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青島市地名管理條例

青島市地名管理條例

發布時間: 2022-11-02 14:58:11

Ⅰ 地名應當保持什麼,未經批准

地名應當保持相對穩定,未經批准,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決定對地名進行命名、更名

《地名管理條例》中規定:

第四條 地名應當保持相對穩定。未經批准,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決定對地名進行命名、更名。

第五條地名的命名、更名、使用、文化保護應當遵守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家有關規定,反映當地地理、歷史和文化特徵,尊重當地群眾意願,方便生產生活。

地名的命名應當遵循下列規定:

一、含義明確、健康,不違背公序良俗;

二、符合地理實體的實際地域、規模、性質等特徵;

三、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避免使用生僻字;

四、一般不以人名作地名,不以國家領導人的名字作地名;

五、不以外國人名、地名作地名;

六、不以企業名稱或者商標名稱作地名;

七、國內著名的自然地理實體名稱,全國范圍內的縣級以上行政區劃名稱,不應重名,並避免同音;

八、同一個省級行政區域內的鄉、鎮名稱,同一個縣級行政區域內的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所在地名稱,同一個建成區內的街路巷名稱,同一個建成區內的具有重要地理方位意義的住宅區、樓宇名稱,不應重名,並避免同音;

九、不以國內著名的自然地理實體、歷史文化遺產遺址、超出本行政區域范圍的地理實體名稱作行政區劃專名;

十、具有重要地理方位意義的交通運輸、水利、電力、通信、氣象等設施名稱,一般應當與所在地地名統一。

Ⅱ 青島市地名管理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加強地名管理,實現地名的標准化、規范化,根據有關法律法規規定,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所稱地名,包括:
(一)山、河、海、島、灘、岬角、海灣、水道、地形區等自然地理實體名稱;
(二)市、區、縣級市、街道辦事處、鄉(鎮)等行政區劃名稱;
(三)城鎮、居民區、自然村、樓群(含樓、門號碼)、建築物等居民地名稱:
(四)工業園區、開發區等名稱;
(五)城市道路、人行和車行立交工程、隧道、廣場等市政設施名稱:
(六)公園、風景旅遊區、自然保護區、名勝古跡、紀念地等名稱;
(七)各專業部門使用的具有地名意義的台、站、港、場等名稱。第三條本市行政區域內地名的命名、更名、撤銷、使用和標志設置等管理活動,適用本條例。第四條市和嶗山區、黃島區、城陽區及各縣級市民政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的地名工作。
規劃、市政、公安等有關部門和單位應當按照職責分工和本條例的規定,協同做好地名管理工作。第二章地名的命名、更名和撤銷第五條地名的命名和更名,應當遵循下列原則:
(一)有利於維護國家主權、民族尊嚴和人民團結,尊重當地群眾願望及有關方面的意見,反映本地歷史人文和自然地理特徵;
(二)符合城市總體規劃和村鎮規劃;
(三)一般不以人名作地名,不用外國地名、人名作地名;
(四)派生地名與主地名統一;
(五)保持地名的穩定性;
(六)含義健康,用字規范。第六條下列地名不應當重名,並避免同音:
(一)區、縣級市、街道辦事處、鄉(鎮)等行政區劃名稱;
(二)市區、同一縣級市城區范圍內的城市道路等市政設施名稱;
(三)同一街道辦事處、鄉(鎮)范圍內的居民區、自然村名稱;
(四)本條例第二條(一)、(四)、(六)、(七)項所列的地名。第七條地名用字應當使用規范的漢字,不用生僻字和字形、字音容易混淆的字。用漢語拼音字母拼寫漢語地名,應當以普通話讀音為准。第八條地名命名應當與規劃或者建設同步進行。第九條城市道路名稱應當保持系統性、相關性。第十條城市道路一般不以企業名稱命名。建築物名稱應當與建築物的使用性質、規模、風格相適應。第十一條自然地理實體名稱的命名和更名,按下列規定審批:
(一)跨市境的,由市民政部門會同有關部門協商並徵求所鄰市、地意見後提出方案,經市人民政府審核同意後,按有關規定報批;
(二)跨區、縣級市境的,由市民政部門會同有關部門協商並徵求所跨區、縣級市人民政府意見後提出方案,報市人民政府審批;
(三)區境內的,由當地民政部門會同有關部門提出方案,經本級人民政府審核後,報市人民政府審批;
(四)縣級市境內的,由當地民政部門會同有關部門提出方案,經縣級市人民政府審核同意後,報市民政部門審批。第十二條行政區劃和居民地名稱的命名和更名,按下列規定審批:
(一)區、縣級市行政區劃名稱,由市民政部門提出意見,經市人民政府審核後,按有關規定報批;
(二)嶗山區、黃島區、城陽區和各縣級市的街道辦事處、鄉(鎮)名稱,由區、縣級市民政部門會同有關部門擬定方案,經本級人民政府審查同意,並經市人民政府審核後,報省人民政府審批;
(三)市南區、市北區、四方區、李滄區的街道辦事處名稱,由區民政部門會同有關部門擬定方案,經本級人民政府審查同意後,報市人民政府審批;
(四)居民區、自然村名稱,由街道辦事處、鄉(鎮)人民政府提出意見,經區、縣級市民政部門會同有關部門審核後,報區、縣級市人民政府審批。第十三條城市道路等市政設施名稱的命名和更名,按下列規定審批:
(一)市南區、市北區、四方區、李滄區的,由市民政部門會同有關部門提出方案,報市人民政府審批;
(二)嶗山區、黃島區、城陽區的,由區民政部門會同有關部門提出方案,經當地人民政府審核後,報市人民政府審批;
(三)縣級市城區的,由當地民政部門會同有關部門提出方案,報本級人民政府審批;
(四)鄉(鎮)的,由鄉(鎮)人民政府提出方案,經縣級市民政部門審核後,報縣級市人民政府審批。

