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五保工作條例
Ⅰ 農村五保供養工作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做好農村五保供養工作,保障農村五保對象的正常生活,健全農村的社會保障制度,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所稱五保供養,是指對符合本條例第六條規定的村民,在吃、穿、住、醫、葬方面給予的生活照顧和物質幫助。第三條五保供養是農村的集體福利事業。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負責提供五保供養所需的經費和實物,鄉、民族鄉、鎮人民政府負責組織五保供養工作的實施。第四條在五保供養工作中做出顯著成績的人員,由地方人民政府給予表彰、獎勵。第五條國務院民政部門主管全國的五保供養工作。
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內的五保供養工作。第二章五保供養的對象第六條五保供養的對象(以下簡稱五保對象)是指村民中符合下列條件的老年人、殘疾人和未成年人:
(一)無法定扶養義務人,或者雖有法定扶養義務人,但是扶養義務人無扶養能力的;
(二)無勞動能力的;
(三)無生活來源的。
法定扶養義務人,是指依照婚姻法規定負有扶養、撫養和贍養義務的人。第七條確定五保對象,應當由村民本人申請或者由村民小組提名,經村民委員會審核,報鄉、民族鄉、鎮人民政府批准,發給《五保供養證書》。
《五保供養證書》由國務院民政部門制定式樣,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統一印製。第八條五保對象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經村民委員會審核,報鄉、民族鄉、鎮人民政府批准,停止其五保供養,收回《五保供養證書》:
(一)有了法定扶養義務人、且法定扶養義務人具有扶養能力的;
(二)重新獲得生活來源的;
(三)已滿16周歲且具有勞動能力的。第三章五保供養的內容第九條五保供養的內容是:
(一)供給糧油和燃料;
(二)供給服裝、被褥等用品和零用錢;
(三)提供符合基本條件的住房;
(四)及時治療疾病,對生活不能自理者有人照料;
(五)妥善辦理喪葬事宜。
五保對象是未成年人的,還應當保障他們依法接受義務教育。第十條五保供養的實際標准,不應低於當地村民的一般生活水平。具體標准由鄉、民族鄉、鎮人民政府規定。第十一條五保供養所需經費和實物,應當從村提留或者鄉統籌費中列支,不得重復列支;在有集體經營項目的地方,可以從集體經營的收入、集體企業上交的利潤中列支。第十二條災區和貧困地區的各級人民政府在安排救災救濟款物時,應當優先照顧五保對象,保障他們的生活。第四章五保供養的形式第十三條對五保對象可以根據當地的經濟條件,實行集中供養或者分散供養。第十四條具備條件的鄉、民族鄉、鎮人民政府應當興辦敬老院,集中供養五保對象。第十五條敬老院實行民主管理,文明辦院,建立健全服務和管理制度。
五保對象入院自願,出院自由。第十六條敬老院可以開展農副業生產,收入用於改善五保對象的生活條件。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對敬老院的農副業生產應當給予扶持和照顧。第十七條實行分散供養的,應當由鄉、民族鄉、鎮人民政府或者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受委託的扶養人和五保對象三方簽訂五保供養協議。第五章財產處理第十八條五保對象的個人財產,其本人可以繼續使用,但是不得自行處分;其需要代管的財產,可以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代管。第十九條五保對象死亡後,其遺產歸所在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所有;有五保供養協議的,按照協議處理。第二十條未成年的五保對象年滿16周歲以後,按照本條例第八條規定停止五保供養的,其個人原有財產中如有他人代管的,應當及時交還本人。第六章監督管理第二十一條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應當制定五保供養工作的監督管理制度,並負責督促實施。第二十二條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未按照本條例規定供養五保對象的,五保對象有權提出供養要求,縣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應當督促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限期糾正。第二十三條按照五保供養協議負有扶養義務的人拒絕扶養五保對象,情節惡劣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第二十四條五保供養工作人員貪污、挪用五保供養款物的,縣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應當責令其全部退還,並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Ⅱ 農村五保是什麼
在吃、穿、住、醫、葬方面給予村民的生活照顧和物質幫助。
國家對五保戶在吃、穿、住、醫、葬方面給予的生活照顧和物質幫助。所謂五保,主要包括以下幾項:保吃、保穿、保醫、保住、保葬(孤兒為保教)。五保戶是我國經濟社會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五保戶的數量越來越少。近年來,農村低保、醫保、敬老院等不斷完善。
(2)農村五保工作條例擴展閱讀:
國務院民政部門主管全國的農村五保供養工作;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內的農村五保供養工作。鄉、民族鄉、鎮人民政府管理本行政區域內的農村五保供養工作。村民委員會協助鄉、民族鄉、鎮人民政府開展農村五保供養工作。國家鼓勵社會組織和個人為農村五保供養對象和農村五保供養工作提供捐助和服務。 國家對在農村五保供養工作中做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和獎勵。
