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規批准制度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規范制定和批准地方性法規活動,提高立法質量,推進依法治省,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省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修改和廢止地方性法規,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較大的市的地方性法規,適用本條例。
本條例所稱較大的市,是指省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第三條制定和批准地方性法規應當遵循下列原則:
(一)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統一,不得與憲法、法律和行政法規相抵觸;
(二)從本省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出發,體現地方特色;
(三)以民為本,體現人民意志,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
(四)充分發揚民主,廣泛聽取意見,保障公民通過多種途徑參與立法活動;
(五)公平合理地規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權利與義務、國家機關的權力與責任。第二章立法計劃的制定第四條本省一切國家機關、政黨、人民團體、社會組織、公民都可以向省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書面提出制定地方性法規的建議。第五條根據本省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結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國務院立法規劃,在每屆第一年度制定本屆任期內的立法規劃;根據立法規劃,結合實際需要和可能,在每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前制定下一年度的立法計劃。
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法制工作委員會組織編制立法規劃草案和立法計劃草案,經省人民代表大會法制委員會審議後,報主任會議討論決定,印發常務委員會會議。
法制工作委員會組織編制立法規劃草案和立法計劃草案,應當廣泛徵求意見,會同省人民代表大會專門委員會、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有關工作委員會、省人民政府法制工作機構進行研究論證。
立法計劃在執行過程中需要調整的,由主任會議決定。第六條較大的市的立法計劃,應當在上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前以書面形式報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較大的市的立法計劃在執行過程中需要調整的,應當提前兩個月向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提出。第三章地方性法規的起草和提出第七條地方性法規一般由主任會議、專門委員會、省人民政府、省高級人民法院、省人民檢察院,按照各自職責組織起草。主任會議認為需要自行起草的地方性法規,由主任會議委託有關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起草。
有權提出地方性法規案的機關、十人以上聯名提出地方性法規案的省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和五人以上聯名提出地方性法規案的常務委員會組成人員,一般應當自行組織起草,也可以委託有關部門、社會組織或者專家起草。第八條起草地方性法規,應當就法律的調整范圍、涉及的主要矛盾和解決辦法、需要建立的制度和採取的措施、權利義務關系、同時關法律法規的銜接等問題進行調查研究和論證,徵求人大代表、相關部門、基層單位、管理相對人和有關專家的意見。
在地方性法規起草過程中,專門委員會、工作委員會可以參與有關問題的調查研究,了解情況。第九條較大的市制定的地方性法規在審議通過的兩個月前,應當將法規草案及有關資料送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由法制工作委員會研究,根據需要徵求有關方面的意見,並在收到之日起三十日內將意見和修改建議轉告制定法規的機關。第十條提出地方性法規案的機關,在提出地方性法規案之前,對法規草案中重大問題的不同意見,應當負責做好協調工作。
提高地方性法規案,應當按照格式和數量要求提交地方性法規草案、對法規草案的說明及相關資料。對法規草案的說明應當包括制定該法規的必要性和主要內容。
報請常務委員會批准地方性法規,應當按照格式和數量要求提交報請批準的報告、地方性法規文本、對法規的說明及相關資料。第十一條向省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提出的地方性法規案,在列入會議議程前,提案人有權撤回。第四章省人民代表大會立法許可權和程序第十二條下列事項應當由省人民代表大會制定地方性法規:
(一)本省特別重大事項;
(二)省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立法制度;
(三)省人民代表大會議事規則;
(四)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及專門委員會具體職責;
(五)法律規定由省人民代表大會制定地方性法規的;
(六)省人民代表大會認為應當由省人民代表大會制定地方性法規的。
② 國家有法律法規要頒布,請問哪些要經過人大批准哪些要人民大院批准哪些直接部位批准
