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壟斷法司法實施條例
A. 壟斷法司法解釋
法律分析:反壟斷法是經濟行政法的一種,屬於公法范疇;而反不正當競爭法,是知識產權法的一種,屬於私法范疇。反壟斷法調整的目的在於禁止限制競爭行為,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維護合法競爭的自由性,鼓促進經營者積極參與市場競爭。
反不正當競爭法調整的目的在於禁止不正當競爭行為,規范合法競爭的市場秩序,維護合法競爭的公平性,鼓勵經營者積極參予市場的公平競爭,保護經營者的合法地位。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 第三條 本法規定的壟斷行為包括:
(一)經營者達成壟斷協議;
(二)經營者濫用市場支配地位;
(三)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競爭效果的經營者集中。
B. 美國反壟斷法的主要內容
美國的反壟斷法由三部法律組成,分別是1890年頒布的《謝爾曼反托拉斯法》、1914年頒布的《聯邦貿易委員會法》和《克萊頓法》。
《謝爾曼反托拉斯法》是世界反壟斷法的開山鼻祖,主要內容是禁止壟斷協議和獨占行為,此後制定的另兩部法律則是對這一法律的補充和完善。《克萊頓法》的主要內容是限制集中、合並等行為。《聯邦貿易委員會法》則增加了消費者權益保護和禁止不正當競爭行為等內容。該法還建立了聯邦貿易委員會。
美國出台反壟斷法有其特定時代背景,主要是源於19世紀末的反托拉斯運動,其根本目的在於保護消費者利益、促進市場競爭。根據美國反壟斷法,一旦企業被裁定有壟斷嫌疑,將可能面臨罰款、監禁、賠償、民事制裁、強制解散、拆分等多種懲罰。而且,由於美國實行懲罰性罰款,一旦企業被認定違犯反壟斷法,罰款金額將三倍於損害金額。
在具體司法操作上,美國奉行訴訟「多軌制」。其中,司法部可直接對涉嫌壟斷的企業提起民事訴訟和刑事訴訟,美國許多經典案例都是在司法部訴訟下得以完成的。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也可以直接進行裁決或提起民事訴訟。此外,受損企業或普通消費者也可直接對涉嫌壟斷的企業提起民事訴訟,並要求三倍的損失賠償。
1890年的《謝爾曼法》是美國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反托拉斯法。當時,美國在工業革命熱潮中出現了托拉斯組織,比如美孚石油公司,已控制了全國90%的煉油業。大把撈錢的托拉斯遭到普遍反對,輿論要求政府採取行動,由此催生了《謝爾曼法》。1914年通過的《克萊頓反托拉斯法》實際上是《謝爾曼法》的修正案,對有關條款進行了修訂與說明;同年還出台了《聯邦貿易委員會法》。這三部法律三足鼎立,構成了美國反壟斷法律法規的主體。
在反托拉斯法制定之初,美國對壟斷的界定,主要根據企業規模和產品的市場份額來判斷。企業規模過大,產品在全國市場上佔有份額過大(如80%),就可能被判定是妨礙競爭和貿易的壟斷企業。在美國早期的幾個反托拉斯案例中,如1911年的美孚石油公司案和1983年的美國電話電報公司案,被告均是因為企業規模過大,妨礙或限制了競爭和貿易,而被判違反美國反托拉斯法並被分解公司的。
隨著美國自由競爭經濟的日益發展,企業規模也越來越大。特別是隨著企業兼並風潮和全球化勢頭的加強,企業規模和市場份額似乎不能再成為判定壟斷的指標。美國反托拉斯焦點也轉向濫用已形成的壟斷地位,非法進行不正當競爭。近年的美國政府狀告軟體業巨頭微軟公司的反壟斷訴訟,是表明這種轉變的典型案例。
1998年5月,美國司法部與20個州分別把微軟公司告上了法庭。這樁反托拉斯案的起因之一是「微軟將IE瀏覽器與視窗操作系統捆綁銷售」。原告認為,「捆綁銷售」是微軟在瀏覽器競爭中獲勝的原因,微軟公司因此被指控不公平地限制了競爭對手的瀏覽器軟體,如網景公司的NN瀏覽器軟體。原告認為,微軟公司濫用壟斷力量,進行了不正當競爭。
2000年,微軟公司被美國哥倫比亞特區聯邦地區法院初審裁定違反《謝爾曼法》,並處罰微軟將其一分為二。後微軟提出上訴,美國司法部和微軟公司於2001年11月達成庭外和解協議,微軟得以免遭分解。
有學者指出,微軟案表明,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在信息產業迅猛發展的過程中,一些大企業所佔市場份額,及其客觀上形成的壟斷已無法遏止,如果企業不濫用這種壟斷地位和力量,也可相安無事。這說明美國的反壟斷矛頭,已轉向濫用壟斷地位與實力。
美國經濟學家認為,今後美國的反壟斷實踐,可能將聚焦保障公平競爭、推動技術創新,因為只有創新才能最終保障消費者福利,公平競爭則更有可能帶來創新。
1914年, 美國國會制定了第二部重要的反托拉斯立法《克萊頓反托拉斯法》,作為對《謝爾曼反托拉斯法》的補充。該法明確規定了17種非法壟斷行為,其中包括價格歧視、搭賣合同等。根據《克萊頓反托拉斯法》,以下行為均屬非法:
1、「可能在實質上削弱競爭或趨向於建立壟斷」的商業活動。
2、價格歧視,即同一種商品以不同價格賣給不同買主從而排擠競爭對手的行為。
3、搭賣合同,即廠商在供應一種主要貨物時堅持要買方必須同時購買搭賣品的行為。
4、在競爭性廠商之間建立連鎖董事會,即幾家從事州際商業的公司互任董事的行為。
5、在能夠導致削弱競爭後果的情況下購買和控制其他廠商的股票。
《克萊頓反托拉斯法》的主要目的是制止反競爭性的企業兼並以及資本和經濟力量的集中。關於非法兼並和合法兼並的確認原則是在該法實施過程中不斷完善的。此外,由於工人運動的發展,它規定:工會及農民組織不受《謝爾曼反托拉斯法》的限制
