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重慶市氣象條例

重慶市氣象條例

發布時間: 2022-09-25 07:44:36

1. 重慶市氣象災害預警信號發布與傳播辦法

第一條為規范氣象災害預警信號發布與傳播,防禦和減輕氣象災害,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重慶市氣象災害防禦條例》和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辦法。第二條本市行政區域內發布與傳播氣象災害預警信號適用本辦法。第三條本辦法所稱氣象災害預警信號(以下簡稱預警信號),是指市、區縣(自治縣)氣象主管機構所屬氣象台站(以下簡稱氣象台站)向社會發布的氣象災害預警信息。

預警信號由名稱、圖標、標准和防禦指南組成,分為暴雨、暴雪、寒潮、大風、高溫、乾旱、雷電、冰雹、霜凍、大霧、霾、道路結冰、森林火險等。第四條預警信號的級別按照氣象災害發生的緊急程度、發展勢態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分為四級:Ⅳ級(一般)、Ⅲ級(較重)、Ⅱ級(嚴重)、Ⅰ級(特別嚴重),依次用藍色、黃色、橙色和紅色表示,同時以中英文標識。第五條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預警信號發布與傳播工作的領導和協調,組織有關部門建立氣象災害應急機制和系統,加強預警信號傳播設施的統籌規劃和建設,並保障預警信號發布與傳播公共設施建設和維持的財政投入。第六條市氣象主管機構負責本市行政區域內預警信號發布與傳播的管理工作,制定預警信號及防禦指南。

區縣(自治縣)氣象主管機構負責本行政區域內預警信號發布與傳播的管理工作。

文化廣電、新聞出版、經濟和信息、通信管理等有關部門應當與氣象主管機構建立聯動機制,組織廣播電台、電視台、報社、網站和電信運營單位做好預警信號傳播有關工作。第七條預警信號由市、區縣(自治縣)氣象台站統一發布(包括更新和解除)。其他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向社會發布預警信號。

市、區縣(自治縣)氣象台站按照發布許可權和業務流程及時、准確、無償地發布預警信號,並指明氣象災害預警的區域和時間。當同時出現或者預報可能出現多種氣象災害時,應按照相對應的標准同時發布多種預警信號。

市、區縣(自治縣)氣象台站在災害性天氣來臨時,應當向災害性天氣影響區域定向發布預警信號。第八條市、區縣(自治縣)氣象台站應當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紙、網站、公共電子顯示屏、移動和固定通信等方式及時向社會發布預警信號,同時向本級人民政府和上級氣象主管機構報告,並向防災減災等有關部門通報。第九條市、區縣(自治縣)氣象台站應當與廣播電台、電視台、報社、網站和電信運營單位建立預警信號傳播合作機制,暢通預警信號傳播渠道,保證預警信號傳播安全。第十條廣播電台、電視台、報社、網站和電信運營單位應當及時、准確、無償向社會公眾傳播預警信號。

傳播預警信號應當標明發布預警信號的氣象台站名稱和發布時間,不得更改預警信號內容,不得傳播虛假、過時預警信號。第十一條學校、車站、港口、機場、高速公路、大型廣場、旅遊景點和鄉鎮應當利用電子顯示屏、廣播、公告欄等及時傳播預警信號。第十二條氣象災害預警區域的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和鄉鎮人民政府在收到預警信號後,應當按照應急預案的要求立即採取有效措施做好氣象災害防禦工作,避免或者減少氣象災害損失。第十三條氣象災害防禦有關行政管理部門應當與氣象主管機構建立聯動機制,依據易燃易爆場所、有毒有害場所、重要公共場所、大型公共設施的氣象災害風險評估等級,制定防禦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做好預警信號接收和災害防禦工作。第十四條氣象災害敏感單位應當建立預警信號接收責任制度,設置預警信號接收終端。收到預警信號後,應當按照應急預案的要求立即採取有效措施做好氣象災害防禦工作,避免或者減少氣象災害損失。

氣象災害敏感單位是指根據其地理位置、氣候背景、工作特性,經市氣象主管機構確認,在遭受暴雨、雷電、大霧等災害性天氣時,可能造成較大氣象災害的單位。第十五條氣象主管機構應當採取多種方式宣傳氣象災害防禦知識,增強公眾防災減災意識,提高公眾自救互救能力。

