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民族政策法規與理論

民族政策法規與理論

發布時間: 2022-12-18 13:50:34

① 中國共產黨民族理論和政策的形成和發展

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關於民族問題的基本理論同我國多民族的國情相結合,在建設社會主義事業中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制定和執行了一系列民族政策。實踐證明,黨的民族政策是完全正確和成功的。這些政策概括起來主要有:

一、堅持民族平等,維護民族團結,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民族關系

平等、團結、互助、和諧是我國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本質特徵,體現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基本格局,體現了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根本利益。我國憲法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各民族一律平等。國家保障各少數民族的合法權利和利益,維護和發展各民族的平等、團結、互助的關系。禁止對任何民族的歧視和壓迫,禁止破壞民族團結和製造民族分裂的行為。」胡錦濤同志在中共十七大進一步指出,要「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主題,保障少數民族合法權益,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

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不論人口多少,經濟社會發展程度高低,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異同,都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員,具有同等的地位,在國家和社會生活的一切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權利,履行相同的義務,反對一切形式的民族壓迫和民族歧視。平等是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基石,各民族只有一律平等,才能共同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力,更好地參與國家事務和地方事務的管理。

民族團結,是指各民族在社會生活和交往中的和睦、友好和互助、聯合的關系。民族團結要求在反對民族壓迫和民族歧視的基礎上,維護和促進各民族之間和民族內部的團結,各民族人民齊心協力,共同促進國家的發展繁榮,反對民族分裂,維護國家統一。團結是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主線,各民族只有同心同德、攜手共進,才能鞏固和發展民主團結、生動活潑、安定和諧的政治局面,形成中華民族的強大凝聚力和牢固向心力。

互助是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保障,各民族只有互相支持、互相幫助、優勢互補,才能實現共同發展、共同富裕。

和諧是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本質,各民族只有和睦相處、親如一家,才能充分發揮中華民族的整體優勢和創造活力,更好地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在保障各民族平等權利方面,採取了各種政策措施:

1.憲法明確規定了各民族一律平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各民族一律平等。國家保障各少數民族的合法權利和利益,維護和發展各民族的平等、團結、互助關系。禁止對任何民族的歧視和壓迫。」

2.消除、更改了舊中國遺留下來的對少數民族帶有歧視、侮辱性的地名、族名和其他歷史遺跡。

3.成功地進行了民族識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中國究竟有多少少數民族,並不清楚。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為了全面貫徹實行民族平等政策,從1953年起,國家組織了大規模的民族識別考察工作,辨別民族成分和民族名稱。識別考察從中國的歷史和現實情況出發,按照科學認定與本民族意願相結合的原則,只要具有構成單一民族條件的,不管其社會發展水平如何,不論其居住區域大小和人口多少,都認定為一個民族。經過認真的調查研究,到1954年,中國政府確認了38個民族;到1964年,中國政府又確認了15個民族。加上1965年確認的珞巴族、1979年確認的基諾族,全國55個少數民族都被正式確認並公布。新中國的民族識別工作使許多不被舊中國的統治者承認的少數民族獲得了應有的承認,並與中國其他民族一樣享有平等權利。

4.國家法律保障各民族有使用和發展自己的語言文字的自由,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風俗習慣的自由。

5.各民族參與國家政治生活,自主管理本民族內部事務。我國56個民族在全國人大、全國政協都有自己的代表和委員。11屆全國人大少數民族代表411人,占代表總數的13.76%,比少數民族人口佔全國人口比例8.41%高出5.35%。每個少數民族都有本民族的代表,100萬以上人口的少數民族都有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

要堅持反對大民族主義和地方民族主義。我國《憲法》和《民族區域自治法》都明確規定:在維護民族團結的斗爭中,要反對大民族主義,主要是大漢族主義,也要反對地方民族主義。由於歷史上的遺毒,由於當前我國社會轉型期出現的社會矛盾的復雜性,由於國際上各種民族主義思潮的影響,兩種民族主義在我國仍有不同程度的表現。但是,需要指出,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兩種民族主義的表現一般來說都屬於人民內部矛盾,對出現的問題應當採取慎重和實事求是的態度,屬於什麼問題就按什麼問題處理,不要輕易扣民族主義的帽子。這個方面,我們有過深刻的教訓,必須注意吸取。對於反對民族主義,爭取民族團結問題,早在1950年鄧小平就指出,漢族同志在這個方面要主動多承擔責任。他說:「只要一拋棄大民族主義,就可以換得少數民族拋棄狹隘的民族主義。我們不能首先要求少數民族取消狹隘的民族主義,而是應當首先老老實實取消大民族主義。兩個主義一取消,團結就出現了。」

