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運條例
1. 中國海洋法規有哪些
中國海洋法規包括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國家規范性文件及地方海洋法律法規,具體內容是:
一、法律
1、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關於領海的聲明
2、《中華人民共和國領海及毗連區法》
3、《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法》
4、《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
5、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
6、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
7、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
8、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
9、中華人民共和國可再生能源法
10、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上交通安全法
11、《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域使用管理法》
12、中華人民共和國港口法
13、中華人民共和國測繪法
14、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
二、法規
1、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實施細則
2、中華人民共和國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
3、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港水域交通安全管理條例
4、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合作開采海洋石油資源條例
5、中華人民共和國涉外海洋科學研究管理規定
6、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石油勘探開發環境保護管理條例
7、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止船舶污染海域管理條例
8、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傾廢管理條例
9、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止拆船污染環境管理條例
10、防治海洋工程建設項目污染損害海洋環境管理條例
11、防治海岸工程建設項目污染損害海洋環境管理條例
12、防治陸源污染物污染損害海洋環境管理條例
13、鋪設海底電纜管道管理規定
14、中華人民共和國水下文物保護管理條例
15、外商參與打撈中國沿海水域沉船沉物管理辦法
16、中華人民共和國船舶和海上設施檢驗條例
17、中華人民共和國航道管理條例
18、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上交通事故調查處理條例
19、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海運條例
20、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
21、基礎測繪條例
22、中華人民共和國航標條例
三、部門規章
1、《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石油勘探開發環境保護管理條例實施辦法》(1990年9月20日公布)
2、《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傾廢管理條例實施辦法》(1990年9月25日公布)
3、《鋪設海底電纜管道管理規定實施辦法》(1992年8月26日公布)
4、《海洋行政處罰實施辦法》(2002年12月25日公布)
5、《海底電纜管道保護規定》(2004年1月9日公布)
6、《委託簽發廢棄物海洋傾倒許可證管理辦法》(2004年10月20日公布)
7、海域使用管理違法違紀行為處分規定
四、國務院法規性文件
1、國務院關於國家海洋事業發展規劃綱要的批復(國函[2008]9號)
2、國務院關於國土資源部《報國務院批準的項目用海審批辦法》的批復(國函[2003]44號)
3、國務院關於國土資源部《省級海洋功能區劃審批辦法》的批復(國函[2003]38號)
4、國務院關於印發全國海洋經濟發展規劃綱要的通知(國發[2003]13號)
