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卡特爾規章法

卡特爾規章法

發布時間: 2022-10-22 09:24:59

⑴ 從經濟法的發展歷史看經濟法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

中西方經濟法產生發展歷史軌跡和差異
一、西方經濟法產生發展的歷史軌跡
(一)西方經濟法產生發展的歷史背景
「經濟法」一詞最早見於法國空想主義者摩萊里的著作《自然法典》中,現代意義上的經濟法出現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盛行重商主義市場經濟理論,主張政府對本國經濟給予扶助,甚至不惜通過戰爭以打擊?排擠外國的同業競爭者?這一時期,經濟法缺乏產生的現實基礎?自18世紀到19世紀末,資本主義處於自由市場階段,多數資本主義國家崇尚亞當·斯密古典市場經濟理論和理性主義國家職能說?資本主義國家在社會經濟領域國家充當「守夜人」的角色,政治統治成為國家的中心職能?國家雖然也要對一些社會經濟進行管理,但從屬於國家的政治統治[1]?這一時期,西方國家的行政法尤其是民商法得以高度發展,行政法和民商法的發展沒有為國家干預意義上的經濟法留下多少餘地?自19世紀末到20世紀70年代,資本主義進入壟斷階段,資本主義國家內部的各種矛盾日益激化,經濟危機連續發生?特別是1929—1933年的經濟危機,使不少國家遭到重創?各國政府為了解決危機帶來的問題,紛紛打破經濟生活和政治生活的絕對界限而全面介入經濟生活?這時期主流經濟學是國家干預主義說,代表人物為凱恩斯?他在1936年發表的《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系統提出了國家干預經濟的一系列觀點和政策主張?可見,從自由競爭發展到壟斷階段以後,「看不見的手」已不能完全適應市場需要,要解決市場中存在的問題,只能運用國家干預經濟的手段?由於政府介入經濟生活,打破了傳統的市民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劃分界限,在經濟生活中出現了單純的公法和私法手段都不能解決的經濟關系?這種經濟關系需要一個新的法律部門來調整,這就是經濟法?20世紀70年代後,國家干預主義遭到質疑,以供給學派為代表的經濟自由主義卷土重來時期,凱恩斯主義的統治地位被新經濟自由主義所取代?供給學派不反對國家對社會經濟生活進行必要的干預,但堅決反對國家過多和全面的干預?認為經濟生活應以市場直接的自我調節為主,國家間接的宏觀調節為輔?
(二)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法產生發展概況
西方資本主義經濟法產生之前,調整經濟關系的主要是民商法?最初,資本主義國家十分重視市場秩序規制立法,20世紀中期以來,西方國家都強調對經濟實行宏觀管理與監督,著手制訂各種不同的計劃,試圖在「無形之手」和「國家之手」之間找到一個最佳點[2]?德國的社會市場經濟體制的市場競爭自由與政府調控權威相得益彰?德國經濟法的發展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19世紀末至一戰前),這時期的主要立法是1894年德國頒布了反不正當競爭的第一部法律——《保護商標法》,1896年出台了《反不正當競爭行為的斗爭法》?第二階段(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頒布的經濟法有《一般授權法》?《關於限制契約的最高價格的通知》?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當時的魏瑪共和國為了恢復被戰爭破壞的經濟,一方面廢除了戰時經濟統製法,另一方面又沿襲戰時經濟法的立法原則,先後頒布了《卡特爾規章法》?《煤炭經濟法》?《鉀鹽經濟法》?《防止濫用經濟權法令》等一系列經濟法,從而開創了把經濟法這個概念明確用於立法本身的先例[3]?第三階段(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二戰後德國分裂為東德和西德?西德在美國自由民主思想的影響下,走上了「第三條道路」,實行社會市場體制?戰後初期,根據佔領軍的指令,實行《反卡特爾法》?1966—1967年德國發生了經濟危機,為了保障經濟持續增長,頒布了《促進經濟穩定和增長法》,該法是實行宏觀調控的重要法律?日本政府藉助經濟法通過兩種方式介入市場,亦即經濟法通過兩種方法反作用於經濟基礎:其一,維持競爭秩序,發揮市場機能;其二,國家對整個國民經濟及市場運行予以規制,發揮政府調控作用[4]?日本經濟法產生發展大致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兩次世界大戰期間),20世紀初期,日本資本主義經濟結構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壟斷資本主義逐漸形成和壯大?日本的卡特爾在明治中期已產生,最初,日本對卡特爾採取保護與扶植的政策?日本政府先後頒布《出口組合法》和《重要出口商品生產組織法》,它們屬於規制未加入卡特爾的組織使之從屬於卡特爾的強制卡特爾法,1931年《重要產業統製法》和1932年《工業組合法》也是促進卡特卡的法律[5]?第二階段(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二戰後,日本統治者在恢復和發展經濟的過程中,非常重視運用經濟手段調整和管理經濟,制定了大量的經濟法?為了防止已被解散的財閥復活壟斷資本,日本政府於1947年頒布了《關於禁止私人壟斷和確保公正交易的法律》,還頒布了《排除經濟力量過度集中法》?1952年始,日本進入20年高速發展期,這時期的重要立法有《企業合理化促進法》?《中小企業基本法》?《農業基本法》?《消費者保護基本法》等?20世紀70年代以來,日本圍繞擺脫危機?振興經濟?通過立法活動不斷完善原有的各種經濟法,這一時期主要的立法有《投機防止法》?《穩定國民生活緊急措施法》?《石油供應適度化法》?《關於能源使用合理化的法律》?《中小企業破產互助法》?美國經濟法的產生和發展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19世紀末至1929年世界經濟危機前),產業革命完成後,美國出現了對自由競爭產生極大妨礙的壟斷,引起了人們普遍憂慮和不滿?美國政府審時度勢,主動出面干預,頒布了一系列反壟斷和反限制競爭的法律?主要經濟立法有:1890年國會通過了《保護貿易和商業免受非法限制與壟斷之害法》,後又通過了《克萊頓法》和《聯邦貿易委員會法》?第二階段(自1929年經濟危機爆發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1929年世界性經濟危機使美國經濟遭到毀滅性的打擊?羅斯福上任後,通過頒布經濟立法全面干預經濟生活?這期間,美國頒布了70多部經濟法令,如《緊急銀行條例》?《金融改革法案》?《產業復興法案》?《土壤保護法》?《新農業法》?《國家勞動關系法》?《恢復和救濟法》等[6]?第三階段%26lt;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26gt;,二戰後,美國運用凱恩斯主義理論,自覺用經濟立法作為國家干預經濟的法律手段則成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存在和發展的一種經常性和必然性手段?這時期的主要經濟立法有1981年《經濟復興稅法》?《經濟復興法》和1986年《稅法》等?
二、中國經濟法產生發展的歷史軌跡
(一)中國經濟法產生發展的歷史背景
中國在改革開放前實行的是高度集權的計劃經濟體制?在當時,計劃是國家用來配置資源的唯一方式?事實證明,在建國初期我國選擇計劃作為資源配置的方式符合當時社會要求,它有利於集中有限的資源去辦急需的事業,使我國迅速從經濟廢墟里恢復過來?但在計劃經濟完成它的歷史使命後,我國沒有把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換?人類20世紀的經濟實踐和理論研究顯示了計劃經濟的失敗源於它的兩大內在的弊端:一是信息機制障礙,二是激勵機制障礙?經驗表明,計劃經濟體制也許具有學習別人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的能力,但自身卻不具有創造新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的能力?計劃體制除其內在的缺陷外,其不足之處還在於它的實施有賴於計劃的主體——政府官員的高效性和無私性?由於政府內各行為主體按照自己的利益來行動,具體負責的公務員又缺乏競爭意識和對成本的關心,政府的活動無法如人民所期望的那樣做到有效率,政府官員的「經濟人」本性,使政府幹預的結果往往背離其初衷,從而導致「政府失靈」?高度集權的計劃經濟和缺乏民主的政治體制相結合,誘發了文化大革命,使我國經濟處於崩潰的邊緣?中國自1978年以來的改革開放,就是黨和政府面對「合法性危機」而重建嚴重受損的合法性基礎的過程,它順應了時代發展的需求,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在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下,由計劃作為唯一的資源配置手段必然會使我國經濟體制失去效率和發展動力,引發社會危機?國家干預的失敗必然要求在計劃體制中引入市場力量,在「國家之手」和「市場之手」的結合過程中,中國的經濟法也就產生了?隨著人們對計劃和市場兩種調節手段認識的不斷深化,我國經濟體制的改革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改革初開始認識到單一的計劃經濟的不足,從而實行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模式;第二階段:從十二屆三中全會到黨的十四大,實行共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第三階段:黨的十四大後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模式?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提供製度保障的經濟法也相應地經歷了由產生初期的不成熟到逐步走向成熟的過程?
(二)中國經濟法的產生發展概況
中國經濟法的產生與發展歷程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979年至1992年),這是中國經濟法的產生和初步發展時期;第二階段(1992年以來),這是中國經濟法勃興和走向成熟時期?隨著計劃經濟體制向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體制的轉換,經濟法在中國誕生了?1979年的《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是改革開放以來的首部經濟法?這期間的經濟法還有《統計法》?《森林法》?《土地管理法》?《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所得稅法》?《個人所得稅法》?《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法》,此外還有大量由國務院制定的經濟行政法規?隨著經濟法的興起,民商法也產生和發展起來,《經濟合同法》?《民法通則》?《婚姻法》?《繼承法》等一系列重要的民事法律相繼通過?黨的十四大在對國內外形勢作了正確分析後,做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制的

中西方經濟法產生發展歷史軌跡和差異
歷史性選擇?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抓住法制建設的契機,重視經濟立法,從而使我國經濟法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快速發展時期,初步形成了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經濟法體系?這一階段,市場規製法異軍突起,和先前發展起來的宏觀調控法組成了我國經濟法的主體部分?這時期的經濟法主要有《反不正當競爭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產品質量法》?《廣告法》?《招標投標法》?《稅收徵收管理法》?《預演算法》?《中國人民銀行法》?《商業銀行法》?《審計法》?《價格法》?《勞動法》等?

