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反壟斷法規章

反壟斷法規章

發布時間: 2022-09-16 07:16:00

A. 為什麼要進行反壟斷,反壟斷的意義是什麼

法律分析:反壟斷法的作用可以表述為,通過法律的強制性作用排除各種對競爭機製作用的干擾,保護市場主體參與市場競爭的權利,維護競爭的市場結構,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反壟斷法的作用主要是通過實現有效競爭表現出來的,同時也表現為彌補市場機制本身的缺陷.反壟斷法是市場經濟重要的基礎性法律.《反壟斷法》的有效實施,對維護市場公平競爭,增強我國經濟活力和競爭力,保護消費者的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國家工商總局作為國務院反壟斷執法機關之一,制定反壟斷法配套規章,是確保《反壟斷法》順利實施的必然要求,也是建立法治工商的重要內容.《反壟斷法》具有很強的法律性、專業性和復雜性,《反壟斷法》關於反壟斷執法屬中央事權但又可以授權執法以及壟斷協議寬大制度、豁免制度、市場支配地位的認定等具有鮮明的特點,關於壟斷協議、濫用市場支配地位、以及濫用行政權力排除、限制競爭的規定具有較強的原則性,與其他法律法規的有關規定存在很大區別.依據《反壟斷法》對相關內容作細化是工商行政管理機關有效開展反壟斷執法的前提條件.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 第一條 為了預防和制止壟斷行為,保護市場公平競爭,提高經濟運行效率,維護消費者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制定本法。

B. 反壟斷法

一、 制定《反壟斷法》的意義及緊迫性

第一, 從經濟學角度來看。

一般來說,自由竟爭狀態下,各廠商均未具有控制價格及產量的壟斷力量,為了獲得利潤,各廠商必須採取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價格、提高產品及服務質量的方式,來擴大市場份額獲得更大利潤,在這個過程中,由於優勝劣汰機制,資源將得以自由流動,從而實現資源的最佳配置。而在壟斷,尤其是完全壟斷狀態下,由於供給的唯一性,使壟斷者可以自由定價,找到生產數量和價格的最佳結合點,實現壟斷利潤的最大化。同時,為維護自己的超額壟斷利益,壟斷者必定採取措施阻礙新的競爭者進入市場。這樣,將不利於整個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不利於科技進步,不利於生產效率的提高 ,不利於居民生活的改善。所以說,競爭帶來效率。

第二, 從入世對我國各行業的沖擊來看。

為加入WTO,中國在與美國及歐盟的談判中,承諾對關稅進行大幅度減讓,並取消了大量進口商品的進口許可證或配額限制,同時對服務貿易市場的准入也作了較大讓步。這樣,進口關稅的降低和非關稅壁壘的削減、服務貿易的放開,將使外國產品更多的進入國內市場或者外國直接投資的更多湧入。這必將對我國相對脆弱的工業、服務業造成很大的沖擊。與工藝落後、效率低下、資金匱乏的一些國內產業相比,外國廠商或外資廠商更容易在我國占據壟斷地位,甚至成為寡頭。僅就目前,在若干行業中,外商直接投資的生產和銷售的集中就已達到相當高的程度。譬如,轎車行業,外商投資企業佔68%;電梯行業佔70%;程式控制交換機佔90%;行動電話通訊設備佔90%......可見,在我國某些行業,外資(實質是少數幾家大型跨國公司)已經佔有支配性的市場份額。並且,隨著我國加入WTO,至少在相當時期內,這種現象將會加劇。在追求利潤的本質驅使下,佔有壟斷地位的企業必將會有意無意濫用或利用其支配權,爭取高額利潤,壓制國內投資者。這不僅不利於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阻礙國內生產效率提高,損害消費者的長遠利益,更為嚴重的是,它將不利於我國民族產業的建立強大,嚴重阻礙入世後我國各行業對沖擊作出反應,迎接挑戰。從而使弱者更弱、強者更強。這將會抵消入世給我國帶來的利益與機遇。

綜上所述,我國有必要制定我國的《反壟斷法》,以與WTO的自由貿易規則相適應,並更好的維護WTO的自由竟爭秩序,充分發揮WTO給我國帶來的長遠利益,使入世真正成為我國產業騰飛的一個契機。

二、 我國的競爭法現狀

1994年,我國制定了我國的第一部競爭法法律《反不正當競爭法》,該法有力的規范了國內的競爭行為,但該法內容過於簡單。1997年,我國又制定了《反傾銷與反補貼條例》,成為我國第一部規范國際貿易競爭行為的法規,並依此開展了對新聞紙、冷軋鋼等數宗傾銷案的調查及處理,有效的打擊了外國廠商對我國的低價傾銷行為,保護了我國的國內產業。除此之外,我國尚存在許多規范競爭行為的法規規章。但是,我國的競爭法並沒有形成體系。隨著我國的市場經濟發展以及在入世後我國經濟領域的重大變化,我國的競爭法已開始相形見絀。這其中很關鍵的一點便是我國的競爭法缺少《反壟斷法》這一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反壟斷方面,我國的法律還是一片空白,這種狀況已嚴重滯後於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

C. 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草案)

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草案)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立法目的)

為制止壟斷行為,維護市場競爭秩序,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和社會公共利益,保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制定本法。

第二條(適用范圍)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經濟活動中的壟斷行為,適用本法。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外從事對境內市場競爭產生限制或影響的壟斷行為,適用本法。

第三條(壟斷行為的定義)

本法所稱壟斷行為,是指排除或限制競爭,損害消費者權益,危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壟斷行為包括:

(一)經營者之間排除或者限制競爭的協議、決定或者其他協同一致的行為;

(二)經營者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行為;

(三)經營者過度集中;

(四)政府及其所屬部門濫用行政權力、排除或限制競爭的行為。

第四條(經營者、相關市場的定義)

本法所稱經營者,是指在特定市場內從事商品經營的法人、其他組織和自然人。

本法所稱相關市場,是指經營者在一定期間內就某種商品經營所涉及的區域范圍。

第五條(政府的責任)

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所屬部門應當採取措施,為公平競爭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條件。

第六條(主管機關)

國務院商務主管部門依照本法規定設立反壟斷主管機構,依法行使職權,制止壟斷行為,維護公平競爭。

第七條(社會監督)

國家鼓勵、支持和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對壟斷行為進行社會監督。

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得支持、包庇壟斷行為。

第二章 禁止壟斷協議

第八條(禁止壟斷協議)

禁止經營者之間達成旨在排除、限制競爭或者實際上具有排除、限制競爭效果的協議、決定或者其他協同一致的行為(協議、決定或者其他協同一致的行為以下簡稱為「協議」)。協議包括:

(一) 統一確定、維持或者變更商品的價格;

(二) 限制商品的生產或者銷售數量;

(三) 分割銷售市場或者原材料采購市場;

(四) 限制購買或者開發新技術、新設備;

(五) 聯合抵制交易;

(六) 其他排除、限制競爭的協議。

第九條(串通招投標)

禁止經營者在招投標過程中串通招投標,排除或者其他經營者的公平競爭,損害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

第十條(限制轉售價格或其他交易條件)

禁止經營者在向其他經營者提供商品時限制其與第三人交易的價格或其他條件。

第十一條(協議的例外許可)

經營者之間的協議有下列情形之一,但有利於國民經濟發展或符合社會公共利益的,經商務部反壟斷主管機構許可,可以不適用第八條規定。

(一)為提高產品質量、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統一商品規格或者型號的;

(二)為應對經濟不景氣,制止銷售量嚴重下降或者生產明顯過剩的;

(三)為提高中小企業的經營效率、增強中小企業的競爭能力的;

(四)為改進技術、提高產品質量,研究開發商品或者市場的;

(五)其他有可能排除或者限制競爭,但有利於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公共利益的。

第十二條(申報協議應備文件)

經營者根據第十一條規定應當在協議訂立之日起十五日內向商務部反壟斷主管機構提出申請,並提交下列文件:

(一) 協議;