同時,國家還在全體公民中廣泛開展各民族大團結的宣傳和教育。在文藝作品、影視作品、新聞報道、學術研究中都大力倡導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反對民族壓迫和民族歧視,特別是反對大民族主義。為防止和杜絕意識形態領域的大民族主義和不平等現象的出現,中國政府有關部門、機構專門就嚴禁在新聞出版和文藝作品中出現損害民族團結內容等事項作出了規定。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政府及有關部門多次舉行民族團結進步表彰活動,對維護各民族平等權利、促進各民族和睦相處和共同進步繁榮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和獎勵。1988年,我國政府在全國廣泛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活動的基礎上,召開了第一次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有565個先進集體、601名先進個人受到表彰。先後於1994、1999、2005年及2009年,召開四次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通過開展民族團結進步表彰活動,激勵先進,弘揚正氣,使民族團結成為強大的社會輿論和良好的社會風尚,不僅推動了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發展,而且對維護少數民族地區和整個國家的穩定也產生了深遠影響。

二、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解決國內民族問題的一項基本政策,也是國家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即在國家的統一領導下,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使少數民族人民當家作主,自己管理本自治地方的內部事務。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的1947年,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已經解放的蒙古族地區就建立了中國第一個省級少數民族自治地方——內蒙古自治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我國政府開始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全面推行民族區域自治。1955年10月,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1958年3月,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1958年10月,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1965年9月,西藏自治區成立。截至目前,我國共建立了155個民族自治地方,其中包括5個自治區、30個自治州、120個自治縣(旗)。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在55個少數民族中,有44個建立了自治地方,實行區域自治的少數民族人口佔少數民族總人口的71%,民族自治地方的面積佔全國國土總面積的64%左右。

鑒於一些少數民族聚居地域較小、人口較少並且分散,不宜建立自治地方,《憲法》規定通過設立民族鄉的辦法,使這些少數民族也能行使當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內部事務的權利。1993年,中國政府頒布《民族鄉行政工作條例》,以保障民族鄉制度的實施。截至2003年底,中國在相當於鄉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共建立了1173個民族鄉。11個因人口較少且聚居區域較小而沒有實行區域自治的少數民族中,有9個建有民族鄉。

我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依據主要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長期存在,是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歷史基礎;近代以來在反抗外來侵略斗爭中形成的愛國主義精神,是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政治基礎;各民族錯居雜處、相互共存的狀況,是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現實基礎,民族地區與漢族地區之間資源條件和發展水平的不平衡性,是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經濟基礎。

《民族區域自治法》是實施《憲法》規定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法律,早在1952年,我國政府就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實施綱要》,對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自治機關的組成、自治機關的自治權利等重要問題作出明確規定。1984年5月31日,在總結實施民族區域自治經驗的基礎上,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了《民族區域自治法》,並決定自同年10月1日起正式實施。2001年,根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進一步加快民族自治地方經濟社會事業發展的需要,在充分尊重和體現民族自治地方各族人民意願的基礎上,全國人大常委會對《民族區域自治法》進行了修改,使這一法律更加完善。

《民族區域自治法》的內容涵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個方面。它規范了中央和民族自治地方的關系,以及民族自治地方各民族之間關系,其法律效力不只限於民族自治地方,全國各族人民和一切國家機關都必須遵守、執行該項法律。根據民族區域自治法,民族自治地方分為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三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是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的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政府。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其建立和組織均依據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基本原則,但又有別於一般地方國家機關。根據法律規定,自治區主席、自治州州長、自治縣縣長應由實行區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擔任,自治地方人大常委會應由實行區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擔任主任或副主任,自治地方人民政府的組成人員應盡量配備少數民族人員。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在行使地方國家機關職權的同時,依據憲法和民族區域自治法的規定行使自治權利。自治機關可以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有權在不違反憲法和法律的原則下採取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上級國家機關的決議、決定、命令和指示如有不適合民族自治地方實際情況的,自治機關可以報上級國家機關批准,變通執行或者停止執行。自治地方的自治權利很重要的是自主管理和安排地方性的經濟、文化建設事業的權利。為此,憲法和《民族區域自治法》規定,自治機關有管理地方財政的自治權,在國家的指導下,自主地安排和管理地方性的經濟建設事業;自主地管理本地方的教育、科學、文化、衛生、體育事業。

