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規和道理
1. 法律是不是道理
不是
「法律不是講道理的,是一種強制約束活動人的手段。」
希望能幫到您
望採納,感謝對我的支持!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第148條和第183條弘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悟到道德與法制的哪些道理
道德和法治是相輔相成的,一個國家必須講道德,如果你不講道德的話,那就要必須有法治來進行懲處,這樣才能維持正常的。
3. 關於青少年法律的小故事 及道理
學生上課出意外 責任就在不聽勸
某市農村中學初二男生張某生性好動,十分喜歡上體育課,但學校每年的學生體檢都查出他有先天性心臟病,多次勸家長對起進行治療,並決定免其上體育課。他家長都在省外辦廠,而且見其身體很正常,學校老師和校長多次打電話要求家長配合,均不予理睬。還說出了事我們自己負責,還要求學校讓張某上體育課。學校為慎重起見,上體育課時讓他在教室內休息,並要求其在室內文明休息,經過了解其能在教室里正常休息。
一天,班級里其他同學在室外上體育課,教室里只剩下張某,張某覺得無聊,在教室做跳躍伸手拍日光燈,結果燈管被拍碎,碎片打在他頭上,既造成外傷,又引發心臟病,幸虧老師及時發現,將其送入縣人民醫院急救,終於脫險,花去了人民幣12000元。不久家長來學校論理索賠,說學校如果讓其上體育課就不會發生此事。
那麼學校的做法對嗎?應該是對的,因為學校是根據《學校衛生工作條例》第十四條的規定「 學校應當建立學生健康管理制度。根據條件定期對學生進行體格檢查,建立學生體質健康卡片,納入學生檔案。學校對體格檢查中發現學生有器質性疾病的,應當配合學生家長做好轉診治療。學校對殘疾、體弱學生,應當加強醫學照顧和心理衛生工作。」所以後來家長不再提出索賠要求了。
爭執為何事 只為體育課
某市民辦初中十分重視教學質量,每次開會校長都會說:「教學質量是我們的生命,如果今年初三的中考成績不佳,那麼招生形勢就嚴峻,有的教師就得下崗。所以一些副課要砍掉點,如體育考試是學校自己操作的,少點課也不影響體育成績……」。任教初二初三體育的吳老師是一位市名教師,對學校砍掉初三體育課的做法表示不同意見。有一次,為爭取讓初三學生每周上兩節體育課,吳老師和校長發生了爭執,此事後來反映到了市教育局。市教育局領導表揚了吳老師不愧是一位稱職的教師,而且批評了該校校長,並要求該校初中每周開足三節體育課。
為什麼市教育局領導要表揚吳老師呢?因為根據《學校體育工作條例》第十條的規定:「 開展課外體育活動應當從實際情況出發,因地制宜,生動活潑。普通中小學校、農業中學、職業中學每天應當安排課間操,每周安排三次以上課外體育活動,保證學生每天有一小時體育活動的時間(含體育課)。」顯然以前該校的做法是欠妥的。
入學考試就不對 加收贊助更不該
2004年9月1日,在杭州某著名公辦小學校長的辦公室里,有位一年級新生的家長陳某正在和該校校長爭論,他們為什麼要爭論呢?原來多年來,該校都要對一年級新生進行入學考試,如果成績欠佳,要交一定的贊助費。今年陳某的孩子已年滿六周歲,也8月20日參加了該校的入學考試,結果數學不合格,學校通知要交贊助費2000元,不得還價。8月27日陳某來學校論理,該校校長告訴他這是學校多年的規定,不能變動。後來陳某打電話給寧波當教師的妹妹,他妹妹告訴他,該校的做法是錯誤的,該校違反了《浙江省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籍管理辦法》,應當拒交贊助費。於是就有了上述的爭論,結果學校放棄了交贊助費2000元的無理要求。陳某是根據《浙江省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籍管理辦法》第五條的規定:「適齡兒童、少年入學實行就近免試入學原則。 年滿六周歲的兒童,不分性別、民族、種族,必須依法入學,按規定受完九年義務教育。」
