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法規
① 深圳經濟特區醫療急救條例(2019修正)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促進醫療急救事業發展,健全醫療急救服務體系,規范醫療急救行為,提高醫療急救能力和水平,根據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基本原則,結合深圳經濟特區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深圳經濟特區內對突發急症或者意外傷害等患者實施的醫療急救,適用本條例。第三條本條例所稱醫療急救,包括院前醫療急救、院內醫療急救和社會急救。
院前醫療急救,是指在深圳市急救中心(以下簡稱市急救中心)統一指揮調度下,在患者被送達醫療機構救治前,對患者實施現場搶救、運送途中緊急救治以及監護等醫療和救護活動。
院內醫療急救,是指醫療機構在急診科室為急危重症患者提供緊急救治和監護的醫療活動。
社會急救,是指由非醫療急救人員現場實施的救護患者的活動。第四條市人民政府應當將醫療急救事業納入全市醫療衛生事業發展規劃,保障醫療急救事業與經濟社會發展和醫療服務需求相適應。第五條市衛生健康部門是醫療急救工作的主管部門,履行下列職責:
(一)組織編制本市醫療急救網路布局規劃;
(二)擬定、制定醫療急救相關政策和標准;
(三)對全市醫療急救工作進行監督管理和評估考核;
(四)統籌、協調重大社會活動醫療急救保障工作和突發事件緊急醫療救援工作;
(五)組織醫療急救知識與技能的普及培訓;
(六)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職責。
區衛生健康部門負責組織醫療急救網路布局規劃在轄區內的實施,並監督、指導所管理的醫療機構實施醫療急救。
市、區發展改革、教育、公安、財政、人力資源保障、規劃和自然資源、交通運輸、文化廣電旅遊體育、應急管理、市場監管、醫療保障、城管和綜合執法等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負責醫療急救相關工作。第六條加強深圳與香港、澳門以及周邊城市的醫療急救交流與合作,構建跨區域醫療急救合作機制,推動粵港澳大灣區衛生與健康事業協同發展。第七條依法保障公民獲得醫療急救服務的權利,以及對醫療急救工作的知情權和監督權。第八條鼓勵具備急救能力的公民參與社會急救,倡導自救、互救。
鼓勵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捐助醫療急救事業。第二章醫療急救網路第九條本條例所稱醫療急救網路,是指由市急救中心以及提供院前醫療急救服務的醫院、急救站和急救點等急救網路醫療機構共同組成的院前醫療急救網路。
急救網路醫療機構設置標准由市衛生健康部門另行制定。第十條市衛生健康部門應當按照本市醫療衛生事業發展規劃和城市規劃,根據區域服務人口、服務半徑、地理環境、交通狀況、醫療急救需求等因素,結合醫療機構布局,制定本市醫療急救網路布局規劃,報市人民政府批准後向社會公布,並組織實施。第十一條市急救中心履行下列職責:
(一)負責本市院前醫療急救的指揮調度;
(二)實施院前醫療急救;
(三)組織重大社會活動院前醫療急救保障工作和突發事件緊急醫療救援工作;
(四)培訓醫療救護員;
(五)招募、培訓、指導醫療急救志願者;
(六)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職責。第十二條各級公立綜合醫院應當加入醫療急救網路,並按照急救網路醫療機構設置標准建設急診科室。
符合急救網路醫療機構設置標準的公立專科醫院應當加入醫療急救網路。
公立醫院的主管部門或者舉辦、運營機構應當按照本市醫療急救網路布局規劃組織建設急救站或者急救點。第十三條符合急救網路醫療機構設置標準的非公立醫療機構,可以與市急救中心簽訂入網協議成為急救網路醫療機構。入網協議應當包括院前醫療急救的要求和規范、權利和義務、違約責任和退出機制等內容。第十五條院前醫療急救電話號碼為「120」。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擅自設立專用的院前醫療急救電話號碼,不得冒用急救中心、急救網路醫療機構以及「120」的名稱和標識從事醫療急救相關活動。第十六條市急救中心應當根據人口規模、急救呼叫業務量,設置相應數量的電話線路,配備專門的調度員每天二十四小時接聽急救呼叫電話,保障電話暢通。第三章醫療急救人員第十七條本條例所稱醫療急救人員,包括從事醫療急救的醫師、護士、醫療救護員,以及調度員、擔架員、駕駛員等輔助人員。
