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建設法規概論與案例論文

建設法規概論與案例論文

發布時間: 2022-11-01 08:46:00

1. 法學本科論文

法學本科論文

在學習、工作中,大家都跟論文打過交道吧,論文對於所有教育工作者,對於人類整體認識的提高有著重要的意義。你所見過的論文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我幫大家整理的法學本科論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法學本科論文 篇1

一、司法考試背景下高校法學本科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法學本科教育的目標定位與司法考試之間存在矛盾

任何形式的教育都有其特定的目標。教育的培養目標定位,直接決定著人才的培養方向和培養模式。關於我國現行法學本科教育的定位,教育界曾進行過較激烈的爭論,有的認為是通識教育,有的認為是職業教育,還有的認為是素質教育和職業教育的結合。但是,我國法學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集中體現在《高等教育法》和國家教育部制定的有關政策文件中。如教育部《中國法學教育改革研究報告》中規定,法學本科畢業生應具備下列知識和能力:

(1)具有尚法精神和正義觀念以及剛正不阿的人品;

(2)掌握法學各學科的基本理論與基本知識;

(3)具有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

(4)掌握法學的基本研究方法與技術;

(5)了解法學理論的前沿和發展動態;

(6)熟悉我國法律和黨的相關政策;

(7)具有運用法學理論與法律知識認識和處理問題的能力;

(8)掌握現代文獻檢索和網上獲取信息的方法。

從以上目標定位所涵蓋的知識和能力可看,中國的法學本科教育作為法學教育的基礎,屬於兼具通識教育特徵的職業教育,具體而言,我國法學本科教育的目標是:培養能夠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具有高素質、強能力的法律專業人才。從形式而言,我國法學本科教育的目標定位是非常明確和理想的,但是,從反映和體現教育目標的法學教學內容來看,現行的法學教育目標主要是追求素質教育。具體而言,在教學內容方面,強調知識結構的完整性和系統性,培養學生具有深厚的專業理論基礎、寬廣的專業知識面和較強的理論研究能力,為學生奠定從事理論研究或法律實務的基礎。在這種法學教育中,法學教學過於理論化,教育不注重培養學生面對案例的實際操作能力,法學是僅作為一種人文知識而非一種職業的科學知識引入的,法學專業與法律職業相去甚遠。從法學教育觀念上來講,在法學教育人才的培養上,沒有把培養具有法律操作技能的法律實用人才作為培養的目標,而是要把學生們培養成具有進行法學研究、寫作論文、發表論文能力的法學人才。因此,一些高校擅長於進行理論研究,提高學生的學術素養,豐富學生的法學思想,夯實學生的理論功底。這一局面對我國的法學教育來說是一件幸事,這種教學目標對提升法學教育層次具有積極的作用。但與此同時,其使學生很少能夠在學習過程中接觸到法律應用的實際運作,無法形成法律應用思維和相關應用技巧與能力。簡言之,現行目標定位之下,法學教育與法律職業能力培養基本脫節、教育目標定位與司法考試價值去向之間產生矛盾。

(二)我國現行法學本科課堂教學模式不太符合司法考試

眾所周知,法律科學作為一門獨特的學問,具有獨特的語言、思維方式和博大精深的知識體系,法律科學的這一特點決定了在法學教育中課堂講授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就法律從業者而言,良好的法律職業道德品德和法律職業能力,都建立在雄厚的法學理論知識和職業訓練基礎上。在法學教育中,理論教學對實踐具有指導意義,沒有系統的理論教學,實踐就失去了根基。但與此同時,作為一門具有極強專業色彩的職業,法律專業要求從業者應具備相應的實踐知識和技能。我國現行的法學本科課堂教學,是一種學科教學,也可稱為通識教育,多年來承繼重理論輕實務的傳統,所開設的課程偏向於法學理論,不重視法律知識的具體運用。首先,從教師在課堂上所講的內容來看,大多數教師認為在課堂上需講的是法學各學科的知識體系,法律實務問題只是個法律技能的操作問題,很容易掌握,無須在課堂上講授,基於這樣的觀念,他們在課堂上主要以解釋概念、注釋條文、闡述理論為主,教學概念化、教條化和形式化的色彩過於濃厚,學生在接觸法學教育時,往往是將法律當做一種科學知識來學習,就如同學習歷史、哲學和文學一樣,強調的是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識的傳授和學習方法的掌握,對司法實務知之甚少。

這種教學雖然使學生擁有比較扎實的法律知識,而且學生能夠在某個法學專題領域長篇大論,但卻使其很難運用所學專業知識來解決實踐中的一些簡單法律問題。這一情況充分,我國現在的法學本科教育主要是以法學理論知識為重,並且過於強調法律知識的傳授、法學人文修養和學術精神的培養等,而對法律知識的實際運用不太重視。這樣,法學教育局限在高等學校內部,有些學校認為法學教育純粹是自己的事,與法律職業界的聯系甚少。這種傳統的法學教學模式將課堂講授這一環節凝固化,課堂上理論教學過多,過於強調知識的灌輸和純理論的探討,討論式教學、案例式教學、啟發式教學等其他教學方法運用過少,忽視職業素養和職業能力的培養、忽視分析及處理實際法律案件和糾紛的能力的培養。相反,司法考試,從其內容看,比較注重考察考生對與司法實務密切相關的法律知識或司法解釋的理解力,從考試的方式看,則比較多地考察考生對有關法條和司法解釋條款的記憶力和實際運用能力。我國現行法學本科教學模式的這種不合理性與滯後性是導致其與司法考試脫節並不兼容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現行法學本科課程設計與司法考試科目之間存在一定差異

我國教育部確定了法學本科專業必須開設的14門法學核心課程,其包括法理學、法律史、憲法學、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學、民法學、商法學、知識產權法學、經濟法學、刑法學、刑事訴訟法學、民事訴訟法學、國際法學、國際私法學以及國際經濟法學等。這些法學核心課程涵蓋了我國法律體系的主體,學生通過學習這些核心課程基本上能夠搭建完備的法律知識體系。國家司法考試的內容範圍不僅包括了這些核心課程外,還包括了與法律職業有關的現行法律法規和法律職業道德規范等。從這點看,法學本科教育核心課程與司法考試科目范圍基本上相吻合。

然而實踐中,各個學校在核心課程之外還開設了大量的選修課。這些選修課中很多不是本科學生所需要學習的,如外國刑法、比較行政法等完全可以取消;很多選修課和其他課程內容重復,如開設了民法總論和物權法,再單獨開設擔保法全無必要。這樣下來,核心課程的核心地位得不到保證,其課時被大量擠占。此外,給法學本科生的課程安排順序上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問題,其中,最典型的是法理學課程的安排。從我國各高校法學本科專業的課程安排情況來看,絕大多數學校將法理學課程安排在大學一年級階段,這樣,剛從高中畢業進入大學的學生,在不知法律為何物的情況下,就開始接觸法理學,在抽象的理論學習過程中就出現厭學情緒。這一情況說明,給法學本科生安排課程時應充分考慮課程的性質、難易度、學生的接受能力等。例如,在專業課程的安排上,應將民法學、刑法學、訴訟法學等實踐性較強,學生容易接受的課程安排在前,而法理學、法制史等理論性強、實踐性特點較小的課程安排在後。從司法考試的考查內容來看,考試的大多數內容涉及到刑法、民法、刑訴法、民訴法、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等課程,這些課程的所佔分值比例也較大,而其它課程所佔分值較少,有的只佔一、兩分,甚至有的內容多年不考。

二、司法考試背景下的法學本科教學改革建議

國家司法考試對我國法學本科教育的影響是不可避免的,其對法學本科教育的導向作用也是必然的。司法考試對法學本科教育的導向作用主要是通過引導本科教育的課程設計、培養方法革新、影響教學內容、提高學生能力來實現。

(一)應合理確定法學本科人才的培養目標和培養模式

培養什麼類型的人才是任何高等教育的核心問題。法律職業對法學教育總是發揮著決定性的影響和作用,它不僅決定了法律教育的培養目標、主要任務和發展方向,而且還必然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法律人才的培養過程發揮重要的引導作用。在當今社會中,法律職業是一種高度專業化的職業,它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一整套包括法律思想、學術流派、價值標准和各種制度規定在內的法律知識體系。就法學學科的本質而言,它是一門實踐性和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因此,法學本科教育不僅是以知識的獲取為目標,而主要是以獲得法律職業專業能力為目標。

從這點看,法學本科教育應該屬於種職業教育,法學本科教育應該以培養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較高的心理素質和較強的適應能力的應用型法律人才為培養目標。同樣,司法考試作為一種職業考試,其向法學教育轉達這樣的信息,即法學本科教育是應用教育,其不僅要使受教育者掌握專門的、相對抽象的知識體系和法律精神,而且要具備特定的法律職業思維、技能,必須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基於這點,我國法學本科教育的職能應該是使學生獲得更多法學理論知識的同時,使其具備能夠從事法律職業的能力和素質。法學本科教育的這種職能與司法考試制度的設計目標是一致的。

