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人權條例的主要內容

人權條例的主要內容

發布時間: 2022-09-20 13:56:22

『壹』 人權包括哪些主要內容

人權的主要內容:
(1)精神自由。包括:思想和良心的自由;信仰自由;學問自由;表達自由;言論等自由;通訊秘密(有追懲制等合理的限制);集會與結社自由等(事先申請與加強防範)。
(2)人身自由。包括:關於擺脫奴隸性質的束縛和不服苦役的自由;被懷疑者的權利保障(無罪推定);住宅不受侵犯;禁止拷問和酷刑;刑事被告人的權利(公平審判、迅速審判、公開審判、禁止事後法等)。
(3)基本社會權利和經濟權利。包括:財產所有權;居住、遷徙和選擇職業的自由;隱私權;生存權或生活權;勞動權;勞動者的團結權和團體交涉權;罷工權和怠工權等。其中,契約自由和財產權尤為重要。
(4)基本政治權利。包括:參政權;請願權;接受審判權;請求國家賠償權;抵抗權等。

『貳』 人權的內容主要包括哪些

人權(基本人權或自然權利)是指「人,因其為人而應享有的權利」。[1]它主要的含義:每個人都應該受到合乎人權的對待。人權的這種普適性和道義性,是它的兩種基本特徵。

在當今的國際社會,維護和保障人權是一項基本道義原則。是否合乎保障人權的要求已成為評判一個集體(無論是政治上的還是經濟上的)優劣的重要標准。但是,在具體實踐的層面上,對於人權的具體定義,以及保障人權的具體方式都存在著相當大的爭議,甚至引發了很嚴重的沖突。

人權在抽象理解方面的共識和在具體實踐中的分歧,形成了強烈的反差。

人權立法
「人權」通常是指普遍的人類權利,不論其管轄范圍內或其他因素,諸如種族、國籍或宗教。被多數國家認同的人權立法包含如下:

安全的權利:有關禁止犯罪行為,如謀殺、屠殺、酷刑和強奸。
自由的權利:有關自由的范疇,如:宗教和信仰自由、集會、結社。
政治的權利:有關人民的自由參政權,如抗議或入黨。
訴訟的權利:有關防止濫用法律制度,如監禁審訊、秘密審訊和過度懲罰。
平等的權利:有關公民的平等, 在法律之前人人平等。
福利的權利(經濟的權利):有關提供教育和免於遭受嚴重的貧窮和飢餓。
民族的權利:有關群體免受種族屠殺和其建立民族國家之權利。

人權的價值依據

在當今主流社會的憲政體制中,憲法一般都將人權明細化和法制化。但是人權作為「人因其為人而應享有的權利」,並不是憲法賦予的,憲法的作用僅僅是保障和實現人權的一種手段。在歷史上,也曾有用實證法否定人權的先例,比如法西斯政權為其種族滅絕提供合法的途徑。

馬里旦說過:「人權的哲學基礎是自然法」。[2]

自然法,為獨立於政治上的實在法而存在的正義體系。對它的詮釋與使用在其歷史進程中千差萬別。通常而言,自然法的意義包括道德理論與法學理論,盡管二者的本質在邏輯上互不相干。 根據自然法的倫理學說,在某種意義上,支配人類行為的道德規范,起源於人類的自然本性或和諧的宇宙真理;而依照自然法的法學理論,法律准則的權威,至少部分來自針對那些准則所具道德優勢的思量。

西塞羅曾說過:「事實上有一種真正的法律—即正確的理性—與自然相適應,他適用於所有的人並且是永恆不變的。……人類用立法來抵消它的做法是不正當的,限制它的作用是任何時候都不被允許的,而要消滅它則是更不可能的……它不會在羅馬立一項規則,而在雅典立另一項規則,也不會今天立一種,明天立一種。有的將是一種永恆不變的法律,任何時期任何民族都必須遵守的法律。」[3]

人權只是一個抽象的框架,一個曖昧不明的理論模式。不同的時期,不同的階級,不同的文明,不同的人,描繪出了千變萬化的「人權」,並由此展開了曠日持久的爭論。但這並不影響人權作為一種廣為接受的標准。

