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市條例
Ⅰ 延安市實施《陝西省延安革命舊址保護條例》辦法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實施《陝西省延安革命舊址保護條例》,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辦法。第二條本市革命舊址的保護、管理和利用等活動,適用本辦法。第三條市、縣(市、區)人民政府對本行政區域內革命舊址的保護、管理和利用工作負總責。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明確機構和人員,協助做好本轄區內革命舊址保護、管理和利用工作。第四條本市設立市革命舊址保護委員會,負責革命舊址保護、管理和利用的統籌規劃、綜合協調和監督檢查等工作。市革命舊址保護委員會辦公室設在延安革命紀念地管理機構,為日常辦事機構。市革命舊址保護委員會工作職責,由市人民政府規定。
縣(市、區)人民政府設立革命舊址保護委員會,確定辦事機構,負責革命舊址保護委員會的日常工作。第五條延安革命紀念地管理機構組織開展革命舊址的保護、管理和利用工作。其主要工作職責是:
(一)編製革命舊址保護利用總體規劃、中長期規劃、年度計劃,並組織實施;
(二)負責革命舊址保護項目的編制、申報、審核、建設、管理工作;
(三)指導、督促、檢查革命舊址、博物館及相關設施的保護、管理和利用工作;
(四)監督、指導革命舊址的安全和執法工作;
(五)法律法規、主管部門規定的其他職責。第六條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和完善革命舊址保護、管理和利用工作機制,依法統籌有關資金,用於革命舊址保護的科學研究、基礎設施和人才隊伍建設,支持紅色文化產業發展。
市、縣(市、區)人民政府用於革命舊址保護、管理和利用的財政撥款應當隨著財政收入增長而增加。
對革命舊址分布廣、數量多、財政較為困難的縣(市、區),市人民政府可通過轉移支付的方式予以補貼。
革命舊址保護專項資金實行專款專用,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截留、擠占和挪用。第七條市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應當建立和完善革命舊址保護考核評價制度,確立評價指標體系,定期對本市的革命舊址保護狀況進行測評,並將測評結果向社會公布。
革命舊址保護工作應當納入年度目標責任考核體系,並作為重要考核指標。第八條市革命舊址保護委員會建立督察制度,對本級革命舊址保護委員會成員單位和下級革命舊址保護委員會履職情況開展督察,發現問題的,責令改正,可以按照有關規定予以約談、通報,並向有關任免機關、監察機關提出對該部門、單位負責人的處理建議。第九條市、縣(市、區)人大常務委員會可以採取聽取和審議專項工作報告、法律法規實施情況的檢查、開展詢問、質詢等方式,對革命舊址保護工作進行監督。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每年向同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報告革命舊址保護工作。第十條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和其他有關單位應當教育所屬人員增強革命舊址保護意識,協助配合當地人民政府及革命舊址管理部門做好革命舊址保護、管理和利用工作。
村民會議、居民會議可以依法制定保護革命舊址的村規民約、居民公約。第十一條新聞媒體應當採取多種形式,開展革命舊址保護法律法規、政策和知識的宣傳,對破壞革命舊址的行為進行輿論監督。第二章保護與管理第十二條本市行政區域內的革命舊址實行名錄管理。
革命舊址保護名錄包括已核定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革命舊址、已核定公布為不可移動文物的革命舊址以及其他具有保護價值的革命舊址。第十三條延安革命紀念地管理機構、縣(市、區)文物主管部門應當及時編制和更新本行政區域內的革命舊址保護名錄,並向社會公布。
延安革命紀念地管理機構、縣(市、區)文物主管部門應當定期開展專項調查和研究,依法將具有價值的革命舊址,及時納入革命舊址保護名錄。
未登記公布為不可移動文物的革命舊址,任何組織和個人認為應當列入革命舊址保護名錄的,可以向革命舊址所在地縣(市、區)文物主管部門提出建議,文物主管部門應當依照有關規定及時處理。第十四條延安革命紀念地管理機構、縣(市、區)文物主管部門應當自革命舊址列入保護名錄之日起三日內書面通知所有人或者使用人。自通知之日起,所有人或者使用人不得擅自改變革命舊址原貌。
Ⅱ 延安市國家地質公園保護條例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加強對國家地質公園的保護,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保障國家地質公園的完整性和可持續性,促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所稱國家地質公園(以下簡稱地質公園)包括黃河壺口瀑布國家地質公園(陝西)、延川黃河蛇曲國家地質公園、洛川黃土國家地質公園等國務院行政主管部門批準的地質公園。
地質公園的設立、調整和撤銷,依照國家和本省有關規定審批。第三條地質公園應當以保護地質遺跡為重點,堅持嚴格保護、科學規劃、統一管理、合理開發、永續利用的原則。第四條地質公園內的自然資源屬於國家所有,法律規定屬於集體所有的除外。第五條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地質公園工作的領導,將地質公園保護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保護經費列入財政預算,依法制定地質公園規劃,統籌解決地質公園保護和合理利用等重大問題。第六條市、縣(市、區)林業主管部門負責地質公園的監督管理。生態環境、發展和改革、公安、財政、自然資源、住房和城鄉建設、水務、農業農村、文化和旅遊、文物、應急管理、城市管理執法等主管部門按照各自的職責分工,負責地質公園保護的相關工作。第七條地質公園管理機構具體負責地質公園的保護、利用、管理等工作。第八條編制地質公園規劃應當符合國家地質公園規劃編制技術要求和國土空間規劃。
地質公園范圍內的風景名勝區規劃應當與地質公園規劃相銜接,專項規劃應當符合地質公園規劃。
編制地質公園規劃應當廣泛徵求有關部門、公眾和專家的意見,必要時可以組織聽證。