(二)優化課程設置,建構與國家司法考試相適應的法律知識體系

國家司法考試的內容主要涉及理論法學和應用法學、現行法律法規、法律實務和法律職業道德等方面,考試科目都是以14法學本科專業的14門核心課程為主體的,並且與本科教育的重點相一致。針對司法考試的這一特點,法學本科教育應該將其側重點放在以上核心課程的教學上,尤其是其教學內容必須包含現行法律法規和法律事務的講授,教師在上課時,有針對性、有重點地對司法考試內容涉及的核心內容進行講授。這不僅不違反法學教育的學科屬性,反而為更高層次人才的培養打下堅實的基礎。為此,在法學本科課程的具體安排應適當與國家司法考試相適應。例如,先安排民法學、刑法學、訴訟法等應用課程,而理論法學安排在應用法學之後。因為這三門課程中,民法、刑法決定了公、私法兩種不同的法律思維模式,訴訟法奠定了程序正義的理念,這些部門法的理論本身就是法律的基礎理論,很多概念、術語、原則等在其他法律中還會反復出現,學生在有了較為具體的認識之後再學法理學等理論法學,更易於理解,知識才能一步升華和貫通。

此外,針對司法考試科目范圍,應增加《法律職業概論》和《法律職業道德》等課程。這些課程的安排有助於學生對自己將來從事的職業有清楚的認識,進行職業規劃,激發學習興趣。不過,針對我國目前師資結構單一,教師缺乏實踐經驗的問題,上這些課程時,如果條件允許的話,可以安排司法機關的資深法官、檢察官或者律師等到課堂來給學生進行專題講座。此外,學生到大學四年級時,針對學生的考試需要,還可以給學生安排有關司法考試的專題講座,就司法考試的內容體系,考生所具備的能力和學習方法等,給學生進行介紹,讓學生正確、詳細地認識司法考試。

(三)改進課堂教學方法,使其適應司法考試目的

法律科學的本質決定了課堂教學必須與活生生的司法實踐緊密相連。在當今中國,法治建設迅猛發展,國家在加快各方面的立法進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不斷完善,各種法律法規和司法解釋的數量也日益增多,因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而涌現出的法律問題也日益增多。這一情況說明,法學專業學生在大學學習階段需要學習的法學知識也不斷增多,有時候,學生有時候還沒有學完一部法律的相關知識就出現這部法律被廢止或者被大幅度修改的情況。對於即將成為法律人的人來說,要想在競爭越來越激烈、法律事務紛繁復雜的社會環境中占據一席之地的前提不僅是要具備較高的法學理論素養,而且還要熟悉和系統地掌握相關法律知識和法律事務。傳統法學本科教育的最大缺點之一就是過於重視法學理論的培養,教師給學生提供的信息也僅限於抽象的理論和概念。這就導致法學教育的知識面過窄,信息量不足,不能適應社會對法學教育的要求。

國家設立司法考試制度就是為社會挑選出足以為這個社會「定爭止分」的法律工作者,而不是選拔什麼「哲學大師」、「思想家」等純碎的理論工作者,這說明司法考試的內容以現行法律法規為綱,考察重點為法學基礎知識和處理實踐問題的能力,考察范圍也比較廣泛和細致。針對司法考試的這一特點,高校法學院系必須充分認識司法考試的性質和目的,不斷地改革其課堂教學工作中的不足,使課堂教學的方法和內容與司法考試的目的適當相符合。就法學專業教師而言,衡量其課堂教學水平高低時,不僅要看其是否重視採用最新版的教科書,而且還要看其能否將國家頒布的新法律法規的內容和司法實踐中出現的新問題以及法學理論發展的最新成果引入課堂來。具體而言,法學專業教師在備課時,必須了解與司法考試相關的信息,並在上課時,可以通過課堂討論,案例教學等方法,將相關信息傳達給學生。其中,案例教學有益於學生法律思維的培養,因此在基礎理論課程之後開設專門的案例分析課程是十分必要的。案例討論課應當涵蓋民法、刑法、行政法等領域,具體做法上,教師首先應給學生提供案例讓其課後研讀,然後在課堂上討論分析。通過課堂上教師與學生的雙向討論可以激發學生的思考,增強由事實推論法律的能力。

(四)對現行法學本科專業考試制度進行合理改進,使其與司法考試適當相適應

對現行法學本科專業考試進行改革的重點就是使其與國家司法考試的要求與目標相符合,實現法學本科專業考試與國家司法考試的合理對接。當前,我國司法考試的低通過率一方面反映出高校法學本科畢業生對司法考試試題的不適應,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學校對學生訓練程度的不夠,考試難度也較低,學生容易過關。從當前我國各高校法學院系的情況來看,大多數學校並未實行嚴格的教考分開制度,一般情況下,到期末時,任課教師自己出題,自己評卷。在有的學校,學生的考試通過率作為教師教學效果的重要標准來看待,因此,有的任課老師為了考慮到自己的教學效果達標,其試題難度一般不大,學生只須在臨考前背筆記就能夠通過考試,甚至平時聽課不認真的學生也能通過考前突擊背筆記順利過關,這樣,幾年下來,學生只要通過學校要求的所有課程考試,就可以順利拿到畢業證書。

而國家統一司法考試作為我國目前難度較高的職業考試,其要求考生對法學各科基本知識的掌握要廣博,為此,考生必須根據指定的大綱、教材和參考書,全面而詳盡地備考,對於指定大綱的任何知識點,都不能抱有絲毫僥幸心理。在此種情形下,高校法學院系如果仍然沿襲陳舊的考試模式,其不僅不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而且還會直接影響學生將來的司法考試成績。基於這點,筆者建議,各高校必須對現行法學本科專業考試制度進行合理改進,在適當提高考試難度的同時,應突出試卷的分析性、靈活性和應用性特點,應切實落實教考分開制度,要嚴格把握學生的及格率,從而使本科期末考試制度與國家統一司法考試制度相接軌,使其成為司法考試的演練題。

(五)加強高校法學專業師資隊伍建設,建立起一支既懂法學理論,又通法律實務的教師隊伍

就高校學生而言,教師所具備的修養和素質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其所培養的學生的素質。長期以來,由於種種原因,我國高校法學院系普遍存在著教師隊伍封閉化,很少參與司法實務,缺乏實踐經驗的情況,這一情況不僅導致了法學教師的理論研究與司法實踐之間的嚴重脫節,而且還影響了其課堂教學的效果,甚至還影響了學生的司法考試成績。司法考試作為一種職業考試,其不僅考察考生是否掌握豐富的法律知識,而且還重點考察考生對法律的實際運用能力,司法考試的這一特點要求高校法學專業教師不僅要具備扎實的法學理論功底,而且還要具有較強的理論聯系實際、運用法學知識分析具體問題的能力。

基於這點,有必要造就一支既擁有扎實的法學理論修養,又具備較高的法律職業基本素質和實踐經驗的法學教師隊伍,進而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教師的這些特點,優化教學內容,使學生耳濡目染,提高學生運用理論知識來分析和解決法律題和積極應對司法考試的能力。為此,各高校有必要在學校和各級司法機關之間建立起行之有效的知識溝通機制。比如,應支持和鼓勵法學專業教師在不影響正常教學工作的情況下在外面從事兼職律師、公司企業單位擔任法律顧問、在司法機關擔任人民陪審員等。此外,還可以從司法機關或者律師事務所聘請優秀的法律職業人員到高校法學院系來開展授課或專題講座等活動。

法學本科論文 篇2

摘 要 法律信仰作為法治國家的精神基礎在依法治國的當今無疑意義重大,本文通過對法律信仰和良法概念的界定、什麼樣的法律才能被信仰的闡述,闡釋了良法在法律信仰形成中的作用。

關鍵詞 法律信仰 良法 作用

一、前言

依法治國作為我國的基本治國方略已經有十二年之久,為了實現依法治國的理想圖景,我國已基本建立了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社會主義各項事業基本有法可依。雖然有法,但法律在實踐當中權大於法、人大於法、以言代法、以權廢法的現象比比皆是,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歸根到底是法律不被信仰,如果法律不被信仰,與一紙具文無異,就似伯爾曼所說:「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將形同虛設①。」法律作為信仰的唯一對象在培養法律信仰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我們究竟要信仰什麼樣的法律?良法作為一種有別於惡法的良善之法應作為法律信仰的當然對象。本文正是以良法在法律信仰形成中的重要性為理論基礎,通過以下邏輯來分析良法的這種重要性:法律信仰是依法治國方略的精神基礎,這種精神基礎又是如何形成的?法律作為法律信仰的唯一對象對法律信仰的形成起到了關鍵性作用,那什麼樣的法律才會被信仰呢?價值合理、規范合理、體制合理、程序合理的良善之法應成為法律信仰的對象②。

二、法律信仰與良法概念界定

(一)法律信仰

法律信仰一詞在《辭海》中並沒有針對性的解釋,只有對信仰的'解釋為:「信仰是對某種宗教,或對某種主義極度信服和尊重,並以之為行動的准則③。」謝暉教授認為「法律信仰是兩個方面的有機統一:一方面是主體以堅定的法律信念為前提並在其支配下把法律規則作為其行為准則;另一方面是主體在嚴格的法律規則支配下的活動④。」由此,筆者認為法律信仰是指社會主體對法律的信服和尊重,並將這種信服和尊重的心理狀態轉化為行為准則的過程。法律信仰是一個動態的過程,而非靜止不動的,是包括心理狀態和行為過程的有機統一。也就是說,法律信仰不僅存在於理論上,而且踐行於法治實踐中。

