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減少污染物排放條例

減少污染物排放條例

發布時間: 2022-09-28 15:12:20

A. 哈爾濱市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條例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控制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防治環境污染,保護和改善環境質量,促進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市行政區域內排放大氣污染物的排污單位、排放水污染物的工業排污單位和污水集中處理單位等固定污染源的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適用本條例。第三條本條例所稱重點污染物,是指國家作為約束性指標進行總量控制的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和市人民政府確定的對本地區環境質量有突出影響的其他污染物。

本條例所稱總量控制,是指以環境質量改善為目標,將一定期限內固定污染源產生的重點污染物的排放量控制在環境質量容許限度內而實行的一種污染控制方式。第四條市人民政府對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工作負總責,縣(市)人民政府在各自轄區范圍內負相應責任。

市人民政府應當制定促進排污單位減少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的政策措施,鼓勵排污單位採取減少排放等措施治理污染,改善環境質量。第五條市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負責本條例的組織實施,並負責市區內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的監督管理工作。

縣(市)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負責本轄區內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的監督管理工作。

市排污權儲備交易機構負責總量指標的技術核算、總量指標儲備和回購等工作。第二章總量指標核定第六條市、縣(市)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應當根據本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環境功能區劃、環境質量狀況和上級政府下達的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目標,制定本地區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工作實施方案,報同級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第七條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按照國家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規劃每五年核定一次排污單位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指標(以下簡稱總量指標)。排污單位應當符合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要求,逐步削減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第八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應當重新核定總量指標:

(一)區域、流域或者行業總量指標發生變化的;

(二)國家或者地方污染物排放標准發生變化的;

(三)環境功能區調整的。第九條新建、改建、擴建項目的排污單位總量指標由市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負責核定。

本條例實施前和總量指標使用有效期滿後重新核定總量指標時,已經建成投產並通過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的排污單位(以下統稱現有排污單位)的總量指標,由市、縣(市)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按照許可權核定。第十條新建、改建、擴建項目的排污單位總量指標,應當根據環境影響評價結果核定。

現有排污單位的總量指標,應當根據有關法律法規標准、污染物總量控制要求、產業布局、污染物排放現狀、環境統計、排污申報等情況,採用排放績效、排污系數、標準定額等方法予以核定。

核定總量指標不得超過區域總量和行業總量,不得對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排污單位核定總量指標。

總量指標具體核定的技術規范由市環境保護主管部門依據國家、省的相關規定製定並公布實施。第十一條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應當將核定的總量指標在環境保護主管部門網站進行公示,並書面通知排污單位。

排污單位對核定的總量指標有異議的,應當自公示之日起三日內向核定總量指標的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提出書面復核申請,並提供相關佐證材料。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應當自收到復核申請之日起十日內出具總量指標復核意見。第三章總量指標取得第十二條現有排污單位總量指標應當採取定額出讓方式取得,經市人民政府確定並報經省人民政府批准,可以暫免繳納總量指標使用費。

新建項目的總量指標以及改建、擴建項目的新增總量指標,應當通過交易方式取得。第十三條市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應當建立總量指標政府儲備庫,調控本市總量指標交易市場和保障重大項目建設。

政府儲備的總量指標來源:

(一)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核定總量指標時預留的部分;

(二)政府投入資金進行污染治理,完成總量指標後結余的部分;

(三)收回或者回購的總量指標;

(四)其他途徑取得的總量指標。

符合國家環境保護支持政策的項目,其總量指標由市人民政府從政府儲備總量指標中劃撥。實行劃撥的具體項目范圍由市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根據國家相關要求擬定,報市人民政府批准後執行。

B. 邯鄲市減少污染物排放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減少污染物總量排放,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保護和改善環境,促進科學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河北省減少污染物排放條例》等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本市行政區域的減少污染物排放及其監督管理工作。第三條本條例所稱污染物,是指直接或者間接向環境排放,使環境的正常組成和性質發生變化,直接或者間接有害於人類的物質。

本條例所稱主要污染物,是指國家和省確定的對環境影響較大,需要實施重點控制的污染物。

本條例所稱主要污染物總量控制,是指通過實施區域老污染源排污總量削減計劃和建設項目污染物新增量替代方案,將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在國家、省和市規定的限值和削減比例范圍內,以改善區域環境質量。第四條向環境排放污染物的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組織(以下簡稱「排污單位」),應當依照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和國家、省、市減少污染物排放的規定,採取有效措施,減少污染物排放總量。第五條市、縣級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本行政區域的減少污染物排放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

