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征地補償安置條例

征地補償安置條例

發布時間: 2022-09-04 11:30:24

⑴ 長沙市征地補償安置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加強征地補償安置管理,保障征地工作順利進行,保護被征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的合法權益,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行政區域內的征地補償安置適用本條例,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第三條本條例所稱征地補償安置,是指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徵用集體所有的土地,對被征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包括其他合法使用集體土地的單位和個人,下同)進行補償安置的行為。第四條市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市轄區范圍內征地補償安置工作;縣(市)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縣(市)范圍內征地補償安置工作,但是需要由市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負責的除外。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征地工作的領導,有關部門應當依照各自職責做好征地補償安置工作;街道辦事處(場)和村(居)民委員會應當支持、配合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做好征地補償安置工作。第五條市、縣(市)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應當依照本條例對被征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給予補償安置。被征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應當服從國家征地的需要,不得阻撓征地工作。第六條除國家征地外,其他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進行征地活動。第七條在征地補償安置工作中有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由市、縣(市)人民政府給予表彰和獎勵。第二章一般規定第八條徵用土地方案由市、縣(市)人民政府及其土地主管部門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擬訂。徵用土地方案經依法批准後,市、縣(市)人民政府應當批准征地機關、批准文號、徵用土地的用途、范圍、面積以及征地補償依據、農業人員安置辦法、辦理征地補償登記的地點和期限等,在被徵用土地所在地的鄉(鎮、場、街道)和村、組予以公告,並組織實施。第九條自徵用土地公告發布之日起,被征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不得在征地范圍內搶栽、搶種農作物和改變土地用途。搶栽、搶種的農作物不予補償,改變土地用途的按改變前的土地用途予以補償。第十條市、縣(市)人民政府在發布徵用土地公告的同時,應當書面通知公安、工商行政、規劃等有關部門,在征地期限內暫停辦理戶口遷入、分戶,發放營業執照,房屋改建擴建、抵押、租賃、買賣等有關手續。
在征地期限內,因出生、婚嫁和軍人復員退伍等確需入戶或者分戶的,應當經市、縣(市)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核實後,由公安機關辦理。第十一條被徵用土地的所有權人、使用權人應當要公告規定的期限內,持土地權屬證書到公告指定的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辦理征地補償登記。被徵用土地上有建(構)築物的,還應提供有關建(構)築物的合法證件。市、縣(市)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應當組織征地工作人員到現場調查核實。第十二條市、縣(市)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根據批準的徵用土地方案,會同有關部門擬訂征地補償安置方案,其內容包括:征地拆遷數量、補償依據、補償費用數額、農業人員安置方式以及房屋安置方式、征地補償安置方案實施的步驟和期限等。第十三條市、縣(市)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將擬訂的征地補償安置方案在被徵用土地所在地的鄉(鎮、場、街道)和村、組予以公告,聽取被征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的意見。被征地所在地的村(居)民委員會應當協助做好聽取農民意見的工作。
市、縣(市)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將擬訂的征地補償安置方案,以及被征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的意見一並上報市、縣(市)人民政府。第十四條市、縣(市)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將批準的征地補償安置方案在被徵用土地所在地的鄉(鎮、場、街道)和村、組予以公告,並組織實施。第十五條對征地補償標准有爭議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協調;協調不成的,由批准徵用土地的人民政府裁決。征地補償安置爭議不影響徵用土地方案的實施。第十六條征地補償費用應當自征地補償安置方案批准之日起三個月內全額支付。拒不領取征地補償費用的,經市、縣(市)人民政府同意,可以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門以被征地方的名義將其征地補償費用予以專戶儲存。
被征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應當在征地補償安置方案規定的期限內拆遷騰地。

⑵ 2020年北京農村土地徵收補償標准,北京農村土地徵收補償條例【全文】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了保護被征地農村村民、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征地單位合法權益,促進首都經濟發展,維護社會穩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等有關規定,結合本市實際情況,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本市行政區域內依法徵用農民集體所有土地的,依照本辦法進行補償安置。

第三條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征地補償管理工作;市勞動保障行政主管部門負責轉非勞動力就業和社會保險管理工作;市民政部門負責超轉人員管理工作。區、縣土地、勞動保障、民政部門按照分工負責本行政區域內征地補償安置具體管理工作。

公安、農村工作等部門應當按照各自的職責對征地補償安置工作實施管理。

區、縣人民政府應當對本行政區域內的征地補償安置工作實施監督管理。鄉鎮人民政府應當協助做好征地補償安置工作。

第四條本市征地補償安置工作堅持公開的原則,征地補償費由征地雙方依法協商確定。

第五條經批准徵用農民集體所有土地的單位(以下簡稱征地單位)應當支付征地補償費。征地補償費應當按時、足額支付到位。

本市征地補償費實行最低保護標准制度。

第六條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佔、挪用征地補償費用和其他有關費用。

第七條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村民委員會應當按照本辦法規定做好征地補償安置中相應工作。

第二章征地補償

第八條征地單位支付的征地補償費包括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涉及青苗和其他土地附著物的,還應當向所有權人支付青苗補償費和其他土地附著物補償費。

青苗是指尚未收獲的農作物。其他土地附著物包括房屋、水井、道路、管線、水渠等建築物、構築物以及林木和其他經濟作物等。

第九條征地補償費最低保護標准由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門以鄉鎮為單位結合被征地農村村民的生活水平、農業產值、土地區位以及本辦法規定的人員安置費用等綜合因素確定,報市人民政府批准後公布執行。

征地補償費最低保護標准應當根據社會、經濟發展水平適時調整。

第十條征地單位與被征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應當在不低於本市征地補償費最低保護標準的基礎上,協商簽訂書面征地補償安置協議。協議應當包括補償方式、補償款金額及支付方式、安置人員數量及安置方式、青苗及土地附著物補償、違約責任和糾紛處理方式等內容。

簽訂協議前,被征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應當就協議主要內容經村民大會或者村民代表大會等民主程序形成書面決議。決議應當妥善保存。簽訂協議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應當向農村村民公示征地補償安置協議。

第十一條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在簽訂征地補償安置協議前是否履行民主程序、征地雙方達成協議的內容是否符合法律規定進行監督,並可就監督內容聽取農村村民意見。

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在向批准征地機關報送徵用土地方案時,應當附具征地雙方簽訂的征地補償安置協議。

第十二條區、縣人民政府應當自收到徵用土地批准文件之日起10日內在被征地的鄉鎮、村進行征地公告。征地公告的內容應當包括批准機關、批准時間、批准文件名稱和文號,被征地范圍、地類、土地面積,征地單位、項目名稱、征後用途,雙方協議的征地補償款金額和人員安置方式等內容。

第十三條征地單位應當將征地補償費專戶存儲,接受土地行政主管部門的監督,依法支付。

征地補償費監管的具體辦法,由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規定並公布。

第十四條征地補償費用於人員安置後,其餘部分作為土地補償費支付給被征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用於農村村民生產生活。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應當依法公開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使用情況,接受監督。