Ⅲ 河南省實施《農村五保供養工作條例》辦法
第一條根據《農村五保供養工作條例》(國務院令第456號,以下簡稱《條例》)的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辦法。第二條本辦法所稱農村五保供養是指依照《條例》和本辦法規定,在吃、穿、住、醫、葬方面給予村民的生活照顧和物質幫助。第三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把農村五保供養工作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建立健全農村五保供養制度,做到應保盡保。第四條省人民政府民政部門主管全省的農村五保供養工作;省轄市人民政府民政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農村五保供養工作;縣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農村五保供養對象的確認、管理和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的審批、監督、指導工作。
鄉鎮人民政府負責組織實施本行政區域內農村五保供養對象的審核、上報、供養工作和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的建設、管理工作;村民委員會協助鄉鎮人民政府做好農村五保供養對象的申請受理、民主評議、公示、上報和日常生活照料工作。第五條鼓勵、引導和支持社會組織和個人為農村五保供養對象和農村五保供養工作提供捐助和服務。第六條當地人民政府對在農村五保供養工作中做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和獎勵。第七條老年、殘疾或者未滿16周歲的村民,無勞動能力、無生活來源又無法定贍養、撫養、扶養義務人,或者其法定贍養、撫養、扶養義務人無贍養、撫養、扶養能力的,按照《條例》和本辦法的規定享受農村五保供養待遇。第八條對符合本辦法第七條規定且本人提出申請的村民,縣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鄉鎮人民政府和村民委員會應當依法保障其享受農村五保供養待遇,按規定及時辦理有關手續,不得以任何理由拖延或者拒絕辦理。
縣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應當對申請享受農村五保供養待遇的評議、公告和審核工作進行指導。第九條縣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應當保障農村五保供養對象的生活必需品和零用錢。災區和貧困地區人民政府安排救災救濟款物和社會捐助活動募集的衣被,應當優先照顧受災農村五保供養對象,保障其基本生活。第十條農村五保供養對象的住房由鄉鎮人民政府組織修繕,確保住房安全。第十一條縣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加強農村五保供養對象的醫療保健工作,切實保障醫療保健所需經費。縣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應當統一為農村五保供養對象辦理參加農村合作醫療手續,代繳個人參保費用。農村五保供養對象的醫療費按照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規定給予報銷;需要由個人承擔的醫療費,應當從農村醫療救助資金中給予解決。第十二條農村五保供養對象未滿16周歲或者已滿16周歲仍在接受義務教育的,縣級人民政府應當保障他們依法接受義務教育所需費用。第十三條農村五保供養對象死亡的,一次性支付其原享受的1年供養金,作為喪葬補助費。死亡農村五保供養對象的喪葬事宜,集中供養的由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負責辦理,分散供養的由村民委員會負責辦理。第十四條農村五保供養標准不得低於當地村民的平均生活水平,並根據當地村民平均生活水平的提高適時調整。
農村五保供養最低標准由省人民政府制定。省轄市或者縣級人民政府應當結合當地實際制定農村五保供養具體標准,報省人民政府備案後公布執行。第十五條農村五保供養資金由縣級人民政府在財政預算中安排。有農村集體經營等收入的地方可以從農村集體經營等收入中安排資金,用於補助和改善農村五保供養對象的生活。農村五保供養對象將承包土地交由他人代耕的,其收益歸該農村五保供養對象所有。
省財政對財政困難地方的農村五保供養在資金上給予適當補助。第十六條縣級財政部門應當根據縣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提出的用款計劃,按時將農村五保供養資金足額撥付到縣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縣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應當設立農村五保供養資金專戶,實行專戶管理,專款專用。
集中供養對象的供養資金由縣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按季度直接撥付到五保供養服務機構。分散供養對象的供養資金逐步推行社會化發放,由銀行直接發放到戶;尚未實行社會化發放的地方可以通過鄉鎮民政工作機構發放到戶。
農村五保供養資金發放單位應當將供養資金發放情況登記造冊,並報縣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和財政部門備案。財政、審計部門應當對供養資金發放工作加強監督。
農村五保供養資金應當專門用於農村五保供養對象的生活,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截留、挪用或者私分。
