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風景名勝區管理條例
Ⅰ 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保護管理條例(2019修訂)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加強洱海的保護和管理,防治水污染,改善流域生態環境,促進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等法律法規,結合大理白族自治州(以下簡稱自治州)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在洱海保護管理范圍內活動的單位和個人,應當遵守本條例。第三條洱海是人工調控水位的多功能高原淡水湖泊,是大理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是蒼山洱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大理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第四條洱海最高運行水位為1966.00米(1985國家高程基準,下同),最低運行水位為1964.30米。
特殊年份洱海最低運行水位確需調整的,由大理市人民政府提出方案,報自治州人民政府提請自治州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審議決定。第五條洱海湖區、洱海主要入湖河流、洱海流域其他湖(庫)的水質按照《地表水環境質量標准》(GB3838-2002)Ⅱ類水標准進行保護。
實施生態補水工程補入洱海的水,水質應當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標准》(GB3838-2002)Ⅱ類水以上標准。第六條洱海保護管理范圍是以洱海水體為主的整個洱海流域,包括大理市所轄的下關、大理、銀橋、灣橋、喜洲、上關、雙廊、挖色、海東、鳳儀10個鎮和洱源縣所轄的鄧川、右所、牛街、三營、茈碧湖、鳳羽6個鄉(鎮)約2565平方公里的區域。
洱海最高運行水位以內的區域為洱海湖區。洱海湖區界線水平向外延伸15米以內的區域為洱海湖濱帶。第七條洱海保護管理范圍劃分為一、二、三級保護區:
(一)一級保護區為洱海湖區以及海西、海北片區洱海最高運行水位水平向外延伸100米以內的區域;海東片區洱海最高運行水位水平向外延伸30米以內的區域,但延伸至環海東路及其以外的,以環海東路臨湖一側路緣線為界;海南片區洱海最高運行水位水平向外延伸15米以內的區域,但延伸至城市道路及其以外的,以城市道路臨湖一側路緣線為界。
(二)二級保護區為一級保護區以外,海西片區南起陽南溪沿大理至麗江二級公路,北至羅時江臨湖一側路緣線以內的區域;海北片區西起羅時江沿大理至麗江二級公路和老環海路,東至馬廠村老環海路與環海東路交接處臨湖一側路緣線以內的區域;海東片區北起馬廠村老環海路與環海東路交接處,沿環海東路南至環海東路與機場路交接處沿地表向外延伸100米以內的區域;海南片區東起環海東路與機場路交接處,西至陽南溪沿地表向外延伸100米以內的區域,但涉及城市規劃區的按照城市規劃區規劃管控;洱海主要入湖河流及堤岸內側水平向外延伸30米、洱海流域其他湖(庫)水域及其最高運行水位水平向外延伸50米以內的區域。
(三)三級保護區為一、二級保護區以外的洱海流域。
一、二、三級保護區的具體范圍由自治州人民政府劃定,並向社會公布。洱海湖區和一級保護區應當設置界樁、標識。
一、二、三級保護區內涉及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和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的,還應當執行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第八條洱海保護管理堅持保護優先、科學規劃、綜合治理、合理利用、綠色發展和社會參與的原則。第九條自治州、大理市、洱源縣人民政府應當將洱海保護管理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所需經費列入同級財政預算,並建立經費投入和生態補償長效機制。第十條洱海保護管理實行河(湖)長制。河(湖)長制的設置、職責和工作機制按照國家和省的有關規定執行。第十一條洱海保護管理范圍內的水資源、漁業資源、風景名勝資源等實行有償使用制度。在洱海保護管理范圍內利用水資源、漁業資源、風景名勝資源等的單位和個人,應當依法繳納下列規費:
(一)取水或者使用水資源從事發電等經營性活動的,繳納水資源費、水費;
(二)從事漁業捕撈的,繳納漁業資源增殖保護費;
(三)在風景名勝區內從事經營活動的,繳納風景名勝資源有償使用費;
(四)法律法規規定應當繳納的其他規費。第十二條洱海規費應當納入財政預算管理,由自治州人民政府統籌安排用於洱海流域生態環境的保護治理,其使用范圍是:
(一)水污染防治;
(二)水源涵養林的營造和保護;
(三)濕地保護修復;
(四)生態補償;
(五)科學研究和技術培訓;
(六)洱海保護管理的其他事項。
Ⅱ 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蒼山保護管理條例
