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新環保法規定公眾參與

新環保法規定公眾參與

發布時間: 2022-12-16 00:29:17

Ⅰ 環保法第53條規定

新環保法第53條規定了在環境保護中公眾參與的基本權利以及政府信息的公開。為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能夠更好地獲取環境信息、參與和監督環境保護,各級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和其他負有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應當依法公開環境信息、完善公眾參與程序。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五十三條
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享有獲取環境信息、參與和監督環境保護的權利。各級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和其他負有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應當依法公開環境信息、完善公眾參與程序,為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參與和監督環境保護提供便利。

Ⅱ 新環保法第53條規定是什麼

法律分析: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在環境保護中依法享有的權利,以及各級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和其他負有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在環境保護中依法負有的義務。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 第五十三條 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享有獲取環境信息、參與和監督環境保護的權利。各級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和其他負有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應當依法公開環境信息、完善公眾參與程序,為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參與和監督環境保護提供便利。

Ⅲ 新環保法的5大原則

保護優先、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公眾參與、損害擔責五大原則。
1、環境保護為國民發展優先選項。
2、將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原則定義為一種綜合防治的原則,即對環境污染整體系統的防治,同時,這一原則也統攝我國環境法上的相應制度,如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排污許可證制度、限期治理制度等。
3、公眾有權通過一定的程序或途徑參與一切與公眾環境權益相關的開發決策等活動,並有權得到相應的法律保護和救濟,以防比決策的盲目性,使得該項決策符合廣大公眾的切身利益和需要。
4、新《環境保護法》第5條規定的「損害擔責」應是污染者付費原則的另類表述。對於污染者付費原則。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 第五條 環境保護堅持保護優先、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公眾參與、損害擔責的原則。

Ⅳ 環保法53條規定

新環保法第53條規定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在環境保護中依法享有的權利,以及各級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和其他負有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在環境保護中依法負有的義務。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五十三條
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享有獲取環境信息、參與和監督環境保護的權利。各級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和其他負有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應當依法公開環境信息、完善公眾參與程序,為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參與和監督環境保護提供便利。

Ⅳ 環境保護法規定環境保護堅持什麼什麼公眾參與損害擔責的原則

一:對行政區域內的環境質量負責。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對本行政區域的環境質量負責。二:改善環境質量。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根據環境保護目標和治理任務,採取有效措施,改善環境質量。三:對環境保護加大財政投入。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大保護和改善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財政投入,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四:加強環境保護宣傳和普及工作。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環境保護宣傳和普及工作,鼓勵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社會組織、環境保護志願者開展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和環境保護知識的宣傳,營造保護環境的良好風氣。五:對生活廢棄物進行分類處置。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組織對生活廢棄物的分類處置、回收利用。六:推廣清潔能源生產和使用。務院有關部門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推廣清潔能源的生產和使用。七:做好突發環境事件的應急准備。八:統籌城鄉污染設施建設。九:接受同級人大及其常委會對環保工作的專項監督。

Ⅵ 新環保法的兩個原則

新環保法的原則:保護優先原則、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原則、公眾參與原則和損害擔責原則。具體如下:

1、環境保護為國民發展優先選項。

2、將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原則定義為一種綜合防治的原則,即對環境污染整體系統的防治,同時,這一原則也統攝我國環境法上的相應制度,如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排污許可證制度、限期治理制度等。

3、公眾有權通過一定的程序或途徑參與一切與公眾環境權益相關的開發決策等活動,並有權得到相應的法律保護和救濟,以防比決策的盲目性,使得該項決策符合廣大公眾的切身利益和需要。

