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審計法規總則

審計法規總則

發布時間: 2022-09-26 12:21:09

① 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實施條例(2010修訂)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以下簡稱審計法)的規定,制定本條例。第二條審計法所稱審計,是指審計機關依法獨立檢查被審計單位的會計憑證、會計賬簿、財務會計報告以及其他與財政收支、財務收支有關的資料和資產,監督財政收支、財務收支真實、合法和效益的行為。第三條審計法所稱財政收支,是指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預演算法》和國家其他有關規定,納入預算管理的收入和支出,以及下列財政資金中未納入預算管理的收入和支出:
(一)行政事業性收費;
(二)國有資源、國有資產收入;
(三)應當上繳的國有資本經營收益;
(四)政府舉借債務籌措的資金;
(五)其他未納入預算管理的財政資金。第四條審計法所稱財務收支,是指國有的金融機構、企業事業組織以及依法應當接受審計機關審計監督的其他單位,按照國家財務會計制度的規定,實行會計核算的各項收入和支出。第五條審計機關依照審計法和本條例以及其他有關法律、法規規定的職責、許可權和程序進行審計監督。
審計機關依照有關財政收支、財務收支的法律、法規,以及國家有關政策、標准、項目目標等方面的規定進行審計評價,對被審計單位違反國家規定的財政收支、財務收支行為,在法定職權范圍內作出處理、處罰的決定。第六條任何單位和個人對依法應當接受審計機關審計監督的單位違反國家規定的財政收支、財務收支行為,有權向審計機關舉報。審計機關接到舉報,應當依法及時處理。第二章審計機關和審計人員第七條審計署在國務院總理領導下,主管全國的審計工作,履行審計法和國務院規定的職責。
地方各級審計機關在本級人民政府行政首長和上一級審計機關的領導下,負責本行政區域的審計工作,履行法律、法規和本級人民政府規定的職責。第八條省、自治區人民政府設有派出機關的,派出機關的審計機關對派出機關和省、自治區人民政府審計機關負責並報告工作,審計業務以省、自治區人民政府審計機關領導為主。第九條審計機關派出機構依照法律、法規和審計機關的規定,在審計機關的授權范圍內開展審計工作,不受其他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第十條審計機關編制年度經費預算草案的依據主要包括:
(一)法律、法規;
(二)本級人民政府的決定和要求;
(三)審計機關的年度審計工作計劃;
(四)定員定額標准;
(五)上一年度經費預算執行情況和本年度的變化因素。第十一條審計人員實行審計專業技術資格制度,具體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
審計機關根據工作需要,可以聘請具有與審計事項相關專業知識的人員參加審計工作。第十二條審計人員辦理審計事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申請迴避,被審計單位也有權申請審計人員迴避:
(一)與被審計單位負責人或者有關主管人員有夫妻關系、直系血親關系、三代以內旁系血親或者近姻親關系的;
(二)與被審計單位或者審計事項有經濟利益關系的;
(三)與被審計單位、審計事項、被審計單位負責人或者有關主管人員有其他利害關系,可能影響公正執行公務的。
審計人員的迴避,由審計機關負責人決定;審計機關負責人辦理審計事項時的迴避,由本級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級審計機關負責人決定。第十三條地方各級審計機關正職和副職負責人的任免,應當事先徵求上一級審計機關的意見。第十四條審計機關負責人在任職期間沒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隨意撤換:
(一)因犯罪被追究刑事責任的;
(二)因嚴重違法、失職受到處分,不適宜繼續擔任審計機關負責人的;
(三)因健康原因不能履行職責1年以上的;
(四)不符合國家規定的其他任職條件的。第三章審計機關職責第十五條審計機關對本級人民政府財政部門具體組織本級預算執行的情況,本級預算收入徵收部門徵收預算收入的情況,與本級人民政府財政部門直接發生預算繳款、撥款關系的部門、單位的預算執行情況和決算,下級人民政府的預算執行情況和決算,以及其他財政收支情況,依法進行審計監督。經本級人民政府批准,審計機關對其他取得財政資金的單位和項目接受、運用財政資金的真實、合法和效益情況,依法進行審計監督。

② 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實施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以下簡稱審計法)的規定,制定本條例。第二條審計是審計機關依法獨立檢查被審計單位的會計憑證、會計賬簿、會計報表以及其他與財政收支、財務收支有關的資料和資產,監督財政收支、財務收支真實、合法和效益的行為。第三條接受審計監督的財政收支,是指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預演算法》和國家其他有關規定,納入預算管理的收入和支出,以及預算外資金的收入和支出。
接受審計監督的財務收支,是指國有的金融機構、企業事業單位以及國家規定應當接受審計監督的其他有關單位,按照國家有關財務會計制度的規定,辦理會計事務、進行會計核算、實行會計監督的各種資金的收入和支出。第四條審計機關依照審計法和本條例以及其他有關法律、法規規定的職責、許可權和程序進行審計監督。
審計機關以法律、法規和國家其他有關財政收支、財務收支的規定為審計評價和處理、處罰依據。第五條審計機關對預算執行情況進行審計監督的主要內容:
(一)各級人民政府財政部門按照本級人民代表大會批準的本級預算向本級各部門批復預算的情況、本級預算執行中調整情況和預算收支變化情況;
(二)預算收入徵收部門依照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家其他有關規定徵收預算收入情況;
(三)各級人民政府財政部門按照批準的年度預算和用款計劃、預算級次和程序,撥付本級預算支出資金情況;
(四)國務院財政部門和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財政部門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和財政管理體制,撥付補助下級人民政府預算支出資金和辦理結算情況;
(五)本級各部門執行年度支出預算和財政制度、財務制度以及相關的經濟建設和事業發展情況,有預算收入上繳任務的部門和單位預算收入上繳情況;
(六)各級國庫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辦理預算收入的收納情況和預算支出的撥付情況;
(七)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實行專項管理的預算資金收支情況;
(八)法律、法規規定的預算執行中的其他事項。第六條審計機關對其他財政收支情況進行審計監督的主要內容:
(一)各級人民政府財政部門依照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家其他有關規定,管理和使用預算外資金和財政有償使用資金的情況;
(二)本級各部門依照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家其他有關規定,管理和使用預算外資金的情況;
(三)本級各部門決算和下級政府決算。第二章審計機關和審計人員第七條審計署在國務院總理領導下,主管全國的審計工作,履行審計法和國務院規定的職責。
地方各級審計機關在本級人民政府行政首長和上一級審計機關的領導下,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審計工作,履行法律、法規和本級人民政府規定的職責。第八條省、自治區人民政府設立的地區行政公署審計機關,對地區行政公署和省、自治區人民政府審計機關負責並報告工作,審計業務以省、自治區人民政府審計機關領導為主。第九條審計機關編制履行職責所必需的年度經費預算草案的依據:
(一)法律、法規;
(二)本級人民政府的決定和要求;
(三)審計機關的職責、任務和計劃;
(四)定員定額標准;
(五)上一年度經費預算執行情況和本年度的變化因素。
審計機關履行職責所必需的經費預算,在本級預算中單獨列項,由本級人民政府予以保證。第十條審計人員實行審計專業技術資格制度,具體辦法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
審計機關根據工作需要,可以聘請具有與審計事項相關專業知識的人員參加審計工作。第十一條審計人員辦理審計事項,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自行迴避;被審計單位有權申請審計人員迴避:
(一)與被審計單位負責人和有關主管人員之間有夫妻關系、直系血親關系、三代以內旁系血親以及近姻親關系的;
(二)與被審計單位或者審計事項有經濟利益關系的;
(三)與被審計單位或者審計事項有其他利害關系,可能影響公正執行公務的。
審計人員的迴避,由審計機關負責人決定;審計機關負責人的迴避,由本級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級審計機關負責人決定。第十二條地方各級審計機關正職和副職負責人的任免,應當事先徵求上一級審計機關的意見。

