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信的監管條例
1. 徵信業管理條例自什麼起開始實施
法律分析:《徵信業管理條例》是為規范徵信活動,保護當事人合法權益,引導、促進徵信業健康發展,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制定,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於2013年1月21日發布,自2013年3月15日起施行。一是對信用信息和徵信業務做了明確規定。使徵信監管有法可依。將為金融經濟活動提供服務、用於判斷個人和企業信用狀況的各類信息界定為信用信息,其信息服務活動為徵信活動。當前實踐中,利用該信息對個人或企業作出的畫像、評價等業務界定為徵信業務,屬於《辦法》的約束范圍。二是從保護個人和企業合法權益角度對信用信息採集、整理、保存和加工進行了規定。要求徵信機構採集信息遵循 「最少、必要」原則,不得以非法方式採集信息;採集個人信息,應當告知採集的目的、信息來源和信息范圍等,採集非公開的企業信用信息,應當取得企業同意;整理、保存、加工信用信息,應遵循客觀性原則,不得篡改原始數據。三是規范信用信息的使用,保障用於合法目的。要求信息使用者使用個人信用信息應當用於合法、正當目的,不得濫用;徵信機構提供信用信息查詢、信用評價、信用評級、反欺詐服務等不同種類徵信業務時,應當遵循相應的業務規則。四是對信用信息安全和跨境流動進行了規定。從內控制度、軟硬體設備、人員管理等方面要求徵信機構做好信息安全工作,建立應急和報告制度。向境外提供企業信用信息查詢服務的,應當確保信用信息用於跨境貿易、融資等合理用途,並採取單筆查詢的方式提供。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千零三十條 民事主體與徵信機構等信用信息處理者之間的關系,適用本編有關個人信息保護的規定和其他法律、行政法規的有關規定。
2. 徵信業管理條例自什麼起開始實施
法律分析:2013年1月21日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 ,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631號 , 規定《徵信業管理條例》已經2012年12月26日國務院第228次常務會議通過,自2013年3月15日起施行。
法律依據:《徵信業管理條例》第四十七條 本條例自2013年3月15日起施行。
3. 2019年徵信業管理條例解讀,徵信業管理條例什麼時候實施
2013年3月15日,由國務院公布的《徵信業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正式施行,這是我國出台的保護個人或企業信息的法律。近日,記者就《條例》中部分讀者感到疑惑的地方,請中國人民銀行新鄉市中心支行徵信管理處的工作人員進行了解讀。
一、什麼是徵信業?為什麼要制定《徵信業管理條例》?
徵信業是市場經濟中提供信用信息服務的行業。徵信機構作為提供信用信息服務的企業,按一定規則合法採集企業、個人的信用信息,加工整理形成企業、個人的信用報告等徵信產品,有償提供給經濟活動中的貸款方、賒銷方、招標方、出租方、保險方等有合法需求的信息使用者,為其了解交易對方的信用狀況提供便利。徵信服務既可為防範信用風險,保障交易安全創造條件,又可使具有良好信用記錄的企業和個人得以較低的交易成本獲得較多的交易機會,而缺乏良好信用記錄的企業或個人則相反,從而促進形成「誠信受益,失信懲戒」的社會環境。徵信業在促進信用經濟發展和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中發揮著重要的基礎性作用。
我國徵信業從無到有,逐步發展,作用日益顯現,徵信市場初具規模。但與信用經濟發展和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要求還不相適應;徵信經營活動還缺乏統一遵循的制度規范和監管依據,難以獲取市場主體信用信息的現象與不當採集和濫用公民、法人信息,侵犯其合法權益的現象並存,影響徵信業的健康發展。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徵信業發展,對徵信法制建設提出了明確要求。為規范徵信活動,保護當事人合法權益,引導、促進徵信業健康發展,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有必要出台《徵信業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
《條例》的出台,解決了徵信業發展中無法可依的問題。有利於加強對徵信市場的管理,規范徵信機構、信息提供者和信息使用者的行為,保護信息主體權益;有利於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
二、《條例》經歷了怎樣的起草過程?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徵信法制建設。中國人民銀行自2003年履行徵信管理職責以來,一直積極推動徵信法規建設,會同相關部門通過實地調研、召開座談會等方式,認真聽取了地方政府有關部門、徵信機構、金融機構、專家和消費者協會等對徵信立法的意見和建議,研究借鑒國外徵信立法經驗,並在此基礎上完成了《條例》的草擬工作。2009年10月和2011年7月,國務院法制辦先後兩次向社會公眾公開徵求意見。此後,國務院法制辦會同中國人民銀行認真吸收地方政府、相關部委和機構、社會公眾的反饋意見,再次對《條例》進行了修改,形成了《條例(草案)》報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
三、《條例》包含哪些主要內容?
