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復議法實施條例釋義
⑴ 如何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實施條例第四十八條第一款
第四十八復條
有下列情形制之一的,行政復議機關應當決定駁回行政復議申請:
(一)申請人認為行政機關不履行法定職責申請行政復議,行政復議機關受理後發現該行政機關沒有相應法定職責或者在受理前已經履行法定職責的;
(二)受理行政復議申請後,發現該行政復議申請不符合行政復議法和本條例規定的受理條件的。
上級行政機關認為行政復議機關駁回行政復議申請的理由不成立的,應當責令其恢復審理。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實施條例》是2007年5月23日國務院第177次常務會議通過的一個條例,自2007年8月1日起施行。
為了進一步發揮行政復議制度在解決行政爭議、建設法治政府、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作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制定本條例。
⑵ 行政復議法的行政復議法實施條例 全文
第一條 為了進一步發揮行政復議制度在解決行政爭議、建設法治政府、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作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以下簡稱行政復議法),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各級行政復議機關應當認真履行行政復議職責,領導並支持本機關負責法制工作的機構(以下簡稱行政復議機構)依法辦理行政復議事項,並依照有關規定配備、充實、調劑專職行政復議人員,保證行政復議機構的辦案能力與工作任務相適應。
第三條 行政復議機構除應當依照行政復議法第三條的規定履行職責外,還應當履行下列職責:
(一)依照行政復議法第十八條的規定轉送有關行政復議申請;
(二)辦理行政復議法第二十九條規定的行政賠償等事項;
(三)按照職責許可權,督促行政復議申請的受理和行政復議決定的履行;
(四)辦理行政復議、行政應訴案件統計和重大行政復議決定備案事項;
(五)辦理或者組織辦理未經行政復議直接提起行政訴訟的行政應訴事項;
(六)研究行政復議工作中發現的問題,及時向有關機關提出改進建議,重大問題及時向行政復議機關報告。
第四條 專職行政復議人員應當具備與履行行政復議職責相適應的品行、專業知識和業務能力,並取得相應資格。具體辦法由國務院法制機構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規定。 第一節 申請人
第五條 依照行政復議法和本條例的規定申請行政復議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為申請人。
第六條 合夥企業申請行政復議的,應當以核准登記的企業為申請人,由執行合夥事務的合夥人代表該企業參加行政復議;其他合夥組織申請行政復議的,由合夥人共同申請行政復議。
前款規定以外的不具備法人資格的其他組織申請行政復議的,由該組織的主要負責人代表該組織參加行政復議;沒有主要負責人的,由共同推選的其他成員代表該組織參加行政復議。
第七條 股份制企業的股東大會、股東代表大會、董事會認為行政機關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企業合法權益的,可以以企業的名義申請行政復議。
第八條 同一行政復議案件申請人超過5人的,推選1至5名代表參加行政復議。
第九條 行政復議期間,行政復議機構認為申請人以外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與被審查的具體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的,可以通知其作為第三人參加行政復議。
行政復議期間,申請人以外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與被審查的具體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的,可以向行政復議機構申請作為第三人參加行政復議。
第三人不參加行政復議,不影響行政復議案件的審理。
第十條 申請人、第三人可以委託1至2名代理人參加行政復議。申請人、第三人委託代理人的,應當向行政復議機構提交授權委託書。授權委託書應當載明委託事項、許可權和期限。公民在特殊情況下無法書面委託的,可以口頭委託。口頭委託的,行政復議機構應當核實並記錄在卷。申請人、第三人解除或者變更委託的,應當書面報告行政復議機構。
第二節 被申請人
第十一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依照行政復議法和本條例的規定申請行政復議的,作出該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為被申請人。
第十二條 行政機關與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以共同的名義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為共同被申請人。
行政機關與其他組織以共同名義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為被申請人。
第十三條 下級行政機關依照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經上級行政機關批准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批准機關為被申請人。
第十四條 行政機關設立的派出機構、內設機構或者其他組織,未經法律、法規授權,對外以自己名義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該行政機關為被申請人。
第三節 行政復議申請期限
第十五 條行政復議法第九條第一款規定的行政復議申請期限的計算,依照下列規定辦理:
(一)當場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自具體行政行為作出之日起計算;
(二)載明具體行政行為的法律文書直接送達的,自受送達人簽收之日起計算;
(三)載明具體行政行為的法律文書郵寄送達的,自受送達人在郵件簽收單上簽收之日起計算;沒有郵件簽收單的,自受送達人在送達回執上簽名之日起計算;
(四)具體行政行為依法通過公告形式告知受送達人的,自公告規定的期限屆滿之日起計算;
(五)行政機關作出具體行政行為時未告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事後補充告知的,自該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收到行政機關補充告知的通知之日起計算;
(六)被申請人能夠證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知道具體行政行為的,自證據材料證明其知道具體行政行為之日起計算。
行政機關作出具體行政行為,依法應當向有關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送達法律文書而未送達的,視為該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不知道該具體行政行為。
第十六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依照行政復議法第六條第(八)項、第(九)項、第(十)項的規定申請行政機關履行法定職責,行政機關未履行的,行政復議申請期限依照下列規定計算:
(一)有履行期限規定的,自履行期限屆滿之日起計算;
(二)沒有履行期限規定的,自行政機關收到申請滿60日起計算。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在緊急情況下請求行政機關履行保護人身權、財產權的法定職責,行政機關不履行的,行政復議申請期限不受前款規定的限制。
第十七條 行政機關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權利、義務可能產生不利影響的,應當告知其申請行政復議的權利、行政復議機關和行政復議申請期限。
第四節 行政復議申請的提出
第十八條 申請人書面申請行政復議的,可以採取當面遞交、郵寄或者傳真等方式提出行政復議申請。
有條件的行政復議機構可以接受以電子郵件形式提出的行政復議申請。
第十九條 申請人書面申請行政復議的,應當在行政復議申請書中載明下列事項:
(一)申請人的基本情況,包括:公民的姓名、性別、年齡、身份證號碼、工作單位、住所、郵政編碼;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名稱、住所、郵政編碼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負責人的姓名、職務;
(二)被申請人的名稱;
(三)行政復議請求、申請行政復議的主要事實和理由;
(四)申請人的簽名或者蓋章;
(五)申請行政復議的日期。
第二十條 申請人口頭申請行政復議的,行政復議機構應當依照本條例第十九條規定的事項,當場製作行政復議申請筆錄交申請人核對或者向申請人宣讀,並由申請人簽字確認。
第二十一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申請人應當提供證明材料:
(一)認為被申請人不履行法定職責的,提供曾經要求被申請人履行法定職責而被申請人未履行的證明材料;
(二)申請行政復議時一並提出行政賠償請求的,提供受具體行政行為侵害而造成損害的證明材料;