法律必須由全國、省、市人大制定、通過。規定、解釋則由各部門單位制定
③ 吉林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和批准地方性法規的規定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保證制定和批准地方性法規的工作科學化、規范化、提高地方立法工作的效率和法規質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的有關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規定。第二條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地方性法規;批准省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的地方性法規和自治州、自治縣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均適用本規定。第三條制定地方性法規必須堅持與憲法、法律、行政法規不相抵觸的原則。
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應當符合憲法、法律的基本精神和原則。第四條制定地方性法規和自治條例、單行條例應當堅持從全局出發,有利於促進改革和發展的原則。第五條制定地方性法規和自治條例、單行條例應當結合本地實際,具有可操作性。第六條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實施辦法或批准地方性法規的范圍是:
(一)國家法律授權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實施辦法或具體規定的;
(二)國家法律雖未授權,但根據本省實際情況,需要制定實施辦法的;
(三)國家尚未立法,但根據本省情況,需要制定地方性法規的;
(四)省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提請批準的;
(五)自治州、自治縣人民代表大會提請批準的;
(六)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認為需要制定的。第二章立法規劃和立法計劃的編制第七條享有地方立法議案權的機關應當在每屆任期的第一年內提出制定地方性法規的立法規劃意見,在每年的一月份提出年度立法計劃意見。第八條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法制工作委員會負責匯總和協調立法規劃和立法計劃,並提出草案,由常務委員會主任會議審定後執行。第九條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主任會議根據實際情況,可以對立法規劃和年度立法計劃作適當的調整。第三章法規草案的擬訂第十條列入立法規劃和立法計劃的地方性法規草案,主要由提案機關組織起草,也可以委託有關部門、社會團體、專家學者起草。第十一條法規草案條款的設定應當經過調查研究,科學論證,並符合下列要求:
(一)與憲法、法律、行政法規不相抵觸;
(二)與有關地方性法規相銜接;
(三)結構嚴謹,條理清楚,語言文字元合規范。第十二條起草地方性法規和自治條例、單行條例,應當徵求有關部門的意見。對於涉及其他主管部門的業務或者有與其他部門關系密切的內容,組織起草部門應當與其他部門協商,取得一致意見;經過協商不能取得一致意見的,應當積極協調。並提出處理意見。第十三條省人民代表大會各專門委員會、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法制工作委員會應當加強對地方性法規和自治條例、單行條例起草工作的指導,提前介入起草工作,了解情況,研究問題,提出意見和建議。第四章法規議案的提出第十四條下列機關或者人員有權向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提出制定地方性法規的議案:
(一)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主任會議;
(二)省人民政府;
(三)省高級人民法院、省人民檢察院;
(四)省人民代表大會各專門委員會;
(五)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組成人員五人以上聯名。第十五條提請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地方性法規的議案,必須簽署。主任會議提請的,由常務委員會主任簽署;省人民政府提請的,由省長簽署;省高級人民法院、省人民檢察院提請的,分別由院長、檢察長簽署;專門委員會提請的,由主任委員簽署;常務委員會組成人員五人以上聯名提請的,由提案人共同簽署。
省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提請批準的地方性法規,自治州、自治縣人民代表大會提請批準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應當提出提請批準的報告。第十六條提請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地方性法規的議案,應當包括法規草案及其說明,並附立法依據等參考資料,在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三十日前報常務委員會辦公廳。
提請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準的地方性法規和自治條例、單行條例,應當在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三十日前報送地方性法規或自治條例、單行條例文本及其說明,並附立法依據等參考資料。
④ 行政審批基本內容有哪些種類有哪些制度法律法規
