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會規章制度
1. 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和基督教協會有什麼區別嗎
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
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是中國基督教(新教)教徒成立的愛國組織。成立於1954年8月。
1954年在北京召開第一屆中國基督教全國會議,正式成立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1961年1月、1980年10月和1991年12月,先後在上海、南京、北京召開第二屆、第三屆和第四屆中國基督教(新教)全國會議。
建設宗旨
其宗旨是:團結、教育全國基督教徒,熱愛祖國,遵守國家法令,參加社會主義建設,堅持自治、自養、自傳的原則,辦好獨立自主的中國基督教會。
組織機構
協會最高機構為中國基督教全國會議,協會無會員制,會議代表由各省、市、自治區協商產生,每5年由該會同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聯合召開,會址設於上海。全國會議協商選舉中國基督教協會全國委員會,全國委員會選舉產生會長、副會長、總幹事及常務委員,任期均為5年。由該會與中國基督教協會聯合召開,選舉該會全國委員會,全國委員會選舉產生主席、副主席、秘書長及常務委員。第一任主席為吳耀宗(1954-1979),第二任主席為丁光訓(1980--1997),第三任主席為羅冠宗(1998--2001),第四任主席為季劍虹(2002-2008),第五任為傅先偉(2008—).
業務范圍
①協助各級政府貫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②教育全國基督徒遵守憲法及有關法律、法令,愛國守法;
③鼓勵基督徒積極投入社會主義建設;
④教育基督徒堅持三自愛國原則,辦好基督教會。
該會最高機構為中國基督教全國會議,全國會議每4年舉行一次,由該會與中國基督教協會聯合召開。選舉該會全國委員會,全國委員會選舉產生主席、副主席、秘書長及常務委員。會址設於上海。
2008年1月13日,中國基督教第八次代表會議北京閉幕.傅先偉當選為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主席.
主要職責
中國基督教(新教)全國性教務機構。成立於1980年10月。其宗旨為團結全國基督徒,根據自治、自養、自傳原則,辦好中國基督教會。
其主要工作為:①為全國各地教會及教徒在教會工作上提供服務,如出版《聖經》、贊美詩、宗教書刊;②對中國基督教將來採用的制度、禮儀等進行探討;③教育全國教徒在基督教信仰上互相尊重,加強團結。
中國基督教協會
中國基督教協會,簡稱「全國基協」,英譯名為China Christian Council,縮寫為「CCC」。是中國基督教會的全國性教務組織,接受國家宗教事務局的依法管理和國家民政部的社團管理監督,1980年於南京成立。現會址位於上海九江路,與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合稱為「基督教全國兩會」或「中國基督教兩會」(英譯縮寫為CCC/TSPM)。1988年中國基督教協會正式加入世界基督教協進會(World Council of Churches),成為普世教會的重要一員。現任會長為高峰牧師。
協會宗旨
協會宗旨是:按照聖經教導,團結全國基督徒,根據「三自」原則,積極開展教務活動,努力辦好中國教會。堅持自治、自養、自傳,獨立自主自辦教會的原則,團結和帶領全國所有信奉上帝、承認耶穌基督為主的基督徒,走愛國愛教、榮神益人的道路;在聖靈的引領下,同心合意,遵照聖經真理,制訂和完善我國教會規章制度,辦好教會。引導全國基督徒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發揮積極作用,使中國基督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
主要職責
為全國各地教會及教徒在教會工作上提供服務,如出版《聖經》、贊美詩、宗教書刊;對中國基督教將來採用的制度、禮儀等進行探討;教育全國教徒在基督教信仰上互相尊重,加強團結。
組織機構
協會最高機構為中國基督教全國會議(又稱全國基督教兩會),會議代表由各省、市、自治區協會產生,每4年由該會同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聯合召開。全國會議協商選舉中國基督教協會全國委員會,全國委員會選舉產生會長、副會長、總幹事及常務委員,任期均為4年,會址暫設於上海。第一任會長為丁光訓主教.(1981年------1996年)
2008年1月13日,中國基督教第八次代表會議北京閉幕.會議選舉產生了中國基督教「兩會」新一屆領導班子成員,傅先偉當選為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主席,高峰當選為中國基督教協會會長.
