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廣東省省條例67條規定

廣東省省條例67條規定

發布時間: 2022-09-24 13:44:38

『壹』 廣東省道路運輸管理條例(2012修正)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加強道路運輸管理,維護道路運輸秩序,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道路運輸市場,保障道路運輸經營者和旅客、貨主的合法權益,根據法律、法規的有關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在本省行政區域內從事城鄉道路運輸經營活動及其管理適用本條例。第三條本條例所稱道路運輸包括貨物運輸、旅客運輸、搬運裝卸、運輸服務和汽車摩托車維修等。第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交通行政主管部門(以下簡稱交通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條例實施。各級交通行政主管部門應當保障道路運輸的暢通,維護道路運輸經營者的合法經營。
在城市市區運營的出租小客車,由各市人民政府確定的部門進行管理。
公安、工商、財政、稅務、物價、城市建設等有關部門應當按各自職責,協助交通行政主管部門做好道路運輸管理工作。第五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根據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制定道路運輸發展計劃,並將其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第二章開業、變更與歇業第六條從事營業性道路運輸的單位和個人,必須具備相應的經營資質。資質條件由省交通行政主管部門根據國家有關規定製定,並向社會公布。第七條從事營業性道路運輸的單位和個人,必須持相應的經營資質材料向當地縣級以上交通行政主管部門提出開業申請。縣級以上交通行政主管部門接到申請後,應當在二十日內作出審查答復,符合規定條件的發給相應的許可證件。申請人憑證辦理工商、稅務登記後,方准營業。
外商申請在本省從事營業性道路運輸的,由縣級交通行政主管部門報地級以上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門辦理。第八條不超過三個月的臨時營業性道路客、貨運輸,由經營所在地縣級以上交通行政主管部門批准,辦理臨時道路運輸證後方可經營,並依法繳納稅費。第九條從事營業性道路運輸的單位和個人,需要合並、分立、遷移、改名以及變更經營項目的,應當在三十日前報原審批機關批准;停業、歇業的,應當在二十日前到原審批機關辦理有關手續。
上述事項還應當按規定到原登記的工商、稅務機關辦理有關手續。第十條從事營業性道路運輸的單位和個人每年按規定到工商登記所在地交通行政主管部門接受經營資質年度審驗,審驗合格的方可繼續經營。第三章貨物運輸第十一條道路貨物運輸,由承托雙方簽訂運輸合同。第十二條省內零擔貨物運輸班車實行定線、定點、定期運行,其線路、站點、班期由參加運輸的相關企業簽訂合同,並報班線起訖點所在地交通行政主管部門審批。第十三條本省經營者需從事跨省零擔貨物運輸班車運輸的,應當向當地交通行政主管部門提出申請,由省交通行政主管部門或其委託的地級以上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門與相關省的交通行政主管部門協商審定。
外省經營者申請進入本省從事零擔貨物運輸班車運輸的,由申請人所在地的省交通行政主管部門與本省交通行政主管部門協商審定。第十四條國家和省人民政府規定的限運和憑證運輸的物資以及危險貨物,由托運人按有關規定辦理准運手續後,方可運輸。第十五條在遇有防洪搶險、救災以及軍事緊急情況時,從事營業性道路運輸的單位和個人必須服從統一調度,保證按期完成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下達的緊急運輸任務。
對按照前款規定承擔緊急道路運輸任務的單位和個人,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根據有關規定給予合理補償。第四章旅客運輸第十六條營業性道路旅客運輸包括:班車旅客運輸、旅遊旅客運輸、出租汽車旅客運輸、包車旅客運輸。第十七條營業性道路旅客運輸線路、站點及經營區域實行省、市、縣分級管理。第十八條道路旅客運輸的班次線路經營權和出租汽車的經營權按公平、公開、公正的原則實行招標投標。第十九條省交通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協調相關省交通行政主管部門制訂省際年度客運班線發展計劃,組織本省經營者參加經營權公開競投。
外省經營者申請進入本省從事旅客運輸的,由申請人所在地的省交通行政主管部門與本省交通行政主管部門協調審定。第二十條客運班車必須進入交通行政主管部門指定的站(場)載客,按公布的時間發車,不得隨意變更線路、班次或者停靠站點。
非定班的線路客車應當在始發站按順序載客發車,並服從站(場)管理。出租小客車在營運時間內不得拒載。

『貳』 廣東省環境保護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與生態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體健康,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等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省行政區域內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與生態環境,防治廢氣、廢水、廢渣、粉塵、惡臭氣體、放射性物質以及雜訊、振動、電磁波輻射等污染和其他公害,適用本條例。第三條各級人民政府對本轄區的環境質量負責,實行環境質量領導責任制,落實任期及年度環境保護目標和任務,使轄區內的環境質量達到規定的標准。
各級人民政府的任期環境保護目標和任務,由上一級人民政府確定。第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本轄區的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
市、縣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在區、鎮設立的環境保護派出機構,受市、縣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的委託,依法對轄區內的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監督管理。第五條海事、漁政漁港監督、海洋、技術監督等行政主管部門和公安、交通、鐵道、民航等有關部門,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對環境污染防治實施監督管理。
國土、水利、農業、林業、漁業、旅遊等行政主管部門,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對資源的保護實施監督管理。
經貿、發展與改革、建設、工商、文化、衛生、規劃等有關行政主管部門,依法做好本部門職能范圍內的環境保護工作。第六條省人民政府在確定的重點區域、流域建立環境保護協調機制,組織對該區域、流域污染防治實施監督管理。第七條各級人民政府在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與計劃及重大經濟、產業和技術政策,進行資源開發、區域國土整治、開發區建設、城市改造等活動時,應當進行環境與發展綜合決策,採取有利於保護環境的對策和措施。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推行清潔生產,鼓勵資源合理利用,倡導綠色消費。第八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及時公布相關的環境質量信息,至少半年發布一次本轄區的環境狀況公報,保障公民對環境質量的知情權。
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保護環境、防治污染的義務,並有權要求減輕、消除污染的危害,有權舉報違反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行為。
各級人民政府及其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做好環境保護信訪工作,設立舉報電話,接受並及時處理公眾的舉報。第二章環境保護規劃第九條省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根據國家環境保護規劃與本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與計劃,會同有關部門對本省環境狀況進行調查和評價,組織制訂全省或者區域環境保護規劃,報省人民政府批准實施。
市、縣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根據上級人民政府批準的環境保護規劃和本轄區的環境狀況,會同有關部門制訂本轄區和轄區內的小區域環境保護規劃,經上一級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審查同意後,報同級人民政府批准實施。
環境保護規劃、城市規劃和土地利用規劃等應當相互協調。第十條省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負責組織制定環境保護規劃編制導則。第十一條環境保護規劃應當包括下列內容:
(一)規劃期、規劃范圍及其環境特點;
(二)工業化、農業產業化、信息化和城市化等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環境問題的現狀分析和預測,根據環境與資源條件對區域發展規模、發展方向和產業結構提出的評估和調整意見;
(三)區域環境空間布局和環境功能區;
(四)規劃期內各階段的環境目標;
(五)各項環境要素的保護和污染防治及主要污染物總量控制;
(六)區域生態環境保護;
(七)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
(八)重大環境污染防治與生態保護工程項目和近期整治計劃及其效益分析;
(九)實施規劃的主要措施和協調監督機制;
(十)環境保護規劃編制導則要求的其他內容。第十二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根據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與生態環境的需要,可以對環境保護規劃進行修編,修編的內容不得低於上級人民政府批準的環境保護規劃的要求,並按照本條例第九條規定的程序報批。第十三條環境保護規劃的制定或者修編,應當採取論證會、聽證會等形式廣泛征詢意見。環境保護規劃報批文件應當附有對公眾意見採納情況的說明。經批準的環境保護規劃應當向社會公布。

