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襄陽市法規

襄陽市法規

發布時間: 2022-09-11 06:52:19

㈠ 襄陽市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條例

第一條為了加強和規范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促進美麗鄉村建設,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本市實行城市化管理區域以外的村(社區)生活垃圾的清掃、分類、投放、收集、運輸、處置及監督管理等活動。

本條例所稱農村生活垃圾,是指村(居)民、駐在農村的單位與個人(以下統一簡稱為「駐村單位與個人」),日常生活中或者為日常生活提供服務的活動中產生的固體廢物,以及法律、法規規定視為生活垃圾的固體廢物。

法律、法規對危險廢物、醫療廢物、建築垃圾等固體廢物的管理已有規定的,從其規定。第三條農村生活垃圾治理遵循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城鄉統籌、屬地管理、源頭治理、分類處理的原則,促進農村生活垃圾的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第四條建立財政保障、村集體補貼、村民付費、社會資本參與相結合的農村生活垃圾治理資金投入機制。

市人民政府應當加大對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的財政投入,可以設立獎勵資金,用於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的考核獎勵。

縣(市、區)、鄉鎮人民政府應當將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經費列入年度財政預算,用於保障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基礎設施建設與管護、農村生活垃圾運輸和終端處置、村(社區)保潔員待遇等事項。

村(居)民委員會可以根據誰受益、誰付費的原則和村規民約,向村(居)民、駐村單位與個人收取生活垃圾處置費,或者經村(居)民會議、村(居)民代表會議討論決定,從村集體經濟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資金,用於補貼村(社區)生活垃圾收集、運輸設備配置,生活垃圾貯存、處置設施建設和村(社區)保潔員考核獎勵等。

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制定相關政策,鼓勵引導社會資本通過招投標、特許經營等方式參與農村生活垃圾的收集、運輸和處置,鼓勵支持關於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的科技創新和成果運用。第五條市人民政府統籌協調全市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將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明確縣級財政經費保障標准,確定治理目標,完善協調、考核、督辦和激勵機制。

市城鄉建設部門是全市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的主管部門,負責全市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的統籌規劃、綜合協調和考核督辦工作。第六條縣(市、區)人民政府、開發區管委會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將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具體履行下列職責:

(一)確定本地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的主管部門,明確相關部門職責;

(二)按照標准落實農村生活垃圾治理財政經費;

(三)制定本地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專項規劃;

(四)統籌規劃建設鄉鎮(街道)生活垃圾中轉站和縣級生活垃圾處置設施,為村級生活垃圾收集、分類設施建設提供技術和專業支持;

(五)合理安排收購網點,支持、引導市場主體參與廢塑料、廢玻璃、廢織物等低附加值可回收垃圾的回收利用;

(六)建立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綜合考核制度,並納入對各職能部門、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的績效考評體系;

(七)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事項。第七條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組織實施本轄區的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具體履行下列職責:

(一)制定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方案;

(二)協助推進生活垃圾中轉站建設;

(三)負責組織農村生活垃圾的轉運,保證生活垃圾中轉站的正常運行;

(四)督促、指導、考評村(居)民委員會的生活垃圾治理工作;

(五)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事項。第八條村(居)民委員會組織開展本村(社區)生活垃圾的清掃、分類、收集工作,具體履行下列職責:

(一)通過村(居)民會議或者村(居)民代表會議,將生活垃圾治理納入村規民約,宣傳引導村(居)民、駐村單位與個人自覺開展垃圾分類,積極參與生活垃圾治理;

(二)建立生活垃圾分類管理制度,制定生活垃圾分類減量計劃;

(三)組建保潔員隊伍,落實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責任;

(四)配備生活垃圾清掃、收集、運輸設備和工具,建設生活垃圾收集轉運房(點)、分類暫存場所和有機垃圾集中堆肥點;

(五)定期組織開展環境衛生整治,保持村容整潔衛生;

(六)指導、監督村(居)民、駐村單位與個人分類投放生活垃圾,對不符合規定的投放行為予以勸阻;

(七)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事項。

實施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市場化運作的區域,村(居)民委員會可以根據實際確定有關市場主體承擔村(社區)生活垃圾治理相關職責。

㈡ 襄陽市漢江流域水環境保護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保護和改善本市漢江流域水環境,防治水污染,保障水生態安全,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根據相關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本市行政區域內漢江流域(以下簡稱漢江流域)地表水體、地下水體的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態保護。第三條漢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態保護堅持保護優先、預防為主、社會參與、綜合治理、污染者擔責的原則。第四條本市行政區域內漢江幹流水質按照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標准》Ⅱ類標准進行保護。漢江支流水質不低於Ⅲ類標准,其中已達Ⅱ類水質的支流保證現有水質不降低並逐步改善。第五條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義務保護漢江流域水環境,有權對損害漢江流域水環境的行為進行檢舉。

鼓勵和支持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有序開展漢江流域水環境保護活動。

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加強漢江流域水環境保護宣傳教育,依法公開水環境信息,對在漢江流域水環境保護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給予獎勵。第二章政府職責第六條漢江流域水環境保護實行政府目標責任制和行政首長負責制。市、縣(市、區)人民政府負責本行政區域內漢江流域水環境保護工作,分級制定和實施水環境綜合治理和生態保護規劃,建立健全水環境投入保障機制和生態補償機制。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根據法律、法規的規定,開展漢江流域水環境保護工作。第七條市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對漢江流域水環境保護實施統一監督管理,履行以下職責:

