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街道新聞發言人規章制度

街道新聞發言人規章制度

發布時間: 2022-09-26 20:49:16

⑴ 為什麼要有新聞發言人制度

根據我國學者劉建明主編的《宣傳輿論學大辭典》中解釋,新聞發言人是指國家、政黨、社會團體任命或指定的專職(比較小的部門為兼職)新聞發布人員。其職責是在一定時間內就某一重大事件或時局問題,舉行新聞發布會或約見個別記者,發布新聞或闡述本部門的觀點,代表有關部門回答記者的提問。政府新聞發言人制度主要是以政府為傳播主體,以新聞媒體和社會公眾為傳播客體,通過發布、傳播與公眾利益相關的政務信息和重要新聞來實現政府與社會的溝通,它是一種相對穩定和規范的公共信息傳播機制。
具體而言,政府新聞發言人向社會發布的信息應該包括政府規章、規范性文件以及與經濟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相關的其他文件,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計劃及其完成情況等;發布重大疫情災情的預報、處理情況;發布政府財政預算、決算和實際支出以及審計狀況,政府投資建設的社會公益事業的建設和運行情況等;發布行政許可的依據、條件和程序以及行政收費項目的依據和標准;扶貧、社會保障、勞動就業等方面的標准、條件及實施情況以及其他應當依法主動公開的信息等。當然,上述信息的發布在具體操作程序上是政務信息的公布與公眾知情權實現的雙向互動。
20多年來,我國的新聞發言人制度發揮著引導社會輿論、改善政府形象的特殊功效,對改善政府的管理和公眾知情權的實現也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時,在向全世界展現中國良好形象,為各國媒體提供有關中國的權威信息,讓世界充分了解中國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法律法規相繼建立和完善,促進了政務公開和政府信息公開化進程。在當今社會,信息成為一種寶貴的資源,公眾對信息的知情權需求越來越強烈,同時,政府希望通過公布信息的制度化和規范化對社會輿論施加影響,提高政府的決策水平、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並藉此改善政府形象。於是在公眾和政府共同需求的推動下,我國新聞發言人制度逐步走向制度化、規范化和社會化。

⑵ 新聞發言人崗位具有什麼樣的權利和責任

新聞發言人的崗位要求必須遵守國家法律法規,不能散發不切實際的言論,和違反國家法律法規的言論。

⑶ 外交部發言人的制度

1983年下半年,中央提出建立全國新聞發言人制度。國家統計局、外經貿部、國台辦等部門發言人先後走上前台。1988年,中央進一步明確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新聞發布制度。從此,我國政府的新聞發布工作進入了制度化建設階段。
現如今,我國政府發言人制度不斷發展,國台辦、衛生部、教育部、公安部、商務部、國防部,等部委,解放軍各大軍種及各級地方政府都建立了發言人制度,就主管領域的問題發布信息。據了解,我國的新聞發言人已經從最初的寥寥數人,發展壯大成為一支數千人的隊伍。
有人說:「新聞發言人制度是中國政治文明進步的象徵。」也有不少學者對新聞發言人制度的變化與發展給予高度評價:「新聞發言人制度從中央到地方,從對外到對內,權力機關從過去的『不說話』到主動『說話』,這一轉變具有深遠的積極意義。
上世紀80年代前,中國還沒有定型的發言人制度。到今天,中國政府各個部門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發言人制度。從過去發言人『空名空銜』到今天的『實名實銜』;從發布會上發言人只發布不答問,到今天既發布又答記者問;從過去偶爾發布,到定期、頻繁地發布,發言人制度的發展與演變,與中國的改革開放是同步的。

⑷ 江西省突發事件應對條例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預防和控制突發事件的發生,減輕和消除突發事件引起的嚴重社會危害,規范突發事件應對活動,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維護國家安全、公共安全、環境安全和社會秩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及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省行政區域內突發事件的預防與應急准備、監測與預警、應急處置與救援、事後恢復與重建等應對活動,適用本條例。第三條本條例所稱突發事件,是指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嚴重社會危害,需要採取應急處置措施予以應對的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

