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勞動人事爭議仲裁條例

勞動人事爭議仲裁條例

發布時間: 2022-11-06 16:53:10

㈠ 勞動爭議仲裁條例有哪些

勞動爭議仲裁 條例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了公正及時解決 勞動爭議 ,保護當事人合法權益,促進 勞動關系 和諧穩定,制定本法。 第二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發生的下列勞動爭議,適用本法: (一)、因 確認勞動關系 發生的爭議; (二)、因訂立、履行、變更、解除和 終止勞動合同 發生的爭議; (三)、因除名、辭退和 辭職 、離職發生的爭議; (四)、因工作時間、休息休假、 社會保險 、福利、培訓以及勞動保護發生的爭議; (五)、因勞動報酬、 工傷 醫療費 、經濟補償或者 賠償金 等發生的爭議; (六)、法律、 法規 規定的其他勞動爭議。 第三條、解決勞動爭議,應當根據事實,遵循合法、公正、及時、著重調解的原則,依法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第四條、發生勞動爭議,勞動者可以與用人單位協商,也可以請工會或者第三方共同與用人單位協商,達成和解協議。 第五條、發生勞動爭議,當事人不願協商、協商不成或者達成和解協議後不履行的,可以向調解組織申請調解;不願調解、調解不成或者達成調解協議後不履行的,可以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對仲裁裁決不服的,除本法另有規定的外,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 訴訟 。 第六條、發生勞動爭議,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責任提供 證據 。與爭議事項有關的證據屬於用人單位掌握管理的,用人單位應當提供;用人單位不提供的,應當承擔不利後果。 第七條、發生勞動爭議的勞動者一方在十人以上,並有共同請求的,可以推舉代表參加調解、仲裁或者訴訟活動。 第八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勞動行政部門會同工會和企業方面代表建立協調勞動關系三方機制,共同研究解決勞動爭議的重大問題。 第九條、用人單位違反國家規定,拖欠或者未足額支付勞動報酬,或者拖欠工傷醫療費、經濟補償或者賠償金的,勞動者可以向勞動行政部門投訴,勞動行政部門應當依法處理。 第二章、調解 第十條、發生勞動爭議,當事人可以到下列調解組織申請調解: (一)、企業 勞動爭議調解 委員會; (二)、依法設立的基層 人民調解 組織; (三)、在鄉鎮、街道設立的具有勞動爭議調解職能的組織。 企業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由職工代表和企業代表組成。職工代表由工會成員擔任或者由全體職工推舉產生,企業代表由企業負責人指定。企業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主任由工會成員或者雙方推舉的人員擔任。 第十一條、勞動爭議調解組織的調解員應當由公道正派、聯系群眾、熱心調解工作,並具有一定 法律知識 、政策水平和文化水平的成年公民擔任。 第十二、條當事人申請勞動爭議調解可以書面申請,也可以口頭申請。口頭申請的,調解組織應當當場記錄申請人基本情況、申請調解的爭議事項、理由和時間。 第十三、條調解勞動爭議,應當充分聽取雙方當事人對事實和理由的陳述,耐心疏導,幫助其達成協議。 第十四、條經調解達成協議的,應當製作調解協議書。 調解協議書由雙方當事人簽名或者蓋章,經調解員簽名並加蓋調解組織印章後生效,對雙方當事人具有約束力,當事人應當履行。 自勞動爭議調解組織收到調解申請之日起十五日內未達成調解協議的,當事人可以依法申請仲裁。 第十五條、達成調解協議後,一方當事人在協議約定期限內不履行調解協議的,另一方當事人可以依法申請仲裁。 第十六條、因支付拖欠勞動報酬、工傷醫療費、經濟補償或者賠償金事項達成調解協議,用人單位在協議約定期限內不履行的,勞動者可以持調解協議書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請支付令。人民法院應當依法發出支付令。 第三章、仲裁 第一節、一般規定 第十七條、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按照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和適應實際需要的原則設立。省、自治區人民政府可以決定在市、縣設立;直轄市人民政府可以決定在區、縣設立。直轄市、設區的市也可以設立一個或者若干個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不按行政區劃層層設立。 第十八條、國務院勞動行政部門依照本法有關規定製定仲裁規則。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勞動行政部門對本行政區域的勞動爭議仲裁工作進行指導。 第十九條、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由勞動行政部門代表、工會代表和企業方面代表組成。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組成人員應當是單數。 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依法履行下列職責: (一)、聘任、解聘專職或者兼職仲裁員; (二)、受理勞動爭議案件; (三)、討論重大或者疑難的勞動爭議案件; (四)、對仲裁活動進行監督。 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下設辦事機構,負責辦理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的日常工作。 第二十條、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應當設仲裁員名冊。 仲裁員應當公道正派並符合下列條件之一: (一)、曾任審判員的; (二)、從事法律研究、教學工作並具有中級以上職稱的; (三)、具有法律知識、從事人力資源管理或者工會等專業工作滿五年的; (四)、 律師 執業滿三年的。 第二十一條、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負責 管轄 本區域內發生的勞動爭議。 勞動爭議由 勞動合同 履行地或者用人單位所在地的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管轄。雙方當事人分別向勞動 合同履行 地和用人單位所在地的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的,由勞動合同履行地的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管轄。 第二十二條、發生勞動爭議的勞動者和用人單位為勞動爭議仲裁案件的雙方當事人。 勞務派遣 單位或者用工單位與勞動者發生勞動爭議的,勞務派遣單位和用工單位為共同當事人。 第二十三條、與勞動爭議案件的處理結果有利害關系的第三人,可以申請參加仲裁活動或者由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通知其參加仲裁活動。 第二十四條、當事人可以委託 代理 人參加仲裁活動。委託他人參加仲裁活動,應當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提交有委託人簽名或者蓋章的委託書,委託書應當載明委託事項和許可權。 第二十五條、喪失或者部分喪失民事行為能力的勞動者,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為參加仲裁活動;無法定代理人的,由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為其指定代理人。勞動者死亡的,由其近親屬或者代理人參加仲裁活動。 第二十六條、勞動爭議仲裁公開進行,但當事人協議不公開進行或者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的除外。 第二節、申請和受理 第二十七條、勞動爭議申請仲裁的時效期間為一年。仲裁時效期間從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利被侵害之日起計算。 前款規定的仲裁時效,因當事人一方向對方當事人主張權利,或者向有關部門請求權利救濟,或者對方當事人同意履行義務而中斷。從中斷時起,仲裁時效期間重新計算。 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其他正當理由,當事人不能在本條第一款規定的仲裁時效期間申請仲裁的,仲裁時效中止。從中止時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仲裁時效期間繼續計算。 勞動關系存續期間因拖欠勞動報酬發生爭議的,勞動者申請仲裁不受本條第一款規定的仲裁時效期間的限制;但是,勞動關系終止的,應當自勞動關系終止之日起一年內提出。 第二十八、條申請人申請仲裁應當提交書面仲裁申請,並按照被申請人人數提交副本。 仲裁申請書 應當載明下列事項: (一)、勞動者的姓名、性別、年齡、職業、工作單位和住所,用人單位的名稱、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負責人的姓名、職務; (二)、仲裁請求和所根據的事實、理由; (三)、證據和證據來源、 證人 姓名和住所。 