③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審計基本准則(2000)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規范審計工作,保證審計質量,明確審計責任,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以下簡稱《審計法》)及其實施條例,制定本准則。第二條本准則是規范審計機關及其審計人員依法辦理審計事項時應當遵循的行為規范,是衡量審計質量的基本尺度。第三條審計機關依法對國務院各部門和地方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門的財政收支,國有的金融機構和企業事業組織的財務收支,以及其他依法應當接受審計的財政收支、財務收支的真實、合法、效益進行審計監督時,適用本准則。第四條審計機關應當依照《審計法》及其實施條例,以及其他有關法律、法規規定的職責、許可權和程序,獨立行使審計監督權。
審計機關辦理審計事項必須由具備相應的資格和業務能力的審計人員承擔。第五條審計機關實施審計後,應當以法律、法規和國家其他有關財政收支、財務收支的規定為審計評價和處理、處罰依據,出具審計意見書、作出審計決定。第二章一般准則第六條一般准則是審計機關及其審計人員應當具備的基本資格條件和職業要求。第七條審計機關辦理審計事項,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獨立的審計組和具備相應業務能力的審計人員;
(二)法定的職責和許可權;
(三)健全的審計質量控制制度和執法過錯責任追究制度;
(四)必需的經費保證。第八條承辦審計業務的審計人員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熟悉有關的法律、法規和政策;
(二)掌握審計及相關專業知識;
(三)有一定的審計或者其他相關專業工作經驗;
(四)具有調查研究、綜合分析、專業判斷和文字表達能力。第九條審計機關和審計人員辦理審計事項,應當客觀公正,實事求是,保持應有的獨立性和職業謹慎。第十條審計機關和審計人員不得參與被審計單位的行政或者經營管理活動。在審計過程中,必須遵守有關廉政紀律的規定。第十一條審計人員辦理審計事項,與被審計單位或者審計事項有直接利害關系的,應當迴避。第十二條審計人員應當保持嚴謹的職業態度,保守其在執行業務中知悉的國家秘密和商業秘密。在執行業務中取得的相關資料不得用於與審計工作無關的目的。第十三條審計機關錄用的審計人員,應當經過專業培訓,考核合格後才能承辦審計業務。
審計機關應當建立和實施繼續教育、培訓制度,保證審計人員具有較高的政治素質、必要的專業知識和業務能力。第十四條審計署和省級審計機關應當建立審計專業技術資格考試、評審制度。第三章作業准則第十五條作業准則是審計機關和審計人員在審計計劃、准備和實施階段應當遵循的行為規范。第十六條審計機關根據法律、法規和國家其他有關規定,按照上級審計機關和本級人民政府規定的職責,確定審計工作重點,編制年度審計項目計劃。
地方審計機關的年度審計項目計劃,應當報送上一級審計機關備案。第十七條審計機關根據年度審計項目計劃確定的審計事項,選派審計人員組成審計組,並指定審計組組長。審計組實行審計組組長或者主審負責制。第十八條審計組在實施審計前應當熟悉與審計事項有關的法律、法規和政策,了解被審計單位的基本情況,編制審計方案。
編制審計方案應當運用重要性原則、謹慎性原則,在評估審計風險的基礎上,圍繞審計目標確定審計的范圍、內容、方法和步驟。第十九條審計方案經審計組所在部門領導審核,報審計機關主管領導批准後,由審計組負責實施。第二十條審計機關應當在實施審計三日前,向被審計單位送達單位通知書。第二十一條審計機關應當建立健全承諾制度。
審計機關向被審計單位送達審計通知書時,應當書面要求被審計單位法定代表人和財務主管人員就與審計事項有關的會計資料的真實、完整和其他相關情況作出承諾。在審計過程中,審計組還可以根據情況向被審計單位提出書面承諾要求。
審計組及其審計人員應當將被審計單位交回的承諾書作為審計證據編入審計工作底稿。第二十二條審計組實施審計時,應當深入調查了解被審計單位的情況,對其內部控制制度進行測試,以進一步確定審計重點和審計方法。必要時,可以按照規定及時修改審計方案。第二十三條審計組和審計人員實施審計時,可以利用經核實確認後的內部審計機構或者社會審計機構的審計結果。

④ 內部審計基本准則具體有哪些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規范內部審計工作,明確內部審計機構和人員的責任,提高內部審計工作的質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內部審計條例》及相關法律法規制定本准則。

第二條 本准則所稱內部審計,是在組織內部的一種獨立客觀的監督和評價活動,它通過審查和評價經營活動及內部控制的真實性、合法性和有效性來促進組織目標的實現。

第三條 本准則適用於各類組織的內部審計機構與人員,及其從事的全部審計活動。

第二章 一般准則

第四條 一般准則是指內部審計機構的設立及其職權、內部審計人員應當具備的基本資格條件和職業的要求。

第五條 內部審計機構設置應考慮組織性質、規模、內部治理結構以及相關法令的規定,並配備一定數量的內部審計人員。

第六條 內部審計機構應在其內部建立嚴格的質量控制制度,並積極了解、參與組織內部控制制度的建設。

第七條 內部審計人員應具備專門學識及業務能力,熟悉本組織的經營活動和內部控制,並不斷通過後續教育來保持這種專業勝任能力。

第八條 內部審計人員應當遵循職業道德規范,並以應有的職業謹慎態度執行審計業務。

第九條 內部審計機構和人員應保持其獨立性和客觀性,不得參與被審計單位的任何實際經營管理活動。

第十條 內部審計人員應具有人際交往的基本技能,能以恰當的方式與他人進行有效的溝通。

第三章 作業准則

第十一條 作業准則是內部審計機構和人員在審計計劃、審計准備和審計實施階段應遵循的行為規范。

第十二條 內部審計人員在審計過程中,應充分考慮重要性與審計風險。

第十三條 內部審計人員應考慮組織的風險及管理的需要,制定審計計劃,對審計工作做出合理安排,並報經主管領導批准後實施。

第十四條 內部審計人員在實施審計前,應向被審計單位送達審計通知書,並做好必要的審計准備工作。

第十五條 內部審計人員應深入調查了解被審單位的情況,對其經營活動及內部控制的真實性、合法性和有效性進行測試。

第十六條 內部審計人員可以運用座談、檢查、抽樣和分析性程序等審計方法,獲取充分、相關、可靠的審計證據,以支持審計結論和審計建議。

第十七條 內部審計人員在審計過程中應積極利用計算機進行輔助審計。在計算機信息系統下進行審計,不應改變審計計劃確定的目標和范圍。

第十八條 內部審計人員應把收集和評價的審計證據及形成的審計結論和審計建議,記錄於審計工作底稿。

第四章 報告准則

第十九條 報告准則是內部審計人員反映審計結果,出具審計報告,以及內部審計負責人批准和報送審計報告時應遵循的行為規范。

第二十條 內部審計人員應於審計實施結束後,出具審計報告。內部審計報告的編制必須以審計結果為依據,做到客觀、准確、清晰、完整且富有建設性。

第二十一條 內部審計報告應說明審計目的、范圍、結論和建議,並可以包括被審計單位負責人對審計結論和建議的意見。

第二十二條 內部審計報告應聲明系按照中國內部審計准則的規定辦理,若有未遵循該准則的情形,審計報告應對其做出解釋和說明。

第二十三條 內部審計機構應建立內部審計報告的審核制度。內部審計負責人應審查審計證據是否充分、相關、可靠,審計報告表述是否清晰,審計結論是否合理,審計建議是否可行。

