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標准與法律法規的邊界

標准與法律法規的邊界

發布時間: 2022-12-19 03:04:19

1. 法律法規與國家標准關系

法律是全體國民意志的體現,國家的統治工具。由享有立法權的立法機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國家立法權),依照法定程序制定、修改並頒布,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規范總稱。法規指國家機關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如我國國務院制定和頒布的行政法規,省、自治區、直轄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和公布的地方性法規。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會,也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報省、自治區的人大及其常委會批准後施行。法規也具有法律效力。國家政權機關、政黨組織和其他社會政治集團為了實現自己所代表的階級、階層的利益與意志,以權威形式標准化地規定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內,應該達到的奮斗目標、遵循的行動原則、完成的明確任務、實行的工作方式、採取的一般步驟和具體措施。政策的實質是階級利益的觀念化、主體化、實踐化反映。標准:包含可以用來為某一范圍內的活動及其結果制定規則、導則或特性定義的技術規范或者其他精確准則,其目的是確保材料、產品、過程和服務能夠符合需要。

主要標準定義說明:

1、GB/T 20000.1-2002《標准化工作指南 第1部分: 標准化和相關活動的通用詞彙》中對標準的定義是:為了在一定范圍內獲得最佳秩序,經協商一致制定並由公認機構批准,共同使用的和重復使用的一種規范性文件。2、國家標准GB/T 3935.1—83定義:「標準是對重復性事物和概念所做的統一規定,它以科學、技術和實踐經驗的綜合為基礎,經過有關方面協商一致,由主管機構批准,以特定的形式發布,作為共同遵守的准則和依據」。3、國家標准GB/T 3935.1-1996 《標准化和有關領域的通用術語 第一部分:基本術語》中對標準的定義是:為在一定范圍內獲得最佳秩序,對活動或其結果規定共同的和重復使用的規則、導則或特性的文件。該文件經協商一致制定並經一個公認機構的批准。它以科學、技術和實踐經驗的綜合成果為基礎,以促進最佳社會效益為目的。!!!!!!!!

2. 法律法規和標准規范的區別

(1)法律有廣義、狹義兩種理解。廣義上講,法律泛指一切規范性文件;狹義上講,僅指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規范性文件。
(2)法規,在法律體系中,主要指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民族自治法規及經濟特區法規等。
(3)規章,是指有規章制定權的行政機關依照法定程序決定並以法定方式對外公布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規范性文件。
(4)規范性文件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一般是指屬於法律范疇(即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單行條例、國務院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的立法性文件和除此以外的由國家機關和其他團體、組織制定的具有約束力的非立法性文件的總和。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
第五十一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加強對立法工作的組織協調,發揮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導作用。
第五十二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通過立法規劃、年度立法計劃等形式,加強對立法工作的統籌安排。編制立法規劃和年度立法計劃,應當認真研究代表議案和建議,廣泛徵集意見,科學論證評估,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和民主法治建設的需要,確定立法項目,提高立法的及時性、針對性和系統性。立法規劃和年度立法計劃由委員長會議通過並向社會公布。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負責編制立法規劃和擬訂年度立法計劃,並按照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要求,督促立法規劃和年度立法計劃的落實。
第五十三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應當提前參與有關方面的法律草案起草工作;綜合性、全局性、基礎性的重要法律草案,可以由有關的專門委員會或者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組織起草。
專業性較強的法律草案,可以吸收相關領域的專家參與起草工作,或者委託有關專家、教學科研單位、社會組織起草。
第五十四條提出法律案,應當同時提出法律草案文本及其說明,並提供必要的參閱資料。修改法律的,還應當提交修改前後的對照文本。法律草案的說明應當包括制定或者修改法律的必要性、可行性和主要內容,以及起草過程中對重大分歧意見的協調處理情況。
第五十五條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提出的法律案,在列入會議議程前,提案人有權撤回。
第五十六條交付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全體會議表決未獲得通過的法律案,如果提案人認為必須制定該法律,可以按照法律規定的程序重新提出,由主席團、委員長會議決定是否列入會議議程;其中,未獲得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的法律案,應當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決定。
第五十七條法律應當明確規定施行日期。
第五十八條簽署公布法律的主席令載明該法律的制定機關、通過和施行日期。
法律簽署公布後,及時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報和中國人大網以及在全國范圍內發行的報紙上刊載。
在常務委員會公報上刊登的法律文本為標准文本。