我國的民族區域自治是民族因素和區域因素的結合,政治因素和經濟因素的結合,歷史因素和現實因素的結合。它的特點和優點是把國家的集中統一與民族的自主平等結合起來;把黨和國家的總的方針政策與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把國家的發展與少數民族的發展結合起來。實踐證明,這一制度符合我國國情和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強大生命力。民族區域自治,作為黨解決我國民族問題的一條基本經驗不容置疑,作為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不容動搖,作為我國的一大政治優勢不容削弱。

三、大力培養和選拔少數民族幹部

一是根據民族工作以及社會發展的需要,通過各級各類院校培訓學習,全面提高少數民族幹部素質。二是注重實踐鍛煉,各地、各部門有計劃地開展幹部交流、崗位輪換,選派少數民族幹部到中央、國家機關和經濟相對發達地區掛職鍛煉,培養了大批少數民族幹部,促進了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三是在堅持德才兼備原則的前提下,同等條件優先選拔和使用少數民族幹部,使少數民族幹部在各級黨委、政府、人大和政協等領導班子中佔有適當比例。現在少數民族幹部隊伍已近300萬人,包括行政、經濟、科技、教育、文生等各方面人才和管理人員,這是一支既堅持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又能密切聯系本民族群眾的宏大的少數民族幹部隊伍。他們在從中央到地方和基層的各種崗位上辛勤工作,對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對各民族的社會進步,對民族地區經濟、文化事業的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

四、積極幫助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經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國家盡一切努力,促進各民族的共同發展和共同繁榮。國家根據民族地區的實際情況,制定和採取了一系列特殊的政策和措施,幫助、扶持民族地區發展經濟,並動員和組織發達地區支援民族地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中,有十三條規定了上級國家機關幫助民族自治地方發展的義務。國家在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時,有計劃地在少數民族地區安排一些重點工程,調整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結構,發展多種產業,提高綜合經濟實力。特別是隨著近年來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發展,國家加大了對少數民族地區的扶持力度,實行了一系列特殊的優惠政策,並且要求做到「四個結合」,即要把國家幫助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經濟與少數民族的自力更生相結合;把國家對少數民族地區的資源開發與這些地區少數民族發展繁榮和少數民族群眾的具體利益相結合;把少數民族地區的資源優勢與沿海地區和內地經濟發達地區的人才、資金、技術優勢相結合;把經濟開發與智力開發相結合。特別是近年來進一步加大扶持力度,通過多種措施和途徑加快了少數民族地區對外開放的步伐,使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呈現新的活力。

五、發展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文化教育和科學技術,促進各民族的全面進步

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對發展民族地區的科學文化教育衛生事業採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在發展少數民族教育事業方面,國家堅持從少數民族的特點和民族地區的實際出發,積極支持和幫助少數民族發展教育事業。如賦予和尊重少數民族自治地方自主發展民族教育的權利,重視民族語文教學和雙語教學,加強少數民族師資隊伍建設,在經費上給予特殊照顧,積極開展內地省市對少數民族地區教育的對口支援,舉辦寄宿制中小學,實行定向招生,在招生中對少數民族學生給予特殊照顧等。

在發展少數民族科技事業方面,國家採取了許多特殊措施,如:重點培養、培訓少數民族科技人員,在普通高等院校有計劃地招收少數民族學生或舉辦民族班;幫助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引進人才和先進技術設備,改造傳統產業和傳統產品,扶植提高傳統科技,提高經濟效益等。在繁榮少數民族文化政策方面,國家扶持和幫助少數民族發展文化事業,組建民族文化藝術團體,培養少數民族文藝人才,繁榮民族文藝創作。

對少數民族地區的衛生事業,國家有關政策強調,要加強少數民族地區衛生隊伍的建設,切實做好防病治病和婦幼衛生工作,大力扶持發展民族醫葯衛生機構和發揚少數民族的傳統醫學,根據國家的計劃生育政策和少數民族的實際情況,計劃生育,優生優育,提高民族身體素質等。這些政策措施極大地改變了民族地區的科教文化和衛生事業的面貌。

六、尊重和發展少數民族語言文字

中國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展自己語言文字的自由和權利。國家在20世紀50年代組織人員對少數民族語言文字情況進行了全面調查,建立專門的民族語文工作機構和研究機構,培養民族語文專門人才,幫助少數民族創制、改進或改革文字,推進少數民族語文在各個領域中的運用。

