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補貼條例
Ⅰ 什麼是WTO中的「特別保障措施」且實施「特別保障措施」的條件是什麼
什麼是WTO中的「特別保障措施」?特別保障措施是世界貿易組織(WTO)成員利用特定產品過渡性保障機制(Transitional Proct-specific Safeguard Mechanism)針對來自特定成員的進口產品採取的措施,即在WTO體制下,在特定的過渡期內,進口國政府為防止來源於特定成員國的進口產品對本國相關產業造成損害而實施的限制性保障措施。 實施「特別保障措施」的條件是什麼? 1994年開始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法》第三十條中規定:「產品以低於正常價值的方式進口,並由此對國內已建立的相關產業造成實質損害或者產生實質損害的威脅,或者對國內建立相關產業造成實質阻礙時,國家可以採取必要措施,消除或者減輕這種損害或者損害的威脅或者阻礙。」據此,國務院於1997年3月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傾銷和反補貼條例》。這是我國最早的關於反傾銷、反補貼的法律規定。同年12月,我國對從美國、加拿大、韓國進口的新聞紙發起第一起反傾銷調查。
2001年11月26日,國務院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傾銷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反補貼條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障措施條例》,並於2002年1月1日正式施行。這為我國加入WTO後,更好地行使WTO成員權利,維護國家利益、保護國內產業安全創造了條件。截止到2003年底,我國對進口產品發起反傾銷調查共27起(其中2002、2003年兩年間立案15起,占總數的56%),保障措施調查1起。對反傾銷調查已作出肯定性終裁18起,無損害裁定2起,終止調查1起,正在進行調查的案件6起。在18起已作出肯定性終裁的案件中,已有到期復審案件1起,年度復審案件1起。對保障措施調查做出了五類鋼鐵產品使中國產業嚴重受損的終裁決定。
2004年4月6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八次會議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法》進行了修訂。修訂後的《外貿法》進一步完善了對外貿易救濟制度,規定國家根據對外貿易調查結果,可以採取反傾銷、反補貼和保障措施等對外貿易救濟措施。修訂後的《外貿法》第四十一條、第四十三條和第四十四條分別規定了對進口產品實施反傾銷、反補貼和保障措施的條件。根據國務院關於修改反傾銷條例、反補貼條例和保障措施條例的決定,三項《條例》均已經修訂後公布。修訂後的《條例》自2004年6月1日起施行。由此,我國的反傾銷、反補貼法律規定更加完善,內容更加明了具體,操作性更強。 「一般保障措施」是什麼? 當某類商品進口量劇增,對我國相關產業帶來巨大威脅或損害時,按照WTO有關規則。可以啟動一般保障措施,即在與有實質利益的國家或地區進行磋商後,在一定時期內提高該項商品的進口關稅或採取數量限制措施,以保護國內相關產業不受損害。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障措施條例》規定,有明確證據表明進口產品數量增加,在不採取臨時保障措施將對國內產業造成難以補救的損害的緊急情況下,可以作出初裁決定,並採取臨時保障措施。臨時保障措施採取提高關稅的形式。終裁決定確定進口產品數量增加,並由此對國內產業造成損害的,可以採取保障措施。保障措施可以提高關稅、數量限制等形式,針對正在進口的產品實施,不區分產品來源國家或地區。