第十五條征地雙方經協商可以實行非貨幣補償。在符合規劃的前提下,征地單位可以在徵用范圍內留出部分土地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使用,作為征地補償。

第十六條青苗補償按照1季產值計算,但多年生的農作物青苗按照1年產值計算。

林木的補償按照本市有關規定執行。

其他經濟作物的補償,由征地雙方根據經濟作物生長情況協商確定;協商不成的,可以委託評估機構參照屆時市場價格評估確定。

第十七條拆遷住宅房屋的,按照《北京市集體土地房屋拆遷管理辦法》執行。

拆遷非住宅房屋和其他建築物、構築物的,按照重置成新價格予以補償;公益公共設施確需遷建的,應當遷建。拆遷經營性用房造成停產停業經濟損失的,應當按照規定給予一次性停產停業補助費。

拆遷未超過批准期限的臨時建築,按照重置成新價格予以適當補償;超過批准期限的臨時建築和違法建設,不予補償。

第十八條違法建設、違法佔用土地的,涉及的土地附著物不予補償。征地公告發布後,在征地范圍內新種植的青苗、經濟作物、林木等,不予補償。

第三章人員安置

第十九條徵用農民集體所有土地的,相應的農村村民應當同時轉為非農業戶口。應當轉為非農業戶口的農村村民數量,按照被徵用的土地數量除以征地前被征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該村人均土地數量計算。應當轉為非農業戶口的農村村民人口年齡結構應當與該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人口年齡結構一致。

第二十條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應當自征地公告之日起60日內確定應當轉為非農業戶口人員、轉非勞動力、超轉人員名單,向農村村民公示,並分別報區、縣公安、勞動保障和民政部門。各有關部門應當依照職責辦理相關手續。

超轉人員安置辦法依照市人民政府有關規定執行。

第二十一條不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及16周歲以上正在接受義務教育和學歷教育的學生,只辦理轉為非農業戶口的手續,不享受本辦法規定的轉非勞動力安置補償待遇。

第二十二條依照本辦法第十五條規定實行非貨幣補償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應當保證轉非勞動力和超轉人員安置補償所需費用。

第四章就業促進

第二十三條轉非勞動力的就業應當堅持征地單位優先招用、勞動者自主擇業、政府促進就業的方針。

第二十四條征地單位招用人員時,應當優先招用轉非勞動力。鄉鎮企業、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有條件的,可以吸納轉非勞動力就業。

鼓勵用人單位招用轉非勞動力。

第二十五條公共就業服務機構應當為轉非勞動力提供職業指導、職業介紹、職業技能培訓等促進就業服務。

第二十六條轉非勞動力在征地時被單位招用的,征地單位應當從征地補償款中支付招用單位一次性就業補助費;轉非勞動力自謀職業的,一次性就業補助費支付給本人。

第二十七條一次性就業補助費不低於下列標准:

(一)轉非勞動力年滿30周歲、不滿40周歲的,為征地時本市月最低工資標準的60倍;

(二)轉非勞動力男年滿55周歲、女年滿45周歲的,為征地時本市月最低工資標準的48倍,年齡每增加1歲遞減六分之一,至達到國家規定的退休年齡時止;

(三)其他轉非勞動力為征地時本市月最低工資標準的48倍。

第二十八條依照本辦法第二十六條規定招用轉非勞動力的單位,應當按照勞動管理法律、法規、規章的規定,對轉非勞動力實行同工同酬、進行崗前職業技能培訓等,並遵守下列規定:

(一)與轉非勞動力簽訂勞動合同,並到土地所在區、縣勞動保障部門辦理招聘備案手續。轉非勞動力要求簽訂無固定期限合同的,應當與其簽訂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並不得約定試用期。

(二)與轉非勞動力履行勞動合同未滿5年且轉非勞動力未達到國家規定退休年齡的,解除或終止勞動合同時,每少履行1年,一次性就業補助費按照五分之一的比例返還給轉非勞動力,不足1年的,按1年計算。

第二十九條轉非勞動力自謀職業的,應當與鄉鎮人民政府、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簽訂自謀職業協議並經公證機關公證。

按照前款規定簽訂自謀職業協議後,轉非勞動力應當辦理就業登記手續,將檔案轉到市或者區、縣職業介紹服務中心,並按照國家和本市規定繳納各項社會保險費。

第三十條轉非勞動力失業的,可以將本人檔案轉到戶籍所在地的區、縣失業保險經辦機構,並辦理失業登記、申領失業保險金手續。有關部門應當按照規定為其發放《北京市再就業優惠證》。

失業的轉非勞動力和招用失業轉非勞動力的單位,享受本市促進就業的各項優惠政策。

第三十一條正在服有期徒刑或者被勞動教養的轉非勞動力,其一次性就業補助費可以支付給其委託的人,也可以先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代為保管,待其刑滿釋放或者解除勞動教養後一次性全額支付給本人。

第三十二條轉非勞動力的檔案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負責建立。檔案中應當有轉非勞動力登記表及相關材料,自謀職業的還應當有經公證的自謀職業協議書。

第五章社會保險

第三十三條自批准征地之月起,轉非勞動力應當按照國家和本市規定參加各項社會保險,並按規定繳納社會保險費。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應當在轉非勞動力辦理轉為非農業戶口手續後30日內,到所在區、縣社會保險經辦機構為其辦理參加社會保險手續,補繳社會保險費。

轉非勞動力補繳的社會保險費,由征地單位從征地補償費中直接撥付到其所在區、縣社會保險經辦機構。

第三十四條轉非勞動力達到國家規定的退休年齡時,累計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滿15年及其以上的,享受按月領取基本養老金待遇。基本養老金由基礎養老金和個人帳戶養老金兩部分組成。基礎養老金按照本人退休時上一年本市職工月平均工資的20%計發;個人帳戶養老金按照個人帳戶累計儲存額的一百二十分之一計發。轉非勞動力按月領取的基本養老金低於本市基本養老金最低標準的,按照最低標准發放,並執行基本養老金調整的統一規定。

轉非勞動力達到國家規定的退休年齡時,累計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不滿15年的,不享受按月領取基本養老金待遇,其個人帳戶儲存額一次性支付給本人,並終止養老保險關系。

第三十五條依法批准征地時,轉非勞動力男年滿41周歲、女年滿31周歲的補繳1年基本養老保險費;年齡每增加1歲增補1年基本養老保險費,最多補繳15年。

補繳基本養老保險費以依法批准征地時上一年本市職工平均工資的60%為基數,按照28%的比例一次性補繳。補繳後,由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按照11%的比例一次性為其建立基本養老保險個人帳戶。

第三十六條轉非勞動力達到國家規定的退休年齡時,基本醫療保險累計繳費年限男滿25年、女滿20年且符合按月領取基本養老金條件的,辦理退休手續後按規定享受退休人員基本醫療保險待遇;不符合上述條件的不享受退休人員基本醫療保險待遇,個人帳戶余額一次性支付給本人。

