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工作法規
A. 社會工作政策與法規這門課程第二章 社會政策的運行的知識點有哪些
社會工作政策與法規這門課第二章 社會政策的運行的知識點包含章節導引,第一節 社會政策的構成要素,第二節 社會政策的過程,第三節 社會工作者在社會政策過程中的作用。
B. 社會工作師職業水平考試課程這門課程社會工作法規與政策(中級)的知識點有哪些
社會工作師職業水平考試課程這門課社會工作法規與政策(中級)的知識點內包含第一章容 社會工作法規與政策概述,第二章 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建設法規與政策,第三章 我國社會救助法規與政策,第四章 我國特定人群權益保護法規與政策,第五章 我國婚姻家庭法規與政策,第六章 我國人民調解、信訪工作和突發事件應對法規與政策,第七章 我國社區矯正、禁毒和治安管理法規與政策,第八單 我國烈士褒揚與優撫安置法規與政策,第九章 我國城鄉基層群眾自治和社區建設法規與政策,第十章 我國公益慈善事業與志願服務法規與政策,第十一章 我國社會組織法規與政策,第十二章 我國勞動就業和勞動關系法規與政策,第十三章 我國健康與計劃生育法規與政策,第十四章 我國社會保險法規與政策。
C. 社會工作法規與政策的制定和實施過程中公民參與的重要意義
在「依法行政」已經成為行政行為准則的今天,廣州市民以「拍違」的形式參與行政管理的合法性受到普遍質疑。作者通過對公民參與行政管理法律現狀的分析,指出應盡快完善相關法律建設,為改革時期涌現出的新型管理模式提供法律保障。 公民參與行政管理在近年已不是新鮮話題,學界及管理層對此給與了足夠重視,相關實踐也有了長足發展。調動廣大公民的積極性和參與意識,對於變「強制行政」為「服務行政」,提高行政效率,最大程度地減少失誤,加強行政監督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廣州市公安局2003年7月11日發布《關於獎勵市民拍攝交通違章的通告》(穗公[2003]278號)稱:「為加強道路交通管理,消除交通事故隱患,充分調動群眾參與交通管理的積極性……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管理條例》的有關規定,決定從2003年7月15日起,凡年滿16周歲、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以及廣州市戶籍的公民都可針對在廣州市注冊登記的機動車輛違章行為進行拍攝……」此舉為公民參與交通管理提供了廣闊的平台。
然而,在日益倡導依法行政,法無明文規定行政行為不得為之的今天,公民參與行政管理活動的合法性受到極大質疑,廣州市民拍違事件的社會反響也極為強烈。公民參與管理的方式是什麼,有無明確法律依據等問題已經成為亟需在理論上澄清的環節,否則對今後公民進一步參與行政管理的實踐發展極為不利。
一、公民參與行政管理的重要意義
「參與」意指參加(事務的計劃、討論、處理),而「參加」則可進一步解釋為:「加入某種組織或某種活動,提出意見」。應松年先生也曾講:「行政機關的行政行為,無非就是兩大類,即制定規范的抽象行政行為和作出處理決定的具體行政行為。」所以,公民參與行政管理無非在兩種意義上展開,一是公民可針對行政管理計劃、方針和政策(亦即制定規范的抽象行政行為)提出建設性意見,發表自己的看法;二是可深入到某個具體行政事務(亦即具體行政行為)的處理活動中。無論選取哪種模式,公民的參與對於行政管理而言,都將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社會與法律價值不可估量。
首先,公民參與抽象行政行為,可大大提高政府政策和立法的科學含量,增強可操作性。立法也好,政策也好,制定之目的都是付諸實施,而實施能否順利,相當程度上取決於是否科學,是否為百姓所接受,操作是否便當。檢驗這一切,不能僅靠行政管理者的努力,被管理者的觀點甚為重要。在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互動中,不斷修改、磨合,最終產生為雙方都能接受的方案,使之順暢貫徹實施。
其次,公民積極參與具體行政管理活動,對提高行政效率大有益處。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人們已經認識到,管理工作的最高境界應是作為被管理者的公民的自我管理才是一種積極管理、主動管理,即所謂「無為而治」。試想,能有什麼方式比公民自我約束,使之符合整個社會的評價標准和法律規范更便捷、更有效的呢?雖說命令行政的最終目的也是要被管理者服從管理目標,但由於其模式「管理者管理+被管理者服從」與「被管理者主動服從」相比較增加了管理環節,於行政效率的提高極為不利。
二、公民參與行政管理的法律依據
現代法制社會,行使行政管理權必須依法進行,「合法性」是一切管理行為的基本要求。何謂「合法」,需從三個方面認識:第一,行政職權必須基於法律的授予才能存在,行政主體只能在其法定許可權范圍內行使職權,不得越權;第二,行政職權必須依據法律行使,既不得違反行政實體規范,也不能違反行政程序規范;第三,當發生行政授權和行政委託時,必須有法律依據,符合法律宗旨。唯此才能有效地規范行政權的行使,避免權力濫用。
行政機關行使管理權尚且要求法律出處、不得逾越法律界限、恪守法律程序,則公民參與管理活動也不能脫離「依法」的框架。反觀中國的行政法制建設歷程,盡管已經取得了相當的成就,但公民參與管理活動的法律規范還很不健全,亟待完善。
首先應當肯定的是,「行政聽證制度」的建立,為公民參與抽象行政行為提供了法律保障。自1996年聽證制度在我國正式建立以來,公民在立法及價格政策制定方面享有了充足的參與權利,可左右其走勢和內容。
如1998年5月1日起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價格法》第23條明確規定:「制定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公用事業價格、公益性服務價格、自然壟斷經營的商品價格等政府指導價、政府定價,應當建立聽證會制度,由政府價格主管部門主持,徵求消費者、經營者和有關方面的意見,論證其必要性、可行性。」2001年8月正式實施的《政府價格決策聽證暫行辦法》也指出:「公民對公用事業價格、公益性服務價格和自然壟斷經營的商品價格制定和調整具有『知情權』,相關部門在價格決策前必須舉行聽證會。」