按照社會危害程度、影響范圍等因素,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分為特別重大、重大、較大和一般四級。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國務院另有規定的,適用其規定。

突發事件的分級,按照國務院或者國務院有關部門制定的標准執行。第四條突發事件應對工作堅持預防為主、預防與應急相結合的原則,實行統一領導、綜合協調、分類管理、分級負責、屬地管理為主的應急管理體制。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組織編制突發事件應急體系建設規劃,並將其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第六條縣級人民政府對本行政區域內突發事件的應對工作負責;涉及兩個以上行政區域的,由有關行政區域共同的上一級人民政府負責,或者由各有關行政區域的上一級人民政府共同負責。第七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設立突發事件應急委員會,統一領導、協調本級人民政府各有關部門和下級人民政府開展突發事件應對工作。突發事件應急委員會由本級人民政府主要負責人、相關部門負責人、駐當地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有關負責人組成,本級人民政府主要負責人任主任。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急管理辦事機構負責本級人民政府突發事件應急委員會的日常工作,履行值守應急、信息匯總、綜合協調、督查指導等職責。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根據實際需要,設立相關類別突發事件專項應急指揮機構,組織、協調、指揮突發事件應對工作。第八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是本行政區域內突發事件應對工作的行政領導機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應當按照各自職責,做好相關類別突發事件應對工作,明確相關內設機構具體負責本部門突發事件應急管理工作。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確定相關機構和工作人員,做好本轄區內的突發事件應對工作。村(居)民委員會應當協助人民政府做好突發事件應對工作。第九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突發事件應對日常工作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各級財政預算的預備費應當優先保障突發事件應對的需要。

鼓勵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為人民政府應對突發事件工作提供物資、資金、技術支持和捐贈。捐贈物資、資金的使用情況應當依法予以公布,並接受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捐贈人和社會的監督。第十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與上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駐當地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中(省)直駐當地有關單位的應急聯動機制,並加強與毗鄰地區之間的區域合作,協調突發事件應對工作中的有關問題,提高應急聯動和快速反應能力。第十一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有效的社會動員機制,發揮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在突發事件應對中的作用,增強全民的公共安全和防範風險意識,提高全社會避險、自救、互救等能力。

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有義務參與突發事件應對工作。第十二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建立突發事件信息公開和新聞發言人制度。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按照國家和本省有關規定,統一、准確、及時發布有關突發事件事態發展和應急處置工作的信息,並對虛假信息及時予以澄清。

新聞媒體應當真實、客觀、准確報道有關突發事件的信息。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編造、傳播有關突發事件的虛假信息。第十三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突發事件應對工作納入政府年度工作考核范圍,對突發事件應對工作進行目標考核,實行責任追究制度。第二章預防與應急准備第十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制定突發事件總體應急預案,組織制定突發事件專項應急預案;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應當根據各自職責和本級人民政府相關應急預案,制定突發事件部門應急預案。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結合實際情況制定本轄區突發事件應急預案。

鼓勵村(居)民委員會根據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突發事件應急預案。

⑸ 新聞發言人的職責

新聞發言人,其職責是在一定時間內就某一重大事件或時局的問題,舉行新聞發布會,或約見個別記者,發布有關新聞或闡述本部門的觀點立場,並代表有關部門回答記者的提問。
有學者是這樣定義新聞發言人的:「國家、政黨、社會團體任命或指定的專職(比較小的部門為兼職)新聞發布人員,一般是該部門中層以上的負責人。新聞發言人的職責是在一定時間內就某一重大事件或時局的問題,舉行新聞發布會,或約見個別記者,發布有關新聞或闡述本部門的觀點立場,並代表有關部門回答記者的提問。」
為何要設立新聞發言人?在鋪天蓋地的信息面前,如果沒有一個權威的信息來源,雜亂信息容易攪亂人們的思想。實施新聞發言人制度,有利於人們看到權威性的言論,避免小道消息影響社會公眾正確判斷力。

