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四川省政策法規

四川省政策法規

發布時間: 2022-09-19 10:50:00

㈠ 四川省環境保護條例

第一章 總則第一條 為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與生態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體健康,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及有關法律、法規,結合四川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 本條例所稱環境,是指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天然的和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體,包括大氣、水、土地、礦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遺跡、人文遺跡、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城市和鄉村等。第三條 本條例適用於四川省所轄的行政區域。第四條 各級人民政府和各部門、各單位應加強環境保護的宣傳教育,增強環境保護基本國策觀念、法制觀念,提高全社會的環境保護意識。第五條 各級人民政府制定的環境保護規劃必須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使環境保護工作同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相協調。堅持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綜合治理的原則。實行開發利用與環境保護並重,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相統一的方針。第六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加強對環境保護工作的領導,嚴格執行國家環境保護法,保證國家環境保護方針政策的貫徹實施,有計劃、有步驟地解決本地區的環境問題。根據環境保護任務,建立健全環境保護機構,支持環境保護部門依法獨立行使監督管理職權。第七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加強和鼓勵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的研究和開發,普及環境保護科學知識,推廣先進的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第八條 省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全省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本轄區的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
各級公安、交通、鐵道、民航管理部門和港務監督、漁政漁港監督、軍隊環境保護部門,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對環境污染防治實施監督管理。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的土地、礦產、林業、農牧業、水利行政主管部門,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對資源的保護實施監督管理。第九條 一切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環境的義務,對污染和破壞環境的單位和個人有檢舉、控告的權利。第二章 環境監督管理第十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對本轄區的環境質量負責,採取有利於環境保護的經濟、技術政策和措施,改善環境質量。重點治理大氣、水的污染,加強對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的保護。
環境保護實行目標責任制。各級人民政府應根據國家制定的環境保護目標和當地的實際情況,制定本轄區的環境保護目標、實施計劃和措施。環境保護目標的完成情況,應作為評定各級政府工作成績的依據之一,並向同級人民代表大會或其常務委員會和上一級政府報告。第十一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實施統一監督管理的主要職責:
(一)監督檢查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和標準的貫徹執行;
(二)擬定環境保護規劃和計劃,參與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和計劃、城市總體規劃、國土規劃及區域開發規劃;
(三)負責環境污染防治的監督管理;
(四)負責對自然保護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提出地方自然保護區的審批意見,會同做好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的保護;
(五)組織開展環境監測、環境科學研究和環境保護的宣傳教育;
(六)調查處理環境污染事故和糾紛;
(七)受理單位或個人對污染和破壞環境行為的檢舉、控告;第十二條 各行業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業的環境保護和污染防治工作,並對所屬企業事業單位的環境保護和污染防治工作進行定期考核。
企業事業單位的環境保護工作應作為考核單位領導實績和企業升級、評選先進、文明單位的重要內容。
其他有關部門在制定規劃和計劃時,應把環境保護作為一項重要內容,統籌安排,同步實施;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採取有利於保護環境的優惠政策,鼓勵開展資源和能源的綜合利用。
新聞單位應加強對環境保護的宣傳和輿論監督。第十三條 省人民政府可根據實際情況,對國家環境質量標准和國家污染物排放標准中未作規定的項目,制定四川省地方環境質量標准和四川省地方污染物排放標准。對國家污染物排放標准中已作規定的項目,可以制定嚴於國家污染物排放標準的四川省地方污染物排放標准,並報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凡在四川省行政區域內排放污染物的,應當執行四川省地方污染物排放標准。四川省地方污染物排放標准未作規定的項目,執行國家污染物排放標准。