市、縣級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設置的環境保護派出機構依法對轄區內減少污染物排放工作實施監督管理。

市、縣級人民政府其他有關行政主管部門按照各自的職責,負責減少污染物排放的相關監督管理工作。第二章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第六條本市對主要污染物排放實行總量控制制度。第七條市人民政府應當根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環境質量狀況、實際排污情況和國家、省有關規定,制定全市的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分解方案,並下達到各縣級人民政府、市直有關部門和市屬以上重點企業。

縣級人民政府應當在市人民政府下達的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內,結合本行政區域的實際情況,制定減少主要污染物排放的工作計劃和控制措施,並將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分解落實到排污單位。

市直有關部門和市屬以上重點企業應當根據市人民政府下達的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分解方案的要求,制定實施主要污染物減排工程計劃和任務目標。

排污單位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不得超過分解落實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控制指標。

鼓勵排污單位按照規定程序,對其通過技術改造等措施消減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實施有償轉讓。第八條市、縣級人民政府應當將超過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和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自然保護區等需要重點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的地區確定為環境保護重點監管區,並提出重點監管區的環境治理目標。

市、縣級人民政府有關行政主管部門對未達到環境治理目標的重點監管區不予備案或者核准、審批其可能增加當地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的新建、改建、擴建建設項目。第九條新建、改建、擴建的建設項目建成後,主要污染物排放可能導致當地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增加的,縣級人民政府和市屬以上重點企業可以採用削減現有排污單位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或者按照有關規定進行主要污染物排放權交易等措施,確保本行政區域或者本企業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不增加。第三章減少污染物排放的措施第十條市、縣級人民政府應當採取下列措施減少污染物排放總量:

(一)限制高耗能、高污染行業發展;

(二)建設污水集中處理、垃圾填埋和固體廢物、危險廢物集中處置設施;

(三)完善集中供熱、供氣等工程;

(四)推廣電能、太陽能、天然氣、沼氣等清潔能源的使用;

(五)發展城市公共交通事業;

(六)推進生態治理工程建設,發展循環經濟。第十一條全面推行排污許可證制度,排污單位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向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申請領取排污許可證,並按照排污許可證的規定排放污染物。

禁止排污單位無排污許可證向環境排放污染物。

燃煤電廠、鋼鐵企業、城鎮污水處理廠、垃圾填埋場和畜禽場、養殖小區等應當採取相應措施削減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第十二條實行主要污染物減排台賬和統計制度。

縣級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要建立污染源新增量、削減量和環境統計排放量台賬。並將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削減量、替代量等情況定期報送市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

C. 河南省減少污染物排放條例(2018修正)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減少污染物排放,保護和改善環境,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本省行政區域內的減少污染物排放及其監督管理工作。第三條本條例所稱污染物,是指影響環境的正常組成或者導致環境性質發生變化,有害於人體健康的物質。
本條例所稱主要污染物,是指國家和本省確定的對環境影響較大,需要實施重點控制的污染物。第四條排放污染物的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及其他組織(以下簡稱排污單位),應當採取有效措施,減少污染物排放。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對本行政區域內減少污染物排放工作負責,將減少污染物排放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制定減少污染物排放工作的年度實施計劃。實行減少污染物排放工作目標責任制和行政問責制,定期對所屬有關部門和下級人民政府進行考核,並將考核結果作為有關負責人政績考核的重要內容。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大對減少污染物排放工作的資金投入,建立健全政府和社會多元化的投融資機制,制定並實施有利於減少污染物排放的政策和措施,引導社會資金用於減少污染物排放工作。第六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本行政區域內的減少污染物排放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行政主管部門,按照各自職責,負責減少污染物排放的相關監督管理工作。第七條新聞媒體應當加強對保護環境、減少污染物排放的宣傳和輿論監督,督促排污單位減少污染物排放,增強全社會保護環境的意識。
鼓勵公眾對環境保護工作和污染減排情況進行監督,對環境違法行為予以舉報。第八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鼓勵和支持排污單位減少污染物排放。對減少污染物排放成效顯著或者作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第二章污染物排放控制制度第九條實行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
省人民政府應當根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環境容量、環境質量狀況、實際排污情況和國家有關規定,制定全省的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和削減指標分解方案,並下達到下一級人民政府。
省轄市和縣級人民政府應當根據上一級人民政府下達的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和削減指標,結合本行政區域的實際情況,制定減少主要污染物排放的年度計劃和控制措施,並將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和削減指標分解落實到排污單位。
省轄市和縣級人民政府確定的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不得超過上一級人民政府下達的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第十條省、省轄市人民政府應當根據環境容量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劃定本轄區內減少主要污染物排放的重點控制區域、流域,進行綜合治理。
對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超過控制指標的區域,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暫停該區域新增污染物排放總量的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審批,其他相關職能部門暫停辦理項目相關審批手續。經治理,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滿足總量控制指標要求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及相關職能部門應當恢復辦理有關審批手續。第十一條實行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制度、生態補償制度和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預算管理制度。具體辦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第十二條對重點排污單位實行排污許可制度。
重點排污單位名錄由省和省轄市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根據本行政區域的環境容量、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的要求以及排污單位排放污染物的種類、數量和濃度等因素確定,並定期在本行政區域內予以公告。
排污許可證實行分級管理。具體分級管理辦法由省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制定。第十三條申領排污許可證應當提交以下材料:
(一)排污許可證的申請報告;
(二)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批准文件、環境保護驗收批准文件;
(三)有資質的環境監測機構近三個月出具的污染物排放監測報告;
(四)排污口規范化驗收材料;應當安裝污染物排放自動監控裝置的,須提交自動監控裝置的驗收材料。
排污許可證到期換證或者進行重大事項變更的,須提交排污許可證正、副本,並提交前款第(一)、(三)項的材料。第十四條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受理申請後應當在二十日內作出行政許可決定。符合規定條件的,發給排污許可證;不符合條件的,不予行政許可,並書面說明理由。
排污單位排放的污染物濃度不超過國家或者地方規定的污染物排放標准,但污染物排放總量超過核定的總量控制指標的,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治理,限期治理期間,發給臨時排污許可證。