3. 法律,法規,規章,規范性文件和標準的區別

一、區別:

1、概念含義不同:

(1)法律有廣義、狹義兩種理解。廣義上講,法律泛指一切規范性文件;狹義上講,僅指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規范性文件。

(2)法規,在法律體系中,主要指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民族自治法規及經濟特區法規等。

(3)規章,是指有規章制定權的行政機關依照法定程序決定並以法定方式對外公布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規范性文件。

(4)規范性文件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一般是指屬於法律范疇(即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單行條例、國務院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的立法性文件和除此以外的由國家機關和其他團體、組織制定的具有約束力的非立法性文件的總和。

狹義一般是指法律范疇以外的其他具有約束力的非立法性文件。

2、制定主體不同:

(1)法律一般是指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如民法刑法等;

(2)法規,指國務院、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民族自治機關和經濟特區人大制定的規范性文件。

(3)規章主要指國務院組成部門及直屬機構,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及省、自治區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和人民政府制定的規范性文件。

(4)規范性文件一般指狹義的規范性文件,各級黨組織、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所屬工作部門,人民團體、社團組織、企事業單位、法院、檢察院等制定的,具有普遍適用效力的,非立法性文件。

3、效力等級不同:

(1)憲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

(2)法律的效力高於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規章。

(3)行政法規的效力高於地方性法規、規章。

(4)地方性法規的效力高於本級和下級地方政府規章。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的效力高於本行政區域內的設區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