(三)法律、法規規定需要申請人提供證據材料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二條 申請人提出行政復議申請時錯列被申請人的,行政復議機構應當告知申請人變更被申請人。
第二十三條 申請人對兩個以上國務院部門共同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依照行政復議法第十四條的規定,可以向其中任何一個國務院部門提出行政復議申請,由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國務院部門共同作出行政復議決定。
第二十四條 申請人對經國務院批准實行省以下垂直領導的部門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可以選擇向該部門的本級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級主管部門申請行政復議;省、自治區、直轄市另有規定的,依照省、自治區、直轄市的規定辦理。
第二十五條 申請人依照行政復議法第三十條第二款的規定申請行政復議的,應當向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提出行政復議申請。
第二十六條 依照行政復議法第七條的規定,申請人認為具體行政行為所依據的規定不合法的,可以在對具體行政行為申請行政復議的同時一並提出對該規定的審查申請;申請人在對具體行政行為提出行政復議申請時尚不知道該具體行政行為所依據的規定的,可以在行政復議機關作出行政復議決定前向行政復議機關提出對該規定的審查申請。 第二十七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提出行政復議申請,除不符合行政復議法和本條例規定的申請條件的,行政復議機關必須受理。
第二十八條 行政復議申請符合下列規定的,應當予以受理:
(一)有明確的申請人和符合規定的被申請人;
(二)申請人與具體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
(三)有具體的行政復議請求和理由;
(四)在法定申請期限內提出;
(五)屬於行政復議法規定的行政復議范圍;
(六)屬於收到行政復議申請的行政復議機構的職責范圍;
(七)其他行政復議機關尚未受理同一行政復議申請,人民法院尚未受理同一主體就同一事實提起的行政訴訟。
第二十九條 行政復議申請材料不齊全或者表述不清楚的,行政復議機構可以自收到該行政復議申請之日起5日內書面通知申請人補正。補正通知應當載明需要補正的事項和合理的補正期限。無正當理由逾期不補正的,視為申請人放棄行政復議申請。補正申請材料所用時間不計入行政復議審理期限。
第三十條 申請人就同一事項向兩個或者兩個以上有權受理的行政機關申請行政復議的,由最先收到行政復議申請的行政機關受理;同時收到行政復議申請的,由收到行政復議申請的行政機關在10日內協商確定;協商不成的,由其共同上一級行政機關在10日內指定受理機關。協商確定或者指定受理機關所用時間不計入行政復議審理期限。
第三十一條 依照行政復議法第二十條的規定,上級行政機關認為行政復議機關不予受理行政復議申請的理由不成立的,可以先行督促其受理;經督促仍不受理的,應當責令其限期受理,必要時也可以直接受理;認為行政復議申請不符合法定受理條件的,應當告知申請人。 第三十二條 行政復議機構審理行政復議案件,應當由2名以上行政復議人員參加。
第三十三條 行政復議機構認為必要時,可以實地調查核實證據;對重大、復雜的案件,申請人提出要求或者行政復議機構認為必要時,可以採取聽證的方式審理。
第三十四條 行政復議人員向有關組織和人員調查取證時,可以查閱、復制、調取有關文件和資料,向有關人員進行詢問。
調查取證時,行政復議人員不得少於2人,並應當向當事人或者有關人員出示證件。被調查單位和人員應當配合行政復議人員的工作,不得拒絕或者阻撓。
需要現場勘驗的,現場勘驗所用時間不計入行政復議審理期限。
第三十五條 行政復議機關應當為申請人、第三人查閱有關材料提供必要條件。
第三十六條依照行政復議法第十四條的規定申請原級行政復議的案件,由原承辦具體行政行為有關事項的部門或者機構提出書面答復,並提交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證據、依據和其他有關材料。
第三十七條 行政復議期間涉及專門事項需要鑒定的,當事人可以自行委託鑒定機構進行鑒定,也可以申請行政復議機構委託鑒定機構進行鑒定。鑒定費用由當事人承擔。鑒定所用時間不計入行政復議審理期限。
第三十八條 申請人在行政復議決定作出前自願撤回行政復議申請的,經行政復議機構同意,可以撤回。
申請人撤回行政復議申請的,不得再以同一事實和理由提出行政復議申請。但是,申請人能夠證明撤回行政復議申請違背其真實意思表示的除外。
第三十九條 行政復議期間被申請人改變原具體行政行為的,不影響行政復議案件的審理。但是,申請人依法撤回行政復議申請的除外。
第四十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行政機關行使法律、法規規定的自由裁量權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申請行政復議,申請人與被申請人在行政復議決定作出前自願達成和解的,應當向行政復議機構提交書面和解協議;和解內容不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權益的,行政復議機構應當准許。
第四十一條 行政復議期間有下列情形之一,影響行政復議案件審理的,行政復議中止:
(一)作為申請人的自然人死亡,其近親屬尚未確定是否參加行政復議的;
(二)作為申請人的自然人喪失參加行政復議的能力,尚未確定法定代理人參加行政復議的;
(三)作為申請人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終止,尚未確定權利義務承受人的;
(四)作為申請人的自然人下落不明或者被宣告失蹤的;
(五)申請人、被申請人因不可抗力,不能參加行政復議的;
(六)案件涉及法律適用問題,需要有權機關作出解釋或者確認的;
(七)案件審理需要以其他案件的審理結果為依據,而其他案件尚未審結的;
(八)其他需要中止行政復議的情形。
行政復議中止的原因消除後,應當及時恢復行政復議案件的審理。
行政復議機構中止、恢復行政復議案件的審理,應當告知有關當事人。
第四十二條 行政復議期間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行政復議終止:
(一)申請人要求撤回行政復議申請,行政復議機構准予撤回的;
(二)作為申請人的自然人死亡,沒有近親屬或者其近親屬放棄行政復議權利的;
(三)作為申請人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終止,其權利義務的承受人放棄行政復議權利的;
(四)申請人與被申請人依照本條例第四十條的規定,經行政復議機構准許達成和解的;
(五)申請人對行政拘留或者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強制措施不服申請行政復議後,因申請人同一違法行為涉嫌犯罪,該行政拘留或者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強制措施變更為刑事拘留的。
依照本條例第四十一條第一款第(一)項、第(二)項、第(三)項規定中止行政復議,滿60日行政復議中止的原因仍未消除的,行政復議終止。
第四十三條 依照行政復議法第二十八條第一款第(一)項規定,具體行政行為認定事實清楚,證據確鑿,適用依據正確,程序合法,內容適當的,行政復議機關應當決定維持。
第四十四條 依照行政復議法第二十八條第一款第(二)項規定,被申請人不履行法定職責的,行政復議機關應當決定其在一定期限內履行法定職責。
第四十五條 具體行政行為有行政復議法第二十八條第一款第(三)項規定情形之一的,行政復議機關應當決定撤銷、變更該具體行政行為或者確認該具體行政行為違法;決定撤銷該具體行政行為或者確認該具體行政行為違法的,可以責令被申請人在一定期限內重新作出具體行政行為。
第四十六條 被申請人未依照行政復議法第二十三條的規定提出書面答復、提交當初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證據、依據和其他有關材料的,視為該具體行政行為沒有證據、依據,行政復議機關應當決定撤銷該具體行政行為。
第四十七條 具體行政行為有下列情形之一,行政復議機關可以決定變更:
(一)認定事實清楚,證據確鑿,程序合法,但是明顯不當或者適用依據錯誤的;
(二)認定事實不清,證據不足,但是經行政復議機關審理查明事實清楚,證據確鑿的。
第四十八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行政復議機關應當決定駁回行政復議申請:
(一)申請人認為行政機關不履行法定職責申請行政復議,行政復議機關受理後發現該行政機關沒有相應法定職責或者在受理前已經履行法定職責的;
(二)受理行政復議申請後,發現該行政復議申請不符合行政復議法和本條例規定的受理條件的。
上級行政機關認為行政復議機關駁回行政復議申請的理由不成立的,應當責令其恢復審理。
第四十九條 行政復議機關依照行政復議法第二十八條的規定責令被申請人重新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被申請人應當在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期限內重新作出具體行政行為;法律、法規、規章未規定期限的,重新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期限為60日。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被申請人重新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
第五十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行政復議機關可以按照自願、合法的原則進行調解:
(一)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行政機關行使法律、法規規定的自由裁量權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申請行政復議的;
(二)當事人之間的行政賠償或者行政補償糾紛。
當事人經調解達成協議的,行政復議機關應當製作行政復議調解書。調解書應當載明行政復議請求、事實、理由和調解結果,並加蓋行政復議機關印章。行政復議調解書經雙方當事人簽字,即具有法律效力。
調解未達成協議或者調解書生效前一方反悔的,行政復議機關應當及時作出行政復議決定。
第五十一條 行政復議機關在申請人的行政復議請求范圍內,不得作出對申請人更為不利的行政復議決定。
第五十二條 第三人逾期不起訴又不履行行政復議決定的,依照行政復議法第三十三條的規定處理。 第五十三條 行政復議機關應當加強對行政復議工作的領導。
行政復議機構在本級行政復議機關的領導下,按照職責許可權對行政復議工作進行督促、指導。
第五十四條 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所屬工作部門和下級人民政府履行行政復議職責的監督。
行政復議機關應當加強對其行政復議機構履行行政復議職責的監督。
第五十五條 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健全行政復議工作責任制,將行政復議工作納入本級政府目標責任制。
第五十六條 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按照職責許可權,通過定期組織檢查、抽查等方式,對所屬工作部門和下級人民政府行政復議工作進行檢查,並及時向有關方面反饋檢查結果。
第五十七條 行政復議期間行政復議機關發現被申請人或者其他下級行政機關的相關行政行為違法或者需要做好善後工作的,可以製作行政復議意見書。有關機關應當自收到行政復議意見書之日起60日內將糾正相關行政違法行為或者做好善後工作的情況通報行政復議機構。
行政復議期間行政復議機構發現法律、法規、規章實施中帶有普遍性的問題,可以製作行政復議建議書,向有關機關提出完善制度和改進行政執法的建議。
第五十八條 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行政復議機構應當定期向本級人民政府提交行政復議工作狀況分析報告。
第五十九條 下級行政復議機關應當及時將重大行政復議決定報上級行政復議機關備案。
第六十條 各級行政復議機構應當定期組織對行政復議人員進行業務培訓,提高行政復議人員的專業素質。
第六十一條 各級行政復議機關應當定期總結行政復議工作,對在行政復議工作中做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依照有關規定給予表彰和獎勵。 第六十二條 被申請人在規定期限內未按照行政復議決定的要求重新作出具體行政行為,或者違反規定重新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依照行政復議法第三十七條的規定追究法律責任。
第六十三條 拒絕或者阻撓行政復議人員調查取證、查閱、復制、調取有關文件和資料的,對有關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或者治安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六十四條 行政復議機關或者行政復議機構不履行行政復議法和本條例規定的行政復議職責,經有權監督的行政機關督促仍不改正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警告、記過、記大過的處分;造成嚴重後果的,依法給予降級、撤職、開除的處分。
第六十五條 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違反行政復議法和本條例規定的,行政復議機構可以向人事、監察部門提出對有關責任人員的處分建議,也可以將有關人員違法的事實材料直接轉送人事、監察部門處理;接受轉送的人事、監察部門應當依法處理,並將處理結果通報轉送的行政復議機構。 第六十六條 本條例自2007年8月1日起施行。
⑶ 復議問題
不可以!
行政復議法 第3章 第10條
法條內容: 依照本法申請行政復議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是申請人。 有權申請行政復議的公民死亡的,其近親屬可以申請行政復議。有權申請行政復議的公民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其法定代理人可以代為申請行政復議。有權申請行政復議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終止的,承受其權利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申請行政復議。 同申請行政復議的具體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的其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作為第三人參加行政復議。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申請行政復議的,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被申請人。 申請人、第三人可以委託代理人代為參加行政復議。
釋義: [釋義] 本條是對行政復議參加人即復議申請人、復議第三人、復議被申請人、復議代理人作出的規定。 (一) 復議申請人資格根據 《行政復議法》第2條和第10條第1款的規定,認為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並向行政機關申請復議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是復議申請人,具備復議申請人資格。其中,公民作為申請人,不僅要符合上述條件,即具體行政行為侵犯了其合法權益,而且必須具有申請復議的行為能力。所謂申請復議的行為能力,是指申請人以自己的行為,行使有關復議權利,履行有關復議義務的能力和資格。簡單說,就是親自進行復議的能力。應當注意,法定代理人、法定代表人參加復議活動,是以被代理的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相應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名義進行活動。(二)復議申請人資格的轉移復議申請人資格的轉移是指有權申請復議的公民死亡,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終止的情況下,其作為復議申請人的資格依法自然轉移給有特定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制度。有權申請復議的公民死亡的,其近親屬可以申請行政復議。應當注意,死亡公民的近親屬、承受終止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權利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在提起行政復議時,是以自己的名義提出,他們己經具有了作為復議申請人的資格。 (三)復議第三人本條第三款是對第三人的規定。第三人具有以下幾個特徵:(1)與所復議的具體行政行為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包括直接利害關系和間接利害關系;(2)參加到他人之間已經開始,尚未終結的復議活動中去。 (四)復議被申請人本條第四款是關於復議被申請人的規定。在行政復議中,被申請人一般恆定為行政機關。這里所指的行政機關是指依法行使一定國家行政管理職能,獨立享有和行使行政職權的國家機關。 (五)復議代理(委託代理)本條第五款是關於委託復議代理的規定。申請人、第三人可以委託代理人代為參加行政復議。
⑷ 行政復議法條例具體內容都包括哪些
行政復議法的受案規定不包括:行政機關作出的行政處分或者其他人事處理決定;以及行政機關對民事糾紛作出的調解或者其他處理。當事人不服人事處理決定的,可以依法提出申訴;而不服行政機關對民事糾紛作出的調解等處理決定的,可以依法申請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第八條
不服行政機關作出的行政處分或者其他人事處理決定的,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提出申訴。
不服行政機關對民事糾紛作出的調解或者其他處理,依法申請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第九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的,可以自知道該具體行政行為之日起六十日內提出行政復議申請;但是法律規定的申請期限超過六十日的除外。
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正當理由耽誤法定申請期限的,申請期限自障礙消除之日起繼續計算。