第二十四條 內部審計機構在內部審計報告經主管領導批准後,應向被審單位下達審計意見書或審計決定書。

第二十五條 內部審計機構的審計報告是對被審計單位經營活動及內部控制的真實性、合法性和有效性的相對保證。

第二十六條 內部審計人員應進行後續審計,以確保審計報告所提出的審計結論和建議得到有效實施。

第五章 內部管理准則

第二十七條 內部管理准則是內部審計機構負責人管理內部審計工作,充分利用審計資源,履行內部審計職責,實現審計工作目標的規范。

第二十八條 內部審計機構負責人應確定年度審計工作目標,制定年度審計工作計劃,編制人力資源計劃和財務預算。

第二十九條 內部審計機構負責人應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內部審計條例》和中國內部審計准則,結合本組織的實際情況,制定審計工作手冊,以指導內部審計人員的工作,並作為監督、檢查的依據。

第三十條 內部審計機構負責人應建立內部激勵制度,對內部審計人員的工作進行監督、考核,評價其工作業績。

第三十一條 內部審計機構負責人應保持與國家審計機關的聯系,依法接受國家審計機關的監督和指導;應保持與民間審計組織的協調,並評價其工作效率。

第六章 附則

第三十二條 本准則由中國內部審計師協會負責解釋,審計署頒布。

第三十三條 本准則自****年*月*日起施行。

⑤ 國家審計准則

法律分析:國家審計准則包括3個層次:國家審計基本准則、通用審計准則、專業審計准則和審計指南。審計基本准則是政府審計准則的總綱,由總則、一般准則、作業准則、報告准則、處理處罰准則和附則組成。基本准則是我國政府審計機關和人員進行政府審計必須遵照執行的規范。政府審計具體准則依據基本准則制定的,是我國政府審計機關和人員進行政府審計必須遵循的具體規范。我國目前已經發布並實施的政府審計具體准則有:審計方案准則、審計事項測評准則、審計證據准則、審計工作底稿准則、內部控制評價准則、審計抽樣准則、審計報告編制准則、分析性復核程序准則、審計復核准則、審計檔案准則、審計處理處罰准則、審計行政復議准則等。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審計准則》 第二條 本准則是審計機關和審計人員履行法定審計職責的行為規范,是執行審計業務的職業標准,是評價審計質量的基本尺度。

⑥ 審計法律法規有哪些

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1994年8月31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九次會議通過,根據2006年2月28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的決定》修正)

目錄

第一章總則
第二章審計機關和審計人員第三章審計機關職責
第四章審計機關許可權
第五章審計程序第六章法律責任
第七章附則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了加強國家的審計監督,維護國家財政經濟秩序,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促進廉政建設,保障國民經濟和社會健康發展,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國家實行審計監督制度。國務院和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設立審計機關。
國務院各部門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門的財政收支,國有的金融機構和企業事業組織的財務收支,以及其他依照本法規定應當接受審計的財政收支、財務收支,依照本法規定接受審計監督。
審計機關對前款所列財政收支或者財務收支的真實、合法和效益,依法進行審計監督。
第三條審計機關依照法律規定的職權和程序,進行審計監督。
審計機關依據有關財政收支、財務收支的法律、法規和國家其他有關規定進行審計評價,在法定職權范圍內作出審計決定。
第四條國務院和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每年向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提出審計機關對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的審計工作報告。審計工作報告應當重點報告對預算執行的審計情況。必要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可以對審計工作報告作出決議。
國務院和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將審計工作報告中指出的問題的糾正情況和處理結果向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報告。
第五條審計機關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計監督權,不受其他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
第六條審計機關和審計人員辦理審計事項,應當客觀公正,實事求是,廉潔奉公,保守秘密。

第二章審計機關和審計人員

第七條國務院設立審計署,在國務院總理領導下,主管全國的審計工作。審計長是審計署的行政首長。
第八條省、自治區、直轄市、設區的市、自治州、縣、自治縣、不設區的市、市轄區的人民政府的審計機關,分別在省長、自治區主席、市長、州長、縣長、區長和上一級審計機關的領導下,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審計工作。
第九條地方各級審計機關對本級人民政府和上一級審計機關負責並報告工作,審計業務以上級審計機關領導為主。
第十條審計機關根據工作需要,經本級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在其審計管轄范圍內設立派出機構。
派出機構根據審計機關的授權,依法進行審計工作。
第十一條審計機關履行職責所必需的經費,應當列入財政預算,由本級人民政府予以保證。
第十二條審計人員應當具備與其從事的審計工作相適應的專業知識和業務能力。
第十三條審計人員辦理審計事項,與被審計單位或者審計事項有利害關系的,應當迴避。
第十四條審計人員對其在執行職務中知悉的國家秘密和被審計單位的商業秘密,負有保密的義務。
第十五條審計人員依法執行職務,受法律保護。
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拒絕、阻礙審計人員依法執行職務,不得打擊報復審計人員。
審計機關負責人依照法定程序任免。審計機關負責人沒有違法失職或者其他不符合任職條件的情況的,不得隨意撤換。
地方各級審計機關負責人的任免,應當事先徵求上一級審計機關的意見。