(二) 申請報告

(三) 經營者的基本資料;

(四) 證明符合第十一條規定的材料和理由;

第十三條(協議的許可及資料補正)

商務部反壟斷主管機構應當自收到申請材料之日60內對經營者的申請作出決定。逾期未作決定的,視為同意。

經營者申報時所提交資料不全的,商務部反壟斷主管機構應當要求其限期補交材料;商務部反壟斷主管機構收到申報資料的日期以收到補交資料之日為准。逾期不補交的,視為放棄申請。

第十四條(協議許可的條件與延期)

商務部反壟斷主管機構作出許可決定時,應當規定期限,說明理由,並可以附加限制條件。

許可期限一般不得超過三年。經營者如有正當理由,可於期限屆滿60日前,以書面形式向商務部反壟斷主管機構申請延期;延展期限,每次不得超過兩年。

第十五條(協議許可的撤銷和變更)

協議經許可後,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商務部反壟斷主管機構可以撤銷許可、變更許可條件,責令經營者停止或者改正其行為:

(一) 經濟情勢發生重大變更的;

(二) 許可事由消失的;

(三) 經營者違反了許可決定附加條件的;

(四) 許可決定是基於經營者提供的虛假信息作出的;

(五) 經營者濫用許可的。

如出現(三)、(四)、(五)項情形,撤銷許可的決定具有溯及力。

第三章 禁止濫用市場支配地位

第十六條(禁止濫用市場支配地位)

經營者不得濫用其市場支配地位,排除或限制競爭。

第十七條(市場支配地位的定義)

本法所稱市場支配地位,是指一個或者幾個經營者在特定市場內擁有控制價格或者排除、限制競爭的能力。

經營者具有下列情形之一,應當認定其具有市場支配地位:

(一) 在特定市場內獨家經營的;

(二) 在特定市場內居於優勢(壓倒性)地位,其他經營者難以進入的;

(三) 在特定市場內雖然存在兩個以上的經營者,但他們之間無實質競爭的。

第十八條(市場支配地位的認定)

經營者在特定市場的佔有率達到下列情形之,可以推定其具有市場支配地位:

(一) 一個經營者的市場佔有率達到二分之一以上的;

(二) 二個經營者的市場佔有率達到三分之二以上的;

(三) 三個經營者的市場佔有率達到四分之三以上的。

有前款(二)、(三)規定情形之一,但所涉及的經營者之一在該特定市場的佔有率未達十分之一的,不應推定該經營者具有市場支配地位。

第十九條(認定市場支配地位的因素)

商務部反壟斷主管機構在認定或推定經營者的市場支配地位時,應當考慮以下因素:

(一) 經營者在特定市場的佔有率;

(二) 根據時間、地點等因素,考慮商品在特定市場變化中的可替代性;

(三) 經營者影響特定市場價格的能力;

(四) 其他經營者進入特定市場的難易程度;

(五) 商品的進出口情況。

計算市場佔有率所需的資料,應當以商務部反壟斷主管機構調查所得資料或者其他公共機構記載資料為准。

第二十條(壟斷高價)

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經營者不得以壟斷高價銷售商品。

第二十一條(掠奪性定價)

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經營者不得以排擠、損害競爭對手為目的,以不合理或限制競爭的低價銷售商品。

第二十二條(差別待遇)

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經營者,在提供相同商品時,不得對條件相同的交易對象在交易價格等交易條件上實行差別待遇,使其他交易對象處於不利的交易地位。

第二十三條(拒絕交易)

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經營者沒有正當理由,不得拒絕向購買者銷售商品。

第二十四條(強制交易)

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經營者不得以斜脅迫方法強制交易,排除或限制其他經營者的公平競爭。

第二十五條(搭售)

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經營者不得搭售商品或者附加其他不合理的交易條件。

第二十六條(獨家交易)

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經營者不得要求其他經營者在特定市場內只銷售自己的商品,不銷售其他經營者的商品。

第四章 經營者集中

第二十七條(經營者集中的定義)

本法所稱經營者集中是指:

(一)經營者合並;

(二)經營者通過收購其他經營者的股份或者資產取得對其他經營者的控制權;

(三)經營者通過委託經營、聯營等方式形成控制與被控制的關系;

(四)經營者直接或間接控制其他經營者的業務或人事。

第二十八條(申報的標准及銷售額等的計算)

經營者集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事先向商務部反壟斷主管機構提出申報:

(一)參與集中的經營者在世界范圍內的資產或銷售額總和超過30億人民幣,至少一個經營者在中國境內的資產或銷售額超過15億人民幣,並並購交易額超過l元人民幣;

(二)集中交易額超過l元人民幣的;

(三)參與集中的一方當事人在中國境內的市場佔有率已達到20%的;

(四)集中將導致參與集中的一方當事人在中國境內市場佔有率達到25%的。

商務部反壟斷主管機構根據經濟發展水平和市場狀況對申報標准進行適當調整並定期公布。

計算第一款規定的銷售額或資產額及市場份額時,應當將與該經營者具有控制與從屬關系的經營者的銷售額或資產額及市場份額一並計算。

銷售額與市場份額之計算,應當以商務部反壟斷主管機構調查所得材料或者其他公共機構記載資料為准。

第二十九條(申報義務人)

本法第二十七條規定的經營者集中,由下列經營者向商務部反壟斷主管機構申報:

(一)與其他經營者合並、委託經營或聯營的,由參與集中的經營者提出申報;

(二)持有或者取得其他經營者的股份、資產的,由持有或者取得股份、資產的經營者提出申報;

(三)直接或者間接控制其他經營者的業務或者人事的,由控制其他經營者的經營者提出申報。

第三十條(申報集中應備文件)

經營者根據第二十八條、第二十九條規定向商務部反壟斷主管機構提出申報時,應當提交下列文件:

(一)申請書;

(二)經營者的情況,包括經營者名稱、住所、聯系方式、生產或者經營的產品、職工人數、總資產、凈資產、上一營業年度的市場銷售額與市場佔有率、利潤納稅情況等;

(三)經營者上一會計年度的財務報表幾營業報告;

(四)經營者的相關商品的生產或者經營成本、銷售價格及產量等資料;

(五)實施集中對相關市場競爭、國民經濟和社會公共利益的影響;

(六)經營者集中的理由;

(七)預定集中的日期;

(八)商務部反壟斷主管機構規定的其他文件。

第三十一條(等待期間)

自商務部反壟斷主管機構收到經營者按照第三十條規定提交的申報資料之日起,經營者在30內不得集中。

商務部反壟斷主管機構在30日內未作出進一步審查決定的,經營者可以集中。

其他經營者提出集中可能產生或加強市場支配地位,對國民經濟發展、社會公共利益產生不利影響的,商務部反壟斷主管機構仍可以作進一步的審查,不受前款規定的限制。

第三十二條(資料補正)

經營者申報時提交資料不全的,商務部反壟斷主管機構應當要求其限期補交資料;商務部反壟斷主管機構收到申報資料的日期以收到補交資料之日為准。逾期不補交的,視為未申報。

第三十三條(實質審查)

商務部反壟斷主管機構認為有必要對經營者集中作進一步審查時,應當在收到經營者提交的申報資料之日起30日內以書面形式通知申報經營者。

商務部反壟斷主管機構應當自作出進一步審查決定之日起90天內作出許可或禁止集中的決定。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受前款規定的時間的限制:

(一)經申報經營者同意再延長期間的;

(二)經營者申報的材料不準確、需進一步核實;

(三)經營者申報後出現其他重大情況的。

第三十四條(許可及附條件)

經營者集中對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公共利益確有重大好處的,商務部反壟斷主管機構可以予以許可,並可以在許可時附加限制性條件。

第三十五條(禁止集中的情形)

經營者集中可能出現下列情形之一的,商務部反壟斷主管機構不予許可:

(一)排除或者限制市場競爭的;

(二)阻礙某一個行業(產業)或區域經濟發展的;