Ⅲ 山東省地名標志管理暫行規定

第一條為加強地名標志管理,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社會交往的需要,根據國務院《地名管理條例》和《山東省地名管理辦法》的有關規定,制定本規定。第二條本規定所稱的地名標志,包括:城鎮的路、街、巷、胡同名牌,門牌(樓號);村名牌;標記地名的交通標志牌;標記人工建築物、自然地理實體、名勝古跡和紀念地名稱的名牌;具有地名意義的企事業單位名稱的牌匾等。第三條地名標志的管理,實行各級人民政府統一領導下的各有關部門和單位分工負責制度。
(一)省界線的重要位置和位於省界的島嶼、沙洲需設置名稱標志的,由省民政廳負責。
(二)城區中的城鎮標志,路、街、巷、胡同、廣場的名稱標志,由城建部門負責;城鎮中的門牌(樓號)、臨街建築物的名稱標志,由縣(市、區)地名委員會、公安部門共同負責。
(三)鄉、鎮、自然村的名稱標志,由鄉、鎮人民政府負責。
(四)企事業單位的名稱牌匾由本單位負責。
(五)鐵路、公路、水運等營業站、港名稱標志,公路交叉路口及沿路集鎮、自然村、橋隧等名稱標志,分別由鐵路、公路、水運部門負責。
(六)河流、水庫、水利和水文設施等需設置名稱標志的,由水利部門負責。
(七)著名山峰、隘口、湖泊、島礁等自然地理實體的名稱標志,由所在地縣(市、區)地名委員會負責。
(八)名勝古跡、紀念地、歷史紀念建築物的名稱標志,由其主管部門負責。
(九)游覽區內為旅遊服務的地名標志,由其主管部門負責。
(十)自然保護區重要位置的地名標志,由保護區管理部門負責。
(十一)其它地名標志,由設置部門負責。
各級地名委員會負責提供標准地名,並對地名標志上所書寫的地名實施監督。
地名標志的設置,由負責管理的部門或單位批准後方可辦理。其中,不屬各級地名委員會辦公室批准設置的,須報同級地名委員會辦公室備案。第四條地名標志的製作,由批准設置的部門或單位負責統一安排。第五條地名標志的設置,應本著實用、經濟、美觀、醒目和牢固的原則,在一定行政區域內應做到式樣、用材和位置的統一。第六條地名標志上書寫的地名應做到標准化、規范化。必須使用經批準的標准名稱(或地名委員會出版的標准地名圖、地名錄、地名志上的地名),不得用繁體字、異體字、自造字拆寫。城鎮、自然村名稱標志上的文字說明,須經縣(市、區)地名委員會審核。第七條城鎮中各類臨街建築物均應設門牌(樓號)。
(一)屬擬新建的,必須在建設用地申請被批准後,到縣(市、區)地名委員會辦公室和公安部門申請辦理門牌(樓號)登記。
(二)屬新建或改建的,必須到縣(市、區)地名委員會辦公室和公安部門辦理門牌(樓號)登記,未辦理登記的,公安部門對住戶不予落戶;郵電部門對單位和住戶不予投遞郵件、電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對工商企業單位不予核發營業執照。第八條地名標志的更新、拆遷,必須向批准設置的部門或單位申報,經批准後方可辦理。由主管部門批准更新、拆遷的,須報同級地名委員會辦公室備案。第九條地名標志的製作、安裝、整修、更新費用,由設置地名標志的主管部門承擔;自然村設置標志的費用,由鄉、鎮人民政府和村民委員會承擔;城鎮街巷門牌費用,由產權所有者承擔;地名標志需拆遷或改動的,其費用由拆遷(改動)單位承擔。第十條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自行製作街巷名牌、門牌和使用已廢止的街巷名牌、門牌。第十一條地名標志屬公共設施,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塗抹,遮蓋、損毀地名標志。第十二條對違反本規定第九條、第十條情節輕微的,由地名標志管理部門給予批評教育,責令更正、賠償損失;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的,由公安機關予以處罰。第十三條本規定由省地名委員會負責解釋。第十四條本規定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Ⅳ 可以委託什麼對地方的命名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地名行政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可以委託第三方機構對地名的命名、更名、使用、文化保護等情況進行評估。

《地名管理條例》第三十二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地名行政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可以委託第三方機構對地名的命名、更名、使用、文化保護等情況進行評估。

第三十三條任何單位和個人發現違反本條例規定行為的,可以向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地名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他有關部門舉報。接到舉報的部門應當依法處理。有關部門應當對舉報人的相關信息予以保密。

第三十四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地名批准機關違反本條例規定進行地名命名、更名的,由其上一級行政機關責令改正,對該批准機關負有責任的領導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

第三十五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地名批准機關不報送備案或者未按時報送備案的,由國務院地名行政主管部門或者上一級人民政府地名行政主管部門通知該批准機關,限期報送;逾期仍未報送的,對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