第三十七條依法批准征地時,轉非勞動力男年滿31周歲的補繳1年基本醫療保險費,至年滿51周歲前每增加1歲增補1年,最多補繳10年;年滿51周歲的補繳11年基本醫療保險費,至退休前每增加1歲增補1年,最多補繳15年。

依法批准征地時,轉非勞動力女年滿26周歲的補繳1年基本醫療保險費,至年滿41周歲前每增加1歲增補1年,最多補繳5年;年滿41周歲補繳6年基本醫療保險費,至退休前每增加1歲增補1年,最多補繳10年。

補繳基本醫療保險費以依法批准征地時上一年本市職工平均工資的60%為基數,按照12%的比例一次性補繳。補繳後,由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將其中9%劃入統籌基金、1%劃入大額醫療互助資金、2%劃入個人帳戶。

第三十八條轉非勞動力按本辦法第三十五條規定一次性補繳基本養老保險費的,其補繳基本養老保險費年限視同基本醫療保險繳費年限,但最多視同10年繳費年限。

第三十九條轉非勞動力按照本辦法第三十七條規定補繳基本醫療保險費後,在達到國家規定的退休年齡前繼續繳納基本醫療保險費的,享受當期基本醫療保險待遇;不繼續繳納基本醫療保險費的,不享受當期基本醫療保險待遇。

第四十條依法批准征地時,轉非勞動力年滿16周歲的補繳1年失業保險費,至達到國家規定的退休年齡前,每增加1歲增補1年,最多補繳20年。補繳失業保險費以依法批准征地時上一年本市職工平均工資的60%為基數,按照2%的比例一次性補繳。

轉非勞動力失業後,按照規定享受失業保險待遇。但其在領取失業保險金期間自謀職業的,不執行一次性領取失業保險金的規定。未領取失業保險金的期限予以保留,與再次失業後應當領取失業保險金的期限合並計算。

第四十一條轉非勞動力中的復員退伍軍人,其在軍隊工作的年限視同社會保險費繳費年限。

參加了城鎮企業農民工社會保險的轉非勞動力,其參加農民工社會保險的時間計算為繳費年限。但已一次性領取養老保險費、一次性生活補助費的,不計算養老保險和失業保險的繳費年限。

第四十二條正在服有期徒刑或者被勞動教養的轉非勞動力,其補償安置適用本章有關規定。

第六章法律責任

第四十三條侵佔、挪用征地補償費用和其他有關費用的,由上級機關或者監察部門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四十四條土地、勞動保障、民政、公安等有關管理部門不依法履行職責的,由其上級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依法追究主管責任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的行政責任。

第七章附則

第四十五條本辦法所稱下列名詞的含義是:

轉非勞動力是指征地轉為非農業戶口且在法定勞動年齡范圍內具有勞動能力的人員,不包括16周歲以上正在接受義務教育和學歷教育的學生。

超轉人員是指征地轉為非農業戶口且男年滿60周歲、女年滿50周歲及其以上的人員和經認定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的人員。

以上年齡計算以依法批准征地之日為准。

第四十六條農村村民轉為非農業戶口後,不喪失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積累應當享有的財產權利。

第四十七條國家對大中型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征地補償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四十八條本辦法自2004年7月1日起實施,1993年10月6日市人民政府發布的《北京市建設征地農轉工人員安置辦法》同時廢止。

;

⑶ 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實施細則

《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是為了規范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活動,維護公共利益,保障被徵收人的合法權益,根據《物權法》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的決定》而制定,下面一起來看看它的實施細則

第一章 總則

一、《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僅限於規范為了公共利益用地需要的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活動。非公共利益用地需要的國有土地上房屋拆遷與補償活動不適用本條例。

非公共利益用地需要的國有土地上房屋拆遷與補償活動應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等相關法律法規,由拆遷人與被拆遷人依法平等協商解決。不得採用行政徵收方式。

二、新徵收條例第四條, 市、縣級人民政府負責本行政區域的房屋徵收與補償工作;並負責本行政區域非公共利益需要的房屋拆遷與補償的管理工作,嚴格做到“拆管分離”。

三、國務院住房城鄉建設主管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住房城鄉建設主管部門應當會同同級財政、國土資源、發展改革等有關部門,應盡快出台“關於加強對房屋徵收與補償實施工作的指導意見”。

四、嚴禁任何組織和個人打擊、報復、追害舉報人。嚴禁任何組織和個人將舉報材料轉給被舉報單位或個人。

第二章 徵收決定

五、 為了明確區分新徵收條例第八條 “公共利益的需要”與“非公共利益的需要”用地的情形,應當以所列六項情形房屋徵收拆遷後土地使用權的取得方式予以認定。

凡以國家劃撥用地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權的建設項目屬“公共利益需要” 的情形;凡以招標、拍賣等公開竟價方式購買取得土地使用權的建設項目屬“非公共利益需要”的情形。

其中第八條第(五)項規定的舊城區改建,不得將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用於建高檔住宅、別墅、富豪庄園、高檔會所等建築設施;在確保用於建設被徵收拆遷人就地安置的安置房的原則基礎上,只能建設中、低檔住宅。 否則,市、縣級人民政府不得作出房屋徵收決定。

六、 依照本條例第八條規定,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舊城區改建,納入市、縣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年度計劃之前,應當廣泛徵求被徵收范圍的公民及社會公眾意見,應當組織召開公開聽證會,經過科學論證。

七、依照本條例第十二條, 市、縣級人民政府作出房屋徵收決定前,應當按照有關規定進行防止徵收分配不公、社會兩極分化、突發事件等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房屋徵收決定涉及被徵收人數量較多的及舊城區改建的,應當廣泛徵求被徵收人的意見,經政府常務會議討論決定。

作出房屋徵收決定前,徵收補償費用應當足額到位、專戶存儲、專款專用。並向被徵收人公開公布,允許被徵收人查詢,接受被徵收人監督。

八、依照本條例第十三條, 市、縣級人民政府及房屋徵收部門進行房屋徵收與補償的宣傳工作時,不得使用高音喇叭、不得頻繁入戶、不得使用不文明語言及橫幅標語等影響被徵收人正常生活及身體健康的方式及不和諧的行為。

九、依照本條例第十三條房屋被依法徵收的,國有土地使用權同時收回時,應對被徵收人原依法取得的國有土地使用權給予補償,補償標准按被徵收范圍的國有土地使用權的市場平均價格。

十、依照本條例第十四條 被徵收人對市、縣級人民政府作出的房屋徵收決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也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訴訟。在行政復議及行政訴訟期間,中止房屋徵收決定的執行,以最終生效的司法裁判為解決糾紛的依據。