『叄』 2019年廣東省工資支付條例細則,工資支付暫行條例規定全文

《廣東省工資支付條例》已由廣東省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六次會議於2005年1月19日通過,現予公布,自2005年5月1日起施行。

廣東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2005年1月19日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規范工資支付,保障勞動者取得勞動報酬的權利,建立和諧的勞動關系,促進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和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本省行政區域內的企業、民辦非企業單位、個體經濟組織(以下統稱用人單位)和與之形成勞動關系的勞動者。

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與之建立勞動合同關系的勞動者,依照本條例執行。

第三條省人民政府按照規定製定最低工資標准,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應當在省人民政府公布的最低工資標准中確定本市的最低工資標准。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定期公布勞動力市場工資指導價位和工資指導線,並為用人單位和勞動者提供指導和服務。

第四條工資支付實行按時足額、優先支付原則。

勞動者在法定工作時間或者勞動合同約定的工作時間內提供正常勞動的,用人單位確定其工資標准不得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准。

第五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健全工資支付預警機制、信用監督機制和應急處置機制。

第六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勞動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以下簡稱勞動保障部門)負責對本行政區域內用人單位的工資支付行為進行指導和監督檢查。

工商、建設、海關、稅務等有關部門和銀行,應當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協助勞動保障部門對工資支付行為實施監督。

工會、婦聯等組織依法維護勞動者獲得勞動報酬的權利。

任何單位和個人有權檢舉工資支付的違法行為。

第二章工資支付

第七條用人單位應當依法制定本單位的工資支付制度,並書面告知本單位全體勞動者。

工資支付制度包括如下事項:

(一)工資的分配形式、項目、標准及其確定、調整辦法;

(二)工資支付的周期和日期;

(三)加班、延長工作時間和特殊情況下的工資及支付辦法;

(四)工資的代扣、代繳及扣除事項;

(五)其他有關事項。

勞動者有權向用人單位查詢有關工資支付制度的內容。

第八條用人單位與勞動者應當在勞動合同中依法約定正常工作時間工資,約定的工資不得低於所在地政府公布的本年度最低工資標准。

未約定的或者約定不明確的,以用人單位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公布的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作為正常工作時間工資;實際支付的工資高於當地政府公布的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的,實際支付的工資視為與勞動者約定的正常工作時間工資。

第九條用人單位可以依法與本單位工會或者職工代表就工資支付有關事項進行集體協商,簽訂集體協議。

第十條用人單位應當以貨幣形式按照確定的工資支付周期足額支付工資,不得拖欠或者剋扣。

實行月、周、日、小時工資制的,工資支付周期可以按月、周、日、小時確定。

實行計件工資制或者以完成一定任務計發工資的,工資支付周期可以按計件或者完成工作任務情況約定,但支付周期超過一個月的,用人單位應當按照約定每月支付工資。

實行年薪制或者按考核周期支付工資的,用人單位應當按照約定每月支付工資,年終或者考核周期屆滿時應當結算並付清工資。

第十一條用人單位應當將工資直接支付給勞動者本人。勞動者本人因故不能領取工資時,可以委託他人代領,但應當出具委託書。

用人單位委託銀行代發工資的,應當在約定的工資支付日將勞動者的工資足額存入其本人賬戶。

第十二條用人單位應當按照約定的日期支付勞動者工資;遇法定休假日或者休息日,應當提前在最近的工作日支付。

第十三條用人單位與勞動者依法終止或者解除勞動關系的,應當在終止或者解除勞動關系當日結清並一次性支付勞動者工資。

第十四條用人單位按照有關規定從勞動者工資中代扣下列款項:

(一)勞動者應當繳納的個人所得稅;

(二)勞動者個人應當繳納的各項社會保險費和住房公積金;

(三)人民法院判決、裁定代扣的撫養費、贍養費、扶養費;

(四)法律、法規規定或者雙方約定應當代扣的其他款項。

第十五條因勞動者過錯造成用人單位直接經濟損失,依法應當承擔賠償責任的,用人單位可以從其工資中扣除賠償費,但應當提前書面告知扣除原因及數額;未書面告知的不得扣除。扣除賠償費後的月工資余額不得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准。

第十六條用人單位應當按照工資支付周期如實編制工資支付台賬。工資支付台賬應當至少保存二年。

工資支付台賬應當包括支付日期、支付周期、支付對象姓名、工作時間、應發工資項目及數額,代扣、代繳、扣除項目和數額,實發工資數額,銀行代發工資憑證或者勞動者簽名等內容。

第十七條用人單位支付工資時,應當向勞動者提供其本人的工資清單。

用人單位延長勞動者工作時間或者在休息日、法定休假日安排勞動者工作的,應當在工資清單中列明相應的工資報酬;未列明且無法舉證已支付的,視為未支付相應的工資報酬。

工資清單項目及數額應當與工資支付台賬相一致。

勞動者有權查詢和核對本人工資清單。

第十八條日工資按照勞動者月工資額除以國家規定的月平均工作天數確定;小時工資以日工資除以日工作時間確定,日工作時間不得超過八小時。

第十九條勞動者依法享受法定休假日、年休假、探親假、婚假、喪假、產假、看護假、計劃生育假等假期期間,用人單位應當視同其正常勞動並支付正常工作時間的工資。

第二十條用人單位安排勞動者加班或者延長工作時間,應當按照下列標准支付勞動者加班或者延長工作時間的工資報酬:(一)工作日安排勞動者延長工作時間的,支付不低於勞動者本人日或者小時正常工作時間工資的百分之一百五十的工資報酬;(二)休息日安排勞動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補休的,支付不低於勞動者本人日或者小時正常工作時間工資的百分之二百的工資報酬;(三)法定休假日安排勞動者工作的,支付不低於勞動者本人日或者小時正常工作時間工資的百分之三百的工資報酬。

第二十一條實行計件工資的,用人單位應當科學合理確定勞動定額和計件單價,並予以公布。

確定的勞動定額原則上應當使本單位同崗位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勞動者在法定勞動時間內能夠完成。