(二)良法

良法是與惡法相對應的法哲學范疇,是一個廣泛且不斷發展的概念,它包括法的實質良善性和形式良善性兩個不可分割的方面。要對良法下個確切的概念不容易,可從良法的標准來探討良法的概念。李龍教授主編的《良法論》一書認為良法的基本標準是:價值合理性、規范合理性、體制合理性、程序合理性⑤。筆者認為,良法應從應然角度考慮,良法應是實質良善和形式良善的有機統一,由此,法律應當是怎樣的,而非法律實然或已然是怎樣的。價值合理性應是良法的靈魂,規范合理性、體制合理性、程序合理性都是為了實現良法的價值合理性服務的。因此,良法應是符合自然、社會、人類發展規律的,能夠滿足主體享有最一般人權、公平正義的,並能為大多數獨立社會主體所信奉和行使的准則。

三、法律是法律信仰的唯一對象

法律信仰作為信仰的一種,其信服和尊重的准則當且僅當是法律,而不能是諸如權力、教義、風俗習慣之類的對象,如果法律信仰除法律之外還有其他對象,那就不是法律信仰,也培養不出法律信仰。法律的三品性「自由――人權性、效用――利益性、保障――救濟性」是法律成為法律信仰對象的內在因素⑥。此外,規范的至上性是法律成為法律信仰對象的前提條件⑦。正是因為法律保障人權、救濟權利、實現利益的特性及其至上性,確定了法律是法律信仰的唯一對象。

四、什麼樣的法律才會被信仰

依法治國的前提是有法可依,只有建立並不斷完善法律體系才能為依法治國提供法律基礎,而法律被信仰是依法治國的精神基礎,只有法律真正為社會主體所尊崇和行使才能實現法治,但是並不是只要是法律就一定會被信仰,還要看這種法律是否具有價值合理、規范合理、體制合理、程序合理等特性,是否能夠保障人權、救濟權利、實現利益,是否能夠體現法律的應然性(公平正義性),即法律應是良善之法,是為良法。

五、良法對法律信仰形成的作用

根據謝暉教授將法律信仰分為法律信念和在法律信念支配下的活動兩方面來看⑧,良法對法律信仰形成的作用可通過以下兩方面來實現:1.良法對法律信念形成的作用。法律信念是一個有關個體主觀心理的概念,內在包涵著個體對法律的信服和尊崇,並把這種信服和尊崇內化為一種恆定的意念,而這種信服和尊崇的前提是法律可以實現主體的某種利益。良法因其效用-利益性、保障-救濟性、自由-人權性,使其具備被信仰的價值基礎;2.良法對法律實踐的作用。法律實踐的前提是有法可依,而這個法的良善性決定了法律實踐的有效性,法律的有效實行是法律實踐的應有之義。法律的善惡決定了人們對其信仰的最基本的邏輯起點和價值基礎,只有善法――以人權保障為宗旨的法律,才能獲得社會主體的普遍認同並加以普遍遵守,法律的良好實施才能促使人們去信服和尊崇法律,法律信仰才能形成。

六、結語

法律信仰在依法治國的當今無疑是非常重要的,但要真正讓法律成為普通民眾的信仰,首先法律應是良善之法,且應有效實施,法條具文的泛濫,除了帶來種種社會成本,還會阻礙法律人職業自律,而法律人職業素質的降低,無疑會鼓勵人們在法制外另闢渠道,解決糾紛維護權益,即求助於私力救助。因此,法律不僅在制定過程中要不斷向良法靠近,而且制定出來的良法要得到有效的實施,這樣才能為民眾提供法律榜樣,使民眾信服法律,將法律內化為信念,從而信仰法律。

注釋:

①[美]伯爾曼.法律與宗教.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1:28.

②李龍.良法論.武漢大學出版社.2001:71-72.

③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79:565.

④謝暉.法律信仰的理念與基礎.山東人民出版社.1997:15.

⑤李龍.良法論.武漢大學出版社.2001:71-72.

⑥鍾明霞,范進學.試論法律信仰的若干問題.中國法學.1998(2).

⑦謝菲.小議形成法律信仰的前提條件和經濟基礎.律師世界.2002(7).

⑧謝暉.法律信仰的理念與基礎.山東人民出版社.1997:15.

;

2. 急求建設法規概論與案例 金國輝版論文

[論文關鍵詞]經濟轉型 生態風險 現代性 市場經濟 風險治理 [論文摘要]當前,中國正處於由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時期。在這一過程中,由於人們對科技無節制地運用、人類對主體性的過度張揚以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本身的不完備性,經濟轉型過程中出現了嚴重的環境問題。環境的惡化使生態結構出現紊亂,生態功能不斷減弱,引發了生態風險。為了有效地治理生態風險,我們必須大力開展全民生態啟蒙教育,提高全民生態風險意識;建立科學的生態風險管理機制,有效地應對生態風險;樹立人與自然平等和諧的生態倫理,使人與自然共存共榮;進行生態風險的全球治理。使全人類能共享生態發展成果。 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生產力的發展會使社會呈現出不同狀態,社會轉型是其重要表現之一。處於社會轉型期的當代中國,其發展面臨著一系列的問題與風險,其中生態風險已成為當前制約中國現代化建設的一個瓶頸。為了確保當代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生態風險的治理顯得尤為必要。 一、經濟轉型與生態風險 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推進,社會轉型已成為一種普遍的現象。當代中國社會轉型是指中國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型。社會轉型是一個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等領域的全方位的系統工程,其表現在經濟領域中就是經濟轉型,即一個國家的經濟體制和發展模式由一種形態向另一種形態的轉變。經濟轉型包括制度變遷和經濟發展兩層含義。制度變遷一般是政治體制變革、社會制度改變導致的結果,而經濟發展主要是指經濟運作方式從一種模式向另一種模式的轉變。 經濟轉型是當今世界頗受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當代中國社會經濟轉型主要表現為經濟體制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從封閉經濟向開放經濟的轉變。 人類社會源於自然,人類的發展更離不開一定的自然環境,其中作為自然環境重要組成部分的生態環境與人類發展的關系更為密切。所謂生態環境,是指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組成的各種生態系統所構成的整體,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形成,並間接地、潛在地、長遠地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產生影響。處於社會轉型期的當代中國,其經濟發展離不開一定的生態環境,而生態環境的好壞也與當代社會經濟的發展密切相關。 一方面,經濟發展是在一定的生態環境中進行的。當代中國的經濟轉型離不開生態發展的大背景,良好的生態環境可以為經濟體制順利地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從封閉經濟向開放經濟的轉變提供有利的條件。而不良的生態環境卻在不同程度上阻礙著社會經濟轉型的實現,最終會導致人類生存環境的總體惡化。另一方面,生態環境也離不開一定社會的經濟發展。人類與自然是一個有機的統一體,當社會經濟發展中體制轉變比較順利、經濟增長方式相對比較科學時,就會有利於生態環境的正常發展。相反,如果經濟轉型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就會極大地破壞生態環境,產生巨大的生態風險。 二、中國經濟轉型面臨巨大的生態風險 中國的經濟改革起始於1978年,並於1992年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正式明確地提出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型。三十多年來,我國的產業結構不斷趨於合理,經濟增長方式正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國民經濟得到快速增長,綜合國力顯著提高。可以說,我國的經濟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另外,我們也要看到,經濟發展過程中同時還存在著一些問題。這些問題正在制約著經濟社會的正常發展,特別是對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產生巨大的影響,引起嚴重的生態風險。 (一)何謂生態風險 風險(risk)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所必然出現的一種現象,是社會可能面臨的危機狀態和災難性危險。風險本身並不是「危險」(danger)和「災難」(disaster),而是一種危險和災難的可能性。風險可以區分為「外部風險」(external risk)和「被製造出來的風險」(manufactured risk)兩種類型。「外部風險就是來自外部的因為傳統或者自然的不變性和同定性所帶來的風險」;「被製造出來的風險指的是由我們不斷發展的知識對這個世界的影響所產生的風險,是指我們在沒有多少歷史經驗的情況下所產生的風險。」在全球化時代,人們面臨的風險主要是「被製造出來的風險」或稱「人造風險」。 作為一種常見的風險,「生態風險(Ecological Risk)就是生態系統及其成分所承受的風險。它指在一定區域內,具有不確定性的事故或災害對生態系統及其成分可能產生的不利作用,包括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損害,從而危及生態系統的安全和健康。由於它的潛伏期長,出現過程緩慢,不像金融風險那樣明顯突發,所以很容易被忽略和輕視。然而,生態風險一旦從潛能轉變為現實壓力,卻極難防範和緩解。」一般來說,生態風險不是自然風險,從嚴格意義上來說,生態風險屬於吉登斯所說的「人造風險」,「人類某些技術官僚的『愚昧、狂妄、盲目的樂觀』以及民眾的從眾心理和迷信是生態風險的源頭。」 (二)經濟轉型中的生態風險的表現 我國的經濟轉型是在全球化大背景下進行的,全球化一方面給我國的經濟發展帶來重大機遇,另一方面也給我國的經濟發展帶來嚴峻挑戰,國內外形勢的復雜性以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本身的艱巨性必然使這種轉型面臨巨大的困難和風險。其中,伴隨經濟發展過程所帶來的生態不安全性會引發嚴重的生態風險。 生態風險的產生是與經濟發展過程中生態環境的惡化密切相關的。生態環境是指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組成的各種生態系統所構成的整體,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形成,並間接地、潛在地、長遠地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產生影響。生態環境的破壞,最終會導致人類生活環境的惡化。一般來說,生態環境問題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由於人類不合理地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所造成的生態環境破壞;另一類是由於城市化和工農業高度發展而引起的「三廢」(廢水、廢氣、廢渣)污染、雜訊污染、農葯污染等環境污染。由於我國的經濟轉型是在西方發達國家已經實現了現代化,並由工業社會向後工業社會邁進的背景下進行的,因此,中國既面臨由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變過程中需要解決的一系列問題,同時也要正確面對由工業社會向後工業社會轉向中新產生的問題。因此,我國當前經濟轉型過程中需要共同面對的問題更多、困難更大。其表現在生態領域中就是我國的經濟轉型不但面臨傳統意義上的生態風險,同時還要面對新的、更大的風險。 生態風險的產生是由於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生態系統失去平衡造成的,生態環境遭受破壞的程度越高,風險後果就越嚴重。當代中國經濟轉型期的生態風險主要表現為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生態環境的惡化使生態系統運轉不良,引起系統性風險。當前,由於森林資源和濕地面積的減少,會增加災害性氣候的風險,同時也會給生存繁衍於其中的動植物增加生存的風險;水污染和水體系統遭到破壞,會增加依賴水體生存發展的其它生物減少和滅絕的風險;草原面積減少,草場退化,會增加土地半荒漠、荒漠化和載畜量減少的風險;沙地植被減少、系統遭破壞,會增加沙漠化面積擴大和沙塵暴侵襲風險;農田作物生長環境遭破壞,會增加農產品質量、產量降低的風險;有毒有害固體、氣體物質排放會增加人與其它生物的安全風險;水土流失地區生態環境惡化,會加劇土地沙漠化、土地貧瘠、泥沙淤積庫壩、河流、湖泊導致洪災的風險。總之,生態系統遭到破壞,生態發展就會失衡,生態環境隨之惡化,正常的生態結構被打破,整個生態系統循環不暢,引發系統性生態風險。 轉貼於 中國論文下載中心 http://www.studa.net [1] [2] [下一頁] [尾頁]