其中採取提高關稅形式的,由外經貿部提出建議,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根據建議作出決定,由外經貿部予以公告。 特別保障措施與一般保障措施的區別 一是原則依據不同。《保障措施協議》第2.2條規定,保障措施應針對一正在進口的產品實施,而不考慮其來源。而據《中國加入議定書》第16條的規定,某一 WTO成員可只對中國的進口產品提起特別保障調查。顯然,這一原則構成了《關貿總協定》第19條和《保障措施協議》所遵循的非歧視性原則的一個例外。 二是實施條件不同。根據《中國加入議定書》第16條的規定,一W TO成員只需在我國產品對其生產同類產品或直接競爭產品的國內產業造成「市場擾亂」的情況下,即可針對中國進口產品提起特別保障調查。此處的「市場擾亂」 應在下列情況下存在:一項產品的進口快速增長(無論是絕對增長還是相對增長),構成進口國國內生產同類產品或直接競爭產品的產業遭受實質損害或實質損害威脅的一個重要原因。 從美國軸承傳動器特保措施案來看,美國調查機關即圍繞中國軸承傳動器的進口是否對美國相關產業造成實質損害展開調查。與一般保障措施的損害判定標准———嚴重損害相比,顯然特別保障措施的門檻低了許多。 三是實施期限不同。通常情況下,一般保障措施的實施期限不得超過4年,特殊情況下可以延期,但最長不得超過8年,發展中國家的實施期限則最長可為10 年。《中國加入議定書》第16條對特別保障措施的實施期限則沒有明確的限制性規定,唯一可以作為參考的是「一WTO成員只能在防止和補救市場擾亂所必需的時限內根據本條採取措施」這一彈性條款。在此需要注意的是,無論是特別保障措施,還是一般保障措施,其臨時措施的期限均為「不得超過200天」。 四是措施的後果不同。在進口相對增長的情況下,對一般保障措施而言,受影響成員方可以及時針對實施該措施的WTO成員的貿易中止實施GATT1994 項下實質相當的減讓或義務;對特別保障措施而言,只有在該措施實施滿2年以後,中國才有權針對實施該措施的WTO成員的貿易中止實施GATT1994項下實質相當的減讓或義務。在進口絕對增長的情況下,一般保障措施與特別保障措施的措施後果則是一致的,即在該措施實施的前3內不得針對實施該措施的WTO成員的貿易中止實施GATT1994項下實質相當的減讓或義務。
Ⅱ 中華人民共和國反補貼條例的介紹
《中抄華人民共和國反補貼條例》於2001年11月26日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329號公布,根據2004年3月3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402號《國務院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反補貼條例>的決定》修訂。該《條例》分總則、補貼與損害、反補貼調查、反補貼措施、反補貼稅和承諾的期限與復審、附則6章58條,自2002年1月1日起施行。1997年3月25日國務院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傾銷和反補貼條例》中關於反補貼的規定同時廢止。
Ⅲ 中華人民共和國反補貼條例的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反補貼條例
(2001年11月2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329號公布,根據2004年3月31日《國務院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反補貼條例>的決定》修訂) 第一條為了維護對外貿易秩序和公平競爭,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法》的有關規定,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進口產品存在補貼,並對已經建立的國內產業造成實質損害或者產生實質損害威脅,或者對建立國內產業造成實質阻礙的,依照本條例的規定進行調查,採取反補貼措施。 第三條補貼,是指出口國(地區)政府或者其任何公共機構提供的並為接受者帶來利益的財政資助以及任何形式的收入或者價格支持。
