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水資源保護條例
㈠ 廣東省東江流域新豐江楓樹壩白盆珠水庫庫區水資源保護辦法(2017修訂)
第一條為了加強東江流域新豐江、楓樹壩、白盆珠水庫庫區水資源保護,確保東江供水安全,根據《廣東省水利工程管理條例》、《廣東省東江西江北江韓江流域水資源管理條例》、《廣東省飲用水源水質保護條例》等有關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辦法。第二條本辦法適用於本省行政區域內新豐江、楓樹壩、白盆珠水庫庫區(以下簡稱水庫庫區)的水資源保護活動。
水庫庫區水資源保護應當堅持預防為主、全面規劃、綜合治理、強化監督、標本兼治的原則。第三條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所屬的東江流域管理機構負責組織實施水庫庫區水資源保護的統一監督、指導和協調工作。第四條水庫庫區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把庫區水資源和水環境保護納入本地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合理調整產業布局,採取防治水污染的對策和措施,改善生態環境,確保水庫庫區水質達到地表水功能區和水環境功能區劃的要求,對庫區水環境質量負責。第五條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水庫庫區水環境保護和水污染防治實施統一監督管理,定期監測水庫庫區水環境質量狀況,查處庫區水污染事件。
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水庫庫區地質環境監測和保護,對水庫庫區礦產資源開發實施監督管理。
林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水庫庫區林業生態環境建設和林業資源保護。
漁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水庫庫區的漁業生產管理。
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水庫庫區農業種植、禽畜養殖生產環境的監督管理,防止不合理使用化肥、農葯和禽畜養殖等造成的水污染。
水庫工程管理單位負責水庫工程的管理,維護水庫大壩和電站的安全運行,並協同做好水庫庫區水資源保護的有關工作。第六條東江流域管理機構應當協同水庫庫區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劃定水庫庫區的管理范圍和保護范圍。
前款所稱水庫庫區的管理范圍為水庫壩址上游壩頂高程線或者土地徵用線以下的土地和水域,庫區保護范圍為水庫壩址上游壩頂高程線或者土地徵用線以上至第一道分水嶺山脊之間的土地和水域。
水庫庫區管理范圍和保護范圍劃定以後,應當在范圍邊界埋設永久界樁,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移動和破壞所設界樁。第七條水庫庫區水資源保護規劃由東江流域管理機構會同水庫庫區所在地相關縣級人民政府編制,經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審核並徵求同級有關部門和相關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意見後,報省人民政府批准。
經批準的水庫庫區水資源保護規劃由東江流域管理機構組織實施。第八條在水庫庫區管理范圍內,應當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廣東省水利工程管理條例》、《廣東省飲用水源水質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的禁止性規定。第九條在水庫庫區保護范圍內,禁止通過煉山或者大規模機械墾伐等方式種植經濟林,禁止栽種桉樹等速生豐產林,已栽種桉樹等速生豐產林的,應當逐步實施林分林相改造,禁止從事破壞水資源的採石、開礦、取土、陡坡開荒、毀林開墾、大規模禽畜養殖等活動。第十條在水庫庫區管理范圍和保護范圍內新建、擴建和改建的各類建設項目,有關行政主管部門在審查其工程建設方案時,應當徵求東江流域管理機構的意見。
前款規定的建設項目工程施工應當接受東江流域管理機構和水行政主管部門的檢查監督,竣工驗收應當有東江流域管理機構和水行政主管部門參加。第十一條在非飲用水源保護區的入庫河流重要河段新建、改建、擴大排污口,應當經東江流域管理機構和庫區有關縣級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同意,由有管轄權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對該項目的環境影響報告書進行審批。已建的排污口,應當限期治理,實現達標排放;無法達標排放的,限期關閉。第十二條在水庫庫區管理范圍和保護范圍內應當嚴格控制興建旅遊項目。確需興建的,有關部門在批准前應當徵求省水行政主管部門的意見。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第十三條東江流域管理機構應當對水庫及入庫主要河流的重要河段水資源質量進行監測,發現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超過控制指標的,或者水功能區的水質未達到水域使用功能對水質要求的,應當及時通報流域內有關人民政府採取治理措施,並向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通報。第十四條違反本辦法第九條規定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他有關行政主管部門依照職權,責令其限期改正,對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處1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罰款,對公民可處100元以下的罰款。
㈡ 廣東省水資源管理條例
