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重慶條例

重慶條例

發布時間: 2020-12-27 03:00:11

『壹』 重慶市物業管理條例 全文

重慶市物業管理條例全文(參專考屬):
http://hi..com/%B6%FA%BB%B7a/blog/item/68cd2e0862f87a8fd1581ba8.html

『貳』 重慶市政設施管理條例二十一條處罰多少

違反第21條處罰是第67條,違反哪一項對照處罰

重慶市市政設施管理條例
第二十一條 在城市道路設施上,未經市政行政主管部門批准不得進行下列佔用、挖掘行為:
(一)設置佔道停車點;
(二)在人行道上停放機動車;
(三)堆放物品、設置標牌或廣告;
(四)開設車行坡道或進出道口;
(五)建設各種建(構)築物;
(六)其他佔用、挖掘城市道路設施的行為。
第六十七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的行為,法律、行政法規已有處罰規定的,從其規定。
違反本條例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市政行政主管部門按照設施管理許可權責令改正,並視情節輕重程度按照以下規定處以罰款:
(一)違反第十一條第一款、第二十一條第四項、第五項、第三十六條、第五十六條第二項、第五項、第六項、第五十九條第一款規定的,處五千元以上三萬元以下的罰款;
(二)違反第二十六條、第二十七條第一款、第三十四條、第三十五條、第三十八條第二款、第三十八條第一款第三項、第四項規定的,處四千元以上二萬元以下的罰款;
(三)違反第五十六條第一項、第三項、第四項、第七項、第六十二條規定的,處二千元以上一萬元以下的罰款;
(四)違反第十六條、第二十條、第二十一條第一項、第三項、第六項、第二十二條、第三十三條、第三十八第一款第一項、第二項、第五項規定的,處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罰款;
(五)違反第二十一條第二項、第五十二條規定的,處二百元以下的罰款;
(六)違反第四十五條第一款、第四十九條第一款規定的,處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罰款,由於工作人員的失職導致停放車輛被盜、受損的,經營管理主體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其中,對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一條第五項、第三十八條第一款第四項以及第五十六條第五項的違法行為,由市政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拆除;逾期不拆除的,依法組織強制拆除,費用由違法者承擔。

『叄』 重慶市工傷管理條例暫行辦法

重慶市工傷保險實施暫行辦法
重慶市工傷保險實施暫行辦法
重慶市人民政府關於印發重慶市工傷保險實施暫行辦法的通知
渝府發〔2003〕82號
各區縣(自治縣、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門,有關單位:
《重慶市工傷保險實施暫行辦法》已經2003年11月10日市政府第17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現印發給你們,請遵照執行。
二○○三年十一月十七日
重慶市工傷保險實施暫行辦法
[編輯本段]
內容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了保障因工作遭受事故傷害或者患職業病的職工獲得醫療救治和經濟補償,促進工傷預防和職業康復,分散用人單位的工傷風險,根據《工傷保險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社會保險費征繳暫行條例》(以下簡稱《征繳條例》)和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本市行政區域內的各類企業、有僱工的個體工商戶(以下稱用人單位)應當依照本辦法規定參加工傷保險,為本單位全部職工或者僱工(以下稱職工)繳納工傷保險費。
有僱工的個體工商戶參加工傷保險,由區縣(自治縣、市)人民政府根據本地區開展工傷保險工作的具體情況,逐步納入。
第三條 工傷保險基金實行全市統籌,分級管理。
全市建立工傷保險調劑金和儲備金。
第四條 市勞動保障行政部門負責全市的工傷保險工作。
區縣(自治縣、市)勞動保障行政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工傷保險工作。
市、區縣(自治縣、市)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按照規定設立的工傷保險經辦機構(以下稱經辦機構),具體承辦工傷保險事務。

