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廣東省循環經濟促進條例

廣東省循環經濟促進條例

發布時間: 2022-10-05 16:20:14

⑴ 粵府辦【2014】72號

粵府函〔2014〕72號 廣東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加快我省

循環經濟發展實施方案的通知

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現將《加快我省循環經濟發展的實施方案》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請徑向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反映。

廣東省人民政府

2014年4月1日

加快我省循環經濟發展的實施方案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加快我省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根據《國務院關於印發循環經濟發展戰略及近期行動計劃的通知》(國發〔2013〕5號),現就加快我省循環經濟發展制定以下實施方案。
一、總體思路和發展目標

(一)總體思路。圍繞「三個定位、兩個率先」的總目標,遵循「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減量化優先」的原則,堅持統籌規劃、重點突破,在重點地區、重點領域、重點行業、重點園區加快推進循環經濟發展;堅持高效循環、減量優先,加強源頭減量化和全過程式控制制,促進資源高效循環利用;堅持突出特色、典型示範,培育一批具有地區特色的循環經濟示範典型;堅持政府推動、企業實施、公眾參與,加快形成覆蓋全社會的循環經濟社會發展模式。
(二)發展目標。通過重點培育與全面推廣,培育一批循環型企業、循環型園區和循環型產業,建立健全政策法規體系、評價指標體系和技術規范體系,建成全社會循環經濟發展體系。到2015年,單位GDP能耗降到0.477噸標准煤/萬元,比2010年下降18%,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比2010年下降21%;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比2010年下降30%以上;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85%以上,廣州、深圳市的城市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率達55%以上,其他地級市達40%以上。到2020年,循環經濟理念貫徹到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各個領域,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建成全國循環經濟發展的示範區。
二、加快建設循環型工業體系

(三)完善工業循環經濟示範體系。培育一批具有廣東特色的循環經濟示範典型,加快「省循環經濟工業園—省市共建循環經濟產業基地—省循環經濟試點單位」示範體系建設,探索具有廣東特色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到2015年,建成28個省循環經濟工業園和30個省市共建循環經濟產業基地;到2020年,建成40個省循環經濟工業園和50個省市共建循環經濟產業基地。
(四)推進園區循環化改造。引導園區和企業加大投入,推進國家級和省級開發區、產業基地及經省政府批准認定的各類園區實施循環化改造,優先支持位於國家和省重點生態功能區范圍內的園區(含開發區、產業基地,下同)實施循環改造,加快園區廢物利用、資源能源分質梯級利用、水資源分類使用和循環利用、公共服務平台等基礎設施建設,實現園區內項目、企業、產業有機耦合和循環鏈接。到2015年,推動20個園區實施循環化改造;到2020年,推動50個園區實施循環化改造。
(五)全面推行清潔生產。加快推進我省清潔生產「十百千萬」工程(創建十個清潔生產示範園區、培育百個企業清潔生產技術中心、認定千家清潔生產企業、開展萬人清潔生產培訓)。加強粵港清潔生產合作,引導港資企業積極參與「粵港清潔生產夥伴計劃」並繼續開展清潔生產審核。到2015年,基本完成「十百千萬」工程;到2020年,創建20個清潔生產示範園區,認定3000個清潔生產企業。
(六)加強工業資源綜合利用。加快推進工業廢水、廢氣、固體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大力研發廢棄物分類收集、無害化處理、資源化利用等技術和設備,提高資源產出率和循環利用率。培育一批省級資源綜合利用龍頭企業,推動建立重點領域資源綜合利用產業聯盟,加快全省資源綜合利用產業發展。到2015年,培育30個省級資源綜合利用龍頭企業,探索建立2個重點領域資源綜合利用產業聯盟;到2020年,培育40個省級資源綜合利用龍頭企業,推動建立5個重點領域資源綜合利用產業聯盟。
(七)大力發展節能環保技術產品。鼓勵有條件的循環經濟工業園(循環經濟產業基地)和企業創建生態設計機構,加快生態設計公共平台建設。積極開展生態設計國際和區域交流,推進產學研合作,開展家電等重點行業生態設計專題活動,推廣一批先進方案、技術和產品。加快節能環保技術研發和產業化,著力發展符合循環經濟要求、資源利用效率高、污染排放量少的技術、工藝和產品,在電力、冶金、化工、建材、印染、造紙、電鍍及線路板等行業大力推廣清潔生產技術、工藝和產品。
三、加快建設循環型農業體系

(八)構建「農工商」復合型循環經濟體系。探索「農工商」復合型循環經濟模式,建設省農墾總局湛江墾區等一批農業循環經濟示範區,構建種植業、畜牧業、林業、加工業、物流業、旅遊業一體化的循環經濟產業體系,推進農業、工業、商貿服務業的循環鏈接,實現產業廢棄物的高效循環利用,形成「高效、無廢」的跨企業、跨農戶的循環經濟聯合體。到2015年,培育3個農業循環經濟示範區;到2020年,培育10個農業循環經濟示範區。
(九)加強農業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大力推進秸稈、林木採伐剩餘物、廢舊木材(舊傢具)及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示範工程,積極推廣農村戶用沼氣和畜禽養殖沼氣,到2015年,推廣農戶沼氣45萬戶和規模化養殖場大中型沼氣工程550項以上;到2020年,推廣農戶沼氣池50萬戶,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基本普及沼氣利用。
(十)發展節能環保型農業。大力發展農業節能、節水、減排等技術、工藝、產品與裝備,積極推廣先進適用的節能環保型農業技術和裝備,鼓勵農田輪作和休耕,減少農田化肥和化學農葯使用量,大幅減少農業面源污染。到2015年,每畝肥料利用率比2010年提高5%,化學農葯用量比2010年減少10%;到2020年,每畝肥料利用率比2015年提高3%,化學農葯用量比2015年再減少10%。

四、加快建設循環型服務業體系

(十一)規范再生資源回收行業發展。推進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建設,完善再生資源回收行業服務管理,逐步實現行業發展規范化、制度化。加強廣州、佛山、惠州、江門等再生資源回收體系試點城市建設。發揮再生資源回收龍頭企業示範帶動作用,鼓勵企業通過上門回收、定點回收、以舊換新等方式加強廢棄物分類回收,進一步提高我省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率。
(十二)推進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建立餐廚廢棄物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體系,形成覆蓋餐廚廢棄物產生、收集、運輸、處理全過程的管理制度與技術路線,加快推進廣州、深圳餐廚廢棄物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試點城市建設,推動具備條件的城市(縣)開展試點工作。到2015年,廣州、深圳兩市餐廚垃圾分類收運處理系統成熟完善,創建全國垃圾分類示範城市,全省5個以上城市(縣)開展試點工作。
(十三)加快服務業節能環保技術改造。推進餐飲、商場、賓館等服務業企業的節能、節水、低碳等技術改造,實施商場、酒店等大型公共建築能耗限額管理。構建綠色循環低碳交通運輸體系,推進「車船路港」低碳交通運輸專項行動,建立循環、高效、低碳的綠色物流體系。
五、推進社會層面循環經濟發展

(十四)加快全社會大循環體系建設。全面推行循環型生產方式,逐步構建覆蓋全社會的資源循環利用體系。加快循環經濟產業耦合鏈接,搭建循環經濟技術、產品、市場等公共服務平台,實現資源跨企業、跨行業、跨產業、跨區域循環利用,形成多元化的循環經濟大網路。推進污(廢)水處理、廢棄電子電器產品回收拆解、機電產品再製造、垃圾焚燒發電等資源化利用重點工程建設。建立健全社會資源分類、回收和處理系統,促進社會資源的規模化、高值化和清潔安全再利用。建立舊件逆向物流體系,建成集生產、回收利用、資源化、再製造為一體的循環經濟產業鏈。
(十五)促進綠色消費。倡導綠色生活方式,減少一次性易耗品的使用。鼓勵商貿流通企業開設綠色產品銷售專區,推行包裝綠色化。提高政府采購可循環使用產品、再生資源產品以及節能、節水和環保認證產品等綠色產品的比重。引導消費者購買能效標識產品、節能節水認證產品、環境標志產品、無公害標志食品等綠色標志產品。
六、推進重點工程建設