㈡ 四川省交通運輸廳的政策法規

(2003年6月28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次會議通過2003年6月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五號公布自2004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總則第二章港口規劃與建設第三章港口經營第四章港口安全與監督管理第五章法律責任第六章附則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了加強港口管理,維護港口的安全與經營秩序,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促進港口的建設與發展,制定本法。 第二條從事港口規劃、建設、維護、經營、管理及其相關活動,適用本法。 第三條本法所稱港口,是指具有船舶進出、停泊、靠泊,旅客上下,貨物裝卸、駁運、儲存等功能,具有相應的碼頭設施,由一定范圍的水域和陸域組成的區域。港口可以由一個或者多個港區組成。 第四條國務院和有關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中體現港口的發展和規劃要求,並依法保護和合理利用港口資源。 第五條國家鼓勵國內外經濟組織和個人依法投資建設、經營港口,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 第六條國務院交通主管部門主管全國的港口工作。地方人民政府對本行政區域內港口的管理,按照國務院關於港口管理體制的規定確定。依照前款確定的港口管理體制,由港口所在地的市、縣人民政府管理的港口,由市、縣人民政府確定一個部門具體實施對港口的行政管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管理的港口,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確定一個部門具體實施對港口的行政管理。依照前款確定的對港口具體實施行政管理的部門,以下統稱港口行政管理部門。
第二章港口規劃與建設
第七條港口規劃應當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要求以及國防建設的需要編制,體現合理利用岸線資源的原則,符合城鎮體系規劃,並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市總體規劃、江河流域規劃、防洪規劃、海洋功能區劃、水路運輸發展規劃和其他運輸方式發展規劃以及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有關規劃相銜接、協調。編制港口規劃應當組織專家論證,並依法進行環境影響評價。 第八條港口規劃包括港口布局規劃和港口總體規劃。港口布局規劃,是指港口的分布規劃,包括全國港口布局規劃和省、自治區、直轄市港口布局規劃。港口總體規劃,是指一個港口在一定時期的具體規劃,包括港口的水域和陸域范圍、港區劃分、吞吐量和到港船型、港口的性質和功能、水域和陸域使用、港口設施建設岸線使用、建設用地配置以及分期建設序列等內容。港口總體規劃應當符合港口布局規劃。 第九條全國港口布局規劃,由國務院交通主管部門徵求國務院有關部門和有關軍事機關的意見編制,報國務院批准後公布實施。省、自治區、直轄市港口布局規劃,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根據全國港口布局規劃組織編制,並送國務院交通主管部門徵求意見。國務院交通主管部門自收到徵求意見的材料之日起滿三十日未提出修改意見的,該港口布局規劃由有關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公布實施;國務院交通主管部門認為不符合全國港口布局規劃的,應當自收到徵求意見的材料之日起三十日內提出修改意見;有關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對修改意見有異議的,報國務院決定。 第十條港口總體規劃由港口行政管理部門徵求有關部門和有關軍事機關的意見編制。 第十一條地理位置重要、吞吐量較大、對經濟發展影響較廣的主要港口的總體規劃,由國務院交通主管部門徵求國務院有關部門和有關軍事機關的意見後,會同有關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准,並公布實施。主要港口名錄由國務院交通主管部門徵求國務院有關部門意見後確定並公布。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徵求國務院交通主管部門的意見後確定本地區的重要港口。重要港口的總體規劃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徵求國務院交通主管部門意見後批准,公布實施。前兩款規定以外的港口的總體規劃,由港口所在地的市、縣人民政府批准後公布實施,並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備案。市、縣人民政府港口行政管理部門編制的屬於本條第一款、第二款規定范圍的港口的總體規劃,在報送審批前應當經本級人民政府審核同意。 第十二條港口規劃的修改,按照港口規劃制定程序辦理。 第十三條在港口總體規劃區內建設港口設施,使用港口深水岸線的,由國務院交通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經濟綜合宏觀調控部門批准;建設港口設施,使用非深水岸線的,由港口行政管理部門批准。但是,由國務院或者國務院經濟綜合宏觀調控部門批准建設的項目使用港口岸線,不再另行辦理使用港口岸線的審批手續。港口深水岸線的標准由國務院交通主管部門制定。 第十四條港口建設應當符合港口規劃。不得違反港口規劃建設任何港口設施。 第十五條按照國家規定須經有關機關批準的港口建設項目,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辦理審批手續,並符合國家有關標准和技術規范。建設港口工程項目,應當依法進行環境影響評價。港口建設項目的安全設施和環境保護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使用。 第十六條港口建設使用土地和水域,應當依照有關土地管理、海域使用管理、河道管理、航道管理、軍事設施保護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規以及其他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辦理。 第十七條港口的危險貨物作業場所、實施衛生除害處理的專用場所,應當符合港口總體規劃和國家有關安全生產、消防、檢驗檢疫和環境保護的要求,其與人口密集區和港口客運設施的距離應當符合國務院有關部門的規定;經依法辦理有關手續,並經港口行政管理部門批准後,方可建設。 第十八條航標設施以及其他輔助性設施,應當與港口同步建設,並保證按期投入使用。港口內有關行政管理機構辦公設施的建設應當符合港口總體規劃,建設費用不得向港口經營人攤派。 第十九條港口設施建設項目竣工後,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經驗收合格,方可投入使用。港口設施的所有權,依照有關法律規定確定。 第二十條縣級以上有關人民政府應當保證必要的資金投入,用於港口公用的航道、防波堤、錨地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和維護。具體辦法由國務院規定。 第二十一條縣級以上有關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組織建設與港口相配套的航道、鐵路、公路、給排水、供電、通信等設施。
第三章港口經營
第二十二條從事港口經營,應當向港口行政管理部門書面申請取得港口經營許可,並依法辦理工商登記。港口行政管理部門實施港口經營許可,應當遵循公開、公正、公平的原則。港口經營包括碼頭和其他港口設施的經營,港口旅客運輸服務經營,在港區內從事貨物的裝卸、駁運、倉儲的經營和港口拖輪經營等。 第二十三條取得港口經營許可,應當有固定的經營場所,有與經營業務相適應的設施、設備、專業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並應當具備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條件。 第二十四條港口行政管理部門應當自收到本法第二十二條第一款規定的書面申請之日起三十日內依法作出許可或者不予許可的決定。予以許可的,頒發港口經營許可證;不予許可的,應當書面通知申請人並告知理由。 第二十五條經營港口理貨業務,應當按照規定取得許可。實施港口理貨業務經營許可,應當遵循公開、公正、公平的原則。具體辦法由國務院交通主管部門規定。港口理貨業務經營人應當公正、准確地辦理理貨業務;不得兼營本法第二十二條第三款規定的貨物裝卸經營業務和倉儲經營業務。 第二十六條港口經營人從事經營活動,必須遵守有關法律、法規,遵守國務院交通主管部門有關港口作業規則的規定,依法履行合同約定的義務,為客戶提供公平、良好的服務。從事港口旅客運輸服務的經營人,應當採取保證旅客安全的有效措施,向旅客提供快捷、便利的服務,保持良好的候船環境。港口經營人應當依照有關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的規定,採取有效措施,防治對環境的污染和危害。 第二十七條港口經營人應當優先安排搶險物資、救災物資和國防建設急需物資的作業。 第二十八條港口經營人應當在其經營場所公布經營服務的收費項目和收費標准;未公布的,不得實施。港口經營性收費依法實行政府指導價或者政府定價的,港口經營人應當按照規定執行。 第二十九條國家鼓勵和保護港口經營活動的公平競爭。港口經營人不得實施壟斷行為和不正當競爭行為,不得以任何手段強迫他人接受其提供的港口服務。 第三十條港口行政管理部門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和有關行政法規的規定要求港口經營人提供的統計資料,港口經營人應當如實提供。港口行政管理部門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將港口經營人報送的統計資料及時上報,並為港口經營人保守商業秘密。 第三十一條港口經營人的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向港口經營人攤派或者違法收取費用,不得違法干預港口經營人的經營自主權。
第四章港口安全與監督管理
