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文物保護條例
㈠ 天津市文物市場管理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加強本市文物市場管理,保障文物經營活動健康發展,保護國家珍貴文物,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和其他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情況,制定本條例。第二條在本市行政區域內從事文物經營活動應當遵守本條例。第三條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門負責本市文物市場管理工作。
公安、海關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做好文物市場管理工作。第四條文物經營實行許可證制度。
未取得許可證的,不得從事文物經營活動。第五條從事文物經營活動,必須遵守有關法律、法規,不得損害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第二章文物商品經營第六條本條例所稱文物商品,是指國家規定可以在市場流通的下列物品:
(一)1911年以前中國和外國製作、生產、出版的陶瓷器、金銀器、銅器和其他金屬器、玉石器、漆器、玻璃器皿、各種質料的雕刻品以及雕塑品、傢具、書畫、碑貼、拓片、圖書、文獻資料、織綉、文化用品、郵票、貨幣、器具、工藝美術品等。
(二)1911年至1949年間中國和外國製作、生產、出版的前項所列物品項目中具有重要歷史、科學、藝術價值的。具體品類的確定,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
(三)國家文物行政管理部門確定的1949年後已故著名書畫家和工藝美術家的作品。第七條文物商品按照銷售范圍分為內銷文物商品、外銷文物商品和特許出境文物商品。第八條文物商品由國家或者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門依法批準的單位在其經營范圍內專營,其他單位和個人不得經營。第九條申請經營內銷文物商品,須經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門批准並報國家文物行政管理部門備案,領取內銷文物商品經營許可證,並到公安機關申領特種行業許可證,再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登記、領取營業執照。第十條申請經營外銷文物商品,必須具備內銷文物商品經營資格,經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門同意並報國家文物行政管理部門批准,領取外銷文物商品經營許可證,並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辦理變更登記。第十一條申請經營特許出境文物商品,必須具備外銷文物商品經營資格,經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門同意並報國家文物行政管理部門批准,領取特許出境文物商品經營許可證,並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辦理變更登記。第十二條文物商品經營許可證的有效期為兩年。文物商品專營單位應當在期滿前三十日內向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門提出復審申請。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門經復審同意後,重新核發文物商品經營許可證。第十三條文物商品在銷售前必須進行鑒定。
內銷文物商品的鑒定,由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門指定的鑒定機構負責;外銷文物商品和特許出境文物商品的鑒定,由國家文物行政管理部門指定的鑒定機構負責。第十四條經鑒定不準在市場流通的文物,由文物商品專營單位負責登記並妥善保管,其中屬於國家珍貴文物的,須依法向市或者國家文物行政管理部門備案。第十五條文物商品專營單位從事經營活動,應當遵守下列規定:
(一)優先向國家文物收藏單位輸送藏品;
(二)發現依法應不收繳或者移交的文物,及時報告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門處理;
(三)對公安機關通報查控的文物,不得收購、拍賣,並及時報告有關情況;
(四)收購文物商品有兩人以上在場,並記錄文物商品的名稱、來源和提供者姓名、住址、身份證號碼;
(五)文物商品保管必須做到一物一號,進行科學管理,並採取相應措施保護其安全;
(六)內銷文物商品、外銷文物商品和特許出境文物商品分櫃銷售;
(七)外銷文物商品專營單位懸掛國家文物行政管理部門制發的定點經營標志,使用國家規定的文物古籍外銷統一發票。第三章文物監管物品經營第十六條本條例所稱文物監管物品,是指國家規定可以在市場流通的1911年至1949年間中國和外國製作、生產、出版的陶瓷器、金銀器、銅器和其他金屬器、玉石器、漆器、玻璃器皿、各種質料的雕刻品以及雕塑品、傢具、書畫、碑貼、拓片、圖書、文獻資料、織綉、文化用品、郵票、貨幣、器具、工藝美術品等;但屬於本條例第六條第(二)項規定的除外。第十七條申請經營文物監管物品的單位和個人必須具備下列條件:
(一)有熟悉文物法律、法規的管理人員;
(二)有熟悉文物專業知識的業務人員;
(三)有固定的營業場所和必要的經營設施;
(四)有一定的注冊資金;
(五)國家和本市規定的其他應當具備的條件。
㈡ 天津或國內,有哪些文物保護、勘探、研究單位、部門
天津市文物保護條例
(2007年11月15日天津市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四十次會議通過)
《天津市文物保護條例》已由天津市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四十次會議於2007年11月15日通過,現予公布,自2008年3月1日起施行。
天津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2007年11月15日
天津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公 告
第一百零二號 第一條為了加強對文物的保護,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實施條例》等法律、法規規定,結合本市實際情況,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本市行政區域內文物的保護、利用和管理,適用本條例。
文物保護的范圍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第二條規定執行。
第三條本市各級人民政府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文物保護工作。
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門對全市行政區域內的文物保護實施監督管理。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門可以根據工作需要,在其法定許可權范圍內,委託其直屬的文物管理中心履行行政執法職責。
區、縣文物行政管理部門對所轄行政區域內的文物保護實施監督管理。
市發展改革、建設、規劃、國土房管、公安、工商、水利、園林、宗教、旅遊等行政管理部門應當依法認真履行所承擔的保護文物的職責,維護文物管理秩序。
第四條市和區、縣人民政府應當將文物保護事業納入本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所需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本市用於文物保護的財政撥款隨著財政收入增長而增加。
市和區、縣人民政府根據實際工作需要,設立文物保護專項經費,用於文物保護。
第五條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門應當根據文物保護的實際需要,制定本市文物保護規劃。
文物保護規劃納入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城鄉建設規劃、生態建設規劃應當與文物保護規劃相銜接。
第六條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文物、教育等部門以及報刊、廣播、電視、網路等媒體,應當加強文物保護法律、法規和優秀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宣傳教育工作,增強全社會的文物保護意識。
第七條鼓勵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通過捐贈等方式支持文物保護事業,設立文物保護社會基金,專門用於文物保護。
第八條市和區、縣人民政府應當建立文物普查制度,定期對不可移動文物開展普查工作。
區、縣人民政府負責定期對所轄行政區域內的不可移動文物進行普查登記。普查登記結果向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門備案。
第九條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門設立由專家組成的文物鑒定委員會,負責文物和文物級別的鑒定、評估。鑒定、評估結論作為對不可移動文物、館藏文物和其他國有文物保護管理的依據。
文物鑒定委員會可以依法接受司法機關的委託,對涉案文物進行鑒定。
文物鑒定委員會的專家由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門在具有相關專業知識的專家學者中聘請。
文物鑒定委員會鑒定文物應當客觀、公正,尊重歷史。