第一章 總則第一條 為合理開發、利用、節約和保護水資源,加強水資源統一管理,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及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 本省行政區域內水資源的開發、利用、節約、保護和管理,適用本條例。
本條例所稱水資源,是指地表水、地下水(包括地熱水、礦泉水)。
水資源屬國家所有,國家規定對水資源實行取水許可制度和有償使用制度。第三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水資源管理,增加和保護植被,涵養水源,防治水土流失和水污染,改善生態環境。第四條 水資源實行行政區域管理與流域管理相結合的管理體制。
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省水資源的統一管理及本條例的組織實施。市、縣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按照規定的許可權負責本行政區域內水資源的統一管理。本省設立的流域管理機構,在所管轄的范圍內行使由法律、法規和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授予的水資源管理和監督職責。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交通、建設、國土資源、經濟貿易、農業、漁業、林業等部門按照職責分工,負責本行政區域內水資源開發、利用、節約和保護的有關工作。第五條 開發、利用、節約和保護水資源應當全面規劃,統籌兼顧,綜合利用,講求效益,發揮水資源的多種功能。第六條 實行計劃用水、節約用水。第七條 鼓勵、支持開發、利用、節約和保護水資源的科學研究。第八條 在水資源開發、利用、節約、保護和管理工作中成績顯著的單位和個人,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或者有關主管部門給予表彰和獎勵。第二章 開發利用第九條 水資源綜合規劃,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組織編制,報本級人民政府批准,並報上一級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防洪、治澇、灌溉、航運、供水、水力發電、漁業等專業規劃,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組織編制,或者其他有關部門會同同級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組織編制,報本級人民政府批准。第十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把水資源規劃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在水資源不足地區,應當控制城鎮發展規模和耗水量大的工業、農業及其他建設項目。第十一條 水資源配置應當優先滿足生活用水,維護生態環境基本用水需求。第十二條 地下水年度可開采量、井點總體布局和取水層位,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確定,並報上一級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地下水的限制開采區和禁止開采區,由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會同國土資源、建設等有關部門劃定,報本級人民政府批准。第十三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按照規定的許可權,在特定的水域或者區域制定具體的水資源配置方案,報本級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第十四條 跨流域或者跨行政區域取水的,應當先徵求有關地區和部門的意見,統籌兼顧調出和調入流域或者區域的用水需求,達成協議後,方可按照規定申請辦理取水許可手續。達不成協議引起糾紛的,由共同的上一級人民政府裁決。在糾紛解決前,任何一方不得修建排水、阻水、取水和截(蓄)水工程,不得單方面改變水的現狀。第三章 取水許可第十五條 直接從江河、湖泊或者地下取水的,取水單位和個人(以下統稱取水戶)必須按照本條例的規定向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申請取水許可證。但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及其成員使用本集體經濟組織的水塘、水庫中的水的除外。第十六條 下列取水不需要申請取水許可證:
(一)家庭生活、禽畜飲用月取水量一百立方米以下的;
(二)用人力、畜力或其他簡易方法非營利性月取水量一百立方米以下的;
(三)農業灌溉、水產養殖年取地表水量十萬立方米以下的;
(四)農業抗旱應急取水的;
(五)為消除對公共安全或者公共利益的危害而必須取水的;
(六)為保障礦井等地下工程施工安全和生產安全而必須取水的;
(七)農村敬老院、中小學校自用直接取水的。第十七條 新建、改建、擴建的建設項目,需要申請或者重新申請取水許可的,應當向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提出取水許可預申請;預申請經批准後,方可向計劃、建設部門辦理立項、建設等手續;建設項目批准後,應當持有關批准文件提出取水許可申請。
不列入國家基本建設程序的取水工程,可直接向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提出取水許可申請。
㈢ 廣東省東江水系水質保護條例(2002)