第三章審計機關職責

第十六條審計機關對本級各部門(含直屬單位)和下級政府預算的執行情況和決算以及其他財政收支情況,進行審計監督。
第十七條審計署在國務院總理領導下,對中央預算執行情況和其他財政收支情況進行審計監督,向國務院總理提出審計結果報告。
地方各級審計機關分別在省長、自治區主席、市長、州長、縣長、區長和上一級審計機關的領導下,對本級預算執行情況和其他財政收支情況進行審計監督,向本級人民政府和上一級審計機關提出審計結果報告。
第十八條審計署對中央銀行的財務收支,進行審計監督。
審計機關對國有金融機構的資產、負債、損益,進行審計監督。
第十九條審計機關對國家的事業組織和使用財政資金的其他事業組織的財務收支,進行審計監督。
第二十條審計機關對國有企業的資產、負債、損益,進行審計監督。
第二十一條對國有資本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導地位的企業、金融機構的審計監督,由國務院規定。
第二十二條審計機關對政府投資和以政府投資為主的建設項目的預算執行情況和決算,進行審計監督。
第二十三條審計機關對政府部門管理的和其他單位受政府委託管理的社會保障基金、社會捐贈資金以及其他有關基金、資金的財務收支,進行審計監督。
第二十四條審計機關對國際組織和外國政府援助、貸款項目的財務收支,進行審計監督。
第二十五條審計機關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對國家機關和依法屬於審計機關審計監督對象的其他單位的主要負責人,在任職期間對本地區、本部門或者本單位的財政收支、財務收支以及有關經濟活動應負經濟責任的履行情況,進行審計監督。
第二十六條除本法規定的審計事項外,審計機關對其他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由審計機關進行審計的事項,依照本法和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進行審計監督。
第二十七條審計機關有權對與國家財政收支有關的特定事項,向有關地方、部門、單位進行專項審計調查,並向本級人民政府和上一級審計機關報告審計調查結果。
第二十八條審計機關根據被審計單位的財政、財務隸屬關系或者國有資產監督管理關系,確定審計管轄范圍。
審計機關之間對審計管轄范圍有爭議的,由其共同的上級審計機關確定。
上級審計機關可以將其審計管轄范圍內的本法第十八條第二款至第二十五條規定的審計事項,授權下級審計機關進行審計;上級審計機關對下級審計機關審計管轄范圍內的重大審計事項,可以直接進行審計,但是應當防止不必要的重復審計。
第二十九條依法屬於審計機關審計監督對象的單位,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建立健全內部審計制度;其內部審計工作應當接受審計機關的業務指導和監督。
第三十條社會審計機構審計的單位依法屬於審計機關審計監督對象的,審計機關按照國務院的規定,有權對該社會審計機構出具的相關審計報告進行核查。

第四章審計機關許可權

第三十一條審計機關有權要求被審計單位按照審計機關的規定提供預算或者財務收支計劃、預算執行情況、決算、財務會計報告,運用電子計算機儲存、處理的財政收支、財務收支電子數據和必要的電子計算機技術文檔,在金融機構開立賬戶的情況,社會審計機構出具的審計報告,以及其他與財政收支或者財務收支有關的資料,被審計單位不得拒絕、拖延、謊報。
被審計單位負責人對本單位提供的財務會計資料的真實性和完整性負責。
第三十二條審計機關進行審計時,有權檢查被審計單位的會計憑證、會計賬簿、財務會計報告和運用電子計算機管理財政收支、財務收支電子數據的系統,以及其他與財政收支、財務收支有關的資料和資產,被審計單位不得拒絕。
第三十三條審計機關進行審計時,有權就審計事項的有關問題向有關單位和個人進行調查,並取得有關證明材料。有關單位和個人應當支持、協助審計機關工作,如實向審計機關反映情況,提供有關證明材料。
審計機關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審計機關負責人批准,有權查詢被審計單位在金融機構的賬戶。
審計機關有證據證明被審計單位以個人名義存儲公款的,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審計機關主要負責人批准,有權查詢被審計單位以個人名義在金融機構的存款。
第三十四條審計機關進行審計時,被審計單位不得轉移、隱匿、篡改、毀棄會計憑證、會計賬簿、財務會計報告以及其他與財政收支或者財務收支有關的資料,不得轉移、隱匿所持有的違反國家規定取得的資產。
審計機關對被審計單位違反前款規定的行為,有權予以制止;必要時,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審計機關負責人批准,有權封存有關資料和違反國家規定取得的資產;對其中在金融機構的有關存款需要予以凍結的,應當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請。
審計機關對被審計單位正在進行的違反國家規定的財政收支、財務收支行為,有權予以制止;制止無效的,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審計機關負責人批准,通知財政部門和有關主管部門暫停撥付與違反國家規定的財政收支、財務收支行為直接有關的款項,已經撥付的,暫停使用。
審計機關採取前兩款規定的措施不得影響被審計單位合法的業務活動和生產經營活動。
第三十五條審計機關認為被審計單位所執行的上級主管部門有關財政收支、財務收支的規定與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應當建議有關主管部門糾正;有關主管部門不予糾正的,審計機關應當提請有權處理的機關依法處理。
第三十六條審計機關可以向政府有關部門通報或者向社會公布審計結果。
審計機關通報或者公布審計結果,應當依法保守國家秘密和被審計單位的商業秘密,遵守國務院的有關規定。
第三十七條審計機關履行審計監督職責,可以提請公安、監察、財政、稅務、海關、價格、工商行政管理等機關予以協助。

第五章審計程序

第三十八條審計機關根據審計項目計劃確定的審計事項組成審計組,並應當在實施審計三日前,向被審計單位送達審計通知書;遇有特殊情況,經本級人民政府批准,審計機關可以直接持審計通知書實施審計。
被審計單位應當配合審計機關的工作,並提供必要的工作條件。
審計機關應當提高審計工作效率。
第三十九條審計人員通過審查會計憑證、會計賬簿、財務會計報告,查閱與審計事項有關的文件、資料,檢查現金、實物、有價證券,向有關單位和個人調查等方式進行審計,並取得證明材料。
審計人員向有關單位和個人進行調查時,應當出示審計人員的工作證件和審計通知書副本。
第四十條審計組對審計事項實施審計後,應當向審計機關提出審計組的審計報告。審計組的審計報告報送審計機關前,應當徵求被審計對象的意見。被審計對象應當自接到審計組的審計報告之日起十日內,將其書面意見送交審計組。審計組應當將被審計對象的書面意見一並報送審計機關。
第四十一條審計機關按照審計署規定的程序對審計組的審計報告進行審議,並對被審計對象對審計組的審計報告提出的意見一並研究後,提出審計機關的審計報告;對違反國家規定的財政收支、財務收支行為,依法應當給予處理、處罰的,在法定職權范圍內作出審計決定或者向有關主管機關提出處理、處罰的意見。
審計機關應當將審計機關的審計報告和審計決定送達被審計單位和有關主管機關、單位。審計決定自送達之日起生效。
第四十二條上級審計機關認為下級審計機關作出的審計決定違反國家有關規定的,可以責成下級審計機關予以變更或者撤銷,必要時也可以直接作出變更或者撤銷的決定。

第六章法律責任

第四十三條被審計單位違反本法規定,拒絕或者拖延提供與審計事項有關的資料的,或者提供的資料不真實、不完整的,或者拒絕、阻礙檢查的,由審計機關責令改正,可以通報批評,給予警告;拒不改正的,依法追究責任。
第四十四條被審計單位違反本法規定,轉移、隱匿、篡改、毀棄會計憑證、會計賬簿、財務會計報告以及其他與財政收支、財務收支有關的資料,或者轉移、隱匿所持有的違反國家規定取得的資產,審計機關認為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應當給予處分的,應當提出給予處分的建議,被審計單位或者其上級機關、監察機關應當依法及時作出決定,並將結果書面通知審計機關;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四十五條對本級各部門(含直屬單位)和下級政府違反預算的行為或者其他違反國家規定的財政收支行為,審計機關、人民政府或者有關主管部門在法定職權范圍內,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區別情況採取下列處理措施:
(一)責令限期繳納應當上繳的款項;
(二)責令限期退還被侵佔的國有資產;
(三)責令限期退還違法所得;
(四)責令按照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的有關規定進行處理;
(五)其他處理措施。
第四十六條對被審計單位違反國家規定的財務收支行為,審計機關、人民政府或者有關主管部門在法定職權范圍內,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區別情況採取前條規定的處理措施,並可以依法給予處罰。
第四十七條審計機關在法定職權范圍內作出的審計決定,被審計單位應當執行。
審計機關依法責令被審計單位上繳應當上繳的款項,被審計單位拒不執行的,審計機關應當通報有關主管部門,有關主管部門應當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予以扣繳或者採取其他處理措施,並將結果書面通知審計機關。
第四十八條被審計單位對審計機關作出的有關財務收支的審計決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
被審計單位對審計機關作出的有關財政收支的審計決定不服的,可以提請審計機關的本級人民政府裁決,本級人民政府的裁決為最終決定。
第四十九條被審計單位的財政收支、財務收支違反國家規定,審計機關認為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應當給予處分的,應當提出給予處分的建議,被審計單位或者其上級機關、監察機關應當依法及時作出決定,並將結果書面通知審計機關。
第五十條被審計單位的財政收支、財務收支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五十一條報復陷害審計人員的,依法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五十二條審計人員濫用職權、徇私舞弊、玩忽職守或者泄露所知悉的國家秘密、商業秘密的,依法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七章附則