廣播電台、電視台、報社等新聞媒體應當做好預警信號和災害防禦知識宣傳工作。

企業事業單位、村(居)民委員會應當做好預警信號和災害防禦知識宣傳工作。有條件的地方可以設立兼職氣象信息員,負責宣傳和傳播預警信號工作。

2. 重慶市氣象災害防禦條例(2010修正)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防禦氣象災害和氣象衍生災害,保障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促進社會經濟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所稱氣象災害,是指因暴雨、大雪、寒潮、高溫、低溫、乾旱、大風、冰雹、雷電、大霧、連陰雨、霜凍等氣象原因造成的災害。
本條例所稱氣象衍生災害,是指上述氣象原因引起的山體滑坡、泥石流、森林火災、城市火災、酸雨、大氣污染等災害。
本條例所稱氣象災害防禦,是指對氣象災害和氣象衍生災害的監測、預報、預防和減災活動。第三條在本市行政區域內從事氣象災害防禦活動,適用本條例。第四條市和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氣象災害防禦工作的領導,將氣象災害防禦工作納入同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所需專項資金納入同級財政預算。第五條市和區縣(自治縣)氣象主管部門負責災害性天氣的監測、預報和氣象災害等級的評估、調查、核實,氣候環境評價、人工影響天氣、雷電災害防禦等工作;協助有關部門做好氣象衍生災害的監測、預報和減災工作。
市和區縣(自治縣)的農業、水利、環境保護、地質、林業、消防、規劃、通信、交通等有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做好有關氣象災害防禦工作。第六條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依法參與氣象災害防禦的義務。第二章防禦規劃與設施建設第七條市和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應當組織同級氣象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編制本轄區氣象災害防禦規劃。
氣象災害防禦規劃,應當包括氣象災害和氣象衍生災害易發區、氣候與氣象災害趨勢分析預測、防禦目標與任務、監測站點建設、預警防禦系統和設施建設、防災減災預案和措施、有關部門職責等內容。第八條市和區縣(自治縣)氣象主管部門根據氣象災害防禦規劃,編制氣象災害信息分析加工處理系統、氣象災害預報發布系統、預警標識設施、人工影響天氣系統、雷電災害防禦系統等氣象災害預警防禦系統建設規劃,報市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第九條市氣象主管部門根據氣象災害防禦工作的需要,會同市人民政府有關主管部門和有關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編制全市氣象探測設施、氣象專用傳輸設施、大型氣象專用技術裝備等重要氣象設施的建設規劃,報市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依法應由國務院批準的,由市人民政府審定後報國務院批准後實施。第十條氣象災害防禦系統建設規劃和氣象設施建設規劃的調整、修改,必須報原批准機關批准。第十一條氣象主管部門所屬氣象台站應當建立和完善氣象災害監測預警系統;建立健全氣象雷達、氣象衛星綜合處理系統、自動氣象探測、閃電定位、氣象信息傳輸網路等氣象災害監測設施。第十二條無線電管理部門應當安排氣象無線電專用頻道和信道,確保氣象災害信息的傳輸。第三章監測與預報第十三條市氣象主管部門應當組織對重大災害性天氣和氣象災害的聯合監測,根據防禦氣象災害的需要建立跨地區、跨部門的聯合監測網路。第十四條聯合監測網路成員單位由市氣象主管部門提出,報市人民政府審定。
聯合監測網路的成員單位應包括市和區縣(自治縣)氣象主管部門所屬氣象台站,其他有關部門、單位及其所屬的氣象台站、觀(監)測哨點。第十五條聯合監測網路成員單位應當及時、准確地向市氣象主管部門提供監測、預報氣象災害所需要的氣象信息和雨情、水情、災情等信息。第十六條氣象主管部門所屬氣象台站應當加強對氣象災害發生發展規律的科學研究,提高對氣象災害的分析預測能力和預報准確率。第十七條氣象主管部門應當配合有關部門開展對因氣象原因引發的山體滑坡、泥石流、森林火災、城市火災、酸雨、大氣污染等氣象衍生災害的氣象監測和預警,協助做好氣象衍生災害的綜合防治工作。第十八條各級氣象台站監測到災害性天氣和氣象災害已經發生或者可能發生時,應立即報告同級氣象主管部門。
氣象主管部門對氣象台站報送的氣象災害信息匯總分析後,及時報告同級人民政府和上級主管部門;對於一時不能完全了解清楚的緊急重大氣象災害信息,應當邊上報邊核實,並根據工作進展及時上報後續情況,不得延報或瞞報。第十九條災害性氣象警報由市氣象主管部門所屬氣象台站按職責分工發布;氣象衍生災害預報由有關單位與氣象主管部門向社會統一發布;其他組織或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向社會發布。國家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3. 重慶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重慶市氣象條例》的決定(2005)

一、將第三條第二款中的「監督管理」修改為「指導、監督和行業管理」。二、將第十三條中的「對城鎮建設規劃、重點建設工程、區域性經濟開發項目,組織氣候可行性論證」
修改為「對城市總體規劃、國家重點建設工程、重大區域性經濟開發項目等,組織氣候可行性論證」。三、將第十九條第一款修改為:「升放無人駕駛自由氣球、系留氣球的單位,應當遵守國家有關規定和
市以上氣象主管部門制定的技術規范,並按國家規定取得相應的資質」。四、刪去第二十四條。
本決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重慶市氣象條例》根據本決定作相應修正後,重新公布。

