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文物保護條例
㈠ 安徽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辦法(1996修改)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以下簡稱《文物保護法》),加強我省文物保護和管理,發揮文物在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中的作用,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辦法。第二條在本省境內,下列文物受國家保護:
(一)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古文化遺址、古墓葬、古建築、石窟寺、石刻、磚刻、木刻;
(二)與重大歷史事件、革命運動和著名人物有關的,具有重要紀念意義、教育意義和史料價值的建築物、遺址、紀念物;
(三)歷史上各時代珍貴的藝術品、工藝美術品;
(四)重要的革命文獻資料以及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手稿、古舊圖書資料;
(五)反映歷史上各時代、各民族社會制度、社會生產、社會生活的代表性實物。
具有科學價值的古脊椎動物化石和古人類化石同文物一樣受國家保護。第三條各級人民政府負責保護本行政區域內的文物。一切機關、組織和個人都有保護文物的義務。
加強文物知識和文物保護的宣傳教育,加強對文物保護工作的監督,制止一切破壞文物的行為。第四條本省境內凡符合《文物保護法》第四條規定的文物,屬於國家所有。
收藏、管理和使用屬國家所有文物的單位,必須在文物行政管理部門的指導下負責文物的保護。第五條屬於集體、私人所有的紀念建築物、古建築和傳世文物,其所有權受國家法律保護。文物所有者和使用者必須遵守《文物保護法》和本辦法的有關規定。第二章文物管理機構、經費第六條各級文化行政管理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內的文物工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行署設立的文物保護管理機構為文物行政管理部門;未設立文物保護管理機構的,文化行政管理部門為文物行政管理部門。各級文物行政管理部門依法管理本行政區域內的文物工作。
各級文物行政管理部門設文物行政執法檢查員。文物行政執法檢查員由省級以上文物行政管理部門培訓並經考核合格的人員擔任,依法行使文物監督檢查和處理文物違法行為的職權。
鄉、鎮人民政府可根據當地文物保護的需要,建立業余文物保護組織。鄉、鎮文化館(站)負有保護當地文物的職責。第七條省、省轄市、歷史文化名城、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或有較多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縣(市)人民政府,應成立文物保護委員會。
文物保護委員會負責研究、協調、解決文物保護工作中的重大問題。第八條文物事業費和基本建設投資應分別列入各級人民政府的財政預算和基本建設計劃。財政收入增長,文物事業費應有所增加。
城市維護費應把本地區的文物維修費列入開支項目。具體數額由當地人民政府確定。
文物事業單位的業務收入,應用於文物事業的發展,不得挪作它用。
文物經費要嚴格管理,合理使用,有關部門應加強監督。第九條省設立文物保護基金。具體辦法由省文物行政管理部門制定,報省人民政府批准。第三章地面文物第十條不可移動的文物,根據其歷史、藝術、科學價值,按《文物保護法》第七條規定,分別確定為國家級、省級、市級、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雖未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但具有重要文物價值的古跡和革命遺址,也應妥善保護。
國外組織和個人要求進入未開放文物點的,按國家有關規定辦理。第十一條保存文物特別豐富、具有重大歷史價值和革命意義的城市,除按《文物保護法》第八條規定由國務院公布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外,經省人民政府批准可確定為省級歷史文化名城。
未核定公布為歷史文化名城而又具有一定歷史風貌、地方特色或革命傳統的城鎮、街道、村落、園林及其它建築群體等,徵得省文物行政管理部門和省城鄉建設部門同意後,市、縣人民政府可公布為歷史文化保護區。第十二條文物保護單位、歷史文化名城和歷史文化保護區的保護管理應納入城鄉建設總體規劃。文物行政管理部門應配合城鄉建設部門制定和實施總體規劃。第十三條文物保護單位的周圍應劃出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由同級文物行政管理部門與城鄉建設部門共同擬定,報同級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並豎立界樁。所豎界樁,未經批准,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移動、損毀。
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由省人民政府核定公布,報國家文物行政管理部門備案。