[編輯] 人權的主要內容
國際社會對人權的內容和分類存在這很大的分歧,各種理論之間不僅有沖突也有重疊之處。所以本章節將人權的各種元素從錯綜復雜的理論中提取出來分列如下。

[編輯] 基本內容
盡管對人權的具體認識與實踐互不相同,但是對於一些人權的最基本的內容還是取得了一定的共識。

生命權。生命權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權,如果無法充分保障人的生命權,那麽一切其它權利都是空中樓閣。無端剝奪人的生命,或者肆意對人施加恐嚇、虐待和折磨,就是用一種非人權的待人方式。[4]任由這種情況發生,個人權利就無從談起。所以一般各國的刑法都將侵害他人生命權的罪行量刑最重。「生命權是一個人之所以被當作人類夥伴所必須享有的權利。」[5]
自由權。"自由權"這個混合體詞語不應存在,"權"已經是個包含了具體的規范,有容許和禁止的條文,而"自由"(Free)是含有無限制無約束性的主觀感性概念性形容詞,把無限(Free)局限於規范性"權"之內是�合邏輯的表達。

財產權。財產權是生命權和自由權的延伸。如果一個人要生存下去、要有能力選擇他喜歡的方式生存下去,一定要有物質作為支持,那麽,對自我勞動的所得進行排他性的佔有,就是生命權與自由權必不可少的保障。「人能夠工作,能夠靠自己的勞動成果生活,並把生活剩餘的錢存起來留給子女或者自己的晚年,這都是人尊嚴的一部分。」[6]財產權看似是一種物權,但其實質為人支配物,即支配自己正當所得的權利。
尊嚴權。尊嚴也是生命權和自由權的合理延伸。如果一個人若無尊嚴,那麽他的生命至多是一種無人格的形式。作為一種基本的人權,尊嚴的價值早在古代就得到普遍的認同,如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等。尊嚴權主要要求人們在社會交往中互敬互愛,文明禮貌。如果一個人的尊嚴權被否認,就意味者人們可以肆無忌憚的羞辱,威脅,騷擾,中傷他,那顯然他就失去了「作為人類」的資格,這無疑是和人權所不容的。
獲助權。獲助權常常和「人道主義」聯系在一起,出現於天災、人禍之後。由於種種不可預知的災禍,人的生命權無時不刻受到威脅。在危難關頭得到夥伴的幫助,是生命權的必要保障。在現代社會中,突發性的災難有時會造成很大的危害,這種時候個體的獲助權就需要一個強大的組織,一般是政府的傾力幫助,這是政府一項重要的公共服務職能。
公正權。人權的普適性必然的要求每一個人都受到公平合理的對待,但現實生活中,經濟權力、政治權力、種族、國籍等,都會不同程度將人劃到不同的等級,那麽人權就變成的有限的,有條件的,甚至成為特權階級的奢侈品了。而公正權是為了將人權平等的擴展到每一個人身上。公正權不僅是人權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它也是人權中其它部分的必要條件。
[編輯] 進階內容
人權的基本內容僅僅一種最低限的保障,在現代文明社會中,這顯然是遠遠不夠的。所以又出現了很多對人權的擴充。人權的進階內容一般都是基本內容的融合、擴展、深化。但是由於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和文明的多樣性,對於以下的人權內容和具體的實現方式還存在這不同程度的分歧。

