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社會組織條例

社會組織條例

發布時間: 2022-09-16 17:14:38

Ⅰ 社會組織管理辦法

為加強社會組織信用信息管理,推進社會組織信用體系建設,促進社會組織健康有序發展,依據有關法律法規和國家有關規定,制定本辦法。
本辦法適用於社會組織登記管理機關(以下簡稱登記管理機關)在依法履行職責過程中形成或者獲取的與社會組織信用狀況有關信息的管理。
政府其他有關部門以及司法機關在履行職責過程中形成的與社會組織信用狀況有關的信息,依法依規納入社會組織信用信息進行管理。
國務院民政部門指導全國社會組織信用信息管理工作。
國務院民政部門和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負責在本機關登記的社會組織信用信息管理工作。
社會組織信用信息的管理應當遵循依法公開、統一管理、分級負責、信息共享、動態更新的原則。
登記管理機關開展社會組織信用信息管理工作,應當依法保守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
社會組織信用信息包括基礎信息、年報信息、行政檢查信息、行政處罰信息和其他信息。
基礎信息是指反映社會組織登記、核准和備案等事項的信息。
年報信息是指社會組織依法履行年度工作報告義務並向社會公開的信息。
行政檢查信息是指登記管理機關及政府有關部門對社會組織開展監督檢查形成的結論性信息。
行政處罰信息是指社會組織受到的行政處罰種類、處罰結果、違法事實、處罰依據、處罰時間、作出行政處罰的部門等信息。
其他信息是指社會組織評估等級及有效期限、獲得的政府有關部門的表彰獎勵、承接政府購買服務或者委託事項、公開募捐資格、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資格等與社會組織信用有關的信息。
登記管理機關應當在信息形成或者獲取後5個工作日內將應予記錄的社會組織信用信息採集錄入到社會組織信息管理系統。尚未建立社會組織信息管理系統的登記管理機關,應當採取適當方式及時採集、記錄相關信息。
登記管理機關應當加強對信用信息的管理和維護,保證信息安全。
登記管理機關依據社會組織未依法履行義務或者存在違法違規行為的有關信用信息,建立社會組織活動異常名錄和嚴重違法失信名單制度。
因非行政處罰事項被列入活動異常名錄或者嚴重違法失信名單的社會組織,登記管理機關在作出決定前,應當向社會組織書面告知列入的事實、理由、依據及其依法享有的權利。通過登記的住所無法取得聯系的,可以通過互聯網公告告知。
社會組織對被列入活動異常名錄或者嚴重違法失信名單有異議的,可以在收到告知書之日起10個工作日內向登記管理機關提出書面陳述申辯意見並提交相關證明材料。通過公告方式告知的,社會組織自公告之日起30日內未提交陳述申辯意見的,視為無異議。
登記管理機關應當自收到陳述申辯意見之日起10個工作日內進行核實,作出是否列入活動異常名錄或者嚴重違法失信名單的決定,並書面告知申請人。
綜上所述:關於社會組織管理辦法的問題,建議大家咨詢當地的相關部門,因為每個地區可能不同.
法律依據:《社會組織登記管理條例》第四條社會組織應當遵守憲法、法律、法規、規章和國家政策,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不得從事或者資助危害國家統一、安全和民族團結,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以及其他組織和公民的合法權益,違背社會公德的活動。
社會組織不得從事營利性經營活動。

Ⅱ 遼寧省社會組織管理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加強社會組織管理,促進社會組織健康有序發展,根據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所稱社會組織,是指在本省行政區域內登記的社會團體、社會服務機構(民辦非企業單位)、基金會。第三條在本省行政區域內對社會組織實施監督管理,適用本條例。第四條社會組織應當遵守憲法、法律、法規,不得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以及其他組織和個人的合法權益。

社會組織不得從事營利性活動。第五條省、市、縣(含縣級市、區,下同)人民政府民政部門是社會組織登記管理機關,依法履行監督管理職責,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

省、市、縣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或者省、市、縣人民政府依法授權的組織是相關社會組織的業務主管單位,依法履行監督管理職責,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