Ⅳ 浙江省實施《農村五保供養工作條例》辦法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規范農村五保供養工作,保障農村五保供養對象的合法權益,根據《農村五保供養工作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辦法。第二條本辦法所稱的農村五保供養,是指依照本辦法規定,在吃、穿、住、醫、葬等方面給予符合條件的村民提供生活照顧和物質幫助。第三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農村五保供養工作的領導,將農村五保供養事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統籌安排,協調發展,並加強對農村五保供養工作的監督管理。
鄉(鎮)人民政府管理本行政區域內的農村五保供養工作。第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內的農村五保供養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應當按照各自職責做好農村五保供養工作。第五條村民委員會應當協助鄉(鎮)人民政府開展農村五保供養工作。第六條鼓勵社會組織和個人為農村五保供養對象和農村五保供養工作提供捐助;鼓勵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及其工作人員開展為農村五保供養對象的志願者服務。第二章供養對象、內容和形式第七條農村五保供養對象應當同時符合下列條件:
(一)無法定贍養、撫養、扶養義務人,或者雖有法定贍養、撫養、扶養義務人,但是贍養、撫養、扶養義務人無贍養、撫養、扶養能力的;
(二)無勞動能力的;
(三)無生活來源的。第八條符合農村五保供養對象條件的村民,應當按照《條例》第七條第一款規定向村民委員會提出申請。申請的審核、審批程序按照《條例》第七條第二款的規定執行。
設區的市、縣(市、區)民政部門和鄉(鎮)人民政府應當將符合條件的村民列入農村五保供養范圍,建立農村五保供養對象資料庫,做到應保盡保;村民委員會應當根據自治章程明確的職責和村規民約,做好農村五保供養的相關工作。
農村五保供養對象不再符合供養條件或者死亡的,依照《條例》第八條的規定核銷其供養證書。第九條農村五保供養的具體內容按照《條例》第九條規定執行。
農村五保供養對象應當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其個人繳費部分由人民政府承擔,其醫療費用先按規定在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基金中報銷,不足部分全額由醫療救助資金解決。第十條農村五保供養標准應當按照不低於所在縣(市、區)上年度農民人均純收入的60%確定。
設區的市農村五保供養標准,由設區的市民政部門會同財政、統計等部門擬定,報本級人民政府批准;縣(市、區)農村五保供養標准,由縣(市、區)民政部門會同財政、統計等部門擬定,報本級人民政府批准。
經批準的農村五保供養標准,應當在每年3月底前上報省人民政府備案後公布執行。第十一條農村五保供養實行集中供養為主、分散供養為輔的制度。農村五保供養對象可以自行選擇供養形式。
集中供養的農村五保供養對象,由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提供供養服務;因特殊原因不願或者不宜集中供養的,可以採取院戶掛鉤的辦法,落實其供養服務和管理。
分散供養的農村五保供養對象,可以由村民委員會或者其委託的村民提供照料,也可以由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提供有關供養服務。第十二條鄉(鎮)人民政府應當與村民委員會或者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簽訂供養服務協議。供養協議應當載明雙方的權利義務、供養的內容和標准。第十三條農村五保供養對象將承包土地交由他人代耕的,收益歸該農村五保供養對象所有;實行集中供養的,其收益可以委託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管理。
農村五保供養對象的房屋等私人財產和承包土地的經營、使用、管理及其權益的處置,鄉(鎮)人民政府或者村民委員會應當與農村五保供養對象依法簽訂有關協議;農村五保供養對象死亡後,其私人財產及承包的土地按照協議的約定和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處理。第三章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第十四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的規劃與建設,滿足本行政區域農村五保集中供養的需求。
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的建設選址,應當遵循交通便利,環境安全、衛生,有利於農村五保供養對象生活和身心健康的原則。
縣級人民政府和鄉(鎮)人民政府應當為其設立的農村五保供養機構提供必要的設備、資金,配備必要的工作人員。
Ⅳ 廣西壯族自治區實施《農村五保供養工作條例》辦法
第一條根據國務院《農村五保供養工作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結合本自治區實際,制定本辦法。第二條本自治區行政區域的老年、殘疾或者未滿16周歲的農村居民,無勞動能力、無生活來源又無法定贍養、撫養、扶養義務人,或者其法定贍養、撫養、扶養義務人無贍養、撫養、扶養能力的,按照《條例》和本辦法規定,在吃、穿、住、醫、葬方面可以獲得生活照顧和物質幫助。第三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健全與農村五保供養工作相適應的資金、物資保障機制,統籌解決農村五保供養工作問題,建立和完善鄉鎮敬老院、五保供養服務中心等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改善農村五保供養對象生活條件,提高供養水平。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負責管理本行政區域內的農村五保供養工作。