4. 重慶市人工影響天氣管理辦法

第一條為了加強人工影響天氣工作的管理,防禦和減輕氣象災害,保障社會公共安全和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人工影響天氣管理條例》、《重慶市氣象條例》等法律法規,制定本辦法。第二條在本市行政區域內從事人工影響天氣活動,應當遵守本辦法。第三條本辦法所稱人工影響天氣,是指為避免或者減輕氣象災害,合理利用氣候資源,在適當條件下通過科技手段對局部大氣的物理、化學過程進行人工影響,實現增雨雪、防雹、消雨、消霧、防霜等目的的活動。第四條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本行政區域內人工影響天氣工作的領導,建立完善人工影響天氣工作的指揮和協調機制,加強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單位建設,保障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順利開展。第五條市、區縣(自治縣)氣象主管機構在本級人民政府的領導和協調下,負責本行政區域內人工影響天氣工作的組織實施和指導管理。

市和區縣(自治縣)農業、林業、水利、環保、公安、安全監管等部門按照各自職責,配合做好人工影響天氣工作。第六條市、區縣(自治縣)氣象主管機構應當根據防災減災、生態環境建設、空中雲水資源開發利用等需要,商同級有關部門編制年度人工影響天氣工作計劃,報本級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並報上一級氣象主管機構備案。第七條市、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批准開展的人工影響天氣工作,所需經費列入該級人民政府的財政預算。第八條人工影響天氣作業由市、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確定的、符合本辦法規定條件的單位(以下簡稱作業單位)具體實施。

利用飛機開展人工影響天氣作業的,由市級作業單位實施。

利用高射炮、火箭或者其他地面裝置開展人工影響天氣作業的,由區縣(自治縣)作業單位實施。第九條作業單位必須符合以下條件,並經市氣象主管機構審查合格,頒發人工影響天氣作業資格證書,方可從事人工影響天氣作業:

(一)有符合國家技術標准和要求的高射炮、火箭發射裝置或者其他人工影響天氣作業裝備;

(二)有符合國家技術標准和要求的作業裝備庫房、彈葯庫房等設施;

(三)有經市氣象主管機構培訓、考核合格,取得上崗證的作業指揮人員和作業人員;

(四)有完善的作業空域申報制度、作業安全管理制度和作業設備的維護、運輸、儲存、保管等制度;

(五)市氣象主管機構規定的其他條件。

前款第三項規定的作業指揮人員應不少於2人,火箭發射裝置每台作業人員應不少於3人,高射炮每門作業人員應不少於4人。

高射炮、火箭發射裝置作業人員名單,由所在地的氣象主管機構抄送當地公安機關備案。第十條市氣象主管機構應當對作業單位資格條件每年進行審驗。經審驗,不具備本辦法第九條規定條件的,應責令限期整改;逾期未整改或經整改仍達不到要求的,應當取消其作業資格。第十一條人工影響天氣高射炮、火箭作業站點的布設,由區縣(自治縣)氣象主管機構根據區域氣候、地理、交通、通訊、人口密度等情況以及水利等大型工程的布局和運行狀況,提出具體布設意見,經本級人民政府同意後報市氣象主管機構,由市氣象主管機構會同飛行管制部門依法確定。

經確定的作業站點不得擅自變更,確實需要變動的應當按照本條前款的規定重新確定。第十二條人工影響天氣作業站點的建設由區縣(自治縣)氣象主管機構組織實施,所需場地由當地人民政府提供。

人工影響天氣高射炮、火箭作業固定站點應當建有符合有關標準的作業裝備庫房、彈葯庫房、發射平台和作業值班室。第十三條市、區縣(自治縣)氣象主管機構應當建立功能齊全、滿足作業需求的人工影響天氣指揮系統。第十四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經本級人民政府批准,氣象主管機構應當適時組織實施人工影響天氣作業:

(一)已經出現乾旱,預計旱情將會加重的;

(二)可能出現嚴重危害農作物的冰雹天氣的;

(三)發生森林、草原火災或者森林、草原長期處於高火險時段的;

(四)因水資源嚴重短缺導致生態環境惡化的;

(五)其他需要實施人工影響天氣作業的情形。第十五條利用高射炮、火箭發射裝置實施人工影響天氣作業,由作業地的區縣(自治縣)氣象主管機構向有關飛行管制部門申請空域和作業時限。利用飛機實施人工影響天氣作業,由市氣象主管機構向有關飛行管制部門申請空域和作業時限。