一是《條例》適用范圍,包括《條例》適用的業務領域、業務類型等。二是徵信監管體制,包括中國人民銀行及其派出機構的監管職責,國務院有關部門和縣級以上地方政府的相應職責。三是徵信機構,包括徵信機構的定義、類別、設立條件、審批程序等,以及對外商投資設立的徵信機構、境外徵信機構在境內經營徵信業務的專門規定。四是徵信業務規則,包括個人徵信業務規則、企業徵信業務規則,以及加強徵信信息管理的相關規定、技術措施等。五是徵信信息主體權益,包括信息主體對自身信用報告的知情權、異議申訴權等。六是金融信用信息基礎資料庫,包括資料庫信用信息的採集、報送、查詢、使用等相關規定。七是監督管理,包括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及其派出機構的監督管理職責、監督檢查措施、相關工作人員的保密要求等。八是法律責任,包括違規從事徵信經營活動、採集禁止採集的個人信息或未經本人同意採集個人信息、對外提供或者出售信息等違法行為的法律責任。
四、《條例》適用於什麼范圍?
《條例》適用於在我國境內從事個人或企業信用信息的採集、整理、保存、加工,並向信息使用者提供的徵信業務及相關活動。規范的對象主要是徵信機構的業務活動及對徵信機構的監督管理。
國家機關以及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依照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務院的規定,為履行職責而進行的企業和個人信息的採集、整理、保存、加工和公布,如稅務機關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徵收管理法》公布納稅人的欠稅信息,有關政府部門依法公布對違法行為人給予行政處罰的信息,人民法院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公布被執行人不執行生效法律文書的信息等,不適用《條例》。
五、設立徵信機構需要審批嗎?
《條例》對從事個人徵信業務的徵信機構和從事企業徵信業務的徵信機構規定了不同的設立條件。
考慮到個人信用信息的高度敏感性,為既適應信用經濟發展和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對了解個人信用信息的合理需求,又切實加強對個人信息的保護,防止侵犯個人隱私,《條例》對設立從事個人徵信業務的徵信機構的管理相對嚴格,除符合公司法規定的條件外,還需具備主要股東信譽良好,最近3年無重大違法違規記錄,注冊資本不少於5000萬元,有符合規定的保障信息安全的設施、設備和制度、措施,董事、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取得任職資格等條件,並經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批准,取得個人徵信業務經營許可證後方可辦理登記。
《條例》對設立從事企業徵信業務的徵信機構的管理相對寬松。只需依照公司設立登記的法律法規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辦理登記,自登記之日起30日內向所在地的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的派出機構備案即可,不需另行審批。
徵信機構設立後,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將定期向社會公告徵信機構的名單。
六、《條例》對保護個人信用信息主體的權益作了哪些規定?
為在徵信業務活動中切實保護個人信息安全,《條例》主要作了以下規定:
一是嚴格規范個人徵信業務規則,包括:除依法公開的個人信息外,採集個人信息應當經信息主體本人同意,未經同意不得採集;向徵信機構提供個人不良信息的,應當事先告知信息主體本人;徵信機構對個人不良信息的保存期限不得超過5年,超過的應予刪除;除法律另有規定外,他人向徵信機構查詢個人信息的,應當取得信息主體本人的書面同意並約定用途,徵信機構不得違反規定提供個人信息。
二是明確規定禁止和限制徵信機構採集的個人信息,包括:禁止採集個人的宗教信仰、基因、指紋、血型、疾病和病史信息以及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禁止採集的其他個人信息;徵信機構不得採集個人的收入、存款、有價證券、不動產的信息和納稅數額信息,但徵信機構明確告知信息主體提供該信息可能產生的不利後果,並取得其書面同意採集的除外。
三是明確規定個人對本人信息享有查詢、異議和投訴等權利,包括:個人可以每年免費兩次向徵信機構查詢自己的信用報告;個人認為信息錯誤、遺漏的,可以向徵信機構或信息提供者提出異議,異議受理部門應當在規定時限內處理;個人認為合法權益受到侵害的,可以向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投訴,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應當及時核查處理並限期答復。個人對違反《條例》規定,侵犯自己合法權利的行為,還可以依法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四是嚴格法律責任,對徵信機構或信息提供者、信息使用者違反《條例》規定,侵犯個人權益的,由監管部門依照《條例》的規定給予行政處罰;造成損失的,依法追究民事責任;構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七、《條例》對個人不良信用信息的保存期限設定為5年是怎麼考慮的?