第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內的農村五保供養工作。發展和改革、教育、財政、住房和城鄉建設、衛生、編制等部門和殘疾人聯合會依照各自職責做好農村五保供養工作。第五條鼓勵和支持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以及其他組織和個人為農村五保供養對象和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提供捐助和幫助,開展結對幫扶。第六條農村居民符合農村五保供養條件的,由本人或者村民小組、其他村民代為向村(居)民委員會提出申請,經村(居)民委員會民主評議、鄉鎮人民政府或街道辦事處審核、縣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審批,取得《農村五保供養證書》,從批准當月起享受農村五保供養待遇。第七條村(居)民委員會、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縣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應當依照《條例》規定,及時辦理農村五保供養有關手續,不得以任何理由拖延或者拒絕辦理。
村(居)民委員會經民主評議,認為符合農村五保供養條件的,應當在村(居)民委員會所在地進行公示,公示期為7天。第八條農村五保供養標准應當保證農村五保供養對象日常基本生活所需,不得低於當地農村居民平均生活水平。
自治區五保供養標准由自治區民政部門會同財政部門擬定,報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市、縣人民政府可以制定本行政區域的農村五保供養標准,但不得低於自治區制定的標准,並報經自治區人民政府民政部門備案後公布執行。第九條農村五保供養對象可以選擇在本人戶籍所在地的鄉鎮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集中供養或者在家分散供養。申請異地集中供養的,應當報縣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批准。第十條集中供養的農村五保供養對象由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負責生活照料,分散供養的由村(居)民委員會提供生活照料,村(居)民委員會可以委託其他農村居民提供生活照料。鄉鎮人民政府或者街道辦事處應當與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村(居)民委員會以及受委託的農村居民簽訂供養服務協議,明確供養服務責任,保證農村五保供養對象享受符合要求的生活照料。
對經簽訂供養服務協議,受委託負責照料分散供養的五保供養對象的農村居民,可以從五保供養服務管理經費中給予補助,補助標准由縣級人民政府制定。第十一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根據農村五保供養實際,編制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建設規劃,統籌安排建設的項目和資金,新建、改建、擴建和修繕農村五保供養服務設施。
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由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或者縣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負責建設和管理。
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可以開展以改善農村五保供養生活條件為目的的農副業生產活動。第十二條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是政府舉辦的為農村五保供養對象提供生活照料的公益性社會服務組織。
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實行政府向社會購買服務的機制,按照服務對象與工作人員10∶1的比例聘用工作人員,所需經費由縣級財政予以保障。第十三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農村五保供養資金及其服務管理經費列入年度財政預算,實行專戶管理,專款專用。
市、縣財政統籌安排農村五保供養資金和農村五保供養服務管理經費,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的建設資金由市、縣財政負責,自治區財政給予補助。
福利彩票公益金、無明確捐贈意向的社會捐贈資金,可以安排一定比例用於農村五保供養對象的生活和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的建設。
Ⅵ 寧夏回族自治區農村五保供養辦法(2022修正)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保障農村五保供養對象的正常生活,規范農村五保供養工作,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根據國務院《農村五保供養工作條例》,制定本辦法。第二條本辦法所稱農村五保供養,是指在吃、穿、住、醫、葬方面對符合本辦法第五條規定條件的村民給予生活照顧和物質幫助。第三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內的農村五保供養工作。
發展改革、財政、審計、教育、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住房和城鄉建設、衛生健康等有關部門應當按照各自職責,做好農村五保供養的相關工作。
鄉、鎮人民政府管理本行政區域內的農村五保供養工作,具體組織實施農村五保供養對象的審核上報和供養服務工作。
村民委員會協助鄉、鎮人民政府做好農村五保供養對象的申請受理、民主評議、公示、上報和日常生活照料工作。