4、新《環境保護法》第5條規定的「損害擔責」應是污染者付費原則的另類表述。對於污染者付費原則。

(6)新環保法規定公眾參與擴展閱讀

1、新修訂的《環境保護法》第六十條規定了環保部門可以對超標超總量的環境違法行為採取限制生產、停產整治和停業關閉措施。

2、新修訂的《環境保護法》第二十五條賦予環保部門查封、扣押的行政強制權,第六十八條對違法實施查封、扣押措施的行為設置了嚴格的問責條款。

3、新環保法既有許多直面環境現實問題的重大制度設計,也有對既往條款的修改。

4、新環保法切實保障公眾參與權利,為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設專章,保障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享有獲取環境信息、參與和監督環境保護的權利。

Ⅶ 新環保法規定

1、概況

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進一步明確了政府對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職責,完善了生態保護紅線等環境保護基本制度,強化了企業污染防治責任,加大了對環境違法行為的法律制裁,法律條文也從原來的47條增加到70條,增強了法律的可執行性和可操作性。被稱為「史上最嚴」的環境保護法。

2、主要內容

(1)引入了生態文明建設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新法明確要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要使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充分體現了環境保護的新理念。

(2)明確了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和基本原則。新法進一步強化環境保護的戰略地位, 增加規定「保護環境是國家的基本國策」,並明確「環境保護堅持保護優先、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公眾參與、污染者擔責的原則。」

(3)完善了環境管理基本制度。

①完善了環境監測制度。新法在第17條規定:建立環境信息共享機制,要求有關行業、專業等各類環境質量監測站(點)的設置應當符合法律法規的規定和監測范圍;明確了監察機構應當使用符合國家標準的監測設備,遵守監測規范;監測機構及其負責人對監測數據的真實性和准確性負責。

②完善了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加大了未批先建的違法責任,沒有進行環評的項目不得開工,新法在第19條增加規定「未依法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的建設項目,不得開工建設」。並規定相應的法律責任:「建設單位未依法提交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或者環境影響評價文件未經批准,擅自開工建設的,由負責審批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的部門責令停止建設,處以罰款,並可以責令恢復原狀。」

③完善了跨行政區污染防治制度。新法第20條規定:「國家建立跨行政區域的重點區域、流域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聯合防治協調機制」。強化了聯合防治機制,實行統一規劃、統一標准、統一監測、統一的防治措施。

④完善了防治污染設施「三同時」制度和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和區域限批制度,補充了總量控制制度。

⑤明確排污許可管理制度。新法第63條規定,企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違反法律規定,未取得排污許可證排放污染物,被責任令停止排污,拒不執行,且不構成犯罪的,除依照有關法律法規規定予以處罰外,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行政拘留。

⑥增加生態保護紅線規定。新環保法第29條規定,國家在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環境敏感區和脆弱區等區域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實行嚴格保護,明確了生態保護紅線的范圍。

(4)突出強調政府監督管理責任。新的環境保護法突出強調政府責任、監督和法律責任。新法在上級政府機關對下級政府機關的監督方面,加強了地方政府對環境質量的責任。同時,增加規定了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和考核評價制度,並規定了上級政府及主管部門對下級部門或工作人員工作監督的責任。規定了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對本行政區域的環境質量負責,促使地方政府平衡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關系。要求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環境保護目標完成情況納入對本級人民政府環境保護具有監管職責的部門及其負責人和下級人民政府及其負責人的考核內容,作為對其考核評價的重要依據。

(5)設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專章(第五章)。新法專章規定了環境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加強公眾對政府和排污單位的監督。

(6)規定了公民的環境權利和環保義務。增加規定公民應當遵守環境保護法律法規,配合實施環境保護措施,按照規定對生活廢棄物進行分類放置,減少日常生活對環境造成的損害。規定每年6月5日為環境日。

(7)強化了主管部門和相關部門的責任。包括編制本行政區域環保規劃、制定環境質量和污染物排放標准、現場檢查、查封、扣押等。

(8)強化了企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的環保責任。實施清潔生產、減少環境污染和危害、按照排污標准和總量排放、安裝使用監測設備、建立環境保護制度、繳納排污費、以及制定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等。