發展權。「發展權」最早是1970年聯合國人權委員會委員卡巴·穆巴耶在一篇題為《作為一項人權的發展權》的演講中被提出,並立即受到了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強烈支持。1979年,第三十四屆聯合國大會在第34/46號決議中確認,發展權是一項人權,平等發展的機會是各個國家的天賦權利,也是個人的天賦權利。1986年,聯合國大會第41/128號決議通過了《發展權利宣言》,對發展權的主體、內涵、地位、保護方式和實現途徑等基本內容作了全面的闡釋。1993年的《維也納宣言和行動綱領》再次重申發展權是一項不可剝奪的人權,從而使發展權的概念更加全面、系統。發展權在堅持個人良好發展的同時,也強調了「集體人權」這一新生概念,也就是要求各國,各民族都能平等、自由、友好的交流合作,均等的享受發展機會。發展權強烈的反映了發展中國家對發達國際制定的國際秩序的不滿以及對國際公平正義的訴求,甚至透出相當的共產主義色彩,也就很自然的成為當今國際社會在人權方面的交鋒重點。
民族自決權。追根溯源,民族自決權其實源於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天賦人權說和人民主權說。1776年的美國《獨立宣言》和1789年的法國《人權與公民權宣言》是反映這些思想的最具代表性的歷史文獻。馬克思、恩格斯也十分贊成民族自決原則。二戰之後,民族自決權在《聯合國憲章》、《關於人民與民族的自決權的決議》、《給予殖民地國家和人民獨立宣言》、《國際法原則宣言》、《關於自然資源永久主權的宣言》、《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國際公約》等一系列國際文件中多次得到確認和重申,並作為一項重要的集體人權獲得了廣泛的認可和接受。民族自決權風靡一時是與資產階級革命,以及二戰以後大批受壓迫的民族和國家獨立自主是密不可分的。然而在國際形勢大大改變的現在,民族自決權更加強調的是本民族國家自主選擇自己的發展道路和生活模式,而不受外部干涉的一項集體人權。對於民族自決權是一種重要人權國際社會普遍沒有異議,但對於民族自決權的限度,民族自決權與最低人權標準的之間的矛盾等,國際社會的斗爭相當激烈。民族自決權被普遍用於發展中國家反對發達國家「干涉」的重要理論依據。
[編輯] 人權的評判標准
西方文明國家一般強調的人權的普適性,並利用他們在經濟,政治,文化,甚至軍事方面的優勢推行自己的觀點;而非西方文明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普遍強調的是對人權的保障必須建立在本國的國情(包括經濟基礎,國民素養,傳統文化等)之上,並且強烈的反對前者的觀點。

盡管對於人權的具體內容和保障人權的具體方式存在很大的爭議,但終歸需要一個可以具體實在的判斷標准來促進全人類的人權事業。

在人類追尋一個統一的人權標準的道路上,沒有人能夠迴避一個無奈的現實。由於歷史,地理等諸多因素有的國家能花費大量的社會資源去呵護寵物和家畜,但有的國家卻為給兒童提供最低限度的食物,醫葯和教育而掙扎。不僅各國之間的經濟發展水平有天壤之別,在文化傳統方面也往往是千差萬別。這些客觀的事實嚴重的阻礙了人類關於人權在現實層面的共識,而且歷史經驗表明,強制移栽的人權往往會出現「水土不服」的症狀。

為了解決這個難題,當代英國思想家米爾恩提出了「作為最低限度標準的人權」。核心內容主要有兩點,第一,由於社會發展的不平衡性和道德規范的多様性,得到某種共同體認可的權利,沒有足夠的理由被認為也同様適用於其他共同體。第二,無論社會發展和道德規范存在多麼大的差異,一些最低限度的人權必須得到所有共同體的一致擁護。總結起來,人權標準是最低的,所以才能成為普遍的;因為是普遍的,所以也只能是最低的。

在全球化的時代,怎様通過建設性的對話來溝通和擴大人權方面的國際共識已成為了當今國際社會主要議題之一。不僅在西方文明的框架內思考人權,而且在與西方文明並駕齊驅的其它文明框架內省察人權,已形成一種「文明相容的人權觀」,是緩和並逐步化解矛盾沖突的一條必由之路。[7]

盡管以《維也納宣言和行動綱領》為代表的一系列人權宣言都肯定了人權的特殊性,指出實施人權原則必須考慮國家的特性和地域特徵以及不同歷史、文化和宗教背景。但是社會普遍認同人權仍應有最低限度標准,「貧窮不能做為國家恐怖和酷刑的借口。」[8]