作業單位必須在批準的空域和作業時限內,嚴格按照作業規范和操作規程進行操作,並接受氣象主管機構的指揮、管理和監督,確保作業安全。

5. 重慶市防禦雷電災害管理辦法

第一條為了防禦和減輕雷電災害,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保障經濟建設順利進行,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重慶市氣象條例》的規定,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辦法。第二條在本市行政區域內,從事防禦和減輕雷電災害(以下簡稱防雷減災)的活動,必須遵守本辦法。第三條防雷減災工作實行「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
防雷減災工作應堅持統一規劃,統一部署,統一管理的原則。第四條市氣象行政主管部門是防雷減災工作的主管部門,負責組織、協調、管理和指導全市防雷減災工作。
市氣象行政主管部門所屬的市防雷中心負責本辦法組織實施的具體工作,並負責市級建設項目防雷減災工作。
區縣(自治縣、市)氣象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防雷減災工作,其中,由市氣象行政主管部門管理的事項除外。
未設氣象行政主管部門的區縣(自治縣、市)的防雷減災工作,由市防雷中心履行管理職責。第五條市防雷中心的具體職責是:
(一)承擔防雷工程設計審核、施工監審、竣工驗收;
(二)承擔避雷裝置安全檢測、雷電災害調查、鑒定;
(三)協助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搞好防雷產品質量監督管理和質量監督抽查工作;
(四)負責從事除建築工程防雷以外的防雷工程專業設計、施工單位的資質認證工作;負責從事防雷工程專業設計、施工的工程技術人員以及從事本單位防雷設施安全自檢工作的工程技術人員的資格認證工作。第六條各級公安消防、技術監督、建設、城市規劃、土地房屋等行政管理部門,應當按照各自職責協同各級氣象行政主管部門實施本辦法。第七條受市氣象行政主管部門的委託,電力部門負責電力高壓線路、發電廠、變電站等高電壓電力設施的防雷減災工作,並接受市防雷中心的指導、監督。第八條市、區縣(自治縣、市)氣象行政主管部門應當組織開展防雷減災科普宣傳,組織推廣利用防雷減災的新技術、新措施。第九條市防雷中心應加強對本市雷電災害的監測和預警;組織對雷電災害防禦的科學研究;並逐步開展雷電預報工作。第十條下列場所或者設施應當安裝相應的防雷裝置:
(一)一、二、三類防雷建(構)築物、物資倉庫、露天堆場;
(二)石油、化工、易燃易爆物資的生產或者貯存場所;
(三)電力設施、電氣裝置;
(四)通信設施、廣播電視系統、計算機網路系統;
(五)法律、法規、規章和技術標准規定的其他設施和場所。第十一條從事防雷工程及防雷抗靜電工程設計審核、施工監審、竣工驗收和防雷設施、防雷抗靜電設施檢測以及雷電災害調查、鑒定的工程技術人員,必須參加市氣象行政主管部門組織的專門技術培訓,考核合格後方可持證上崗。
從事本單位防雷設施安全自檢的工程技術人員,必須參加市氣象行政主管部門組織的專業考試,經考試合格,取得資格證書方可持證上崗。第十二條從事建(構)築物防雷工程設計、施工的單位,應當持建設行政管理部門頒發的建設工程設計、施工資質證書,向市氣象行政主管部門辦理備案手續。
前款規定以外的防雷工程專業設計、施工和防雷設施自檢的單位,應當按照國家和本市的有關規定向市氣象行政主管部門申請資質認證。取得資質證書的單位應報建設、工商等行政管理部門備案。
禁止無證設計防雷工程。第十三條防雷工程設計單位應當按照當地的氣候背景和雷電活動規律以及地理位置、地質等外界條件,結合雷電防護對象的防護范圍和目的,嚴格按照國家和本市規定的防雷設施的技術標准和規范進行設計。第十四條新建、改建、擴建建(構)築物及其附屬設施的防雷工程,建設單位在報送建設規劃審批前,須將防雷工程的設計方案、圖紙和有關資料報送氣象行政主管部門審核。
其他防雷工程,建設單位應當將防雷工程的設計方案、圖紙和有關資料直接報送氣象行政主管部門審核。
防雷工程需要變更設計的,建設單位應當按原審核程序報批。第十五條氣象行政主管部門應自收到申請材料之日起15日內作出審核決定。對符合設計要求的,出具設計審核文件;不符合設計要求的,作出不予設計審核的決定,並書面通知申請人。
防雷工程審核不合格的,城市規劃、建設、公安消防等行政主管部門不得發給相應的許可證,建設單位不得施工。