第一條 為加強對蒼山的保護管理和合理開發利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及有關法律、法規,制定本條例。第二條 蒼山是大理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和蒼山洱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自治州對蒼山實行保護為主、全面規劃、合理開發、永續利用的方針。第三條 蒼山保護范圍:東坡海拔2200米以上;南至西洱河北岸海拔2000米以上;西坡海拔2000米(由西洱河北岸合江口平坡村至金牛村)和2400米(由光明村至三廠局)以上;北至雲弄峰余脈。
保護范圍的界線,設立界標,予以公告。第四條 保護范圍按生態功能和保護對象劃分為以下三個區:
(一)核心區:海拔3000米至極頂;
(二)緩沖區:海拔2600米至3000米;
(三)實驗區:東坡海拔2200米至2600米,西坡海拔2000米和2400米至2600米。
核心區、緩沖區、實驗區的界線,設立界標。第五條 在蒼山保護范圍內活動的一切單位和個人必須遵守本條例。第六條 自治州人民政府設立蒼山保護管理局。其主要職責是:
(一)宣傳、貫徹、執行有關法律法規和本條例;
(二)依照蒼山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和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制定具體措施,報自治州人民政府批准後組織實施;
(三)組織協調有關部門對蒼山自然資源、自然環境進行考察、監測、調查、評價;
(四)負責協調有關部門對蒼山自然資源、自然環境、自然遺跡和歷史文化遺跡的保護工作;
(五)設立蒼山保護范圍的界標,並予以公告;對重點保護對象設立標識,建立檔案;
(六)協助有關部門做好封山綠化、水土保持和河道治理工作;
(七)行使本條例賦予的行政處罰權。第七條 大理市、洱源縣、漾濞彝族自治縣及相關鄉(鎮)的人民政府、村民委員會應當做好轄區內的蒼山保護管理工作。
大理市、洱源縣、漾濞彝族自治縣的人民政府設立蒼山保護管理機構,在自治州蒼山保護管理局的指導下開展工作。第八條 自治州及大理市、洱源縣、漾濞彝族自治縣的林業、水利、國土、計劃、建設、環保、交通、農業、文化、公安、工商、民政、民族、宗教、旅遊等有關部門,根據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對蒼山實施保護管理。第九條 自治州人民政府及大理市、洱源縣、漾濞彝族自治縣和相關鄉(鎮)的人民政府應當將蒼山的保護管理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每年在本級財政預算內安排一定的經費用於蒼山保護管理。第十條 保護范圍內的環境空氣質量按國家《大氣環境質量標准》一級標准執行;水質按國家《地面水環境質量標准》Ⅰ類標準保護;森林覆蓋率達到70%以上。第十一條 保護范圍內的重點保護對象:
(一)國家和省公布的三類以上野生動物、植物;
(二)感通寺、中和寺、玉皇閣、蒼山神祠、無為寺、古陵墓、石刻岩畫及其他文物古跡;
(三)清碧溪、七龍女池、龍眼洞、鳳眼洞、花甸壩、清源洞等自然景觀;
(四)洗馬潭、黃龍潭、雙龍潭、黑龍潭、冰漬湖泊和冰川遺跡;
(五)大理石及其它礦產資源;
(六)地表水和地下水資源。第十二條 在保護范圍內禁止下列行為:
(一)開發利用地下水資源;
(二)破壞冰川遺跡;
(三)毀壞文物古跡及其環境,擅自勘探、發掘文物;
(四)砍伐林木,毀林開墾,挖掘採集野生花卉,獵捕野生動物;
(五)毀壞標識、環境衛生設施和安全設施;
(六)傾倒廢棄物和超標排放污水,違規堆放、棄置生產、生活垃圾和建築垃圾;
(七)野外用火;
(八)遷徙定居。第十三條 在保護范圍內禁止遊客有下列行為:
(一)擅自進入非旅遊區;
(二)棄置廢棄物、污染物;
(三)採摘花卉,捕捉昆蟲;
(四)在景物上刻寫、塗畫;
(五)破壞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和植被。第十四條 經自治州蒼山保護管理局會同相關部門審查批准,在實驗區可以從事下列活動:
(一)科學研究、教學實驗、參觀考察;
(二)拍攝電影、電視片;
(三)開發地表水資源;
(四)開發生物資源。引進林種、物種,必須經過檢疫。
從事科學研究、教學實驗、拍攝影視片等活動的單位和個人,確需進入核心區和緩沖區的,由自治州蒼山保護管理局報自治州人民政府審批。第十五條 保護范圍內的彩花大理石實行定點限量開采,但不得破壞和污染開采點周圍的生態環境。
除前款規定外,在保護范圍內禁止開采大理石和其它礦產資源。
Ⅲ 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管理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加強洱海資源的保護管理和合理開發利用,保障社會主義工農業生產發展和人民生命安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及有關法律和本地區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在洱海最高水位1974米(海防高程、下同)界樁范圍內的海區,以及西洱河節制閘到一級電站進水口的河道,屬洱海管理的范圍。