(三)損害消費者權益的。

商務部反壟斷主管機構對不予許可的經營者集中,應當作出書面通知,並說明理由。

第五章 禁止行政性壟斷

第三十六條(強制買賣)

政府及其所屬部門不得濫用行政權力,限定他人買賣其指定的商品或指定的經營者的商品,限制其他經營者正當的經營活動。

第三十七條(限制市場准入)

政府及其所屬部門不得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濫用行政權力,限制經營者的市場准入,排除、限制市場競爭。

第三十八條(強制經營者限制競爭)

政府及其所屬部門不得濫用行政權力,強制經營者從事本法所禁止的排除或者限制市場競爭的行為。

第三十九條(抽象的行政壟斷行為)

政府及其所屬部門不得濫用行政權力,制定含有排除或者限制競爭內容的規定,妨礙建立和完善全國統一、規范有序的市場體系,損害公平競爭的環境。

第六章 反壟斷調查

第四十條(主管機構職責)

商務部反壟斷主管機構依法對市場競爭實行監督管理,維護競爭秩序,履行下列職責:

(一)制定反壟斷政策、法律、行政法規及規章;

(二)受理並審議本法有關反壟斷的事項;

(三)依法對違反反壟斷法律、行政法規的案件進行調查、處理;

(四)監控市場競爭狀況;

(五)與國外反壟斷主管機構和國際組織進行交流合作,負責有關競爭的多雙邊國際協定談判;

(六)反壟斷的其他事項。

第四十一條(派出機構)

商務部反壟斷主管機構可以根據履行職責的需要,設置派出機構。

第四十二條(調查事項)

商務部反壟斷主管機構依職權或舉報,可以依照本法對下列事項進行調查:

(一)壟斷協議、決定或其他協同一致的行為;

(二)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行為;

(三)經營者集中;

(四)行政性壟斷行為;

(五)市場競爭狀況;

(六) 需要調查的其他事項。

第四十三條(舉報材料的補正)

商務部反壟斷主管機構認為舉報人對可能存在的違法行為的舉報事實依據不足的,可以要求舉報人提供進一步的材料或接受商務部反壟斷主管機構的詢問。

第四十四條(調查通知)

商務部反壟斷主管機構決定展開調查的,應當向被調查的經營者發出開始調查程序的書面通知,載明被調查的經營者涉嫌違反的有關法律規定。

第四十五條(調查方式)

商務部反壟斷主管機構可以採取詢問、問卷調查、實地調查、委託調查、聽證會等方式進行調查。

第四十六條(提供材料、信息的服務)

被調查的經營者、利害關系方或其他有關個人或機構負有如實陳述意見、提供材料和相關信息的義務。

商務部反壟斷主管機構提出提供材料和信息的要求時,應當明確提供材料的范圍、內容和期限。

第四十七條(實地調查)

商務部反壟斷主管機構可以對經營者的住所、營業場所或者其他場所進行實地調查以獲取一切必要的證據。

第四十八條(調查的強制手段)

商務部反壟斷主管機構依法履行職責,有權查封、扣押相關證據,查詢經營者的銀行賬戶。

商務部反壟斷主管機構凍結經營者的銀行賬戶及行使必要的搜查權時,應當經人民法院許可。

第四十九條(調查筆錄)

商務部反壟斷主管機構就有關事項進行調查時,應當製作調查筆錄。

第五十條(聽證會)

商務部反壟斷主管機構認為必要時,可以召開聽證會。商務部反壟斷主管機構應在聽政會舉行前7日通知被調查的經營者,同時可以邀請利害關系方、各有關政府部門代表、行業協會代表和有關專家參加。

聽政會應當公開舉行。但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或個人隱私的,商務部反壟斷主管機構可以決定採取其他形式進行聽政。

第五十一條(保密義務)

調查中獲得的有關資料,資料提供方認為需要保密的,可以向商務部反壟斷主管機構申請對該資料保密處理。

商務部反壟斷主管機構認為保密有正當理由的,應當對資料提供方提供的資料按保密資料處理,同時要求資料提供方提供一份非保密的資料概要。

商務部反壟斷主管機構及其工作人員對其在反壟斷調查中知悉的商業秘密負有保密義務。

第五十二條(陳述與申辯)

商務部反壟斷主管機構在依照本法作出最終決定前,應當給被調查的經營者陳述意見和提出申辯的充分機會。

商務部反壟斷主管機構應當充分聽取被調查的經營者的意見,對其提出的實事、理由和證據,應當進行復核。被調查的經營者提出的實事、理由和證據成立的,商務部反壟斷主管機構應當予以採納。

第五十三條(決定的公告)

商務部反壟斷主管機構依照本法作出的最終決定應當自作出之日起10日內予以公告。

第五十四條(法律救濟)

經營者對商務部反壟斷主管機構做出的最終決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

第五十五條(涉嫌犯罪案件的處理)

商務部反壟斷主管機構發現違反本法的行為涉嫌犯罪的,應當將案件依法移交司法機關處理。

第七章 法律責任

第五十六條(對壟斷協議的處罰)

違反本法第八、九、十條的規定和未依據本法第十一, 條取得許可的,商務部反壟斷主管機構應當責令其停止違法行為、宣布協議無效,並可處以10萬元以上1000萬元以下罰款。實施壟斷行為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五十七條(對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為的處罰)

違反本法第十六條、第二十條至二十六條規定的,商務部反壟斷主管機構應當責令其停止違法行為,並可以處以10萬元以上1000萬元以下罰款;實施壟斷行為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五十八條(對違反本法規定的經營者集中的處罰)

經營者集中,違反本法第二十八條應當申請許可而未申請許可,或者違反第三十一、三十三、三十四條規定未獲許可而集中或者違反許可所附條件的,商務部反壟斷主管機構應當禁止其集中、宣布經營者集中無效、限期處分全部或者部分股份、轉讓部分營業、免除擔任職務或者為其他必要之處罰,同時可以並處以10萬元以上1000萬元以下罰款。

經營者違反商務部反壟斷主管機構依前款所為處分決定的,商務部反壟斷主管機構應當責令其解散或者停止營業。

第五十九條(對具體行政壟斷行為的處罰)

違反本法第三十六條至第三十八條規定的,由商務部反壟斷主管機構責令其停止違法行為。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按照法定程序,根據情節輕重,給予降級或者撤職的行政處分;實施限制競爭行為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被指定的經營者借機銷售質次高價商品或者濫收費用的,由商務部反壟斷主管機構沒收違法所得,根據情節處以一百萬元以下罰款。

第六十條(對抽象行政壟斷行為的處罰)

違反本法第三十九條規定,制定含有排除或者限制競爭內容的規定的,商務部反壟斷主管機構可以建議制定該規定的人民政府予以改變或者撤消。該人民政府不予以改變或者撤消的,反壟斷主管機構可以建議其上一級人民政府予以改變或撤消。

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按照法定程序,根據情節輕重,給予降級或者撤職的行政處分;實施壟斷行為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六十一條(損害賠償責任)

經營者違反本法規定,損害他人合法權益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賠償額度為受害人的實際損失和可預期的利益。受害人的損失難以計算的,賠償額為侵權人在侵權期間因侵權所獲得的利益。

侵權人還應當承擔受害人因調查及訴訟所支付的合理費用。

第六十二條(拒絕調查的責任)

商務部反壟斷主管機構依法進行調查時,受調查者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商務部反壟斷主管機構責令改正,並可以根據情節處以100萬元以下罰款。

(一)在規定期限內無正當理由拒絕調查的;

(二)拒不到指定地點陳述意見的;

(三)拒不提供有關帳冊、文件等資料或證物的;

(四)轉移被查封、扣押有關違法物品或者證據的。

第六十三條(強制執行)

對拒不執行商務部反壟斷主管機構依本法作出的處罰決定的,可以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第六十四條(執法人員的違法責任)

對商務部反壟斷主管機構的工作人員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的,給予行政處分;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八章 附 則

第六十五條(行業協會等適用本法)