轄有農村居民的街道辦事處、居民委員會,履行鄉、鎮人民政府和村民委員會的農村五保供養工作職責。第四條鼓勵社會組織和個人為農村五保供養對象捐贈資金和物資;鼓勵社會工作者、志願者等為農村五保供養對象提供服務。第二章供養對象第五條具有本自治區農村戶籍的老年、殘疾或者未滿十六周歲的村民符合下列條件的,享受農村五保供養待遇:
(一)無勞動能力;
(二)無生活來源;
(三)無法定贍養、撫養、扶養義務人,或者其法定贍養、撫養、扶養義務人無贍養、撫養、扶養能力。第六條農村五保供養待遇按照下列程序申請確認:
(一)由本人向戶籍所在地的村民委員會提出申請;因年幼或者智力殘疾等原因不能表達意願的,由村民小組或者其他村民代為提出申請。
(二)村民委員會應當自收到申請材料之日起五日內組織民主評議,評議結束後對符合本辦法第五條規定條件的,將申請人的基本情況和評議意見在本村范圍內公告七日;無重大異議的,公告期滿後五日內將申請材料、評議意見和公告情況報送鄉、鎮人民政府。
(三)鄉、鎮人民政府應當自收到評議意見和有關材料之日起十五日內提出審核意見,並將審核意見和有關材料報送縣(市、區)民政部門審批。
(四)縣(市、區)民政部門應當自收到審核意見和有關材料之日起十五日內作出審批決定。對批准給予農村五保供養待遇的,發給《農村五保供養證書》;對不符合條件不予批準的,應當書面說明理由。
鄉、鎮人民政府應當對申請人的家庭狀況和經濟條件進行調查核實;必要時,縣(市、區)民政部門可以進行復核。申請人、有關組織或者個人應當配合、接受調查,如實提供有關情況。第七條申請人認為本人符合農村五保供養條件,在民主評議、公示程序階段未能通過的,可以申請鄉、鎮人民政府進行復查;鄉、鎮人民政府應當自接到復查申請之日起十五日內作出復查決定,並可以在復查期間,監督村民委員會重新進行評議、公示。第八條農村五保供養待遇自縣(市、區)民政部門作出批准決定,發給《農村五保供養證書》之日的次月起享受。第九條農村五保供養對象死亡或者不再符合本辦法第五條規定的,村民委員會或者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應當在十日內向鄉、鎮人民政府報告,鄉、鎮人民政府應當自收到報告之日起十日內審核並報縣(市、區)民政部門核准,縣(市、區)民政部門應當自收到相關材料之日起十日內核准,核銷其《農村五保供養證書》。
農村五保供養待遇自縣(市、區)民政部門核銷《農村五保供養證書》的次月起停止。第三章供養內容第十條農村五保供養包括下列供養內容:
(一)供給糧油、副食品和生活用燃料;
(二)供給服裝、被褥等生活用品和零用錢;
(三)提供符合基本居住條件的住房;
(四)提供疾病治療,對生活不能自理的給予照料;
(五)辦理喪葬事宜。第十一條農村五保供養對象的住房需要進行維修、改造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安排專項維修、改造資金,保障農村五保供養對象的住房安全。第十二條農村五保供養對象未滿十六周歲或者已滿十六周歲仍在接受義務教育的,應當保障其依法接受義務教育所需費用和學慣用品。
農村五保供養對象已滿十六周歲仍在接受高中、中等職業教育以及高等教育的,應當繼續享受農村五保供養待遇,教育行政部門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給予教育資助。
Ⅶ 湖北省農村五保供養工作規定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做好農村五保供養工作,保障農村五保對象的正常生活,健全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根據國家法律和國務院《農村五保供養工作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結合我省實際,制定本規定。第二條本規定所稱五保供養,是指對符合五保供養條件的村民,在吃、穿、住、醫、葬方面給予的經費保障、實物幫助及生活照顧。第三條五保供養是農村的集體福利事業。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五保供養工作的領導。鄉、民族鄉、鎮人民政府負責統籌安排並實施五保供養工作。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負責提供五保供養所需的經費和實物。第四條各級人民政府的民政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內的五保供養工作,其他部門和單位,應當依照有關規定,積極配合,共同做好五保供養工作。第五條鼓勵農村村民和社會各界為五保對象提供幫助。第二章五保供養對象第六條五保對象是指村民中符合下列條件的老年人、殘疾人和未成年人:
(一)無法定撫養義務人,或者雖有法定撫養義務人,但撫養義務人無撫養能力的;
(二)無勞動能力的;
(三)無生活來源的。
法定撫養義務人,是指依照《婚姻法》、《民法通則》規定負有扶養、撫養和贍養義務的人。第七條確定五保對象,應當由本人申請或者由村民小組提名,經村民委員會審核,報鄉、民族鄉、鎮人民政府批准,發給《五保供養證書》,並建立檔案。
《五保供養證書》由省民政廳統一印製。第八條五保對象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經村民委員會核實,報鄉、民族鄉、鎮人民政府批准,停止其五保供養,收回《五保供養證書》:
(一)有了法定扶養義務人且法定扶養義務人具有扶養能力的;
(二)重新獲得生活來源的;
(三)年滿16周歲且有勞動能力的。
五保對象雖已滿16周歲,但仍在校學習的,可繼續享受五保供養。第三章五保供養內容第九條五保供養的內容包括:
(一)供給糧油、燃料和水、電;
(二)供給服裝、被褥等生活用品和零用錢;
(三)提供符合基本條件的住房;
(四)及時治療疾病,對生活不能自理者安排人員照料;
(五)妥善辦理喪葬事宜;
(六)五保對象是未成年人的,要依法保障他們接受義務教育。第十條五保供養經費包括:五保對象的基本生活費(含水、電費)、醫療費、安葬費、管理和護理等工作人員的報酬及福利院,敬老院(以下均稱福利院)必需的管理費、維修費、設備添置費。第十一條五保供養標准,不應低於當年當地村民平均收入水平。具體標准由鄉、民族鄉、鎮人民政府提出,報縣級人民政府批准後執行。第四章五保供養形式第十二條對五保對象實行集中供養或者分散供養。鄉、民族鄉、鎮人民政府要積極創造條件,依靠集體和社會力量,採取多種形式、多種渠道籌資興辦福利院,集中供養五保對象。第十三條福利院應當實行民主管理,文明辦院,建立健全各類人員職責和各項管理制度,不斷提高服務質量和管理水平。要逐步改善供養設施,添置供養設備,組織五保對象開展文化娛樂和康復活動,建立五保對象健康檔案,定期為五保對象檢查身體。