書寫仲裁申請確有困難的,可以口頭申請,由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記入筆錄,並告知對方當事人。 第二十九、條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收到仲裁申請之日起五日內,認為符合受理條件的,應當受理,並通知申請人;認為不符合受理條件的,應當書面通知申請人不予受理,並說明理由。對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不予受理或者逾期未作出決定的,申請人可以就該勞動爭議事項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第三十條、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受理仲裁申請後,應當在五日內將仲裁申請書副本送達被申請人。 被申請人收到仲裁申請書副本後,應當在十日內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提交答辯書。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收到答辯書後,應當在五日內將答辯書副本送達申請人。被申請人未提交答辯書的,不影響仲裁程序的進行。 第三節、開庭和裁決 第三十一、條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裁決勞動爭議案件實行仲裁庭制。仲裁庭由三名仲裁員組成,設首席仲裁員。簡單勞動爭議案件可以由一名仲裁員獨任仲裁。 第三十二、條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應當在受理仲裁申請之日起五日內將仲裁庭的組成情況書面通知當事人。 第三十三、條仲裁員有下列情形之一,應當迴避,當事人也有權以口頭或者書面方式提出迴避申請: (一)、是本案當事人或者當事人、代理人的近親屬的; (二)、與本案有利害關系的; (三)、與本案當事人、代理人有其他關系,可能影響公正裁決的; (四)、私自會見當事人、代理人,或者接受當事人、代理人的請客送禮的。 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對迴避申請應當及時作出決定,並以口頭或者書面方式通知當事人。 第三十四條、仲裁員有本法第三十三條第四項規定情形,或者有索賄 受賄 、徇私舞弊、枉法裁決行為的,應當依法承擔法律責任。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應當將其解聘。 第三十五條、仲裁庭應當在開庭五日前,將開庭日期、地點書面通知雙方當事人。當事人有正當理由的,可以在開庭三日前請求延期開庭。是否延期,由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決定。 第三十六條、申請人收到書面通知,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經仲裁庭同意中途退庭的,可以視為撤回仲裁申請。 被申請人收到書面通知,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經仲裁庭同意中途退庭的,可以缺席裁決。 第三十七條、仲裁庭對專門性問題認為需要鑒定的,可以交由當事人約定的鑒定機構鑒定;當事人沒有約定或者無法達成約定的,由仲裁庭指定的鑒定機構鑒定。 根據當事人的請求或者仲裁庭的要求,鑒定機構應當派鑒定人參加開庭。當事人經仲裁庭許可,可以向鑒定人提問。 第三十八條、當事人在仲裁過程中有權進行質證和辯論。質證和辯論終結時,首席仲裁員或者獨任仲裁員應當征詢當事人的最後意見。 第三十九條、當事人提供的證據經查證屬實的,仲裁庭應當將其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 勞動者無法提供由用人單位掌握管理的與仲裁請求有關的證據,仲裁庭可以要求用人單位在指定期限內提供。用人單位在指定期限內不提供的,應當承擔不利後果。 第四十條、仲裁庭應當將開庭情況記入筆錄。當事人和其他仲裁參加人認為對自己陳述的記錄有遺漏或者差錯的,有權申請補正。如果不予補正,應當記錄該申請。 筆錄由仲裁員、記錄人員、當事人和其他仲裁參加人簽名或者蓋章。 第四十一條、當事人申請勞動爭議仲裁後,可以自行和解。達成和解協議的,可以撤回仲裁申請。 第四十二條、仲裁庭在作出裁決前,應當先行調解。 調解達成協議的,仲裁庭應當製作調解書。 調解書應當寫明仲裁請求和當事人協議的結果。調解書由仲裁員簽名,加蓋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印章,送達雙方當事人。調解書經雙方當事人簽收後,發生法律效力。 調解不成或者調解書送達前,一方當事人反悔的,仲裁庭應當及時作出裁決。 第四十三條、仲裁庭裁決勞動爭議案件,應當自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受理仲裁申請之日起四十五日內結束。案情復雜需要延期的,經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主任批准,可以延期並書面通知當事人,但是延長期限不得超過十五日。逾期未作出仲裁裁決的,當事人可以就該勞動爭議事項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仲裁庭裁決勞動爭議案件時,其中一部分事實已經清楚,可以就該部分先行裁決。 第四十四、條仲裁庭對追索勞動報酬、工傷醫療費、經濟補償或者賠償金的案件,根據當事人的申請,可以裁決先予執行,移送人民法院執行。 仲裁庭裁決先予執行的,應當符合下列條件: (一)、當事人之間權利義務關系明確; (二)、不先予執行將嚴重影響申請人的生活。 勞動者申請先予執行的,可以不提供擔保。 第四十五條、裁決應當按照多數仲裁員的意見作出,少數仲裁員的不同意見應當記入筆錄。仲裁庭不能形成多數意見時,裁決應當按照首席仲裁員的意見作出。 第四十六條、裁決書應當載明仲裁請求、爭議事實、裁決理由、裁決結果和裁決日期。裁決書由仲裁員簽名,加蓋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印章。對裁決持不同意見的仲裁員,可以簽名,也可以不簽名。 第四十七條、下列勞動爭議,除本法另有規定的外,仲裁裁決為終局裁決,裁決書自作出之日起發生法律效力: (一)追索勞動報酬、工傷醫療費、經濟補償或者賠償金,不超過當地月 最低工資標准 十二個月金額的爭議; (二)因執行國家的勞動標准在工作時間、休息休假、社會保險等方面發生的爭議。 第四十八條、勞動者對本法第四十七條規定的仲裁裁決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決書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第四十九條、用人單位有證據證明本法第四十七條規定的仲裁裁決有下列情形之一,可以自收到仲裁裁決書之日起三十日內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所在地的中級人民法院申請撤銷裁決: (一)、適用法律、法規確有錯誤的; (二)、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無 管轄權 的; (三)、違反法定程序的; (四)、裁決所根據的證據是偽造的; (五)、對方當事人隱瞞了足以影響公正裁決的證據的; (六)、仲裁員在仲裁該案時有索賄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決行為的。 人民法院經組成合議庭審查核實裁決有前款規定情形之一的,應當裁定撤銷。 仲裁裁決被人民法院裁定撤銷的,當事人可以自收到裁定書之日起十五日內就該勞動爭議事項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第五十條、當事人對本法第四十七條規定以外的其他勞動爭議案件的仲裁裁決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決書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期滿不起訴的,裁決書發生法律效力。 第五十一條、當事人對發生法律效力的調解書、裁決書,應當依照規定的期限履行。一方當事人逾期不履行的,另一方當事人可以依照 民事訴訟法 的有關規定向人民法院申請執行。受理申請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執行。 第四章、附則 第五十二條、事業單位實行聘用制的工作人員與本單位發生勞動爭議的,依照本法執行;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國務院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第五十三條、勞動爭議仲裁不收費。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的經費由財政予以保障。 第五十四條、本法自2008年5月1日起施行。 以上就是 勞動爭議仲裁條例 的全部內容。隨著社會的發展,從以來,勞動爭議案件的數量呈逐年上升趨勢,已經成為人民法院審判工作的重點,勞動關系的和諧穩定關系整個公司的和諧發展,整個地區實體經濟的發展,甚至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勞動關系的重要性日益凸現。所以我們人事從業人員要重視勞動關系,積極學習 勞動法 相關條例。