財政、稅務、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外事、審計、公安等有關行政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負責社會組織的相關監督管理工作。第六條在社會組織中,根據中國共產黨章程及有關規定,建立中國共產黨的組織並開展活動。第二章設立、變更和注銷第七條登記管理機關應當會同業務主管單位、有關部門對社會組織發起人、擬任負責人資格、社會組織名稱、業務范圍等依法進行審查。第八條登記管理機關應當對申請人提交的申請材料進行審查,並報請同級人民政府審定同意後,依照法定程序辦理。第九條設立下列社會組織,可以依法直接登記:

(一)由從事相同性質經濟活動的單位、同業人員組成的,或者同地域經濟類的行業協會商會;

(二)在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領域內從事學術研究和交流活動的社會團體、社會服務機構;

(三)提供扶貧、濟困、扶老、救孤、恤病、助殘、救災、助醫、助學服務的公益慈善類社會組織;

(四)為滿足城鄉社區居民生活需求,在社區內活動的城鄉社會服務類社會團體、社會服務機構。第十條社會組織變更登記事項,應當按照相關規定履行內部民主決策程序後,到登記管理機關辦理相關手續。

有業務主管單位的,需經業務主管單位審查同意後到登記管理機關辦理相關變更登記手續。第十一條社會組織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向登記管理機關申請注銷登記:

(一)出現章程規定的終止情形的;

(二)決定自行解散的;

(三)因分立、合並需要解散的;

(四)依法被撤銷登記或者吊銷法人登記證書的。

社會組織辦理注銷登記前,應當在業務主管單位和其他有關機關的指導下組成清算組進行清算,並在清算工作結束之日起十五日內,向登記管理機關依法辦理相關事項。第三章內部治理第十二條社會組織的會員(會員代表)大會、理事會是社會組織的決策機構,依法行使下列職權:

(一)制定修改章程;

(二)制定修改會費標准;

(三)制定修改選舉辦法;

(四)審議工作報告和財務報告;

(五)決定終止事項;

(六)章程規定的其他事項。第十三條社會組織可以根據規模設立監事會或者監事。監事不得由理事、理事的近親屬或者社會組織財會人員兼任。第十四條社會團體的理事會不履行召集會員(會員代表)大會職責的,三分之一以上的會員可以聯合推舉召集人召集並主持會員(會員代表)大會。第十五條社會組織應當建立以章程為核心的內部管理制度,健全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誠信自律和廉潔從業機制。第十六條社會組織應當建立內部信息披露機制,每年至少向會員或者理事公布一次其重大活動、財務狀況、工作報告等信息。

社會組織接受捐贈、資助的,應當在接受捐贈、資助後十五個工作日內向社會公布接受捐贈、資助的信息,並在年度報告中披露使用捐贈、資助款物的有關情況。第十七條社會組織的資產及收入應當全部用於章程規定的業務范圍和公益事業的發展,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

社會組織的財產處置應當符合其章程規定的宗旨和服務活動的業務范圍,不得在會員或者理事中進行分配。第十八條社會組織應當執行國家規定的民間非營利組織會計制度。

社會組織應當保證會計資料合法、真實、准確、完整,並按照有關規定保管會計資料。

Ⅲ 遼寧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遼寧省社會組織管理條例》等6件地方性法規的決定

一、遼寧省社會組織管理條例

1.將第八條修改為:「登記管理機關應當對申請人提交的設立登記申請材料進行審查,依照法定程序辦理。」

2.將第十二條修改為:「社會組織的會員(會員代表)大會、理事會等社會組織的權力機構或者決策機構,依法行使下列職權:

「(一)制定修改章程;

「(二)制定修改會費標准;

「(三)制定修改選舉辦法;

「(四)審議工作報告和財務報告;

「(五)決定終止事項;

「(六)章程規定的其他事項。」

3.將第三十三條第一項修改為:「(一)對申請登記的社會組織未依法登記的;」二、遼寧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辦法

1.刪除第十二條。

2.刪除第十三條。

3.將第二十二條作為第二十條,修改為:「醫療機構的醫務人員違反規定,將不符合國家規定標準的血液用於患者的,由衛生行政部門責令改正;給患者健康造成損害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此外,對條文順序做相應調整。三、遼寧省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條例