第五十三條中國人民解放軍審計工作的規定,由中央軍事委員會根據本法制定。
第五十四條本法自1995年1月1日起施行。1988年11月30日國務院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條例》同時廢止。

⑦ 江西省審計條例(2018修正)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加強審計監督,規范審計行為,維護財政經濟秩序和社會公共利益,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促進廉政建設,保障國民經濟和社會健康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等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省審計機關開展審計監督活動,適用本條例。第三條各級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門的財政收支,地方國有、國有資本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導地位的企業、金融機構和事業組織的財務收支,以及其他依法應當接受審計的財政收支、財務收支,依照本條例規定接受審計監督。

審計機關對前款所列財政收支或者財務收支的真實、合法和效益,依法進行審計監督。第四條審計機關對地方國家機關和依法屬於審計機關審計監督對象的其他單位的主要負責人,在任職期間的經濟責任審計,按照國家和省有關規定執行。第五條審計機關根據工作需要,經本級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在其審計管轄范圍內財政收支、財務收支較大的地區或者重點部門、單位設立派出機構。

派出機構根據審計機關的授權,依法進行審計工作。第六條審計機關應當加強績效審計,對被審計單位配置、使用、利用財政資金和公共資源的經濟性、效率性和效果性進行審計評價。第七條依法屬於審計機關審計監督對象的單位的內部審計工作,應當接受審計機關的業務指導和監督。

審計機關依法進行審計或者專項審計調查時,有權對社會審計機構出具的相關審計報告進行核查,發現有違法等情況的,應當移送有關主管機關依法追究責任。第八條審計機關依照法律、法規規定獨立行使審計監督權,不受其他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第九條審計機關和審計人員辦理審計事項,應當客觀公正,實事求是,廉潔奉公,保守秘密,並依法接受監督。

審計人員執行審計業務,應當具備與其從事的審計工作相適應的專業知識和業務能力。第十條審計機關履行職責所必需的經費,應當列入財政預算,由本級人民政府予以保證。未列入年度財政預算安排的本級人民政府交辦的特定審計事項,審計機關可以提出專項經費申請,由本級人民政府財政部門按照規定予以安排。第二章審計對象與審計內容第一節財政收支審計第十一條審計機關對本級人民政府財政部門具體組織本級預算執行的情況,本級預算收入徵收部門徵收預算收入的情況,與本級人民政府財政部門直接發生預算繳款、撥款關系的部門、單位的預算執行情況和決算,下級人民政府的預算執行情況和決算,以及其他財政收支情況,依法進行審計監督。

經本級人民政府批准,審計機關對其他取得財政資金的單位和項目接受、運用財政資金的真實、合法和效益情況,依法進行審計監督。第十二條審計機關對本級預算收支執行情況進行審計監督,包括下列內容:

(一)財政部門按照本級人民代表大會批準的本級預算向本級各部門(含直屬單位)批復預算的情況、本級預算執行中調整情況和預算收支變化情況;

(二)預算收入徵收部門依照法律、法規的規定和國家、省人民政府的其他有關規定徵收預算收入情況;

(三)財政部門按照批準的年度預算、用款計劃,以及規定的預算級次和程序,撥付本級預算支出資金情況;

(四)財政部門依照法律、法規的規定和財政管理體制,撥付和管理政府間財政轉移支付資金情況以及辦理結算、結轉情況;

(五)本級各部門(含直屬單位)執行年度預算情況;

(六)國庫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辦理地方預算收入的收納、劃分、留解情況和預算支出資金的撥付情況;

(七)按照國家和省有關規定實行專項管理的預算資金收支情況;

(八)政府性債務資金的管理、使用和績效情況;

(九)法律、法規和規章規定的其他預算執行情況。第十三條審計機關對本級未納入預算管理的下列其他財政收支情況,依法進行審計監督:

(一)財政部門管理和使用的財政資金中未納入預算管理的收支情況;

(二)本級各部門管理和使用的財政資金中未納入預算管理的收支情況;

(三)法律、法規和規章規定的其他情況。第十四條審計機關對與本級人民政府財政部門直接發生預算繳款、撥款關系的部門、單位的預算執行情況和決算,以及其他財政收支情況進行審計監督,包括下列內容:

(一)預算經費收支、結余和專項資金的管理、使用情況;

(二)各項行政事業性收費、罰沒收入、經營收入和其他收入的真實性、合法性及其管理情況;

(三)國有資產的管理和使用情況;

(四)資金使用績效情況;

(五)與財政收支相關的業務活動情況;

(六)法律、法規和規章規定的其他情況。

⑧ 審計機關審計項目質量控制辦法(試行)