(十六)推進試點示範城市建設。指導廣州市開展國家循環經濟示範城市創建工作,推動雲安縣申報創建國家循環經濟示範城市(縣);指導東莞、韶關等市開展國家節能減排財政政策綜合示範城市創建工作;依託廣州、佛山、惠州、江門等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建設試點城市,加快全省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建設;推進配方肥和技術全面進村入戶到田,提高測土配方施肥信息化水平,建立一批測土配方施肥示範縣。
(十七)推進試點示範園區建設。依託石化、鋼鐵、建材、再生資源等重點行業,培育一批循環經濟工業園區典型;加強現有工業園區循環經濟產業規劃和重點項目建設,從產業連接循環化、資源利用高效化、污染治理集中化、基礎設施綠色化、清潔生產普及化等方面,加快實施園區循環化改造;推動現有工業園區創建省級清潔生產示範園,支持引導園區內企業實施清潔生產審核、開展資源綜合利用;依託國家級「城市礦產」示範基地,培育一批省級「城市礦產」示範基地。
(十八)推進試點示範企業建設。在鋼鐵、石化、紡織、建材、造紙、汽車等重點行業創建一批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企業試點;在石化、鋼材、建材、塑料、人造板、可再生能源等領域培育一批資源綜合利用龍頭企業;在鋼鐵、紡織、造紙、石油、食品、化工、有色金屬等重點用水行業開展節水型工業企業創建活動,樹立一批行業內有代表性、用水指標達到行業領先水平的標桿企業;在製造業、供應鏈、服務商等方面培育一批粵港「清潔生產夥伴」標志企業;依託國家級汽車零部件、機電產品、輪胎再製造試點企業,培育一批省級再製造試點企業。
七、保障措施

(十九)建立健全法規和標准。推動制定我省促進清潔生產、可再生能源利用、建築節能、綠色采購等法規規章。各市、縣要結合本地實際編制本行政區域的循環經濟發展規劃,新建、改(擴)建園區要按照循環經濟要求編制城鄉建設總體規劃和控制性詳細規劃。建立健全循環經濟標准體系,加快制定高耗能、高耗水及高污染行業產品強制性限額標准和市場准入標准,制定重點行業清潔生產評價指標體系和污染物排放標准。加快推行能效標識制度和再利用品標識制度,積極開展節能、節水、環保產品認證及環境管理體系認證,開展資源綜合利用標準的研製。建立完善循環經濟計量檢測體系。
(二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從省財政現有資金加大對循環經濟重大項目、科技研發、標准制定、宣傳培訓、技術產品推廣應用、園區與企業循環化改造等工作的支持。落實國家稅收優惠政策,加快推進國家鼓勵的資源綜合利用產品(工藝)和資源綜合利用電廠(機組)認定工作。有序建立資源性產品階梯價格制度,對資源高消耗行業中的限制類項目,實行差別性價格政策。研究完善懲罰性價格、差別性價格、階梯價格等價格政策,建立健全排污權有償使用制度。鼓勵金融機構創新符合循環經濟發展特點的金融產品,積極提供綠色金融服務,推動一批基礎條件好的循環經濟龍頭骨幹企業進入資本市場。將國家級、省級循環經濟示範項目列入省重點項目,在用地指標、環境容量等方面優先予以統籌安排。
(二十一)強化技術和服務支撐。支持建立各類循環經濟技術支撐機構,創建循環經濟技術中心,推動組建重點領域循環經濟產業聯盟,加強產學研用結合,共同開展循環經濟共性關鍵技術研發,著力推動節能、節水、新能源開發、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等領域的技術進步。加強循環經濟技術推廣體系建設,加快先進適用技術的推廣應用,定期發布廣東省循環經濟、節能降耗、清潔生產等領域技術產品推廣目錄。健全循環經濟服務體系,培育和扶持一批為發展循環經濟提供規劃、設計、建設、改造、運營的專業化服務公司,鼓勵發展循環經濟信息服務業,鼓勵科研院所、行業協會等為企業提供咨詢服務。
(二十二)加強宣傳教育和人才培養。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雜志、信息網路等媒體宣傳普及有關發展循環經濟的法律法規、方針政策和相關基礎知識。鼓勵開展各種形式的循環文化創意活動,積極開展國內外循環經濟交流、合作與培訓。創建省級循環經濟教育示範基地,加強對各級領導幹部、政府部門及企事業單位人員的循環經濟培訓,有序推進節能減排義務監督員隊伍建設。
(二十三)加強組織協調。進一步強化對各地區、各部門、各工業園區(開發區、產業基地)落實循環經濟發展工作的組織領導,健全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與統計核算制度,將其納入黨政幹部政績考核體系。省經濟和信息化委要對全省循環經濟發展工作加強統籌協調和監督檢查,省發展改革委、教育廳、科技廳、財政廳、國土資源廳、環境保護廳、住房城鄉建設廳、水利廳、農業廳、林業廳、商務廳、地稅局、統計局、質監局和省國稅局等有關部門要按職責分工,共同做好相關工作。

⑵ 如何設立煤制氣公司、與投資煤制氣項目相關的法規有哪些急!急!急!分不是問題,多答一些多給附加分!!

一)GDP能耗基本情況

1、2006年上半年全國單位GDP能耗公報發布

2006年上半年,全國單位GDP能耗同比上升0.8%。從主要行業單位增加值能耗看,煤炭上升5.5%,石油石化上升8.7%,鋼鐵下降1.2%,有色上升0.4%,建材下降4.5%,化工下降5.0%,紡織下降5.5%,電力上升0.8%。

總的來看,當前各地區、各主要行業節能降耗形勢仍不容樂觀,完成今年節能降耗目標任務仍十分艱巨。為此,各地區、各部門要按照國務院要求,認真落實節能目標責任制,大力推進結構調整,著力抓好重點領域節能及十大節能工程,抓好重點耗能企業的節能管理,完善節能保障機制等各項措施,努力實現全年節能降耗目標。

(來源: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網站)

2、單位GDP能耗為何不降反升

盡管國家首次明確提出今年單位GDP能耗降低4%左右的約束性發展指標、節能降耗措施今年以來密集出台,半年內就安排5.4億元國債資金支持了98個重點節能項目,可1日公布的最新能耗統計數據讓人頗感意外。

上半年,全國能耗增長仍快於經濟增長,單位GDP能耗不降反升0.8%,煤炭、石油石化、有色金屬、電力等行業能耗水平均有所上升。

事實上,合計佔全國能源比重80%的原煤產量、發電量上半年分別同比增長12.8%和12%,增速分別比上半年經濟增速高出1.7個百分點和1.1個百分點。總體看,今年實現節能降耗目標難度較大,節能降耗形勢十分嚴峻。

在現有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和不合理產業結構的背景下,固定資產投資特別是工業投資的高速增長,必然帶來能耗的高速增長。這是上半年單位GDP能耗不降反升的根本原因。

上半年,全國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增長31.3%,比近年平均增幅高出6個百分點。我國工業能耗約佔全社會能耗的70%,而上半年以工業為主的第二產業增長13.2%,超出經濟增速2.3個百分點。進入二季度,工業生產更是逐月提速,6月份增速高達19.5%,幾乎是經濟增速的一倍。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能耗較低的第一產業、第三產業上半年僅分別增長5.1%和9.4%。

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是山東。近年來,山東省規模以上工業一直保持較高增長,從去年一季度開始,山東規模以上工業總量躍居全國第一。與此相伴的是,這個能源大省一舉變成能源凈輸入省。山東省有關部門分析認為,這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工業能耗的急劇增加」。

「要保持經濟持續快速增長,這種粗放型的增長方式已經難以為繼。」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研究所所長周大地說。

單位GDP能耗不降反升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在電力供需矛盾有所緩解的情況下,部分地區又開始盲目追求GDP增長,高能耗行業和企業再度抬頭,成為推動能耗上升的主力軍。

分析一下國家統計局等此前發布的我國第一份能耗公報,不難看出,從東部到西部,單位GDP能耗整體上呈現出逐步遞增並拉大差距的趨勢。專家分析,這與西部省份發展較多依賴能源、原材料消耗較大的重工業不無關系。

宏觀統計結果是這樣的:上半年,高耗能的重工業增長18.5%,比經濟增速高出7.6個百分點;在能耗較高的製造業中,近三分之二的行業投資增速超過40%;煤炭開采及洗選業、電力熱力生產與供應、石油與天然氣開采業、非金屬礦采選等高能耗、高污染項目成為上半年投資高增長的主要拉動力。