規劃編制完成後按照相關程序申請評審,審核通過後,由所在地縣(市、區)人民政府發布實施。第九條市、縣(市、區)人大常務委員會可以採取聽取和審議專項工作報告、檢查法律法規實施情況、開展詢問和質詢等方式,對地質公園保護管理工作進行監督。第十條鼓勵單位和個人通過捐贈、志願者活動等形式參與地質公園保護、利用、管理和監督工作,促進國內外交流與合作,提高地質公園保護能力與科學利用水平。第二章保護與利用第十一條地質公園管理機構應當按照依法確定的地質公園保護范圍和保護界限,設立碑石、界標。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擅自移動、破壞。第十二條地質公園內不得有破壞地質遺跡、自然和文化遺產、生態環境的下列行為:
(一)砍伐、放牧、狩獵、捕撈、燒荒、采葯;
(二)開山、攀岩、開墾、爆破、開礦、採石、挖沙、取土;
(三)圍堵或者填塞河道、山泉、瀑布;
(四)在景物、設施上刻劃、塗污;
(五)擅自採集、發掘標本和化石;
(六)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行為。第十三條按照土地使用功能的差別和地質遺跡保護的要求,地質公園可劃分為地質遺跡景觀區、自然生態區、人文景觀區、綜合服務區、居民點保留區等功能區。第十四條地質公園內地質遺跡實行分級保護管理,根據保護對象的重要性,可分為特級保護區、一級保護區、二級保護區和三級保護區。
特級地質遺跡保護區,不得設立與地質遺跡保護無關的建築設施,禁止遊客進入,以保護和科研為目的的人員經管理機構批准後方可進入。
一級地質遺跡保護區,可以設置必要的游賞步道和相關設施,不得破壞地質遺跡,必須與景觀環境協調,嚴格控制遊客數量,禁止機動交通工具進入。
二級地質遺跡保護區,可以設立少量的、與景觀環境協調的旅遊服務設施,不得修建破壞地質遺跡或者影響景觀的建築。
三級地質遺跡保護區,可以設立適量的、與景觀環境協調的旅遊服務設施,不得破壞地質遺跡或者影響景觀,不得修建樓堂館所、游樂設施等大規模建築。第十五條黃河壺口瀑布國家地質公園內地質遺跡分級保護管理范圍:
(一)一級保護區為主瀑區所在的飛瀑河段地質遺跡景區,其范圍為黃河西岸在東西方向上由岸邊向西延伸約200米,在南北方向上劃定為主瀑區西岸長300米的范圍之內;
(二)二級保護區為黃河河谷十里龍槽西岸北起側瀑區地點,南至黃河鐵橋河谷西岸,長度為4.6公里,東西寬度為350米的范圍;
(三)三級保護區為由龍王辿至孟門山以西黃河西岸谷坡三疊系中三疊統二馬營組地層裸露的全部遺跡保護區。
Ⅲ 延安市制定地方性法規條例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規范制定地方性法規活動,提高地方立法質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和《陝西省地方立法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規定,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延安市地方性法規的制定、修改、廢止、解釋以及相關立法活動,適用本條例。第三條制定地方性法規遵循下列原則:
(一)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不得與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陝西省地方性法規相抵觸;
(二)從本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和需要出發,實事求是,突出地方特色;
(三)發揚社會主義民主,保障人民群眾通過多種途徑參與立法活動;
(四)科學合理公正地規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權利與義務、地方國家機關的權力與責任;
(五)地方性法規規范應當明確、具體,具有針對性和可執行性。第四條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可以就城鄉建設與管理、環境保護、歷史文化保護等方面的下列事項制定地方性法規:
(一)為執行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需要根據本市的實際情況作具體規定的事項;
(二)屬於本市地方性事務需要制定地方性法規的事項;
(三)除《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第八條規定的事項外,國家、本省尚未制定法律或者法規,需要根據本市的具體情況和實際,先行制定地方性法規的事項。
法律對設區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規的事項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第五條規定本市特別重大事項的地方性法規應當由市人民代表大會制定和通過。
在市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可以對市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地方性法規進行部分補充或者修改,但不得同該法規的基本原則相抵觸。第六條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應當加強對地方立法工作的組織協調,健全地方立法工作機制,發揮在地方立法工作中的主導作用。第二章立法 計劃編制與法規草案起草第七條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通過立法規劃、年度立法計劃等形式,加強對地方立法工作的統籌安排。
編制立法規劃和年度立法計劃,應當認真研究代表議案和建議,廣泛徵集意見,科學論證評估,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和民主法治建設的需要,確定立法項目,提高立法的及時性和針對性。
年度立法計劃應當與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年度立法計劃相協調,並徵求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法制工作委員會的意見。年度立法計劃執行過程中臨時需要增加立法項目的,應當事先與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法制工作委員會溝通。
年度立法計劃由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法制工作委員會負責編制,經常務委員會主任會議通過並向社會公布。