第三十二條港口經營人必須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等有關法律、法規和國務院交通主管部門有關港口安全作業規則的規定,加強安全生產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生產責任制等規章制度,完善安全生產條件,採取保障安全生產的有效措施,確保安全生產。港口經營人應當依法制定本單位的危險貨物事故應急預案、重大生產安全事故的旅客緊急疏散和救援預案以及預防自然災害預案,保障組織實施。 第三十三條港口行政管理部門應當依法制定可能危及社會公共利益的港口危險貨物事故應急預案、重大生產安全事故的旅客緊急疏散和救援預案以及預防自然災害預案,建立健全港口重大生產安全事故的應急救援體系。 第三十四條船舶進出港口,應當依照有關水上交通安全的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向海事管理機構報告。海事管理機構接到報告後,應當及時通報港口行政管理部門。船舶載運危險貨物進出港口,應當按照國務院交通主管部門的規定將危險貨物的名稱、特性、包裝和進出港口的時間報告海事管理機構。海事管理機構接到報告後,應當在國務院交通主管部門規定的時間內作出是否同意的決定,通知報告人,並通報港口行政管理部門。但是,定船舶、定航線、定貨種的船舶可以定期報告。 第三十五條在港口內進行危險貨物的裝卸、過駁作業,應當按照國務院交通主管部門的規定將危險貨物的名稱、特性、包裝和作業的時間、地點報告港口行政管理部門。港口行政管理部門接到報告後,應當在國務院交通主管部門規定的時間內作出是否同意的決定,通知報告人,並通報海事管理機構。 第三十六條港口行政管理部門應當依法對港口安全生產情況實施監督檢查,對旅客上下集中、貨物裝卸量較大或者有特殊用途的碼頭進行重點巡查;檢查中發現安全隱患的,應當責令被檢查人立即排除或者限期排除。負責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的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依照法律、法規的規定,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對港口安全生產實施監督檢查。 第三十七條禁止在港口水域內從事養殖、種植活動。不得在港口進行可能危及港口安全的採掘、爆破等活動;因工程建設等確需進行的,必須採取相應的安全保護措施,並報經港口行政管理部門批准;依照有關水上交通安全的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須經海事管理機構批準的,還應當報經海事管理機構批准。禁止向港口水域傾倒泥土、砂石以及違反有關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的規定排放超過規定標準的有毒、有害物質。 第三十八條建設橋梁、水底隧道、水電站等可能影響港口水文條件變化的工程項目,負責審批該項目的部門在審批前應當徵求港口行政管理部門的意見。 第三十九條依照有關水上交通安全的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進出港口須經引航的船舶,應當向引航機構申請引航。引航的具體辦法由國務院交通主管部門規定。 第四十條遇有旅客滯留、貨物積壓阻塞港口的情況,港口行政管理部門應當及時採取有效措施,進行疏港;港口所在地的市、縣人民政府認為必要時,可以直接採取措施,進行疏港。 第四十一條港口行政管理部門應當組織制定所管理的港口的章程,並向社會公布。港口章程的內容應當包括對港口的地理位置、航道條件、港池水深、機械設施和裝卸能力等情況的說明,以及本港口貫徹執行有關港口管理的法律、法規和國務院交通主管部門有關規定的具體措施。 第四十二條港口行政管理部門依據職責對本法執行情況實施監督檢查。港口行政管理部門的監督檢查人員依法實施監督檢查時,有權向被檢查單位和有關人員了解有關情況,並可查閱、復制有關資料。監督檢查人員對檢查中知悉的商業秘密,應當保密。監督檢查人員實施監督檢查時,應當出示執法證件。 第四十三條監督檢查人員應當將監督檢查的時間、地點、內容、發現的問題及處理情況作出書面記錄,並由監督檢查人員和被檢查單位的負責人簽字;被檢查單位的負責人拒絕簽字的,監督檢查人員應當將情況記錄在案,並向港口行政管理部門報告。 第四十四條被檢查單位和有關人員應當接受港口行政管理部門依法實施的監督檢查,如實提供有關情況和資料,不得拒絕檢查或者隱匿、謊報有關情況和資料。
第五章法律責任
第四十五條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或者港口行政管理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由作出限期改正決定的機關申請人民法院強制拆除違法建設的設施;可以處五萬元以下罰款:(一)違反港口規劃建設港口、碼頭或者其他港口設施的;(二)未經依法批准,建設港口設施使用港口岸線的。建設項目的審批部門對違反港口規劃的建設項目予以批準的,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第四十六條未經依法批准,在港口建設危險貨物作業場所、實施衛生除害處理的專用場所的,或者建設的危險貨物作業場所、實施衛生除害處理的專用場所與人口密集區或者港口客運設施的距離不符合國務院有關部門的規定的,由港口行政管理部門責令停止建設或者使用,限期改正,可以處五萬元以下罰款。 第四十七條碼頭或者港口裝卸設施、客運設施未經驗收合格,擅自投入使用的,由港口行政管理部門責令停止使用,限期改正,可以處五萬元以下罰款。 第四十八條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港口行政管理部門責令停止違法經營,沒收違法所得;違法所得十萬元以上的,並處違法所得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罰款;違法所得不足十萬元的,處五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罰款:(一)未依法取得港口經營許可證,從事港口經營的;(二)未經依法許可,經營港口理貨業務的;(三)港口理貨業務經營人兼營貨物裝卸經營業務、倉儲經營業務的。有前款第(三)項行為,情節嚴重的,由有關主管部門吊銷港口理貨業務經營許可證。 第四十九條港口經營人不優先安排搶險物資、救災物資、國防建設急需物資的作業的,由港口行政管理部門責令改正;造成嚴重後果的,吊銷港口經營許可證。 第五十條港口經營人違反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在經營活動中實施壟斷行為或者不正當競爭行為的,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承擔法律責任。 第五十一條港口經營人違反本法第三十二條關於安全生產的規定的,由港口行政管理部門或者其他依法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依法給予處罰;情節嚴重的,由港口行政管理部門吊銷港口經營許可證,並對其主要負責人依法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五十二條船舶進出港口,未依照本法第三十四條的規定向海事管理機構報告的,由海事管理機構依照有關水上交通安全的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處罰。 第五十三條未依法向港口行政管理部門報告並經其同意,在港口內進行危險貨物的裝卸、過駁作業的,由港口行政管理部門責令停止作業,處五千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款。 第五十四條在港口水域內從事養殖、種植活動的,由海事管理機構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強制拆除養殖、種植設施,拆除費用由違法行為人承擔;可以處一萬元以下罰款。 第五十五條未經依法批准在港口進行可能危及港口安全的採掘、爆破等活動的,向港口水域傾倒泥土、砂石的,由港口行政管理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限期消除因此造成的安全隱患;逾期不消除的,強制消除,因此發生的費用由違法行為人承擔;處五千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款;依照有關水上交通安全的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由海事管理機構處罰的,依照其規定;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五十六條交通主管部門、港口行政管理部門、海事管理機構等不依法履行職責,有下列行為之一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一)違法批准建設港口設施使用港口岸線、違法批准建設港口危險貨物作業場所或者實施衛生除害處理的專用場所,或者違法批准船舶載運危險貨物進出港口、違法批准在港口內進行危險貨物的裝卸、過駁作業的;(二)對不符合法定條件的申請人給予港口經營許可或者港口理貨業務經營許可的;(三)發現取得經營許可的港口經營人、港口理貨業務經營人不再具備法定許可條件而不及時吊銷許可證的;(四)不依法履行監督檢查職責,對違反港口規劃建設港口、碼頭或者其他港口設施的行為,未經依法許可從事港口經營、港口理貨業務的行為,不遵守安全生產管理規定的行為,危及港口作業安全的行為,以及其他違反本法規定的行為,不依法予以查處的。 第五十七條行政機關違法干預港口經營人的經營自主權的,由其上級行政機關或者監察機關責令改正;向港口經營人攤派財物或者違法收取費用的,責令退回;情節嚴重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第六章附則
第五十八條對航行國際航線的船舶開放的港口,由有關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商國務院有關部門和有關軍事機關同意後,報國務院批准。 第五十九條漁業港口的管理工作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漁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具體管理辦法由國務院規定。前款所稱漁業港口,是指專門為漁業生產服務、供漁業船舶停泊、避風、裝卸漁獲物、補充漁需物資的人工港口或者自然港灣,包括綜合性港口中漁業專用的碼頭、漁業專用的水域和漁船專用的錨地。 第六十條軍事港口的建設和管理辦法由國務院、中央軍事委員會規定。 第六十一條本法自2004年1月1日起施行。