1.將三十八條第二款修改為:「任何單位不得以各種方式強制中小企業贊助捐贈、訂購報刊、加入社團、接受指定服務;行業組織不得依靠代行政府職能或者利用行政資源擅自設立收費項目、提高收費標准。除法律、法規另有規定外,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強制或者變相強制中小企業參加評比、達標、表彰、培訓、考核、考試以及類似活動,不得借前述活動向中小企業收費或者變相收費。」四、遼寧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辦法

1.將第二條修改為:「本法所稱農民專業合作社,是指在農村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農產品的生產經營者或者農業生產經營服務的提供者、利用者,自願聯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經濟組織。

「農民專業合作社以其成員為主要服務對象,按照國家規定的有關范圍開展業務。」

2.將第四條、第五條、第十八條、第二十三條、第二十四條、第二十五條、第二十八條中的「農業行政主管部門」修改為「農業農村部門」。

3.將第六條增加一款,作為第一款:「具有民事行為能力的公民,以及從事與農民專業合作社業務直接有關的生產經營活動的企業、事業單位或者社會組織,能夠利用農民專業合作社提供的服務,承認並遵守農民專業合作社章程,履行章程規定的入社手續的,可以成為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成員。但是,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單位不得加入農民專業合作社。」

4.將第二十八條中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門」修改為「市場監督管理部門」。五、遼寧省貨物運輸車輛超限超載治理條例

1.將第四條第一款、第十五條、第十六條、第十九條第二款、第二十四條、第二十七條中的「交通行政管理部門」修改為「交通運輸主管部門」。

2.將第四條第二款中的「工業信息化、質量技術監督、工商、財政、價格、監察」修改為「工業和信息化、市場監督管理、財政、發展改革」。

3.將第六條第二款、第七條、第三十五條中的「交通行政管理」修改為「交通運輸」。

4.將十二條第一款中的「交通」修改為「交通運輸」、「工商行政管理」修改為「市場監督管理等」。

5.將第二十九條中的「質量技術監督部門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門」修改為「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六、遼寧省公路條例

1.將第三條、第四條第二款、第八條、第十三條、第十四條、第十八條、第十九條、第二十二條、第二十八條第一款、第三十五條、第三十六條第一款、第三十八條、第四十五條、第四十六條第二款、第四十八條、第四十九條中的「交通行政主管部門」修改為「交通運輸主管部門」。

2.將第八條中的「規劃行政主管部門」修改為「自然資源主管部門」。

3.將第十一條第一款中的「國土資源」修改為「自然資源」。

4.將第十六條修改為:「公路建設必須符合公路工程技術標准。縣以上交通運輸主管部門應當切實履行公路工程質量管理職責。對經交工驗收合格批准試運營的公路或竣工驗收合格批准運營的公路發生工程質量事故的,省交通運輸主管部門應當及時調查處理。」

5.將第二十條中的「建設行政主管部門」修改為「住房城鄉建設部門」。

6.將第二十五條修改為:「鐵輪車、履帶車和其他可能損害公路路面的機具,不得在公路上行駛。

「農業機械因當地田間作業需要在公路上短距離行駛,可以不受前款限制,但是應當採取安全保護措施。對公路造成損壞的,應當依法按照損壞程度予以補償。」

7.將第四十五條中的「物價」修改為「發展改革」。

此外,對相關法規個別文字作了修改。

本決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決定》涉及的法規,根據本決定作相應修改並重新公布。

Ⅳ 迄今為止,我國社會組織管理一直沿用的是哪三個條例都是哪一年頒布的

《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基金會管理條例》和《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
1998年10月25日,國務院發布《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1998年10月25日,國務院發布《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2004年3月8日,國務院公布《基金會管理條例》。
2018年8月3日,民政部公布了《社會組織登記管理條例(草案徵求意見稿)》全文,徵求社會各界意見,意見反饋截止時間為2018年9月1日。新條例正式施行後,《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基金會管理條例》和《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三大條例將同時廢止。