目前,我國55個少數民族中,除回族和滿族通用漢語文外,其餘53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語言。有文字的民族有21個,共使用28種文字,其中壯、布依、苗、納西、傈僳、哈尼、佤、侗、景頗(載佤文系)、土等12個民族使用的16種文字是由政府幫助創制或改進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展自己語言文字的自由。」「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在執行公務的時候,依照本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條例的規定,使用當地通用的一種或者幾種語言文字。」《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第十條規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保障本地方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展自己的語言文字的自由。」第二十一條規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在執行職務的時候,依照本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條例的規定,使用當地通用的一種或者幾種語言文字;同時使用幾種通用的語言文字執行公務的,可以實行區域自治的民族的語言文字為主。」

在我國,無論在司法、行政、教育等領域,還是在國家政治和社會生活中,少數民族語言文字都得到廣泛使用。在國家政治生活中,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召開的重要會議和全國或地區性重大活動,都提供蒙古、藏、維吾爾、哈薩克、朝鮮、彝、壯等民族語言文字的文件或語言翻譯。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在執行職務的時候,都使用當地通用的一種或幾種文字。在教育領域,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根據國家的教育方針,依照法律規定,決定本地方的教育規劃和各級各類學校的教學用語。少數民族為主的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使用本民族或者當地通用的語言文字進行教學。在新聞、出版、廣播、影視等領域,目前中國用17種少數民族文字出版近百種報紙,用11種少數民族文字出版73種雜志。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和地方台用16種少數民族語言進行廣播,地、州、縣電台或廣播站使用當地語言廣播的達20多種。用少數民族語言攝制的故事片達3410部(集)、譯制各類影片達10430部(集)。到1998年,全國36家民族類出版社用23種民族文字出版各類圖書4100多種,印數達5300多萬冊。

在尊重和發展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同時,黨和政府提倡各民族互相學習語言文字,在少數民族地區工作的漢族幹部要學習當地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少數民族幹部群眾要學習和使用全國通用的普通話和規范漢字。

七、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

我國各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的風俗習慣,表現在服飾、飲食、居住、婚姻、禮儀、喪葬等多方面。國家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少數民族享有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風俗習慣的權利。我國憲法規定: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風俗習慣的自由」。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就是尊重少數民族,是民族平等的體現,對民族團結有重要意義。

我國政府對少數民族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風俗習慣的權利加以保護,體現在尊重少數民族的飲食習慣,尊重和照顧少數民族年節習慣,尊重少數民族婚姻習慣,尊重少數民族喪葬習俗,在大眾傳播媒介中防止侵犯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的事情發生,尊重少數民族改革自己風俗習慣的自由。

民族和宗教是兩個不同的范疇,但民族問題又往往和宗教問題交織在一起。所以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又和尊重少數民族的宗教信仰聯系在一起。黨和國家的基本政策是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由,任何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都不能強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視信教公民和不信教公民。信教或不信教,信這種或信那種教的,都要互相尊重,和平相處,這是保持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團結各族人民共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方面。

八、高舉愛國主義旗幟,維護祖國統一和社會穩定

國家統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我國56個民族結成了不可分割的中華民族大家庭,國家利益代表著各民族的根本利益。維護祖國統一,保持社會穩定,對於我們偉大祖國的進一步發展繁榮,對於各族人民的富裕和安居樂業,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各民族的一切成就,就是在維護國家統一、穩定的前提下取得的。今後我國各民族要實現共同團結進步,共同繁榮發展,也必須依靠國家的統一和穩定。

在共同團結奮斗的歷史歲月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這種精神,是中華各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是中華民族具有強大生命力、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我們必須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使偉大的民族精神深深紮根在各族人民心中,成為推動事業發展、加強民族團結、維護祖國統一的強大精神力量。

弘揚和培育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需要社會方方面面的關心和支持,形成家庭、學校、機關、企事業單位和整個社會相互銜接、相互支撐的合力。各級黨委和政府要真正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任務,擺上議事日程,制定行動計劃,採取有效措施。要善於抓住機遇,以一些重大活動和重大事件為契機,不斷地掀起民族精神教育的熱潮。法制建設、各項經濟和社會政策,都要努力為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提供有力保障。新聞媒體和大眾傳媒要堅持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高尚的精神鼓舞人,大力倡導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樂於奉獻的愛國主義精神,鼓勵一切有利於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先進文化,使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同思想道德建設有機統一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之中,成為全民族奮發前進的強大精神支柱

② 中國共產黨關於民族問題有哪些基本觀點和政策

(一)民族是在一定的歷史階段形成的穩定共同體。一般說來,民族在歷史淵源、生產方式、語言、文化、風俗習慣以及心理認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徵。有的民族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宗教起著重要作用。

(二)民族的產生、發展和消亡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進程中,民族的消亡比階級、國家的消亡還要久遠。