行業協會、事業單位等非經營性組織從事違反本法規定的行為,適用本法。

第六十六條(不適用本法的情形)

經營者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等行使合法權利的行為,不適用本法。但濫用知識產權的行為違反本法規定的,依照本法處理。

第六十七條(實施細則)

國務院依據本法制定實施細則。

第六十八條(實施日期)

本法自 年 月 日起實行。

聲明:草案中出現l符號,表示仍未確定。本網站不保證該草案的真實性。

D. 反壟斷法對經濟壟斷行為的規制

我國行政性壟斷的表現
1 地區壟斷。即區域性市場壁壘。地區壟斷從狹隘的地方保護主義出發, 採用各種不合理手段製造障礙, 限制地區間經濟貿易往來, 割裂地區間的資源聯系, 損害市場統一與公平競爭。其具體表現方式是: (1) 限定單位和個人只能經營、購買、使用本地商品或者只能接受本地經營者的服務, 限制轄區內外地商品的銷售, 或者要求其銷售外地商品時必須搭售本地產品, 或者就銷售外地產品的范圍與數量做出限制。(2) 在道路、車站、港口、航空港或者本行政區域線邊界設置關卡, 阻礙外地商品進入本地或者本地商品運出。(3) 對外地商品或者服務設定歧視性收費項目、規定歧視性價格, 或者實行歧視性收費標准。(4) 對外地商品或者服務採取與本地同類商品或者服務不同的技術要求、檢驗標准; 對外地商品或者服務採取重復檢查、重復認證等歧視性技術措施; 對外地產品和服務不合理地提高產品質量檢驗或衛生檢查標准, 限制外地商品或者服務進入本地市場。(5) 採取專門針對外地商品或者服務的專營、專賣、審批、許可等手段, 實行歧視性待遇, 限制外地商品或者服務進入本地市場。(6) 通過設定歧視性資質要求、評審標准或者不依法發布信息等方式限制或者排斥外地經營者參加本地的招投標活動。(7) 以採取同本地經營者不平等的待遇方式, 限制或者排斥外地經營者在本地投資或者設立分支機構; 對外地經營者在本地投資或者設立分支機構實行歧視性待遇, 侵害其合法權益。(8) 運用價格手段, 對外地產品提高進價、壓低銷價, 提高批發價、降低零售價等, 使經營者無利可圖, 只好放棄該地市場。(9) 制定實行地區封鎖或者含有地區封鎖內容的規定, 如政府明文規定本地經營者不得銷售外地商品, 當地職能部門限制本地產品、技術外流等等。
2 部門壟斷。指行業管理者為了保護本行業的利益違法運用行政權力限制競爭的行為。各部門利用自身行政職權和特定優勢, 控制市場、獨占經營, 剝奪了非本部門、本行業的市場主體的公平競爭機會, 損害公平競爭的行為。具體表現方式是: 第一, 部門的行政管理機關下設服務公司, 變相開辦經濟實體, 利用手中的審批權、物資權、信貸權、稅收優惠條件、價格優惠等, 參與同行業的不平等競爭。
第二, 為保護本部門、本行業企業的經濟利益, 封鎖市場, 限制行業、部門外其他經營者的正常經營活動。第三, 限定客戶和消費者只能購買本部門、本行業下屬或掛靠企業生產或經營的商品。第四, 限定客戶和消費者購買本部門、本行業關系戶的商品。
否則, 即利用手中職權對經營者進行刁難。第五, 限定客戶和消費者接受指定單位的有償服務。如某市旅遊局規定, 凡到該市旅遊的, 只能到其指定的旅遊「定點賓館」就餐住宿, 否則拒絕提供有關服務等。
3 行政性強制行為。政府不適當干預企業的經營自主權, 強制企業購買、出售某種產品或與其他企業合並等違反市場競爭原則的行為, 如以拒絕給予行政許可等方式強制他人購買其指定的商品。同時還有政府縱容下的卡特爾行為。
行政性壟斷與反壟斷法的關系及解決途徑
(一) 行政性壟斷與反壟斷法的關系
上述對我國經濟領域行政性壟斷的分析, 看出我國經濟領域行政性壟斷的產生和存在有著復雜的歷史因素和國情因素, 其解決之道不能急於求成, 企圖用一部《反壟斷法》就一勞永逸地解決的思路是行不通的。換句話說, 我國經濟領域的行政性壟斷不能全部納入《反壟斷法》進行規制。主要原因是:
1 反經濟性壟斷才是反壟斷法的主要任務。從各發達國家反壟斷法產生的歷史背景看, 反壟斷法只是在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經濟壟斷產生並泛濫以後才出現的。因此, 發達國家反壟斷法所規制的僅僅是原有法律無法對其進行控制的經濟壟斷。而對於那些行政性壟斷即行政權力濫用所造成的壟斷, 從其生成的歷史時間順序看, 其產生和存在要先於經濟力濫用所造成的壟斷, 但前者的存在卻始終沒有導致反壟斷法的產生。究其原因, 主要是因為行政性壟斷自有相應的法律對其進行規制, 而反壟斷法不需要也不能予以全部規制。
2實踐證明單純靠法律不能很好解決行政性壟斷。目前, 我國現行有效的與控制政府型壟斷有關的法律文件至少在二十件以上, 既有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法律, 也有國務院發布的行政法規, 還有國務院各部委以及地方政府頒布的行政規章, 其中主要的是《反不正當競爭法》。如該法第七條、第三十條就是針對行政性壟斷, 保障自由競爭的實現。
十多年來的實施效果證明, 總體上說並不能令人滿意, 甚至有縱容政府型壟斷之嫌。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僅以第三十條規定來看, 工商行政管理部門雖然是不正當競爭行為的監督檢查部門, 但它無權對政府型壟斷行為進行處理和制裁, 有權處理和制裁政府型壟斷的機關是同級機關或上級機關, 而且其處理結果也只是責令改正, 情節嚴重的也不過是對其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行政處分。
3 經濟領域的行政性壟斷必須結合實際逐步解決並另闢蹊徑。中國競爭性領域的行政性壟斷已經取消, 基礎領域的反壟斷改革有了良好的開端, 取得可喜的進展, 如電信改革、民航改革等等。對行政性壟斷的改革是對政府部門的職能和權力和利益的改革, 矛盾和困難很多, 不可能一蹴而就。同時, 行政性壟斷領域具有許多特點和復雜性, 如一定或相當程度的自然壟斷性、一定和相當程度的公益性、某些領域的國家安全性、全局性。操之過急, 可能會危害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 損害群眾的權益, 激發各種矛盾和糾紛, 甚至造成社會的不安定。
(二) 我國經濟領域行政性壟斷的解決途徑
即將出台的《反壟斷法》不能也不會成為我國經濟領域行政性壟斷一攬子解決的法寶, 因此行政性壟斷還會存在下去。但其存在對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和廣大消費者權益產生的危害, 使行政性壟斷退出歷史舞台成為必然的選擇。改革才是解決我國經濟領域行政性壟斷的唯一途徑, 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 實行政企分開, 行政部門完全退出壟斷。當前, 我國的一些政府或其部門既是行政機關同時又擁有國有資產的所有、管理和經營的職能。要打破行政性壟斷, 必須改革這種政企不分的體制, 把國有資產所有、管理和經營的職能從政府部門完全分離出來, 由企業獨立自主經營。
2 實施產權多元化, 國有資本逐步退出壟斷。產權多元化的前提是資本投入多元化。要通過單項立法, 使國有資本逐步退出壟斷, 允許非國有資本進行投資。如私人投資建設機場, 外國資本進入通信設備製造業, 合資組建航空公司, 採取BO T 方式興建高速公路, 允許外資進入鐵路建設和鐵路貨運業等。
3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把目前行政性壟斷中政府直接經營的企業, 按照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關於產權清晰、責權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要求, 逐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使其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市場主體, 逐步實現經營由行政化向市場化的轉變。
4 以單項立法的方式, 建立規范的法律體系。
經濟發達國家在政府型壟斷行業的政府管制是在先立法後改革的原則下進行的。如美國早在20 世紀70 年代, 對鐵路運輸業實行了以放鬆管制為主要特徵的政府管制體制改革, 分別在1976 年和1980 年頒布了《鐵路復興與管理改革法》和《斯塔格斯鐵路法》。日本在1986 年1 月通過了《國有鐵路改革法》後, 在1987 年將國有鐵路分割組成7 個客、貨運股份公司。英國政府在電信、煤氣、自來水和電力行業實行重大政府管制體制改革時, 分別頒布了《電信法》、《電力法》、《鐵路法》、《煤氣法》和《自來水法》等法律, 使政府管制體制改革具有了明確的法律依據和實施程序, 也使改革取得了好的效果。這種單項立法、逐步打破壟斷的做法不失為我國的一種模式選擇。