再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第58條指出:「行政法規在起草過程中,應當聽取有關機關、組織和公民的意見。聽取意見可以採取座談會、論證會、聽證會等多種形式。」然而我們看到,在公民參與具體管理行為的時候,法律依據很模糊,甚至沒有,這種現狀已成為阻礙公民發揮參與能力的障礙。此次對廣州市民拍違事件持否定觀點的一個理由就是此舉於法無據,「行政機關的執法權實際上體現在一系列的過程和環節,拍攝違章照片實際上是搜集調取和收集證據的過程……現在等於讓一般的市民……來行使一個權力,這就容易造成權力的異化。」廣州部分人大代表也出面干預,使市民拍違事件陷入尷尬。
第一,據《道路運輸行政處罰規定》第3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交通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規定的實施。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交通行政主管部門可以委託其所屬的道路運輸管理機構行使本規定的道路運輸行政處罰權」;《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第5條:「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交通管理及處罰權的實施主體是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交通行政主管部門,其他任何人不享有該項權力。
第二,《行政處罰法》第36條:「行政機關……必須全面、客觀、公正地調查、收集有關證據……」;《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2條:「……交通警察應當對交通事故現場進行勘驗、檢查,收集證據」;第114條「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根據交通技術監控記錄資料,可以對違法的機動車所有人或者管理人依法予以處罰。」交通處罰必須在證據充分的前提下進行,而收集證據的工作是交管部門的法定權力
D. 社會工作政策與法規這門課程第四章 我國社會工作服務機構業務政策與法規的知識點有哪些
社會工作政策與法規這門課第四章 我國社會工作服務機構業務政策與法規的知識點包含章節導引,第一節 社會工作服務機構概述,第二節 社會工作服務機構登記,第三節 社會工作服務機構管理。
E. 學習社會工作政策法規的心得!
首先要死讀書,讀死書,把社會工作政策法規分門別類背熟搞清,然後要綜合運用,在實際工作中靈活運用政策法規。
F. 社會工作法規與政策的內容簡介
《社會工作法規與政策(中級)》共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為考點精講,共分為十一章,內主要內容容包括:社會政策的特點、目標及體系;社會政策的運行;我國社會救助政策法規;我國特定人群的社會政策法規;我國婚姻家庭政策法規;我國社區矯正與人民調解政策法規;我國優撫安置政策法規;我國社區建設與管理政策法規;我國民間組織管理與公益慈善事業促進政策法規;我國勞動就業與失業保險政策法規;我國醫療衛生與計劃生育政策法規。第二部分為模擬題庫,該部分的章節設置與第一部分相同。第三部分為真題解析,主要是對近年的考題進行詳細解析。
《社會工作法規與政策(中級)》濃縮了考試復習重點,試題豐富,解答詳細,可作為考生參加全國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考試的輔導教材。
G. 我國目前有哪些與社會工作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文件
我國關於五險一金主要有《勞動合同法》、《社會保險法》、《住房公積金管理條例》等。《社會保險費申報繳納管理規定》要求,用人單位應當自用工之日起30日內為其職工申請社會保險登記並申報繳納社會保險費。未社會保險登記的,由社會保險經機構核定其應當繳納的社會保險費。規定中所稱社會保險費,是指由用人單位及其職工依法參加社會保險並繳納的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費、職工基本醫療保險費、工傷保險費、失業保險費和生育保險費。規定提出,用人單位應當按月將繳納社會保險費的明細情況告知職工本人,每年向本單位職工代表大會通報或者在本單位住所的顯著位置公布本單位全年社會保險費繳納情況,接受職工監督。用人單位代職工申報的繳費明細以及變動情況應當經職工本人簽字認可,由用人單位留存備查。針對一些用人單位未按時足額繳納社會保險費的情況,規定明確,由社會保險經機構責令其限期繳納或者補足,並自欠繳之日起按日加收0.5‰的滯納金;逾期仍不繳納的,由社會保險行政部門處欠繳數額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罰款。根據我國《勞動合同法》第五十條規定,用人單位應當在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時出具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的證明,並在十五日內為勞動者檔案和社會保險關系轉移手續。根據《住房公積金管理條例》第二章第六條規定「單位和在職職工個人應當按照規定繳存住房公積金。
H. 社會工作政策與法規這門課程第一章 社會工作政策與法規概述的知識點有哪些
社會工作政策與法規這門課第一章 社會工作政策與法規概述的知識點包含章節導引,第一節 認識社會政策,第二節 認識我國社會工作法規與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