用人單位在勞動者完成勞動定額後,安排勞動者在正常工作時間以外工作的,應當依照本條例第二十條規定支付加班或者延長工作時間的工資。

第二十二條經勞動保障部門批准實行綜合計算工時工作制的,勞動者在綜合計算周期內實際工作時間超過該周期內累計法定工作時間的部分,視為延長工作時間,用人單位應當依照本條例第二十條第(一)項的規定支付工資。在法定休假日安排勞動者工作的,用人單位應當依照本條例第二十條第(三)項的規定支付工資。

第二十三條經勞動保障部門批准實行不定時工作制的,不適用本條例第二十條的規定。

第二十四條勞動者因病或者非因工負傷停止工作進行治療,在國家規定醫療期內,用人單位應當依照勞動合同、集體合同的約定或者國家有關規定支付病傷假期工資。

用人單位支付的病傷假期工資不得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百分之八十。

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二十五條勞動者因事假未提供勞動期間,用人單位可以不支付工資。

第二十六條勞動者在正常工作時間內依法參加下列社會活動的,用人單位應當支付正常工作時間工資:

(一)依法行使選舉權或者被選舉權;

(二)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依法履行職責;

(三)當選代表出席鄉(鎮)以上政府、黨派以及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組織召開的會議;

(四)人民陪審員參加審判活動;

(五)不脫產工會基層委員會委員依法參加工會活動;

(六)職工代表參加集體合同協商活動;

(七)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七條勞動者被人民法院判處管制、拘役適用緩刑或者有期徒刑適用緩刑,被假釋、取保候審、監外執行期間,為用人單位提供正常勞動的,用人單位應當支付工資。

第二十八條勞動者因涉嫌違法犯罪被採取司法強制措施或者被行政拘留期間,未提供勞動的,用人單位可以不支付工資。

第二十九條用人單位解除勞動關系的決定被裁決撤銷或者判決無效的,應當支付勞動者在被違法解除勞動關系期間的工資,其工資標准為勞動者本人前十二個月的平均正常工作時間工資;勞動者已領取失業保險金的,應當全部退回社會保險經辦機構。

對前款規定的期間有爭議的,可以由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或者人民法院予以裁決。

第三十條合夥企業拖欠勞動者工資的,應當先以其全部財產進行清償;合夥企業財產不足清償的,各合夥人應當承擔無限連帶清償責任。

第三十一條租用場地、廠房的用人單位的經營者拖欠工資逃匿的,當地政府和有關部門應當採取有效措施,及時組織相關單位和人員處理墊付臨時生活費及追償等事宜。

第三十二條不具備本條例第二條規定的用人單位資格的承包人拖欠或者剋扣勞動者工資,作為發包方的用人單位應當先支付工資,更依法向承包人追償。

第三十三條建設單位(業主)未按照合同約定撥付或者結清工程款,致使施工單位拖欠勞動者工資的,勞動保障部門可以責令建設單位(業主)先行墊付勞動者工資,先行墊付的工資數額以未結清的工程款為限。

分包建設工程的承包人拖欠或者剋扣勞動者工資的,分包建設工程的發包人在未結清的工程款額度內先行墊付勞動者工資,墊付部分抵扣工程款。

分包建設工程的發包人違法分包、轉包或者違法允許他人以本企業名義承攬工程發生拖欠工資的,由分包建設工程的發包人墊付勞動者工資。

第三十四條用人單位合並或者分立前拖欠勞動者工資的,應當在合並或者分立時清償拖欠的工資;不能清償的,由合並或者分立後的用人單位清償拖欠工資。

第三十五條非因勞動者原因造成用人單位停工、停產,未超過一個工資支付周期(最長三十日)的,用人單位應當按照正常工作時間支付工資。超過一個工資支付周期的,可以根據勞動者提供的勞動,按照雙方新約定的標准支付工資;用人單位沒有安排勞動者工作的,應當按照不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百分之八十支付勞動者生活費,生活費發放至企業復工、復產或者解除勞動關系。

第三十六條用人單位破產、解散或者撤銷的,經依法清算後的財產應當用於優先支付勞動者工資、社會保險費。

第三章監督檢查

第三十七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根據本行政區域內工資支付的實際情況,建立工資支付預警制度。

勞動保障部門可以對連續拖欠勞動者工資二個月以上或者累計拖欠達三個月以上的用人單位實施工資支付重點監察;情節嚴重的,可以向社會公布。

納入工資支付重點監察的用人單位,付清原拖欠的勞動者工資,且在六個月期限內未再發生新的拖欠的,勞動保障部門應當解除其重點監察;已向社會公布的,應當在原公布范圍內公示解除重點監察。

第三十八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制定工資支付應急預案。因拖欠、剋扣勞動者工資引發群體性事件的,勞動保障部門應當根據應急預案,迅速會同有關部門處理,有關部門應當配合。

第三十九條勞動保障部門應當建立健全對用人單位工資支付行為的監督檢查制度,規范監督檢查程序,依法對用人單位工資支付情況進行監察,對違法行為進行處理。

勞動保障部門依法對用人單位工資支付情況進行執法檢查時,用人單位應當如實報告情況,提供相關資料和證明,不得弄虛作假、阻礙、拒絕。

第四十條勞動保障部門應當建立健全對工資支付違法行為的舉報投訴制度,設立舉報投訴信箱,公布舉報投訴電話,為勞動者舉報投訴提供便利條件,並為舉報人保密。

勞動保障部門接到舉報投訴後,應當在七個工作日內決定是否立案並告知舉報投訴人;立案後對違法行為的查處,應當自立案之日起六十日內辦結;情況復雜確需延長時間的,應當經勞動保障部門負責人批准,但延長時間最長不得超過三十日。

第四十一條勞動保障部門應當建立健全包括工資支付情況在內的用人單位勞動守法誠信檔案,推行勞動守法誠信評價制度;對拖欠、剋扣勞動者工資情況嚴重的用人單位,可以通過傳播媒體或者在職業介紹場所、用人單位工作場所等地點予以公布,並將有關情況告知工商、銀行等有關部門和單位。

第四十二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勞動保障部門工資支付執法情況的監督檢查。上級勞動保障部門應當加強對下級勞動保障部門工資支付執法情況的監督檢查,發現下級勞動保障部門對用人單位工資支付的違法行為不作為或者作出的行政處理決定違法、不當的,應當責令其限期改正。

第四十三條用人單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勞動者有權向勞動保障部門舉報投訴:

(一)拖欠或者剋扣勞動者工資的;

(二)支付勞動者工資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

(三)拒不支付或者不按規定支付勞動者加班或者延長工作時間工資的;

(四)其他侵害勞動者合法工資報酬權益的行為。

第四十四條因工資支付發生爭議,用人單位負有舉證責任。用人單位拒絕提供或者在規定時間內不能提供有關工資支付憑證等證據材料的,勞動保障部門、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或者人民法院可以按照勞動者提供的工資數額及其他有關證據作出認定。

用人單位和勞動者都不能對工資數額舉證的,由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或者人民法院參照本單位同崗位的平均工資或者當地在崗職工平均工資水平,按照有利於勞動者的原則計算確定。