行政審批是指行政機關(包括有行政審批權的其他組織)根據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提出的申請,經過依法審查,採取「批准」、「同意」、「年檢」發放證照等方式,准予其從事特定活動、認可其資格資質、確認特定民事關系或者特定民事權利和行為能力的行為。
通常包括審批、核准、批准、同意、注冊、認可、登記、檢驗、年檢等幾十種。但從行政許可的性質、功能和適用條件的角度來說,大體可以劃分為五類:普通許可、特許、認可、核准、登記。
沒有具體統一的法律法規。不同行政許可參照不同的法律法規進行審批。
例:
營業執照的審批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法人登記管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法人登記管理條例施行細則》《名稱登記管理辦法》《企業法人代表登記管理規定》《企業注冊資本登記管理條例》等各項法律法規。
建設工程施工許可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築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建築工程施工許可管理辦法》等各項法律法規。
國家只是規定了各級行政機關審批許可權,及特定行政機關對特定事項可以行使審批權。也就是什麼事歸什麼地方管。具體審批參照的法規條文還是該行業特定的法律法規。
⑤ 法律法規報批准和備案的區別
法律效力從法理上說,立法主體的權力位階順序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國務院——省級人民代表大會——省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省會市的人民代表大會——省會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較大市的人民代表大會——較大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國務院的部委——省級人民政府——省會市的人民政府——較大市的人民政府。以此為標准,我國法律位階的一般關系就很容易確定了,即:憲法——基本法律——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省級人大的法規——省級人大常委會的法規——省會市人大的法規——省會市人大常委會的法規——較大市人大的法規——較大市人大常委會的法規);行政規章(部委規章——省級政府規章——省會市政府規章——較大市政府規章)。但部門規章與省級地方政府規章之間效力又如何?
關於備案制度《立法法》第八十九條: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應當在公布後的三十日內依照下列規定報有關機關備案:行政法規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的地方性法規,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國務院備案;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的地方性法規,由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國務院備案;自治州、自治縣制定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由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國務院備案;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報國務院備案;地方政府規章應當同時報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應當同時報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人民政府備案;根據授權制定的法規應當報授權決定規定的機關備案。
關於下位法報上位法的制定機關備案的制度,有三原則:1.各級人大不接受備案2.全國人大常委不接受規章的備案3.報請批準的規范性文件由批准機關報其他上位法制定機關備案根據上面那個圖以省級規章為例:省級規章上位法有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省級法規,由於憲法是人民制定的,無法備案,各級人大不接受備案,全國人大常委不接受規章備案,剩下的只有國務院和省級人大常委。
⑥ 為什麼較大的市的地方性法規需要批准,而較大的市的規章不需要批准
法規是一定要當地人大通過批准,規章制度是任何管理者都可制定,在特定范圍內有效。
⑦ 遼寧省制定和批准地方性法規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使制定和批准地方性法規工作進一步科學化、規范化,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的有關規定,結合我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所稱地方性法規是指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依照法定職權和程序,制定和批準的在我省或我省一定行政區域內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規范性文件。第三條地方性法規的名稱一般包括條例、規定、實施辦法或實施細則。第四條制定地方性法規不得同憲法、法律和行政法規相抵觸,應當堅持社會主義民主,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第五條制定和批准地方性法規的范圍:
(一)國家法律授權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實施辦法的;