第一章 總則第一條為了保護東江水系的水質,防治污染,保障水系沿岸城鄉用水及對香港供水,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和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東江水系的實際情況,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省東江流域(以下簡稱「流域」)內的幹流、支流、湖泊、水庫、渠道等地表水體和地下水體的水質保護適用本條例。第三條省人民政府和流域內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根據地表水環境功能區劃和跨行政區域水體適用的水環境質量標准,制訂轄區水質保護目標,人民政府主要負責人對實現該目標主要領導責任。第四條省人民政府和流域內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水污染防治項目列入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和計劃,並安排城市污水、生活垃圾及其他廢棄物集中處理項目的資金。
省人民政府和流域內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鼓勵和支持各類投資主體建設、經營處理城市污水、生活垃圾及其他廢棄物的設施。第五條任何單位和個人有責任保護水系的水質,有權對污染水環境的行為進行監督和檢舉。對保護水系水質有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由省人民政府和流域內各級人民政府予以表彰、獎勵。第二章管理部門及其職責第六條省和流域內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水系水污染防治工作實行統一監督管理,組織制訂水系水質保護規劃和水污染防治計劃,會同有關部門劃定飲用水源保護區,組織水質監測工作,公布水質狀況,查處水污染事故。第七條省和流域內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的有關行政管理部門,按各自的職責,協同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做好水質保護工作。
水行政主管部門參與水系水質保護規劃和水污染防治計劃的制訂;參與飲用水源保護區的劃定和水質監測工作;提供水文資料。
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農業環境保護,加強對農葯、化肥、除莠劑的使用管理;對流域內禽畜養殖業統一規劃,合理布局,加強監督管理。
林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森林環境保護,對流域內水源涵養林,護岸林等生態公益林統一規劃,加強對生態公益林保護和建設的監督管理。
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地質環境監測、管理,對流域內的礦山地質環境實施監督管理。
城市建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城市供水水源保護以及供水設施、排水設施和城市污水、生活垃圾及其他廢棄物集中處理設施的規劃、建設與管理。
海事行政主管部門負責船舶污染水域環境的監督管理,檢驗船舶的防污設備,監視港區水域,查處船舶違章排污事故。
港務管理部門負責收集、處理港區內船舶污水和廢棄物。
公安部門負責監督管理劇毒物品和放射性物品的陸域運輸、貯存和使用,防止污染水體。
衛生行政主管部門負責飲用水源的衛生監督管理,參與飲用水源保護區的劃定。第三章監督管理第八條省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和流域內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根據地表水環境功能區域及水資源保護規劃合理規劃產業布局,優化產業結構。第九條省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和流域內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必須把保護飲用水源和防治水污染納入城鄉建設規劃,建設和完善城市排水管網和污水處理設施。第十條省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和流域內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統籌兼顧,合理開發、利用和調度東江水資源,保持水庫的合理水位,調節枯水、豐水期流量。
水行政主管部門在確定水庫壩下最小泄流量時,應當維持下游水體的自然凈化能力,並徵求同級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的意見。第十一條省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和流域內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流域內生態公益林的建設和保護的監督管理,保持水土、涵養水源,增強東江水系的自然凈化能力。第十二條省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和流域內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根據水系水質控制目標,編制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計劃,並把總量控制指標逐級分階段分配到各市、縣所屬河段。
對已超過水污染物總量控制指標的地區,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不得批准新建、擴建、改建可能增加水污染排放量的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報告書。確需建設的,必須先削減本地區的污染負荷,並徵得上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的同意。第十三條流域內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按照國家規定在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源取水口和東深供水工程東江取水口一定范圍的水域和陸域,劃定飲用水地表水源一、二級保護區,報省人民政府批准。
㈣ 廣東省珠江三角洲水質保護條例