㈡ 勞動人事爭議仲裁辦案規則(2017)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公正及時處理勞動人事爭議(以下簡稱爭議),規范仲裁辦案程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以下簡稱調解仲裁法)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以下簡稱公務員法)、《事業單位人事管理條例》、《中國人民解放軍文職人員條例》和有關法律、法規、國務院有關規定,制定本規則。第二條本規則適用下列爭議的仲裁:

(一)企業、個體經濟組織、民辦非企業單位等組織與勞動者之間,以及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與其建立勞動關系的勞動者之間,因確認勞動關系,訂立、履行、變更、解除和終止勞動合同,工作時間、休息休假、社會保險、福利、培訓以及勞動保護,勞動報酬、工傷醫療費、經濟補償或者賠償金等發生的爭議;

(二)實施公務員法的機關與聘任制公務員之間、參照公務員法管理的機關(單位)與聘任工作人員之間因履行聘任合同發生的爭議;

(三)事業單位與其建立人事關系的工作人員之間因終止人事關系以及履行聘用合同發生的爭議;

(四)社會團體與其建立人事關系的工作人員之間因終止人事關系以及履行聘用合同發生的爭議;

(五)軍隊文職人員用人單位與聘用制文職人員之間因履行聘用合同發生的爭議;

(六)法律、法規規定由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以下簡稱仲裁委員會)處理的其他爭議。第三條仲裁委員會處理爭議案件,應當遵循合法、公正的原則,先行調解,及時裁決。第四條仲裁委員會下設實體化的辦事機構,稱為勞動人事爭議仲裁院(以下簡稱仲裁院)。第五條勞動者一方在十人以上並有共同請求的爭議,或者因履行集體合同發生的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應當優先立案,優先審理。第二章一般規定第六條發生爭議的用人單位未辦理營業執照、被吊銷營業執照、營業執照到期繼續經營、被責令關閉、被撤銷以及用人單位解散、歇業,不能承擔相關責任的,應當將用人單位和其出資人、開辦單位或者主管部門作為共同當事人。第七條勞動者與個人承包經營者發生爭議,依法向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的,應當將發包的組織和個人承包經營者作為共同當事人。第八條勞動合同履行地為勞動者實際工作場所地,用人單位所在地為用人單位注冊、登記地或者主要辦事機構所在地。用人單位未經注冊、登記的,其出資人、開辦單位或者主管部門所在地為用人單位所在地。

雙方當事人分別向勞動合同履行地和用人單位所在地的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的,由勞動合同履行地的仲裁委員會管轄。有多個勞動合同履行地的,由最先受理的仲裁委員會管轄。勞動合同履行地不明確的,由用人單位所在地的仲裁委員會管轄。

案件受理後,勞動合同履行地或者用人單位所在地發生變化的,不改變爭議仲裁的管轄。第九條仲裁委員會發現已受理案件不屬於其管轄范圍的,應當移送至有管轄權的仲裁委員會,並書面通知當事人。

對上述移送案件,受移送的仲裁委員會應當依法受理。受移送的仲裁委員會認為移送的案件按照規定不屬於其管轄,或者仲裁委員會之間因管轄爭議協商不成的,應當報請共同的上一級仲裁委員會主管部門指定管轄。第十條當事人提出管轄異議的,應當在答辯期滿前書面提出。仲裁委員會應當審查當事人提出的管轄異議,異議成立的,將案件移送至有管轄權的仲裁委員會並書面通知當事人;異議不成立的,應當書面決定駁回。

當事人逾期提出的,不影響仲裁程序的進行。第十一條當事人申請迴避,應當在案件開庭審理前提出,並說明理由。迴避事由在案件開庭審理後知曉的,也可以在庭審辯論終結前提出。

當事人在庭審辯論終結後提出迴避申請的,不影響仲裁程序的進行。

仲裁委員會應當在迴避申請提出的三日內,以口頭或者書面形式作出決定。以口頭形式作出的,應當記入筆錄。第十二條仲裁員、記錄人員是否迴避,由仲裁委員會主任或者其委託的仲裁院負責人決定。仲裁委員會主任擔任案件仲裁員是否迴避,由仲裁委員會決定。