5、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沿海省、自治區、直轄市審批項目用海有關問題的通知(國辦發[2002]36號)
6、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開展勘定省縣兩級海域行政區域界線工作有關問題的通知(國辦發[2002]12號)
7、國務院關於全國海洋功能區劃的批復(國函[2002]77號)
8、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國家海洋局主要職責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的通知(國辦發[2008]63號)
五、地方海洋法律法規
(一)海域使用類
1.遼寧省海域使用管理辦法
2、河北省海域使用管理條例
3、天津市海域使用管理條例
4、山東省海域使用管理條例
5、江蘇省海域使用管理條例
6、上海市海域使用管理辦法
7、浙江省海域使用管理辦法
8、福建省海域使用管理條例
9、廣東省海域使用管理條例
10、廣東省鋪設海底電纜管道管理辦法
11、廣西壯族自治區海域使用管理辦法
12、海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域使用管理法》辦法
13、大連市海域使用管理條例
14、青島市無居民海島管理條例
15、廈門市海域使用管理規定
16、廈門市無居民海島保護與利用管理辦法
17、寧波市無居民海島管理條例
(二)海洋環保類
1、遼寧省海洋環境保護辦法
2、山東省海洋環境保護條例
3、江蘇省海洋環境保護條例
4、浙江省海洋環境保護條例
5、福建省海洋環境保護條例
6、廣東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辦法
7、深圳經濟特區海域污染防治條例
8、上海市金山三島海洋生態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
9、海南省海洋環境保護規定
2. 貨代和無船承運人有什麼區別
「無船承運人」與「貨代」之間的區別
無船承運人是貨運代理人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在我國《國際海運條例》頒布之前,有關無船承運業務主要是通過貨運代理人的經營活動體現的。貨運代理人一般以以下三種法律身份介入國際貨物運輸:
(1)充當貨主的代理人,為其貨物拼裝、租船訂艙、辦理貨物保險以及海關等有關單證手續、把貨物交給承運人並取得提單等。
(2)充當承運人的代理人,指貨運代理人在取得承運人的授權的情況下,以承運人的名義攬貨並接受貨方的訂艙,並在獲得承運人授權的前提下簽發承運人提單。
(3)充當無船承運人,接受託運人的貨物並簽發自己的提單,以自己制定的運輸路線開展運輸活動。作為第三種情形中的貨運代理人,由於其實際上是以無船承運人的身份承運貨物並且簽發自己的提單,已經構成我國《海商法》下;與托運人訂立海上貨物運輸合同的人,是該提單所涵蓋的運輸下的承運人(契約承運人),依法應當對全程運輸負責;而接受其委託具體從事該提單項下貨物運輸或部分運輸的承運人則是實際承運人,僅對其運輸區段負責。
國際航運中,尤其是國際集裝箱多式聯運中,一級貨代由於其有權簽發自己的提單並獨立對托運人承擔責任的民事行為能力,經常以無船承運人的身份承運貨物。
兩者不能成為同一主體:貨運代理有代理和事主兩種身份,而無船承運人只有事主一種身份。在實踐中,無船承運業務經營主體形式具有多樣性,可以是專營無船承運業務的公司,也可以是兼營該項業務的貨代公司,或者其他海運輔助業務公司等,所以在實際操作中很容易引起偏差。結合實際操作,筆者認為,就貨運代理人是否應取得無船承運人資格而言,可以明確以下幾點:
(1)依照《國際海運條例》的規定,只有經營無船承運業務的貨代公司才需要取得無船承運人資格。
(2)國際班輪公司在接受貨代公司訂艙時,如果貨代公司代表貨主,班輪公司應當在海運提單的托運人中直接顯示真正的貨主名稱,這時,國際貨代公司不須取得無船承運人證書。
(3)國際船舶運輸公司在接受貨代公司訂艙時,如果貨代公司不代表貨主,而是以本人名義,要求在海運提單的托運人欄中顯示貨代公司名稱的,則國際班輪公司必須確認貨代公司取得無船承運人資格後,才可以接受其訂艙。
因為此時國際貨代公司與船舶運輸公司之間是托運人與承運人之間的關系,那麼國際貨代公司此時的身份實際上是無船承運人。
兩者成立的條件及審批程序不同。《貨物運輸代理業管理規定實施細則》規定,國際貨物運輸代理企業必須依法取得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法人資格。企業組織形式為有限責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經營海上國際貨物運輸代理業務的,注冊資本最低限額為500萬元人民幣。國際貨物運輸代理企業每設立一個從事國際貨物運輸代理業務的分支機構,應當增加註冊資本50萬元,同時該細則規定,禁止具有行政壟斷職能的單位申請投資經營國際貨運代理業務。承運人以及其他可能對國際貨運代理行業構成不公平競爭的企業不得申請經營國際貨運代理業務。從我國交通部對於無船承運人有關申請和審批的相關規定可以看出,交通部獲權受理登記無船承運人以後採取了降低進入門檻的制度[10]:採用登記制度,不搞審批,由申請人向交通部提交申請書、營業執照影印件和提單樣本;不對無船承運人的注冊資金進行規定,唯一的前提條件是申請人需交納80萬的保證金以用來清償其因不履行承運人義務或履行義務不當所產生的債務及支付的罰款。《海運條例》第七條規定:經營無船承運業務,應當向交通主管部門辦理提單登記,並交納80萬保證金。