⑸ 行政復議法適用條件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了防止和糾正違法或者不當的具體行政行為,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保障和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釋義】 本條是關於行政復議法立法宗旨的規定。 第二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向行政機關提出行政復議申請,行政機關受理行政復議申請、作出行政復議決定,適用本法。 【釋義】 本條是關於行政復議法適用范圍的規定。 行政復議是解決行政爭議的一種廣泛運用的行政方法,是指行政相對人,即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不服行政機關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依據行政復議法的規定,向行政復議機關提出申請,請求重新審查並糾正原具體行政行為,行政復議機關據此對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適當進行審查並作出決定的法律制度。 第三條 依法履行行政復議職責的行政機關是行政復議機關。行政復議機關負責法制工作的機構具體辦理行政復議事項,履行下列職責: (一)受理行政復議申請; (二)向有關組織和人員調查取證、查閱文件和資料; (三)審查申請行政復議的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與適當,擬訂行政復議決定; (四)處理或者轉送對本法第七條所列有關規定的審查申請; (五)對行政機關違反本法規定的行為依照規定的許可權和程序提出處理建議; (六)辦理因不服行政復議決定提起行政訴訟的應訴事項; (七)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職責。 【釋義】 本條是關於行政復議機關、行政復議機構及其職責的規定。 第四條 行政復議機關履行行政復議職責應當遵循合法、公正、公開、及時、便民的原則,堅持有錯必糾,保障法律、法規的正確實施。 【釋義】 本條是關於行政復議應當遵循的基本原則的規定。 第五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行政復議決定不服的,可以依照行政訴訟法的規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但是法律規定行政復議決定為最終裁決的除外。 【釋義】 本條是關於對行政復議決定不服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的規定。 第二章 行政復議范圍 第六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依照本法申請行政復議: (一)對行政機關作出的警告、罰款、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責令停產停業、暫扣或者吊銷許可證、暫扣或者吊銷執照、行政拘留等行政處罰決定不服的; (二)對行政機關作出的限制人身自由或者查封、扣押、凍結財產等行政強制措施決定不服的; (三)對行政機關作出的有關許可證、執照、資質證、資格證等證書變更、中止、撤銷的決定不服的; (四)對行政機關作出的關於確認土地、礦藏、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海域等自然資源的所有權或者使用權的決定不服的; (五)認為行政機關侵犯合法的經營自主權的; (六)認為行政機關變更或者廢止農業承包合同、侵犯其合法權益的; (七)認為行政機關違法集資、徵收財物、攤派費用或者違法要求履行其他義務的; (八)認為符合條件,申請行政機關頒發許可證、執照、資質證、資格證等證書,或者申請行政機關審批、登記有關事項,行政機關沒有依法辦理的; (九)申請行政機關履行保護人身權利、財產權利或者受教育權利的法定職責,行政機關沒有依法履行的; (十)申請行政機關依法發放撫恤金、社會保險金或者最低生活保障費,行政機關沒有依法發放的; (十 一)認為行政機關的其他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的。 【釋義】 本條規定了可以申請行政復議的具體行政行為的范圍。 具體行政行為是指行政機關針對特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作出的影響其權益的決定或者措施的行為。對下列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可以申請行政復議: 第七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所依據的下列規定不合法,在對具體行政行為申請行政復議時,可以一並向行政復議機關提出對該規定的審查申請: (一)國務院部門的規定; (二)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門的規定; (三)鄉、鎮人民政府的規定。 前款所列規定不含規章。規章的審查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實施。 【釋義】 本條是關於對抽象行政行為的申請審查的規定。 第八條 不服行政機關作出的行政處分或者其他人事處理決定的,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提出申訴。 不服行政機關對民事糾紛作出的調解或者其他處理,依法申請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釋義】 本條是關於不屬於行政復議范圍的規定。 根據行政復議法的規定,對行政機關的下列行為,不能申請復議: 第三章 行政復議申請 第九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的,可以自知道該具體行政行為之日起六十日內提出行政復議申請;但是法律規定的申請期限超過六十日的除外。 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正當理由耽誤法定申請期限的,申請期限自障礙消除之日起繼續計算。 【釋義】 本條是關於復議申請期限的規定。 第十條 依照本法申請行政復議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是申請人。 有權申請行政復議的公民死亡的,其近親屬可以申請行政復議。有權申請行政復議的公民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其法定代理人可以代為申請行政復議。有權申請行政復議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終止的,承受其權利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申請行政復議。 同申請行政復議的具體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的其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作為第三人參加行政復議。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申請行政復議的,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被申請人。 申請人、第三人可以委託代理人代為參加行政復議。 【釋義】 本條是關於復議申請人、第三人和被申請人的規定。 第十一條 申請人申請行政復議,可以書面申請,也可以口頭申請;口頭申請的,行政復議機關應當當場記錄申請人的基本情況、行政復議請求、申請行政復議的主要事實、理由和時間。 【釋義】 本條是關於行政復議申請形式的規定。 第十二條 對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工作部門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由申請人選擇,可以向該部門的本級人民政府申請行政復議,也可以向上一級主管部門申請行政復議。 對海關、金融、國稅、外匯管理等實行垂直領導的行政機關和國家安全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向上一級主管部門申請行政復議。 【釋義】 本條是關於不服縣級以上地方各級政府工作部門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如何確定復議管轄問題的規定。 第十三條 對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向上一級地方人民政府申請行政復議。 對省、自治區人民政府依法設立的派出機關所屬的縣級人民政府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向該派出機關申請行政復議。 【釋義】 本條是關於不服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的具體行政行為復議管轄問題的規定。 第十四條 對國務院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向作出該具體行政行為的國務院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申請行政復議。對行政復議決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也可以向國務院申請行政復議,國務院作出的行政復議決定為最終裁決。 【釋義】 本條是關於不服國務院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的具體行政行為復議管轄問題的規定。 