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基督教堂規章制度

基督教堂規章制度

發布時間: 2022-09-20 01:31:02

Ⅰ 武漢市宗教活動場所管理辦法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保護正常的宗教活動,維護宗教活動場所的合法權益,有利於對宗教活動場所的管理,根據憲法、法律的有關規定以及國務院發布的《宗教活動場所管理條例》,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辦法。第二條本辦法適用於本市行政區域內開展宗教活動的佛教寺廟和庵堂、道教宮觀、伊斯蘭教清真寺、天主教教堂、基督教教堂及其他固定處所的管理。第三條宗教活動場所由該場所的管理組織自主管理,其合法權益和該場所內正常的宗教活動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侵害和干涉。
宗教活動場所在其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有權要求停止侵害和賠償損失。第四條在宗教活動場所內進行宗教活動,應當遵守法律、法規。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活動場所進行破壞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社會安定、損害公民身體健康和妨礙國家教育制度的活動。
宗教活動場所不受境外組織和個人的支配。第五條設立宗教活動場所,必須進行登記。第六條市、區縣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機構)對本辦法的執行情況進行指導和檢查。第二章設立與登記第七條設立宗教活動場所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有固定的處所和名稱;
(二)有經常參加宗教活動的信教公民;
(三)有由信教公民組成的管理組織及其負責人;
(四)有主持宗教活動的宗教教職人員或者符合各宗教教規規定的人員;
(五)有管理制度;
(六)有合法的經濟來源。第八條設立宗教活動場所,由宗教活動場所管理組織的負責人持下列書面材料,向區縣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機構)提出設立登記的申請:
(一)設立宗教活動場所的申請書;
(二)本辦法第七條規定的該場所的有關資料和證件;
(三)鄉(鎮)人民政府或者街道(農場)辦事處的意見;
(四)有關宗教團體的意見。第九條區縣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機構)收到申請登記材料之日起15日內,視該材料完整與否,作出受理或者不受理的決定。
區縣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機構)自受理申請之日起依照有關規定進行審查,並在60日內,對符合規定的,予以登記,並發給登記證書;對不完全符合規定的,視情況予以臨時登記或者暫緩登記;對不符合規定的,不予登記。第十條本辦法公布前已經登記的宗教活動場所,應辦理登記換證手續;未經登記的,依照本辦法辦理登記手續。
宗教活動場所終止、合並、遷移以及變更登記內容,該場所管理組織應當按照本辦法規定到原登記部門(機構)辦理注銷或者變更手續;跨區縣合並、遷移,需重新登記的,按本辦法規定重新辦理登記手續。第十一條依法登記的宗教活動場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的規定,具備法人條件的同時辦理法人登記,並依法獨立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責任。第三章管理第十二條宗教活動場所管理組織應在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指導下,做好以下工作:
(一)維護宗教活動場所的合法權益;
(二)教育信教公民愛國守法和遵守宗教活動場所的管理制度;
(三)依法保護宗教活動場所內的建築設施、園林、自然資源、文物古跡和風景名勝,做好治安、防火、衛生等工作;
(四)建立健全財務制度。第十三條宗教活動場所的管理組織,應當在每年第一季度向登記部門(機構)提交上一年度該場所管理情況報告。登記部門(機構)可以根據需要對其進行檢查。第十四條宗教活動場所內的教職人員有權依據宗教教規主持或者參加宗教活動,參與本場所管理;不得在其他公共場所從事宗教活動。第十五條宗教活動場所可以接受公民自願捐獻的布施、奉獻、獻儀、乜貼;接受境外組織和個人的捐贈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辦理。
禁止向信教公民勒捐、攤派。第十六條在宗教活動場所不得轉遞、散發非法入境、非法印刷的宗教書刊和宗教宣傳品。第十七條宗教活動場所的常住和外來暫住人員,應當遵守國家戶籍管理規定。第十八條宗教活動場所在不影響正常宗教活動的前提下,可以進行以自養為目的的生產經營活動和興辦社會公益事業,並按照有關規定辦理登記、注冊手續。第十九條宗教活動場所管理組織可以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在本場所內經營銷售宗教用品、宗教藝術品和宗教書刊。