2. 建立 新教會應具備的條件
設立教會堂點復應有如下條件:制一定數量的信徒;有經常進行聚會活動的需要;有主持聚會活動的教牧人員;有管理組織(或籌備管理組織)和規章制度;有一定的經濟來源。
依法設立的教會堂點,具備法人條件的,可以申請法人登記,取得法人資格。經所在地基督教兩會同意,報當地縣級人民政府相關部門審查同意,到民政部門辦理相關手續。
(2)基督教會規章制度擴展閱讀
《中國基督教教會規章》
第二十條 聖職人員必須符合下列條件:
主教須有神學本科以上學歷,年齡在四十歲以上,擔任牧師超過十年,有較深神學造詣,積極推動神學思想建設,有若干指導性論文或著作,有豐富的教牧經驗,能團結同工和信徒,品德高尚,深受信徒愛戴和敬重。
牧師應受過正式神學教育,並具有牧會工作經歷。神學本科(四年)或本科以上畢業者,需具有至少兩年的牧會工作經歷;神學專科或聖經學校(二至三年)畢業者,需具有至少三年的牧會工作經歷。
3. 哈爾濱市宗教活動場所管理辦法
第一條為了保護宗教活動場所的合法權益,維護正常的宗教活動秩序,根據國務院《宗教事務條例》和《黑龍江省宗教事務管理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辦法。第二條本辦法所稱宗教活動場所,是指經依法登記的佛教寺院、道教宮觀、伊斯蘭教清真寺、天主教教堂、基督教教堂和東正教教堂及其他固定宗教活動處所。第三條本辦法適用於本市行政區域內宗教活動場所的管理。第四條市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負責組織實施本辦法。
區、縣(市)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按照管理許可權負責轄區內的宗教活動場所的管理。
公安、工商、衛生、文化、城鄉規劃、房產住宅、城市管理行政執法等有關部門依照各自的職責,協助做好宗教活動場所的管理工作。第五條設立宗教活動場所,應當按照國務院《宗教事務條例》的規定取得審批手續。
非宗教組織和個人不得設立宗教活動場所。第六條宗教活動場所的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侵犯和干預。第七條宗教活動場所應當遵守憲法、法律、法規和規章,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
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利用宗教活動場所進行破壞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社會安定、損害公民身心健康和妨礙國家教育制度的活動。第八條宗教活動場所應當成立管理組織,實行民主管理。宗教活動場所管理組織的成員,經民主協商推選,並報該場所的登記管理機關備案。組成人員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熱愛祖國,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
(二)遵守憲法、法律、法規、規章和本宗教的教規、宗教活動場所制定的各項制度;
(三)有一定的宗教學識和組織管理能力,在信教公民中具有一定的威望。第九條宗教活動場所的合法財產和收入由該場所組織管理和使用,其他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佔有、挪用或者無償調用。第十條在宗教活動場所內,宗教活動場所管理組織可以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銷售宗教用品、宗教藝術品和宗教出版物。第十一條在宗教活動場所周邊20米以內設立商業服務網點,應當尊重有關宗教的信仰和傳統風俗習慣。
在宗教活動場所周邊組織娛樂、集會等活動,使用音響器材不得產生過大音量干擾宗教活動場所的宗教活動。第十二條任何人進入宗教活動場所,應當尊重宗教習俗,遵守宗教活動場所的管理規定。第十三條宗教活動場所可以按照宗教習慣接受公民的捐獻,但不得強迫或者攤派。
非宗教活動場所不得接受或者變相接受宗教性的捐獻。第十四條宗教活動場所可以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接受境內外組織和個人的捐贈,用於與宗教活動場所宗旨相符的活動。
捐贈人捐贈財產興建宗教活動場所工程項目,應當與宗教活動場所訂立捐贈協議,對捐贈的資金數量、物資質量以及捐贈用途等作出約定。第十五條宗教活動場所對其管理范圍內的文物、保護建築、園林,應當按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做好管理保護工作,並接受有關管理部門的指導、監督。第十六條因城市規劃或者重點工程建設需要拆遷宗教活動場所的房屋、構築物的,拆遷人應當與該宗教活動場所協商,並徵求有關宗教事務部門的意見。擬拆遷的房屋、構築物屬於保護建築或者文物的,還應徵得城鄉規劃部門或者文物部門的同意。經各方協商同意拆遷的,拆遷人應當對被拆遷的房屋、構築物予以重建,或者根據國家有關規定,按照被拆遷房屋、構築物的市場評估價格予以補償。