鋼鐵行業的GDP權重僅為3.14%,可在全國能耗總量中的份額卻高達15%。這個能耗大戶上半年繼續保持高增長態勢,鋼材產量增長25.78%。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羅冰生警告說,這種增長過快的狀況應當引起注意,控制產能過快增長、加快淘汰落後產能仍是當前的重要任務。

除上述兩個結構性原因外,節能降耗方面長期以來存在的技術性、制度性等問題也是分析上半年單位GDP能耗不降反升時值得注意的因素。朱宏任認為,我國能源技術落後,能源效率明顯偏低,能源開發利用的重大核心裝備仍不能自主設計製造,節能降耗、污染治理等技術的應用還不廣泛。

我國目前火電平均供電煤耗比國際先進水平高出20%以上。如果每度電的供電煤耗下降10克標准煤,全國一年可少消耗2000萬噸標准煤。國電集團電力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劉建民說,國產同類型發電機組的煤耗比發達國家高出不少,單純從技術角度分析,國產發電機組節能降耗還有較大潛力。

據鋼鐵行業的專家介紹,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總體上看我國鋼鐵工業能耗水平存在20%左右的差距。其中,大中型鋼鐵企業能耗總水平比國際先進水平高出10%左右,中小型鋼鐵企業能耗水平差距大約在50%左右。

單位GDP能耗不降反升的嚴峻形勢已引起各方高度關注。近日,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並原則通過《國務院關於加強節能工作的決定》,並提出著力抓好的六項節能工作;發改委與30個省級人民政府簽訂節能目標責任書,能耗標准將成為政府核准項目的強制性門檻,中央財政將理順能源產品價格,抑制能源低成本消費,建設部門將在北京評選「十大不節能建築」,只要真正把這一系列節能降耗措施落到實處,全年單位GDP能耗降低4%左右的目標就不會太遙遠。(來源:新華網)

3、廣東上半年能耗再降 單位GDP能耗同比下降2.7%

廣東省統計局負責人透露,去年能耗創全國最低水平的廣東今年上半年再傳捷報——單位GDP能耗、單位GDP電耗、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3項指標繼續下降,分別比上年同期下降2.7%、2.2%和2.7%,預計今年全年單位GDP能耗可下降3%。

廣東單位能耗呈下降趨勢,主要得益於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和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近年來,廣東逐步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服務業快速協調發展的新格局。今年上半年,廣東三大新興支柱產業之一的電子信息業表現十分出色,同比增長31.7%,提高了13.7個百分點,而冶金、建材、陶瓷、印染、造紙、火電等高耗能產業在工業中的比重不斷降低。

今年以來,廣東在全社會強化節能管理,大力抓好鋼鐵、電力、石化、化工和建材等高耗能行業和企業的節能工作,對超過行業耗能限額標準的企業強制採取節能降耗措施,並根據產業政策,逐步淘汰高污染、高耗能的落後生產能力,關停並轉一批小化肥、小冶煉及小水泥。

廣東實施一批節能重點工程,推動節約和替代石油、熱電聯產、余熱利用、建築節能、政府機構節能、綠色照明、能源利用監測能力建設等重大節能工程建設。在廣州、深圳、佛山、東莞、江門、汕頭等6個城市開展創建節約型城市試點工作。

廣東省決定,從今年起建立和實施單位GDP能耗指標公報制度,通過定期公布各市能耗水平,把節能降耗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考核體系,推動全省節能降耗工作再上新台階。全省第一份能耗公報已於7月公布。同時,廣東正加緊編制《廣東省循環經濟發展總體規劃》及節能、節水、節地、環保產業等專項規劃,開展《廣東省循環經濟促進條例》前期調研,建立健全發展循環經濟的政策法規體系。(來源:《人民日報》 2006年8月8日第1版)

(二)能源供給、能耗消費與節能狀況

1、我國能源資源的狀況

中國自然資源總量排世界第七位,能源資源總量約4萬噸標准煤居世界第三位。中國煤炭保有儲量為10024.9億噸,但精查可采儲量只有893億噸,石油的資源量為930億噸,天然氣的資源量為38萬億立方米,現己探明的石油和天然氣儲量只佔資源量的約20%和約6%,僅夠開采幾十年;煤層氣資源量為35萬億立方米,相當於450億噸標准煤,排世界第三位,但尚未成規模開發利用。因此,我國常規能源資源並不豐富,應建立正確的「資源意識」,並具有相應的「憂患意識」。

我國可再生能源資源豐富,但是我國人口眾多,能源資源相對匱乏。我國人口佔世界總人口20%;已探明的煤炭儲量佔世界儲量的11%、原油佔2.4%、天然氣僅佔1.2%。人均能源資源佔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石油僅為十分之一。我國已成為世界上第三大能源生產國和第二大能源消費國。我國1998年一次能源生產量為12.4億噸標准煤,能源消費量為13.6億噸標准煤(不包括農村非商品生活能源消費二億噸標准煤),約為世界能源消費量的10%;人均能源消費量僅為1.165噸標准煤,居世界第89位,不足世界人均能源消費水平2.4噸標准煤的一半,是發達國家的1/5~1/10(歐洲及獨聯體人均能源消費量為5噸標准煤,北美人均能源消費量超過10噸標准煤)。目前我國人均擁有發電裝機僅0.222KW,人均發電量為927kwh,約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為發達國家的1/6~1/10。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年人均能源消費量將逐年增加,專家預計,到2040年將達到2.38噸標准煤左右,相當於目前世界平均值,遠低於發達國家目前的水平。人均常規能源資源相對不足,是中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限制因素,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氣。

我國的能源生產和消費基本上是平衡的,但從1993年開始成為能源凈進口國。據預測,中國未來能源供需的缺口將越來越大,在採用先進技術、推進節能、加速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以及依靠市場力量優化資源配置的條件下,2010年約缺能8%,到2040年將短缺24%左右,其中石油缺額可能多達4.4億噸標准煤。石油進口依存度(凈進口量與消費量之比)由1995年的6.6%上升為2000年的20%。預計2010年將上升為23%。天然氣進口依存度2000年為6%,2010年為20%。能源安全性的問題也將提到議事日程。

2、能源消費量的分析

1998年世界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約為128.9億噸標准煤,其中美國消費32.3億噸標准煤,佔世界能源消費的25.1%,居世界第一位。我國(不含香港、台灣、澳門地區)能源消費量為13.6億噸標准煤,佔世界能源消費總量的10.9%,居世界第二位。

我國1981年至1998年節能取得了巨大成績,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 50%,節能率達4.5%(是全世界最高的,約為OECD國家的2.5倍),按產值能耗計算十八年累計節約和少用能源共8.8億噸標准煤。相當於減排粉塵1200萬噸,減排灰渣2.1億噸,減排二氧化硫1230萬噸,減排二氧化碳3.9億噸(以碳基計算)。因此,節能也是環保和減排溫室氣體的有效措施。與此同時,我國的能源消費年均增長率為4.62%。

從近年情況來看,今後的能源消費年均增長率將有所下降,如果按4%來推算,年能源消費量情況如下:

年份
1998年
2000年
2005年
2010年
2015年
2040年

單位:億噸標准煤
13.6
14.7
17.9
21.8
26.5
70.6

到2015年,我國能源消費量接近翻了一番,是現在全世界能源消費量的五分之一;照此發展到2040年,中國的能源消費量將超過70億噸標准煤,超過現在全世界能源消費量的一半!這樣大的能源消費量無論如何也是不能實現的。

如果按進一步加大節能力度、降低能源消費年均增長率為2.8%(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為7%,能源消費彈性系數為0.4)的方案計算:

年份
1998年
2000年
2005年
2010年
2015年
2040年

單位:億噸標准煤
13.6
14.4
16.5
18.9
21.7
43.4

到2015年,我國能源消費量將達到21.7億噸,是現在能源消費量的1.6倍;即使按此低增長速度發展,到2040年我國一次能源的總消費量比2015年又翻了一番,將達到43.4億噸標准煤,是現在能源消費量的3.2倍,人均能源消費量2.71噸標准煤,超過了世界人均能源消費水平和專家的預測。中國工程院的專家預測,到2040年我國的能源消費量應在30億噸標准煤左右。因此,我國今後的能源消費年均增長率必須大幅度降低!而且應越來越低,到2040降到零增長。國民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只能走高效利用能源的節能型之路。