第十條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門應當在區、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中,選擇具有重大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確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或者直接選擇不可移動文物確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報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並報國務院備案。
區、縣文物行政管理部門應當選擇所轄行政區域內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不可移動文物,確定為區、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報本級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並報市人民政府備案。
第十一條文物保護單位核定公布後,應當依法劃定保護范圍。
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門會同市規劃行政管理部門和文物所在區、縣人民政府,根據文物保護的實際需要,提出文物保護單位的建設控制地帶劃定方案,經市人民政府批准後公布實施。
第十二條在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范圍內實施下列文物保護工程,應當制定文物保護工程方案,並履行報批手續:
(一)新建、改建、擴建文物保護設施;
(二)實施修繕、保養文物工程;
(三)鋪設通訊、供電、供水、供氣、排水等管線;
(四)設置防火、防雷、防盜設施和修建防洪工程;
(五)其他文物保護的建設工程。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工程方案,經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門審核後,報國務院文物行政管理部門審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工程方案,由市級文物行政管理部門徵求國務院文物行政管理部門的意見後予以審批;區、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工程方案,由區、縣文物行政管理部門徵求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門的意見後予以審批。
保護工程方案變更的,不可移動文物的管理人、使用人應當報原批準的文物行政管理部門重新批准。
第十三條在文物保護單位的建設控制地帶內進行建設工程,不得破壞文物保護單位的歷史風貌,並應當與文物保護單位的建築風格相協調。工程設計方案應當根據文物保護單位的級別,經相應的文物行政管理部門同意後,報規劃行政管理部門批准。
第十四條文物保護單位非經法定程序不得撤銷。因自然或者意外原因損毀的,應當實行遺址保護。確需原址重建或者撤銷的,應當由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門組織專家論證後,依法按原審批程序報批。
第十五條建設工程選址,應當盡可能避開不可移動文物。因特殊情況不能避開的,對文物保護單位應當盡可能實施原址保護;無法實施原址保護,必須遷移異地保護或者拆除的,建設單位應當報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門,由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門提出意見後,報市人民政府批准;遷移或者拆除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批准前須徵得國務院文物行政管理部門同意。遷移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由市人民政府報國務院批准。
未核定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遷移、拆除的,建設單位應當報區、縣文物行政管理部門,由區、縣人民政府批准。區、縣人民政府批准前應當徵得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門同意。
第十六條國有不可移動文物管理權、使用權的變更,應當報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門備案,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管理權、使用權的變更,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
第十七條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門應當根據不同文物的保護需要,制定具體的保護措施,並公告施行。
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門應當向本市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所有者或者使用者發出通知書,明確保護義務。區、縣文物行政管理部門應當向區、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所有者或者使用者發出通知書,明確保護義務。
對尚未核定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由所在地的區、縣文物行政管理部門將其名稱、類別、年代、位置、范圍等事項予以登記和公布,並設立保護標志,向所有者或者使用者發出保護通知書,明確保護義務。
第十八條不可移動文物的管理人、使用人應當按照規定加強火源、電源的管理,配備必要的滅火設備。在重點要害部位根據實際需要,安裝自動報警、滅火、避雷等設施。安裝、使用設施不得對文物建築造成破壞。
遇有危及文物安全的重大險情,不可移動文物的管理人、使用人應當及時採取措施,並向文物所在地的區、縣文物行政管理部門報告。
第十九條不可移動文物的使用人、管理人應當保持文物原有的整體性,對其附屬物不得隨意進行彩繪、添建、改建、遷建、拆毀,不得改變文物的結構和原狀。
修繕、保養、遷移、重建不可移動文物,應當遵守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
第二十條核定為文物保護單位的國有紀念建築物、古建築向社會開放的,其管理人、使用人應當保證建築物的正常開放。市或者區、縣文物行政管理部門發現管理人、使用人的行為造成建築物有礙開放的,可以責令管理人、使用人進行整治。
核定為文物保護單位的國有紀念建築物、古建築作其他用途的,應當經核定公布該文物保護單位的人民政府批准。國有未核定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作其他用途的,應當報所在地的區、縣人民政府批准。
第二十一條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門應當會同市城市規劃行政管理部門,根據歷史資料、考古資料等對本市行政區域內有可能集中埋藏文物的地區,劃定地下文物埋藏區,報市人民政府核定並公布。
在地下文物埋藏區進行建設工程的,建設單位應當在取得建設項目選址意見書三十日內,向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門申請考古調查、勘探。如需發掘的,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門應當組織考古發掘單位進行發掘。未經考古調查、勘探或者發掘,不得進行建設工程。
第二十二條博物館、圖書館和其他文物收藏單位的文物藏品的級別,由文物鑒定委員會按照國家規定進行評定。
第二十三條博物館、圖書館和其他文物收藏單位應當充分發揮館藏文物的作用,通過舉辦展覽、科學研究等活動,加強對中華民族優秀的歷史文化和革命傳統的宣傳教育。
第二十四條市和區、縣文物行政管理部門可以對博物館、圖書館和其他文物收藏單位收藏的文物進行核查。
博物館、圖書館和其他文物收藏單位,應當對館藏文物定期進行檢查。
第二十五條不具備收藏珍貴文物條件的國有文物收藏單位,其收藏的珍貴文物,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門可以指定具備收藏條件的其他國有文物收藏單位代為保管。文物收藏單位和代為保管單位的權利和義務由雙方協商確定。
國有文物收藏單位與非國有文物收藏單位之間不得交換文物。
第二十六條非國有文物收藏單位終止時,以其名義接受捐贈或者購買的珍貴文物,不得轉讓給文物收藏單位以外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
第二十七條復制、拍攝、拓印館藏文物,必須確保文物安全。
文物的復製品應當有明確的標識。
第二十八條本市嚴格控制利用文物保護單位拍攝電影、電視以及舉辦展銷和其他大型活動。確需利用文物保護單位拍攝電影、電視或者舉辦大型活動的,拍攝單位或者舉辦者應當徵得文物管理人、使用人同意,並提出拍攝方案、活動計劃和保護措施。拍攝電影、電視,利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報國務院文物行政管理部門審批;利用市級或者區、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報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門審批。舉辦展銷和其他大型活動,利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或者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報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門審批;利用區、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報區、縣文物行政管理部門審批。更改拍攝方案或者活動計劃的,應當報原批準的文物行政管理部門重新批准。
利用文物保護單位拍攝電影、電視以及舉辦展銷和其他大型活動,文物保護單位所得收益應當用於文物保護。