Ⅳ 廣州市社會組織管理辦法(2014修訂)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促進社會組織發展,加強社會組織管理,促進社會組織誠信自律,發揮社會組織在社會管理服務中的作用,根據《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基金會管理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規定,結合本市社會組織登記管理改革的實際,制定本辦法。第二條本辦法所稱社會組織是指在本市行政區域內登記注冊的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基金會。第三條本市行政區域內社會組織的登記、培育及其監督管理適用本辦法。第四條社會組織管理堅持政社分開、權責明確、依法自治的原則。第五條市、區(縣級市)民政部門是本市行政區域內社會組織的登記管理機關。

法律、法規規定社會組織成立需經前置審批的,由相關部門作為該類社會組織的業務主管單位(以下統稱業務主管單位),依法履行業務主管單位職責。

全市各級教育、宗教、公安、司法、財政、衛生、物價等行政管理部門應當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對社會組織實施監督管理。第六條社會組織管理遵循培育發展與規范管理並重的原則。全市各級政府及其部門應當推動社會組織健康有序發展,支持、引導社會組織參與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增強社會組織化解社會矛盾、提供社會服務和參與社會管理的能力。第二章成立登記第七條民辦非營利教育培訓機構、民辦非營利醫療機構、民辦社會福利機構、民辦博物館等法律、行政法規規定需經前置審批的社會組織,應當先經業務主管單位同意,取得相應許可證書或者批復文件後向登記管理機關申請成立登記。

前款規定之外的其他社會組織可以直接向登記管理機關申請成立登記。第八條同一行政區域內,可以成立兩個以上業務范圍相同或者相似的社會組織,但社會組織的名稱及標識應當有明顯區別。第九條在本市設立登記的社會團體會員數量不得少於15個。第十條社會組織的名稱應當符合法律、法規的規定,不得違背社會公德和公序良俗,並遵守下列規定:

(一)與其業務范圍、成員分布、活動地域相一致,准確反映其特徵。

(二)不得冠以「中國」、「全國」、「中華」、「廣東」等字樣。

(三)社會組織加冠字型大小的,不得用政治性、宗教性或者容易引起歧義的字型大小。

(四)不得與已經合法登記注冊或者登記管理機關已經受理登記申請的社會組織名稱重名或者無明顯區別。

社會組織申請登記的名稱出現上述情形的,登記管理機關不予登記。第十一條社會組織應當有固定的住所,且該住所必須具有郵政通信可達地址。第十二條基金會成立登記時,應當向登記管理機關提供具備資質的社會驗資機構出具的驗資報告。

社會團體和民辦非企業單位成立登記時不需向登記管理機關提供驗資報告。第十三條申請登記社會團體,發起人應當向登記管理機關提交下列文件:

(一)申請書;

(二)登記住所使用權證明;

(三)發起人和擬任負責人的基本情況、身份證明;

(四)章程草案。第十四條申請登記民辦非企業單位,發起人應當向登記管理機關提交下列文件:

(一)申請書;

(二)場所使用權證明;

(三)擬任負責人的基本情況、身份證明;

(四)章程草案。

屬於本辦法第七條第一款規定的需經前置審批的民辦非企業單位,還需提交相關許可證(副本)或者業務主管單位的批准文件。第十五條申請登記基金會,發起人應當向登記管理機關提交下列文件:

(一)申請書;

(二)章程草案;

(三)驗資證明和住所證明;
(四)理事名單、身份證明以及擬任理事長、副理事長、秘書長簡歷。第十六條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基金會的發起人或者舉辦者(以下統稱發起人)應當於召開籌備成立大會後15日內向登記管理機關提交成立登記的相關材料。提交材料不全的,登記管理機關應當於5個工作日內出具《材料補正通知書》;提交材料齊全的,登記管理機關應當自受理社會組織成立登記申請之日起20個工作日內作出是否批准成立登記的決定。不予批準的,應當書面說明理由。第十七條社會團體和基金會可以設立分支(代表)機構。