法制工作委員會根據常務委員會的要求,督促年度立法計劃的落實。第八條市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和單位申報列入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年度立法計劃的立法項目,應當按照規定提出制定該地方性法規的可行性報告、法規草案建議稿和相關材料。市人民政府應當對提出的地方性法規計劃項目建議進行研究,形成市人民政府下一年度地方性法規計劃項目建議,報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列入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年度立法計劃的立法項目,應當確定地方性法規的提案人和提請審議時間。未按時提請審議的,提案人應當向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主任會議提出書面說明。第九條市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和單位應當根據年度立法計劃的安排,按照起草工作要求,做好有關地方性法規草案的起草工作。
有權提出地方性法規案的機關或者人員可以組織起草地方性法規草案。
其他有關機關、組織、公民可以向有權提出地方性法規案的機關或者人員提出地方性法規草案的建議稿。
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應當提前參與有關方面的地方性法規草案起草工作;綜合性、全局性、基礎性的重要地方性法規草案,可以由有關的專門委員會或者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組織起草。
專業性較強的地方性法規草案,可以吸收相關領域的專家參與起草工作,或者委託有關專家、教學科研單位、社會組織起草。第十條提案人提出的法規案,應當附有法規草案文本及其起草說明,並提供必要的參閱資料。地方性法規草案的說明應當包括制定法規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有關依據,法規的適用范圍和主要內容,以及起草過程中對重大分歧意見的協調處理情況。
Ⅳ 延安市退耕還林成果保護條例(2020修正)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保護退耕還林成果,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國務院《退耕還林條例》和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市行政區域內保護退耕還林成果的活動,適用本條例。第三條退耕還林成果保護應當遵循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統籌協調、嚴格管理的原則。第四條退耕還林成果保護實行市人民政府負責制。縣(市、區)人民政府是退耕還林成果保護工作的主體。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把退耕還林成果保護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年度計劃,保障退耕還林成果所需資金投入,並逐級落實退耕還林成果保護目標責任。退耕還林成果保護所需經費列入市、縣(市、區)財政預算。
市、縣(市、區)林業、發改、財政、國土、農業、水務、環保、扶貧、畜牧、公安等部門在本級人民政府的統一領導下,按照各自的職責分工,負責退耕還林成果保護有關工作。第五條鄉(鎮)人民政府設林業工作站或者專(兼)職林業工作人員,在縣(市、區)林業行政主管部門和鄉(鎮)人民政府的領導下,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林業管理和技術服務工作。
縣(市、區)林業行政主管部門可以依法委託相關事業單位行使有關退耕還林成果保護的行政處罰權。第六條市、縣(市、區)、鄉(鎮)人民政府應當重視退耕還林成果保護宣傳教育工作,提高全社會生態文明意識。第七條市、縣(市、區)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建立健全退耕還林工程檔案,確保檔案的完整性、准確性和系統性。第八條村民委員會應當協助鄉(鎮)人民政府做好退耕還林成果保護工作。
村民委員會應當將退耕還林成果保護納入村規民約,作為村民自治的重要內容。第九條退耕還林成果保護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單位和個人應當自覺維護和保護退耕還林成果。第二章成果保護第十條退耕還林成果保護以村為單位,根據工作需要配備一名以上專(兼)職管護人員。
管護人員由鄉(鎮)人民政府委任、考核。薪酬納入縣(市、區)財政預算。
管護人員應當不定期巡查,發現破壞退耕還林成果的行為應當及時制止,並報告鄉(鎮)人民政府。第十一條退耕還林地承包經營權人、經營權人應當履行管護義務。第十二條退耕還林地承包經營權人、經營權人應當按照市、縣(市、區)林業行政主管部門要求完成植樹造林、幼林撫育管護、補植補造等工作,確保達到國家驗收標准,達不到驗收標準的,待驗收合格後發放相應補助。
退耕還林地承包經營權人、經營權人不按規定補植補造的,由鄉(鎮)人民政府組織開展補植補造,費用由退耕還林地承包經營權人、經營權人承擔。第十三條市、縣(市、區)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建立健全退耕還林生態效益監測評價機制,並且根據評價結果,及時採取科學合理的措施,增強退耕還林工程的生態功能。第十四條市、縣(市、區)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指導退耕還林地承包經營權人、經營權人依照國家有關規定開展補植補栽、森林撫育管理等工作。
市、縣(市、區)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組織開展林分結構調整,提升生態系統健康與永續發展水平。第十五條市、縣(市、區)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徵用、佔用退耕還林地的現場勘驗、審核審批、監督管理等工作,依法查處非法徵用、佔用退耕還林地的行為。第十六條資金補助期滿後,在不破壞整體生態功能的前提下,經縣(市、區)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批准,退耕還林地承包經營權人或者經營權人可以依法對其所有或者經營的林木進行採伐。
退耕還林地承包經營權人或者經營權人是伐區採伐作業和跡地更新的責任主體。採伐作業時,應當採取有效措施防止水土流失和周邊植被破壞,並及時更新造林、恢復植被。第十七條市、縣(市、區)林業行政主管部門和氣象主管機構應當根據森林防火需要,建設森林火險監測和預報台站,建立聯合會商機制,及時製作發布森林火險預警預報信息。
市、縣(市、區)林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退耕還林工程區域內有害生物的監測預警、檢驗檢疫、防治督查以及相關技術服務、業務培訓等工作。