三、中西方經濟法產生發展的差異性及啟示
中西方經濟法的基本特徵是相同的,都是國家為克服市場調節的盲目性和局限性,矯正市場機制的不足,為維護社會公共利益而進行干預?協調?平衡和調節,實現社會公平和效率的兼顧,實現經濟的健康快速發展和可持續發展[7]?中西方經濟法賴以生成的經濟?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差異,從而決定了中西經濟法生成差異,通過對中西方經濟法產生發展歷史軌跡的分析,筆者認為中西方經濟法的差異主要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從經濟法的生成背景及啟動因素而言,我國經濟法並非脫胎於自由競爭的經濟環境,並非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水到渠成的產物,而是政府在改革開放過程中作為法制工程的一部分,同時亦是國家作為主體在應對外部挑戰與時代要求時的一種積極回應[8]?所以,中國經濟法並非社會內部自發產生,其產生實際上是政府自覺地從無微不至的管理到不斷放權的過程,屬於政府推進型?而西方經濟法則是在自由市場經濟向壟斷市場經濟轉變的背景下產生的,其具體途徑為市場失靈——民商法無以彌補——為限制自由主義國家進行干預——經濟法產生,其為市場經濟內部不斷完善的產物,屬於自然演進型?
其次,經濟法生成的法制環境也有很大的區別?我國由於漫長的封建專制統治及相應的自給自足封閉的經濟形式,以及新中國成立初期對市場經濟的扼殺存在觀念的影響,導致我國市場經濟基礎薄弱,橫向經濟關系萎縮,反映在法律和受蘇聯否認私法上,即為民商法缺位?隨著我國經濟體制的轉軌,微觀經濟日漸放開,政府職能也不斷轉變,民商法?經濟法等幾乎同時上馬?西方的市場經濟是不斷發展逐漸自然成熟的,故與此相對應,各種調控經濟行為的法律制度也經歷了從孕育?分離,到獨立?成熟的不斷發展的過程?在刑法?民商法及行政法充分發展之後,經濟法也自然分娩了?西方經濟法是在民商法發達的基礎上形成的,其產生是為了彌補民商法行政法調節經濟關系的不足,走的是一條「反民法」?「異民法」的道路?而中國經濟法是民商法缺位下發展起來,其產生並非為彌補民商法不足,而是與民商法同生同榮?共同發展?
最後,經濟法生成的路徑存在很大差異?在西方經濟法體系形成過程中,市場規製法先於宏觀調控法產生?市場規製法產生於私人壟斷資本主義時期,宏觀調控法產生於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時期;而在中國經濟法體系中,最先產生的是宏觀調控法,市場規製法是在經濟法得到初步發展後才產生的[9]?兩者社會本位形成路徑也完全不同?西方經濟法的社會本位是在個體本位上發展起來,是對個體本位的揚棄,中國經濟法的社會本位是由國家本位發展而來,是對國家本位的修正?中國經濟法產生於計劃經濟向現代市場經濟轉軌過程中,發展起點在於規范政府幹預經濟行為;西方經濟法產生於自由市場經濟向現代市場經濟轉換過程中,發展起點在於規范市場競爭行為?
從上述分析可以得知,中西方經濟法存在很多的差異,有著不同的產生發展歷史軌跡和規律,所要面對的問題和肩負的任務是不同的?中國經濟法矗立的現實基礎是還不成熟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其既要克服市場失靈也要培育和發展市場,同時,由於我國市場經濟屬於政府推進型的,加之我國經濟法發源於計劃經濟體制,為了發揮市場經濟基礎作用和警惕干預的濫用,我國經濟法還肩負規范和約束政府的經濟行為的重任?歷史表明,人們過去做出的選擇決定了其現在可能的選擇[10]?我們不能忽視中西方經濟法的差異的客觀存在?目前,我國經濟法學界大多從中西方經濟法一致的假設出發,僅以西方經濟法為參照系來論證經濟法的一般規律?如果不結合中國國情,則完全有可能導致以西方經濟法的個性來代替中國經濟法的個性,進而以西方經濟法的個性代替整個經濟法的共性[11],因而分析中國經濟法產生和發展的特殊性應成為研究中國經濟法理論的起點,只有把握了中國經濟法成長的獨立性才能獲得對中國經濟法的正確認識,也只有從這里入手才能真正建立起中國的經濟法理論體系?對於中國經濟法的發展路徑來說,正確的選擇應該是拋開西方經濟法學說對我們的束縛,從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現實基礎出發,建構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法?
參考文獻:
[1] 漆多俊.論市場經濟發展三階段及其法律保護體系[J].法律科學,1999,(2):56.
[2] 肖光輝.20世紀世界經濟法理論的幾個問題[A].何勤華.20世紀外國經濟法的前沿[C].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66.
[3] 李昌麒.經濟法——國家干預經濟的基本法律形式[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42.
[4] 程信和,劉國政.比較法在日本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及對中國的啟示[J].法學評論,1999,(2):65-66.
[6] 漆多俊.經濟法基礎理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282,47.
[7] 譚喜祥,唐孝東.中西經濟法差異比較與我國經濟立法的思考[J].廣西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3,(2):65.
[8] 劉超,張昊.經濟法體系建設應充分關注國際性資源和本土資源[J].廣西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2,(2):13.
[9] 王繼軍,李建人.經濟法是市場規製法和宏觀調控法的有機結合[J].法律科學,1999,(1):88.
[10] [美]道格拉斯·C.諾思.經濟史中的結構變遷[M].陳郁,等,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2.
[11] 劉文華.1998年經濟法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法學家,1999,(2):89

參考資料:http://www.law-jlu.com.cn/benke/jjf20051216-1.ppt#305,41,第三節 稅收法律制度

⑵ 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經濟法的產生發展具體表現有幾種形式

不知道下面的答案是不是你想要的。
只舉德國,日本,美國這三個例子吧,不同國家的具體形式都不同,不一一列舉了。

西方資本主義經濟法產生之前,調整經濟關系的主要是民商法。

德國經濟法的發展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19世紀末至一戰前:1894年德國頒布了反不正當競爭的第一部法律——《保護商標法》;1896年出台了《反不正當競爭行為的斗爭法》。
兩次世界大戰期間:一戰期間,德國頒布的經濟法有《一般授權法》、《關於限制契約的最高價格的通知》;一戰後,當時的魏瑪共和國先後頒布了《卡特爾規章法》、《煤炭經濟法》、《鉀鹽經濟法》、《防止濫用經濟權法令》等一系列經濟法,從而開創了把經濟法這個概念明確用於立法本身的先例。
二戰後:西德在美國自由民主思想的影響下,走上了「第三條道路」,實行社會市場體制。戰後初期,實行《反卡特爾法》。1966—1967年德國經濟危機,頒布了《促進經濟穩定和增長法》,該法是實行宏觀調控的重要法律。

日本經濟法產生發展大致經歷了兩個階段。
兩戰期間:日本資本主義經濟結構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壟斷資本主義逐漸形成和壯大。日本的卡特爾在明治中期已產生。
最初,日本對卡特爾採取保護與扶植的政策。日本政府先後頒布《出口組合法》和《重要出口商品生產組織法》,它們屬於規制未加入卡特爾的組織使之從屬於卡特爾的強制卡特爾法;1931年《重要產業統製法》和1932年《工業組合法》也是促進卡特卡的法律。
二戰後:日本統治者在恢復和發展經濟的過程中,非常重視運用經濟手段調整和管理經濟,制定了大量的經濟法。

為了防止已被解散的財閥復活壟斷資本,日本政府於1947年頒布了《關於禁止私人壟斷和確保公正交易的法律》,還頒布了《排除經濟力量過度集中法》;1952年進入20年高速發展期,這時期的重要立法有《企業合理化促進法》、《中小企業基本法》、《農業基本法》、《消費者保護基本法》;20世紀70年代以來,日本為擺脫危機、振興經濟、通過立法活動不斷完善原有的各種經濟法。主要的立法有《投機防止法》、《穩定國民生活緊急措施法》、《石油供應適度化法》、《關於能源使用合理化的法律》、《中小企業破產互助法》。

美國經濟法的產生和發展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19世紀末至1929年世界經濟危機前:產業革命完成後,美國出現了對自由競爭產生極大妨礙的壟斷。美國政府頒布了一系列反壟斷和反限制競爭的法律。1890年國會通過了《保護貿易和商業免受非法限制與壟斷之害法》,後又通過了《克萊頓法》和《聯邦貿易委員會法》。
自1929年經濟危機爆發至二戰結束:羅斯福上任後,通過頒布經濟立法全面干預經濟生活。如《緊急銀行條例》、《金融改革法案》、《產業復興法案》、《土壤保護法》、《新農業法》、《國家勞動關系法》、《恢復和救濟法》等。
二戰以來:美國運用凱恩斯主義理論,自覺用經濟立法作為國家干預經濟的法律手段。經濟立法有1981年《經濟復興稅法》、《經濟復興法》和1986年《稅法》等。

⑶ 世界上第一部現代意義上的經濟法規是美國的謝爾曼法還是德國的煤炭經濟法

謝爾曼法.