(一)組織編制漢江流域水環境保護規劃和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定方案;

(二)依法擬定水環境功能區劃和地方水污染物總量控制、削減方案及排放標准;

(三)編制水污染突發事件應急預案,調查處理水污染事件;

(四)定期開展水環境監測和評估,每月在市級公共媒體公布漢江流域水環境質量信息;

(五)監管對飲用水水源的污染行為;

(六)監管污水集中處理經營單位的尾水排放、工業企業以及醫療機構的廢水處理和排放;

(七)監管畜禽養殖、水產養殖污染水體的活動;

(八)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職責。第八條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在漢江流域水環境保護工作中,主要履行下列職責:

(一)水行政(水產)主管部門負責會同環境保護等部門編制流域內水資源保護規劃、水功能區劃、漁業水域發展規劃,監測水功能區水質狀況,監管河道采砂、淘金,監督水產養殖活動的污染防治;

(二)農業主管部門依法管理農葯、化肥等農業投入品的使用,指導、監督畜禽養殖的水污染防治,防治農業面源污染;

(三)城鄉建設主管部門負責城鎮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及配套管網建設和運營管理,治理城市黑臭水體,組織推進港口、碼頭及農村生活污水、垃圾收集處理體系建設;

(四)林業主管部門負責濕地、漢江防護林、水源涵養林、岸線保護生態隔離帶的建設和管理;

(五)城市管理主管部門負責查處向城區堤內岸坡傾倒工業廢物、建築垃圾、生活垃圾等廢棄物以及在城區岸邊洗滌、洗車、洗浴等可能污染水體的行為;

(六)交通主管部門負責監管船舶、躉船、港口、碼頭的水污染防治和航運污染事故的防範及應急處置,查處水上非法營運的船舶、躉船;

(七)衛生主管部門負責對飲用水安全衛生的監管,參與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的劃定、飲用水水源污染突發事故預防及應急處置,監督醫療機構污水、廢棄物的處置;

(八)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負責勘探、采礦、開采地下水等過程中的水污染防治監督管理。

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根據實際需要,指定相關部門對漢江流域重要水域有礙水生態保護的漂浮物進行定期清理。第九條市、縣(市、區)人民政府發改、經信、公安、監察、財政、旅遊、行政審批、工商等有關部門根據各自職責,對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態保護實施監督管理。第十條市、縣(市、區)人民政府建立水環境保護區域和部門協作聯動機制,定期召開聯席會議,開展聯合、交叉執法,建立信息共享和事故聯合應急處置機制。

㈢ 襄陽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立法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規范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立法活動,建立和完善立法程序,提高立法質量,發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全面推進法治襄陽建設,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和《湖北省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立法條例》的有關規定,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修改、廢止和解釋地方性法規以及相關立法活動,適用本條例。第三條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市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我省地方性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對城鄉建設與管理、環境保護、歷史文化保護等方面的事項制定地方性法規。法律對設區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規的事項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制定地方性法規,應當遵循立法法規定的基本原則,堅持不抵觸、有特色、可操作,突出務實管用。對上位法已經明確規定的內容,一般不作重復性規定。第四條規定本市特別重大事項的地方性法規,應當由市人民代表大會制定,其他地方性法規由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以下簡稱常務委員會)制定。

在市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常務委員會可以對市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地方性法規進行部分補充和修改,但不得同該法規的基本原則相抵觸。補充和修改情況應當向市人民代表大會報告。第五條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應當恪守以民為本、立法為民理念,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加強立法工作組織協調,發揮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導作用,注重提高立法質量。第二章立法准備第一節立法規劃和立法計劃第六條常務委員會應當編制年度立法計劃,根據需要編制本屆任期內的立法規劃。

編制立法規劃和立法計劃,應當徵求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意見,並報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第七條常務委員會編制立法規劃和立法計劃,應當分別徵求市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市中級人民法院、市人民檢察院以及有關人民團體、社會組織的立法建議,並向社會公開徵集立法建議。

國家機關、政黨、團體、組織以及公民可以向常務委員會提出制定地方性法規的建議和意見。

立法建議應當採用書面形式,並附有立法依據和主要內容等。第八條常務委員會法制工作委員會根據市人民代表大會專門委員會(以下簡稱專門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市人民政府法制工作機構以及有關方面的立法建議,統一研究、協調論證,提出立法規劃草案和立法計劃草案,提請常務委員會主任會議審議通過。第九條專門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市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有關人民團體、社會組織應當認真組織實施立法規劃和立法計劃。法規案未能按時提請審議的,立法計劃確定的提案人應當向主任會議報告並說明情況。
立法規劃和立法計劃在執行過程中需要作適當調整的,由常務委員會法制工作委員會根據專門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和有關方面的建議,提出方案,報主任會議審定。第二節法規草案的起草第十條向市人民代表大會或者常務委員會提出法規案,由提案人組織起草法規草案。