(5)規章和規范性文件互有交叉,無法比較。

二、不能直接寫成"衛政法發[2006]228號 《衛生標准管理辦法》",因為黨政機關公文寫作,標題的格式應為XX(發文機關)關於XX(事項)的XX(文種)。

中國政府網-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

4. 在gb/t24001-2004 標准中哪些條款涉及法律法規,如何理解

第一章 GB/T24001_2004 標準的理解 第一節 GB/T24001 標準的主要特點、 作用和意義 一、 GB/T24001 的主要特點 (一) 以市場驅動為前提 (二) 廣泛用於各類組織並強調自願性原則 (三) 注意體系的科學性、 完整性和符合性 (四) 強調污染預防, 法律法規的符合性以及持續改進 (五) 與其他管理體系的相容性 二、 GB/T24001 標準的作用和意義 (一) 實施 GB/T24001 標準的作用 1、 保護人類的生存和發展 2、 促進世界貿易的發展 3、 實現經濟可持續的發展 4、 是實現環境管理現代化的有利武器 (二) 實施 GB/T24001 標準的意義 1、 獲取國際貿易的「綠色通行證」 2、 樹立優秀企業的形象, 贏得客戶信賴, 滿足相關方的需求和期望 3、 提高組織內部管理水平, 向管理要效益 4、 改進產品性能, 改革工藝設備, 生產「綠色產品」, 實現污染預防和節能降耗 5、 提高全體員工的環保意識, 增強遵紀守法的主動性和自覺性 6、 減少環境風險, 避免因環境問題所造成的經濟損失, 實現企業永續經營 7、 用標准化手段規范組織的環境管理工作 第二節GB/T24001 標準的理論基礎 一、 GB/T24001 標準的精神實質 (一) 強調最高管理者的承諾、 意識和作用 (二) 強調全體員工的意識和積極參與 (三) 必須符合適用的環境法律法規和其他要求並堅持污染預防和持續改進的原則 (四) 提倡運用生命周期評價思想 (五) 系統化、 程序化和必要的文件支持 二、 環境管理體系 PDCA 循環模式 GB/T24001 系列國家標準的核心是 GB/T24001-2004《環境管理體系 要求及其使用指南》。 標准要求組織在其內部建立實施、 並保持一個符合標準的環境管理體系, 該體系的環境方針、 策劃、 實施與運行、 檢查、 管理評審等 5 個一級要素和 17 個二級要素構成, 各要素之間有機結合、 緊密聯系, 形成 PDCA 循環模式, 通過有計劃的評審和持續改進的循環, 保持組織內部環境管理體系不斷完善和提高。 PDCA 是一個持續、 反復進行的過程,它使組織能夠基於最高管理者的領導和對環境管理體系的承諾,建立、 實施並保持其環境方針。 在組織評價其當前環境狀況後, 應當採取以下步驟來實施這一持續改進的過程: 1、 策劃: 建立一個持續的策劃過程使組織能夠: ⑴ 識別環境因素和確定相關的環境影響。 ⑵ 識別和監測適用的法律法規和其他要求, 適當時制定內部績效准則。 ⑶ 建立環境目標和指標, 並制定方案以實現這些目標和指標。 ⑷ 建立並使用績效參數。 持續改進 4.2 環境方針 4.3 策劃 4.4 實施與運行 4.6 管理評審 4.5 檢查 2、 實施: 實施和運行環境管理體系 ⑴ 設立管理機構, 明確作用和職責, 並授予足夠的許可權。 ⑵ 提供充分的資源。 ⑶ 對為組織或代表組織工作的人員進行培訓以確保其具備必要的意識和能力。 ⑷ 建立內部和外部交流的過程。 ⑸ 建立並保持文件。 ⑹ 建立並實施文件控制。 ⑺ 建立並保持運行控制。 ⑻ 確保做好應急准備和響應。 3、 檢查: 評價環境管理體系的過程: 第三節 環境管理體系基本術語和定義 一、 GB/T24001-2004 標準的術語和定義 術語和定義是理解 GB/T24001—2004 系列標準的基礎, 它統一了各國的標準的使用者對環境管理標准內容的理解。 GB/T24001 共有 20 個術語。 1、 審核員 有能力實施審核的人員。 2、 持續改進 不斷對環境管理體系進行強化的過程, 目的是根據組織的環境方針, 實現對整體環境績效的改進。 3、 糾正措施 為消除已發現的不符合的原因所採取的措施。 4、 文件 信息及其承載媒體 注 1: 承載媒體可以是紙張, 計算機磁碟、 光碟或其他電子媒體, 照片或標准樣品, 或他們的組合。 注 2: 摘編自GB/T19000-2000D 的 3.7.29 5、 環境 組織運行活動的外部存在, 包括空氣、 水、 土地、 自然資源、 植物、 動物、人, 以及他們之間的相互關系。 ⑴ 環境是指一種客觀的「外部存在」, 這種外部存在通常都是圍繞著某一個事物, 在標准中中心事物就是人類, 所以相對於人類這一客觀主體而言, 環境就包括了圍繞人類周圍的水、 土壤、 空氣, 自然資源、 動植物、 人、 氣候、自然景觀等一切自然物質。 ⑵ 環境不僅僅是外部存在, 不僅僅是多種介質的簡單組合, 而且還包括上述這些自然物質之間的組合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轉換」。 6、 環境因素 一個組織的活動、 產品和服務中能與環境發生相互作用的要素。 ⑴ 術語中有兩個關鍵詞, 分別是「相互作用」 和「要素」。 所謂「要素」是指構成某種事物的必要因素。 但有了要素並不等於就一定構成環境因素, 要素只有和環境發生了相互作用才能成為環境因素。 比如: 裝在密閉容器里的酒精, 它是一種物質, 當然是要素, 但它並不是環境因素, 而一旦瓶蓋被打開,酒精揮發與環境發生了相互作用, 就成為環境因素了, 所以我們說酒精的揮發 是環境因素。 再比如: 一輛停放著的汽車, 它當然是一種物質, 是要素, 但不是環境因素, 但一旦汽車發動, 要消耗汽油, 要排放雜訊和汽車尾氣, 這些都作用於環境。 那麼我們說汽車運行時油品的消耗、 雜訊的排放以及尾氣的排放就成為環境因素了 。 ⑵ 環境因素的表達形式通常是「名詞」 +「動詞」。 其中名詞指的是污染物質, 動詞常常用排放、 處置、 產生、 消耗、 泄漏等。 如雜訊的排放、 固體廢氣物的產生、 能源資源的消耗、 化學品的泄露等等。 ⑶ 標准中所談的要素是指組織的活動、 產品和服務所包含的要素。 生產活動: 材料准備、 加工製造、 裝備調試、 包裝、 產品設計、 供應、 銷售 活動 管理活動: 辦公活動、 對相關方管理活動 輔助活動: 設備維修、 動力供應、 運輸、 倉儲、 實驗室等 後勤活動: 食堂、 醫院、 綠化、 保潔等 原材料 產品 生產產品 對外提供的服務 服務 使用外部的服務 ⑷ 考慮環境因素時要考慮三種時態、 三種狀態 三種時態: 過去、 現在和將來 三種狀態: 正常、 異常和緊急 ⑸ 重要環境因素: 組織的活動、 產品和服務中存在的某些環境因素, 這些環境因素對環境已經或可能造成重大環境影響, 稱之為「重要環境因素」。 ⑹ 環境因素舉例 某汽車製造廠活動、 產品和服務中的主要環境因素 活動、 產品或服務 燒鍋爐 汽車車身塗裝(酸洗) 產品汽車 售後維修服務 環境因素 廢氣排放(SO2、 NO、 煙塵) 含酸廢液的排放 油品消耗、 尾氣排放、 雜訊排放 油的泄露、 廢舊零部件、 廢棉絲和廢手套產生 7、 環境影響 全部或部分由組織的環境因素給環境造成的任何有害或有益的變化。 ⑴ 環境影響首先是一個變化, 如果沒有變化也就無所謂影響。 環境影響是由環境因素導致的環境變化, 所以環境因素和環境影響是因果關系, 比如:工廠排放污水到水體, 導致河裡魚死亡。 污水排放是環境因素, 是成因,水體遭到污染, 水質改變, 生態環境發生變化是環境影響, 是結果。 ⑵ 「變化」 是中性的。 可能是有益或有害的 ⑶ 組織的活動、 產品和服務與環境因素和環境影響之間的關系 環境因素和環境影響之間的關系 活動、 產品或服務 環境因素 用水 煤的消耗 環境影響 資源消耗 資源消耗 SO2的排放、 煙塵的排放 形成酸雨、 污染大氣 雜訊的排放 潛在的爆炸 污染聲環境 污染環境、 人員傷亡、 財產損失 污染土壤 污染水體 破壞臭氧層 污染水體、 污染水生環境 鍋爐運行 爐渣排放 廢水排放 氟里昂的泄露 汞鹽排入水體 碳粉、 紙張、 電能的消耗 資源消耗 含黑液懸浮物污水的排放 污染水體和土壤 化學品的泄露 8 環境管理體系 組織管理體系的一個部分用來制定和實施其環境方針, 並管理環境因素。 9、 環境方針 由最高管理者就組織的環境績效所正式表達的總體意圖和方向。 註: 1、 環境方針為採取措施以及建立環境目標和指標提供了一個框架。 2、 環境方針要體現承諾污染預防、 承諾遵紀手法、 承諾持續改進。 ⑴ 環境方針為組織建立並實施環境管理體系提供了 總的方向, 是開展環境管理工作的指導思想、 行為准則和奮斗目標。 環境方針應形成文件。 ⑵ 所謂提供「框架」, 意指環境方針是組織建立環境目標和指標的基礎。環境目標和指標的制定應遵循環境方針中的有關承諾。 例如: 環境方針中承諾組織要節能降耗, 那麼其環境目標和指標裡面進行展開和細化, 要能夠體現出節約水、 電、 煤、 紙張或其他能源方面具體要達到的目標和指標。 ⑶ 環境方針可以和其他體系的方針進行整合。 10、 環境目標 組織依據其環境方針所規定自己所要實現的總體環境目標。 組織應根據環境方針明確環境目標並形成文件。 組織的環境目標應與環境方針保持一致。 11、 環境指標 由環境目 標產生或為實現環境目 標所規定並滿足的具體績效要求它們可適用於整個組織或其局部。 ⑴環境指標是對環境目標進一步細化和分解, 是更為具體的要求。 ⑵ 環境指標應付合環境方針, 如可行應建立可測量的環境績效參數。 