② 貴陽市醫療急救條例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加強和規范醫療急救活動,提高醫療急救的能力和水平,保障公眾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本市行政區域內醫療急救體系的建設和醫療急救活動的開展以及相應的管理工作。
本條例所稱醫療急救,是指由專門的醫療機構或者具有一定急救能力的社會組織、人員對突發急、危、重症患者(以下統稱患者)施行的緊急救治活動。醫療急救包括院前醫療急救、院內醫療急救和社會急救。
本條例所稱院前醫療急救,是指由急救中心和醫療機構按照統一的指揮調度指令,於患者被送達醫療機構之前,在現場和運送途中對其施行的緊急救治活動。
本條例所稱院內醫療急救,是指由醫療機構在其內部急診或者其他科室對患者施行的緊急救治活動。
本條例所稱社會急救,是指由具有一定急救能力的社會組織或者人員在醫療機構以外的現場或者在將患者送往醫療機構的途中,採用心肺復甦、止血、包紮、固定、搬運等基礎操作,對患者施行的緊急救治活動。第三條醫療急救應當貫徹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的理念,堅持生命至上、救急就近、規范高效的原則,建立政府主導、統籌規劃、統一管理、社會協同的機制。第四條市人民政府統一領導全市醫療急救工作,縣級人民政府領導本行政區域內的醫療急救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醫療急救事業納入本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和衛生健康事業發展規劃,納入公共衛生體系、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立完善醫療急救財政投入和補助機制,保障醫療急救事業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第五條市衛生健康主管部門應當履行下列醫療急救職責:
(一)組織編制、實施全市醫療急救網路規劃;
(二)統籌全市醫療急救網路的運行管理;
(三)組織建立全市院前和院內醫療急救銜接機制;
(四)擬定全市醫療急救政策、規則和標准;
(五)統籌、協調全市重大社會活動醫療急救保障和突發事件緊急醫學救援工作;
(六)制定全市醫療急救知識與技能宣傳培訓計劃並組織實施;
(七)考核、評估全市醫療急救工作;
(八)市人民政府明確的其他職責。
縣級衛生健康主管部門負責指導和管理本行政區域內的醫療急救工作。第六條自然資源和規劃主管部門應當將醫療急救網路的規劃、建設納入詳細規劃,並保障用地需求。
醫療保障主管部門應當將符合規定的院前醫療急救費用納入醫保范圍,建立與醫保支付規定相銜接的醫療服務價格動態調整機制,為參保人員提供醫療急救結算服務。
公安機關應當依法保障醫療急救秩序,配合做好醫療急救相關工作;公安交通主管部門應當與衛生健康主管部門建立滿足醫療急救道路交通需要的快速反應機制。
民政主管部門應當按照規定對需要醫療急救且屬於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患者進行認定並實施救助。
教育主管部門應當督促各級各類學校將醫療急救知識與技能納入教學內容,組織、指導學校加強對本校教師、學生醫療急救知識與技能的教育培訓。
發展改革、財政、應急管理、交通、大數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工業和信息化、綜合行政執法(城市管理)、文化和旅遊、體育、水務、人防等有關主管部門和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按照各自職責做好醫療急救及其監督管理的相關工作。第七條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應當加強對本單位人員的醫療急救知識與技能的宣傳培訓。
