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製法規
⑴ 對於改制國企,職工買斷工齡方面有沒有相關的法律法規
勞動復和社會保障部《關於貫徹制兩個條例擴大社會保障覆蓋范圍加強基金征繳工作的通知》勞社部發(1999)10號規定「下崗職工不論以何種形式實現再就業,都要按規定繼續參加社會保險,原來的繳費年限和視同繳費年限連續計算。任何單位都不能以「買斷工齡」等形式終止職工的社會保險關系。」
⑵ 國有企業改制有哪些法律法規
一、總體
1、《關於進一步規范國有大中型企業主輔分離輔業改制的通知》
2、《關於推進國有資本調整和國有企業重組指導意見的通知》
3、《關於規范國有企業改制工作的意見》
4、《關於進一步規范國有企業改制工作實施意見的通知》
二、產權管理登記
1、《國有資產產權界定和產權糾紛處理暫行辦法》
2、《國有資產產權登記管理辦法》
3、《企業國有資產產權登記管理辦法實施細則》
三、清產核資與財務管理
1、《國有企業清產核資辦法》
2、《國有企業資產損失認定工作規則》
3、《企業國有資本與財務管理暫行辦法》
4、《企業公司制改建有關國有資本管理與財務處理的暫行規定》
四、資產評估
1、《國有資產評估管理辦法》
2、《國有資產評估管理辦法施行細則》
3、《資產評估操作規范意見(試行)》
4、《關於改革國有資產評估行政管理方式加強資產評估監督管理工作的意見》
5、《國有資產評估管理若干問題的規定》
6、《國有資產評估項目核准管理辦法》
7、《國有資產評估項目備案管理辦法》
五、國有資產處置與產權轉讓
1、《企業國有產權轉讓管理暫行辦法》
2、《關於加強國有企業產權交易管理的通知》
3、《關於出售國有小型企業中若干問題意見的通知》
4、《國有企業改革中劃撥土地使用權管理暫行規定》
5、《規范國有土地租賃若干意見》
6、《國土資源部關於加強土地資產管理促進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的若干意見》
7、《關於改革土地估價結果確認和土地資產處置審批辦法的通知》
8、《城鎮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和轉讓暫行條例》
9、《企業國有產權交易操作規則》
10、《關於企業國有產權轉讓有關問題的通知》
11、《關於加強對國有企業改制及國有產權轉讓監督檢查工作的意見》
12、《關於加強企業國有產權轉讓監督管理工作的通知》
13、《關於企業國有產權轉讓有關事項的通知》
14、《企業國有資本保值增值結果確認暫行辦法》
15、《關於做好貫徹落實企業國有產權轉讓管理暫行辦法有關工作的通知》
六、勞動關系處理與職工補償安置
1、《失業保險條例》
2、《社會保險費征繳暫行條例》
3、《工傷保險條例》
4、《違反和解除勞動合同的經濟補償辦法》
5、《違反〈勞動法〉有關勞動合同規定的賠償辦法》
6、《關於建立統一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決定》
7、《關於建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決定》
8、《關於個人因解除勞動合同取得經濟補償金徵收個人所得稅問題的通知》
9、《<國營企業實行勞動合同制度暫行規定>廢止後有關終止勞動合同支付生活補助費問題的復函》
10、《關於個人與用人單位解除勞動關系取得的一次性補償收入征免個人所得稅問題的通知》
11、《關於企業重組有關職工安置費用財務管理問題的通知》
12、《關於破產企業職工安置有關政策問題的復函》
七、主輔分離輔業改制分流安置富餘人員
1、《關於國有大中型企業主輔分離輔業改制分流安置富餘人員的實施辦法》
2、《國有企業富餘職工安置規定》
3、《中小企業標准暫行規定》
4、《關於國有大中型企業主輔分離輔業改制分流安置富餘人員的勞動關系處理辦法》
5、《關於做好國有大中型企業主輔分離輔業改制分流安置富餘人員有關工作的通知》
6、《關於終止勞動合同支付經濟補償金有關問題的復函》
(2)改製法規擴展閱讀:
國有企業改革是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搞好國有企業改革、發展壯大國有經濟,是當前面臨的一項艱巨任務。
本書收集整理國有企業改制方面的中共中央決定2項、法律20項、行政法規18項、部門規章10項、規范性文件76項以及司法解釋8項,共計134項。