識別標准:
1.無船承運人或貨運代理人與托運人之間訂立的合同。如果簽訂的是貨物運輸合同,合同中所使用的術語是「承運(carry)」 ,則其身份應是無船承運人,他與托運人之間是契約承運人與托運人的關系。如果簽訂的是委託合同,合同中明確規定以代理人的身份行事,使用的術語是「安排運輸(Arrange Transportation)」則其身份應是貨運代理人,與托運人之間是委託方與被委託方的關系。
2.無船承運人或貨運代理人與實際承運人簽訂的合同。無船承運人作為貨物運輸合同的當事人,他是以自己的名義行事的,與實際承運人間是托運人與承運人的關系,這樣就使得真正的貨物托運人與實際承運人間無直接法律關系。而貨運代理人只能以托運人的名義行事,他與實際承運人之間是托運人代理人與承運人的關系,此時托運人才是貨物運輸合同的當事人。
3.是否有權簽發提單或其他類似運輸單證。無船承運人接受託運人的貨物後,以承運人身份向托運人簽發自己的提單或其他類似運輸單證,並對貨物的全程運輸承擔責任。由於其有權簽發提單,他與收貨人之間是承運人與持有人的關系。而貨運代理人向托運人收取貨物後,簽發給托運人的是收貨憑證(Forwarder』s Cargo Receipt,FCR),他無權簽發提單或其他類似運輸單證。他是托運人的代理人,以托運人代理人的身份行事,他與收貨人之間不存在任何關系。
4.無船承運人和貨運代理人所收取的報酬。無船承運人以自己名義行事,以承運人身份向托運人收取總包干運費,然後以托運人身份與實際承運人簽訂貨物運輸合同,並向實際承運人支付運費,獲得合理的運費差額。他不能從承運人處收取傭金,但可以向貨運代理人支付傭金。貨運代理人若按照總運費的一定比例從承運人處收取傭金,被認為是以委託人的代理人的身份行事,但如果向委託人收取總包干運費,則被認為是以自己的名義行事。在美國,貨運代理人只能從承運人或無船承運人處收取傭金,並從發貨人處收取少量服務報酬。
5.是否能夠接受外國公司和外國無船承運人的委託,經營外國公司在中國境內的無船承運業務。無船承運人能夠接受外國公司、外國無船承運人的委託,經營外國公司在中國境內的無船承運業務,並代簽提單,向船公司訂艙和簽訂運價協議,收取代理費。關於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海運條例》的公告第5號第3條規定:「在中國境內沒有經營性分支機構的境外無船承運業務經營者,應當委託在當地具有無船承運業務經營資格的經營者代理簽發提單業務。中國無船承運業務經營者在沒有設立分支機構的地區從事無船承運業務。需要委託代理簽發提單的,該代理也應當具有無船承運資格。沒有取得無船承運業務經營資格者,不得接受其他無船承運業務經營者的委託,為其代理簽發提單。
3.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海運條例實施細則的基本信息
第一條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海運條例》(以下簡稱《海運條例》)的規定,制定本實施回細則。
國際海運條答例實施細則的基本信息
:http://www.gov.cn/test/2005-07/05/content_12164.htm
4.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海運條例的介紹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海運條例是為了規范國際海上運輸活動,保護公平競爭版,維護國際權海上運輸市場秩序,保障國際海上運輸各方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制定的條例。於2001年12月5日國務院第49次常務會議通過,2001年12月11日國務院令第335號公布,自2002年1月1日起施行,根據2013年7月18日《國務院關於廢止和修改部分行政法規的決定》修訂。
5. 無船承運是指什麼
,《國際海運條例》有明確的規定,即指無船承運業務經營者以承運人身份接受託運版人的貨載,權簽發自己的提單或者其他運輸單證,向托運人收取運費,通過國際船舶運輸經營者完成國際海上貨物運輸,承擔承運人責任的國際海上運輸經營活動。經營無船承運業務,必須向國務院交通主管部門辦理提單登記,並交納保證金。經營無船承運業務經營者如何交納保證金,交通部關於實施《國際海運條例》的公告中,做了規范的要求。
6. 班輪運輸提單背後的條款
第一章 遠洋運輸綜述
第一節 遠洋運輸的概念
一、沿海運輸、遠洋運輸和第三國運輸
二、遠洋運輸業及其構成
三、遠洋運輸的特點