有關專門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以及有關方面應當提前參與法規草案起草工作,了解情況,提出意見。綜合性、全局性、基礎性的重要法規草案,可以由有關專門委員會或者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組織起草;專業性較強的法規草案,可以吸收相關領域的專家參與起草工作,或者委託有關專家、教學科研單位、社會組織起草。第十一條起草法規草案,應當深入調查研究,廣泛徵求相關方面意見。法規案提出時,提案人應當向常務委員會報告徵求意見情況。

法規草案的起草單位應當向有關專門委員會和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報告起草工作進展情況。第三章立法程序第一節市人民代表大會立法程序第十二條市人民代表大會主席團可以向市人民代表大會提出法規案,由市人民代表大會會議審議。

常務委員會、市人民政府、專門委員會可以向市人民代表大會提出法規案,由主席團決定列入會議議程,或者先交有關專門委員會審議,提出報告,再由主席團決定列入會議議程。

市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十人以上聯名,可以向市人民代表大會提出法規案,由主席團決定是否列入會議議程,或者先交有關專門委員會審議,提出是否列入會議議程的意見,再決定是否列入會議議程。

專門委員會審議法規案時,可以邀請提案人列席會議,發表意見。

㈣ 襄陽市城市建築垃圾治理條例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防治建築垃圾污染環境,維護城市市容環境衛生,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本市實行城市化管理區域內建築垃圾的產生、貯存、運輸、消納、綜合利用等處置活動及其監督管理。

本條例所稱建築垃圾,是指新建、改建、擴建、拆除各類建築物、構築物、管網、路橋設施和裝飾裝修房屋所產生的渣土、棄料及其他廢棄物。

城市化管理區域由市、縣(市)人民政府具體劃定,並向社會公布。第三條建築垃圾治理應當堅持政府主導、市場運作、全程監管、屬地管理,實行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和誰產生誰承擔處置責任的原則。第四條市、縣(市、區)人民政府及開發區管委會應當分級制定建築垃圾治理目標和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政策措施,統籌建築垃圾消納基礎設施規劃布局和建設,建立健全協調聯動機制,保障建築垃圾治理經費投入。

街道辦事處(鄉鎮人民政府)按照職責做好本轄區內建築垃圾治理相關工作。

居(村)民委員會負責協助街道辦事處(鄉鎮人民政府)做好建築垃圾治理相關工作。第五條城市管理執法部門是建築垃圾治理工作的主管部門,分級負責建築垃圾產生、貯存、運輸、消納、綜合利用的監督管理工作。

發展和改革、財政、住房和城鄉建設、公安、交通運輸、經濟和信息化、自然資源和規劃、生態環境、市場監管等相關部門按照各自職責依法做好建築垃圾治理的相關工作。第六條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防治建築垃圾污染環境的義務,並有權對造成建築垃圾污染環境的違法行為進行舉報和投訴。

城市管理執法部門應當設置並公布舉報電話,在接到舉報或者投訴後,應當及時處理並將處理結果反饋給舉報人。第七條本市建築垃圾管理實行信息共享和聯動監管。市城市管理執法部門應當建立市縣兩級互聯共享的建築垃圾服務管理信息平台,對建築垃圾產生量、備案情況、運輸單位及車輛、消納場所(設施)、資源化利用企業和相關行政執法記錄等信息實行動態管理,並向社會公開。

住房和城鄉建設、公安、交通運輸、自然資源和規劃、生態環境、市場監管等相關部門,應當按照各自職責及時向前款規定的信息平台提供相關信息,促進建築垃圾全程管控。

市城市管理執法部門應當按照國家、省、市相關規定,將從事建設垃圾處置活動的單位和個人的相關違法信息錄入社會信用信息服務平台,並依法向社會公布。第二章減量與資源化利用第八條市、縣(市、區)人民政府及開發區管委會,應當將建築垃圾綜合利用項目列入重點投資領域,在財政、用地、產業、金融、科技等方面給予扶持,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參與,鼓勵和支持建築垃圾處理新技術及再生產品的研發、生產和推廣應用。具體辦法由市人民政府另行制定。第九條本市推廣裝配式建築、全裝修房、綠色建築設計標准等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標准,促進建築垃圾的源頭減量。

臨時建築以及施工現場臨時搭建的辦公、居住用房應當採用周轉式活動房,工地臨時圍擋應當採用裝配式可重復使用的材料。第十條建設單位在建設工程規劃設計階段,應當充分考慮土石方挖填平衡,充分利用自然地勢,選用有利於建築垃圾源頭減量的設計方案。

自然資源和規劃部門應當將建築垃圾源頭減量設計要求納入建設工程規劃設計技術標准。第十一條產生建築垃圾的單位和個人應當對建築垃圾進行分類貯存和無害化處理,優先就地就近消納利用。不能就地就近消納利用的,可以按照下列要求進行分類處理:

(一)工程渣土,進入消納場所進行消納利用;

(二)泥漿,經泥漿預處理設施進行預處理後,進入消納場所進行消納利用;

(三)建築廢棄混凝土,交由資源化利用企業進行綜合利用;

(四)房屋裝飾裝修和拆除工程中產生的廢棄物,經分揀後進入消納場所和資源化利用設施進行消納利用,屬於危險廢物的,按照危險廢物污染防治有關法律、法規規定處理。第十二條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鼓勵通過土石方回填、山體修復、土地復墾、園林綠化、堆坡造景等方式就地就近循環利用建築垃圾。