十一、依照本條例第十五條 房屋徵收部門對房屋徵收范圍內房屋的權屬、用途、建築面積等情況調查登記與被徵收人有爭議的,應當進行復查與復核,或者依法協商解決。

第三章 補償

十二、依照本條例第十七條 作出房屋徵收決定的市、縣級人民政府對被徵收人給予的房屋價值補償費,應當不得低於徵收決定之日起徵收范圍內商品房的市場平均價格。

其中第(一)項被徵收房屋價值的補償應當包括被徵收房屋佔用的土地使用權價值的補償。

市、縣級人民政府制定補助和獎勵辦法,不得將徵收補償費用於對被徵收人的補助和獎勵。不得變相利用補助和獎勵處罰被徵收人,變相剋扣被徵收人徵收補償費。

十三、依照本條例第十八條 徵收個人住宅,應當優先給予被徵收人住房保障的,具體辦法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制定,未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制定實施之前,不得徵收其個人住宅。

十四、依照本條例第十九條 對被徵收房屋價值的補償,實施不得低於房屋徵收決定公告之日被徵收范圍內商品房的市場平均價格,按以下三種情形及標准。

1,低檔被徵收房屋包括棚戶區平房、4層以下住宅樓等價值的補償不得低於房屋徵收決定公告之日被徵收范圍內商品房市場平均價格的2倍;

2,中檔被徵收房屋包括4層以上住宅樓、廠房、經營性用房等價值的補償不得低於房屋徵收決定公告之日被徵收范圍內商品房市場平均價格的1.5倍;

3,高檔被徵收房屋包括別墅、高檔住宅樓價值的補償不得低於房屋徵收決定公告之日被徵收范圍內商業商品房的市場平均價格。

房屋徵收評估辦法由國務院住房城鄉建設主管部門制定,制定過程中,應當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在國務院住房城鄉建設主管部門未制定實施房屋徵收評估辦法之前,暫停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活動。十五、依照本條例第二十條盡快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制定房地產價格評估機構由被徵收人協商選定、多數決定、隨機選定等方式的實施具體辦法。省、自治區、直轄市未制定實施具體辦法之前,不得實施房屋徵收與補償活動。

十六、 依照本條例第二十一條 被徵收人可以自主選擇貨幣補償或者房屋產權調換。選擇房屋產權調換的原則要求:

1,必須能夠提高被徵收人的居住條件;

2,必須提高被徵收人的居住環境;

3,舊城區改建必須提供改建地段或者就近地段的安置房。

4,不得用政府補助購房款並限制產權的商品房、二手房、經濟適用房等部分產權房、限制產權房作為被徵收人的安置房。

十七、依照本條例第二十二條 因徵收房屋,選擇房屋產權調換的,房屋徵收部門向被徵收人支付臨時安置費或者提供周轉用房超過約定的過渡期限的,應當向被徵收人支付雙倍的臨時安置費或者延長周轉用房使用期並支付一倍的臨時安置費。

十八、依照本條例第二十三條盡快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制定對因徵收房屋造成停產停業損失補償的具體辦法。省、自治區、直轄市未制定具體辦法之前,不得徵收經營性用房。

十九、依照本條例第二十四條 市、縣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依法加強對建設活動的監督管理。市、縣級人民政府作出房屋徵收決定前,應當組織有關部門依法對徵收范圍內未經登記的建築進行調查、認定和處理。對認定為合法建築和未超過批准期限的臨時建築的,應當給予補償;對認定為違法建築和超過批准期限的臨時建築的,應當分清責任,凡因行政不作為或違法行政造成的違法建築和超過批准期限的臨時建築,應當給予補償。凡因被徵收人的全部責任造成的違法建築和超過批准期限的臨時建築,應當不予補償。

二十、依照本條例第二十五條 房屋徵收部門與被徵收人依照本條例的規定訂立補償協議時,不得採用任何欺騙、威脅、暴力等非法手段。否則,該補償協議無效。

二十一、依照本條例第二十六條 被徵收人對補償決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也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訴訟。在行政復議及行政訴訟期間應當中止補償決定的執行,以最終生效的司法裁判為徵收補償依據。

二十二、依照本條例第二十七條 禁止建設單位參與“公共利益需要”的徵收與補償活動;禁止市、縣級人民政府、房屋徵收部門及其工作人員參與“非公共利益需要”的拆遷與補償活動。

二十三、依照本條例第二十八條作出房屋徵收決定的市、縣級人民政府依法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申請書應當附具補償金額和專戶存儲賬號、產權調換房屋和周轉用房的地點和面積等材料。但在行政復議及行政訴訟期間,中止房屋徵收補償決定的強制執行。以最終生效的司法裁判為市、縣級人民政府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徵收補償的依據。

二十四、依照本條例第二十九條房屋徵收部門建立的`房屋徵收補償檔案不得弄虛作假,應當允許被徵收人查閱;凡弄虛作假,應依法查處。分戶補償情況在房屋徵收范圍內向被徵收人公布,允許被徵收人予以核實。

第四章 法律責任

二十五、依照本條例第三十條,違反本條例規定,市、縣級人民政府、房屋拆遷管理部門、拆遷人在房屋拆遷補償安置中不履行本條例規定的職責,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打擊報復等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上級人民政府視其情節輕重,責令改正,通報批評,依法給予處分,取消拆遷資格。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情節嚴重,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1,對非公共利益用地建設項目申請、批准及實施行政徵收拆遷單位、個人房屋的;

2,以公共利益用地建設項目名義徵收補償安置後,再變更為商業利益用地等非公共利益用地建設項目的;

3,違反本條例法定程序徵收拆遷房屋的;

4,未將徵收拆遷決定或補償安置決定予以公告及送達,或者公告及送達內容、形式、時間不符合法定要求的;

5,對不符合本條例規定的徵收拆遷補償安置方案予以批准、實施的;

6,房屋徵收拆遷、補償安置決定違反本條例規定及徵收拆遷、補償安置方案的;7,未按照批準的房屋徵收拆遷范圍實施徵收拆遷的;

8,未取得人民法院生效的終審裁定或者判決而強制徵收拆遷的;

9,實施強制徵收拆遷前,未按照本條例規定對被拆遷人先予提供就地或者就近安置房的,安置房為期房,未提供過渡周轉用房的;或者對被拆遷人先予貨幣補償未到位及未提供周轉用房的;

10,未按規定支付搬遷補助費、臨時安置補助費的;

11,違反法律、法規徵收拆遷的其他情形。

二十六、依照本條例第三十一條,違反本條例規定,拒絕被拆遷人自主選擇就地、就近安置的,強制貨幣補償的等非法方式迫使被拆遷人搬遷的,按本條例規定追究法律責任。

二十七、依法拒絕和制止違法進行的房屋徵收與補償活動不適用第三十二條的規定。

二十八、依照本條例第三十三條 貪污、挪用、私分、截留、拖欠徵收補償費用的,按第三十三條規定追究法律責任,並向全體被徵人公布查處的貪污、挪用、私分、截留、拖欠徵收補償費用清單及查處結果。