第一條為保護珠江三角洲的水質,防治水污染,保障飲用水安全,實行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促進現代化建設,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及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地區的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廣東省珠江三角洲經濟區的地表水體水質保護。珠江三角洲經濟區(以下簡稱區域)的范圍按《廣東省珠江三角洲經濟區現代化建設規劃綱要》的規定確定。
區域沿海海域水質保護不適用本條例。第三條區域內市(地級和地級以上市,下同)、縣(縣級市、區,下同)和鄉、鎮人民政府對轄區的水環境質量負責,實行水環境質量行政首長負責制。第四條區域內各級人民政府應從財政中安排專項經費用於水污染治理和水質保護。第五條區域內各市、縣人民政府應定期向上級人民政府和同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報告水質保護的情況。第六條省和區域內市、縣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轄區內的水質保護實施統一監督管理。
水利行政主管部門、重要江河的水源保護機構根據各自職責參與水質保護規劃制訂和主要江河、湖泊、水庫的水質監測。
衛生行政主管部門負責生活飲用水水源水質的衛生監督,協同調查處理飲用水源污染事故。
各級交通行政主管部門的航政、港務監督機關根據各自職責分別對船舶污染和港區環境實施監督管理。
地質礦產行政主管部門協同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礦產資源開發中的水污染防治實施監督管理。
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加強對農葯、化肥、除莠劑的使用管理,減少農業生產對水環境的污染。
林業行政主管部門參與水質保護規劃的制訂,加強對生態公益林的管理,防止水質污染。
公安、市政、環衛、國土、規劃、供水、經濟管理部門根據各自職責,協助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水質保護實施監督管理。
上述部門的水質保護工作,應接受同級環保部門的檢查和指導,對不履行法定職責的,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報同級人民政府處理。第七條省人民政府劃定區域內地表水環境質量功能區,制訂水質控制目標。
水環境質量功能區和水質目標控制方案應當包括劃定主要江河、湖泊、水庫等地表水體的水環境質量功能區和所執行的水質標准,設置跨行政區主要河流邊界斷面及其水質控制指標,明確對河流邊界斷面水質負責的相關地區。
市、縣、鎮人民政府應根據區域內地表水環境質量功能區和水質控制目標,採取相應措施保證功能區和邊界斷面水質符合規定的目標。第八條區域內主要水污染物排放實施總量控制。省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根據區域內地表水環境質量功能區和水質控制目標,將總量控制指標逐級分階段分配到各市、縣所屬主要河段。
市、縣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將區域內的企業事業單位和個體工商戶排放的水污染物控制在分配的總量控制指標內。
水污染物排放量超過總量控制指標的市、縣,必須按上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的要求限期削減水污染物排放量。第九條各地新建、擴建、改建、遷建的建設項目排放的水污染物,不得突破本行政區以及排放地點或河段的排污總量控制指標。
對已超出總量控制指標的地區,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不得批准新建、擴建、改建可能增加水污染物排放量的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報告書。確需建設的,必須先行削減本地區的污染負荷,並徵得上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的同意。第十條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在審批可能造成跨行政區域水環境污染的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報告書時,應徵求相關地區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的意見,有不同意見並協調不成的,報共同的上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裁定。第十一條向水體排放水污染物的企業事業單位和個體工商戶,應按規定向當地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申報登記擁有的污染物排放設施、處理設施和在正常作業條件下排放污染物的種類、數量和濃度等,如實填寫《排污申報登記表》。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排污申報登記表》申報的情況核實後,根據分配的總量控制指標要求,發給排污許可證,實行總量控制排放。
水污染物排放許可證管理辦法由省人民政府另行制定。第十二條排污單位必須在排污口安裝污水排放計量器,並保證計量器的正常使用。
㈤ 廣東省東江水系水質保護條例
第一章 總則第一條 為了保護東江水系水體的水質,防治污染,保障水系沿岸城鄉居民生活用水及對香港供水,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以下簡稱《水污染防治法》)及其實施細則和有關規定,結合東江水系(以下簡稱「水系」)的具體情況,制定本條例。第二條 本條例適用於廣東省東江流域(以下簡稱「流域」)內的幹流、支流、湖泊、水庫、渠道等地表水體和地下水體的水質保護。