3、我國節能潛力的分析

我國節能潛力巨大。

一是產品能耗高。中國主要用能產品的單位產品能耗比發達國家高25~90%,加權平均高40%左右。例如,我國火電廠供電煤耗為每千瓦時404克標准煤,國際先進水平為317克標准煤,高出27.4%;我國噸鋼可比能耗平均為966公斤標准煤,國際先進水平是656公斤 標准煤,高出47.3%;我國每噸水泥熟料燃料消耗為170公斤標准煤,而國際先進水平為107.5公斤標准煤,高出58.1%。我國國內企業主要耗能產品的單耗,落後的與先進的相差1~4倍。經對15個行業節能潛力的分析,近期技術措施節能 潛力約為1億噸標准煤。

二是產值能耗高。中國的產值能耗是世界上最高的國家之一。產值能耗高即單位能耗創產值低,我國每公斤標准煤能源產生的國內生產總值為0.36美元,日本為5.58美元;法國為3.24美元;韓國為1.56美元;印度為0.72美元;世界平均值為1.86美元,日本是中國的15.5倍,法國是中國的9倍;世界平均值是中國的5.2倍;韓國是中國的4.3倍;連印度也是中國的2倍(註:這里有匯率、能源結構、氣候條件等不可比因素)。經測算,通過產業結構調整、產品結構調整、降低高能耗行業的比重、增加高附加值產品的比重以及居民生活用能優質化等措施,近期國民經濟產值能耗節能潛力達3億噸標准煤左右。因此我國「十五」期間總的節能潛力約為4億噸標准煤。

另外,為了降低溫室氣體的排放,發達國家越來越重視節能,其產品能耗和產值能耗仍在下降,我國與發達國家間的差距並未全面減小;隨著我國能源消費量 的增加,節能潛力還將逐年增加。據專家測算,2015年我國節能潛力約為9億噸標准煤。(來源:中國環保網)

(三)我國水資源狀況

我國是一個水資源緊缺的國家。由於人口眾多,人均水資源佔有量低,按照2004年人口計算,我國人均水資源佔有量2185立方米,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3。此外,我國水資源空間分布不均,與土地、礦產資源分布以及生產力布局不相匹配。南方水多、北方水少,東部多、西部少,山區多、平原少。北方地區(長江流域以北)面積佔全國63.5%,人口約佔全國的46%、耕地佔60%、GDP佔44%,而水資源僅佔19%。其中,黃河、淮河、海河3個流域耕地佔35%,人口佔35%,GDP佔32%,水資源量僅佔全國的7%,人均水資源量僅為457立方米,是我國水資源最緊缺的地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需水量,尤其是工業和生活用水量,隨著人口的增長、經濟的發展而逐年增加。我國水資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工業用水從1980年的457億立方米,增加到2004年的1229億立方米,增加了1.7倍。城鎮生活用水從1980年的68億立方米,提高到2004年的361億立方米,增加了4倍多。按目前的正常需要和不超采地下水,正常年份全國缺水量將近400億立方米。「十五」期間,農田受旱面積年均達3.85億畝,平均每年因旱減產糧食350億公斤。全國農村有3.2億人飲水不安全。全國有400餘座城市供水不足,缺水比較嚴重的有110座。2004年下半年,廣東、廣西、海南出現大面積乾旱,許多城市用水緊張,工農業生產受到很大影響。與此同時,為了維持經濟社會發展的用水要求,一部分城市和地區不惜犧牲生態和環境用水,大量擠占生態和環境用水,引起地面下沉、水質變硬、海水倒灌等嚴重生態問題。一些生態嚴重惡化的地區,河流斷流、湖泊乾涸、濕地萎縮、綠洲消失。 我國淮河流域、西北部分內陸河流、遼河和黃河流域水資源開發利用率均超過或接近60%,海河流域已經超過100%,遠遠超過流域允許的水資源開發利用極限。

我國一方面存在嚴重的缺水問題,另一方面水資源利用效率低,存在嚴重的浪費現象。 農業用水效率方面,全國平均單方灌溉水糧食產量約為1公斤,而世界上先進水平的國家(如以色列)平均單方灌溉水糧食產量達到2.5~3.0公斤。目前我國大部分地區仍然採取傳統的大水漫灌方式,農業節水灌溉面積佔有效灌溉面積的35%,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僅為0.45左右,而英國、德國、法國、匈牙利和捷克等國家,節水灌溉面積比例都達到了80%以上,以色列的灌溉面積全部採用微灌和噴灌,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在0.7~0.8之間。 我國工業水重復利用和再生利用程度較低,用水工藝比較落後,用水效率較低。我國2004年萬元GDP用水量為399立方米,約為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是先進國家的8倍。我國2004年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為196立方米,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約為60%~65%。國外發達國家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一般在50立方米以下,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一般在80%~85%以上。如美國2000年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不到15立方米,工業水重復利用率約為94.5%,日本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也僅為18立方米,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達到80%以上。總體來看,我國現狀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僅相當於先進國家20世紀80年代初的水平,節約用水還存在較大潛力。生活用水方面,公眾節水意識有待提高,節水器具使用率普遍偏低。此外,我國海水利用和再生水利用水平較低。

(來源:汪恕誠在中宣部等六部委舉辦的形勢報告會上的報告――《談中國走節水型社會之路》,2006年5月16日)

(四)當前我國安全生產基本情況

2005年,在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煤電油運綳得很緊的情況下,全國各類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分別比上年下降10.7%和7.1%。工礦商貿和道路、水上、鐵路交通等事故都有較大幅度下降。煤礦事故起數減少9.2%, 死亡人數減少1.5%, 百萬噸煤死亡率下降到2.81, 減少0.27。全國31個統計單位(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中,有29個單位事故死亡人數低於控制指標。今年1-5月份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同比分別下降11.4%和12.1%。但形勢依然嚴峻:

一是煤礦等重特大事故多發。從2004年10月中旬到2005年12月上旬,相繼發生了6起涉難百人以上的煤礦事故。2005年全國發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重特大事故134起,比上年增加了3起,死亡人數增加17%,其中煤礦58起,增加15起,死亡人數增加66.6%。今年1-5月份發生30人以上事故2起,多起一次死亡接近30人的事故,有的事故只是由於僥幸而沒有造成更為慘重的傷亡。

二是事故總量仍然過大。2005年全國共發生各類事故717938起,死亡127089人,其中道路交通事故98738人,佔77.7%;鐵路路外事故7380人,佔5.8%;煤礦事故5938人,佔4.7%;建築施工事故2607人,佔2.0%。

三是我國工礦企業事故傷亡的風險仍然很高。目前工礦企業10萬人死亡率為10左右,其中煤炭行業從業人員10萬人死亡率高達109.1,非煤采礦業為80.2,化學工業和建築業分別為10.26和9.95。

(來源:李毅中在中宣部等六部委舉辦的形勢報告會上的報告――《談談我國的安全生產問題》,2006年6月29日)

(五)人口、就業與城鄉差距情況

1、我國人口狀況

國家統計局測算數據表明,2005年1月6日,中國人口總數達到13億(不包括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省),約佔世界總人口的21%。雖然中國已經進入了低生育率國家行列,但由於人口增長的慣性作用,當前和今後十幾年,中國人口仍將以年均800-1000萬的速度增長。按照目前總和生育率1.8預測,2010年和2020年,中國人口總量將分別達到13.7億和14.6億;人口總量高峰將出現在2033年前後,達15億左右。

中國人口科學文化素質的總體水平還不高,主要表現在:一是人口粗文盲率大大高於發達國家2%以下的水平;二是大學粗入學率大大低於發達國家;三是平均受教育年限不僅低於發達國家的人均受教育水平,而且低於世界平均水平(11年)。並且,城鄉人口受教育程度存在明顯差異。2004年,城鎮人均受教育年限為9.43年,鄉村為7年;城鎮文盲率為4.91%,鄉村為10.71%。

目前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已達1.43億,占總人口的11%;65歲以上的老人為9680萬,佔全國總人口的7.6%。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突出特點是老齡人口基數大,發展速度快,地區不平衡,社會負擔重,屬於典型的「未富先老」國家。由於經濟發展不平衡,我國東部經濟發達地區的老年人口比已經達到了14%,西部貧困地區還不到9%。(來源:國家統計局網站)

