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公共就業服務保障條例

公共就業服務保障條例

發布時間: 2022-09-15 08:06:37

㈠ 重慶市就業促進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促進就業,促進經濟發展與擴大就業相協調,促進社會和諧穩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業促進法》等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市行政區域內促進就業及其相關服務管理活動,適用本條例。第三條本市把擴大就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位置,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堅持勞動者自主擇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的方針,以創業帶動就業,多渠道擴大就業。第四條勞動者依法享有平等就業和自主擇業的權利。

倡導勞動者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念,提高自身素質,增強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第五條用人單位依法享有自主用人的權利。

用人單位應當提供公平的就業機會,保障勞動者合法權益。第六條市、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應當把擴大就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制定促進就業的中長期規劃和年度工作計劃。

市、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應當設立統一的統籌城鄉就業工作協調機構,建立相應的工作協調機制,明確各成員單位工作職責,實施促進就業目標責任考核制度,協調解決本行政區域促進就業工作中的重大問題。

市、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對在促進就業工作中作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和獎勵。第七條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具體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促進就業工作,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從事促進就業服務工作。

市、區縣(自治縣)發展和改革、財政、教育、農業、移民、國土房管、建設、工商、民政、扶貧、稅務等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分工,共同做好促進就業工作。第八條工會、共產主義青年團、婦女聯合會、殘疾人聯合會、工商業聯合會以及其他社會組織,協助人民政府開展促進就業工作。第二章政策支持第九條鼓勵企業通過依法興辦產業或者拓展經營,增加就業崗位。

市、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在安排政府投資和確定重大建設項目時,應當發揮投資和重大建設項目帶動就業的作用,增加就業崗位。

需要政府審批或者核準的生產經營性項目的投資人申請立項時,項目申請報告應當包括項目建成後就業崗位預測內容。立項批准後,項目投資人應當將就業崗位預測情況向投資項目所在地區縣(自治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備案。第十條小企業或合夥經營組織招用本市城鎮登記失業人員、復員退伍軍人、農村勞動者達到規定比例,與其簽訂一年以上期限勞動合同,並繳納社會保險費的,可以通過區縣(自治縣)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向相關金融機構申請小額擔保貸款,由財政給予貼息。

就業重點企業吸納特定對象就業達到規定人數,與其簽訂一年以上期限勞動合同,繳納社會保險費,在金融機構取得貸款,並按期支付利息的,由財政給予貼息。

前款所述的重點企業和特定對象由市人民政府確定。第十一條市、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實行有利於擴大就業的財政政策,在同級財政預算中安排就業專項資金用於促進就業工作。就業專項資金用於以下方面:

(一)職業介紹、職業培訓、社會保險、崗位補貼、職業技能鑒定、最低生活保障人員就業補貼以及特定就業政策補貼;

(二)高校畢業生定向就業培訓和就業見習補貼;

(三)小額貸款擔保基金和小額擔保貸款貼息、小額擔保貸款手續費補助和回收獎勵、就業重點企業貸款貼息;

(四)扶持人力資源市場等公共就業服務經費;

(五)國家和市人民政府規定的其他促進就業經費。

經市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對就業專項資金使用范圍進行適當調整。

就業專項資金應當專款專用,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截留、侵佔、挪用。審計、財政部門應當依法對就業專項資金的使用和管理情況進行監督檢查。第十二條市、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應當統籌安排民政、移民、土地、扶貧、殘疾等有關專項促進就業資金,用於促進最低生活保障人員、三峽庫區移民、征地農轉非人員和殘疾人就業。第十三條對符合稅收優惠政策或者免除行政事業性收費政策條件的下列單位和人員,市、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相關部門應當予以稅收優惠或者免除行政事業性收費:

(一)安置登記失業人員達到規定要求的企業;

(二)登記失業人員、三峽庫區移民、農村勞動者創辦的中小企業;

(三)安置殘疾人達到規定比例或者集中使用殘疾人的企業;

(四)從事個體經營的登記失業人員、殘疾人、復員退伍軍人、畢業二年未就業的高校畢業生、三峽庫區移民、進城務工人員;

(五)國家和市人民政府規定給予稅費優惠的其他用人單位、人員。

㈡ 江西省就業促進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促進就業,促進經濟發展與擴大就業相協調,促進社會和諧穩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業促進法》等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省行政區域內促進就業及其相關管理服務活動,適用本條例。第三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把擴大就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位置,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堅持勞動者自主擇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的方針,以創業帶動就業,多渠道擴大就業。第四條勞動者依法享有平等就業和自主擇業的權利。勞動者就業,不因民族、種族、性別、宗教信仰等不同而受歧視。

用人單位依法享有自主用人的權利,依法保障勞動者的合法權益。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把擴大就業作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目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並制定促進就業的中長期規劃和年度工作計劃。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大中專院校畢業生就業、農業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就業困難人員就業作為就業工作的主要目標任務,制定、完善本行政區域促進就業工作管理制度,並對所屬的有關部門和下一級人民政府進行促進就業目標責任制考核和監督。第六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健全促進就業政策督查評估機制,加強對所屬部門和下一級人民政府促進就業政策落實、就業服務、就業援助等工作情況的監督檢查,組織有關部門定期對各項促進就業政策的實施情況及效果進行督查評估。第七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建立促進就業工作協調機制,協調解決就業工作中的重大問題。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具體負責本行政區域的促進就業工作。發展和改革、財政、工業和信息化、住房和建設、交通運輸、商務、農業、教育、工商、稅務、統計、審計等有關行政部門按照各自的職責分工,共同做好促進就業工作。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村(居)民委員會應當配合有關部門做好就業政策宣傳、就業失業人員統計等與促進就業有關的基礎性工作。第八條工會、共產主義青年團、婦女聯合會、殘疾人聯合會以及其他社會組織,協助人民政府開展促進就業工作,依法維護勞動者的勞動權利。第二章政策支持第九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在制定涉及全局的經濟社會政策、安排政府投資和確定重大建設項目時,應當把增加就業崗位作為重要因素考慮,在注重提高競爭力的同時,確立有利於擴大就業的產業政策、經濟結構和發展模式。第十條鼓勵各類企業在法律、法規規定的范圍內,通過興辦產業或者拓展經營,增加就業崗位。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落實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方針政策,執行國家有關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和服務業的政策措施,扶持中小企業發展,多渠道、多方式增加就業崗位。第十一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推進小城鎮建設和加快縣域經濟發展,引導農業富餘勞動力向小城鎮和非農產業轉移就業;在制定小城鎮規劃時,將本地農業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作為重要內容。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進一步完善進城就業農村勞動者戶籍遷移、子女就學、公共衛生、住房租購和社會保障等方面政策措施,督促企業改善用工環境,為農村勞動者進城就業創造條件。第十二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根據就業狀況、就業工作目標和財政增長情況,在財政預算中安排就業專項資金。