出口國(地區)政府或者其任何公共機構,以下統稱出口國(地區)政府。
本條第一款所稱財政資助,包括:
(一)出口國(地區)政府以撥款、貸款、資本注入等形式直接提供資金,或者以貸款擔保等形式潛在地直接轉讓資金或者債務;
(二)出口國(地區)政府放棄或者不收繳應收收入;
(三)出口國(地區)政府提供除一般基礎設施以外的貨物、服務,或者由出口國(地區)政府購買貨物;
(四)出口國(地區)政府通過向籌資機構付款,或者委託、指令私營機構履行上述職能。
第四條依照本條例進行調查、採取反補貼措施的補貼,必須具有專向性。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補貼,具有專向性:
(一)由出口國(地區)政府明確確定的某些企業、產業獲得的補貼;
(二)由出口國(地區)法律、法規明確規定的某些企業、產業獲得的補貼;
(三)指定特定區域內的企業、產業獲得的補貼;
(四)以出口實績為條件獲得的補貼,包括本條例所附出口補貼清單列舉的各項補貼;
(五)以使用本國(地區)產品替代進口產品為條件獲得的補貼。
在確定補貼專向性時,還應當考慮受補貼企業的數量和企業受補貼的數額、比例、時間以及給與補貼的方式等因素。
第五條對補貼的調查和確定,由商務部負責。
第六條進口產品的補貼金額,應當區別不同情況,按照下列方式計算:
(一)以無償撥款形式提供補貼的,補貼金額以企業實際接受的金額計算;
(二)以貸款形式提供補貼的,補貼金額以接受貸款的企業在正常商業貸款條件下應支付的利息與該項貸款的利息差額計算;
(三)以貸款擔保形式提供補貼的,補貼金額以在沒有擔保情況下企業應支付的利息與有擔保情況下企業實際支付的利息之差計算;
(四)以注入資本形式提供補貼的,補貼金額以企業實際接受的資本金額計算;
(五)以提供貨物或者服務形式提供補貼的,補貼金額以該項貨物或者服務的正常市場價格與企業實際支付的價格之差計算;
(六)以購買貨物形式提供補貼的,補貼金額以政府實際支付價格與該項貨物正常市場價格之差計算;
(七)以放棄或者不收繳應收收入形式提供補貼的,補貼金額以依法應繳金額與企業實際繳納金額之差計算。
對前款所列形式以外的其他補貼,按照公平、合理的方式確定補貼金額。
第七條損害,是指補貼對已經建立的國內產業造成實質損害或者產生實質損害威脅,或者對建立國內產業造成實質阻礙。
對損害的調查和確定,由商務部負責;其中,涉及農產品的反補貼國內產業損害調查,由商務部會同農業部進行。
第八條在確定補貼對國內產業造成的損害時,應當審查下列事項:
(一)補貼可能對貿易造成的影響;
(二)補貼進口產品的數量,包括補貼進口產品的絕對數量或者相對於國內同類產品生產或者消費的數量是否大量增加,或者補貼進口產品大量增加的可能性;
(三)補貼進口產品的價格,包括補貼進口產品的價格削減或者對國內同類產品的價格產生大幅度抑制、壓低等影響;
(四)補貼進口產品對國內產業的相關經濟因素和指標的影響;
(五)補貼進口產品出口國(地區)、原產國(地區)的生產能力、出口能力,被調查產品的庫存情況;
(六)造成國內產業損害的其他因素。
對實質損害威脅的確定,應當依據事實,不得僅依據指控、推測或者極小的可能性。
在確定補貼對國內產業造成的損害時,應當依據肯定性證據,不得將造成損害的非補貼因素歸因於補貼。
第九條補貼進口產品來自兩個以上國家(地區),並且同時滿足下列條件的,可以就補貼進口產品對國內產業造成的影響進行累積評估:
(一)來自每一國家(地區)的補貼進口產品的補貼金額不屬於微量補貼,並且其進口量不屬於可忽略不計的;
(二)根據補貼進口產品之間的競爭條件以及補貼進口產品與國內同類產品之間的競爭條件,進行累積評估是適當的。
微量補貼,是指補貼金額不足產品價值1%的補貼;但是,來自發展中國家(地區)的補貼進口產品的微量補貼,是指補貼金額不足產品價值2%的補貼。
第十條評估補貼進口產品的影響,應當對國內同類產品的生產進行單獨確定。不能對國內同類產品的生產進行單獨確定的,應當審查包括國內同類產品在內的最窄產品組或者范圍的生產。