第二章 工傷保險基金

第五條 自本辦法施行之日起,用人單位應當按照《征繳條例》和本辦法的規定到所在區縣(自治縣、市)經辦機構辦理工傷保險登記,申報繳納工傷保險費。跨地區、流動性較大的用人單位到市經辦機構或其委託的區縣(自治縣、市)經辦機構辦理工傷保險登記,申報繳納工傷保險費。具體辦法由市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制定。
第六條 工傷保險費根據以支定收、收支平衡的原則,確定費率。
工傷保險費基準費率的確定及費率水平的調整,由市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會同市財政部門、衛生行政部門、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提出具體方案,報市人民政府批准後執行。
工傷保險執行國家規定的行業差別費率及行業內費率檔次,經辦機構首次確定用人單位繳費費率時,按《企業法人營業執照》或《營業執照》規定的經營范圍所對應的行業內費率檔次確定;實際經營與《企業法人營業執照》或《營業執照》規定的經營范圍不一致的,以實際經營所對應的行業內費率檔次確定;跨行業經營的,以經營的最高風險行業所對應的行業內費率檔次確定。
第七條 用人單位繳納工傷保險費的數額為本單位職工工資總額乘以單位繳費費率之積。難以確認工資總額的企業和有僱工的個體工商戶按照上年度當地職工月平均工資乘以職工人數作為繳費基數。新設立的企業以當年申報的職工月工資總額作為繳費基數。
用人單位應當以貨幣形式按月全額向地稅機關繳納工傷保險費。
經辦機構應當為每個職工建立工傷保險繳費記錄。用人單位和職工有權查詢繳費記錄。
工傷保險費征繳的具體辦法由市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會同市地稅部門制定。
第八條 各區縣(自治縣、市)按月將實際徵收的工傷保險基金的50%上解到市社會保障基金財政專戶,建立全市工傷保險調劑金。調劑金上解和使用的具體辦法由市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商市財政部門提出,報市人民政府批准後執行。
第九條 工傷保險基金用於下列支出:
(一)工傷醫療費;
(二)一至四級工傷人員傷殘津貼;
(三)一次性傷殘補助金;
(四)生活護理費;
(五)喪葬補助金;
(六)供養親屬撫恤金;
(七)一次性工亡補助金;
(八)輔助器具費;
(九)工傷康復費;
(十)勞動能力鑒定(確認)費;
(十一)按規定支付與工傷保險業務相關的其他費用。
第十條 工傷保險基金結余部分作為儲備金存入市社會保障基金財政專戶。當年工傷保險基金收不抵支,用儲備金支付;儲備金不足支付的,由市財政墊付。儲備金具體管理和使用辦法由市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商市財政部門提出,報市人民政府批准後執行。
第十一條 地稅機關徵收的工傷保險費直接劃入國庫,然後由國庫劃入財政部門在國有商業銀行開設的社會保障基金財政專戶,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
存入經辦機構支出戶的工傷保險基金,按照中國人民銀行規定的優惠利率計息;財政專戶資金,按照不低於同期居民銀行存款利率計息。

第三章 工傷認定

第十二條 工傷認定由用人單位參保地的區縣(自治縣、市)勞動保障行政部門負責。在市經辦機構參保的用人單位職工的工傷認定由其勞動合同履行地的區縣(自治縣、市)勞動保障行政部門負責。職工在參保地之外發生事故,可由參保地的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委託事故發生地的勞動保障行政部門進行調查核實,由參保地的勞動保障行政部門進行認定。區縣(自治縣、市)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因工傷認定管轄發生爭議的,由市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指定管轄。
第十三條 職工發生傷害事故,用人單位應當自事故發生之日起3日內向負責工傷認定的區縣(自治縣、市)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報告,並填報《事故傷害報告表》;發生死亡事故或一次負傷3人以上(包括3人)的傷害事故,應在24小時內報告。
第十四條 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在工傷認定中,可以要求有關單位或個人在規定時限內提供補充證據。職工或者其直系親屬認為是工傷,用人單位不認為是工傷的,由用人單位承擔舉證責任。
第十五條 經勞動保障行政部門認定為工傷或視同工傷的,發給《工傷證》,作為享受工傷保險待遇的憑證。《工傷證》應准確記載職工受傷害時間、傷害部位、職業病名稱,或經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鑒定與工傷有直接關聯的疾病等。
《工傷證》由市勞動保障行政部門統一製作,由負責工傷認定的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核發,交享受工傷保險待遇的人保存。