第二節 遠洋運輸發展的歷程及其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一、國際海上運輸的發展沿革
二、我國遠洋運輸的發生和發展
三、遠洋運輸的重要性
第三節 遠洋運輸船舶的營動方式
一、班輪運輸
二、租船運輸
三、各種營運方式的比較
第二章 傳統班輪運輸業務
第一節 班輪運輸的貨運程序
一、攬貨和訂艙
二、裝船
三、卸貨
第二節 班輪運輸的主要貨運單證
一、裝船單證
二、卸貨單證
三、交付單證
四、班輪運輸的貨運流程
第三節 班輪公會
一、班輪公會的概念
二、班輪公會的主要業務
三、班輪公會行動守則公約
第三章 集裝箱運輸業務
第一節 集裝箱運輸的概況
一、國際海上集裝箱運輸的發展概況
二、集裝箱運輸發展的優勢
第二節 集裝箱運輸設備和設施
一、集裝箱
二、集裝箱貨物
三、集裝箱船
四、集裝箱碼頭
五、集裝箱運輸的關系方
第三節 集裝集運輸的貨運程序
一、集裝箱出口貨運程序
二、集裝箱出口貨運程序
三、集裝箱進口貨運程序及單證
第四章 提單及提單業務
第一節 提單的概念
一、提單的法律概念
二、提單的功能
三、提單的分類
第二節 有關提單的國際公約
一、海牙規則
二、維斯比規則
三、漢堡規則
第三節 提單的正面內容
一、必要記載事項及其證據效力
二、一般記載事項
第四節 提單的背面條款
一、首要提款和提單的適用法
二、定義條款
三、承運人責任條款
四、承運人免責期間條款
五、承運人免責條款
六、承運人賠償責任限制條款
七、關於特定貨物的條款
八、索賠通知和訴論時效
第五節 集裝箱提單
一 、集裝箱提單與多式聯運經營人的責任類型
二、 有關多式聯運的法規及多式的聯運經營人的責任類型
三、 集裝箱我式聯運提單的正面內容和背面條款
四、 無船承運人提單
第六節 提單業務
一、提單的簽發
二、提單的更正與補發
三、憑保函簽發清潔提單
四、提單的背書轉讓
第五章 租船運輸業務
第六章 遠洋運價
第七章 國際船舶代理業務
第八章 貨運事故的處理
附件1 中華人民工和國海商法(摘錄)
附件2 中華人民工和國國際海運條例
附件3 中遠集裝箱運輸有限公司提單
附件4 中海集裝運輸(香港)有限公司提單
附件5 中海集裝運輸有限公司提單條款(港到港或聯運提單)
附件6 關於統一提單若干法律規定的國際公約(第一條至第十條)
附件7 航次租船合同範本「金康1994」
附件8 定期租船合同範本「波爾的姆1974」
附件9 定期租船合同範本「波爾的姆2001」
附件10 定期租船合同範本「紐約土產(NYPE93)」格式
附件11 大副批註常用術語選
附件12 大副收據常見批註用語
附件13 裝卸時間事實記錄及計算用語
7. 國際貿易海運條例的允許破損率是多少
國際貿易海運條例的允許破損率是千分之五左右
8.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海運條例的全文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海運條例
(2001年12月1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335號公布根據2013年7月18日《國務院關於廢止和修改部分行政法規的決定》修訂)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了規范國際海上運輸活動,保護公平競爭,維護國際海上運輸市場秩序,保障國際海上運輸各方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進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港口的國際海上運輸經營活動以及與國際海上運輸相關的輔助性經營活動。前款所稱與國際海上運輸相關的輔助性經營活動,包括本條例分別規定的國際船舶代理、國際船舶管理、國際海運貨物裝卸、國際海運貨物倉儲、國際海運集裝箱站和堆場等業務。第三條從事國際海上運輸經營活動以及與國際海上運輸相關的輔助性經營活動,應當遵循誠實信用的原則,依法經營,公平競爭。第四條國務院交通主管部門和有關的地方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門依照本條例規定,對國際海上運輸經營活動實施監督管理,並對與國際海上運輸相關的輔助性經營活動實施有關的監督管理。
第二章國際海上運輸及其輔助性業務的經營者