D. 鄭州市大氣污染防治條例(2020修正)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防治大氣污染,保護和改善大氣環境,保障公眾健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等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市行政區域內大氣污染防治工作適用本條例。第三條大氣污染防治堅持以人為本、環境優先、政府主導、全民參與、嚴防嚴治、損害擔責的原則。第四條市、縣(市、區)人民政府對本轄區大氣環境質量負責。
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將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以及年度工作計劃,合理規劃布局,統籌安排,優化產業結構,保障大氣污染綜合防治資金的財政投入,採取防治大氣污染措施,保護和改善大氣環境。第五條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實行大氣環境質量目標責任制和考核評價制度,定期公示考評結果。第六條市人民政府應當根據污染防治的要求,建立統一有效、分工明確的監管治理體系,並加強整體統籌協調。
市、縣(市、區)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根據本條例規定,對本行政區域內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
發展和改革、工業和信息化、公安、交通、城鄉建設、城鄉規劃、城市管理、農業、林業、氣象、衛生、工商、安全生產監督、質量技術監督、食品葯品監督、園林、水務、財政、商務、國土資源等部門應當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共同做好大氣污染防治監督管理工作。第七條市人民政府應當組織環境保護、發展和改革、城鄉規劃等有關部門和縣(市、區)人民政府,根據本市城市總體規劃和國家、省有關規定,編制本市大氣污染防治規劃。
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根據本市大氣污染防治規劃,制定本縣(市、區)的大氣污染防治詳細規劃,並組織實施。
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每年向本級人大常委會報告大氣環境質量目標和大氣污染防治規劃實施的情況,並向社會公布。第八條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推進生態治理,加強防護林帶和城市園林綠化建設,提高綠化水平,擴大水域面積,改善大氣環境質量。第九條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制定政策,推廣綠色建築,採用先進的大氣污染防治技術,使用天然氣、液化氣以及沼氣、風能、電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鼓勵使用集中供熱。第十條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制定空氣重污染應急預案和突發大氣污染事件應急預案,建立應急處理機制,設立環境應急指揮機構,組織、協調、指揮大氣污染應急處理工作。第十一條市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應當建立和完善大氣環境監測網路,定期發布本行政區域的大氣環境質量信息,並逐步開展大氣環境質量預報工作。
氣象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提供大氣污染氣象資料,配合做好空氣質量預報工作和生活服務指導。第十二條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大氣環境保護宣傳和普及工作,鼓勵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社會組織、環境保護志願者開展大氣污染防治法律法規和大氣污染防治知識的宣傳,營造保護和治理大氣環境的良好風氣。
教育行政部門、學校應當將大氣污染防治知識納入學校教育內容,培養學生的大氣環境保護意識。
新聞媒體應當開展大氣污染防治法律法規和大氣污染防治知識的宣傳,對環境違法行為進行輿論監督。第十三條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應當遵守大氣污染防治法律、法規,樹立大氣環境保護意識,踐行綠色生活方式,控制和減少大氣污染物排放。第十四條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有保護大氣環境的義務,有權對污染大氣環境的單位和個人進行檢舉和控告。
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發現市、縣(市、區)人民政府及其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或者其他有關部門不依法履行大氣環境監督管理職責的,有權向其上級機關或者監察機關舉報。第十五條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完善大氣污染舉報制度,向社會公開舉報電話、網址等,明確政府有關部門的受理范圍和職責。
有關部門在接到舉報後,應當依法及時處理,並將處理結果向舉報人反饋;舉報內容經查證屬實的,應當按照規定給予舉報人表彰或者獎勵。
接到舉報的部門應當對舉報人的相關信息予以保密,保護舉報人的合法權益。