(三)社會主義時期是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的時期,各民族間的共同因素在不斷增多,但民族特點、民族差異和各民族在經濟、文化發展上的差距,將長期存在。

(四)民族問題既包括民族自身的發展,又包括民族之間,民族與階級、國家之間等方面的關系。在當今世界,民族問題具有普遍性、長期性、復雜性、國際性和重要性。

(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解決我國民族問題的根本道路。我國的民族問題,只有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共同事業中才能逐步解決。

(六)我國是各族人民共同締造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國家統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各族人民都要繼承和發揚愛國主義傳統,自覺維護祖國的安全、榮譽和利益。我國的民族問題是我國的內部事務,反對一切外部勢力利用民族問題對我國進行滲透、破壞和顛覆活動。

(七)各民族不分人口多少、歷史長短、發展程度高低,一律平等。國家為少數民族創造更多更好的發展機會和條件,保障各民族的合法權益和利益,各族人民都有義務維護憲法和法律的尊嚴。

(八)民族區域自治是我們黨解決我國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是符合我國國情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重要內容,必須長期堅持和不斷完善。民族區域自治法是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法律保障,必須全面貫徹執行。

(九)平等、團結、互助、和諧是我國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本質特徵,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少數民族之間也互相離不開。各族人民要互相尊重、互相學習、互相合作、互相幫助,不斷鞏固和發展全國各族人民的大團結,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十)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是現階段民族工作的主題。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是現階段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務,是解決民族問題的根本途徑。堅持科學發展觀,大力支持、幫助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加快發展。

(十一)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徵,少數民族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尊重和保護少數民族文化,支持少數民族優秀文化的傳承、發展、創新,鼓勵各民族加強文化交流,大力發展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事業,不斷提高各族群眾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

(十二)培養選拔少數民族幹部是解決民族問題、做好民族工作的關鍵,是管長遠、管根本的大事,要努力造就一支宏大的德才兼備的少數民族幹部隊伍。民族地區人才資源開發是一項戰略任務,要大力培養民族地區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各級各類人才。

③ 我國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的主要內容

民族平等、民族團結、民族區域自治、民族發展繁榮

④ 為什麼要學習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淡淡心得體會1000字以上)

可從自己學習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的感受,學之前的理解和學之後的改變,並從這些改變中具體說明為什麼會變,學習這些理論對於個人國家、民族有什麼好處,例文如下:

我們黨以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為指導,制定和實施正確的民族政策,開創了適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

我們建立了新中國,徹底結束了舊中國四分五裂的局面,實現了國家的高度統一和各民族的翻身解放;引導各族人民共同走上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了中華民族發展史上最廣泛最深刻的社會變革。

確認五十六個民族成份,實現了各族人民共同當家作主、管理國家事務;建立、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實現了空前的民族大團結;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實現了民族自治地方在國家統一領導下自主管理本地區內部事務的權利。

支持和幫助民族地區發展生產力,實現了少數民族群眾生產方式和生活水平的歷史性飛躍;大力發展民族地區社會文化事業,實現了少數民族群眾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的全面提高;大力培養少數民族幹部和人才,密切了黨同少數民族群眾的聯系。

新中國成立近六十年來,不管面對什麼樣的風險和考驗,我國始終保持了民族團結、政治安定、社會穩定。

黨的民族政策,既全面考慮了我們這個多民族的統一國家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基本事實,又全面考慮了我國五十六個民族在發展水平和文化風俗上存在多樣性與差異性的基本事實;既深刻總結了我國歷史上處理民族問題的經驗教訓,也積極借鑒了世界上一些國家處理民族問題的經驗教訓。

既保持基本原則、基本理念的穩定性、一貫性,又隨著工作重心的轉移和實踐的發展而不斷充實、不斷更新、不斷完善,因而具有歷史和現實的科學依據,具有強大生命力和感召
力。

我們黨的民族政策,凝聚了幾代中國共產黨人處理民族問題的智慧和心血,是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黨和國家民族工作最可寶貴的精神財富,是我們不斷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發展的根本保證。

(4)民族政策法規與理論擴展閱讀:

嚴格執行民族政策,直接關繫到黨在少數民族群眾中的威信和形象,直接影響到黨的民族工作的成敗,直接決定著民族之間的信任和團結。

歷史經驗證明,我國的民族關系和民族團結,只有在全面貫徹執行黨和國家民族政策的前提下,才能得以真正搞好和切實加強;黨和國家的民族政策,也只有在搞好
民族關系、加強民族團結的基礎上,才能得到真正的貫徹執行。