第十五條 對本法第十二條、第十三條、第十四條規定以外的其他行政機關、組織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按照下列規定申請行政復議; (一)對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依法設立的派出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向設立該派出機關的人民政府申請行政復議; (二)對政府工作部門依法設立的派出機構依據法律、法規或者規章規定,以自己的名義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向設立該派出機構的部門或者該部門的本級地方人民政府申請行政復議; (三)對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分別向直接管理該組織的地方人民政府、地方人民政府工作部門或者國務院部門申請行政復議; (四)對兩個以上行政機關以共同的名義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向其共同上一級行政機關申請行政復議; (五)對被撤銷的行政機關在撤銷前所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向繼續行使其職權的行政機關的上一級行政機關申請行政復議。 有前款所列情形之一的,申請人也可以向具體行政行為發生地的縣級地方人民政府提出行政復議申請,由接受申請的縣級地方人民政府依照本法第十八條的規定辦理。 【釋義】 本條是關於對不服地方人民政府及政府工作部門以外的其他行政機關、組織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復議管轄問題的規定。 第十六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申請行政復議,行政復議機關已經依法受理的,或者法律、法規規定應當先向行政復議機關申請行政復議、對行政復議決定不服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在法定行政復議期限內不得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人民法院已經依法受理的,不得申請行政復議。 【釋義】 本條是關於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如何處理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的關系的規定。 第四章 行政復議受理 第十七條 行政復議機關接到行政復議申請後,應當在五日內進行審查,對不符合本法規定的行政復議申請,決定不予受理,並書面告知申請人;對符合本法規定,但是不屬於本機關受理的行政復議申請,應當告知申請人向有關行政復議機關提出。 除前款規定外, 行政復議申請自行政復議機關負責法制工作的機構收到之日起即為受理。 【釋義】 本條是關於行政復議受理期限的規定。 第十八條 依照本法第十五條第二款的規定接受行政復議申請的縣級地方人民政府,對依照本法第十五條第一款的規定屬於其他行政復議機關受理的行政復議申請,應當自接到該行政復議申請之日起七日內,轉送有關行政復議機關,並告知申請人。接受轉送的行政復議機關應當依照本法第十七條的規定辦理。 【釋義】 本條是關於縣級人民政府負責轉送行政復議申請的規定。 第十九條 法律、法規規定應當先向行政復議機關申請行政復議、對行政復議決定不服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的,行政復議機關決定不予受理或者受理後超過行政復議期限不作答復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自收到不予受理決定書之日起或者行政復議期滿之日起十五日內,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 【釋義】 本條是關於行政復議與行政訴訟的關系的規定。 第二十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依法提出行政復議申請,行政復議機關無正當理由不予受理的,上級行政機關應當責令其受理;必要時,上級行政機關也可以直接受理。 【釋義】 本條是關於行政復議機關無正當理由不予受理的處理規定。 第二十一條 行政復議期間具體行政行為不停止執行;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停止執行: (一)被申請人認為需要停止執行的; (二)行政復議機關認為需要停止執行的; (三)申請人申請停止執行,行政復議機關認為其要求合理,決定停止執行的; (四)法律規定停止執行的。 【釋義】 本條是關於具體行政行為的執行力與行政復議關系的規定。 第五章 行政復議決定 第二十二條 行政復議原則上採取書面審查的辦法,但是申請人提出要求或者行政復議機關內負責法制工作的機構認為有必要時,可以向有關組織和人員調查情況,聽取申請人、被申請人和第三人的意見。 【釋義】 本條是關於行政復議審理方式的規定。 第二十三條 行政復議機關內負責法制工作的機構應當自行政復議申請受理之日起七日內,將行政復議申請書副本或者行政復議筆錄復印發送被申請人。被申請人應當自收到申請書副本或者申請筆錄復印件之日起十日內,提出書面答復,並提交當初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全部證據、依據和其他有關材料。 申請人、第三人可以查閱被申請人提出的書面答復,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證據、依據和其他有關材料,除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或者個人隱私外,行政復議機關不得拒絕。 【釋義】 本條是關於被申請人答辯期限、舉證責任以及申請人、第三人閱卷的有關規定。 第二十四條 在行政復議過程中,被申請人不得自行向申請人和其他有關組織或者個人收集證據。 【釋義】 本條是關於在行政復議過程中,行政機關不得自行取證的規定。 第二十五條 行政復議決定作出前,申請人要求撤回行政復議申請的,經說明理由,可以撤回:撤回行政復議申請的,行政復議終止。 【釋義】 本條是關於撤回行政復議申請的規定。 第二十六條 申請人在申請行政復議時,一並提出對本法第七條所列有關規定的審查申請的,行政復議機關對該規范性文件有權處理的,應當在三十日內依法處理;無權處理的,應當在七日內按照法定程序轉送有權處理的行政機關依法處理,有權處理的行政機關,應當在六十日內依法處理。處理期間,中止對具體行政行為的審查。 【釋義】 本條是關於申請人對行政機關制定的有關文件等抽象行政行為提出審查申請的,行政復議機關處理方式及處理期限規定。 第二十七條 行政復議機關在對被申請人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進行審查時,認為其依據不合法,本機關有權處理的,應當在三十日內依法處理;無權處理的,應當在七日內按照法定程序逐級轉送或者直接轉送有權處理的國家機關依法處理。處理期間,中止對具體行政行為的審查。 【釋義】 本條是關於行政復議機關認為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依據不合法的,其處理方式及處理期限的規定。 第二十八條 行政復議機關負責法制工作的機構應當對被申請人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進行審查提出意見,經行政復議機關的負責人同意或者集體討論通過後,按照下列規定作出行政復議決定: (一)具體行政行為認定事實清楚,證據確鑿,適用依據正確,程序合法,內容適當的,決定維持; (二)被申請人不履行法定職責的,決定其在一定期限內履行; (三)具體行政行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決定撤銷、變更或者確認該具體行政行為違法;決定撤銷或者確認該具體行政行為違法的,可以責令被申請人在一定期限內重新作出具體行政行為: 1.主要事實不清、證據不足的; 2.適用依據錯誤的; 3.違反法定程序的; 4.超越或者濫用職權的; 5.具體行政行為明顯不當的。 (四)被申請人不按照本法第二十三條規定提出書面答復。提交當初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全部證據、依據和其他有關材料的,視為該行政行為沒有證據、依據,決定撤銷。 行政復議機關責令被申請人重新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被申請人不得以同一的事實和理由作出與原具體行政行為相同或基本相同的具體行政行為。 【釋義】 本條是行政復議案件審查工作和作出決定具體處理被申請的具體行政行為及依據的原則規定,它是行政復議工作程序和結果的形式的法律依據。 第二十九條 申請人在申請行政復議時可以一並提出行政賠償請求行政機關對符合國家賠償法的有關規定應當給予賠償的,在決定撤銷、變更具體行政行為或者確認具體行政行為違法時,應當同時決定被申請人依法給予賠償。 申請人在申請行政復議時沒有提出行政賠償請求的,行政復議機關在依法決定撤銷或者變更罰款,撤銷違法集資、沒收財物、徵收財物、攤派費用以及對財產的查封、扣押、凍結等具體行政行為時,應當同時責令被申請人返還財產,解除對財產的查封、扣押、凍結措施,或者賠償相應的價款。 【釋義】 本條是對行政復議過程中有關行政賠償內容的規定。 第三十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已經依法取得的土地、礦藏、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海域等自然資源的所有權或者使用權的,應當先申請行政復議;對行政復議決定不服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 根據國務院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對行政區劃的勘定、調整或者徵用土地的決定,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確認土地、礦藏、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海域等自然資源的所有權或者使用權的行政復議決定為最終裁決。 【釋義】 本條是對侵犯土地等自然資源的所有權或者使用權法律救濟程序的規定。 第三十一條 行政復議機關應當自受理申請之日起六十日內作出行政復議決定;但是法律規定的行政復議期限少於六十日的除外。