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和單位按照各自職責,共同做好退耕還林工程區域內森林防火和有害生物防治工作。
Ⅳ 延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傳承陝北歷史文脈,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推進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陝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等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市行政區域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保存和管理適用本條例。第三條本條例所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延安人民世代相傳並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包括:
(一)黃帝傳說故事、木蘭傳說等傳統口頭文學以及作為其載體的陝北方言;
(二)黃帝陵祭典、陝北過大年等傳統禮儀、節慶;
(三)陝北民歌、陝北說書、陝北道情、陝北大秧歌、安塞腰鼓、壺口斗鼓、洛川蹩鼓、黃龍獵鼓、志丹扇鼓、子長嗩吶、延川剪紙、黃陵面花等傳統藝術;
(四)陝北窯洞營造、甘泉豆腐與豆腐乾製作、木器裝飾雕刻等傳統工藝;
(五)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
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實物和場所,凡屬文物的,適用文物保護有關法律法規。第四條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應當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方針,按照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權責明確、突出重點、屬地與分級管理相結合,取其精華、剔除糟粕,注重真實性、整體性和傳承性的原則。第五條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領導,建立部門聯席會議制度,定期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以及城鄉建設規劃。
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保存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用於調查、研究、保護、保存、傳承、傳播、瀕危項目搶救等工作和代表性項目以及代表性傳承人的補助。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協助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相關工作。第六條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發展和改革、工業和信息化、財政、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教育、體育、住房和城鄉建設、衛生健康、廣播電視、新聞出版、市場監督管理、商務、民族宗教事務等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相關工作。第二章代表性項目名錄第七條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根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需要,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文化主管部門負責具體調查工作。其他相關部門可以對其工作領域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調查。
鼓勵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並將調查報告、實物圖片、資料復製件等匯交文化主管部門。第八條市、縣(市、區)文化主管部門應當綜合運用圖片、文字、音像、數字化等形式,建立規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及相關資料庫。
市、縣(市、區)文化主管部門應當健全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採集和共享機制,全面掌握非物質文化遺產存續狀況,除依法應當保密的外,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及相關數據信息應當公開,便於公眾查閱。第九條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建立本級代表性項目名錄,將符合下列條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列入名錄予以保護:
(一)具有典型性、代表性,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二)具有歷史、文學、藝術、科學價值;
(三)具有在一定群體或者地域范圍世代相傳的特點,仍以活態形式存在;
(四)具有鮮明特點,在本行政區域內有較大影響,對傳承地方文化具有重要意義。第十條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可以對某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向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文化主管部門提出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建議。
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單位可以向縣(市、區)文化主管部門推薦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縣(市、區)人民政府、市直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單位可以向市文化主管部門推薦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提出建議或者推薦時應當提交下列材料:
(一)項目介紹,包括項目的名稱、歷史、現狀和價值;
(二)傳承情況介紹,包括傳承范圍、傳承譜系、傳承人的技藝水平、傳承活動的社會影響;
(三)保護要求,包括保護應當達到的目標和採取的措施、步驟、管理制度;
(四)有助於說明項目的實物、圖片、音像等資料。
Ⅵ 延安市城市市容市貌管理條例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營造整潔、優美、文明、有序的城市環境,加強城市市容市貌管理,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延安市市區、縣(區)城市建成區的市容市貌管理,適用本條例。第三條本條例所稱的城市市容市貌,是指建築物和構築物,城市道路及相關公共設施,車輛及其相關設施,燈飾,廣告設施與標識,園林綠化,施工場地,公共水域及公共空間等構成的城市容貌。第四條延安市城市管理局是城市市容市貌管理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全市市容市貌的組織、協調、服務、監督、檢查和考核等工作。
縣(區)人民政府或者縣(區)人民政府指定的市容市貌管理部門,以及街道辦事處、建制鎮人民政府,按照市、縣(區)人民政府規定的管理許可權和范圍,負責有關的市容市貌管理工作。
公安、民政、司法、財政、國土資源、環境保護、住建、規劃、交通、水務、商務、衛生計生、人民防空、食品葯品監管、工商、文物等相關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協同做好城市市容市貌管理工作。第五條市、縣(區)人民政府應當將城市市容市貌規劃、建設和管理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建立考核機制,保障市容市貌管理工作有序進行。第六條城市市容市貌規劃建設應當符合城市總體規劃和國家規定的城市容貌標准,堅持環保、智慧、宜居城市建設相統一原則,科學定位,突出城市地方特色,優化城市空間景觀,建立科學完備的基礎設施體系、專業服務體系和智慧城管體系,完善城市功能。第七條市容市貌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市容市貌法律、法規和科學知識的宣傳教育,增強單位和公民維護市容市貌的意識。
廣播、電視、報刊等新聞媒體和公共場所的經營單位或者管理單位,應當配合各級人民政府開展市容市貌的公益性宣傳工作。第八條市容市貌管理行政執法工作遵循合法、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堅持以人為本、文明執法,堅持執法與教育、疏導、服務相結合,注重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相統一。第九條執法人員應當經過法律知識和業務知識培訓,取得行政執法資格。
市容市貌管理部門應當建立信息化管理制度、執法巡查制度、投訴舉報受理和獎勵制度,及時查處違法行為;建立行政裁量權基準制度,規范執法行為,實行執法責任制和行政過錯責任追究制。第十條鼓勵、支持、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市容市貌設施的建設和經營,推進市容市貌服務市場化和社會化。第二章市容市貌管理第一節建(構)築物容貌管理第十一條市、縣(區)人民政府城鄉規劃、城市管理等主管部門應當組織編制城市色彩和建築風格規劃,報請本級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
編制城市色彩和建築風格規劃,應當兼顧城市歷史風貌與現代化城市建設的關系。
市、縣(區)人民政府應當制定臨街建(構)築物立面整治方案,並組織實施。第十二條所有權人或者管理人應當保持臨街建(構)築物外形完好、整潔,每五年至少清洗一次;外觀出現污漬、破損的,所有權人或者管理人應當及時清洗、修復。
禁止擅自改變建(構)築物原設計風格、形態、色彩;禁止擅自在屋頂等部位搭建建(構)築物。
主次幹道和重點地區臨街建(構)築物的屋頂、外廊、陽台外和窗外不得吊掛、放置影響市容的物品;護欄、護牆內放置物品不得超過護欄、護牆的高度。
臨街建(構)築物的封閉陽台以及安裝防盜窗(門)、空調外機、遮陽帳篷、太陽能等設施,應當規范設置,保證安全整潔。第十三條在建(構)築物上設置建(構)築物名稱、單位名稱以及其他文字、圖案、色彩、風格應當與建築主體相協調。第十四條餐飲業經營者排放油煙,對建(構)築物外牆、公共地面造成污染的,應當及時清除,並改造排油煙設施。
依附城市建(構)築物設置的油煙排放管道,一般應當避開建(構)築物正面或者主幹道一側,保證其外形、色彩不破壞建(構)築物主體風貌。第十五條城市雕塑和建築小品應當內容健康,符合城市風貌和造型藝術要求;出現破損、污穢的,所有權人或者管理人應當及時處理。第二節城市道路及相關公共設施容貌管理第十六條城市道路及其附屬設施的所有權人或者管理人,應當確保路面、道沿石、無障礙設施、橋涵、地下通道、隔離柵欄、防護欄、隔音板、水箅等公用設施整潔、完好,出現破損、空缺、移位、歪倒、污穢的,應當在七日內修復和清理。
Ⅶ 延安革命遺址保護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加強對延安革命遺址的保護,發揮延安革命遺址的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作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和有關法律、法規,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所稱延安革命遺址,是特指國務院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包括鳳凰山麓革命舊址、楊家嶺革命舊址、棗園革命舊址、王家坪革命舊址、陝甘寧邊區政府舊址、陝甘寧邊區參議會會場舊址、中國共產黨六屆六中全會舊址、嶺山寺塔(延安寶塔)。第三條延安革命遺址保護工作應當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的方針,貫徹「有效保護,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原則,正確處理延安革命遺址保護與城市建設的關系。第四條延安市人民政府應當將延安革命遺址保護和利用納入延安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
延安市人民政府和延安革命遺址所在地的縣級、鄉級人民政府負責保護本行政區域內的延安革命遺址。第五條省文物行政管理機構對延安革命遺址保護工作依法實施監督和指導。