4. 為什麼道理和法律 不合 德與法理 不同
道理類似於公理,是社會人群普遍認同的理念、概念;道德是對人之於社會的較高行為准則;法律從這一層面理解,可比之於對人行走於社會的最低行為底線。也就是說人處於社會人群之中,最好的選擇是能夠成為一個信守道德的人,如若不然,你至少也要保有底線不要去違反法律的規定沖破法律的限制,否則必將受到相應的懲罰。
5. 道理與法律有什麼區別存在著什麼關系………………………………有人說法律就是道理。那麼我想起了一件
道理是用來理論的,法律是用來維護自己權利的。
6. 法律與法理的關系
法律和法理是兩個概念。
法律是由國家制定的,是統治階級意志的表現。
而法理只是法學理論,不是法律。是解釋闡述法律的
7. 法律小故事及啟示
故事一
昨天早晨8點多;張女士剛起床,就聽見我們院里一片嘈雜:原來是他們院子一個老爺子由於年歲已高,反應稍慢,騎自行車壓了別人的一條小狗,牽狗人不依不饒;非得逼老爺子賠償。其實也沒有大問題,就是稍稍碰了那條畜生一下!張女士看到這種情況就穿衣下了樓,問清了壓狗的時間後;對那人說:「第一;我們需要你出示合法的養犬證、第二;您遛狗的時間不對,遼寧省有關法律規定是晚7點以後至第二天早7點之前!第三;您應該慶幸的是您的狗沒有把老爺子晃摔了,否則後果您自己合計吧!」聽了張女士的話,牽狗人也自覺理虧,搭訕了幾句就走了!
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多掌握點兒法律常識;確實可以達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目的!
故事二
王先生在外地工作,離家較遠,平時回家較少,大多是通過電話與家裡聯系。有一天,他正在單位上班,父親打來電話說:「昨天我和你二叔因為自留山的劃分問題吵了一架,吵得很兇,你二叔說准備找人揍我。」過了幾天,父親又來電話:「自留山的事沒有擺平,新問題又來了。」王先生一聽心裡直打鼓,連問咋回事,父親說:「我和你二叔因堂屋問題又吵架了,我准備揍你二叔,到時候萬一把他弄得哪兒不合適,就算坐班房我也豁出去了。」他還問王先生把人打傷要判幾年刑。
王先生趕緊說:「你這次無論如何也得聽我的,不能急。」父親說:「你快講,廢話少說。」王先生告訴他,打人是要負刑事責任的,打傷了還得承擔損害賠償責任,兄弟之間的事還是和解為好。自留山和堂屋都屬《民法通則》調整的范疇,但裡面還涉及到《繼承法》的有關法條,一時半會兒在電話里很難說清楚,於是,王先生就把有關《民法通則》和《繼承法》的法律知識及解決中需要的相關證據給父親寄了回去,希望他和二叔能通過法律途徑解決糾紛。
兩個月後,父親來信說:「我與你二叔的糾紛是用法律手段解決的,大家都沒啥異議。近些日子,我們的關系在逐漸好轉。」據說從那以後,父親有空兒就給親戚朋友講他學到的一點法律知識。後來父親對法律知識越來越有興趣,村子裡發生什麼事,他總會打電話向王先生咨詢。
這個故事說明:法律看似遙遠,其實非常貼近生活,解決的都是和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事情。
故事三
甲曾任某公司的采購人員,一直代理公司進行交易。後來甲辭職,不在原公司工作,但仍以原公司的名義采購物品,對方不知甲已辭職,以為甲仍是公司的代理人,於是與其交易,即表見代理。表見代理,就是無權代理,但是相對人有理由相信其為有權代理。
故事四
經理小王經常去公司旁邊一個飯店吃飯,該公司和這個飯店有帳戶協議,小王可以簽單結賬,不必支付現金
有一天,該公司炒了小王,解聘。但是小王中午仍然帶了幾個人去吃飯,說是客戶,該公司也沒有通知飯店解僱小王的事,於是飯店老闆仍然讓小王吃飯後簽單走人
這種情況下,飯店老闆是相對人,小王是代理人,那個公司是被代理人
這種情況下,公司就不能以小王已經解僱為理由拒絕付這筆飯費,因為飯店老闆有充分理由相信小王還是有代理權的