城市道路、公路、鐵路的路基施工和海綿城市建設項目,應當優先使用建築棄土、棄料作為填墊材料。

㈤ 襄陽市城市生活垃圾治理條例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加強城市生活垃圾治理,推進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促進生態文明建設,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條例》《湖北省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市實行城市化管理區域內生活垃圾的投放、清掃、收集、運輸、處理以及相關活動,適用本條例。法律法規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本市實行城市化管理的區域由市、縣(市)人民政府具體劃定,並向社會公布。第三條本條例所稱城市生活垃圾(以下簡稱生活垃圾),是指單位和個人在日常生活中或者為日常生活提供服務的活動中產生的固體廢棄物,以及法律、法規規定視為生活垃圾的固體廢棄物。第四條生活垃圾治理應當遵循政府主導、全民參與、源頭治理、分類管理、全程監管、因地制宜的原則。第五條本市各級人民政府及相關部門應當加強生活垃圾科學治理的宣傳教育,增強公眾生活垃圾分類減量意識。

機關、群團組織、企事業單位、基層自治組織、社會組織等應當將生活垃圾分類減量納入文明創建和學習培訓內容。

報刊、廣播、電視、網路等媒體應當發布一定比例的生活垃圾分類減量公益廣告。

學校、幼兒園等教育機構應當把生活垃圾分類減量知識納入教學和實踐內容。第二章管理與監督第六條市、縣(市、區)人民政府及開發區管委會應當分級制定生活垃圾治理目標,制定推進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政策和措施,統籌生活垃圾處置設施規劃布局和建設,建立健全協調聯動機制,加強全程監管,保障生活垃圾治理的資金投入。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按照職責做好本轄區內生活垃圾治理相關工作。第七條市、縣(市、區)人民政府及開發區管委會城市管理部門是本轄區生活垃圾治理的主管部門,履行下列職責:

(一)每五年編制生活垃圾治理規劃,擬定生活垃圾治理實施目標;

(二)制定生活垃圾分類管理實施方案、年度試點計劃及相關配套制度,並向社會公示;

(三)依法對違反生活垃圾管理規范的行為進行處罰;

(四)建立生活垃圾管理信息平台,定期公布相關信息;

(五)建立生活垃圾清掃、收集、運輸、處理服務企業的信用評價機制,加強監管;

(六)制定生活垃圾收運處置應急預案,建立生活垃圾應急處理機制;

(七)對生活垃圾治理工作進行指導、考核和監督;

(八)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事項。第八條市、縣(市、區)人民政府及開發區管委會相關部門主要履行下列職責:

(一)財政部門負責落實生活垃圾治理經費保障,並納入財政預算;

(二)環境保護部門負責設置有害垃圾集中貯存場所,並對有害垃圾貯存、運輸、處理過程中的污染防治進行監督管理;

(三)房管部門負責督促物業服務企業開展生活垃圾分類減量工作,並納入物業服務企業的信用管理體系;

(四)商務部門負責編制可回收物目錄和回收網點布局規劃,並會同城市管理部門加強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和生活垃圾分類收運體系的銜接;

(五)供銷部門負責建設和運營與生活垃圾分類收運設施相配套的可回收物分揀中轉站和分揀中心,建立可回收物回收利用信息平台,向社會公眾提供預約回收服務以及可回收物目錄、交易價格、回收方式等信息。

發展改革、國土、規劃、旅遊、教育等其他相關行政管理部門按照各自職責依法做好生活垃圾治理的相關工作。第九條居(村)民委員會應當配合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做好生活垃圾治理的宣傳、指導工作,將生活垃圾減量和分類納入社區居民公約(村規民約),督促業主委員會、物業服務企業和居(村)民開展生活垃圾減量與分類活動。第十條單位和個人應當依法履行生活垃圾產生者的責任,減少生活垃圾產生,分類投放生活垃圾,並有權對違反生活垃圾管理規范的行為進行監督和舉報。第十一條新建、改建、擴建建設項目,建設單位應當按照標准配套建設生活垃圾收集等環境衛生設施,並與建設項目主體工程同步設計、同步建設、同步驗收、同步交付使用,投資費用應當納入建設工程概算。

㈥ 襄陽古城保護條例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加強襄陽古城的保護、管理和利用,傳承優秀歷史文化,促進可持續發展,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襄陽古城的規劃、保護、利用、建設和管理等活動。第三條本條例所稱襄陽古城是指襄陽城牆與護城河圍合范圍的歷史城區。

襄陽古城保護范圍是指北以漢江南岸為界,西、南均以護城河外沿岸為界,東以環城東路為界,東北角以閘口路為界。第四條襄陽古城保護管理遵循保護優先、科學規劃、嚴格管理、合理利用的原則。第五條市人民政府負責襄陽古城保護管理工作,將襄陽古城保護納入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國土空間規劃,明確部門職責分工,制定並公布襄陽古城保護管理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