E. 山西省減少污染物排放條例(2018修正)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減少污染物排放,保護和改善環境,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根據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減少污染物排放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加大對減少污染物排放工作的資金投入,建立健全投資融資機制,將減少污染物排放工作績效作為對政府及其相關部門和企業事業單位主要負責人檢查考核的重要內容。第三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本行政區域的減少污染物排放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其他相關行政主管部門按照各自的職責,對減少污染物排放工作實施監督管理。第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建立健全減少污染物排放信息公開制度,定期在當地新聞媒體公布本行政區域減少污染物排放的情況和重點排污企業名單,接受社會監督。
鼓勵公眾對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的工作進行監督,對環境違法行為予以舉報。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主管部門應當對在減少污染物排放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和獎勵。第六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鼓勵、支持低碳和清潔生產新技術的研究與應用,支持環保產品的生產和消費,倡導綠色、健康的工作生活方式。第二章污染物排放監督管理第七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對其組織編制的土地利用規劃和區域、流域建設開發利用規劃,以及工業、農業、畜牧業、林業、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設、旅遊、自然資源開發等有關專項規劃進行環境影響評價。
對環境有重大影響的規劃實施後,規劃編制機關應當及時組織規劃環境影響的跟蹤評價,將評價結果報告規劃審批機關,並通報環境保護等有關部門。第八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根據環境質量狀況和生態環境保護需要,確定環境保護重點監管區,並制定重點監管區的環境治理目標。第九條主要污染物的排放實行總量控制制度。省人民政府應當根據國家有關規定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環境質量狀況、污染物排放情況,制定全省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分解方案。
設區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按照上一級人民政府制定的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分解方案,結合本區域實際,制定減少主要污染物排放的計劃和措施,並將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分解到排污單位。第十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採取下列措施減少污染物排放總量:
(一)限制高耗能、高污染行業發展;
(二)推廣太陽能、地熱能、煤層氣、天然氣等清潔能源的使用;
(三)完善集中供熱、供氣工程;
(四)建設城鎮污水集中處理和固體廢物、危險廢物集中處置工程;
(五)發展城市公共交通事業;
(六)推進生態治理工程建設。第十一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不得審批該區域內新增污染物排放的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
(一)對超過國家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或者未完成國家確定的環境質量目標的地區;
(二)未完成淘汰落後產能任務;
(三)已建成城鎮污水處理設施不運行或者不能穩定達標運行。第十二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不得審批該單位新增污染物排放的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
(一)已投產項目排放污染物超過國家或者地方規定的污染物排放標准或者總量控制指標;
(二)未完成淘汰落後生產工藝和設施;
(三)污染防治設施不能正常運行;
(四)不執行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依法做出的行政處罰決定。第十三條省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違反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嚴重污染環境或者造成重大社會影響的環境違法案件實施公開督辦,督促當地人民政府限期辦理,並將辦理過程和結果向社會公布,接受公眾監督。第三章減少污染物排放措施第一節一般規定第十四條排污單位應當採取下列措施減少污染物排放總量:
(一)淘汰落後生產工藝和設施;
(二)採用清潔生產工藝和污染物治理減排技術;
(三)保障污染防治設施正常運行。第十五條排污單位不得採用下列方式向環境排放污染物:
(一)未建設污染防治設施排放污染物;
(二)擅自停止使用或者違反操作規程使用污染防治設施排放污染物;
(三)污染防治設施發生故障後仍排放污染物;
(四)通過暗管、滲井、滲坑、灌注等規避監管的方式排放污染物;
(五)篡改、偽造監測數據等規避監管的方式排放污染物;
(六)其他不正常使用污染防治設施排放污染物。