在迴避決定作出前,被申請迴避的人員應當暫停參與該案處理,但因案件需要採取緊急措施的除外。第十三條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與爭議事項有關的證據屬於用人單位掌握管理的,用人單位應當提供;用人單位不提供的,應當承擔不利後果。

㈢ 2019年新浙江省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仲裁條例解讀

《浙江省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仲裁條例》(下稱《條例》)於12月4日經浙江省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表決通過,將於1月1日起施行。《條例》的出台,標志著該省在人社法治建設中邁出了重要的一步,為健全完善具有浙江地方特色的人社法規體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條例》理順了勞動爭議仲裁和人事爭議仲裁工作體制,明確了人事爭議的受案范圍,調整完善了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仲裁程序,增強了操作性,對仲裁代理、證據規則、虛假仲裁等作了新規定,同時,將該省多年來在勞動人事爭議處理機制上的創新上升為法律規定。

《條例》分總則、調解、仲裁、特別規定、法律責任和附則,共六章48條。主要特色有:

一是統一勞動爭議和人事爭議處理程序,進一步明確人事爭議受案范圍。明確將休息休假、社會保險、工資福利、勞動保護、培訓、經濟補償或者賠償等列入人事爭議受案范圍。

二是健全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仲裁管理工作體制。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仲裁工作的組織領導,建立健全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仲裁工作協調、考核和監督機制,仲裁工作專項經費由財政予以保障,並對縣級以上人力社保部門、教育及相關行政部門和總工會等組織在其中的職責分工作了進一步明確。

三是完善勞動人事爭議調解制度。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推進勞動人事爭議調解組織建設,建立健全調解工作制度,形成多渠道的勞動人事爭議調解體系,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支持調解組織開展工作,提供必要的辦案(辦公)場所和設施,保障工作經費,明確調解員實行聘任制,調解員調解案件給予補助,規范調解程序,建立調解協議效力確認制度。

四是完善勞動人事爭議仲裁程序。規定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及其辦事機構、仲裁派出庭的設置和職責,完善案件管轄制度,明確省、市、縣(市、區)勞動人事爭議管轄范圍的確定機制,建立協商管轄和指定管轄制度,對仲裁員辦案補助作了明確。

五是優化仲裁處理程序。確立仲裁申請登記立案和一次性告知制度,設立30日內結案的簡易程序和集體爭議案件審理的特別程序;建立訴前財產保全與人民法院的銜接機制;完善證據舉證、質證和調查取證等制度;對仲裁公告送達作出了一般案件公告三十日、集體案件公告十日即視為送達的特別規定。

六是建立仲裁監督糾錯機制。針對實踐中反映較突出的虛假仲裁問題,完善國家法律對仲裁委員會監督職責的規定,明確對生效的仲裁裁決書、調解書,發現存在串通、偽造證據或者虛構勞動人事關系等行為,致使裁決、調解錯誤的,仲裁委員會有權撤銷。

七是完善仲裁案件終局裁決制度。結合浙江實際,明確將社會保險費補繳、工傷保險待遇賠付等作為仲裁終局裁決的情形。八是加強違法責任追究。明確規定了調解員、仲裁員和當事人及其他仲裁參與人參加調解仲裁活動發生違規違法行為的法律責任。

《條例》的出台,為完善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仲裁製度,提升爭議處理效能,為構建和諧勞動人事關系、促進經濟社會健康發展提供了法制保障。

㈣ 勞動人事爭議仲裁辦案規則

《勞動人事爭議仲裁辦案規則》是為公正及時處理勞動人事爭議(以下簡稱爭議),規范仲裁辦案程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以下簡稱調解仲裁法)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以下簡稱公務員法)、《事業單位人事管理條例》、《中國人民解放軍文職人員條例》和有關法律、法規、國務院有關規定製定。經2017年4月24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第123次部務會審議通過,由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於2017年5月8日發布,自2017年7月1日起施行。

勞動人事爭議仲裁辦案規則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公正及時處理勞動人事爭議(以下簡稱爭議),規范仲裁辦案程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以下簡稱調解仲裁法)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以下簡稱公務員法)、《事業單位人事管理條例》、《中國人民解放軍文職人員條例》和有關法律、法規、國務院有關規定,制定本規則。

㈤ 浙江省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仲裁條例(2020修正)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公正及時解決勞動人事爭議,保護當事人合法權益,促進勞動人事關系和諧穩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事業單位人事管理條例》等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省行政區域內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發生的下列勞動人事爭議的調解仲裁,適用本條例:

(一)企業、個體經濟組織、民辦非企業單位等組織與勞動者之間,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與其建立勞動關系的勞動者之間,發生《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第二條規定的勞動爭議;

(二)事業單位、社會團體與其聘用的工作人員之間,因訂立、履行、變更、解除和終止聘用合同,以及因執行國家、省和本單位依法規定的休息休假、社會保險、工資福利、勞動保護、培訓、經濟補償或者賠償等發生的人事爭議。第三條解決勞動人事爭議案件應當遵循著重調解的原則,依法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形成人民調解、行政調解、仲裁調解、司法調解聯動的工作機制。第四條發生勞動人事爭議,勞動者可以與用人單位協商,也可以請工會或者第三方共同與用人單位協商,達成和解協議。

當事人不願協商、協商不成或者達成和解協議後不履行的,可以向調解組織申請調解;不願調解、調解不成或者達成調解協議後不履行的,可以向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對仲裁裁決不服的,除法律另有規定外,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仲裁工作的領導,建立健全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仲裁工作協調和考核機制。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資源社會保障主管部門指導本行政區域內的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仲裁工作,並會同工會和企業方面代表建立協調勞動關系三方機制,共同研究解決勞動爭議的重大問題。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衛生健康、科技、文化旅遊等部門協助指導勞動人事爭議調解工作。第二章調解第六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建立和完善勞動人事爭議的預防和調解體系,推進勞動人事爭議調解組織建設,健全預防和調解工作制度,發揮各類基層調解組織在預防和調解勞動人事爭議中的作用。第七條發生勞動人事爭議,當事人可以到下列調解組織申請調解:

(一)用人單位勞動人事爭議調解組織;

(二)人民調解組織;

(三)鄉鎮(街道)勞動人事爭議調解組織;

(四)區域性、行業性勞動人事爭議調解組織;

(五)其他依法設立的具有勞動人事爭議調解職能的組織。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支持鄉鎮(街道)勞動人事爭議調解組織依法履行職責,保障必要的條件和經費。第八條勞動人事爭議調解組織應當依法履行下列職責:

(一)調解勞動人事爭議;

(二)督促和解協議、調解協議的履行;

(三)宣傳勞動人事法律、法規、規章和政策;

(四)協助用人單位建立勞動人事爭議預防預警機制。第九條勞動人事爭議調解組織的調解員應當由公道正派、聯系群眾、熱心調解工作,並具有一定法律知識、政策水平和文化水平的成年公民擔任。除用人單位勞動人事爭議調解組織以外的調解組織的調解員名冊應當向社會公布。

實行聘任制的調解員,應當明確其聘任期限、工作職責等內容,並給予適當的補助。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主管部門、司法行政部門和總工會應當定期對調解員開展業務培訓。第十條勞動人事爭議調解,可以由當事人向勞動人事爭議調解組織申請調解,也可以由勞動人事爭議調解組織在徵得雙方當事人同意後主動調解。當事人一方明確拒絕調解的,勞動人事爭議調解組織不得調解,並應當通知另一方當事人。

勞動人事爭議調解組織收到調解申請後,應當予以登記,及時組織調解,並自收到調解申請之日起十五日內結束調解,但雙方當事人同意延期的除外。第十一條經勞動人事爭議調解組織調解達成的調解協議對當事人具有約束力,當事人應當履行。一方當事人不履行調解協議的,另一方當事人可以依法申請仲裁。

調解協議生效後,當事人可以共同向調解組織所在地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審查確認。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經審查,認為符合法律規定的,對調解協議予以確認並出具仲裁調解書;認為不符合法律規定的,出具不予確認決定書。當事人也可以按照有關規定申請人民法院對調解協議進行司法確認。

㈥ 勞動人事爭議仲裁辦案規則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公正及時處理勞動、人事爭議(以下簡稱爭議),規范仲裁辦案程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以下簡稱調解仲裁法)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以下簡稱公務員法)、《中國人民解放軍文職人員條例》和有關法律法規、國務院有關規定,制定本規則。第二條本規則適用下列爭議的仲裁:

(一)企業、個體經濟組織、民辦非企業單位等組織與勞動者之間,以及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與其建立勞動關系的勞動者之間,因確認勞動關系,訂立、履行、變更、解除和終止勞動合同,工作時間、休息休假、社會保險、福利、培訓以及勞動保護,勞動報酬、工傷醫療費、經濟補償或者賠償金等發生的爭議;

(二)實施公務員法的機關與聘任制公務員之間、參照公務員法管理的機關(單位)與聘任工作人員之間因履行聘任合同發生的爭議;

(三)事業單位與工作人員之間因除名、辭退、離職等解除人事關系以及履行聘用合同發生的爭議;

(四)社會團體與工作人員之間因除名、辭退、辭職、離職等解除人事關系以及履行聘用合同發生的爭議;

(五)軍隊文職人員聘用單位與文職人員之間因履行聘用合同發生的爭議;

(六)法律、法規規定由仲裁委員會處理的其他爭議。第三條仲裁委員會處理爭議案件,應當遵循合法、公正的原則,先行調解,及時裁決。第四條勞動者一方在十人以上的爭議,或者因履行集體合同發生的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可優先立案,優先審理。

仲裁委員會處理因履行集體合同發生的勞動爭議,應當按照三方原則組成仲裁庭處理。第二章一般規定第五條因履行集體合同發生的勞動爭議,經協商解決不成的,工會可以依法申請仲裁;尚未建立工會的,由上級工會指導勞動者推舉產生的代表依法申請仲裁。第六條發生爭議的勞動者一方在十人以上,並有共同請求的,勞動者可以推舉三至五名代表人參加仲裁活動。第七條代表人參加仲裁的行為對其所代表的當事人發生效力,但代表人變更、放棄仲裁請求或者承認對方當事人的仲裁請求,進行和解,必須經被代表的當事人同意。第八條發生爭議的用人單位被吊銷營業執照、責令關閉、撤銷以及用人單位決定提前解散、歇業,不能承擔相關責任的,依法將其出資人、開辦單位或主管部門作為共同當事人。第九條勞動者與個人承包經營者發生爭議,依法向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的,應當將發包的組織和個人承包經營者作為當事人。第十條在爭議申請仲裁的時效期間內,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仲裁時效中斷;從中斷時起,仲裁時效期間重新計算:

(一)一方當事人通過協商、申請調解等方式向對方當事人主張權利的;

(二)一方當事人通過向有關部門投訴,向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向人民法院起訴或者申請支付令等方式請求權利救濟的;

(三)對方當事人同意履行義務的。第十一條因不可抗力,或者有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勞動者的法定代理人未確定等其他正當理由,當事人不能在規定的仲裁時效期間申請仲裁的,仲裁時效中止。從中止時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仲裁時效期間繼續計算。第十二條勞動合同履行地為勞動者實際工作場所地,用人單位所在地為用人單位注冊、登記地。用人單位未經注冊、登記的,其出資人、開辦單位或主管部門所在地為用人單位所在地。

案件受理後,勞動合同履行地和用人單位所在地發生變化的,不改變爭議仲裁的管轄。

多個仲裁委員會都有管轄權的,由先受理的仲裁委員會管轄。第十三條仲裁委員會發現已受理案件不屬於其管轄范圍的,應當移送至有管轄權的仲裁委員會,並書面通知當事人。

對上述移送案件,受移送的仲裁委員會應依法受理。受移送的仲裁委員會認為受移送的案件依照規定不屬於本仲裁委員會管轄,或仲裁委員會之間因管轄爭議協商不成的,應當報請共同的上一級仲裁委員會主管部門指定管轄。第十四條當事人提出管轄異議的,應當在答辯期滿前書面提出。當事人逾期提出的,不影響仲裁程序的進行,當事人因此對仲裁裁決不服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訴或者申請撤銷。第十五條當事人提出迴避申請,應當說明理由,在案件開始審理時提出;迴避事由在案件開始審理後知道的,也可以在庭審辯論終結前提出;當事人在庭審辯論終結後提出的,不影響仲裁程序的進行,當事人因此對仲裁裁決不服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訴或者申請撤銷。