襄城區人民政府應當做好襄陽古城保護管理有關工作。

襄陽古城管理委員會具體負責襄陽古城日常保護管理工作。

自然資源和規劃、文化和旅遊、住房和城鄉建設、生態環境、城市管理執法、市場監管、水利和湖泊、應急管理、公安、交通運輸等主管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做好古城保護管理的相關工作。第六條市人民政府設立襄陽古城保護專家咨詢委員會,負責對古城保護規劃、保護名錄編制、調整,古城修繕以及建設管理等重大事項進行評估論證,提出決策咨詢意見。第七條市人民政府、襄城區人民政府應當根據實際情況安排襄陽古城保護資金,並分別列入本級財政預算。第八條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襄陽古城的義務,並有權勸阻和舉報破壞古城的行為。

鼓勵單位和個人通過捐贈、資助、設立基金、提供技術、志願服務或者開展文化研究交流等方式,依法參與古城保護工作。

市人民政府應當對古城保護工作中有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給予表彰、獎勵。第九條市人民政府、襄城區人民政府及相關部門應當組織開展古城保護宣傳教育活動,普及古城保護知識,增強全民古城保護意識。第二章規劃和保護第十條市人民政府應當根據國土空間規劃、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和襄陽城牆保護規劃,組織編制襄陽古城保護與利用規劃、襄陽古城控制性詳細規劃,並制定襄陽古城保護與利用規劃階段性實施計劃。

涉及襄陽古城的旅遊、環境保護、交通運輸、市政、消防、水利、園林等專項規劃,應當與襄陽古城保護與利用規劃相銜接。第十一條編制襄陽古城保護與利用規劃,應當充分聽取社會各界意見,提交襄陽古城保護專家咨詢委員會論證,依法報經批准後公布實施。

襄陽古城保護與利用規劃在報送批准前,應當報請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審議。

經依法批準的襄陽古城保護與利用規劃,應當嚴格實施,不得擅自修改。確需修改的,由市自然資源和規劃主管部門提出修改論證報告,經原審批機關批准後,按照原審批程序報送審批。第十二條襄陽古城保護范圍內,除實施襄陽古城保護與利用規劃確定的項目,以及必要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外,不得進行新建、擴建活動。

襄陽古城保護范圍內的建設活動應當遵循有關法律、法規規定,符合襄陽古城保護與利用規劃要求,不得突破相關規劃確定的控制性指標,不得破壞古城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

襄陽古城保護范圍周邊一定區域的建設活動,應當符合襄陽古城保護與利用規劃,在高度、體量、色彩、風格等方面保持與古城整體風貌相協調。第十三條襄陽古城保護范圍內現存建築物、構築物及其他設施不符合襄陽古城保護與利用規劃要求的,經部門認定、專家評審以及市人民政府決定,依法予以改造或者拆除。第十四條襄陽古城保護對象主要包括:

(一)襄陽古城傳統格局、整體歷史風貌、空間尺度和城牆城河體系,以及與襄陽古城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觀和生態環境;

(二)襄陽北街、綠影壁巷等歷史風貌區;

(三)襄陽城牆、襄陽王府綠影壁、襄陽學宮大成殿、襄陽譙樓、襄樊碼頭等文物保護單位和尚未核定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

(四)昭明台、單氏故居等歷史建築和具有保護價值的工業遺產類建築、保護性建築;

(五)傳統民居、古碑刻、古井、古樹名木,及其他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遺址遺跡、紀念性設施;

(六)古街巷名、歷史建築名稱;

(七)傳統文藝、傳統技藝、傳統習俗等非物質文化遺產;

(八)其他需要保護的對象。

㈦ 襄陽古城牆保護條例

第一條為了加強襄陽古城牆保護,規范古城牆合理利用,傳承優秀歷史文化,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所稱襄陽古城牆(以下簡稱城牆)是指襄城區行政區域內,以明清城牆為主體的城牆,包括城牆本體、城牆遺跡、城牆遺址、護城河、臨近城牆的古碼頭以及城牆附屬建(構)築物。第三條城牆保護應當遵循統籌規劃、保護優先、合理利用、依法管理的原則。第四條市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城牆保護工作的領導,將城牆保護工作納入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城市總體規劃,將城牆保護經費列入財政預算。

市人民政府應當成立由相關部門和單位組成的城牆保護委員會,研究協調城牆保護中的重大事項,督促行政執法聯動。第五條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對城牆保護工作進行監管和指導,履行下列職責:

(一)申報、組織實施城牆保護工程項目;

(二)監測城牆安全,制定實施城牆安全事故應急預案;

(三)為城牆保護管理機構提供專業指導;

(四)搜集、整理與城牆有關的實物資料並分類保護,設立城牆保護標志;

(五)建立專家咨詢機制,開展城牆歷史文化保護研究和交流;

(六)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職責。第六條襄陽古城管理委員會作為市人民政府設立的城牆管理機構,處理城牆保護委員會的日常工作,並履行下列職責:

(一)城牆的日常養護與保潔;

(二)城牆安全巡查,落實安全防護措施;

(三)組織開展城牆保護宣傳教育,引導公眾參與城牆保護和管理;

(四)依法查處破壞城牆的行為;

(五)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職責。第七條襄城區人民政府和市人民政府公安、財政、國土資源、環保、建設、城管、水利、旅遊、規劃、工商等行政主管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做好城牆保護相關工作。第八條任何組織和個人都有依法保護城牆的義務,有權制止、舉報破壞城牆的行為。