E. 我國有關壟斷的法律法規

《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已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九次會議於2007年8月30日通過,現予公布,自2008年8月1日起施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 胡錦濤
2007年8月30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

目錄

第一章總則
第二章壟斷協議
第三章濫用市場支配地位
第四章經營者集中
第五章濫用行政權力排除、限制競爭
第六章對涉嫌壟斷行為的調查
第七章法律責任
第八章附則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了預防和制止壟斷行為,保護市場公平競爭,提高經濟運行效率,維護消費者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制定本法。

第二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經濟活動中的壟斷行為,適用本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外的壟斷行為,對境內市場競爭產生排除、限制影響的,適用本法。

第三條本法規定的壟斷行為包括:

(一)經營者達成壟斷協議;

(二)經營者濫用市場支配地位;

(三)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競爭效果的經營者集中。

第四條國家制定和實施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競爭規則,完善宏觀調控,健全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

第五條經營者可以通過公平競爭、自願聯合,依法實施集中,擴大經營規模,提高市場競爭能力。

第六條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經營者,不得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排除、限制競爭。

第七條國有經濟占控制地位的關系國民經濟命脈和國家安全的行業以及依法實行專營專賣的行業,國家對其經營者的合法經營活動予以保護,並對經營者的經營行為及其商品和服務的價格依法實施監管和調控,維護消費者利益,促進技術進步。

前款規定行業的經營者應當依法經營,誠實守信,嚴格自律,接受社會公眾的監督,不得利用其控制地位或者專營專賣地位損害消費者利益。

第八條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不得濫用行政權力,排除、限制競爭。

第九條國務院設立反壟斷委員會,負責組織、協調、指導反壟斷工作,履行下列職責:

(一)研究擬訂有關競爭政策;

(二)組織調查、評估市場總體競爭狀況,發布評估報告;

(三)制定、發布反壟斷指南;

(四)協調反壟斷行政執法工作;

(五)國務院規定的其他職責。

國務院反壟斷委員會的組成和工作規則由國務院規定。

第十條國務院規定的承擔反壟斷執法職責的機構(以下統稱國務院反壟斷執法機構)依照本法規定,負責反壟斷執法工作。

國務院反壟斷執法機構根據工作需要,可以授權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相應的機構,依照本法規定負責有關反壟斷執法工作。

第十一條行業協會應當加強行業自律,引導本行業的經營者依法競爭,維護市場競爭秩序。

第十二條本法所稱經營者,是指從事商品生產、經營或者提供服務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

本法所稱相關市場,是指經營者在一定時期內就特定商品或者服務(以下統稱商品)進行競爭的商品范圍和地域范圍。

第二章壟斷協議

第十三條禁止具有競爭關系的經營者達成下列壟斷協議:

(一)固定或者變更商品價格;

(二)限制商品的生產數量或者銷售數量;

(三)分割銷售市場或者原材料采購市場;

(四)限制購買新技術、新設備或者限制開發新技術、新產品;

(五)聯合抵制交易;

(六)國務院反壟斷執法機構認定的其他壟斷協議。

本法所稱壟斷協議,是指排除、限制競爭的協議、決定或者其他協同行為。

第十四條禁止經營者與交易相對人達成下列壟斷協議:

(一)固定向第三人轉售商品的價格;

(二)限定向第三人轉售商品的最低價格;

(三)國務院反壟斷執法機構認定的其他壟斷協議。

第十五條經營者能夠證明所達成的協議屬於下列情形之一的,不適用本法第十三條、第十四條的規定:

(一)為改進技術、研究開發新產品的;

(二)為提高產品質量、降低成本、增進效率,統一產品規格、標准或者實行專業化分工的;

(三)為提高中小經營者經營效率,增強中小經營者競爭力的;

(四)為實現節約能源、保護環境、救災救助等社會公共利益的;

(五)因經濟不景氣,為緩解銷售量嚴重下降或者生產明顯過剩的;

(六)為保障對外貿易和對外經濟合作中的正當利益的;

(七)法律和國務院規定的其他情形。

屬於前款第一項至第五項情形,不適用本法第十三條、第十四條規定的,經營者還應當證明所達成的協議不會嚴重限制相關市場的競爭,並且能夠使消費者分享由此產生的利益。

第十六條行業協會不得組織本行業的經營者從事本章禁止的壟斷行為。

第三章濫用市場支配地位

第十七條禁止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經營者從事下列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行為:

(一)以不公平的高價銷售商品或者以不公平的低價購買商品;

(二)沒有正當理由,以低於成本的價格銷售商品;

(三)沒有正當理由,拒絕與交易相對人進行交易;

(四)沒有正當理由,限定交易相對人只能與其進行交易或者只能與其指定的經營者進行交易;

(五)沒有正當理由搭售商品,或者在交易時附加其他不合理的交易條件;

(六)沒有正當理由,對條件相同的交易相對人在交易價格等交易條件上實行差別待遇;

(七)國務院反壟斷執法機構認定的其他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行為。

本法所稱市場支配地位,是指經營者在相關市場內具有能夠控制商品價格、數量或者其他交易條件,或者能夠阻礙、影響其他經營者進入相關市場能力的市場地位。

第十八條認定經營者具有市場支配地位,應當依據下列因素:

(一)該經營者在相關市場的市場份額,以及相關市場的競爭狀況;

(二)該經營者控制銷售市場或者原材料采購市場的能力;

(三)該經營者的財力和技術條件;

(四)其他經營者對該經營者在交易上的依賴程度;

(五)其他經營者進入相關市場的難易程度;

(六)與認定該經營者市場支配地位有關的其他因素。

第十九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推定經營者具有市場支配地位:

(一)一個經營者在相關市場的市場份額達到二分之一的;

(二)兩個經營者在相關市場的市場份額合計達到三分之二的;

(三)三個經營者在相關市場的市場份額合計達到四分之三的。

有前款第二項、第三項規定的情形,其中有的經營者市場份額不足十分之一的,不應當推定該經營者具有市場支配地位。

被推定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經營者,有證據證明不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不應當認定其具有市場支配地位。

第四章經營者集中

第二十條經營者集中是指下列情形:

(一)經營者合並;

(二)經營者通過取得股權或者資產的方式取得對其他經營者的控制權;

(三)經營者通過合同等方式取得對其他經營者的控制權或者能夠對其他經營者施加決定性影響。

第二十一條經營者集中達到國務院規定的申報標準的,經營者應當事先向國務院反壟斷執法機構申報,未申報的不得實施集中。

第二十二條經營者集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不向國務院反壟斷執法機構申報:

(一)參與集中的一個經營者擁有其他每個經營者百分之五十以上有表決權的股份或者資產的;

(二)參與集中的每個經營者百分之五十以上有表決權的股份或者資產被同一個未參與集中的經營者擁有的。

第二十三條經營者向國務院反壟斷執法機構申報集中,應當提交下列文件、資料:

(一)申報書;

(二)集中對相關市場競爭狀況影響的說明;

(三)集中協議;

(四)參與集中的經營者經會計師事務所審計的上一會計年度財務會計報告;