被申請迴避的人員在仲裁委員會作出是否迴避的決定前,應當暫停參與本案的處理,但因案件需要採取緊急措施的除外。

㈦ 山東省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仲裁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公正及時解決勞動人事爭議,保護當事人合法權益,促進勞動人事關系和諧穩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事業單位人事管理條例》等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省行政區域內用人單位和勞動者發生的下列勞動人事爭議的調解仲裁,適用本條例:

(一)企業、個體經濟組織、民辦非企業單位等組織和勞動者之間,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與其建立勞動關系的勞動者之間,因確認勞動關系,訂立、履行、變更、解除和終止勞動合同,工作時間、休息休假、社會保險、福利、培訓以及勞動保護,勞動報酬、工傷醫療費、經濟補償或者賠償金等發生的勞動爭議;

(二)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與其建立人事關系的工作人員之間因終止人事關系以及履行聘用合同發生的人事爭議。第三條解決勞動人事爭議,應當遵循合法、公正的原則,著重調解,及時裁決,依法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第四條發生勞動人事爭議,雙方當事人可以協商,勞動者也可以請工會或者第三方參與協商,達成和解協議。

雙方當事人不願協商、協商不成或者達成和解協議後不履行的,可以向調解組織申請調解;不願調解、調解不成或者達成調解協議後不履行的,可以向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對仲裁裁決不服的,除法律另有規定的外,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仲裁工作的領導,推動勞動人事爭議仲裁調解與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銜接聯動,建立健全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仲裁工作協調、考核和經費保障機制。第六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指導本行政區域的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仲裁工作;教育、衛生和計劃生育、科學技術、文化等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做好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仲裁的相關工作。第七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會同工會、企業方面代表建立協調勞動關系三方機制,共同研究預防和解決勞動爭議的重大問題。第二章調解第八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勞動人事爭議化解機制,推進勞動人事爭議調解組織建設,發揮調解組織在化解勞動人事爭議中的作用。第九條發生勞動人事爭議,當事人可以到下列調解組織申請調解:

(一)用人單位勞動人事爭議調解組織;

(二)行業性、區域性勞動人事爭議調解組織;

(三)在鄉鎮、街道設立的具有勞動人事爭議調解職能的組織;

(四)依法設立的人民調解組織;

(五)其他具有勞動人事爭議調解職能的組織。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對前款第三項調解組織履行職責予以支持。第十條勞動人事爭議調解組織在調解勞動人事爭議中履行下列職責:

(一)調解勞動人事爭議;

(二)引導當事人履行和解協議、調解協議;

(三)宣傳勞動人事法律、法規、規章和政策;

(四)協助用人單位建立勞動人事爭議預防預警機制;

(五)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其他職責。

勞動人事爭議調解組織應當接受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的業務指導。第十一條勞動人事爭議調解組織負責聘任、解聘調解員,建立調解員名冊,並對聘任的調解員給予適當工作補助。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和工會應當定期對調解員進行勞動人事爭議調解業務培訓。第十二條發生勞動人事爭議,當事人可以口頭或者書面向勞動人事爭議調解組織提出調解申請,勞動人事爭議調解組織也可以在徵得雙方當事人同意後主動進行調解。

勞動人事爭議調解組織自收到調解申請或者主動進行調解之日起十五日內結束調解,但是雙方當事人同意延期的除外。第十三條經調解達成協議的,應當製作調解協議書。調解協議書應當載明當事人基本情況、調解請求事項、調解結果、協議履行期限和履行方式等內容。

調解協議書由雙方當事人簽名或者蓋章,經調解員簽名並加蓋調解組織印章後生效,對雙方當事人具有約束力,當事人應當履行。第十四條雙方當事人可以自調解協議書生效之日起十五日內,共同向有管轄權的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提出仲裁審查申請。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經審查認為調解協議書形式和內容合法有效的,應當依法出具仲裁調解書。

㈧ 廣西壯族自治區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仲裁條例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公正、及時處理勞動人事爭議,規范爭議處理程序,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促進勞動人事關系和諧穩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事業單位人事管理條例》《中國人民解放軍文職人員條例》等法律、法規,結合本自治區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本自治區行政區域內勞動人事爭議的預防、調解和仲裁。
對勞動人事爭議范圍的界定依照國家勞動人事爭議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執行。第三條處理勞動人事爭議應當遵循合法、公正、及時、著重調解的原則,堅持預防為主、基層為主、調解為主,依法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第四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勞動人事爭議預防、調解和仲裁等工作的領導,建立勞動人事爭議預警機制和處理協調、考核機制,加強專業性勞動人事爭議調解與人民調解、行政調解、仲裁調解、司法調解的銜接聯動。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負責指導本行政區域內的勞動人事爭議處理工作,組織協調處理跨地區、有影響的重大勞動人事爭議,負責仲裁員的管理、培訓等工作。
公安、司法行政、財政、住房城鄉建設、交通運輸、水利、稅務、市場監管、地方總工會、用人單位代表組織、社會保險經辦機構、金融機構等有關單位應當按照各自職責做好勞動人事爭議處理相關工作。第六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應當會同工會、用人單位代表組織健全協調勞動人事關系三方機制,建立勞動人事爭議處理平台,研究解決勞動人事爭議重大問題,預防和化解勞動人事爭議。第七條發生勞動人事爭議,當事人雙方可以協商解決;當事人不願協商、協商不成或者達成和解協議後不履行的,可以向調解組織申請調解;不願調解、調解不成或者達成調解協議後不履行的,可以向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以下簡稱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對仲裁裁決不服的,除法律另有規定外,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第八條發生勞動人事爭議,勞動者可以與用人單位協商,也可以請工會或者第三方共同與用人單位協商。對勞動者一方在十人以上並有共同請求的集體勞動人事爭議或者履行集體合同發生的勞動人事爭議,經勞動者申請,工會應當及時指導和協助其與用人單位進行協商,並可以根據勞動者的委託派員參加調解活動,提供法律服務。第九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和司法行政部門、地方總工會等單位共同推進勞動人事爭議法律援助工作。
勞動人事爭議案件多發的地區,司法行政部門、地方總工會可以在勞動人事爭議調解組織、仲裁委員會派駐法律服務工作人員。第十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以及有關單位應當加快勞動人事爭議預防、調解和仲裁信息化建設,提升勞動人事爭議處理信息化水平。
處理勞動人事爭議的有關單位可以通過互聯網為當事人提供調解仲裁申請、案件信息查詢、文書送達、網上調解和遠程庭審等便利服務。第十一條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仲裁工作經費依法由同級財政予以保障。勞動人事爭議調解員參與調解工作、勞動人事爭議辦案人員進行仲裁活動的,按照有關規定給予辦案補助。
處理勞動人事爭議可以依法採用政府購買服務方式。政府購買服務包括委託社會力量參與勞動人事爭議預防和調解、政策研究、咨詢、培訓以及宣傳等服務。第十二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根據需要建立勞動人事爭議處理專家庫。處理勞動人事爭議的有關單位可以邀請專家庫的專家參與勞動人事爭議處理,聽取專家咨詢意見或者建議。第十三條發生重大傳染病疫情等突發事件,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應當會同有關單位制定突發事件引發的勞動人事爭議應對方案,加強勞動人事爭議矛盾和風險預警,及時指導用人單位與勞動者進行協商;勞動人事爭議調解組織應當創新調解方式方法,加大調解力度,實現用人單位與勞動者互利共贏;仲裁委員會應當完善簡易處理流程,依法優先、快速處理。第二章預 防第十四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健全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領導協調機制,開展和諧勞動關系創建活動,形成全社會協同參與的工作合力,預防發生勞動人事爭議的矛盾和風險。