F. 寧夏回族自治區污染物排放管理條例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加強對污染物排放的監督管理,保護和改善環境,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和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自治區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自治區行政區域內生產經營活動中污染物的排放及其監督管理活動。第三條本條例所稱污染物,是指由於生產經營活動排放進入環境,影響環境正常組成、導致環境性質發生變化,直接或者間接有害於生物和人類的物質。第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對本行政區域的污染物排放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相關部門應當按照各自職責,依法做好污染物排放監督管理工作。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大對保護和改善環境、防治污染的資金投入,制定並組織實施有利於減少污染物排放的政策和激勵措施。第六條對減少污染物排放有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給予獎勵。
鼓勵社會公眾對環境保護主管部門的工作進行監督,對污染物排放違法行為予以舉報。第二章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第七條自治區實行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
本條例所稱重點污染物,是指國家確定的實施重點控制的污染物。
本條例所稱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是指通過向一定地區和排污單位分配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指標,將一定地區和排污單位排放的重點污染物的總量控制在規定限度內的污染控制方式。第八條自治區人民政府應當依據國家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結合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環境容量、環境質量、污染物排放現狀,制定自治區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和分解落實方案。
設區的市、縣(市)人民政府應當按照上一級人民政府制定的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和分解落實方案,制定本行政區域內的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年度計劃、控制措施,並將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分解落實到排污單位。第九條環境容量是公共環境資源。自治區人民政府應當建立環境容量、環境質量、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相銜接的量化管理體系。第十條自治區實行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預算管理制度、排污權有償使用與交易制度,具體辦法由自治區人民政府按照公平、公正、有利於環境質量改善和優化環境資源配置的原則制定。第三章污染物排放許可第十一條自治區對水污染物、大氣污染物的排放實行許可制度。
雜訊、固體廢物、危險廢物、放射性物質以及核、電磁輻射等污染物排放的許可管理,依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第十二條下列排污單位應當申請取得污染物排放許可證:
(一)排放工業廢水、醫療污水以及其他按照規定應當取得污染物排放許可方可排放廢水、污水的企業、事業單位;
(二)城鎮、工業園區廢水、污水集中處理設施運營單位;
(三)排放工業廢氣或者其他有毒、有害大氣污染物的企業、事業單位。第十三條申請取得污染物排放許可證的排污單位,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生產能力、工藝、設備、產品符合國家和自治區產業政策要求;
(二)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經過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批准;
(三)防治污染設施符合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的要求;
(四)污染物排放符合國家和自治區規定標准、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的要求;
(五)按照規定設置規范化的排污口;
(六)按照規定安裝監測設備,並與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聯網;
(七)有應對突發環境事件的應急預案;
(八)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條件。第十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應當自受理污染物排放許可申請之日起二十日內作出決定。符合規定條件的,發給污染物排放許可證,並向社會公示排污單位名稱、許可事項;不符合規定條件的,不予許可,應當說明理由並書面告知提出申請的排污單位。第十五條新建、改建、擴建項目在試生產期間,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核發臨時污染物排放許可證;試生產期滿投入正式生產的,排污單位應當按照規定申請污染物排放許可證。
既有排污單位暫時達不到污染物排放許可證核發條件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治理,發給臨時污染物排放許可證。第十六條污染物排放許可證應當載明排污單位的名稱、污染物的排放種類、排放濃度、排放數量、排放方式、有效期限、排污口設置、監測方案、污染防治工藝和設施等事項。
污染物排放許可證有效期為五年。通過交易方式取得排污權的,污染物排放許可證有效期限與排污權轉讓方的剩餘使用期限相同。
臨時污染物排放許可證的有效期不得超過一年。

G. 河北省減少污染物排放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減少污染物排放,保護和改善環境,促進科學發展,根據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本省行政區域的減少污染物排放及其監督管理工作。第三條本條例所稱污染物,是指直接或者間接向環境排放,使環境的正常組成和性質發生變化,直接或者間接有害於人類的物質。