凡是民族政策執行得好的時候,民族關系就健康發展,民族團結就不斷鞏固;凡是民族政策執行得不
好的時候,民族關系就遭遇波折,民族團結就受到破壞。

⑤ 黨的民族政策基本內容

黨的民族政策的基本內容

一、堅持民族平等團結

在中國,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不論人口多少,經濟社會發展程度高低,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異同,都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員,具有同等的地位,在國家社會生活的一切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權利,履行相同的義務,反對一切形式的民族壓迫和民族歧視。民族團結是指各民族在社會生活和交往中平等相待、友好相處、互相尊重、互相幫助。民族平等是民族團結的前提和基礎,沒有民族平等,就不會實現民族團結;民族團結則是民族平等的必然結果,是促進各民族真正平等的保障。

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作為我國解決民族問題的政策,在中國的憲法和有關法律中得到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各民族一律平等。國家保障各少數民族的合法權利和利益,維護和發展各民族的平等、團結、互助關系。禁止對任何民族的歧視和壓迫」。

二、民族區域自治

民族區域自治,是中國政府解決民族問題採取的一項基本政策,也是中國的一項重要政治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與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政治協商制度一樣,同為我國三大墓本政治制度之一。民族區域自治是在國家的統一領導下,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民族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使少數民族人民當家作主,自己管理本自治地方的內部事務。

民族區域自治是與中國的國家利益和各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的。實行民族區域自治,保障了少數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地位和平等權利,極大地滿足了各少數民族積極參與國家政治生活的願望。

⑥ 民族理論政策有哪些

民族政策是指國家和政黨為調節民族關系,處理民族問題而採取的相關措施、規定等的總和,是對境內各民族所採取的政策。民族政策原則一般是指在民族工作的全局中必須遵循的大政方針。新中國實行的民族政策維護了中國共產黨自土地革命時期開始和少數民族結成的政治統一戰線,鞏固了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
從世界范圍來看,民族政策的實質和作用有積極和消極之分,前者如「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民族發展」政策;後者如「種族隔離、種族歧視」政策等; 從內容來看,有政策原則和政策措施之分。

⑦ 如何加強黨的民族理論政策法規宣傳

牢牢握各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襲共同繁榮發展主題緊緊圍繞民族工作任務力宣傳黨家民族政策取重要、力宣傳少數民族民族區經濟社快發展巨、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及社主義民族關系代風貌推黨家民族理論、民族政策深入積極營造利於維護祖統、民族團結睦相處輿論氛圍宣傳各要突民族工作主題創新宣傳載體種形式、搭建各族群眾樂於參與民族文化平台斷掀起民族工作宣傳高潮努力使各族群眾真受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優越性受民族家庭溫暖全力推民族文化繁榮發展

⑧ 民族理論政策法規包括哪些法律法規

(1)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的原則: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是中國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則和根本.受到憲法和法律的保護。(2)各民族平等參與國家事務管理的原則:在中國.各少數民族與漢族不僅都以平等的地位參與國家大事和各級地方事務的管理.而且少數民族參與國家管理的權利還會受到國家法律和政府政策的特殊保障。(3)民族區域自治原則:一是民族區域自治必須以國家統一為原則,任何實行民族區域白治的地方i都是國家領土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各級自治機關,同時也是國家的——級基層政權機關;二是民族區域自治及其自治機關,必須根據憲法和民族區域自治法的一系列規定享有自治權、行使自治權利;於是中國的民族區域自治,不僅是民族自治,而且還是區域自治,是民族與區域相結合的自治。(4)加快少數民族經濟發展的政策:對少數民族地區實行優惠的財政政策;鼓勵少數民族地區發展貿易,照顧少數民族用品生產;扶持少數民族貧困地區擺脫貧閑;加大少數民族地區改革開放的力度。(5)少數民族人口政策:一般規定:少數民族夫婦可以生育兩個或三個孩子;邊境地區和自然環境惡劣的地區、人口特別稀少地區的少數民族夫婦,可以生育三個以上的孩子;西藏自治區的藏族農牧民夫婦可以不受限制地生育子女。(6)發展少數民族教育事業的政策:國家採取了許多政策和措施支持少數民族教育事業的發展。(7)尊重和發展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政策:少數民族的語言、文字受到了普遍重視、尊重,並得到廣泛的應用。(8)尊重少數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9)保護少數民族歷史文化遺產的政策。

⑨ 黨的民族政策法律法規有哪些內容

黨和國家的民族平等政策是指國家和政黨為調節民族關系,處理民族問題而採取的相關措施、規定等的總和。從世界范圍來看,民族政策的實質和作用有積極和消極之分,前者如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民族發展政策;後者如種族隔離、種族歧視政策等。