分支(代表)機構不具有法人資格,其法律責任由設立該分支(代表)機構的社會組織承擔。

Ⅵ 廣州市社會組織管理辦法(2015修改)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促進社會組織發展,加強社會組織管理,促進社會組織誠信自律,發揮社會組織在社會管理服務中的作用,根據《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基金會管理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規定,結合本市社會組織登記管理改革的實際,制定本辦法。第二條本辦法所稱社會組織是指在本市行政區域內登記注冊的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基金會。第三條本市行政區域內社會組織的登記、培育及其監督管理適用本辦法。第四條社會組織管理堅持政社分開、權責明確、依法自治的原則。第五條市、區民政部門是本市行政區域內社會組織的登記管理機關。
法律、法規規定社會組織成立需經前置審批的,由相關部門作為該類社會組織的業務主管單位(以下統稱業務主管單位),依法履行業務主管單位職責。
全市各級教育、宗教、公安、司法、財政、衛生、物價等行政管理部門應當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對社會組織實施監督管理。第六條社會組織管理遵循培育發展與規范管理並重的原則。全市各級政府及其部門應當推動社會組織健康有序發展,支持、引導社會組織參與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增強社會組織化解社會矛盾、提供社會服務和參與社會管理的能力。第二章成立登記第七條民辦非營利教育培訓機構、民辦非營利醫療機構、民辦社會福利機構、民辦博物館等法律、行政法規規定需經前置審批的社會組織,應當先經業務主管單位同意,取得相應許可證書或者批復文件後向登記管理機關申請成立登記。
前款規定之外的其他社會組織可以直接向登記管理機關申請成立登記。第八條同一行政區域內,可以成立兩個以上業務范圍相同或者相似的社會組織,但社會組織的名稱及標識應當有明顯區別。第九條在本市設立登記的社會團體會員數量不得少於15個。第十條社會組織的名稱應當符合法律、法規的規定,不得違背社會公德和公序良俗,並遵守下列規定:
(一)與其業務范圍、成員分布、活動地域相一致,准確反映其特徵。
(二)不得冠以「中國」、「全國」、「中華」、「廣東」等字樣。
(三)社會組織加冠字型大小的,不得用政治性、宗教性或者容易引起歧義的字型大小。
(四)不得與已經合法登記注冊或者登記管理機關已經受理登記申請的社會組織名稱重名或者無明顯區別。
社會組織申請登記的名稱出現上述情形的,登記管理機關不予登記。第十一條社會組織應當有固定的住所,且該住所必須具有郵政通信可達地址。第十二條基金會成立登記時,應當向登記管理機關提供具備資質的社會驗資機構出具的驗資報告。
社會團體和民辦非企業單位成立登記時不需向登記管理機關提供驗資報告。第十三條申請登記社會團體,發起人應當向登記管理機關提交下列文件:
(一)申請書;
(二)登記住所使用權證明;
(三)發起人和擬任負責人的基本情況、身份證明;
(四)章程草案。第十四條申請登記民辦非企業單位,發起人應當向登記管理機關提交下列文件:
(一)申請書;
(二)場所使用權證明;
(三)擬任負責人的基本情況、身份證明;
(四)章程草案。
屬於本辦法第七條第一款規定的需經前置審批的民辦非企業單位,還需提交相關許可證(副本)或者業務主管單位的批准文件。第十五條申請登記基金會,發起人應當向登記管理機關提交下列文件:
(一)申請書;
(二)章程草案;
(三)驗資證明和住所證明;
(四)理事名單、身份證明以及擬任理事長、副理事長、秘書長簡歷。第十六條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基金會的發起人或者舉辦者(以下統稱發起人)應當於召開籌備成立大會後15日內向登記管理機關提交成立登記的相關材料。提交材料不全的,登記管理機關應當於5個工作日內出具《材料補正通知書》;提交材料齊全的,登記管理機關應當自受理社會組織成立登記申請之日起20個工作日內作出是否批准成立登記的決定。不予批準的,應當書面說明理由。第十七條社會團體和基金會可以設立分支(代表)機構。
分支(代表)機構不具有法人資格,其法律責任由設立該分支(代表)機構的社會組織承擔。