謝爾曼法1890年制訂,德國的煤炭經濟法1919年制訂.但德國的煤炭經濟法是世界上第一個以經濟法命名的法規.

謝爾曼法
1890年,美國國會制定的第一部反托拉斯法,也是美國歷史上第一個授權聯邦政府控制、干預經濟的法案。
該法規定:凡以托拉斯形式訂立契約、實行合並或陰謀限制貿易的行為,均屬違法,旨在壟斷州際商業和貿易的任何一部分的壟斷或試圖壟斷、聯合或共謀犯罪。違反該法的個人或組織,將受到民事的或刑事的制裁。
該法奠定了反壟斷法的堅實基礎,至今仍然是美國反壟斷的基本准則。但是,該法對什麼是壟斷行為、什麼是限制貿易活動沒做出明確解釋,為司法解釋留下了廣泛的空間,而且這種司法解釋要受到經濟背景的深刻影響。
現代經濟法的概念 形成於20世紀初期。1906年,德國學者在《世界經濟年鑒》中使用了經濟法這一名詞,用來說明與世界經濟有關的各種法規,但並不具有嚴格的學術意義。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時,德國政府為了適應戰爭的需要,加強對重要物資的控制,頒布了大量的法規。1914年8月帝國議會通過了14項戰爭經濟法規,其中最重要的是《授權法》,授權參政院在戰爭期間准予"發布對於防止經濟損害所必要的措施",繼之又頒布了《關於限制契約最高價格的通知》(1915)、《確保戰時國民糧食措施令》(1916)等。戰敗後的德國,為了擺脫經濟上的困境,制定了一些重要的產業統治法和卡特爾法,如《煤炭經濟法》(1919世界上第一個以經濟法命名的法規)、《防止濫用經濟權力法令》(1923)等。這些法規,表現為行使國家權力直接干預和操縱經濟,試圖把實施社會化政策同保護私有財產制度、契約自由原則結合起來。這些法律的出現,引起了法學界的重視。一些學者認為這些法律即是經濟法;研究經濟法應是法學中的一門新的學科。

⑷ 美國經濟法的產生和發展

(一)西方經濟法產生發展的歷史背景
「經濟法」一詞最早見於法國空想主義者摩萊里的著作《自然法典》中,現代意義上的經濟法出現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盛行重商主義市場經濟理論,主張政府對本國經濟給予扶助,甚至不惜通過戰爭以打擊?排擠外國的同業競爭者?這一時期,經濟法缺乏產生的現實基礎?自18世紀到19世紀末,資本主義處於自由市場階段,多數資本主義國家崇尚亞當·斯密古典市場經濟理論和理性主義國家職能說?資本主義國家在社會經濟領域國家充當「守夜人」的角色,政治統治成為國家的中心職能?國家雖然也要對一些社會經濟進行管理,但從屬於國家的政治統治[1]?這一時期,西方國家的行政法尤其是民商法得以高度發展,行政法和民商法的發展沒有為國家干預意義上的經濟法留下多少餘地?自19世紀末到20世紀70年代,資本主義進入壟斷階段,資本主義國家內部的各種矛盾日益激化,經濟危機連續發生?特別是1929—1933年的經濟危機,使不少國家遭到重創?各國政府為了解決危機帶來的問題,紛紛打破經濟生活和政治生活的絕對界限而全面介入經濟生活?這時期主流經濟學是國家干預主義說,代表人物為凱恩斯?他在1936年發表的《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系統提出了國家干預經濟的一系列觀點和政策主張?可見,從自由競爭發展到壟斷階段以後,「看不見的手」已不能完全適應市場需要,要解決市場中存在的問題,只能運用國家干預經濟的手段?由於政府介入經濟生活,打破了傳統的市民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劃分界限,在經濟生活中出現了單純的公法和私法手段都不能解決的經濟關系?這種經濟關系需要一個新的法律部門來調整,這就是經濟法?20世紀70年代後,國家干預主義遭到質疑,以供給學派為代表的經濟自由主義卷土重來時期,凱恩斯主義的統治地位被新經濟自由主義所取代?供給學派不反對國家對社會經濟生活進行必要的干預,但堅決反對國家過多和全面的干預?認為經濟生活應以市場直接的自我調節為主,國家間接的宏觀調節為輔?
(二)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法產生發展概況
西方資本主義經濟法產生之前,調整經濟關系的主要是民商法?最初,資本主義國家十分重視市場秩序規制立法,20世紀中期以來,西方國家都強調對經濟實行宏觀管理與監督,著手制訂各種不同的計劃,試圖在「無形之手」和「國家之手」之間找到一個最佳點[2]?德國的社會市場經濟體制的市場競爭自由與政府調控權威相得益彰?德國經濟法的發展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19世紀末至一戰前),這時期的主要立法是1894年德國頒布了反不正當競爭的第一部法律——《保護商標法》,1896年出台了《反不正當競爭行為的斗爭法》?第二階段(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頒布的經濟法有《一般授權法》?《關於限制契約的最高價格的通知》?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當時的魏瑪共和國為了恢復被戰爭破壞的經濟,一方面廢除了戰時經濟統製法,另一方面又沿襲戰時經濟法的立法原則,先後頒布了《卡特爾規章法》?《煤炭經濟法》?《鉀鹽經濟法》?《防止濫用經濟權法令》等一系列經濟法,從而開創了把經濟法這個概念明確用於立法本身的先例[3]?第三階段(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二戰後德國分裂為東德和西德?西德在美國自由民主思想的影響下,走上了「第三條道路」,實行社會市場體制?戰後初期,根據佔領軍的指令,實行《反卡特爾法》?1966—1967年德國發生了經濟危機,為了保障經濟持續增長,頒布了《促進經濟穩定和增長法》,該法是實行宏觀調控的重要法律?日本政府藉助經濟法通過兩種方式介入市場,亦即經濟法通過兩種方法反作用於經濟基礎:其一,維持競爭秩序,發揮市場機能;其二,國家對整個國民經濟及市場運行予以規制,發揮政府調控作用[4]?日本經濟法產生發展大致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兩次世界大戰期間),20世紀初期,日本資本主義經濟結構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壟斷資本主義逐漸形成和壯大?日本的卡特爾在明治中期已產生,最初,日本對卡特爾採取保護與扶植的政策?日本政府先後頒布《出口組合法》和《重要出口商品生產組織法》,它們屬於規制未加入卡特爾的組織使之從屬於卡特爾的強制卡特爾法,1931年《重要產業統製法》和1932年《工業組合法》也是促進卡特卡的法律[5]?第二階段(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二戰後,日本統治者在恢復和發展經濟的過程中,非常重視運用經濟手段調整和管理經濟,制定了大量的經濟法?為了防止已被解散的財閥復活壟斷資本,日本政府於1947年頒布了《關於禁止私人壟斷和確保公正交易的法律》,還頒布了《排除經濟力量過度集中法》?1952年始,日本進入20年高速發展期,這時期的重要立法有《企業合理化促進法》?《中小企業基本法》?《農業基本法》?《消費者保護基本法》等?20世紀70年代以來,日本圍繞擺脫危機?振興經濟?通過立法活動不斷完善原有的各種經濟法,這一時期主要的立法有《投機防止法》?《穩定國民生活緊急措施法》?《石油供應適度化法》?《關於能源使用合理化的法律》?《中小企業破產互助法》?美國經濟法的產生和發展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19世紀末至1929年世界經濟危機前),產業革命完成後,美國出現了對自由競爭產生極大妨礙的壟斷,引起了人們普遍憂慮和不滿?美國政府審時度勢,主動出面干預,頒布了一系列反壟斷和反限制競爭的法律?主要經濟立法有:1890年國會通過了《保護貿易和商業免受非法限制與壟斷之害法》,後又通過了《克萊頓法》和《聯邦貿易委員會法》?第二階段(自1929年經濟危機爆發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1929年世界性經濟危機使美國經濟遭到毀滅性的打擊?羅斯福上任後,通過頒布經濟立法全面干預經濟生活?這期間,美國頒布了70多部經濟法令,如《緊急銀行條例》?《金融改革法案》?《產業復興法案》?《土壤保護法》?《新農業法》?《國家勞動關系法》?《恢復和救濟法》等[6]?第三階段%26lt;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26gt;,二戰後,美國運用凱恩斯主義理論,自覺用經濟立法作為國家干預經濟的法律手段則成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存在和發展的一種經常性和必然性手段?這時期的主要經濟立法有1981年《經濟復興稅法》?《經濟復興法》和1986年《稅法》等?

⑸ 名詞解釋。核心卡特爾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
第十四條合同法第五十二條第(五)項規定的「強制性規定」,是指效力性強制性規定。
上述解釋第一次明確闡明了《合同法》中所謂」強制性規定」的真實內涵,即強制性規定僅指效力性強制性規定,而非所有的強制性規定。這種闡明對實務大有裨益,掃清了關於是否合同違反強制性規定就一律無效的爭論。
但何謂效力性強制性規定,其內涵怎麼樣,為更好的適用上述司法解釋,還是有必要予以確定,在正式的法律條文並無明確的規定,但散見於最高院的各類文件倒是對其概念進行了詳盡的闡述,比如: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奚曉明在全國民商事審判工作會議上的講話《充分發揮民商事審判職能作用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司法保障》中
三、當前民商事審判工作應當注意的幾個法律適用問題

⑹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講座大綱

羅雙平教授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講座大綱。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

首先確立目標,然後盡一切力量去實現!