(五)國務院反壟斷執法機構規定的其他文件、資料。

申報書應當載明參與集中的經營者的名稱、住所、經營范圍、預定實施集中的日期和國務院反壟斷執法機構規定的其他事項。

第二十四條經營者提交的文件、資料不完備的,應當在國務院反壟斷執法機構規定的期限內補交文件、資料。經營者逾期未補交文件、資料的,視為未申報。

第二十五條國務院反壟斷執法機構應當自收到經營者提交的符合本法第二十三條規定的文件、資料之日起三十日內,對申報的經營者集中進行初步審查,作出是否實施進一步審查的決定,並書面通知經營者。國務院反壟斷執法機構作出決定前,經營者不得實施集中。

國務院反壟斷執法機構作出不實施進一步審查的決定或者逾期未作出決定的,經營者可以實施集中。

第二十六條國務院反壟斷執法機構決定實施進一步審查的,應當自決定之日起九十日內審查完畢,作出是否禁止經營者集中的決定,並書面通知經營者。作出禁止經營者集中的決定,應當說明理由。審查期間,經營者不得實施集中。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國務院反壟斷執法機構經書面通知經營者,可以延長前款規定的審查期限,但最長不得超過六十日:

(一)經營者同意延長審查期限的;

(二)經營者提交的文件、資料不準確,需要進一步核實的;

(三)經營者申報後有關情況發生重大變化的。

國務院反壟斷執法機構逾期未作出決定的,經營者可以實施集中。

第二十七條審查經營者集中,應當考慮下列因素:

(一)參與集中的經營者在相關市場的市場份額及其對市場的控制力;

(二)相關市場的市場集中度;

(三)經營者集中對市場進入、技術進步的影響;

(四)經營者集中對消費者和其他有關經營者的影響;

(五)經營者集中對國民經濟發展的影響;

(六)國務院反壟斷執法機構認為應當考慮的影響市場競爭的其他因素。

第二十八條經營者集中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競爭效果的,國務院反壟斷執法機構應當作出禁止經營者集中的決定。但是,經營者能夠證明該集中對競爭產生的有利影響明顯大於不利影響,或者符合社會公共利益的,國務院反壟斷執法機構可以作出對經營者集中不予禁止的決定。

第二十九條對不予禁止的經營者集中,國務院反壟斷執法機構可以決定附加減少集中對競爭產生不利影響的限制性條件。

第三十條國務院反壟斷執法機構應當將禁止經營者集中的決定或者對經營者集中附加限制性條件的決定,及時向社會公布。

第三十一條對外資並購境內企業或者以其他方式參與經營者集中,涉及國家安全的,除依照本法規定進行經營者集中審查外,還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進行國家安全審查。

第五章濫用行政權力排除、限制競爭

第三十二條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不得濫用行政權力,限定或者變相限定單位或者個人經營、購買、使用其指定的經營者提供的商品。

第三十三條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不得濫用行政權力,實施下列行為,妨礙商品在地區之間的自由流通:

(一)對外地商品設定歧視性收費項目、實行歧視性收費標准,或者規定歧視性價格;

(二)對外地商品規定與本地同類商品不同的技術要求、檢驗標准,或者對外地商品採取重復檢驗、重復認證等歧視性技術措施,限制外地商品進入本地市場;

(三)採取專門針對外地商品的行政許可,限制外地商品進入本地市場;

(四)設置關卡或者採取其他手段,阻礙外地商品進入或者本地商品運出;

(五)妨礙商品在地區之間自由流通的其他行為。

第三十四條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不得濫用行政權力,以設定歧視性資質要求、評審標准或者不依法發布信息等方式,排斥或者限制外地經營者參加本地的招標投標活動。

第三十五條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不得濫用行政權力,採取與本地經營者不平等待遇等方式,排斥或者限制外地經營者在本地投資或者設立分支機構。

第三十六條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不得濫用行政權力,強制經營者從事本法規定的壟斷行為。

第三十七條行政機關不得濫用行政權力,制定含有排除、限制競爭內容的規定。

第六章對涉嫌壟斷行為的調查

第三十八條反壟斷執法機構依法對涉嫌壟斷行為進行調查。

對涉嫌壟斷行為,任何單位和個人有權向反壟斷執法機構舉報。反壟斷執法機構應當為舉報人保密。

舉報採用書面形式並提供相關事實和證據的,反壟斷執法機構應當進行必要的調查。

第三十九條反壟斷執法機構調查涉嫌壟斷行為,可以採取下列措施:

(一)進入被調查的經營者的營業場所或者其他有關場所進行檢查;

(二)詢問被調查的經營者、利害關系人或者其他有關單位或者個人,要求其說明有關情況;

(三)查閱、復制被調查的經營者、利害關系人或者其他有關單位或者個人的有關單證、協議、會計賬簿、業務函電、電子數據等文件、資料;

(四)查封、扣押相關證據;

(五)查詢經營者的銀行賬戶。

採取前款規定的措施,應當向反壟斷執法機構主要負責人書面報告,並經批准。

第四十條反壟斷執法機構調查涉嫌壟斷行為,執法人員不得少於二人,並應當出示執法證件。

執法人員進行詢問和調查,應當製作筆錄,並由被詢問人或者被調查人簽字。

第四十一條反壟斷執法機構及其工作人員對執法過程中知悉的商業秘密負有保密義務。

第四十二條被調查的經營者、利害關系人或者其他有關單位或者個人應當配合反壟斷執法機構依法履行職責,不得拒絕、阻礙反壟斷執法機構的調查。

第四十三條被調查的經營者、利害關系人有權陳述意見。反壟斷執法機構應當對被調查的經營者、利害關系人提出的事實、理由和證據進行核實。

第四十四條反壟斷執法機構對涉嫌壟斷行為調查核實後,認為構成壟斷行為的,應當依法作出處理決定,並可以向社會公布。

第四十五條對反壟斷執法機構調查的涉嫌壟斷行為,被調查的經營者承諾在反壟斷執法機構認可的期限內採取具體措施消除該行為後果的,反壟斷執法機構可以決定中止調查。中止調查的決定應當載明被調查的經營者承諾的具體內容。

反壟斷執法機構決定中止調查的,應當對經營者履行承諾的情況進行監督。經營者履行承諾的,反壟斷執法機構可以決定終止調查。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反壟斷執法機構應當恢復調查:

(一)經營者未履行承諾的;

(二)作出中止調查決定所依據的事實發生重大變化的;

(三)中止調查的決定是基於經營者提供的不完整或者不真實的信息作出的。

第七章法律責任

第四十六條經營者違反本法規定,達成並實施壟斷協議的,由反壟斷執法機構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沒收違法所得,並處上一年度銷售額百分之一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罰款;尚未實施所達成的壟斷協議的,可以處五十萬元以下的罰款。

經營者主動向反壟斷執法機構報告達成壟斷協議的有關情況並提供重要證據的,反壟斷執法機構可以酌情減輕或者免除對該經營者的處罰。

行業協會違反本法規定,組織本行業的經營者達成壟斷協議的,反壟斷執法機構可以處五十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機關可以依法撤銷登記。

第四十七條經營者違反本法規定,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由反壟斷執法機構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沒收違法所得,並處上一年度銷售額百分之一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罰款。

第四十八條經營者違反本法規定實施集中的,由國務院反壟斷執法機構責令停止實施集中、限期處分股份或者資產、限期轉讓營業以及採取其他必要措施恢復到集中前的狀態,可以處五十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四十九條對本法第四十六條、第四十七條、第四十八條規定的罰款,反壟斷執法機構確定具體罰款數額時,應當考慮違法行為的性質、程度和持續的時間等因素。

第五十條經營者實施壟斷行為,給他人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民事責任。

第五十一條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濫用行政權力,實施排除、限制競爭行為的,由上級機關責令改正;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反壟斷執法機構可以向有關上級機關提出依法處理的建議。