就業專項資金用於下列方面:

(一)職業介紹、職業培訓、公益性崗位、職業技能鑒定、青年職業見習的補貼;

(二)特定就業政策和社會保險等的補貼;

(三)小額貸款擔保基金;

(四)小額擔保貸款的貼息和獎勵;

(五)扶持公共就業服務。

省人民政府財政、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根據國家規定,經省人民政府批准,報國務院財政、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備案,可以對就業專項資金使用范圍進行適當調整。

就業專項資金應當專款專用,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截留、侵佔、挪用。審計、財政部門應當依法對就業專項資金的使用和管理情況進行監督檢查。第十三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執行失業保險制度,依法確保失業人員的基本生活,促進失業人員實現就業。失業保險基金的使用按照國務院和省人民政府有關規定執行。

㈢ 貴州省就業促進條例

第一條為了促進就業,促進經濟發展與擴大就業相協調,促進社會和諧穩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業促進法》和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制定促進就業的中長期規劃和年度計劃,建立和完善就業機制,改善就業環境,增加就業崗位,促進社會就業。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大中專院校畢業生、城鎮就業困難人員、農業富餘勞動力的就業促進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向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報告促進就業的工作情況。第三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就業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定期分析促進就業工作的情況,研究、協調和解決就業工作中的重大問題。第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具體負責本行政區域的促進就業工作,其他有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共同做好促進就業工作。第五條工會、共產主義青年團、婦女聯合會、殘疾人聯合會以及其他社會組織,協助同級人民政府開展促進就業工作,依法維護勞動者的勞動權利。
大中專院校應當以促進學生就業為導向,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提高學生就業、創業能力。第六條各級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應當依法維護勞動者工作環境、勞動合同、工資支付、福利待遇、職業培訓、社會保險、安全生產等方面的合法權益。第七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失業預警制度,對可能出現的較大規模的失業,實施預防、調節和控制,並向上一級人民政府報告。第八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根據就業狀況和就業工作目標,在本級財政預算中安排就業專項資金用於促進就業工作。
就業專項資金用於職業介紹、職業培訓、公益性崗位、職業技能鑒定、特定就業政策和社會保險等的補貼,小額貸款擔保基金和微利項目的小額擔保貸款貼息,以及扶持公共就業服務和就業政策宣傳等。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財政、審計等部門應當加強就業專項資金的監督管理。第九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培育和完善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人力資源市場,健全人力資源市場信息系統,加強對人力資源市場的監督管理,為勞動者求職擇業、用人單位招用人員、培訓機構開展培訓和就業服務機構開展就業服務提供支持。第十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健全覆蓋城鄉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保障和支持公共就業服務機構提供公共就業服務。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應當加強職業中介機構的管理,指導和規范職業中介機構的行為,發揮職業中介機構在促進就業中的積極作用。第十一條公共就業服務機構應當完善公共就業服務制度,健全就業服務功能,統一就業服務流程,規范就業服務標准。
公共就業服務機構不得從事經營性活動。公共就業服務經費納入同級財政預算。第十二條公共就業服務機構應當免費為勞動者提供以下服務:
(一)就業政策法規咨詢;
(二)職業供求信息、市場工資指導價位信息和職業培訓信息發布;
(三)職業指導和職業介紹;
(四)對就業困難人員實施就業援助;
(五)辦理就業登記、失業登記等事務;
(六)其他公共就業服務。第十三條公共就業服務機構應當免費為用人單位提供以下服務:
(一)招聘指導;
(二)代理招聘;
(三)異地招聘;
(四)人力資源管理咨詢;
(五)勞動保障有關事務代理;
(六)其他就業服務。第十四條公共就業服務機構應當為參加培訓的登記失業人員和實施培訓的機構申領培訓補貼提供服務。第十五條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在統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的指導下,開展勞動力資源狀況統計調查和就業、失業登記,用人單位和個人應當如實提供統計調查和登記所需要的數據資料。
公共就業服務機構應當建立勞動力資源調查和就業登記、失業登記的專門台帳,及時准確反映勞動力資源和就業、失業變動情況。第十六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可以根據產業發展方向和市場需求,建立用於提高勞動者職業技能的公共實訓基地。第十七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制定勞動者自主創業、自謀職業的優惠政策措施,加強信息服務,拓寬融資渠道,提供指導和扶持。第十八條各級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應當平等對待各類創業主體,依照國家規定放寬資金、經營場所等市場准入條件。

