進行過錯責任及程度進行鑒定的[i]。
三、從嚴把握重新鑒定條件,避免出現多個鑒定、重復鑒定
重復鑒定往往會出現多個鑒定結論相互矛盾的情況,給法官的判斷帶來了困難。例如,馬環訴徐大庄醫療損害賠償一案,馬環因感冒去醫院注射針劑,後經診斷右臀部神經損傷,先後形成三個鑒定結論:徐州醫學會認為該神經損傷和注射行為無因果關系,徐州求是所認為有一定的間接因果關系,省醫學會認為無因果關系。所以,重新鑒定問題應當從嚴把握其條件,在司法解釋施行之後,具備下列條件才能重新啟動鑒定程序:
第一,鑒定機構或鑒定人員不具備相關資格的。
第二,鑒定程序嚴重違法的。鑒定程序違法包括鑒定程序啟動違法和鑒定程序本身違法。鑒定程序啟動違法是指,不屬於人民法院依職權主動委託鑒定的情況下,人民法院主動依職權委託鑒定,或者是當事人申請鑒定後,不預交鑒定費用或不提交相關材料,在這種情況下,法院仍然依職權委託鑒定,這些情況屬於程序違法。如果是這種情況,當事人申請重新鑒定的,應予准許。鑒定程序本身違法是鑒定程序啟動之後,鑒定程序自身的違法,例如符合迴避的規定而沒有迴避等等,屬於鑒定程序本身違法。
第三,鑒定結論依據明顯不足[ii]。需要注意「明顯」兩個字,強調的是依據不足的程度問題。所謂明顯依據不足,是指即使一般人、不具備專業知識的人,在看待鑒定結論的時候,也會發現它在邏輯上的前後矛盾之處,或者說只要稍微具備一點相關專業常識的人就會看出它是違背常理的鑒定結論。如前文所說的王廣大一案,在死者死因不明的情況下得出其死亡和醫療行為無因果關系的結論有點為時過早,且明顯依據不足。
如果鑒定結論主要內容沒有問題,但存在一些一般性的問題或者是缺陷,可以通過補充鑒定、重新質證或者補充質證等方法解決的,不予重新鑒定。
四、多個鑒定結論相互矛盾,如何進行採信
(一)請鑒定人出庭質證,相互對質,回答對方的發問,並論證各自結論的科學依據。法官在判斷時,可參考以下因素:
1、衛生法律、法規、部門規章的規定。由國務院、衛生部、地方政府頒布的衛生法律、法規和規章具有權威性,例如《職業醫師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品管理法》《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等,如果鑒定結論違反以上法律法規的規定,則鑒定結論存在有問題。
2、國家標准、行業標准。診療護理規章制度和技術操作規程可以是成文的,也可以是約定俗成大家都在實踐中遵循的。有「成文的」就必須依照「成文的」,在沒有「成文的」情況下,才能依照「約定俗成的行業習慣」。
3、參考醫學專著和文獻。
(二)專家輔助人出庭協助當事人對鑒定結論進行質證。最高人民法院證據司法解釋第61條規定:「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由一至二名具有專門知識的人員出庭就案件的專門性問題進行說明。審判人員和當事人可以對出庭的具有專門知識的人員進行詢問。經人民法院准許,可以由當事人各自申請的具有專門知識的人員就案件中的問題進行對質。具有專門知識的人員可以對鑒定人員進行詢問」。這一新規則的實施是對鑒定結論的直接挑戰。第一,部分案件可徑直通過具有專門知識的訴訟輔助人在法庭上就案件所涉專門性問題進行說明而無須再委託鑒定。第二,一方申請出庭的訴訟輔助人對鑒定人的詢問,意味著對鑒定意見和結論提出有抗辯力的質疑,有助於法官對鑒定意見和結論的理性判斷,確保鑒定公正。
五、鑒定製度完善的構想
(一)完善鑒定人迴避制度。現在醫療鑒定雖然是隨機抽取專家,但對專家的個人情況並不公開,且在鑒定報告中並不署名,使迴避制度形同虛設。應將鑒定人的基本情況告知當事人,不能怕當事人鬧而不告知,任何權利都不能缺乏監督。
(二)明確鑒定人的鑒定義務和出庭陳述義務,以及違背該項義務的法律責任。協助法院查明案件的真實情況是具有相當學識和經驗的人均負有的義務,如果違反該義務,造成鑒定結論無法予以採信的,應退還鑒定費並賠償因而給當事人造成的損失。
(三)鑒定人必須在鑒定報告上簽名並加蓋單位公章,無鑒定人簽名的鑒定結論不具有鑒定效力。集體負責不能成為逃避個人責任的溫床。
(四)明確規定鑒定人的過錯賠償責任。權利義務一體,在鑒定過程中,由於鑒定人的故意或重大過失,給他人造成損失的,應承擔賠償責任。
參考文獻:
[i]《民事裁判標准規范》,吳慶寶主編,人民法院出版社,第645頁
[ii]《民事裁判標准規范》,吳慶寶主編,人民法院出版社,第646頁)
(作者單位:江蘇省銅山縣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