羅坪山、標山、馬鞍山、點蒼山、旗鼓山、後山等洱海流域的山脈為洱海水源保護區。第三條洱海是受人工控制的多功能的高原淡水湖泊。它的管理和建設,必須堅持「統一規劃,保護治理,合理開發,綜合利用」的方針。開發利用洱海資源必須統籌考慮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加強科學研究,防止對資源因過度利用而造成生態環境的破壞,維護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要樹立全局觀念,兼顧國家、集體、個人三者利益;正確處理目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的關系。在自治州總體規劃的指導下,制定保護治理和綜合開發利用洱海資源的計劃,使其在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第四條自治州人民政府設立機構對洱海進行統一管理。洱海周圍的國家機關、部隊、學校、廠礦、企事業單位和鄉、鎮、村、社,各族人民都有責任保護洱海資源和生態環境,並有權對破壞洱海資源及生態環境的行為進行監督、檢舉和控告。第二章保護治理第五條自治州的自治機關要採取措施加強對洱海生態環境、水資源、生物資源和自然景觀的保護、治理。造成洱海自然資源破壞和水污染的單位及個人負有整治和改善的責任。第六條為確保洱海地區工農業生產用水和城鄉生活用水及水產、航運、旅遊等事業的全面發展,維護洱海廣大海區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必須嚴格控制洱海水位。最低運行水位為1971米,最高蓄水位為1974米。一切開發活動必須嚴格控制在此正常水位范圍內進行。
控制洱海水位各出水口的節制閘,由洱海管理局統一管理。第七條嚴禁在洱海界樁以內建房、圍海造田、築壩和興建其它建築物與構築物。第八條洱海水源主要山脈的森林,有關縣、市、鄉、鎮、村、社都要認真保護,嚴禁亂砍濫伐、毀林開荒、毀林搞副業;嚴防山林火災;荒山禿嶺,要按山林權屬負責造林綠化,提高植被覆蓋率;加強水土流失治理,增強水源涵養能力,改善海域環境。第九條恢復、改善洱海自然景觀。距離界樁以內五米、界樁以外十五米的岸灘,為洱海環海林帶,由洱海管理局會同林業、風景園林部門統一進行規劃,加快營造。各有關縣、市、鄉、鎮政府將綠化任務分地段劃到村、社,採取義務植樹,村社管護或直接劃到農戶進行綠化和管護。界樁以內的,可委託村社或個人代管;界樁以外的岸灘,誰造誰有,長期不變,允許繼承,在不影響景觀的前提下,由林業部門指導對個人所造林木進行修枝打杈、合理間伐、更新。由縣、市人民政府發給使用證。在規定期限內不積極綠化造林的,要徵收荒蕪費。
注入洱海的主要河道的水源林、防護林,由當地林業、水利部門和鄉、鎮政府負責組織營造和管理。第十條為防止和減少流沙充填洱海,對注入洱海的河道,由大理市、洱源縣分別進行治理。洱海沿岸入海河口,由洱海管理局會同有關縣、市水利部門負責組織治理。第十一條嚴格禁止在洱海周圍和水源附近新建、擴建、改建污染環境、破壞生態平衡和自然景觀的廠礦、企業。原建成的必須按國家規定的有關水質標准限期治理,到期達不到水污染治理要求的應當強制實行關、停、並、轉、遷。
一切新建、擴建、改建的建設項目以及其它水上設施,必須遵守國家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辦法,經環保部門審批、檢驗,符合規定後方可建設和使用。第十二條保護洱海水域水質的良好狀態,防止水體受到污染,禁止直接或間接地向洱海水域排放工業廢水、生活污水。
嚴禁將含有汞、鎘、砷、鉻、鉛、氰化物、黃磷等有毒有害物的廢液、廢渣向水域排放、傾倒或直接埋入海濱地下。
禁止向注入洱海的河流溝道和海域傾倒工業廢渣、垃圾、畜禽屍體和其它廢棄物。
船舶的殘油、廢油必須回收,不準排入海內。凡有跑、冒、滴、漏油污的船舶,不準在洱海水面航行作業。第十三條保護洱海周圍的農業生態環境,防止農業環境的污染和破壞。
洱海周圍使用農葯,應符合國家有關農葯安全使用的規定和標准。
提高農葯、化肥施用技術,推廣綜合防治和生物防治措施,減輕農葯對農田作物和水體的污染。減少農業氮、磷流失入海對洱海營養化的影響。
Ⅳ 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管理條例(1998修訂)
第一條為加強對洱海資源的保護管理和合理開發利用,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促進自治州社會經濟持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及有關法律的規定,結合洱海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洱海是受人工控制的多功能的高原淡水湖泊,是國家級大理風景名勝區和蒼洱自然保護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洱海管理必須堅持保護第一,統一管理,科學規劃,永續利用的原則,實現資源、生態和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第三條洱海1974.00米(海防高程,下同)界樁范圍內的湖區、西洱河節制閘至天生橋一級電站取水口的河道及引洱入賓老青山輸水隧道為洱海管理區域;1974.00米界樁以外徑流區為洱海保護范圍。
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好洱海的義務,在洱海管理區域和保護范圍內進行相關活動,必須遵守本條例。第四條洱海水位為:
正常蓄水位1974.00米;
最低運行水位1971.00米;
防洪水位1974.20米;
洱海及入湖河流的水質保護按國家地面水環境質量Ⅱ類標准執行。第五條洱海管理局是自治州人民政府統一管理洱海的專門機構,歸口水行政主管部門。其主要職責是:
(一)宣傳、貫徹、執行有關法律、法規和本條例;
(二)組織有關部門制定洱海管理和建設的中長期規劃,報經州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
(三)統一管理洱海出水口節制閘及引洱入賓節制閘,制定水量調度運行和水量分配計劃,報州人民政府批准後,按計劃調控水位;
(四)會同有關部門監督、檢查、落實洱海生態環境保護和水污染的防治措施,會同有關縣市政府做好入湖河道和西洱河天生橋一級電站取水口至漾濞江匯水口洱海泄洪河道的保護工作;