(二)國家法律雖未授權,但根據我省實際情況,需要制定實施辦法的;
(三)關系全省政治、經濟、科學技術、教育文化、環境保護、社會治安及公共事務管理等方面重大事項,國家尚未立法,根據本省情況,迫切需要制定地方性
法規的;
(四)審判、檢察工作需要作出重要規定的;
(五)完善地方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建設需要制定地方性法規的;
(六)省人民代表大會交付常務委員會制定的地方性法規;
(七)全省人民普遍關心的其他重大問題,需要制定地方性法規的;
(八)省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提請批準的地方性法規;
(九)自治縣人民代表大會提請批準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第六條地方性法規的構成一般應包括:立法目的、立法依據、適用范圍、調整對象、權利義務、違法責任、實施部門、生效時間等。第七條應由省人民代表大會審議的地方性法規草案,常務委員會必須提請省人民代表大會按照《遼寧省人民代表大會議事規則》的有關規定進行審議。
提請省人民代表大會審議的地方性法規草案,根據省人民代表大會的授權,常務委員會可以進行修改並審議通過,但須向下一次代表大會報告。第二章法規計劃的編制第八條省人民政府、省高級人民法院、省人民檢察院以及省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和自治縣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應編制每屆任期內制定地方性法規的五年規劃和年度計劃草案。
五年規劃草案應在每屆任期的第一年內完成,年度計劃草案要在每年的一月份完成,報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自治縣的五年規劃和年度計劃要同時抄報上一級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九條省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和各市、縣(區)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可以向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提出制定地方性法規的建議。
向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提出制定地方性法規的建議,應當採用書面形式,說明立法理由和應解決的主要問題。第十條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有關工作部門應根據我省經濟建設和民主與法制建設的實際需要,在有關機關上報的制定地方性法規五年規劃、年度計劃草案和各方面提出的制定地方性法規建設的基礎上,擬訂全省的五年規劃和年度計劃草案,報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審定後執行。
五年規劃和年度計劃由常務委員會主任會議負責檢查、監督執行。在執行過程中,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主任會議可以對規劃和計劃作適當調整。第十一條對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審定和主任會議調整後的制定地方性法規的五年規劃及年度計劃,有關機關必須認真執行。未完成計劃任務的機關應向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提出書面報告,說明情況、原因和責任。第三章法規草案的擬訂第十二條列入五年規劃和年度計劃需要制定的地方性法規草案,主要由提請省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審議的機關組織起草。省人民代表大會專門委員會或者常務委員會有關工作機構也可以組織起草,或者委託有關部門、社會團體、專家學者起草。
起草的地方性法規和自治條例、單行條例,需要由有關部門制定實施細則或專項規定的,其起草工作應同時進行,並在地方性法規和自治條例、單行條例頒布半年內公布,最遲不得超過一年。第十三條地方性法規和自治條例、單行條例應當結構嚴謹,條理清楚,用詞准確,文字簡明。
⑧ 黑龍江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和批准地方性法規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規范地方立法工作,保證地方立法質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的規定,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所稱的地方性法規議案,是指由法定組織或人員提出的、黑龍江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以下簡稱省人大常委會)審議的具有法律性質的議案,包括案由、說明和地方性法規草案。第三條省人大常委會制定和批准地方性法規的范圍:
(一)憲法或法律規定由省人大常委會作出規定的事項;
(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授權省人大常委會規定的事項;
(三)為實施憲法、法律和行政法規需要由省人大常委會規定的事項;
(四)根據我省實際情況,需要作出規定的事項;
(五)省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人大及其常委會提請批準的地方性法規。第四條省人大常委會依法批准民族自治地方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自治條例、單行條例。第五條省人大常委會主任會議或者三分之一以上省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認為須提交省人民代表大會審議通過的地方性法規議案,經省人大常委會決定,提交省人民代表大會審議通過。第六條制定和批准地方性法規,應當堅持法制統一的原則。