C. 《反壟斷法》時隔13年首次修改,新版《反壟斷法》與舊版相比有什麼區別
我國當前實施的反壟斷法是於2007年8月30日通過,自2008年8月1日起施行的。新《反壟斷法》由2021年8月1日起施行。兩部反壟斷法中間歷時14年,這14年中,我國的經濟文化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企業的營商環境和經濟環境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反壟斷領域的法規已經不能完全覆蓋當前的社會問題。這一次反壟斷法的修改也是針對此前的反壟斷法實施中暴露出的問題,進一步完善反壟斷相關制度,為我國的反壟斷制度和防止資本壟斷擴張提供更加明確的法律依據和制度保障。
D. 反壟斷法
一、 制定《反壟斷法》的意義及緊迫性
第一, 從經濟學角度來看。
一般來說,自由竟爭狀態下,各廠商均未具有控制價格及產量的壟斷力量,為了獲得利潤,各廠商必須採取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價格、提高產品及服務質量的方式,來擴大市場份額獲得更大利潤,在這個過程中,由於優勝劣汰機制,資源將得以自由流動,從而實現資源的最佳配置。而在壟斷,尤其是完全壟斷狀態下,由於供給的唯一性,使壟斷者可以自由定價,找到生產數量和價格的最佳結合點,實現壟斷利潤的最大化。同時,為維護自己的超額壟斷利益,壟斷者必定採取措施阻礙新的競爭者進入市場。這樣,將不利於整個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不利於科技進步,不利於生產效率的提高 ,不利於居民生活的改善。所以說,競爭帶來效率。
第二, 從入世對我國各行業的沖擊來看。
為加入WTO,中國在與美國及歐盟的談判中,承諾對關稅進行大幅度減讓,並取消了大量進口商品的進口許可證或配額限制,同時對服務貿易市場的准入也作了較大讓步。這樣,進口關稅的降低和非關稅壁壘的削減、服務貿易的放開,將使外國產品更多的進入國內市場或者外國直接投資的更多湧入。這必將對我國相對脆弱的工業、服務業造成很大的沖擊。與工藝落後、效率低下、資金匱乏的一些國內產業相比,外國廠商或外資廠商更容易在我國占據壟斷地位,甚至成為寡頭。僅就目前,在若干行業中,外商直接投資的生產和銷售的集中就已達到相當高的程度。譬如,轎車行業,外商投資企業佔68%;電梯行業佔70%;程式控制交換機佔90%;行動電話通訊設備佔90%......可見,在我國某些行業,外資(實質是少數幾家大型跨國公司)已經佔有支配性的市場份額。並且,隨著我國加入WTO,至少在相當時期內,這種現象將會加劇。在追求利潤的本質驅使下,佔有壟斷地位的企業必將會有意無意濫用或利用其支配權,爭取高額利潤,壓制國內投資者。這不僅不利於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阻礙國內生產效率提高,損害消費者的長遠利益,更為嚴重的是,它將不利於我國民族產業的建立強大,嚴重阻礙入世後我國各行業對沖擊作出反應,迎接挑戰。從而使弱者更弱、強者更強。這將會抵消入世給我國帶來的利益與機遇。
綜上所述,我國有必要制定我國的《反壟斷法》,以與WTO的自由貿易規則相適應,並更好的維護WTO的自由竟爭秩序,充分發揮WTO給我國帶來的長遠利益,使入世真正成為我國產業騰飛的一個契機。
二、 我國的競爭法現狀
1994年,我國制定了我國的第一部競爭法法律《反不正當競爭法》,該法有力的規范了國內的競爭行為,但該法內容過於簡單。1997年,我國又制定了《反傾銷與反補貼條例》,成為我國第一部規范國際貿易競爭行為的法規,並依此開展了對新聞紙、冷軋鋼等數宗傾銷案的調查及處理,有效的打擊了外國廠商對我國的低價傾銷行為,保護了我國的國內產業。除此之外,我國尚存在許多規范競爭行為的法規規章。但是,我國的競爭法並沒有形成體系。隨著我國的市場經濟發展以及在入世後我國經濟領域的重大變化,我國的競爭法已開始相形見絀。這其中很關鍵的一點便是我國的競爭法缺少《反壟斷法》這一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反壟斷方面,我國的法律還是一片空白,這種狀況已嚴重滯後於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
E. 反壟斷法第二條解析
本條是對《反壟斷法》適用范圍的規定。
根據屬地管轄原則,《反壟斷法》作為國內法,其效力僅限於一國主權范圍之內。但伴隨經濟全球化和貿易自由化浪潮的高漲,跨國公司濫用市場優勢地位限制競爭的行為日益普遍,在一國境外發生的限制競爭行為可能對國內產生不利影響。在此情況下,一些國家在立法和司法實踐中紛紛突破傳統的管轄范圍,主張本國《反壟斷法》的域外效力,對發生於國外的限制競爭行為,只要其結果影響了國內市場競爭,不管行為主體的國籍如何,國內反壟斷機構都可以依據本國的《反壟斷法》行使管轄權。這就是《反壟斷法》的域外效力原則或域外適用制度。
我國《反壟斷法》主要適用於我國境內經濟活動中的壟斷行為,包括經營者達成壟斷協議,經營者濫用市場支配地位,以及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競爭效果的經營者集中。作為規制對象的經營者,是指從事商品生產經營或者提供服務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隨著經濟全球化和我國對外開放的進一步擴大,為了預防和制止境外發生的壟斷行為對國內的市場競爭產生不利影響,《反壟斷法》借鑒國際上其他國家的經驗,規定了域外效力。