二十九、依照本條例第三十四條 房地產價格評估機構或者房地產估價師出具虛假或者有重大差錯的評估報告的,按第三十四條規定追究法律責任,並沒收房地產價格評估機構全部非法所得。

第五章 附 則

三十、依照本條例第三十五條, 本條例自公布施行之前取得房屋拆遷許可證的項目,被拆遷人不服,可依法提起行政復議或者行政訴訟,經人民法院終審裁判屬違法取得房屋拆遷許可證的項目,不得繼續沿用原有的規定辦理,政府不得責成有關部門強制拆遷。

凡符合新徵收條例規定的公共利益用地需要的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按新徵收條例辦理;凡不符合新徵收條例規定的非公共利益用地需要的國有土地上房屋拆遷與補償,按相關法律規定辦理,不得採用行政徵收方式。

⑷ 中華人民共和國拆遷補償安置條例

法律分析:為了規范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活動,維護公共利益,保障被徵收房屋所有權人的合法權益,制定本條例。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徵收拆遷補償條例》

第二條 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徵收國有土地上單位、個人的房屋,應當對被徵收房屋所有權人(以下稱被徵收人)給予公平補償。

第三條 房屋徵收與補償應當遵循決策民主、程序正當、結果公開的原則。

第四條 市、縣級人民政府負責本行政區域的房屋徵收與補償工作。

⑸ 長沙市征地補償安置條例(2007)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加強征地補償安置管理,維護被征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村民和其他權利人的合法權益,保障各項建設順利進行,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等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市行政區域內的征地補償安置適用本條例,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本條例所稱征地補償安置,是指因依法徵收農民集體所有土地而對被征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村民和其他權利人進行補償、安置的行為。第三條市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征地補償安置工作的領導;縣(市)、區人民政府負責本轄區內征地補償安置工作的實施、協調、監督和管理;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支持、配合做好征地補償安置工作。
市、縣(市)、區人民政府土地、勞動和社會保障、民政行政主管部門按照職責分工負責征地補償安置具體工作;其他有關部門依照各自的職責共同做好相關工作。第四條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做好被征地農民的就業培訓、社會保障工作;征地時應當按照規定的期限足額支付征地補償費用,加強征地補償費用核算、支付的監督管理;確保被征地農民依法得到足額補償,居住條件和長遠生計有保障。第五條村(居)民委員會、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村民和其他權利人應當服從國家征地的需要,支持、配合征地補償安置工作。第二章征地補償程序第六條擬征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在土地調查紅線確定後、征地方案依法報批前,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在擬征地所在的鄉(鎮、街道)和村(社區)、組發布預征地公告,將擬征地的用途、位置、補償標准、安置方式和申請聽證的權利等,告知被征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村民和其他權利人。
當事人申請聽證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應當組織聽證。第七條發布預征地公告後,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對擬征土地的權屬、地類、面積進行調查登記。調查結果應當經被征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確認。第八條征地方案批准後,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在被征地所在的鄉(鎮、街道)和村(社區)、組發布征地公告,將批准征地的機關、文號、時間和被征地的所有權人、用途、位置、地類、面積、補償標准、農業人員安置方式以及辦理征地補償登記的期限、地點等予以公示,並組織實施。第九條發布征地公告時,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書面通知當地公安、工商、建設、規劃、房產、農業、林業等有關行政主管部門在征地公告規定的期限內暫停辦理戶口遷入、分戶、工商登記以及房屋改(擴)建、抵押、租賃、轉讓等有關手續。
在征地公告規定的期限內,因出生、婚嫁、復員退伍、大中專畢業生回原籍、刑滿釋放等情形確需入戶或者分戶的,由公安機關核實後予以辦理。第十條被征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村民和其他權利人應當在征地公告規定的期限內,持土地權屬證明到指定地點辦理征地補償登記手續。被征土地上有建(構)築物的,還應提供有關建(構)築物的合法有效證明。
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應當組織工作人員到現場調查核實,並經被征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村民和其他權利人確認。
被征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村民和其他權利人未在規定期限內辦理登記手續或者對調查結果拒不配合予以確認的,其補償內容以土地行政主管部門的調查結果為准。第十一條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根據調查核實結果和批準的征地方案,會同有關部門以被征土地的所有權人為單位,擬訂征地補償安置方案。
擬訂的征地補償安置方案應當包括下列內容:
(一)被征地的位置、地類、面積,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的種類、數量,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數量;
(二)土地補償費的標准、數額;
(三)安置補助費的標准、數額;
(四)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標准、數額;
(五)農業人員的具體安置方式;
(六)其他有關征地補償安置的具體措施。第十二條縣(市)、區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將擬訂的征地補償安置方案,在被征地所在的鄉(鎮、街道)和村(社區)、組予以公告,並聽取被征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村民和其他權利人的意見;當事人要求聽證的,應當組織聽證。
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應當研究被征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村民和其他權利人對擬訂的征地補償安置方案的不同意見。確需修改徵地補償安置方案的,應當依照有關法律、法規和批準的征地方案進行修改。
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將征地補償安置方案報同級人民政府審批時,應當附具被征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村民和其他權利人的意見以及採納情況;舉行了聽證的,還應當附具聽證筆錄。