第四十五條工會組織對用人單位遵守工資支付法律、法規的情況依法進行監督,發現違法行為的,用權要求用人單位改正,並及時向勞動保障部門通報。用人單位拒不改正或者經營者逃匿的,工會組織可以代表職工請求當地勞動保障部門依法處理,勞動者申請勞動仲裁或者提起訴訟的,工會組織應當依法予以支持和幫助。

第四十六條用人單位拖欠或者剋扣工資,勞動者要求工會組織協助解決的,工會組織應當代表職工與用人單位進行協商,並協助用人單位維護正常的生產、工作秩序。

第四章法律責任

第四十七條用人單位連續拖欠或者剋扣勞動者工資二個月以上或者情節特別嚴重的,勞動保障部門應當責令其改正並作出行政處理決定。用人單位在規定的期限內拒不執行行政處理決定的,勞動保障部門可以依法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第四十八條用人單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縣級以上勞動保障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可以對用人單位處以五千元以上一萬元以下的罰款,並可以對其法定代表人處以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罰款:

(一)未依法制定工資支付制度並告知本單位全體勞動者的;

(二)未以貨幣形式支付勞動者工資的;

(三)未在終止或者解除勞動關系當日結清並一次性支付勞動者工資的;

(四)未如實編制工資支付台賬的;

(五)未向勞動者本人提供其工資清單的。

第四十九條用人單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勞動保障部門分別責令限期支付勞動者的工資報酬、勞動者工資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差額、加班或者延長工作時間的工資。逾期不支付的,責令用人單位按照應付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一倍以下的標准計算,向勞動者加付賠償金:

(一)拖欠或者剋扣勞動者工資的;

(二)支付勞動者工資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

(三)拒不支付或者不按照規定支付勞動者加班或者延長工作時間工資的。

第五十條用人單位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勞動保障部門視情節輕重,處以一萬元以上二萬元以下的罰款:

(一)拒絕、阻礙勞動保障行政執法人員依法執行公務的;

(二)不按照勞動保障部門的要求報送書面材料、隱瞞事實真相、出具偽證或者隱匿、毀滅證據的;

(三)經勞動保障部門責令改正拒不改正,或者拒不履行勞動保障部門的行政處理決定的。

第五十一條對採取逃匿等方式拖欠工資,致使勞動者難以追償其工資而引發嚴重影響公共秩序事件的用人單位的法定代表人或者經營者,由公安機關依法處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因用人單位拖欠、剋扣工資而引發嚴重影響公共秩序事件的,用人單位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經營者應當在二十四小時內到現場協助勞動保障部門處理事件;未到現場的,由勞動保障部門處以一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款。

第五十二條勞動保障部門及其工作人員違反本條例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其上級行政機關或者監察機關責令改正;情節嚴重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一)未建立用人單位工資支付違法行為舉報制度的;(二)未為舉報人保密的;(三)未依法及時處理勞動者舉報或者工會組織按照本條例第四十五條規定提出的處理建議的;(四)發生群體性事件,未啟動應急預案的。

第五十三條勞動保障部門及其工作人員有下列行為之一的,可以根據情節輕重,給予主要負責人及直接責任人員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由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一)玩忽職守、濫用職權的;(二)利用職權謀取私利的;(三)泄露用人單位的商業秘密的。

第五章附則

第五十四條本條例中下列用語的含義是:

(一)工資,是指用人單位基於勞動關系,按照勞動者提供勞動的數量和質量,以貨幣形式支付給勞動者本人的全部勞動報酬。一般包括:各種形式的工資(計時工資、計件工資、崗位工資、職務工資、技能工資等)、獎金、津貼、補貼、延長工作時間及特殊情況下支付的屬於勞動報酬性的工資收入等;但不包括用人單位按照規定負擔的各項社會保險費、住房公積金,勞動保障和安全生產監察行政部門規定的勞動保護費用,按照規定標准支付的獨生子女補貼、計劃生育獎,喪葬費、撫恤金等國家規定的福利費用和屬於非勞動報酬性的收入。

(二)正常工作時間工資,是指勞動者在法定工作時間內提供了正常勞動,用人單位依法應當支付的勞動報酬。正常工作時間工資不包括下列各項:1.延長工作時間工資;2.中班、夜班、高溫、低溫、井下、有毒有害等特殊工作環境、條件下的津貼;3.法律、法規和國家規定的勞動者福利待遇等。

(三)最低工資,是指按照前項規定勞動者在法定工作時間內提供了正常勞動,用人單位依法應當支付的最低勞動報酬。

(四)拖欠工資,是指用人單位無法定理由逾期未支付或者未足額支付勞動者應得工資的行為。

(五)剋扣工資,是指用人單位無法定理由扣減勞動者應得工資的行為。

(六)民辦非企業單位,是指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其他社會力量以及公民個人利用非國有資產舉辦的,從事非營利性社會服務活動的社會組織。

第五十五條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因工資支付數額發生爭議的,應當按照勞動爭議處理規定處理。

第五十六條本條例自2005年5月1日起施行。

;

『肆』 廣東省法律援助條例(2016修訂)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保障經濟困難公民獲得必要的法律服務,維護當事人合法權益,維護法律正確實施,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促進和規范法律援助工作,根據《法律援助條例》和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所稱法律援助,是指依法確定的法律援助機構指派或者安排法律援助人員,為經濟困難公民和特殊案件當事人免費提供法律咨詢、代理、刑事辯護等法律服務的活動。
本條例所稱法律援助人員,是指由法律援助機構指派或者安排,提供法律服務的律師、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法律援助志願者及其他人員。第三條省人民政府應當規定法律援助經濟困難標准,並根據本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法律援助的資源和需求,以及公民支付法律服務費用的能力等因素適時進行調整。
地級以上市、縣(市、區)可以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實際情況,制定優於省標準的法律援助經濟困難標准。
法律援助經濟困難標准應當向社會公布。第四條法律援助是政府的責任。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推動法律援助工作,建立法律援助經費保障制度,將法律援助所需經費列入財政預算,保障法律援助事業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法律援助經費應當專款專用,接受財政、審計部門的監督。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協同做好法律援助工作。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門負責監督管理本行政區域的法律援助工作。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及其他有關部門應當依法做好與法律援助有關的工作。第六條法律援助機構負責本行政區域法律援助日常工作,指導下級法律援助機構的工作。第七條律師協會應當按照律師協會章程對依據本條例實施的法律援助工作予以協助。第八條工會、共產主義青年團、婦女聯合會、殘疾人聯合會等社會團體以及高等院校、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社會組織可以利用自身資源依法參與法律援助,發揮法律援助志願者的作用。
各級司法行政部門或者法律援助機構可以根據需要向社會購買法律援助服務。第九條法律援助機構和法律援助人員應當遵守法定程序和執業規范,為受援人提供符合標準的法律援助,確保法律援助質量。
省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門應當建立健全法律援助質量標准和質量評估體系。第十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組織和加強法律援助宣傳,使公眾普遍知曉法律援助。
新聞出版、廣播電視、網路等媒體應當開展法律援助的公益宣傳。第二章條件、對象與方式第十一條經濟困難公民、特殊案件當事人在遇到法律問題或者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可以申請法律援助。第十二條福利院、孤兒院、養老機構、光榮院、優撫醫院、精神病院、SOS兒童村等社會福利機構,因維護其合法民事權益需要法律幫助的,法律援助機構根據其申請可以提供法律援助。
社會組織依法對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公益訴訟的,法律援助機構根據其申請可以提供法律援助。第十三條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屬於下列情形之一,沒有委託辯護人的,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應當通知法律援助機構指派律師為其提供辯護:
(一)盲、聾、啞人和智力殘疾人;
(二)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
(三)未成年人;
(四)可能被判處無期徒刑、死刑。
省高級人民法院復核死刑案件,被告人沒有委託辯護人的,應當通知省法律援助機構指派律師為其提供辯護。第十四條對於應當通知辯護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拒絕法律援助機構指派的律師為其辯護的,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應當查明拒絕的原因,有正當理由的,應當准許,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拒絕辯護的情況書面告知法律援助機構,同時告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需另行委託辯護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未另行委託辯護人的,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應當依法通知法律援助機構另行指派律師為其提供辯護。第十五條刑事訴訟中有下列情形之一,被告人沒有委託辯護人的,人民法院可以通知法律援助機構指派律師提供辯護:
(一)共同犯罪案件中,其他被告人已委託辯護人;
(二)有重大社會影響的案件;
(三)人民檢察院抗訴的案件;
(四)被告人的行為可能不構成犯罪;
(五)被告人為外國人或者無國籍人;
(六)恐怖犯罪案件和危害國家安全犯罪案件;
(七)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情形。