第四章 勞動能力鑒定

第十六條 市、區縣(自治縣、市)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由同級勞動保障行政部門、人事行政部門、衛生行政部門、工會組織、經辦機構代表以及用人單位代表組成。市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下設勞動能力鑒定中心,區縣(自治縣、市)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下設勞動能力鑒定辦公室。鑒定中心、辦公室掛靠同級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承擔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的日常工作。
第十七條 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承擔以下鑒定或確認工作:
(一)工傷職工勞動能力的鑒定;
(二)停工留薪期的確認;
(三)配置輔助器具的確認;
(四)疾病與工傷關聯的確認;
(五)供養親屬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的鑒定;
(六)職業康復的確認;
(七)工傷職工舊傷復發的確認;
(八)其他受委託的勞動能力鑒定。
在市經辦機構參保的用人單位的勞動能力鑒定(確認)由市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統一組織,必要時可由市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指定的區縣(自治縣、市)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承擔。
第十八條 工傷職工停工留薪期滿或停工留薪期內傷情處於相對穩定狀態,可由用人單位、工傷職工或者其直系親屬向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提出勞動能力鑒定申請,填報《勞動能力鑒定表》,並提交《工傷認定通知書》或《工傷證》、病歷及其他診療資料。用人單位、工傷職工或者其直系親屬申請作其他工傷鑒定(確認),應按規定提交相關資料。勞動能力鑒定和確認的具體辦法由市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制定。
第十九條 申請鑒定的單位或者個人對區縣(自治縣、市)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的鑒定(確認)結論不服的,可以在收到該鑒定(確認)結論之日起15日內向市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申請再次鑒定(確認),並提交區縣(自治縣、市)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的鑒定結論及相關材料。
申請鑒定的單位或者個人對市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的首次鑒定(確認)結論不服的,可以在收到該鑒定(確認)結論之日起15日內向市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申請再次鑒定(確認)。參加過首次鑒定(確認)的專家不能參加再次鑒定(確認)。
市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的再次鑒定(確認)結論為最終結論。
第二十條 自勞動能力鑒定結論作出之日起1年後,工傷職工或者其直系親屬、用人單位或者經辦機構認為傷殘情況發生變化的,可以向負責首次鑒定的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申請復查鑒定。
第二十一條 按本辦法第十七條規定的范圍所產生的勞動能力鑒定(確認)費用,參加工傷保險的由工傷保險基金支付。鑒定(確認)結果為疾病與工傷無關聯、供養親屬未完全喪失勞動能力,以及再次鑒定(確認)或復查鑒定的結論沒有變化所產生的鑒定(確認)費用由申請者承擔。未參加工傷保險或未足額繳納工傷保險費期間發生的鑒定(確認)費用由用人單位承擔。收費標准由市物價部門會同市財政部門、勞動保障行政部門確定。

