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刑法規定
A. 我國刑法規定哪些基本原則
刑法的三大基本原則是罪行法定原則、罪責行相適應原則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專原則。
1.行法定原則:法無明文規屬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
2.責行相適應原則: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犯罪的輕重相適應。
3.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基本含義是:對任何人犯罪,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權。對於一切人的合法權益都要平等地加以保護,不允許有任何歧視。
B. 我國刑法的基本原則是
刑法的基本原則,是指刑法明文規定的、 在全部刑事立法和司法活動中應當遵循的准則。
罪刑法定原則:
《刑法》 第 3 條規定了罪刑法定原則:「法律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定罪處刑;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不得定罪處刑。」它的基本內容是:(1) 法定化,即犯罪和刑罰必須事先由法律明文規定。(2)明確化,即對於什麼行為是犯罪以及犯罪所產生的法律後果,都必須作出具體的規定,並用文字表述清楚。(3)合理化,即罪刑法定原則要求合理確定犯罪的范圍和懲罰的程度,防止濫施刑罰,禁止採用過分的、殘酷的刑罰。
刑法適用平等原則:
《刑法》 第 4 條規定:「對任何人犯罪,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權。」 它意味著對所有的人,不論其社會地位高低、 民族、 種族、 性別、 職業、 宗教信仰、 財產狀況如何,在定罪量刑以及行刑的標准上都平等地依照刑法規定處理,不允許有任何歧視或者優待。
罪責刑相適應原則:
罪責刑相適應原則也稱罪刑等價主義或者罪刑相均衡原則。刑法規定的罪責刑相適應原則有兩方面內容:(1) 刑罰的輕重與客觀的犯罪行為及其危害結果相適應,就是按照犯罪行為對社會造成的實際危害程度決定刑罰輕重。(2) 刑罰的輕重與犯罪人主觀惡性的深淺、 再次犯罪危險性的大小相適應。
C. 我國刑法規定的最低的法定刑事責任年齡是14歲。
對的,沒有什麼問題,中國的刑法追責的最低年限是14周歲
D. 我國刑法規定的一般刑事年齡為
18周歲以上
14~16周歲除了法定的八種嚴重罪行以外不負刑事責任
16~18周歲具有從輕減輕的情節
採納哦
E. 我國刑法規定的刑罰種類有哪些
刑事處罰是指違反刑法,應當受到的刑法制裁,專簡稱刑罰屬。根據我國《刑法》的規定,刑事處罰包括主刑和附加刑兩部分。主刑有: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和死刑。附加刑有:罰金、剝奪政治權利和沒收財產;此外還有適用於犯罪的外國人的驅逐出境。
F. 我國刑法規定的基本原則有()。
C和D,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和罪行法定原則。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一章對刑法的基本原則專作出了明屬確的表述即對任何人犯罪,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罪刑法定、罪責刑相適應原則。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條指出法律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定罪處刑;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不得定罪處刑,即罪刑法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四條指出對任何人犯罪,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五條指出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擔的刑事責任相適應。
(6)我國刑法規定擴展閱讀:
刑法的其他原則:
1、主客觀相統一原則,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追究刑事責任,必須同時具備主客觀兩方面的條件,並要求主客觀兩方面的有機統一。
2、謙抑原則,凡是適用其他法律足以抑制某種違法行為,足以保護合法權益時,就不要將其規定為犯罪;凡是適用較輕的制裁方法就足以抑制某種犯罪行為,足以保護合法權益時,就不要規定較重的制裁方法。
3、罪行自負原則,誰犯了罪,就應當由誰承當刑事責任;刑罰只及於犯罪者本人,而不能連累無辜。
G. 按我國刑法規定,醉酒的人犯罪,( )