3. 求土木工程概論論文,1500字左右,急求啊

寫作思路:從文章的寫作目的、中心主旨入手,結合自身感受,真實得描述,新鮮有趣的材料,以使文章中心思想鮮明、深刻地表現出來,正文:

寫作思路:從文章的寫作目的、中心主旨入手,結合自身感受,真實得描述,新鮮有趣的材料,以使文章中心思想鮮明、深刻地表現出來,正文:

同時,土建工程造價的管理,能把建設項目的投資用在各工程項目、各單位以至各分部分項工程之間。在各投資項目之間進行均衡而合理的分配,能使建設單位的投資獲得盡可能高的效益。控製成本費用,有利於我國建築業節省大量的建設資金,推進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進程。

我國土建工程造價管理存在著「三超」現象相當普遍,建設工程周期長、消耗量大, 不但受科學技術條件的限制,而且受客觀過程的發展及其表現程度的限制,常常出現概算超估算、預算超概算、決算超預算的問題,通常稱為「三超」現象。

土建工程造價的管理與投資控制的實質,就是運用科學技術原理和經濟及法律手段,解決工程建設活動中的技術與經濟經營與管理等實際問題,只有在項目建設的各個階段;

採用科學的計價方法和切合實際的計價依據,合理確定投資估算,才能把握市場經濟的脈搏,減少或避免建設資金的流失,最大限度地提高建設資金的投資效益。

4. 談談建築工程對我們生活的影響論文2000字

寫作思路:從文章的寫作目的、中心主旨入手,結合自身感受,真實得描述專,新鮮有趣的材料,以使文屬章中心思想鮮明、深刻地表現出來,正文:

我國土建工程造價管理存在著「三超」現象相當普遍,建設工程周期長、消耗量大, 不但受科學技術條件的限制,而且受客觀過程的發展及其表現程度的限制,常常出現概算超估算、預算超概算、決算超預算的問題,通常稱為「三超」現象。

土建工程造價的管理與投資控制的實質,就是運用科學技術原理和經濟及法律手段,解決工程建設活動中的技術與經濟經營與管理等實際問題,只有在項目建設的各個階段;

採用科學的計價方法和切合實際的計價依據,合理確定投資估算,才能把握市場經濟的脈搏,減少或避免建設資金的流失,最大限度地提高建設資金的投資效益。

土建工程造價的管理,能把建設項目的投資用在各工程項目、各單位以至各分部分項工程之間。在各投資項目之間進行均衡而合理的分配,能使建設單位的投資獲得盡可能高的效益。控製成本費用,有利於我國建築業節省大量的建設資金,推進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進程。

5. 建設法規的作用

建築法規的作用:

1、維護建築市場秩序

與建築行業相關的法規頒布之後,建設行政主管單位對建築行業的監管得以加強。比如《招標投標法》頒布之後,我國的建築招標、投標活動開始步入正軌,相關活動更加公平。

從此,招標、投標的展開,讓建築行業的交易帶有競爭性質,某種程度_上減少了通過賄賂等行為得到土地的現象。工程預算也更加合理,法律法規也讓建築的質量得到有效改善。

不僅如此,還加強建設行業各單位的市場准入管控,對建築單位和從業人員進入行業進行了明確的規定,比如《建築業企業資質管理規定》。這些法律規定不僅可以讓建築行業的整體素質得到提升,也讓原本一一些法律空白地帶得到有效補充,使建築行業的健康發展順利實現。

2、可以對建築活動起到規范、指導作用

人在社會中的所有活動都需要在一定的准則下進行,建築活動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活動的各個環節也需要法律的約束。《建築法》等相關建築法律法規的出台,讓建築行業的發展面臨全新的局面,從禁止、授權、強制等角度對建築活動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此種情況下,建築活動的各個環節都在法律的指導下進行。建築法規本身也對這些活動起到良好的引導作用,讓合法的行為得到保護,不合法的行為受到懲罰。這些方面的作用對建築活動的順利開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5)建設法規概論與案例論文擴展閱讀:

本教材擬根據土建類應用型本科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與定位來編寫,內容主要包括建設法規概論、城鄉規劃法規、土地管理法規、工程勘察設計法規、工程承發包與施工建設法規(含工程招投標與承發包、建築許可、工程監理、建築安全、建築質量等法規)、工程合同法規、城市房地產管理法規、物業管理法規等。

本教材內容的組織以工程建設與管理程序為主線,以實用、夠用為原則,突出工程實踐應用,並結合土建類相關執業資格考試考點,力求體現應用型本科教育注重職業能力培養的特點。

6. 建設法規的法源有哪些

《建設法規300問》內容包括建設法規概論、民法、建築法、招標投標法、安全生產法、建設工程安全生產管理條例、安全生產許可證條例、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建設工程勘察設計管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規劃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房地產管理法、建設工程施工現場管理規定、建築業企業資質管理規定、建築工程施工發包與承包計價管理辦法、擔保法、合同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建設工程價款優先受償權問題的批復等。
《建設法規300問》內容全面,具有系統性、實用性和可讀性強的特點,重點幫助讀者了解建設法規的體系、立法精神、實際操作程序和發展趨勢。
《建設法規300問》可供建設系統工程設計、施工、科研、管理和監理等相關人員參考學習,也可作為高等院校工程管理、土木工程、建築學、城市規劃等相關專業師生的輔導用書。

7. 本科畢業論文任務書

本科畢業論文任務書(精選7篇)

緊張又充實的大學生活即將結束,同學們畢業前都要通過最後的畢業論文,畢業論文是一種有準備、有計劃的檢驗學生學習成果的形式,如何把畢業論文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本科畢業論文任務書,歡迎大家分享。

本科畢業論文任務書 篇1

畢業設計(論文)題目: 網吧營銷初探

畢業設計(論文)工作內容與基本要求(目標、任務、途徑、方法,應掌握的原始資料(數據)、參考資料(文獻)以及設計技術要求、注意事項等)(紙張不夠可加頁)

目標:

通過對畢業論文的寫作學會綜合應用所學的理論知識,特別是「網吧營銷」中有關管理方面的理論,結合收集和利用相關資料,分析當前網吧激烈的市場競爭,特別是本地網吧同行挑戰所形成的態勢,分析出優勢和劣勢,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供有關單位參考。要通過畢業論文體現專業知識學習運用的水平、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任務:

1、根據論文題目和任務書要求完成「開題報告」;

2、廣泛收集、學習、利用文獻資料,在導師的指導下構建論文框架;

3、認真進行社會實踐,通過網吧管理案例充實論文內容,增強說服力;

4、按要求,定期與導師溝通,在導師指導下完成論文;

6、按規定格式列印論文,並准備論文答辯。

途徑、方法:

查閱相關資料,進行社會調研,通過個人思考和導師指導、創新網路化管理運用的思路和方法,為改善、提高企業管理水平提供借鑒。

進度安排、階段成果:

1、20xx年12月xx日—20xx年1月13日,選定題目並向導師領取「任務書」;

2、20xx年2月21日—3月2日,提交開題報告;

3、20xx年2月25日—5月21日,撰寫畢業論文;

4、20xx年5月22日—5月24日,論文答辯;

應掌握的原始資料:

1、及時填寫「教學日誌」;

2、大學階段關於管理學原理、市場調查與預測基礎知識以及營銷策劃方面的理論知識,尤其是管理學方面的理論知識;

3、進行社會實踐,對鄭州市網吧的經營現狀進行市場調研;

4、收集網吧管理運用的典型案例。

本科畢業論文任務書 篇2

1、論文的主要任務及目標

(本部分能夠說明本論文要解決什麼問題,得出什麼結論即可)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單親家庭這一特殊群體的數量在逐年增長,而由此產生的一系列問題,無論是對社會還是對家庭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因此,本文通過調查和研究,來分析單親家庭的現狀和主要問題,然後針對這些情況通過借鑒發達國家的政策,來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議和意見,希望能對改善單親家庭生活情況和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2、設計(論文)的基本要求

論文撰寫應在指導教師指導下獨立完成,並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符合黨和國家的有關方針、政策;論文應做到中心突出,層次清楚,結構合理;必須觀點正確,論據充分,條理清楚,文字通順;並能進行深入分析,見解獨到。同時論文字數不得少於8000字,還要有300字左右的論文摘要,關鍵詞3~5個(按詞條外延層次,由高至低順序排列)。最後附上參考文獻目錄和致謝辭。

3、設計(論文)的主要內容

以下以《淺析北京社區戶外媒體的現狀與發展趨勢》一文為例說明:

全文擬分五個部分來研究北京社區戶外媒體的現狀與發展趨勢:其中第一部分將闡述研究社區戶外媒體的意義:社會經濟及科學技術的發展帶動戶外媒體的高速發展,但社區戶外媒體沒有充分發揮出它的宣傳及服務功能。

第二部分將綜述北京社區戶外媒體的特點及現狀,讓人們對北京社區戶外媒體的現狀有所了解。第三部分將對制約北京社區戶外媒體發展的因素進行分析,擬從社區戶外媒體所受到的各方面制約來進行探討。

第四部分將是本文的重點部分:根據現在的社會經濟及科技水平的發展對社區戶外媒體的發展趨勢進行預測,並將重點介紹數十種會在社區大量普及的新型媒體及其所採用的新技術。

第五部分將得出本文的結論:將通過預測互聯網、無線通信和數字視頻技術的發展,從而得出未來社區戶外新媒體與其它媒體將相互溶合為一個整體,成為真正的多媒體,並最終支持新興虛擬系統的視、觸覺控制技術。

4、主要參考文獻

[1]〔加〕埃里克 麥克盧漢.麥克盧漢精粹[M].何道寬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311-315.

[2]陳培愛 覃勝南.廣告媒體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156-160.

[3]〔美〕約翰 帕夫利克.新媒體技術——文化和商業前景[M].周勇 張平鋒 景剛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329-331.

[4]特里 K.甘布爾 迫克爾 甘布爾.有效傳播[M].熊婷婷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5:442.

[5]蔣宏 徐劍.新媒體導論[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6:89.

[6]曾小彤.國際廣告[J].渠道的盛宴——2007戶外傳媒市場的細致盤點,2008,2(194):116.

[7]林旭峰.國際廣告[J].瞻前顧後:談談2006~2007年的戶外廣告,2007,4(184

[8] H. Morris,D.F. Kuratko. 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Entrepreneurship Development within organization. New York, HarcourtPress,2001

[9] Antoncic B ,Hisrich RD. Intrapreneurship :construct refinement and cross cultural validation[J ] .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1 ,16(5)

5、進度安排

設計(論文)各階段名稱

起止日期

1、確定具體選題

2、撰寫、提交開題報告,參加論文開題

3、准備資料、撰寫修改論文

4、論文定搞、列印裝訂及答辯准備

5、論文答辯

本科畢業論文任務書 篇3

一、主要任務與目標:

本文的主要任務與目標是根據沃爾瑪的經驗,旨在研究如何解決我國的連鎖零售業目前存在的供應商與零售企業不良沖突,建立和諧的長期的合作關系,進而實現我國連鎖零售業能夠有所突破,使其發展壯大,做大做強,走向世界。

希望通過本次畢業論文,能綜合運用所學知識,根據論文寫作方向,能獨立查找、分析和翻譯外文資料;根據國內外的研究和應用現狀,能獨立地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二、主要內容與基本要求:

本文研究的是供應鏈管理在我國連鎖零售業企業中的運用探析,先介紹供應鏈的基本理論,本文側重於研究供應商關系管理,並結合沃爾瑪在中國零售市場中的供應鏈實踐活動。本文基本要求貼近實際生活,最後所提出的建議也具有一定的可取性。

論文寫作中的基本要求:

1、根據論文研究方向,獨立進行文獻查找和分析文獻資料;

2、能夠獨立查找、翻譯和分析外文資料;

3、參考國內外研究現狀和成果,獨立分析、寫作、完成完整的畢業論文。

三、計劃進度:

12.9 確定論文題目、收集資料、准備開題報告

1.5 完成開題報告

1.6 准備文獻綜述、英文翻譯

1.21完成英文翻譯

1.22整理資料,准備文獻綜述及正文

3.20完成文獻綜述及正文

4.20提交論文初稿

5.15提交論文修改稿

5.28完成論文全文

本科畢業論文任務書 篇4

一、主要任務與目標:

本設計的選題縉雲縣郵政生產用房結構設計,框架結構,地上5層,局部6層。本次畢業設計應獨立完成大樓的結構設計。計算書部分的完成以手算為主,PKPM校核為輔,校核部分應包括內力計算結果、梁板柱配筋計算結果等基本內容。通過兩次計算結果的相互校核,獲得最終計算結果,並繪制AUTOCAD結構施工圖,以WORD文檔形式或者手寫文本作為設計計算書。

二、主要內容與基本要求:

(一)主要內容

每人至少須獨立完成8張A2或A1規格的結構施工圖及完整的結構設計計算書(小組內每個同學所計算的框架、連續梁、基礎、板不同)。

1、結構設計總說明

2、樁及基礎平面布置圖、承台詳圖。

3、結構平面圖。

4、結構構件(雨蓬、檐溝、構架、陽台、扶手板等)及連梁、板配筋詳圖。

5、樓梯配筋詳圖。

(二)設計要求

1、結構形式: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

2、基礎:樁基

3、抗震設防烈度及荷載:六度(按構造設防),樓面荷載按荷載規范取。

4、磚砌體:地面以上採用水泥多孔磚,地面以下採用水泥實心磚。

5、計算書:要求做成文本(正規裝訂,A4規格),內容主要包括:確定框架計算簡圖、荷載取值、內力計算與組合、框架樑柱截面計算,基礎樁及承台計算,以及樓屋面梁板斷面計算,樓梯配筋計算及其它結構構件(雨蓬、檐溝等)的配筋計算。

6、以上計算書部分的完成以手算為主,PKPM校核為輔,校核部分應包括內力計算結果、梁板柱配筋計算結果等基本內容。

計算書思路清晰,條理分明,步驟強略得當,計算正確,文字敘述流暢,成圖完整,標識明確。計算書應包括了摘要、目錄、正文、致謝、參考文獻等等部分。

三、計劃進度:

整個設計從2021年3月20日開始到2021年6月8日,共x周。

第一周:寫任務書及開題報告;

第二周:樓、屋面板的梁板平面布置和荷載計算;

第三周:樓、屋面板的梁板內力及配筋計算與繪圖;

第四周:框架荷載計算

第五周:框架內力、配筋計算;

第六周:框架配筋及施工圖;

第七周:PKPM校核;

第八周:基礎配筋計算、承台配筋計算。

第九周:繪樁基平面布置圖、承台配筋圖;

第十周:連梁的計算與繪圖;

第十一周:樓梯的計算與繪圖;

第十二周:雨蓬、檐溝等節點詳圖計算與繪圖;

第十三周:設計總說明;

第十四周:整理計算書。

第十五周:列印計算書、出圖,准備答辯。

本科畢業論文任務書 篇5

擬定題目 :中文題目 淺談英文電影片名的誤譯及對策

英文題目 :a brief analysis of mistranslation of titles for english films and countermeasures

題目來源 :□教師科研項目 □教師指定 √學生自擬 □其他

基本任務:

與要求論文主題是英文電影片名的誤譯以及對誤譯提出的對策,研究方向是翻譯方向。

要求學生通過對英文電影片名特點、作用的分析,力圖結合英文電影片名的翻譯原則以及翻譯方法,來研究英文電影片名的誤譯及對策。論文通過探討引起誤譯的原因,具體以被誤譯的英文電影片名來討論和研究誤譯的現象和對策。並綜合國內外學者的研究提出英文電影片名翻譯的原則和翻譯方法,以減少誤譯的發生。

嚴格規范論文格式,嚴禁抄襲。擬解決主要問題及預期成果 論文從英文電影片名的誤譯著手,研究英文電影片名的'特點和功能,分析引起誤譯的原因,研究英文電影片名的翻譯原則和方法,已到達減少英文電影片名誤譯和提升英文電影片名翻譯水平的目的。

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字數在3000到5000字以內的關於從翻譯角度探討英文電影片名誤譯與對策的論文。