第五章 工傷保險待遇
第二十二條 用人單位按本辦法規定參加工傷保險,按規定繳納工傷保險費,職工發生事故傷害或者患職業病,經認定為工傷的,按《條例》和本辦法的規定享受工傷保險待遇。
第二十三條 申請享受工傷保險待遇應向經辦機構填報《工傷保險待遇申請表》,提交工傷認定結論通知書或《工傷證》、勞動能力鑒定結論等材料。
申請享受供養親屬撫恤待遇的,根據所申請的待遇項目提交以下補充材料:
(一)被供養人戶口簿、身份證、公安戶籍管理的生存證明;
(二)街道辦事處或鄉鎮政府出具的無生活來源證明;
(三)學校出具的在校學生的證明;
(四)民政部門出具的孤寡老人或孤兒的證明;
(五)養子女的收養證書;
(六)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作出的供養親屬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的鑒定結論。
第二十四條 工傷職工停工留薪期一般不超過12個月。傷情嚴重或者情況特殊,工傷職工或者其直系親屬可以申請延長停工留薪期,經參保地的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確認可以適當延長,但延長期限不得超過12個月。用人單位不同意延長的或工傷職工要求延長未獲確認的,由用人單位、工傷職工或者其直系親屬申請市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再次確認。
第二十五條 工傷職工因日常生活或者就業需要,要求安裝、配置輔助器具的,可由工傷職工或其所在用人單位根據負責工傷治療的醫療機構的建議,向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申請確認。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確認需要安裝、配置的,由經辦機構安排到簽訂服務協議的輔助器具配置機構安裝、配置,並按照國家規定的標准與配置機構結算費用。安裝、配置輔助器具的具體辦法由市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制定。
第二十六條 工傷職工在工傷醫療機構發生的費用先由用人單位和職工個人墊付,待工傷認定後符合工傷保險基金支付范圍的費用,由經辦機構予以報銷。具體辦法由市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制定。
第二十七條 職工因工緻殘被鑒定為一級至四級傷殘的,自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作出鑒定結論的次月起享受一次性傷殘補助金、傷殘津貼、生活護理費。工傷職工繳納基本醫療保險費後,其實際領取的傷殘津貼不得低於所在區縣(自治縣、市)的最低工資標准。
第二十八條 職工因工緻殘被鑒定為五級至十級傷殘的,自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作出鑒定結論的次月起享受一次性傷殘補助金。由用人單位按月發給五級、六級工傷職工傷殘津貼的,用人單位和職工應按規定繳納各項社會保險費。工傷職工繳納社會保險費後,其實際領取的傷殘津貼不得低於所在區縣(自治縣、市)的最低工資標准。
五級至十級工傷職工本人提出與用人單位解除或者終止勞動關系的,或者用人單位依據《勞動法》第二十五條規定解除勞動關系的,或者七級至十級工傷職工勞動合同到期用人單位難以安排工作而終止勞動關系的,由用人單位支付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和傷殘就業補助金。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以全市上年職工月平均工資為基數計發,其中五級12個月,六級10個月,七級8個月,八級6個月,九級4個月,十級2個月。五級、六級工傷職工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以按月發給的傷殘津貼為基數計發,初次領取傷殘津貼的,按15年計算;已經領取了傷殘津貼的應扣除已領取的月份,但扣除後支付的年限不得少於5年。七級至十級工傷職工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以全市上年職工月平均工資為基數計發,其中七級15個月,八級12個月,九級9個月,十級6個月。終止或解除勞動關系時,工傷職工距法定退休年齡10年以上(含10年)的,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和傷殘就業補助金按全額支付;距法定退休年齡9年以上(含9年)不足10年的,按90%支付,以此類推,每減少1年遞減10%。距法定退休年齡不足1年的,按全額的10%支付。
領取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和傷殘就業補助金的工傷職工應將《工傷證》交給用人單位,由用人單位到經辦機構辦理工傷保險關系終止手續,符合失業保險規定的可以享受失業保險待遇。重新就業後新發生的工傷,按本辦法規定的程序進行工傷認定和勞動能力鑒定,按照新鑒定的傷殘等級享受工傷保險待遇。
第二十九條 因工死亡職工的一次性工亡補助金標准為54個月的全市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
第三十條 傷殘津貼、供養親屬撫恤金、生活護理費根據職工平均工資和生活費用變化等情況適時調整,由市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提出調整方案,報市人民政府批准後執行。
第三十一條 用人單位依法破產或被注銷營業執照的,應將一至四級工傷職工、享受供養親屬撫恤金待遇的人員以及已退休的工傷人員領取工傷保險待遇的手續,移交其長期居住地的街道、鄉鎮社會保障服務機構,實行社會化管理服務,應由工傷保險基金支付的工傷保險待遇由經辦機構支付。未達到退休年齡的五級至十級工傷職工應由用人單位按照本辦法第二十八條規定的標准,支付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和傷殘就業補助金。

第六章 管理與監督

第三十二條 市勞動保障行政部門主管全市工傷保險工作,履行下列職責:
(一)貫徹執行工傷保險的法律、法規,制定工傷保險政策並組織實施;
(二)制定工傷醫療服務機構和輔助器具配置機構的管理辦法;
(三)制定工傷預防宣傳培訓規劃和職業康復計劃並組織實施;
(四)負責審核全市工傷保險基金預算及決算;
(五)負責全市工傷保險工作的管理協調和監督檢查;
(六)法律、法規賦予的其他職責。
第三十三條 區縣(自治縣、市)勞動保障行政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工傷保險工作,履行下列職責:
(一)貫徹執行工傷保險的法律、法規和政策;
(二)負責對用人單位和職工進行工傷保險政策的宣傳、培訓;
(三)負責工傷認定工作;
(四)監督檢查工傷保險基金的繳納、支付、使用;
(五)負責本級經辦機構發生的工傷保險行政爭議的復議工作;
(六)上級交辦的其他工作任務。
第三十四條 市經辦機構承辦工傷保險事務,履行下列職責:
(一)負責編制全市工傷保險基金預算、決算;
(二)管理全市工傷保險基金,負責工傷保險調劑金和儲備金的管理和使用;
(三)負責受理跨地區、流動性較大的用人單位的工傷保險登記、繳費申報,確定繳費費率,核定和支付工傷保險待遇;
(四)負責與工傷醫療服務機構和工傷輔助器具配置機構簽訂服務協議;
(五)組織開展工傷職工職業康復工作;
(六)負責工傷保險基金收繳、支付的各項統計分析工作;
(七)指導、監督、檢查區縣(自治縣、市)經辦機構的工作;
(八)法律、法規規定和上級機關委派的其他工作。
第三十五條 區縣(自治縣、市)經辦機構承辦本行政區域內的工傷保險事務,履行下列職責:
(一)負責編制工傷保險基金預算、決算;
(二)受理用人單位的工傷保險登記、繳費申報,確定繳費費率;
(三)受市經辦機構的委託,負責與本行政區域的工傷醫療服務機構簽訂服務協議;
(四)管理工傷保險基金,核定和支付工傷保險待遇;
(五)組織開展工傷職工職業康復工作;
(六)編報工傷保險基金的會計、統計報表;
(七)免費提供工傷保險待遇查詢和政策咨詢服務;
(八)法律、法規規定和上級機關委派的其他工作。
第三十六條 市、區縣(自治縣、市)財政部門對工傷保險基金的收支、管理情況進行監督,負責及時審批、撥付工傷保險基金。
第三十七條 市、區縣(自治縣、市)地方稅務機關按照《征繳條例》規定,負責工傷保險費的徵收,對用人單位在繳納工傷保險費過程中的違法行為依法查處。
第三十八條 市、區縣(自治縣、市)衛生行政部門負責對承擔工傷服務的醫療機構進行監督檢查,依法查處違法行為。
第三十九條 願意開展工傷服務的醫療機構和輔助器具配置機構可向市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提出申請,符合工傷服務條件的,由市經辦機構或其委託的區縣(自治縣、市)經辦機構根據工傷服務的需要與之簽訂服務協議。具體辦法由市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制定。
第四十條 用人單位應當將每年參保職工名單、參保日期、繳費情況、年度內發生的工傷事故、工傷認定、勞動能力鑒定和工傷待遇支付情況,在次年的1月底前在本單位內公示。公示時間不得少於15天,並將公示情況書面報所屬經辦機構備案。