第一章 總則第一條 為了規范審計行為,提高審計質量,明確審計責任,根據審計法及其他有關審計法規,制定本辦法。第二條 審計機關依法對國務院各部門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門的財政收支、國有金融機構和企業事業組織的財務收支,以及其他依法應當接受審計的財政收支、財務收支的真實、合法、效益進行審計監督時,應當遵守本辦法。第三條 審計機關實施審計項目時,對編制審計方案、收集審計證據、編寫審計日記和審計工作底稿、出具審計報告、歸集審計檔案等全過程實行質量控制。第四條 審計機關實行審計項目質量責任評估和追究制度,依據有關審計法規、國家審計准則和本辦法評估審計項目質量,追究有關人員對審計項目質量應承擔的責任。第五條 審計機關制定年度審計項目計劃時,應當考慮審計項目的時間、經費和人員要求,為審計項目質量控制提供保障。第二章 審計方案的質量控制第六條 審計機關和審計組在實施審計前,應當編制審計工作方案和審計實施方案。
審計機關統一組織由不同級次審計機關或多個審計組參加的行業審計、專項資金審計或者其他統一審計項目時,應當編制審計工作方案。
審計組具體承辦審計項目或者實施單個審計項目時,應當編制審計實施方案。第七條 審計機關和審計組在編制審計實施方案前,應當根據審計項目的規模和性質,安排適當的人員和時間,對被審計單位的有關情況進行審前調查。第八條 審前調查應當了解被審計單位下列基本情況:
(一)經濟性質、管理體制、機構設置、人員編制情況;
(二)財政、財務隸屬關系或者國有資產監督管理關系;
(三)職責范圍或者經營范圍;
(四)財務會計機構及其工作情況;
(五)相關的內部控制及其執行情況;
(六)重大會計政策選用及變動情況;
(七)以往接受審計情況;
(八)其他需要了解的情況。第九條 審前調查應當收集與審計項目有關的下列資料:
(一)法律、法規、規章和政策;
(二)銀行賬戶、會計報表及其他有關會計資料;
(三)重要會議記錄和有關文件;
(四)審計檔案資料;
(五)電子數據、數據結構文檔;
(六)其他需要收集的資料。第十條 審前調查可以根據需要選擇下列方式:
(一)到被審計單位調查了解情況;
(二)對被審計單位進行試審;
(三)查閱相關資料;
(四)走訪上級主管部門、有關監管部門、組織人事部門及其他相關部門;
(五)其他方式。第十一條 審前調查一般在送達審計通知書之前進行,必要時,可以向被審計單位送達審計通知書後進行審前調查。第十二條 審計工作方案的主要內容包括:
(一)審計工作目標;
(二)審計范圍;
(三)審計對象;
(四)審計內容與重點;
(五)審計組織與分工;
(六)工作要求。
審計工作方案應當具有指導性。第十三條 審計工作方案由審計機關業務部門具體負責編制,報審計機關分管領導批准,並下達到具體承擔審計任務的下級審計機關或者審計組實施。
重要審計項目的審計工作方案應當經審計機關審計業務會議審定。第十四條 審計實施方案的主要內容包括:
(一)編制的依據;
(二)被審計單位的名稱和基本情況;
(三)審計目標;
(四)重要性水平的確定和審計風險的評估;
(五)審計的范圍、內容、重點以及對審計目標有重要影響的審計事項的審計步驟和方法;
(六)預定的審計工作起止時間;
(七)審計組組長、審計組成員及其分工;
(八)編制的日期;
(九)其他有關內容。第十五條 審計實施方案的審計目標是指審計組辦理審計項目所要完成的任務。
確定審計目標時,應當考慮下列因素:
(一)法律、法規、規章的規定及相關政策;
(二)政府、審計機關、有關部門對審計項目的要求;
(三)被審計單位的有關情況;
(四)審計組成員的業務能力、審計經驗;
(五)審計的時間和經費預算;
(六)其他需要考慮的因素。
審計實施方案應當將審計工作方案的審計工作目標具體化。第十六條 審計組應當分析被審計單位有關情況,確定重要性水平和評估審計風險,圍繞審計目標確定審計的范圍、內容和重點。
審計組應當對被審計單位內部控制進行初步評價,確定是否依賴內部控制。依賴內部控制的,要對內部控制進行符合性測試。在內部控制測評的基礎上,對被審計單位財政收支、財務收支的業務活動或者會計報表項目進行實質性測試;不依賴內部控制的,在實施審計時直接對被審計單位財政收支、財務收支的業務活動或者會計報表項目進行實質性測試。
對規模較小或者業務簡單的審計項目,可以直接確定實質性測試的范圍、內容和重點。

⑨ 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加強對財政、財務收支以及經濟活動的審計監督,嚴肅財經法紀,提高經濟效益,加強宏觀控制和管理,保障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順利進行,制定本條例。第二條國家設立審計機關,實行審計監督制度。
審計機關對本級人民政府各部門、下級人民政府、國家金融機構、全民所有制企業事業單位以及其他有國家資產單位的財政、財務收支的真實、合法、效益,進行審計監督。第三條審計機關依照國家法律、法規和政策的規定,進行審計監督。
審計機關依法獨立行使審計監督權,不受其他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
審計機關作的審計結論和決定,被審計單位和有關人員必須執行。審計結論和決定涉及其他有關單位的,有關單位應當協助執行。第四條審計機關實行雙重領導體制,對本級人民政府和上一級審計機關負責並報告工作,審計業務以上級審計機關領導為主。第五條屬於國家審計范圍、審計機關未設立派出機構的單位,可以根據需要設立內部審計機構或者審計工作人員,實行內部審計制度。第六條依法成立的社會審計組織,可以接受委託開展審計查證和咨詢服務業務。第二章審計機關和審計工作人員第七條國務院設立審計署。審計署是國家最高審計機關。在國務院總理領導下,組織領導全國的審計工作,負責審計署審計范圍內的審計事項。第八條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設立審計機關。地方各級審計機關分別在省長、自治區主席、市長、州長、縣長、區長和上一級審計機關的領導下,組織領導本行政區的審計工作,負責本級審計機關審計范圍內的審計事項。第九條審計機關根據工作需要可以在重點地區、部門設立派出機構,進行審計監督。第十條各級審計機關的領導人員,依照幹部管理許可權的規定任免。地方各級審計機關負責人(包括正職和副職)的任免,應當事前徵得一級審計機關的同意。第十一條審計工作人員應當依法審計、忠於職守、堅持原則、客觀公正、廉潔奉公、保守秘密。
審計工作人員依法行使職權,受法律保護,任何人不得打擊報復。第三章審計機關的主要任務第十二條審計機關對下列單位的財政、財務收支進行審計監督:
(一)本級人民政府各部門和下級人民政府;
(二)國家金融機構;
(三)全民所有制企業事業單位和基本建設單位;
(四)國家給予財政撥款或者補貼的其他單位;
(五)有國家資產的中外合資經營企業、中外合作經營企業、國內聯營企業和其他企業;
(六)國家法律、法規規定應當進行審計監督的其他單位。第十三條審計機關對前條所列單位的下列事項,進行審計監督:
(一)財政預算的執行和財政決算;
(二)信貸計劃的執行及其結果;
(三)財務計劃的執行和決算;
(四)基本建設和更新改造項目的財務收支;
(五)國家資產的管理情況;
(六)預算外資金的收支;
(七)借用國外資金、接受國際援助項目的財務收支;
(八)與財政、財務收支有關的各項經濟活動及其經濟效益;
(九)嚴重侵佔國家資產、嚴重損失浪費等損害國家經濟利益行為;
(十)全民所有制承包經營責任的有關審計事項;
(十一)國家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審計事項。第十四條各級審計機關根據國家財政體制,按被審計單位的財政、財務隸屬關系,確定審計范圍。
上級審計機關可以將其審計范圍內的事項,授權下級審計機關進行審計;下級審計機關審計范圍內的重大審計事項,上級審計機關可以直接審計。
審計機關可以將其審計范圍內的事項,委託內部審計機構、社會審計組織進行審計。第四章審計機關的主要職權第十五條審計機關在審計過程中有下列監督檢查權:
(一)要求被審計單位報送財政預算、財務計劃、決算、會計報表以及有關資料;
(二)檢查被審計單位的有關帳目,資產,查閱有關文件資料,參加被被審計單位的有關會議;
(三)對審計中的有關事項,向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和有關人員進行調查,上述單位和人員應當提供有關資料及證明材料;
(四)對正在進行的嚴重損害國家利益、違反財經法規行為,提請有關主管部門作出臨時的制止決定。制止無效時,通知財政部門或者銀行暫停撥付有關款項;
(五)對阻撓、破壞審計工作的被審計單位,可以採取封存有關帳冊、資產等臨時措施。