『伍』 廣東省勞動保障監察條例(2019修正)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保障勞動保障法律、法規和規章的實施,規范勞動保障監察工作,預防和查處違反勞動保障法律、法規或者規章的行為,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等勞動保障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對在本省行政區域內的企業、有僱工的個體經濟組織、民辦非企業單位、基金會、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等組織(以下稱用人單位)進行勞動保障監察。
對職業中介機構、職業技能培訓機構、職業技能考核鑒定機構、外國企業常駐代表機構和社會保險服務機構進行勞動保障監察,依照本條例執行。
對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執行勞動保障法律、法規和規章的情況進行勞動保障監察,由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根據其職責,依照本條例執行。第三條勞動保障監察遵循公正、公開、高效、便民的原則。
實施勞動保障監察,堅持日常巡視檢查為主、預防與查處相結合、教育與處罰相結合,接受社會監督。第四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勞動保障監察工作,建立健全預防和查處勞動保障違法行為的工作機制和維護勞動者權益目標責任制度,對所屬的有關部門和下一級人民政府進行考核和監督。
勞動保障監察所需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第五條各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內的勞動保障監察工作。
公安、司法行政、財政、住房城鄉建設、衛生健康、應急管理、國資、市場監督管理、稅務等有關部門以及用人單位的主管部門,應當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協同做好勞動保障監察工作。第六條各級工會依法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對用人單位遵守勞動保障法律、法規和規章的情況進行監督;發現用人單位存在勞動保障違法行為的,應當及時向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報告;出現重大勞動保障違法事件時,應當到場了解情況,根據職責協助處理。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在勞動保障監察工作中應當注意聽取工會組織的意見和建議;接到工會關於用人單位勞動保障違法行為的報告後,應當按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及時處理,並將處理結果告知工會。第七條用人單位、勞務派遣用工單位應當遵守勞動保障法律、法規和規章,完善勞動用工管理,接受和配合勞動保障監察。
企業聯合會、工商業聯合會等企業方面代表依法引導、幫助用人單位規范用工,配合做好勞動保障監察工作。第八條任何組織或者個人對違反勞動保障法律、法規或者規章的行為,有權向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舉報。
勞動者認為用人單位侵犯其勞動保障合法權益的,有權向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投訴。第二章勞動保障監察機構和監察員第九條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實施勞動保障監察,履行下列職責:
(一)宣傳勞動保障法律、法規和規章,引導、督促用人單位貫徹執行;
(二)檢查用人單位遵守勞動保障法律、法規和規章的情況;
(三)受理對違反勞動保障法律、法規或者規章的行為的舉報、投訴;
(四)依法糾正和查處違反勞動保障法律、法規或者規章的行為。
縣級以上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設立的勞動保障監察機構和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依法委託實施勞動保障監察的組織(以下統稱勞動保障監察機構)具體負責勞動保障監察工作。第十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勞動保障監察隊伍建設,保障有效、全面履行勞動保障監察職責所需要的場所、裝備等條件。第十一條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或者勞動保障監察機構中實施勞動保障監察的人員(以下簡稱勞動保障監察員)進行調查、檢查,不得少於兩人,並應當佩戴統一的勞動保障監察標志,出示勞動保障監察證件。
勞動保障監察員在實施勞動保障監察時,應當遵守有關迴避的規定。第十二條勞動保障監察員應當忠於職守,秉公執法,勤政廉潔,保守秘密。
任何組織或者個人對勞動保障監察員的違法違紀行為,有權向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或者有關機關檢舉、控告。第十三條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及其勞動保障監察員依法行使勞動保障監察職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干涉和阻撓。第三章勞動保障監察預警監控第十四條用人單位應當建立以下用工管理台賬,真實、准確記錄各種用工信息:
(一)職工名冊。包括建立勞動關系的勞動者和被派遣勞動者的姓名、性別、身份證件號碼、戶籍地址及現住址、聯系方式、用工形式、用工起止時間、勞動合同期限、工作崗位等內容。
(二)錄用登記。包括入職登記表、勞動者身份證件復印件等。
(三)工時台賬。包括打卡記錄或者考勤表等上下班時間和加班時間的記錄。
(四)工資台賬。包括正常工作時間工資、加班工資及其他勞動報酬的發放情況,列明支付日期、支付周期、支付對象姓名、工作時間,以及應發工資項目和數額,代扣、代繳、扣除項目和數額,實發工資數額,銀行代發工資憑證或者勞動者簽名等內容。
(五)法律、法規和規章規定的其他台賬。
用工管理台賬應當至少保存兩年,職工名冊、錄用登記應當至少保存至勞動者離職後兩年。