第五條經營國際船舶運輸業務,應當具備下列條件:(一)有與經營國際海上運輸業務相適應的船舶,其中必須有中國籍船舶;(二)投入運營的船舶符合國家規定的海上交通安全技術標准;(三)有提單、客票或者多式聯運單證;(四)有具備國務院交通主管部門規定的從業資格的高級業務管理人員。第六條經營國際船舶運輸業務,應當向國務院交通主管部門提出申請,並附送符合本條例第五條規定條件的相關材料。國務院交通主管部門應當自受理申請之日起30日內審核完畢,作出許可或者不予許可的決定。予以許可的,向申請人頒發《國際船舶運輸經營許可證》;不予許可的,應當書面通知申請人並告知理由。國務院交通主管部門審核國際船舶運輸業務申請時,應當考慮國家關於國際海上運輸業發展的政策和國際海上運輸市場競爭狀況。申請經營國際船舶運輸業務,並同時申請經營國際班輪運輸業務的,還應當附送本條例第十五條規定的相關材料,由國務院交通主管部門一並審核、登記。第七條經營無船承運業務,應當向國務院交通主管部門辦理提單登記,並交納保證金。前款所稱無船承運業務,是指無船承運業務經營者以承運人身份接受託運人的貨載,簽發自己的提單或者其他運輸單證,向托運人收取運費,通過國際船舶運輸經營者完成國際海上貨物運輸,承擔承運人責任的國際海上運輸經營活動。在中國境內經營無船承運業務,應當在中國境內依法設立企業法人。第八條無船承運業務經營者應當在向國務院交通主管部門提出辦理提單登記申請的同時,附送證明已經按照本條例的規定交納保證金的相關材料。前款保證金金額為80萬元人民幣;每設立一個分支機構,增加保證金20萬元人民幣。保證金應當向中國境內的銀行開立專門賬戶交存。保證金用於無船承運業務經營者清償因其不履行承運人義務或者履行義務不當所產生的債務以及支付罰款。保證金及其利息,歸無船承運業務經營者所有。專門賬戶由國務院交通主管部門實施監督。國務院交通主管部門應當自收到無船承運業務經營者提單登記申請並交納保證金的相關材料之日起15日內審核完畢。申請材料真實、齊備的,予以登記,並通知申請人;申請材料不真實或者不齊備的,不予登記,書面通知申請人並告知理由。已經辦理提單登記的無船承運業務經營者,由國務院交通主管部門予以公布。第九條經營國際船舶管理業務,應當具備下列條件:(一)高級業務管理人員中至少2人具有3年以上從事國際海上運輸經營活動的經歷;(二)有持有與所管理船舶種類和航區相適應的船長、輪機長適任證書的人員;(三)有與國際船舶管理業務相適應的設備、設施。第十條經營國際船舶管理業務,應當向擬經營業務所在地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門提出申請,並附送符合本條例第九條規定條件的相關材料。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門應當自收到申請之日起15日內審核完畢。申請材料真實、齊備的,予以登記,並通知申請人;申請材料不真實或者不齊備的,不予登記,書面通知申請人並告知理由。第十一條國際船舶運輸經營者、無船承運業務經營者和國際船舶管理經營者經依照本條例許可、登記後,應當持有關證明文件,依法向企業登記機關辦理企業登記手續。第十二條國際船舶運輸經營者、無船承運業務經營者和國際船舶管理經營者,不得將依法取得的經營資格提供給他人使用。第十三條國際船舶運輸經營者、無船承運業務經營者和國際船舶管理經營者依照本條例的規定取得相應的經營資格後,不再具備本條例規定的條件的,國務院交通主管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門應當立即取消其經營資格。
第三章國際海上運輸及其輔助性業務經營活動
第十四條國際船舶運輸經營者經營進出中國港口的國際班輪運輸業務,應當依照本條例的規定取得國際班輪運輸經營資格。未取得國際班輪運輸經營資格的,不得從事國際班輪運輸經營活動,不得對外公布班期、接受訂艙。以共同派船、艙位互換、聯合經營等方式經營國際班輪運輸的,適用本條第一款的規定。第十五條經營國際班輪運輸業務,應當向國務院交通主管部門提出申請,並附送下列材料:(一)國際船舶運輸經營者的名稱、注冊地、營業執照副本、主要出資人;(二)經營者的主要管理人員的姓名及其身份證明;(三)運營船舶資料;(四)擬開航的航線、班期及沿途停泊港口;(五)運價本;(六)提單、客票或者多式聯運單證。國務院交通主管部門應當自收到經營國際班輪運輸業務申請之日起30日內審核完畢。申請材料真實、齊備的,予以登記,並通知申請人;申請材料不真實或者不齊備的,不予登記,書面通知申請人並告知理由。第十六條取得國際班輪運輸經營資格的國際船舶運輸經營者,應當自取得資格之日起180日內開航;因不可抗力並經國務院交通主管部門同意,可以延期90日。逾期未開航的,國際班輪運輸經營資格自期滿之日起喪失。第十七條新開、停開國際班輪運輸航線,或者變更國際班輪運輸船舶、班期的,應當提前15日予以公告,並應當自行為發生之日起15日內向國務院交通主管部門備案。第十八條經營國際班輪運輸業務的國際船舶運輸經營者的運價和無船承運業務經營者的運價,應當按照規定格式向國務院交通主管部門備案。國務院交通主管部門應當指定專門機構受理運價備案。備案的運價包括公布運價和協議運價。公布運價,是指國際船舶運輸經營者和無船承運業務經營者運價本上載明的運價;協議運價,是指國際船舶運輸經營者與貨主、無船承運業務經營者約定的運價。公布運價自國務院交通主管部門受理備案之日起滿30日生效;協議運價自國務院交通主管部門受理備案之時起滿24小時生效。國際船舶運輸經營者和無船承運業務經營者應當執行生效的備案運價。第十九條國際船舶運輸經營者在與無船承運業務經營者訂立協議運價時,應當確認無船承運業務經營者已依照本條例規定辦理提單登記並交納保證金。第二十條從事國際班輪運輸的國際船舶運輸經營者之間訂立涉及中國港口的班輪公會協議、運營協議、運價協議等,應當自協議訂立之日起15日內將協議副本向國務院交通主管部門備案。