情況復雜,不能在規定期限內作出行政復議決定的,經行政機關負責人批准,可以適當延長,並告知申請人和被申請人,但是延長期限最多不超過三十日。 行政復議機關作出行政復議決定,應當製作行政復議決定書,並加蓋印章。 行政復議決定一經送達,即發生法律效力。 【釋義】 本條是關於行政復議期限和行政復議決定書的規定。 第三十二條 被申請人應當履行行政復議決定。 被申請人不履行或者無正當理由拖延履行行政復議決定的,行政復議機關或者有關上級行政機關應當責令其限期履行。 【釋義】 本條是關於被申請人履行行政復議決定的規定。 第三十三條 申請人逾期不起訴又不履行行政復議決定的,或者不履行終局的行政復議決定,按照下列規定分別處理: (一)維持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復議決定,由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依法強制執行,或者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二)變更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復議決定,由行政復議機關依法強制執行,或者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釋義】 本條是關於對申請人不執行行政復議決定,行政機關應採取措施保證履行的規定。 第六章 法律責任 第三十四條 行政復議機關違反本法規定,無正當理由不予受理依法提出的行政復議申請或者不按照規定轉送行政復議申請的,或者在法定期限內不作出行政復議決定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警告、記過、記大過的行政處分;經責令受理仍不受理或者不按照規定轉送行政復議申請,造成嚴重後果的,依法給予降級、撤職、開除的行政處分。 【釋義】 本條是關於行政復議機關無正當理由不予受理依法提出的行政復議申請或者不按照規定轉送行政復議申請的,或者在法定期限內不作出行政復議決定的違法行為所應承擔法律責任的規定。 第三十五條 行政復議機關工作人員在行政復議活動中,徇私舞弊或者有其他讀職、失職行為的,依法給予警告、記過、記大過的行政處分;情節嚴重的,依法給予降級、撤職、開除的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釋義】 本條是關於行政復議機關工作人員在行政復議活動中,徇私舞弊或者有其他讀職、失職的違法行為,所應承擔的法律責任的規定。 第三十六條 被申請人違反本法規定,不提出書面答復或者不提交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證據、依據和其他有關材料,或者阻撓、變相阻撓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依法申請行政復議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警告、記過。記大過的行政處分;進行報復陷害的,依法給予降級、撤職、開除的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釋義】 本條是關於被申請人故意破壞行政復議工作所應承擔的法律責任的規定。 第三十七條 被申請人不履行或者無正當理由拖延履行行政復議決定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警告、記過、記大過的行政處分;經責令履行仍拒不履行的,依法給予降級、撤職、開除的行政處分。 【釋義】 本條是關於被申請人不履行或者無正當理由拖延履行行政復議決定的行為,所應承擔的法律責任的規定。 第三十八條 行政復議機關負責法制工作的機構發現有無正當理由不予受理行政復議申請、不按照規定期限作出行政復議決定、徇私舞弊、對申請人進行打擊報復或者不履行行政復議決定等情形的,應當向有關行政機關提出建議,有關行政機關應當依照本法和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作出處理。 【釋義】 本條是關於行政復議機構發現有拒絕受理行政復議申請、不按照規定期限作出行政復議決定、柯私舞弊、對申請人打擊報復或者不履行行政復議決定等情形的,應當向有關行政機關提出建議的規定。 第七章 附則 第三十九條 行政復議機關受理行政復議申請,不得向申請人收取任何費用。行政復議活動所需經費,應當列入本機關的行政經費,由本級財政予以保障。 【釋義】 本條是關於行政復議不收費原則的規定。 第四十條 行政復議期間的計算和行政復議文書的送達,依照民事訴訟法關於期間、送達的規定執行。 本法關於行政復議期間有關「五日」、「七日」的規定是指工作日,不含節假日。 【釋義】 本條是對行政復議期間和送達的規定。 第四十一條 外國人、無國籍人、外國組織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申請行政復議,適用本法。 【釋義】 本條是關於涉外行政復議的規定。 第四十二條 本法施行前公布的法律有關行政復議的規定與本法的規定不一致的,以本法的規定為准。 【釋義】 本條是對本法施行前頒布的法律中關於行政復議的規定與本法的規定不一致的部分的法律效力的規定。 第四十三條 本法自1999年10月1日起施行。1990年12月24日國務院發布、1994年10月9日國務院修訂發布的《行政復議條例》同時廢止。 【釋義】 本條是對行政復議法適用條件 法律開始施行時間的規定。
⑹ 電大監督學 什麼是行政復議,行政復議的原則是什麼
行政復議: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不服行政主體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認為行政主體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了其合法權益,依法向法定的行政復議機關提出復議申請,行政復議機關依法對該具體行政行為進行合法性、適當性審查,並作出行政復議決定的行政行為。
行政復議基本原則,是指由行政復議法確立和體現的,反映行政復議基本特點,貫穿於行政復議全過程,並對行政復議起規范和指導作用的基本行為准則。
1、合法、公正、公開、及時和便民原則。
合法原則,是任何行政行為和行為都必須遵守的基本原則。
公正原則,是指行政復議要符合公平、正義的要求。
公開原則,此原則要求行政復議的依據、程序及其結果都要公開,復議參加人有獲得相關情報資料的權利。
及時原則,是指復議機關應當在法律許可的期限內,以效率為目標,及時完成復議案件的審理工作。
便民原則,要求行政復議要方便行政相對人獲得該種行政救濟,而不因此遭受拖累。
2、書面審查原則。
行政復議則是一種行政行為,它具有行政性,它不僅要追求公平,更要追求效率。行政復議不可能像行政訴訟那樣要經過嚴格的開庭辯論程序,只需根據雙方提供的書面材料就可以審理定案,以求實現行政效率。
3、合法性和適當性審查原則。
這一原則要求,行政復議機關在實施行政復議時,不僅應當審查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還要審查它的合理性。
不適用調解原則
法條內容: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不適用調解。
釋義:本條是對審理行政案件不適用調解的規定。行政訴訟中的被告是依法行使行政管理職權的行政機關,它所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是法律賦予的權力,是代表國家行使職權,因此,作為被告的行政機關應當依法行政,沒有隨意處分的權力。同時,作為執法機關的人民法院,在審查具體行政行為時,必須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具體行政行為合法的就應當判決維持,具體行政行為違法的就應當判決撤銷或依法予以變更。因此,本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不適用調解。總之,在審查行政機關所作的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的問題上,法院應當對合法的具體行政行為予以維持,對違法的具體行政行為予以撤銷,而不能進行調解,更不能以調解作為結案方式。
⑺ 20號前包括20號嗎
法律分析:20號之前包括20號當天。之前的意思是:以前。釋義:
1、表示在某個時間或地名的前面。一般多指時間。
2、某個事情發生的前面。
時間性意義下的「之前」表示在某個時刻的前面。某規則排列次序性意義下的「之前」是指按照該排列規則確定的在某事物的前面。
法律依據:《行政復議法》第四十條 本法關於行政復議期間有關「五日」、「七日」的規定是指工作日,不含節假日。
《行政許可法》第八十二條 本法規定的行政機關實施行政許可的期限以工作日計算,不含法定節假日。
⑻ 行政復議法司法解釋
行政復議法是司法機關為了保證公民的合法權益,監督政府機構辦事規范所設立的法律,它有效的減少了權力機關不合理不合法執政的發生。為規范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的行政復議工作,進一步發揮行政復議制度在解決行政爭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作用,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實施條例》等法律法規制定本辦法。
一、行政復議法的申訴時效是多久
《行政復議法》第26條的規定,即:「申請人在申請行政復議時,一並提出對本法第七條所列有關規定的審查申請的,行政復議機關對該規定有權處理的,應當在三十日內依法處理;無權處理的,應當在七日內按照法定程序轉送有權處理的行政機關依法處理,有權處理的行政機關應當在六十日內依法處理。處理期間,中止對具體行政行為的審查」。也就是說申請人對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申請復議,且認為該具體行政行為的依據(如:國務院部門規定、縣級鄉級政府規定等)不合法,一並申請對該規定進行審查。