㈣ 2015《就業服務與就業管理規定》修改內容有哪些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決定對《就業服務與就業管理規定》作如下修改:
一、將第六十三條修改為:「在法定勞動年齡內,有勞動能力,有就業要求,處於無業狀態的城鎮常住人員,可以到常住地的公共就業服務機構進行失業登記。」
二、將第六十五條修改為:「失業登記的范圍包括下列失業人員:
(一)年滿16周歲,從各類學校畢業、肄業的;
(二)從企業、機關、事業單位等各類用人單位失業的;
(三)個體工商戶業主或私營企業業主停業、破產停止經營的;
(四)承包土地被徵用,符合當地規定條件的;
(五)軍人退出現役且未納入國家統一安置的;
(六)刑滿釋放、假釋、監外執行的;
(七)各地確定的其他失業人員。」
三、將第六十六條修改為:「登記失業人員出現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公共就業服務機構注銷其失業登記:
(一)被用人單位錄用的;
(二)從事個體經營或創辦企業,並領取工商營業執照的;
(三)已從事有穩定收入的勞動,並且月收入不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
(四)已享受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的;
(五)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的;
(六)入學、服兵役、移居境外的;
(七)被判刑收監執行的;
(八)終止就業要求或拒絕接受公共就業服務的;
(九)連續6個月未與公共就業服務機構聯系的;
(十)已進行就業登記的其他人員或各地規定的其他情形。」
本決定自2015年2月1日起施行。《就業服務與就業管理規定》根據本決定作相應修改,重新公布。
原第六十三條、六十五條、六十六條法規內容:
第六十三條 在法定勞動年齡內,有勞動能力,有就業要求,處於無業狀態的城鎮常住人員,可以到公共就業服務機構進行失業登記。其中,沒有就業經歷的城鎮戶籍人員,在戶籍所在地登記;農村進城務工人員和其他非本地戶籍人員在常住地穩定就業滿6個月的,失業後可以在常住地登記。
第六十五條 失業登記的范圍包括下列失業人員:
(一)年滿16周歲,從各類學校畢業、肄業的;
(二)從企業、機關、事業單位等各類用人單位失業的;
(三)個體工商戶業主或私營企業業主停業、破產停止經營的;
(四)承包土地被徵用,符合當地規定條件的;
(五)軍人退出現役、且未納入國家統一安置的;
(六)刑滿釋放、假釋、監外執行或解除勞動教養的;
(七)各地確定的其他失業人員。
第六十六條 登記失業人員出現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公共就業服務機構注銷其失業登記:
(一)被用人單位錄用的;
(二)從事個體經營或創辦企業,並領取工商營業執照的;
(三)已從事有穩定收入的勞動,並且月收入不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
(四)已享受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的;
(五)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的;
(六)入學、服兵役、移居境外的;
(七)被判刑收監執行或被勞動教養的;
(八)終止就業要求或拒絕接受公共就業服務的;
(九)連續6個月未與公共就業服務機構聯系的;
(十)已進行就業登記的其他人員或各地規定的其他情形。

㈤ 山東省就業促進條例(2009修訂)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促進就業,推進經濟發展與擴大就業相協調,促進社會和諧穩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業促進法》等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省行政區域內就業以及與促進就業有關的活動,適用本條例。第三條本省把擴大就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位置,統籌城鄉就業,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堅持勞動者自主擇業、市場調節就業和政府促進就業相結合的方針,多渠道擴大就業。第四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將擴大就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制定促進就業的中長期規劃和年度工作計劃;建立促進就業目標責任制度,將促進就業作為績效考核的重要內容。第五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鼓勵勞動者自主創業、自謀職業,教育、幫助勞動者樹立積極、正確的就業觀念,加強勞動技能學習,提高就業、創業能力。第六條勞動者依法享有平等就業、自主擇業和獲得就業幫助的權利。

勞動者就業,不因民族、種族、性別、宗教信仰和戶籍等不同而受歧視。第七條用人單位依法享有自主用人的權利。

用人單位應當依法保障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向勞動者提供公平的就業機會和就業條件,依法招用和裁減人員。第八條省人民政府應當健全促進就業工作協調機制,研究全省就業工作重大問題,組織對全省促進就業工作進行考核和監督檢查。

設區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健全促進就業工作協調機制,負責就業工作重大問題的研究、統籌和協調。第九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促進就業工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設立的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在本級人民政府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指導下,具體實施公共就業服務。街道、鄉鎮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在縣(市、區)人民政府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指導下開展就業服務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各有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共同做好促進就業工作。

工會、共產主義青年團、婦女聯合會、殘疾人聯合會、工商業聯合會等社會組織協助人民政府開展促進就業工作。第十條各級人民政府對在促進就業工作中作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和獎勵。第二章就業支持第十一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就業狀況作為制定經濟社會政策的重要指標,統籌協調產業政策與就業政策,建立經濟發展與擴大就業的聯動機制,鼓勵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服務業,扶持中小企業,制定扶持政策,增加就業崗位。第十二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在本級財政預算中安排就業專項資金用於促進就業,並對就業專項資金的使用管理進行績效考評,確保專款專用。第十三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促進就業專項小額貸款擔保基金,完善小額擔保貸款激勵和擔保基金風險補償機制,鼓勵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小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融資扶持力度,鼓勵利用小額貸款擔保基金為勞動密集型小企業提供貸款擔保服務。第十四條政府投資興辦的各類經營性市場的攤位和商鋪在同等條件下應當優先向就業困難人員出租、出售。

政府優惠扶持的各類經營性市場、商鋪的經營者或者管理者,應當將一定數量的攤位、商鋪優先向就業困難人員出租。第十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健全失業保險制度,依法確保失業人員的基本生活,按照國家規定逐步擴大失業保險促進就業、穩定就業、預防失業的功能。第十六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就業重點群體的就業調控制度,將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困難群體就業放在就業工作的重要位置,制定、落實各項就業扶持政策。第十七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被征地農民就業保障制度,將被征地農民納入失業登記范圍和就業服務體系,從當地的土地出讓收益中一次性安排適當數額的資金,扶持被征地農民就業。因土地徵用直接受益的企業,應當按照一定比例優先安排符合崗位要求的被征地農民就業。具體辦法和標准由設區的市人民政府制定。第十八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制定統籌城鄉就業的政策和措施,實現勞動者就業的統籌服務和管理。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制定的小城鎮建設和縣域經濟發展規劃,應當將本地區農業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措施作為重要內容。

勞動力輸入地和勞動力輸出地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勞務對接機制,引導農業富餘勞動力有序轉移就業,促進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