㈢ 四川出省政策

法律分析:少聚集流動。全省各級黨政機關工作人員、國有企事業單位員工帶頭,非必要不離川。控制會議頻次和規模,減少聚餐聚會,各類大型活動非必要不舉辦。旅遊景區嚴格執行「預約、限流、錯峰」措施,暫緩組團跨省旅遊。醫療機構、養老機構、出入境口岸、商場超市、賓館酒店、餐飲場所、農貿市場、旅遊景區等人流量較大的公共場所,電影院、劇場、游戲廳、KTV、酒吧、網吧、棋牌室等休閑娛樂場所,機場、客運車站、火車站、地鐵站、港口碼頭等交通場站,以及居民小區(院落)等應嚴格實行戴口罩、測溫、亮碼和掃碼通行。

法律依據:《四川省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應急指揮部公告》 三、少聚集流動。全省各級黨政機關工作人員、國有企事業單位員工帶頭,非必要不離川。控制會議頻次和規模,減少聚餐聚會,各類大型活動非必要不舉辦。旅遊景區嚴格執行「預約、限流、錯峰」措施,暫緩組團跨省旅遊。醫療機構、養老機構、出入境口岸、商場超市、賓館酒店、餐飲場所、農貿市場、旅遊景區等人流量較大的公共場所,電影院、劇場、游戲廳、KTV、酒吧、網吧、棋牌室等休閑娛樂場所,機場、客運車站、火車站、地鐵站、港口碼頭等交通場站,以及居民小區(院落)等應嚴格實行戴口罩、測溫、亮碼和掃碼通行。

㈣ 四川省優化營商環境條例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維護市場主體合法權益,推進政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形成西部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根據國務院《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和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四川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四川省行政區域內優化營商環境工作適用本條例。第三條優化營商環境應當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原則,轉變政府職能、強化協同聯動、創新體制機制、完善法治保障,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為各類市場主體投資興業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良好環境。第四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本行政區域內優化營商環境工作的組織領導,建立健全統籌推進、督促落實優化營商環境工作的相關機制,及時協調、解決優化營商環境工作中的重大問題。政府主要負責人是優化營商環境的第一責任人。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明確優化營商環境工作的主管部門,由其負責組織、指導、協調本行政區域的優化營商環境日常工作。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做好優化營商環境相關工作。第五條市場主體在市場經濟活動中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市場主體的財產權利以及其他合法權益和企業經營者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以及其他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犯。第六條加強與其他省、自治區、直轄市交流合作,加強省內毗鄰地區交流合作,形成要素自由流動的統一開放市場,持續優化區域整體營商環境。

按照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國家戰略,與重慶市協同推進以下優化營商環境工作:

(一)加強毗鄰地區合作,支持共建區域發展功能平台,探索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促進要素自由流動,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二)推進政務服務標准統一、跨省通辦、監管聯合、數據共享、證照互認;

(三)加強公共法律服務、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協作;

(四)完善執法聯動響應和協作機制,實現違法線索互聯、處理結果互認;

(五)完善司法協作機制,推進高水平司法服務和保障;

(六)其他協商確定的合作事項。第七條省人民政府發展改革部門應當按照國家營商環境評價體系要求,建立營商環境評價制度,運用第三方評估等方式開展評價工作並公布評價結果,發揮營商環境評價制度對優化營商環境的引領和督促作用。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根據營商環境評價結果,及時調整完善優化營商環境的政策措施,加強政策解讀與宣傳。第八條新聞媒體應當及時、准確宣傳優化營商環境的措施和成效,推廣典型經驗,營造開放包容、互利合作、誠實守信、重商護商的社會氛圍。

鼓勵新聞媒體及時曝光損害營商環境的行為和典型案件,發揮輿論監督作用。第九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結合實際,探索具體可行的優化營商環境新經驗、新做法,並復制推廣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

在探索創新中出現偏差失誤或者未能實現預期目標,但未違反法律、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符合國家和本省確定的發展改革方向,且勤勉盡責、未謀取私利的,可以予以免除責任或者減輕責任。第十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優化營商環境工作考核和激勵機制,對做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按規定給予表彰獎勵;對考核結果不達標的單位的主要負責人實行約談,並責令單位限期整改。第二章市場環境第十一條市場主體依法享有經營自主權。對依法應當由市場主體自主決策的各類事項,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干預。

禁止在法律、法規規定之外要求市場主體提供財力、物力或者人力的攤派行為。第十二條市場准入負面清單以外的領域,各類市場主體均可以依法平等進入。外商投資准入負面清單以外的領域,按照內外資一致的原則實施管理。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據發展定位、功能布局以及環保安全等相關規定,按照有關產業規劃制定產業引導政策,並向社會公開。第十三條對標國際高標准投資貿易規則,推進貿易便利化,鼓勵和促進外商投資。平等對待外商投資企業,完善外商投資投訴協調工作機制,保護外商投資合法權益。