流域內的一切單位和個人,都應遵守《水污染防治法》及其實施細則和本條例。第三條 對水系的水質要求,執行國家《GB3838━88地面水環境質量標准》和本省《DB4426━89水污染物排放標准》。第四條 省人民政府和流域內各級人民政府,必須制訂水質保護目標,人民政府主要負責人對實現該目標負主要責任,並督促管理部門和企業事業單位採取有效措施,使水系水體達到規定的要求。第五條 在流域內的單位和個人,有責任保護水系的水質,制止和檢舉污染損害水環境的行為。造成水污染的單位和個人應承擔責任,負責治理。
對保護水系水質有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由省人民政府和流域內各級人民政府予以表彰或獎勵。第二章 管理部門及其職責第六條 省和流域內市、縣人民政府環境保護部門是對水系水污染防治進行統一監督管理的機關。負責監督、檢查水污染防治法律、法規的執行,組織制訂水系水質保護規劃和水污染防治計劃,組織水質監測工作,安排水質管理和監測經費的使用,查處水體污染事故。第七條 流域內市、縣環境保護監測站(或水系環境監測站)負責本行政區內水系水質監測工作,定期向省環境保護監測中心站報送監測數據和水質分析報告。第八條 省和流域內各級人民政府的有關管理部門,按各自的職責,協同環境保護部門做好水質保護工作。
水行政主管部門參與水系水質保護規劃、水污染防治計劃的制訂和水質監測工作;提供水文、水質資料。
農林管理部門負責農業環境和森林環境保護,加強對農葯、化肥、除莠劑的使用管理。
工業和礦產資源管理部門負責規劃本系統的建設項目,監督所屬企業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和污染防治。
城建、市政和公用事業管理部門負責城鎮供水水源保護以及供水設施、排水管網設施和污水、生活廢棄物處理設施的建設與管理。
港務監督機關負責監督管理船舶的排污和毒品及放射性、腐蝕性物品的裝運,檢驗船舶防污設備,監視港區水域,查處港區違章排污事故。
港務管理部門負責收集、處理港區內船舶含油污水和廢棄物。
公安部門負責監督管理劇毒物品和放射性物品的陸域運輸、貯存和使用,防止污染水系水體。
土地管理和城市規劃部門應根據水系水質保護規劃的要求,安排各項建設用地和規劃建設項目布局。
衛生管理部門負責飲用水源的衛生監督管理和參與飲用水源保護區的劃定。
計劃、經濟、財稅等部門應貫徹治理廢水、廢氣、廢渣的各項優惠政策,安排水污染防治資金。第三章 監督管理第九條 省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和流域內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合理規劃工業布局,合理開發礦業,嚴格控制重污染型企業的建設。
有污染物排放的建設項目應設置水污染防治設施,其所需的資金、材料和設備,應與主體工程統籌安排,並做到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達到規定要求後同時投產使用(以下簡稱「三同時」)。第十條 省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和流域內各級人民政府必須把保護飲用水源和防治水污染納入城市建設規劃,建設和完善城市排水管網和污水處理設施。第十一條 省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和流域內各級人民政府開發、利用和調節、調度東江水資源,應當統籌兼顧,保持水庫的合理水位,調節枯水、豐水期流量。在確定大型水庫壩下最小泄流量時,應維持下游水體的自然凈化能力。第十二條 省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和流域內各級人民政府應加強對流域內水源林、護岸林的建設和保護,保持水土、涵養水源,增強東江自然凈化能力。第十三條 流域內城鎮集中式飲用水源取水口和東深供水工程東江取水口一定范圍的水域和陸域,由所在市、縣人民政府按國家規定劃定生活飲用水源地一、二級保護區,或由有關市、縣人民政府共同組織劃定。第十四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對轄區內造成水系水體污染的所屬排污單位作出限期治理的決定,必要時採取停業整治或關閉措施。被限期治理的排污單位應作出防治計劃並定期報告治理進度。環境保護部門對限期治理項目應進行檢查和驗收,並向同級人民政府報告。
㈥ 廣東省人民政府頒布《廣東省取水許可制度與水資源費徵收管理辦法》的通知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加強水資源管理,促進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與保護,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取水許可制度實施辦法》和《廣東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辦法》,結合我省實際,制定本辦法。第二條在本省行政區域內,凡利用水工程、機械提水設施直接從江河、湖泊或者地下取水的單位和個人,必須遵守本辦法。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前款所稱水工程,包括閘、壩(陂)及其形成的水庫、水電站、渠道、人工河道、虹吸管等蓄水、引水工程。第三條下列取水免辦取水許可和免徵水資源費:
(一)為家庭生活、家庭禽畜飲用取水的;
(二)為農業灌溉年取地表水量10萬立方米以下的;
(三)用人力、畜力或者其他簡易方法月取水量100立方米以下的;
(四)農村敬老院、中小學校直接取水自用的;
(五)為農業抗旱應急必須取水的;
(六)為保障礦井等地下工程施工安全和生產安全必須取水的,但作為水資源利用的除外;
(七)為消除對公共安全或者公共利益的危害而必須取水的。
前款(一)至(六)項取水如妨礙公共用水或他人用水權益,水行政主管部門可予以限制。第四條取水許可必須符合江河流域或者區域的綜合規劃、供水規劃和水長期供求計劃,遵守經批準的水量分配方案或者協議,防止水資源污染、地下水枯竭。第五條取水許可證持有人的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