階段性主要工作的起止時間

1、准備工作 xx、10、13起 6、論文撰寫 xx、1月起

2、選題 xx、10、30-11、15 7、完成初稿 xx、3、15

3、資料收集 xx、11、16-11、30 8、修改、定稿 xx、4、26

4、開題報告 xx、12、1-12、15 9、答辯 xx、5月下旬

5、論文大綱 xx、12、16-12、20 10、其他工作 xx、6月

學生完成論文最終時間: xx 年 4 月 26 日

學生接受任務時間: xx 年 11 月 16 日

本科畢業論文任務書 篇6

主要內容:

根據所學電子商務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結合當今社會電子商務發展的特點,以及電子商務的國際化、網路化的發展方向,以此作為論文的研究方向,撰寫論文。

基本要求:論文格式正確,符合要求;及時上交論文及相關材料

主要參考資料:

《電子商務概論》、《電子商務網路營銷》、《市場營銷》、《電子商務法規》、《電子商務網路建設》、《經濟學基礎》、《電子商務案例分析》、商務周刊、互聯網等

完 成 期 限:20xx年

指導教師簽名:

評審小組負責人簽名:

畢業設計(論文)開題報告表

課題名稱 中小企業電子商務網路營銷策略研究

指導教師孟剛

學生姓名 張海鋒 學號 200706015 專業 電子商務

根據指導老師給定范圍自選題目。

二、設計目的:

電子商務作為一種新的商務模式及企業經營方法,對企業擴大經營、提高競爭力、改善供應鏈、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就目前中小企業對電子商務的應用而言,仍存在諸如對電子商務認識不足、設施落後、執行不力、缺乏規劃、全球化不足等問題,對此本文將予以探討和研究。

三、設計思路:

根據上述目的,本文首先對中小企業開展電子商務模式的現狀和特點進行分析,將電子商務模式分為網上商店/服務、網路經紀商、價值鏈服務商。其次從信息的橫向價值鏈、縱向價值鏈和信息內容三個維度對上述電子商務模式進行了分析和比較,最後提出了當前中小企業開展電子商務模式的不足,並在分析價值鏈發展機制的基礎上,引入知識價值鏈對電子商務模式的發展趨勢作了探討與研究。

四、任務完成的階段內容及時間安排:

第二階段:2009年11月21日----11月30日 撰寫開題報告,提交並經指導老師審查。 第四階段:2010年1月1日----1月20日 與指導老師溝通、修改論文。

第五階段:2010年4月1日前定稿並提交正式畢業設計成果。

本科畢業論文任務書 篇7

淺談藏文編碼國際標準的產生對西藏文化發展的影響

學生姓名

xxx

院系、專業

xxxx院

xxxx專業

指導教師

xxx

選題目的和意義: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及其所承載的民族文化是中華民族大家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又與世界民族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面對各民族間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日趨密切的社會發展現實,面對開放的世界,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信息化,特別是跨境民族語言文字信息化對提高我國國際地位,擴大國際影響力有不可忽視的積極作用。少數民族語言信息化理論的研究、少數民族語言的資源與信息處理技術的開發和利用等工作,關繫到少數民族語言政策的貫徹和落實,關繫到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學習、使用和發展,關繫到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信息技術的科學化,關繫到民族文化興衰,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與發展,並涉及國家穩定與安全以及國際影響的重要社會問題。因此,加速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信息化進程,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和科學意義。

本課題在國內外的研究狀況及發展趨勢:

從網路檢索的資料看,藏文編碼的國家標准和國際標准於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正式啟動實施。通過西藏自治區和國內相關研究機構和大專院校專家們精誠合作和艱辛努力,最終使藏文編碼字元集國際標准成為我國少數民族文字中的第一個國際標准。藏文編碼方案在傳統藏文字素的`認知和計算機字元代碼處理上做到了合理的繼承和創新,體現了藏文應用開發的本土化和國際化的有機結合。藏文編碼標准在各種藏文信息處理領域的正式啟用,將帶動藏語文在信息技術發展和國際化交流方面發揮更加廣泛和積極的社會作用,推動藏語文的使用和發展上一個新的台階,為少數民族地區的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服務。

主要研究內容:

藏文編碼國際標准研製提案的研究制定工作主要涉及4個方面的內容;即字匯、字序、字元名稱及相關規則的制定。字匯就是要確定收字的范圍,字序就是要確定字元的編碼及其位置,字元名稱就是要給出每個字元標準的、明確的名稱,相關規則就是要給出一系列用於技術實現的規則。

進度安排

2021-11-19——2021-11-22確定論文題目、填寫任務書

2021-11-23——2021-11-30畢業設計(論文)任務書及進度表

2021-12-01——2021-12-20查找資料、寫出論文大綱

2021-12-21——2022-03-31完成系統總體設計

2022-04-01——2022-04-15完善系統,並完成初稿

2022-04-16——2022-04-25第二次稿交給老師批閱。

2022-04-26——2022-05-03完成論文終稿交老師批閱

2022-05-04—2022-05-07申請答辯

2022-05-08—2022-05-12論文答辯

完成論文的條件、方法及措施:

1、收集大量資料。

2、刻苦鑽研、勤於實踐、勇於創新、經常向指導老師匯報情況,虛心聽取指導老師的意見。

3、嚴格遵循科學研究規律、遵守科研道德。

4、認真完成設計報告。

指導教師意見及建議

簽字:XXX

XXXX年XX月XX日

畢業論文(設計)領導小組審批意見:

簽字:XXX

XXXX年XX月XX日

註:此表經學生填寫,指導教師簽署意見後,報院(系)畢業論文(設計)領導小組審批。此表作為畢業論文(設計)評分依據。

;

8. 有關綠色建築概論的論文

綠色建築也被稱為可持續發展的建築、生態建築,將來極可能會成為21世紀建築設計的主流。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有關綠色建築的論文,供大家參考。

綠色建築的論文篇一:《談我國的綠色建築發展》

【摘要】本文從綠色建築理念的內涵出發,對我國綠色建築發展現狀和不足做了相關分析,為推進我國綠色建築的發展提出了一些建議。

【關鍵詞】綠色建築;能源;可持續發展

1 綠色建築的內涵

綠色建築也稱生態建築、生態化建築、可持續建築。我國《綠色建築評價標准》(GB/T50378-2006)將綠色建築定義為:在建築的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築。綠色建築的內涵包括四個方面:一是廣義上的節能,除“四節”外,主要是強調減少各種資源的浪費;二是保護環境,強調的是減少環境污染,減少二氧化碳排放;三是滿足人們使用上的要求,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四是強調 與自然和諧共生。

學術界對綠色建築有兩個觀點是比較一致的:一是要求綠色建築關注對全球生態環境、地區生態環境及自身室內外環境的影響。二是要求綠色建築關注建築本身在整個生命周期內(即從材料開采、加工運輸、建造、使用維修、更新改造直到最後拆除)各個階段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綠色建築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體現綠色平衡理念,通過科學的整體設計,集成綠化配置、自然通風、自然採光、低能耗圍護結構、太陽能利用、地熱利用、中水利用、綠色建材和智能控制等高新技術,充分展示人文與建築、環境及科技的和諧統一。綠色建築具有選址規劃綠色合理、資源利用高效循環、綜合 措施 有效節能、建築環境健康舒適、廢物排放減量無害、建築功能靈活適宜等六大特點,不僅可滿足人們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而且能源和資源的消耗最為經濟合理,對綠色環境的沖擊最小。

2 我國綠色建築的發展現狀

我國目前的城市化發展將一直保持較高的速度。城市化率將從目前40%左右發展到本世紀中葉的75%以上,這意味著每年約有1200~1500萬人口從農村轉移到城市,而每個城鎮人口平均耗能水平比農村人口高3~3.5倍。同時,近年來我國每年城鄉新建房屋面積近20億平方米,其中80%以上為高能耗建築。既有建築近400億平方米,95%以上都屬於高能耗建築,能源利用率僅為33%。而在建築的建造和使用全過程中的能耗佔用了全部資源和能源的50%,同時增加了環境負荷。這對我國的資源環境的承受能力無疑是一種巨大的挑戰。因此,必須大力發展綠色建築,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綠色建築理念及綠色建築評價標准體系。

我國建設部、科技部已於2005年10月印發了《綠色建築技術導則》。國家建設部和質量監督檢疫檢驗總局於2006年6月發布了《綠色建築評價標准》(GB/T50378-2006)。2007年10月,胡錦濤在黨的第十七大 報告 中指出: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循環經濟形成較大規模,可再生能源比重顯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2007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指出:節能減排目標是具有法律效力的約束性指標,是政府對人民的庄嚴承諾。必須堅持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把推進現代化與建設生態文明有機統一起來,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放在工業化、現代化發展戰略的突出位置。 3 我國綠色建築目前存在的不足

3.1 法制建設和激勵機制有待完善:我國已頒布實施的綠色建築相關法律法規,存在二個方面的不足:一是只有節能與節地的相關規定,缺乏對節水、節材與環境保護方面的專門法規;二是強調規劃設計、評價、施工方面,忽視了物料生產、運營維護及拆除、回收階段的相關政策。同時,建築節能和綠色建築的發展缺乏財政補貼、綠色貸款、減稅政策等方面有效的激勵政策的引導和扶持,沒有可操作的獎懲 方法 來規范和制約各方利益主體必須積極參與。使得建築節能長期落後, 成為我國全面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的一個薄弱環節。