第七章 法律責任
第四十一條 用人單位未依照本辦法規定參加工傷保險,由勞動保障行政部門責令改正,並可依照《征繳條例》有關規定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以罰款。
在未參加工傷保險期間職工發生工傷的,由該用人單位按照《條例》和本辦法規定的工傷保險待遇項目和標准支付費用。
第四十二條 用人單位不如實申報職工人數和工資總額,由勞動保障行政部門責令改正,並處瞞報少繳工資數額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罰款,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可依照《征繳條例》有關規定處以罰款。
由於用人單位給職工繳納的工傷保險費基數不實而造成工傷職工待遇降低的,其差額部分由用人單位補足。
第四十三條 用人單位參加了工傷保險後遲延繳納工傷保險費的,由地稅機關責令限期繳納,並可依照《征繳條例》有關規定加收滯納金,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以罰款。
在足額繳納工傷保險費之前,職工的工傷保險待遇由用人單位支付。

第八章 附 則

第四十四條 《條例》實施前,職工已認定為工傷的,以及2002年12月31日以前發生的傷害事故或職業病尚未進行工傷認定的,其認定標准、待遇標准、支付渠道均按照過去有關政策規定執行,以後參加傷殘津貼、生活護理費和供養親屬撫恤金的調整,其待遇支付渠道不變。
《條例》實施前1年職工受到事故傷害或患職業病,尚未完成工傷認定的,按照《條例》和本辦法的規定執行。其中原已參加當地工傷保險的,工傷待遇按工傷保險的規定執行,未參加工傷保險的工傷待遇由用人單位支付。
《條例》實施前已開展了工傷保險的區縣(自治縣、市),應將原工傷保險基金節余部分存入當地社會保障基金財政專戶,用於支付原規定的工傷保險基金列支項目,節余部分用完後用新的工傷保險基金支付。
新老工傷政策的具體銜接辦法由市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制定。
第四十五條 經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批准異地集中參加重慶市工傷保險的用人單位,其職工的工傷認定、勞動能力鑒定、待遇核定、待遇支付等,按本辦法執行。
第四十六條 職工本人工資是指工傷職工因工作遭受事故傷害或者患職業病前12個月平均月繳費工資。職工受傷前本人工資不足12個月的,按實際發生月平均工資計算;不足1個月的以參保繳費基數或用人單位實際發放的、約定的日工資為基數計算。
第四十七條 外省(區、市)的用人單位在本市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職工在本市發生工傷,由用人單位、工傷職工或其直系親屬向參保地的勞動保障行政部門申請工傷認定。外省(區、市)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委託調查的,由市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指定區縣(自治縣、市)勞動保障行政部門調查核實。
本市的用人單位在外省(區、市)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職工在外省(區、市)發生工傷,由用人單位、工傷職工或其直系親屬向參保地的勞動保障行政部門申請工傷認定。負責工傷認定的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可委託事故發生地的勞動保障行政部門調查核實。
第四十八條 本辦法自2004年1月1日起施行。