鼓勵境內外組織和個人依法通過捐贈、設立基金、志願服務等方式,參與城牆保護。

市人民政府對在城牆保護工作中做出顯著成績的組織和個人,應當予以獎勵。第九條城牆保護范圍以城牆內側基礎和護城河外邊界為基線向外延伸。城牆內側向內延伸25米;護城河東側、西側和南門西側向外各延伸15米,南門東側向外延伸115米,東北角部分包括襄陽動物園、襄陽日報社印刷廠生活區、襄陽公園和長門遺址公園所在區域,城牆北側至漢江南岸。第十條城牆及保護范圍內禁止下列行為:

(一)擅自建設與城牆保護無關的建(構)築物,從事可能影響城牆安全的爆破、鑽探、挖掘等作業;

(二)佔用城牆及其附屬建築從事與城牆保護無關的經營性活動;

(三)架設、安裝與城牆保護無關的設備、裝置;

(四)擅自在牆體上打樁、掛線、鑿孔、砌漿;

(五)在城牆上取磚、取土、種植作物;

(六)在城牆和城牆保護標志上刻劃、塗污、張貼及其他影響城牆環境的行為;

(七)存儲易燃易爆物品等危險品及其他可能造成城牆潮濕、高溫、振動等危害城牆安全的活動;

(八)法律、法規禁止的其他行為。第十一條護城河內禁止下列行為:

(一)填河造地,設置排污口;

(二)洗滌、排放污水、傾倒垃圾;

(三)擅自種植、養殖、捕魚;

(四)使用汽油、柴油等為燃料的船舶開展水上活動;

(五)其他破壞護城河環境的行為。

市人民政府應當加強護城河環境綜合治理,適時開展河道清淤,推進護城河貫通,改善護城河景觀。第十二條城牆保護范圍內已經存在的與城牆保護無關的建(構)築物,不得翻建、改建或者擴建;影響城牆保護的,應當依法限期拆除。

城牆及其附屬建築不得轉讓、抵押,已轉讓、抵押的,應當限期收回。

城牆及其附屬建築除用於城牆博物館、參觀游覽等城牆保護、文化旅遊場所外,不得用作其他用途。第十三條市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城牆保護范圍內的園林綠化管理工作,建設與城牆風貌相協調的綠地景觀。城牆內外側不得種植危害城牆安全、遮擋城牆的植物。現有植被影響城牆安全、遮擋城牆的應當修剪或移植。

㈧ 襄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

第一條為了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規定,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市行政區域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及相關管理工作,適用本條例。

本條例所稱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並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包括:

(一)劉秀傳說、三國傳說、黑暗傳等傳統口頭文學以及作為其載體的語言;

(二)襄陽花鼓戲、越調、老河口絲弦、鑼鼓藝術、嗩吶藝術、老河口木版年畫、程河柳編、高蹺花鼓、襄河道墜子等傳統戲劇、音樂、美術、書法、舞蹈、曲藝和雜技;

(三)棗陽粗布製作技藝、熊銀匠手工銀器製作技藝、襄陽大頭菜腌制技藝、七星鎮痛膏製作技藝等傳統技藝、醫葯和歷法;

(四)穿天節、漢江石賞石習俗等民俗;

(五)玄門太極功夫、卧龍吳氏舞獅等傳統體育和游藝;

(六)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

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實物和場所,凡屬文物的,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的有關規定。第三條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應當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鞏固黨委領導、政府負責、部門協同、社會參與的工作格局。第四條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制定非物質文化遺產總體保護規劃,將其納入本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相關規劃;建立部門聯席會議制度,協調解決相關問題;健全工作機構、加強專業隊伍建設、完善人才培養機制;實行目標管理責任制,加強考核和監督檢查。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配合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相關工作。

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應當協助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相關工作。第五條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保障工作。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經費應當專款專用,加強預算績效管理,並接受文化、財政、審計等部門的監督檢查。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經費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產組織管理費和保護補助費。組織管理費是指組織開展規劃編制、調查研究、宣傳出版、培訓、資料庫建設、咨詢、實物徵集、申報評審、展覽展示、代表性傳承人健康體檢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及相關管理工作所發生的支出。保護補助費是指對補助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傳承場所建設、文化生態保護區的保護性活動及組織管理工作獎勵發生的支出。第六條文化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及相關管理工作。

教育主管部門應當會同相關部門,將具有本地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納入中小學素質教育內容,開展相關教育活動;支持、引導普通高等院校、職業技術院校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專業或者課程,建立傳承教育實踐基地,培養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能人才。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主管部門應當會同相關部門,制定符合行業特點的招聘標准和培訓計劃,引進、培養社會專門人才。

發展和改革、財政、經濟和信息、民族宗教、自然資源和規劃、住房和城鄉建設、商務、市場監管、農業農村、衛生和健康、生態環境、稅務、檔案、民政等主管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相關工作。第七條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宣傳,提高全社會的保護意識。

新聞出版、廣播電視、互聯網站等媒體應當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公益宣傳,普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

鼓勵、支持相關所有人、管理人利用公園、廣場和公共交通工具及其等候區域等具有展示條件的公共場所,宣傳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

每年六月的第二周為襄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周。第八條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建立本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向上一級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門推薦符合列入上一級名錄的項目。