國有企業改制的方案制訂:
1、國有企業改制採取重組、聯合、兼並、租賃、承包經營、合資、轉讓國有產權和股份制等多種形式進行,包括轉讓國有控股、參股企業國有股權或者通過增資擴股來提高非國有股的比例等,必須制訂改制方案。
2、國有企業改制方案可由改制企業國有產權持有單位或主管部門制訂,也可由其委託改制企業或者中介機構制訂,但向本企業經營管理者轉讓國有產權的改制方案不得委託該改制企業制訂。
3、國有企業改制方案應包括以下主要內容:企業概況及近三年資產和財務狀況,改制的基本原則、目標和程序,資產處置和職工安置方案,改制後企業股權設置方案和企業發展規劃等。
4、國有企業改制方案經職工代表大會或職工大會審議,並經企業主管部門審核後,按照國資企改〔2004〕10號文件的規定報經批准。改制方案未經批准不得實施。
綜上所述,國有企業改制是最近一段期間政府主抓的工作之一,地方政府在制定國企改制政策的時候,要根據有關法律法規進行。
國有企業改製法律依據包括很多,有國有資產管理法、公司法、國有產權轉讓管理辦法及關於國企改制工作的意見等。國企改制的目的是通過股份制改革,幫助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⑶ 國有企業改製法律法規新編的行政法規篇
隨著競爭的不斷加大,不少國有企業發展到了瓶頸,急需進行一場改制來為企業注入新鮮的血液,使之能夠繼續良好的發展下去。關於國有企業改制的問題,我國有不少的法律法規:
一、基本法律法規:
《公司法》;
《證券法》;
《企業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暫行條例》;
《關於規范國有企業改制工作的意見》;
《關於企業兼並的暫行辦法》;
《企業國有產權轉讓管理暫行辦法》。
二、企業重組法律法規:
關於企業改制重組若干契稅政策的通知
關於做好原有股份有限公司規范工作的通知
國家國有資產管理局關於清理不利企業轉換經營機制文件的通知
國家國有資產管理局關於對東方電機廠股份制改制資產重組框架設計的批復
國家國有資產管理局關於國有企業改組為股份制企業有關問題的復函
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吸收外資參與資產重組與處置的暫行規定
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國家國有資產管理局關於轉讓國有房地產徵收土地增值稅中有關房地產價格評估問題的通知
中共中央關於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
《中共中央關於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
關於審理與企業改制相關民事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
三、股權轉讓法律法規:
企業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暫行條例( 2003 年 5 月 27 日 )
企業國有產權轉讓管理暫行條例( 2003 年 12 月 31 日 )
關於企業國有產權轉讓有關問題的通知( 2004 年 8 月 25 日 )
企業公司制改建有關國有資本管理與財務處理的暫行規定( 2002 年 7 月 27 日 )
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關於規范國有企業改制工作意見的通知( 2003 年 11 月 30 日 )
北京產權交易所國有產權交易流程
北京產權交易所拍賣暫行規則
北京產權交易所交易暫行規則
北京產權交易所招投標暫行規則
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關於規范國有企業改制工作意見的通知( 2003 年 11 月 30 日 )
企業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暫行條例( 2003 年 5 月 27 日 )
企業國有產權轉讓管理暫行辦法( 2003 年 12 月 31 日 )
財政部關於印發《企業公司制改建有關國有資本管理與財務處理的暫行規定》的通知( 2002 年 7 月 27 日 )