第二十九條文物市場的舉辦者或者管理者應當加強對市場內文物經營行為的管理、監督,設立管理機構,制定管理制度,聘用文物鑒定人員。
文物市場舉辦者或者管理者應當在明顯處設置公告牌,明確告知運送、郵寄、攜帶文物出境時,應當依法辦理文物出境許可手續。
第三十條外省市文物商店或者文物拍賣企業到本市行政區域內銷售、拍賣文物的,應當在銷售、拍賣前持所在地文物行政管理部門批准其經營、拍賣文物的許可文件,到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門備案。
第三十一條違反本條例第十二條規定,文物保護工程方案未經批准或者擅自變更文物保護工程方案,明顯改變文物原狀尚不構成犯罪的,由市或者區、縣文物行政管理部門責令改正,造成嚴重後果的,處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三十二條 違反本條例第十四條規定,非經法定程序擅自撤銷文物保護單位的,由市或者區、縣文物行政管理部門責令改正,並對直接責任人給予行政處分。
第三十三條違反本條例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尚不構成犯罪的,由市或者區、縣文物行政管理部門責令改正,可以並處二萬元以下罰款:
(一)違反本條例第十八條第一款規定,安裝、使用自動報警、滅火、避雷等設施對文物建築造成破壞的;
(二)違反本條例第十八條第二款規定,遇有危及文物安全的重大險情未及時採取措施或者未向文物行政管理部門報告的。
第三十四條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一條第二款的規定,未經考古調查、勘探或者發掘,建設單位擅自開工建設的,由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門責令改正,情節嚴重的,處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款。
第三十五條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五條第二款規定,國有文物收藏單位與非國有文物收藏單位之間交換文物的,由市或者區、縣文物行政管理部門責令改正,沒收非法交換的文物,並處一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款。
第三十六條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七條第二款規定,文物的復製品沒有明確標識的,由市或者區、縣文物行政管理部門責令改正,並處一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款。
第三十七條 違反本條例第二十八條第一款規定,拍攝單位擅自拍攝或者更改拍攝計劃,由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門責令改正,收繳非法錄製品,並處一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款。
違反本條例第二十八條第一款規定,舉辦者擅自舉辦活動或者更改活動計劃,由原批準的文物行政管理部門責令改正,沒收違法所得,並處一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款。
第三十八條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九條規定,文物市場的舉辦者或者管理者未設立管理機構、未制定管理制度、未聘用文物鑒定人員或者未在明顯處設置公告牌的,由市或者區、縣文物行政管理部門責令改正;情節嚴重的,處二千元以上二萬元以下罰款。
第三十九條市和區、縣文物行政管理部門或者其他有關部門不履行文物保護職責的,由市或區、縣人民政府責令改正;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文物行政管理部門或者其他有關部門的工作人員玩忽職守、濫用職權、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單位或者上級主管機關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四十條核定為文物保護單位的歷史風貌建築,其保護和修繕工作,應當遵守國家文物保護法律、法規和本市有關法規規定。
第四十一條本條例自2008年3月1日起施行。
㈢ 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管理暫行辦法
《中華復人民共和國文物制保護法實施條例》第二章說明,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范圍,文物保護單位的建設控制地帶。 1、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范圍,是指對文物保護單位本體及周圍一定范圍實施重點保護的區域。 2、文物保護單位的建設控制地帶,是指在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范圍外,為保護文物保護單位的安全、環境、歷史風貌對建設項目加以限制的區域。
㈣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下文物保護管理條例(2022修訂)
第一條為了加強水下文物保護工作的管理,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的有關規定,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所稱水下文物,是指遺存於下列水域的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人類文化遺產:
(一)遺存於中國內水、領海內的一切起源於中國的、起源國不明的和起源於外國的文物;
(二)遺存於中國領海以外依照中國法律由中國管轄的其他海域內的起源於中國的和起源國不明的文物;
(三)遺存於外國領海以外的其他管轄海域以及公海區域內的起源於中國的文物。
前款規定內容不包括1911年以後的與重大歷史事件、革命運動以及著名人物無關的水下遺存。第三條本條例第二條第一款第一項、第二項所規定的水下文物屬於國家所有,國家對其行使管轄權;本條例第二條第一款第三項所規定的水下文物,遺存於外國領海以外的其他管轄海域以及公海區域內的起源國不明的文物,國家享有辨認器物物主的權利。第四條國務院文物主管部門負責全國水下文物保護工作。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文物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水下文物保護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關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負責有關水下文物保護工作。
中國領海以外依照中國法律由中國管轄的其他海域內的水下文物,由國務院文物主管部門負責保護工作。第五條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依法保護水下文物的義務。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重視水下文物保護,正確處理經濟社會發展與水下文物保護的關系,確保水下文物安全。第六條根據水下文物的價值,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有關規定,核定公布文物保護單位,對未核定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予以登記公布。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文物主管部門應當根據不同文物的保護需要,制定文物保護單位和未核定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的具體保護措施,並公告施行。第七條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可以將水下文物分布較為集中、需要整體保護的水域劃定公布為水下文物保護區,並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水下文物保護區涉及兩個以上省、自治區、直轄市或者涉及中國領海以外依照中國法律由中國管轄的其他海域的,由國務院文物主管部門劃定和調整,報國務院核定公布。
劃定和調整水下文物保護區,應當徵求有關部門和水域使用權人的意見,聽取專家和公眾的意見,涉及軍事管理區和軍事用海的還應當徵求有關軍事機關的意見。
劃定和調整水下文物保護區的單位應當制定保護規劃。國務院文物主管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文物主管部門應當根據保護規劃明確標示水下文物保護區的范圍和界線,制定具體保護措施並公告施行。
在水下文物保護區內,禁止進行危及水下文物安全的捕撈、爆破等活動。第八條嚴禁破壞、盜撈、哄搶、私分、藏匿、倒賣、走私水下文物等行為。
在中國管轄水域內開展科學考察、資源勘探開發、旅遊、潛水、捕撈、養殖、采砂、排污、傾廢等活動的,應當遵守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並不得危及水下文物的安全。第九條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以任何方式發現疑似本條例第二條第一款第一項、第二項所規定的水下文物的,應當及時報告所在地或者就近的地方人民政府文物主管部門,並上交已經打撈出水的文物。
文物主管部門接到報告後,如無特殊情況,應當在24小時內趕赴現場,立即採取措施予以保護,並在7日內提出處理意見;發現水下文物已經移動位置或者遭受實際破壞的,應當進行搶救性保護,並作詳細記錄;對已經打撈出水的文物,應當及時登記造冊、妥善保管。
文物主管部門應當保護水下文物發現現場,必要時可以會同公安機關或者海上執法機關開展保護工作,並將保護工作情況報本級人民政府和上一級人民政府文物主管部門;發現重要文物的,應當逐級報至國務院文物主管部門,國務院文物主管部門應當在接到報告後15日內提出處理意見。第十條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以任何方式發現疑似本條例第二條第一款第三項所規定的水下文物的,應當及時報告就近的地方人民政府文物主管部門或者直接報告國務院文物主管部門。接到報告的地方人民政府文物主管部門應當逐級報至國務院文物主管部門。國務院文物主管部門應當及時提出處理意見並報國務院。