㈥ 湖北省就業促進條例(2020修正)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促進就業,促進經濟發展與擴大就業相協調,促進社會和諧穩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業促進法》和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省行政區域內各級人民政府、用人單位、勞動者、公共就業服務機構、職業中介機構和其他組織進行的與就業有關的活動,適用本條例。第三條就業是民生之本,把擴大就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位置,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堅持政府促進就業、勞動者自主擇業、市場調節就業的方針,以創業帶動就業,多渠道擴大就業。第四條勞動者依法享有平等就業、自主擇業和獲得就業幫助的權利。

倡導勞動者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提高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鼓勵勞動者自主創業、自謀職業。

引導用人單位樹立正確的用人觀念,實行合理的用人標准,為勞動者就業創造良好環境。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擴大就業作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改善民生的優先目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並制定促進就業的中長期規劃和年度工作計劃,創造就業條件,改善創業環境,加強失業調控,穩定和擴大就業。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統籌做好高校(中專)畢業生等城鎮新增勞動力、農村勞動力轉移、失業人員和就業困難人員就業工作。第六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建立促進就業工作目標責任制度,對所屬有關部門和下級人民政府落實促進就業政策、開展促進就業工作情況進行考核、評估和監督檢查,將高校(中專)畢業生等城鎮新增勞動力就業、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失業人員和就業困難人員就業、創業帶動就業、控制失業率作為考核的重要指標。

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對在促進就業工作中作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和獎勵。第七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建立有關方面參加的促進就業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完善促進就業工作協調機制,協調解決就業工作中的重大問題。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具體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促進就業工作,其他有關部門按照各自的職責分工,共同做好促進就業工作。

工會、共產主義青年團、婦女聯合會、殘疾人聯合會、工商業聯合會以及其他社會組織,協助人民政府開展促進就業工作,依法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第八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應當對本條例實施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建立完善舉報制度,及時受理對違反本條例行為的舉報,並核實處理。第二章就業促進第九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落實國家有關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和服務業的政策措施,扶持中小企業發展,鼓勵、支持各類企業通過興辦產業或者拓展經營,多渠道、多方式增加就業崗位。第十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安排政府投資和確定重大建設項目,應當將增加就業崗位作為評價項目的重要指標納入評估制度,發揮投資和重大建設項目對就業的帶動作用。第十一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實行有利於促進就業的財政政策,根據就業狀況和就業工作目標,在每年財政預算中安排一定比例資金作為就業專項資金,並逐年增加。具體比例由省人民政府規定。

就業專項資金主要用於下列項目:

(一)職業介紹、職業培訓、創業培訓、職業技能鑒定、公益性崗位、社會保險等補貼以及就業困難人員一次性創業補貼;

(二)小額貸款擔保基金、小額擔保貸款貼息及代償損失;

(三)特定就業政策補助;

(四)駐外勞務服務工作補助;

(五)就業困難人員培訓期間生活補助;

(六)扶持公共就業服務;

(七)對充分就業社區的獎勵;

(八)省人民政府批准促進就業的其他支出。

就業專項資金必須專款專用,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截留、侵佔和挪用。審計、財政部門應當依法對就業專項資金的使用和管理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具體管理辦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第十二條鼓勵企業增加就業崗位,扶持失業人員和殘疾人就業。對下列企業、人員依法給予稅收優惠:

(一)吸納符合國家規定條件的失業人員就業並達到規定要求的企業;

(二)失業人員創辦的中小企業;

(三)安置殘疾人達到規定比例或者集中使用殘疾人的企業;

(四)從事個體經營的符合國家規定條件的失業人員;

(五)從事個體經營的殘疾人;

(六)國家和省規定給予稅收優惠的其他企業、人員。

前款第(四)項、第(五)項規定的人員,市場監督管理、衛生健康、住房和城鄉建設、民政、自然資源等有關部門應當在經營條件、經營場地、經營環境等方面給予照顧,免除管理類、證照類、登記類等各類行政事業性費用。

㈦ 成都市就業促進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促進城鄉勞動者充分就業,實現經濟發展與擴大就業相協調,促進社會和諧穩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業促進法》和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在本市行政區域內從事與就業促進有關的活動,適用本條例。第三條市和區(市)縣人民政府應當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實行勞動者自主擇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相結合的方針,實現城鄉統籌就業。第四條市和區(市)縣人民政府應當把就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優先位置,把擴大就業作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目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並制定促進就業的中長期規劃和年度計劃。第五條市和區(市)縣人民政府應當通過發展經濟和調整產業結構、規范人力資源市場、完善就業服務體系、加強職業教育和培訓,促進高校畢業生等特殊群體和就業困難群體實現就業。
優化創業環境,鼓勵勞動者自主創業、自謀職業。第六條市和區(市)縣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健全統一領導、職責明確、分工負責、協調配合的工作機制,解決就業工作中的重大問題。第七條市和區(市)縣人民政府應當根據就業狀況和就業工作目標,在年度財政預算中足額安排就業專項資金,用於促進就業和創業。第八條市和區(市)縣人民政府應當建立逐級督查制度,對促進就業工作計劃定期進行督查考核,促進城鄉勞動者充分就業。第九條市和區(市)縣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就業促進工作,其所屬的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具體負責就業促進的日常管理和服務工作。
市和區(市)縣人民政府所屬部門應當按照各自的職責分工,協調配合,共同做好就業促進工作。第十條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做好本轄區內的就業失業人員登記和統計、就業崗位信息收集和發布、就業政策宣傳等就業促進工作。
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應當配合有關部門做好就業促進工作。第十一條工會、共青團、婦聯、殘聯、工商聯及其他社會組織應當協助人民政府開展就業促進工作,引導和幫助城鄉勞動者實現就業,依法維護城鄉勞動者的勞動權利。第十二條大眾傳播媒介應當承擔社會責任,開展就業促進工作的公益性宣傳。第二章公共就業服務第十三條市和區(市)縣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健全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完善公共就業服務機構。
公共就業服務機構應當按照統一的服務規范和標准,為城鄉勞動者提供及時、有效、均等化的就業服務。
區(市)縣人民政府應當加強街道(鄉鎮)、社區(村)基層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建設。第十四條市人民政府應當建立人力資源信息共享平台,市和區(市)縣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公安、教育、工商、稅務等行政部門應當建立人力資源信息共享機制。第十五條市和區(市)縣人民政府應當按照優勢互補、互惠共贏的原則,建立跨區域人力資源合作機制。
區(市)縣人民政府應當在本市不同區域之間建立人力資源合作機制。第十六條市和區(市)縣人民政府應當加強農村勞動力就業服務,引導農業富餘勞動力就近就業或者有序轉移就業。
農民集中居住區、農村新型社區建設,應當同步規劃公共就業服務場地和創業、就業場所,促進勞動者就地就近創業和就業。
農民集中居住區、農村新型社區配套建設的經營性用房,應當優先用於解決被征地農民就業。
因徵收農村土地而直接受益的企業,應當提供適當崗位優先安排被征地農民就業。第三章就業失業管理第十七條市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健全城鄉統一的就業失業登記制度。
用人單位應當為與其建立勞動關系的勞動者辦理就業登記,個體工商戶和靈活就業的勞動者應當辦理就業登記。
在法定勞動年齡內、有勞動能力、有就業要求且處於無業狀態的人員應當辦理失業登記。
各級公共就業服務機構承擔就業失業登記及管理工作。第十八條市和區(市)縣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健全適齡城鄉勞動者就業實名制動態管理制度。
市和區(市)縣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應當定期開展對適齡勞動者就業、失業狀況調查,將其納入信息化管理。第十九條市和區(市)縣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應當建立用人單位錄用人員、解除或者終止勞動關系人員備案制度。
用人單位應當在錄用人員之日起三十日內,到當地公共就業服務機構進行錄用備案和就業登記。
用人單位應當在與勞動者解除或者終止勞動關系之日起十五日內,到當地公共就業服務機構辦理解除或者終止勞動關系人員備案。