規定不良信用信息保存期限的目的,在於促使個人改正並保持良好的信用記錄。期限過長,信息主體信用重建的成本過高;期限太短,對信息主體的約束力不夠。
國際上一般都對個人的不良信息設定了保存時限,但期限並不相同。如英國規定保留6年;韓國規定保留5年;美國規定,個人破產信息保留10年,其他負面信息保留7年,15萬美元以上的負面信息不受保存期限限制。我國香港地區的規定是,個人破產信息保留8年,敗訴信息保留7年。
在《條例》草案公開徵求意見時,有不少公眾意見和專家提出,應當對不良信息設定一定的保存期限,且期限不宜太長。在充分聽取各方面意見的基礎上,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並借鑒國際慣例,《條例》將不良信息的保存時限設定為5年,超過5年的應當刪除。
八、《條例》對企業信息的採集和使用是如何規定的?
《條例》鼓勵企業信用信息公開透明,為企業徵信業務的發展提供較為寬松的制度環境。徵信機構可以通過信息主體、企業交易對方、行業協會提供信息,政府有關部門依法已公開的信息,人民法院依法公布的判決、裁定等多個渠道採集企業信用信息,採集和對外提供時都不需要取得企業的同意;企業的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與其履行職務相關的信息,視為企業信息,採集和使用時也不需要取得信息主體的同意。
徵信機構不得採集法律、行政法規禁止採集的企業信息,不得侵犯企業的商業秘密。
九、金融信用信息基礎資料庫作為我國重要的金融基礎設施,《條例》對其有什麼規定?
由中國人民銀行組建、中國人民銀行徵信中心運行維護的我國金融信用信息基礎資料庫運行8年來,已收錄1800多萬戶企業、8億多個人的有關信息。為明確金融信用信息基礎資料庫的運行和監管依據,發揮好金融信用信息基礎資料庫的重要作用,保障信息主體合法權益,《條例》對其作了專門規定。
《條例》規定,金融信用信息基礎資料庫由國家設立,為防範金融風險,促進金融業發展提供相關信息服務。金融信用信息基礎資料庫由不以營利為目的的專業機構建設、運行和維護;該專業機構由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監督管理。
金融信用信息基礎資料庫的運行應遵守《條例》中徵信業務規則的有關規定。從事信貸業務的機構有義務向金融信用信息基礎資料庫提供個人和企業的信貸信息,提供時需要取得信息主體的書面同意,提供個人不良信息應提前通知信息主體。金融信用信息基礎資料庫為信息主體和取得信息主體書面同意的金融機構和其他使用者提供查詢服務。國家機關可以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查詢金融信用信息基礎資料庫的信息。
十、中國人民銀行作為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應當履行哪些管理職責?
《條例》明確中國人民銀行及其派出機構是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依法履行對徵信業和金融信用信息基礎資料庫運行機構的監督管理職責:一是制定徵信業管理的規章制度;二是管理徵信機構的市場准入與退出,審批從事個人徵信業務的機構,接受從事企業徵信業務的徵信機構的備案,定期向社會公告徵信機構名單;三是對徵信業務活動進行常規管理;四是對徵信機構、金融信用信息基礎資料庫運行機構以及向金融信用信息基礎資料庫報送或者查詢信息的機構遵守《條例》及有關規章制度的情況進行檢查,對違法行為進行處罰;五是處理信息主體提出的投訴。
十一、《條例》的出台對規范和促進徵信業健康快速發展有哪些積極意義?
我國徵信業發展時間不長,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徵信市場管理、徵信活動的基本規則尚無法律依據,徵信經營活動缺乏統一遵循的制度規范,部分以「徵信」名義從事非法信息收集活動的機構擾亂了市場秩序。
《條例》的出台,一是解決徵信業管理無法可依的問題。明確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的職責及其管理對象、管理措施和管理手段,有利於加強對徵信市場的管理,規范徵信業的健康發展。二是解決徵信市場中信息採集、使用不規范等問題。確立徵信業務及其相關活動所遵循的規章制度,規范徵信機構、信息提供者和信息使用者的業務行為,建立良好的徵信市場秩序。三是解決徵信市場整體發展水平較低的問題。促進形成各類徵信機構互為補充、依法經營、公平競爭的徵信市場格局,滿足社會多層次、全方位、專業化的徵信服務需求。
十二、《條例》的出台對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有哪些幫助?