㈤ 天津市文物保護條例
第一條為了加強對文物的保護,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實施條例》等法律、法規規定,結合本市實際情況,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市行政區域內文物的保護、利用和管理,適用本條例。
文物保護的范圍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第二條規定執行。第三條本市各級人民政府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文物保護工作。
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門對全市行政區域內的文物保護實施監督管理。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門可以根據工作需要,在其法定許可權范圍內,委託其直屬的文物管理中心履行行政執法職責。
區、縣文物行政管理部門對所轄行政區域內的文物保護實施監督管理。
市發展改革、建設、規劃、國土房管、公安、工商、水利、園林、宗教、旅遊等行政管理部門應當依法認真履行所承擔的保護文物的職責,維護文物管理秩序。第四條市和區、縣人民政府應當將文物保護事業納入本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所需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本市用於文物保護的財政撥款隨著財政收入增長而增加。
市和區、縣人民政府根據實際工作需要,設立文物保護專項經費,用於文物保護。第五條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門應當根據文物保護的實際需要,制定本市文物保護規劃。
文物保護規劃納入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城鄉建設規劃、生態建設規劃應當與文物保護規劃相銜接。第六條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文物、教育等部門以及報刊、廣播、電視、網路等媒體,應當加強文物保護法律、法規和優秀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宣傳教育工作,增強全社會的文物保護意識。第七條鼓勵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通過捐贈等方式支持文物保護事業,設立文物保護社會基金,專門用於文物保護。第八條市和區、縣人民政府應當建立文物普查制度,定期對不可移動文物開展普查工作。
區、縣人民政府負責定期對所轄行政區域內的不可移動文物進行普查登記。普查登記結果向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門備案。第九條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門設立由專家組成的文物鑒定委員會,負責文物和文物級別的鑒定、評估。鑒定、評估結論作為對不可移動文物、館藏文物和其他國有文物保護管理的依據。
文物鑒定委員會可以依法接受司法機關的委託,對涉案文物進行鑒定。
文物鑒定委員會的專家由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門在具有相關專業知識的專家學者中聘請。
文物鑒定委員會鑒定文物應當客觀、公正,尊重歷史。第十條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門應當在區、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中,選擇具有重大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確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或者直接選擇不可移動文物確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報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並報國務院備案。
區、縣文物行政管理部門應當選擇所轄行政區域內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不可移動文物,確定為區、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報本級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並報市人民政府備案。第十一條文物保護單位核定公布後,應當依法劃定保護范圍。
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門會同市規劃行政管理部門和文物所在區、縣人民政府,根據文物保護的實際需要,提出文物保護單位的建設控制地帶劃定方案,經市人民政府批准後公布實施。第十二條在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范圍內實施下列文物保護工程,應當制定文物保護工程方案,並履行報批手續:
(一)新建、改建、擴建文物保護設施;
(二)實施修繕、保養文物工程;
(三)鋪設通訊、供電、供水、供氣、排水等管線;
(四)設置防火、防雷、防盜設施和修建防洪工程;
(五)其他文物保護的建設工程。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工程方案,經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門審核後,報國務院文物行政管理部門審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工程方案,由市級文物行政管理部門徵求國務院文物行政管理部門的意見後予以審批;區、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工程方案,由區、縣文物行政管理部門徵求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門的意見後予以審批。
保護工程方案變更的,不可移動文物的管理人、使用人應當報原批準的文物行政管理部門重新批准。第十三條在文物保護單位的建設控制地帶內進行建設工程,不得破壞文物保護單位的歷史風貌,並應當與文物保護單位的建築風格相協調。工程設計方案應當根據文物保護單位的級別,經相應的文物行政管理部門同意後,報規劃行政管理部門批准。
㈥ 天津市文物保護管理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加強對文物的保護和管理,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以下簡稱《文物保護法》),結合本市的實際情況,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市行政區域內屬於《文物保護法》第二條所列的文物,均按本條例的規定予以保護和管理。第三條本市行政區域內地下、水下遺存的一切文物,屬於國家所有。
古文化遺址、古墓葬、石窟寺屬於國家所有。國家指定保護的紀念建築物、古建築、石刻等,除國家另有規定的以外,屬於國家所有。
國家機關、部隊、全民所有制企業事業組織收藏的文物,屬於國家所有。第四條屬於集體所有和私人所有的紀念建築物、古建築和傳世文物,其所有權受國家法律的保護。文物的所有者必須遵守國家有關保護和管理文物的規定。第五條各級人民政府統一負責保護本行政區域內的文物。
各級人民政府的文化行政管理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的文物工作。
市和文物較多的區(縣)可以設文物保護管理機構,具體負責文物的保護管理工作;未設文物保護管理機構的區(縣),文物的保護管理工作由文化館設專人負責。
街、鄉(鎮)的文化站負有保護管理文物的職責。
一切機關、組織和個人都有保護國家文物的義務。第六條市文化行政管理部門組織有關專家組成市文物鑒定委員會,負責對館藏文物和流散文物進行鑒定分級、評定價值,為有關部門處理文物保護管理問題提供依據。第七條文物保護管理經費,分別列入同級人民政府的財政預算,並由各級文化行政管理部門管理,不得挪作他用。
文物事業單位開展有償服務和舉辦經營性活動的收入,應當用於發展文物事業。第二章文物保護單位第八條市、區(縣)文化行政管理部門應當選擇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革命遺址、紀念建築物、古文化遺址、古墓葬、古建築、石窟寺、石刻等文物,報經同級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為本級文物保護單位,並報上一級人民政府備案。
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中具有重大歷史、藝術、科學價值,有可能被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由市人民政府向國家文化行政管理部門申報。
區(縣)以上文化行政管理部門已經申報或者准備申報但尚未經同級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文物,應當妥善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隨意拆毀。第九條文物古跡比較豐富、具有重要歷史價值和革命意義的城鎮,由所在區(縣)人民政府或者市文化行政管理部門會同市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門,報經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為市級歷史文化名城(鎮)。