⑹ 新聞發言人和新聞發布制度

法律分析:新聞發言人制度是一種新聞發布制度,是指在一定時間內就某項重大事件或政策問題,舉行新聞發布會,或者約見記者,發布新聞或闡述所代表的政府、某個社會組織的態度立場,並且作為部門或某個社會組織的代表回答提問。建立和完善新聞發布機制和新聞發言人制度的主要功用在於,通過及時向公眾通報相關重要信息,保證公眾知情權的實現。通過及時主動地發布新聞、信息,在輿論引導中把握主動權、減少不利報道。通過及時准確地公布各類信息,闡述政府或組織的觀點立場,樹立良好的形象。

新聞發言人作為一種「制度」,其內容涉及政府的重大事項、重要活動、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海內外關注的問題、重大突發事件、公共政策、公共服務、政府決策等所有與公眾利益直接相關的問題,針對這些內容提供的一種接受公眾公開咨詢、質詢和問責的制度安排。我國新聞發言人制度起始於20世紀80年代。1983年4月23日,中國記者協會首次向中外記者介紹國務院各部委和人民團體的新聞發言人,正式宣布我國建立新聞發言人制度。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第七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積極推進政府信息公開工作,逐步增加政府信息公開的內容。

第八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政府信息資源的規范化、標准化、信息化管理,加強互聯網政府信息公開平台建設,推進政府信息公開平台與政務服務平台融合,提高政府信息公開在線辦理水平。

第九條 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有權對行政機關的政府信息公開工作進行監督,並提出批評和建議。

⑺ 新聞發布審核制度

法律分析:(一)明確發布主題。根據工作需要、突發應急事件分析結果或社會輿情分析結果,以及媒體采訪要求等情況,由黨政辦和相關部門等提出發布需求,執行審批程序,明確新聞發布主題。

(二)收集發布資料。新聞發布材料一般包括新聞通稿和背景材料。新聞通稿主要介紹要發布的主題內容,應形成書面材料並在會上散發;背景材料應根據一個時期工作的熱點和難點問題,做必要的答復准備。必要時,還可准備電視專題片、圖表等資料。上述材料由參加發布的相關部門提供,黨政辦負責匯總把關,報鎮分管領導和鎮黨委審定。

(三)制定發布方案。新聞發布應根據實際情況選擇適當的新聞發布時機和形式,制定相應的新聞發布工作實施方案,協調相關部門,起草新聞發布稿,報新聞發言人審核。

(四)邀請相關媒體。根據發布需要,邀請相關新聞媒體。

(五)實施新聞發布。以鎮政府名義召開的發布會,一般由新聞發言人發布,也可邀請鎮領導或相關部門負責人發布。除新聞發言人外,其他發布人員由辦公室提出建議後,報鎮分管領導和鎮黨委確定。

(六)事後效果評估。新聞發布後,辦公室回顧發布流程,跟蹤媒體報道情況,評價發布效果,總結發布工作,及時向新聞發言人、有關部門反饋。

法律依據:《新聞發布工作制度》 第四條 新聞稿件報送相關規定:

(一)各部門一般性對外宣傳新聞稿件,經部門負責人審核,分管副檢察長審批後自行向新聞媒體投稿。審批單連同新聞稿部室需留存備查。

(二)擬作新聞報道的案件應嚴格把關,各部門負責人、分管領導需重點審核,層層審批後方可對外宣傳報道。審批單連同新聞稿部室需留存備查。

(三)幹警個人以我院名義或者掛名我院字樣向外投遞新聞稿件,需按照部門新聞稿件審批程序執行,經部室負責人和分管層層審批審核後方可投稿宣傳。審批單連同新聞稿需報至部室留存備查。