2、中國當前的就業情況

中國目前和未來存在著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壓力大、城鎮失業嚴重和收入分配差距越來越大的經濟和社會難題。從農村勞動力的剩餘看,據經濟普查,2004年鄉鎮企業縮水後的中國勞動力三次產業就業比例為59:21:20,此就業結構為日本1915年時的水平、韓國1965年左右水平、中國台灣地區1955年水平。按照2004年人均GDP水平和GDP的三次產業結構衡量,就業結構與生產結構的偏差:農業勞動力高15%-20%,工業低6%-9%,服務業低8%-12%。不包括在城鎮務工的1.1億農民工,農業產業中還剩餘1.5億勞動力。從城鎮就業形勢看,如果按照1990年的城鎮人口從業水平推算,2005年城鎮人口實際失業率已經達到17.74%。由於人口動態規模巨大,今後5年中,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城鎮新增勞動力、企業改革和產業調整勞動力、消化往年失業等四大就業壓力,需要每年平均提供2400萬個就業機會。如果不進行大的政策調整,每年勞動力就業缺口將達900-1100萬,2010年將在城鎮積累1億左右的失業勞動力。(來源:周天勇《打破中國的就業幻覺》,《中國改革》)

3、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繼續拉大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31日發布的一份報告預計:下半年中國農民現金收入增速可能繼續減緩,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繼續拉大。發改委表示,中國將加大對農民增收的政策扶持。

據悉,今年上半年中國農民人均現金收入1797元,比去年同期實際增長11.9%,但增速同比下降0.6個百分點。農民收入增幅下降已經引起官方關注。

根據這份發布在發改委網站上的報告,下半年糧食價格走低、畜產品價格持續下降、主要農業生產資料價格可能繼續上漲,這些都是對農民增收不利的因素。

發改委援引有關部門的預測,僅糧價下降和糧食生產成本上升,就將使農民人均純收入減少30到50元。

發改委表示,下半年中國將積極研究建立農民種糧收益綜合補貼制度,加大對糧食和生產資料價格的調節力度。

此外,發改委還將加大對農村公共服務的投入,引導和扶持農民轉移就業,促進農民收入持續穩定增長。

在社會保障方面,發改委表示,著手探索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以切實解決包括外出農民工在內的全體農民的保障問題。(來源:新華網)

⑶ 我國最新出台的關於循環經濟的法律是哪一年頒布的

我國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循環經
濟法律,只是那些或多或少體現了循環經濟
思想和內涵的法律統稱為循環經濟相關法律。

自1989年我國頒布並實施了環境保護的基本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以下簡稱
《環境保護法》)以來,我國已經初步建立了環
境保護法體系。已有的環保法律法規借鑒和總
結了國內外污染防治、資源綜合利用和廢棄物
回收利用的經驗,為企業的污染預防、綜合治
理和提高資源利用率提供了一些法律保障。雖
然現行法律中有些已經包含或體現了某些循環經
濟思想,有些已經採用了「循環經濟」術語,但
是現有的環境保護和資源綜合利用的法律體系的
主體仍以未端治理為主要目的。國內外的經驗
表明,僅對工業生產過程的未端進行污染控
制,不僅無法從根本上解決我國環境污染的問
題,而且存在著治理成本不斷升高,經濟損失
不斷擴大的趨勢。這遠落後於循環經濟所要求
的全面有效管理資源,建立環境效益、社會效
益、經濟效益相協調相促進的全新理念。
近幾
年來,隨著循環經濟硏究的不斷深化,國家開
始重視循環經濟的發展,並且提出「健全法制是
把發展循環經濟落到實處的重要保證」。在這種
思想的指導下,地方循環經濟立法的進展較
快。
2004年11月1日我國第一部循環經濟法
《貴陽市建設循環經濟生態城市條例》施行,為我國今後的循環經濟立法提供了經驗。此
後,雲南、廣州、安徽、江蘇、太原、青
島、深圳等地均先後岀台了相關的循環經濟法
規。目前,全國人大環境與資源委員會已經成
立了《循環經濟促進法》起草工作領導小組,
負責協同國家發改委、科技部和國家環保總局
等相關部門,研究制定《循環經濟促進法》。
這表明,具有戰略性和全局性的循環經濟基本
法的立法工作已經啟動。
供參考。

⑷ 深圳經濟特區循環經濟促進條例(2019修正)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促進深圳經濟特區(以下簡稱特區)循環經濟發展,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城市,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制定本條例。第二條發展循環經濟應當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在技術和經濟許可的范圍內,最大限度降低資源消耗、減少廢棄物的產生,實現資源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第三條發展循環經濟實行統籌規劃、突出重點、示範推廣、分步實施的方針。第四條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應當體現政府、企業、其他組織和公眾公平合理分擔責任的原則。第五條市、區人民政府應當明確各部門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職責和許可權,並指定相關部門組織、協調各部門的工作。第六條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將各部門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工作作為績效考核的重要內容,並建立相應的行政責任追究機制。考核情況應當向社會公布。第七條行業協會和其他社會組織應當配合實施發展循環經濟的政策和措施。
行業協會應當為本行業企業提供發展循環經濟的信息和技術服務,組織本行業企業開展資源節約和廢棄物回收利用,並可以根據循環經濟發展政策和措施制定本行業發展循環經濟的行規、行約和技術規范。第八條市、區人民政府應當按照發展循環經濟的要求,加強與周邊地區的交流與合作。第二章規劃與計劃第九條市人民政府應當編制循環經濟發展的中長期規劃。規劃應當包括以下內容:
(一)發展循環經濟的指導思想、主要目標和指標;
(二)發展循環經濟的重點行業和領域;
(三)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政策和措施;
(四)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其他重要事項。第十條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年度計劃的編制應當體現發展循環經濟的要求,並將發展循環經濟的目標和指標、政策、措施等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計劃的組成部分。第十一條市、區人民政府在向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報告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時,應當包括發展循環經濟的內容。市、區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認為必要時,可以要求同級人民政府專項報告發展循環經濟目標和指標、政策、措施等的執行情況。第十二條市人民政府應當逐步建立循環經濟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完善相關統計和核算制度。
循環經濟發展評價指標體系應當真實反映循環經濟發展狀況,並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計劃指標體系的組成部分。第十三條市人民政府應當根據經批準的循環經濟發展中長期規劃,制定節約能源、節約用水、節約用材、節約用地以及廢棄物回收、處理、再利用等專項規劃,並組織實施。第十四條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環境保護規劃以及其他經濟和社會發展方面的專項規劃的編制、調整,應當體現發展循環經濟的要求,並與循環經濟發展規劃相協調。第三章資源節約與循環利用第十五條鼓勵節約能源、節約用水、節約用材、節約用地和資源綜合利用,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鼓勵開發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第十六條新建、擴建、改建項目應當依照有關規定編制節約能源、節約用水、節約用材、節約用地等資源節約和循環使用情況評估報告。有關部門對項目進行審查時,應當對該評估報告進行審查。第十七條政府投資項目應當在技術和經濟許可的范圍內,優先採用符合循環經濟要求的設計方案、工藝、材料和技術設備。第十八條嚴格限制建設資源利用率低、污染物產生量大的項目,禁止建設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項目。對已建成的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項目,市、區人民政府可以依照法律、法規的規定和國家產業政策要求其改造。具體辦法由市人民政府另行制定。第十九條大力發展節能省地型住宅,積極推進住宅產業現代化。第二十條水資源應當得到充分利用。實行循環用水和一水多用,提高水的重復利用率。
鼓勵和扶持中水回用。第二十一條實行落後生產技術、工藝、設備和產品的強制淘汰制度。
強制淘汰目錄由市人民政府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和特區實際編制,並向社會公布。第二十二條原材料應當得到充分利用。產品應當盡可能長期使用,以減少廢棄物的產生。第二十三條產品和包裝物的設計,應當提高原材料的利用效率,優先使用可再利用和可再生利用的材料,抑制產品和包裝物變成廢棄物,抑制產品的過度包裝。
涉及原材料利用率的相關技術規范由市市場監管部門或者行業協會制定。