(9)完善了環境經濟政策。鼓勵投保環境污染責任保險。

(10)加強農村環境保護。新法第33條增加規定各級人民政府應當「促進農業環境保護新技術的使用,加強對農業污染源的監測預警,統籌有關部門採取措施」,保護農村環境;規定「縣、鄉級人民政府應當提高農村環境保護公共服務水平,推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第49條規定「施用農葯、化肥等農業投入品及進行灌溉,應當採取措施,防止重金屬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質污染環境。」增加規定「縣級人民政府負責組織農村生活廢棄物的處置工作。」

(11)加大了違法排污的責任。解決了違法成本低的問題,新環保法加大了處罰力度。

一是規定了按日計罰制度。「按日計罰」,就是按照違法的天數計算罰款,不再是一次性罰金,同時罰款總額上不封頂,且建立「黑名單」制度,將環境違法信息記入社會誠信檔案並向社會公布,提高了企業的違法成本。

二是責令停業、關閉。第60條規定,企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超過或者超過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的縣以上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可以責令其採取閑置生產、停產整治等措施,情節嚴重的,報經有批准權的人民政府批准,責令停業、關閉。

三是規定了行政拘留。新法第63條規定,違反法律規定,建設項目未依法進行環評,被責令停止建設,拒不執行的;未取得排污許可證排放污染物,被責令停止排污,拒不執行的;通過偷排或者篡改、偽造監測數據,或者不正常運行防治污染設施等逃避監管的方式排放污染物的;生產、使用國家明令禁止生產、使用的農葯,被責令改正,拒不改正的。有以上行為之一尚不構成犯罪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或者其他有關部門將案件移送公安機關,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情節較輕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

Ⅷ 環境保護法規定環境保護堅持什麼什麼公眾參與損害擔責的原則

《環境保護法》規定環境保護堅持保護優先、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公眾參與、損害擔責的原則。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五條 環境保護堅持保護優先、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公眾參與、損害擔責的原則。



第六條 一切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環境的義務。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對本行政區域的環境質量負責。


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應當防止、減少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對所造成的損害依法承擔責任。


公民應當增強環境保護意識,採取低碳、節儉的生活方式,自覺履行環境保護義務。

第八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大保護和改善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財政投入,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



第七條 國家支持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研究、開發和應用,鼓勵環境保護產業發展,促進環境保護信息化建設,提高環境保護科學技術水平。

Ⅸ 新環保法的法律基本原則是什麼

環境保護堅持保護優先、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公眾參與、損害擔責的原則。

環境保護法的基本原則,是指為環保法所遵循、確認和體現並貫穿於整個環保法之中,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環境保護基本方針、政策,是對環境保護實行法律調整的基本准則,是環保法本質的集中體現。 根據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五條的規定,環境保護的基本原則是環境保護堅持保護優先、預防為主、 綜合治理、公眾參與、損害擔責的原則。具體表現在: (1)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的原則 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的原則,是指經濟建設和環境保護必須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發展,實現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從而保障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二者是對立統一的關系,保護好環境,維護生態平衡,促進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有利於經濟的發展;經濟發展了又為保護和改善環境提供必要的條件。反之,環境污染了,資源破壞了,人體健康損害了,經濟的發展就會受到很大地制約。 (2)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綜合治理的原則 確立這樣的原則,是由環境污染與危害的特性決定的:環境污染一旦發生,一般在短期內難以消除,不少環境要素遭到破壞後,要恢復正常極為困難,有的甚至是不可恢復的,所以要以預防為主;環境污染引起的某些疾病,潛伏期長,不易被發現,發病以後難以根治;環境受污染和破壞後,治理和恢復的代價很高;要將環境污染控制在最小的程度,光著眼於對新污染的“防”尚不夠,還要對已有的污染與破壞採取綜合性的措施進行積極治理。