文物古跡比較集中,或者能夠比較完整地體現某一歷史時期的傳統風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區、建築群、小鎮、村寨等,市或者區(縣)人民政府可以根據其歷史、藝術、科學價值核定公布為本級歷史文化保護區。第十條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分別由市、區(縣)人民政府劃定必要的保護范圍,作出標志說明,建立記錄檔案,並區別情況由文物保護單位所在地的區(縣)人民政府或者市文化行政管理部門設置專門機構或者專人負責管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范圍和記錄檔案由市文化行政管理部門報國家文化行政管理部門備案。第十一條在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范圍內,不得進行其他建設工程。如有特殊需要,必須經原公布的人民政府和上一級文化行政管理部門同意。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范圍內進行其他建設工程,必須報經市人民政府和國家文化行政管理部門同意。
在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范圍內,嚴禁存放易燃、易爆和其他一切有損文物安全的物品。第十二條根據保護文物的實際需要,各級文化行政管理部門會同城鄉規劃管理部門可以在文物保護單位的周圍劃出一定的建設控制地帶,報經市人民政府批准。
在文物保護單位的建設控制地帶內,修建新的建築物和構築物,必須與文物保護單位周圍的環境風貌相協調,其設計方案必須按文物保護單位的級別,徵得同級文化行政管理部門同意。第十三條市或者區(縣)人民政府應當在地下保存文物比較豐富的地方,劃定保護范圍。在劃定的范圍內,不得破壞原來的地貌,不得種植根系發達的植物和樹木。
在風景名勝古跡區內,嚴禁開山採石、亂挖亂掘、毀林開荒、砍伐古樹以及其他危害文物安全和破壞景觀的活動。
㈦ 《文物保護法》的有關規定,要詳細細則。。謝謝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以下簡稱文物保護法),制定本實施細則。
第二條革命遺址、紀念建築物、古文化遺址、古墓葬、古建築、石窟寺、石刻等文物,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自治區、直轄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和縣、自治縣、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紀念物、藝術品、工藝美術品、革命文獻資料、手稿、古舊圖書資料以及代表性實物等文物,分為珍貴文物和一般文物,珍貴文物分為一、二、三級。
第三條文物保護法第三條規定的主管全國文物工作的國家文化行政管理部門,是指國家文物局。國家文物局對全國的文物保護工作依法實施管理、監督和指導。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保護本行政區域內的文物。
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設立的文物保護管理機構為文物行政管理部門;不設立文物保護管理機構的,文化行政管理部門為文物行政管理部門。各級文物行政管理部門管理本行政區域內的文物工作。
第四條各級公安部門、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城鄉規劃部門和海關,應當依照文物保護法的規定,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做好文物保護工作。
第五條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財政部門應當將文物事業費和文物基建支出分別列入本級財政預算,由同級文物行政管理部門統一管理,其中文物基建支出以及文物修繕、維護費和考古發掘費等,應當專款專用,嚴格管理。各級文物行政管理部門所屬文物事業、企業單位的收入,應當全部用於文物事業,作為文物保護管理經費的補充,不得挪作他用。
第二章文物保護單位
第六條不同級別的文物保護單位,依照文物保護法第七條規定的程序核定公布。
文物保護法第七條第一款所列的文物中尚未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由縣、自治縣、市人民政府予以登記,並加以保護。
第七條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范圍,應當依照文物保護法第九條的規定,自核定公布之日起一年內劃定,並作出標志說明。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省、自治區、直轄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范圍,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劃定並公布。
縣、自治縣、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范圍,由縣、自治縣、市人民政府劃定並公布。
第八條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根據不同文物的保護需要,規定文物保護單位的具體保護措施並公告施行。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省、自治區、直轄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措施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定。
縣、自治縣、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措施由縣、自治縣、市人民政府規定。
第九條對核定為文物保護單位的屬於國家所有的紀念建築物、古建築,文物行政管理部門、使用單位或者其上級主管部門可以建立保管所或者博物館等專門保護管理機構負責保護;沒有專門保護管理機構的,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責成使用單位或者有關部門負責保護,或者聘請文物保護員進行保護。
第十條文物保護法第七條第一款所列文物中有使用單位的,使用單位應當建立群眾性文物保護組織;沒有使用單位的,附近的村民委員會或者居民委員會可以建立群眾性文物保護組織,對文物進行保護。文物行政管理部門應當對群眾性文物保護組織的活動給予指導。
第十一條文物保護單位向社會開放,應當符合國家文物局規定的條件,並根據其級別,報經同級文物行政管理部門審核同意。
第十二條根據保護文物的實際需要,可以在文物保護單位的周圍劃定並公布建設控制地帶。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省、自治區、直轄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周圍的建設控制地帶,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管理部門會同城鄉規劃部門劃定,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准。
縣、自治縣、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周圍的建設控制地帶,由縣、自治縣、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管理部門會同城鄉規劃部門劃定,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准,或者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授權縣、自治縣、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三條在建設控制地帶內,不得建設危及文物安全的設施,不得修建其形式、高度、體量、色調等與文物保護單位的環境風貌不相協調的建築物或者構築物。
在建設控制地帶內新建建築物、構築物,其設計方案應當根據文物保護單位的級別,經同級文物行政管理部門同意後,報同級城鄉規劃部門批准。
第十四條紀念建築物、古建築等文物已經全部毀壞的,不得重新修建;因特殊需要,必須在另地復建或者在原址重建的,應當根據文物保護單位的級別,報原核定公布機關批准。
第十五條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國家文物局認為有必要由其審查批準的省、自治區、直轄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修繕計劃和設計施工方案,由國家文物局審查批准。
省、自治區、直轄市級和縣、自治縣、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修繕計劃和設計施工方案,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管理部門審查批准。
文物修繕保護工程應當接受審批機關的監督和指導。工程竣工時,應當報審批機關驗收。
第十六條文物修繕保護工程的勘察設計單位、施工單位應當執行國家有關規定,保證工程質量。
第十七條文物修繕保護工程管理的具體辦法,由國家文物局制定。
第三章考古發掘
第十八條一切考古發掘項目,都必須履行報批手續。考古發掘申請,由考古發掘單位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管理部門向國家文物局提出或者直接向國家文物局提出,依照文物保護法第十七條或者第十九條的規定審查批准。國家文物局批準直接向其申請的考古發掘計劃時,應當徵求有關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管理部門的意見。