(五)會同有關部門組織協調對洱海的科學研究及科研成果的推廣使用;
(六)在洱海管理區域內綜合行使水政、漁政、航務、自然環境保護等行政處罰權。第六條洱海保護范圍內的保護、治理工作,由大理市、洱源縣人民政府及沿湖各鄉鎮人民政府按屬地負責。
洱海管理區域內的社會治安工作,由自治州公安局洱海公安分局負責;對需要追究刑事責任的案件,依法移送當地司法機關處理。
州級有關行政主管部門按照分工,與洱海管理局相互協作,共同做好洱海管理區域內保護、治理工作,並會同大理市、洱源縣人民政府及沿湖各鄉鎮人民政府做好洱海保護范圍內的保護、治理工作。第七條在洱海管理區域內禁止下列行為:
(一)侵佔灘地建房、圍湖造田、圍建魚塘;
(二)從事網箱、圍網養殖活動;
(三)使用燃油機動船捕撈,在湖岸使用動力設施捕撈作業;
(四)捕撈大理裂腹魚(弓魚)、洱海鯉等珍稀魚類,獵捕野生水禽、候鳥、蛙類等棲息動物;
(五)炸魚、毒魚、電力捕魚和使用岸灘小拉網等有害漁具和捕撈方法捕魚;
(六)進行拋灑骨灰等殯葬活動;
(七)未經洱海管理局批准采撈水草;
(八)其它破壞洱海資源的活動。第八條禁止向洱海及入湖河道排放超過規定標準的廢液廢水,傾倒掩埋土、石、尾礦、垃圾、廢渣和動物死屍。禁止在界樁外1000米及入湖河道兩側100米內掩埋有毒物質。
在洱海入湖河口由洱海管理局會同所在地鄉鎮人民政府設置污水、污物處理設施。第九條禁止侵佔和破壞洱海保護范圍內和西洱河的河道、河堤、河灘及其設施。第十條禁止在洱海島嶼和景點開山炸石、砍伐樹木、違章建築。在保護范圍內的沿湖地區採石,須經所在地礦管部門審核,並報縣(市)人民政府批准。第十一條禁止在洱海管理區域和保護范圍內生產、銷售、使用含磷洗滌用品。第十二條禁止在洱海保護范圍內新建化工、冶金、制漿、製革、電鍍等有嚴重污染的建設項目。現已建成的必須限期治理達到國家規定的排放標准,達不到的,由縣(市)以上人民政府責令其關、停、並、轉、遷。第十三條在洱海保護范圍內禁止亂砍濫伐、毀林開荒;禁止砍伐和破壞河道保護堤林和環湖林帶,嚴防山林火災。
對點蒼山、羅坪山、馬鞍山、後山等水源保護區實行封山育林。對水土流失面積和宜林荒山荒地,有關縣、市、鄉、鎮人民政府應加強治理、綠化。
Ⅳ 洱海保護管理范圍包括什麼和什麼
法律分析:洱海保護管理范圍是以洱海水體為主的整個洱海流域。此次劃定的洱海流域面積為2565.19平方公里。其中,一級保護區面積為259.20平方公里;二級保護區面積為106.85平方公里;三級保護區面積為2199.14平方公里。
法律依據:《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保護管理條例》
第六條 洱海保護管理范圍是以洱海水體為主的整個洱海流域,包括大理市所轄的下關、大理、銀橋、灣橋、喜洲、上關、雙廊、挖色、海東、鳳儀10個鎮和洱源縣所轄的鄧川、右所、牛街、三營、茈碧湖、鳳羽6個鄉(鎮)約2565平方公里的區域。
洱海最高運行水位以內的區域為洱海湖區。洱海湖區界線水平向外延伸15米以內的區域為洱海湖濱帶。
第七條 洱海保護管理范圍劃分為一、二、三級保護區:
(一)一級保護區為洱海湖區以及海西、海北片區洱海最高運行水位水平向外延伸100米以內的區域;海東片區洱海最高運行水位水平向外延伸30米以內的區域,但延伸至環海東路及其以外的,以環海東路臨湖一側路緣線為界;海南片區洱海最高運行水位水平向外延伸15米以內的區域,但延伸至城市道路及其以外的,以城市道路臨湖一側路緣線為界。
(二)二級保護區為一級保護區以外,海西片區南起陽南溪沿大理至麗江二級公路,北至羅時江臨湖一側路緣線以內的區域;海北片區西起羅時江沿大理至麗江二級公路和老環海路,東至馬廠村老環海路與環海東路交接處臨湖一側路緣線以內的區域;海東片區北起馬廠村老環海路與環海東路交接處,沿環海東路南至環海東路與機場路交接處沿地表向外延伸100米以內的區域;海南片區東起環海東路與機場路交接處,西至陽南溪沿地表向外延伸100米以內的區域,但涉及城市規劃區的按照城市規劃區規劃管控;洱海主要入湖河流及堤岸內側水平向外延伸30米、洱海流域其他湖(庫)水域及其最高運行水位水平向外延伸50米以內的區域。
(三)三級保護區為一、二級保護區以外的洱海流域。
一、二、三級保護區的具體范圍由自治州人民政府劃定,並向社會公布。洱海湖區和一級保護區應當設置界樁、標識。
一、二、三級保護區內涉及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和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的,還應當執行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
Ⅵ 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雞足山管理區條例
第一條為加強雞足山的保護管理和合理開發利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及有關法律法規,制定本條例。第二條雞足山是指賓川縣與鶴慶縣、大理市接壤地區形如雞足的山脈,分為管理區和外圍保護區。
管理區包括賓川縣境內大理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的雞足山景區,雲南省雞足山佛教勝地自然保護區確認的范圍。管理區的界線,由賓川縣人民政府設立界標,予以公告。
外圍保護區包括管理區外涉及賓川縣、鶴慶縣、大理市所轄的雞足山范圍。外圍保護區的界線,由州人民政府界定,並予以公告。第三條在管理區內活動的單位和個人,必須遵守本條例。
外圍保護區的保護和管理,按照有關規定執行。第四條管理區的保護與管理,堅持保護為主、科學規劃、合理利用、統一管理、可持續發展的原則。第五條賓川縣人民政府設立的管理區保護管理機構(以下簡稱管理機構),對管理區實施統一管理,履行下列職責:
(一)宣傳貫徹執行有關法律法規和本條例;
(二)組織實施雞足山管理區總體規劃,會同有關部門編制詳細規劃;
(三)對自然景物、人文景觀、生態環境實施保護管理,建立健全資源保護管理檔案;
(四)制定落實環境衛生、護林防火、安全生產等規章制度和措施,並進行監督檢查;
(五)籌集建設保護資金,維護、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
(六)行使本條例賦予的行政處罰權;
(七)縣人民政府依法賦予的其他行政職能。
管理機構應當接受建設、國土、林業、環保、文化、旅遊、宗教等部門的業務指導。第六條管理區內的重點保護對象:
(一)祝聖專、金頂寺、鋼瓦殿、楞嚴塔、靜聞墓等文物保護單位和其他佛教寺院、佛教古跡,賓川縣人民政府認定的宗教寺院遺址;
(二)天柱峰、點頭峰、華首門、捨身崖、九重崖、羅漢壁、望鄉岩等自然景觀;
(三)空心樹、巢隱樹等古樹名木,紫金杉、三折柏等珍貴樹種,原始森林,野生動物的棲息環境;
(四)獼猴、岩羊、獐、豹、念佛鳥等列入國家和地方保護名錄的野生動物;
(五)三獻水、鳴琴溪、抱月池、穿石泉、玉龍瀑布等景點及其水資源。
對前款第(一)、(二)、(三)、(五)項規定的重點保護對象,應當劃定保護范圍,作出標志說明。第七條管理區內禁止下列行為:
(一)刻劃、塗污、損壞文物或者文物保護單位標志;
(二)侵佔宗教遺址、宗教活動場所;
(三)砍伐林木,獵捕野生動物;
(四)毀林開墾、開山採石、取土、放牧等破壞植被的行為;
(五)移植古樹名木,在古樹名木、自然景物、公共設施上塗抹刻畫以及實施其他損壞行為;
(六)新建渡假區、開發區、工礦企業、療養院、居民住宅以及其他破壞生態、污染環境、有損景觀的建築物或者構築物;
(七)在非指定地點扔棄飲料瓶、包裝袋、果皮紙屑等垃圾,排放未經處理的生產生活廢水;
(八)在非指定地點吸煙、燃放煙花爆竹、燃點香燭及其他用火行為;
(九)經營歌舞廳、博彩以及設置戶外商業性廣告和使用室外高音喇叭。第八條管理區內的耕地應當退耕還林還草。
因森林火險、景區景點建設確需砍伐林木的,須經管理機構審查後報州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批准。第九條宗教遺址保護和恢復修建性詳細規劃,由賓川縣宗教事務部門會同雞足山管理機構、佛教協會、建設行政主管部門編制,報縣人民政府批准。
符合宗教遺址保護和恢復修建性詳細規劃的項目,由雞足山佛教協會提出申請,經賓川縣宗教事務部門和管理機構同意後,報縣人民政府批准。第十條管理區內的宗教活動由賓川縣宗教事務部門依法管理。
管理機構、宗教事務部門及其他有關部門討論決定與管理區宗教事務有關的事項,應當聽取佛教協會、宗教活動場所管理組織的意見。第十一條管理區內舉行宗教活動,應當做好文物保護、防火、衛生、安全等工作,自覺接受宗教事務部門、管理機構和有關行政主管部門的指導、監督。第十二條管理區內的非宗教活動場所,不得舉行宗教活動、設置功德箱、接受宗教捐贈,不得塑神像、佛像,不得銷售宗教用品、宗教藝術品和宗教書刊。
Ⅶ 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保護管理條例(2014修訂)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加強洱海及其流域生態環境的保護管理,促進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等有關法律法規,結合大理白族自治州(以下簡稱自治州)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在洱海保護管理范圍內活動的單位和個人,應當遵守本條例。第三條洱海是人工調控水位的多功能高原淡水湖泊,是大理市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是國家級大理風景名勝區和蒼山洱海自然保護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洱海保護管理范圍為洱海主要流域,包括洱海湖區和徑流區。第四條洱海保護管理堅持保護第一、科學規劃、綜合治理、永續利用和全民參與的原則。第五條洱海最低運行水位為海拔1964.30米(1985國家高程基準,下同),最高運行水位為海拔1966.00米。
特殊年份洱海水位確需調整的,由大理市人民政府提出方案,報自治州人民政府提請自治州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審議決定。第六條洱海湖區和徑流區的湖泊、主要河流、水庫的水質按照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Ⅱ類標准進行保護。第七條自治州人民政府領導洱海保護管理工作。
大理市人民政府負責洱海湖區及本行政區域內洱海徑流區的保護管理工作。
洱源縣人民政府負責本行政區域內洱海徑流區的保護管理工作。
洱海保護管理范圍內的鄉(鎮)人民政府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洱海保護管理工作,並配合相關部門做好行政執法工作。
洱海保護管理范圍內的村民委員會(社區)和村民小組應當協同鄉(鎮)人民政府做好洱海保護管理的相關工作。第八條自治州和大理市、洱源縣人民政府設立洱海保護管理機構,履行本行政區域內洱海湖區和徑流區的保護管理職責,行使本條例賦予的行政執法權。