6. 重慶市氣象災害防禦條例(2005修正)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防禦氣象災害和氣象衍生災害,保障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促進社會經濟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所稱氣象災害,是指因暴雨、大雪、寒潮、高溫、低溫、乾旱、大風、冰雹、雷電、大霧、連陰雨、霜凍等氣象原因造成的災害。
本條例所稱氣象衍生災害,是指上述氣象原因引起的山體滑坡、泥石流、森林火災、城市火災、酸雨、大氣污染等災害。
本條例所稱氣象災害防禦,是指對氣象災害和氣象衍生災害的監測、預報、預防和減災活動。第三條在本市行政區域內從事氣象災害防禦活動,適用本條例。第四條市和區縣(自治縣、市)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氣象災害防禦工作的領導,將氣象災害防禦工作納入同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所需專項資金納入同級財政預算。第五條市和區縣(自治縣、市)氣象主管部門負責災害性天氣的監測、預報和氣象災害等級的評估、調查、核實,氣候環境評價、人工影響天氣、雷電災害防禦等工作;協助有關部門做好氣象衍生災害的監測、預報和減災工作。
市和區縣(自治縣、市)的農業、水利、環境保護、地質、林業、消防、規劃、通信、交通等有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做好有關氣象災害防禦工作。第六條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依法參與氣象災害防禦的義務。第二章防禦規劃與設施建設第七條市和區縣(自治縣、市)人民政府應當組織同級氣象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編制本轄區氣象災害防禦規劃。
氣象災害防禦規劃,應當包括氣象災害和氣象衍生災害易發區、氣候與氣象災害趨勢分析預測、防禦目標與任務、監測站點建設、預警防禦系統和設施建設、防災減災預案和措施、有關部門職責等內容。第八條市和區縣(自治縣、市)氣象主管部門根據氣象災害防禦規劃,編制氣象災害信息分析加工處理系統、氣象災害預報發布系統、預警標識設施、人工影響天氣系統、雷電災害防禦系統等氣象災害預警防禦系統建設規劃,報市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第九條市氣象主管部門根據氣象災害防禦工作的需要,會同市人民政府有關主管部門和有關區縣(自治縣、市)人民政府編制全市氣象探測設施、氣象專用傳輸設施、大型氣象專用技術裝備等重要氣象設施的建設規劃,報市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依法應由國務院批準的,由市人民政府審定後報國務院批准後實施。第十條氣象災害防禦系統建設規劃和氣象設施建設規劃的調整、修改,必須報原批准機關批准。第十一條氣象主管部門所屬氣象台站應當建立和完善氣象災害監測預警系統;建立健全氣象雷達、氣象衛星綜合處理系統、自動氣象探測、閃電定位、氣象信息傳輸網路等氣象災害監測設施。第十二條無線電管理部門應當安排氣象無線電專用頻道和信道,確保氣象災害信息的傳輸。第三章監測與預報第十三條市氣象主管部門應當組織對重大災害性天氣和氣象災害的聯合監測,根據防禦氣象災害的需要建立跨地區、跨部門的聯合監測網路。第十四條聯合監測網路成員單位由市氣象主管部門提出,報市人民政府審定。
聯合監測網路的成員單位應包括市和區縣(自治縣、市)氣象主管部門所屬氣象台站,其他有關部門、單位及其所屬的氣象台站、觀(監)測哨點。第十五條聯合監測網路成員單位應當及時、准確地向市氣象主管部門提供監測、預報氣象災害所需要的氣象信息和雨情、水情、災情等信息。第十六條氣象主管部門所屬氣象台站應當加強對氣象災害發生發展規律的科學研究,提高對氣象災害的分析預測能力和預報准確率。第十七條氣象主管部門應當配合有關部門開展對因氣象原因引發的山體滑坡、泥石流、森林火災、城市火災、酸雨、大氣污染等氣象衍生災害的氣象監測和預警,協助做好氣象衍生災害的綜合防治工作。第十八條各級氣象台站監測到災害性天氣和氣象災害已經發生或者可能發生時,應立即報告同級氣象主管部門。
氣象主管部門對氣象台站報送的氣象災害信息匯總分析後,及時報告同級人民政府和上級主管部門;對於一時不能完全了解清楚的緊急重大氣象災害信息,應當邊上報邊核實,並根據工作進展及時上報後續情況,不得延報或瞞報。第十九條災害性氣象警報由市氣象主管部門所屬氣象台站按職責分工發布;氣象衍生災害預報由有關單位與氣象主管部門向社會統一發布;其他組織或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向社會發布。國家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7. 重慶市氣象災害防禦條例(2017修訂)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防禦氣象災害,避免、減輕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保障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氣象災害防禦條例》等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在本市行政區域內從事氣象災害防禦活動,適用本條例。

本條例所稱氣象災害,是指因暴雨、乾旱、大風、雷電、冰雹、高溫、低溫、連陰雨、大霧、大雪、寒潮、霜凍等造成的災害。

本市其他地方性法規對水旱災害、地質災害、森林火災等因氣象因素引發的衍生、次生災害的防禦工作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第三條氣象災害防禦遵循以人為本、科學防禦、統籌規劃、綜合減災的原則,堅持政府主導、部門聯動、分級負責、社會參與。第四條市、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氣象災害防禦工作的組織領導,建立健全氣象災害防禦協調機制,將氣象災害防禦工作納入本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所需資金納入本級財政預算。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組織開展本行政區域內的氣象災害防禦知識宣傳、應急處置、信息傳遞、災情報告和協助災情調查等工作。第五條市、區縣(自治縣)氣象主管機構負責災害性天氣的監測、預報、預警以及氣象災害風險評估、氣候可行性論證、雷電災害防禦、人工影響天氣等氣象災害防禦的組織管理工作。

市、區縣(自治縣)發展改革、農業、水利、國土房管、林業、城鄉建設、交通、環保、安監、消防、城鄉規劃、城市管理、教育、通信等部門和應急工作機構依據各自職責,做好有關的氣象災害防禦工作。第六條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有義務參與氣象災害防禦工作,提高風險防範意識和避災避險能力,在氣象災害發生後積極開展自救互救。

市、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對在氣象災害防禦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組織和個人,給予表彰和獎勵。第七條市人民政府應當組織開展氣象災害發生機理和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防禦、風險管理等研究,鼓勵技術創新,推廣先進適用技術,支持國內外技術交流與合作,加強氣象災害防禦標准化和規范化建設,提高氣象災害防禦能力。第八條各級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應當採取多種形式,組織開展氣象災害防禦知識的宣傳普及,提高社會公眾的防災減災意識和應急避險能力。