持徵人有實行計劃用水、節約用水、防止水污染、保護水資源並按規定繳納水資源費的義務。第二章取水許可管理第六條取水許可應首先滿足城鄉居民生活用水,統籌兼顧農業、工業用水和航運、環境保護需要,當水源的水量不足時,省人民政府可對特定區域規定具體的取水優先順序。
地下水年度計劃可開采總量、井點總體布局和取水層位,由縣級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門會同地質礦產行政主管部門確定;對城市規劃區地下水年度計劃可開采總量、井點總體布局和取水層位,還應會同城市建設行政主管部門確定。
省水行政主管部門應會同省地質礦產行政主管部門劃定地下水超采區和禁采區,報省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涉及城市規劃區和城市供水水源的,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門會同省地質礦產行政主管部門和城市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劃定,報省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第七條取水許可證統一使用水利部製作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取水許可證》。取水許可證有效期不超過5年。取水期限屆滿,取水許可證即自行失效。如需要延長取水,持證人須在期限屆滿前90日內,持取水許可證等有關文件到原批准機關辦理更換取水許可證手續。第八條新建、擴建、改建的建設項目,需要申請或者重新申請取水許可的,建設單位應在報送建設項目設計任務書前向縣級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門提出預申請。建設項目批准後,建設單位應持設計任務書等有關批准文件向縣級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門提出取水許可申請。
大中型建設項目的地下水取水許可申請、供水水源地的地下水取水許可申請,須經地質礦產行政主管部門審核同意並簽署意見後,由水行政主管部門審批。
地下取水許可申請經水行政主管部門批准後,取水單位方可鑿井,井成後經過測定,核定取水量,由水行政主管部門發給取水許可證。
需要取用城市規劃區內地下水的,水行政主管部門可委託城市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審批發證,並報水行政主管部門備案。第九條本辦法實施前已經取水但未辦理取水登記的單位和個人,須在本辦法實施之日起60日內向水行政主管部門補辦登記,在城市規劃區內地下取水的,水行政主管部門可委託城市建設行政主管部門辦理,經核定後發給取水許可證。第十條取水許可實行分級管理:
(一)省水行政主管部門負責省管水利(含供水,下同)、水電及火力發電工程取水申請的受理、審批和發證,以及其他日取地表水量10萬立方米(含10萬立方米)以上取水申請的審批、發證;
(二)市水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市管水利、水電及火力發電工程和未設水行政主管部門的縣級行政區域內取水工程取水申請的受理、審批和發證,以及其他日取地表水量3萬至10萬立方米和日取地下水量單井2000立方米以上(含2000立方米)、單位井群1萬立方米以上(含1萬立方米)取水申請的審批、發證;
(三)縣級水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一)、(二)項規定外的取水申請的受理、審批和發證;
(四)跨縣級以上行政區的取水和縣級以上行政區邊界河流、湖泊有爭議的取水,由共同的上一級水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取水申請的受理、審批、發證;
(五)珠江幹流西江的取水,按國務院水行政主管部門的規定辦理。
㈦ 廣東省珠海市飲用水源水質保護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加強對珠海市飲用水源水質的保護,保障人民身體健康,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及其實施細則的有關規定,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所稱飲用水源,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第三條珠海市行政區域內飲用水源水質的保護,適用本條例。第四條珠海市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以下簡稱市環保部門),負責組織本條例的實施。第五條計劃、規劃、建設、水利、衛生、港務監督、農林、市政、供水等有關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協助環保部門做好對飲用水源水質的保護工作。第六條飲用水源水質的保護工作涉及有關市、縣的,有關市、縣應當給予配合。第七條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責任保護飲用水源,並有權對污染飲用水源的行為進行監督和舉檢舉。第二章飲用水源地和飲用水源保護區劃分第八條飲用水源地為:前山河水道、磨刀門水道、洪灣至掛定角河段、黃楊河水道、虎跳門水道、河麻溪水道、螺洲水道、橫杭水道以及各水庫。第九條飲用水源保護區分為河水飲用水源一級保護區、水庫飲用水源一級保護區和河水飲用水源二級保護區。第十條河水飲用水源一級保護區范圍為:南沙灣、平崗、廣昌、洪灣、黃楊河、南門沖各取水點上游一千米到下游一千米以內的水域以及沿取水點一側縱深一百米的陸域。第十一條水庫飲用水源一級保護區范圍為:大鏡山、梅溪、吉大、青年、銀坑、竹仙洞、南屏、蛇地坑、楊寮、正坑、坑尾、龍井、龍西、繒坑、西坑、乾務、王保、南山、荔枝園、先鋒、白水寨、愛國、大林、木頭涌、黃綠貝、紅旗村、十三灣、大水沆、推船灣、外伶仃、八一、密仔、南新、東山、山頂等水庫山塘及其集雨區陸域。第十二條河水飲用水源二級保護區范圍為:平崗取水點上游一萬米到下游三千米,廣昌取水點上游一萬米到下游八千米,黃楊河取水點上游五千米到下游三千米,洪灣取水點上游五千米到下游三千米,南門沖取水點上游一萬米到下游八千米的水域及沿各取水點一側縱深二千米的陸域,前山河道除一級保護區以外的河段及珠海市一側縱深五百米的陸域。