自治州和大理市、洱源縣的發展和改革、財政、工業和信息化、環境保護、住房和城鄉建設、規劃、國土資源、交通運輸、旅遊、農業、畜牧、林業、水務、監察、公安、工商行政管理、質量技術監督、食品葯品監督管理等有關部門應當按照各自的職責,做好洱海保護管理工作。第九條自治州和大理市、洱源縣人民政府應當把洱海保護管理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所需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
自治州應當建立洱海生態補償機制,具體辦法由自治州人民政府另行制定。第十條洱海保護管理范圍內的水資源、水產資源實行有償使用制度。利用洱海湖區以及徑流區的水資源、水產資源、風景名勝資源、水面從事經營活動的,應當依法繳納下列有關規費:
(一)從洱海取水或者使用洱海水資源從事發電等經營性活動的,繳納水資源費、水費。
(二)從事漁業捕撈的,繳納漁業資源增殖保護費。
(三)在風景名勝區內從事旅遊經營的,繳納風景名勝資源有償使用費。
(四)法律法規規定應當繳納的其他規費。第十一條洱海規費應當用於洱海及其徑流區生態環境的保護治理,其使用范圍是:
(一)水污染防治;
(二)生態補償;
(三)水源涵養林的營造和保護;
(四)人工放流增殖漁業資源和繁育恢復土著魚類;
(五)航道、碼頭和導航設施管護;
(六)科學研究和技術培訓;
(七)自治州人民政府批准用於洱海保護的其他事項。第十二條自治州和大理市、洱源縣人民政府及洱海保護管理范圍的鄉(鎮)人民政府應當組織開展洱海保護的宣傳教育工作,普及洱海保護的相關知識,增強公民保護洱海的意識。
鼓勵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以捐贈、自願服務等形式參與或者開展洱海保護活動。
任何單位和個人有權勸阻、舉報、控告違反本條例規定的行為。第二章洱海湖區保護管理第十三條洱海湖區具體管理范圍是洱海最高運行水位范圍內的湖區、西洱河節制閘至天生橋一級電站取水口的河道、引洱入賓老青山輸水隧道至出口界碑處。湖區界線由大理市人民政府劃定,設置界樁,並向社會公布。
洱海湖區應當實行統一管理。第十四條大理市人民政府洱海保護管理機構主要履行下列職責:
(一)宣傳貫徹執行有關法律法規和本條例;
(二)擬定洱海保護管理的中長期規劃和洱海水資源利用計劃,經大理市人民政府審查,並報自治州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
(三)統一管理洱海出水口節制閘及引洱入賓節制閘;
(四)聯合有關部門監督、檢查、落實洱海生態保護和水污染的防治措施;
(五)會同有關部門組織協調對洱海的科學研究及科研成果的推廣應用;
(六)負責對洱海湖區的開發利用項目進行前置性審查;
(七)收取洱海湖區相關規費;
(八)相對集中行使洱海湖區和環湖林帶的水政、漁政、林政、環境保護、自然保護區和風景名勝區保護等行政執法權。
Ⅷ 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蒼山保護管理條例(2009修訂)
第一條為加強對蒼山的保護管理和合理開發利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風景名勝區條例》及有關法律法規,制定本條例。第二條蒼山屬於蒼山洱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大理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級地質公園。
蒼山的保護管理堅持科學規劃、嚴格保護、合理開發、永續利用的原則。第三條蒼山保護范圍:東坡海拔2200米以上;南至西洱河北岸海拔2000米以上;西坡海拔2000米(由西洱河北岸合江口平坡村至金牛村)和2400米(由光明村至三廠局)以上;北至雲弄峰海拔2400米以上;溪箐延伸至箐口底部以上的區域。
保護范圍設立界標,予以公告。第四條保護范圍內按照批準的蒼山洱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大理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蒼山國家級地質公園總體規劃,實行分類協商保護管理。
保護范圍內森林資源所有權屬於集體或者個人的,應當維護林權所有者的合法權益。第五條在保護范圍內活動的任何單位和個人必須遵守本條例。第六條自治州人民政府設立蒼山保護管理局,負責蒼山洱海自然保護區蒼山保護區、大理風景名勝區蒼山片區、蒼山地質公園的統一管理,接受自治州自然保護、風景名勝、地質環境等行政主管部門的業務指導。其主要職責是:
(一)宣傳、貫徹、執行有關法律法規和本條例;
(二)依照保護區總體規劃,制定保護管理措施,報自治州人民政府批准後組織實施;
(三)組織有關部門對蒼山自然資源、人文資源、地質遺跡、重要景觀進行調查、監測,並建立檔案;
(四)協助有關部門做好封山育林、水土保持和河道保護治理等工作;
(五)徵收風景名勝資源有償使用費;
(六)設立保護范圍的界標、重點保護對象標識;
(七)行使本條例賦予的行政執法權。第七條大理市、洱源縣、漾濞彝族自治縣的蒼山保護管理機構,在縣(市)人民政府和自治州蒼山保護管理局的領導下開展工作,相關鄉(鎮)人民政府、村民委員會有責任做好轄區內的蒼山保護管理工作。第八條自治州及大理市、洱源縣、漾濞彝族自治縣的林業、水利、國土、發展改革、規劃、建設、環保、交通、農業、文化、公安、工商、民政、民族、宗教、旅遊、科技等有關部門,按照各自的職責做好蒼山保護管理工作。第九條自治州人民政府及大理市、洱源縣、漾濞彝族自治縣和相關鄉(鎮)人民政府應當將蒼山的保護管理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每年在本級財政預算內安排經費用於蒼山的保護管理工作。第十條保護范圍內的環境空氣質量按國家《大氣環境質量標准》一級標准執行;水質按國家《地面水環境質量標准》I類標準保護;森林覆蓋率達到70%以上。第十一條保護范圍內的重點保護對象:
(一)國家和省公布的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植物;
(二)感通寺、中和寺、玉皇閣、蒼山神祠、無為寺、古陵墓、石刻、岩畫、馬龍遺址等文物古跡;
(三)七龍女池、龍眼洞、鳳眼洞、天龍洞、清源洞、石門關、花甸壩、脈地大花園及溪流、瀑布等自然地貌;
(四)洗馬潭、黃龍潭、雙龍潭、黑龍潭等冰川地質遺跡;
(五)礦產資源;
(六)地表水和地下水資源。第十二條保護范圍內禁止下列行為:
(一)開發地下水資源;
(二)破壞地質遺跡;
(三)毀壞界標、標識和衛生安全設施;
(四)傾倒生產生活垃圾、建築垃圾和超標排放污水;
(五)遷入定居;
(六)損毀文物古跡及其環境;
(七)亂砍濫伐,毀林開墾,挖掘採集國家和省列入保護名錄的植物,獵捕野生動物;
(八)野外用火;
(九)帶入未經批準的動物、植物;
(十)采礦(大理石除外)、挖砂、取土。第十三條保護范圍內的景區禁止下列行為:
(一)棄置廢棄物、污染物;
(二)採摘花卉,捕捉昆蟲;
(三)在景物上刻寫、塗畫;
(四)破壞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和植被。第十四條在保護范圍內從事下列活動的,須經自治州蒼山保護管理局審查批准:
(一)科學研究、教學實驗;
(二)拍攝電影、電視;
(三)開發地表水資源;
(四)利用生物資源。
Ⅸ 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風景名勝區管理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加強大理風景名勝區的管理,有效保護、加速開發和科學利用風景名勝資源,促進民族經濟和社會事業的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和國務院發布的《風景名勝區管理暫行條例》以及有關法律、法規制定本條例。第二條大理風景名勝區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集優美的山水景觀、眾多的文物古跡、濃郁的民族風情和良好的氣候條件為一體。是游覽觀光、度假休療和開展經濟、科研、文化活動的多功能、大容量的高原山嶽湖泊風景名勝區。第三條經國務院批準的《大理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是大理風景名勝區保護、建設、管理的依據。
大理風景名勝區包括:蒼山洱海、石寶山、雞足山、巍寶山、茈碧湖溫泉五個景區。五個景區分別由若干景點組成。第四條大理風景名勝區實行統一規劃、嚴格保護、合理開發、加速建設、科學管理、永續利用的方針。堅持風景名勝資源有償使用和環境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相統一的原則。第五條大理風景名勝區的建設,堅持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鼓勵國內外組織和個人在風景名勝區內採取多層次、多形式投資,按規劃進行建設。第六條大理風景名勝區實行分級負責、條塊結合、以塊為主,建設行政主管部門統一管理,各有關部門密切配合的管理體制。第七條在大理風景名勝區開發建設、經營的單位和個人,必須尊重和維護自治機關的自治權,照顧當地各族群眾的利益。第八條在大理風景名勝區內活動的一切單位、駐軍和個人都必須遵守本條例。第二章保護第九條《大理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確定的面積為1016.03平方公里是本條例的保護范圍。
蒼山洱海景區范圍東起海東玉案山山脊,南至西洱河(含下關溫泉),西達點蒼山十九峰山脊,北止洱源德源山。
石寶山景區范圍含佛頂山、石鍾山、獅子關、沙登菁、石傘山五片。
雞足山景區范圍東起塔盤山、南至盒子孔、西到天柱峰、北止九重岩、羅漢壁北坡(含鶴慶縣黃坪天華洞)。
巍寶山景區范圍含巍山古城、巍寶山、大小寺和大小圖山四片。
茈碧湖溫泉休療區范圍含茈碧湖、九氣台地熱區。第十條大理風景名勝區分三級保護。一級為重點保護區,二級為景觀保護區,三級為環境協調區。
一級保護區為:蒼山重點植被、冰川遺跡、洱海水體、崇聖寺三塔、南詔德化碑及太和城遺址;石寶山石窟、寶相寺及丹霞地貌;雞足山寺觀廟宇、古廟遺址、天柱峰、點頭峰、原始森林及地貌;巍寶山古建築群、南詔遺址;茈碧湖水體、溫泉地熱資源,以及景區內的古樹名木和縣以上人民政府公布的文物保護單位等。第十一條各級保護區范圍,由景區所在市縣人民政府依據總體規劃結合當地實際界定,立碑刻文、標明界區。各種標記、界碑不得移動和毀壞。第十二條一級保護區內必須嚴格保護原有的自然風貌和人文景觀。除按規劃統一設置必要的保護和游覽設施外,不得建設其它設施。嚴禁挖沙取土、開山採石、新造墳墓和放牧。
二級保護區的開發建設,必須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和景觀影響評價。不得新建改變地貌、破壞景觀、污染環境的項目和設施。
三級保護區的開發建設,要與景區環境相協調。第十三條大理風景名勝區內的文物保護單位和國家級大理歷史文化名城、省級巍山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由所在市縣人民政府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和《雲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辦法》制定保護規劃和措施,進行保護、建設和管理。第十四條大理風景名勝區內的古建築、古石刻、古園林、古文化遺址、古墓葬、革命遺址、紀念物等文物古跡及其環境,應依法嚴格保護,落實防火、防震、防洪、防蛀、防盜、防爆、避雷等措施。定期維修,加強管理。