Ⅱ 安徽省宗教活動場所管理實施辦法

第一條為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和正常的宗教活動,維護宗教活動場所的合法權益,有利於對宗教活動場所的管理,根據《宗教活動場所管理條例》和有關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辦法。第二條本辦法所稱宗教活動場所,是指開展宗教活動的佛教寺院、道教宮觀、伊斯蘭教清真寺、天主教、基督教教堂及其他固定處所。第三條設立宗教活動場所必須依法進行登記。新建、重建寺觀教堂須經省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審核、批准。第四條設立宗教活動場所,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有固定的處所和名稱;
(二)有經常參加宗教活動的信教公民;
(三)有信教公民組成的管理組織;
(四)有主持宗教活動的宗教教職人員或者符合各宗教規定的人員;
(五)有管理規章制度;
(六)有合法的經濟收入。第五條宗教活動場所申請登記,應由其管理組織向當地縣級以上(含縣級,下同)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提交下列書面材料:
(一)登記申請書;
(二)該場所的歷史沿革、房地產權屬證明;
(三)所用的主要經典和教義教規;
(四)主持人基本情況;
(五)信教公民情況;
(六)鄉(鎮)人民政府或城市街道辦事處的意見。第六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自受理登記申請之日起六十日內,依法進行審查,並徵求有關方面的意見後予以登記、臨時登記或暫緩登記;對不符合條件的,不予登記,並書面通知,說明理由。第七條准予登記的宗教活動場所,具備法人條件的,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辦理法人登記,領取法人登記證書。第八條宗教活動場所由該場所的管理組織自主管理。
宗教活動場所管理組織的主要職責是:
(一)教育宗教教職人員和信教公民遵守國家法律、法規,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尊重他人信仰自由;
(二)制定本場所管理規章制度;
(三)組織安排宗教活動和其他事務;
(四)管理本場所財務,接受有關部門和信教公民的監督;
(五)按期向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提交年度管理情況的報告。第九條宗教活動場所的宗教教職人員的定員,由縣級宗教團體核准,無縣級宗教團體的,由省宗教團體核准,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備案。第十條寺觀教堂負責人的選任、聘用、調動、罷免或辭退,由該場所的管理組織提出,經縣級以上宗教團體同意,報同級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備案。全國和省級重點寺觀教堂的方丈、住持、本堂神甫、主任牧師等的人事變動須經省宗教團體同意並報省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備案。第十一條宗教教職人員有權在其所在的宗教活動場所主持、參加宗教活動,或到其職責所屬范圍內的宗教活動場所視察教務、主持宗教活動。第十二條在宗教活動場所,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製造不同宗教、不同教派的紛爭,不得進行封建迷信活動。
任何宗教組織和信教公民不得在宗教活動場所以外傳教、佈道以及散發宗教宣傳品。第十三條宗教活動場所可以接受信教群眾自願捐獻的布施、奉獻、乜貼,也可以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接受境外宗教組織和個人的捐贈。
宗教活動場所接受境外宗教組織和個人贈予的宗教書刊或音像製品,須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同意,報省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審批。第十四條宗教活動場所可以在國家法律、法規允許的范圍內興辦生產、服務和社會公益事業,可以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經營銷售宗教用品、宗教藝術品和宗教書刊。第十五條宗教活動場所舉辦跨地區的大型宗教活動,須經省宗教團體同意,報省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備案。由該場所或相關的宗教團體主辦。第十六條宗教活動場所舉辦義工班、查經班、要理班、海里凡培訓班等,須經相關的宗教團體同意,並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備案。舉辦佛學院、經學院、神學院,須經省宗教團體和省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同意,並按規定履行報批手續。第十七條宗教活動場所管理組織或負責人邀請境外宗教組織或個人來訪、或應邀出訪,按照有關規定辦理。第十八條外國人以及僑居國外的中國公民、台港澳居民,在我省宗教活動場所參加宗教活動、舉行宗教儀式,應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外國人宗教活動管理規定》。

Ⅲ 哈爾濱市宗教活動場所管理辦法

第一條為了保護宗教活動場所的合法權益,維護正常的宗教活動秩序,根據國務院《宗教事務條例》和《黑龍江省宗教事務管理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辦法。第二條本辦法所稱宗教活動場所,是指經依法登記的佛教寺院、道教宮觀、伊斯蘭教清真寺、天主教教堂、基督教教堂和東正教教堂及其他固定宗教活動處所。第三條本辦法適用於本市行政區域內宗教活動場所的管理。第四條市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負責組織實施本辦法。

區、縣(市)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按照管理許可權負責轄區內的宗教活動場所的管理。
公安、工商、衛生、文化、城鄉規劃、房產住宅、城市管理行政執法等有關部門依照各自的職責,協助做好宗教活動場所的管理工作。第五條設立宗教活動場所,應當按照國務院《宗教事務條例》的規定取得審批手續。
非宗教組織和個人不得設立宗教活動場所。第六條宗教活動場所的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侵犯和干預。第七條宗教活動場所應當遵守憲法、法律、法規和規章,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

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利用宗教活動場所進行破壞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社會安定、損害公民身心健康和妨礙國家教育制度的活動。第八條宗教活動場所應當成立管理組織,實行民主管理。宗教活動場所管理組織的成員,經民主協商推選,並報該場所的登記管理機關備案。組成人員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熱愛祖國,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
(二)遵守憲法、法律、法規、規章和本宗教的教規、宗教活動場所制定的各項制度;
(三)有一定的宗教學識和組織管理能力,在信教公民中具有一定的威望。第九條宗教活動場所的合法財產和收入由該場所組織管理和使用,其他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佔有、挪用或者無償調用。第十條在宗教活動場所內,宗教活動場所管理組織可以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銷售宗教用品、宗教藝術品和宗教出版物。第十一條在宗教活動場所周邊20米以內設立商業服務網點,應當尊重有關宗教的信仰和傳統風俗習慣。