徵信業作為信用信息服務行業,規范其健康發展對於支持中小企業的融資具有重要的作用。眾所周知,信息不對稱是影響中小企業融資的一個重要因素,通過徵信服務,一方面有助於提高中小企業的信息透明度,提高中小企業獲得融資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有助於發展中小企業的信用價值,提高其獲得融資的額度,支持有信用、有效益的中小企業發展。
與此同時,商業銀行可以通過中小企業徵信體系了解企業相關基本信息和融資信息,為信貸決策提供了很好的決策依據和信息保障。商業銀行可藉助中小企業信用信息資源,尤其是小微企業所有人信息資源,簡化中小企業貸款調查手續,在企業的歷史交易、信用記錄等情況的調查上節省時間。特別是針對小微企業可依託信息資源,開發評分模型,發展批量化評價、審批,將提高審貸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擴大信貸業務規模。
十三、《條例》的出台如何促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
徵信業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徵信業是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重要途徑和手段。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目的是形成誠實守信的信用氛圍和環境。《條例》的出台有利於規范發展徵信業,提供良好的徵信服務,形成信用激勵約束機制,約束社會經濟主體的信用行為,促進在全社會形成守信光榮、失信可恥的氛圍,為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奠定法制基礎。
4. 徵信業務管理辦法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規范徵信業務及其相關活動,保護信息主體合法權益,促進徵信業健康發展,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徵信業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制定本辦法。第二條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對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以下統稱企業)、個人開展徵信業務及其相關活動的,適用本辦法。第三條本辦法所稱徵信業務,是指對企業和個人的信用信息進行採集、整理、保存、加工,並向信息使用者提供的活動。
本辦法所稱信用信息,是指依法採集,為金融等活動提供服務,用於識別判斷企業和個人信用狀況的基本信息、借貸信息、其他相關信息,以及基於前述信息形成的分析評價信息。第四條從事個人徵信業務的,應當依法取得中國人民銀行個人徵信機構許可;從事企業徵信業務的,應當依法辦理企業徵信機構備案;從事信用評級業務的,應當依法辦理信用評級機構備案。第五條金融機構不得與未取得合法徵信業務資質的市場機構開展商業合作獲取徵信服務。
本辦法所稱金融機構,是指國務院金融管理部門監督管理的從事金融業務的機構。
地方金融監管部門負責監督管理的地方金融組織適用本辦法關於金融機構的規定。第六條從事徵信業務及其相關活動,應當保護信息主體合法權益,保障信息安全,防範信用信息泄露、丟失、毀損或者被濫用,不得危害國家秘密,不得侵犯個人隱私和商業秘密。
從事徵信業務及其相關活動,應當遵循獨立、客觀、公正的原則,不得違反法律法規的規定,不得違反社會公序良俗。第二章信用信息採集第七條採集個人信用信息,應當採取合法、正當的方式,遵循最小、必要的原則,不得過度採集。第八條徵信機構不得以下列方式採集信用信息:
(一)欺騙、脅迫、誘導;
(二)向信息主體收費;
(三)從非法渠道採集;
(四)以其他侵害信息主體合法權益的方式。第九條信息提供者向徵信機構提供信用信息的,徵信機構應當制定相關制度,對信息提供者的信息來源、信息質量、信息安全、信息主體授權等進行必要的審查。第十條徵信機構與信息提供者在開辦業務及合作中應當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等法律法規,通過協議等形式明確信息採集的原則以及各自在獲得客戶同意、信息採集、加工處理、信息更正、異議處理、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權利義務和責任。第十一條徵信機構經營個人徵信業務,應當制定採集個人信用信息的方案,並就採集的數據項、信息來源、採集方式、信息主體合法權益保護制度等事項及其變化向中國人民銀行報告。第十二條徵信機構採集個人信用信息應當經信息主體本人同意,並且明確告知信息主體採集信用信息的目的。依照法律法規公開的信息除外。第十三條徵信機構通過信息提供者取得個人同意的,信息提供者應當向信息主體履行告知義務。第十四條個人徵信機構應當將與其合作,進行個人信用信息採集、整理、加工和分析的信息提供者,向中國人民銀行報告。
個人徵信機構應當規范與信息提供者的合作協議內容。信息提供者應當就個人信用信息處理事項接受個人徵信機構的風險評估和中國人民銀行的情況核實。第十五條採集企業信用信息,應當基於合法的目的,不得侵犯商業秘密。第三章信用信息整理、保存、加工第十六條徵信機構整理、保存、加工信用信息,應當遵循客觀性原則,不得篡改原始信息。第十七條徵信機構應當採取措施,提高徵信系統信息的准確性,保障信息質量。第十八條徵信機構在整理、保存、加工信用信息過程中發現信息錯誤的,如屬於信息提供者報送錯誤的,應當及時通知信息提供者更正;如屬於內部處理錯誤的,應當及時更正,並優化信用信息內部處理流程。第十九條徵信機構應當對來自不同信息提供者的信息進行比對,發現信息不一致的,及時進行核查和處理。第二十條徵信機構採集的個人不良信息的保存期限,自不良行為或者事件終止之日起為5年。
個人不良信息保存期限屆滿,徵信機構應當將個人不良信息在對外服務和應用中刪除;作為樣本數據的,應當進行匿名化處理。第四章信用信息提供、使用
5. 徵信業管理條例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規范徵信活動,保護當事人合法權益,引導、促進徵信業健康發展,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制定本條例。第二條在中國境內從事徵信業務及相關活動,適用本條例。