五保對象入院自願,出院自由。第十四條福利院應當積極興辦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及服務業,所得收入用於改善五保對象的生活條件。不得用所得收入抵扣按規定標准應由集體統籌撥給的五保供養經費和實物。第十五條福利院的工作人員應按一名工作人員照顧五至七名五保對象的比例配備,入院五保對象中有生活完全不能自理者,可視情況適當增加工作人員。福利院工作人員中從事管理工作的,其報酬應比照村幹部的標准確定;從事護理等工作的,其報酬應比照當地勞動力當年平均收入水平的標准確定,並及時足額兌現。
福利院工作人員應當參加農村養老保險。福利院工作人員參加養老保險,比照村幹部的辦法執行。第十六條實行分散供養的,應當由鄉、民族鄉、鎮人民政府或者村民委員會、受委託的扶養人和五保對象三方簽訂五保供養協議。供養經費和實物必須保證按規定兌現。第十七條福利院的財產和五保對象的私有財產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或借口予以侵犯。第十八條五保對象的個人財產,其本人可以繼續使用,但不得自行處理;其需要代管的財產,可以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代管。五保對象死亡後,其遺產歸所在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所有;有五保供養協議的,按照協議處理。
Ⅷ 四川省《農村五保供養工作條例》實施辦法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做好農村五保供養工作,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根據國務院《農村五保供養工作條例》,結合四川省實際,制定本辦法。第二條農村五保供養,是指依照本辦法,在吃、穿、住、醫、葬等方面給予農村居民的生活照顧和物質幫助。第三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農村五保供養事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為農村五保供養工作提供保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內的農村五保供養工作,其他有關部門應當按照各自職責做好農村五保供養工作。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負責管理本行政區域內的農村五保供養工作。
村(居)民委員會協助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開展農村五保供養工作。第四條政府鼓勵社會組織或個人為農村五保供養對象和農村五保供養工作提供捐助和服務。
政府對在農村五保供養工作中做出顯著成績的單位或個人給予表彰。第二章供養對象第五條具有四川省戶籍的老年、殘疾或未滿16周歲的農村居民,無勞動能力,無生活來源,無法定贍養、撫養、扶養義務人或者其法定贍養、撫養、扶養義務人無贍養、撫養、扶養能力的,享受農村五保供養待遇。第六條確定農村五保供養對象按以下程序辦理:
(一)由農村居民本人向村(居)民委員會提出申請,因年幼或者智力殘疾無法表達意願的,由法定監護人、指定監護人、村民小組或者其他農村居民代為提出申請。
(二)經村(居)民委員會組織評議,對符合本辦法規定條件,在本村范圍內公示後無重大異議的,由村(居)民委員會將評議意見和有關材料報送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審核。
(三)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自收到評議意見之日起20日內,對申請人的家庭和經濟狀況進行調查核實,提出審核意見。對符合本辦法規定條件的,將審核意見和有關材料報送縣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審批;對不符合條件的,及時退回有關材料,並書面說明理由。
(四)縣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應當自收到審核意見和有關材料之日起20日內,對上報材料進行復核,作出審批決定。對符合本辦法規定條件的,批准其享受農村五保供養待遇,發給《農村五保供養證書》,建立檔案;對不符合條件的,及時退回有關材料,並書面說明理由。第七條申請人對評議、審核、審批有異議的,可以向村(居)民委員會或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縣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申請復核。第八條農村五保供養對象不再符合本辦法第五條規定條件的,應當及時向村(居)民委員會或者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報告,村(居)民委員會或者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應當向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報告,由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審核並報縣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批准後,核銷其《農村五保供養證書》,停止其五保供養待遇。