Ⅳ 青島市地名管理實施辦法

第一條地名管理是國家行政管理的一部分。市、縣(包括市轄區、縣級市,下同)地名委員會及其辦公室是同級人民政府管理地名工作的職能部門,分級負責本轄區地名管理工作。基本職責是:貫徹國家關於地名工作的政策、法規,承辦上級業務部門和同級人民政府交辦的有關任務,推行並監督標准地名的使用,協調有關部門設置、更新地名標志,管理地名檔案,組織地名資料更新,編輯出版地名書刑,開展地名咨詢和學術研究。第二條本辦法所稱地名的具體內容:
(一)自然地理實體名稱:山、山峰、山口、洞、泉、瀑、河、河口、海、海灣、島、礁、岬角、沙、灘、水道以及地形區等名稱。
(二)行政區劃名稱:市、縣、鄉、鎮、街道辦事處、居民委員會、家屬委員會、村民委員會等名稱。
(三)居民地名稱:自然村、城鎮內的居民區(院)、路、街、巷、里等名稱。
(四)各專業部門使用的台、站、港、場等名稱;具有地名意義的企事業單位(廠、礦、院、校、處、所、店、館、社、鋪等,下同)名稱;人工建築(鐵路、公路、橋涵、水庫、塘壩、灌渠、人工河道、通訊和供電線路等,下同)名稱;名勝古跡、紀念地及起地名作用的故舊地名等。第三條地名的命名、更名,要從實際出發,要有利於人民團結,注意反映當地歷史文化和地理特徵,體現改革開放和城鄉建設的總體規劃,並遵循下列規定:
(一)尊重當地群眾願望及有關部門意見,方便使用。所命地名要簡明確切,含義健康。
(二)一般不以人名作地名。禁止用國家領導人的名字作地名。一律不用外國地名、人名作地名。
(三)行政區劃名稱,城鎮內的街道名稱,各專業部門使用的台、站、港、場名稱,人工建築,紀念地,游覽地等名稱,一般應與當地地名統一;派生地名應與主地名統一。
(四)全市范圍內的鄉、鎮、街道辦事處名稱,自然地理實體名稱,一個縣內的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家屬委員會名稱,一個城鎮內的街道名稱,不應重名,並避免同音。一個縣內逐步實現自然村、居民點名稱不同名。
(五)城鎮內的路、街、巷等名稱,要注意系統性、相關性。
(六)地名用字要使用規范的漢字(簡化字以一九八六年十月十日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重新發表的《簡化字總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聯合發布的《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為准),不用生僻字和字形、字音容易混淆的字。用漢語拼音字母拼寫漢語地名要以普通話讀音為准。
(七)應保持地名的穩定。可改可不改的地名,一般不改。已經按照一九七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國務院關於地名命名、更名的暫行規定》更改的鄉、鎮名稱,原則上不重新更改。對違背國家方針、政策,不符合本條前六項的地名,應予更名。第四條地名命名、更名必須履行手續,其審批的許可權和程序:
(一)自然地理實體的命名、更名。跨市境的,由市地名委員會辦公室會同有關部門協商並徵求鄰市、地意見後提出方案,經市人民政府審核同意後,報省地名委員會審批;跨縣境的,由市地名委員會辦公室會同有關縣地名委員會辦公室提出方案,報市人民政府審批;縣境內的,由縣地名委員會辦公室會同當地有關部門提出方案,經縣人民政府審核同意後報市地名委員會辦公室審批。
(二)鄉、鎮的命名和更名,由縣地名委員會辦公室會同有關部門擬定方案,經縣人民政府報市人民政府審核後,呈報省地名委員會審批。街道辦事處的命名和更名,由縣地名委員會辦公室會同有關部門擬定方案,經縣人民政府審核後報市人民政府審批。
(三)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家屬委員會、自然村、居民區(院)的命名和更名,由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提出意見,經縣地名委員會辦公室會同有關部門審核後,報縣人民政府批准。
(四)城鎮內的路、街、巷等的命名和更名。屬市區的由區地名委員會辦公室會同有關部門提出方案,經市地名委員會辦公室審核後,報市人民政府審批;屬城區(含縣級市市區)的由縣(市)地名委員會辦公室會同有關部門提出方案,報縣(市)人民政府審批;屬鎮區的由鎮人民政府提出方案,經縣地名委員會辦公室審核後,報縣人民政府審批。
(五)各專業部門使用的台、站、港、場名稱,具有地名意義的企事業單位名稱,人工建築、名勝古跡、紀念地等名稱的命名和更名,由該單位或管理部門提出意見,經當地地名委員會辦公室審核同意後(在市區的還需報市地名委員會辦公室審核),按隸屬關系,報有關主管部門審批。報批件和批復件要抄送當地地名委員會辦公室。
(六)城鎮中新建改建地區,需命名、更名的,必須在施工前按審批程序確定名稱。
(七)地名命名、更名,要填寫「地名命名、更名審報表」一式五份。對命名、更名理由,新舊名稱的涵義、來歷及群眾意見等項要充分闡述清楚。
(八)市、縣(市、區)審批的地名,要分別抄報上一級人民政府、地名委員會辦公室及有關部門備案。
(九)調整、恢復、注銷地名,按地名命名、更名的審批許可權和程序辦理。

Ⅵ 青島市人民政府關於廢止《青島市城鎮單位招聘使用外來勞動力管理辦法》等114件政府規章的決定

青島市人民政府關於廢止《青島市城鎮單位招聘使用外來勞動力管理辦法》等114件政府規章的決定
(2004年9月29日青島市人民政府令第170號發布)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和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市政府對截至2002年底現行的政府規章進行了全面的清理。經過清理,市政府決定廢止《青島市城鎮單位招聘使用外來勞動力管理辦法》等114件政府規章。