第二十一條國際船舶運輸經營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在情形發生之日起15日內,向國務院交通主管部門備案:(一)終止經營;(二)減少運營船舶;(三)變更提單、客票或者多式聯運單證;(四)在境外設立分支機構或者子公司經營國際船舶運輸業務;(五)擁有的船舶在境外注冊,懸掛外國旗。國際船舶運輸經營者增加運營船舶的,增加的運營船舶必須符合國家規定的安全技術標准,並應當於投入運營前15日內向國務院交通主管部門備案。國務院交通主管部門應當自收到備案材料之日起3日內出具備案證明文件。其他中國企業有本條第一款第(四)項、第(五)項所列情形之一的,應當依照本條第一款規定辦理備案手續。第二十二條經營國際船舶運輸業務、無船承運業務和國際船舶代理業務,在中國境內收取、代為收取運費以及其他相關費用,應當向付款人出具中國稅務機關統一印製的發票。第二十三條未依照本條例的規定辦理提單登記並交納保證金的,不得經營無船承運業務。第二十四條經營國際船舶運輸業務和無船承運業務,不得有下列行為:(一)以低於正常、合理水平的運價提供服務,妨礙公平競爭;(二)在會計賬簿之外暗中給予托運人回扣,承攬貨物;(三)濫用優勢地位,以歧視性價格或者其他限制性條件給交易對方造成損害;(四)其他損害交易對方或者國際海上運輸市場秩序的行為。第二十五條外國國際船舶運輸經營者從事本章規定的有關國際船舶運輸活動,應當遵守本條例有關規定。外國國際船舶運輸經營者不得經營中國港口之間的船舶運輸業務,也不得利用租用的中國籍船舶或者艙位,或者以互換艙位等方式變相經營中國港口之間的船舶運輸業務。第二十六條國際船舶代理經營者接受船舶所有人或者船舶承租人、船舶經營人的委託,可以經營下列業務:(一)辦理船舶進出港口手續,聯系安排引航、靠泊和裝卸;(二)代簽提單、運輸合同,代辦接受訂艙業務;(三)辦理船舶、集裝箱以及貨物的報關手續;(四)承攬貨物、組織貨載,辦理貨物、集裝箱的托運和中轉;(五)代收運費,代辦結算;(六)組織客源,辦理有關海上旅客運輸業務;(七)其他相關業務。國際船舶代理經營者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代扣代繳其所代理的外國國際船舶運輸經營者的稅款。第二十七條國際船舶管理經營者接受船舶所有人或者船舶承租人、船舶經營人的委託,可以經營下列業務:(一)船舶買賣、租賃以及其他船舶資產管理;(二)機務、海務和安排維修;(三)船員招聘、訓練和配備;(四)保證船舶技術狀況和正常航行的其他服務。
第四章外商投資經營國際海上運輸及其輔助性業務的特別規定
第二十八條外商在中國境內投資經營國際海上運輸業務以及與國際海上運輸相關的輔助性業務,適用本章規定;本章沒有規定的,適用本條例其他有關規定。第二十九條經國務院交通主管部門批准,外商可以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以及國家其他有關規定,投資設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或者中外合作經營企業,經營國際船舶運輸、國際船舶代理、國際船舶管理、國際海運貨物裝卸、國際海運貨物倉儲、國際海運集裝箱站和堆場業務;並可以投資設立外資企業經營國際海運貨物倉儲業務。經營國際船舶運輸、國際船舶代理業務的中外合資經營企業,企業中外商的出資比例不得超過49%。經營國際船舶運輸、國際船舶代理業務的中外合作經營企業,企業中外商的投資比例比照適用前款規定。中外合資國際船舶運輸企業和中外合作國際船舶運輸企業的董事會主席和總經理,由中外合資、合作雙方協商後由中方指定。第三十條經國務院交通主管部門批准,外商可以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以及國家其他有關規定投資設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中外合作經營企業、外資企業,為其擁有或者經營的船舶提供承攬貨物、代簽提單、代結運費、代簽服務合同等日常業務服務;未在中國境內投資設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中外合作經營企業、外資企業的,上述業務必須委託中國的國際船舶代理經營者辦理。第三十一條外國國際船舶運輸經營者以及外國國際海運輔助企業在中國境內設立的常駐代表機構,不得從事經營活動。
第五章調查與處理
第三十二條國務院交通主管部門應利害關系人的請求或者自行決定,可以對下列情形實施調查:(一)經營國際班輪運輸業務的國際船舶運輸經營者之間訂立的涉及中國港口的班輪公會協議、運營協議、運價協議等,可能對公平競爭造成損害的;(二)經營國際班輪運輸業務的國際船舶運輸經營者通過協議產生的各類聯營體,其服務涉及中國港口某一航線的承運份額,持續1年超過該航線總運量的30%,並可能對公平競爭造成損害的;(三)有本條例第二十四條規定的行為之一的;(四)可能損害國際海運市場公平競爭的其他行為。第三十三條國務院交通主管部門實施調查,應當會同國務院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和價格部門(以下統稱調查機關)共同進行。第三十四條調查機關實施調查,應當成立調查組。調查組成員不少於3人。調查組可以根據需要,聘請有關專家參加工作。