⑸ 廣東省環境保護條例(2019修正)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保護和改善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眾健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等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本省行政區域內保護和改善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以及監督管理等活動。第三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鼓勵發展循環經濟,支持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研究、開發和利用,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使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第四條各級人民政府對本行政區域的環境質量負責,應當採取措施持續改善環境質量。
縣級以上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對本行政區域的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依法對資源保護和污染防治等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監督管理。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和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應當協助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做好本區域的環境保護工作。第五條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有享受良好環境、知悉環境信息、參與及監督環境保護的權利,有權對污染環境和破壞生態的行為進行舉報,有保護和改善環境的義務。
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完善公眾參與程序,為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參與和監督環境保護提供便利,鼓勵和支持社會組織和志願者依法從事環境保護公益活動。
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鼓勵和支持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社會組織、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等開展環境保護宣傳普及,提高公眾的環境保護意識和素質。第二章監督管理第六條本省實行環境質量領導責任制和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逐步開展和推行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和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落實任期及年度環境保護目標和任務,使本行政區域的環境質量達到規定的標准。
省人民政府每年向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下達年度環境保護目標,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將省人民政府下達的環境保護目標分解落實到有關部門和下一級人民政府。
有關部門應當每年向本級人民政府報告上一年度環境保護目標完成情況,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每年向上一級人民政府報告上一年度環境保護目標完成情況;未完成的,應當向本級或者上一級人民政府作出說明,提出整改措施並負責落實。第七條省、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可以劃定環境污染防治重點區域、流域和海域,建立聯合防治協調機制,實行統一規劃、統一標准、統一監測、統一防治措施,組織相關人民政府實施聯合防治。
實施聯合防治的人民政府應當協商建立環境信息共享機制,制定共同實施的環境保護計劃,共同處理重大環境問題,開展聯合執法、預警應急工作;協商不成的,由共同的上一級人民政府協調解決。第八條環境保護規劃是生態環境保護和污染控制的基本依據,各種開發和建設活動應當符合環境保護規劃的要求。
省人民政府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應當根據國家環境保護規劃與本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會同有關部門編制省或者區域環境保護規劃,報省人民政府批准並公布實施。
地級以上市、縣級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應當根據上級人民政府批準的環境保護規劃和本行政區域的環境狀況,會同有關部門編制本行政區域的環境保護規劃和小區域環境保護規劃,經上一級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審查後,報同級人民政府批准並公布實施。
環境保護規劃、主體功能區規劃、城鄉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等應當相互銜接。第九條環境保護規劃應當嚴格執行。因保護和改善環境而確有必要修改或者調整的,縣級以上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應當按照本條例規定的環境保護規劃編製程序報請原批准機關予以批准,並向社會公布。修改或者調整的內容不得低於上級人民政府批準的環境保護規劃的要求。第十條環境保護規劃的編制和修改,應當採取論證會、聽證會、公開徵求意見等形式廣泛征詢公眾意見並向社會公開。上報審批的環境保護規劃應當附有公眾意見以及對公眾意見採納和不採納情況的說明。第十一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根據不同區域功能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劃定環境功能區劃並執行相應的環境質量標准和污染物排放標准。第十二條省人民政府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對全省環境監測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會同有關部門完善省環境監測網路和環境監測資料庫,健全環境監測預警機制。
縣級以上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應當組織開展轄區內環境質量監測、污染源監督性監測、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監測等環境監測活動,運行監測資料庫,並依法監督環境監測機構的業務活動。禁止擅自撤銷或者變動生態環境主管部門確定的環境質量監測點(斷面)。
環境監測機構應當按照環境監測規范從事環境監測活動,接受生態環境主管部門的監督,不得弄虛作假,隱瞞、偽造、篡改環境監測數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偽造、變造或者篡改環境監測機構的環境監測報告。

⑹ 廣東省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條例(2018修訂)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防治固體廢物污染環境,保障公眾健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等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本省行政區域內固體廢物污染環境的防治及其監督管理。
固體廢物污染海洋環境的防治和放射性固體廢物污染環境的防治不適用本條例。第三條固體廢物污染環境的防治,堅持保護優先,實行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原則,減少固體廢物的產生量和危害性、充分合理利用固體廢物和無害化處置固體廢物,促進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發展。第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依法編制本行政區域的固體廢物污染防治專項規劃或者將固體廢物污染防治規劃納入本行政區域的環境保護規劃。
固體廢物污染防治規劃應當與區域環境保護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市總體規劃等相協調。第五條產生、收集、貯存、運輸、利用、處置固體廢物的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應當採取措施,防止或者減少固體廢物污染環境,並依法承擔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責任。第六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統籌協調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工作,並對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給予必要的財政支持,對固體廢物突發環境事件安排應急處置資金。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和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應當協助做好本區域的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工作。第七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對本行政區域內固體廢物污染環境的防治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發展改革、工業和信息化、公安、自然資源、城市管理、住房城鄉建設、交通運輸、農業農村、商務、衛生健康等主管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負責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的監督管理工作。第八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應當建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群眾監督舉報制度,對舉報的問題及時調查處理,並將處理結果告知舉報人;對舉報屬實,為查處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重大違法行為提供主要線索或者證據的舉報人,按照有關規定予以獎勵。
新聞媒體應當加強防治固體廢物污染環境的公益宣傳和輿論監督。第二章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的監督管理第九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目標完成情況納入對本級人民政府負有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及其負責人和下級人民政府及其負責人的考核內容,作為對其考核評價的重要依據。考核結果應當向社會公開。第十條省人民政府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應當會同公安、住房城鄉建設、交通運輸、農業農村、商務等主管部門建立全省固體廢物環境信息化管理平台,納入省數字政府建設,加強信息共享和協作,提高固體廢物環境管理信息化水平。第十一條產生固體廢物的重點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應當定期如實向社會公開其產生的固體廢物種類、數量、流向、貯存、利用、處置情況以及固體廢物污染防治設施的建設和運行情況等信息。
鼓勵和支持其他產生固體廢物的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自願向社會公開其產生的固體廢物種類、數量、流向、貯存、利用、處置情況以及固體廢物污染防治設施的建設和運行情況等信息。
產生固體廢物的重點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名錄由省人民政府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定期通過政府網站、報刊、電視、廣播等便於公眾知曉的方式公布。第十二條建設產生固體廢物的項目以及建設貯存、利用、處置固體廢物的項目,應當依法進行環境影響評價。
產生危險廢物的建設項目,其環境影響評價文件應當包括與危險廢物管理相關的工程分析、環境影響分析、污染防治措施技術經濟論證、環境風險評價、環境管理要求等內容。第十三條建設項目中固體廢物污染防治設施應當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使用。固體廢物污染防治設施應當符合經批準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要求,不得擅自拆除或者閑置。第十四條產生工業固體廢物的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應當依法將工業固體廢物的種類、數量、流向、貯存、利用、處置等有關情況,向所在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生態環境主管部門申報登記。
申報登記信息發生重大改變的,產生工業固體廢物的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應當自改變之日起十五個工作日內向所在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生態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辦理變更申報手續;因不可控制因素發生緊急重大改變的,應當立即向所在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報告。

⑺ 江蘇省循環經濟促進條例(2021修正)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促進循環經濟發展,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保護和改善環境,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促進法》和相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在本省范圍內生產、流通和消費等過程中進行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等循環經濟活動以及相關的管理與服務,適用本條例。第三條發展循環經濟應當在有利於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前提下,採取各種技術可行、經濟合理的措施,按照減量化優先的原則,最大化地減少資源消耗和廢棄物產生、提高廢棄物再利用和資源化水平。第四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本行政區域內循環經濟發展的統籌規劃,制定產業政策,調整產業結構,建立和完善發展循環經濟的目標責任制和評價考核制度。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建立發展循環經濟聯席會議制度,協調解決發展循環經濟中的重大問題,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第五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發展改革部門是發展循環經濟的綜合管理部門,負責組織協調、監督管理本行政區域內的循環經濟發展工作。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其他相關部門,按照各自職責負責循環經濟的監督管理工作。第六條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和相關部門應當組織開展循環經濟宣傳教育,倡導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理念。

中小學校、高等院校和各類職業學校、職業培訓機構應當對學生和學員開展循環經濟理念和知識的教育。

鼓勵和支持企業、科研機構、高等院校開展循環經濟科學技術的研究、開發、推廣和應用。

鼓勵和支持中介機構、行業協會等社會組織開展循環經濟宣傳、技術指導和咨詢等服務。第七條國家機關、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組織應當按照發展循環經濟的要求,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並採取措施,降低資源消耗,減少廢棄物的產生量和排放量,提高資源循環利用水平。