延安市文物行政管理機構對延安革命遺址保護工作實行統一管理。第六條延安市發展計劃、財政、公安、工商、文化、環境保護、城市規劃、國土資源、旅遊等有關行政管理部門和行政管理機構,應當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配合文物行政管理機構做好延安革命遺址保護工作。
延安革命遺址周邊的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應當教育本單位職工、本組織成員保護延安革命遺址。第二章管理第七條延安市城市規劃部門應當會同文物行政管理機構,商定延安革命遺址的保護措施,將其納入城市建設規劃。第八條延安革命遺址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的劃定,由延安市文物行政管理機構會同城市規劃部門擬定方案,徵得延安市人民政府同意,經省文物行政管理機構審核後,報省人民政府批准,並報國家文物行政管理機構備案。
延安市文物行政管理機構應當設立延安革命遺址標志說明。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移動、損毀、拆除延安革命遺址標志說明。第九條延安市文物行政管理機構應當依照國家有關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記錄檔案的規定,建立延安革命遺址記錄檔案。
延安市文物行政管理機構應當根據延安革命遺址具體情況,設置專門機構或者確定專人負責管理,建立、健全管理責任制。第十條未經省人民政府同意並報國務院批准,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佔用延安革命遺址。已經佔用的,由延安市人民政府責令限期遷出,並報省人民政府備案。第十一條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改變延安革命遺址原狀,不得在延安革命遺址保護范圍內進行其他建設工程。如有特殊需要,必須經省人民政府和國務院文物行政管理機構批准。第十二條延安市文物行政管理機構應當做好延安革命遺址的搶救工作。延安革命遺址的建築物、構築物嚴重毀壞,需要在原址上重建或者遷移、拆除的,必須經省人民政府同意,報國務院批准。
在延安革命遺址建設控制地帶內新建、擴建、改建建築物、構築物,其設計方案由建設單位報省文物行政管理機構審核同意後,報省建設行政管理部門批准。第十三條在延安革命遺址內拍攝電影電視劇和宣傳資料,必須經省文物行政管理機構批准;獲准拍攝的,不得使用危害文物安全的設備和手段拍攝文物。第三章保護第十四條在延安革命遺址建設控制地帶內,新建、擴建、改建的建築物、構築物,其形式、高度、體量、色調等應當與延安革命遺址的環境風貌相協調,不得危及延安革命遺址的安全;不得建設污染環境的工業生產設施;建設其他設施的,不得排放超過規定標準的廢氣、廢水、粉塵及其他污染物。第十五條在延安革命遺址的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內已有的建築物、構築物,與延安革命遺址環境風貌不協調的,延安市人民政府應當作出規劃,進行改造或者拆除。第十六條延安革命遺址管理、使用單位應當做好安全防範工作;對延安革命遺址及其地形地貌定期觀察、監測,將有關情況載入檔案;發現險情,應當及時搶救。
對延安革命遺址的修繕、重建情況以及相關環境的改變,應當作出文字記錄,繪出圖紙,列入檔案。第十七條延安革命遺址除可以辟為參觀場所以外,必須作其他用途的,應當經省人民政府同意,並報國務院批准。使用單位負責延安革命遺址建築物、構築物及附屬文物的安全、保養和修繕。不得損毀、改建或者拆除原有的建築物、構築物。
Ⅷ 陝西省延安革命舊址保護條例(2020修訂)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加強延安革命舊址的保護,發揮革命舊址在傳承紅色基因、弘揚延安精神、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作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和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省延安革命舊址的保護、管理和利用等活動,適用本條例。第三條本條例所稱延安革命舊址,是指延安市行政區域內已被登記公布為不可移動文物,見證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各族人民進行革命歷程,反映革命文化的遺址、遺跡、紀念設施。包括:
(一)重要機構和重要會議舊址、遺址;
(二)重要人物故居、舊居、活動地、墓地;
(三)重要事件、戰役及重大戰斗遺址、遺跡;
(四)具有重要影響的烈士事跡發生地或烈士墓地;
(五)其他見證革命歷程、反映革命歷史的重要遺址、遺跡、紀念設施等。第四條延安革命舊址保護工作應當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堅持全面整體保護,統籌推進搶救性與預防性保護、革命舊址本體與周邊環境保護相結合,確保革命舊址的歷史真實性、風貌完整性和文化延續性。第五條省人民政府統籌解決延安革命舊址保護、管理和利用工作的重大問題。
延安市、縣(市、區)人民政府負責本行政區域內革命舊址的保護、管理和利用工作。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協助做好本轄區延安革命舊址的保護、管理和利用工作。第六條省人民政府應當對延安革命舊址保護給予經費支持。
延安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將本行政區域內革命舊址保護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將延安革命舊址保護、管理和利用所需經費納入本級財政預算。第七條省文物行政主管部門對延安革命舊址保護、管理和利用工作實施監督和指導。
延安革命紀念地管理機構組織開展延安革命舊址的保護、管理和利用工作。延安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革命舊址保護、管理和利用的具體工作。
其他有關部門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做好延安革命舊址保護有關工作。第八條延安革命舊址所有人、使用人、管理人應當遵守有關法律、法規規定,履行日常維護義務,支持、配合延安革命舊址保護、管理和利用工作。第九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延安革命舊址思想內涵和時代價值的研究闡釋,弘揚革命傳統,傳承革命文化。