第十一條國內產業,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內同類產品的全部生產者,或者其總產量占國內同類產品全部總產量的主要部分的生產者;但是,國內生產者與出口經營者或者進口經營者有關聯的,或者其本身為補貼產品或者同類產品的進口經營者的,應當除外。
在特殊情形下,國內一個區域市場中的生產者,在該市場中銷售其全部或者幾乎全部的同類產品,並且該市場中同類產品的需求主要不是由國內其他地方的生產者供給的,可以視為一個單獨產業。
第十二條同類產品,是指與補貼進口產品相同的產品;沒有相同產品的,以與補貼進口產品的特性最相似的產品為同類產品。 第十三條國內產業或者代表國內產業的自然人、法人或者有關組織(以下統稱申請人),可以依照本條例的規定向商務部提出反補貼調查的書面申請。
第十四條申請書應當包括下列內容:
(一)申請人的名稱、地址及有關情況;
(二)對申請調查的進口產品的完整說明,包括產品名稱、所涉及的出口國(地區)或者原產國(地區)、已知的出口經營者或者生產者等;
(三)對國內同類產品生產的數量和價值的說明;
(四)申請調查進口產品的數量和價格對國內產業的影響;
(五)申請人認為需要說明的其他內容。
第十五條申請書應當附具下列證據:
(一)申請調查的進口產品存在補貼;
(二)對國內產業的損害;
(三)補貼與損害之間存在因果關系。
第十六條商務部應當自收到申請人提交的申請書及有關證據之日起60天內,對申請是否由國內產業或者代表國內產業提出、申請書內容及所附具的證據等進行審查,並決定立案調查或者不立案調查。在特殊情形下,可以適當延長審查期限。
在決定立案調查前,應當就有關補貼事項向產品可能被調查的國家(地區)政府發出進行磋商的邀請。
第十七條在表示支持申請或者反對申請的國內產業中,支持者的產量占支持者和反對者的總產量的50%以上的,應當認定申請是由國內產業或者代表國內產業提出,可以啟動反補貼調查;但是,表示支持申請的國內生產者的產量不足國內同類產品總產量的25%的,不得啟動反補貼調查。
第十八條在特殊情形下,商務部沒有收到反補貼調查的書面申請,但有充分證據認為存在補貼和損害以及二者之間有因果關系的,可以決定立案調查。
第十九條立案調查的決定,由商務部予以公告,並通知申請人、已知的出口經營者、進口經營者以及其他有利害關系的組織、個人(以下統稱利害關系方)和出口國(地區)政府。
立案調查的決定一經公告,商務部應當將申請書文本提供給已知的出口經營者和出口國(地區)政府。
第二十條商務部可以採用問卷、抽樣、聽證會、現場核查等方式向利害關系方了解情況,進行調查。
商務部應當為有關利害關系方、利害關系國(地區)政府提供陳述意見和論據的機會。
商務部認為必要時,可以派出工作人員赴有關國家(地區)進行調查;但是,有關國家(地區)提出異議的除外。
第二十一條商務部進行調查時,利害關系方、利害關系國(地區)政府應當如實反映情況,提供有關資料。利害關系方、利害關系國(地區)政府不如實反映情況、提供有關資料的,或者沒有在合理時間內提供必要信息的,或者以其他方式嚴重妨礙調查的,商務部可以根據可獲得的事實作出裁定。
第二十二條利害關系方、利害關系國(地區)政府認為其提供的資料泄露後將產生嚴重不利影響的,可以向商務部申請對該資料按保密資料處理。
商務部認為保密申請有正當理由的,應當對利害關系方、利害關系國(地區)政府提供的資料按保密資料處理,同時要求利害關系方、利害關系國(地區)政府提供一份非保密的該資料概要。
按保密資料處理的資料,未經提供資料的利害關系方、利害關系國(地區)政府同意,不得泄露。
第二十三條商務部應當允許申請人、利害關系方和利害關系國(地區)政府查閱本案有關資料;但是,屬於按保密資料處理的除外。
第二十四條在反補貼調查期間,應當給予產品被調查的國家(地區)政府繼續進行磋商的合理機會。磋商不妨礙商務部根據本條例的規定進行調查,並採取反補貼措施。
第二十五條商務部根據調查結果,就補貼、損害和二者之間的因果關系是否成立作出初裁決定,並予以公告。