『肆』 重慶市拆遷條例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了加強征地管理,促進經濟發展,穩定社會秩序,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凡在本市行政區域內徵用全體所有土地(以下簡稱集體土地)的,其征地、拆遷、補償、安置,均按本辦法辦理。
第三條 徵用集體土地應貫徹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的基本國策,嚴禁亂佔用耕地,嚴格執行基本農田保護制度,正確處理好國家、集體和個人的利益關系,發展經濟與穩定農業基礎的關系以及開發規模與城市增容之間的關系。
第四條 徵用集體土地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國土部門負責組織實施。徵用土地的審批許可權按國家、省、市的規定執行,因征地實行農轉非的,有關手續須向市人民政府報批。
第五條 區市縣人民政府應加強對征地工作的領導,組織有關部門和單位實施本轄區內的統一征地及征地後的拆遷、補償、安置工作。
勞動、民政、計劃、公安等部門應按照各自職責,協同國土部門做好征地的有關工作。
鄉(鎮)人民政府要積極協助國土等有關部門完成征地工作任務。
被征地單位應服從建設的需要,支持征地工作的實施。

第二章 征 地

第六條 徵用集體土地應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市規劃,嚴格執行年度建設用地計劃。
第七條 征地工作必須堅持征地、折遷、補償、安置方案同步原則,保證各類建設及時用地,妥善安置被征地單位及其人員的生產和生活。
第八條 徵用土地按以下分類辦理:
(一)列入國家計劃的建設項目,按項目徵用土地;
(二)城鎮或工業建設綜合開發以及土地整治的項目,按年度用地計劃成片征地。成片徵用。應視建設進度,由國土部門劃撥或出讓;
(三)新辟交通線路、興辦重大公共事業等用地,經市人民政府批准,可對集體土地實行預征。預征土地、應向被預征單位支付不低於總補償費5%的預征費。
第九條 徵用土地程序:
(一)建設單位持批准立項、年度建設計劃或士地開發整治計劃等征地文件向所在區市縣國士部門提出用地申請;
(二)國土部門受理征地文件後,根據建設需要、規劃要求,組織調查勘測,確認土地權屬,界定擬征范圍,測算征地費用,並擬定征地方案,按審批許可權報人民政府批准後,發出征地通知書。
第十條 國土部門在實施征地工作中,按照分級負責或聯合辦理的原則進行,並實行統征包干辦法。
第十一條 建立社會發展統籌基金制度。統籌基金來源按市區每畝3000元、其他區市縣每畝2000元的標准,向用地單位收取。具體辦法由市財政部門會同有關部門制定,報市政府批准後執行。

第三章 拆 遷

第十二條 征地范圍內的建築物、構築物及其他附著物(以下簡稱建構築物)的拆遷均應按以下規定辦理:
(一)屬於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建構築物,在人員安置、補償兌現後一個月內自行搬遷;
(二)經確認需搬遷的企業,按搬遷補償協議規定時限,自行搬遷;
(三)屬個人的建構築物,自搬遷通告之日起15日內或安置用房交付後15日內自行搬遷;
(四)違法土地或超過批准期限的臨時用地上的建構築物及租用集體上地修建的建構築物,由國土部門限期無條件拆除。
第十三條 征地范圍內的企業拆遷,按本辦法第四章的規定實行經濟補償。
征地范圍內非居住房屋的折遷,被拆遷人有土地使用權證的,按本辦法的規定,實行經濟補償。
征地范圍內居住用房的折遷,被拆遷人有土地使用權證的,安置住房。
第十四條 住房安置採取購房、租房和自行建房等方式進行。具體住房安置辦法另行制定。
第十五條 因建設需要,被拆遷人提前搬遷過渡的,由國土部門按照規定給予過渡補助。

第四章 補 償

第十六條 徵用集體土地應依法向被征地單位支付征地補償費。征地補償費包括土地補償費,青苗、附著物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
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合並為安置費並按照本辦法第五章規定的條件和標准付給,用於發展生產、安置人員,不得移作他用。
青苗、附著物補償費,按照實際損失、合理補償的原則,依照本章規定的標准付給。
第十七條 青苗、附著物補償標准由市國土局和縣(市)人民政府制定,報市政府批准後執行。
其中衣田水利設施、林地上的林木及附著物補償按有關法律法規執行。
第十八條 征地補償費中屬於集體經濟組織管理使用的部分。可以採取建立土地基金、農村合作基金會或實行鄉鎮企業股份合作制的辦法進行管理,不得私分。
第十九條 征?胤段