故事五
有一天晚上 樣嗎專業戶鄧夢在路邊發現一匹馬無人看管 他叫了幾聲沒人答應 左右尋找也沒發現主人 就把馬帶回家 鄧夢撿到馬後 四處打聽 沒發現有人丟馬 就將這匹馬和自己的碼放在一起飼養 後來馬配了種 生下來小馬 過了一陣 鄰村何夢找到他 說馬是自己的 要求領會馬 但鄧認為母可以領走馬 小馬應當歸自己 因為這是自己精心照料才使母馬懷上小馬 但是何夢認為自己的母馬生下小馬 應當歸自己所有
問題 1 鄧照料馬的行為在法律上屬於什麼行為 請說明理由
2 鄧要求小馬歸自己所有的主張是否成立 請說明理由
3 假如在照料馬的過程中 馬突然狂性大發踢傷了鄧 扽因此支付了兩百元醫葯費 醫葯費由誰承擔 請說明理由
4 假如在照料馬的過程中 馬突然遭雷擊而死 何要求鄧賠償 此事該如何處理 請說明理由
(1)鄧某某照料馬的行為構成無因管理。根據法律規定,沒有法定或者約定的義務,為避免他人利益受損失進行管理或者服務的,構成無因管理。因此,鄧某某為他人照料丟失的馬的行為構成無因管理,作為無因管理人,其有權要求受益人償付因此而支付的必要費用。
(2)鄧某某要求日後產下的馬駒歸自己所有的主張不能成立,因為馬駒在性質上屬於天然孳息,天然孳息在與原物分離之前是原物的一部分,與原物分離之後它的所有權也應當隨原物的所有權歸屬。所以鄧某某的主張不能成立,但何某某必須向鄧某某支付照料馬所支出的飼料費或其他管理費用。
(3)鄧某某有權要求何某某支付其為此支付的200元醫療費。因為在無因管理之債中,本人應當償付管理者在管理事務中所受的損失。
(4)鄧某某不用向何某某進行賠償。根據民法原理,在無因管理之債中,如果管理人給進行管理的標的物造成損害的,在管理人有故意或重大過失的,應負賠償責任。在本案中,動物死亡是由不可抗力造成的,管理人沒有過錯,故不承擔賠償責任。
老實說,這是我在網上找的五個案例,希望能幫到你並得到你的採納。
8. 有關法律的故事說說說說它帶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示
寫作方法
1、確定中心,寫出深意。我們要著於挖掘所寫事件中含有的生活哲理或找出它閃光的地方,反復思考,確定文章的中心思想。即善於從普通的小事中寫出深意來。
2、文章的六要素要交待清楚。一件事情的發生,離不開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這六方面,即常說的「六要素」,只有交待清楚這幾方面,才能使讀者對所敘述的事,有個清楚、全面的了解。
3、言之有序,條理要清楚。根據所述時間選擇合理的順序來安排材料。一般敘事順敘、倒敘和插敘三種。
4、詳略得當,突出重點。一般事件的材料有主次之分,能體現文章中心的材料是主要材料,這部分要詳寫,次要內容可略寫或不寫,主次分明,給讀者以深刻的印象。
5、要把事情寫具體。能不能把事情寫具體,那就看你是不是善於把事情一層層展開記敘,即把事情分為幾個階段,在這幾個階段中寫出事情的發展變化。這樣,文章的內容才會具體、生動。
例文:
有關法律的故事帶給我們的啟示
在我的心目中,法學其實是一門枯燥無味的科學。法律條文規定了我們生活的條條框框,規定了我們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將我們的生活局限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但並不是說這樣不好,因為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法律保護了我們每個人的權益,增加了我們生活的安全感。
法律貫穿於我們社會生活的始終,從我們一出生起,就和法律結下了不解之緣,甚至這種「緣分」還會伴隨我們一生直至死亡。我們常常被告誡遵守法律,喊出諸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口號。可是法律究竟是什麼?