關於進一步推進國有企業分離辦社會職能工作的意見( 2002 年 4 月 26 日 )
利用外資改組國有企業暫行規定( 2002 年 11 月 8 日 )
外國投資者並購境內企業暫行規定( 2003 年 3 月 7 日 )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 與企業改制相關的民事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 2003 年 1 月 3 日 )
關於國有大中型企業主輔分離輔業改制分流安置富裕人員的實施辦法( 2002 年 11 月 18 日 )
關於進一步明確國有大中型企業主輔分離輔業改制有關問題的通知( 2003 年 7 月 4 日 )
企業國有產權向管理層轉讓暫行規定( 2005 年 4 月 11 日 )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
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公司訴訟案件若干問題的處理意見
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公司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指導意見(試行)
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關於審理適用公司法案件若干問題的意見(實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登記管理條例( 1994 年 6 月 24 日 )
公司登記管理若干問題的規定( 1998 年 1 月 7 日 )
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關於印發《關於國有企業改革中登記管理若干問題的實施意見》的通知( 1998 年 5 月 8 日 )
企業名稱登記管理實施辦法( 2004 年 6 月 14 日 )
公司注冊資本登記管理規定( 2004 年 6 月 14 日 )
企業經營范圍登記管理規定( 2004 年 6 月 14 日 )
國有企業進行改制重組會涉及到多方面的利益,包括企業的股東、職工、債權人等等,因此在具體的處理方面需要小心謹慎,最好做好各方利益的平衡。
⑷ 企業改制後債權債務有何法律規定
民法通則第四十四條第二款有明確規定:「企業法人分立、合並,它的權回利和義務由變更答後的法人享有和承擔。」公司法規定的更為明確:「公司分立前的債務按所達成協議由分立後的公司承擔。」
「公司合並時,合並各方的債權、債務,應由合並後存續公司或新設公司繼承。」債權債務的繼承取決於企業產權的轉讓和法人主體的變更。採取增量吸股、存量轉股、先股後還等吸股方式,將企業由單一的全民或集體投資改組為所有制的股份制企業,有限責任公司改組為股份有限公司,只是企業法人組織或投資主體發生了變更,並不中斷法人人格的同一性,變更後的企業法人應當承擔其變更前的債務。控股式企業兼並的法律後果是將被兼並企業改組為股份制企業,企業作為發起人或股東之一,與其他企業組建有限責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實質上是企業的新設合並和股份制改造。託管經營是效益較好的企業受行政委派或與虧損企業商定,利用自身的技術和資金優勢,在一定時間代為經營虧困企業的一種經營方式。託管經營與承包經營、租賃經營(公有民營)一樣,嚴格地說只是企業經營機制的轉變,不涉及企業產權的轉讓,企業法人主體沒有發生變化。
⑸ 國企改制後的職工安置問題有何法律法規
關於職工安置方案,國資委的《關於進一步規范國有企業改制工作的實施意見內》規定「國有企業實施改制容前,原企業應當與投資者就職工安置費用、勞動關系接續等問題明確相關責任,並制訂職工安置方案。職工安置方案必須經職工代表大會或職工大會審議通過,企業方可實施改制」,而對於具體方案,福州市沒有相應規定,而福建省閩勞社〔2002〕文460號《關於處理省屬國有企業改制改組中勞動關系若干問題的意見》對省屬國有企業改制有相應規定。上述兩個文件你都可以在網路上搜索到。
⑹ 2018年國企(部分部門,原主體仍存在)改制後勞動合同是否必須重簽有無法律法規要求謝謝!