學校應當把氣象災害防禦知識納入教育內容,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氣象災害防範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教育、氣象、科技等部門應當給予指導和監督。第二章規劃與建設第九條市、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氣象主管機構和其他有關部門定期開展氣象災害普查,建立氣象災害資料庫,進行氣象災害風險評估,並根據氣象災害分布情況和氣象災害風險評估結果,編制氣象災害風險區劃。

氣象災害風險評估應當包括以下內容:

(一)氣象災害歷史和地域分布特點;

(二)可能遭受的氣象災害種類、風險等級分析;

(三)氣象災害風險管控對策和措施及其技術經濟分析;

(四)氣象災害風險評估的結論。第十條市、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氣象主管機構和其他有關部門編制本行政區域的氣象災害防禦規劃。

氣象災害防禦規劃應當包括以下內容:

(一)氣象災害趨勢的分析預測和防禦工作現狀;

(二)氣象災害防禦的原則、目標和主要任務;

(三)氣象災害風險易發區和防禦布局;

(四)防禦重點工程建設以及保障措施;

(五)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內容。第十一條市、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應當根據本地氣象災害發生情況和氣象災害防禦規劃,加強氣象災害預防、監測、預報、預警、信息發布與傳播等氣象災害防禦基礎設施和信息系統的建設,做好氣象災害防禦工作。第十二條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佔、損毀或者擅自移動氣象災害防禦設施。

氣象災害防禦設施受到損壞的,當地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或者氣象災害防禦設施管理單位應當及時採取措施、進行修復,確保氣象災害防禦設施正常運行。第十三條無線電管理部門應當安排氣象無線電專用頻道和信道,確保氣象災害信息的傳輸。第三章監測、預報與預警

8. 重慶市氣象條例(2018修正)

第一條為了加強氣象工作,提高氣象預報水平,防禦和減輕氣象災害,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氣候資源,促進經濟與社會發展,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在本市行政區域內從事氣象探測、預報以及氣象科技成果的使用和傳播、氣象災害防禦、氣候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管理等活動,應當遵守本條例。第三條縣級以上氣象主管部門在上一級氣象主管部門與同級人民政府領導下,負責管理本行政區域內的氣象工作。

本市其它有關部門所屬氣象台站的氣象工作,應當接受市氣象主管部門的指導、監督和行業管理。第四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氣象工作的領導,支持氣象科技教育的發展,將地方氣象事業項目所需基本建設投資、事業經費和專項經費等納入本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及財政預算,並逐步增加對地方氣象事業的投入。第五條為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的氣象事業項目屬地方氣象事業,主要包括:

(一)災害性天氣監測預警系統、輔助氣象通信系統和氣象衛星遙感監測系統;

(二)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建立的氣象科技服務體系;

(三)為城市規劃、人民生活建立的城市環境氣象服務系統;

(四)人工影響局部天氣和防雷避雷等氣象防災減災系統;

(五)國家和市人民政府所規定的其他項目。第六條氣象台站的探測環境和場地、儀器、設施、標志等,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移動、侵佔和損毀。

在國家規定的氣象台站探測環境保護范圍內,禁止從事對氣象探測有不利影響的工程建設或其它活動;因特殊原因需要進行此類活動的,應徵得氣象主管部門的同意。第七條氣象台站探測環境和設施應當長期保持穩定,並納入城鄉建設總體規劃;因重點工程建設、城鎮建設等確需遷移的,須經市以上氣象主管部門批准,所需費用按重置價格由建設單位承擔;因不可抗力遭受破壞時,當地人民政府應當採取緊急措施,組織力量修復,確保氣象工作的正常進行。第八條氣象專用技術裝備應當符合國家制定的標准和規范以及國務院氣象主管機構規定的技術要求。

氣象計量器具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計量法》的有關規定進行檢定。未經檢定、檢定不合格或者超過檢定有效期的氣象計量器具,不得使用。第九條無線電管理部門指配的氣象專用頻率、信道受國家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佔用、干擾和破壞。

電信管理部門和無線電管理部門應當與同級氣象主管部門密切合作,確保氣象通信通暢,准確、及時傳遞氣象情報、預報和災害性天氣警報。第十條氣象預報和災害性天氣警報,由市氣象主管部門所屬的氣象台站按職責分工統一發布,其他單位或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向社會發布。

各級氣象主管部門應當推廣先進的氣象科學技術,提高氣象預報和災害性天氣警報的准確率。第十一條廣播、電視、報刊、無線尋呼、聲訊服務、互聯網、公共場所電子屏幕等媒體向社會傳播氣象預報和災害性天氣警報,必須使用市氣象主管部門所屬氣象台站直接提供的適時氣象信息,並標明發布台站的名稱和發布時間,不得刪改其內容。第十二條廣播電視氣象預報和災害性天氣警報節目,由發布該信息的氣象台站負責製作。