鑒於一系列復雜的原因,人權的評判標准存在,而且還將長期存在著分歧。但人類在促進人權的偉大事業中不斷溝通,不斷理解,不斷磨合的過程,其本身也是一種人權的促進。

[編輯] 批評
對於人權概念的批評之一,主張人權是一種文化的帝國主義。尤其人權的概念在根本上是源自於自由主義的觀點,雖然這種概念在西歐、日本和北美洲被普遍接受,但在其他國家可能不被接受。批評者質疑那些提倡人權的思想家例如約翰·洛克、密爾都是來自西方國家,同時這些西方國家自身也都做出帝國主義行徑。這種論點還舉出宗教來證明文化的霸權主義。然而,一些人也對文化霸權的批評論點提出反對。如:人權概念本身也有部分起源於其他的文明和宗教。人權在實踐上也會與帝國主義的行徑產生沖突,例如人權也能被轉換作為民族自決的理論。

另一種批評則認為人權所主張的權利是具有階層性的,因為各種不同權利之間的關系會互相影響。舉例而言,要保障擔任公職等政治權利不能不先確立一定的文化和社會條件,例如適當的教育。而後者是否應該被包括作為第一種基本的權利,則仍是爭論的議題所在。

還有一種則批評人權概念是根基於自行訂立的道德觀上。如果這種道德觀只是個人依據自己喜好而表達的要求,那麼人權就不是客觀的道德原則。美國哲學家Richard Rorty便認為人權只是根基於人類感情的表達上,而非一種理性的實現(不過,根基於利益理論的基礎,他仍然支持法律上的人權)。Alasdair MacIntyre:人權其實與古代人類對於「獨角獸和女巫的信仰相同」[9]。這種批評與道德相對主義相近,它宣稱道德是個人喜好、沒有客觀標准可衡量道德基準。

馬克思主義則反對西方人權觀中「絕對的」「先驗的」等唯心觀點,認為人權不是從來就是「天賦」的(孫中山持類似觀點),而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10]馬克思認為西方文明中的「人權」是帶有階級烙印的「特權」。「只要階級還沒有消滅,任何關於自由和平等的籠統議論都是欺騙自己,或者是欺騙工人,欺騙全體受資本剝削的勞動者,無論怎麼說,都是在維護資產階級的利益。」[11]馬克思主義主張的「人權」,是建立在生產資料公有制上的「人權」,因為只有消滅了生產資料的私有制才有可能實現任何人之間真正平等,以及「人的解放」。

對於人權的最後一種批評則聚焦於「誰才有責任監督人權」的問題上。人權的概念起源於避免公民遭到國家侵害,也因此可能代表所有人都有責任介入並保護受到侵害的其他人。因此在民族和國籍的區隔上,由於那強調了人們的不同點而不是相同點,可能被人權運動視為是對人權不良的影響,因為那否認了人們天賦的相同權利。其他人則主張國家主權才是最重要的,因為是國家最先立下了人權的條約保證。在對於國家干預和使用暴力與某些的爭論議題上,爭論者的主張通常也都與他們對於人權的看法差異有關,例如將人權看作是法律權利抑或是天賦權利、以及他們是屬於世界主義抑或民族主義的立場都有關聯。

[編輯] 重要的人權文書
《世界人權宣言》
主條目:世界人權宣言和國際人權憲章

『叄』 人權包含了什麼

一、生命權,包括健康權,肢體權。
二、選舉權,當然還有被選舉權了。 三、決策權。
四、管理權。
五、監督權。
六、自由權。主要是政治自由,
七、自主權。
八、名譽權,包括姓名權、榮譽權、著作權、專利權等,
九、隱私權
十、財產權