支持各類企業在四川設立總部機構、研發中心、結算中心、永久會址等。

㈤ 四川省民政廳的政策法規

各市(州)、擴權試點縣(市)財政局、民政局: 為更好貫徹執行財政部、民政部印發的《自然災害生活救助資金管理暫行辦法》(財社[2011]6號),進一步規范和加強我省自然災害生活救助資金管理,健全地方各級資金安排和分擔機制,落實工作責任,切實保證救災救助工作的需要,根據《暫行辦法》的有關規定,結合我省實際,報經省政府領導同意,制定如下補充規定,請遵照執行。 一、關於資金安排職責劃分和分擔機制 我省發生自然災害所需要的自然災害生活救助資金根據災害類型、災情大小和分擔政策,分別按以下辦法安排: (一)一般自然災害的資金安排。發生一般自然災害(指國家減災委和省減災委均未啟動救災應急響應的自然災害),由災害發生地區的市(州)和縣(市、區)政府根據災情和保證救災工作基本需要的原則,統籌安排自然災害生活救助資金。對一般自然災害中央和省不安排補助資金。 (二)重大自然災害的資金安排。發生重大自然災害(指省減災委啟動了救災應急響應的自然災害),除災害發生地區的市(州)和縣(市、區)政府安排資金外,省政府運用省級預算安排的省級救災專項資金,對受災地區給予資金補助。對省減災委未啟動救災應急響應,但災情相對較重且受災地區財力有困難的,可酌情給予資金補助。 (三)特大自然災害的資金安排。發生特大自然災害(指國家減災委啟動了救災應急響應且中央財政給予資金補助的自然災害),除災害發生地區的市(州)和縣(市、區)政府安排資金外,省政府統籌中央財政補助資金和省級救災專項資金,對受災地區給予資金補助。 1.補助項目包括:政府統一組織緊急轉移安置所需資金;遇難人員家屬撫慰金;「三無 」困難群眾過渡性生活救助;嚴重損壞住房維修加固補助資金;倒塌住房恢復重建和過渡安置補助資金。 2.補助資金計算標准依據中央財政對我省補助資金的計算標准確定。補助資金計算標准不是具體救助標准,災區政府尤其是鄉鎮政府和村社組織在具體實施救助工作時,除遇難人員家屬撫慰金直接按計算標准發放到遇難者家庭外,其他各項均應根據實際情況實行分類救助,不得簡單平均分配,對受災較重和家庭經濟比較困難的群眾,應給予適當傾斜和照顧。 3.特大自然災害生活救助資金的分擔機制是:中央財政補助70%,地方財政安排30%。在地方財政分擔總額中,省對擴權試點縣(市)和三個自治州補助70%,對其他非擴權縣補助50%。市(州)本級對非擴權縣的補助比例由各市(州)政府自行確定。 4.特大自然災害中央和省補助資金的計算辦法是:災情基礎數據一律以民政部和財政部審核認定的數據為准(即中央財政對我省計算補助資金的基礎數據);省對受災地區分配中央和省補助資金的計算公式是:中央和省補助總額=∑(該地區各類災情基礎數據×分類資金計算標准)×(70%+30%×該地區省補助比例)。 (四)冬令春荒救助資金的安排。對冬令春荒受災困難群眾的臨時生活救助資金,在中央財政補助的基礎上,由省市縣三級政府共同分擔。 1.冬令春荒補助資金的計算標准依據中央財政對我省補助資金的計算標准確定。縣鄉政府和村社組織在具體實施救助工作時,應根據實際情況實行分類救助,不得簡單平均分配,對受災較重和家庭經濟比較困難的群眾,應給予適當傾斜和照顧。 2.冬令春荒補助資金的安排分擔機制是:中央財政補助70%,地方財政安排30%。在地方財政分擔總額中,省對擴權試點縣(市)和三個自治州補助50%,對其他非擴權縣補助30%。市(州)本級對非擴權縣的補助比例由各市(州)政府自行確定。 3.中央和省級冬令春荒補助資金在當年冬季撥付總額的80%,在次年春季撥付總額的20%。 (五)嚴重乾旱救助資金的安排。對遭遇嚴重乾旱受災困難群眾的臨時生活救助資金(指由民政部門負責的解決缺糧和飲水困難問題的資金,不包括其他部門負責的扶持農業生產抗旱救災的資金),根據災害嚴重程度,分別參照一般自然災害、重大自然災害、特大自然災害補助資金的安排和分擔機制執行。 (六)地方各級自然災害生活救助資金由同級財政納入年度預算安排。如遇當年重特大災害較多,年初預算安排資金不足時,財政部門應及時報請同級人民政府批准,通過調整支出結構、動用本級財政總預備費、動用當年超收等方式給予增加安排,確保救災救助工作的基本需要。年初預算安排資金如有結余,按規定結轉下年使用。 (七)各類災害的中央和省財政補助資金,由受災地區政府結合本級安排的資金,按政策統籌安排使用,總額包干,超支不補。 二、關於加強資金管理和監督 (一)自然災害生活救助資金的安排、使用和管理,嚴格遵循「分級管理、分級負擔;專款專用、重點使用;公平公正、公開透明;強化監督、注重時效」的基本原則。嚴禁任何部門、單位和個人截留、擠占、挪用自然災害生活救助資金。在具體安排使用時,應根據實際情況實行分類救助,不得簡單平均分配,不得有償使用,不得用於非自然災害救助,不得擅自擴大開支范圍。 (二)自然災害生活救助資金的具體使用范圍是:搶險應急緊急轉移安置受災群眾的支出(搶救、轉移、醫療、防疫、食品、飲水、衣被、臨時住宿、其他必需品等支出);向遇難人員家屬發放撫慰金的支出;對「三無」困難群眾的過渡性生活救助支出;嚴重損壞住房維修加固的補助支出;倒塌住房恢復重建的補助支出和過渡安置補助支出;冬令春荒期間受災困難群眾的臨時生活救助支出;嚴重乾旱受災困難群眾的臨時生活救助支出;救災物資采購、管理、儲運等項支出;其他符合資金使用規定的救災救助支出。 (三)各級民政部門和財政部門是自然災害生活救助資金分配管理的責任部門,要根據各自職能,分工負責,緊密配合,共同做好自然災害生活救助資金管理工作。在安排分配自然災害生活救助資金的管理工作中,民政部門負責災情數據的審核認定工作,財政部門負責資金的籌集撥付工作。 (四)發生自然災害時,受災地區的財政部門要會同民政部門,按照「調度資金保急需,災情穩定作分配」的救災資金應急保障機制,根據災情和黨委、政府的指示,及時調度撥付資金,切實保證搶險應急和緊急轉移安置受災群眾的需要。 在突發重特大自然災害的緊急情況下,省財政廳可根據省政府領導指示或災區財政部門的申請,以資金調度方式先行撥付一部分應急資金,支持救災工作順利開展。 (五)災情穩定後,對符合重大自然災害、特大自然災害、冬令春荒和嚴重乾旱資金補助政策的,按下列程序和規定,申請和分配撥付中央財政或省財政補助資金: 1.受災地區的民政、財政部門應在核實災情的基礎上,向省民政廳和省財政廳報告災情(包括規定的表格),並提出資金補助申請。報告災情數據必須真實准確,嚴禁估列代編甚至弄虛作假。對弄虛作假套取騙取補助資金的,一經查實將追回補助資金並給予嚴肅處理。申請資金補助時,應同時報告本地區安排資金情況,對受災地區自身未安排資金的,省原則上不予安排補助資金。 2.省民政廳會同省財政廳根據災害類型、災情大小和資金分擔政策,研究提出補助資金分配方案,並根據規定報送省政府審批。 3.省政府批准分配方案後,省財政廳會同省民政廳對受災地區下達補助資金支出預算。其中:對擴權試點縣(市)直接下達,對非擴權縣統一下達到有關市(州)。 4.收到中央和省補助資金後,受災地區的民政、財政部門要迅速擬定具體分配方案,報同級人民政府批准,及時分配撥付到下一級單位,其工作時間最長不得超過15個工作日。 (六)縣和基層單位分配發放自然災害生活救助資金(包括採取實物救助方式的),必須嚴格遵守《自然災害生活救助資金管理暫行辦法》第二十二條規定的工作規程和有關要求。嚴禁將自然災害生活救助資金直接抵扣各種欠款、欠費和金融機構貸款本息。嚴禁將倒塌住房恢復重建的補助資金直接用於集中統一重建工作。凡採用集中統一重建方式的,必須把救助資金的發放工作與統一建房的交款工作嚴格分開。對各類自然災害生活救助資金的具體分配發放工作,鄉鎮政府和村社組織必須建立相應的公示公告制度,自覺接受群眾、社會和上級有關部門的監督。 (七)除救助對象外,凡直接使用自然災害生活救助資金的各級政府、部門、單位以及村社組織等,均為資金使用的責任主體,必須嚴格遵守資金開支范圍和管理規定,確保資金依法合規使用,並按照「誰使用、誰負責」的原則,承擔資金使用管理責任。 (八)自然災害生活救助資金的分配、管理和使用,依法接受審計部門和紀檢監察機關的監督。各級民政部門和財政部門要切實加強對自然災害生活救助資金管理使用的日常監督,定期或不定期開展檢查,對發現的問題要及時糾正和嚴肅處理。 對違反《自然災害生活救助資金管理暫行辦法》和相關財政管理法規制度的行為,依照《財政違法行為處罰處分條例》(國務院令第427號)的規定處理。對涉嫌嚴重違紀或涉嫌犯罪的,分別移送紀檢監察機關或司法機關處理。 (九)各市(州)、擴權試點縣(市)財政部門和民政部門可根據《自然災害生活救助資金管理暫行辦法》的規定和本通知補充規定,研究制定本地區自然災害救助資金的具體管理辦法或實施細則,並報省財政廳、省民政廳備案。 發生特別巨大自然災害(類似汶川地震、蘆山地震)時,救災資金的安排根據國務院和省政府的規定執行,不適本補充規定的分擔機制。 以上補充規定從2013年5月1日起執行。 特此通知。