宗教活動場所的房屋、構築物被拆遷後異地重建的,其選址應當方便信教公民參加宗教活動。
宗教活動場所的房屋、構築物被拆遷後獲得的補償應當用於宗教活動場所的自身建設,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私分、挪用。第十七條在宗教活動場所內改建或者新建建築物,應當依法辦理審批手續。第十八條宗教活動場所應當加強內部管理,建立健全人員、檔案、財務、會計、治安、消防、衛生防疫、文物保護、外事接待等各項管理制度,明確相關責任人,並接受當地人民政府有關部門的指導、監督和檢查。第十九條宗教活動場所應當按照國家戶籍管理規定,及時申報辦理本場所常住人員和暫住人員的戶口登記,接受戶籍管理機關的監督、檢查。宗教活動場所不得擅自留宿境外人員和不明身份的人員。
4. 正宗的教會都有哪些
教政治制度(即教會系統),是基督教在其組織原則和管理制度實行。根據有關基督教教會或教會頒布的組織解釋的性質和職能的「聖經」中記載的基督教教派。一般一般分為三個系統:主教,長老會和公理系統,有些教派混合系統的實施。
聖公會主教制度是最古老的基督教機構,教會大主教,主教和主教的最高權力機構。 [1]有三個天主教和東正教的神職人員,在司鐸和執事主教,主教形成了一流的系統。按地域教區教堂,掌管這一切行政和學術工作的教區。實施聖公會包括天主教,其他規模較小的古代天主教會和東正教,新教和聖公會教堂等公共北歐路德。新教聖公會的天主教實踐,不同的主要是新教主教可以結婚。新教現在是在執行聖公會少數。全面實施只有新教聖公會主教教派;而路德和衛斯理宗由區會選擇使用自己的系統或長老會的主教。
長老會(或代表,議會)由約翰·加爾文,「新約」的稱號提及的主張。由教會倡導的是由群眾信教的,教會是在表單中地區議會的管理體制。 [2]由教會的長老當選為國會議員,出席會議代表的教會。讓我們在教會牧師,教師,執事和長老,並共同處理教會事務。改革和長老已經實施了長老會,以及一些具體的規章制度來執行長老會長老教會實行不同。
公理系統(也稱為公理)由羅伯特·布朗主張,將有基督的教會的獨立和主權主張教會是國家元首。主任牧師[3]教會的最高教會內的決策者,通過聘請民主的追隨者。教會會眾一切內部事務,具體制度和儀式的解析度也由眾決定。 [4]許多歷史悠久的教堂還採用了比較新的公理系統,如浸信會,公理會,神召會,貴格會和許多獨立教會。一些公理教會自?蠳組成的一個變體系群龍無首,並依賴於?的聯邦地區聯系教派和子教堂。公理系統有一個缺點,往往是由教會越來越少的交流與合作,甚至使一些宗派教會了它的獨立性,以至造成宗派分裂。
5. 在職人員可以擔任教堂負責任嗎
中國基督教教堂主要教職人員任職辦法
(2010年4月7日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第八屆、中國基督教協會第六屆三次常委會通過 2010年11月25日公布)
第一條 為了加強基督教教堂的規范化和民主化管理,促進基督教教務活動正常有序地開展,根據《宗教事務條例》和《中國基督教教會規章》,特製定本辦法。
第二條 本辦法中的主要教職人員是指按照《中國基督教教職人員認定辦法》認定的、在依法登記的教堂主持各項事工的牧師(或個別教會傳統中相當於牧師的長老,下同)。
第三條 教堂主要教職人員年齡應在30周歲以上,65周歲以下,並具有三年以上在職牧師的經歷。
第四條 教堂主要教職人員人選,由該教堂所在縣(市、區、旗)基督教兩會徵求該堂堂務管理組織意見提出,報設區的市(地、州、盟)基督教兩會聯席會議審議批准後,報省、自治區、直轄市基督教兩會備案。
第五條 教堂主要教職人員人選應按照《宗教活動場所主要教職任職備案辦法》的規定,報所在地縣級以上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備案。
第六條 教堂主要教職人員的任期由該教堂所在設區的市(地、州、盟)基督教兩會根據實際情況確定。
第七條 教堂主要教職人員須遵守有關法律法規,接受政府宗教事務部門的依法管理,並協助宗教事務部門落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維護教會的合法權益。
第八條 教堂主要教職人員須帶領信徒遵行聖經真道,抵制異端;堅持自治、自養、自傳,抵禦滲透;積極宣傳和貫徹基督教兩會的各項規章制度和決定,團結堂務管理組織成員和信徒,按照民主辦教的原則辦好教會。
第九條 教堂主要教職人員擔任教堂堂務管理組織負責人,須經堂務管理組織民主推選,並報該教堂所在縣(市、區、旗)基督教兩會同意。
教堂堂務管理組織對本堂事務實行民主管理,重大事務由堂務管理組織集體研究決定,並以適當方式徵求信眾代表意見。
第十條 教堂主要教職人員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視情節輕重分別給予勸誡警告、暫停主要教職職務、撤銷主要教職職務等懲處:
(一)違反本辦法第七、八、九條的;
(二)違反財務管理制度,侵吞、揮霍教會財產的:
(三)製造糾紛、滋生事端,影響教會團結、宗教和睦或社會穩定的;
(四)違反《中國基督教教會規章》的;
(五)道德敗壞、品行不端,在信徒中造成惡劣影響的;
(六)散布異端邪說的。
懲處由教堂所在地縣(市、區、旗)基督教兩會與該堂堂務管理組織協商後提出,經設區的市(地、州、盟)基督教兩會聯席會議審議決定,報省、自治區、直轄市基督教兩會同意。撤銷懲處決定的程序同作出懲處決定的程序。
第十一條 教堂主要教職人員辭去主要教職職務,由本人向該教堂堂務管理組織提出申請,由該堂務管理組織審核後報所在地縣(市、區、旗)基督教兩會同意,並向所在地設區的市(地、州、盟)基督教兩會和省、自治區、直轄市基督教兩會備案。
第十二條 擔任教堂主要教職的教職人員因工作調動離開原教堂後,不再擔任該教堂主要教職。
第十三條 擔任教堂主要教職的教職人員原則上不能兼任另一教堂的主要教職。
第十四條 暫停或撤銷主要教職職務,或者辭去主要教職職務,或者因其他原因喪失主要教職職務的,應向該主要教職人員原備案的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備案。
第十五條 本辦法第四條、第五條、第六條、第九條、第十條、第十一條中,該教堂所在縣(市、區、旗)無基督教兩會的,其職責由所在地設區的市(地、州、盟)基督教兩會履行;設區的市(地、州、盟)無基督教兩會的,其職責由所在地省、自治區、直轄市基督教兩會履行。
第十六條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基督教兩會可根據本辦法,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制定基督教教堂主要教職人員任職實施辦法。
第十七條 本辦法由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常務委員會、中國基督教協會常務委員會負責解釋。
第十八條 本辦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6. 重慶市宗教事務條例(2019修訂)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維護宗教和睦與社會和諧,規范宗教事務管理,提高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根據有關法律和國務院《宗教事務條例》等行政法規的規定,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
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強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視信仰宗教的公民(以下稱信教公民)或者不信仰宗教的公民(以下稱不信教公民)。
信教公民和不信教公民、信仰不同宗教的公民應當相互尊重、和睦相處。第三條宗教事務管理堅持保護合法、制止非法、遏制極端、抵禦滲透、打擊犯罪的原則。第四條國家依法保護正常的宗教活動,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維護宗教團體、宗教院校、宗教活動場所和信教公民的合法權益。
宗教團體、宗教院校、宗教活動場所和信教公民應當遵守憲法、法律、法規和規章,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宗教和睦與社會穩定。
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利用宗教進行危害國家安全、破壞社會秩序、損害公民身體健康、妨礙國家教育制度,以及其他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和公民合法權益等違法活動。
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在不同宗教之間、同一宗教內部以及信教公民與不信教公民之間製造矛盾與沖突,不得宣揚、支持、資助宗教極端主義,不得利用宗教破壞民族團結、分裂國家和進行恐怖活動。第五條各宗教堅持獨立自主自辦的原則,宗教團體、宗教院校、宗教活動場所和宗教事務不受外國勢力的支配。第六條本市各級人民政府及街道辦事處應當加強宗教工作,建立健全宗教工作機制,保障工作力量和必要的工作條件,聽取宗教團體、宗教院校、宗教活動場所和信教公民的意見,協調宗教事務管理工作,為宗教團體、宗教院校和宗教活動場所提供水、電、氣、交通等基本公共服務。