從內容來看,有政策原則和政策措施之分。民族政策原則一般是指在民族工作的全局中必須遵循的大政方針,如我國實行的民族平等團結和民族區域自治政策等;具體的民族政策措施,通常是對涉及民族問題的某一方面而做出的具體的規定。

我們黨和國家的民族政策,實際上是有關少數民族的政策。它是黨和政府根據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結合我國多民族的基本國情和民族問題長期存在的客觀實際制定的,其本質是促進各民族平等團結、發展進步和共同繁榮,是我們正確認識和處理民族問題的重要行為准則,是我國政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國的民族政策主要包括哪些內容
(1)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政策;

(2)民族區域自治政策;

(3)大力培養和使用少數民族幹部政策;

(4)加快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經濟建設政策;

(5)積極發展少數民族教育文化事業政策;

(6)保障各民族使用發展語言文字政策;

(7)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政策;

(8)尊重少數民族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9)同少數民族上層愛國人士建立統一戰線的政策;

(IO)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和民主改革的政策。
我們黨關於民族問題的基本觀點和基本政策是什麼?
1、民族的產生、發展和消亡是一個漫長歷史過程,民族問題將長期存在。

2、社會主義階段是各民族共同繁榮興旺的時期,各民族間的共同因素在不斷增多,但民族特點、民族差異將繼續存在。

3、民族問題是社會總問題的一部分,民族問題只有在解決整個社會問題的過程中才能逐步解決,我國現階段的民族問題只有在建設社會主義的共同事業中才能逐步解決。

4、各民族不分人口多少、歷史長短、發展程度高低,都對祖國的文明作出了貢獻,都應該一律平等,應該加強各民族人民的大團結,維護國家的統一。

5、大力發展經濟是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也是我國現階段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務,各民族要互相幫助,實現共同進步和繁榮。

6、民族區域自治是中國共產黨對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的重大貢獻,是解決我國民族問題的基本制度。

7、努力造就一支德才兼備的少數民族幹部隊伍,是做好民族工作和解決民族問題的關鍵。

8、民族問題和宗教問題在一些地方往往交織在一起,在處理民族問題時還要注意全面正確地貫徹落實黨的宗教政策。
民族平等政策包括哪些方面的內容
民族平等最初由資產階級提出,曾在反對封建主義和民族壓迫的斗爭中起過進步作用。但在資產階級取得政權後,便成為欺騙和壓迫本民族人民及其他弱小民族的工具。只有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才被賦予了它真實的內容和科學的涵義,成為無產階級民族觀的核心,成為無產階級處理民族問題的根本原則。其基本內容主要包括四個方面:

(1)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

(2)各民族在一切權利上的完全平等。

(3)幫助一切民族實現民族平等權利,對弱小民族的利益和平等權利給予特殊照顧。

(4)各民族都必須履行相應的義務。
民族團結政策包括哪些方面的內容?
民族團結是各民族間和各民族內部在共同利益基礎上結成的平等互助、友好合作的關系,是馬克思主義處理民族問題的一項基本原則。也是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基本特徵和核心內容之一。社會主義社會各民族之間的團結,是以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我們黨的團結為核心的,是以社會主義制度和祖國統一為基礎的。作為我國民族政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的含義:

(1)反對民族壓迫和民族歧視。

(2)維護、促進各民族之間和民族內部的團結。

(3)各族人民齊心協力,共同促進祖國的發展繁榮。

(4)反對民族分裂,維護祖國統一。
中國政府在維護民族團結方面採取了哪些措施?
(l)將民族團結的原則明確地寫入《共同綱領》、歷次《憲法》等法律之中,使民族團結成為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也使維護民族團結成為每一個人的法定義務。

(2)努力消除歷史上遺留下來的民族間的隔閡。1951年,政務院發布《關於處理帶有歧視或侮辱少數民族性質的稱謂、地名、碑揭、匾聯的指示》,消除不利於民族團結的舊的痕跡。50年代,國家還組織慰問團、訪問團,並組織少數民族參觀團,增強了各族人民之間的了解和信任。

(3)通過廣播、電影、電視、報刊等多種形式,廣泛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民族觀和黨的民族政策,並運用多種形式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和民族團結的宣傳教育。1952年和1956年,進行過兩次民族政策的大檢查、大教育,1979年又在全國進行了民族政策的再教育,都不斷地增強了民族團結。