附件:
廢止《青島市城鎮單位招聘
使用外來勞動力管理辦法》等114件政府規章目錄

序號:1

規章名稱 青島市人民政府關於維護信訪工作秩序的幾項具體規定

發布機關及日期 1982年10月4日市政府發布(青政發〔1982〕230號)

說明 現執行1995年10月28日國務院發布的《信訪條例》、2000年12月27日省政府發布的《山東省信訪規定》、2003年6月19日《青島市人民政府關於依法整頓和維護信訪秩序的通告》(青政發〔2003〕49號)和2003年9月25日《青島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強信訪秩序管理工作的通告》(青政發〔2003〕68號)。

序號:2

規章名稱 青島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強拆船管理的暫行規定

發布機關及日期 1985年8月21日市政府發布(青政發〔1985〕245號)

說明 適應當時情況的規定,已失效。

序號:3

規章名稱 青島市人民政府關於保護軍事設施的通告

發布機關及日期 1986年9月15日市政府發布(青政發〔1986〕205號)

說明 已被2000年10月8日市政府發布的《青島市軍事設施保護辦法》(青政發〔2000〕133號)替代。

序號:4

規章名稱 青島市機動車輛交易市場管理暫行規定

發布機關及日期 1987年5月5日青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轉發(青政辦發〔1987〕29號) 1998年8月24日修訂

說明 適應當時情況的規定,有關行政許可規定無上位法依據。

序號:5

規章名稱 青島市市屬全民所有制企業廠長(經理)離任經濟責任審計暫行辦法

發布機關及日期 1987年5月15日市委、市政府批轉(青發〔1987〕38號)

說明 現執行1998年5月2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頒布的《縣級以下黨政領導幹部任期經濟責任審計暫行規定》、《國有企業及國有控股企業領導人員任期經濟責任審計暫行規定》和1998年10月12日省人大常委會公布的《山東省機關事業單位及國有企業法定代表人離任審計條例》。

序號:6

規章名稱 青島市復印業管理暫行辦法

發布機關及日期 1987年6月24日市政府批准青政辦函(87)18號 1998年8月24日修訂 1987年10月28日市公安局、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公布(青公治〔1987〕14號)

說明 現執行2001年8月2日國務院公布的《印刷業管理條例》。

序號:7

規章名稱 青島市農村水利建設資金籌集和勞動積累的暫行辦法

發布機關及日期 1987年8月11日市政府發布(青政發〔1987〕169號)

說明 已被1998年2月6日市政府發布1999年9月28日修訂的《青島市水利建設基金籌集和使用管理辦法》替代。

序號:8

規章名稱 青島市國營大中型工業企業承包經營責任制試行辦法

發布機關及日期 1987年12月25日市政府發布(青政發〔1987〕318號)

說明 適應當時情況的規定,已失效。

序號:9

規章及名稱 青島市公路運輸特殊超限貨物管理暫行辦法

發布機關及日期 1988年3月18日市政府發布(青政發〔1988〕41號) 1998年8月24日修訂

說明 有關內容與2003年10月28日國家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相抵觸。

序號:10

規章名稱 青島市引進技術消化吸收的若干規定

發布機關及日期 1988年5月24日市政府發布(青政發〔1988〕106號)

說明 適應當時情況的規定,現執行2002年8月22日市人大常委會公布的《青島市促進企業技術創新條例》。

序號:11

規章名稱 青島市地名管理實施辦法

發布機關及日期 1988年6月1日市政府發布(青政發〔1988〕108號)

說明 現執行2000年10月26日市人大常委會公布的《青島市地名管理條例》。

序號:12

規章名稱 青島市大型工業企業在市計劃單列的暫行辦法

發布機關及日期 1988年8月13日市政府發布(青政發〔1988〕173號)

說明 適應當時情況的規定,已失效。

序號:13

規章名稱 青島市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承包經營責任審計試行辦法

發布機關及日期 1988年11月1日市政府發布(青政發〔1988〕252號)

說明 適應當時情況的規定,已失效。

序號:14

規章名稱 青島市水路運輸管理暫行規定

發布機關及日期 1989年6月12日市政府發布(青政發〔1989〕145號)

說明 現執行1999年11月19日市大常

Ⅶ 青島市社會用字管理暫行規定(2018修訂)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加強社會用字管理,規范社會用字使用標准,維護國家文字的統一,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等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規定。第二條下列情形應當以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為基本用語用字:

(一)公文、公用印章、標牌、標志牌、指示牌、名稱牌、標語牌以及公務用名片用字;

(二)廣告、招牌、告示、會標用字;

(三)漢語文出版物及其他漢語信息技術產品用語用字;

(四)廣播影視用語用字;

(五)商品名稱、包裝說明、商標標識及使用說明用字;

(六)課堂教學、板報、試題試卷用語用字;

(七)地名、公共設施、企業事業組織名稱用字;

(八)執照、票據、報表、病歷、處方、體檢報告用字;

(九)法律、法規和規章規定的其他情形。第三條本規定適用於本市行政轄區內的一切單位和個人。第四條社會用字必須遵循國家語言文字規范化、標准化的方針。

一切單位和個人都有使用、維護國家規范化、標准化文字和宣傳執行國家有關語言文字規范化標准化規定的義務。第二章社會用字規范標准第五條使用漢字、標點符號、漢語拼音等,應當執行《現代漢語通用字表》《簡化字總表》《標點符號用法》《漢語拼音方案》《漢語拼音正詞法基本規則》等標准。第六條除法律、法規和規章另有規定外,社會公共用字不得使用下列漢字:

(一)已簡化的繁體字;

(二)已淘汰的異體字和舊字形;

(三)已廢止的《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中的簡化字;

(四)已更改的生僻地名和舊譯計量單位名稱用字;

(五)有損社會文化環境,帶有不良文化傾向的用字。第七條有下列情形的,可以保留或使用繁體字、異體字:

(一)文物古跡;

(二)姓氏中的異體字;

(三)書法、篆刻等藝術作品;

(四)題詞和招牌的手書字;

(五)出版、教學、研究中需要使用的;

(六)經國務院有關部門批準的特殊情況。第八條社會用字需要使用漢語拼音的,必須符合下列規定:

(一)以漢語普通話語音為拼寫標准,符合《漢語拼音方案》和《漢語拼音正詞法基本規則》;

(二)除漢語拼音教學和兒童漢語拼音讀物外,應與漢字並用,不得單獨作為社會用字使用。第九條社會用字的書寫、印刷行款,一般應左起橫行;確需豎行的,必須由右至左。漢字與漢語拼音並用的,必須橫行,上為漢字,下為漢語拼音。第十條標語牌、地名標牌、告示招牌以及涉外單位的牌匾等需要書寫外文的,外文與漢字必須並用,上為漢字,下為外文,不得單獨使用外文。第三章組織領導與管理第十一條青島市和各市、區設立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

各級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是同級人民政府負責語言文字工作的主管機構。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下設辦公室(以下稱語委辦),其主要職責:

(一)宣傳、貫徹有關語言文字工作的法律、法規、規章和方針、政策;

(二)組織、監督有關部門對社會用字規范化實施情況進行檢查;

(三)會同有關部門查處違反本規定的行為;

(四)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其他職責。第十二條社會用字的監督管理依照下列分工:

(一)戶外的廣告、標語、牌匾和宣傳欄、櫥窗等社會用字,由城市管理部門負責或會同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負責;

(二)商品的商標、包裝、說明和工商業戶注冊登記等社會用字,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負責;

(三)報紙、期刊、圖書、音像製品等出版物以及印刷企業的社會用字和電影、電視的社會用字,由新聞出版和廣播電視行政管理部門依照分工負責;

(四)涉及地名的社會用字,由地名管理部門負責;

(五)其他方面的社會用字,由單位、行業或系統的主管部門負責。

新聞輿論部門應當加強對社會用字的輿論監督工作。第十三條向境外發行的漢語文出版物、漢語信息技術產品以及商品說明等社會用字,應當使用簡化字。第四章獎 懲第十四條執行本規定,在推進社會用字規范化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由人民政府或語言文字主管機構予以表彰、獎勵。