最普遍的介紹:合同問題
特點是什麼:改制
舉例說明應用場景:勞動合同內法
其它含義:企業容改制,需要人員調整,待遇調整,調動勞動者積極性。
舉例說明應用場景:勞動合同相應調整,沒有法律要求必須重簽,根據企業需要簽訂。
⑺ 新勞動法關於內退規定出台
關於內退的法律規定
"內退"是"在企業內部退出崗位休養"的簡稱。用人單位安排職工"內退",無論是條件還是程序,都是由相應的法規規定的。如不符合規定的條件,不履行規定的程序,用人單位無權擅自決定安排職工"內退"。因內退問題在現實中產生的許多法律糾紛,很多內退的職工或企業都很關心內退的一些法律上的規定,筆者作為勞動法方面的專業律師,經常會接觸相關的案例,現結合辦理過案件所適用的相關法律規定,對內退問題的法律依據及規定作以總結。
1、國務院1993年《國有企業富餘職工安置規定(國發[1993]111號令)》第九條明確規定:「職工距退休年齡不到五年的,經本人申請,企業領導批准,可以退出工作崗位休養。「可見,「內退「有三個條件即男到達55周歲、女到達50周歲以上,經本人申請,企業領導批准。
2、 勞動部對於企業職工內退同樣有明確的規定。勞部發[1994]259號《勞動部關於嚴格按照國家規定辦理職工退出工作崗位休養問題的通知》規定:企業對距退休年齡不到5年的職工...方可辦理退出工作崗位休養。...堅決制止企業超出國務院規定辦理「內退」的做法。今後對企業的此類行為要及時糾正,並嚴肅處理。勞動部的規定是對《國有企業富餘職工安置規定》的再次重申,嚴禁剝奪勞動者正當權利。勞動社會保障部(勞社發[1999]8號文)《勞動社會保障部關於制止和糾正違反國家規定辦理企業職工提前退休有關問題的通知》中有同樣的規定。
3、 1992年7月23日國務院發布的《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轉換經營機制條例》,這一條例名義上為「工業企業「實質上其原則適用於所有全民性質的企業,包括國有商業銀行和企業化改制的原國有事業單位。因此,現在國企改革中發生的所有「內退「糾紛均應使用該條例。
從以上的法律規定及政策規章可知,執行國務院法規中的「內退「是有嚴格條件的,違反了上述法律政策規章辦理的「內退「不會受到仲裁委和法院的支持。
企業職工內退相關政策法規解析:
根據國家相關規定,企業職工內退必須同時達到以下幾個法律要件方可辦理,缺一不可
1、企業富餘職工
所謂富餘職工是指企業因生產經營發生困難不能正常生產,而無法安置工作崗位的這部分職工
2、法定的內退條件
國務院1993年第111號令規定法定的內退條件是:「距法定退休年齡不足5年的」。國家法定退休年齡是:男60歲女55歲。法定內退條件即男55歲、女50歲
3、職工本人自願
4、企業領導同意
5、勞動部門備案
在內退程序上,除了當事人雙方的認可和協商一致,辦理大面積內退期間,應當經企業職工代表大會討論同意,應當在工會的監督下進行。
解讀:國家出台內退政策的目的是,達到內退條件的職工因大部分存在年老、體弱、多病的情況,考慮到這部分職工的具體情況,結合到企業減員增效發展生產的目的,針對有富餘人員情況的企業,經職工本人自願,可以辦理內退。因此國家出台了有關企業職工內退的政策規定,並強調嚴禁企業超出國務院規定辦理內退的行為。
在國有企業的改制、重組中,任何涉及員工安置、分流富餘人員等廣大職工切身利益的事項,都必須經過職工代表大會討論通過。國有企業的改制前提是保障職工的合法權益
職工內退達5年後應該辦理正式退休結束企業內退狀態,
距法定退休5年以內或工齡滿30年以上的職工,經與企業協商一致,可實行內部退養辦法。內退期間由企業逐月為其發放生活費,繳納各項社會保險費。生活費標准根據企業支付能力由企業與內退人員協商確定,但最低不得低於當地下崗職工第一年的生活費標准,即當地失業保險金標準的120%。
在企業改制時,內退人員也可一次性領取生活費,企業為其一次性預繳應繳社會保險費,解除勞動關系。對改為非國有企業的,經改制前後企業協商一致,可將內退人員所需資金一次性劃撥給改制後企業,由改制後企業按月為其發生活費,繳納社會保險費。
⑻ 企業改制後債權債務有何法律規定