紅十字會應當依法組織公眾參與醫療急救知識與技能培訓,組織志願者參與現場急救。
村(居)民委員會應當配合做好醫療急救知識與技能的宣傳工作。
廣播、電視、報刊、網路等新聞媒體應當開展醫療急救知識與技能的公益宣傳,倡導自救互救理念,宣傳救死扶傷精神。
每年1月20日為本市醫療急救宣傳日。第八條鼓勵單位、社會組織和個人通過捐贈、資助、投資、提供技術或者志願服務等方式,參與醫療急救事業。第九條對在醫療急救工作中有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按照國家和省的有關規定給予表彰和獎勵。
③ 120急救搶救法律規定
法律分析:關於120急救搶救的法律是《院前醫療急救管理辦法》,法律規定了全國院前急救搶救號碼為「120」,衛生計生行政部門應當加強對急救搶救人員的培訓,從事院前急救搶救的專業人員包括醫師、護士和醫療救護員,「120」號碼應當每天24小時有人受理,受理後應當按照就近、就急、滿足專業需要、兼顧患者意願的原則,將患者轉運至醫療機構救治。
法律依據:《院前醫療急救管理辦法》
第一條 為加強院前醫療急救管理,規范院前醫療急救行為,提高院前醫療急救服務水平,促進院前醫療急救事業發展,根據《執業醫師法》、《醫療機構管理條例》、《護士條例》等法律法規,制定本辦法。
第十三條 全國院前醫療急救呼叫號碼為「120」。
急救中心(站)設置「120」呼叫受理系統和指揮中心,其他單位和個人不得設置「120」呼叫號碼或者其他任何形式的院前醫療急救呼叫電話。、
第十九條 從事院前醫療急救的專業人員包括醫師、護士和醫療救護員。
醫師和護士應當按照有關法律法規規定取得相應執業資格證書。
醫療救護員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經培訓考試合格取得國家職業資格證書;上崗前,應當經設區的市級急救中心培訓考核合格。
在專業技術職務評審、考核、聘任等方面應當對上述人員給予傾斜。
第二十條 醫療救護員可以從事的相關輔助醫療救護工作包括:
(一)對常見急症進行現場初步處理;
(二)對患者進行通氣、止血、包紮、骨折固定等初步救治;
(三)搬運、護送患者;
(四)現場心肺復甦;
(五)在現場指導群眾自救、互救。
第二十一條 急救中心(站)應當配備專人每天24小時受理「120」院前醫療急救呼叫。「120」院前醫療急救呼叫受理人員應當經設區的市級急救中心培訓合格。
第二十二條 急救中心(站)應當在接到「120」院前醫療急救呼叫後,根據院前醫療急救需要迅速派出或者從急救網路醫院派出救護車和院前醫療急救專業人員。不得因指揮調度原因拒絕、推諉或者延誤院前醫療急救服務。
第二十三條 急救中心(站)和急救網路醫院應當按照就近、就急、滿足專業需要、兼顧患者意願的原則,將患者轉運至醫療機構救治。
第二十五條 急救中心(站)和急救網路醫院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收取院前醫療急救服務費用,不得因費用問題拒絕或者延誤院前醫療急救服務。
④ 120急救搶救法律規定
法律分析:縣級以上地方衛生計生行政部門根據區域服務人口、服務半徑、地理環境、交通狀況等因素,合理配置救護車。救護車應當符合救護車衛生行業標准,標志圖案、標志燈具和警報器應當符合國家、行業標准和有關規定。
法律依據:《院前醫療急救管理辦法》 第十九條 從事院前醫療急救的專業人員包括醫師、護士和醫療救護員。
醫師和護士應當按照有關法律法規規定取得相應執業資格證書。
醫療救護員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經培訓考試合格取得國家職業資格證書;上崗前,應當經設區的市級急救中心培訓考核合格。
在專業技術職務評審、考核、聘任等方面應當對上述人員給予傾斜。
⑤ 深圳經濟特區醫療急救條例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促進醫療急救事業發展,健全醫療急救服務體系,規范醫療急救行為,提高醫療急救能力和水平,根據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基本原則,結合深圳經濟特區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深圳經濟特區內對突發急症或者意外傷害等患者實施的醫療急救,適用本條例。第三條本條例所稱醫療急救,包括院前醫療急救、院內醫療急救和社會急救。