景區內具有文化歷史價值的民族村落、集鎮、古橋、驛道、關卡、城堡,應保持其風貌特色。寺觀廟宇和殿堂,要依法進行保護,依照國家的宗教政策,有選擇地修復。不修復的立碑標明。第十五條大理風景名勝區內的湖泊、河流、瀑布、潭澗、礦泉、溫泉、地熱資源等,不得圍、填、污染、改變泉口。水體必須保持國家地面水環境質量Ⅱ類標准。第十六條大理風景名勝區要加強植樹綠化、封山育林工作。嚴格保護花草樹木和自然植被。古樹名木要掛牌立標,建立檔案,加強撫育管理,嚴禁砍伐。
維護景區內野生動物的棲息環境。加強珍稀禽、獸、昆蟲的保護,嚴禁傷害和捕殺。
Ⅹ 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旅遊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保護和合理開發旅遊資源,規范旅遊市場秩序,維護旅遊者、旅遊經營者和旅遊從業人員的合法權益,促進旅遊業發展,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結合自治州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自治州內旅遊規劃、旅遊資源開發、旅遊經營、旅遊者的旅遊活動和旅遊監督管理等,適用本條例。第三條自治州的旅遊業堅持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行業自律的方針,實行旅遊資源保護與開發相結合的原則,促進旅遊業與經濟社會的持續協調發展。第四條自治州、縣(市)人民政府應當把旅遊業發展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加大資金投入,推進區域旅遊經濟合作,建立健全旅遊管理協調和聯合執法的工作機制。第五條自治州、縣(市)人民政府旅遊行政管理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旅遊業的管理、監督和服務工作。其主要職責是:
(一)宣傳和貫徹實施旅遊法律、法規、規章和本條例;
(二)組織編制實施旅遊發展規劃,擬定旅遊業行業標准;
(三)開展旅遊資源調查並建立檔案;
(四)組織旅遊從業人員培訓;
(五)提供旅遊信息咨詢服務;
(六)受理旅遊投訴;
(七)指導、監督旅遊行業協會的工作;
(八)行使本條例賦予的行政執法權。第六條自治州、縣(市)的發展和改革、財政、規劃、住房和城鄉建設、工商、交通運輸、衛生、文化、環保、公安等行政管理部門應當按照各自職責,做好相關的旅遊管理服務工作。第七條旅遊行業協會應當依照章程開展活動,協助旅遊行政管理部門制定行業標准,發揮指導和服務功能,嚴格行業失信懲戒,依法維護成員單位和旅遊者的合法權益。第八條自治州、縣(市)人民政府對促進旅遊業發展作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獎勵。第二章旅遊促進與發展第九條自治州、縣(市)人民政府在年度財政預算中設立旅遊發展專項資金,主要用於旅遊規劃編制、項目建設補助、宣傳促銷和表彰獎勵。第十條自治州旅遊規劃的編制,應當突出白族風情、蒼洱風光、南詔歷史、故都大理等自然景觀和民族文化特色,發展休閑度假、康體養身、會展觀光等特色旅遊,並與有關規劃相協調。
自治州旅遊行政管理部門編制的旅遊發展規劃,經省旅遊行政管理部門評審後,由自治州人民政府批准實施。縣(市)旅遊行政管理部門編制的旅遊發展規劃,經自治州旅遊行政管理部門評審後,由縣(市)人民政府批准實施。第十一條自治州人民政府制定優惠政策,鼓勵旅遊經營者投資開發特色旅遊項目、產品和旅遊新線路,開辟旅遊新航線,開展包機業務。第十二條自治州、縣(市)人民政府應當加強旅遊宣傳,採取旅遊推介會等各種形式推薦自治州的旅遊項目,並利用專業會展、博覽會、文藝演出、體育賽事等,開展旅遊促銷活動。第十三條新建、改建、擴建旅遊項目的,規劃、城鄉建設等相關部門審批時,應當徵求同級旅遊行政管理部門的意見。第十四條自治州人民政府應當對旅遊車(船)的數量實行總量控制。從事旅遊客運的,自治州交通行政管理部門審批時,應當徵求同級旅遊行政管理部門的意見。第十五條旅遊景區景點對持有有效證件的現役軍人、殘疾人、老年人及自治州內的全日制在校學生和榮譽州民免收門票費。第三章旅遊經營規范第十六條自治州實行《大理白族自治州旅遊從業人員服務證》(以下簡稱《旅遊服務證》)和《旅遊服務證》年度審驗制度。
旅遊行政管理部門應當定期舉辦旅遊從業人員培訓班,旅遊從業人員經考試合格後發給 《旅遊服務證》。未取得《旅遊服務證》和未經年度審驗或者審驗不合格的,不得在自治州內從事旅遊服務工作。第十七條導遊人員從事導游活動時須佩戴《導游證》和《旅遊服務證》,著當地少數民族服裝,舉止文明,用語規范,引導旅遊者文明旅遊。第十八條自治州、縣(市)旅遊行政管理部門應當組織本行政區域內的旅行社或者導游服務機構為旅遊團隊安排持有《旅遊服務證》的導遊人員。
在自治州旅遊景區景點觀光的旅遊團隊,應當由持有《旅遊服務證》的導遊人員進行講解。第十九條旅遊經營者或者旅遊從業人員在旅遊服務活動中不得有下列行為:
(一)糾纏、誘騙旅遊者購買商品和接受服務,向旅遊者索取額外費用;
(二)向旅遊者提供虛假旅遊信息和質價不符的服務,降低服務標准;
(三)強行滯留旅遊團隊或者無故終止服務,擅自增加或減少旅遊項目、變更約定接待合同;
(四)以低於成本價格銷售旅遊產品進行不正當競爭;
(五)使用未取得旅遊客運資質的車(船)或者有安全隱患的旅遊設備、設施;
(六)在景區景點內非指定區域擺攤設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