一、自我分析

1、(1)生理自我

(2) 心理 自我:性格、興趣、能力、氣質

(3)理性自我:思維方式、思維方法

(4)社會自我:在社會中扮演的角色

2、自我分析的方法

(1)自我測試法

(2)計算機心理測試法(軟體)

個性特徵:卡特爾16中人格因素(16PF)

現代管理心理測驗

職業興趣:職業興趣

生活興趣

能力測試:多項能力與職業意向測試

3、自我評估:

自己的強項在哪裡

二、專業與學科選擇

1、性格與專業(崗位)的匹配

2、興趣與崗位匹配

喜歡:投入

不喜歡:應付

最好要愛一行干一行,盡量不幹一行愛一行

(1)願與事物打交道

(2)願與人打交道

(3)願與有規律的事打交道

(4)願與社會福利與助人為樂打交道

3、特長與專業匹配:

形象思維

抽象思維

具體動作

空間想像

語言表達能力

空間判斷能力

動作協調能力

4、價值觀與專業匹配

薩伯的價值觀

5、氣質與專業匹配

6、選錯專業怎麼辦

如果讓我重選專業我會選擇心愛的服裝設計

三、做好就業准備

1、對環境進行分析:

(1)社會環境:學歷過剩,有技能的欠缺;科學技術發展

(2)經濟環境:經濟知識時代所需的人才是創造性人才、復合型人才、個性化人才。復合型人才要做到有寬闊的知識面又要專,即,寬度+深度

(3)對用人單位的分析:

良好的基本素質

實際的工作技能

較高的情商:會說話,會做事。情商佔80%

選大學生能力模型:自信,事業心,責任心,恆心

基本知識,專業知識,環境知識

2、技能與能力:

口頭表達能力

綜合能力

情商:解決問題能力,學習能力

四、選擇目標單位

1、根據自己的特點選擇目標單位

2、了解目標單位的特點

(1) 組織文化

(2) 管理模式:硬性管理,軟性管理

(3)規章制度:晉升制度 分配製度 培訓制度 用人制度

(4)目標單位的發展與戰略

3、了解自己的競爭對手

4、實習就業目標(想盡一切辦法)

五、職業生涯目標設定(在什麼時間設定,是大學期間還是工作期間)

1、學生與工作者的區別

為自己:為大家

一個人解決問題:大家共同完成一個問題

別人提出問題:自己發現問題

學習知識:創新

2、設定職業生涯目標的依據

崗位對知識能力的要求:設定長期、中期、短期目標

3、設定職業生涯目標的要點

(1)社會與組織

(2)適合自身特點

(3)高低恰到好處

(4)幅度不宜太寬

(5)長短配合恰當

(6)同一時期目標不要太多

(7)目標明確具體:解決某一問題,做某一件事

(8)目標要留有餘地

六、一成功商人案例

工科學習→工學學士→經濟學習(了解經濟) →經濟碩士→政府部門工作(提高人際關系) →大公司工作(熟悉商務環境)→從事經營工作→經商成功

⑺ 你所接觸生活中的「博弈論 」

【內容提要】博弈論研究的是把自己的策略建立在假定對手會按其最佳利益行動基礎上的策略理論。博弈論在現實社會經濟生活中有著廣泛的適用范圍。本文從博弈論的含義入手分析了博弈論的基本原理,並在此基礎上針對一些現實社會經濟生活中的問題,運用博弈論加以分析和思考。文章認為應該借鑒博弈論為我國 經濟建設 服務。

【關鍵詞】博弈論        社會經濟生活    市場

有人說經濟學就是一門研究如何做出選擇的學問。在現實的社會經濟生活中企業或個人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面對市場會做出自己的最優決策。不同的市場情形會影響 經濟主體 人的決策行為。在完全競爭市場條件下,企業會根據給定商品的市場價格計算出生產和供應到市場上的商品的數量,以實現最大的利潤。而 寡頭市場 的情形要比完全競爭市場復雜的多。企業大量面對的是信息不完全的市場。企業不知道面對強大的競爭對手該如何做出抉擇。市場的時效性又要求企業必須在信息不完全的情況下做出決策。在這樣的決策中存在著三個合理的假設為前提。第一是理性的「經濟人」。每一個行為主體都依據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作為行動的出發點。第二是每一個行為主體做出的決策都不是在真空的世界中。現實的世界使得一個人的生存必須以他人的生存為前提。這種相互依賴的關系使得一個行為主體的決策會對其他為主體產生重要的影響,同樣其他行為主體的決策也會直接影響著這個行為主體的決策結果。第三是 寡頭市場 的情形。也即一個行業裡面只有少數幾家企業,甚至只有兩三家企業,每一方的市場份額都很大。由於競爭對手很少,每一個主體的行為產生的後果受對手的行為的影響都很大。那麼這樣的決策就帶有了博弈的色彩。

一、博弈論釋義

博弈論(game theory)所分析的就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比賽者或參與者選擇能夠共同影響每一個參加者的行動或策略的方式。博弈論的核心思想是:假設你的對手在研究你的策略並追求自己最大利益行動的時候,你如何選擇最有效的策略。舉例說明:

(一)、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說的是兩個囚徒一起做壞事,結果被警察發現抓了起來,進行隔離審訊。如果他們都承認犯罪,每人將入獄三年;如果他們都不坦白,由於證據不充分,每人將只入獄一年;如果一個抵賴而另一個坦白並且願意作證,那麼抵賴者將入獄五年,而坦白者將得到寬大釋放。這樣兩個囚徒面臨著如何選擇的問題。從表面上看,他們應該互相合作,保持沉默,以便能得到自由。但他們不得不仔細考慮對方可能採取什麼樣的選擇。甲犯不是個傻子,他馬上意識到,他根本無法相信他的同夥不會向警方提供對他不利的證據,然後獲釋而去,讓他獨自坐牢。這種想法的誘惑力實在太大了。但他也意識到,他的同夥也不是傻子,也會這樣來設想他。所以甲犯的結論是,唯一理性的選擇就是背叛同夥,把一切都告訴警方,因為如果他的同夥笨得只會保持沉默,那麼他就會是那個獲釋出獄的幸運者了。而如果他的同夥也根據這個邏輯向警方交代了,那麼,甲犯也只需服刑三年而不用五年。同樣乙犯也會有這樣的想法。結果只能是兩個囚犯都坐牢服刑三年。 用矩陣圖形來分析兩個囚徒選擇的根據。



坦白            抵賴

3              5

坦白

3              0



0              1

抵賴

5              1

囚徒困境圖示

(圖中左下方的數字代表甲犯入獄的年限,右上方的數字代表乙犯入獄的年限)

對於甲來說不管乙採取什麼策略,他選擇坦白總是比較有利的。同樣對於乙來說選擇坦白也是比較有利的。在圖中我們設想一下甲面臨的選擇。甲犯如果坦白,不論乙採取怎樣的選擇,甲的選擇總是最好的。甲如果抵賴,不論乙採取怎樣的選擇,甲的選擇總是最壞的。當然會有人問為什麼兩個囚徒不選擇圖示中右下方區域呢?這個問題方到後面來說明。很顯然甲的選擇是一種占優策略。在兩個(或全部)博弈者都採取占優策略時,我們稱其結果為一種占優均衡。在圖示中左上方的區域代表的結果就是占優均衡。因為進行博弈的兩個囚徒都採用了占優策略,從而造成了這種均衡狀態。從中我們還可以分析出每一個囚犯要想獲得最大的利益不僅取決於自己的策略,同時還取決於對手的策略。

(二)雙寡頭壟斷者是否會採用壟斷價格

假設市場上的供給只有兩個企業來提供,每一個企業具有相同的成本和需求結構,每個企業都將考慮是採用正常價格,還是抬高價格形成壟斷,並盡力獲取 壟斷利潤 。用矩陣圖形來分析兩個企業進行決策的根據。



高價格            正常價格

A      200  B        150

高價格

100            -20



C        -30  D          10

正常價格

150            10

對抗博弈的圖示

(圖中左下方的數字代表甲企業獲利的數額,右上方的數字代表乙企業獲利的數額    單位:萬元)

在圖示中我們可以看到這兩個企業在A區域中有最大的聯合區域,在他們採用高價策略時,共賺到300萬元的利潤。如果企業之間合謀並且設置壟斷價格,A區域中的情況就會出現。在另一個極端是採用正常價格 競爭策略 的D區域,每個企業盈利10萬元。在這一對抗博弈的例子中有兩種策略:即一個企業採用正常價格,另一個則採取高價格策略。例如在C區域 中乙 採用高價格策略,而甲則削價。甲佔領了大部分市場,並且賺取了最高利益,此時乙實際上虧損了。在B區域 中甲 以高價策略為賭注,而乙的正常價格則意味著甲的虧損。在這一例子中由於甲選擇了正常價格的占優性策略,無論乙怎樣做,甲都會獲利較多。另一方面,乙沒有占優性策略。這是因為如果甲採用正常價格策略,乙也要採用正常價格。如果甲實行高價,乙也要實行高價。乙現在處在「兩難處境」之中。那麼乙是否會採用高價策略,並希望甲也緊隨其後?或者為了安全而採用正常價格而出售?可以肯定的說,乙還是應該以正常價格出售。這是因為乙會站在甲的立場上來考慮。無論乙採取何種策略,甲都會採用正常價格策略。這是甲的占優策略。因此乙會假定甲將採取其占優策略方式以找出自己的最佳策略。這種把自己的策略建立在假定對手會按其最佳利益行動的基礎上來解決問題的方法被稱為納什均衡(Nash equilibrium)。納什均衡也被稱為非合作性均衡,是指一個在其他博弈者的策略給定時,沒有一方能夠改善自己的獲利的狀況。也就是說在博弈者甲的策略已定時,另一個對手不可能做得更好,反之亦然。每一種策略都是針對其對手策略的最佳反應。在分析納什均衡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每一方選擇策略時都沒有合謀,他們只是選擇對自身最有利的策略,而不會考慮社會福利或任何其他群體的利益。在圖示中我們還可以看到,無論是甲還是乙都無法從這種均衡(D區域)中得到更多的利潤。如果甲轉移到高價格策略,他的利潤就會由10萬元變為-20萬元,而當乙從正常價格出售的納什均衡狀態抬高其價格時,他的利潤就會由10萬元變為-30萬元。同樣有人也會問為什麼雙方不選擇A區域中有最大的聯合區域?對於這個問題也放到後面加以說明。