本條例所稱徵信業務,是指對企業、事業單位等組織(以下統稱企業)的信用信息和個人的信用信息進行採集、整理、保存、加工,並向信息使用者提供的活動。
國家設立的金融信用信息基礎資料庫進行信息的採集、整理、保存、加工和提供,適用本條例第五章規定。
國家機關以及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依照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務院的規定,為履行職責進行的企業和個人信息的採集、整理、保存、加工和公布,不適用本條例。第三條從事徵信業務及相關活動,應當遵守法律法規,誠實守信,不得危害國家秘密,不得侵犯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第四條中國人民銀行(以下稱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及其派出機構依法對徵信業進行監督管理。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和國務院有關部門依法推進本地區、本行業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培育徵信市場,推動徵信業發展。第二章徵信機構第五條本條例所稱徵信機構,是指依法設立,主要經營徵信業務的機構。第六條設立經營個人徵信業務的徵信機構,應當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規定的公司設立條件和下列條件,並經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批准:
(一)主要股東信譽良好,最近3年無重大違法違規記錄;
(二)注冊資本不少於人民幣5000萬元;
(三)有符合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規定的保障信息安全的設施、設備和制度、措施;
(四)擬任董事、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符合本條例第八條規定的任職條件;
(五)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規定的其他審慎性條件。第七條申請設立經營個人徵信業務的徵信機構,應當向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提交申請書和證明其符合本條例第六條規定條件的材料。
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應當依法進行審查,自受理申請之日起60日內作出批准或者不予批準的決定。決定批準的,頒發個人徵信業務經營許可證;不予批準的,應當書面說明理由。
經批准設立的經營個人徵信業務的徵信機構,憑個人徵信業務經營許可證向公司登記機關辦理登記。
未經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批准,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經營個人徵信業務。第八條經營個人徵信業務的徵信機構的董事、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應當熟悉與徵信業務相關的法律法規,具有履行職責所需的徵信業從業經驗和管理能力,最近3年無重大違法違規記錄,並取得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核準的任職資格。第九條經營個人徵信業務的徵信機構設立分支機構、合並或者分立、變更注冊資本、變更出資額占公司資本總額5%以上或者持股占公司股份5%以上的股東的,應當經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批准。
經營個人徵信業務的徵信機構變更名稱的,應當向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辦理備案。第十條設立經營企業徵信業務的徵信機構,應當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規定的設立條件,並自公司登記機關准予登記之日起30日內向所在地的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派出機構辦理備案,並提供下列材料:
(一)營業執照;
(二)股權結構、組織機構說明;
(三)業務范圍、業務規則、業務系統的基本情況;
(四)信息安全和風險防範措施。
備案事項發生變更的,應當自變更之日起30日內向原備案機構辦理變更備案。第十一條徵信機構應當按照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的規定,報告上一年度開展徵信業務的情況。
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應當向社會公告經營個人徵信業務和企業徵信業務的徵信機構名單,並及時更新。第十二條徵信機構解散或者被依法宣告破產的,應當向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報告,並按照下列方式處理信息資料庫:
(一)與其他徵信機構約定並經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同意,轉讓給其他徵信機構;
(二)不能依照前項規定轉讓的,移交給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指定的徵信機構;
(三)不能依照前兩項規定轉讓、移交的,在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的監督下銷毀。
經營個人徵信業務的徵信機構解散或者被依法宣告破產的,還應當在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指定的媒體上公告,並將個人徵信業務經營許可證交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注銷。
6. 徵信業務管理辦法