『陸』 廣東省安全生產條例(2013修訂)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加強安全生產工作,防止和減少生產安全事故(以下簡稱事故),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和財產安全,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等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本省行政區域內生產經營單位的安全生產以及相關的監督管理活動。
法律、法規對消防安全和道路交通安全、鐵路交通安全、水上交通安全、民用航空安全另有規定的,適用其規定。第三條安全生產工作應當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建立生產經營單位負責、政府監管、職工參與、行業自律和社會監督的機制。第四條生產經營單位是安全生產的責任主體,其主要負責人對本單位的安全生產工作全面負責;分管安全生產工作的負責人直接監督管理安全生產工作;其他分管負責人、相關人員在履行崗位業務工作職責的同時履行安全生產工作職責。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安全生產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落實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責任制,建立、健全由有關部門和單位組成的安全生產領導協調機制,統籌協調本行政區域內安全生產工作的重大事項。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依法對本行政區域內的安全生產工作實施綜合監督管理。其他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以下簡稱其他監管部門)依法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對安全生產工作實施監督管理。
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的主要負責人對本地區、本部門安全生產工作全面負責;分管安全生產工作的負責人直接領導安全生產工作;其他分管負責人在履行崗位業務工作職責的同時履行安全生產工作職責。第六條工會應當依法組織職工參與本單位安全生產工作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督促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以及隱患排查、事故整改等制度,參與檢查、事故調查等安全生產工作,並提出建議、批評和意見,維護職工的合法權益。第七條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和生產經營單位應當採取多種形式普及安全生產法律、法規和安全生產知識,開展安全生產宣傳,支持職業學校、技工學校等開展安全生產知識和技能教育,增強全社會和從業人員的安全生產意識以及事故預防、自救互救的能力。
新聞、出版、廣播、電視等單位有對安全生產進行輿論監督的權利,有開展安全生產公益宣傳的義務,開展切實有效的安全生產公益宣傳。第八條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鼓勵、支持安全生產科學技術研究和安全生產先進技術推廣應用,培育和發展安全生產有關行業協會和社會組織。
安全生產有關行業協會、社會組織應當加強行業自律和內部管理,依照法律、法規和有關標准,提供安全生產服務,並接受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和其他監管部門的指導和監督。第九條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對在改善安全生產條件、防止事故發生、參加事故搶險救護、舉報安全生產違法行為、研究和推廣應用安全生產先進科學技術等方面取得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和獎勵。第二章生產經營單位的安全生產保障第十條生產經營單位應當具備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家標准或者行業標准規定的安全生產條件,制定安全生產操作規程,並建立和實施下列安全生產制度:
(一)安全生產責任制度和安全生產考核、獎懲制度;
(二)安全生產崗位檢查、日常安全檢查和專業性安全檢查制度;
(三)重大危險源辨識、監控和隱患排查、登記、治理制度;
(四)安全生產資金投入和設備、設施保障制度;
(五)具有較大危險、危害因素的生產經營場所、設備和設施的安全管理制度以及危險作業管理制度;
(六)安全生產教育、培訓和持證上崗制度;
(七)勞動防護用品配備和使用管理制度以及職業健康措施保障制度;
(八)事故報告應急救援和調查處理制度;
(九)安全生產管理台賬、檔案制度。第十一條生產經營單位的主要負責人應當履行下列安全生產職責:
(一)組織制定本條例第十條規定的安全生產制度並督促實施;
(二)每半年至少組織一次安全生產全面檢查,研究分析安全生產存在問題,並督促事故防範、隱患排查和整改措施的落實;
(三)每年至少組織和參與一次事故應急救援演練;
(四)發生事故時迅速組織搶險救援,並及時向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等有關部門報告事故情況,做好善後處理工作,配合調查處理;
(五)每年向職工大會或者職工代表大會、股東會或者股東大會報告安全生產情況,接受工會、從業人員、股東對安全生產工作的監督;
(六)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安全生產職責。

『柒』 廣東省安全生產條例

第一章 總則第一條 為了加強安全生產工作,防止和減少事故,保障人身及財產安全,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等有關法律、法規,結合廣東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 在廣東省行政區域內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單位(以下統稱生產經營單位)的安全生產,適用本條例。
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第三條 安全生產工作應當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方針,建立健全安全生產責任制。第四條 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的主要負責人是安全生產第一責任人,分別對本地區、本部門的安全生產負全面責任;分管安全生產工作的負責人是安全生產直接責任人,對安全生產工作負直接領導責任;其他負責人對分管業務范圍內的安全生產工作負直接領導責任。第五條 各級人民政府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以下簡稱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綜合管理本行政區域內的安全生產工作,依法行使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能,並負責組織實施本條例。
各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應當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對有關的安全生產工作實施監督管理。
各級工會組織應當依法維護從業人員在安全生產方面的合法權益,對生產經營單位執行安全生產法律、法規的情況進行監督。第六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組織開展安全生產宣傳教育,提高公民的安全生產意識。
廣播、電視、報刊等新聞單位,有義務開展安全生產宣傳教育。第七條 在改善安全生產條件、防止生產安全事故、參加搶險救護等方面取得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由人民政府或者有關部門給予表彰和獎勵。第二章 安全生產職責和保障第八條 生產經營單位的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經營管理者對本單位的安全生產負全面責任;分管安全生產的負責人是安全生產直接責任人,對安全生產負直接領導責任;其他負責人對各自分管業務范圍內的安全生產負領導責任。第九條 生產經營單位應當具備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家標准或者行業標准規定的安全生產條件;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的,不得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第十條 生產經營單位不得將生產經營項目、場所、設備發包或者出租給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的單位或者不具備相應資質的個人。
生產經營單位應當與承包單位、承租單位簽訂專門的安全生產管理協議,或者在承包合同、租賃合同中約定各自的安全生產管理職責;生產經營單位對承包單位、承租單位的安全生產工作統一協調、管理。第十一條 生產經營單位應當按有關規定聘用注冊安全主任。
注冊安全主任協助管理聘用單位的安全生產工作。注冊安全主任的聘用及其管理辦法由省人民政府另行制定。第十二條 生產經營單位應當為從業人員提供符合安全生產要求的作業場所和安全防護設施,以及符合國家標准或者行業標準的勞動防護用品。第十三條 生產經營單位應當建立健全安全生產規章制度、操作規程、檔案、事故應急預案和安全管理體系,定期進行安全生產檢查。
生產經營單位對重大危險源、重大事故隱患,必須登記建檔、評估,制定應急預案。對重大危險源,採取相應的防範、監控措施,對重大事故隱患,採取整改措施,並報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備案。第十四條 對從事危險化學品生產經營企業、建築施工安裝企業、礦山企業和已發生職工死亡事故的生產經營單位,應當進行安全性評價,企業和單位應當根據評價結果採取相應的安全防範措施。第十五條 生產經營單位應當對從業人員進行與其職業相關的安全生產教育和培訓,經考核合格的從業人員方可上崗作業;從事特種作業的從業人員,應當經專門的安全技術培訓、考核合格並取得特種作業操作資格證,方可從事特種作業。
生產經營單位的主要經營管理者應當經過安全生產教育培訓和安全資格考核。第十六條 生產、經營、運輸、儲存、使用危險物品或者處置廢棄危險物品的,必須嚴格執行國家有關規定。
生產經營單位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對生產經營的危險化學品登記注冊、提供中文安全標簽和安全技術說明書。第十七條 從業人員應當嚴格遵守安全生產法律法規、規章制度和操作規程。
從業人員有權對本單位安全生產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批評、檢舉、控告;有權拒絕違章指揮;發現直接危及人身安全的緊急情況時,有權停止作業或者在採取可能的應急措施後撤離作業場所。
生產經營單位不得因從業人員實施前款規定而降低其工資、福利等待遇或者對其免職、解聘以及其他打擊報復。