㈡ 安徽省建設工程文物保護規定
第一條 為加強建設工程文物保護工作,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實施條例》和《安徽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辦法》,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規定。第二條 凡在本省行政區域內從事工程建設,須遵守文物保護法律、法規和本規定。
開采砂石、生產磚瓦取土涉及文物保護的,參照本規定執行。第三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文物保護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門或承擔文物保護工作的部門(以下統稱文物行政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內文物保護工作,監督建設單位在工程建設中落實文物保護措施,依法查處或者會同有關部門查處工程建設中違反文物保護法律、法規的行為。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計劃、建設、規劃、公安、國土資源、水利、交通、鐵路、宗教、旅遊等部門應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做好建設工程文物保護的有關工作。第四條 一切機關、組織和個人都有依法保護文物的義務。從事工程建設不得對文物造成損害。第五條 對下列地區和不可移動文物,實行重點保護:
(一)世界文化遺產;
(二)歷史文化名城;
(三)歷史文化街區、村鎮;
(四)文物保護單位;
(五)未核定為文物保護單位的重要的不可移動文物。第六條 建設工程選址應盡可能避開不可移動文物;因特殊情況不能避開的,對文物保護單位應盡可能實行原址保護。
實行原址保護的,建設單位應事先確定保護措施,根據文物保護單位的級別報相應的文物行政部門批准,並將保護措施列入可行性研究報告或者設計任務書。
無法實施原址保護,必須遷移異地保護或者拆除的,應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第二十條第三款的規定辦理。第七條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自核定公布之日起1年內,由省人民政府劃定必要的保護范圍,作出標志說明,建立記錄檔案,設置專門機構或者指定專人負責管理。
市級、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自核定公布之日起1年內,由核定公布該文物保護單位的人民政府劃定保護范圍,作出標志說明,建立記錄檔案,設置專門機構或者指定專人負責管理。第八條 在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范圍內不得進行與文物保護無關的其他工程建設或者爆破、鑽探、挖掘等作業。因特殊情況需要在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內進行其他工程建設或者爆破、鑽探、挖掘等作業的,須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第十七條規定辦理。第九條 在文物保護單位的建設控制地帶內進行建設工程,不得破壞文物保護單位的歷史風貌;工程設計方案應根據文物保護單位的級別,經相應的文物行政部門同意後,報規劃行政主管部門批准。在文物保護單位的建設控制地帶內修建的建築物、構築物,其風格、高度、體量、色調等應與文物保護單位的歷史風貌相協調。現有危害文物保護單位安全、破壞文物保護單位歷史風貌的建築物、構築物,應予拆除或改造。第十條 對大型、中型建設工程項目,建設單位取得建設項目選址意見書後,應向省文物行政部門申請對建設工程范圍內(包括取土區,下同)進行文物調查或者勘探。
省文物行政部門應自接到申請之日起5個工作日內組織有關單位對建設工程范圍內有可能埋藏文物的地方進行文物調查、勘探。文物勘探由具有相應資質的單位承擔。承擔文物調查、勘探任務的單位應在30日內完成調查、勘探。省文物行政部門應根據調查、勘探情況向建設單位提供文物調查、勘探意見書。經確認無重要文物埋藏或有文物埋藏按規定及時組織鑒定、清理發掘後,有關部門方可辦理規劃、用地等批准手續;經確認有重要文物埋藏,需要就地保護的,就地保護范圍內的建設工程應另行選址。第十一條 進行大型、中型工程建設或在本規定第五條所列地區進行工程建設,建設單位取得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後應及時與省文物行政部門或省文物行政部門委託的有關市、縣文物行政部門簽訂文物保護責任書,確定文物保護責任人。建設單位與建設工程承包單位應明確工程施工期間文物保護的責任。第十二條 需要配合建設工程進行的考古發掘工作,由省文物行政部門在勘探工作的基礎上提出發掘計劃,報經批准後委託具有相應資質的單位承擔。未取得考古發掘資質的單位、個人不得進行考古發掘工作。
確因建設工期緊迫或者有自然破壞危險,對古文化遺址、古墓葬急需進行搶救性發掘的,由省文物行政部門組織發掘,並同時補辦審批手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