Ⅷ 地名管理條例的具體內容

地名的命名應遵循下列規定:
(一)有利於人民團結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尊重當地群眾的願望,與有關各方協商一致。
(二)一般不以人名作地名。禁止用國家領導人的名字作地名。
(三)全國范圍內的縣、市以上名稱,一個縣、市內的鄉、鎮名稱,一個城鎮內的街道名稱,一個鄉內的村莊名稱,不應重名,並避免同音。
(四)各專業部門使用的具有地名意義的台、站、港、場等名稱,一般應與當地地名統一。
(五)避免使用生僻字。 地名的更名應遵循下列規定:
(一)凡有損我國領土主權和民族尊嚴的,帶有民族歧視性質和妨礙民族團結的,帶有侮辱勞動人民性質和極端庸俗的,以及其它違背國家方針、政策的地名,必須更名。
(二)不符合本條例第四條第三、四、五款規定的地名,在徵得有關方面和當地群眾同意後,予以更名。
(三)一地多名、一名多寫的,應當確定一個統一的名稱和用字。
(四)不明顯屬於上述范圍的、可改可不改的和當地群眾不同意改的地名,不要更改。 地名命名、更名的審批許可權和程序如下:
(一)行政區劃名稱的命名、更名,按照國務院《關於行政區劃管理的規定》辦理。
(二)國內外著名的或涉及兩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以上的山脈、河流、湖泊等自然地理實體名稱,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提出意見,報國務院審批。
(三)邊境地區涉及國界線走向和海上涉及島嶼歸屬界線以及載入邊界條約和議定書中的自然地理實體名稱和居民地名稱,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提出意見,報國務院審批。
(四)在科學考察中,對國際公有領域新的地理實體命名,由主管部門提出意見,報國務院審批。
(五)各專業部門使用的具有地名意義的台、站、港、場等名稱,在徵得當地人民政府同意後,由專業主管部門審批。
(六)城鎮街道名稱,由直轄市、市、縣人民政府審批。
(七)其他地名,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定審批程序。
(八)地名的命名、更名工作,可以交地名機構或管理地名工作的單位承辦,也可以交其他部門承辦;其他部門承辦的,應徵求地名機構或管理地名工作單位的意見。 經各級人民政府批准和審定的地名,由地名機構負責匯集出版。其中行政區劃名稱,民政部門可以匯集出版單行本。
出版外國地名譯名書籍,需經中國地名委員會審定或由中國地名委員會組織編纂。各機關、團體、部隊、企業、事業單位使用地名時,都以地名機構或民政部門編輯出版的地名書籍為准。 第一條 根據《地名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的規定,制定本實施細則。
第二條 凡涉及地名的命名與更名、地名的標准化處理、標准地名的使用、地名標志的設置、地名檔案的管理等行為,均適用本細則。
第三條 《條例》所稱自然地理實體名稱,包括山、河、湖、海、島礁、沙灘、岬角、海灣、水道、地形區等名稱;行政區劃名稱,包括各級行政區域和各級人民政府派出機構所轄區域名稱;居民地名稱,包括城鎮、區片、開發區、自然村、片村、農林牧漁點及街、巷、居民區、樓群(含樓、門號碼)、建築物等名稱;各專業部門使用的具有地名意義的台、站、港、場等名稱,還包括名勝古跡、紀念地、游覽地、企業事業單位等名稱。
第四條 地名管理的任務是:依據國家關於地名管理的方針、政策和法規,通過地名管理的各項行政職能和技術手段,逐步實現國家地名標准化和國內外地名譯寫規范化,為社會主義建設和國際交往服務。
第五條 國家對地名實行統一管理、分級負責制。
第六條 民政部是全國地名管理的主管部門。其職責是:指導和協調全國地名管理工作;制定全國地名工作規劃;審核地名的命名和更名;審定並組織編纂全國性標准地名資料和工具圖書;指導、監督標准地名的推廣使用;管理地名標志和地名檔案;對專業部門使用的地名實行監督和協調管理。
第七條 縣級以上民政管理部門(或地名委員會)主管本行政區域的地名工作。其職責是:貫徹執行國家關於地名工作的方針、政策、法律、法規;落實全國地名工作規劃;審核、承辦本轄區地名的命名、更名;推行地名的標准化、規范化;設置地名標志;管理地名檔案;完成國家其它地名工作任務。 第八條 地名的命名除應遵循《條例》第四條的規定外,還應遵循下列原則:
(一)有利於國家統一、主權和領土完整。
(二)反映當地人文或自然地理特徵。
(三)使用規范的漢字或少數民族文字。
(四)不以外國人名、地名命名我國地名。
(五)人民政府不駐在同一城鎮的縣級以上行政區域名稱,其專名不應相同。
一個縣(市、區)內的鄉、鎮、街道辦事處名稱,一個鄉、鎮內自然村名稱,一個城鎮內的街、巷、居民區名稱,不應重名;
國內著名的自然地理實體名稱不應重名;
一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行政區域內,較重要的自然地理實體名稱不應重名;
上述不應重名范圍內的地名避免使用同音字。
(六)不以著名的山脈、河流等自然地理實體名稱作行政區域專名;
自然地理實體的范圍超出本行政區域的,亦不以其名稱作本行政區域專名。
(七)縣、市、市轄區不以本轄區內人民政府非駐地村鎮專名命名。
(八)鄉、鎮、街道辦事處一般應以鄉、鎮人民政府駐地居民點和街道辦事處所在街巷名命名。
(九)新建和改建的城鎮街巷、居民區應按照層次化、序列化、規范化的要求予以命名。
第九條 地名的更名除應遵循《條例》第五條的規定外,凡不符合本細則第八條(四)、(五)、(七)、(八)項規定的地名,原則上也應予以更名。需要更改的地名,應隨著城鄉發展的需要,逐步進行調整。
第十條 地名命名、更名的審批許可權按照《地名管理條例》第六條(一)至(七)項規定辦理。
第十一條 申報地名的命名、更名時,應將命名、更名的理由及擬廢止的舊名、擬採用的新名的含義、來源等一並加以說明。
第十二條 地名的命名、更名由地名管理部門負責承辦。行政區域名稱的命名、更名,由行政區劃和地名管理部門共同協商承辦。
專業部門使用的具有地名意義的名稱,其命名、更名由該專業部門負責承辦,但應事先徵得當地地名管理部門的同意。 第十三條 凡符合《地名管理條例》規定,並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或專業主管部門批準的地名為標准地名。