農村五保供養對象死亡的,村(居)民委員會或者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應當向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報告,由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審核並報縣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批准後,核銷其《農村五保供養證書》。第九條農村五保供養對象未滿16周歲或者已滿16周歲仍在接受義務教育的,應當保障他們依法接受義務教育所需費用。第三章供養內容和形式第十條農村五保供養包括下列供養內容:
(一)供給糧油、副食品和生活用燃料;
(二)供給服裝、被褥等生活用品和零用錢;
(三)提供符合基本居住條件的住房;
(四)提供基本醫療保障,對生活不能自理的給予照料;
(五)辦理喪葬事宜。第十一條農村五保供養標准不得低於當地農村居民的平均生活水平,並根據經濟發展和當地農村居民平均生活水平的提高適時調整。
農村五保供養具體標准由縣級人民政府民政、財政、統計和價格主管部門根據當地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以及有關因素擬定,報本級人民政府批准並報省人民政府備案後公布執行。
各地制定的五保供養具體標准,不得低於省人民政府制定的農村五保供養標准。第十二條農村五保供養採取集中供養和分散供養相結合的形式,鼓勵實行集中供養。患有精神病和法定傳染病的農村五保供養對象不應在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集中供養。
Ⅸ 湖北省農村五保供養條例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做好農村五保供養工作,保障農村五保供養對象的正常生活和合法權益,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根據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省行政區域內的農村五保供養,適用本條例。
本條例所稱農村五保供養,是指對符合五保供養條件的農村居民,在吃、穿、住、醫、葬等方面給予生活照顧、資金和物質保障。第三條農村五保供養工作應當遵循應保盡保、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集中供養與分散供養相結合,供養標准和水平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第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是本行政區域農村五保供養工作的責任主體,應當加強對農村五保供養工作的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將農村五保供養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健全醫療、教育、住房等專項救助制度,逐步提高農村五保供養水平。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的農村五保供養工作。發展和改革、教育、公安、財政、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國土資源、住房和城鄉建設、農業、文化、衛生計生、殘聯等相關部門和單位,按照各自職責共同做好農村五保供養工作。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負責組織實施農村五保供養對象(以下簡稱供養對象)的申請受理、審核和供養服務具體工作。村(居)民委員會協助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做好供養對象的民主評議、公告和日常生活照料等工作。第六條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組織應當採取措施,健全保障供養對象權益的各項制度,逐步改善供養對象生活、健康、安全以及參與社會發展的條件。
各級人民政府及其相關部門和報刊、廣播、電視、網路等媒體應當加強農村五保供養工作的宣傳,形成全社會尊重、關心、幫助供養對象的社會風尚。第七條對在農村五保供養工作中做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按照國家和省有關規定給予表彰、獎勵。第二章供養對象和內容第八條無勞動能力、無生活來源且無法定贍養、撫養、扶養義務人,或者其法定贍養、撫養、扶養義務人無贍養、撫養、扶養能力的農村居民,享受農村五保供養待遇。
已滿六十周歲的老年人,未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人以及經傷殘鑒定喪失勞動能力的殘疾人,視為無勞動能力。
個人收入低於當地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視為無生活來源。第九條確認供養對象,應當按照下列程序辦理:
(一)由農村居民本人或者受委託人向戶籍所在地的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提出申請。本人申請有困難的,可以由村(居)民委員會代為提出申請。
(二)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自受理申請之日起十日內,對申請人的家庭狀況、經濟條件等進行核實,提出審核意見,並委託村(居)民委員會進行民主評議。對符合條件的,在申請人所在村(社區)進行公告,公告期不少於七日。無重大異議的,將審核意見和有關材料報送縣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
(三)縣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應當自收到審核意見之日起十五日內作出審批決定。對符合條件的,予以批准;對不符合條件不予批準的,應當向申請人書面說明理由。