在宗教活動場所周邊組織娛樂、集會等活動,使用音響器材不得產生過大音量干擾宗教活動場所的宗教活動。第十二條任何人進入宗教活動場所,應當尊重宗教習俗,遵守宗教活動場所的管理規定。第十三條宗教活動場所可以按照宗教習慣接受公民的捐獻,但不得強迫或者攤派。

非宗教活動場所不得接受或者變相接受宗教性的捐獻。第十四條宗教活動場所可以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接受境內外組織和個人的捐贈,用於與宗教活動場所宗旨相符的活動。

捐贈人捐贈財產興建宗教活動場所工程項目,應當與宗教活動場所訂立捐贈協議,對捐贈的資金數量、物資質量以及捐贈用途等作出約定。第十五條宗教活動場所對其管理范圍內的文物、保護建築、園林,應當按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做好管理保護工作,並接受有關管理部門的指導、監督。第十六條因城市規劃或者重點工程建設需要拆遷宗教活動場所的房屋、構築物的,拆遷人應當與該宗教活動場所協商,並徵求有關宗教事務部門的意見。擬拆遷的房屋、構築物屬於保護建築或者文物的,還應徵得城鄉規劃部門或者文物部門的同意。經各方協商同意拆遷的,拆遷人應當對被拆遷的房屋、構築物予以重建,或者根據國家有關規定,按照被拆遷房屋、構築物的市場評估價格予以補償。

宗教活動場所的房屋、構築物被拆遷後異地重建的,其選址應當方便信教公民參加宗教活動。

宗教活動場所的房屋、構築物被拆遷後獲得的補償應當用於宗教活動場所的自身建設,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私分、挪用。第十七條在宗教活動場所內改建或者新建建築物,應當依法辦理審批手續。第十八條宗教活動場所應當加強內部管理,建立健全人員、檔案、財務、會計、治安、消防、衛生防疫、文物保護、外事接待等各項管理制度,明確相關責任人,並接受當地人民政府有關部門的指導、監督和檢查。第十九條宗教活動場所應當按照國家戶籍管理規定,及時申報辦理本場所常住人員和暫住人員的戶口登記,接受戶籍管理機關的監督、檢查。宗教活動場所不得擅自留宿境外人員和不明身份的人員。

Ⅳ 教堂里可以住人嗎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1-18

Ⅳ 廣州市宗教事務管理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保護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維護正常的宗教活動,依法管理宗教事務,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所稱宗教事務,指宗教同國家、社會、公民之間存在的各種社會公共事務。第三條本市行政區域內的宗教事務管理適用本條例。
本市行政區域內的國家機關、企業單位、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個人應當遵守本條例。第四條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強迫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視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信仰宗教的公民、不信仰宗教的公民以及信仰不同宗教的公民應當互相尊重。第五條宗教活動必須遵守憲法、法律、法規,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社會安定。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利用宗教干預國家的行政、司法和教育。
宗教團體、宗教活動場所、宗教教職人員、信教公民的合法權益和正常的宗教活動受法律保護。第六條宗教團體和宗教事務應當堅持獨立自主,自辦的原則,不受外國勢力的支配。第七條市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以下簡稱市宗教事務部門)是本市宗教事務的行政主管部門,負責組織本條例的實施。
區、縣級市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是所有區、縣級市宗教事務的行政主管部門,對所轄區域的宗教事務負有管理的職責。
本市各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依法履行各自的職責,並協同宗教事務部門實施本條例。第二章宗教團體第八條本條例所稱宗教團體,指在本市依法成立佛教協會、市道教協會、市伊斯蘭教協會、市天主教愛國會、天主教廣州教區、市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市基督教協會以及在市、區、縣級市依法成立的宗教團體。第九條宗教團體必須依照國家關於社會團體管理規定申請登記,經登記管理機關核准登記後方可以進行活動。第十條宗教團體應當接受政府的行政管理,按照各自的章程開展活動。第十一條宗教團體應當協助政府貫徹執行國家有關宗教法律、法規,對信教公民進行愛國主義、社會主義和法制教育,維護宗教教職人員和信教公民的合法權益,組織正常的宗教活動,辦理教務。第十二條宗教團體可以進行宗教文化學術研究和交流,按照國家規定出版、印刷、復制、發行宗教出版物,申辦以自養為目的的企業和事業,舉辦社會公益事業,開展宗教方面的對外友好交往。第十三條宗教團體舉辦宗教院校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辦理。第三章宗教教職人員第十四條本條例所稱宗教教職人員,指佛教的比丘、比丘尼、道教的道士、道姑;伊斯蘭教的阿訇、依瑪目,天主教的主教、神甫、修士、修女,基督教的牧師、宣教師、傳道以及宗教團體認定的其他人員。第十五條宗教教職人員身份由市宗教團體根據本宗教規定的條件和程序認定,報市宗教事務部門備案。第十六條經認定並備案的宗教教職人員按照本宗教的規定履行職責,可以在宗教活動場所主持宗教活動。辦理教務和參與民主管理。
未經認定備案、已經辭去或者被解除宗教教職人員身份的人員,不得以宗教教職人員身份進行宗教活動。第十七條宗教教職人員應當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遵守所在宗教團體、宗教活動場所的各項規章制度。第十八條本市宗教教職人員應邀到市外或者市外宗教教職人員應邀到本市舉行和主持宗教活動,應當徵得市以上宗教團體同意並報市以上宗教事務部門備案。第四章宗教活動場所第十九條本條例所稱宗教活動場所,指信教公民進行宗教活動的佛教寺庵、道教宮觀、伊斯蘭教清真寺、天主教和基督教教堂以及經宗教事務部門確認的其他固定處所。第二十條設立宗教活動場所必須經區、縣級市以上人民政府批准,並按照《宗教活動場所管理條例》的規定履行登記手續。
*註:本款中關於「區、縣級市以上人民政府對設立宗教活動場所的批准」的行政許可項目已被《廣州市人大常委會關於取消廣州市地方性法規中的部分行政許可事項的決定》(發布日期:2004年8月6日實施日期:2004年8月6日)取消。
宗教活動場所終止、合並、遷移或者變更登記的內容,應當向原登記機關辦理相應手續。第二十一條宗教活動場所應當建立管理組織,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第二十二條宗教活動場所可以接受信徒個人和團體的布施、乜貼、奉獻以及其他宗教性的捐贈。