環境績效參數可分為管理績效參數和運行績效參數, 指標應具有可測量性 ⑶ 環境指標可以是組織總目標的分解 ⑷ 經常使用的環境績效參數示例如下: ——原材料或能源的年使用量 ——單位產量產品所產生的廢物; ——材料和能源的使用效率; ——得到循環使用的廢物的百分比; ——特定污染物質, 如 NO2、 SO2、 VOCS、 Pb、 CFCS等的排放量; ——再循環包裝材料的使用量; ——煙塵的黑度或污水中 BOD、 COD、 pH、 SS 懸浮物濃度; 清洗鍋爐 電冰箱使用 製造燒鹼 復印機使用 造紙 化學品運輸 污染水體和土壤 ——潛在事故和緊急情況的數量; ——單位產量所需的運載里程數 ——環境投訴案件的數量; ——用於環境保護的投資; ——員工的培訓率等 12、 環境績效 組織對其環境因素進行管理所取取得的可測量結果。 ⑴ 關鍵詞: 「可測量」、「結果」。 環境績效是可測量的, 比如: 生產污水的排放, 排放量、 BOD、 COD、 SS 懸浮物、 pH 值等, 都是可以用儀器或試驗來測量的。 ⑵ 環境績效是一種結果, 是組織對其活動、 產品和服務中的環境因素施加控制而得到的結果。 例如對污水排放進行控制, 可以得到排放有序, COD值達標的結果; 而對能源資源的使用進行控制, 則可達到煤炭、 水電、 紙張的使用減少的結果等這些結果都是環境績效。 ⑶ 組織應對環境績效進行定期的監測和監控, 來評價環境管理工作的整體有效性 13、 相關方 關注組織的環境績效或受其環境影響的個人或團體 ⑴ 相關方可以是個人, 也可以是團體; ⑵ 兩個定語關鍵詞: 「關注」, 「受其環境影響」 ⑶ 組織的主要相關方是政府機構、 保險業、 銀行、 新聞機構、 供應商、社區、 組織內員工和客戶。 14、 內部審核 客觀地獲取審核證據並予以評價, 以判定組織對其設定的環境管理體系滿足程度的系統的、 獨立的、 形成文件的過程。 註: 在許多情況下, 尤其是對於小型組織, 獨立性可通過與所審核活動無責任關系來體現。 ⑴ 「審核證據」 是指關於事實的可驗證的信息、 記錄或陳述。 ⑵ 「審核准則」 是審核員用來作為參照, 與收集的關於主題事項的審核證據進行比較的方針、 程序或要求。 如: GB/T24001 標准、 組織的體系文件,適用的環境法律法規及其他要求。 ⑶ 「審核發現」 是指將收集到的的審核證據對照審核准則進行比較的結果。 15、 不符合 未滿足要求。 註: 此術語在 GB/T19000-2000ZHONG 為「不合格」(不符合 ) 16 組織 具有自身職能和行政管理的公司、 集團公司、 商行、 企事業單位、 政府機構、 社團或其他結合體, 或上述單位中具有自身職能和行政管理的一部分, 無論其是否具有法人資格、 公營或私營。 註: 對於擁有一個以上單位的組織, 可以把一個運行單位視為一個組織。 17、 預防措施 為消除潛在不符合原因所採取的措施。 18、 污染預防 為了降低有害的環境影響而採用過程、 慣例、 技術、 材料、 產品、 服務或能源以避免、 減少或控制任何類型的污染物或廢物的產生、 排放或廢棄。 註: 污染預防可包括源削減或消除, 過程、 產品和服務的更改, 資源的有效利用, 材料或能源代替, 再利用、 回收、 再循環、 再生和處理。 污染預防是 EMS 處理和解決環境問題的基本原則。 它要求組織從產品設計、 生產、 運輸、 使用和廢棄物處理等各個環節加以控制, 最大限度地減少污染。 ⑴ 關鍵詞: 避免、 減少、 控制, 既體現了 污染預防的目的, 同時也體現了 污染預防的思路和優先順序。 「避免」 的含義——避免、 防止污染產生, 例如: 產品替代, 在產品原材料選擇、 產品開發設計時, 盡量選擇低毒低害的原材料, 從源頭把關, 實際上這就是從源頭控制。 「減少」 的含義——控制生產工藝, 加強管理措施來減少污染。 例如: 污水的再循環使用, 減少最終污水的排放, 又例如: 走廊里的長明燈, 裝上聲控開關後可加以控制, 實際上這相當於過程式控制制。 「控制」 的含義——相當於末端治理。 源頭控制和過程式控制制以後, 還可能有污染, 此時就需要通過末端治理來加以處理。 例如建污水處理站, 最後無法回用的污水統一處理, 再排放。 又例如: 煙囪冒黑煙, 裝上消煙除塵裝置就可以對其進行有效控制。 所以, 污染預防概念的建立是對傳統的側重於末端控制思想的根本變革。 ⑵ 對註解的理解: 常用的污染預防手段和技術包括源削減或消除, 過程產品和服務的更改, 資源的有效利用, 材料和能源替代, 再利用、 回收、 再循環、 再生和處理等。 ⑶ 以一個簡單生產過程的輸入和輸出為例, 可以說明污染預防的潛在利益。 生產過程 產品(最大輸出) (輸入) 資源能源 (最小) 廢物(最小) 案例(一 試比較-對紙張包裝固廢量減少 20%的管理方案: 方案 A: 單位產品的包裝材料使用量減少 20% 方案 B: 將產品包裝材料的回收率提高至 20% 19、 程序 為進行某項活動或過程所規定的途徑。 