選擇A、C、D,刑法規定,醉酒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規定如下:
第十八條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時候造成危害結果,經法定程序鑒定確認的,不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責令他的家屬或者監護人嚴加看管和醫療;在必要的時候,由政府強制醫療。
間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時候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醉酒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7)我國刑法規定擴展閱讀
如果一個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人在醉酒後犯罪,是否要負刑事責任?以往的認識是,醉酒的人犯罪,一律承擔責任。實際上,這要分兩種情況,即生理性醉酒要負刑事責任,病理性醉酒不負刑事責任。
生理性醉酒,是指因為飲用酒精過量而導致的醉酒狀態。刑法理論認為,生理性醉酒的情況下,行為人還具有辨認控制能力,故應當承擔刑事責任。
病理性醉酒則屬於精神病狀態,多見於通常並不飲酒或對酒精無耐受性、或並存感染、過度疲勞、腦外傷、癲癇病者,在偶然一次飲酒發生。病理性醉酒人的行為紊亂、記憶缺失、出現意識障礙,並伴有幻覺、錯覺、妄想等精神病症狀,使其行為通常具有攻擊性。通常認為,病理性醉酒屬精神病,因此其實施的危害社會的行為,不負刑事責任。
參考資料來源:最高人民檢察院—《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H. 我國刑法規定的犯罪有幾種類
刑法中的犯罪種類:
第一章 危害國家安全罪版
第二章 危害公共安全罪
第三章 破壞社會主權義市場經濟秩序罪
第一節 生產、銷售偽劣商品罪
第二節 走私罪
第三節 妨害對公司、企業的管理秩序罪
第四節 破壞金融管理秩序罪
第五節金融詐騙罪
第六節 危害稅收征管罪
第七節 侵犯知識產權罪
第八節 擾亂市場秩序罪 第四章 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罪 第五章 侵犯財產罪 第六章 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
第一節 擾亂公共秩序罪
第二節 妨害司法罪
第三節 妨害國(邊)境管理罪
第四節 妨害文物管理罪
第五節 危害公共衛生罪
第六節 破壞環境資源保護罪
第七節 走私、販賣、運輸、製造毒品罪
第八節 組織、強迫、引誘、容留、介紹賣淫罪 第九節 製作、販賣、傳播淫穢物品罪
第七章 危害國防利益罪
第八章 貪污賄賂罪
第九章 瀆職罪
第十章 軍人違反職責罪
一般一共15種,90%以上:交通肇事、故意傷害、強奸、非法拘禁、搶劫、盜竊、詐騙、搶奪、職務侵佔、敲詐勒索、聚眾斗毆、尋釁滋事、妨害公務、販賣毒品、掩飾犯罪所得
I. 我國刑法規定的人身自由權利包括
不是《刑法》是《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三十七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 任何公民,非經人民檢察院批准或者決定或者人民法院決定,並由公安機關執行,不受逮捕。 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剝奪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體。「
公民人身自由權利包括以下內容:
1、人身自由不受侵犯:指公民享有人身不受任何非法搜查、拘禁、逮捕、剝奪、限制的權利。
2、人格尊嚴不受侵犯:指與人身有密切聯系的名譽、姓名、肖像等不容侵犯的權利,具體體現為人格權,如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隱私權等。禁止侮辱、誹謗和誣告陷害。
3、公民住宅不受侵犯:即住宅安全權,指公民居住、生活的場所不受非法侵入和搜查。
4、通信自由:指公民通過書信、電話、電信及其它通訊手段,根據自己的意願進行通信,不受他人干涉的自由。具體指通信秘密受法律保護,屬私生活秘密與表現行為的自由。包括公民的通信他人不得扣押、隱匿、毀棄,公民通信、通話的內容他人不得私閱或竊聽。
公民的人身自由權是公民人身權的組成部分,公民的人身和行動受自己支配和控制,非經法定程序不受逮捕,拘禁,搜查和侵害。 逮捕是對公民人身自由予以羈押的強制措施。它必須經人民檢察院批准或者決定,或人民法院決定,由公安機關執行。否則即為違法。 拘禁是對公民拘留、管制以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拘禁必須根據我國《治安管理處罰法》,《逮捕拘留條例》和訴訟法的有關規定進行,否則即為非法拘禁。 搜查:公民身體只有偵查人員在辦理刑事案件時,才可進行。搜查也必須視職權和法定程序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