第二十六條初裁決定確定補貼、損害以及二者之間的因果關系成立的,商務部應當對補貼及補貼金額、損害及損害程度繼續進行調查,並根據調查結果作出終裁決定,予以公告。
在作出終裁決定前,應當由商務部將終裁決定所依據的基本事實通知所有已知的利害關系方、利害關系國(地區)政府。
第二十七條反補貼調查,應當自立案調查決定公告之日起12個月內結束;特殊情況下可以延長,但延長期不得超過6個月。
第二十八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反補貼調查應當終止,並由商務部予以公告:
(一)申請人撤銷申請的;
(二)沒有足夠證據證明存在補貼、損害或者二者之間有因果關系的;
(三)補貼金額為微量補貼的;
(四)補貼進口產品實際或者潛在的進口量或者損害屬於可忽略不計的;
(五)通過與有關國家(地區)政府磋商達成協議,不需要繼續進行反補貼調查的;
(六)商務部認為不適宜繼續進行反補貼調查的。
來自一個或者部分國家(地區)的被調查產品有前款第(二)、(三)、(四)、(五)項所列情形之一的,針對所涉產品的反補貼調查應當終止。 第一節臨時措施
第二十九條初裁決定確定補貼成立,並由此對國內產業造成損害的,可以採取臨時反補貼措施。
臨時反補貼措施採取以保證金或者保函作為擔保的徵收臨時反補貼稅的形式。
第三十條採取臨時反補貼措施,由商務部提出建議,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根據商務部的建議作出決定,由商務部予以公告。海關自公告規定實施之日起執行。
第三十一條臨時反補貼措施實施的期限,自臨時反補貼措施決定公告規定實施之日起,不超過4個月。
自反補貼立案調查決定公告之日起60天內,不得採取臨時反補貼措施。
第二節承諾
第三十二條在反補貼調查期間,出口國(地區)政府提出取消、限制補貼或者其他有關措施的承諾,或者出口經營者提出修改價格的承諾的,商務部應當予以充分考慮。
商務部可以向出口經營者或者出口國(地區)政府提出有關價格承諾的建議。
商務部不得強迫出口經營者作出承諾。
第三十三條出口經營者、出口國(地區)政府不作出承諾或者不接受有關價格承諾的建議的,不妨礙對反補貼案件的調查和確定。出口經營者繼續補貼進口產品的,商務部有權確定損害威脅更有可能出現。
第三十四條商務部認為承諾能夠接受並符合公共利益的,可以決定中止或者終止反補貼調查,不採取臨時反補貼措施或者徵收反補貼稅。中止或者終止反補貼調查的決定由商務部予以公告。
商務部不接受承諾的,應當向有關出口經營者說明理由。
商務部對補貼以及由補貼造成的損害作出肯定的初裁決定前,不得尋求或者接受承諾。在出口經營者作出承諾的情況下,未經其本國(地區)政府同意的,商務部不得尋求或者接受承諾。
第三十五條依照本條例第三十四條第一款規定中止或者終止調查後,應出口國(地區)政府請求,商務部應當對補貼和損害繼續進行調查;或者商務部認為有必要的,可以對補貼和損害繼續進行調查。
根據調查結果,作出補貼或者損害的否定裁定的,承諾自動失效;作出補貼和損害的肯定裁定的,承諾繼續有效。
第三十六條商務部可以要求承諾已被接受的出口經營者或者出口國(地區)政府定期提供履行其承諾的有關情況、資料,並予以核實。
第三十七條對違反承諾的,商務部依照本條例的規定,可以立即決定恢復反補貼調查;根據可獲得的最佳信息,可以決定採取臨時反補貼措施,並可以對實施臨時反補貼措施前90天內進口的產品追溯徵收反補貼稅,但違反承諾前進口的產品除外。
第三節反補貼稅
第三十八條在為完成磋商的努力沒有取得效果的情況下,終裁決定確定補貼成立,並由此對國內產業造成損害的,可以徵收反補貼稅。徵收反補貼稅應當符合公共利益。
第三十九條徵收反補貼稅,由商務部提出建議,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根據商務部的建議作出決定,由商務部予以公告。海關自公告規定實施之日起執行。
第四十條反補貼稅適用於終裁決定公告之日後進口的產品,但屬於本條例第三十七條、第四十四條、第四十五條規定的情形除外。
第四十一條反補貼稅的納稅人為補貼進口產品的進口經營者。