F. 簡述反壟斷法的法律特徵
反壟斷法主要有以下特徵:
(一)最典型地體現了國家N-經濟的干預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階段以後,市場上的激烈競爭最終導致生產與資本的進一步集中,最後形成了壟斷。
壟斷組織濫用壟斷力進行排除、限制競爭的非法活動,並大肆吞並和盤剝中小企業和廣大民眾,引發了深刻的階級或階層矛盾,並造成市場秩序的混亂。
(二)以捍衛整體利益為本位。
法的各個部門在處理社會整體與個體的關系方向,有不同的主旨和調整方式,對國家和非公共組織、個人的保護和制約也各有側重,從而呈現出不同的法律調整模式。
(三)具有明顯的經濟政策性。
反壟斷法的經濟政策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首先,反壟斷法的制定和修改要充分體現國家的經濟政策,尤其是競爭政策和產業政策。其次,反壟斷的執法和司法活動通常也要反映一個國家在特定時期的經濟政策,從而具有較大的靈活性,以致於同樣的法條在不同的國家以及不同國家的不同時期的執行情況可能有很大的差異。
(四)是以綜合性的調整方法來調整競爭關系的競爭政策法。
經濟法作為國家干預經濟的重要法律部門,它主要由企業組織管理法、宏觀經濟調控法、市場管理法(即市場運行調控法)和社會經濟保障法所組成。
(五)是實體法與程序法的統一體。
反壟斷法是由反壟斷實體法和反壟斷程序法兩部分組成。其中,反壟斷實體法為反壟斷法的主體內容,它是對排除或限制競爭的狀態和行為的規制。
主要包括禁止嚴重限制競爭的壟斷協議即橫向和縱向壟斷協議、禁止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企業即經營者濫用壟斷力、對大企業合並的監控以及反壟斷法適用除外的領域等幾部分。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第七章規定:第四十六條經營者違反本法規定,達成並實施壟斷協議的,由反壟斷執法機構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沒收違法所得,並處上一年度銷售額百分之一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罰款;尚未實施所達成的壟斷協議的,可以處五十萬元以下的罰款。
G. 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草案)
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草案)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立法目的)
為制止壟斷行為,維護市場競爭秩序,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和社會公共利益,保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制定本法。
第二條(適用范圍)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經濟活動中的壟斷行為,適用本法。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外從事對境內市場競爭產生限制或影響的壟斷行為,適用本法。
第三條(壟斷行為的定義)
本法所稱壟斷行為,是指排除或限制競爭,損害消費者權益,危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壟斷行為包括:
(一)經營者之間排除或者限制競爭的協議、決定或者其他協同一致的行為;
(二)經營者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行為;
(三)經營者過度集中;
(四)政府及其所屬部門濫用行政權力、排除或限制競爭的行為。
第四條(經營者、相關市場的定義)
本法所稱經營者,是指在特定市場內從事商品經營的法人、其他組織和自然人。
本法所稱相關市場,是指經營者在一定期間內就某種商品經營所涉及的區域范圍。
第五條(政府的責任)
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所屬部門應當採取措施,為公平競爭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條件。
第六條(主管機關)
國務院商務主管部門依照本法規定設立反壟斷主管機構,依法行使職權,制止壟斷行為,維護公平競爭。
第七條(社會監督)
國家鼓勵、支持和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對壟斷行為進行社會監督。
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得支持、包庇壟斷行為。
第二章 禁止壟斷協議
第八條(禁止壟斷協議)
禁止經營者之間達成旨在排除、限制競爭或者實際上具有排除、限制競爭效果的協議、決定或者其他協同一致的行為(協議、決定或者其他協同一致的行為以下簡稱為「協議」)。協議包括:
(一) 統一確定、維持或者變更商品的價格;
(二) 限制商品的生產或者銷售數量;
(三) 分割銷售市場或者原材料采購市場;
(四) 限制購買或者開發新技術、新設備;
(五) 聯合抵制交易;
(六) 其他排除、限制競爭的協議。
第九條(串通招投標)