禁止歪曲、醜化、褻瀆、否定延安革命舊址承載的革命歷史和延安精神。第十條任何組織和個人都有依法保護延安革命舊址的義務,對侵害延安革命舊址的行為有權向文物、公安等部門舉報。第十一條鼓勵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個人以捐贈、志願服務等方式參與延安革命舊址的保護。第十二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對在延安革命舊址搶救、保護、管理和利用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和獎勵。第二章保護與管理第十三條省文物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將延安革命舊址納入全省革命文物名錄,向社會公布。
延安市、縣(市、區)文物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定期開展延安革命舊址普查和專項調查,做好認定、記錄和建檔工作。
對列入革命文物名錄尚未核定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可以根據其歷史價值和現狀,依法申報或者核定公布為相應級別的文物保護單位。第十四條核定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延安革命舊址,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依法劃定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設置保護標志和界碑,建立記錄檔案,設置專門機構或者指定專人負責管理。
未核定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革命舊址,延安市、縣(市、區)文物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根據需要,制定保護措施,並公告施行。
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擅自移動、損毀、拆除延安革命舊址的保護標志和界碑。第十五條核定公布為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的延安革命舊址,應當依法編制保護規劃,由省人民政府公布。
核定公布為市級和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延安革命舊址,所在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根據需要組織編制保護規劃,由延安市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並報省文物行政主管部門備案。第十六條延安市人民政府負責編制延安革命舊址保護利用總體規劃並組織實施。
編制延安市國土空間規劃時應結合延安革命舊址保護、管理和利用需要。
Ⅸ 延安市大氣污染防治條例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防治大氣污染,提升環境質量,貫徹新發展理念,落實碳達峰、碳中和的戰略決策,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保障公眾健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本市行政區域內大氣污染防治活動。第三條大氣污染防治應當以改善大氣環境質量為目標,堅持生態優先、源頭控制、綜合防治、屬地管理、公眾參與、損害擔責的原則。第四條市、縣(市、區)人民政府對本行政區域內的大氣環境質量負責。
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將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制定大氣污染防治專項規劃及年度實施方案。加大財政投入,加強城鄉環保基礎設施、環保執法和監測能力建設。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負責本轄區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村民委員會、社區居民委員會協助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及有關部門做好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第五條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健全大氣污染防治協調機制,組織實施防治工作。大氣污染防治協調機制的具體工作由生態環境主管部門負責。第六條市、縣(市、區)人民政府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對本行政區域內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
市、縣(市、區)人民政府發展改革、行政審批、工業和信息化、公安、自然資源、住房城鄉建設、交通運輸、商務、市場監管、城市管理執法、農業農村、林業、水務、教育、氣象等有關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履行大氣污染防治監督管理職責。
市、縣(市、區)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本級其他負有大氣環境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建立並落實大氣污染防治聯席會議、信息共享、案件移送等制度。第七條市人民政府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會同氣象等有關部門建立重污染天氣監測預警機制。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制定應急預案,落實應急措施。
發生大氣污染突發事件,市、縣(市、區)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和相關企業事業單位,應當依法做好應急處置工作。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應當及時對突發環境事件產生的大氣污染物進行監測,並向社會公布監測信息。第八條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與周邊市、縣人民政府建立大氣污染防治會商協作機制,實施環評會商、聯合執法、信息共享、預警應急等措施,促進區域間大氣污染聯防聯控。第九條公民應當增強大氣環境保護意識,採取綠色、節約、低碳的生活和消費方式,自覺履行大氣環境保護義務。