Ⅵ 湖南省實施《宗教活動場所管理條例》辦法

第一條根據國務院《宗教活動場所管理條例》,結合我省實際,制定本辦法。第二條本辦法所稱宗教活動場所,是指信仰宗教的公民(以下簡稱信教公民)開展宗教活動的佛教寺庵、道教宮觀、伊斯蘭教清真寺、天主教教堂、基督教教堂及其他固定的簡易活動場所。第三條對設立宗教活動場所實行登記制度。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含行政公署,下同)宗教事務部門是宗教活動場所登記主管部門。第四條宗教活動場所由該場所的管理組織自主管理,接受宗教團體的指導和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的行政管理。
宗教活動場所管理組織成員,由該場所的宗教教職人員和信教公民推選,徵得市、縣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同意後,報市、縣宗教團體批准,其中國家和省級重點宗教活動場所管理組織的負責人,徵得省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同意後,報省宗教團體批准。第五條設立宗教活動場所,必須具備下列條件:
(一)有與開展宗教活動相適應、符合公共安全條件和權屬明確的固定處所以及符合宗教規定的名稱;
(二)有一定數量經常參加宗教活動的信教公民;
(三)有愛國宗教教職人員和信教公民組成的管理組織;
(四)有主持宗教活動的宗教教職人員或者符合宗教規定的其他人員;
(五)有健全的宗教教職人員、財務、宗教活動、治安、消防、環境保護等管理制度;
(六)有合法的經費來源。第六條按照合理設立宗教活動場所的原則,確需恢復、重建、新建宗教活動場所,必須由籌備負責人向宗教事務部門提出申請,經審核後,按下列規定報批:
(一)恢復原有宗教活動場所,報市、縣人民政府批准;
(二)重建(含易地重建,下同)宗教活動場所,報省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批准;
(三)新建寺庵、宮觀、清真寺、教堂,報省人民政府批准;新設立其他簡易宗教活動場所,報市、縣人民政府或者其授權部門批准。第七條宗教活動場所的申請登記,由其管理組織持前條批准文件、有關資料和申請書,向當地市、縣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申請登記,其中國家和省級重點宗教活動場所,向省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申請登記。准予登記的,發給登記證書,並向上一級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備案。
本辦法實施前已經批准開放的宗教活動場所,應當按照本辦法規定補辦登記手續。
由文物、園林、林業等部門管理的尚未批准開放的原有宗教場所,不予登記。第八條禁止違反本辦法第五、六條規定設立或者批准設立宗教活動場所,或者新建、重建不作為宗教活動場所的寺庵、宮觀。
禁止違反本辦法第七條規定程序未經登記開展宗教活動或者變相開展宗教活動。
禁止在不作為宗教活動場所的地方塑佛像、神像,設「功德箱」,收取或者變相收取財物。第九條宗教活動場所管理組織履行下列職責:
(一)宣傳、貫徹有關法律、法規、規章和政策;
(二)負責本場所宗教教職人員和信教公民的教育和管理;
(三)安排本場所的宗教活動和宗教事務;
(四)組織本場所人員興辦以自養為目的的生產服務企業,興辦社會公益事業和慈善事業;
(五)管理、使用本場所的財產和合法收入;
(六)維護本場所的合法權益;
(七)在公安、文物、國土、林業、園林等部門業務指導下,做好治安、消防、文物保護、土地利用、森林保護、園林綠化等工作;
(八)管理本場所的其他工作。第十條宗教活動場所必須遵守國家法律、法規、規章和政策,不得進行非法和違法活動;必須堅持獨立自主和自辦教會的原則,不受境外組織和個人的支配。
宗教教職人員和信教公民在宗教活動場所內依宗教教義、教規和儀式開展正常的宗教活動,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侵犯和干預。第十一條宗教活動場所舉辦大型宗教活動,必須在興辦前30日報縣級以上宗教團體批准和同級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同意,並在興辦前15日持批准文件向所在地公安部門提出書面申請,經同意後方可舉行。但傳統的宗教節日活動除外。
大型宗教活動的具體標准,由省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規定。第十二條宗教活動場所邀請省外宗教教職人員主持宗教活動,必須經當地宗教團體和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同意後,報省宗教團體和省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批准;在省內跨市、縣行政區邀請宗教教職人員主持宗教活動的,必須報市、縣宗教團體和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批准。
外國人,僑居國外的中國公民,台灣、香港、澳門居民到省內宗教活動場所參加宗教活動,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辦理。