文化主管部門應當會同相關部門對本市老字型大小企業的傳統工藝、傳統技藝的存續狀態開展調查,對符合條件的,優先推薦列入本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文化主管部門應當參照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認定相關規定,建立本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備選名錄,將尚不具備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條件,但具有保護價值、有待發掘整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列入備選名錄。

㈨ 襄陽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和促進文明行為,提升公民道德素質和社會文明水平,推進城鄉文明建設,依據國家和省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本市行政區域內文明行為促進工作。第三條文明行為促進工作堅持政府主導、公眾參與、獎懲結合、系統推進、以人為本的原則,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文明建設長效機制。第四條市、縣(市、區)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統籌推進本行政區域內的文明行為促進工作,建立聯席會議制度,明確職責分工,協調解決有關重大問題。

市、縣(市、區)精神文明建設工作機構具體負責本行政區域內文明行為促進工作的規劃、指導、協調、監督。第五條市、縣(市、區)人民政府及開發區管委會應當將文明行為促進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及年度計劃,所需經費列入同級財政預算。

市、縣(市、區)人民政府及開發區管委會有關部門、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和村(居)民委員會應當按照職責分工做好文明行為促進工作。第六條單位和個人應當積極支持、參與文明行為促進工作。國家工作人員、社會公眾人物、教育工作者、窗口服務行業和單位及其工作人員,應當在文明行為促進工作中發揮表率作用。

報刊、廣播電視、網路等媒體應當積極開展文明建設宣傳和輿論監督,營造全社會鼓勵和促進文明行為的氛圍。第二章規范與倡導第七條在全社會倡導下列文明行為:

(一)熱愛祖國,遵紀守法,維護國家和公共利益;

(二)尊重公序良俗,自覺遵守市民公約、村規民約、行業規范以及其他文明行為准則;

(三)尊老愛幼、尊師重教、家風文明、鄰里和諧;

(四)崇尚科學,反對封建迷信,文明辦理婚喪喜慶事宜,文明祭奠;

(五)踐行綠色、低碳生活方式,節約資源,反對鋪張浪費;

(六)愛崗敬業,誠實守信,遵守文明服務規范。第八條公民應當自覺維護公共秩序,遵守下列規定:

(一)在公共場所衣著得體,言行舉止文明,不大聲喧嘩;

(二)等候服務時依次排隊,不隨意插隊;

(三)參加、觀看文藝演出、體育賽事等大型文體活動,應當遵守活動現場秩序,維護活動場所環境衛生;

(四)文明休閑,在公共場所開展廣場舞、打陀螺、甩鞭子等文體休閑活動,不影響他人正常工作、生活。每日21:00至次日7:00之間,禁止開展以上產生雜訊的活動;

(五)文明就醫,自覺維護醫療場所秩序,不在醫療場所鬧事;

(六)文明旅遊,遵守旅遊管理規范,尊重當地風俗習慣,不損害文物古跡、風景名勝、旅遊設施等旅遊資源;

(七)文明經營,不違反規定擺攤設點、佔道經營、出店經營;

(八)文明上網,不發布和傳播虛假信息、低俗淫穢暴力信息,不從事違背公序良俗、擾亂公共秩序的活動;

(九)法律、法規的其他規定。

前款第三項規定的大型文體活動的組織者應當制定文明引導方案,採取促進措施,加強文明宣傳,維護活動現場文明秩序。第九條公民應當自覺愛護公共環境衛生,遵守下列規定:

(一)不隨地吐痰、便溺、丟垃圾、倒污水;

(二)不在醫療機構、教育機構、公共文化體育活動場館、公共交通工具及候車(機)室、商場、超市、網吧、賓館、食堂、酒店等封閉、半封閉或者人群聚集的公共場所吸煙;

(三)按照相關規定分類投放生活垃圾,不在樓道、消防安全通道等公共區域堆放雜物,不從建築物內向外拋擲物品;

(四)不在公共區域亂搭亂建,亂晾亂曬;

(五)不向河流、水庫等自然水體和護城河等景觀水體丟棄廢棄物或者利用以上水體從事其他污染水體的行為;

(六)不在公共區域或者公共設施上亂塗、亂畫、亂刻,不亂貼小廣告;

(七)不損壞公共環境衛生設施、花草樹木;

(八)不違反規定燃放煙花爆竹;

(九)不露天焚燒垃圾、秸稈;

(十)法律、法規的其他規定。第十條公民應當文明出行,遵守下列規定:

(一)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文明等候,有序上下,不幹擾駕駛員安全駕駛,不搶佔座位,主動為老、幼、病、殘、孕及攜帶嬰兒的乘客讓座,不在公交車內飲食、嬉戲、打鬧;

(二)行人通過機動車道或者路口,應當走人行橫道或者過街設施,並按照交通信號指示通行,不闖紅燈,不隨意橫穿馬路,不跨越道路隔離設施;

(三)駕駛機動車不隨意變道、加塞,不接撥電話,不違反規定使用遠光燈、鳴笛,行經人行橫道應當減速行駛,主動禮讓行人;

(四)駕駛非機動車不闖紅燈,不違反規定佔用機動車道、人行道,不逆行,不超速行駛;