幾乎沒有人能完整的解釋什麼是法。有人說「法律是法庭上運用公共力量這種情形下的聲明」,有人說「法律是在其所屬的社會組織中處理相互關系及行為的正被執行的一整套規則當中的一部分」,有人說...約翰.贊恩從另一方面為我們揭示了法律的誕生。
他告訴我們,法律是人類歷史的微縮,揭示了人類在法律領域里漫長而艱苦的探索,人們用流血的雙腳在充滿荊棘的道路上一步一步由被奴役走向自由。他以豐富的想像力和山間小溪一樣流暢的筆調,將這一題材闡述得扣人心弦,讓人愛不釋手。
用文學的筆調闡述了法學的道理,更是驅除了我對法學枯燥無味的偏見。怪不得詹姆斯.貝克稱贊道:「及執業律師和真正的哲學家於一身的人物,而這樣的人物在美國律師界為數不多。本人曾讀到一些及博學與闡述清晰於一體的法律文章,-直不能忘懷。
這些文章為芝加哥法律界的一位傑出人物所寫,在法律刊物上發表,他就是本書的作者。」我覺得站在不同的角度上,法律可以有很多種不同的理解。在我看來,法律是一種規則和秩序,這種規則、秩序是在社會和人類的不斷發展中被定義的。
法律的發展伴隨著人類的發展。人有一種傾向性的本能,違背習慣性的行為方式會讓他們感到-種羞恥感。在遠古時期,他們會下意識地學習模仿他周圍人的行為,從而避免不做損害集體利益的事情。所以一切「標新立異」的行為被認為非法。
這種淺薄的判斷在今人眼中無疑具有某種不公正的色彩,因為它會受到輿論的影響。但這無疑是法律發展的一個階段,也是人性在法律當中的體現,今天的我們不好評論當時的法律是對是錯。站在當時的立場上,存在即是合理的,更是合法的。
在與艱難環境的不斷斗爭中,人們的逐漸開發了更高的之力,語言被發展出來,人們開始認識到本人和個性的觀念,認識到了自己與眾不同的地方。此時,正確和公正也被區分開來。所謂正確,是指符合事實、規律、道理或某種公認的標准,與「錯誤」相對。
所謂公正,是一種價值判斷,內含有一定的價值標准。英語中的jus本身就有法的意思,公正以jus為詞根演變而來,也說明了這一點,任何一個社會都有自己的公正標准。因為人類智力的不斷發展和完善,人類終究擺脫了像螞蟻一般形成高度秩序化的命運。
可以通過自我的努力攀登更高級的王國。但是人類始終沒有發展出一套人人都基於本能而遵守的法律,這並不是因為法律本身並不完美甚至正確,而是因為他們能夠通過有目的的活動改變環境對他們的影響。發展是永恆的,從來沒有一成不變的事物。
法律終究要適合不斷變化的客觀存在。也就是說,法律發展一定要伴隨著社會發展。如果沒有私有財產的出現,怎麼會有處理人與人關系的私法?在經濟學的觀點上,每個人都是理性的,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是自私的。人的這種利己的本性,決定了人類社會不可能如螞蟻王國一般。
不論每隻螞蟻的貢獻大小,直接進行財產的平均分配。法律在這時就會作為一種財產分配的智慧出現了。隨著部落的發展和宗祖觀念的產生,類似的私法也越來越完善。總的來說,從來沒有一成不變的東西,法律自身也是不斷發展的。
人絕不會像螞蟻那樣認認真真地守法並服從其社會生活的規則而永不改變。改變法律的能力才是取得進步的源泉。法律是由億萬大眾創造而成的。正如某位先哲所說的,每個人的所作所為應能使他自己的行為規則成為一般的法律,這是一切法律的基礎。
也就是說,法律必然要符合大多數人的利益,只有這樣才能讓大多數人不自覺地遵守踐行。由此也能看出法律的兩大特性,及自由和平等。公民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其自己的意志活動有不受限制的權利,就是法律上所指的自由。
而法律上的平等,意為公民的民事權利能力一律平等,不同的民事主體參與民事關系,適用同一法律,具有平等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