《徵信業務管理辦法》是為了規范徵信業務及其相關活動,保護信息主體合法權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徵信業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而制定的辦法。
2021年9月27日,易綱行長簽署中國人民銀行令〔2021〕第4號,公布《徵信業務管理辦法》,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
為了規范徵信業務及其相關活動,保護信息主體合法權益,促進徵信業健康發展,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徵信業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制定本辦法。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對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以下統稱企業)、個人開展徵信業務及其相關活動的,適用本辦法。 本辦法所稱徵信業務,是指對企業和個人的信用信息進行採集、整理、保存、加工,並向信息使用者提供的活動。
本辦法所稱信用信息,是指依法採集,為金融等活動提供服務,用於識別判斷企業和個人信用狀況的基本信息、借貸信息、其他相關信息,以及基於前述信息形成的分析評價信息。
【法律依據】:《徵信業務管理辦法》已經2021年9月17日中國人民銀行2021年第9次行務會議審議通過,現予發布,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
7. 徵信業管理條例規定
法律分析:《徵信業管理條例》是為規范徵信活動,保護當事人合法權益,引導、促進徵信業健康發展,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制定,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於2013年1月21日發布,自2013年3月15日起施行。
法律依據:《徵信業管理條例》
第一條 為了規范徵信活動,保護當事人合法權益,引導、促進徵信業健康發展,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在中國境內從事徵信業務及相關活動,適用本條例。本條例所稱徵信業務,是指對企業、事業單位等組織(以下統稱企業)的信用信息和個人的信用信息進行採集、整理、保存、加工,並向信息使用者提供的活動。國家設立的金融信用信息基礎資料庫進行信息的採集、整理、保存、加工和提供,適用本條例第五章規定。國家機關以及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依照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務院的規定,為履行職責進行的企業和個人信息的採集、整理、保存、加工和公布,不適用本條例。
8. 徵信機構管理辦法全文
2013年11月15日中國人民銀行令〔2013〕第1號公布,自2013年12月20日起施行,下面是我為您精心整理的關於徵信機構管理辦法全文內容,僅供大家參考。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加強對徵信機構的監督管理,促進徵信業健康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徵信業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本辦法所稱徵信機構,是指依法設立、主要經營徵信業務的機構。
第三條中國人民銀行依法履行對徵信機構的監督管理職責。中國人民銀行分支機構在總行的授權范圍內,履行對轄區內徵信機構的監督管理職責。
第四條徵信機構應當遵守法律、行政法規和中國人民銀行的規定,誠信經營,不得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不得侵犯他人合法權益。
第二章機構的設立、變更與終止
第五條設立個人徵信機構應當經中國人民銀行批准。
第六條設立個人徵信機構,除應當符合《徵信業管理條例》第六條規定外,還應當具備以下條件:
(一)有健全的組織機構;
(二)有完善的業務操作、信息安全管理、合規性管理等內控制度;
(三)個人信用信息系統符合國家信息安全保護等級二級或二級以上標准。
《徵信業管理條例》第六條第一項所稱主要股東是指出資額占公司資本總額5%以上或者持股占公司股份5%以上的股東。
第七條申請設立個人徵信機構,應當向中國人民銀行提交下列材料:
(一)個人徵信機構設立申請表;
(二)徵信業務可行性研究報告,包括發展規劃、經營策略等;
(三)公司章程;
(四)股東關聯關系和實際控制人說明;
(五)主要股東最近3年無重大違法違規行為的聲明以及主要股東的信用報告;
(六)擬任董事、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任職資格證明;
(七)組織機構設置以及人員基本構成說明;
(八)已經建立的內控制度,包括業務操作、安全管理、合規性管理等;
(九)具有國家信息安全等級保護測評資質的機構出具的個人信用信息系統安全測評報告,關於信息安全保障措施的說明和相關安全保障制度;
(十)營業場所所有權或者使用權證明文件;
(十一)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出具的企業名稱預先核准通知書復印件。
中國人民銀行可以通過實地調查、面談等方式對申請材料進行核實。
第八條中國人民銀行在受理個人徵信機構設立申請後公示申請人的下列事項:
(一)擬設立徵信機構的名稱、營業場所、業務范圍;
(二)擬設立徵信機構的資本;
(三)擬設立徵信機構的主要股東名單及其出資額或者所持股份;
(四)擬任徵信機構的董事、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名單。
第九條中國人民銀行自受理個人徵信機構設立申請之日起60日內對申請事項進行審查,並根據有利於徵信業公平競爭和健康發展的審慎性原則作出批准或者不予批準的決定。決定批準的,依法頒發個人徵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決定不予批準的,應當作出書面決定。