注 1: 程序可以形成文件, 也可以不形成文件 注 2: 摘編自 GB/T19000-20003.4.5 20、 記錄 闡明所取得的結果或提供所從事活動的證據的文件。 注 摘編自 GB/T19000-2000 的 3.7.6 GB/T24001——2004 標准體系 要素的理解 4.1、 總要求 組織應根據本標準的要求建立、 實施 、 保持和持續改進環境管理體系,確定如何實現這些要求, 並形成文件。 組織應界定環境管理體系范圍, 並行成文件。 1、 理解要點 ⑴ 本條款明確向組織提出要求, 要想達到改善環境績效, 實現環境方針的承諾, 就必須建立、 實施、 保持和持續改進環境管理體系應對體系進行策劃並將全部過程形成文件。 ⑵ 本條款包括五個關鍵詞, 即「建立」、「實施」、「保持」、「持續改進」和「形成文件」。 ● 「建立」 意味著從無到有, 從不全到全, 從不完善到完善, 從不規范到規范的過程。 包括初始環境評審、 環境管理體系的策劃、 環境方針、 目標和指標的設定、 環境管理方案的制定和篩選、 體系文件的編制、 組織機構和職責的設置以及人才物資源配置等。 ● 「實施」 意味著環境管理體系一旦在組織內建立起來, 就應當嚴格按照管理體系所規定的要求對組織的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管理和控制。 文件上怎麼說, 我們就怎麼做。 ● 「保持」 是不斷修正偏差的過程。 體系運行過程中鑰匙市必要的監督檢查並針對不符合採取糾正預防措施修正和調整, 還要通過審核和評審活動不斷改進提高, 以最終實現組織的環境方針和目標, 實現持續改進。 ● 組織還應確定其環境管理體系的界限和范圍 ⑶ 組織有權自行靈活決定本標準的實施邊界, 即是在整個組織還是在特定的運行單位實施本標准, 由組織自行決定。 組織應規定其環境管理體系的范圍並形成文件, 以明確界定實施環境管理體系的組織邊界。 當組織是一個更大組織在給定場所的一部分, 對范圍的確定優為必要。。 邊界一經確定, 組織在此范圍內的所有活動、 產品和服務, 必須包括在環境管理體系內。 4.2 環境方針 最高管理者應確定組織的環境方針, 並在界定的環境管理體系范圍內, 確保其: a) 適合於組織的活動、 產品和服務的性質、 規模和環境影響; b) 包括對持續改進和污染預防的承諾; c) 包括對遵守與其環境因素有關的適用法律法規和其他要求的承諾; d) 提供建立和評審環境目標和指標的框架; e) 形成文件, 付諸實施, 並予以保持; f) 傳達到所有為組織或代表組織工作的人員; g) 可為公眾所獲取。 1、 理解要點 ⑴ 環境方針的制定者: 最高管理者必須對組織的環境方針的制定和實現負 有責任。 ⑵ 「三個承諾」: 承諾污染預防、 承諾持續改進、 承諾遵守環境法律法規和其他要求。 ⑶ 「一個框架」 是指環境方針是組織建立環境目標和指標的基礎和框架。 ⑷ 環境方針的運作 ● 內部傳達和落實 ● 外部公開和監督 ● 其他注意事項 2、 環境方針示例 示例一(管理方針): 示例一 精益求精, 追求產品零缺陷; 優質服務, 力爭工程無投訴; 限廢降耗, 環保高效贏顧客; 守法經營, 確保安全無事故。 示例二 科技創新 追求卓越 污染預防 誠信守約 管理方針的含義是一個框架四個承諾。 一個框架是為制定和評審管理目標提供了 一個 框架; 四個承諾是承諾持續改進、 承諾滿足顧客要求、 承諾污染預防、 承諾遵紀守法。 2 管理目標: 1. 主導產品合格率 96%以上, 出廠產品合格率 100%; 2. 顧客滿意度 90%; 3. 廢水、 廢氣達標排放; 4. 固體廢棄物分類、 收集、 統一處理; 5. 降低主導產品水、 電、 汽消耗量; 6. 控制危險源, 減少風險, 事故整改率 100%。 4.3 策劃 4.3.1 環境因素 組織應建立、 實施並保持或多個程序,用來: a) 識別其環境管理體系覆蓋范圍內的活動、 產品和服務中能夠控制、 或 能夠施加影響的環境因素, 此時應考慮到已納入計劃的或新的開發、 新的或修改的活動、 產品和服務等因素; b) 確定對環境具有或可能具有重大影響的因素(即重要環境因素)。 組織應將這些信息形成文件並及時更新。 組織應確保在建立、 實施和保持環境管理體系時對重要環境因素加以考慮。 1、 理解要點 ⑴ 環境因素是 GB/T24001-2004 標准中最重要的條款, 是將組織環境與管理連接起來的橋梁。 環境因素是環境管理體系的管理核心, 組織的其他各項工作都是緊緊圍繞著環境因素而展開的。 ⑵ 環境因素的識別 ● 識別范圍 環境因素識別是指組織的活動、 產品和服務中所產生的環境因素。 組織所要識別環境因素分為兩大類。