市、區縣(自治縣)宗教事務部門依法對涉及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宗教事務進行行政管理,其他有關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依法負責有關的行政管理工作。第二章宗教團體和宗教院校第七條本條例所稱宗教團體是指依法成立的佛教協會、道教協會、伊斯蘭教協會、天主教愛國會、天主教教務委員會、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基督教協會等宗教組織。第八條宗教團體的成立、變更和注銷,應當按照國家社會團體管理有關規定,經市或者區縣(自治縣)宗教事務部門審查同意後,向本級民政部門申請登記。
宗教團體章程應當符合國家社會團體管理的有關規定。
宗教團體按照章程開展活動,受法律保護。第九條市或者區縣(自治縣)宗教事務部門應當自收到設立宗教團體申請之日起三十日內依法予以審查,並作出同意或者不同意的書面決定;不同意的,應當書面說明理由。第十條宗教團體應當接受人民政府相關部門的管理和監督,協助人民政府貫徹執行法律、法規、規章和政策。
宗教團體應當對宗教教職人員和信教公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法治教育,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反映信教公民合理訴求,維護信教公民合法權益。第十一條宗教團體應當建立健全規章制度,規范教務活動,組織或者協助宗教活動場所開展正常的宗教活動,引導宗教院校、宗教活動場所、宗教教職人員堅持獨立自主自辦原則,抵禦境外勢力利用宗教進行滲透,抵制宗教商業化。
宗教院校、宗教活動場所和宗教教職人員應當遵守宗教團體制定的規章制度。第十二條宗教團體應當堅持宗教中國化方向,開展宗教思想建設,對教義教規作出符合當代中國發展進步要求、符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闡釋。第十三條宗教團體應當依法認定、管理宗教教職人員,開展宗教教育培訓,培養宗教教職人員,提高宗教教職人員的綜合素質。第十四條宗教團體開展對外友好交往應當依法進行。
全市性宗教團體可以根據本宗教的需要按照規定選派和接收宗教留學人員,其他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選派和接收宗教留學人員。第十五條宗教團體和寺院、宮觀、清真寺、教堂(以下稱寺觀教堂)開展對宗教教職人員的宗教教育培訓,學習時間在三個月以上的,應當報市宗教事務部門審批,市宗教事務部門應當自收到申請之日起二十日內作出批准或者不予批準的決定;學習時間在三個月以下的,應當報區縣(自治縣)宗教事務部門備案。
7. 什麼是主教制","長老制"和"會眾制
主教制(Episcopacy)基督教教會體制的一種。主教一詞原意為監督和巡視者。以主教為主體管理教會。約2世紀上半葉開始形成,後逐漸完備。實行主教制的教會主要有天主教、東正教及東部其他較小古老公教會、新教的聖公會、北歐路德宗公教會等。他們根據《新約》和古代教會傳統文獻關於監督、長老和執事的記述,認為此三者是自古以來教會管理體制中最根本的三級聖品(即神品)職位。天主教、東正教在三者之下還設立一些較低的神品,建立以主教為首的教階管理制度。主教為教區首腦,主管教區內一切教務和行政。司鐸(司祭或會長)由主教派立授權,協助主教管理教會,施行聖事,執行主教所委派的指定職司。助祭(六品會吏)一般亦由主教派立,常為司鐸的助手,多為過渡性職務,可晉升司鐸。此外,新教中的有些非公教權會,如衛斯理宗和路德宗等教會,亦使用主教、監督或會督稱謂,只是並末稱主教制。
長老制(Presbyterianism)基督教教會體制的一種。主要為加爾文宗教會所實行。有些非加爾文宗的教會也會實行長老制。具體規章制度各派略有不同。以從事世俗職業的教徒領袖,經由教會選舉,接受「長老」聖職而為管理教會的骨幹。專職牧師則受全體教徒所授權的長老們聘任,牧師在長老們的委託下管理教會教務工作。
會眾制(Congregationalism)是基督宗教的教會體制(church polity)之一。會眾制教會的每一個地方教會都是獨立自治的。在新教歷史中較主要的會眾制宗派有十七世紀英美兩地清教徒運動流傳下來的公理會(Congregationalist, 現已衰微),浸禮會(Baptist,是當今美國最大的新教宗派),門諾會(Menonite)和貴格會(Quakers)等。十九世紀以後的新興宗派或獨立教會大多採取會眾制。除了會眾制,基督教會還有主教制及長老制兩種治理體制。
8. 廣州市宗教事務管理條例(2015修正)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保護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維護正常的宗教活動,依法管理宗教事務,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所稱宗教事務,指宗教同國家、社會、公民之間存在的各種社會公共事務。第三條本市行政區域內的宗教事務管理適用本條例。