《行政復議法》第31條規定:行政復議機關應當自受理申請之日起六十日內作出行政復議決定;但是法律規定的行政復議期限少於六十日的除外。情況復雜,不能在規定期限內作出行政復議決定的,經行政復議機關的負責人批准,可以適當延長,並告知申請人和被申請人;但是延長期限最多不超過三十日。
行政復議機關作出行政復議決定,應當製作行政復議決定書,並加蓋印章。
行政復議決定書一經送達,即發生法律效力。
二、行政復議去哪個部門
這個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可以分為以下幾種情況:如果對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工作部門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由申請人擇一選擇,可以向該部門的本級人民政府申請行政復議,也可以向上一級主管部門申請行政復議;對兩個或者兩個以上行政機關以共同的名義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可以向其共同上一級行政機關申請行政復議;對被撤銷的行政機關在撤銷前所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向繼續行使其職權的行政機關的上一級行政機關申請行政復議。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
第二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向行政機關提出行政復議申請,行政機關受理行政復議申請、作出行政復議決定,適用本法。
⑼ 具體行政行為有多少種,哪部法律有列舉嗎
應該有50(5,7)幾種,目前行政復議法規定詳細,其他包括行政許可法、行政強製法、行政處罰法、行政監察法和行政訴訟法及信息公開條例中,其他包括行政管理、行政服務、行政公開、行政給付、行政獎勵、行政徵收、行政證明、行政答復、行政保護及行政合同等其他
兜底條款是,違法強制他人或非法增加他人義務行為,都是具體行政行為;
第二章 行政復議范圍
第六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依照本法申請行政復議:
(一)對行政機關作出的警告、罰款、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責令停產停業、暫扣或者吊銷許可證、暫扣或者吊銷執照、行政拘留等行政處罰決定不服的;
(二)對行政機關作出的限制人身自由或者查封、扣押、凍結財產等行政強制措施決定不服的;
(三)對行政機關作出的有關許可證、執照、資質證、資格證等證書變更、中止、撤銷的決定不服的;
(四)對行政機關作出的關於確認土地、礦藏、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海域等自然資源的所有權或者使用權的決定不服的;
(五)認為行政機關侵犯合法的經營自主權的;
(六)認為行政機關變更或者廢止農業承包合同、侵犯其合法權益的;
(七)認為行政機關違法集資、徵收財物、攤派費用或者違法要求履行其他義務的;
(八)認為符合條件,申請行政機關頒發許可證、執照、資質證、資格證等證書,或者申請行政機關審批、登記有關事項,行政機關沒有依法辦理的;
(九)申請行政機關履行保護人身權利、財產權利或者受教育權利的法定職責,行政機關沒有依法履行的;
(十)申請行政機關依法發放撫恤金、社會保險金或者最低生活保障費,行政機關沒有依法發放的;
(十一)認為行政機關的其他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的。
【釋義】 本條規定了可以申請行政復議的具體行政行為的范圍。
具體行政行為是指行政機關針對特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作出的影響其權益的決定或者措施的行為。對下列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可以申請行政復議:
一、行政處罰
行政處罰是指具有行政處罰權的行政機關或者組織依照法律、法規以及規章的規定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違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為給予的制裁。我國大量的行政管理法律、法規和規章都規定有行政處罰,1996年3月17日八屆全國人大第四次會議通過的《行政處罰法》系統地對行政處罰的設定、種類、實施機關、處罰程序等作了規定,是行政機關實施處罰的主要法律依據。行政機關在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實施處罰時應當嚴格按照行政處罰法和其他有關行政管理的法律、法規和規章的規定,否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就可以申請行政復議。行政處罰法規定的行政處罰種類有警告、罰款、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責令停產停業、暫扣或者吊銷許可證、暫扣或者吊銷執照、行政拘留等六類。這也是本項規定的內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這些行政處罰不服的,都可以申請行政復議。
二、行政強制措施
行政強制措施是行政機關為了預防或者制止違法行為,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人身或財產採取的強制約束的具體行政行為。行政強制措施可以分為對人身的強制措施和對財產的強制措施兩種。對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包括勞動教養、收容教育、收容遣送、強制傳喚、強制戒毒、強行約束、強制帶離、強制搜查等,對財產的強制措施包括查封、扣押、凍結財產等。行政強制措施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人身權或財產權密切相關,行政機關應當嚴格依法作出。目前,我國還沒有一部統一的行政強制措施法,有關行政強制措施的規定散見於一些單行的法律之中,實踐中還存在許多問題,侵害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的現象還時有發生。對行政機關作出的上述行政強制措施不服的,都可以申請復議。
此外,還有一種與行政強制措施相近的行政行為,即行政強制執行。行政強制執行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不履行行政義務時,行政機關依法強制其履行,或使之達到與履行義務相同狀態的行為。行政強制執行措施有直接強制和間接強制,直接強制包括對物的強制如強制劃撥、強制收繳、強制拆除、強制銷毀、強制收兌等,對人的強制包括強制拘留、驅逐出境等;間接強制包括執行罰和代執行。代執行是義務人不履行義務時,行政機關請第三人代為執行,費用由義務人承擔的執行方式;執行罰是指義務人不及時履行而他人又不能代為履行義務時,行政機關為促使其履行而採用的科處新的金錢給付義務的強制執行方式。雖然行政強制執行是為了保護行政決定的履行而採取的強制措施,但錯誤的執行措施同樣可以侵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人身權或財產權,因此,也需要給予救濟。依照我國現有的強制執行制度,行政強制執行主要由行政機關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但是也有少數行政機關法律賦予了其強制執行的權力,如公安、海關、稅務等行政機關。對於法院依照司法程序採取的強制措施,當事人可以通過司法途徑尋求救濟;對行政機關違法採取強制執行措施的,當事人可以通過司法途徑尋求救濟,也可以申請行政復議尋求救濟。
三、對許可證、執照、資質證、資格證等證書的變更、中止、撤銷行為
許可證和執照是指行政機關根據相對人的申請頒發的允許其從事某種活動的書面證明。許可證和執照的適用范圍非常廣泛,涉及社會生活各個方面。資質證一般是指企業或其他組織能夠從事某種活動的能力證明。主要是在一些特定行業實行,如建築業對建築企業的資質要求。資格證書是公民具備某種能力的書面證明,也是其能夠從事某項工作的前提條件。主要是對一些職業的要求,從事律師職業要有律師資格,從事醫師職業要有醫師資格,從事注冊會計師職業要有注冊會計師資格等。許可證、執照與資質證、資格證在性質上有一定區別,頒發許可證和執照是一種行政許可行為,而頒發資格證、資質證是行政認可行為或證明行為,是公民或組織具備某種條件或者具備某種能力的證明,在有些情況下,它是取得許可證或執照的前提條件。但是,不管是許可證、執照,還是資質證、資格證,都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能夠從事某種活動的所必需的,沒有這些證書,公民或組織就不能從事相應的活動。因此,法律對取得這些證書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保護也應當是相同的。除法律、法規明確規定的情形外,行政機關不得違法變更、中止、撤銷公民、法人或者組織的許可證、執照、資質證或資格證。對行政機關作出的有關資質、資格等證書變更、中止、撤銷的決定不服的,可以申請復議。
四、行政確權行為