3.2 理論研究與實踐結合不夠:目前,我國關於綠色建築、生態建築的理論研究多數停留在關於建築設計的理論框架、設計原則及生態學理論對建築學的指導,國外先進綠色、生態建築的 經驗 介紹等方面,缺乏實際工程實踐模式、計算機模擬、環境效果的測試分析。關於農村綠色建築的深入理論研究較少,工程實踐則更少。

3.3 對綠色建築的理解片面:綠色建築的核心是根據當地的自然環境,運用建築學、生態學的基本原理,合理安排組織建築與其他相關因素的關系,使建築物與其周圍環境成為一個有機的結合體,同時具有良好的室內氣候條件和建築物的自我調節能力,並具有節地、節水、節能、減少污染、延長建築壽命、改善生態環境等優點。但是有人片面地認為加強建築內外的綠化就是綠色建築;建築物單純的節能就是綠色建築;還有人認為建築的平面將來有重新劃分的可能就是生態建築等等。

3.4 綠色建材行業發育不健全:在綠色建材方面存在著:片面強調材料的性能使用,對於材料在整個生命周期內的安全環保考慮不多;缺乏完整有效的綠色建材認證體系,對綠色建材的評價簡單和盲目追求新型材料等問題。

4 推進我國的綠色建築發展的建議

4.1 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和激勵性政策:首先,針對建築節能的相關問題,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進行適當的補充修改,同時制定與之相配套的法律來法規,形成由統一的基本法律和相關配套法規組成的完善的法律體系。其次出台財政補貼、綠色貸款、減稅政策等方面的成套激勵政策,支持綠色產品、綠色建築、新能源的開發與建設。

4.2 完善綠色建築的技術支撐體系:綠色建築評價體系是發展綠色建築的技術支撐,我國目前在這方面還未形成體系化。建設部新近制定出版了《中國生態住宅技術評估手冊》,是一套科學全面、簡明易操作的評價體系和標准, 將十分有利於促進我國綠色建築事業的長遠健康發展。

4.3 加強科研和宣傳 教育 培訓:在科研方面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重點開展應用研究。廣泛開展綠色建築的宣傳教育培訓, 使綠色建築觀念深入人心, 形成濃厚的輿論氛圍。

綠色建築的發展需要全社會的支持,它的實現必須有一套良好的經濟、社會、道德方面的激勵體制和可靠的技術支撐。在當前全球環境問題日益嚴重和我國基本國情的背景下,大力推進我夠綠色建築的發展有著深遠的現實意義。綠色建築實踐將促進全球環境品質的改善,提高人類的自身生活品質。

參考文獻

[1] GBTF 50378-2006,綠色建築評價標准[s].

[2] 柏乃寧,姚利華.對我國節能建築發展的探析[J]城市管理,2008(4)

[3] 戈華清.綠色建築市場的法律調整[J].中國環保產業,2005(3)

[4] 李學征.中國綠色建築的政策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06(1)

[5] 姚玉蓉.對我國發展綠色建築的政府職能的思考[J].建築經濟,2007(8)

[6] 張文祿,胡永東.綠色建築的發展現狀及應用探討[J],鐵道建設,2007(3)

綠色建築的論文篇二:《關於“綠色建築”和適宜技術》

“綠色建築”也稱為生態建築、可持續建築,最早是在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明確地提出來的。用建設部仇保興副部長的 總結 ——“綠色建築”就是指為人們提供健康、舒適、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動的空間,同時在建築全生命周期(物料生產、建築規劃、設計、施工、運營維護及拆除、回用過程)中實現高效率地利用資源(能源、土地、水資源、材料)、最低限度地影響環境的建築物。可見,綠色建築理念的提出,就是為了使得建築在滿足人類不斷提高的健康、舒適、安全的需要基礎上。對環境、資源影響最小,最終做到可持續發展.前提都是為了人類的永久利益。社會上有一些觀點把綠色建築看得很片面、絕對化,要不就是極端限制人的合理需求,以保護環境為唯一目的;而另一些觀點就是把綠色建築當成是僅僅是為人類的眼前利益、健康或舒適(像綠色建材、綠色蔬菜一樣看待)而不怎麼從整體上、長期上考慮對環境的影響。這兩種觀點可能都不利於“綠色建築”的健康發展和推廣。綠色建築最終的目標是以“綠色建築”為基礎,進而擴展至“綠色社區”、 “綠色城市”層面。達到促進建築永續發展的目標。這意味著建築不僅被作為非生命元素來對待,更被視為自然生態循環系統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中國的國情

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二氧化碳排放居第二位,根據《京都議定書》的要求,中國要採取一系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政策和措施,包括努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善能源結構,促進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等。

就能源消費而言,在我國化石能源資源探明儲量中,90%以上是煤炭,人均儲量也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人均石油儲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 1%;天然氣僅為4 5%;而目前我國單位建築面積能耗水平是發達國家的2~3倍以上。就土地的情況而言,我國人均耕地只有世界人均耕地的1/3,水資源僅是世界人均佔有量的1/4;實心黏土磚每年毀田12萬畝;物耗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鋼材消耗高出10%~25%,每拌和1立方米混凝土要多消耗水泥80公斤;衛生潔具的耗水量高出30%以上,而污水回用率僅為發達國家的25%。嚴峻的事實表明,中國不僅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發展節能與綠色建築也刻不容緩。

我們應該認識到我國不僅經濟上“窮”,在資源和環境上更“窮”,但要想做到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就要擺脫狹隘的“唯經濟窮論”,全面在“四節一環保”上提高標准,用強有力的稅收、金融、土地政策鼓勵有條件的地區或開發綠色建築項目,走在地區、國內甚至國際的前列。同時,強制要求經濟發達地區和大型城市的節約標准,提到一個和自身地區資源相符合的程度。

成本問題

從全國范圍里來講。絕大多數普通的民用建築在節能等方面存在巨大的缺陷和不足,因此需要我們進行綜合的設計來增加建築這些方面的品質和性能,每一方面的改善基本上都需要增加一定的成本,比如成本增加10%以上,是必然的。

就住宅而言,一說到因為“節能要增加成本”,就有許多人說會增加購房人的負擔,好像以後使用過程中的使用成本對老百姓無關緊要一樣。因此,我們不僅要關注建造的經濟成本,更要關注今後使用中的經濟成本以及生態成本和社會成本。就生態成本來講,今天對環境的污染今後需要花費更大的代價去治理;就社會成本來說,綠色建築由於改善了室內的環境,使人的疾病發生率大幅度下降,因為人有80%的時間是在室內活動,這樣疾病發生率將會大幅度下降.壽命將會延長,生存質量也大大提高,這就是另一方面的節約;同時,在建築數十年的使用過程中.使用成本將高於建造成本數倍以上。,因此,我們應該把注意力放在生態成本、社會成本和全壽命周期的經濟成本上,況且現在的房價即使沒有技術含量和“四節”,性能的提高也在不斷的增加,這種價格的增加加大了房地產泡沫的可能性,因此房地產價格的理性回歸應該是建立在價值的增加基礎上的。我認為可以鼓勵各個地方的高檔住宅或其他民用建築通過適當的高投入,帶來項目的內外環境質量、提升“綠色”性能,從而提高房子的品質,以品質來支撐高於其他普通房子的價格,讓這些高價房成為“綠色建築”的榜樣,以此帶動地方住宅技術及產業化的發展,最終讓更多的普通房子更容易實現“綠色”夢想。

綠色建築需要什麼樣的技術?

在探索綠色建築的技術路線時.經常會聽到一些專家主張應該採用“低技術”,有些認為應該採用“適宜技術”,還有些認為應該採用“適宜技術結合高技術”等等不同的觀點,我個人認為這種爭論沒有意義。技術是用來解決我們所面臨的具體問題的,應該根據具體項目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求來選擇。更多技術選擇的可能性一方面能夠滿足建築師的創造需要,另一方面能夠滿足市場的需求。。在我們國家目前普遍技術非常落後的今天,如果不是大力去發展高新技術而一味強調低技術,只能是更落後,離我們自己的標准也會越來越遠。

在技術選擇上,我們應該從所需要的建築性能和全壽命周期的觀點去分析、判斷、計算、選擇。汪光燾部長說過,要充分認識資源環境問題已成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大制約因素。,我們當前在經濟增長方式方面主要還存在“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協調、難循環、低效率”的問題。這些問題如果低技術能夠解決還需要拖到今天嗎?高低是相對的,適宜不適宜也是相對的,如果站在國際的水平上看,我們國內有些專家認為的“高技術”早已經是“低技術”和“適宜技術”了。所以根據我們的國情,恰恰需要去大力鼓勵開發綠色高新技術甚至是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同時去大力鼓勵使用高新技術,工程實踐能促使技術的發展,使之變成適宜技術。只有這樣.到2020年我們的住宅和公共建築的能源資源消耗水平才有可能接近或達到現階段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這是我們國家建築發展的總目標。

總之,綠色建築的發展建設需要正確看待衛生、安全、健康、舒適的問題和當地資源情況,目前各地的節能標准裡面所假定的舒適度,前提是小康標準的,是最基本的,不能完全體現今後的發展方向。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舒適度的標准也會提高,能源等資源的消耗也將會大幅提高。因此應該根據當地氣候和生活習慣、經濟水平分級,適應不同收入階層和滿足不同的需求,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同時,綠色建築的設計需要將有關今後使用費用(如採暖製冷等)或能耗等定量化,要具體到單位使用者,這樣有利於老百姓的選擇權、知情權和監督。有了老百姓的參與,綠色建築才會更加迅速和健康地發展。