⑩ 經濟責任審計規定實施細則

《經濟責任審計規定實施細則》分總則、審計對象、審計內容、審計評價、審計 報告 、審計結果運用、組織領導和審計實施、附則8章60條,自印發之日起施行。下面我為大家分享的經濟責任審計規定實施細則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經濟責任審計規定實施細則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健全和完善經濟責任審計制度,規范經濟責任審計行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實施條例》、《黨政主要領導幹部和國有企業領導人員經濟責任審計規定》(中辦發〔2010〕32號,以下簡稱兩辦《規定》)和有關法律法規,以及幹部管理監督的有關規定,制定本細則。

第二條本細則所稱經濟責任審計,是指審計機關依法依規對黨政主要領導幹部和國有企業領導人員經濟責任履行情況進行監督、評價和鑒證的行為。

第三條經濟責任審計應當以促進領導幹部推動本地區、本部門(系統)、本單位科學發展為目標,以領導幹部任職期間本地區、本部門(系統)、本單位財政收支、財務收支以及有關經濟活動的真實、合法和效益為基礎,重點檢查領導幹部守法、守紀、守規、盡責情況,加強對領導幹部行使權力的制約和監督,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第四條領導幹部履行經濟責任的情況,應當依法依規接受審計監督。經濟責任審計應當堅持任中審計與離任審計相結合,對重點地區(部門、單位)、關鍵崗位的領導幹部任期內至少審計一次。

第二章審計對象

第五條兩辦《規定》第二條所稱黨政主要領導幹部,是指地方各級黨委、政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中央和地方各級黨政工作部門、事業單位和人民團體等單位的黨委(含黨組、黨工委,以下統稱黨委)正職領導幹部和行政正職領導幹部,包括主持工作一年以上的副職領導幹部。

第六條兩辦《規定》第二條所稱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主要領導幹部經濟責任審計的對象包括:

(一)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自治州、設區的市,縣、自治縣、不設區的市、市轄區,以及鄉、民族鄉、鎮的主要領導幹部;

(二)行政公署、街道辦事處、區公所等履行政府職能的政府派出機關的主要領導幹部;

(三)政府設立的開發區、新區等的主要領導幹部。

第七條兩辦《規定》第二條所稱地方各級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主要領導幹部經濟責任審計的對象包括地方各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的黨政主要領導幹部。

第八條兩辦《規定》第二條所稱黨政工作部門、事業單位和人民團體等單位黨政主要領導幹部經濟責任審計的對象包括:

(一)中央黨政工作部門、事業單位和人民團體等單位的主要領導幹部;

(二)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的工作部門、事業單位和人民團體等單位的主要領導幹部;

(三)履行政府職能的政府派出機關的工作部門、事業單位、人民團體等單位的主要領導幹部;

(四)政府設立的開發區、新區等的工作部門、事業單位、人民團體等單位的主要領導幹部;

(五)上級領導幹部兼任有關部門、單位的正職領導幹部,且不實際履行經濟責任時,實際負責本部門、本單位常務工作的副職領導幹部;

(六)黨委、政府設立的超過一年以上有獨立經濟活動的臨時機構的主要領導幹部。

第九條兩辦《規定》第三條所稱國有企業領導人員經濟責任審計的對象包括國有和國有資本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導地位的企業(含金融企業,下同)的法定代表人。

根據黨委和政府、幹部管理監督部門的要求,審計機關可以對上述企業中不擔任法定代表人但實際行使相應職權的董事長、總經理、黨委書記等企業主要領導人員進行經濟責任審計。

第十條領導幹部經濟責任審計的對象范圍依照幹部管理許可權確定。遇有幹部管理許可權與財政財務隸屬關系、國有資產監督管理關系不一致時,由對領導幹部具有幹部管理許可權的組織部門與同級審計機關共同確定實施審計的審計機關。

第十一條部門、單位(含垂直管理系統)內部管理領導幹部的經濟責任審計,由部門、單位負責組織實施。

第三章審計內容

第十二條審計機關應當根據領導幹部職責許可權和履行經濟責任的情況,結合地區、部門(系統)、單位的實際,依法依規確定審計內容。

審計機關在實施審計時,應當充分考慮審計目標、幹部管理監督需要、審計資源與審計效果等因素,准確把握審計重點。

第十三條地方各級黨委主要領導幹部經濟責任審計的主要內容:

(一)貫徹執行黨和國家、上級黨委和政府重大經濟方針政策及決策部署情況;

(二)遵守有關法律法規和 財經 紀律情況;

(三)領導本地區經濟工作,統籌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和規劃,以及政策 措施 制定情況及效果;

(四)重大經濟決策情況;

(五)本地區財政收支總量和結構、預算安排和重大調整等情況;

(六)地方政府性債務的舉借、用途和風險管控等情況;

(七)自然資源資產的開發利用和保護、生態環境保護以及民生改善等情況;

(八)政府投資和以政府投資為主的重大項目的研究決策情況;

(九)對黨委有關工作部門管理和使用的重大專項資金的監管情況,以及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情況;

(十)履行有關黨風廉政建設第一責任人職責情況,以及本人遵守有關廉潔從政規定情況;

(十一)對以往審計中發現問題的督促整改情況;

(十二)其他需要審計的內容。

第十四條地方各級政府主要領導幹部經濟責任審計的主要內容:

(一)貫徹執行黨和國家、上級黨委和政府、本級黨委重大經濟方針政策及決策部署情況;

(二)遵守有關法律法規和財經紀律情況;

(三)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規劃的執行情況,以及重大經濟和社會發展事項的推動和管理情況及其效果;

(四)有關目標責任制完成情況;

(五)重大經濟決策情況;

(六)本地區財政管理,以及財政收支的真實、合法、效益情況;

(七)地方政府性債務的舉借、管理、使用、償還和風險管控情況;

(八)國有資產的管理和使用情況;

(九)自然資源資產的開發利用和保護、生態環境保護以及民生改善等情況;

(十)政府投資和以政府投資為主的重大項目的研究、決策及建設管理等情況;

(十一)對直接分管部門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財務收支及有關經濟活動的管理和監督情況,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情況,以及依照憲法、審計法規定分管審計工作情況;

(十二)機構設置、編制使用以及有關規定的執行情況;

(十三)履行有關黨風廉政建設第一責任人職責情況,以及本人遵守有關廉潔從政規定情況;

(十四)對以往審計中發現問題的整改情況;

(十五)其他需要審計的內容。

第十五條黨政工作部門、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事業單位和人民團體等單位主要領導幹部經濟責任審計的主要內容:

(一)貫徹執行黨和國家有關經濟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履行本部門(系統)、單位有關職責,推動本部門(系統)、單位事業科學發展情況;

(二)遵守有關法律法規和財經紀律情況;

(三)有關目標責任制完成情況;

(四)重大經濟決策情況;

(五)本部門(系統)、單位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財務收支的真實、合法和效益情況;

(六)國有資產的采購、管理、使用和處置情況;

(七)重要項目的投資、建設和管理情況;

(八)有關 財務管理 、業務管理、內部審計等內部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執行情況,以及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情況;

(九)機構設置、編制使用以及有關規定的執行情況;

(十)對下屬單位有關經濟活動的管理和監督情況;