第四十二條反補貼稅應當根據不同出口經營者的補貼金額,分別確定。對實際上未被調查的出口經營者的補貼進口產品,需要徵收反補貼稅的,應當迅速審查,按照合理的方式確定對其適用的反補貼稅。
第四十三條反補貼稅稅額不得超過終裁決定確定的補貼金額。
第四十四條終裁決定確定存在實質損害,並在此前已經採取臨時反補貼措施的,反補貼稅可以對已經實施臨時反補貼措施的期間追溯徵收。
終裁決定確定存在實質損害威脅,在先前不採取臨時反補貼措施將會導致後來作出實質損害裁定的情況下已經採取臨時反補貼措施的,反補貼稅可以對已經實施臨時反補貼措施的期間追溯徵收。
終裁決定確定的反補貼稅,高於保證金或者保函所擔保的金額的,差額部分不予收取;低於保證金或者保函所擔保的金額的,差額部分應當予以退還。
第四十五條下列三種情形並存的,必要時可以對實施臨時反補貼措施之日前90天內進口的產品追溯徵收反補貼稅:
(一)補貼進口產品在較短的時間內大量增加;
(二)此種增加對國內產業造成難以補救的損害;
(三)此種產品得益於補貼。
第四十六條終裁決定確定不徵收反補貼稅的,或者終裁決定未確定追溯徵收反補貼稅的,對實施臨時反補貼措施期間已收取的保證金應當予以退還,保函應當予以解除。 第四十七條反補貼稅的徵收期限和承諾的履行期限不超過5年;但是,經復審確定終止徵收反補貼稅有可能導致補貼和損害的繼續或者再度發生的,反補貼稅的徵收期限可以適當延長。
第四十八條反補貼稅生效後,商務部可以在有正當理由的情況下,決定對繼續徵收反補貼稅的必要性進行復審;也可以在經過一段合理時間,應利害關系方的請求並對利害關系方提供的相應證據進行審查後,決定對繼續徵收反補貼稅的必要性進行復審。
承諾生效後,商務部可以在有正當理由的情況下,決定對繼續履行承諾的必要性進行復審;也可以在經過一段合理時間,應利害關系方的請求並對利害關系方提供的相應證據進行審查後,決定對繼續履行承諾的必要性進行復審。
第四十九條根據復審結果,由商務部依照本條例的規定提出保留、修改或者取消反補貼稅的建議,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根據商務部的建議作出決定,由商務部予以公告;或者由商務部依照本條例的規定,作出保留、修改或者取消承諾的決定並予以公告。
第五十條復審程序參照本條例關於反補貼調查的有關規定執行。
復審期限自決定復審開始之日起,不超過12個月。
第五十一條在復審期間,復審程序不妨礙反補貼措施的實施。 第五十二條對依照本條例第二十六條作出的終裁決定不服的,對依照本條例第四章作出的是否徵收反補貼稅的決定以及追溯徵收的決定不服的,或者對依照本條例第五章作出的復審決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也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第五十三條依照本條例作出的公告,應當載明重要的情況、事實、理由、依據、結果和結論等內容。
第五十四條商務部可以採取適當措施,防止規避反補貼措施的行為。
第五十五條任何國家(地區)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出口產品採取歧視性反補貼措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對該國家(地區)採取相應的措施。
第五十六條商務部負責與反補貼有關的對外磋商、通知和爭端解決事宜。
第五十七條商務部可以根據本條例制定有關具體實施辦法。
第五十八條本條例自2002年1月1日起施行。1997年3月25日國務院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傾銷和反補貼條例》中關於反補貼的規定同時廢止。
Ⅳ 反傾銷稅和反補貼稅有何異同
關於反傾銷稅和反補貼稅的規定