第十三條市、縣(區)環保部門應當在各飲用水源保護區豎立標志,並標明保護飲用水源的有關規定。第三章飲用水源水質的保護第十四條飲用水源保護區的水質標准必須達到國家規定的要求。第十五條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水環境生態平衡和保護水源林、護岸林和與水源保護相關植被的責任。第十六條市環保部門根據飲用水源保護目標,對排污單位實行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直接向飲用水源地排放未經處理的廢水。向飲用水源地排放經過處理的廢水,必須向環保部門申報,按批準的數量、種類、濃度和排放方式排放。第十七條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利用滲井、滲坑、裂隙、溶洞直接或間接向飲用水源保護區排放工業廢水、含病原體污水、放射性污水以及各類有害廢渣。
禁止利用透水層孔隙、裂隙、溶洞及廢棄礦坑儲存石油、天燃氣、放射性物質、有毒有害化工原料、農葯等。第十八條新建、擴建、改建項目,直接或間接向飲用水源地排放污染物的,必須嚴格執行國家和省有關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的規定。第十九條興建地下工程設施或進行地下勘探、采礦等活動,必須採取防止地下水污染的措施。第二十條在河水飲用水源一級保護區范圍內,禁止下列行為:
(一)建設排污口、油庫、禽畜飼養場及其它與供水設施和保護水源無關的項目;
(二)堆放有可能污染水源的各種原材料;
(三)挖沙取土;
(四)停靠船舶;
(五)炸魚、毒魚、電魚等污染水環境的活動;
(六)施用有機氯、有機汞等毒性大的農葯,以及用工業污水灌溉農田;
(七)排放污水和傾倒垃圾;
(八)其他違反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對飲用水源造成污染的行為。第二十一條在水庫飲用水源一級保護區范圍內,禁止下列行為:
(一)游泳、放牧;
(二)毀林開荒、採石取土;
(三)挖穴埋葬;
(四)建設工廠、畜牧場、飲食店及對水源有污染的其他項目。第二十二條在飲用水源二級保護區范圍內,禁止下列行為:
(一)直接或間接向水體排放含有汞、鎘、砷、鉻、鉛、氰化物、白磷等有毒、有害的廢水、廢渣;
(二)直接或間接向水體棄置、傾倒垃圾和放射性廢棄物;
(三)貯存可溶性劇毒廢渣。
㈧ 廣東省乳源瑤族自治縣水資源管理條例
第一條 為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水資源,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廣東省實施辦法》,結合本自治縣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 本《條例》所稱水資源,是指地表水和地下水。在自治縣境內開發、利用、保護、管理水資源,必須遵守《水法》、省實施《水法》辦法和本條例。第三條 水資源的開發利用,由自治縣水行政主管部門按照流域統一綜合規劃和防洪總體規劃的要求,實行興利與除害相結合的原則,兼顧上下游、左右岸和地區之間的利益,優先滿足城鄉居民生活用水,統籌兼顧農業、工業用水和航運需要進行分配、調度。
防洪、治澇、灌溉、水力發電規劃,由自治縣水行政主管部門編制,報自治縣人民政府批准,並報上一級水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城市與工業、漁業用水,水質保護,地下水普查勘探和動態監測以及城市地下水的開發、利用、保護、管理等專業規劃,由自治縣人民政府各有關主管部門編制,徵求自治縣水行政主管部門意見後,報自治縣人民政府批准實施。第四條 自治縣水電局是自治縣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水法》、省實施《水法》辦法和本條例的組織實施和檢查監督,並按照水資源分級管理的許可權負責水資源的統一管理,受理申請、審批和發放取水許可證,徵收水資源費工作。第五條 實行取水許可制度。凡在自治縣境內直接從地下或江河取水的,或者利用自治縣水資源興建引水、蓄水工程的,必須向自治縣水行政主管部門或上級水行政主管部門提出取水申請,說明取水的地點、類別、用途、數量、方式和計劃,經審查同意後,發給取水許可證,方可取水。
申請開采地下水的,必須附有可靠的地下水普查勘探的成果資料,才能辦理取水許可證。
為家庭生活、畜禽飲用取水和其他少量取水的,不需要申請取水許可。第六條 新建、擴建和改建的工程項目,需要申請取水許可或增加取水量的,建設單位在報送工程可行性分析報告時,要附有自治縣水行政主管部門對取水的審批意見,才能按基本建設程序辦理報批手續。第七條 從事取水、引水、蓄水工程施工的單位和個人,必須持有國家發證機關審發的施工資格證書和擁有相應的施工設備,經自治縣水行政主管部門審查發給施工許可證後,方可施工。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聘用無施工許可證的施工單位和個人進行取水、引水、蓄水工程施工。第八條 取水單位應當裝置經測試合格的量水設備,實行計劃用水,節約用水,提高水的重復利用率,降低水的消耗量。
取水單位和個人有防止水源污染,保護水資源的責任。第九條 凡因開采地下水,導致地面沉陷,水資源枯竭的,取水單位應採取補救措施。給他人在生產和生活上造成損失的,取水單位應予賠償。第十條 直接從地下、江河取水或引水、蓄水的單位和個人,應服從水資源管理人員的監督檢查,並按規定繳納水資源費。第十一條 水資源費的徵收標准和辦法、步驟,在國務院、省人民政府未作出規定前,由自治縣人民政府制定,報省人民政府批准實施。第十二條 下列取水可緩征、少征或免徵水資源費:
(一)為家庭生活、畜禽飲用取水和其他少量取水的,免徵水資源費。
(二)駐軍、消防、學校、醫院、療養院、敬老院、幼兒園、殘疾人福利院取水的,免徵水資源費。
(三)虧損企業經自治縣人民政府批准後,可緩征或少征水資源費。
(四)利用外資企業在免稅期間,經自治縣人民政府批准,可緩征、少征或免徵水資源費。