企業改制,從法律上看,無非是企業法人的終止、變更和重新設立,原企業的資產包括債權債務總有新的承繼者。改制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幾種:(1)企業進行公司制、股份合作制改造後,其資產被改制後的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或股份合作制企業所接受;(2)承擔債務式兼並。即兼並企業以承擔被兼並企業債務為條件接受其資產;(3)購買式兼並企業。即兼並方出資購買被兼並企業的資產。被兼並企業的債務已列,人購買的價格之中,被兼並企業的財產整體歸屬於兼並企業;(4)吸收股權式企業兼並。被兼並企業所有人將被兼並企業的凈資產,即財產(包括債權)減去債務的價值作為股金投入兼並企業,成為兼並企業的一個股東;(5)控股式兼並。即兼並企業僅取得被兼並企業出讓的部份股權,被兼並企業作為經濟實體仍然存在,實際上是改造成股份企業,原有資產仍為被兼並企業擁有。企業法人擁有獨立的財產是其具有法律人格的基礎和前提條件,是企業法人獨立享受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物資基礎。法人以其全部財產作為從事民事活動的一般擔保,並以具體財產償還債務。由接受被改制企業資產的企業法人承擔被改制企業的債務,是法人獨立財產制度的客觀要求,是維護市場交易信用和保障債權人的合法權益的要求。同時,在改制實踐中,無論是實行企業兼並、出售,還是股份制改造,一般都是在對包括債權債務在內的企業凈資產進行評估的基礎上,通過作價、折服、轉股方式實行產權轉讓的。凡納入企業凈資產的原企業債務由改制後的企業承擔,不違反該企業及其投資者的意願,更不存在損害該企業其他股東利益的問題。
⑼ 集體企業改制的政策依據有哪些
集體企業產權改革的法律和政策依據:
1.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
2.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
3.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鎮集體所有制企業條例。
4.《關於國有大中型企業主輔分離輔業改制分流安置富餘人員的實施辦法》(國經貿企改[2002]859號文件)。
(9)改製法規擴展閱讀:
關於國有大中型企業主輔分離輔業改制分流安置富餘人員的實施辦法
文號:國經貿企改[2002]859號
一、關於職工分流安置的具體政策:
1.《勞動部關於違反和解除勞動合同的經濟補償辦法》(勞部發[1994]481號)的適用:
第五條適用於雙方協商解除勞動合同的補償。
第八條適用於企業單方解除職工勞動合同補償。
2.參照適用國家經貿委國經貿企改[2002]859號文件:
(1)改制分流過程中涉及資產定價、損失核銷、產權變更等有關事項,參照財政部《企業公司制改建有關國有資本管理與財務處理的暫行規定》(財企[2002]313號)辦理。
(2)改制企業可用企業凈資產支付解除職工勞動關系的經濟補償金等,並按規定程序沖減凈資產。
(3)改制企業的凈資產可參照國企有關政策規定進行各項支付和預留,剩餘部分可向改制企業的員工分配。
(4)參照國家土地管理的有關法律法規,改制企業佔用的行政劃撥土地,只要不改變土地用途,可繼續以劃撥方式使用;需要轉讓土地使用權的,依法辦理轉讓手續;需要改變用途的,應按照《劃撥土地目錄》(國土資源部令第9號)核定。
改變後的用途符合《劃撥土地目錄》的可繼續以劃撥方式使用,不符合《劃撥土地目錄》的,在依法辦理土地有償使用手續並向國家交納土地出讓金以後,允許將房地產項目的轉讓收益用於支付改製成本。
3.涉及職工分流安置和用於安置職工的資產處置等有關事項,要經職工(代表)大會審議通過。
二、關於參與集體資產存量分配的人員范圍和決策方式
1.慎重處理集體存量資產的分配問題。存量資產應當由全體在職職工依法進行處置。
2.對於存量資產處置方案、企業改制方案、職工分流安置方案,由全體職工討論通過。
3.依法通知有權參與存量資產處置的所有人員參加企業改制。
4. 集體企業共同共有資產的所有者對企業改制方案擁有決定權,企業必須確保企業改制過程的公開、公正、公平,並依法定程序和政策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