第十九條考古發掘單位應當在每年的第一季度,向國家文物局提交當年考古發掘計劃。配合建設工程的考古發掘計劃,可以在發掘前三十日內向國家文物局提出;確因建設工期緊迫或者文物面臨自然破壞危險,急需發掘的,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管理部門同意後,可以先行發掘,自發掘開工之日起十五日內補報發掘計劃。
第二十條在考古發掘工作中,考古發掘單位及其工作人員應當嚴格執行考古工作規程,保證發掘質量。
考古發掘單位在申請發掘時,應當提出保證出土文物和重要遺跡安全的保護措施,並在發掘工作中嚴格執行。
第二十一條配合建設工程進行的文物調查或者勘探工作,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管理部門組織實施。跨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文物調查或者勘探工作,由文物所在地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管理部門聯合組織實施或者由國家文物局組織實施。
第二十二條在進行建設工程中發現古遺址、古墓葬必須發掘時,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管理部門組織力量及時發掘;特別重要的建設工程和跨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建設工程范圍內的考古發掘工作,由國家文物局組織實施,發掘未結束前不得繼續施工。
第二十三條在配合建設工程進行的考古發掘工作中,建設單位、施工單位應當配合考古發掘單位,保護出土文物或者遺跡的安全。
第二十四條考古發掘單位和考古發掘項目領隊人員資格,由國家文物局審查認定,並頒發證書。
考古勘探單位、考古勘探領隊人員資格,由其所在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管理部門審查認定,並頒發證書。
第二十五條考古發掘單位發掘工作結束後,應當及時寫出考古發掘報告,編制出土文物清單。
出土文物由國家文物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管理部門根據保管條件和實際需要,指定全民所有制博物館、圖書館或者其他單位(以下簡稱全民所有制文物收藏單位)收藏。考古發掘單位需要將出土文物留作標本的,須經國家文物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管理部門同意。
第四章館藏文物
第二十六條全民所有制文物收藏單位收藏的文物,應當向文物行政管理部門登記。縣、自治縣、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管理部門應當將登記的珍貴文物檔案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管理部門備案。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管理部門登記的一級文物檔案應當報國家文物局備案。具體辦法由國家文物局制定。
第二十七條全民所有制文物收藏單位應當具備確保文物安全的設施和必要的技術手段,並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建立文物檔案,對文物進行分類分級保管。
第二十八條全民所有制文物收藏單位復制和修復其所收藏的一級文物,應當報國家文物局批准。
第二十九條上級文物行政管理部門可以調撥、借用下級文物行政管理部門管理的文物。全民所有制文物收藏單位之間,經文物行政管理部門批准,可以交換或者借用其所收藏的文物。
一級文物的調撥、交換和借用,應當報國家文物局批准。
二、三級文物和一般文物的調撥、交換、借用,應當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管理部門批准。
第五章私人收藏文物
第三十條公民私人收藏的文物可以向文物行政管理部門登記。文物行政管理部門及其工作人員應當對公民登記的文物保守秘密。
第三十一條公民可以要求文物行政管理部門對其私人收藏的文物,提供鑒定以及保管、修復等技術方面的咨詢和幫助。
第三十二條公民私人收藏的文物可以賣給國家文物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管理部門指定的全民所有制文物收藏單位和文物收購單位。
國家鼓勵公民將其私人收藏的文物捐贈給全民所有制文物收藏單位。
第三十三條文物經營單位經營文物收購、銷售業務,應當經國家文物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管理部門批准,並經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辦理登記手續;經營文物對外銷售業務,應當經國家文物局批准。
第三十四條文物經營單位應當記錄文物經營活動情況,以備核查。
文物經營單位收購或者保存的珍貴文物,應當報批准其經營文物的文物行政管理部門備案,其中一級文物應當報國家文物局備案。
文物經營單位銷售的文物,應當在銷售前依照國家有關規定進行鑒定。
第三十五條銀行、冶煉廠、造紙廠以及廢舊物資回收等單位的文物揀選工作,應當接受文物行政管理部門的指導,並妥善保管揀選文物,盡快向文物行政管理部門移交。
第三十六條文物行政管理部門接收移交的文物,應當按照銀行、冶煉廠、造紙廠以及廢舊物資回收等單位收購時所支付的費用加一定比例的揀選費合理作價。接收移交的文物行政管理部門支付所需款項有困難的,由上級文物行政管理部門解決。
第三十七條公安部門、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和海關等在查處違法犯罪活動中依法沒收、追繳的文物,應當在結案後盡快按照規定移交文物行政管理部門。移交辦法由國家文物局會同有關部門制定。
第三十八條文物行政管理部門應當對移交的文物進行鑒定,屬於一級文物的,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管理部門報國家文物局備案。
第三十九條國家文物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管理部門應當根據文物保護要求,指定具備條件的全民所有制文物收藏單位收藏移交的文物。
銀行留用揀選的歷史貨幣進行科學研究的,應當徵得國家文物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管理部門的同意。
第六章文物出境
第四十條文物出境由國家文物局指定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管理部門進行鑒定。文物出境鑒定標准由國家文物局制定。
第四十一條經鑒定許可出境的文物,由鑒定部門發給文物出境許可憑證。海關根據文物出境許可憑證和國家有關規定查驗放行。
第四十二條個人攜帶私人收藏文物出境,經鑒定不能出境的,由文物行政管理部門登記發還或者收購,必要時可以征購。
第四十三條文物出境展覽和文物出口由國家文物局統一管理,具體辦法由國家文物局會同有關部門制定。
第七章獎勵與懲罰
第四十四條有文物保護法第二十九條所列事跡之一的單位或者個人,由人民政府、文物行政管理部門或者有關部門給予獎勵。
第四十五條對文物保護法第三十條所列行為的罰款,分別情節輕重,按照以下數額執行:
(一)有第(一)、(二)、(四)項所列行為之一的,罰款數額為二百元以下;
(二)有第(三)項所列行為的,罰款數額為該建築物、構築物造價的百分之一,但是最高不超過二萬元;
(三)有第(五)、(六)、(七)項所列行為之一的,罰款數額為二萬元以下;
(四)有第(八)項所列行為的,罰款數額為非法所得的二倍至五倍。
第四十六條文物行政管理部門工作人員對有文物保護法第三十條第(三)、(四)、(五)項所列行為之一的人員,可以將其送有關行政機關處理。
第四十七條當事人對依照文物保護法和本實施細則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可以依照行政復議條例的規定先申請復議;對復議決定不服的,可以依照行政訴訟法的規定提起訴訟。
當事人在法定期限內對具體行政行為不申請復議或者不提起訴訟、又不履行的,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可以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或者依法強制執行。
第八章附則
第四十八條古脊椎動物化石和古人類化石的保護辦法以及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管理辦法,另行制定。
第四十九條本實施細則由國家文物局解釋。
第五十條本實施細則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㈧ 國家在保護文化遺產方面頒布了哪些法律 法規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 國辦發[2005]18號 2005年3月26日 保護和促進文化表現形式多樣性公約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的有關文化多樣性和行使文化權利的各種國際文書的條款,特別是2001 年通過的《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於2005 年10 月20 日通過本公約。 國務院關於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 國發[2005]42號 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批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決定。(2004年8月28日通過) 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決定:批准於2003年11月3日在第32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上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同時聲明,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另行通知前,《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暫不適用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 文化部、財政部聯合發出《關於實施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的通知》二00四年四月八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 (2002年10月28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次會議通過) 《刑法》中的妨害文物管理罪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懲治盜掘古文化遺址古墓葬犯罪的補充規定 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次會議決定,對刑法補充規定 以及地方性法規 http://www.gg-art.com/law/index.php?bookid=230