『肆』 人權條例的主要內容

所謂人權,是指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每個人按其本質和尊嚴享有或應該享有的基本權利。所謂人權,就其完整的意義而言,就是人人自由、平等地生存和發展的權利,或者說,就是人人基於生存和發展所必需的自由、平等權利。 >> 中國當代人權思想 中國政府和人民從自己的歷史和國情出發,根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長時期革命和建設的實踐經驗,在積極參與國際人權領域中的活動和對外人權斗爭中,將人權的普遍性與中國歷史、文化和現實的特殊性結合起來,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人權觀。這種人權觀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一)人權普遍性的原則必須同各國國情相結合——第一是指人權主體的普遍性,即人權是一切人,或至少是一個國家的一切公民或一個社會的一切成員,不分種族、膚色、性別、語言、宗教、政見、國籍、社會出身、財產狀況、文化水平等,都應當享有的權利;從國際上說,則是所有民族和國家都應當享有的自由和平等權利。第二是指人權原則和人權內容的普遍性。 (二) 人權不僅包括公民政治權利, 而且包括經濟、社會、文化權利;不僅包括個人人權,還包括集體權。 (三) 生存權和發展權是首要人權——生存權和發展權是首要人權,沒有生存權、發展權,其他一切人權均無從談起。 (四) 人權是權利與義務的統一——人權是權利與義務的統一,是我國人權觀的基本原則之一。 (五) 穩定是實現人權的前提,發展是實現人權的關鍵,法治是實現人權的保障——人權的實現離不開穩定的社會政治環境和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離不開民主和法制的保障。 (六) 人權在本質上是一國主權范圍內的問題。 (七) 評價一國的人權狀況不能割斷歷史,脫離國情。 (八) 對話與合作是促進國際人權發展的唯一途徑——國際社會維護和促進人權的唯一正確的途徑是對話和合作。我們主張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礎上開展人權領域的對話和合作。

『伍』 憲法規定的基本人權有哪些

生存權、平等權、社會保障權、環境權、自決權、發展權、知情權、接受公正審判權、安全權、基本自由、接受教育權和和平權。

如果說人權體系的分期是以其核心內容是否發展變化為標準的話,那麼,基本人權地位在觀念上經歷了自由權本位向平等權本位再到社會連帶權本位方向的不斷演變。



(5)人權條例的主要內容擴展閱讀:

基本人權在一切人權中是否處於優先保障的地位,不僅涉及到對人權的價值判斷和選擇過程,而且涉及到對基本人權概念的理解和基本人權現實狀況的重要性的認識問題。

《聯合國憲章》和諸多的國際人權公約多次「重申基本人權」和明確規定「基本人權」保護,並非空穴來風,而是提醒世人和各國要首先重視基本人權的優先地位。

『陸』 人權宣言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人權宣言的核心內容是人權和法制。

人類生來是而且始終是自由平等的;自由、財產、安全和反抗壓迫都是不可動搖的人權;法律是公眾意志的體現,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財產是神聖不可侵犯的權利等等。

為了廢除封建社會的君權及貴族擔任官職的特權,《人權宣言》還提出了「主權在民」 的主張,並宣布一切公民「都能平等地按其能力擔任一切官職、公共職位和職務,除德行或才能的差別外,不得有其他差別」。

尤為重要的是,它確立了 「分權」原則。所謂「分權」即「三權分立」,目的在於剝奪 君主的立法權及司法權,從而限制君主權力。宣言還庄嚴宣布「自由傳達思想和意見是人類最寶貴的權利之一;因此各個公民都有言論、著述和出版的自由」。

(6)人權條例的主要內容擴展閱讀:

歷史意義:

《人權宣言》揭示了天賦人權,自由平等的原則,否定了封建等級制度,體現了摧毀封建君主專制的要求,成為資產階級奪取政權和鞏固政權的思想武器,它實際上宣告了舊封建王權滅亡和資產階級政治制度的誕生。

《人權宣言》的公布表明,法國資產階級用以法律為基礎的資產階級權利取代了君主個人意志為標志的封建特權。這是在政治和法律領域帶有根本性的變化。作為資產階級革命的綱領性文件,它將啟蒙思想發揚光大,並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了下來,起到承前啟後。

它還推動了其他很多國家民主思想的發展,推動了世界資產階級民主化的進程。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思想和學說對亞洲和中國的革命都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

『柒』 人權包含哪些內容

按享受權利的主體分,人權包括個人人權和集體人權兩種。前者是指個人依法享有的生命、人身和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方面的自由平等權利;後者是指作為個人的社會存在方式的集體應該享有的權利,如種族平等權、民族自決權、發展權、環境權、和平權等。

按照權利的內容來劃分,人權包括公民、政治權利和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兩大類。前者是指一些涉及個人的生命、財產、人身自由的權利以及個人作為國家成員自由、平等地參與政治生活方面的權利;後者是指個人作為社會勞動者參與社會、經濟、文化生活方面的權利,如就業、勞動條件、勞動報酬、社會保障、文化教育等權利。