㈧ 陝西省就業促進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促進就業,促進經濟發展與擴大就業相協調,促進社會和諧穩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業促進法》和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本省行政區域內就業促進及相關管理服務活動。第三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堅持勞動者自主擇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的方針,統籌城鄉就業,以創業帶動就業,扶持困難群體就業,多渠道擴大就業。第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擴大就業作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目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制定促進就業的中長期規劃和年度工作計劃並組織實施。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建立促進就業工作協調機制,協調解決本行政區域內就業工作中的重大問題。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具體負責本地的促進就業工作,發展改革、財政、教育、農業、住房和城鄉建設、民政、稅務、工商管理等有關行政部門按照各自的職責,共同做好促進就業工作。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做好就業政策宣傳、就業失業人員統計等促進就業方面的工作。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應當配合政府及有關部門做好促進就業的相關工作。工會、共產主義青年團、婦女聯合會、殘疾人聯合會、工商業聯合會以及其他社會組織,協助人民政府開展促進就業工作,依法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第六條勞動者依法享有平等就業和自主擇業的權利,不因民族、種族、性別、宗教信仰等不同而受歧視。勞動者應當樹立正確的擇業、就業觀念,加強職業技能學習,增強職業道德,提高就業、創業能力。第七條用人單位依法享有自主用人的權利。用人單位應當依照本條例以及法律、法規的規定,保障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承擔促進就業的社會責任。第八條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對在促進就業工作中做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和獎勵。第二章政策支持第九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統籌協調產業政策和就業政策,通過發展經濟和調整產業結構,鼓勵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服務業,支持非公有制經濟和中小企業發展,擴大國內外貿易和對外勞務合作,引導農村富餘勞動力有序轉移就業,促進城鄉勞動者多渠道、多形式就業。第十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在安排政府投資和確定重大建設項目時,應當將促進就業影響作為立項的評估內容,發揮投資和重大建設項目帶動就業的作用。鼓勵企業和個人投資興辦產業,拓展經營范圍,增加就業崗位。第十一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根據就業狀況和就業工作目標,在財政預算中安排就業專項資金,加大資金投入,保證落實相應的配套資金。就業專項資金用於職業介紹、職業培訓和創業培訓、公益性崗位、職業技能鑒定、特定就業政策補助和社會保險等項補貼,小額貸款擔保基金和微利項目的小額擔保貸款貼息,扶持公共就業服務以及其他經省人民政府批准並報財政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備案的項目支出。就業專項資金應當專款專用,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截留、侵佔、挪用,不得擅自擴大支出范圍和提高支出標准。第十二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鼓勵企業增加就業崗位,扶持失業人員和殘疾人就業,對下列企業、人員依法給予稅收優惠:
(一)吸納符合國家規定條件的失業人員達到規定要求的企業;
(二)失業人員創辦的中小企業;
(三)安置殘疾人員達到規定比例或者集中使用殘疾人的企業;
(四)從事個體經營的符合國家規定條件的失業人員;
(五)從事個體經營的殘疾人;
(六)國務院規定給予稅收優惠的其他企業、人員。第十三條本條例第十二條第(四)項、第(五)項規定的人員,以及退役軍人和大中專院校畢業生從事個體經營的,有關部門應當在經營場地安排等方面給予照顧,免除行政事業性收費。第三章公平就業第十四條各級人民政府創造公平就業的環境,消除就業歧視,保障勞動者公平就業權利。第十五條用人單位招用人員、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和人力資源中介服務機構從事職業介紹活動,應當向勞動者提供平等的就業機會和公平的就業條件,禁止就業歧視。用人單位、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和人力資源中介服務機構、公眾媒體發布招聘信息或者廣告,不得包含就業歧視的內容。

㈨ 就業服務與就業管理規定(2018修訂)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加強就業服務和就業管理,培育和完善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人力資源市場,為勞動者就業和用人單位招用人員提供服務,根據就業促進法等法律、行政法規,制定本規定。第二條勞動者求職與就業,用人單位招用人員,勞動保障行政部門舉辦的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和經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審批的職業中介機構從事就業服務活動,適用本規定。