綜合上述兩個例子我們引出了占優策略和納什均衡的概念。不難看出在給定其他博弈者策略的前提下,當沒有一方能夠改善其策略時,才會出現納什均衡。而占優策略則是指無論其他博弈者採取什麼策略,該博弈者的策略總是最好的。對於納什均衡,我們說企業是根據其競爭者的策略而相應採取的最佳策略;對於占優策略,我們說企業採取的什它能夠做到的最好的策略。因而可以說占優策略也是一種納什均衡。

現在來說明 非合作博弈 的原因。在上述兩個例子中為什麼甲乙雙方不能合作以取得雙方最大的利益呢?例如在雙寡頭壟斷模型 中乙 企業會決定試著降低產出,希望他的競爭者也會這樣做,由此而提高市場價格。乙企業知道如果競爭者不降低產出它的利潤會降為-30萬元。但是,他還是試了一下。在實踐中這個策略註定是要失敗的。我們分析一下雙寡頭壟斷模型的矩陣表就會知道原因是甲的占優策略是遵循競爭產出規則的。無論乙採取競爭還是低產出以求壟斷,甲仍然會按照MC=P的 原則確定產出。完全競爭市場中利潤的刺激會導致企業走向有效的競爭均衡或者稱之為非合作均衡。如果企業合謀或以協同的方式活動時,也即博弈雙方協調一致去尋找最大化共同利潤的策略時,就稱之為合作性均衡。當然可以肯定的是盡管共同利益在協同性均衡狀態下達到最大化,但是社會總效用比競爭均衡狀態下低。在現實中幾個大企業聯手或勾結起來形成行業的壟斷以謀求最大利潤而結成的聯盟稱之為 卡特爾 。 卡特爾 的組織很不穩定,每個企業都有強大的動機去欺騙協議而轉向非合作均衡。除此以外 卡特爾 在許多情況下是非法行為。企業聯手抬高價格會損害消費者的利益。政府鼓勵企業之間的競爭有利於激勵企業改善經營管理,改進技術,降低成本,提高勞動生產率,從而提高企業在市場中的競爭力。大量存在而 相互獨立 的企業非合作行為有利於資源的有效配置。低產出和高價格的合謀或勾結將導致社會資源的嚴重浪費以及消費者的經濟損失。因此在現實中政府一般都會實行反壟斷法來懲治那些合謀控制價格以企圖瓜分市場獲得高額 壟斷利潤 經濟主體 。由於政府的力量也使得合謀或勾結變得非常困難。當然這並不排除在現實中合作性博弈的出現。一般地,合作性博弈都發生在事關國計民生的重要行業或部門中間。這里不多加以分析。

二、博弈論在現實社會生活中的運用

有的學者認為博弈論已經遍及經濟學、社會科學、工商業活動以及日常的生活之中。這樣理解也許有人會認為照這樣說博弈論無所不包了,其實也不然。但是 博弈論在社會生活中有著廣泛的用途卻是不爭的事實。從博弈論的角度可以解釋價格戰、污染環境、軍備競賽、考試或體育競技導致過多的參與者和加劇收入不平等……。限於篇幅,作者僅舉兩例來說明博弈論在現實社會生活中的運用。

(一)污染環境的博弈

如果考慮到外部性的經濟, 企業在不受到管制的環境里為了追求利潤最大化,寧可污染環境,也不願安裝昂貴的治污處理設備。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一個企業採取利他主義的態度治理污染,以圖改進環境,那麼它就會增加成本,提高產品價格,消費者將逐漸轉移到其他競爭者的手中。如果成本過高甚至還會出現破產或倒閉。在市場活動中的企業首先要想辦法生存下來,然後還要在競爭中盡可能的淘汰對手,避免出局。這種思維策略會使得任何企業都不可能通過減少污染而增加利潤。用矩陣圖形來加以說明。

乙公司

低污染            高污染

A      200  B        120

低污染

100            -30

甲公司

C        -30  D          100

高污染

120            100

污染博弈的圖示

(圖中左下方的數字代表甲企業治污獲利數額,右上方的數字代表乙企業治污獲利數額  單位:萬元)

從圖示中可以看到由於占優策略發揮的作用,甲乙雙方都會採用D區域的方案。對於甲公司來說不管乙公司採取什麼策略,他選擇不治理污染(高污染)總是比較有利的。同樣對於乙來說選擇不治理污染(高污染)也是比較有利的。這個圖示恰好與「囚徒困境」的圖示相反。在圖示中右下方的區域代表的結果才是占優均衡。因為進行博弈的兩個公司都採用了占優策略,從而造成了這種均衡狀態。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會看出非合作或納什均衡是無效率的。在現實中當市場活動達到比較危險的無效率地步,政府就應該介入。通過設置有效的規章制度或排放收費,政府可以誘導企業向A區域移動。例如我國在治理淮河污染的過程中考慮到經濟的外在性,提出的一整套規章制度和排放收費原則正是博弈論在現實中的要求和運用。近期國務院環保部門為保護我國近海漁業資源而提出的「碧海藍天計劃」也同樣可以運用上述理論加以說明。

(二)勝者為王的博弈

在現實中人們往往可以看到北大、清華這樣的高等院校畢業生在擇業時會得到最好的職業而大多數其他名不見經傳的院校畢業生只能求其次,或者很可能連對口的專業都找不到;一個超級明星每次出場費可高達幾萬元,而大多數演員只能拿到平均的工資。像這樣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現象在現實中屢見不鮮。試用矩陣圖形來加以說明。

冠軍

一般收益工作          高收益工作

A      50    B        300

一般收益工作

50              50

亞軍

C        50    D        300

高收益工作

200              0

勝者為王的博弈圖示

(圖中左下方的數字代表亞軍獲得報酬的數額,右上方的數字代錶冠軍軍獲得報酬的數額  單位:萬元)

在勝者為王的圖示中有才能的、有天賦的或者是機遇好的贏家有強大的動力去參加勝者為王的比賽。高高在上的贏家在比賽中獲勝左面的亞軍有可能被引誘進入高收益工作的行列。就如同太多的需求者去漁船追逐同一條魚,市場過於擁擠,最終得到的總收益很小。如果亞軍停留在一般收入標準的行業中,總收入會上升。圖示中右下角的D區域是勝者為王博弈的均衡狀態。對於冠軍來說,他總能夠得到高收益工作所以不會選擇一般收益工作。而對於亞軍來說,冠軍的示範作用是巨大的。他會認為有同樣的機會獲勝,也會千方百計的加入到高收益工作的行列中。但是冠軍只有一個,於是一個非效率的均衡產生了收入的最大不平等。究其原因在於市場那隻「看不見的手」發揮激勵作用的同時也使得利潤較高的職業吸引了過多的參與者,導致無效的消費和投資。在現實中,我國高考現象和民工現象與此理論頗為相似。就乙高考現象為例:在改革開放至90年代期間,眾多的考生為了自己將來利益獲得的最大化紛紛報考重點大學,而成功者甚微。造成家庭和社會資源的重大浪費。近幾年來國家採取政策為避免資源的重大浪費而採取了高校擴招的策略。縱然面對高校未來幾年由於擴招而帶來的壓力,但是權衡利弊,國家從宏觀上考慮做出的舉措還是有可取之處的。

三、結語

博弈論在理論上進一步拓寬了經濟學研究的領域和范圍,在實踐中也有著廣泛的運用。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今天,我們應該借鑒博弈論中的基本原理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同時加強國家的宏觀調控,雙頭並舉,為我國經濟建設發揮作用。