(7)人權條例的主要內容擴展閱讀:

人權通常是指普遍的人類權利,不論其管轄范圍內或其他因素,諸如種族、國籍或宗教。被多數國家認同的人權立法包含如下:

安全的權利:有關禁止犯罪行為,如謀殺、屠殺、酷刑和強奸。

自由的權利:有關自由的范疇,如: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遊行、示威以及宗教信仰的自由。

政治的權利:有關人民的自由參政權,如抗議或入黨。

訴訟的權利:有關防止濫用法律制度,如監禁審訊、秘密審訊和過度懲罰。

平等的權利:有關公民的平等, 在法律之前人人平等。

福利(經濟)的權利:有關提供教育和免於遭受嚴重的貧窮和飢餓。

民族的權利:有關群體免受種族屠殺和其建立民族國家之權利。

『捌』 《人權條例》的主要內容有

人權條例的主要內容

『玖』 1966年聯合國人權公約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1966年聯合國兩項人權公約的主要內容
《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家公約》(簡稱A公約)、《公民權利和正式權利國際公約》(簡稱B公約)。兩公約的主要內容:

(一)關於自決權和天然資源主權的規定。
兩項人權公約的第1條第1款都同樣地規定,所有人民都有自決權,他們憑這種權利自由決定他們的政治地位,並自由謀求他們的經濟、社會和文化的發展。
第1條第2款規定,所有人民得為他們自己的目的自由處置他們的天然資源和財富,而不損害根據互利原則的國際經濟合作和國際法而產生的任何義務。在任何情況下不得剝奪自己的生存手段。
另外,A公約第25條和B公約第47條也都規定,公約的任何部分不得解釋為有損所有人民充分地和自由地享有和利用他們的天然財富與資源的固有利用。反映出在戰後非殖民化進程中廣大新獨立國家的願望和考慮。
(二)關於人權的具體規定
B公約(《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三部分規定應受保護的人權包括:生命權、免於酷刑和不人道待遇的自由等與世界人權宣言相比,B公約還有些新的規定,如,關於禁止鼓吹戰爭或煽動民族、種族或宗教仇恨等,這些新規定反映出國際社會關於人權的發展。另外,公約還規定了締約國的克減權。A公約(《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國際公約》)關於經濟、政治和文化的一些規定,如工作權、公正和良好的工作條件等。與世界人權宣言相比,公約不僅條文增多了,其規定也更加具體,並有一些新內容,如,男女同工同酬,安全及衛生等及有關罷工等內容。
(三)兩公約關於權利實現方面的各自特點
屬於不同權利范疇,B公約重點在於個人免於來自國家的干涉和壓制,A公約則需要國家積極地介入。履行義務不同,B公約對締約國賦予立即實現的義務,A公約只是要求締約國承擔漸進實現的義務。在實施措施方面也有很大不同。

『拾』 人權的主要內容包括哪些

所謂人權,是指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每個人按其本質和尊嚴享有或應該享有的基本權利。所謂人權,就其完整的意義而言,就是人人自由、平等地生存和發展的權利,或者說,就是人人基於生存和發展所必需的自由、平等權利。
主要內容:人人自由、平等地生存和發展的權利,或者說,就是人人基於生存和發展所必需的自由、平等權利。

熱點內容
2013最新勞動法 發布:2025-01-18 10:10:11 瀏覽:745
法律援助中心屬於事業單位 發布:2025-01-18 09:52:13 瀏覽:127
過有道德的生活 發布:2025-01-18 09:47:05 瀏覽:433
法治雲端 發布:2025-01-18 09:46:08 瀏覽:560
委託代理經濟法 發布:2025-01-18 09:45:21 瀏覽:196
司法局三下鄉 發布:2025-01-18 09:44:41 瀏覽:370
堅持統一立法 發布:2025-01-18 09:35:30 瀏覽:236
產生法律責任的原因有哪些 發布:2025-01-18 09:31:40 瀏覽:362
司法考試主觀題題型 發布:2025-01-18 09:13:25 瀏覽:816
會計職業道德內容包括 發布:2025-01-18 08:36:27 瀏覽: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