Ⅶ 青海省宗教事務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維護宗教和睦與社會和諧,規范宗教事務管理,根據憲法和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強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視信仰宗教的公民或者不信仰宗教的公民。

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信仰不同宗教的公民應當相互尊重、和睦相處。第三條宗教活動應當遵守憲法、法律、法規和規章的規定。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利用宗教破壞社會秩序,損害公民身體健康,妨礙國家教育、司法和計劃生育等制度的實施,以及從事其他損害國家利益、公共利益和公民合法權益的活動。第四條各宗教堅持獨立自主自辦的原則,宗教團體、宗教活動場所和宗教事務不受外國勢力的支配。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依法對涉及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宗教事務進行管理,並接受上級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的監督。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關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依法負責有關的管理工作。

鄉(民族鄉、鎮)人民政府和街道辦事處應當在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的指導下,協調做好本轄區的宗教事務管理工作。

村(居、牧)民委員會應當協助宗教事務部門做好宗教事務管理服務工作。第二章宗教團體第六條本條例所稱宗教團體,是指依法成立的佛教協會、道教協會、伊斯蘭教協會、天主教愛國會、天主教教務委員會、基督教協會、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等宗教組織。第七條本省行政區域內成立宗教團體,應當按照《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規定,經相應的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審查同意後,向同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申請登記,並由審查同意的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報上一級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備案。宗教團體變更登記內容或者注銷應當到原審查、登記機關辦理相關手續。第八條宗教團體應當按照其章程開展活動,建立健全各項管理制度,對宗教教職人員和信教公民進行愛國主義、民族團結和法制教育,配合宗教事務部門做好宗教事務管理工作。第九條宗教團體或者寺院、宮觀、清真寺、教堂舉辦本宗教團體或者本宗教活動場所以外人員參加的宗教培訓班,應當向省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提出申請。省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應當自收到申請之日起三十日內,作出是否批準的決定。第十條舉辦宗教培訓班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有明確的培訓目標;

(二)有合理的培訓期限、周期和課程設置計劃;

(三)有具備一定宗教學識的授課人員;

(四)有必要的開班經費。

宗教培訓班培訓內容不得違反法律、法規、規章和政策,培訓人數不得超過培訓場所的容納規模。第十一條宗教團體在本省行政區域內舉辦宗教學術會議,應當向省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提出申請。申辦國際宗教學術會議的,省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應當自收到申請之日起三十日內提出意見,對擬同意的,報國務院宗教事務部門審批。第十二條本省行政區域內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組織朝覲活動。

省伊斯蘭教協會按照伊斯蘭教全國性宗教團體的要求和有關規定,負責本省穆斯林朝覲活動的報名和服務工作。第三章宗教活動場所第十三條本條例所稱宗教活動場所,是指經依法登記開展宗教活動的佛教寺院、道教宮觀、伊斯蘭教清真寺、天主教和基督教教堂(以下稱寺觀教堂)以及信教公民經常進行集體宗教活動的其他固定處所。第十四條籌備設立寺觀教堂的,應當符合國家規定的條件,由宗教團體向擬設場所所在地的縣級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提出申請,縣級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應當自收到申請之日起三十日內,提出初審意見,對擬同意的,報州(市、地)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審核。州(市、地)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應當自收到報告之日起三十日內,提出審核意見,對擬同意的,報省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審批。省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應當自收到報告之日起三十日內,作出是否批準的決定。

籌備設立其他固定宗教活動處所的,應當符合國家規定的條件,由宗教團體向擬設場所所在地的縣級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提出申請,縣級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應當自收到申請之日起三十日內,提出審核意見,對擬同意的,報州(市、地)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審批。州(市、地)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應當自收到報告之日起三十日內,作出是否批準的決定。宗教活動場所的設立申請獲得批准後,方可辦理籌建事項。