首先,根據《對外貿易法》,1997年3月25日國務院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傾銷和反補貼條例》,隨著中國加入世貿組織,2001年11月26日,中國又修改並頒布了《反傾銷條例》,並於2002年1月1日起實施,在兩個條例的基礎上,調查主管機關又先後制訂了一系列部門規章,雖然我國有關反傾銷法律體系出台較晚,但其基本原則與WTO的相關規則相一致。特別是在徵收反傾銷稅方面,作為反傾銷措施之一,在臨時反傾銷措施以後,反傾銷調查將繼續在規定的時限內調查主管機關完成全部的調查,並對傾銷、損害和因果關系的認定有了充分的證據,支持和結論,將對有關進口產品,徵收反傾銷稅。
第一,關於反傾銷稅的確定。反傾銷稅是在終裁時在確定進口產品存在傾銷,損害和因果關系的基礎上徵收的,其征稅的幅度不高於確定的傾銷幅度,調查主管機關根據最後調查的結論,向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提出征稅建議,由國務院稅則委做出決定。調查主管機關在徵收反傾稅的決定做出後,對外予以公告,由海關具體執行。對此《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傾銷條例》第三十八條規定徵收反傾銷稅,由商務部提出建議,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根據商務部的建議作出決定,向商務部予以公告,海關自公告規定實施之日起執行。
第二,關於反傾銷稅的實施及稅率的確定,反傾銷稅適用於終裁公告之日後的進口被調查產品,中國進口商或用戶在終裁公布之日後繼續進口被調查產品的,須向中國海關交納反傾銷稅。反傾銷稅的稅率是根據對不同的應訴公司所確定的不同傾銷幅度而定的,實行分別稅率,但特殊的市場情況下也可以採取統一稅率。對於未應訴公司或不合作公司,可以實行單一的針對進口來源地的稅率。反傾銷稅的納稅義務人為傾銷進口產品的進口經營者。對此《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傾銷條例》第四十條、第四十一條、第四十二條做出了相應的規定。
其次,根據《對外貿易法》的有關規定,國務院於1997年3月頒布了《反傾銷和反補貼條例》的條例僅僅在第五章中對反補貼問題作出了原則性的特別規定。而且這種將反傾銷條例與反補貼條例合並規定於一部法律之中的做法也不符合國際上對此兩個法律單獨立法的慣常做法。為進一步適應中國加入WTO的需要,根據《反補貼協議》的規定,國務院又分別公布了《反傾銷條例》與《反補貼條例》,該兩個條例於2002年1月1日起實施。這一單獨的《反補貼條例》的公布與實施對我國加入WTO之後的反補貼工作的開展無疑將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特別是對反補貼稅徵收做出明確規定,對外國企業產品進入中國市場增加了透明度。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反補貼條例》對反補貼稅徵收做出了相應規定:在為完成磋商的努力沒有取得效果的情況下,經裁決確定補貼成立,並由此對國內產業造成損害的,可以徵收反補貼稅。徵收反補貼稅應當符合公共利益;徵收反補貼稅由商務部提出建議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根據商務部的建議作出決定,由商務部予以公告,海關自公告規定實施之日起執行;反補貼稅的納稅人為補貼進口產品的進口經營者,反補貼稅稅額不等超過終裁決定確定的補貼金額;反補貼稅應當根據不同出口經營者的補貼金額分別確定。對實際上未被調查的出口經營者的補貼進口產品,需要徵收反根據《對外貿易法》,1997年3月25日國務院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傾銷和反補貼條例》,隨著中國加入世貿組織,2001年11月26日,中國又修改並頒布了《反傾銷條例》,並於2002年1月1日起實施。
補貼稅的,應當迅速審查,按照合理的方式確定對其適用的反補貼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