⑻ 湖北省政府信息公開規定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推進政務公開,增加行政活動的透明度,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知情權,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規定。第二條本規定所稱的政府信息,是指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職能部門以及依法行使行政職權的組織(以下簡稱政府機關)在其管理或提供公共服務過程中製作、獲得或掌握的相關信息。第三條政府信息以公開為原則,不公開為例外。
除下列以外的政府信息必須公開:
(一)國家秘密;
(二)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
(三)政府機關作出具體行政行為之前,公開後可能影響國家利益、公共利益和執法活動的;
(四)法律、法規規定免予公開的其他政府信息。
政府信息公開應當遵循合法、真實、便民和及時的原則。第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政府信息公開工作的領導,將政府信息公開工作經費納入財政預算。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政府信息公開聯席會議制度,聯席會議由政府辦公廳(室)、負責信息化工作的行政主管部門、政府法制工作機構、監察部門以及其他有關政府機關組成,負責研究、協調、推進政府信息公開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辦公廳(室)負責組織本規定的實施。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法制工作機構、監察部門依照各自的職責,負責對政府信息公開的實施情況進行評議和監督檢查。第六條政府機關應當指定專門機構處理本機關的政府信息公開事務,並建立信息公開工作程序和制度。第二章政府信息的主動公開第七條下列政府信息,政府機關應當主動公開。
(一)政府規章、規范性文件以及與經濟、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相關的其他文件;
(二)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計劃及其進展和完成情況;
(三)城鎮規劃、土地利用規劃以及各類專業規劃及其執行情況;
(四)行政許可事項的依據、條件和程序以及行政收費項目的依據和標准;
(五)與人口、自然資源、地理、經濟發展等有關的基本情況;
(六)政府財政預算、決算和實際支出以及審計狀況;
(七)政府機關的機構設置、職能及調整、變動情況;
(八)影響公眾安全的疫情、災情等重大突發事件的預報、發生以及處理情況;
(九)重要專項經費的分配使用情況、重大基本建設項目和政府投資建設的社會公益事業的建設和運行情況;
(十)政府采購目錄、限額標准、采購結果以及監督情況;
(十一)扶貧、優撫、教育、社會保障、勞動就業等方面的標准、條件及實施情況;
(十二)公務員招考、錄用的條件、程序、結果的有關情況;
(十三)政府機關依法應當主動公開的其他政府信息。第八條政府機關應當編制本機關屬於主動公開范圍的政府信息目錄。有條件的政府機關,可以編制本機關主動公開的政府信息以外的其他政府信息目錄。
政府信息目錄應當適時調整和更新。第九條政府機關主動公開的政府信息,應當通過政府網站、政府公報、新聞發布會、新聞媒體和固定設施等一種或多種方式公開。第十條省、市人民政府設立政府門戶網站。政府門戶網站應當定期進行內容更新。第十一條政府機關主動公開的政府信息,報刊、電視、電台、新聞網站等新聞媒體應當及時刊登和報道。第十二條政府機關應當設立固定的政府信息公開欄、電子屏幕、電子觸摸屏等設施,設置公共查閱室或者公共查閱點,方便公眾檢索和查閱。
有條件的政府機關可以設立政府信息公開服務熱線。第十三條省、市人民政府建立新聞發言人制度,代表本級政府定期發布政府信息。省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和縣人民政府根據實際需要,建立本部門和本地區新聞發言人制度。未建立新聞發言人制度的地區和部門,如遇突發公共事件,可以臨時召開新聞發布會,公開事件的相關情況。第十四條屬主動公開的政府信息,政府機關應當在信息生成後及時公開,因特殊原因不能及時公開的,公開時間不能遲於信息生成後15日。
政府機關未履行主動公開義務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可以要求政府機關及時公開,並有權向有關監督機關投訴。第十五條涉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重大利益,或者有重大社會影響的事項在正式決定前,實行預公開制度,政府機關應當將擬決定的方案向社會公布,在充分聽取意見後進行調整,再作出決定。

熱點內容
自然債務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18 03:45:00 瀏覽:205
商業侵權的法律責任包括 發布:2025-01-18 03:44:47 瀏覽:538
社矯條例 發布:2025-01-18 03:18:09 瀏覽:923
交通法規禁止 發布:2025-01-18 03:14:28 瀏覽:342
社會與法一夕陽紅直播 發布:2025-01-18 02:37:46 瀏覽:724
謠言轉發多少條付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8 01:48:20 瀏覽:471
女性就業地方性法規 發布:2025-01-18 01:29:02 瀏覽:923
最新婚姻法房子歸屬問題 發布:2025-01-18 01:22:43 瀏覽:87
國際經濟法原理 發布:2025-01-18 01:22:39 瀏覽:340
有關醫院建築的法規 發布:2025-01-18 01:22:35 瀏覽: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