碼字好辛苦,感覺身體被掏空……不給點個我是不會起來的(葛優躺ing),嗯,關注也要(๑˘ ₃˘๑)記得是關注專題民謠年代哦~^o^~

⑻ 簡述經濟學的研究對象,研究內容及基本理論框架

歷史進入19世紀以後,在西歐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資產階級政權業已鞏固,因此形成於原始積累時期的重商主義政策和體現過多國家干預的法律制度成為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的障礙,突破口是率先舉起「經濟自由」旗幟的「反穀物法同盟」,而18世紀下半葉產生於法國的重農主義更以「自由放任」(laissez-faire)原則為,反對重商主義奉行國家干預經濟的各項政策和法律制度,提出「經濟自由」是實現「公平理性」的「自然秩序」的唯一途徑。這一時代思想之大成者當屬古典政治經濟學代表人物亞當·斯密(A·Smith),他在1776年出版的《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研究》一書中提出迄今耳熟能詳的 「經濟人」、「看不見的手(invisible hand)」、「守夜人」 三個基本范疇,並指出抽象為「經濟人」的個體在自私追求個人利益時,他或她好象為一隻「看不見的手」引導而實現公眾的最佳福利,這是所有可能出現結果中最好的;政府對自由秩序的任何干預都幾乎必然有害 (4), 因此政府的最佳角色是除了賦稅外不存在任何經濟職能的「守夜人」或「夜警政府」。亞當·斯密的學說得到廣泛認同,他也因此成為自由主義的鼻祖,但同時代西歐乃至英國仍在公用事業、金融貨幣、對外貿易、價格、關稅等經濟領域頒布相當數量的體現國家干預經濟的法律,如英國工廠法、關稅法、法國的糧食降價法,其中「工廠法的制定,是社會對其生產過程自發形成的第一次有意識、有計劃的反作用。」(5)
19世紀末20世紀初相對落後的德國急於趕超經濟發達西歐諸強,德國歷史學派從尋求本國本民族發展的特殊歷史道路出發首先對自由放任經濟思想提出挑戰,代表人物弗里德里希·李斯特認為要求相對落後的德國同較發達英國通過自由貿易進行競爭,無異於讓一個小孩同一個成人去用力,德國要發展國民經濟,必須加強國家對經濟干預。因此,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開始廣泛的經濟統制,制定鼓勵、促進、扶持卡特爾的《卡特爾規章法》;戰後更突破「所有權神聖不可侵犯」、「意思自治」以及「契約自由」等民法基本原則,頒布大量的國家權力介入經濟生活的法令,諸如1919年《煤炭經濟法》。
二、市場失靈與政府失靈的理論分析
「市場經濟是一部復雜而精密的機器,它通過價格和市場體系對個人和企業的各種經濟活動進行協調。它也是一部傳遞信息的機器,能將成千上萬的各不相同的知識和活動匯集在一起,在沒有集中的智慧或計算的情況下,它解決了一個連當今最快的超級計算機也無所為力的涉及億萬個未知變數或相關關系的生產和分配問題。(10)然而經過近兩上世紀的實踐和思考,我們逐漸認識到市場也並不總是最有效率,「市場失靈(market failure)」是客觀存在,其內容包括但不限於以下:
(一)壟斷(monopoly)和不完全競爭(imperfect competition)。人類社會生產經濟活動,經歷著由小到大,由分散到集中的過程,社會化的大生產是人類進步的必然結果,是社會進步的一種表現,但當社會化大生產發展到一定階段就可能出現不完全競爭或壟斷。壟斷有自然壟斷(natural monopoly)與經濟壟斷之分。自然壟斷簡單表達是在具規模經濟行業中單個企業能比兩家或兩家以上企業更有效率地向市場提供同樣數量的產品。(11)自然壟斷者相對競爭對手而言,享有較大成本優勢,並且面對無價格彈性的需求,通過壟斷定價,獲得巨大壟斷利潤。較合理辦法就是由社會利益的代表——國家直接投資經營,以政府定價的形式,向社會提供產品和服務。經濟壟斷則是自由競爭的市場,是競爭的自我否定,表現為某一企業或若干大企業達成聯合對某一種或若干物品的生產銷售實行獨占或操縱。其結果由於價格背離價值,價值規律嚴重扭曲,導致消費者福利減損,乃至社會福利總量減損的靜態效益損失和市場主體喪失提高技術水平,加強科學管理的動機的動態效益損失,對此通常由國家制定反壟斷法和不正當競爭法予以克服,其中美國1890年謝爾曼法案( Sherman Act)及1914年克萊頓法案(Clayton Act)和聯邦貿易委員會法案 (Federal trade Commission Act)最為典型,但80年代以來芝加哥學派經濟學者對反壟斷立法進行反思,他們認為絕大多數的壟斷權力來自於政府的干預。哈佛大學教授熊彼特在研究一些大企業(如英特爾公司、微軟公司及波音公司)在高度集中市場中,出現了創新和生產率增長現象,提出了熊彼特壟斷理論,即高技術壟斷企業雖然得到了壟斷利潤,但捍衛技術優勢的壓力下,其壟斷利潤處置權是極其有限的,必須高額投資研製開發,於是這些大企業形成技術變革源泉,反壟斷法的適用實際是殺掉一個會下金蛋的鵝。(12)
(二)外部性(externalities),又稱溢出效應,即企業或個人向市場之外的其他人強加成本或利益,外部性有些是正的(外部經濟),有些是負的(外部不經濟)。環境污染是典型的外部負效應,其產生社會成本不能通過市場價格反映,因而市場機制無法調解,而國家可以通過制定環境保護法、自然資源法、野生動植物保護法、礦產資源法等強製法律手段對空氣、水、噪音等污染、礦藏資源的過渡開采、瀕危動植物獵捕等外部負效應行為予以管理控制,但實踐也證明,僅僅適用國家的法律規制不一定最有效率,於是諸如稅收補貼等經濟性手段也被廣泛地適用。1990年美國政府依據《空氣潔凈修正案》,以發行一定數量可交易的排放許可證的方法,實現了比傳統的合令——管制型更顯著的效果,到90年代末,每年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到1990年的50%, (13)另外芝加哥大學羅納德·科斯研究成果表明,在生產權清晰的情況下,相互協商談判,也能實現有效率的結果。
(三)公共產品(public goods)。公共產品是正外部性的極端,指的是這樣一類產品,當增加一個人對它的分享,並不導致成本增長,即邊際成本為零(非競爭性);而排除任何人對它的分享則花費巨大(非排他性)。(14)市場機制運轉基本要求是收益能夠抵償成本或者成本能夠追蹤單個消費者,但是公共產品的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使需求與供求無法通過市場來定。一般來說,由國家代表整體社會利益,來承擔供給者的責任,再以稅收的形式取回收益。但現實生活中,公共產品的供給往往不如人意,那麼是否存在更有效率的供給者呢?新制度經濟學派進行有益的探討,羅納德·科斯從燈塔問題入手。「燈塔是經濟學上一個里程碑,一提起這個詩意盎然的例子,經濟學者都知道所指的是收費困難,這種困難令燈塔成為一種非政府親力親為不可的服務。」(15)但是,科斯在其1974年發表《經濟學的燈塔》中指出1820年英國全境46個燈塔中有34個是私人建造的,因此完全可以設計發明一整套裝置和制度使消費者之間以較低交易費用達成共同付款協議,交公共產品「私有化」。(16)公共選擇學派代表人物詹姆斯·布坎南(James. Buechanan)就設計了「俱樂部產品」模型,將公共產品消費者由無限約束到一定范圍內,產品在俱樂部成員間非競爭、非排他的使用,但在組織外部則具有排他性,成員在俱樂部內部達成支付產品的付款協議,並可採用「以腳投票」的方式表達對俱樂部產品的取捨。上述開拓性的研究啟示我們,在公共產品領域,政府不是唯一的甚至不是有效的供給者,現實社會中存在多樣化的選擇。
(四)信息偏在(Asymmetric information),或稱信息不對稱在古典經濟學假設中市場主體是具有全面知識和理性,並且在供需制衡下形成的價格能夠反映全部市場信息,其實不然,市場主體是有限理性的,市場價格的滯後和偏差也使信息具有稀缺性,尤其是交易雙方的不對稱的信息分布,引發主體的投機主義、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以及商品市場的「劣幣驅逐良幣」。因此需要國家的公權力延伸入市場強制打破一方的信息優勢,使市場交易在平等、自願、公平的基礎上完成。例如:國家針對一般商品市場的《產品質量法》、《消費者權益法》、《廣告法》;針對資本市場的《證券法》的強制披露,但在一些領域,諸如醫療過程中,醫生與患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國家干預是無效的。因此有學者設計了職業產權結構,即通過嚴格市場准入,使醫生集體成為社會獨立組織,這樣外部輿論壓力、內部職業道德將有效約束醫生的行為。轉貼現代經濟學基本研究方法與分析框架的現實作用以上介紹了現代經濟學的最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筆者試圖用盡可能簡單的語言,並結合現實討論了現代經濟學的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盡管這些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看起來似乎簡單,但實際上如果要真正領悟並融會貫通於自己的生活、學習、研究中卻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只要你掌握了現代經濟學的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就會讓你一生受益無窮。因為它會使你聰明、睿智、深刻、思維科學;它會幫助你學習、研究那些「陽春白雪」 的純經濟理論;它也有助於指導你在生活、工作中所面臨的實際問題。首先,從學習現代經濟學的方面來看,一旦掌握了現代經濟學的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你就不會被那些抽象的模型和高深的數學所迷惑,不會被弄得昏頭漲腦。無論一個經濟理論用到多深的數學、多少的公式,多麼復雜的經濟模型,它基本上都是採用了以上所介紹的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來進行研究的。只要你緊緊抓住了這些基本的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將它作為一條核心主線印在你的腦海中,你就不會迷失方向,失去重點,基本上知道它在講什麼。你可以暫時將那些技術性的、一時無法理解的具體細節擱置一旁,先弄請理論框架和具體結論,再弄懂那些具體細節。也就是,要先抓文章的主線、大致思路,了解它想作什麼,得到什麼論斷,然後再抓具體細節。另外,一旦掌握了這些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會讓你對現代經濟學有一個正確的看法,不太可能被誤導,從而不會影響自己對現代經濟學的學習。經常有人對現代經濟學及其研究方法進行批判,其實這些人的大多數議論都沒有建立在科學的分析問題的方法上,有的甚至完全憑自己的主觀臆斷。沒有弄清現代經濟學的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這些言論就有可能會誤導你,使你迷失學習現代經濟學的正確方向,甚至可能使你對現代經濟學的學習採用忽視,甚至是抵觸的態度。其次,從研究現代經濟學的方面來看,一旦理解和掌握了現代經濟學的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將會有助於現代經濟學的研究。許多想做經濟學研究的人,盡管他們對現代經濟學已經有了相當的了解,讀了許多經濟學的論文,但仍然感到自己做起研究來很難,不知道怎麼做研究,或做不出讓別人認可和有意義的研究工作。其實只要你掌握了這些基本的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同時具有一定的數理基礎,和邏輯分析能力,那麼做起經濟學研究就不是那麼難了。