法律、行政法規對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濫用行政權力實施排除、限制競爭行為的處理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第五十二條對反壟斷執法機構依法實施的審查和調查,拒絕提供有關材料、信息,或者提供虛假材料、信息,或者隱匿、銷毀、轉移證據,或者有其他拒絕、阻礙調查行為的,由反壟斷執法機構責令改正,對個人可以處二萬元以下的罰款,對單位可以處二十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對個人處二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的罰款,對單位處二十萬元以上一百萬元以下的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五十三條對反壟斷執法機構依據本法第二十八條、第二十九條作出的決定不服的,可以先依法申請行政復議;對行政復議決定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訴訟。

對反壟斷執法機構作出的前款規定以外的決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

第五十四條反壟斷執法機構工作人員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或者泄露執法過程中知悉的商業秘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依法給予處分。

第八章附則

第五十五條經營者依照有關知識產權的法律、行政法規規定行使知識產權的行為,不適用本法;但是,經營者濫用知識產權,排除、限制競爭的行為,適用本法。

第五十六條農業生產者及農村經濟組織在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運輸、儲存等經營活動中實施的聯合或者協同行為,不適用本法。

第五十七條本法自2008年8月1日起施行。

F.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因壟斷行為引發的民事糾紛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2020修正)

第一條本規定所稱因壟斷行為引發的民事糾紛案件(以下簡稱壟斷民事糾紛案件),是指因壟斷行為受到損失以及因合同內容、行業協會的章程等違反反壟斷法而發生爭議的自然人、法人或者非法人組織,向人民法院提起的民事訴訟案件。第二條原告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或者在反壟斷執法機構認定構成壟斷行為的處理決定發生法律效力後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並符合法律規定的其他受理條件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第三條第一審壟斷民事糾紛案件,由知識產權法院,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計劃單列市中級人民法院以及最高人民法院指定的中級人民法院管轄。第四條壟斷民事糾紛案件的地域管轄,根據案件具體情況,依照民事訴訟法及相關司法解釋有關侵權糾紛、合同糾紛等的管轄規定確定。第五條民事糾紛案件立案時的案由並非壟斷糾紛,被告以原告實施了壟斷行為為由提出抗辯或者反訴且有證據支持,或者案件需要依據反壟斷法作出裁判,但受訴人民法院沒有壟斷民事糾紛案件管轄權的,應當將案件移送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第六條兩個或者兩個以上原告因同一壟斷行為向有管轄權的同一法院分別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可以合並審理。
兩個或者兩個以上原告因同一壟斷行為向有管轄權的不同法院分別提起訴訟的,後立案的法院在得知有關法院先立案的情況後,應當在七日內裁定將案件移送先立案的法院;受移送的法院可以合並審理。被告應當在答辯階段主動向受訴人民法院提供其因同一行為在其他法院涉訴的相關信息。第七條被訴壟斷行為屬於反壟斷法第十三條第一款第一項至第五項規定的壟斷協議的,被告應對該協議不具有排除、限制競爭的效果承擔舉證責任。第八條被訴壟斷行為屬於反壟斷法第十七條第一款規定的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原告應當對被告在相關市場內具有支配地位和其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承擔舉證責任。
被告以其行為具有正當性為由進行抗辯的,應當承擔舉證責任。第九條被訴壟斷行為屬於公用企業或者其他依法具有獨佔地位的經營者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市場結構和競爭狀況的具體情況,認定被告在相關市場內具有支配地位,但有相反證據足以推翻的除外。第十條原告可以以被告對外發布的信息作為證明其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證據。被告對外發布的信息能夠證明其在相關市場內具有支配地位的,人民法院可以據此作出認定,但有相反證據足以推翻的除外。第十一條證據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個人隱私或者其他依法應當保密的內容的,人民法院可以依職權或者當事人的申請採取不公開開庭、限制或者禁止復制、僅對代理律師展示、責令簽署保密承諾書等保護措施。第十二條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一至二名具有相應專門知識的人員出庭,就案件的專門性問題進行說明。第十三條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委託專業機構或者專業人員就案件的專門性問題作出市場調查或者經濟分析報告。經人民法院同意,雙方當事人可以協商確定專業機構或者專業人員;協商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指定。
人民法院可以參照民事訴訟法及相關司法解釋有關鑒定意見的規定,對前款規定的市場調查或者經濟分析報告進行審查判斷。第十四條被告實施壟斷行為,給原告造成損失的,根據原告的訴訟請求和查明的事實,人民法院可以依法判令被告承擔停止侵害、賠償損失等民事責任。
根據原告的請求,人民法院可以將原告因調查、制止壟斷行為所支付的合理開支計入損失賠償范圍。第十五條被訴合同內容、行業協會的章程等違反反壟斷法或者其他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認定其無效。但是,該強制性規定不導致該民事法律行為無效的除外。第十六條因壟斷行為產生的損害賠償請求權訴訟時效期間,從原告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益受到損害以及義務人之日起計算。
原告向反壟斷執法機構舉報被訴壟斷行為的,訴訟時效從其舉報之日起中斷。反壟斷執法機構決定不立案、撤銷案件或者決定終止調查的,訴訟時效期間從原告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不立案、撤銷案件或者終止調查之日起重新計算。反壟斷執法機構調查後認定構成壟斷行為的,訴訟時效期間從原告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反壟斷執法機構認定構成壟斷行為的處理決定發生法律效力之日起重新計算。
原告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益受到損害以及義務人之日起超過三年,如果起訴時被訴壟斷行為仍然持續,被告提出訴訟時效抗辯的,損害賠償應當自原告向人民法院起訴之日起向前推算三年計算。自權利受到損害之日起超過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有特殊情況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權利人的申請決定延長。

G. 反價格壟斷規定及反壟斷法什麼時候開始實施內容大概是什麼

發改委發布反價格壟斷規定 2月1日起實施

國家發展改革委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制定並公布了《反價格壟斷規定》和《反價格壟斷行政執法程序規定》。

近年來,隨著市場競爭領域的擴大和競爭程度的加深,在一些行業和地區,違反競爭法律的現象日益增多,限制競爭的手段不斷翻新,各種形式的價格聯盟和濫用壟斷地位行為嚴重損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也危害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國家發展改革委公布的《反價格壟斷規定》,對價格壟斷協議、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和濫用行政權力等價格壟斷行為的表現形式、法律責任作了具體規定。

主要包括:禁止具有競爭關系的經營者達成固定或者變更價格的八種價格壟斷協議;禁止經營者與交易相對人達成固定商品轉售價格和限定商品最低轉售價格的協議;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經營者,不得從事不公平高價銷售、不公平低價購買、在價格上實行差別待遇、附加不合理費用等六類價格壟斷行為。《反價格壟斷規定》還規定,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不得濫用行政權力,強制經營者從事價格壟斷行為,或者制定含有排除、限制價格競爭內容的規定;不得對外地商品設定歧視性收費項目、實行歧視性收費標准或者規定歧視性價格。

為規范和保障政府價格主管部門依法履行反價格壟斷職責,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國家發展改革委同時公布了《反價格壟斷行政執法程序規定》,對舉報受理、調查措施、依法處理、中止調查、責任豁免以及價格主管部門的責任等作了明確規定。

兩部規章的出台,進一步完善了我國反壟斷法律體系,有利於依法加強反價格壟斷執法,培育市場競爭文化,促使相關企業和市場主體自覺規范經營行為,共同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