(五)農業生產取水的水資源費依照國家和省的規定執行。第十三條 水資源費統一納入地方財政,作為水資源管理專項資金,實行專款專用。第十四條 水資源費主要用於水資源的科學考察、調查評價、監測,水資源政策研究,節水措施的科研和推廣,水資源開發利用及地下水補源規劃,水資源保護、管理等。第十五條 水資源費的使用,由自治縣水行政主管部門會同財政部門編制年度計劃,報自治縣人民政府批准實施,並接受財政部門、審計部門的監督。第十六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自治縣水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其停止違法行為,賠償損失,或者吊銷取水許可證,可以並處二千元以下的罰款:
(一)按規定應申請取水許可而未經許可,擅自取水的;
(二)不按照取水許可規定取水的;
(三)非法轉讓、出租、轉借取水許可證的;
(四)不按規定裝置量水設施的;
(五)破壞水源防護設施的。
㈨ 廣東省飲用水源水質保護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保護飲用水源水質,確保飲用水安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等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省行政區域內飲用水源水質保護適用本條例。第三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負責本行政區域內飲用水源水質保護工作,將飲用水源水質保護情況納入政府環境保護責任考核范圍,並建立飲用水源水質保護協調領導機制,統籌協調轄區內飲用水源水質保護工作,使飲用水源水質符合國家規定的標准。第四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將飲用水源水質保護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規劃項目布局和產業結構調整應當符合飲用水源水質保護的要求。第五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大投入,保障飲用水源水質安全工程建設、管理的需要。第六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保護飲用水源和節約用水的宣傳教育,組織開展水質保護實用技術的研究與推廣應用,提高水資源循環利用率,鼓勵清潔生產,削減污水排放量。第七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本行政區域內飲用水源水質保護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規劃、建設、國土、水、公安、海事、漁業、農業、林業、衛生等行政主管部門按照各自的職責,做好對飲用水源污染防治的監督管理工作,及時制止違反飲用水源水質保護規定的行為。第八條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都有保護飲用水源水質的義務。第二章飲用水源保護區的劃定第九條飲用水源保護區是指依法在飲用水源取水口附近劃定的水域和陸域,包括地表水源保護區和地下水源保護區。飲用水源保護區分一級保護區、二級保護區、準保護區。
飲用水源保護區的劃定,應當符合水環境功能區劃。第十條飲用水源保護區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及其實施細則、《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等有關規定劃定,並予以公告。
跨市、縣飲用水源保護區的劃定,由相關市、縣人民政府協商提出劃定方案,由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報省人民政府批准;協商不成的,由省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會同有關行政主管部門和相關市、縣人民政府提出劃定方案,由省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報省人民政府批准。
飲用水源保護區劃定的技術規范,由省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會同有關行政主管部門制定。
飲用水源保護區需要調整的,按照本條規定的劃定飲用水源保護區的程序辦理。第十一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可以根據本轄區的經濟社會和人口發展情況以及水源分布和用水需要,確定備用飲用水源。
確定為備用飲用水源的,應當採取措施加強保護。第十二條因劃定或者調整飲用水源保護區,對飲用水源保護區內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的,有關人民政府應當依法予以補償。第三章飲用水源保護區水質保護第十三條飲用水源保護區水質應當符合國家規定的標准。第十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可以依法徵用飲用水源一級保護區內的土地,用於涵養飲用水源,保護飲用水源水質。第十五條飲用水地表水源保護區內禁止建設下列項目:
(一)新建、擴建排放含有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和含汞、鎘、鉛、砷、鉻等污染物的項目;
(二)設置排污口;
(三)設置油類及其他有毒有害物品的儲存罐、倉庫、堆棧、油氣管道和廢棄物回收場、加工場;
(四)設置佔用河面、湖面等飲用水源水體或者直接向河面、湖面等水體排放污染物的餐飲、娛樂設施;
(五)設置畜禽養殖場、養殖小區;
(六)其他污染水源的項目。第十六條飲用水地表水源保護區內禁止下列行為:
(一)排放、傾倒、堆放、填埋、焚燒劇毒物品、放射性物質以及油類、酸鹼類物質、工業廢渣、生活垃圾、醫療廢物、糞便及其他廢棄物;
(二)從事船舶製造、修理、拆解作業;
(三)利用碼頭等設施裝卸油類、垃圾、糞便、煤、有毒有害物品;
(四)運輸劇毒物品的車輛通行;
(五)使用劇毒和高殘留農葯;
(六)破壞水環境生態平衡、水源涵養林、護岸林、與水源保護相關的植被的活動;
(七)使用炸葯、有毒物品捕殺水生動物;
(八)開山採石和非疏浚性采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