綠色建築的論文篇三:《淺論綠色建築設計》

【摘要】隨著經濟、社會和科學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也隨之提高,人們追求更舒適的生活環境的同時,也在消耗著越來越多的能源,在人口密集的今天,生活壞境不斷的惡化,環境的污染越來越嚴重,使我們不得不重視環境的問題,發展綠色建築是緩解我國的惡劣的壞境首要選擇,綠色建築是一種嶄新的設計思維和模式,它提供給使用者有益健康的建築環境,並最大限度地保護環境,減少能耗。以下本文就對綠色建築節能設計進行分析探討。

【關鍵詞】綠色建築發展現狀及發展趨勢;綠色設計要點

綠色建築就是在保證建築物使用功能和室內外環境質量的前提下,在建築的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築。

1、綠色建築的發展現狀及發展趨勢

1.1綠色建築的發展現狀

目前綠色建築處於快速推廣發展階段,伴隨著可持續發展思想在國際社會的認同,綠色建築理念在我國也逐漸受到重視。2010年的第六屆國際綠色建築與建築節能大會,其參加的人數之多,范圍之廣,規模之大,反映了綠色建築發展中各界對綠色建築的關注程度達到空前的水平.而僅僅過了一年的時間,到了2011年,新建綠色建築面積是2010年的46倍.全國評出了371項綠色建築評價標識項目,總建築面積達3600多萬平方米。

1.2綠色建築未來發展趨勢

自綠色建築發展以來,政府從鼓勵引導、政策激勵、強制推行三大方面推動發展。2012年,財政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關於加快推動我國綠色建築發展的實施意見》(財建〔2012〕167號)明確,對高星級綠色建築給予財政獎勵。

《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提出,城鎮綠色建築佔新建建築比重要從2012年的2%提升到2020年的50%。到2015年,能源強度降低16%,到2020年,30%的商業建築都是綠色建築,這就意味著到2020年我國將擁有全球最多的綠色建築。

2、綠色節能建築設計的要點

基於我國綠色建築發展的狀況,綜合國內綠色建築的研究成果,目前,我國綠色建築設計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建築選址和建築功能

我國地域遼闊,佔地面積巨大,氣候類則復雜多樣,分布在多個不同的氣候帶。在進行綠色節能建築設計時,設計人員首先要考慮建築的選址和建築功能,結合建築地點的地形特點、氣候、場地資源、建築風格和建築功能等來確定建築的設計規劃,將環境與建築形式相結合,避免重復性的進行簡單的建築設計。

(2)建築平面設計

建築整體及外部環境設計是在分析建築周圍氣候環境條件的基礎上,通過選址、規劃、外部環境和體型朝向等設計,使建築獲得一個良好的外部微氣候環境,達到節能的目的。

對室外風環境進行優化設計,使建築物前後形成氣壓差,有利於夏季及過渡季的室內自然通風,減少冬季的冷風滲透。各用房盡量爭取良好的自然採光和通風以降低能耗。在進行綠色設計時應充分的考慮建築的朝向,其目的是冬季能獲得足夠的日照並避開主導風向,夏季能利用自然通風並防止太陽輻射,減少對電器設備的依賴,設計時採用明廳、明卧、明衛、明廚的設計,外牆設計要努力提高室內環境的熱穩定。

再者就是建築的體型系數設計,綠色建築的體形系數一定要先進行詳細的計算分析,因為其直接關繫到建築的能耗,這主要是因為單位建築空間的散熱面積隨著體形系數的增加而增加,能耗也隨著提高,因此建築通過採用合理節能建築設計,增強建築圍護結構隔熱,保溫性能和提高空調、採暖設備能效比的節能措施,能滿足《夏熱冬暖地區居住建築節能設計標准》的要求。

建築師在進行設計中應充分預見到建築可能根據用戶的不同要求而改造,採取適應性改變、靈活性設計等策略,以此來提高建築的使用壽命和使用效益,以提高整體資源利用率,減少壽命周期的能源資源消耗和環境影響。

(3)改善建築圍護結構,減少能量損失

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做好建築圍護結構節能設計:(a)牆體節能技術:對於外牆,應重點發展高效保溫節能的外保溫牆體。如採用加氣混凝土、黏土空心磚以及現澆混凝土牆體等。外側可採用高性能保溫砂漿、輕質高效保溫聚苯板保溫層以及淺色耐候飾面層等措施。外牆內保溫可採用保溫砂漿抹灰、硬質建築保溫製品內貼以及保溫層掛裝等做法。(b)門窗節能技術:控制窗牆比,窗戶的傳熱系數一般大於同朝向外牆的傳熱系數,故在進行前期建築設計時,在保證室內採光通風的前提下合理控制窗牆比是很重要的,一般北向不大於25%;南向不大於35%;東西向不大於30%。改善門窗保溫效果。採用熱阻大、能耗低的節能材料製造的新型保溫節能門窗可大大提高熱工性能,同時還要特別注意玻璃的選材,如:選擇中空玻璃、low-e玻璃,鍍膜玻璃等。減少冷風滲透。門窗是空氣滲透的薄弱環節,除提高門窗製作質量外,加設密封條是提高門窗氣密性的重要手段。(c) 屋面節能技術: 為了提高屋面的保溫性能,屋面保溫隔熱層主要有:加氣混凝土保溫屋面,憎水性珍珠岩保溫屋面,聚苯板、水泥聚苯板保溫屋面,蓄水屋面,覆土 種植 屋面等;對屋頂可採用架空屋面,淺色屋面,種植屋面等;還有設計通風屋面、蓄水屋面等節能措施。

(4)綠化設計

根據建築功能的需求,應通過合理的外部環境設計來改善既有的微氣候環境,創造建築節能的有利環境。要充分利用植被綠化改善建築群內的自然親和力,美化環境,降低城市熱島強度,調節局部微氣候,實現良性氧循環。在建築周圍多種植、植被,可以有效地遮擋風沙、凈化空氣,遮擋陽光、降噪。植物的設計以簡單為主,對此,喬木和灌木是很好的選擇。提高綠地空間的利用率,增加綠量,使有限的綠量發揮最大的生態效益和景觀效益。整個景觀設計為業主營造出四季如春、風景宜人的環境。

(5)節材與材料資源利用

在建築設計過程中,一方面要注重使用過程中的節能,另一方面還要考慮蘊含在建築材料本身中的能源消耗量。在滿足建築的使用功能和結構安全的前提下,應盡可能地選用生產能耗低的建築材料,回收利用率較高的建築材料。在材料的選擇上也應該盡量就地選材減少運輸過程中的能耗和污染。選用耐久性材料,使得建築使用壽命延長,所以設計中選用耐久性較好的建材,最好做到建築材料的使用壽命與建築同步,減少材料的更換、維護,從而節約費用。

(6)節水與水資源利用

綠色建築節水系統可歸納為減少排放、回收利用、循環使用和生態用水。主要採取如下節水措施:①在方案、規劃階段制定水系統規劃方案,統籌、綜合利用各種水資源。②設置合理、完善的供水、排水系統。③採取有效措施避免管網漏損。④建築內衛生器具合理選用節水器具。⑤使用非傳統水源時,採取用水安全保障措施,且不對人體健康與周圍環境產生不良影響。⑥採用 雨水 收集利用系統,綠化、景觀、洗車等用水採用非傳統水源。⑦按用途設置用水計量水表。⑧採用太陽能提供生活熱水。⑨採用節水型衛生器具,如給水龍頭、坐式大便器等。

3、結 語

綠色建築作為一個新興產物,對環保、節能的要求,值得探索、研究和嘗試。雖然綠色建築處於剛剛起步階段存在許多問題。但是它的未來一定會是一片光明。今後在建築設計的實際工作中,我們需要以綠色建設設計理念為指導,以節約資源,注重保護自然環境為目標,促進建築業可持續發展,尋求經濟、社會、環境效益的和諧統一。

參考文獻:

[1] 周世春.淺談綠色建築技術在民用建築中的設計和應用.建築設計管理,2009第6期

[2]宋德萱.節能建築設計與技術.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

猜你喜歡:

1. 淺談LEED對我國綠色建築評價體系的啟示和借鑒

2. 有關園林建築賞析論文

3. 有關住宅建築節能論文

4. 低碳建築論文範文

5. 淺談園林建築畢業論文

熱點內容
易制爆化學品各項安全規章制度 發布:2025-01-16 19:47:58 瀏覽:256
公民法形成 發布:2025-01-16 19:39:06 瀏覽:750
著有道德經為道家始祖的是 發布:2025-01-16 19:29:13 瀏覽:187
四川省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2004 發布:2025-01-16 18:35:23 瀏覽:965
天津勞動法賠償金額 發布:2025-01-16 18:01:14 瀏覽:262
法院ems騙 發布:2025-01-16 17:45:38 瀏覽:291
2018年道德與法治全集 發布:2025-01-16 16:55:08 瀏覽:455
幼兒園孩子事故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6 16:27:53 瀏覽:590
公司法律制度歸納 發布:2025-01-16 16:22:06 瀏覽:767
法院文書質檢 發布:2025-01-16 16:15:58 瀏覽: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