本條例所稱主要污染物,是指國家和本省確定的對環境影響較大,需要實施重點控制的污染物。第四條向環境排放污染物的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組織(以下簡稱排污單位),應當依照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和國家及本省有關減少污染物排放的規定,採取有效措施,減少排放污染物。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減少污染物排放工作的領導,建立健全責任制,制定減少污染物排放工作的目標和年度實施計劃,並將減少污染物排放工作的效果作為對所屬相關部門和下級人民政府負責人進行政績考核的重要內容。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每年在財政預算中安排適當經費,用於保障減少污染物排放監督管理工作的開展,並建立健全政府、企業和社會多元化的投融資機制,制定並實施有利於減少污染物排放的經濟、技術政策和激勵措施,引導社會資金用於減少污染物排放工作。第六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本行政區域的減少污染物排放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設置的環境保護派出機構依法對轄區內減少污染物排放工作實施監督管理。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關行政主管部門按照各自的職責,負責減少污染物排放的相關監督管理工作。第七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行政主管部門和新聞媒體應當加強對保護環境、減少污染物排放的宣傳和輿論監督,督促排污單位減少污染物排放,增強全社會保護環境的意識。第八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定期在媒體上公布行政區域內污染物排放情況,接受社會監督。第九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鼓勵和支持排污單位減少污染物排放。對減少污染物排放成效顯著或者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獎勵。第二章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第十條本省對主要污染物排放實行總量控制制度。第十一條省人民政府應當根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環境質量狀況、實際排污情況和國家有關規定,制定全省的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分解方案,並下達到下一級人民政府。

設區的市和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根據上一級人民政府下達的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結合本行政區域的實際情況,制定減少主要污染物排放的工作計劃和控制措施,並將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分解落實到排污單位。

設區的市和縣(市、區)人民政府確定的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不得超過上一級人民政府下達的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

排污單位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不得超過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控制指標。第十二條區域環境質量未達到環境功能區劃要求或者超過上一級人民政府規定的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採取下列措施減少主要污染物的排放總量:

(一)建設城鎮污水集中處理、集中供熱等工程;

(二)按照國家和本省的有關規定,提高重點行業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標准;

(三)組織和督促排污單位採用清潔生產工藝或者其他治理技術。第十三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超過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和需要重點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的地區確定為環境保護重點監管區,並提出重點監管區的環境治理目標。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行政主管部門對未達到環境治理目標的重點監管區不予備案或者核准、審批其可能增加當地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的新建、改建、擴建建設項目。第十四條新建、改建、擴建的建設項目建成後,主要污染物排放可能導致當地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增加的,設區的市或者縣(市、區)人民政府可以採用削減現有排污單位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等措施,確保本行政區域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不增加。第三章污染物排放管理第十五條排污單位應當依法向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申請領取排污許可證,並按照排污許可證的規定排放污染物。