第十四條 標准地名原則上由專名和通名兩部分組成。通名用字應反映所稱地理實體的地理屬性(類別)。不單獨使用通名片語作地名。具體技術要求,以民政部制定的技術規范為准。
第十五條 漢語地名中的方言俗字,一般用字音(或字義)相同或相近的通用字代替。對原有地名中帶有一定區域性或特殊含義的通名俗字,經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審音定字後,可以保留。
第十六條 少數民族自治地方及民族鄉名稱,一般由地域專名、民族全稱(包括「族」字)和相應自治區域通名組成。由多個少數民族組成的民族自治地方名稱,少數民族的稱謂至多列舉三個。
第十七條 少數民族語地名的譯寫(一)少數民族語地名,在各自民族語言、文字的基礎上,按其標准(通用)語音,依據漢語普通話讀音進行漢字譯寫。對約定俗成的漢字譯名,一般不更改。
(二)多民族聚居區的地名,如不同民族有不同的稱謂並無慣用漢語名稱時,經當地地名管理部門徵得有關少數民族的意見後,選擇當地使用范圍較廣的某一語種稱謂進行漢字譯寫。
(三)少數民族語地名的漢字譯寫,應盡可能採用常用字,避免使用多音、貶義和容易產生歧義的字詞。
(四)有文字的少數民族語地名之間的相互譯寫,以本民族和他民族規范化的語言文字為依據,或者以漢語拼音字母拼寫的地名為依據。
(五)少數民族語地名譯寫的具體技術要求,以民政部商同國務院有關部門制定的或經民政部審定的有關規范為依據。
第十八條 國外地名的漢字譯寫(一)國外地名的漢字譯寫,除少數慣用譯名外,以該國官方語言文字和標准音為依據;有兩種以上官方語言文字的國家,以該地名所屬語區的語言文字為依據。國際公共領域的地理實體名稱的漢字譯寫,以聯合國有關組織或國際有關組織頒布的標准名稱為依據。
(二)國外地名的漢字譯寫,以漢語普通話讀音為准,不用方言讀音。
盡量避免使用多音字、生僻字、貶義字。
(三)國外地名專名實行音譯,通名一般實行意譯。
(四)對國外地名原有的漢譯慣用名採取「約定俗成」的原則予以保留。
(五)國外地名譯寫的具體技術要求,以國家地名管理部門制定的外國地名譯名規范為依據。國外地名的譯名以國家地名管理部門編纂或審定的地名譯名手冊中的地名為標准化譯名。
第十九條 中國地名的羅馬字母拼寫(一)《漢語拼音方案》是使用羅馬字母拼寫中國地名的統一規范。它不僅適用於漢語和國內其他少數民族語,同時也適用於英語、法語、德語、西班牙語、世界語等羅馬字母書寫的各種語文。
(二)漢語地名按《中國地名漢語拼音字母拼寫規則(漢語地名部分)》拼寫。
(三)少數民族的族稱按國家技術監督局制定的《中國各民族名稱的羅馬字母拼寫法和代碼》的規定拼寫。
(四)蒙、維、藏語地名以及慣用蒙、維、藏語文書寫的少數民族語地名,按《少數民族語地名漢語拼音字母音譯轉寫法》拼寫。
(五)其他少數民族語地名,原則上以漢譯名稱按《中國地名漢語拼音字母拼寫規則(漢語地名部分)》拼寫。
(六)台灣省和香港、澳門地區的地名,依據國家有關規定進行拼寫。
(七)地名羅馬字母拼寫具體規范由民政部商同國務院有關部門負責修訂。 第二十條 各級地名管理部門和專業主管部門,應當將批準的標准地名及時向社會公布,推廣使用。
第二十一條 各級地名管理部門和專業主管部門,負責編纂本行政區域或本系統的各種標准化地名出版物,及時向社會提供法定地名。其他部門不得編纂標准化地名工具圖書。
第二十二條 機關、部隊、團體、企業、事業單位的公告、文件、證件、影視、商標、廣告、牌匾、地圖以及出版物等方面所使用的地名,均應以正式公布的標准地名(包括規范化譯名)為准,不得擅自更改。
第二十三條 對尚未公布規范漢字譯寫的外國地名,地名使用單位應根據國家地名管理部門制定的譯名規則進行漢字譯寫。 第二十四條 行政區域界位、城鎮街巷、居民區、樓、院、自然村屯、主要道路和橋梁、紀念地、文物古跡、風景名勝、台、站、港、場和重要自然地理實體等地方應當設置地名標志。一定區域內的同類地名標志應當力求統一。
第二十五條 地名標志的主要內容包括:標准地名漢字的規范書寫形式;標准地名漢語拼音字母的規范拼寫形式。在習慣於用本民族文字書寫地名的民族自治區域,可依據民族區域自治法有關文字書寫規定,並列該民族文字規范書寫形式。
第二十六條 地名標志的設置和管理,由當地地名管理部門負責。其中街、巷、樓、門牌統一由地名主管部門管理,條件尚不成熟的地方,地名主管部門應積極取得有關部門的配合,共同做好標志的管理工作,逐步實現統一管理。專業部門使用的具有地名意義的名稱標志,由地名管理部門協調有關專業部門設置和管理。
第二十七條 地名標志的設置和管理所需費用,當地人民政府根據具體情況,可由財政撥款,也可採取受益單位出資或工程預算費列支等方式籌措。 第二十八條 全國地名檔案工作由民政部統一指導,各級地名檔案管理部門分級管理。地名檔案工作在業務上接受檔案管理部門的指導、監督。
第二十九條 各級地名檔案管理部門保管的地名檔案資料,應不少於本級人民政府審批許可權規定的地名數量。
第三十條 地名檔案的管理規范,應執行民政部和國家檔案局制定的有關規定。
第三十一條 各級地名檔案管理部門,要在遵守國家保密規定原則下,積極開展地名信息咨詢服務。 第三十二條 各級地名管理部門應當加強地名工作的管理、監督和檢查。對擅自命名、更名或使用不規范地名的單位和個人,應發送違章使用地名通知書,限期糾正;對逾期不改或情節嚴重、造成不良後果者,地名管理部門應根據有關規定,對其進行處罰。
第三十三條 地名標志為國家法定的標志物。對損壞地名標志的,地名管理部門應責令其賠償;對偷竊、故意損毀或擅自移動地名標志的,地名管理部門報請有關部門,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的規定予以處罰;情節惡劣、後果嚴重觸犯刑律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三十四條 當地人民政府對推廣使用標准地名和保護地名標志作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應當給予表彰或獎勵。 第三十五條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可根據本細則,制定本行政區域的地名管理辦法。
第三十六條 本細則由民政部負責解釋。
第三十七條 本細則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Ⅸ 山東省地名管理辦法