院前醫療急救,是指在深圳市急救中心(以下簡稱市急救中心)統一指揮調度下,在患者被送達醫療機構救治前,對患者實施現場搶救、運送途中緊急救治以及監護等醫療和救護活動。
院內醫療急救,是指醫療機構在急診科室為急危重症患者提供緊急救治和監護的醫療活動。
社會急救,是指由非醫療急救人員現場實施的救護患者的活動。第四條市人民政府應當將醫療急救事業納入全市醫療衛生事業發展規劃,保障醫療急救事業與經濟社會發展和醫療服務需求相適應。第五條市衛生行政部門是醫療急救工作的主管部門,履行下列職責:
(一)組織編制本市醫療急救網路布局規劃;
(二)擬定、制定醫療急救相關政策和標准;
(三)對全市醫療急救工作進行監督管理和評估考核;
(四)統籌、協調重大社會活動醫療急救保障工作和突發事件緊急醫療救援工作;
(五)組織醫療急救知識與技能的普及培訓;
(六)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職責。
區衛生行政部門負責組織醫療急救網路布局規劃在轄區內的實施,並監督、指導所管理的醫療機構實施醫療急救。
市、區人民政府發展改革、財政、規劃國土、市場監督管理、交通運輸、教育、公安、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文體旅遊、城市管理、應急管理等部門以及公立醫院管理機構,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做好醫療急救相關工作。第六條加強深圳與香港、澳門以及周邊城市的醫療急救交流與合作,構建跨區域醫療急救合作機制,推動粵港澳大灣區衛生與健康事業協同發展。第七條依法保障公民獲得醫療急救服務的權利,以及對醫療急救工作的知情權和監督權。第八條鼓勵具備急救能力的公民參與社會急救,倡導自救、互救。
鼓勵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捐助醫療急救事業。第二章醫療急救網路第九條本條例所稱醫療急救網路,是指由市急救中心以及提供院前醫療急救服務的醫院、急救站和急救點等急救網路醫療機構共同組成的院前醫療急救網路。
急救網路醫療機構設置標准由市衛生行政部門另行制定。第十條市衛生行政部門應當按照本市醫療衛生事業發展規劃和城市規劃,根據區域服務人口、服務半徑、地理環境、交通狀況、醫療急救需求等因素,結合醫療機構布局,制定本市醫療急救網路布局規劃,報市人民政府批准後向社會公布,並組織實施。第十一條市急救中心履行下列職責:
(一)負責本市院前醫療急救的指揮調度;
(二)實施院前醫療急救;
(三)組織重大社會活動院前醫療急救保障工作和突發事件緊急醫療救援工作;
(四)培訓醫療救護員;
(五)招募、培訓、指導醫療急救志願者;
(六)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職責。第十二條各級公立綜合醫院應當加入醫療急救網路,並按照急救網路醫療機構設置標准建設急診科室。
符合急救網路醫療機構設置標準的公立專科醫院應當加入醫療急救網路。
公立醫院的主管部門或者舉辦、運營機構應當按照本市醫療急救網路布局規劃組織建設急救站或者急救點。第十三條符合急救網路醫療機構設置標準的非公立醫療機構,可以與市急救中心簽訂入網協議成為急救網路醫療機構。入網協議應當包括院前醫療急救的要求和規范、權利和義務、違約責任和退出機制等內容。第十四條急救網路醫療機構應當履行下列院前醫療急救職責:
(一)接受市急救中心的統一指揮調度和業務管理,實行每天二十四小時應診;
(二)實施院前醫療急救;
(三)承擔市急救中心指派的重大社會活動院前醫療急救保障和突發事件緊急醫療救援任務;
(四)登記、管理和報告院前醫療急救信息;
(五)管理院前急救車輛以及醫療急救葯品、車載設備和器材等;
(六)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職責。
⑥ 醫療急救管理條例細則