⑹ 拆遷補償安置新條例怎麼規定的

新拆遷條例是根據暴力拆遷、極端對抗、因拆暴富針對「拆遷」過程中的種種問題,經過兩年多的調查研究、徵求意見,國務院法制辦會同住房城鄉建設部制定了《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徵求意見稿)》,擬取代原有的《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並於2010年1月29日正式公開徵求民意。總則第一條為了規范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活動,維護公共利益,保障被徵收房屋所有權人的合法權益,制定本條例。第二條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徵收國有土地上單位、個人的房屋,應當對被徵收房屋所有權人(以下稱被徵收人)給予公平補償。第三條房屋徵收與補償應當遵循決策民主、程序正當、結果公開的原則。第四條市、縣級人民政府負責本行政區域的房屋徵收與補償工作。市、縣級人民政府確定的房屋徵收部門(以下稱房屋徵收部門)組織實施本行政區域的房屋徵收與補償工作。市、縣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應當依照本條例的規定和本級人民政府規定的職責分工,互相配合,保障房屋徵收與補償工作的順利進行。第五條房屋徵收部門可以委託房屋徵收實施單位,承擔房屋徵收與補償的具體工作。房屋徵收實施單位不得以營利為目的。房屋徵收部門對房屋徵收實施單位在委託范圍內實施的房屋徵收與補償行為負責監督,並對其行為後果承擔法律責任。第六條上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下級人民政府房屋徵收與補償工作的監督。國務院住房城鄉建設主管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住房城鄉建設主管部門應當會同同級財政、國土資源、發展改革等有關部門,加強對房屋徵收與補償實施工作的指導。第七條任何組織和個人對違反本條例規定的行為,都有權向有關人民政府、房屋徵收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舉報。接到舉報的有關人民政府、房屋徵收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對舉報應當及時核實、處理。監察機關應當加強對參與房屋徵收與補償工作的政府和有關部門或者單位及其工作人員的監察。第二章徵收決定第八條為了保障國家安全、促進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等公共利益的需要,有下列情形如下:(一)國防和外交的需要;(二)由政府組織實施的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的需要;(三)由政府組織實施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的需要;(四)由政府依照城鄉規劃法有關規定組織實施的對危房集中、基礎設施落後等地段進行舊城區改建的需要;(五)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公共利益的需要。第九條依照本條例第八條規定,確需徵收房屋的各項建設活動,應當符合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鄉規劃和專項規劃。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舊城區改建,應當納入市、縣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年度計劃。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鄉規劃和專項規劃,應當廣泛徵求社會公眾意見,經過科學論證。第十條房屋徵收部門擬定徵收補償方案,報市、縣級人民政府。市、縣級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有關部門對徵收補償方案進行論證並予以公布,徵求公眾意見。徵求意見期限不得少於30日。第十一條市、縣級人民政府應當將徵求意見情況和根據公眾意見修改的情況及時公布。因舊城區改建需要徵收房屋,多數被徵收人認為徵收補償方案不符合本條例規定的,市、縣級人民政府應當組織由被徵收人和公眾代表參加的聽證會,並根據聽證會情況修改方案。第十二條市、縣級人民政府作出房屋徵收決定前,應當按照有關規定進行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房屋徵收決定涉及被徵收人數量較多的,應當經政府常務會議討論決定。作出房屋徵收決定前,徵收補償費用應當足額到位、專戶存儲、專款專用。第十三條市、縣級人民政府作出房屋徵收決定後應當及時公告。公告應當載明徵收補償方案和行政復議、行政訴訟權利等事項。市、縣級人民政府及房屋徵收部門應當做好房屋徵收與補償的宣傳、解釋工作。房屋被依法徵收的,國有土地使用權同時收回。第十四條被徵收人對市、縣級人民政府作出的房屋徵收決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也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訴訟。第十五條房屋徵收部門應當對房屋徵收范圍內房屋的權屬、區位、用途、建築面積等情況組織調查登記,被徵收人應當予以配合。調查結果應當在房屋徵收范圍內向被徵收人公布。第十六條房屋徵收范圍確定後,不得在房屋徵收范圍內實施新建、擴建、改建房屋和改變房屋用途等不當增加補償費用的行為;違反規定實施的,不予補償。房屋徵收部門應當將前款所列事項書面通知有關部門暫停辦理相關手續。暫停辦理相關手續的書面通知應當載明暫停期限。暫停期限最長不得超過1年。第三章補償第十七條作出房屋徵收決定的市、縣級人民政府對被徵收人給予的補償包括:(一)被徵收房屋價值的補償;(二)因徵收房屋造成的搬遷、臨時安置的補償;(三)因徵收房屋造成的停產停業損失的補償。市、縣級人民政府應當制定補助和獎勵辦法,對被徵收人給予補助和獎勵。第十八條徵收個人住宅,被徵收人符合住房保障條件的,作出房屋徵收決定的市、縣級人民政府應當優先給予住房保障。具體辦法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制定。第十九條對被徵收房屋價值的補償,不得低於房屋徵收決定公告之日被徵收房屋類似房地產的市場價格。被徵收房屋的價值,由具有相應資質的房地產價格評估機構按照房屋徵收評估辦法評估確定。房屋徵收評估辦法由國務院住房城鄉建設主管部門制定,制定過程中,應當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第二十條房地產價格評估機構由被徵收人協商選定;協商不成的,通過多數決定、隨機選定等方式確定,具體辦法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制定。房地產價格評估機構應當獨立、客觀、公正地開展房屋徵收評估工作,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干預。第二十一條被徵收人可以選擇貨幣補償,也可以選擇房屋產權調換。被徵收人選擇房屋產權調換的,市、縣級人民政府應當提供用於產權調換的房屋,並與被徵收人計算、結清被徵收房屋價值與用於產權調換房屋價值的差價。因舊城區改建徵收個人住宅,被徵收人選擇在改建地段進行房屋產權調換的,作出房屋徵收決定的市、縣級人民政府應當提供改建地段或者就近地段的房屋。第二十二條因徵收房屋造成搬遷的,房屋徵收部門應當向被徵收人支付搬遷費;選擇房屋產權調換的,產權調換房屋交付前,房屋徵收部門應當向被徵收人支付臨時安置費或者提供周轉用房。第二十三條對因徵收房屋造成停產停業損失的補償,根據房屋被徵收前的效益、停產停業期限等因素確定。具體辦法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制定。第二十四條市、縣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依法加強對建設活動的監督管理,對違反城鄉規劃進行建設的,依法予以處理。市、縣級人民政府作出房屋徵收決定前,應當組織有關部門依法對徵收范圍內未經登記的建築進行調查、認定和處理。對認定為合法建築和未超過批准期限的臨時建築的,應當給予補償;對認定為違法建築和超過批准期限的臨時建築的,不予補償。第二十五條房屋徵收部門與被徵收人依照本條例的規定,就補償方式、補償金額和支付期限、用於產權調換房屋的地點和面積、搬遷費、臨時安置費或者周轉用房、停產停業損失、搬遷期限、過渡方式和過渡期限等事項,訂立補償協議。補償協議訂立後,一方當事人不履行補償協議約定的義務的,另一方當事人可以依法提起訴訟。第二十六條房屋徵收部門與被徵收人在徵收補償方案確定的簽約期限內達不成補償協議,或者被徵收房屋所有權人不明確的,由房屋徵收部門報請作出房屋徵收決定的市、縣級人民政府依照本條例的規定,按照徵收補償方案作出補償決定,並在房屋徵收范圍內予以公告。補償決定應當公平,包括本條例第二十五條第一款規定的有關補償協議的事項。被徵收人對補償決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也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訴訟。第二十七條實施房屋徵收應當先補償、後搬遷。作出房屋徵收決定的市、縣級人民政府對被徵收人給予補償後,被徵收人應當在補償協議約定或者補償決定確定的搬遷期限內完成搬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採取暴力、威脅或者違反規定中斷供水、供熱、供氣、供電和道路通行等非法方式迫使被徵收人搬遷。禁止建設單位參與搬遷活動。第二十八條被徵收人在法定期限內不申請行政復議或者不提起行政訴訟,在補償決定規定的期限內又不搬遷的,由作出房屋徵收決定的市、縣級人民政府依法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強制執行申請書應當附具補償金額和專戶存儲賬號、產權調換房屋和周轉用房的地點和面積等材料。第二十九條房屋徵收部門應當依法建立房屋徵收補償檔案,並將分戶補償情況在房屋徵收范圍內向被徵收人公布。審計機關應當加強對徵收補償費用管理和使用情況的監督,並公布審計結果。第四章法律責任第三十條市、縣級人民政府及房屋徵收部門的工作人員在房屋徵收與補償工作中不履行本條例規定的職責,或者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的,由上級人民政府或者本級人民政府責令改正,通報批評;依法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第三十一條採取暴力、威脅或者違反規定中斷供水、供熱、供氣、供電和道路通行等非法方式迫使被徵收人搬遷,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依法給予處分;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第三十二條採取暴力、威脅等方法阻礙依法進行的房屋徵收與補償工作,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第三十三條貪污、挪用、私分、截留、拖欠徵收補償費用的,責令改正,追回有關款項,限期退還違法所得,對有關責任單位通報批評、給予警告;第三十四條房地產價格評估機構或者房地產估價師出具虛假或者有重大差錯的評估報告的,由發證機關責令限期改正,給予警告,對房地產價格評估機構並處5萬元以上20萬元以下罰款,對房地產估價師並處1萬元以上3萬元以下罰款,並記入信用檔案;情節嚴重的,吊銷資質證書、注冊證書;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第五章附則第三十五條本條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2001年6月13日國務院公布的《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同時廢止。本條例施行前已依法取得房屋拆遷許可證的項目,繼續沿用原有的規定辦理,但政府不得責成有關部門強制拆遷。註:《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國務院令第590號)已經2011年1月19日國務院第141次常務會議通過,2011年1月21日公布並施行。