Ⅷ 上海市宗教活動場所管理規定

第一條(依據)
根據《宗教活動場所管理條例》,結合本市實際情況,制定本規定。第二條(適用范圍)
本規定適用於本市開展宗教活動的佛教寺廟、道教宮觀、天主教教堂,基督教教堂、聚會點和伊斯蘭教清真寺等宗教活動場所的管理。第三條(主管部門)
本市區、縣以上宗教事務行政部門是宗教活動場所的主管部門,負責對本規定的貫徹實施進行監督和管理。第四條(場所登記)
設立宗教活動場所,必須向所在地的區、縣以上宗教事務行政部門申請登記。第五條(登記要求)
申請登記設立宗教活動場所,應當提供下列資料:
(一)宗教活動場所申請登記表;
(二)該場所的歷史和現狀資料;
(三)教職人員的身份認定證件;
(四)土地使用證、房屋所有權證或房屋租賃合同。
宗教活動場所申請登記的具體程序,按《宗教活動場所登記辦法》執行。第六條(管理組織)
宗教活動場所應當由本市宗教教職人員以及本市信教公民等三人以上組成管理委員會或管理小組,實行自主管理。第七條(宗教教職人員概念)
本規定所稱的宗教教職人員是指佛教的比丘、比丘尼;道教的道士、道姑;天主教的主教、神甫、修士、修女;基督教的主教、牧師、長老、傳道;伊斯蘭教的教長、阿訇、女阿訇。第八條(宗教教職人員身份認定)
本市宗教教職人員由市級有關宗教團體認定其身份,並向市宗教事務行政部門備案。
非本市的宗教教職人員應邀在本市宗教活動場所擔任宗教職務或主持宗教活動,應當提供其所在地省級有關宗教團體出具的身份認定證件,經本市市級有關宗教團體認可,並向市宗教事務行政部門備案。第九條(宗教活動場所管理制度)
宗教活動場所必須建立、健全並嚴格執行宗教教職人員和財物收入與使用的管理制度,以及宗教活動安排、傳戒施洗收徒、財產登記、生產經營、消防安全、文物保護、環境保護、對外交往和文書檔案等各項管理制度。第十條(年度報告)
宗教活動場所的管理組織,應當在每年第一季度向區、縣宗教事務行政部門提交上一年度該場所管理情況的報告。第十一條(宗教活動的舉行)
宗教活動必須在宗教活動場所或經宗教事務行政部門認可的其他場所內舉行。第十二條(禁止性活動)
宗教活動場所內不得進行卜卦、算命、看相、求簽、驅鬼、治病等活動。第十三條(大型宗教活動報批制度)
宗教活動場所組織的大型宗教活動,必須在舉辦的三十天前報請宗教事務行政部門批准,並在舉行活動的七天前向所在地公安部門提出書面申請,經同意後方可舉行。
大型宗教活動的具體標准,由市宗教事務行政部門規定。第十四條(申辦自養企業的規定)
宗教活動場所興辦以自養為目的的企業,應當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申領營業執照。第十五條(宗教活動場所的保護)
未徵得宗教活動場所管理組織或宗教團體同意,以及未經市宗教事務行政部門的批准,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佔用宗教活動場所管理和使用的土地、山林、房屋。
徵用宗教活動場所管理和使用的土地、山林、房屋的,按國家和本市的有關規定辦理。第十六條(財產和收入的保護)
宗教活動場所的財產和收入由宗教活動場所管理和使用;其他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佔用或無償調用。
宗教活動場所的財產包括該場所管理和使用的土地、山林、房屋、設施、文物珍寶、宗教用品、信徒捐獻的財物等。宗教活動場所的收入包括該場所的門票收入以及從事生產、經營、服務等活動的收入。第十七條(文物管理)
宗教活動場所收藏的文物以及受國家委託代管、使用的文物,不得擅自饋贈或轉讓,其他單位和個人無權擅自佔用。第十八條(宗教物品的供應)
宗教活動場所可以供應經市宗教事務行政部門同意並報經省級以上新聞出版行政管理部門批准出版或核發准印證的宗教書刊,以及經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批准生產經營宗教用品和宗教藝術品。第十九條(公益慈善事業)
宗教活動場所可以興辦社會公益事業和慈善事業,舉辦公益和慈善活動。第二十條(獎勵和表彰)
宗教活動場所管理組織及宗教職人員在社會公益事業和慈善事業中作出突出貢獻的,由政府有關部門給予獎勵和表彰。