鼓勵社會公眾參與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和公益活動。第二章監督管理第十條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按照屬地管理、分級負責、責權分明、全面覆蓋的原則,建立和完善市、縣(市、區)、鄉鎮(街道辦事處)、村(社區)四級大氣環境監管機制,實施大氣污染防治的精細化、制度化管理。第十一條建立和完善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目標責任制和考核評價制度,對本行政區域內大氣環境質量改善目標、大氣污染防治重點任務完成情況等實施考核。考核結果應當作為對有關部門和下一級人民政府及其負責人考核評價的內容,並向社會公開。第十二條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根據上級人民政府下達的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制定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計劃,並組織實施。第十三條排放工業廢氣或者列入國家有毒有害物質大氣污染物名錄的企業事業單位、集中供熱設施的燃煤熱源生產運營單位以及其他依法實行排污許可管理的單位,應當依法取得排污許可證。未依法取得排污許可證的,不得排放污染物。第十四條市、縣(市、區)人民政府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應當遵照有關法律、法規和國家監測技術規范要求,完善大氣環境監測站(點)建設。禁止擅自變更、調整或者撤銷監測站點。禁止人為干擾監測設備的數據採集。
禁止侵佔、損毀或者擅自移動、改變大氣環境質量監測設施和大氣污染物排放自動監測設備。第十五條新建、改建、擴建的建設項目,應當依法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未依法經審批部門審查或者審查後未予批準的,建設單位不得開工建設。已經批准環境影響評價的建設項目,項目所在地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應當對項目建設過程中實施環境影響評價文件以及審批意見提出的環境保護措施的落實情況進行監督檢查。
Ⅹ 延安市物業服務管理條例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規范物業服務管理活動,維護業主和物業服務人的合法權益,改善人民群眾生活和工作環境,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國務院《物業管理條例》、《陝西省物業服務管理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本市行政區域內的物業服務管理及其監督管理活動。
本條例所稱物業服務管理,是指業主選聘的物業服務人按照物業服務合同約定,在物業服務區域內為業主提供建築物及其附屬設施的維修養護、環境衛生和相關秩序的管理維護等服務的活動。
物業服務人包括物業服務企業和其他管理人。第三條本市將物業服務管理納入社區治理體系和現代服務業發展規劃,堅持黨的領導、政府主導、社區協管、業主自治、各方參與、協商共建、科技支撐的工作原則,推進物業服務規范化、科學化與市場化。第四條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建立物業服務管理協作機制,制定物業服務管理政策,統籌推進物業服務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社區黨組織領導下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業主委員會、物業管理委員會和物業 服務人等共同參與的議事協調機制,維護業主和物業服務人的合法權益。鼓勵依靠科技提高物業服務管理水平,滿足業主對改善生活和工作環境的需求。第五條街道辦事處或者鄉(鎮)人民政府以及其他承擔政府基層管理職能的機構履行下列職責:
(一)組織、指導和協調本轄區內各物業服務區域業主大會的成立、業主委員會的選舉和換屆、物業管理委員會的組建,並辦理相關備案手續;
(二)指導和監督業主大會、業主委員會和物業管理委員會依法履行職責;
(三)協調和監督老舊小區物業服務管理以及物業服務管理與社區建設之間的關系;
(四)參加物業承接查驗,指導、監督本轄區內物業服務管理項目的移交和接管;
(五)指導、協調物業服務人依法履行義務,調處物業服務管理糾紛;
(六)統籌協調、監督管理轄區內物業服務管理活動。
社區組織、居民委員會或者村民委員會在街道辦事處或者鄉(鎮)人民政府及其他承擔政府基層管理職能的機構、組織的指導下,做好與業主自治和物業服務管理相關工作。第六條市、縣(市、區)物業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物業服務管理活動的監督管理工作。
發展和改革、衛生健康、公安、民政、自然資源、生態環境、應急管理、市場監督管理、城市管理執法、人民防空等相關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做好物業服務區域內的相關監督管理工作。第七條市、縣(市、區)物業主管部門應當完善物業服務信用分級分類監管體系,按照不同的信用狀況對物業服務人實行分級分類和差異化監管,強化信用信息在前期物業服務招標投標、業主大會選聘物業服務企業、政府采購等事項的應用。
市、縣(市、區)物業主管部門應當加強與相關部門聯動,及時共享本轄區內物業服務企業的信用信息。
鼓勵業主大會、業主委員會或者物業管理委員會根據物業服務信用分級分類情況選聘物業服務人。第八條物業服務行業協會應當依法制定和組織實施自律性規范,強化行業自律管理,調解行業糾紛,促進誠信經營,維護物業服務人合法權益,提高物業服務水平。第九條任何單位和個人對違反物業服務管理法律法規的行為,都有權向物業主管部門、街道辦事處、鄉(鎮)人民政府或者其他有關部門投訴舉報,有關單位應當依法處理。第二章前期物業服務管理第十條建設單位銷售房屋前,應當依法通過招標方式選聘前期物業服務人,簽訂前期物業服務合同。
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經縣(市、區)物業主管部門批准,建設單位可以採用協議方式選聘物業服務人:
(一)物業服務區域房屋建築面積小於三萬平方米的;
(二)在建設單位向社會公開發布選聘物業服務人信息後,投標人數少於三人的。第十一條建設單位與物業服務人簽訂前期物業服務合同時,應當依法對前期物業服務是否收費、服務內容以及收費標准等進行約定,並在簽訂房屋買賣合同時,向房屋買受人明示前期物業服務合同。第十二條建設單位應當在房屋銷售時,向房屋買受人明示依法制定的臨時管理規約,並予以說明。
房屋買受人在與建設單位簽訂房屋買賣合同時,應當對遵守臨時管理規約予以書面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