㈥ 四川省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2021修正)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與計劃生育法》,結合四川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本省行政區域內的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業事業單位、群眾性自治組織和公民以及戶籍在本省而離開本省行政區域的公民。第三條實行計劃生育是國家的基本國策,是每個公民和全社會的共同責任。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以人民為中心,嚴格執行國家優化生育政策,調控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推動實現適度生育水平,優化人口結構,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

公民有生育的權利,也有依法實行計劃生育的義務,夫妻雙方在實行計劃生育中有共同的責任。第四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據全國人口發展規劃以及上一級人民政府人口發展規劃,結合當地實際情況編制本行政區域的人口發展規劃,並將其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堅持和完善目標管理責任制,加強統籌規劃、政策協調和工作落實,推動出台積極生育支持措施。第五條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安排落實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經費,確保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的需要。

省、市(州)人民政府建立健全對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先進地區在經費上予以激勵的機制;對欠發達地區、少數民族地區的計劃生育工作在經費上予以重點扶持。

鼓勵社會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和個人為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提供捐助。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截留、剋扣、挪用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經費、獎勵專項經費。第六條對在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中作出顯著成績的組織和個人,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給予獎勵。第二章人口與計劃生育管理第七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健康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發展改革、教育、公安、民政、財政、人力資源社會保障、住房城鄉建設、交通運輸、市場監管、醫療保障、統計、稅務等部門應當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做好有關的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負責本轄區內的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貫徹落實上級人民政府人口與計劃生育實施方案。

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應當依法做好計劃生育工作,將人口與計劃生育納入自治的內容。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應當有負責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的人員。第八條工會、共產主義青年團、婦女聯合會等群團組織應當根據其職責和特點,支持和配合政府做好促進人口發展、家庭建設、生育支持等方面的工作。

各級計劃生育協會應當做好宣傳教育、生殖健康咨詢服務、優生優育服務、計劃生育家庭幫扶、權益維護、家庭健康促進等工作。

機關、部隊、社會團體、企業事業組織應當做好本單位的計劃生育工作。第九條衛生健康、教育、科技、文化、民政、新聞出版、廣播電視等部門應當組織開展人口與計劃生育宣傳教育。

新聞媒體負有開展人口與計劃生育的社會公益性宣傳的義務。

學校應當在學生中,以符合受教育者特徵的適當方式,有計劃地開展生理衛生教育、青春期教育或者性健康教育。第十條流動人口的計劃生育工作由其戶籍所在地和現居住地的人民政府共同負責管理,以現居住地為主。第十一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健康、教育、公安、民政、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醫療保障、統計等部門應當互相提供有關人口數據,實行人口信息資源共享。第三章生育調節第十二條提倡適齡婚育,優生優育。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健康主管部門落實生育登記制度,做好生育咨詢指導。第十三條一對夫妻可以生育三個子女。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再生育子女:

(一)有子女死亡的;

(二)有子女按規定鑒定為殘疾,醫學上認為適宜再生育的。第十四條民族自治地方實行計劃生育的具體辦法,由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根據法律、行政法規和本條例的基本原則,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制定,報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施行。第十五條實行計劃生育的育齡夫妻免費享受國家規定的基本項目的計劃生育技術服務。

前款規定所需經費,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列入財政預算或者由社會保險予以保障。第四章計劃生育服務第十六條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保障公民享有計劃生育服務,提高公民的生殖健康水平。