禁止經營者在招投標過程中串通招投標,排除或者其他經營者的公平競爭,損害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
第十條(限制轉售價格或其他交易條件)
禁止經營者在向其他經營者提供商品時限制其與第三人交易的價格或其他條件。
第十一條(協議的例外許可)
經營者之間的協議有下列情形之一,但有利於國民經濟發展或符合社會公共利益的,經商務部反壟斷主管機構許可,可以不適用第八條規定。
(一)為提高產品質量、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統一商品規格或者型號的;
(二)為應對經濟不景氣,制止銷售量嚴重下降或者生產明顯過剩的;
(三)為提高中小企業的經營效率、增強中小企業的競爭能力的;
(四)為改進技術、提高產品質量,研究開發商品或者市場的;
(五)其他有可能排除或者限制競爭,但有利於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公共利益的。
第十二條(申報協議應備文件)
經營者根據第十一條規定應當在協議訂立之日起十五日內向商務部反壟斷主管機構提出申請,並提交下列文件:
(一) 協議;
(二) 申請報告
(三) 經營者的基本資料;
(四) 證明符合第十一條規定的材料和理由;
第十三條(協議的許可及資料補正)
商務部反壟斷主管機構應當自收到申請材料之日60內對經營者的申請作出決定。逾期未作決定的,視為同意。
經營者申報時所提交資料不全的,商務部反壟斷主管機構應當要求其限期補交材料;商務部反壟斷主管機構收到申報資料的日期以收到補交資料之日為准。逾期不補交的,視為放棄申請。
第十四條(協議許可的條件與延期)
商務部反壟斷主管機構作出許可決定時,應當規定期限,說明理由,並可以附加限制條件。
許可期限一般不得超過三年。經營者如有正當理由,可於期限屆滿60日前,以書面形式向商務部反壟斷主管機構申請延期;延展期限,每次不得超過兩年。
第十五條(協議許可的撤銷和變更)
協議經許可後,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商務部反壟斷主管機構可以撤銷許可、變更許可條件,責令經營者停止或者改正其行為:
(一) 經濟情勢發生重大變更的;
(二) 許可事由消失的;
(三) 經營者違反了許可決定附加條件的;
(四) 許可決定是基於經營者提供的虛假信息作出的;
(五) 經營者濫用許可的。
如出現(三)、(四)、(五)項情形,撤銷許可的決定具有溯及力。
第三章 禁止濫用市場支配地位
第十六條(禁止濫用市場支配地位)
經營者不得濫用其市場支配地位,排除或限制競爭。
第十七條(市場支配地位的定義)
本法所稱市場支配地位,是指一個或者幾個經營者在特定市場內擁有控制價格或者排除、限制競爭的能力。
經營者具有下列情形之一,應當認定其具有市場支配地位:
(一) 在特定市場內獨家經營的;
(二) 在特定市場內居於優勢(壓倒性)地位,其他經營者難以進入的;
(三) 在特定市場內雖然存在兩個以上的經營者,但他們之間無實質競爭的。
第十八條(市場支配地位的認定)
經營者在特定市場的佔有率達到下列情形之,可以推定其具有市場支配地位:
(一) 一個經營者的市場佔有率達到二分之一以上的;
(二) 二個經營者的市場佔有率達到三分之二以上的;
(三) 三個經營者的市場佔有率達到四分之三以上的。
有前款(二)、(三)規定情形之一,但所涉及的經營者之一在該特定市場的佔有率未達十分之一的,不應推定該經營者具有市場支配地位。
第十九條(認定市場支配地位的因素)
商務部反壟斷主管機構在認定或推定經營者的市場支配地位時,應當考慮以下因素:
(一) 經營者在特定市場的佔有率;
(二) 根據時間、地點等因素,考慮商品在特定市場變化中的可替代性;
(三) 經營者影響特定市場價格的能力;
(四) 其他經營者進入特定市場的難易程度;
(五) 商品的進出口情況。
計算市場佔有率所需的資料,應當以商務部反壟斷主管機構調查所得資料或者其他公共機構記載資料為准。
第二十條(壟斷高價)
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經營者不得以壟斷高價銷售商品。
第二十一條(掠奪性定價)
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經營者不得以排擠、損害競爭對手為目的,以不合理或限制競爭的低價銷售商品。
第二十二條(差別待遇)
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經營者,在提供相同商品時,不得對條件相同的交易對象在交易價格等交易條件上實行差別待遇,使其他交易對象處於不利的交易地位。
第二十三條(拒絕交易)
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經營者沒有正當理由,不得拒絕向購買者銷售商品。
第二十四條(強制交易)
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經營者不得以斜脅迫方法強制交易,排除或限制其他經營者的公平競爭。
第二十五條(搭售)
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經營者不得搭售商品或者附加其他不合理的交易條件。
第二十六條(獨家交易)
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經營者不得要求其他經營者在特定市場內只銷售自己的商品,不銷售其他經營者的商品。
第四章 經營者集中
第二十七條(經營者集中的定義)