禁止排污單位無排污許可證向環境排放污染物。

H. 南京市大氣污染防治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保護和改善生活和生態環境,防治大氣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保障人體健康,促進本地區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等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本市行政區域內的大氣污染防治。第三條市、區縣人民政府對本轄區的大氣環境質量負責,必須將大氣環境保護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合理規劃城市建設和產業布局,優化產業結構,制定有利於大氣污染防治和綜合利用的經濟、技術政策,鼓勵和促進清潔生產、改進能源結構,控制和削減本轄區內主要大氣污染物的排放總量,使環境空氣質量達到國家規定的功能區標准。第四條南京市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以下簡稱市環保部門)負責本市行政區域大氣污染防治的統一監督管理。區縣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以下簡稱區縣環保部門)對本轄區內大氣污染防治實施統一監督管理。第五條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大氣環境的義務,有權對污染大氣環境的單位和個人進行檢舉和控告。第六條鼓勵開展大氣污染防治的科學研究,普及環境保護科學知識,提高全民環境保護意識。
對在防治大氣污染,以及保護和改善大氣環境方面成績顯著的單位和個人,由市、區縣人民政府給予獎勵。第二章大氣污染防治監督管理第七條市人民政府應當根據城市總體規劃和環境保護規劃,組織編制大氣污染防治規劃,劃定大氣環境質量功能區。
市環保部門應當根據大氣污染防治規劃的要求,提出本市大氣污染重點整治地區及整治目標,制定限期達標計劃和主要大氣污染物總量控制計劃,報市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第八條本市是國務院劃定的二氧化硫控制區和酸雨控制區,實行大氣污染物排放濃度控制和主要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相結合的管理制度。第九條本市對主要大氣污染物排放依法實行排放污染物許可證制度。無排放污染物許可證不得排放主要大氣污染物。
主要大氣污染物名錄由市環保部門根據國家規定和本市實際確定,並向社會公布。
排放污染物許可證的核發和管理依照國家和省規定辦理。第十條市環保部門應當會同市發展改革部門根據國家和省核定的本市不同時期主要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大氣環境容量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擬定本市不同時期主要大氣污染物總量控制計劃,報經市人民政府批准後組織實施。第十一條向大氣排放污染物的單位(以下簡稱排污單位)的主要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指標,由市或者區縣環保部門根據主要大氣污染物總量控制計劃,依照國家和省規定的條件和程序,按照公平、公開、公正的原則,結合排污單位的現有排放量、產業發展規劃和清潔生產要求核定。第十二條新建排放主要大氣污染物的項目,建設單位在辦理建設項目環境保護審批手續時,應當向環保部門申請獲得主要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指標,方可進行建設。
改建、擴建排放主要大氣污染物的項目,新增排污量導致該單位超過原有排污總量指標,未經環保部門重新核定指標的,該改建、擴建項目不得進行建設。第十三條排污單位的污染物排放濃度不得超過國家和地方標准。
實行大氣污染物總量控制的排污單位,必須按照排放污染物許可證規定的污染物種類、數量、濃度、速率和其他排放條件排放污染物。第十四條排污單位應當按照環保部門的要求建設具備采樣和測流條件並符合技術規范的排污口,設置監測采樣口及平台。
大氣污染物排放重點企業應當安裝主要大氣污染物在線監測設施,並保持正常運行。因故障或檢修暫停運行的,應當向當地環保部門報告,並在故障排除或檢修完成後立即恢復運行。
在線監測設施在有效期內所測數據作為核定污染物排放種類、數量的依據。第十五條大氣污染物超標排放的排污單位或者主要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超過規定限額的污染嚴重企業,應當主動治理污染,減少污染物排放量,並按照市環保部門的要求,定期公布主要大氣污染物的排放情況,接受公眾監督。
未按照市環保部門要求公布主要大氣污染物排放情況的污染嚴重企業,由市環保部門予以公布,其費用由該污染嚴重企業負責承擔。第十六條市、區縣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所屬環保部門、其他有關部門以及下級人民政府履行大氣污染防治職責情況的監督檢查。
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對轄區內污染大氣環境的行為予以制止,並協助環保部門切實做好大氣污染防治監督檢查工作。

I. 邯鄲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邯鄲市減少污染物排放條例》和《邯鄲市城市綠化條例》的決定

一、對《邯鄲市減少污染物排放條例》作出修改

1、刪除第十七條。

2、刪除第三十條。

3、將第三十一條修改為「違反本條例規定,排污單位排放的污染物超過國家和省規定的污染物排放標准或者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控制指標的,由市、縣級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按照許可權責令改正或者限制生產、停產整治,並處十萬元以上一百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報經有批准權的人民政府批准,責令停業、關閉。」二、對《邯鄲市城市綠化條例》作出修改

4、將第三條第二款修改為「各縣(市)、峰峰礦區、永年區、肥鄉區人民政府、冀南新區管委會及邯鄲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城市綠化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轄區城市規劃區內的綠化工作。」第三款修改為「叢台區、邯山區、復興區人民政府城市綠化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轄區內的庭院、廣場、游園、片林等自建綠地的管理工作。

5、將第十四條修改為:「各類建設項目的綠地率(綠地面積佔用地總面積的比例)應當達到下列標准:

(一)新建居住區不低於百分之三十五,舊城改造區不低於百分之三十,其中用於建設集中綠地的面積不得低於居住區總面積的百分之十;

(二)新建城市道路,紅線寬度五十米以上的不得低於百分之三十,紅線寬度五十米以下四十米以上的不得低於百分之二十五,紅線寬度四十米以下的不得低於百分之二十;新建鐵路、高速公路兩側防護綠地寬度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

(三)城市園林綠化苗圃、花圃、草圃、盆景基地等生產綠地的建設,應當適應本地城市綠化建設的需要,其用地面積不得低於城市建成區面積的百分之二;

(四)新建醫院、療養院、學校、文化公共設施不低於百分之三十五;其中,傳染病醫院應當建設寬度不少於五十米的防護綠地;

(五)新建有大氣污染的建設項目不低於百分之三十,並應當按有關規定營建衛生防護林帶;

(六)公園不低於陸地面積的百分之七十。新建廣場的綠地面積不得低於總用地面積的百分之六十;