Ⅸ 試述教會法的基本制度

教會法的基本制度
作者:張鳳華 發布時間:2012-09-14
教階制度
教階制度是規定基督教神職人員的等級和教務管理的制度,萌芽於公元2世紀至3世紀,4世紀繼基督教成為羅馬國教後逐步完備。 11世紀東西教會分裂(1054年)後,天主教會體制進一步確立,13世紀達到鼎盛。它以「整個世界就是以上帝為主宰的等級結構」觀念為理論根據,反映出教會的世俗封建專制主義特徵。
教會法規定,教皇是基督教會的最高統治者,他對教會及教徒的道德和紀律以及政治,經濟有最高和最完全的管轄權;有召集宗教會議,批准會議決議,任免主教以及劃分教區的權力;教皇是教會法院的最高審級,而教皇本人可不受任何審判。教皇自11世紀以後由樞機主教選舉產生,任期終身,除因異端罪外不得罷免。教皇擁有如此「完整的權威」和「完整的權力」,並非來自基督教教義的神授性而更多的是因為他作為教會最高官員的世俗性。
教皇之下是樞機主教,因穿紅色僧服亦稱紅衣主教。樞機主教由教皇任命,分掌教庭各部和重要教區的領導權。樞機主教會議是教皇的最高諮議機關。
主教在一般教區內行使管理權,由教皇選任,對教皇宣誓效忠。主教管轄區又劃分為若干教區,每區設神甫1人,主持宗教儀式,進行傳教活動。神甫主持工作滿一定期限後可以升任主教。 修士,修女是終身服務於教會的低級教職人員,其職責是輔助神甫處理日常事務,從事祈禱和傳教工作。
教會法規定了神職人員享有的各種特權和承擔的義務。如司法特權,兵役豁免權,自省懺悔的義務,宣傳教義和忠誠履行教職的義務。
土地制度
教會是歐洲最大的封建制,封建土地所有制是教會賴以生存和享有特權的經濟基礎。教會法規定,教會對其土地和動產有獨立取得,存留和管轄的權利,此權利不受世俗政府的約束。
教會法還把什一稅,初生稅,坐堂稅和修道院稅等稅收,以及訴訟費,贈與和繼承等定為教會取得合法財產的方法。
債權制度
債法不發達,關於契約的規定很少。世俗法有關契約的規定在教會法上發生同等效力,若有抵觸,則以教會法為准。
(1)主張契約的標准應該平等,合理。
(2)禁止牟利,禁止附利息貸款,不準經營商業獲取暴利。
(3)發展了契約終結制度,即一方當事人不遵守諾言,另一方也就不受契約約束。但經立約人宣誓履行債務的契約,為使立約人「靈魂得救」必須履行,不得以任何借口撕毀。
(4)承認「死抵押」權。 「死抵押」即債權人有權獲得抵押的土地或財物中的孳息收入,但不準以此種收入抵債。該制度實際上規避了教會「禁止高利貸」的原則。
婚姻家庭與繼承製度
教會法中的婚姻家庭與繼承製度是羅馬因素和日耳曼因素在基督教精神基礎上的產物。
(1)確立了「一夫一妻」和「永不離異」的原則。
教會法允許以通姦,背教或嚴重的殘酷行為為理由的司法分居,但近代意義上的離婚則不允許。但是未實現的婚姻可以通過一方當事人成為神職人員得到解除,另外也可以在任何情況下由教皇解除。此外,特定情形下,一方當事人皈依基督教可以與仍為異教徒的配偶離婚。
婚姻不能解除,但如果屬於應禁止的婚姻和撤銷婚姻則可以宣布無效。同時,教會法對於應禁止的婚姻和撤銷婚姻的條件做了詳細規定,在應禁止的婚姻中規定了族外通婚制。1215年以前規定為七等親以內旁系血親,旁系姻親,此後規定為四等親以內旁系血親。
(2)規定「雙方合意為建立婚姻關系的必備條件」。 結婚時要舉行宗教儀式。此外,還確定了除「同意」之外的其他決定婚姻有效的必要條件。
(3)關於婚姻障礙的規則。 12世紀和13世紀的教會法簡化和放鬆了早期以血緣關系和姻親關系為基礎的有關婚姻障礙的規則。
(4)關於婚姻中女性一方地位的規定。 教會法堅持在上帝面前婚姻雙方當事人平等的原則, 承認婚姻義務,忠實義務的相互性。 然而,在教會婚姻制度中,肯定了古代世俗法中夫妻不平等的原則,確認妻子處於丈夫的從屬地位,而且還規定了對婦女財產以及其一般民事權利的苛刻限制。
(5)採用遺囑繼承和無遺囑繼承兩種制度,但只限於動產,不動產繼承仍由世俗法調整。由於教會的財產有相當部分來自教徒的贈與,特別是遺贈,因此教會更提倡遺囑繼承。關於遺囑形式,口頭遺囑是許可的,與書面遺囑一樣具有法律效力
刑法制度
犯罪與刑罰充滿宗教色彩。教會法中的犯罪一般並不作為直接針對政治秩序和一般社會的侵犯,而是一項針對上帝的侵犯行為。相應地,對犯罪者的懲罰主要被看作是對損害上帝榮耀而實行的一種「補贖行為」,也被看作是使受害者與犯罪者之間和解的悔悟行為。教會法規定了名目繁多的宗教犯罪。
刑罰的種類主要有:懲治罰,報復罰和補贖,兼施世俗刑罰。懲治罰包括:棄絕罰(一種嚴厲的懲罰制度,根據這一制度,凡強占教會財產的人不得參加聖禮領取聖物,不得接受尊位,恩俸和神品,不得接受教會職位,不得行使選舉權,不得與親友往來);禁止聖事罰(受此罰者,不得為聖職行為,不得授予聖物,不得實行教會的葬禮);罷免聖職罰(只適用於教士,指免除其聖職,聖祿)。報復罰包括:罰金,禁止進入教堂,除職等處罰。補贖則採取誦讀特定經文,施捨,朝拜聖地等方法。「異端」運動興起後,對宗教犯罪廣泛適用死刑。
訴訟制度
教會法的訴訟制度大多源自羅馬法,又有創新。
(1)教會訴訟程序是書面的(不同於羅馬法和日耳曼法)。 根據教會法,一項民事或刑事訴訟只有通過包含對事實的簡要陳述的書面訴請或控告才能開始。被告人也要以書面的形式回答原告人或控告人所提出的要求。此外,法官的判決,當事人詢問證人以及相互詢問必須是書面的。刑事訴訟程序上使用糾問式訴訟,即法院根據公眾告發或被害人控告,可以對案件進行調查,從調查證據到執行刑罰都由官方負責的訴訟方式。
(2)證據必須經過宣誓後提出,對於偽證要處以重罰。
(3)教會訴訟程序允許當事人由代理人加以代表,代理人在法庭上根據證據所揭示的事實而對法律問題進行辯論。
(4)教會訴訟程序是兩種程序並行的二元體系。 一種是「莊重和正式的」程序,另一種是「簡易和衡平的」程序,後者無需法律代理人以及書面辯論和書面詢問。
(5)刑事程序方面,要求法官依據「理性和良心原則」對當事人進行詢問。即法官必須發自內心地確信他所作出的判決,而且法官還必須將自己置於接受法庭審判者的地位,以確保案件審理的公正性和客觀真實性。
(6)異端裁判所的設置
異端裁判所是西歐天主教會於13世紀專設的特別刑事法庭,又稱宗教裁判所。它是直接隸屬於教皇,專門審理有關宗教案件的司法機構。教會通過建立這一機構與世俗封建法律相配合,將糾問式訴訟發展為極端野蠻,殘忍的審判制度:不須控告,法院主動進行偵查;實行秘密審判,以有罪推定為指導思想;刑訊逼供,一切有利於被控告人的證詞都不能成立;刑罰是苦修贖罪,沒收財產和死刑;對進步思想和科學進行殘酷扼殺。從這個意義上說,教會法是中世紀披著宗教外衣的封建法。