本辦法適用於從事院前醫療急救工作的醫療機構和人員。本辦法所稱院前醫療急救,是指由急救中心(站)和承擔院前醫療急救任務的網路醫院(以下簡稱急救網路醫院)按照統一指揮調度,在患者送達醫療機構救治前,在醫療機構外開展的以現場搶救、轉運途中緊急救治以及監護為主的醫療活動。院前醫療急救是政府舉辦的公益性事業,鼓勵、支持社會力量參與。衛生計生行政部門按照「統籌規劃、整合資源、合理配置、提高效能」的原則,統一組織、管理、實施。衛生計生行政部門應當建立穩定的經費保障機制,保證院前醫療急救與當地社會、經濟發展和醫療服務需求相適應。國家衛生計生委負責規劃和指導全國院前醫療急救體系建設,監督管理全國院前醫療急救工作。縣級以上地方衛生計生行政部門負責規劃和實施本轄區院前醫療急救體系建設,監督管理本轄區院前醫療急救工作。急救中心(站)負責院前醫療急救工作的指揮和調度,按照院前醫療急救需求配備通訊系統、救護車和醫務人員,開展現場搶救和轉運途中救治、監護。急救網路醫院按照急救中心(站)指揮和調度開展院前醫療急救工作。
拓展資料:第二條本條例所稱醫療事故,是指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在醫療活動中,違反醫療衛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診療護理規范、常規,過失造成患者人身損害的事故。
法律依據:《醫療機構管理條例》第二條本辦法適用於從事院前醫療急救工作的醫療機構和人員。本辦法所稱院前醫療急救,是指由急救中心(站)和承擔院前醫療急救任務的網路醫院(以下簡稱急救網路醫院)按照統一指揮調度,在患者送達醫療機構救治前,在醫療機構外開展的以現場搶救、轉運途中緊急救治以及監護為主的醫療活動。
⑦ 120急救搶救法律規定
法律分析:關於120急救搶救的法律是《院前醫療急救管理辦法》,法律規定了全國院前急救搶救號碼為「120」,衛生計生行政部門應當加強對急救搶救人員的培訓,從事院前急救搶救的專業人員包括醫師、護士和醫療救護員,「120」號碼應當每天24小時有人受理,受理後應當按照就近、就急、滿足專業需要、兼顧患者意願的原則,將患者轉運至醫療機構救治。
法律依據:《院前醫療急救管理辦法》
第一條 為加強院前醫療急救管理,規范院前醫療急救行為,提高院前醫療急救服務水平,促進院前醫療急救事業發展,根據《執業醫師法》、《醫療機構管理條例》、《護士條例》等法律法規,制定本辦法。
第十三條 全國院前醫療急救呼叫號碼為「120」。
急救中心(站)設置「120」呼叫受理系統和指揮中心,其他單位和個人不得設置「120」呼叫號碼或者其他任何形式的院前醫療急救呼叫電話。、
第十九條 從事院前醫療急救的專業人員包括醫師、護士和醫療救護員。
醫師和護士應當按照有關法律法規規定取得相應執業資格證書。
醫療救護員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經培訓考試合格取得國家職業資格證書;上崗前,應當經設區的市級急救中心培訓考核合格。
在專業技術職務評審、考核、聘任等方面應當對上述人員給予傾斜。
第二十條 醫療救護員可以從事的相關輔助醫療救護工作包括:
(一)對常見急症進行現場初步處理;
(二)對患者進行通氣、止血、包紮、骨折固定等初步救治;
(三)搬運、護送患者;
(四)現場心肺復甦;
(五)在現場指導群眾自救、互救。
第二十一條 急救中心(站)應當配備專人每天24小時受理「120」院前醫療急救呼叫。「120」院前醫療急救呼叫受理人員應當經設區的市級急救中心培訓合格。
第二十二條 急救中心(站)應當在接到「120」院前醫療急救呼叫後,根據院前醫療急救需要迅速派出或者從急救網路醫院派出救護車和院前醫療急救專業人員。不得因指揮調度原因拒絕、推諉或者延誤院前醫療急救服務。
第二十三條 急救中心(站)和急救網路醫院應當按照就近、就急、滿足專業需要、兼顧患者意願的原則,將患者轉運至醫療機構救治。
第二十五條 急救中心(站)和急救網路醫院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收取院前醫療急救服務費用,不得因費用問題拒絕或者延誤院前醫療急救服務。
⑧ 上海市急救醫療服務條例(2020修正)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規范急救醫療服務,維護急救醫療秩序,完善急救醫療服務體系,實現救死扶傷的宗旨,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市行政區域內的院前急救醫療服務、院內急救醫療服務以及社會急救等活動及其管理,適用本條例。第三條本條例所稱的院前急救醫療服務,是指由急救中心、急救站(以下統稱院前急救機構)按照統一指揮調度,在患者送達醫療機構救治前開展的以現場搶救、轉運途中緊急救治和監護為主的醫療活動。