第十條經批准設立的個人徵信機構,憑個人徵信業務經營許可證向公司登記機關辦理登記,領取營業執照;個人徵信機構應當自公司登記機關准予登記之日起20日內,向中國人民銀行提交營業執照復印件。
第十一條個人徵信機構擬合並或者分立的,應當向中國人民銀行提出申請,說明申請和理由,並提交相關證明材料。
中國人民銀行自受理申請之日起20日內,作出批准或者不予批準的書面決定。
第十二條個人徵信機構擬變更資本、主要股東的,應當向中國人民銀行提出申請,說明變更事項和變更理由,並提交相關證明材料。
中國人民銀行自受理申請之日起20日內,作出批准或者不予批準的書面決定。
第十三條個人徵信機構擬設立分支機構的,應當符合以下條件:
(一)對擬設立分支機構的可行性已經進行充分論證;
(二)最近3年無受到重大行政處罰的記錄。
第十四條個人徵信機構申請設立分支機構,應當向中國人民銀行提交下列材料:
(一)個人徵信機構分支機構設立申請表;
(二)個人徵信機構上一年度經審計的財務會計報告;
(三)設立分支機構的可行性論證報告,包括擬設立分支機構的3年業務發展規劃、市場分析和經營方針等;
(四)針對設立分支機構所作出的內控制度安排和風險防範措施;
(五)個人徵信機構最近3年未受重大行政處罰的聲明;
(六)擬任職的分支機構高級管理人員履歷材料。
中國人民銀行自受理申請之日起20日內,作出批准或者不予批準的書面決定。
第十五條個人徵信機構變更機構名稱、營業場所、法定代表人的,應當向中國人民銀行申請變更個人徵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記載事項。
個人徵信機構應當在個人徵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記載事項變更後,向公司登記機關申辦變更登記,並自公司登記機關准予變更之日起20日內,向中國人民銀行備案。
第十六條個人徵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應當在個人徵信機構營業場所的顯著位置公示。
第十七條個人徵信機構應當妥善保管個人徵信業務經營許可證,不得塗改、倒賣、出租、出借、轉讓。
第十八條個人徵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有效期為3年。有效期屆滿需要續展的,應當在有效期屆滿60日前向中國人民銀行提出申請,換發個人徵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有效期屆滿不再續展的,個人徵信機構應當在個人徵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有效期屆滿60日前向中國人民銀行報告,並依照本辦法第二十條的規定,妥善處理信息資料庫,辦理個人徵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注銷手續;個人徵信機構在個人徵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有效期屆滿60日前未提出續展申請的,中國人民銀行可以在個人徵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有效期屆滿之日注銷其個人徵信業務經營許可證,並依照《徵信業管理條例》第十二條的規定處理信息資料庫。
第十九條設立企業徵信機構,應當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規定的公司設立條件,自公司登記機關准予登記之日起30日內向所在地的中國人民銀行省會(首府)城市中心支行以上分支機構辦理備案,並提交下列材料:
(一)企業徵信機構備案表;
(二)營業執照復印件;
(三)股權結構說明,包括資本、股東名單及其出資額或者所持股份;
(四)組織機構設置以及人員基本構成說明;
(五)業務范圍和業務規則基本情況報告;
(六)業務系統的基本情況,包括企業信用信息系統建設情況報告和具有國家信息安全等級保護測評資質的機構出具的企業信用信息系統安全測評報告;
(七)信息安全和風險防範措施,包括已經建立的內控制度和安全管理制度。
企業徵信機構備案事項發生變更的,應當自變更之日起30日內向備案機構辦理變更備案。
第二十條個人徵信機構因解散或者被依法宣告破產等原因擬終止徵信業務的,應當在擬終止之日前60日向中國人民銀行報告退出方案,並依照《徵信業管理條例》第十二條第一款規定處理信息資料庫。
個人徵信機構終止徵信業務的,應當自終止之日起20日內,在中國人民銀行指定的媒體上公告,並辦理個人徵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注銷手續,將許可證繳回中國人民銀行;逾期不繳回的,中國人民銀行應當依法收繳。
第二十一條企業徵信機構因解散或者被依法宣告破產等原因擬終止徵信業務的,應當在擬終止之日前60日向中國人民銀行報告退出方案,並依照《徵信業管理條例》第十二條第一款規定處理信息資料庫。
第三章高級任職人員管理
第二十二條個人徵信機構的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應當在任職前取得中國人民銀行核準的任職資格。
第二十三條取得個人徵信機構董事、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任職資格,應當具備以下條件:
(一)正直誠實,品行良好;
(二)具有大專以上學歷;
(三)從事徵信工作3年以上或者從事金融、法律、會計、經濟工作5年以上;
(四)具有履行職責所需的管理能力;
(五)熟悉與徵信業務相關的法律法規和專業知識。
第二十四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擔任個人徵信機構董事、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
(一)因賄賂、侵佔財產、挪用財產或者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被判處刑罰,或者因犯罪被剝奪權利,執行期滿未逾5年的;
(二)最近3年有重大違法違規記錄的。
本辦法所稱重大違法違規記錄,是指除前款第一項所列之外的犯罪記錄或者重大行政處罰記錄。
第二十五條個人徵信機構向中國人民銀行申請核准董事、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的任職資格,應當提交下列材料:
(一)董事、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任職資格申請表;