本規定所稱用人單位,是指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民辦非企業單位等組織,以及招用與之建立勞動關系的勞動者的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第三條縣級以上勞動保障行政部門依法開展本行政區域內的就業服務和就業管理工作。第二章求職與就業第四條勞動者依法享有平等就業的權利。勞動者就業,不因民族、種族、性別、宗教信仰等不同而受歧視。第五條農村勞動者進城就業享有與城鎮勞動者平等的就業權利,不得對農村勞動者進城就業設置歧視性限制。第六條勞動者依法享有自主擇業的權利。勞動者年滿16周歲,有勞動能力且有就業願望的,可憑本人身份證件,通過公共就業服務機構、職業中介機構介紹或直接聯系用人單位等渠道求職。第七條勞動者求職時,應當如實向公共就業服務機構或職業中介機構、用人單位提供個人基本情況以及與應聘崗位直接相關的知識技能、工作經歷、就業現狀等情況,並出示相關證明。第八條勞動者應當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念,提高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

國家鼓勵勞動者在就業前接受必要的職業教育或職業培訓,鼓勵城鎮初高中畢業生在就業前參加勞動預備制培訓。

國家鼓勵勞動者自主創業、自謀職業。各級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簡化程序,提高效率,為勞動者自主創業、自謀職業提供便利和相應服務。第三章招用人員第九條用人單位依法享有自主用人的權利。用人單位招用人員,應當向勞動者提供平等的就業機會和公平的就業條件。第十條用人單位可以通過下列途徑自主招用人員:

(一)委託公共就業服務機構或職業中介機構;

(二)參加職業招聘洽談會;

(三)委託報紙、廣播、電視、互聯網站等大眾傳播媒介發布招聘信息;

(四)利用本企業場所、企業網站等自有途徑發布招聘信息;

(五)其他合法途徑。第十一條用人單位委託公共就業服務機構或職業中介機構招用人員,或者參加招聘洽談會時,應當提供招用人員簡章,並出示營業執照(副本)或者有關部門批准其設立的文件、經辦人的身份證件和受用人單位委託的證明。

招用人員簡章應當包括用人單位基本情況、招用人數、工作內容、招錄條件、勞動報酬、福利待遇、社會保險等內容,以及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內容。第十二條用人單位招用人員時,應當依法如實告知勞動者有關工作內容、工作條件、工作地點、職業危害、安全生產狀況、勞動報酬以及勞動者要求了解的其他情況。

用人單位應當根據勞動者的要求,及時向其反饋是否錄用的情況。第十三條用人單位應當對勞動者的個人資料予以保密。公開勞動者的個人資料信息和使用勞動者的技術、智力成果,須經勞動者本人書面同意。第十四條用人單位招用人員不得有下列行為:

(一)提供虛假招聘信息,發布虛假招聘廣告;

(二)扣押被錄用人員的居民身份證和其他證件;

(三)以擔保或者其他名義向勞動者收取財物;

(四)招用未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以及國家法律、行政法規規定不得招用的其他人員;

(五)招用無合法身份證件的人員;

(六)以招用人員為名牟取不正當利益或進行其他違法活動。第十五條用人單位不得以詆毀其他用人單位信譽、商業賄賂等不正當手段招聘人員。第十六條用人單位在招用人員時,除國家規定的不適合婦女從事的工種或者崗位外,不得以性別為由拒絕錄用婦女或者提高對婦女的錄用標准。

用人單位錄用女職工,不得在勞動合同中規定限制女職工結婚、生育的內容。第十七條用人單位招用人員,應當依法對少數民族勞動者給予適當照顧。第十八條用人單位招用人員,不得歧視殘疾人。第十九條用人單位招用人員,不得以是傳染病病原攜帶者為由拒絕錄用。但是,經醫學鑒定傳染病病原攜帶者在治癒前或者排除傳染嫌疑前,不得從事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規定禁止從事的易使傳染病擴散的工作。

用人單位招用人員,除國家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規定禁止乙肝病原攜帶者從事的工作外,不得強行將乙肝病毒血清學指標作為體檢標准。