本條例所稱的院內急救醫療服務,是指設置急診科室的醫療機構(以下稱院內急救機構)為院前急救機構送診的患者或者自行來院就診的患者提供緊急救治的醫療活動。
本條例所稱的社會急救,是指在突發急症或者意外受傷現場,社會組織和個人採用心肺復甦、止血包紮、固定搬運等基礎操作,及時救護傷者、減少傷害的活動或者行為。第四條市和區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急救醫療服務工作的領導,將急救醫療事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建立完善的財政投入機制和運行經費補償保障機制,形成平面急救站點完善、立體急救門類齊全、硬體配置先進、院前院內有序銜接的急救醫療網路和服務體系,保障急救醫療事業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滿足群眾日常急救需求。第五條市衛生健康行政部門主管本市范圍內的急救醫療服務工作;區衛生健康行政部門負責管理本轄區內的急救醫療服務工作。
發展改革、財政、規劃資源、公安、消防、建設、經濟信息化、交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教育、民政、文化旅遊等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共同做好急救醫療服務的相關工作。第六條衛生健康行政部門應當組織院前急救機構、院內急救機構開展急救知識和技能的宣傳、教育和培訓,引導市民合理使用急救醫療資源。
報刊、電視、廣播、網路等媒體應當開展急救知識和技能的公益宣傳,倡導自救互救的理念,宣傳救死扶傷的精神。第七條市民應當尊重和配合院前急救機構、院內急救機構開展的急救醫療服務活動,合理、規范、有序使用急救醫療資源,自覺維護急救醫療秩序。第八條鼓勵單位和個人向院前急救機構、院內急救機構進行捐贈,支持急救事業發展。第九條院前急救服務和非急救轉運服務實行分類管理。
院前急救服務由院前急救機構通過救護車提供。
非急救轉運服務可以由社會力量通過專門的轉運車輛提供,具體管理規范由市人民政府制定。第二章院前急救醫療服務第十條市衛生健康行政部門會同市規劃資源部門組織編制院前急救設施建設專項規劃,合理確定急救站點的數量和布局,經市人民政府批准後,納入相應的城鄉規劃。
市規劃資源部門和區人民政府應當為院前急救設施建設預留建設用地。
區人民政府應當按照本市院前急救設施建設專項規劃,建設院前急救機構的相關設施。第十一條院前急救機構應當按照法律、行政法規的有關規定,向市和區衛生健康行政部門申請辦理院前急救醫療執業登記。
未經衛生健康行政部門批准,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設置院前急救機構開展院前急救醫療服務。第十二條市衛生健康行政部門應當組織制定院前急救醫療工作規范和質量控制標准,建立統計報告制度。
院前急救機構應當按照院前急救醫療工作規范和質量控制標准,制定相應的管理制度,定期組織急救業務培訓和考核,向衛生健康行政部門報告有關統計信息。第十三條院前急救機構從業人員包括急救醫師、醫療急救指揮調度人員、行政管理人員、急救輔助人員和醫療急救裝備專業維修維護人員。院前急救機構的崗位設置和人員配置,按照國家和本市有關規定執行。第十四條本市根據區域服務人口、服務半徑、地理環境、交通狀況以及業務需求等因素,確定合理的院前急救機構救護車(以下簡稱救護車)配備數量,並配備一定數量的特種救護車輛。救護車的具體配備數量由市衛生健康行政部門編制,報市人民政府批准。
救護車應當符合國家標准,有明顯的行業統一規定的急救醫療標志及名稱,按照有關規定安裝定位系統、通訊設備和視頻監控系統,配備警報器、標志燈具、急救設備和葯品,並噴塗「120」等標志圖案。
救護車應當專車專用。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使用救護車開展非院前急救醫療服務活動。
任何社會車輛不得使用「120」等標志圖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