『捌』 違法了廣東省道路交通安全條例第六十七條 要怎麼處理罰錢還是幹嘛

第六十七條 機動車有三次以上道路交通違法行為記錄,機動車所有人、駕駛人經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依法送達違法行為處理通知書後拒不接受處理的,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可以扣留機動車駕駛證、行駛證;確有必要的,可以扣留機動車。機動車所有人、駕駛人接受處理後,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應當立即返還機動車駕駛證、行駛證或者機動車。應該不會罰你錢,只是說的你有3次交通違法要你及時去處理,要不會扣你證。

『玖』 廣東省交通違法條例第67條的所謂三次以上,是包括三次嗎

「以上」是包括本數的,即「三次以上」也包括三次。

『拾』 廣東省物業管理條例全文

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下面是我為您精心整理的關於廣東省物業管理條例全文內容,僅供大家參考。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規范物業管理,明確業主、使用人和物業管理公司的權利和義務,保障物業的合理使用,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本省行政區域內的物業管理適用本條例。

本條例所稱物業管理,是指業主組成業主委員會對其物業的共有部分和共同事務委託物業管理公司進行管理的活動。

本條例所稱業主,是指物業的所有權人。

本條例所稱使用人,是指物業的承租人和其他實際使用物業的人。

本條例所稱物業,是指已建成並交付使用的住宅、工業廠房、商業用房等建築物及其附屬的設施、設備和相關場地。

本條例所稱物業管理公司,是依法設立的從事物業管理服務的企業法人。

第三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鼓勵物業管理向社會化、專業化發展,提高物業管理水平,改善人民生活和社會環境。

第四條省人民政府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對全省的物業管理工作實施監督、管理。

市、縣人民政府確定的物業管理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物業管理工作的監督、管理。本省各級人民政府的其他有關行政管理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負責做好物業管理區域內的有關工作。

第二章業主管理權

第五條業主依法享有對物業共有部分和共同事務進行管理的權利,並承擔相應的義務。

業主的主要權利是:

(一)參加業主大會;

(二)享有業主委員會的選舉權和被選舉權;

(三)表決通過業主公約和業主委員會章程;

(四)決定有關業主利益的重大事項;

(五)監督業主委員會的管理工作。

業主的主要義務是:

(一)執行業主大會和業主委員會的有關決議、決定;

(二)遵守業主公約;

(三)遵守有關物業管理的制度、規定;

(四)按時交付分攤的物業管理、維修等費用。

第六條物業管理區域內全體業主組成業主大會,選舉產生業主委員會。

物業管理區域的劃定辦法由省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會同省公安、民政等行政主管部門制定。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物業管理行政主管部門根據物業管理區域的劃定辦法,具體劃定本轄區內每個物業管理區域的范圍。

第七條物業已交付使用的建築面積達到百分之五十以上,或者已交付使用的建築面積達到百分之三十以上不足百分之五十、且使用已超過一年的,應當依照本條例規定召開首次業主大會,選舉產生業主委員會。

物業所在地的物業管理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指導業主召開首次業主大會。

第八條召開業主大會應當有過半數以上投票權的業主出席。業主大會的決定,應當有過半數以上投票權的業主同意才能通過。決定通過後應當予以公布。

業主可以書面委託代理人出席業主大會。

第九條業主的投票權,住宅按每戶計算表決權;工業廠房、商業用房按物業建築面積計算表決權。

第十條業主大會行使下列職權:

(一)選舉、撤換業主委員會組成人員,監督業主委員會的工作;

(二)通過業主公約和業主委員會章程;

(三)批准物業管理委託合同;

(四)決定有關業主利益的重大事項;

(五)決定物業管理的其他事項。

第十一條業主委員會成立後,業主大會由業主委員會負責召集,每年至少召開一次。

經有百分之二十以上投票權的業主提議,可以臨時召開業主大會。業主委員會在接到提議後十日內應當召開臨時業主大會。

第十二條業主委員會委員應當由業主擔任,業主委員會委員不得少於五人。業主委員會主任、副主任由業主委員會選舉產生。

業主委員會委員每屆任期二年,可以連選連任。

業主委員會委員應當由遵紀守法、熱心公益事業、處事公正、責任心強的人員擔任。

業主委員會成員名單應當報所在地物業管理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第十三條業主委員會對業主大會負責,維護全體業主的合法權益,履行下列職責:

(一)召集和主持業主大會,報告物業管理的實施情況;

(二)草擬業主公約、業主委員會章程草案或者修訂草案並報業主大會通過,監督業主公約的實施。

(三)通過公開招標等方式選聘物業管理公司,代表業主簽訂物業管理委託合同,經業主大會同意後負責履行;

(四)聽取業主、使用人的意見和建議,監督物業管理公司的管理服務活動;

(五)監督共用設備、設施、場地的使用和維護。

業主委員會會議由主任定期召集,召開會議必須有過半數委員出席,作出決定須經過半數委員同意。

業主委員會作出的決定應當予以公布。

第十四條業主公約是由業主共同訂立的有關物業的共有部分和共同事務管理的協議,對全體業主具有約束力。

第十五條業主轉讓或者出租物業時,應當將業主公約作為物業轉讓合同或者租賃合同的附件,對受讓人或者承租人具有同等約束力。

轉讓人或者出租人應當自物業轉讓合同或者租賃合同簽訂之日起十五日內,將物業轉讓或者出租的情況告知業主委員會和物業管理公司。

第十六條業主公約和業主委員會章程不得與法律、法規和規章相抵觸。

第三章物業委託管理

第十七條業主委員會委託物業管理公司提供物業管理服務,雙方應當遵循平等、自願原則簽訂物業管理委託合同。

物業管理委託合同應當包括下列主要內容:

(一)雙方當事人和委託管理物業的基本情況;

(二)物業管理服務事項和服務質量要求;

(三)物業管理服務費用的標准及收取辦法;

(四)合同的期限、合同終止和解除的約定、合同終止時物業資料的移交方式等;

(五)違約責任及解決糾紛的途徑;

(六)雙方當事人約定的其它事項。

第十八條從事物業管理的公司必須持有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物業管理行政主管部門核發的物業管理資質證書,並向工商行政主管部門申請注冊登記,領取營業執照。

第十九條物業管理公司應當提供下列服務內容:

(一)建築物及其附屬的共用設施、設備、場地的養護與維修;

(二)綠化、環境衛生管理服務;

(三)安全防範服務;

(四)車輛停放及其場地的管理;

(五)高層樓宇增設的服務項目;

(六)物業檔案資料的'管理;