本法所稱經營者集中是指:
(一)經營者合並;
(二)經營者通過收購其他經營者的股份或者資產取得對其他經營者的控制權;
(三)經營者通過委託經營、聯營等方式形成控制與被控制的關系;
(四)經營者直接或間接控制其他經營者的業務或人事。
第二十八條(申報的標准及銷售額等的計算)
經營者集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事先向商務部反壟斷主管機構提出申報:
(一)參與集中的經營者在世界范圍內的資產或銷售額總和超過30億人民幣,至少一個經營者在中國境內的資產或銷售額超過15億人民幣,並並購交易額超過l元人民幣;
(二)集中交易額超過l元人民幣的;
(三)參與集中的一方當事人在中國境內的市場佔有率已達到20%的;
(四)集中將導致參與集中的一方當事人在中國境內市場佔有率達到25%的。
商務部反壟斷主管機構根據經濟發展水平和市場狀況對申報標准進行適當調整並定期公布。
計算第一款規定的銷售額或資產額及市場份額時,應當將與該經營者具有控制與從屬關系的經營者的銷售額或資產額及市場份額一並計算。
銷售額與市場份額之計算,應當以商務部反壟斷主管機構調查所得材料或者其他公共機構記載資料為准。
第二十九條(申報義務人)
本法第二十七條規定的經營者集中,由下列經營者向商務部反壟斷主管機構申報:
(一)與其他經營者合並、委託經營或聯營的,由參與集中的經營者提出申報;
(二)持有或者取得其他經營者的股份、資產的,由持有或者取得股份、資產的經營者提出申報;
(三)直接或者間接控制其他經營者的業務或者人事的,由控制其他經營者的經營者提出申報。
第三十條(申報集中應備文件)
經營者根據第二十八條、第二十九條規定向商務部反壟斷主管機構提出申報時,應當提交下列文件:
(一)申請書;
(二)經營者的情況,包括經營者名稱、住所、聯系方式、生產或者經營的產品、職工人數、總資產、凈資產、上一營業年度的市場銷售額與市場佔有率、利潤納稅情況等;
(三)經營者上一會計年度的財務報表幾營業報告;
(四)經營者的相關商品的生產或者經營成本、銷售價格及產量等資料;
(五)實施集中對相關市場競爭、國民經濟和社會公共利益的影響;
(六)經營者集中的理由;
(七)預定集中的日期;
(八)商務部反壟斷主管機構規定的其他文件。
第三十一條(等待期間)
自商務部反壟斷主管機構收到經營者按照第三十條規定提交的申報資料之日起,經營者在30內不得集中。
商務部反壟斷主管機構在30日內未作出進一步審查決定的,經營者可以集中。
其他經營者提出集中可能產生或加強市場支配地位,對國民經濟發展、社會公共利益產生不利影響的,商務部反壟斷主管機構仍可以作進一步的審查,不受前款規定的限制。
第三十二條(資料補正)
經營者申報時提交資料不全的,商務部反壟斷主管機構應當要求其限期補交資料;商務部反壟斷主管機構收到申報資料的日期以收到補交資料之日為准。逾期不補交的,視為未申報。
第三十三條(實質審查)
商務部反壟斷主管機構認為有必要對經營者集中作進一步審查時,應當在收到經營者提交的申報資料之日起30日內以書面形式通知申報經營者。
商務部反壟斷主管機構應當自作出進一步審查決定之日起90天內作出許可或禁止集中的決定。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受前款規定的時間的限制:
(一)經申報經營者同意再延長期間的;
(二)經營者申報的材料不準確、需進一步核實;
(三)經營者申報後出現其他重大情況的。
第三十四條(許可及附條件)
經營者集中對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公共利益確有重大好處的,商務部反壟斷主管機構可以予以許可,並可以在許可時附加限制性條件。
第三十五條(禁止集中的情形)
經營者集中可能出現下列情形之一的,商務部反壟斷主管機構不予許可:
(一)排除或者限制市場競爭的;
(二)阻礙某一個行業(產業)或區域經濟發展的;
(三)損害消費者權益的。
商務部反壟斷主管機構對不予許可的經營者集中,應當作出書面通知,並說明理由。
第五章 禁止行政性壟斷
第三十六條(強制買賣)
政府及其所屬部門不得濫用行政權力,限定他人買賣其指定的商品或指定的經營者的商品,限制其他經營者正當的經營活動。
第三十七條(限制市場准入)
政府及其所屬部門不得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濫用行政權力,限制經營者的市場准入,排除、限制市場競爭。
第三十八條(強制經營者限制競爭)
政府及其所屬部門不得濫用行政權力,強制經營者從事本法所禁止的排除或者限制市場競爭的行為。
第三十九條(抽象的行政壟斷行為)
政府及其所屬部門不得濫用行政權力,制定含有排除或者限制競爭內容的規定,妨礙建立和完善全國統一、規范有序的市場體系,損害公平競爭的環境。
第六章 反壟斷調查
第四十條(主管機構職責)
商務部反壟斷主管機構依法對市場競爭實行監督管理,維護競爭秩序,履行下列職責:
(一)制定反壟斷政策、法律、行政法規及規章;
(二)受理並審議本法有關反壟斷的事項;
(三)依法對違反反壟斷法律、行政法規的案件進行調查、處理;
(四)監控市場競爭狀況;
(五)與國外反壟斷主管機構和國際組織進行交流合作,負責有關競爭的多雙邊國際協定談判;
(六)反壟斷的其他事項。
第四十一條(派出機構)
商務部反壟斷主管機構可以根據履行職責的需要,設置派出機構。
第四十二條(調查事項)
商務部反壟斷主管機構依職權或舉報,可以依照本法對下列事項進行調查:
(一)壟斷協議、決定或其他協同一致的行為;
(二)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行為;