第一條為了加強全省地名工作的統一管理,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根據國務院發布的《地名管理條例》,結合我省實際情況,制定本辦法。第二條本辦法適用於我省行政區劃名稱,居民地名稱,城鎮街道名稱,自然地理實體名稱,紀念地、游覽地名稱,各專業部門使用的具有地名意義的台、站、港、場名稱,以及其他具有地名意義的人工建築物等名稱。第三條全省地名管理工作實行統一歸口、分級負責的管理體制。
省、市(地)、縣(市、區)地名委員會及其辦公室是同級人民政府主管本轄區地名工作的機構。各級地名委員會在業務上接受上級地名委員會的指導。各級地名委員會對各專業部門使用的具有地名意義的台、站、港、場等名稱、人工建築物名稱等負有監督管理的責任。第四條各級地名委員會的主要職責是:
(一)貫徹並監督執行國家關於地名工作的政策、法規,負責本地區地名的日常管理工作。
(二)負責制定並組織實施本地區地名工作的長遠規劃和近期計劃。
(三)承辦地名命名、更名工作,推廣和監督標准地名的使用。
(四)組織和檢查地名標志的設置和更新。
(五)調查、收集、整理地名資料,建立健全地名檔案,開展地名咨詢,組織地名書刊的編輯出版。
(六)開展地名學理論研究,總結和推廣地名科研成果,培訓地名工作幹部。第五條地名的命名應遵循下列規定:
(一)要方便使用,注意反映當地歷史、文化和地理特徵,尊重當地群眾的願望及有關部門的意見。
(二)一般不以人名作地名。禁止用國家領導人的名字作地名。
(三)全省范圍內縣、市以上名稱,一個市、地內的鄉、鎮名稱,一個城鎮內的街道名稱,一個鄉、鎮內的村莊名稱,不應重名,並避免同音。
省內著名的山、河、湖泊、島嶼等自然地理實體也應避免重名、同音。
(四)行政區劃名稱,各專業部門使用的具有地名意義的台、站、港、場以及紀念地、游覽地等名稱,一般應與當地地名統一。派生地名應與主地名統一。城鎮街道名稱,要注意相關性、系統性。
(五)新建居民地、城鎮街道以及台、站、港、場等必須在施工前按審批程序確定名稱。
(六)地名用字要使用規范的簡化字,並以一九六四年公布的簡化字總表為准。避免使用生僻字。讀音要以《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為准。第六條地名的更名應遵循下列規定:
(一)凡有損我國領土主權和民族尊嚴的,帶有民族歧視性質和妨害民族團結的,帶有侮辱勞動人民性質和極端庸俗的,以及其他違背國家方針、政策的地名,必須更名。
(二)「文化大革命」中亂改的地名,原則上要恢復原名。原名不符合命名原則的,應進行妥當處理。
(三)不符合本辦法第五條三、四、六款規定的地名,在徵得有關方面和當地群眾同意後,予以更名。
(四)一地多名,一名多寫的,應當確定一個統一的名稱和用字。
(五)可改可不改的地名,一般不改,以保持地名的穩定。第七條地名命名、更名的審批許可權和程序:
(一)縣以上行政區劃名稱,我省境內在國內外著名的或涉及鄰省、市的山、河、湖泊、海灣、島嶼等自然地理實體名稱,由省地名委員會會同民政、外事等有關部門協商或徵求鄰省、市意見後,經省政府審查同意,報國務院審批。
(二)鄉、鎮名稱,位於一個市、縣境內的不屬於本條第一款規定的山、河、海泊、島嶼等自然地理實體名稱,由所在市(地)、縣(市、區)地名委員會會同民政等有關部門提出意見,經同級人民政府審查後,報省地名委員會審批。
(三)跨市(地)、縣(市、區)的不屬於本條第一款規定的自然地理實體名稱,由相關市(地)、縣(市、區)地名委員會協商提出意見,經市、縣人民政府審查後,聯名報省地名委員會審批。
(四)位處我省境內的台、站、港、場等名稱,紀念地、游覽地名稱,鐵路、干線公路和大型以上橋梁、水庫、閘壩等人工建築名稱,按隸屬關系,由各專業部門提出意見,徵得當地或省地名委員會同意後,報專業主管部門審批;報批件和批復件要抄送當地或省地名委員會。
(五)城鎮居民地和城鎮街道名稱,由市、縣地名委員會會同城建、民政、公安等部門提出意見,報同級人民政府審批;同時抄報上一級地名委員會和民政部門。
(六)自然村和村民委員會名稱,城鎮居民委員會名稱,由鄉、鎮人民政府或街道辦事處在廣泛聽取群眾意見基礎上,研究擬定,報縣、區地名委員會審查,由縣、區人民政府審批;同時抄報上一級地名委員會和民政部門。
(七)報批地名,要填寫統一格式的「地名命名、更名申報表」一式五份。對命名、更名理由,新舊名稱涵義、來歷,群眾意見等項要詳細說明。
(八)調整、恢復、注銷地名,按地名命名、更名的審批許可權和程序辦理。

熱點內容
法律援助經濟困難 發布:2024-11-20 10:58:15 瀏覽:889
基層法律服務所變更流程圖 發布:2024-11-20 10:33:50 瀏覽:444
婚姻法2018年2月新規定 發布:2024-11-20 10:15:30 瀏覽:580
交通協議書有沒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4-11-20 10:04:34 瀏覽:575
聯邦法院的管轄權 發布:2024-11-20 09:19:04 瀏覽:807
簡述侵犯商業秘密行為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4-11-20 09:01:22 瀏覽:77
偽造處罰單法律責任 發布:2024-11-20 08:45:10 瀏覽:534
法院傳票委託 發布:2024-11-20 08:27:38 瀏覽:88
關於娛樂場所的使用規章制度 發布:2024-11-20 08:17:17 瀏覽:297
農村土地管理條例 發布:2024-11-20 08:03:31 瀏覽: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