Ⅶ 遼寧省社會組織管理辦法

第一條為了加強社會組織管理,促進社會組織健康有序發展,根據《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我省實際,制定本辦法。第二條本辦法所稱社會組織,是指在我省行政區域內登記的社會團體、社會服務機構、基金會。第三條在我省行政區域內對社會組織實施監督管理,適用本辦法。第四條社會組織管理應當遵循統一登記、各司其職、協調配合、分級負責、依法監管、政社分開的原則。第五條省、市、縣(含縣級市、區,下同)人民政府民政部門是社會組織登記管理機關,依法履行監督管理職責,但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
有關行政部門或者縣以上人民政府確認、授權的組織,是相關社會組織的業務主管單位,依法履行監督管理職責,但國家另有規定的除外。
發展改革、財政、稅務、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外事、審計、公安等有關行政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負責社會組織的相關監督管理工作。第六條社會組織應當建立以章程為核心的內部管理制度,健全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誠信自律和廉潔從業機制。
社會組織的章程應當符合法律、法規規定。第七條社會組織應當建立內部信息披露機制,每年至少向組織成員公布一次其重大活動、財務狀況、工作報告等信息。
社會組織接受捐贈、資助的,應當在接受捐贈、資助後15個工作日內向社會公布接受捐贈、資助的信息,並在年度報告中披露使用捐贈、資助款物的有關情況。第八條除法律、法規另有規定外,社會組織的資產及收入應當全部用於章程規定的業務范圍和公益事業的發展。
社會組織的財產處置應當符合其章程規定的宗旨和服務活動的業務范圍,不得在成員中進行分配。第九條社會組織應當執行國家規定的民間非營利組織會計制度。
社會組織應當保證會計資料合法、真實、准確、完整,並按照有關規定保管會計資料。第十條社會組織應當遵守憲法、法律規定,不得違背社會公德。
社會組織不得從事下列行為:
(一)強迫單位和個人加入或者限制其退出社會組織,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
(二)對組織成員進行財產或者人身處罰;
(三)強迫單位和個人捐贈或者強行攤派;
(四)利用境外捐款或者資助從事危害國家安全、破壞社會秩序的活動,非宗教團體的社會組織利用境外捐款或者資助從事宗教活動;
(五)在社會組織成員之外開展涉企評比、達標、表彰活動;
(六)與社會組織宗旨、章程無關的行為。第十一條社會組織有下列重大事項的,應當在重大事項發生10日前向登記管理機關和有關主管部門書面報告,並提交活動的內容、方式、規模、參加人員、時間、地點、經費等相關材料:
(一)召開會員(會員代表)大會;
(二)接受境外捐款或者資助;
(三)涉外和涉及港、澳、台地區活動;
(四)基金會、公益性慈善組織面向公眾開展募捐活動;
(五)其他重大事項。第十二條登記管理機關應當會同有關部門建立社會組織負責人任職、約談、警告、從業禁止等制度,並實行法定代表人任中和離任審計制度。第十三條登記管理機關應當會同有關部門建立社會組織資金監管機制,開展社會組織資金運行的風險評估。第十四條登記管理機關應當完善社會組織分類評估制度,建立社會組織第三方評估機制,將評估結論作為政府向社會組織轉移職能和購買服務的重要依據。第十五條登記管理機關應當建立社會組織信用檔案,並納入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統,推動社會組織建立誠信承諾制度,並採取行業性誠信激勵和懲戒措施。第十六條登記管理機關應當建立社會組織信息發布平台,及時、准確地向社會公開社會組織登記管理及其他依法應當予以公告、公示的信息。第十七條鼓勵社會公眾和新聞媒體對社會組織進行監督。
單位和個人有權舉報社會組織的違法行為。登記管理機關和有關部門接到舉報後,應當依法處理。舉報經查證屬實的,應當予以獎勵。第十八條違反本辦法規定,社會組織在社會組織成員之外開展涉企評比、達標、表彰活動的,由登記管理機關依法予以警告,責令改正或者停止活動,並可以責令撤換有關責任人員;情節嚴重的,予以撤銷登記。