⑺ 征地拆遷補償辦法

法律分析:1.土地補償費 用地單位依法對被征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因其土地被徵用造成經濟損失而支付的一種經濟補償。

2.青苗補償費 用地單位對被徵用土地上的青苗因征地受到毀損,向種植該青苗的單位和個人支付的一種補償費用。

3.附著物補償費 用地單位對被徵用土地上的附著物,如房屋、其它設施,因征地被毀損而向該所在人支付的一種補償費用。

4.安置補助費、 用地單位對被征地單位安置因征地所造成的富餘勞動力而支付的補償費用。

法律依據:《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 第八條 為了保障國家安全、促進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等公共利益的需要,有下列情形之一,確需要徵收房屋的,由市、縣級人民政府作出房屋徵收決定:

(一)國防和外交的需要;

(二)由政府組織實施的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的需要;

(三)由政府組織實施的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環境和資源保護、防災減災、文物保護、社會福利、市政公用等公共事業的需要;

(四)由政府組織實施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的需要;

(五)由政府依照城鄉規劃法有關規定組織實施的對危房集中、基礎設施落後等地段進行舊城區改建的需要;

(六)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公共利益的需要。

⑻ 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全文)

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全文)

《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是為了規范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活動,維護公共利益,保障被徵收人的合法權益,根據《物權法》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的決定》而制定,經2011年1月19日國務院第141次常務會議通過,2011年1月21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簽署國務院第590號令,公布並施行。

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

總則

第一條為了規范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活動,維護公共利益,保障被徵收房屋所有權人的合法權益,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徵收國有土地上單位、個人的房屋,應當對被徵收房屋所有權人(以下稱被徵收人)給予公平補償。

第三條房屋徵收與補償應當遵循決策民主、程序正當、結果公開的原則。

第四條市、縣級人民政府負責本行政區域的房屋徵收與補償工作。

市、縣級人民政府確定的房屋徵收部門(以下稱房屋徵收部門)組織實施本行政區域的房屋徵收與補償工作。

市、縣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應當依照本條例的規定和本級人民政府規定的職責分工,互相配合,保障房屋徵收與補償工作的順利進行。

第五條房屋徵收部門可以委託房屋徵收實施單位,承擔房屋徵收與補償的具體工作。房屋徵收實施單位不得以營利為目的。

房屋徵收部門對房屋徵收實施單位在委託范圍內實施的房屋徵收與補償行為負責監督,並對其行為後果承擔法律責任。

第六條上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下級人民政府房屋徵收與補償工作的監督。

國務院住房城鄉建設主管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住房城鄉建設主管部門應當會同同級財政、國土資源、發展改革等有關部門,加強對房屋徵收與補償實施工作的指導。

第七條任何組織和個人對違反本條例規定的行為,都有權向有關人民政府、房屋徵收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舉報。接到舉報的有關人民政府、房屋徵收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對舉報應當及時核實、處理。

監察機關應當加強對參與房屋徵收與補償工作的政府和有關部門或者單位及其工作人員的監察。[2]

徵收決定

第八條為了保障國家安全、促進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等公共利益的需要,有下列情形之一,確需要徵收房屋的,由市、縣級人民政府作出房屋徵收決定:

(一)國防和外交的需要;

(二)由政府組織實施的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的需要;

(三)由政府組織實施的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環境和資源保護、防災減災、文物保護、社會福利、市政公用等公共事業的需要;

(四)由政府組織實施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的需要;

(五)由政府依照城鄉規劃法有關規定組織實施的對危房集中、基礎設施落後等地段進行舊城區改建的需要;

(六)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公共利益的需要。

第九條依照本條例第八條規定,確需徵收房屋的各項建設活動,應當符合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鄉規劃和專項規劃。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舊城區改建,應當納入市、縣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年度計劃。

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鄉規劃和專項規劃,應當廣泛徵求社會公眾意見,經過科學論證。

第十條房屋徵收部門擬定徵收補償方案,報市、縣級人民政府。

市、縣級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有關部門對徵收補償方案進行論證並予以公布,徵求公眾意見。徵求意見期限不得少於30日。

第十一條市、縣級人民政府應當將徵求意見情況和根據公眾意見修改的情況及時公布。

因舊城區改建需要徵收房屋,多數被徵收人認為徵收補償方案不符合本條例規定的,市、縣級人民政府應當組織由被徵收人和公眾代表參加的`聽證會,並根據聽證會情況修改方案。

第十二條市、縣級人民政府作出房屋徵收決定前,應當按照有關規定進行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房屋徵收決定涉及被徵收人數量較多的,應當經政府常務會議討論決定。

作出房屋徵收決定前,徵收補償費用應當足額到位、專戶存儲、專款專用。

第十三條市、縣級人民政府作出房屋徵收決定後應當及時公告。公告應當載明徵收補償方案和行政復議、行政訴訟權利等事項。

市、縣級人民政府及房屋徵收部門應當做好房屋徵收與補償的宣傳、解釋工作。

房屋被依法徵收的,國有土地使用權同時收回。

第十四條被徵收人對市、縣級人民政府作出的房屋徵收決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也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訴訟。

第十五條房屋徵收部門應當對房屋徵收范圍內房屋的權屬、區位、用途、建築面積等情況組織調查登記,被徵收人應當予以配合。調查結果應當在房屋徵收范圍內向被徵收人公布。

第十六條房屋徵收范圍確定後,不得在房屋徵收范圍內實施新建、擴建、改建房屋和改變房屋用途等不當增加補償費用的行為;違反規定實施的,不予補償。

房屋徵收部門應當將前款所列事項書面通知有關部門暫停辦理相關手續。暫停辦理相關手續的書面通知應當載明暫停期限。暫停期限最長不得超過1年。[2]