調查組進行調查前,應當將調查目的、調查原因、調查期限等事項通知被調查人。調查期限不得超過1年;必要時,經調查機關批准,可以延長半年。第三十五條調查人員進行調查,可以向被調查人以及與其有業務往來的單位和個人了解有關情況,並可查閱、復制有關單證、協議、合同文本、會計賬簿、業務函電、電子數據等有關資料。調查人員進行調查,應當保守被調查人以及與其有業務往來的單位和個人的商業秘密。第三十六條被調查人應當接受調查,如實提供有關情況和資料,不得拒絕調查或者隱匿真實情況、謊報情況。第三十七條調查結束,調查機關應當作出調查結論,書面通知被調查人、利害關系人。對公平競爭造成損害的,調查機關可以採取責令修改有關協議、限制班輪航班數量、中止運價本或者暫停受理運價備案、責令定期報送有關資料等禁止性、限制性措施。第三十八條調查機關在作出採取禁止性、限制性措施的決定前,應當告知當事人有要求舉行聽證的權利;當事人要求聽證的,應當舉行聽證。
第六章法律責任
第三十九條未取得《國際船舶運輸經營許可證》,擅自經營國際船舶運輸業務的,由國務院交通主管部門或者其授權的地方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門責令停止經營;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違法所得50萬元以上的,處違法所得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罰款;沒有違法所得或者違法所得不足50萬元的,處20萬元以上100萬元以下的罰款。第四十條未辦理提單登記、交納保證金,擅自經營無船承運業務的,由國務院交通主管部門或者其授權的地方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門責令停止經營;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違法所得10萬元以上的,處違法所得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罰款;沒有違法所得或者違法所得不足10萬元的,處5萬元以上20萬元以下的罰款。第四十一條未辦理登記手續,擅自經營國際船舶管理業務的,由經營業務所在地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門責令停止經營;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違法所得5萬元以上的,處違法所得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罰款;沒有違法所得或者違法所得不足5萬元的,處2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的罰款。第四十二條外國國際船舶運輸經營者經營中國港口之間的船舶運輸業務,或者利用租用的中國籍船舶和艙位以及用互換艙位等方式經營中國港口之間的船舶運輸業務的,由國務院交通主管部門或者其授權的地方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門責令停止經營;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違法所得50萬元以上的,處違法所得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罰款;沒有違法所得或者違法所得不足50萬元的,處20萬元以上100萬元以下的罰款。拒不停止經營的,拒絕進港;情節嚴重的,撤銷其國際班輪運輸經營資格。第四十三條未取得國際班輪運輸經營資格,擅自經營國際班輪運輸的,由國務院交通主管部門或者其授權的地方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門責令停止經營;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違法所得50萬元以上的,處違法所得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罰款;沒有違法所得或者違法所得不足50萬元的,處20萬元以上100萬元以下的罰款。拒不停止經營的,拒絕進港。第四十四條國際船舶運輸經營者、無船承運業務經營者和國際船舶管理經營者將其依法取得的經營資格提供給他人使用的,由國務院交通主管部門或者其授權的地方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撤銷其經營資格。第四十五條未履行本條例規定的備案手續的,由國務院交通主管部門或者其授權的地方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門責令限期補辦備案手續;逾期不補辦的,處1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的罰款,並可以撤銷其相應資格。