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法規授權組織
① 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和行政機關委託的組織的區別
兩類組織抄的不同點:
1、權力來襲源不同。一個來源於法律、法規的授權,一個來源於行政機關的委託。
2、行使權力的名義不同。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以自己的名義行使被授予的行政職權,行政機關委託的組織以委託機關的名義行使權力。
3、承擔責任的主體不同。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自己承擔責任,行政機關委託的組織不承擔責任,其行為由委託機關承擔責任。
4、是否需要法律依據不同。法律法規授權組織的授權必須有法定依據,行政機關委託組織不強求必須有法定依據,除非法律有特別規定。
5、組織的性質不同。法律、法規授權組織既可以是企業組織,也可以是事業組織。行政機關委託的組織只能是事業組織。
(1)法律法規授權組織擴展閱讀:
1、法律法規授權組織:指依據法律、法規授權而行使特定行政職能的非國家行政機關組織。
2、行政機關委託組織:指受行政機關的委託,按照委託范圍,以委託主體的名義,行使被委託的行政職權的非國家機關的組織,亦稱被委託組織。
參考資料:網路——行政機關委託的組織
② 行政主體中,法律授權的組織有哪些
授權的企業組織有以下幾種
一、授權的事業單位或者企業,如高等院校(學歷、學位證書的頒發屬於教育部相關法規授權),國家電網(電力基礎設施的建設與維護權),銀行(貨幣管理權:沒收假幣、更換破損貨幣);,鐵路運輸企業,郵政企業,電信企業等公用事業企業。
二、或者社會團體,如行業協會。授權的自治組織,如村民委員會和居民委員會。
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可以成為行政主體,這里的法規指的是國務院行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包括規章。
(2)法律法規授權組織擴展閱讀
行政機關的職權通常由憲法和法律規定,主要分執行與管理兩個方面。在執行方面,中央行政機關執行代議機關制定的法律和決定,地方行政機關除執行上述法律和決定外,還要執行上級行政機關的命令和本級代議機關的決議。
在管理方面,中央行政機關管理全國的內政、外交、軍事等方面的行政事務,而地方行政機關則以管理內政事務為主,不管理外交事務,軍事方面的管理事務也很少。
行政機關在執行和管理的過程中,有權作出行政決策,發布行政命令和行政決定,並採取必要的行政措施。除瑞士等少數國家的行政機關實行合議制外,一般國家行政機關都實行首長制。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各級行政機關都實行首長負責制。
③ "律師協會"是否屬於「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
《中華人民共和國律師法》專章明確了律師協會的性質和職責。
第五章 律師協會
第四十三條律師協會是社會團體法人,是律師的自律性組織。
全國設立中華全國律師協會,省、自治區、直轄市設立地方律師協會,設區的市根據需要可以設立地方律師協會。
第四十四條全國律師協會章程由全國會員代表大會制定,報國務院司法行政部門備案。
地方律師協會章程由地方會員代表大會制定,報同級司法行政部門備案。地方律師協會章程不得與全國律師協會章程相抵觸。
第四十五條律師、律師事務所應當加入所在地的地方律師協會。加入地方律師協會的律師、律師事務所,同時是全國律師協會的會員。
律師協會會員享有律師協會章程規定的權利,履行律師協會章程規定的義務。
第四十六條律師協會應當履行下列職責:
(一)保障律師依法執業,維護律師的合法權益;
(二)總結、交流律師工作經驗;
(三)制定行業規范和懲戒規則;
(四)組織律師業務培訓和職業道德、執業紀律教育,對律師的執業活動進行考核;
(五)組織管理申請律師執業人員的實習活動,對實習人員進行考核;
(六)對律師、律師事務所實施獎勵和懲戒;
(七)受理對律師的投訴或者舉報,調解律師執業活動中發生的糾紛,受理律師的申訴;
(八)法律、行政法規、規章以及律師協會章程規定的其他職責。
律師協會制定的行業規范和懲戒規則,不得與有關法律、行政法規、規章相抵觸。
④ 法律、法規授權組織
【社會團體】是指中國公民自願組成,為實現會員共同意願,按照其章程開展活動的非營利性社會組織。社會團體經法律、法規授權可以成為行政主體。
【事業單位】是指國家為了社會公益目的,由國家機關舉辦或者其他組織利用國有資產舉辦的,從事教育、科技、文化、衛生等活動的社會服務組織。事業單位經法律、法規授權可以成為行政主體。
【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是指村民委員會和居民委員會,是基層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組織形式。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經法律、法規授權也可以成為行政主體。如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的規定,村民委員會有辦理本村的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教育村民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等方面的行政管理職責。
【行政機構】是指行政機關的組成部分。行政機構有的本身就是行政主體,如國務院組成部門和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的工作部門;有的則需法律、法規授權才能取得行政主體資格。如工商行政管理所、公安派出所、稅務所,分別是縣級工商行政管理局、公安局、稅務局的派出機構,它們分別根據《工商行政管理所條例》、《公安派出所組織條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徵收管理法》的授權而成為行政主體。