從某種意義上說,做研究就是對基本分析框架的那五個組成部分進行邏輯式的填空寫作。這些基本框架和研究方法可能會有助於提高你的研究和創新能力。例如,如果你想研究某個經濟問題或現象,或希望給出一個新的理論,讓它具有較強的解釋經濟行為和經濟現象的能力,能夠指導現實經濟問題,那麼你就要比較合理、准確的描述、刻畫經濟環境和經濟人的行為方式,採用已有的分析工具或自己發展新的分析工具,建立一個盡可能簡單的模型,然後進行推導論證。第三,了解現代經濟學及其研究方法和分析問題的框架也會幫助你如何思考問題、如何更好的處理日常事務,更好的學會待人接物,會使得你思想更加深刻、更加有見識、工作更加有能力。筆者經常聽到對現代經濟學這樣的議論:經濟學看起來就是一些「陽春白雪」 、形而上的東西,用到這么多數學,學起來這么難,離現實感覺有十萬八千里,學了對今後有什麼用呀?其實,在日常生活中,經濟學分析問題的基本框架完全可以被套用。比如,你到了一個新的地方、准備做一件事情、或者需要與人打交道,首先要做的事就應了解當地情況、周圍環境及國情 (對應著框架中的「界定經濟環境」) ;然後,也要了解當地的民風民俗,盡可能弄清與之打交道人的行為處事的方式,他的品行、性格等(對應「設定行為假設」) ;根據這些信息,決定自己與人打交道的規則及自己對人處事的方式 (即對應「給出制度安排」) ;然後在具有可行性的、可供選擇的方案中,通過權衡取捨中選定一個最佳方案 (即選擇均衡結果) ;最後,對自己所作的決定、所作的事情及所採用的處事方式進行總結反省,看是否是最有效的方法,達到了最好的結果,是否公平合理,是否調動了大家的積極性,讓人們作出激勵反應,達到了你想要達到的目標,即所謂的激勵相容等等 (即對應「進行評估比較」)。並且,當環境、情況發生變化,工作的對象變了,要做好一件事情,游戲規則當然也應相應發生變化。我想大家會認同,只要按照這五個方面去做,並根據情況的變化隨時調整游戲規則,就一定會把事情做得更好。筆者認為這可能是解決和處理日常生活和工作事務的最佳方式之一。並且,經濟理論的許多結果也有助你如何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總之,要理解和正確應用現代經濟學,就需要了解現代經濟學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本文討論了一個規范經濟理論的分析框架的五個基本組成部分:(1) 界定經濟環境;(2) 設定行為假設,(3) 給出制度安排;(4) 選擇均衡結果;及(5)進行評估比較。基本的研究方法包括提供研究平台、建立參照系、給出度量標尺,及提供分析工具。這種規范性的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使得現代經濟學在過去六十年來發展迅速,應用廣泛,影響巨大,已成為一門規模龐大、分支眾多、體系嚴謹的社會科學領域。即使專門研究經濟學的學者,也只能了解為數有限的分支中的很少一部份內容。不花一番工夫,是很難真正地理解其中一些經濟理論的精髓。實際上,筆者發現對一門學問鑽進去越深,感覺自己懂得越少,寫東西的時候越發謹慎,很難下筆,海闊天空發議論就更難。現在不少人不管弄懂沒有就喜歡胡亂議論,提出一些看似標新立異、聳人聽聞,以至語不驚人死不休的看法,以此來顯示自己的「廣識、博學和多才」, 當然也許是為了引人矚目、出名,而誇大自己的結果,這在當前中國經濟學界好像是一種時髦。但不幸的是,這些人即使是學有專長,在沒有弄清現代經濟學的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的前提下,往往會說出一些出格的話,更何況是嚴重地誤導了眾多的學子。在經濟問題的討論中,要區分價值判斷分析與實證性分析、充分條件與必要條件的差別,理解經濟理論的作用,一般性與相對性,數學在經濟學中的作用。學習經濟學,不僅僅是了解它的基本原理,更重要的是學習它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掌握了現代經濟學的基本方法和分析框架,也有利從事經濟學的學習與研究,甚至幫助人們更好地處理日常事務。(五)市場最嚴重缺陷是收入和消費的不平等配置問題,一個完全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可能產生社會不可接受的收入與消費上的差距。亞當·斯密聲稱,在一支「看不見的手」的導引下,各個人在私利追逐無形中促進社會整體利益的擴大,但如果社會利益中還包括財富公平分配的內容,那麼僅僅有無形的手是不夠的。首先收入分配反映的個體的生產要素持有量,即可繼承的財富和才智等初始稟賦,還有一系列其他因素,如種族、性別、努力性、健康以及運氣等;其次市場經濟條件下物品追逐的是貨幣選票即有效需求——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不是效用最大的需求。收入和消費的差別來自於市場的內在因而不能由市場自我調控而消除,可依靠的是國家強制力對社會收入的再分配,例如國家徵收所得稅以及遺產稅、贈與稅等稅賦,用向高收入者徵收高於低收入者的稅款的方法來降低收入的不平衡;國家建立社會保障制度,對老、弱、病、殘及其他需要社會幫助的弱勢群體用轉移支付形式提供養老保險、失業保險、醫療保險、最低生活費等,但也有學者懷疑國家再分配的效率以及對市場主體的激勵弱化影響,實質上是存在著不可迴避的公平與效率的平衡與選擇的問題。
市場失靈是國家介入經濟領域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因為與市場失靈相同,同樣存在政府失靈,其內容包括但不限於以下:
(一)國家行為有時不反映公共利益。傳統觀念認為,市場與公眾利益是根本對立,唯有政府一心為公,然而當公共選擇學派學者布坎南將經濟人、效用最大化、供求分析等經濟學的邏輯假設和分析方法運用於對國家決策研究,發現國家並不總是值得信賴的:首先由於個體目標多元化與選舉投票制度規則的缺陷效益最大的選擇難以達成,同時普通公民無力支付了解政府的成本,那麼對政治權力的漠視成為一種理性抉擇;其次政府官員也是具有自私性的經濟人,他們像在經濟市場中一樣在政治領域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17) 並在一定程度上,政府官員的利益內在化為政府利益;最後有影響的特殊經濟利益集團可能擄獲相關政府成員,使國家成為個別集團的利益代表而不是社會整體利益的實踐者。在社會主義國家政府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但就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而言現有制度還不能排除少數官員的自利追求,甚至部門利益、地方利益的膨脹。
(二)國家行為的無效率。在市場組織中每一個經濟行為都必須是成本效益核算的最佳結果,但是國家提供的「公共產品」、「公共服務」存在特殊標准與要求,由於產品與服務本身的社會性以及國家供給的壟斷性,使市場產品難以度量或不能度量;另一方面國家收入來自於稅收、國有企業的利潤或者其他非價格化收入。因為缺乏硬預算約束和硬市場約束,易滋生資源利用低效率和官僚主義。並且收入與成本在價格基點上的分離也意味著資源配置錯誤程度增加,即公共資源供過於求或供不應求的不均衡。
(三)國家行為的帕金森定律。新制度經濟學派著名的諾思悖論指出:一方面沒有國家權力及代理的介入,財產權利就無法得到有效界定、保障和實施,國家為降低產權界定和轉讓的交易費用,社會產生最大化提供條件;另一方面國家權力具有壟斷特徵和擴張性質,往往是個體權利最大最危險侵害者。 (18)國家權力的擴張性被描繪為「帕金森定律」,即當一個職能部門設立後,其行為目標之一預算最大化,進而支配權力和控制領域擴展,再進而機構與人員編制自動以一定比例擴大,公共領域拓展勢必侵蝕私人空間。誠然,並非所有的國家介入都是可非難的,惟介入通常具有自我發展之傾向,而且會如同滾雪球般越滾越大,越滾越快。此際或因超出官僚體系所可負荷的能力,或因政治法律規范設計缺陷使原本立意甚佳的國家介入也對民間造成負擔,甚而不少為介入而介和的管制更有可能產生劣幣驅遂良幣之虞。國家介入對我們市場經濟社會自主、自律性的發展形成一股陰霾,是一種經常性威脅。(19)
(四)國家行為中「尋租(rent-seeking)」現象普遍存在。「租」這一概念是從地租引申而來的,指由於某種稀缺資源缺乏供給彈性,而給資源所有者帶來的報酬與轉移使用權之間的級差。公共選擇理論研究中「尋租」是指尋求人為短缺資源的租金。從某種意義上進市場中壟斷是一種經濟租的現象,比較難處理的是政府運用行政權力,如價格管制、許可證、關稅和出口配額、政府采購等所形成的租,其危害是切斷市場上稀缺資源自然趨向最優化配置過程,嚴重扭曲經濟資源的配置,造成社會生產增加非生產的額外成本,包括尋租者的尋租機會成本以及防止尋租行為的成本。另外,政府官員基於私利,積極運用權利設租、創租、引致腐敗盛行,構成社會不穩定因素。
正如交易費用理論解釋一定范圍內企業與市場並存的原因,企業是一種比市場更節約的交易費用的組織形式,那麼國家在市場經濟中存在的理由,就是國家是一種比市場更節約交易費用的制度安排。經歷公權無限擴充年代以後,我們更應記住:只有在一切辦法都證明確實不能發揮作用的情況下,才有必要採取國家干預這種永遠次佳的辦法。(20)綜上所述,國家介入市場經濟領域的充分必要條件是:市場失靈,國家介入可以克服市場缺陷和不足;且國家介入經濟成本低於市場失靈所造成資源損失,而經濟法調整對象就應是在滿足上述條件下,國家介入市場過程中形成社會關系。盡管這是一個比較模糊的界定,但如果排除追求言辭簡煉的心理障礙,那麼對於如此龐大的經濟法律關系體系,則又是相當真實的表述。
三、影響國家與市場經濟的兩個新因素
(一)市場中介組織的發展。在現代經濟中除了市場和國家以外,還存在其他市場中介組織。在我國主要有以下三類:第一類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資產評估和資信評級機構、公證和仲裁機構等組織,其主要職責是審查和評價市場主體行為,監督其是否公正、公開原則進行競爭,反對欺詐、調整規范市場;第二類質量檢測和計量檢驗機構、商品檢驗中心、消費者協會等監督市場活動的組織,其主要職責是反對虛偽欺詐消費者,保證市場公正交易、公平競爭,穩定經濟運作效率;第三類商會、行業協會等自主性市場中價組織,其主要職責依據市場規則制定會規、行規或公約約束成員行為,實行集體自律,反對不公平競爭。(21)中介組織存在發展深刻影響國家與市場的關系,一方面彌補市場自我運行可能產生不應後果,抑制了企業組織的非市場化行為和不良市場行為,成為市場經濟「潤滑劑」;另一方面分解政府的職能,抑制公權的無限擴張趨勢,保證了市場機機械製作用空間,形成市場「看不見的手」與國家「看得見的手」外的「第三隻手」,與之相適應經濟法調整對象也發生波動,即擴大了對所立中介組織的法律規制內容,如《證券法》、《公司法》關於會計師、律師、資產評估人員的責任規定;又削減一部分由國家法律調控的空間,以業內規則取代法律約束。
(二)經濟的國際化。本世紀70年以來,國際經濟出現迅速擴大和發展的良好狀勢。英美等英語國家稱之為「全球化(Globalization)、法國等法語國家稱之為「世界化(Mondialisation)。盡管幾乎每一國家都存在對這種趨勢的利弊得失的不同看法的激烈爭論,但現實中他已經改變我們思想觀念與生活。市場突破國界成為世界大市場,尤其是計算機、網際網路、無線通信等信息技術的應用,時空觀發生變化,區域經濟、世界經濟一體化近在咫尺,國內經濟秩序必然要與國際經濟秩序全面接軌,例如我國政府為與WTO 全面銜接,將大量修改、廢止國內經濟法律法規;而面對日益擴大市場領域,國家統領力逐漸不足,區域性經濟組織、超國家經濟調節機構、內容廣泛的國際條約、公約和協定紛紛登場,亞洲金融危機已將這一切展示無疑,「阿根延的一隻蝴蝶的翅膀扇動真可能引發夏威夷的台風」。涉外經濟法必然將在經濟法體系中占據重要位置,甚至於同一,那麼經濟法調整對象也將發生適應性的調整。