(十一)履行有關黨風廉政建設第一責任人職責情況,以及本人遵守有關廉潔從政規定情況;

(十二)對以往審計中發現問題的整改情況;

(十三)其他需要審計的內容。

第十六條國有企業領導人員經濟責任審計的主要內容:

(一)貫徹執行黨和國家有關經濟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推動企業可持續發展情況;

(二)遵守有關法律法規和財經紀律情況;

(三)企業發展戰略的制定和執行情況及其效果;

(四)有關目標責任制完成情況;

(五)重大經濟決策情況;

(六)企業財務收支的真實、合法和效益情況,以及資產負債損益情況;

(七)國有資本保值增值和收益上繳情況;

(八)重要項目的投資、建設、管理及效益情況;

(九)企業法人治理結構的健全和運轉情況,以及財務管理、業務管理、風險管理、內部審計等內部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執行情況,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和職務消費等情況,對所屬單位的監管情況;

(十)履行有關黨風廉政建設第一責任人職責情況,以及本人遵守有關廉潔從業規定情況;

(十一)對以往審計中發現問題的整改情況;

(十二)其他需要審計的內容。

第四章審計評價

第十七條審計機關應當依照法律法規、國家有關政策以及幹部考核評價等規定,結合地區、部門(系統)、單位的實際情況,根據審計查證或者認定的事實,客觀公正、實事求是地進行審計評價。

審計評價應當有充分的審計證據支持,對審計中未涉及、審計證據不適當或者不充分的事項不作評價。

第十八條審計評價應當與審計內容相統一。一般包括領導幹部任職期間履行經濟責任的業績、主要問題以及應當承擔的責任。

第十九條審計評價應當重點關注經濟、社會、事業發展的質量、效益和可持續性,關注與領導幹部履行經濟責任有關的管理和決策等活動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關注任期內舉借債務、自然資源資產管理、環境保護、民生改善、科技創新等重要事項,關注領導幹部應承擔直接責任的問題。

第二十條審計評價可以綜合運用多種 方法 ,包括進行縱向和橫向的業績比較、運用與領導幹部履行經濟責任有關的指標量化分析、將領導幹部履行經濟責任的行為或事項置於相關經濟社會環境中加以分析等。

第二十一條審計評價的依據一般包括:

(一)法律、法規、規章和規范性文件,中國共產黨黨內法規和規范性文件;

(二)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審議通過的政府 工作報告 、年度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報告、年度財政預算報告等;

(三)中央和地方黨委、政府有關經濟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

(四)有關發展規劃、年度計劃和責任制考核目標;

(五)領導幹部所在單位的“三定”規定和有關領導的職責分工文件,有關會議記錄、紀要、決議和決定,有關預算、決算和合同,有關內部管理制度和績效目標;

(六)國家統一的財政財務管理制度;

(七)國家和行業的有關標准;

(八)有關職能部門、主管部門發布或者認可的統計數據、考核結果和評價意見;

(九)專業機構的意見;

(十)公認的業務慣例或者良好實務;

(十一)其他依據。

第二十二條審計機關可以根據審計內容和審計評價的需要,選擇設定評價指標,將定性評價與定量指標相結合。評價指標應當簡明實用、易於操作。

第二十三條審計機關可以根據本細則第二十一條所列審計評價依據,結合實際情況,選擇確定評價標准,衡量領導幹部履行經濟責任的程度。對同一類別、同一層級領導幹部履行經濟責任情況的評價標准,應當具有一致性和可比性。

第二十四條對領導幹部履行經濟責任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審計機關應當按照權責一致原則,根據領導幹部的職責分工,充分考慮相關事項的歷史背景、決策程序等要求和實際決策過程,以及是否簽批文件、是否分管、是否參與特定事項的管理等情況,依法依規認定其應當承擔的直接責任、主管責任和領導責任。

對領導幹部應當承擔責任的問題或者事項,可以提出責任追究建議。

第二十五條被審計領導幹部對審計發現的問題應當承擔直接責任的,具體包括以下情形:

(一)本人或者與他人共同違反有關法律法規、國家有關規定、單位內部管理規定的;

(二)授意、指使、強令、縱容、包庇下屬人員違反有關法律法規、國家有關規定和單位內部管理規定的;

(三)未經民主決策、相關會議討論或者文件傳簽等規定的程序,直接決定、批准、組織實施重大經濟事項,並造成國家利益重大損失、公共資金或國有資產(資源)嚴重損失浪費、生態環境嚴重破壞以及嚴重損害公共利益等後果的;

(四)主持相關會議討論或者以文件傳簽等其他方式研究,在多數人不同意的情況下,直接決定、批准、組織實施重大經濟事項,由於決策不當或者決策失誤造成國家利益重大損失、公共資金或國有資產(資源)嚴重損失浪費、生態環境嚴重破壞以及嚴重損害公共利益等後果的;

(五)對有關法律法規和文件制度規定的被審計領導幹部作為第一責任人(負總責)的事項、簽訂的有關目標責任事項或者應當履行的其他重要職責,由於授權(委託)其他領導幹部決策且決策不當或者決策失誤造成國家利益重大損失、公共資金或國有資產(資源)嚴重損失浪費、生態環境嚴重破壞以及嚴重損害公共利益等後果的;

(六)其他失職、瀆職或者應當承擔直接責任的。

第二十六條被審計領導幹部對審計發現的問題應當承擔主管責任的,具體包括以下情形:

(一)除直接責任外,領導幹部對其直接分管或者主管的工作,不履行或者不正確履行經濟責任的;

(二)除直接責任外,主持相關會議討論或者以文件傳簽等其他方式研究,並且在多數人同意的情況下,決定、批准、組織實施重大經濟事項,由於決策不當或者決策失誤造成國家利益損失、公共資金或國有資產(資源)損失浪費、生態環境破壞以及損害公共利益等後果的;

(三)疏於監管,致使所管轄地區、分管部門和單位發生重大違紀違法問題或者造成重大損失浪費等後果的;

(四)其他應當承擔主管責任的情形。

第二十七條兩辦《規定》第三十七條所稱領導責任,是指除直接責任和主管責任外,被審計領導幹部對其職責范圍內不履行或者不正確履行經濟責任的其他行為應當承擔的責任。

第二十八條被審計領導幹部以外的其他人員對有關問題應當承擔的責任,審計機關可以以適當方式向幹部管理監督部門等提供相關情況。

熱點內容
經濟法是屬於政治嗎 發布:2025-01-18 06:19:31 瀏覽:69
行政法法不溯及既往概念 發布:2025-01-18 06:16:35 瀏覽:329
讀完勞動法感悟 發布:2025-01-18 05:53:41 瀏覽:571
新版勞動法對請病事假的規定 發布:2025-01-18 05:52:09 瀏覽:205
中美法學教育差異 發布:2025-01-18 05:32:42 瀏覽:811
刑事訴訟法第97條規定 發布:2025-01-18 05:25:08 瀏覽:239
司法所法律援助介紹信 發布:2025-01-18 04:53:05 瀏覽:908
復工證明具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18 04:33:25 瀏覽:158
自然債務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18 03:45:00 瀏覽:205
商業侵權的法律責任包括 發布:2025-01-18 03:44:47 瀏覽: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