(七)新建商業中心、交通樞紐、倉儲等項目不低於百分之二十。

在歷史文化街區和優秀歷史建築保護范圍內進行建設活動,不得減少原有的綠地面積。」

6、將第十六條第一款修改為:「城市綠化工程的設計必須委託持有相應資質證書的設計單位承擔。」

本決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邯鄲市減少污染物排放條例》、《邯鄲市城市綠化條例》根據本決定作相應修改,重新公布。

J. 安徽省大氣污染防治條例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防治大氣污染,保護和改善大氣環境和生活環境,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和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本省行政區域內大氣污染防治活動;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適用其規定。第三條大氣污染防治,應當建立政府負責、單位施治、公眾參與、區域聯動、社會監督的工作機制。第四條大氣污染防治應當堅持規劃先行,運用法律、經濟、科技、行政等措施,發揮市場機製作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產業結構和布局,調整能源結構,改善空氣質量。
大氣污染防治,應當以降低大氣中的顆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等重點大氣污染物濃度為重點,從源頭到末端全過程式控制制和減少污染物排放。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對本行政區域內的大氣環境質量負責,制定大氣污染防治規劃,將大氣污染防治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加強環境執法隊伍建設,提高環境監督管理能力,保障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的財政投入。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做好本轄區內的大氣污染防治相關工作。第六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大氣污染防治實施統一監督管理。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關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對大氣污染防治實施監督管理。第七條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應當採取措施,防治生產、建設或者其他活動對大氣環境造成的污染,並對造成的損害依法承擔責任。
向大氣排放污染物的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應當建立大氣環境保護責任制度,明確單位負責人和相關人員的責任。第八條各級人民政府及其部門和社會團體、學校、新聞媒體、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企業,應當開展大氣污染防治法律法規宣傳教育,普及大氣污染防治科學知識,倡導文明、節約、低碳、綠色消費方式和生活習慣。第九條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大氣環境的義務,有權對污染大氣環境的行為和不依法履行環境監管職責的行為進行舉報。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應當建立舉報、獎勵制度,並向社會公布;接到舉報後,應當及時處理,將處理結果向舉報人反饋;對舉報人的相關信息予以保密,保護其合法權益;舉報內容經查證屬實的,給予舉報人獎勵。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應當鼓勵和支持社會團體和公眾參與、監督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第二章監督管理的一般規定第十條省人民政府根據本省大氣環境質量狀況和經濟技術條件,可以制定嚴於國家標準的本省大氣環境質量標准、大氣污染物排放標准、燃煤燃油有害物質控制標准。
根據環境質量改善的需要,可以執行大氣污染物特別排放限值。
向大氣排放污染物的單位,其污染物排放濃度不得超出國家和本省規定的排放標准。第十一條省人民政府發展和改革部門應當會同經濟和信息化、環境保護等部門及時修訂高耗能、高污染和資源性行業准入目錄,報省人民政府批准後,向社會公布。
實行大氣污染物排放量等量削減替代制度。通過減量置換獲得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指標的建設項目,在置換的排放量未削減完成前,不得投入試生產。第十二條省人民政府發展和改革部門應當會同經濟和信息化、環境保護等部門,依據主體功能區規劃,合理確定本省重點產業發展布局、結構和規模,經省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第十三條省人民政府應當按照國家確定的重點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結合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環境質量狀況、產業結構,將重點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分解到設區的市、縣級人民政府。設區的市、縣級人民政府按照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將重點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分解落實到企業事業單位。企業事業單位不得超過總量控制指標排放。
新建、改建、擴建排放重點大氣污染物的項目不符合總量控制要求的,不得通過環境影響評價。第十四條在嚴格控制重點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實行排放總量削減計劃的前提下,按照有利於總量減少的原則,可以進行重點大氣污染物排污權的有償使用和交易。

熱點內容
2014年勞動合同法下載 發布:2024-11-20 21:17:10 瀏覽:924
合同法屬於程序法 發布:2024-11-20 21:17:06 瀏覽:520
教師資格證政策法規 發布:2024-11-20 20:08:19 瀏覽:168
法治培訓題 發布:2024-11-20 20:02:21 瀏覽:458
南京法官南通人 發布:2024-11-20 19:50:46 瀏覽:862
電商法假貨 發布:2024-11-20 19:49:28 瀏覽:362
廣東高級人民法院酒店 發布:2024-11-20 19:48:24 瀏覽:706
非訴律師的職業規劃 發布:2024-11-20 19:23:55 瀏覽:326
塔吊坍塌法律責任 發布:2024-11-20 19:17:01 瀏覽:673
崑山人民法院執行法官 發布:2024-11-20 18:44:06 瀏覽: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