㈨ 2019年浙江省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仲裁條例全文

浙江省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仲裁條例

(2015年12月4日浙江省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通過)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了公正及時解決勞動人事爭議,保護當事人合法權益,促進勞動人事關系和諧穩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事業單位人事管理條例》和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本省行政區域內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發生的下列勞動人事爭議的調解仲裁,適用本條例:

(一)企業、個體經濟組織、民辦非企業單位等組織與勞動者之間,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與其建立勞動關系的勞動者之間,發生《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第二條規定的勞動爭議;

(二)事業單位、社會團體與其聘用的工作人員之間,因訂立、履行、變更、解除和終止聘用合同,以及因執行國家、省和本單位依法規定的休息休假、社會保險、工資福利、勞動保護、培訓、經濟補償或者賠償等發生的人事爭議。

第三條解決勞動人事爭議案件應當遵循著重調解的原則,依法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形成人民調解、行政調解、仲裁調解、司法調解聯動的工作機制。

第四條發生勞動人事爭議,勞動者可以與用人單位協商,也可以請工會或者第三方共同與用人單位協商,達成和解協議。

當事人不願協商、協商不成或者達成和解協議後不履行的,可以向調解組織申請調解;不願調解、調解不成或者達成調解協議後不履行的,可以向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對仲裁裁決不服的,除法律另有規定外,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仲裁工作的領導,建立健全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仲裁工作協調和考核機制。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指導本行政區域內的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仲裁工作,並會同工會和企業方面代表建立協調勞動關系三方機制,共同研究解決勞動爭議的重大問題。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衛生計生、科技、文化等行政部門協助指導勞動人事爭議調解工作。

第二章調解

第六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建立和完善勞動人事爭議的預防和調解體系,推進勞動人事爭議調解組織建設,健全預防和調解工作制度,發揮各類基層調解組織在預防和調解勞動人事爭議中的作用。

第七條發生勞動人事爭議,當事人可以到下列調解組織申請調解:

(一)用人單位勞動人事爭議調解組織;

(二)人民調解組織;

(三)鄉鎮(街道)勞動人事爭議調解組織;

(四)區域性、行業性勞動人事爭議調解組織;

(五)其他依法設立的具有勞動人事爭議調解職能的組織。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支持鄉鎮(街道)勞動人事爭議調解組織依法履行職責,保障必要的條件和經費。

第八條勞動人事爭議調解組織應當依法履行下列職責:

(一)調解勞動人事爭議;

(二)督促和解協議、調解協議的履行;

(三)宣傳勞動人事法律、法規、規章和政策;

(四)協助用人單位建立勞動人事爭議預防預警機制。

第九條勞動人事爭議調解組織的調解員應當由公道正派、聯系群眾、熱心調解工作,並具有一定法律知識、政策水平和文化水平的成年公民擔任。除用人單位勞動人事爭議調解組織以外的調解組織的調解員名冊應當向社會公布。

實行聘任制的調解員,應當明確其聘任期限、工作職責等內容,並給予適當的補助。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司法行政部門和總工會應當定期對調解員開展業務培訓。

第十條勞動人事爭議調解,可以由當事人向勞動人事爭議調解組織申請調解,也可以由勞動人事爭議調解組織在徵得雙方當事人同意後主動調解。當事人一方明確拒絕調解的,勞動人事爭議調解組織不得調解,並應當通知另一方當事人。

勞動人事爭議調解組織收到調解申請後,應當予以登記,及時組織調解,並自收到調解申請之日起十五日內結束調解,但雙方當事人同意延期的除外。

第十一條經勞動人事爭議調解組織調解達成的調解協議對當事人具有約束力,當事人應當履行。一方當事人不履行調解協議的,另一方當事人可以依法申請仲裁。

調解協議生效後,當事人可以共同向調解組織所在地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審查確認。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經審查,認為符合法律規定的,對調解協議予以確認並出具仲裁調解書;認為不符合法律規定的,出具不予確認決定書。當事人也可以按照有關規定申請人民法院對調解協議進行司法確認。

第三章仲裁

第十二條省、設區的市、縣(市、區)設立的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公務員主管部門、總工會、企業聯合會和工商業聯合會等代表,以及教育、衛生計生、科技、文化等行業主管部門代表組成。

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設主任一名,副主任和委員若干名,總人數應當是單數;主任由同級人民政府分管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工作的負責人或者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主要負責人擔任。

第十三條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依法履行下列職責:

(一)聘任、解聘仲裁員;

(二)受理勞動人事爭議案件;

(三)討論重大或者疑難的勞動人事爭議案件;

(四)研究決定仲裁工作重大事項;

(五)對仲裁活動進行監督;

(六)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職責。

第十四條勞動人事爭議仲裁院為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下設的辦事機構,具體承擔仲裁員的管理培訓、組織仲裁庭和案件檔案管理等日常工作,並及時向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提交依法應當由其研究決定的事項。

勞動人事爭議仲裁院應當配備專職仲裁員和辦案輔助工作人員,配置必要的案件審理場所和設施設備。

第十五條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審理勞動人事爭議案件實行仲裁庭制。仲裁庭由三名仲裁員組成,設首席仲裁員。簡單勞動爭議案件可以由一名仲裁員獨任仲裁。

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根據工作需要,可以派出仲裁庭到勞動人事爭議案件較多的鄉鎮(街道)、開發區或者工會、商會開庭。

第十六條仲裁員應當符合國家規定的條件,由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聘任。仲裁員名冊應當向社會公布。

仲裁員分為專職仲裁員和兼職仲裁員。專職仲裁員和兼職仲裁員在仲裁活動中享有同等權利、承擔同等義務。兼職仲裁員進行仲裁活動,所在單位應當予以支持。

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成員單位應當選派符合法定條件的人員作為兼職仲裁員。

仲裁員辦理仲裁案件應當給予辦案補助,具體辦法由同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會同財政部門制定。

第十七條縣(市、區)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負責管轄本區域內發生的勞動人事爭議。

省、設區的市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的管轄范圍,由省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商設區的市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制定並向社會公布。

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之間因管轄權發生爭議的,由雙方協商解決。協商不成時,發生管轄權爭議的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同屬一個設區的市的,由設區的市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協調確定管轄;不同屬一個設區的市的,由省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協調確定管轄。

第十八條發生勞動人事爭議的勞動者和用人單位為勞動人事爭議仲裁案件的當事人。

個體工商戶以營業執照上登記的經營者為當事人。有字型大小的,以營業執照上登記的字型大小為當事人,同時在仲裁文書上註明該字型大小經營者的基本信息。營業執照上登記的經營者與實際經營者不一致的,以登記的經營者和實際經營者為共同當事人。

用人單位合並、分立的,以承受其權利義務的單位為當事人。

第十九條當事人、法定代理人可以委託下列人員范圍內的一至二人作為仲裁代理人:

(一)律師;

(二)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

(三)當事人的近親屬或者工作人員;

(四)當事人所在社區、單位以及有關社會團體推薦的公民。仲裁代理人應當按照規定向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提交資格、身份等相關證明材料。

前款第三項、第四項的仲裁代理人不得在仲裁代理活動中收取代理服務費;收取代理服務費的,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應當終止其代理資格。

第二十條當事人申請勞動人事爭議仲裁的,應當符合法定條件。仲裁申請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不予受理:

(一)當事人主體不適格的;

(二)不屬於本條例規定的案件受理范圍的;

(三)不屬於本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管轄范圍的;

(四)申請人的仲裁申請材料經通知補正後,仍不齊備的;

(五)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一條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應當自收到當事人提交的仲裁申請後五日內作出決定。對符合法定條件的,應當登記立案;需要補充相關材料的,應當一次性書面告知需要補正的內容;決定不予受理的,應當書面通知申請人,並說明理由。

對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不予受理或者逾期未作出決定的,申請人可以就該勞動人事爭議事項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第二十二條仲裁庭審理勞動人事爭議案件時,經當事人同意,可以邀請有關調解組織、調解員進行調解。調解達成一致的,仲裁庭應當製作調解書;調解不成的,應當及時作出裁決。

第二十三條勞動人事爭議的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與爭議事項有關的證據屬於用人單位掌握管理的,用人單位應當提供;用人單位不提供的,應當承擔不利後果。

根據法律、法規的規定仍無法確認舉證責任承擔時,仲裁庭可以根據公平、誠信原則,綜合當事人舉證能力等因素確定舉證責任的承擔。

㈩ 勞動人事爭議仲裁辦案規則

勞動人事爭議仲裁辦案規則如下:
1、勞動者一方在十人以上的爭議,或者因履行集體合同發生的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可優先立案,優先審理;
2、仲裁委員會處理因履行集體合同發生的勞動爭議,應當按照三方原則組成仲裁庭處理;
3、因履行集體合同發生的勞動爭議,經協商解決不成的,工會可以依法申請仲裁;
4、發生爭議的勞動者一方在十人以上,並有共同請求的,勞動者可以推舉三至五名代表人參加仲裁活動。
仲裁需要什麼資料
1、仲裁申請書;
2、合同正本或副本;
3、仲裁協議;
4、身份證明;
5、授權委託書;
6、證據材料;
7、申請財產保全或證據保全;
8、需要提交的其它材料。
法律依據:《勞動人事爭議仲裁辦案規則》第五條
勞動者一方在十人以上並有共同請求的爭議,或者因履行集體合同發生的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應當優先立案,優先審理。
第六條
發生爭議的用人單位未辦理營業執照、被吊銷營業執照、營業執照到期繼續經營、被責令關閉、被撤銷以及用人單位解散、歇業,不能承擔相關責任的,應當將用人單位和其出資人、開辦單位或者主管部門作為共同當事人。

熱點內容
幼兒園孩子事故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6 16:27:53 瀏覽:590
公司法律制度歸納 發布:2025-01-16 16:22:06 瀏覽:767
法院文書質檢 發布:2025-01-16 16:15:58 瀏覽:563
婚姻法同姓 發布:2025-01-16 16:00:55 瀏覽:955
結婚離婚適用於合同法 發布:2025-01-16 15:58:42 瀏覽:694
廢止婚姻法是什麼意思 發布:2025-01-16 15:58:39 瀏覽:203
新婚姻法的原文 發布:2025-01-16 15:58:34 瀏覽:412
銀行告知書有沒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16 15:38:42 瀏覽:101
旅遊行政法規是由什麼制定的 發布:2025-01-16 14:44:49 瀏覽:306
教師職業道德的定義 發布:2025-01-16 14:40:37 瀏覽: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