Ⅹ 教會的教政體制有哪些

教政體制(即教會體制),是指基督教在其教內實行的組織原則和管理制度。各基督教派根據其對《聖經》記載有關基督教會組織的解釋或其教會的性質和職能而制定的。一般大體分三種制度:主教制、長老制和公理制,一些教派實行混合性的制度。

主教制
主教制是基督宗教中最古老的制度,教會中最高的權威為大主教、主教和會督。[1]天主教和東正教有三級聖品,主教下設司鐸和執事,形成以主教首的階級制度。教會按地域劃分教區,教區的主教主管其內一切行政和教務工作。 實行主教制的教會主要包括天主教、東正教及東部其他較小古老公教會、基督新教的聖公宗和北歐路德宗公教會等。基督新教實行的主教制度源自天主教,不同的主要是基督新教的主教可以結婚。現基督新教中,實行主教制的教會只佔少數。完全實行主教制的新教宗派只有普世聖公宗;而信義宗和衛斯理宗則由各區會自行選擇使用主教制還是長老制。

長老制(或稱代議制、議會制)由約翰·加爾文所提倡,是《新約聖經》提及的職銜。主張教會是由信徒群眾所組成,是一個以議會形式管理地區教會的制度。[2]議會內的成員由各分堂選出長老,代表該堂出席會議。在堂會中設牧師、教師、執事和長老,共同處理教會事務。歸正宗和長老會都實行長老制,而有些實行長老制的教會所實行的長老制具體規章則有所不同。

公理制(又稱會眾制)由羅伯特·布朗所提倡,主張堂會有獨立主權,基督才是會眾元首。[3]堂會的主任牧師為教會內最高的決策者,由信徒民主選聘。教會一切內部事務由會眾決議,具體制度和禮儀也由會眾釐定。[4]很多歷史比較新的教會也採用公理制,例如浸信會、公理會、神召會、貴格會以及不少獨立教會。一些公理制的教會自𫖸在地區上組成一個無領導和從屬之分的聯會,以聯系該宗派的和分堂。公理制有一個缺點,就是常常做成教會之間的交往和合作愈來愈少,最後甚至會使一些教會脫離其宗派獨立,造成宗派主義以及教會分裂。

熱點內容
司法所法律援助與扶貧 發布:2025-01-18 11:55:00 瀏覽:887
黑子林律師 發布:2025-01-18 11:23:10 瀏覽:354
三大訴訟法的證明對象 發布:2025-01-18 11:10:53 瀏覽:208
2013最新勞動法 發布:2025-01-18 10:10:11 瀏覽:745
法律援助中心屬於事業單位 發布:2025-01-18 09:52:13 瀏覽:127
過有道德的生活 發布:2025-01-18 09:47:05 瀏覽:433
法治雲端 發布:2025-01-18 09:46:08 瀏覽:560
委託代理經濟法 發布:2025-01-18 09:45:21 瀏覽:196
司法局三下鄉 發布:2025-01-18 09:44:41 瀏覽:370
堅持統一立法 發布:2025-01-18 09:35:30 瀏覽: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