廣播、電視台站應當與氣象主管部門商定氣象預報節目的播發時間,並定時播發;對可能產生重大影響的災害性天氣警報以及補充或訂正的氣象預報,應當及時增播或插播。第十三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編制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氣候資源的規劃,並組織有關部門實施。同級氣象主管部門參與規劃的制定和實施,負責氣候影響評價的發布和管理,對城鄉總體規劃、國家重點建設工程、重大區域性經濟開發項目等,組織氣候可行性論證。第十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有效措施,防禦和減輕氣象災害損失。同級氣象主管部門應當嚴密監測、預報乾旱、高溫、大風、冰雹、雷電、暴雨、寒潮、霧害、低溫陰雨等災害性天氣,及時報告同級人民政府,通報有關部門,為其指揮防災抗災、組織經濟建設提供決策依據和建議;參與氣象災害的調查評估,負責氣象災害的鑒定。第十五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組織制定增雨、防雹、消霧等人工影響局部天氣的規劃,建立相應的協作制度,提供必要的經費和工作條件。

各級氣象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人工影響局部天氣工作的實施和管理,並對作業效果進行評估。交通、公安、航空、通信、電力等部門和單位,應當為人工影響局部天氣作業提供必要的保障。

9. 重慶市大氣污染防治條例(2021修正)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保護和改善環境,防治大氣污染,保障公眾健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等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本市行政區域內的大氣污染防治及其監督管理活動。第三條大氣污染防治,應當以改善大氣環境質量為目標,遵循以人為本、預防為主、源頭治理、規劃先行、綜合施策、損害擔責的原則。第四條各級人民政府對本行政區域的大氣環境質量負責,建立政府主導、部門監管、企業盡責、公眾參與的大氣污染防治機制,控制或者逐步削減大氣污染物的排放量,保障大氣環境質量達到規定的標准並逐步改善。

市、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應當將大氣環境保護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加大對大氣污染防治的財政投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強對大氣污染的綜合防治,推行重點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和預警預控,對顆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等大氣污染物實施協同控制。

鄉鎮人民政府和街道辦事處在區縣(自治縣)生態環境、城市管理、農業農村等部門的指導下,對其管轄范圍內露天焚燒、垃圾堆放、餐飲活動、機動車維修、五金加工等可能造成大氣污染的活動實施日常監督管理。第五條本市實行以大氣環境質量改善為核心的大氣污染防治目標責任制和考核評價制度。

市、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應當將大氣環境質量改善目標、大氣污染防治重點任務完成情況,納入對本級人民政府負有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及其負責人和下級人民政府及其負責人的年度考核內容,作為對其年度考核評價的重要依據。考核結果應當向社會公開。第六條市、區縣(自治縣)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對本行政區域的大氣污染防治實施統一監督管理,其他有關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對大氣污染防治工作進行監督管理。第七條市、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應當鼓勵和支持大氣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研究,開展大氣污染成因、治理技術和防治對策等研究,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推廣應用先進適用的大氣污染防治技術和裝備。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大氣污染防治。第八條公民應當增強大氣環境保護意識,採取文明、低碳、節儉的生活方式,自覺履行大氣環境保護義務。第二章監督管理第九條市人民政府根據大氣環境質量標准和本市經濟、技術條件,可以制定大氣污染物排放標准。

制定大氣污染物排放標准,應當組織專家進行審查和論證,並徵求有關部門、行業協會、企業事業單位和公眾等方面的意見。第十條未達到國家大氣環境質量標準的,市、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應當及時編制限期達標規劃並向社會公開,採取措施限期達標。

編制大氣環境質量限期達標規劃,應當徵求有關行業協會、企業事業單位、專家和公眾等方面的意見,並根據大氣污染防治的要求和經濟、技術條件適時進行評估、修訂。第十一條市、區縣(自治縣)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應當按照城鄉規劃、環境保護規劃、大氣環境質量限期達標規劃的目標和要求,制定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年度實施方案,報本級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第十二條市、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及其規劃編制部門在編制城鄉規劃等規劃時,應當充分考慮本市自然地貌形態、氣象條件,科學規劃通風廊道的空間結構和總體布局,以及建築物密度、高度,保持城市通風廊道暢通。第十三條新建、改建、擴建項目,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等重點大氣污染物的,應當在報請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審批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前,取得重點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指標,並在環境影響評價文件中說明指標來源。

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按照減量替代、總量減少的原則,對大氣環境質量超標的區縣(自治縣)的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進行審批。第十四條區縣(自治縣)、鄉鎮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應當暫停審批該區域內新增重點大氣污染物的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

(一)未按時完成大氣環境質量改善目標的;

(二)超過重點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的;

(三)未按時完成大氣污染防治重點任務的;

(四)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情形。

工業園區、企業有前款第二項、第三項情形之一的,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應當暫停審批該園區或者該企業新增重點大氣污染物的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

10. 重慶市氣象信息服務管理辦法(2020修正)