(三)經營者集中;
(四)行政性壟斷行為;
(五)市場競爭狀況;
(六) 需要調查的其他事項。
第四十三條(舉報材料的補正)
商務部反壟斷主管機構認為舉報人對可能存在的違法行為的舉報事實依據不足的,可以要求舉報人提供進一步的材料或接受商務部反壟斷主管機構的詢問。
第四十四條(調查通知)
商務部反壟斷主管機構決定展開調查的,應當向被調查的經營者發出開始調查程序的書面通知,載明被調查的經營者涉嫌違反的有關法律規定。
第四十五條(調查方式)
商務部反壟斷主管機構可以採取詢問、問卷調查、實地調查、委託調查、聽證會等方式進行調查。
第四十六條(提供材料、信息的服務)
被調查的經營者、利害關系方或其他有關個人或機構負有如實陳述意見、提供材料和相關信息的義務。
商務部反壟斷主管機構提出提供材料和信息的要求時,應當明確提供材料的范圍、內容和期限。
第四十七條(實地調查)
商務部反壟斷主管機構可以對經營者的住所、營業場所或者其他場所進行實地調查以獲取一切必要的證據。
第四十八條(調查的強制手段)
商務部反壟斷主管機構依法履行職責,有權查封、扣押相關證據,查詢經營者的銀行賬戶。
商務部反壟斷主管機構凍結經營者的銀行賬戶及行使必要的搜查權時,應當經人民法院許可。
第四十九條(調查筆錄)
商務部反壟斷主管機構就有關事項進行調查時,應當製作調查筆錄。
第五十條(聽證會)
商務部反壟斷主管機構認為必要時,可以召開聽證會。商務部反壟斷主管機構應在聽政會舉行前7日通知被調查的經營者,同時可以邀請利害關系方、各有關政府部門代表、行業協會代表和有關專家參加。
聽政會應當公開舉行。但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或個人隱私的,商務部反壟斷主管機構可以決定採取其他形式進行聽政。
第五十一條(保密義務)
調查中獲得的有關資料,資料提供方認為需要保密的,可以向商務部反壟斷主管機構申請對該資料保密處理。
商務部反壟斷主管機構認為保密有正當理由的,應當對資料提供方提供的資料按保密資料處理,同時要求資料提供方提供一份非保密的資料概要。
商務部反壟斷主管機構及其工作人員對其在反壟斷調查中知悉的商業秘密負有保密義務。
第五十二條(陳述與申辯)
商務部反壟斷主管機構在依照本法作出最終決定前,應當給被調查的經營者陳述意見和提出申辯的充分機會。
商務部反壟斷主管機構應當充分聽取被調查的經營者的意見,對其提出的實事、理由和證據,應當進行復核。被調查的經營者提出的實事、理由和證據成立的,商務部反壟斷主管機構應當予以採納。
第五十三條(決定的公告)
商務部反壟斷主管機構依照本法作出的最終決定應當自作出之日起10日內予以公告。
第五十四條(法律救濟)
經營者對商務部反壟斷主管機構做出的最終決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
第五十五條(涉嫌犯罪案件的處理)
商務部反壟斷主管機構發現違反本法的行為涉嫌犯罪的,應當將案件依法移交司法機關處理。
第七章 法律責任
第五十六條(對壟斷協議的處罰)
違反本法第八、九、十條的規定和未依據本法第十一, 條取得許可的,商務部反壟斷主管機構應當責令其停止違法行為、宣布協議無效,並可處以10萬元以上1000萬元以下罰款。實施壟斷行為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五十七條(對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為的處罰)
違反本法第十六條、第二十條至二十六條規定的,商務部反壟斷主管機構應當責令其停止違法行為,並可以處以10萬元以上1000萬元以下罰款;實施壟斷行為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五十八條(對違反本法規定的經營者集中的處罰)
經營者集中,違反本法第二十八條應當申請許可而未申請許可,或者違反第三十一、三十三、三十四條規定未獲許可而集中或者違反許可所附條件的,商務部反壟斷主管機構應當禁止其集中、宣布經營者集中無效、限期處分全部或者部分股份、轉讓部分營業、免除擔任職務或者為其他必要之處罰,同時可以並處以10萬元以上1000萬元以下罰款。
經營者違反商務部反壟斷主管機構依前款所為處分決定的,商務部反壟斷主管機構應當責令其解散或者停止營業。
第五十九條(對具體行政壟斷行為的處罰)
違反本法第三十六條至第三十八條規定的,由商務部反壟斷主管機構責令其停止違法行為。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按照法定程序,根據情節輕重,給予降級或者撤職的行政處分;實施限制競爭行為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被指定的經營者借機銷售質次高價商品或者濫收費用的,由商務部反壟斷主管機構沒收違法所得,根據情節處以一百萬元以下罰款。
第六十條(對抽象行政壟斷行為的處罰)
違反本法第三十九條規定,制定含有排除或者限制競爭內容的規定的,商務部反壟斷主管機構可以建議制定該規定的人民政府予以改變或者撤消。該人民政府不予以改變或者撤消的,反壟斷主管機構可以建議其上一級人民政府予以改變或撤消。
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按照法定程序,根據情節輕重,給予降級或者撤職的行政處分;實施壟斷行為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六十一條(損害賠償責任)