(五)機動車、非機動車和行人應當主動避讓救護車、消防車、搶險車、警車等應急車輛;

(六)文明停車,在規定地點、按標識有序停放機動車和非機動車,不得佔用盲道、人行道;

(七)文明使用共享車輛,不損壞,不私占,不亂停亂放;

(八)駕駛和乘坐機動車不向車外拋灑物品;

(九)法律、法規的其他規定。

㈩ 襄陽市電動自行車管理條例

第一條為了規范電動自行車管理,維護道路交通秩序,引導文明出行,預防和減少道路交通事故,保障人民人身和財產安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湖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辦法》等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市行政區域內電動自行車的生產、銷售、登記、通行、停放、充電及相關管理活動,適用本條例。

本條例所稱電動自行車,是指以車載蓄電池作為輔助能源,具有腳踏騎行能力,能實現電助動或者電驅動功能的兩輪自行車。第三條電動自行車管理應當遵循依法管理、保障安全、方便群眾、協同共治的原則。第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本行政區域內電動自行車管理工作的領導,建立工作協調機制,保障工作經費,督促有關部門依法履行職責。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督促轄區單位落實電動自行車的交通安全和消防安全責任。

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協助街道辦事處、鄉鎮人民政府做好電動自行車管理的相關工作。第五條公安機關負責電動自行車登記、通行等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

市場監督管理部門負責電動自行車產品質量及生產、銷售的監督管理工作。

城市管理部門負責人行道、人行天橋、過街隧道等地段違法停放電動自行車的行政處罰工作。

交通運輸、發展和改革、住房和城鄉建設、經濟和信息化、自然資源和規劃、生態環境、教育行政、財政、消防救援等相關部門和組織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做好電動自行車管理的相關工作。第六條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以及其他組織,應當對本單位人員開展電動自行車交通安全和消防安全教育,倡導文明出行。

學校應當將電動自行車交通安全和消防安全教育納入安全教育內容。

新聞出版、廣播電視、互聯網站等媒體應當開展電動自行車交通安全、消防安全和文明出行公益宣傳,普及電動自行車管理法律、法規。第七條在本市行政區域內生產、銷售的電動自行車應當符合國家安全技術標准,通過強制性產品認證並標注認證標志。

市場監督管理部門應當向社會公開電動自行車獲得強制性產品認證相關信息的查詢途徑。第八條電動自行車銷售者應當建立進貨台賬和實名制銷售台賬,在銷售場所醒目位置公示所售電動自行車符合國家安全技術標准並獲得強制性產品認證的相關信息。

消費者購買的電動自行車因不符合國家安全技術標准、未獲得強制性產品認證而不能登記上牌的,可以要求銷售者退貨或者換貨;給消費者造成損失的,銷售者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第九條電動自行車實行實名登記管理制度。

電動自行車所有人自購車之日起三十日內,應當向公安機關申請登記,現場交驗車輛並提交下列材料:

(一)車輛所有人身份證明;

(二)購車發票或者車輛的其他合法來源證明;

(三)車輛整車出廠合格證明;

(四)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證明、憑證。

公安機關對於符合條件的,應當予以登記,並發放登記證書、號牌和行駛證;對於不符合登記條件的,應當向申請人說明不予登記的理由。

公安機關可以製作電動自行車電子行駛證,與行駛證具有同等法律效力。第十條本條例施行前購買的符合強制性國家標準的電動自行車,應當自本條例施行之日起六個月內按照本條例第九條第二款規定申請登記。

本條例施行前購買的不符合強制性國家標準的電動自行車,應當自本條例施行之日起六個月內向公安機關申請過渡期登記,由公安機關參照本條例第九條第二款的規定登記,並發放登記證書、過渡期號牌和行駛證。過渡期限為三年,自本條例施行之日起算,期滿後不得上道路行駛。第十一條公安機關應當將電動自行車登記的條件、程序、示範文本和需要提交的材料等向社會公布。

公安機關應當在交警隊、派出所以及便民服務中心、符合條件的銷售點等場所設立電動自行車登記辦理點或者代辦點,為辦理登記提供便利。

公安機關辦理電動自行車登記,發放登記證書、號牌和行駛證,不收取費用。

辦理電動自行車登記時,應當通過組織觀看宣傳片、發放宣傳資料、開展交通安全知識測試等方式,引導駕駛人學習道路交通安全知識。

熱點內容
第二部婚姻法的重點 發布:2025-01-19 16:00:50 瀏覽:801
湖南省規章規范性文件備案審查辦法 發布:2025-01-19 15:46:28 瀏覽:527
勞動法最低工資每小時多少錢 發布:2025-01-19 15:26:10 瀏覽:666
律師法原理 發布:2025-01-19 13:58:19 瀏覽:870
考律師怎麼考 發布:2025-01-19 12:48:39 瀏覽:592
青年實踐部部門規章制度 發布:2025-01-19 12:33:06 瀏覽:566
濰坊律師工資 發布:2025-01-19 11:51:13 瀏覽:861
二倍工資勞動法 發布:2025-01-19 11:38:23 瀏覽:518
陳舊不合理的規章制度的成語 發布:2025-01-19 11:17:21 瀏覽:203
成都周邊法院 發布:2025-01-19 09:48:34 瀏覽: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