(二)擬任職的董事、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的個人履歷材料;
(三)擬任職的董事、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的學歷證書復印件;
(四)擬任職的董事、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最近3年無重大違法違規記錄的聲明;
(五)擬任職的董事、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的個人信用報告。
個人徵信機構應當如實提交前款規定的材料,個人徵信機構以及擬任職的董事、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應當對材料的真實性、完整性負責。中國人民銀行根據需要對材料的真實性進行核實,並對申請任職資格的董事、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進行考察或者談話。
第二十六條中國人民銀行依法對個人徵信機構董事、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的任職資格進行審查,作出核准或者不予核準的書面決定。
第二十七條企業徵信機構的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應當由任職的徵信機構自任命之日起20日內向所在地的中國人民銀行省會(首府)城市中心支行以上分支機構備案,並提交下列材料:
(一)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備案表;
(二)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的個人履歷材料;
(三)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的學歷證書復印件;
(四)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的備案材料真實性聲明。
企業徵信機構的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發生變更的,應當自變更之日起20日內向備案機構辦理變更備案。
第四章監督管理
第二十八條個人徵信機構應當在每年第一季度末,向中國人民銀行報告上一年度徵信業務開展情況。
企業徵信機構應當在每年第一季度末,向備案機構報告上一年度徵信業務開展情況。
報告內容應當包括信用信息採集、徵信產品開發、信用信息服務、異議處理以及信用信息系統建設情況,信息安全保障情況等。
第二十九條個人徵信機構應當按規定向中國人民銀行報送徵信業務統計報表、財務會計報告、審計報告等資料。
企業徵信機構應當按規定向備案機構報送徵信業務統計報表、財務會計報告、審計報告等資料。
徵信機構應當對報送的報表和資料的真實性、准確性、完整性負責。
第三十條徵信機構應當按照國家信息安全保護等級測評標准,對信用信息系統的安全情況進行測評。
徵信機構信用信息系統安全保護等級為二級的,應當每兩年進行測評;信用信息系統安全保護等級為三級以及以上的.,應當每年進行測評。
個人徵信機構應當自具有國家信息安全等級保護測評資質的機構出具測評報告之日起20日內,將測評報告報送中國人民銀行,企業徵信機構應當將測評報告報送備案機構。
第三十一條徵信機構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中國人民銀行及其分支機構可以將其列為重點監管對象:
(一)上一年度發生嚴重違法違規行為的;
(二)出現可能發生信息泄露徵兆的;
(三)出現財務狀況異常或者嚴重虧損的;
(四)被大量投訴的;
(五)未按本辦法第二十八條、第二十九條、第三十條規定報送相關材料的;
(六)中國人民銀行認為需要重點監管的其他情形。
徵信機構被列為重點監管對象的,中國人民銀行及其分支機構可以酌情縮短徵信機構報告徵信業務開展情況、進行信用信息系統安全情況測評的周期,並採取相應的監管措施,督促徵信機構整改。
整改後第一款中所列情形消除的,中國人民銀行及其分支機構可不再將其列為重點監管對象。
第三十二條中國人民銀行及其分支機構可以根據監管需要,約談徵信機構董事、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要求其就徵信業務經營、風險控制、內部管理等有關重大事項作出說明。
第五章罰則
第三十三條申請設立個人徵信機構的申請人隱瞞有關情況或者提供虛假材料的,中國人民銀行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的相關規定進行處罰。
第三十四條個人徵信機構的個人信用信息系統未達到國家信息安全保護等級二級或者二級以上要求的,中國人民銀行可以責令整頓;情節嚴重或者拒不整頓的,中國人民銀行依照《徵信業管理條例》第三十八條的規定,吊銷其個人徵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第三十五條申請個人徵信機構的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任職資格的申請人隱瞞有關情況或者提供虛假材料的,中國人民銀行不予受理或者不予核准其任職資格,並給予警告;已經核準的,取消其任職資格。
禁止上述申請人3年內再次申請任職資格。
第三十六條個人徵信機構任命未取得任職資格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的,由中國人民銀行責令改正並給予警告;情節嚴重的,處1萬元以上3萬元以下罰款。
企業徵信機構任命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未及時備案或者變更備案,以及在備案中提供虛假材料的,由中國人民銀行分支機構責令改正並給予警告;情節嚴重的,處1萬元以上3萬元以下罰款。
第三十七條徵信機構違反本辦法第二十九條、第三十條規定的,由中國人民銀行及其分支機構責令改正;情節嚴重的,處1萬元以上3萬元以下罰款;涉嫌犯罪的,依法移交司法機關追究其刑事責任。
第六章附則
第三十八條本辦法由中國人民銀行負責解釋。
第三十九條本辦法自2013年12月20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