㈨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的法律全文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令(五屆第11號)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已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五次會議於1982年11月19日通過,現予公布施行。
委員長 葉劍英
1982年11月19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
(1982年11月19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五次會議通過 1982年11月19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令第十一號公布 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了加強國家對文物的保護,有利於開展科學研究工作,繼承我國優秀的歷史文化遺產,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特製定本法。
第二條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下列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文物,受國家保護:
(一)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古文化遺址、古墓葬、古建築、石窟寺和石刻;
(二)與重大歷史事件、革命運動和著名人物有關的,具有重要紀念意義、教育意義和史料價值的建築物、遺址、紀念物;
(三)歷史上各時代珍貴的藝術品、工藝美術品;
(四)重要的革命文獻資料以及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手稿、古舊圖書資料等;
(五)反映歷史上各時代、各民族社會制度、社會生產、社會生活的代表性實物。
文物鑒定的標准和辦法由國家文化行政管理部門制定,並報國務院批准。
具有科學價值的古脊椎動物化石和古人類化石同文物一樣受國家的保護。
第三條 國家文化行政管理部門主管全國文物工作。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保護本行政區域內的文物。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文物較多的自治州、縣、自治縣、市可以設立文物保護管理機構,管理本行政區域內的文物工作。
一切機關、組織和個人都有保護國家文物的義務。
第四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地下、內水和領海中遺存的一切文物,屬於國家所有。
古文化遺址、古墓葬、石窟寺屬於國家所有。國家指定保護的紀念建築物、古建築、石刻等,除國家另有規定的以外,屬於國家所有。
國家機關、部隊、全民所有制企業、事業組織收藏的文物,屬於國家所有。
第五條 屬於集體所有和私人所有的紀念建築物、古建築和傳世文物,其所有權受國家法律的保護。文物的所有者必須遵守國家有關保護管理文物的規定。
第六條 文物保護管理經費分別列入中央和地方的財政預算。
第二章 文物保護單位
第七條 革命遺址、紀念建築物、古文化遺址、古墓葬、古建築、石窟寺、石刻等文物,應當根據它們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分別確定為不同級別的文物保護單位。
縣、自治縣、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由縣、自治縣、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並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備案。
省、自治區、直轄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並報國務院備案。
國家文化行政管理部門在各級文物保護單位中,選擇具有重大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或者直接指定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報國務院核定公布。
第八條 保存文物特別豐富、具有重大歷史價值和革命意義的城市,由國家文化行政管理部門會同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門報國務院核定公布為歷史文化名城。
第九條 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分別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和縣、自治縣、市人民政府劃定必要的保護范圍,作出標志說明,建立記錄檔案,並區別情況分別設置專門機構或者專人負責管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范圍和記錄檔案,由省、自治區、直轄市文化行政管理部門報國家文化行政管理部門備案。
第十條 各級人民政府制定城鄉建設規劃時,事先要由城鄉規劃部門會同文化行政管理部門商定對本行政區域內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措施,納入規劃。
第十一條 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范圍內不得進行其他建設工程。如有特殊需要,必須經原公布的人民政府和上一級文化行政管理部門同意。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范圍內進行其他建設工程,必須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和國家文化行政管理部門同意。
第十二條 根據保護文物的實際需要,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在文物保護單位的周圍劃出一定的建設控制地帶。在這個地帶內修建新建築和構築物,不得破壞文物保護單位的環境風貌。其設計方案須徵得文化行政管理部門同意後,報城鄉規劃部門批准。
第十三條 建設單位在進行選址和工程設計的時候,因建設工程涉及文物保護單位的,應當事先會同省、自治區、直轄市或者縣、自治縣、市文化行政管理部門確定保護措施,列入設計任務書。
因建設工程特別需要而必須對文物保護單位進行遷移或者拆除的,應根據文物保護單位的級別,經該級人民政府和上一級文化行政管理部門同意。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遷移或者拆除,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報國務院決定。遷移、拆除所需費用和勞動力由建設單位列入投資計劃和勞動計劃。
第十四條 核定為文物保護單位的革命遺址、紀念建築物、古墓葬、古建築、石窟寺、石刻等(包括建築物的附屬物),在進行修繕、保養、遷移的時候,必須遵守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
第十五條 核定為文物保護單位的屬於國家所有的紀念建築物或者古建築,除可以建立博物館、保管所或者辟為參觀游覽場所外,如果必須作其他用途,應當根據文物保護單位的級別,由當地文化行政管理部門報原公布的人民政府批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如果必須作其他用途,應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同意,並報國務院批准。這些單位以及專設的博物館等機構,都必須嚴格遵守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負責保護建築物及附屬文物的安全,不得損毀、改建、添建或者拆除。使用紀念建築物、古建築的單位,應當負責建築物的保養和維修。
第三章 考古發掘
第十六條 一切考古發掘工作,都必須履行報批手續。地下埋藏的文物,任何單位或者個人都不得私自發掘。出土的文物除根據需要交給科學研究部門研究的以外,由當地文化行政管理部門指定的單位保管,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侵佔。為了保證文物安全、進行科學研究和充分發揮文物的作用,省、自治區、直轄市文化行政管理部門,必要時可以報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准,調用本行政區域內的出土文物;國家文化行政管理部門經國務院批准,可以調用全國的重要出土文物。
第十七條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文物機構、考古研究機構和高等學校等,為了科學研究進行考古發掘,必須提出發掘計劃,報國家文化行政管理部門會同中國社會科學院審查,經國家文化行政管理部門批准後,始得進行發掘。