Ⅷ 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1998)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保障公民的結社自由,維護社會團體的合法權益,加強對社會團體的登記管理,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建設,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所稱社會團體,是指中國公民自願組成,為實現會員共同意願,按照其章程開展活動的非營利性社會組織。
國家機關以外的組織可以作為單位會員加入社會團體。第三條成立社會團體,應當經其業務主管單位審查同意,並依照本條例的規定進行登記。
社會團體應當具備法人條件。
下列團體不屬於本條例規定登記的范圍:
(一)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人民團體;
(二)由國務院機構編制管理機關核定,並經國務院批准免於登記的團體;
(三)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內部經本單位批准成立、在本單位內部活動的團體。第四條社會團體必須遵守憲法、法律、法規和國家政策,不得反對憲法確定的基本原則,不得危害國家的統一、安全和民族的團結,不得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以及其他組織和公民的合法權益,不得違背社會道德風尚。
社會團體不得從事營利性經營活動。第五條國家保護社會團體依照法律、法規及其章程開展活動,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非法干涉。第六條國務院民政部門和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是本級人民政府的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機關(以下簡稱登記管理機關)。
國務院有關部門和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國務院或者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授權的組織,是有關行業、學科或者業務范圍內社會團體的業務主管單位(以下簡稱業務主管單位)。
法律、行政法規對社會團體的監督管理另有規定的,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執行。第二章管轄第七條全國性的社會團體,由國務院的登記管理機關負責登記管理;地方性的社會團體,由所在地人民政府的登記管理機關負責登記管理;跨行政區域的社會團體,由所跨行政區域的共同上一級人民政府的登記管理機關負責登記管理。第八條登記管理機關、業務主管單位與其管轄的社會團體的住所不在一地的,可以委託社會團體住所地的登記管理機關、業務主管單位負責委託范圍內的監督管理工作。第三章成立登記第九條申請成立社會團體,應當經其業務主管單位審查同意,由發起人向登記管理機關申請籌備。第十條成立社會團體,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有50個以上的個人會員或者30個以上的單位會員;個人會員、單位會員混合組成的,會員總數不得少於50個;
(二)有規范的名稱和相應的組織機構;
(三)有固定的住所;
(四)有與其業務活動相適應的專職工作人員;
(五)有合法的資產和經費來源,全國性的社會團體有10萬元以上活動資金,地方性的社會團體和跨行政區域的社會團體有3萬元以上活動資金;
(六)有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的能力。
社會團體的名稱應當符合法律、法規的規定,不得違背社會道德風尚。社會團體的名稱應當與其業務范圍、成員分布、活動地域相一致,准確反映其特徵。全國性的社會團體的名稱冠以「中國」、「全國」、「中華」等字樣的,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經過批准,地方性的社會團體的名稱不得冠以「中國」、「全國」、「中華」等字樣。第十一條申請籌備成立社會團體,發起人應當向登記管理機關提交下列文件:
(一)籌備申請書;
(二)業務主管單位的批准文件;
(三)驗資報告、場所使用權證明;
(四)發起人和擬任負責人的基本情況、身份證明;
(五)章程草案。第十二條登記管理機關應當自收到本條例第十一條所列全部有效文件之日起60日內,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籌備的決定;不批準的,應當向發起人說明理由。第十三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登記管理機關不予批准籌備:
(一)有根據證明申請籌備的社會團體的宗旨、業務范圍不符合本條例第四條的規定的;
(二)在同一行政區域內已有業務范圍相同或者相似的社會團體,沒有必要成立的;
(三)發起人、擬任負責人正在或者曾經受到剝奪政治權利的刑事處罰,或者不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
(四)在申請籌備時弄虛作假的;
(五)有法律、行政法規禁止的其他情形的。

Ⅸ 遼寧省社會組織管理條例(2021修正)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加強社會組織管理,促進社會組織健康有序發展,根據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所稱社會組織,是指在本省行政區域內登記的社會團體、社會服務機構(民辦非企業單位)、基金會。第三條在本省行政區域內對社會組織實施監督管理,適用本條例。第四條社會組織應當遵守憲法、法律、法規,不得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以及其他組織和個人的合法權益。

社會組織不得從事營利性活動。第五條省、市、縣(含縣級市、區,下同)人民政府民政部門是社會組織登記管理機關,依法履行監督管理職責,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