『伍』 重慶市生育保險條例

保險小編幫您解答,更多疑問可在線答疑。

報銷范圍
1、生育醫療費補貼(不包括嬰兒費和超出支付標準的床位費)
2、計劃生育手術補貼(門診和住院)
3、產前檢查費用
4、國家規定的與生育保險有關的其他費用
以上費用報銷的前提是:不超出醫保規定的葯品和醫療項目目錄。
5、參保男職工可在定點醫療機構報銷的項目有:絕育手術、輸精管復通手術。
報銷標准
1、產前檢查費支付標准(限額支付)
妊娠1至12周末前的產前檢查費限額470元;妊娠13至27周末前的產前檢查費限額750元;妊娠至分娩前的產前檢查費限額1200元。實際發生費用高於限額標準的,按限額標准支付;低於限額標準的,按實際發生費用支付。
2、住院醫療費支付標准(定額支付)
自然分娩的醫療費,三級醫院1900元、二級醫院1800元、一級醫院1700元;人工干預分娩的醫療費,三級醫院2100元、二級醫院2000元、一級醫院1900元;剖宮產不伴其他手術的醫療費,三級醫院3800元、二級醫院3700元、一級醫院3500元;剖宮產伴其他手術的醫療費,三級醫院4000元、二級醫院3900元、一級醫院3600元;以上分娩方式每增加一胎,可報銷費用在該分娩支付標准基礎上加10%。
按項目支付的范圍是,根據《標准》,有以下8種疾病的:重度貧血(血紅蛋白HGB小於6g/dl);重度血小板減少(血小板計數小於5萬/mm3);產科出血(出血大於1000ml);心臟疾病伴心功能不全;高血壓疾病伴先兆子癇、子癇;糖尿病需用胰島素治療;急性脂肪肝;甲狀腺功能亢進、甲狀腺功能減低的女職工分娩當次的醫療費用,均按項目付費。
3、生育津貼支付標准
女職工妊娠7個月(含7個月)以上順產分娩或妊娠不足7個月早產的,享受3個月的生育津貼;難產及實施剖宮產手術的,增加半個月的生育津貼;多胞胎生育的,每多生一個嬰兒,增加半個月的生育津貼;妊娠3個月(含3個月)以上、7個月以下流產、引產的,享受1個半月的生育津貼;妊娠3個月以內因病理原因流產的,享受1個月的生育津貼。生育津貼以女職工產前或計劃生育手術前12個月的生育保險月平均繳費工資為計發基數。
生育津貼計算方法是:
生育津貼=生育上年本人月平均工資÷30天×產假天數。
生育津貼低於本人工資標準的,差額部分由單位補足。
4、計劃生育手術支付標准(定額支付)
符合政策實施人工流產手術:一級醫院150;二級醫院200;三級醫院250
計劃生育手術費包括因計劃生育需要,實施放置(取出)宮內節育器、流產術、引產術、皮埋術、絕育及復通手術所發生的費用,列入生育保險基金結付范圍。
5、生育營養補貼與圍產保健補貼(定額支付)
凡符合享受國家規定90天(含90天)以上產假的生育女職工可享受生育營養補貼300元、圍產保健補貼700元。
6、一次性生育補貼
原在單位參加生育保險的女職工失業後,在領取失業保險金期間,符合計劃生育規定生育時,可享受一次性生育補貼:流產400元、順產2400元、難產和多胞胎生育4000元;對參加生育保險的男職工,其配偶未列入生育保險范圍,符合計劃生育規定生育第一胎時,可享受50%的一次性生育補貼。

『陸』 重慶市社會保險法規

我國社會保險法包括醫療、疾病、失業、老年、工傷、生育、傷殘和遺屬八個項目。

『柒』 重慶市安全生產條例的法律依據有哪些

根據《安全生產法》、《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條例》和有關版法律、行政法規。權
《重慶市安全生產條例》
第一條 為了加強安全生產工作,防止和減少生產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和財產安全,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條例》和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