省人大常委會制定的地方性法規不得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第七條制定地方性法規必須從全局出發,維護國家和人民利益,符合平等、公正原則。
地方性法規應當突出地方特點,內容明確、具體,易於執行。第八條省人大常委會制定和批准地方性法規所需的立法經費,由省政府列入預算,專款專用。第二章地方立法計劃和法律草案起草第九條每屆省人大常委會應當在任期的第一年編制地方立法五年規劃,並按規劃要求,增加法規草案及相關資料的儲備。
地方立法五年規劃經省人大常委會主任會議審議後,提交省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通過。第十條省人大常委會主任會議確定省人大常委會本年度立法計劃,並且將計劃在每年的第一次常委會會議期間印發給常委會組成人員。第十一條省政府所在地的市、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民族自治地方的人大常委會應當在每年的十二月末前將本行政區下一年度擬制定的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單行條例名錄報送省人大常委會。
省人大常委會主任會議決定是否將前款的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單行條例名錄列入年度立法計劃,並將情況向有關方面通報。第十二條省人大常委會對地方立法計劃以外的地方性法規議案和報批的地方性法規,一般在本年度內不予審議。遇有特殊情況需要審議的,提案機關或者報批機關應當在省人大常委會會議召開的兩個月前,將地方性法規議案和報批的地方性法規提交給省人大常委會,由省人大常委會主任會議決定是否提交常委會會議審議。第十三條立法計劃確定之後,提案機關或者報批機關應當按計劃向省人大常委會提出地方性法規議案和報批地方性法規。
不能按計劃提出和報送上款所列文件的,應當向省人大常委會書面說明情況。第十四條地方性法規草案主要由提案機關負責組織起草,必要時可以由省人大常委會牽頭組成由有關人員參加的專門起草小組起草。第十五條經主任會議決定,省人大常委會有關工作機構可以起草地方性法規草案。第十六條省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聯名提出議案需要起草地方性法規草案的,可以由提案人為主起草,也可以由主任會議決定交有關機構起草。第十七條地方性法規的主要內容包括立法目的、立法依據、適用范圍、執行機關、調整對象、行為規范、法律責任、生效時間等。第十八條起草地方性法規草案,應當進行充分、全面的調查研究,反復論證;結構應當嚴謹;用語規范、准確、簡潔。必要時可以對起草人員進行培訓。培訓工作由省人大常委會或者有關起草機關組織。第十九條省人大常委會制定和批准地方性法規需要查閱、了解的資料和情況,有關機關、團體應當無償提供。第三章地方性法規議案的提出和審議第二十條下列組織或者人員,可以向省人大常委會提出地方性法規議案:
(一)省人大常委會主任會議;
(二)省人民代表大會各專門委員會;
(三)省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五人以上聯名;
(四)省人民政府;
(五)省高級人民法院;
(六)省人民檢察院。
⑨ 企業制定的規章制度如何簽字審批
可以在制度末尾添加批准、簽字,或者給制度做一個封皮上面設計批准和簽字,涉及到多內個部門容的就要做審批單了,就和合同評審時一樣的意思。
涉及到其他部門的一定要徵得相關負責人同意,要不然以後執行起來很困難。也就是說要保證你的制度是切實可行的,保證它的適宜性。
再說了你自己編了一套制度不經過相關部門的同意總經理也不會批吧,就算批了也很難執行起來,因為會涉及到很多人的利益,你自己定了大家根本不聽,除非你職位很高,要不然的話你制定總經理批准這么簡單的模式不可行。
⑩ 授權審批制度
法律分析:授權審批制度是企業應當對采購與付款業務建立嚴格的授權批准制度,明確審批人員對采購與付款業務的授權批准方式、許可權、程序、責任和相關控制措施,規定經辦人辦理采購與付款業務的職責范圍和工作要求。 審批人應當在授權范圍內進行審批,不得超越審批許可權;經辦人應當在職責范圍內,按照審批人的批准意見辦理采購與付款業務;對於審批人超越授權范圍審批的采購與付款業務,經辦人員有權拒絕辦理,並及時向審批人的上級授權部門報告。嚴禁未經授權的機構或人員辦理采購與付款業務。對於重要的和技術性較強的采購業務,應當組織專家進行論證,實行集體決策和審批,防止出現決策失誤而造成嚴重損失。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
第十條 授權決定應當明確授權的目的、事項、范圍、期限以及被授權機關實施授權決定應當遵循的原則等。
授權的期限不得超過五年,但是授權決定另有規定的除外。
被授權機關應當在授權期限屆滿的六個月以前,向授權機關報告授權決定實施的情況,並提出是否需要制定有關法律的意見;需要繼續授權的,可以提出相關意見,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決定。
第六十五條 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規。
行政法規可以就下列事項作出規定:
(一)為執行法律的規定需要制定行政法規的事項;
(二)憲法第八十九條規定的國務院行政管理職權的事項。
應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的事項,國務院根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的授權決定先制定的行政法規,經過實踐檢驗,制定法律的條件成熟時,國務院應當及時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