(4)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全國絕大部分省、自治區、直轄市先後召開了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並逐步形成了層層召開、定期召開的制度,在此基礎上,國務院於1988年4月首次召開了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表彰民族團結進步的先進人物和集體,總結推廣典型經驗。使民族團結正在成為一種社會輿論,成為一種社會風尚。

(5)旗幟鮮明地進行反分裂斗爭,打擊了少數分裂主義分子,團結和教育了各族人民,使各族人民在尖銳復雜的斗爭中提高了對分裂活動的識別力和抵制力。

(6)及時地、妥善地處理民族關系中發生的問題,深入細致地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7)把幫助少數民族發展經濟文化事業作為促進民族團結的基礎。黨的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隨著整個國家工作重點的轉移,民族工作的重點也隨之轉移,明確地提出了民族工作一是經濟建設,二是加強團結。並採取相應措施幫助少數民族發展經濟文化事業。

⑩ 我國的民族政策是什麼

我國的民族政策是:

1.堅持民族平等:民族平等的含義是指各民族不論人口多少,經濟社會發展程度高低,風俗習慣異同,都在社會生活中,衣法享有相同的權利,履行相同的義務。我國在法律上規定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對任何民族的歧視和壓迫。

2.維護民族團結:民族團結是國家穩定的基礎,是各項事業取得勝利的保證。民族團結的主要內容是各民族要和睦相處,情同手足。民族團結是我國精神文明建設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內容。

3.實施民族區域自治:民族區域自治是黨和國家解決我國民族問題的一項基本政策,也是國家基本的政治制度之一。實踐證明,實施民族區域自治,符合我國的具體實際,有利於維護國家統一和充分尊重、保障各民族管理自己內部事務的權利,有利於最大限度地發揮各族人民當家作主的積極性。

4.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文化事業:經濟文化發展是各民族自身發展的基礎,也是民族關系和諧發展的保證。在新的歷史時期,做好民族工作,增強民族團結的核心問題,就是要積極創造條件,加快發展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經濟文化等各項事業,促進各民族的共同繁榮。

5.培養少數民族幹部:大力培養和使用少數民族幹部,是解決民族問題的關鍵。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黨和政府根據民族工作和社會發展的需要,通過專業院校教育以及社會實踐等多種渠道,培養了大批民族幹部,促進了民族地區社會主義事業的快速發展。

6.尊重和發展少數民族語言文字:語言文字平等是民族平等的重要標志和體現,我國憲法和民族區域自治法都明確規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展自己的語言文字的自由」。

7.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風俗習慣是民族特點的一個重要內容,表現在飲食起居、節日慶典、婚姻和喪葬習俗等方面。尊重各民族的風俗習慣,有利於促進民族平等與團結,有利於各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和發展。

8.尊重少數民族宗教信仰自由:宗教在少數民族中有廣泛影響,民族問題與宗教問題往往交織在一起。各民族公民有宗旺信仰的自由,信教與不信教的人地位平等。

(10)民族政策法規與理論擴展閱讀

我國民族政策的意義

我國的民族政策,凝聚了幾代中國共產黨人處理民族問題的智慧和心血,是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黨和國家民族工作最可寶貴的精神財富,是不斷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發展的根本保證。

1.既全面考慮了這個多民族的統一國家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基本事實,又全面考慮了我國五十六個民族在發展水平和文化風俗上存在多樣性與差異性的基本事實。

2.既深刻總結了我國歷史上處理民族問題的經驗教訓,也積極借鑒了世界上一些國家處理民族問題的經驗教訓。

3.既保持基本原則、基本理念的穩定性、一貫性,又隨著工作重的轉移和實踐的發展而不斷充實、不斷更新、不斷完善,因而具有歷史和現實的科學依據,具有強大生命力和感召力。

熱點內容
周末條例 發布:2024-11-19 22:50:11 瀏覽:312
紅章對賬單彩色列印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4-11-19 22:37:40 瀏覽:450
膠權認購承諾書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4-11-19 22:35:50 瀏覽:602
公證全國統一法律效力 發布:2024-11-19 21:43:05 瀏覽:263
在新婚姻法之前結婚證嗎 發布:2024-11-19 21:28:30 瀏覽:821
婚姻法21這條屬於 發布:2024-11-19 20:42:30 瀏覽:938
瑞達行政法補充講義 發布:2024-11-19 20:36:23 瀏覽:551
新合同法以什麼為指導制定 發布:2024-11-19 20:34:37 瀏覽:295
女法官p 發布:2024-11-19 20:11:24 瀏覽:269
新鄭律師援助 發布:2024-11-19 19:04:40 瀏覽: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