第一條為了加強氣象信息服務管理,規范氣象信息發布與傳播行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重慶市氣象條例》和《重慶市氣象災害防禦條例》的有關規定,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辦法。第二條本辦法所稱氣象信息,是指各種氣象情報、氣象預報、氣候預測、災害性天氣警報以及其他氣象資料等。第三條在本市行政區域內提供氣象信息服務,必須遵守本辦法。第四條市氣象主管機構負責全市氣象信息服務的管理工作,區縣(自治縣)氣象主管機構負責本行政區域內氣象信息服務的管理工作。市、區縣(自治縣)有關主管部門按照職責,負責氣象信息服務的有關管理工作。第五條氣象信息分為以下三類:

(一)為各級黨政領導機關和防災減災管理部門決策需要提供的,以及為國防建設、國家安全需要提供的決策性氣象信息;

(二)向社會公眾提供的各種短期天氣預報、災害性天氣警報、氣象指數預報、火險等級氣象預報、環境氣象條件預報和地質災害氣象條件預報、重要天氣報告、氣象情報等公眾氣象信息;

(三)為社會用戶提供的其他專業、專項氣象信息。

氣象信息服務實行分類管理。第六條市氣象主管機構所屬氣象台站負責為市級領導機關和防災減災管理部門提供決策性氣象信息服務。區縣(自治縣)氣象主管機構所屬氣象台站按照市氣象主管機構確定的責任區域,負責為區縣(自治縣)領導機關和防災減災管理部門提供決策性氣象信息服務。

對大風、暴雨、雷電、冰雹等突發性災害天氣信息,各級氣象主管機構還應當按照有關規定及時向當地政府及有關主管部門報告和通報。

為國防建設、國家安全需要提供的決策性氣象信息服務,按照國務院氣象主管機構有關規定執行。第七條決策性氣象信息服務應當准確、及時、主動。

決策性氣象信息服務為無償服務。第八條各級氣象主管機構及其所屬氣象台站提供的決策性氣象信息屬於內部資料。有關機關、部門和單位在管理和使用決策性氣象信息時,應當遵守國家有關保密規定。第九條公眾氣象信息由氣象主管機構所屬氣象台站按以下規定向社會發布:

(一)市氣象台負責發布全市范圍內的公眾氣象信息;

(二)區縣(自治縣)氣象台站負責發布本行政區域的公眾氣象信息;

(三)其他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公眾氣象信息、國外公眾氣象信息需要在本市媒體上傳播的,由市氣象台統一發布。第十條其他專業、專項氣象信息的服務,按照國務院氣象主管機構的有關規定執行。第十一條非氣象主管機構所屬的氣象台站提供的氣象信息只能供本系統使用,不得向社會公開發布或在公共媒體上傳播。第十二條科研單位、學術團體和個人研究探討氣象信息的預測預報結論和意見,可在各級氣象台站組織的氣象信息預測預報討論會和其他專業會上發表或者在學術刊物上發表,但不得以其他形式自行向社會公眾發布。第十三條提供和發布氣象信息必須使用符合國務院氣象主管機構規定的統一的標准、規范用語和規程,並根據天氣變化情況及時補充或訂正。第十四條氣象主管機構應當在主要車站、碼頭、高速公路、大型橋梁和戶外旅遊景點等公共場所設置社會公眾氣象預警標識,及時發布暴雨、雷電、大風、高溫、寒潮等災害性天氣預警信號。

氣象主管機構應當組織制訂社會公眾氣象預警標識設置方案,報人民政府批准後執行。

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毀損社會公眾氣象預警標識。第十五條各級人民政府指定的廣播、電視台站和報紙,應當安排專門時間或版面,每天定時播發或刊登當地氣象台站發布的公眾氣象信息。對重大災害性天氣警報、火險等級氣象預報、可能引起地質災害的氣象預報、影響環境質量的氣象預報以及補充訂正的氣象預報等,應當及時安排增播或者插播。

電視台在接到災害性天氣預警預報後,應在電視屏幕顯要位置設置氣象預警標識。

廣播、電視台站和報紙需要更改氣象信息的播出時間,應當事先徵得提供氣象信息的氣象台站的同意。第十六條氣象信息節目由發布該氣象信息的氣象台站負責製作。各級氣象台站應當保證氣象信息節目製作的質量。第十七條電信、通訊等單位應當保障公眾氣象信息電話和災害性天氣預警信號的傳遞暢通。

熱點內容
15年中級經濟法講義 發布:2025-01-18 07:09:07 瀏覽:878
經濟法是屬於政治嗎 發布:2025-01-18 06:19:31 瀏覽:69
行政法法不溯及既往概念 發布:2025-01-18 06:16:35 瀏覽:329
讀完勞動法感悟 發布:2025-01-18 05:53:41 瀏覽:571
新版勞動法對請病事假的規定 發布:2025-01-18 05:52:09 瀏覽:205
中美法學教育差異 發布:2025-01-18 05:32:42 瀏覽:811
刑事訴訟法第97條規定 發布:2025-01-18 05:25:08 瀏覽:239
司法所法律援助介紹信 發布:2025-01-18 04:53:05 瀏覽:908
復工證明具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18 04:33:25 瀏覽:158
自然債務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18 03:45:00 瀏覽: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