申請人認為本人符合農村五保供養條件,未獲批準的,可以向審核、審批機關申請復查。審核、審批機關應當自收到復查申請之日起十五日內作出復查決定。第十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應當建立農村居民家庭經濟狀況信息平台,為認定供養對象提供依據。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和村(居)民委員會應當及時掌握轄區居民生活情況,主動為符合條件的人員依法辦理供養。第十一條農村五保供養包括下列內容:
(一)供給糧油、副食品以及生活用燃料;
(二)供給服裝、被褥等生活用品和零用錢;
(三)提供符合基本居住條件的住房;
(四)提供疾病治療、日常診療,對生活不能自理的給予照料;
(五)辦理喪葬事宜。
供養對象未滿十六周歲或者已滿十六周歲正在接受義務教育、高中教育(含中等職業教育)、普通高等教育的,享受農村五保供養待遇,並根據不同教育階段需求,採取減免相關費用、發放助學金、給予生活補助等方式,保障其學習和生活。
Ⅹ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實施《農村五保供養工作條例》辦法
第一條為了保障農村五保供養對象的正常生活,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根據國務院《農村五保供養工作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結合自治區實際,制定本辦法。第二條農村五保供養是指依照《條例》和本辦法規定,在吃、穿、住、醫、葬方面給予供養對象的生活照顧和物質幫助。第三條農村五保供養應當實行財政供養為主,採取分散供養與集中供養相結合的方式,遵循應保盡保,動態管理和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第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農村五保供養工作的領導,保障供養對象的基本生活條件,不斷提高供養水平。
縣(市)以上民政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內的農村五保供養工作;財政、發展改革、審計、衛生、教育等部門按照各自職責,負責農村五保供養的相關工作。
鄉(鎮)人民政府管理本行政區域內的農村五保供養工作,具體負責組織實施農村五保供養對象的審核上報和供養服務工作。
村民委員會協助鄉(鎮)人民政府履行農村五保供養對象的申請受理、民主評議、公告、上報和日常生活照料等工作。第五條鼓勵、引導和支持社會組織和個人為農村五保供養對象和農村五保供養工作提供捐助和服務。第六條同時符合下列條件的老年、殘疾和青少年村民,享受五保供養待遇:
(一)無勞動能力。年滿60周歲的老年人、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證》的二級以上殘疾人、未滿16周歲或者已滿16周歲但仍在接受義務教育的青少年,視為無勞動能力。
(二)無生活來源。雖然有土地承包經營收入、集體經營分配收入或者其他收入但生活水平仍低於當地村民平均生活水平的,視為無生活來源。
(三)無法定贍養、撫養、扶養義務人,或者其法定贍養、撫養、扶養義務人無贍養、撫養、扶養能力。法定贍養、撫養、扶養人因生活困難需要經常救濟,或者法定贍養、撫養、扶養義務人年老、多病、殘疾、無勞動能力、無生活來源或者失蹤的,視為無贍養、撫養、扶養能力。第七條農村五保供養的申請和審批程序,按照《條例》的規定執行。
縣(市)民政部門應當對符合五保供養條件的村民登記造冊,建立農村五保供養對象資料庫。第八條農村五保供養對象可以自行選擇集中供養或者分散供養形式。
集中供養的,由鄉(鎮)人民政府與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簽訂供養服務協議。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應當按照協議確定的內容、標准和質量提供供養服務。
分散供養的,可以由村民委員會或者村民委員會委託的村民提供照料,也可以由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提供供養服務。委託供養的,村民委員會應當與受委託方簽訂協議,明確雙方的權利和義務,保證農村五保供養對象享受符合要求的供養。第九條對農村五保供養對象,供給糧油、副食品和生活用燃料;供給服裝、被褥等生活用品和零用錢;提供符合基本居住條件的住房;提供疾病治療;對生活不能自理的,給予照料。第十條農村五保供養對象的疾病治療,應當與當地新型農牧區合作醫療和農村醫療救助制度相銜接。縣(市)民政部門應當從農村醫療救助資金中為農村五保供養對象繳納參加新型農牧區合作醫療個人負擔的費用。農村五保供養對象的疾病治療費用,在新型農牧區合作醫療資金中按規定報銷後,個人承擔部分納入農村醫療救助范圍內按規定給予補助,不足部分從農村五保供養資金中支出。
納入新型農牧區合作醫療的農村五保供養對象,在新型農牧區合作醫療定點醫療機構門診就醫的,免繳普通掛號費和診療費,減半繳納注射費和輸液觀察費;住院的,按照城鎮特殊醫療救助人員繳費標准繳納費用。第十一條農村五保供養對象未滿16周歲或者已滿16周歲仍繼續在接受義務教育的,享受國家和自治區規定的救助待遇;其他必要的費用,從農村五保供養資金中支出,保障其依法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考取高中、中等職業學校或者普通高等院校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教育部門應當將其納入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予以資助。第十二條縣(市)人民政府應當為分散供養的農村五保供養對象安排危舊房改造資金,對其現住危舊房進行維修、改造。第十三條農村五保供養對象死亡後,集中供養的,由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辦理喪葬事宜;分散供養的,由村民委員會辦理喪葬事宜。
農村五保供養對象的喪葬補助費按其12個月供養標准一次性計發。喪葬補助費從農村五保供養經費中核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