本市行政區域內的國家機關、企業單位、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個人應當遵守本條例。第四條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強迫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視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信仰宗教的公民、不信仰宗教的公民以及信仰不同宗教的公民應當互相尊重。第五條宗教活動必須遵守憲法、法律、法規,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社會安定。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利用宗教干預國家的行政、司法和教育。
宗教團體、宗教活動場所、宗教教職人員、信教公民的合法權益和正常的宗教活動受法律保護。第六條宗教團體和宗教事務應當堅持獨立自主,自辦的原則,不受外國勢力的支配。第七條市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以下簡稱市宗教事務部門)是本市宗教事務的行政主管部門,負責組織本條例的實施。
區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是所有區宗教事務的行政主管部門,對所轄區域的宗教事務負有管理的職責。
本市各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依法履行各自的職責,並協同宗教事務部門實施本條例。第二章宗教團體第八條本條例所稱宗教團體,指在本市依法成立佛教協會、市道教協會、市伊斯蘭教協會、市天主教愛國會、天主教廣州教區、市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市基督教協會以及在市、區依法成立的宗教團體。第九條宗教團體必須依照國家關於社會團體管理規定申請登記,經登記管理機關核准登記後方可以進行活動。第十條宗教團體應當接受政府的行政管理,按照各自的章程開展活動。第十一條宗教團體應當協助政府貫徹執行國家有關宗教法律、法規,對信教公民進行愛國主義、社會主義和法制教育,維護宗教教職人員和信教公民的合法權益,組織正常的宗教活動,辦理教務。第十二條宗教團體可以進行宗教文化學術研究和交流,按照國家規定出版、印刷、復制、發行宗教出版物,申辦以自養為目的的企業和事業,舉辦社會公益事業,開展宗教方面的對外友好交往。第十三條宗教團體舉辦宗教院校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辦理。第三章宗教教職人員第十四條本條例所稱宗教教職人員,指佛教的比丘、比丘尼、道教的道士、道姑;伊斯蘭教的阿訇、依瑪目,天主教的主教、神甫、修士、修女,基督教的牧師、宣教師、傳道以及宗教團體認定的其他人員。第十五條宗教教職人員身份由市宗教團體根據本宗教規定的條件和程序認定,報市宗教事務部門備案。第十六條經認定並備案的宗教教職人員按照本宗教的規定履行職責,可以在宗教活動場所主持宗教活動、辦理教務和參與民主管理。
未經認定備案、已經辭去或者被解除宗教教職人員身份的人員,不得以宗教教職人員身份進行宗教活動。第十七條宗教教職人員應當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遵守所在宗教團體、宗教活動場所的各項規章制度。第十八條本市宗教教職人員應邀到市外或者市外宗教教職人員應邀到本市舉行和主持宗教活動,應當徵得市以上宗教團體同意並報市以上宗教事務部門備案。第四章宗教活動場所第十九條本條例所稱宗教活動場所,指信教公民進行宗教活動的佛教寺庵、道教宮觀、伊斯蘭教清真寺、天主教和基督教教堂以及經宗教事務部門確認的其他固定處所。第二十條宗教活動場所應當建立管理組織,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第二十一條宗教活動場所可以接受信徒個人和團體的布施、乜貼、奉獻以及其他宗教性的捐贈。第二十二條宗教活動場所可以申辦以自養為目的的企業、事業,舉辦社會公益事業,按照國家規定經營宗教用品、宗教藝術品和宗教出版物。第二十三條宗教活動場所的常住人員和外來暫住人員,應當遵守國家戶籍管理的規定。第二十四條在宗教活動場所內拍攝電影、電視,設立商業、服務性網點,舉辦陳列、展覽等活動,應當徵得該場所管理組織同意,並報當地宗教事務部門批准。第二十五條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在宗教活動場所內進行不同宗教或者不同信仰的宣傳和爭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