H. 中國反壟斷法規范了哪些渠道行為

中國反壟斷法注意研究國際反壟斷法的有益經驗,在總體框架和主要內容上,和大多數國家的反壟斷法基本一致,確立了禁止壟斷協議、禁止濫用市場支配地位以及控制經營者集中三大制度。同時,中國反壟斷法又立足於中國國情,每一項制度都體現了鮮明的中國特色,反映了中國目前經濟發展階段和發展水平、市場競爭狀況、市場主體成熟程度等實際情況的要求。中國反壟斷法共8章57條。主要內容包括: 一、關於反壟斷法的適用范圍 中國反壟斷法平等地適用於市場主體即經營者。任何經營者,無論是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無論是內資企業還是外資企業,在經濟活動中都要遵守反壟斷法的規定;對違反規定,實施壟斷行為的,都要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關於國有公司與反壟斷法適用問題,我想引用一位專家的觀點:中國是一個人口眾多、幅員遼闊、發展不平衡的社會主義大國,需要有強有力的國有經濟。特別是在涉及國計民生和國家安全的關鍵領域,國有經濟應當佔有控制地位、發揮主導作用。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國家有效實施宏觀調控,保證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保證人民分享發展成果,也才能保證國家有力量應對各種風險,保證經濟安全和人民安居樂業。但是,中國反壟斷法沒有把國有公司排除在反壟斷法適用之外,國有公司不能從事反壟斷法禁止的壟斷行為。 參照國際通行做法,中國反壟斷法不直接規制壟斷狀態,而規制壟斷行為。按照反壟斷法第三條的規定,壟斷行為有三類,一是經營者達成壟斷協議;二是經營者濫用市場支配地位;三是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競爭效果的經營者集中。同時,中國反壟斷法將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授予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濫用行政權力,排除、限制競爭行為納入本法調整范圍。 中國反壟斷法既適用於在中國境內發生的壟斷行為,也適用在中國境外發生的對中國境內市場競爭產生排除、限制影響的壟斷行為,具有域外效力。 二、關於壟斷協議 中國反壟斷法對橫向壟斷協議和縱向壟斷協議分別做出了禁止規定。對行業協會組織本行業經營者實施壟斷協議做出了禁止性規定。根據中國實際情況,規定了壟斷協議的豁免條件。我們關注到,競爭者之間達成的關於固定價格、限制產量、劃分市場以及串通招投標等壟斷協議,被稱為核心卡特爾,核心卡特爾是世界很多國家反壟斷執法機構嚴厲打擊的對象。核心卡特爾也很難滿足中國反壟斷法第13條關於壟斷協議的豁免條件所規定的「不會嚴重限制相關市場的競爭」及「能夠使消費者分享由此產生的利益」這兩個條件,是經營者經營行為的禁區。 三、關於濫用市場支配地位 中國反壟斷法不反對經營者具有市場支配地位,但嚴格禁止其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實施排除、限制競爭,損害消費者利益的壟斷行為。反壟斷法列舉了壟斷價格、掠奪性定價、拒絕交易、強制交易、搭售、差別待遇等典型的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為。為了增加反壟斷法的操作性,反壟斷法規定了認定經營者其有市場支配地位應當依據的因素和市場支配地位推定製度。我們關注到,不管對於新成立的還是成熟的反壟斷執法機構,無論是市場支配地位的界定,還是濫用行為的分析,都是反壟斷執法中極具挑戰性的領域,在執法中需要很多的經濟分析。 四、關於經營者集中 經營者集中,一方面有利於形成規模經濟,從而提高經濟效率和企業的競爭力;另一方面又可能產生或者加強市場支配地位,導致排除或限制競爭。因此各國反壟斷法都對經營者集中實行必要的控制。中國反壟斷法鼓勵經營者通過依法實施集中等方式做大做強,同時依法規制經營者集中行為,規定經營者集中達到國務院規定的申報標準的,應當事先向國務院反壟斷執法機構申報,未申報的不得實施集中。 中國反壟斷法未直接規定經營者集中的申報標准,而授權由國務院規定。目前,國務院有關部門正在抓緊研究經營者集中的申報標准等問題。我們從其他國家的法律規定和自身的執法實踐中認識到,經營者集中申報標準的指標應當客觀、明了、可量化,如以資產額、銷售額以及集中的交易額等為指標規定申報標准,使得經營者和反壟斷執法機構能夠清楚地判斷出其擬進行的集中行為是否需要申報。同時,我們關注到,各國反壟斷法都是根據本國經濟的發展階段、發展水平、市場競爭狀況等情況並結合一定時期的產業政策,確定各自的申報標准,具體的標准差別很大。中國現階段經濟發展中的一個主要問題是,產業集中度不高,許多企業達不到規模經濟要求,競爭力不高。從中國現階段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出發,中國反壟斷法對經營者集中的規定,既要有利於企業通過依法兼並做大做強、發展規模經濟,提高產業集中度,增強競爭能力,又要防止經營者過度集中形成壟斷。因此,經營者集中的具體申報標准要合理、適度。 五、關於濫用行政權力排除、限制競爭 針對中國市場經濟中存在的行政機關及公共組織濫用行政權力排除、限制市場競爭的行政性壟斷的具體表現及其危害,中國反壟斷法第五章對濫用行政權力排除、限制競爭行為進行了專門規定,列舉了強制交易、地區封鎖(包括限制商品在地區間流通、阻礙外地經營者參加本地招投標活動、以不公平方式設定市場准入等)、強制經營者從事壟斷行為等濫用行政權力排除、限制競爭行為,比較全面地涵蓋了我國目前存在的濫用行政權力排除、限制競爭行為的主要表現形式。同時,反壟斷法還專門針對含有限制競爭內容的抽象行政行為作了專門規定,要求「行政機關不得濫用行政權力,制定含有排除、限制競爭內容的規定」。 反壟斷法對濫用行政權力排除、限制競爭行為的禁止規定,明確表明國家堅決反對和制止濫用行政權力排除、限制競爭,堅定不移地推進全國統一、公平競爭、規范有序的市場體系建立的決心。需要強調的是,不能將政府及其有關部門為調控經濟生活或者對經濟活動進行的正常管理而採取的措施作為濫用行政權力排除、限制競爭行為來處理。從根本上解決濫用行政權力排除、限制競爭行為的問題,必須靠改革,靠發展,靠市場經濟體制的進一步完善,採取綜合治理的辦法,並通過各方面長期不懈的努力。

I. 反壟斷法時隔13年首次修改,具體發生了哪些變化

當下對壟斷問題比較嚴重且復雜的數字經濟領域加強反壟斷監管,多個平台企業被處以重罰或立案調查,說明加強反壟斷監管已成為常態。建立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反壟斷法的精髓將隨之而去。我國執法機關執法意願積極主動,經驗越來越豐富,能力穩步提升,同時也越來越重視把執法實踐中積累的經驗提升為部門規章和規范性文件。

壟斷企業職工人數佔全國職工總數的8%,但其收入卻佔全國職工總收入的55%。壟斷還侵犯了消費者的公平貿易權。消費者從壟斷者那裡購買商品,很難實現公平貿易。壟斷加油站向消費者出售高價汽油。你只能接受它,因為你必須開車。購買汽油是一種剛性需求。在這種情況下,無法談論交易的公平性。

J. 時隔13年,反壟斷法迎來首次修訂,會有哪些調整

時隔13年,反壟斷法迎來首次修訂,會有哪些調整?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會遇到許多的法律問題,這些法律問題對我們的生活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必須要學法,尊法,守法,用法,這樣才能更好的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當你一些法律問題的時候,你可以去尋找相關的律師事務所,讓他們幫助你解決,他們會盡最大的努力來幫助你解決這個法律問題,具有扭轉社會風氣,凈化人們的心靈,以及對社會有著重要的規范作用。法律在人人面前都是平等的,你想要保障自己的合法權益,那麼你就必須遵守相應的法律法規,這樣才能夠更好的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

熱點內容
合同法司從合同的效力 發布:2025-01-18 16:27:45 瀏覽:469
職業道德自查自糾 發布:2025-01-18 15:33:54 瀏覽:125
環境政策法規 發布:2025-01-18 15:32:32 瀏覽:642
法律概念上市公司 發布:2025-01-18 14:58:08 瀏覽:840
公司法律風險解決方案 發布:2025-01-18 14:45:04 瀏覽:605
兩項新民法 發布:2025-01-18 13:43:27 瀏覽:491
民法115條 發布:2025-01-18 13:40:23 瀏覽:128
人民法院錯案追究 發布:2025-01-18 13:21:33 瀏覽:81
治安處罰條例新 發布:2025-01-18 12:48:20 瀏覽:573
佔用紅樹林保護區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8 12:14:06 瀏覽: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