根據我國憲法規定,礦藏、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等自然資源,都屬於國家所有,由法律規定屬於集體所有的森林和山嶺、草原、荒地、灘塗除外。城市的土地屬於國家所有。農村和城市郊區的土地,除法律規定屬於國家所有外,屬於集體所有。對於國有和集體所有的自然資源,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依法取得使用權。根據土地管理法、草原法、森林法、漁業法、礦產資源法等法律的規定,對土地、礦藏等自然資源的所有權或使用權予以確認和核發證書,是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的法定職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各級政府關於確認土地、礦藏、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海域等的所有權或者使用權的決定不服的,可以申請行政復議。
需要注意的是,本項列舉的自然資源中增加了「海域」,這是憲法中沒有明確列舉的,但也應當包括在憲法規定的「等」之內。海域的所有權屬於國家,但公民或集體可以獲得使用權,我國在領海和毗連區法、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法以及漁業法、水法等都涉及到海域的管理和利用。因此,對行政機關作出的關於海域的使用權不服的,也可以申請行政復議。
五、侵犯經營自主權的行為
這里的經營自主權主要是指法律、法規賦予國有企業或集體所有制企業對所經營財產的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權、生產經營計劃權、物資選購權、財務管理權、勞動管理權、產品銷售權、工資津貼管理權、經營方式選擇權等。賦予企業經營自主權是搞活企業的必要措施,保護企業的經營自主權,使企業真正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是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環節。企業的經營自主權也是法律、法規賦予企業的法定權利,因此,企業的經營自主權受法律保護,行政機關干預企業的經營,侵犯企業的經營自主權,企業可以申請行政復議。
私有企業、中外合資企業、中外合作企業、外資企業因所有制不同,企業所享有的經營自主權的范圍也不一樣,它們的經營自主權同樣也受法律保護,如果行政機關干預其生產,侵犯其經營自主權,也可以申請行政復議。
六、干涉農業承包合同的行為
農村承包經營責任制是我國改革開放以後在農村推行的一項重要經濟政策,它是由村(組)集體經濟組織與其內部成員或其他承包者之間通過簽訂承包合同的方式,確立雙方在生產、經營和分配過程中的權利義務。實行承包經營責任制是我國農村改革的一項成功經驗,1993年7月2日第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以法律形式肯定了這種經營方式,該法規定,國家穩定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完善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集體所有或者國家所有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使用的土地、山嶺、草原、荒地、灘塗、水面可以由個人或者集體承包從事農業生產。個人或者集體的承包經營權,受法律保護。發包方和承包方應當訂立農業承包合同,約定雙方的權利和義務。九屆人大第二次會議通過的憲法修正案進一步肯定了這一經營方式,該修正案第十五條規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實行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這是對我國農村改革成功經驗的總結。但是,在實踐中,一些地方的鄉、鎮政府對農業承包經營活動進行干預,擅自變更或者廢止農業承包合同,侵犯了農民的經營自主權和財產權。因此,行政復議法將行政機關變更或者廢止農業承包合同的納入復議范圍。
七、違法集資、徵收、攤派等要求履行義務的行為
在我國,權利義務都是依法確定的,對於法定義務,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應當認真履行;不履行的,行政機關可以依法強制其履行。但是,行政機關無權要求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履行法定義務以外的其他義務,否則就是侵犯他們的合法權益。行政機關違法要求履行義務的行為有多種,其中最主要的是亂集資、亂收費、亂攤派,人們稱之為「三亂」。據統計,每年各種行政收費就與國家稅收大致相當,人們形容是「稅收輕、利息重、濫攤亂收無底洞」。「三亂」的原因,一部分是因為稅收制度和財政體制存在一定問題,財政收入不能保證不斷膨脹的行政機關的正常開支,行政機關就運用手中的權力,收取各種費用,用於事業費用或單位福利;有的是一些地方政府違背量力而行的原則,在地方財政困難、經濟脆弱的情況,急功近利,追求「政績」,不顧企業、個人的承受能力,向企業、個人亂集資、亂攤派,搞建設,辦教育等。「三亂」行為干擾了國家正常的財政、稅收制度,加重了群眾的負擔,損害了政府形象,敗壞了社會風氣,為腐敗提供了溫床。雖然國家三令五申禁止「三亂」,但仍然是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行政復議法將違法集資、徵收財物、攤派費用等納入復議范圍,是通過行政復議的方式,制止「三亂」行為,從而保護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這里的「違法要求履行其他義務」是指違法要求承擔「三亂」以外的其他財產或勞務負擔。
八、不予頒發許可證、執照等許可行為
行政許可是行政機關根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申請,作出允許其從事某項活動的行政行為,是行政管理的重要手段。在我國,法律、法規和規章中規定了大量的行政許可,涉及到經濟、文化、環境、衛生、資源以及公民安全和公共秩序等社會生活各個領域,許可的形式包括頒發許可證、執照、資質證、資格證、准許證、特許證、登記證等證書形式,還包括審批、核准。注冊等非證書形式。無論是證書形式還是非證書形式,非經許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就不能從事相應的活動,因此,依法取得許可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權利。如果符合條件,申請行政機關頒發許可證、執照、資質證、資格等證書,或者申請行政機關審批、登記有關事項,行政機關沒有依法辦理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申請復議。需要注意的是,目前我國還沒有對於行政許可的法律,所以行政許可工作還不規范,存在一些問題,行政許可的形式較多,本項規定只列舉了行政許可的一些基本形式,對沒有列舉的其他行政許可形式,公民也可以申請復議。
九、未履行保護人身權利、財產權利或者受教育權利的行為
人身權利是指沒有直接經濟內容,與公民人身相關的權利,它包括人格權和身份權。其中人格權包括姓名權、名譽權、榮譽權、肖像權等。財產權是指有一定物質內容,直接體現為經濟利益的權利,主要包括所有權及其他物權、債權和知識產權等。受教育權是指公民達到一定年齡並具備可以接受教育的智力時,通過學校或者通過其他教育設施和途徑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權利。人身權利、財產權利和受教育權利都是受憲法保護的公民權利。我國還制定了一系列法律、行政法規,作出了更具體的規定,將保護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或者受教育權利的職責具體落實到不同的行政機關,如保護人身權利、財產權利主要是公安機關的職責,保護受教育權利主要是教育行政部門的職責等。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申請行政機關履行保護人身權利、財產權利或者受教育權利的法定職責,行政機關拒絕履行或者不予答復的,屬於行政不作為,可以申請行政復議。
十、行政機關不依法發放撫恤金、社會保險金或者最低生活保障費的行為
撫恤金是公民因公或因病致殘或死亡時,由本人或其家屬依法領取的生活費用。我國的撫恤金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遺屬撫恤金,發放對象為革命烈士、因工犧牲或某些特殊原因死亡人員的家屬;一種是傷殘撫恤金,發放對象是因工緻傷、致殘者本人。社會保險金是公民在失業、年老、疾病、生育、工傷等情況發生時,向社會保障機構申請發放的社會救濟金。社會保險金包括養老保險金、失業保險金、醫療保險金、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金。目前,我國的社會保險制度正在建立之中,各項保險制度還不健全。最低生活保障費是向城鎮居民發放的維持其基本生活需要社會救濟金。建立最低生活保障線制度是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維護社會穩定的防線。各地根據本地區的經濟發達程度和生活水平確定一個最低生活保障線的標准,達不到最低生活保障線的,可以向有關行政機關申請發放最低生活保障費。到1998年5月底,全國建立最低生活保障線制度的城市達到400多個。目前,最低生活保障費主要是由民政部門發放的。無論是撫恤金、社會保障金,還是最低生活保障費,都是公民生活需要的社會保障,行政機關沒有依法發放的,都可以申請行政復議。
十一、其他具體行政行為
前十項規定具體列舉了可能侵犯公民權利的具體行政行為,但未必全面,還可能出現其他侵犯公民權利的具體行政行為。本項的規定是為了彌補前十項列舉不全面可能帶來的遺漏,是一項兜底性規定,其目的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它表明只要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了其合法權益,都可以申請復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