以上是從國家與市場經濟角度對經濟法調控對象進行應然性的思考,但不可迴避的是經濟法發展存在路徑依賴(22),即經濟法依託於中國特定的社會背景、歷史文化、經濟發展階段。中國經濟法是經濟體制轉軌中經濟法、經濟法的調整對象必然遷就於現實(23),例如鑒於國有企業改革已成為整個經濟體制改革成敗的關鍵,國家在國企改制以及戰略性調整中不能單純地依賴於市場機制,而必須採取超經濟的手段進行國有資產的經營管理,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防止國有資產流失重要職能;由於我國市場經濟的本土資源貧乏以及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外在壓力,中國市場經濟的改革是把各不同發展階段壓縮在二、三十年內完成政府推進型,國家承擔培育市場主體,完善市場體系、強化市場機能的重要職能;作為發展中國家,國家肩負著趕超發達國家的歷史任務,需要保護民族工業,甚至扶持國內壟斷性質企業集團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等重要職能;社會主義國家的性質決定了穩定壓倒一切,因此,國家的調控經濟的行為中必須包括大量的政治因素,當經濟法被適用於調整上述社會關系,這也就決定了經濟法調整對象的中國特色。經濟法調整對象的理想與現實的正確認識是發揮經濟法功能、延續經濟法發展的理論基礎。

⑼ PRICING AGREEMENTS

為了許可證協議所採取的競爭政策的實施
本章討論了競爭法律和政策的應用,為防止涉及父母或專門知識的許可。本次討論將安排順著父母可能設法包括在此項協議中的主要條款。這些條款一般涉及價格,數量,領土,排他性,使用領域,搭售,包裹許可證 ,實行特許權使用費的非專利產品或銷售總額,給予回的可能涉及其中的許多議題,但區別對待鑒於特別危險的卡特爾造成的此類協定。還包括涉及拒絕頒發許可證和個案處理專利收購。的情況下,當然,常常涉及一種以上的條款,從而可能出現在幾個點在下文的討論。還包括在討論的有關條例和報表的行政指導文件,如舉辦步許可條款。這種規章和准則已經出版,正如前一章,由歐共體委員會,日本公平貿易委員會和美國司法部。

⑽ 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經濟法的產生發展具體表現有幾種形式

不知道下面的答案是不是你想要的。
只舉德國,日本,美國這三個例子吧,不同國家的具體形式都不同,不一一列舉了。

西方資本主義經濟法產生之前,調整經濟關系的主要是民商法?

德國經濟法的發展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19世紀末至一戰前:1894年德國頒布了反不正當競爭的第一部法律——《保護商標法》;1896年出台了《反不正當競爭行為的斗爭法》?
兩次世界大戰期間:一戰期間,德國頒布的經濟法有《一般授權法》?《關於限制契約的最高價格的通知》;一戰後,當時的魏瑪共和國先後頒布了《卡特爾規章法》?《煤炭經濟法》?《鉀鹽經濟法》?《防止濫用經濟權法令》等一系列經濟法,從而開創了把經濟法這個概念明確用於立法本身的先例?
二戰後:西德在美國自由民主思想的影響下,走上了「第三條道路」,實行社會市場體制?戰後初期,實行《反卡特爾法》?1966—1967年德國經濟危機,頒布了《促進經濟穩定和增長法》,該法是實行宏觀調控的重要法律?

日本經濟法產生發展大致經歷了兩個階段?
兩戰期間:日本資本主義經濟結構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壟斷資本主義逐漸形成和壯大?日本的卡特爾在明治中期已產生。
最初,日本對卡特爾採取保護與扶植的政策?日本先後頒布《出口組合法》和《重要出口商品生產組織法》,它們屬於規制未加入卡特爾的組織使之從屬於卡特爾的強制卡特爾法;1931年《重要產業統製法》和1932年《工業組合法》也是促進卡特卡的法律?
二戰後:日本統治者在恢復和發展經濟的過程中,非常重視運用經濟手段調整和管理經濟,制定了大量的經濟法?

為了防止已被解散的財閥復活壟斷資本,日本於1947年頒布了《關於禁止私人壟斷和確保公正交易的法律》,還頒布了《排除經濟力量過度集中法》;1952年進入20年高速發展期,這時期的重要立法有《合理化促進法》?《中小基本法》?《農業基本法》?《消費者保護基本法》;20世紀70年代以來,日本為擺脫危機?振興經濟?通過立法活動不斷完善原有的各種經濟法。主要的立法有《投機防止法》?《穩定國民生活緊急措施法》?《石油供應適度化法》?《關於能源使用合理化的法律》?《中小破產互助法》?

美國經濟法的產生和發展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19世紀末至1929年世界經濟危機前:產業革命完成後,美國出現了對自由競爭產生極大妨礙的壟斷?美國頒布了一系列反壟斷和反限制競爭的法律?1890年國會通過了《保護貿易和商業免受非法限制與壟斷之害法》,後又通過了《克萊頓法》和《聯邦貿易委員會法》?
自1929年經濟危機爆發至二戰結束:羅斯福上任後,通過頒布經濟立法全面干預經濟生活?如《緊急銀行條例》?《金融改革法案》?《產業復興法案》?《土壤保護法》?《新農業法》?《國家勞動關系法》?《恢復和救濟法》等?
二戰以來:美國運用凱恩斯主義理論,自覺用經濟立法作為國家干預經濟的法律手段。經濟立法有1981年《經濟復興稅法》?《經濟復興法》和1986年《稅法》等?

熱點內容
湖南開福區人民法院 發布:2025-01-17 00:26:03 瀏覽:124
唐海司法局 發布:2025-01-17 00:13:56 瀏覽:554
婚姻法模擬法庭心得體會 發布:2025-01-16 22:56:23 瀏覽:558
離婚律師歌曲有哪些 發布:2025-01-16 22:48:41 瀏覽:118
民法第64條 發布:2025-01-16 22:43:28 瀏覽:412
公司司法審計 發布:2025-01-16 22:41:20 瀏覽:327
黨風廉政建設規章制度的落實 發布:2025-01-16 22:40:31 瀏覽:280
為什麼要健全有關師德規章制度 發布:2025-01-16 22:35:40 瀏覽:55
行政法信賴利益案例 發布:2025-01-16 22:30:29 瀏覽:785
提供虛假信息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6 22:16:40 瀏覽: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