㈩ 天津市就業促進條例的條例全文

第一條
為了促進就業,促進經濟發展與擴大就業相協調,促進社會和諧穩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業促進法》和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市實際情況,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本市把擴大就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位置,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堅持勞動者自主擇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的方針,統籌城鄉就業,多渠道擴大就業,以創業帶動就業,逐步建立和完善市場就業機制。
第三條
市和區、縣人民政府應當把擴大就業作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目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並制定促進就業的中長期規劃和年度工作計劃。
第四條
市和區、縣人民政府建立促進就業工作協調機制,組織勞動保障、人事、發展改革、經濟、商務、農業、建設、教育、交通、財政等部門和有關人民團體,定期召開聯席會議,協調解決重大問題,推動全市促進就業工作。
第五條
市和區、縣人民政府勞動行政部門具體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促進就業工作。
市和區、縣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按照各自的職責分工,共同做好促進就業工作。
工會、共產主義青年團、婦女聯合會、殘疾人聯合會、工商業聯合會以及其他社會組織,協助人民政府開展促進就業工作,依法維護勞動者的勞動權利。
第六條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應當建立促進就業目標責任制度。
市和區、縣人民政府應當按照促進就業目標責任制的要求,對所屬的有關部門和下一級人民政府進行考核和監督,並將城鎮新增就業、控制失業率、失業人員就業、就業困難人員就業以及減少有勞動能力的長期失業人員、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員等指標,納入年度工作考核內容。
第七條
市和區、縣人民政府應當根據就業狀況和就業工作目標,加大資金投入,在財政預算中安排就業專項資金用於促進就業工作。就業專項資金規模應當與本市促進就業工作的實際需求相適應,保障各項促進就業政策的實施。
就業專項資金用於職業介紹、職業培訓、公益性崗位、職業技能鑒定、特定就業政策和社會保險等補貼,小額貸款擔保基金和微利項目的小額擔保貸款貼息,以及扶持公共就業服務等項目。
第八條
本市鼓勵各類企業通過興辦產業或者拓展經營,增加就業崗位,吸納勞動者就業。
本市鼓勵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服務業,扶持中小企業,多渠道、多方式增加就業崗位,吸納勞動者就業。
本市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擴大就業,增加就業崗位,吸納勞動者就業。
第九條
對吸納失業人員的企業、失業人員創辦的中小企業、從事個體經營的失業人員,按照國家和本市的有關規定給予稅收優惠。對從事個體經營的失業人員,按照規定免除行政事業性收費。
安置殘疾人達到規定比例或者集中使用殘疾人的企業,享受退還增值稅或者減征營業稅的優惠,支付給殘疾人的實際工資可以在企業所得稅前扣除,並可按照支付給殘疾人實際工資的100%加計扣除。安置殘疾人就業超過規定比例的單位,由市或者區、縣人民政府給予獎勵。
從事個體經營的殘疾人,為社會提供的勞務免徵營業稅,提供的加工、修理修配勞務免徵增值稅,取得的勞動所得,按照本市規定減征個人所得稅和免除行政事業性收費。
政府投資興辦的市場、超市或者其他公共商鋪需要租售的,在同等條件下,應當優先租售給失業人員、殘疾人。
第十條
勞動密集型中小企業吸納失業人員達到一定比例的,金融機構按照實際招用人數給予一定額度的貸款,財政部門按照規定給予貼息。
對自主創業人員在一定期限內給予小額信貸扶持。對從事個體經營的失業人員自籌資金不足的,金融機構可以提供小額擔保貸款;對合夥經營和組織多人共同就業的,金融機構可以根據人數和經營項目擴大貸款規模;其中對從事微利項目的,財政部門給予貼息扶持。
第十一條
各級人民政府對創業成功率高、促進就業明顯的項目給予獎勵,對創業成功人員,根據促進就業的成效給予資金補貼。
失業人員在領取失業保險金期間,實現自主創業或者從事個體經營的,可以一次性申領剩餘期限的失業保險金,但最多不超過十二個月的標准。享受城鎮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人員,實現自主創業或者從事個體經營的,可以一次性領取十二個月的最低生活保障金。勞動行政部門根據領取營業執照期限,給予資金扶持。
自主創業和從事個體經營的人員,吸納失業人員就業的,按照吸納人數給予一定期限的社會保險補貼。
第十二條
用人單位吸納失業人員的,按照規定給予社會保險補貼、崗位補貼和資金扶持。
第十三條
各級人民政府鼓勵和支持開展職業培訓。對失業人員、被征地農民、符合條件的農村勞動者以及在職人員參加職業培訓合格取得證書的,按規定給予職業培訓補貼。對通過職業技能鑒定取得國家職業資格證書的,按照規定給予職業技能鑒定補貼。
第十四條
各級人民政府建立健全就業援助制度,對就業困難人員實行優先扶持和重點幫助。政府投資開發的公益性崗位,優先安排就業困難人員就業。
本市就業困難人員的范圍包括:
(一)零就業家庭的成員;
(二)殘疾人;
(三)享受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的成員;
(四)連續失業一年以上的人員;
(五)失去土地的農民;
(六)其他原因難以實現就業的人員。
第十五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為靈活就業人員提供幫助和服務。對符合條件的失業人員靈活就業的,給予社會保險補貼。
第十六條
市和區、縣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健全失業預警機制,確定失業預警線,對可能出現的較大規模的失業,實行預防、調節和控制。失業率達到預警線時,勞動行政部門應當及時向同級人民政府報告,並提出採取相應措施的建議。
第十七條
市勞動行政部門應當合理安排失業保險基金用途,充分發揮失業保險基金保障生活、促進就業、調控失業的作用。
第十八條
勞動行政部門應當會同人事、發展改革、教育、統計等有關部門開展人力資源供需調查統計預測,定期向社會公布人力資源市場信息。
人力資源市場信息包括下列內容:
(一)人力資源的數量、分布、結構、素質和變化趨勢;
(二)就業崗位分布和發展趨勢;
(三)用人單位崗位空缺和用人需求情況;
(四)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情況;
(五)就業狀況調查分析;
(六)其他人力資源市場信息。
第十九條
勞動行政部門應當建立健全就業登記和失業登記制度,完善就業管理和失業管理。公共就業服務機構負責就業登記和失業登記工作,向勞動者免費發放就失業證。
用人單位招用勞動者,應當自錄用之日起三十日內到公共就業服務機構為勞動者辦理就業登記手續;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終止或者解除勞動關系後,應當自終止或者解除之日起十五日內到用人單位所在地的公共就業服務機構辦理備案手續。從事個體經營或者靈活就業的勞動者,由本人到街道或者鄉鎮的公共就業服務機構辦理就業登記。
在法定勞動年齡內,有勞動能力和就業要求的失業人員,到公共就業服務機構進行失業登記。
第二十條
用人單位招用勞動者不得有下列行為:
(一)提供虛假招聘信息;
(二)扣押被錄用人員的居民身份證、職業資格證書和其他證件;
(三)以擔保或者其他名義向勞動者收取保證金、抵押金和其他財物;
(四)招用未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人,但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可以招用的除外;
(五)招用無合法身份證件的人員;
(六)以實習名義招用高等院校、中等職業學校的在校學生,但學校按照教學要求組織的實習除外;
(七)招用無相應職業資格證書人員從事特殊工種的;
(八)以招用人員為名牟取不正當利益或者進行其他違法活動。
第二十一條
用人單位招用台港澳人員,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向市勞動行政部門申請辦理就業許可。