補償

第十七條作出房屋徵收決定的市、縣級人民政府對被徵收人給予的補償包括:

(一)被徵收房屋價值的補償;

(二)因徵收房屋造成的搬遷、臨時安置的補償;

(三)因徵收房屋造成的停產停業損失的補償。

市、縣級人民政府應當制定補助和獎勵辦法,對被徵收人給予補助和獎勵。

第十八條徵收個人住宅,被徵收人符合住房保障條件的,作出房屋徵收決定的市、縣級人民政府應當優先給予住房保障。具體辦法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制定。

第十九條對被徵收房屋價值的補償,不得低於房屋徵收決定公告之日被徵收房屋類似房地產的市場價格。被徵收房屋的價值,由具有相應資質的房地產價格評估機構按照房屋徵收評估辦法評估確定。

對評估確定的被徵收房屋價值有異議的,可以向房地產價格評估機構申請復核評估。對復核結果有異議的,可以向房地產價格評估專家委員會申請鑒定。

房屋徵收評估辦法由國務院住房城鄉建設主管部門制定,制定過程中,應當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

第二十條房地產價格評估機構由被徵收人協商選定;協商不成的,通過多數決定、隨機選定等方式確定,具體辦法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制定。

房地產價格評估機構應當獨立、客觀、公正地開展房屋徵收評估工作,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干預。

第二十一條被徵收人可以選擇貨幣補償,也可以選擇房屋產權調換。

被徵收人選擇房屋產權調換的,市、縣級人民政府應當提供用於產權調換的房屋,並與被徵收人計算、結清被徵收房屋價值與用於產權調換房屋價值的差價。

因舊城區改建徵收個人住宅,被徵收人選擇在改建地段進行房屋產權調換的,作出房屋徵收決定的市、縣級人民政府應當提供改建地段或者就近地段的房屋。

第二十二條因徵收房屋造成搬遷的,房屋徵收部門應當向被徵收人支付搬遷費;選擇房屋產權調換的,產權調換房屋交付前,房屋徵收部門應當向被徵收人支付臨時安置費或者提供周轉用房。

第二十三條對因徵收房屋造成停產停業損失的補償,根據房屋被徵收前的效益、停產停業期限等因素確定。具體辦法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制定。

第二十四條市、縣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依法加強對建設活動的監督管理,對違反城鄉規劃進行建設的,依法予以處理。

市、縣級人民政府作出房屋徵收決定前,應當組織有關部門依法對徵收范圍內未經登記的建築進行調查、認定和處理。對認定為合法建築和未超過批准期限的臨時建築的,應當給予補償;對認定為違法建築和超過批准期限的臨時建築的,不予補償。

第二十五條房屋徵收部門與被徵收人依照本條例的規定,就補償方式、補償金額和支付期限、用於產權調換房屋的地點和面積、搬遷費、臨時安置費或者周轉用房、停產停業損失、搬遷期限、過渡方式和過渡期限等事項,訂立補償協議。

補償協議訂立後,一方當事人不履行補償協議約定的義務的,另一方當事人可以依法提起訴訟。

第二十六條房屋徵收部門與被徵收人在徵收補償方案確定的簽約期限內達不成補償協議,或者被徵收房屋所有權人不明確的,由房屋徵收部門報請作出房屋徵收決定的市、縣級人民政府依照本條例的規定,按照徵收補償方案作出補償決定,並在房屋徵收范圍內予以公告。

補償決定應當公平,包括本條例第二十五條第一款規定的有關補償協議的事項。

被徵收人對補償決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也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訴訟。

第二十七條實施房屋徵收應當先補償、後搬遷。

作出房屋徵收決定的市、縣級人民政府對被徵收人給予補償後,被徵收人應當在補償協議約定或者補償決定確定的搬遷期限內完成搬遷。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採取暴力、威脅或者違反規定中斷供水、供熱、供氣、供電和道路通行等非法方式迫使被徵收人搬遷。禁止建設單位參與搬遷活動。

第二十八條被徵收人在法定期限內不申請行政復議或者不提起行政訴訟,在補償決定規定的期限內又不搬遷的,由作出房屋徵收決定的市、縣級人民政府依法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強制執行申請書應當附具補償金額和專戶存儲賬號、產權調換房屋和周轉用房的地點和面積等材料。

第二十九條房屋徵收部門應當依法建立房屋徵收補償檔案,並將分戶補償情況在房屋徵收范圍內向被徵收人公布。

審計機關應當加強對徵收補償費用管理和使用情況的監督,並公布審計結果。

法律責任

第三十條市、縣級人民政府及房屋徵收部門的工作人員在房屋徵收與補償工作中不履行本條例規定的職責,或者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的,由上級人民政府或者本級人民政府責令改正,通報批評;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三十一條採取暴力、威脅或者違反規定中斷供水、供熱、供氣、供電和道路通行等非法方式迫使被徵收人搬遷,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依法給予處分;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

第三十二條採取暴力、威脅等方法阻礙依法進行的房屋徵收與補償工作,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

第三十三條貪污、挪用、私分、截留、拖欠徵收補償費用的,責令改正,追回有關款項,限期退還違法所得,對有關責任單位通報批評、給予警告;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依法給予處分。

第三十四條房地產價格評估機構或者房地產估價師出具虛假或者有重大差錯的評估報告的,由發證機關責令限期改正,給予警告,對房地產價格評估機構並處5萬元以上20萬元以下罰款,對房地產估價師並處1萬元以上3萬元以下罰款,並記入信用檔案;情節嚴重的,吊銷資質證書、注冊證書;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附則

第三十五條本條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2001年6月13日國務院公布的《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同時廢止。本條例施行前已依法取得房屋拆遷許可證的項目,繼續沿用原有的規定辦理,但政府不得責成有關部門強制拆遷。

;
熱點內容
律師法原理 發布:2025-01-19 13:58:19 瀏覽:870
考律師怎麼考 發布:2025-01-19 12:48:39 瀏覽:592
青年實踐部部門規章制度 發布:2025-01-19 12:33:06 瀏覽:566
濰坊律師工資 發布:2025-01-19 11:51:13 瀏覽:861
二倍工資勞動法 發布:2025-01-19 11:38:23 瀏覽:518
陳舊不合理的規章制度的成語 發布:2025-01-19 11:17:21 瀏覽:203
成都周邊法院 發布:2025-01-19 09:48:34 瀏覽:666
同安法院盧 發布:2025-01-19 09:44:05 瀏覽:211
司法部最新任命司局長 發布:2025-01-19 09:44:01 瀏覽:919
上海法院李罡 發布:2025-01-19 09:18:56 瀏覽: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