【專門機構】專門機構不是一般的行政機構或行政機關的內設機構,而是根據法律、法規專門成立的機構,依法律、法規的授權具有一定的行政管理職權。如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實施條例》成立的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商標評審委員會等。
⑤ 對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復議機關是
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工作部門作為被申請人時,行政復議機關是該部門的本級人民政府或者是該部門的上一級主管部門。
(依據《行政復議法》第十二條規定:對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工作部門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由申請人選擇,可以向該部門的本級人民政府申請行政復議,也可以向上一級主管部門申請行政復議。)
海關、金融、國稅、外匯管理等實行垂直領導的行政機關和國家安全機關作為被申請人時,行政復議機關是其上一級主管部門。
(依據《行政復議法》第十二條第二款規定:對海關、金融、國稅、外匯管理等實行垂直領導的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向上一級主管部門申請行政復議。)
省、自治區、直轄市地方人民政府以外的地方各級人民政府作為被申請人時,行政復議機關是上一級人民政府。
(依據《行政復議法》第十三條規定:對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向上一級地方人民政府申請行政復議。)
省、自治區人民政府依法設立的派出機關所屬的縣級地方人民政府作為被申請人時,行政復議機關是該派出機關。
(依據《行政復議法》第十四條規定:對國務院部門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向作出該具體行政行為的部門申請行政復議。對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向作出該具體行政行為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申請行政復議。)
國務院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作為被申請人時,行政復議機關仍然分別是國務院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
(依據《行政復議法》第十四條規定:對國務院部門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向作出該具體行政行為的部門申請行政復議。對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向作出該具體行政行為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申請行政復議。)
⑥ 行政機關包括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嗎
行政機關不包括法律法規授權組織。
國家行政機關與法律法規授權組織有區別:版
法律屬性不同。國家行政權機關屬於國家機關;法律法規授權組織屬於社會組織;
設立依據不同。國家行政機關是依據行政組織法設立的;法律法規授權組織是依據組織章程設立的;
權力來源不同。行政機關的權力來源為行政組織法和其他單行法的授權;法律法規授權組織的權力來源為法律法規的特別授權。
法律法規授權組織舉例:高等院校(學歷、學位證書的頒發屬於教育部相關法規授權);銀行(貨幣管理權:沒收假幣、更換破損貨幣);國家電網(電力基礎設施的建設與維護權)
⑦ 論述法律法規授權組織與受委託組織的區別
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與受委託組織的區別
一、是否享有行政職權不同 法律、法規專授屬權的組織:經授權後自身享有被授予的行政職權。 受委託組織:經委託後,自身仍不享有被委託的行政職權,僅僅享有該職權的行使權而已。
二、行事的名義不同 法律、法規授權組織:可以自己名義行事被授予的行政職權。 受委託組織:不可以自己名義行事受委託的行政職權,而應以委託行政機關的名義行使。
三、責任承擔主體不同 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自己承擔被授予的行政職權。 受委託組織:自己不承擔受委託的行政職權的行使後果,而由委託行政機關承擔。 注意: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在行使被授予的行政職權時是行政主體;而受委託組織在行使受委託的行政職權時不是行政主體。
四、是否需要法律依據 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授權必須有法定依據,若授權沒有法定依據的,則應當視為「委託」。 受委託的組織:不強求必須法定依據,除非法律有特別規定。
⑧ 行政主體中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有哪些
法律 法規 授權的組織,,可以成為行政主體,這里的法規指的是國務院行專行政法規,地屬方性法規,包括規章。
《行政訴訟法》第二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有權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前款所稱行政行為,包括法律、法規、規章授權的組織作出的行政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