公民應當自覺履行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義務,合理消費,減少資源消耗,抑制廢棄物的產生。鼓勵和引導家庭、個人使用節能、節水、節材和有利於保護環境的產品及再生利用、再製造產品。第八條任何公民和組織有權舉報浪費資源、破壞環境的行為。政府有關部門應當公布舉報和投訴電話、網站等,方便公眾舉報和投訴。政府有關部門接到舉報、投訴後,應當及時查處,並將處理結果告知舉報人、投訴人。第二章規劃與管理第九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發展改革部門會同相關部門編制本行政區域循環經濟發展規劃,報本級人民政府批准,並報上級人民政府發展改革部門備案。

編制循環經濟發展規劃應當明確規劃目標、適用范圍、主要內容、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等,並規定資源產出率、廢棄物再利用和資源化率等指標。

國家級和省級各類產業園區應當根據所在地的循環經濟發展規劃制定實施方案,報所在地設區的市、縣(市)人民政府批准。第十條省和設區的市人民政府應當根據當地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節約潛力及重大生產力布局等因素,將能源和煤炭消費、主要污染物排放、碳排放總量控制指標分解落實到下一級地方人民政府、重點單位,將建設用地、用水總量控制指標分解落實到下一級地方人民政府。

設區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完成上級人民政府下達的本行政區域能源和煤炭消費、主要污染物排放、碳排放、建設用地和用水總量控制指標,依據指標要求,規劃和調整本行政區域的產業結構,推進循環經濟發展。

新建、改建、擴建項目,應當符合本行政區域能源和煤炭消費、主要污染物排放、碳排放、建設用地和用水總量控制指標的要求。第十一條重點單位應當完成分解落實到本單位的能源和煤炭消費、主要污染物排放、碳排放總量控制指標。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相關部門應當建立能耗、水耗、碳排放監督管理制度,對年綜合能源消費量、用水量、碳排放量超過國家和省規定的重點單位,實行重點監督管理。第十二條省人民政府標准化主管部門會同相關部門制定嚴於國家標准、行業標準的單位產品能耗限額標准。

生產單位應當執行前款規定的單位產品能耗限額標准,超過限額標准用能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關部門依法責令限期治理。

⑻ 深圳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2010年7月1日前制定的經濟特區法規在擴大後的經濟特區適用的決定

一、2010年7月1日前制定的《深圳經濟特區和諧勞動關系促進條例》等101項經濟特區法規於2010年7月1日起適用於擴大後的經濟特區;《深圳經濟特區道路交通安全違法行為處罰條例》自施行之日起適用於擴大後的經濟特區;《深圳經濟特區環境雜訊污染防治條例》等其他經濟特區法規適用於新納入經濟特區范圍的區域的時間由市人大常委會另行公布。二、在市人大常委會另行公布其他深圳經濟特區法規的具體適用時間前,新納入經濟特區范圍的區域繼續適用相關的法律、法規。

附:
2010年7月1日起適用於擴大後的深圳經濟特區的法規

1.深圳經濟特區和諧勞動關系促進條例

2.深圳經濟特區合夥條例

3.深圳經濟特區商事條例

4.深圳經濟特區改革創新促進條例

5.深圳經濟特區政府采購條例

6.深圳經濟特區注冊會計師條例

7.深圳經濟特區統計條例

8.深圳經濟特區國有企業法定代表人任期經濟責任審計條例

9.深圳市政府投資項目管理條例

10.深圳經濟特區審計監督條例

11.深圳經濟特區政府投資項目審計監督條例

12.深圳經濟特區循環經濟促進條例

13.深圳經濟特區金融發展促進條例

14.深圳經濟特區房屋租賃條例

15.深圳經濟特區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若干規定

16.深圳經濟特區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條例

17.深圳經濟特區律師條例

18.深圳經濟特區人民警察巡察條例

19.深圳經濟特區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辦法

20.深圳經濟特區企業欠薪保障條例

21.深圳經濟特區失業保險條例

22.深圳經濟特區職業技能鑒定條例

23.深圳經濟特區獎勵和保護見義勇為人員條例

24.深圳經濟特區企業員工基本養老保險條例

25.深圳經濟特區公證條例

26.深圳經濟特區消防條例

27.深圳經濟特區殯葬管理條例

28.深圳經濟特區居民就業促進條例

29.深圳經濟特區家庭服務業條例

30.深圳經濟特區人才市場條例

31.深圳經濟特區反走私綜合治理條例

32.深圳經濟特區企業破產條例

33.深圳經濟特區嚴厲打擊生產、銷售假冒偽劣商品違法行為條例

34.深圳經濟特區計量條例

35.深圳經濟特區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規定

36.深圳經濟特區出租小汽車管理條例

37.深圳經濟特區產品質量管理條例

38.深圳經濟特區城市園林條例

39.深圳經濟特區福田保稅區條例

40.深圳經濟特區經紀人管理條例

41.深圳經濟特區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辦法

42.深圳經濟特區港口管理條例

43.深圳經濟特區格式合同條例

44.深圳經濟特區商品市場條例

45.深圳經濟特區防止海域污染條例

46.深圳經濟特區關於查處無照經營行為的規定

47.深圳經濟特區鍋爐壓力容器壓力管道質量監督與安全監察條例

48.深圳經濟特區無線電管理條例

49.深圳經濟特區梧桐山風景名勝區條例

50.深圳經濟特區禁止食用野生動物若干規定

51.深圳經濟特區財產拍賣條例

52.深圳經濟特區企業技術秘密保護條例

53.深圳經濟特區信息化建設條例

54.深圳經濟特區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工作若干規定

55.深圳經濟特區物業管理條例

56.深圳經濟特區建設項目環境保護條例

57.深圳經濟特區建築節能條例

58.深圳經濟特區機動車排氣污染防治條例

59.深圳市土地徵用與收回條例

60.深圳市城市規劃條例

61.深圳經濟特區建設工程施工安全條例

62.深圳經濟特區水土保持條例

63.深圳經濟特區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規定

64.深圳經濟特區城市供水用水條例

65.深圳經濟特區規劃土地監察條例

66.深圳經濟特區建設工程監理條例

67.深圳經濟特區水資源管理條例

68.深圳經濟特區飲用水源保護條例

69.深圳經濟特區環境保護條例

70.深圳經濟特區建設工程施工招標投標條例

71.深圳經濟特區房地產轉讓條例

72.深圳經濟特區房地產登記條例

73.大亞灣核電廠周圍限制區安全保障與環境管理條例

74.深圳經濟特區成人教育管理條例

75.深圳經濟特區教育督導條例

76.深圳經濟特區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若干規定

77.深圳經濟特區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條例

78.深圳經濟特區創業投資條例

79.深圳經濟特區科技創新促進條例

80.深圳經濟特區旅遊管理條例

81.深圳經濟特區公共圖書館條例(試行)

82.深圳經濟特區促進全民健身若干規定

83.深圳經濟特區實施《印刷業管理條例》若干規定

84.深圳經濟特區公民無償獻血及血液管理條例

85.深圳經濟特區控制吸煙條例

86.深圳經濟特區人體器官捐獻移植條例

87.深圳經濟特區檔案與文件收集利用條例

88.深圳經濟特區中醫葯條例

89.深圳經濟特區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歸僑僑眷權益保護法》的規定

90.深圳經濟特區捐贈公益事業管理條例

91.深圳經濟特區宗教事務條例

92.深圳經濟特區陸路口岸和特區管理線檢查站物業管理規定

93.深圳經濟特區授予榮譽市民稱號規定

94.深圳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打擊公職人員攜款潛逃的決定

95.深圳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堅決查處「黃、賭、毒」違法行為的決定

96.深圳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加強人民法院民事執行工作若干問題的決定

97.深圳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加強房屋租賃安全責任的決定

98.深圳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堅決查處違法建築的決定

99.深圳經濟特區處理歷史遺留生產經營性違法建築若干規定

100.深圳經濟特區處理歷史遺留違法私房若干規定

101.深圳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農村城市化歷史遺留違法建築的處理決定

⑼ 廣東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促進法》辦法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促進循環經濟發展,減少資源消耗和廢物產生,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保護和改善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促進法》等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辦法。第二條本辦法適用於本省范圍內生產、流通和消費等過程中進行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活動。