省、市、縣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或者省、市、縣人民政府依法授權的組織是相關社會組織的業務主管單位,依法履行監督管理職責,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

財政、稅務、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外事、審計、公安等有關行政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負責社會組織的相關監督管理工作。第六條在社會組織中,根據中國共產黨章程及有關規定,建立中國共產黨的組織並開展活動。第二章設立、變更和注銷第七條登記管理機關應當會同業務主管單位、有關部門對社會組織發起人、擬任負責人資格、社會組織名稱、業務范圍等依法進行審查。第八條登記管理機關應當對申請人提交的設立登記申請材料進行審查,依照法定程序辦理。第九條設立下列社會組織,可以依法直接登記:

(一)由從事相同性質經濟活動的單位、同業人員組成的,或者同地域經濟類的行業協會商會;

(二)在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領域內從事學術研究和交流活動的社會團體、社會服務機構;

(三)提供扶貧、濟困、扶老、救孤、恤病、助殘、救災、助醫、助學服務的公益慈善類社會組織;

(四)為滿足城鄉社區居民生活需求,在社區內活動的城鄉社會服務類社會團體、社會服務機構。第十條社會組織變更登記事項,應當按照相關規定履行內部民主決策程序後,到登記管理機關辦理相關手續。

有業務主管單位的,需經業務主管單位審查同意後到登記管理機關辦理相關變更登記手續。第十一條社會組織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向登記管理機關申請注銷登記:

(一)出現章程規定的終止情形的;

(二)決定自行解散的;

(三)因分立、合並需要解散的;

(四)依法被撤銷登記或者吊銷法人登記證書的。

社會組織辦理注銷登記前,應當在業務主管單位和其他有關機關的指導下組成清算組進行清算,並在清算工作結束之日起十五日內,向登記管理機關依法辦理相關事項。第三章內部治理第十二條社會組織的會員(會員代表)大會、理事會等社會組織的權力機構或者決策機構,依法行使下列職權:

(一)制定修改章程;

(二)制定修改會費標准;

(三)制定修改選舉辦法;

(四)審議工作報告和財務報告;

(五)決定終止事項;

(六)章程規定的其他事項。第十三條社會組織可以根據規模設立監事會或者監事。監事不得由理事、理事的近親屬或者社會組織財會人員兼任。第十四條社會團體的理事會不履行召集會員(會員代表)大會職責的,三分之一以上的會員可以聯合推舉召集人召集並主持會員(會員代表)大會。第十五條社會組織應當建立以章程為核心的內部管理制度,健全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誠信自律和廉潔從業機制。第十六條社會組織應當建立內部信息披露機制,每年至少向會員或者理事公布一次其重大活動、財務狀況、工作報告等信息。

社會組織接受捐贈、資助的,應當在接受捐贈、資助後十五個工作日內向社會公布接受捐贈、資助的信息,並在年度報告中披露使用捐贈、資助款物的有關情況。第十七條社會組織的資產及收入應當全部用於章程規定的業務范圍和公益事業的發展,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

社會組織的財產處置應當符合其章程規定的宗旨和服務活動的業務范圍,不得在會員或者理事中進行分配。第十八條社會組織應當執行國家規定的民間非營利組織會計制度。

社會組織應當保證會計資料合法、真實、准確、完整,並按照有關規定保管會計資料。

熱點內容
職業道德自查自糾 發布:2025-01-18 15:33:54 瀏覽:125
環境政策法規 發布:2025-01-18 15:32:32 瀏覽:642
法律概念上市公司 發布:2025-01-18 14:58:08 瀏覽:840
公司法律風險解決方案 發布:2025-01-18 14:45:04 瀏覽:605
兩項新民法 發布:2025-01-18 13:43:27 瀏覽:491
民法115條 發布:2025-01-18 13:40:23 瀏覽:128
人民法院錯案追究 發布:2025-01-18 13:21:33 瀏覽:81
治安處罰條例新 發布:2025-01-18 12:48:20 瀏覽:573
佔用紅樹林保護區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8 12:14:06 瀏覽:15
北京刑事沒輸過律師 發布:2025-01-18 12:09:11 瀏覽: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