(七)業主和使用人委託的其他服務事項。

第二十條物業竣工後綜合驗收前的前期管理及其費用由建設單位負責,建設單位應當依照有關規定製訂前期管理守則,並在售房時予以明示。

業主委員會成立後,由業主委員會選聘物業管理公司對物業進行管理。

第二十一條建設單位須在建築物及其附屬設施綜合驗收合格後,方可將其管理權移交給業主委員會,未經綜合驗收合格的物業,建設單位不得移交,並應當繼續承擔物業管理費用。

建設單位向業主委員會移交物業管理權時,應當同時移交物業綜合驗收檔案資料和房屋使用說明書。

第四章物業的使用和維護

第二十二條物業的使用和維護應當遵守國家有關市容環境衛生、環境保護、房屋管理、消防管理、治安管理等法律、法規和規章的規定。

第二十三條業主、使用人使用房屋不得有下列行為:

(一)損壞房屋承重結構,破壞房屋外貌,擅自改變房屋用途;

(二)對房屋的內外承重牆、梁、柱、樓板、陽台、天台、屋面等進行違章鑿、拆、搭占等;

(三)存放易燃、易爆、劇毒、放射性等危險物品;

(四)利用房屋從事危害公共利益和侵害他人正當權益的活動。

業主、使用人不按房屋使用說明書使用房屋造成的後果,由其自負。

第二十四條物業管理區域內禁止下列行為:

(一)踐踏、佔用綠地;

(二)損毀樹木、園林;

(三)佔用通道等共用場地;

(四)亂拋亂堆垃圾、雜物;

(五)發生超出規定標準的噪音;

(六)排放有毒、有害等污染環境的物質;

(七)在建築物、構築物上亂張貼、亂塗寫、亂刻畫;

(八)法律、法規和規章及業主公約禁止的其他行為。

第二十五條業主或者使用人裝修物業,應當遵守房屋使用說明書和業主公約,並事先告知物業管理公司。物業管理公司應當將有關注意事項告知業主或者使用人,業主或者使用人應當遵守。

第二十六條建築物共有部分的維修責任,按下列規定承擔:

(一)毗連部分,由毗連部分的業主共同承擔;

(二)建築物本體共用部分,由該建築物所有業主共同承擔;

(三)物業管理區域內共用設施、設備、場地,由全體業主共同承擔;

出租物業維修責任的承擔,應當在租賃合同中約定。

第五章物業管理費用

第二十七條業主和使用人應當遵守業主公約,按照物業管理委託合同的約定和業主委員會的決定交付物業管理、維修等費用。

建設單位未售出的空置物業應當分攤物業管理、維修費用,分攤比例應當不低於收費標準的百分之五十,但不得因此而增加其他業主的負擔。

第二十八條確定物業管理服務收費標准,應當遵循公平、合理的原則。物業管理服務質量應當與服務收費相適應。

物業管理收費實行政府指導價和市場調節價。

政府指導價由省人民政府價格行政主管部門會同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制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價格行政主管部門可以在政府指導價范圍內,結合當地實際情況,確定當地的收費標准。

第二十九條已成立業主委員會的,物業管理服務的收費標准由業主委員會與物業管理公司在物業管理委託合同中按照政府指導價約定或者由雙方協商確定。

物業已交付使用尚未成立業主委員會的,物業管理服務的收費標准由物業管理公司在政府指導價范圍內提出,報所在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價格行政主管部門核定。

第三十條物業管理服務費用經約定可以預收,但預收期限不得超過三個月。

第三十一條物業管理公司收費的項目和標准應當向業主公布。

物業管理公司在物業管理委託合同約定以外自行提供服務,未經業主委員會或者業主認可的,業主或者使用人可以不支付服務費用。

第三十二條業主委員會應當設立物業管理維修基金。

物業管理維修基金由物業建設單位按物業總投資的百分之二,在向業主委員會移交物業管理權時,一次性劃撥給業主委員會,其所有權屬全體業主共同所有。

物業管理維修基金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物業管理行政主管部門設立專款帳戶代為管理,不得挪作他用。

第三十三條物業共用部位、共用設備、設施維修、更新時,其費用從物業管理維修基金增值部分中開支;增值部分不足以開支的,由物業管理維修基金墊支,墊支部分應當向業主收回。

物業管理維修基金的使用,由物業管理公司提出年度計劃,經業主委員會批准後實施。

物業管理公司應當每半年公布一次物業管理維修基金的使用情況,接受業主和業主委員會的監督。

第三十四條建設單位向業主委員會移交物業管理權時,應當按規定向業主委員會移交已分攤到戶的用於公共服務的公共用房和管理用房。

第六章法律責任

第三十五條業主、使用人、物業公司和建設單位之間發生糾紛時,當事人可以通過協商或者調解解決,協商、調解不成的,可以依法申請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訴。

第三十六條違反本條例第十八條規定,未取得營業執照從事物業管理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工商行政主管部門依法處理。

第三十七條物業管理公司違反本條例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物業管理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其限期改正,賠償損失;並可視情節輕重,降低其資質等級或者注銷其物業管理資質證書:

(一)建築物及共用設備、共用設施不按期修繕或者養護、維修不當,造成業主損失的;

(二)服務管理不當,使共用設施、設備遭受損失的;

(三)擅自改變物業管理區域內共用設施、共用場地用途的;

(四)不履行物業管理委託合同規定的其他義務的。

第三十八條物業管理公司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九條規定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價格行政主管部門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價格法》的規定處理。

第三十九條業主或者使用人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三條、第二十四條規定的,由業主委員會或其授權的物業管理公司予以制止、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由物業管理公司恢復原狀;恢復原狀所需的費用以及對他人造成的損失,由責任人承擔。

第四十條業主和使用人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七條規定,不按約定交付物業管理、維修等分攤費用的,物業管理公司可以催繳、限期交付;逾期仍不交付的,按合同約定加收滯納金,合同沒有約定的,可按每日加收欠交金額千分之一的滯納金;經催收仍不交付的,可累積計帳,在物業轉讓時,由房地產交易機構代為扣除;物業管理公司也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訴。

第四十一條建設單位違反本條例第三十二條、第三十四條規定,不按規定劃撥物業管理維修基金、移交公共用房和管理用房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物業管理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其限期履行;逾期不履行的,業主委員會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訴。

第七章附則

第四十二條省人民政府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可以根據本條例制訂管理守則、業主公約、業主委員會章程和物業管理委託合同示範文本。

第四十三條本條例自1998年10月1日起施行。

熱點內容
會計職業道德內容包括 發布:2025-01-18 08:36:27 瀏覽:777
中國古代經濟法判例 發布:2025-01-18 08:20:17 瀏覽:732
公司瞞報收入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8 08:00:38 瀏覽:602
15年中級經濟法講義 發布:2025-01-18 07:09:07 瀏覽:878
經濟法是屬於政治嗎 發布:2025-01-18 06:19:31 瀏覽:69
行政法法不溯及既往概念 發布:2025-01-18 06:16:35 瀏覽:329
讀完勞動法感悟 發布:2025-01-18 05:53:41 瀏覽:571
新版勞動法對請病事假的規定 發布:2025-01-18 05:52:09 瀏覽:205
中美法學教育差異 發布:2025-01-18 05:32:42 瀏覽:811
刑事訴訟法第97條規定 發布:2025-01-18 05:25:08 瀏覽: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