本辦法所稱減量化是指在生產、流通和消費等過程中減少資源消耗和廢物產生;再利用是指將廢物直接作為產品或者經修復、翻新、再製造後繼續作為產品使用,或者將廢物的全部或者部分作為其他產品的部件予以使用;資源化是指將廢物直接作為原料進行利用或者對廢物進行再生利用。第三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發展循環經濟的組織領導,建立健全工作機制,統籌解決循環經濟發展中的重大問題,促進循環經濟發展。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循環經濟發展綜合管理部門負責組織協調、監督管理本行政區域內的循環經濟發展工作,有關部門按照各自職責負責有關循環經濟的監督管理工作。第四條發展循環經濟應當堅持以企業為主體,政府推動、市場引導、公眾參與相結合的原則。第五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循環經濟宣傳教育,向社會普及循環經濟相關知識,引導形成發展循環經濟的良好氛圍。

報刊、廣播、電視、網路等新聞媒體應當積極宣傳循環經濟法律、法規、政策,加強發展循環經濟的輿論引導和監督。第六條鼓勵和支持企業、高等院校、科研機構開展循環經濟技術研究、開發、創新和推廣。

鼓勵和支持行業協會等社會組織在循環經濟發展中發揮技術指導和服務作用。第七條單位和個人應當增強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意識,合理消費,盡可能使用和推廣節能、節水、節材和再生產品,減少廢物的產生量和排放量。

任何單位、個人都有權舉報浪費資源、破壞環境的行為,有權了解政府發展循環經濟的信息並提出意見和建議。第二章管理制度第八條省循環經濟發展綜合管理部門會同有關部門,編制全省的循環經濟發展規劃,報省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

市、縣循環經濟發展綜合管理部門會同有關部門,依據省循環經濟發展規劃要求及當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情況,編制本行政區域的循環經濟發展規劃,報同級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並報上一級循環經濟發展綜合管理部門備案。

編制循環經濟發展規劃應當聽取專家學者和社會公眾的意見。第九條省人民政府根據國家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建立健全循環經濟評價考核制度。

上級人民政府應當對下級人民政府發展循環經濟的狀況定期進行考核,並將其結果作為對下級人民政府及其負責人考核評價的內容。第十條省循環經濟發展綜合管理部門負責研究、制訂並組織實施循環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組織協調相關重大示範工程建設和新產品、新技術、新設備、新材料的推廣應用。

各級人民政府循環經濟發展綜合管理等相關部門應當及時向社會發布有關循環經濟政策、技術和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建立健全循環經濟技術咨詢服務體系。第十一條各級人民政府環境保護部門應當加強生態環保工作,按照職責負責有關循環經濟的監督管理工作。第十二條各級人民政府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應當加強循環經濟相關標準的貫徹實施和監督管理工作,支持和引導企業建立先進的計量管理體系。

省人民政府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應當組織制訂並公布本省高消耗、高排放的重點行業和產品的限額標准。第十三條各級人民政府統計部門應當加強資源消耗、綜合利用和廢物產生等方面的統計調查,定期公布本地區循環經濟統計指標,及時反映循環經濟發展狀況。第十四條各級人民政府科技部門應當會同其他有關管理部門,制定發展循環經濟技術的政策和技術導向目錄,支持循環經濟科學技術的研究和推廣,提高循環經濟技術支撐能力和創新能力。第十五條各級人民政府國土資源部門應當按照發展循環經濟的要求統籌國土資源管理,促進節約集約用地。第十六條各級人民政府市容環境衛生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生活垃圾、建築廢棄物處置的管理工作,統籌規劃生活垃圾、建築廢棄物的分類回收、傾倒、中轉、運輸、消納點體系建設。第十七條各級人民政府農業部門應當制定農業循環經濟發展規劃,鼓勵和指導農業生產經營者使用循環經濟技術及對農業廢棄物進行綜合利用,推動農業面源污染減量,促進農業循環經濟發展。

⑽ 廣東省環境保護條例(2015修訂)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保護和改善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眾健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等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本省行政區域內保護和改善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以及監督管理等活動。第三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鼓勵發展循環經濟,支持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研究、開發和利用,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使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第四條各級人民政府對本行政區域的環境質量負責,應當採取措施持續改善環境質量。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對本行政區域的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依法對資源保護和污染防治等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監督管理。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和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應當協助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做好本區域的環境保護工作。第五條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有享受良好環境、知悉環境信息、參與及監督環境保護的權利,有權對污染環境和破壞生態的行為進行舉報,有保護和改善環境的義務。
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完善公眾參與程序,為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參與和監督環境保護提供便利,鼓勵和支持社會組織和志願者依法從事環境保護公益活動。
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鼓勵和支持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社會組織、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等開展環境保護宣傳普及,提高公眾的環境保護意識和素質。第二章監督管理第六條本省實行環境質量領導責任制和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逐步開展和推行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和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落實任期及年度環境保護目標和任務,使本行政區域的環境質量達到規定的標准。
省人民政府每年向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下達年度環境保護目標,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將省人民政府下達的環境保護目標分解落實到有關部門和下一級人民政府。
有關部門應當每年向本級人民政府報告上一年度環境保護目標完成情況,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每年向上一級人民政府報告上一年度環境保護目標完成情況;未完成的,應當向本級或者上一級人民政府作出說明,提出整改措施並負責落實。第七條省、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可以劃定環境污染防治重點區域、流域和海域,建立聯合防治協調機制,實行統一規劃、統一標准、統一監測、統一防治措施,組織相關人民政府實施聯合防治。
實施聯合防治的人民政府應當協商建立環境信息共享機制,制定共同實施的環境保護計劃,共同處理重大環境問題,開展聯合執法、預警應急工作;協商不成的,由共同的上一級人民政府協調解決。第八條環境保護規劃是生態環境保護和污染控制的基本依據,各種開發和建設活動應當符合環境保護規劃的要求。
省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應當根據國家環境保護規劃與本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會同有關部門編制省或者區域環境保護規劃,報省人民政府批准並公布實施。
地級以上市、縣級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應當根據上級人民政府批準的環境保護規劃和本行政區域的環境狀況,會同有關部門編制本行政區域的環境保護規劃和小區域環境保護規劃,經上一級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審查後,報同級人民政府批准並公布實施。
環境保護規劃、主體功能區規劃、城鄉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等應當相互銜接。第九條環境保護規劃應當嚴格執行。因保護和改善環境而確有必要修改或者調整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應當按照本條例規定的環境保護規劃編製程序報請原批准機關予以批准,並向社會公布。修改或者調整的內容不得低於上級人民政府批準的環境保護規劃的要求。第十條環境保護規劃的編制和修改,應當採取論證會、聽證會、公開徵求意見等形式廣泛征詢公眾意見並向社會公開。上報審批的環境保護規劃應當附有公眾意見以及對公眾意見採納和不採納情況的說明。第十一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根據不同區域功能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劃定環境功能區劃並執行相應的環境質量標准和污染物排放標准。第十二條省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對全省環境監測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會同有關部門完善省環境監測網路和環境監測資料庫,健全環境監測預警機制。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應當組織開展轄區內環境質量監測、污染源監督性監測、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監測等環境監測活動,運行監測資料庫,並依法監督環境監測機構的業務活動。禁止擅自撤銷或者變動環境保護主管部門確定的環境質量監測點(斷面)。
環境監測機構應當按照環境監測規范從事環境監測活動,接受環境保護主管部門的監督,不得弄虛作假,隱瞞、偽造、篡改環境監測數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偽造、變造或者篡改環境監測機構的環境監測報告。

熱點內容
刑法修正案的溯及力 發布:2025-01-17 15:12:29 瀏覽:359
中獎不領取要受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7 14:42:33 瀏覽:53
想請求法院 發布:2025-01-17 14:35:46 瀏覽:687
訴訟法遇法定節假日順延指第二天 發布:2025-01-17 13:41:25 瀏覽:755
金融法規案例 發布:2025-01-17 13:35:34 瀏覽:424
巜行政訴訟法內容 發布:2025-01-17 12:45:05 瀏覽:493
龍灣法院直播 發布:2025-01-17 12:23:04 瀏覽:980
民法總則委託代理 發布:2025-01-17 12:13:18 瀏覽:927
3c法規 發布:2025-01-17 12:11:05 瀏覽:543
刑法輕朝代 發布:2025-01-17 12:02:01 瀏覽: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