第四十六條未履行本條例規定的運價備案手續或者未執行備案運價的,由國務院交通主管部門或者其授權的地方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並處2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的罰款。第四十七條依據調查結論應當給予行政處罰或者有本條例第二十四條所列違法情形的,由交通主管部門、價格主管部門或者工商行政管理部門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給予處罰。第四十八條國際船舶運輸經營者與未辦理提單登記並交納保證金的無船承運業務經營者訂立協議運價的,由國務院交通主管部門或者其授權的地方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門給予警告,並處2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的罰款。第四十九條外國國際船舶運輸經營者以及外國國際海運輔助企業常駐代表機構從事經營活動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責令停止經營活動,並依法給予處罰。第五十條拒絕調查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依法實施調查,或者隱匿、謊報有關情況和資料的,由國務院交通主管部門或者其授權的地方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門責令改正,並處2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的罰款。第五十一條非法從事進出中國港口的國際海上運輸經營活動以及與國際海上運輸相關的輔助性經營活動,擾亂國際海上運輸市場秩序的,依照刑法關於非法經營罪的規定,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第五十二條國務院交通主管部門和有關地方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門的工作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造成嚴重後果,觸犯刑律的,依照刑法關於濫用職權罪、玩忽職守罪或者其他罪的規定,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夠刑事處罰的,依法給予行政處分:(一)對符合本條例規定條件的申請者不予審批、許可、登記、備案,或者對不符合本條例規定條件的申請者予以審批、許可、登記、備案的;(二)對經過審批、許可、登記、備案的國際船舶運輸經營者、無船承運業務經營者和國際船舶管理經營者不依照本條例的規定實施監督管理,或者發現其不再具備本條例規定的條件而不撤銷其相應的經營資格,或者發現其違法行為後不予以查處的;(三)對監督檢查中發現的未依法履行審批、許可、登記、備案的單位和個人擅自從事國際海上運輸經營活動以及與國際海上運輸相關的輔助性經營活動,不立即予以取締,或者接到舉報後不依法予以處理的。
第七章附則
第五十三條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地區的投資者在內地投資經營國際海上運輸業務以及與國際海上運輸相關的輔助性業務,比照適用本條例。第五十四條外國國際船舶運輸經營者未經國務院交通主管部門批准,不得經營中國內地與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之間的船舶運輸業務,不得經營中國內地與台灣地區之間的雙向直航和經第三地的船舶運輸業務。第五十五條內地與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之間的海上運輸,由國務院交通主管部門依照本條例制定管理辦法。內地與台灣地區之間的海上運輸,依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第五十六條任何國家或者地區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海上運輸經營者、船舶或者船員採取歧視性的禁止、限制或者其他類似措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根據對等原則採取相應措施。第五十七條本條例施行前已從事國際海上運輸經營活動以及與國際海上運輸相關的輔助性經營活動的,應當在本條例施行之日起60日內按照本條例的規定補辦有關手續。第五十八條本條例自2002年1月1日起施行。1990年12月5日國務院發布、1998年4月18日國務院修訂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上國際集裝箱運輸管理規定》同時廢止。
9. 國際海運條例 國際船舶運輸經營許可證是什麼東東
就是允許你國際運輸運行的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