經營者違反本法規定,損害他人合法權益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賠償額度為受害人的實際損失和可預期的利益。受害人的損失難以計算的,賠償額為侵權人在侵權期間因侵權所獲得的利益。
侵權人還應當承擔受害人因調查及訴訟所支付的合理費用。
第六十二條(拒絕調查的責任)
商務部反壟斷主管機構依法進行調查時,受調查者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商務部反壟斷主管機構責令改正,並可以根據情節處以100萬元以下罰款。
(一)在規定期限內無正當理由拒絕調查的;
(二)拒不到指定地點陳述意見的;
(三)拒不提供有關帳冊、文件等資料或證物的;
(四)轉移被查封、扣押有關違法物品或者證據的。
第六十三條(強制執行)
對拒不執行商務部反壟斷主管機構依本法作出的處罰決定的,可以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第六十四條(執法人員的違法責任)
對商務部反壟斷主管機構的工作人員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的,給予行政處分;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八章 附 則
第六十五條(行業協會等適用本法)
行業協會、事業單位等非經營性組織從事違反本法規定的行為,適用本法。
第六十六條(不適用本法的情形)
經營者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等行使合法權利的行為,不適用本法。但濫用知識產權的行為違反本法規定的,依照本法處理。
第六十七條(實施細則)
國務院依據本法制定實施細則。
第六十八條(實施日期)
本法自 年 月 日起實行。
聲明:草案中出現l符號,表示仍未確定。本網站不保證該草案的真實性。
H.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因壟斷行為引發的民事糾紛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2020修正)
第一條本規定所稱因壟斷行為引發的民事糾紛案件(以下簡稱壟斷民事糾紛案件),是指因壟斷行為受到損失以及因合同內容、行業協會的章程等違反反壟斷法而發生爭議的自然人、法人或者非法人組織,向人民法院提起的民事訴訟案件。第二條原告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或者在反壟斷執法機構認定構成壟斷行為的處理決定發生法律效力後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並符合法律規定的其他受理條件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第三條第一審壟斷民事糾紛案件,由知識產權法院,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計劃單列市中級人民法院以及最高人民法院指定的中級人民法院管轄。第四條壟斷民事糾紛案件的地域管轄,根據案件具體情況,依照民事訴訟法及相關司法解釋有關侵權糾紛、合同糾紛等的管轄規定確定。第五條民事糾紛案件立案時的案由並非壟斷糾紛,被告以原告實施了壟斷行為為由提出抗辯或者反訴且有證據支持,或者案件需要依據反壟斷法作出裁判,但受訴人民法院沒有壟斷民事糾紛案件管轄權的,應當將案件移送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第六條兩個或者兩個以上原告因同一壟斷行為向有管轄權的同一法院分別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可以合並審理。
兩個或者兩個以上原告因同一壟斷行為向有管轄權的不同法院分別提起訴訟的,後立案的法院在得知有關法院先立案的情況後,應當在七日內裁定將案件移送先立案的法院;受移送的法院可以合並審理。被告應當在答辯階段主動向受訴人民法院提供其因同一行為在其他法院涉訴的相關信息。第七條被訴壟斷行為屬於反壟斷法第十三條第一款第一項至第五項規定的壟斷協議的,被告應對該協議不具有排除、限制競爭的效果承擔舉證責任。第八條被訴壟斷行為屬於反壟斷法第十七條第一款規定的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原告應當對被告在相關市場內具有支配地位和其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承擔舉證責任。
被告以其行為具有正當性為由進行抗辯的,應當承擔舉證責任。第九條被訴壟斷行為屬於公用企業或者其他依法具有獨佔地位的經營者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市場結構和競爭狀況的具體情況,認定被告在相關市場內具有支配地位,但有相反證據足以推翻的除外。第十條原告可以以被告對外發布的信息作為證明其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證據。被告對外發布的信息能夠證明其在相關市場內具有支配地位的,人民法院可以據此作出認定,但有相反證據足以推翻的除外。第十一條證據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個人隱私或者其他依法應當保密的內容的,人民法院可以依職權或者當事人的申請採取不公開開庭、限制或者禁止復制、僅對代理律師展示、責令簽署保密承諾書等保護措施。第十二條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一至二名具有相應專門知識的人員出庭,就案件的專門性問題進行說明。第十三條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委託專業機構或者專業人員就案件的專門性問題作出市場調查或者經濟分析報告。經人民法院同意,雙方當事人可以協商確定專業機構或者專業人員;協商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指定。