育齡夫妻自主選擇計劃生育避孕節育措施,預防和減少非意願妊娠。

㈦ 四川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維護社會治安秩序,保障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順利進行,根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決定》和有關法律、法規,結合四川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參與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要動員和組織全社會的力量,運用政治的、法律的、行政的、經濟的、文化的、教育的等多種手段,整治社會治安秩序,預防和懲治違法犯罪。第三條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必須堅持打擊和防範並舉,治標和治本兼顧,重在治本的方針,遵循誰主管誰負責、專門機關與群眾路線相結合、條塊結合以塊為主和屬地管理的原則。第四條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主要任務:
(一)打擊各種違法犯罪活動,依法嚴懲嚴重危害社會治安的刑事犯罪分子;
(二)採取各種措施,嚴密管理制度,加強治安防範,堵塞違法犯罪的漏洞;
(三)開展對全體公民特別是青少年的政治思想教育和法制教育,提高公民道德素質,增強全社會的法制觀念;
(四)鼓勵公民自覺維護社會治安秩序,同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
(五)調解民間糾紛,緩解社會矛盾,消除不安定因素;
(六)教育、挽救和改造違法犯罪人員,做好對刑滿釋放和解除勞動教養人員的安置、幫教工作,減少重新違法犯罪;
(七)加強基層組織建設,落實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各項措施。第二章組織協調第五條各級人民政府統一組織實施本行政區域內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把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和年度計劃,建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領導責任制和目標管理責任制,督促各部門、各單位完成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任務。
各級人民政府主要負責人為本行政區域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責任人,全面負責本行政區域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第六條省、市(地、州)、縣(區、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負責組織指導本行政區域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其主要職責是:
(一)貫徹執行有關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法律、法規和方針政策;
(二)研究制定和組織落實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措施;
(三)組織、指導、協調、督促和檢查各部門、各單位的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
(四)總結、推廣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典型經驗、表彰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單位和個人;
(五)對不履行本條例規定的職責,導致本地區、本部門、本單位社會治安混亂的負責人給予通報批評,或者提出政紀處分的建議;
(六)辦理有關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其他事項。
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設立辦事機構,負責辦理日常工作。第七條鄉、鎮、城市街道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領導機構的主要職責是:
(一)貫徹執行上級有關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的部署,制定本鄉、鎮、街道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計劃,並組織實施;
(二)協調、檢查本轄區內各單位的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
(三)指導、幫助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做好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
(四)組織、開展各種形式的治安防範活動,建立健全群防群治網路;
(五)及時掌握社會治安動態,消除危害社會治安的隱患;
(六)依照有關規定確定對本轄區內的單位和個人的獎勵與處罰;
(七)辦理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其他事項。第八條各級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門、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其他社會組織,應實行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領導責任制和目標管理責任制,做到各盡其職、各負其責。第三章司法機關的職責第九條司法機關是懲治違法犯罪,維護社會治安的專門機關,應當密切協作配合,形成合力,發揮打擊犯罪,維護社會治安秩序的整體效能。第十條公安機關是社會治安的主管部門,在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中的主要職責是:
(一)加強偵查破案和預審工作,嚴厲打擊盜竊、搶劫、行凶殺人等各種嚴重危害社會治安的犯罪活動;
(二)查禁和打擊賣淫嫖娼、聚眾賭博、製作販賣傳播淫穢物品、拐賣婦女兒童、販毒吸毒、利用封建迷信騙錢害人等違法犯罪活動;
(三)加強治安管理,及時查處治安案件,重點加強對流動人口、重點公共場所和特種行業的治安管理,強化對出租房屋、出租汽車和重點防範區的治安防範工作;
(四)加強槍枝彈葯、管制刀具、易燃易爆物品的管理;
(五)加強消防、交通、邊防管理,預防事故,消除隱患,維護公共安全;
(六)加強對基層治安保衛組織、社會保安組織的監督管理,強化內部保衛工作,協助健全群防群治網路和治安控制體系;
(七)加強對管制、緩刑、監外執行、假釋、剝奪政治權利等人員的管理、教育和改造工作;
(八)協助、指導有關部門做好輕微違法犯罪青少年的教育、感化和挽救工作。