(3)全面規劃、合理布局的原則 上個世紀60年代末,人們認識到,控制環境污染與破壞,必須從全局和整體上加以考慮,治本的首要辦法是“全面規劃,合理布局”。很多環境污染問題,是由於缺乏整體規劃、布局不合理造成的,布局一旦錯了,鑄成了事實,要想糾正就很不容易。現有還有一種現象,工業布局中搞地方保護,損人利己,如各地將污染工業安排在自己的下游或者主導風之外,只管自己的發展,不管別人、別的地區的死活(市交接邊界、省邊界),釀成跨地區污染糾紛,逃避監管,增加了處理難度。《環境保護法》第十二條關於環境保護規劃的制定和綜合平衡的規定、第十三條關於環境影響評價的規定、第十七條、第十八條關於自然保護區等的管理、第二十二條、第二十三條關於城市規劃和城鄉建設的規定等條款的內容,都體現了這一原則。 (4)誰污染誰治理、誰開發誰保護的原則 《環境保護法》第二十四條規定:“產生環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的單位,必須把環境保護工作納入計劃,建立環境保護責任制度;採取有效措施,防治在生產建設或者其他活動中產生的廢氣、廢水、廢渣、粉塵、惡臭氣體、放射性物質以及雜訊、振動、電磁波輻射等對環境的污染和危害。”第二十八條關於排污單位要“依照國家規定繳納超標准排污費,並負責治理”的規定,第二十九條“對造成嚴重污染的企業事業單位,限期治理”的規定,都體現了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第十九條關於“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等等規定。誰污染誰治理、誰開發誰保護的原則,充分體現了生產者、經營者、開發者法律上的權利與義務一致性。實行這樣的原則,有利於推動污染者治理污染,有利於籌措污染治理資金,有利於保護資源的合理開采和永續利用。現在,我們面臨的大量問題是污染者不治理、開發者不保護、破壞者不恢復。根據江西農業大學森林多種效益計量評價課題組對井岡山森林研究表明:在森林資源總效益中森林直接生產生物產品的效益僅佔9. 8 % ,而間接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卻佔90. 2 %。人們為了取得9. 8 %的資源直接生物產品效益,以犧牲90.2 %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為代價。 (5) 政府對環境質量負責的原則 《憲法》第二十六條規定“國家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環境保護法》第十六條明確規定“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對本轄區的環境質量負責,採取措施改善環境質量”。西方發達國家環境保護工作的一條重要經驗就是“經濟靠市場,環保靠政府。”這里有一個政府如何負責、怎麼負責、負什麼責的問題?還有一個環保部門如何定位的問題,到底應當扮演一個什麼樣的角色? (6)依靠群眾保護環境的原則 《環境保護法》第六條規定,一切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環境的義務,並有權對污染和破壞環境的單位和個人進行檢舉和控告。這也是我黨的群眾路線在環境保護工作上的具體體現。環境質量的好壞,關繫到所有人的生活和健康。保護環境是公民基本權利的一部分,也是人人應盡的義務。要搞好環境保護工作,光靠政府和政府的環保部門的人力和精力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廣泛發動群眾,將保護環境變成人民自覺的行動,大家齊關心、共愛護我們的生存環境,堅決與形形色色的環境違法行為作斗爭,我們的環境保護工作才大有前途、大有希望。

熱點內容
法治文化道德 發布:2025-01-16 01:26:16 瀏覽:733
網路法院宣判 發布:2025-01-16 01:20:30 瀏覽:721
十八屆四中全會一手抓法治 發布:2025-01-16 01:11:56 瀏覽:457
孫斌律師 發布:2025-01-16 01:06:55 瀏覽:432
法院牢中華民族共同意識 發布:2025-01-16 01:04:02 瀏覽:158
雞情法院 發布:2025-01-16 00:07:58 瀏覽:104
楊文案交法院 發布:2025-01-15 23:26:41 瀏覽:568
溫州市城市市容和衛生管理條例 發布:2025-01-15 23:04:53 瀏覽:128
汕尾市城區人民法院網 發布:2025-01-15 22:49:34 瀏覽:880
管理類專業經濟法課程名稱 發布:2025-01-15 22:43:35 瀏覽: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