人民法院可以參照民事訴訟法及相關司法解釋有關鑒定意見的規定,對前款規定的市場調查或者經濟分析報告進行審查判斷。第十四條被告實施壟斷行為,給原告造成損失的,根據原告的訴訟請求和查明的事實,人民法院可以依法判令被告承擔停止侵害、賠償損失等民事責任。
根據原告的請求,人民法院可以將原告因調查、制止壟斷行為所支付的合理開支計入損失賠償范圍。第十五條被訴合同內容、行業協會的章程等違反反壟斷法或者其他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認定其無效。但是,該強制性規定不導致該民事法律行為無效的除外。第十六條因壟斷行為產生的損害賠償請求權訴訟時效期間,從原告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益受到損害以及義務人之日起計算。
原告向反壟斷執法機構舉報被訴壟斷行為的,訴訟時效從其舉報之日起中斷。反壟斷執法機構決定不立案、撤銷案件或者決定終止調查的,訴訟時效期間從原告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不立案、撤銷案件或者終止調查之日起重新計算。反壟斷執法機構調查後認定構成壟斷行為的,訴訟時效期間從原告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反壟斷執法機構認定構成壟斷行為的處理決定發生法律效力之日起重新計算。
原告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益受到損害以及義務人之日起超過三年,如果起訴時被訴壟斷行為仍然持續,被告提出訴訟時效抗辯的,損害賠償應當自原告向人民法院起訴之日起向前推算三年計算。自權利受到損害之日起超過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有特殊情況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權利人的申請決定延長。
I. 簡述反壟斷的法理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 第一條 為了預防和制止壟斷行為,保護市場公平競爭,提高經濟運行效率,維護消費者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制定本法。
反壟斷的法律基礎是自由、效率和公共利益的平衡。反壟斷法的價值目標是維護市場機制的正常運行,充分發揮其優化資源配置、提高社會整體福利、保護公共利益的功能。提高效率和消費者福利是保持市場機制有效運行的手段。
反壟斷是禁止壟斷和貿易限制的行為。它是國家政府或國際組織在公司營銷呈現壟斷或有壟斷趨勢時採取的一種干預手段。 19世紀末,世界經濟發展進入壟斷資本主義時期。反壟斷已經成為各國監管的對象。所有國家都通過嚴格的立法來規范反壟斷。自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來,中國也積極承擔了反壟斷的責任。
拓展資料:
一、2011年11月,國家發改委就寬頻接入問題對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發起反壟斷調查。如果屬實,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可能會被處以數億至數十億元的罰款。 2021年4月22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人民法院知識產權司法保護規劃(2021-2025年)》,明確了「十四五」期間知識產權司法保護的重點措施,將加強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案件審理,強化競爭政策基礎地位,適時制定相關司法解釋,明確規范各類壟斷和不正當競爭行為,消除市場封鎖,促進公平競爭。妥善處理互聯網領域壟斷糾紛,完善平台經濟反壟斷裁判規則,防止資本無序擴張,促進平台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
二、中國政府在國內外對反壟斷也有不同的態度。對內提倡競爭的概念,很少對其利弊進行實證分析;對外,我們根據國家利益調整平衡競爭和壟斷的規模。 對壟斷的判斷有兩個視角:全球和局部。比如,中國的電信運營商在中國處於絕對壟斷地位,但在國際市場佔比不足5%;美國佔全球份額的20%以上,但在一個地方市場上並沒有實現絕對控制。從整體來看,中國電信還遠未實現壟斷,其規模需要持續增長才能與國際巨頭競爭;從本土來看,中國電信明顯處於壟斷地位,需要分離。發達國家往往從自身利益出發,強調局部,忽視全局;中國政府從國家利益出發,兼並大型國有企業組建航母,這是全局的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