㈧ 四川省糧食局的政策法規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為做好省級儲備糧油(含省級臨時儲備糧油,下同)管理工作,保證數量真實、質量良好和儲存安全,有效發揮省級儲備糧油在宏觀調控中的作用,維護糧油市場穩定,根據《糧食流通管理條例》和《四川省〈糧食流通管理條例〉實施辦法》,參照《中央儲備糧管理條例》等有關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本辦法適用於全省行政區域內省級儲備糧油的管理、監督及其相關工作。
第三條省級儲備糧油規模由省政府確定,權屬省政府,用於調節全省糧油供求總量,穩定糧油市場,以及應對重大自然災害或者其它突發公共事件。
第四條省級儲備糧油實行「政府委託、逐級負責、部門監管、企業運作」的管理辦法,實現「管理科學、調控有力、高效靈活、節約費用」。
第五條省糧食局負責省級儲備糧油管理的綜合協調工作,對省級儲備糧油的數量、質量和儲存安全實施監督檢查;規劃總體布局,審核認定承儲企業的資格,依照國家和省有關儲備糧油管理的法規、規章及技術規范標准,建立健全省級儲備糧油各項業務管理制度;協助省財政廳管理省級儲備糧油的費用、利息。
具備糧油產品質量監督檢驗資質的單位負責省級儲備糧油質量檢驗,檢驗費用由委託檢驗方承擔。
第六條省財政廳負責省政府確定的省級儲備糧油的資金管理工作。負責將省級儲備糧油費用、利息納入糧食風險基金管理,確定保管、輪換費用標准,按時將糧油費用、利息撥付到市(州)和擴權試點縣(市)財政局以及省級直屬企業,督促各市(州)和擴權試點縣(市)財政局及時下撥到所轄承儲企業,並對省級儲備糧油財務執行情況實施監督。配合省糧食局規劃省級儲備糧油總體布局,審核認定承儲企業的資格,建立健全業務管理制度。
第七條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四川省分行(以下簡稱省農發行)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及時、足額發放省級儲備糧油所需貸款,負責貸款的信貸監管。配合省糧食局和省財政廳做好儲備糧油的監管工作。
第八條市(州)、縣(市、區)人民政府對轄區內儲存的省級儲備糧油負有重要的領導責任,負責組織實施轄區內省級儲備糧油的儲存管理、輪換動用、監督檢查等工作。
市(州)、縣(市、區)糧食行政主管部門和業務主管部門,對轄區內的省級儲備糧油負有重要的直接監管責任,負責對轄區內省級儲備糧油的日常監管工作,確保其數量真實、質量良好和儲存安全。
承儲企業是省級儲備糧油管理的責任主體。負責存儲的省級儲備糧油日常管理工作,對省級儲備糧油數量真實、質量完好、儲存安全負責,按規定做好購進、存儲、輪換、動用等環節的工作。
第二章 儲備糧油的購入
第九條購入省級儲備糧油,由省糧食局、省財政廳組織承儲企業面向市場,原則上在規范的糧油批發市場招標采購或按省政府規定的其他方式進行。
省級儲備糧油的購入計劃由省糧食局、省財政廳、省農發行聯合下達。
第十條省級儲備糧油入庫成本由省財政廳、省糧食局根據采購價和有關費用核定。
第十一條入庫(含輪換入庫)的省級儲備糧油必須是符合國家標准中等以上的當年收獲產新糧食和國家標准四級以上新榨菜籽油。儲備糧油入庫後,須經省糧食局指定有資質的糧油產品質量監測單位檢驗,出具合格證明後方可確認為省級儲備糧油。
第三章 儲備糧油的儲存
第十二條省級儲備糧油的儲存應當遵循「合理布局、規模存放、產銷統籌」的原則,原則上存儲到儲藏能力較強、管理規范、交通便利、吞吐靈活的大中型糧油庫集中管理。
第十三條省級儲備糧油的承儲企業原則上為取得四川省省級儲備糧油承儲資格(含中央儲備糧油資格)的國有及國有控股糧食企業。
依法被撤銷、解散、破產或重組和在承儲中出現重大違規的承儲企業,其儲存的省級儲備糧油由省糧食局協商相關部門後調整安排。
第十四條承儲企業應當履行下列義務:
(一)負責執行省級儲備糧油收購、儲存、輪換、銷售等業務規定和政策;
(二)嚴格執行國家和省有關儲備糧油質量標准、技術規范以及業務管理規定,執行省級儲備糧油管理的各項規章制度;
(三)對省級儲備糧油實行專倉專罐儲存、專人保管、專賬記載,保證省級儲備糧油賬賬相符、賬實相符;
(四)定期向上一級糧食行政主管部門報告糧油庫存情況,按輪換辦法規定及時申請輪換計劃。輪換發生的價差損益由企業承擔;
(五)執行國家有關統計制度和財務、會計制度,保證報送的省級儲備糧油相關資料和數據真實、准確。
(六)建立健全防火、防盜、防洪等安全生產管理責任制度,配備必要的安全防護設施。
第十五條承儲企業不得有下列行為:
(一)虛報、瞞報省級儲備糧油的數量;
(二)在省級儲備糧油中摻雜使假、以次充好;
(三)擅自串換品種、變更儲存地點和倉間;
(四)延誤輪換或者管理不善等造成省級儲備糧油嚴重不宜存或變質;
(五)以省級儲備糧油對外擔保或者清償債務。
第四章 儲備糧油的輪換
第十六條省級儲備糧的輪換應嚴格按照《四川省省級儲備糧輪換管理辦法(試行)》、《四川省人民政府關於完善〈四川省省級儲備糧輪換管理辦法(試行)〉的通知》執行。
第十七條省級儲備糧油輪換管理辦法由省糧食局會同省財政廳、省農發行制定和完善,並報省政府備案。
第十八條省級儲備糧油的輪換應當遵循有利於保證數量、質量和儲存安全,保持糧油市場基本穩定和均衡輪換的原則。
第十九條省級儲備糧油的輪換計劃由省糧食局、省財政廳、省農發行聯合下達。任何承儲企業不得自行輪換。
省級儲備糧油輪換原則上在規范的糧油批發市場進行,也可以按國家規定的其他方式進行。
第五章 儲備糧油的動用
第二十條動用省級儲備糧油由省糧食局會同省財政廳提出方案,報省政府批准後聯合下達出庫計劃,由市(州)糧食局組織實施。
第二十一條未經省政府批准,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動用省級儲備糧油。嚴禁任何單位和個人非法動用省級儲備糧油賺取價差,謀取不當利益,從而造成空庫的行為。
第二十二條出現下列情況之一時,經省政府批准,可以動用省級儲備糧油:
(一)發生重大自然災害或突發公共事件;
(二)市場糧油供應緊張、價格出現異常波動,需動用省級儲備糧油穩定市場;
(三)省政府認為需要動用的其他情況。
第二十三條經批准動用省級儲備糧油發生的價差虧損由省財政用糧食風險基金彌補;發生的價差收益上繳省財政,充實省級糧食風險基金。
第六章 損耗與損失
第二十四條承儲企業要及時核實、上報省級儲備糧油儲存中的正常損耗、損失。
第二十五條省級儲備糧油損耗分定額內損耗和超定額損耗。定額內損耗的處理參照中央儲備糧油標准核定。超定額損耗由企業自行承擔。省級儲備糧油產生人力不可抗拒損失由承儲企業及時報告當地糧食、財政、監察、審計及農發行等部門,經上述部門核實後,及時報告上級糧食、財政等部門,最終經省糧食局匯總後報省財政廳。省財政廳審核後,將其糧油凈損失部分據實從糧食風險基金中列支,及時撥補到位。
第七章 儲備糧油的監督檢查
第二十六條各級糧食、財政部門按照各自職責,依法加強對省級儲備糧油的管理和監督檢查。在監督檢查過程中,可以行使下列職權:
(一)進入承儲企業對省級儲備糧油的數量、質量、儲存安全及財政補貼資金使用情況進行檢查;
(二)對省級儲備糧油收購、銷售、輪換計劃及動用命令的執行情況進行檢查;
(三)調閱省級儲備糧油經營管理的有關資料、憑證,向有關單位和個人調查、了解相關情況;
(四)對糧油倉儲設施、設備是否符合國家及省有關管理規定、技術規范和標准進行檢查;
(五)依法處理違法行為。
第二十七條省糧食局、省財政廳在監督檢查中,發現省級儲備糧油數量、質量、儲存安全等方面存在問題,應當責成市(州)、縣(市、區)糧食部門和承儲企業立即糾正或處理;發現省級儲備糧油承儲企業不再具備承儲條件,省糧食局會同省財政廳等部門取消其承儲資格、調整儲備計劃。
第二十八條承儲企業對各級糧食、財政和相關部門的監督檢查人員依法履行職責應當予以配合。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拒絕、阻撓、干涉監督檢查人員依法履行監督檢查職責。
第二十九條市(州)、縣(市、區)糧食部門和存儲企業的其他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對省級儲備糧油的日常管理和監督檢查,對省級儲備糧油數量、質量存在的問題,應當及時糾正;對危及省級儲備糧油儲存安全的重大問題,應當立即採取措施予以處理,並報告省糧食局、省財政廳、省農發行。
市(州)、縣(市、區)人民政府對擅自置換、拆除、變賣、改用、破壞省級儲備糧油倉儲設施,偷盜、哄搶或者損毀省級儲備糧油的違法行為,應當及時組織有關部門予以制止、查處。
第八章 責任追究
第三十條 承儲企業有違反本辦法第十四條、第十五條規定情形之一的,或擅自動用省級儲備糧油的,由省糧食局責令限期整改。對拒不整改的,取消其承儲資格;取消承儲資格的企業,三年內不得再次申請承儲資格。由於人為原因造成省級儲備糧油損失的,由省糧食局責令賠償。
第三十一條單位和個人有以下違法行為的,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騙取、擠占、截留、挪用省級儲備糧油貸款或者貸款利息、管理費用和輪換補貼的;
(二)未經省糧食局批准將承儲有省級儲備糧油的倉儲設施擅自置換、拆除、變賣、改用的;
(三)擅自動用省級儲備糧油的;
(四)由於管理責任和責任事故造成省級儲備糧油損失的。
第九章 附 則
第三十二條市(州)、縣(市、區)人民政府可以參照本辦法,制定本級儲備糧油管理實施辦法。
第三十三條本辦法由省糧食局、省財政廳負責解釋。
第三十四條本辦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熱點內容
兩項新民法 發布:2025-01-18 13:43:27 瀏覽:491
民法115條 發布:2025-01-18 13:40:23 瀏覽:128
人民法院錯案追究 發布:2025-01-18 13:21:33 瀏覽:81
治安處罰條例新 發布:2025-01-18 12:48:20 瀏覽:573
佔用紅樹林保護區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8 12:14:06 瀏覽:15
北京刑事沒輸過律師 發布:2025-01-18 12:09:11 瀏覽:643
司法所法律援助與扶貧 發布:2025-01-18 11:55:00 瀏覽:887
黑子林律師 發布:2025-01-18 11:23:10 瀏覽:354
三大訴訟法的證明對象 發布:2025-01-18 11:10:53 瀏覽:208
2013最新勞動法 發布:2025-01-18 10:10:11 瀏覽: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