『捌』 重慶市軍人撫恤條例

國務院、中央軍事委員會關於修改《軍人撫恤優待條例》的決定
國務院、中央軍事委員會決定對《軍人撫恤優待條例》作如下修改:
一、將第八條第一款修改為:「現役軍人死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批准為烈士:
「(一)對敵作戰死亡,或者對敵作戰負傷在醫療終結前因傷死亡的;
「(二)因執行任務遭敵人或者犯罪分子殺害,或者被俘、被捕後不屈遭敵人殺害或者被折磨致死的;
「(三)為搶救和保護國家財產、人民生命財產或者執行反恐怖任務和處置突發事件死亡的;
「(四)因執行軍事演習、戰備航行飛行、空降和導彈發射訓練、試航試飛任務以及參加武器裝備科研試驗死亡的;
2018年關於修改軍人撫恤優待條例的決定
「(五)在執行外交任務或者國家派遣的對外援助、維持國際和平任務中犧牲的;
「(六)其他死難情節特別突出,堪為楷模的。」
將第三款修改為:「批准烈士,屬於因戰死亡的,由軍隊團級以上單位政治機關批准;屬於非因戰死亡的,由軍隊軍級以上單位政治機關批准;屬於本條第一款第六項規定情形的,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批准。」
二、增加一條,作為第十二條:「現役軍人死亡被批准為烈士的,依照《烈士褒揚條例》的規定發給烈士遺屬烈士褒揚金。」
三、將第十二條改為第十三條,第一款修改為:「現役軍人死亡,根據其死亡性質和死亡時的月工資標准,由縣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發給其遺屬一次性撫恤金,標準是:烈士和因公犧牲的,為上一年度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加本人40個月的工資;病故的,為上一年度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倍加本人40個月的工資。月工資或者津貼低於排職少尉軍官工資標準的,按照排職少尉軍官工資標准計算。」
四、增加一條,作為第三十二條:「烈士遺屬依照《烈士褒揚條例》的規定享受優待。」
五、將第三十二條改為第三十四條,第三款修改為:「殘疾軍人、復員軍人、帶病回鄉退伍軍人以及因公犧牲軍人遺屬、病故軍人遺屬享受醫療優惠待遇。具體辦法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定。」
六、將第三十六條改為第三十八條,修改為:「因公犧牲軍人、病故軍人的子女、兄弟姐妹,本人自願應征並且符合徵兵條件的,優先批准服現役。」
七、將第三十七條改為第三十九條,第二款修改為:「殘疾軍人、因公犧牲軍人子女、一級至四級殘疾軍人的子女,駐邊疆國境的縣(市)、沙漠區、國家確定的邊遠地區中的三類地區和軍隊確定的特、一、二類島嶼部隊現役軍人的子女報考普通高中、中等職業學校、高等學校,在錄取時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給予優待;接受學歷教育的,在同等條件下優先享受國家規定的各項助學政策。現役軍人子女的入學、入托,在同等條件下優先接收。具體辦法由國務院民政部門會同國務院教育部門規定。」
八、將第三十八條改為第四十條,修改為:「殘疾軍人、復員軍人、帶病回鄉退伍軍人、因公犧牲軍人遺屬、病故軍人遺屬承租、購買住房依照有關規定享受優先、優惠待遇。居住農村的撫恤優待對象住房有困難的,由地方人民政府幫助解決。具體辦法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定。」
九、將第五十條改為第五十二條,第一款修改為:「軍隊離休、退休幹部和退休士官的撫恤優待,依照本條例有關現役軍人撫恤優待的規定執行。」
十、將第二十一條第二款、第三十二條第一款中的「勞動保障部門」和第三十九條中的「勞動保障部門、人事部門」修改為「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
此外,對部分條款順序作了相應調整。
本決定自2011年8月1日起施行。
《軍人撫恤優待條例》根據本決定作相應修改,重新公布。

熱點內容
刑法剝奪哪些權利 發布:2025-04-30 00:17:41 瀏覽:763
勞動法工作地點規范 發布:2025-04-30 00:12:10 瀏覽:911
2015法碩非法學真題 發布:2025-04-30 00:09:21 瀏覽:86
十八以來的五個條例 發布:2025-04-30 00:08:34 瀏覽:190
華榮律師 發布:2025-04-30 00:03:00 瀏覽:861
蘇州市房屋使用安全管理條例 發布:2025-04-29 23:59:51 瀏覽:415
蘇州市法律援助中心值班律師 發布:2025-04-29 23:57:06 瀏覽:343
多層次直銷2016年立法 發布:2025-04-29 23:57:03 瀏覽:43
律師女生 發布:2025-04-29 23:40:24 瀏覽:65
新疆博樂市人民法院 發布:2025-04-29 23:27:20 瀏覽: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