用人單位招用外國人的,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向市勞動行政部門申請辦理外國人入境就業許可。經許可後,方可辦理相關就業手續。
第二十二條
從事勞務派遣業務的單位應當在進行工商登記後十日內到所在區、縣勞動行政部門備案。
勞務派遣單位應當與用工單位簽訂勞務派遣協議,與派遣員工簽訂勞動合同。
第二十三條
設立職業中介機構應當向市勞動行政部門申請辦理行政許可,經許可後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辦理登記手續。未經許可和登記不得從事職業中介活動。
職業中介機構為失業人員提供就業服務並實現就業的,勞動行政部門按照規定給予職業介紹補貼。
第二十四條
職業中介機構不得有下列行為:
(一)提供虛假就業信息;
(二)超出許可范圍經營;
(三)介紹未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人就業;
(四)為無合法證照的用人單位提供職業中介服務;
(五)以暴力、欺詐、脅迫等方式進行職業中介活動;
(六)與用人單位惡意串通損害求職者合法權益;
(七)偽造、塗改、轉讓職業中介許可證;
(八)扣押勞動者的居民身份證和其他證件或者向勞動者收取押金;
(九)其他違反法律、法規的職業中介活動。
第二十五條
職業中介機構可以舉辦職業介紹招聘會,在營業場所外的公共場所舉辦預計參加人數達到一千人以上的大型職業介紹招聘會,應當事先向市勞動行政部門辦理審批手續,並向公安機關申請大型群眾性活動安全許可。
第二十六條
市勞動行政部門根據市人民政府制定的促進就業規劃,建立健全覆蓋城鄉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
公共就業服務機構根據政府確定的就業工作目標任務,制定就業服務計劃,推動落實就業扶持政策,組織實施就業服務項目,開展人力資源市場調查分析,為勞動者和用人單位提供就業服務。
第二十七條
公共就業服務機構應當為勞動者和用人單位提供集中、便捷、高效的就業服務。
鄉鎮、街道和社區的公共就業服務機構,依法為勞動者提供公共就業服務,開展勞動力就業失業調查統計、社會保險、勞動爭議調解等服務工作。
第二十八條
公共就業服務機構應當按照國家規定免費為勞動者提供公共就業服務。公共就業服務機構舉辦的招聘會,不得向勞動者收取費用。
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可以接受委託,為用人單位提供招聘代理、勞動保障事務代理、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咨詢等就業服務。
第二十九條
公共就業服務經費納入同級財政預算。
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可以按照規定申請公共就業服務專項扶持經費。
公共就業服務機構接受社會各界提供的捐贈和資助,按照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管理和使用。 第
第三十條
勞動行政部門應當根據本市產業發展需要,多渠道籌集資金,逐步建立布局合理、技能含量高、面向社會提供技能培訓和技能鑒定服務的公共實訓基地。
第三十一條
市和區、縣人民政府對在促進就業工作中做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和獎勵。
第三十二條
各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的工作人員違反本條例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其所在單位或者上級主管部門責令改正;情節嚴重的,依法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不履行促進就業工作職責的;
(二)拒不實施政府有關促進就業扶持政策和措施的;
(三)對投訴和舉報故意推諉、拖延或者對侵犯勞動者就業權益的違法行為不予查處的;
(四)虛報促進就業考核指標的;
(五)其他玩忽職守、濫用職權、徇私舞弊的情形。
第三十三條
用人單位違反本條例第十九條第二款規定,未辦理就業登記手續,或者與勞動者終止、解除勞動關系未備案的,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按照每招用或者終止、解除勞動關系一人處以一千元罰款。
第三十四條
用人單位違反本條例第二十條第(六)項、第(七)項規定,以實習名義招用高等院校、中等職業學校在校學生的,或者招用無相應職業資格證書人員從事特殊工種的,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改正,並按照每招用一人處以五百元罰款。
第三十五條
用人單位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一條第一款規定,未經許可招用台港澳人員的,由市勞動行政部門責令限期改正,並按照每招用一人處以一千元罰款。
用人單位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一條第二款規定,未辦理外國人入境就業許可的,由市勞動行政部門責令限期改正,並按照每招用一人處以五千元罰款。
第三十六條
從事勞務派遣業務的單位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二條第一款規定,未在規定期限內備案的,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處以一萬元罰款。
第三十七條
職業中介機構違反本條例第二十四條規定,按照下列規定予以處罰;情節嚴重的,勞動行政部門可以並處吊銷職業中介許可證:
(一)違反第(二)項規定,超出許可范圍經營的,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改正,沒收違法所得,並處以三千元以上一萬元以下罰款。
(二)違反第(五)項規定,以暴力、欺詐、脅迫等方式進行職業中介活動的,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改正,沒收違法所得,並處以三千元以上三萬元以下罰款;違反治安管理的,由公安機關依法處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三)違反第(六)項規定,與用人單位惡意串通損害求職者合法權益的,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改正,沒收違法所得,並分別處以三千元以上一萬元以下罰款;並向求職者雙倍返還收取的費用。
第三十八條
職業中介機構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五條規定,未經審批舉辦大型職業介紹招聘會的,由市勞動行政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沒收違法所得,並處以五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款;未向公安機關申請大型群眾性活動安全許可的,由公安機關按照有關法律、法規規定予以處罰。
第三十九條
市人民政府按照本條例規定製定促進就業的具體規定,並根據就業形勢變化適時進行調整。
第四十條
本條例自2009年3月1日起施行。2000年9月14日天津市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通過、2005年3月24日天津市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修正的《天津市勞動就業管理條例》,同時廢止。

熱點內容
婚姻法哺乳期多久 發布:2025-01-18 18:31:50 瀏覽:787
合同法司從合同的效力 發布:2025-01-18 16:27:45 瀏覽:469
職業道德自查自糾 發布:2025-01-18 15:33:54 瀏覽:125
環境政策法規 發布:2025-01-18 15:32:32 瀏覽:642
法律概念上市公司 發布:2025-01-18 14:58:08 瀏覽:840
公司法律風險解決方案 發布:2025-01-18 14:45:04 瀏覽:605
兩項新民法 發布:2025-01-18 13:43:27 瀏覽:491
民法115條 發布:2025-01-18 13:40:23 瀏覽:128
人民法院錯案追究 發布:2025-01-18 13:21:33 瀏覽:81
治安處罰條例新 發布:2025-01-18 12:48:20 瀏覽: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