需要對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進行的考古發掘,由國家文化行政管理部門會同中國社會科學院審核後,報國務院批准。
第十八條 在進行大型基本建設項目的時候,建設單位要事先會同省、自治區、直轄市文化行政管理部門在工程范圍內有可能埋藏文物的地方進行文物的調查或者勘探工作。調查、勘探中發現文物,應當共同商定處理辦法。遇有重要發現,由省、自治區、直轄市文化行政管理部門及時報國家文化行政管理部門處理。
在進行基本建設工程或者農業生產中,任何單位或者個人發現文物,應立即報告當地文化行政管理部門。遇有重要發現,當地文化行政管理部門必須及時報請上級文化行政管理部門處理。
第十九條 需要配合建設工程進行的考古發掘工作,應由省、自治區、直轄市文化行政管理部門在勘探工作的基礎上提出發掘計劃,報國家文化行政管理部門會同中國社會科學院審查,由國家文化行政管理部門批准。確因建設工期緊迫或有自然破壞的危險,對古文化遺址、古墓葬急需進行搶救的,可由省、自治區、直轄市文化行政管理部門組織力量進行發掘工作,並同時補辦批准手續。
第二十條 凡因進行基本建設和生產建設需要文物勘探、考古發掘的,所需費用和勞動力由建設單位列入投資計劃和勞動計劃,或者報上級計劃部門解決。
第二十一條 非經國家文化行政管理部門報國務院特別許可,任何外國人或者外國團體不得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進行考古調查和發掘。
第四章 館藏文物
第二十二條 全民所有的博物館、圖書館和其他單位對收藏的文物,必須區分文物等級,設置藏品檔案,建立嚴格的管理制度,並向文化行政管理部門登記。
地方各級文化行政管理部門,應分別建立本行政區域內的館藏文物檔案;國家文化行政管理部門應建立國家一級文物藏品檔案。
第二十三條 全民所有的博物館、圖書館和其他單位的文物藏品禁止出賣。這些單位進行文物藏品的調撥、交換,必須報文化行政管理部門備案;一級文物藏品的調撥、交換,須經國家文化行政管理部門批准。未經批准,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調取文物。
第五章 私人收藏文物
第二十四條 私人收藏的文物可以由文化行政管理部門指定的單位收購,其他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經營文物收購業務。
第二十五條 私人收藏的文物,嚴禁倒賣牟利,嚴禁私自賣給外國人。
第二十六條 銀行、冶煉廠、造紙廠以及廢舊物資回收部門,應與文化行政管理部門共同負責揀選出摻雜在金銀器和廢舊物資中的文物,除供銀行研究所必需的歷史貨幣可以由銀行留用外,其餘移交給文化行政管理部門處理。移交的文物須合理作價。
公安、海關、工商行政管理部門依法沒收的重要文物,應當移交給文化行政管理部門。
第六章 文物出境
第二十七條 文物出口和個人攜帶文物出境,都必須事先向海關申報,經國家文化行政管理部門指定的省、自治區、直轄市文化行政管理部門進行鑒定,並發給許可出口憑證。文物出境必須從指定口岸運出。經鑒定不能出境的文物,國家可以征購。
第二十八條 具有重要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文物,除經國務院批准運往國外展覽的以外,一律禁止出境。
第七章 獎勵與懲罰
第二十九條 有下列事跡的單位或者個人,由國家給予適當的精神鼓勵或者物質獎勵:
(一)認真執行文物政策法令,保護文物成績顯著的;
(二)為保護文物與違法犯罪行為作堅決斗爭的;
(三)將個人收藏的重要文物捐獻給國家的;
(四)發現文物及時上報或者上交,使文物得到保護的;
(五)在文物保護科學技術上有重要發明創造或者其他重要貢獻的;
(六)在文物面臨破壞危險的時候,搶救文物有功的;
(七)長期從事文物工作有顯著成績的。
第三十條 有下列行為的,給予行政處罰:
(一)在地下、內水、領海及其他場所中發現文物隱匿不報,不上交國家的,由公安部門給予警告或者罰款,並追繳其非法所得的文物;
(二)未經文化行政管理部門批准,私自經營文物購銷活動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給予警告或者罰款,並可沒收其非法所得或者非法經營的文物;
(三)將私人收藏的文物私自賣給外國人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罰款,並可沒收其文物和非法所得。
第三十一條 有下列行為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貪污或者盜竊國家文物的;
(二)盜運珍貴文物出口或者進行文物投機倒把活動情節嚴重的;
(三)故意破壞國家保護的珍貴文物或者名勝古跡的;
(四)國家工作人員玩忽職守,造成珍貴文物損毀或者流失,情節嚴重的。
私自挖掘古文化遺址、古墓葬的,以盜竊論處。
將私人收藏的珍貴文物私自賣給外國人的,以盜運珍貴文物出口論處。
文物工作人員對所管理的文物監守自盜的,依法從重處罰。
第八章 附 則
第三十二條 國家文化行政管理部門根據本法制定實施細則,報國務院批准施行。
文物的復制、拓印、拍攝等管理辦法由國家文化行政管理部門制定。
第三十三條 本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1961年國務院頒發的《文物保護管理暫行條例》即行廢止。其他有關文物保護管理的規定,凡與本法相抵觸的,以本法為准。
㈩ 天津市歷史風貌建築保護條例(2018修正)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加強對本市歷史風貌建築的保護,規范歷史風貌建築管理,促進城市建設與社會文化的協調發展,根據國家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市實際情況,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本市行政區域內的歷史風貌建築和歷史風貌建築區的確定、保護、利用和管理。第三條本條例所稱歷史風貌建築是指建成五十年以上,具有歷史、文化、科學、藝術、人文價值,反映時代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建築。
本條例所稱歷史風貌建築區是指歷史風貌建築集中成片,街區景觀較為完整、協調的區域。第四條歷史風貌建築的保護工作,應當遵循統一規劃、分類管理、有效保護、合理利用的原則。第五條市和區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本行政區域內歷史風貌建築保護工作的領導,提供必要的經費支持。第六條市人民政府組織規劃、房地產等行政主管部門編制本市歷史風貌建築和歷史風貌建築區保護規劃。第七條市房地產行政管理部門主管本市歷史風貌建築和歷史風貌建築區的保護工作。
區房地產行政管理部門負責本轄區內歷史風貌建築和歷史風貌建築區的日常保護管理工作。
市規劃行政管理部門負責本市歷史風貌建築和歷史風貌建築區的規劃管理工作。
建設、城市管理、市場監管、公安、文化和旅遊等有關行政主管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協助做好歷史風貌建築的保護管理工作。第八條本市設立歷史風貌建築保護專家咨詢委員會(以下簡稱專家咨詢委員會),負責歷史風貌建築保護的有關評審工作。
專家咨詢委員會由規劃、建築、文物、歷史、社會、經濟、文化、法律和房地產等方面的專家組成。第九條歷史風貌建築的保護利用、騰遷、整理等工作,由市人民政府授權的歷史風貌建築整理機構組織實施。第十條歷史風貌建築的所有權人、經營管理人和使用人應當對歷史風貌建築承擔保護責任。
任何單位和個人有權對歷史風貌建築的保護和管理工作提出意見和建議,有權對危害歷史風貌建築的行為向房地產行政管理部門舉報。第十一條對在歷史風貌建築保護中做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由市或者區人民政府給予表彰和獎勵。第二章確 定第十二條建成五十年以上的建築,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確定為歷史風貌建築:
(一)建築樣式、結構、材料、施工工藝和工程技術具有建築藝術特色和科學價值;
(二)反映本市歷史文化和民俗傳統,具有時代特色和地域特色;
(三)具有異國建築風格特點;
(四)著名建築師的代表作品;
(五)在革命發展史上具有特殊紀念意義;
(六)在產業發展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作坊、商鋪、廠房和倉庫等;
(七)名人故居;
(八)其他具有特殊歷史意義的建築。
符合前款規定但已經滅失的建築,按原貌恢復重建的,也可以確定為歷史風貌建築。第十三條歷史風貌建築劃分為特殊保護、重點保護和一般保護三個保護等級。第十四條建築的所有人、經營管理人和使用人,以及其他單位和個人,可以向市房地產行政管理部門推薦歷史風貌建築。
市房地產行政管理部門根據有關單位、個人的推薦和歷史資料,提出歷史風貌建築的建議名單和保護等級,並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經專家咨詢委員會評審後,報市人民政府確定公布。第十五條歷史風貌建築區的建議名單,由市房地產行政管理部門會同市規劃行政管理部門提出,並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經專家咨詢委員會評審後,報市人民政府確定公布。第十六條歷史風貌建築和歷史風貌建築區,由市人民政府統一設立保護標志。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設置、移動或者塗抹、改動、損毀歷史風貌建築和歷史風貌建築區的保護標志。第十七條城市建設中發現有保護價值建築尚未確定為歷史風貌建築的,在按照本條例第十四條的規定確定為歷史風貌建築前,房地產行政管理部門和建設單位應當採取保護措施。第三章保護和利用第十八條歷史風貌建築的所有權人、經營管理人和使用人應當保證歷史風貌建築的結構安全,合理使用,保持整潔美觀和原有風貌。第十九條特殊保護的歷史風貌建築,不得改變建築的外部造型、飾面材料和色彩,不得改變內部的主體結構、平面布局和重要裝飾。
重點保護的歷史風貌建築,不得改變建築的外部造型、飾面材料和色彩,不得改變內部的重要結構和重要裝飾。
一般保護的歷史風貌建築,不得改變建築的外部造型、色彩和重要飾面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