5. 如何區分法律法規和技術標准

法律法規通常是行政機構編制的條文,技術標准一般是行業給某種產品的生產製造流程編制的條文。

6. 規章制度、法律法規、標准文件(如管理標准、技術標准、工作標准)各是如何定義的三者間的關系怎樣

這三個概念不是一來個源層次上的.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是法律上的概念,標准文件是管理上的概念.
其中法律法規是法律,規章制度是政策文件,法律法規制定有明確的法律程序,是很嚴格的,具有時效性穩定性程序性,不能隨便修改變更,規章制度呢,主要是行政機關為了加強管理而制定的政策性文件,嚴肅性弱於法律法規,當然分部門規章和地方規章.
標准文件主要是為了為規范某行業內或某種工作而制定的統一標准,以便促進該行業的工作.
法律法規高於規章制度,規章制度高於標准文件.

7. 標准與刑法的聯系

標准與法律法規二者同為多元治理機制的重要工具,存在共性和聯系。
(1)標準是對法律法規的支撐和細化。法律法規無法直接對其調整的具體行為做出量化、技術性評價,需要依靠標准進行支撐和細化。例如,《煙花爆竹安全管理條例》第32條中規定「舉辦焰火晚會以及其他大型焰火燃放活動,應當按照舉辦的時間、地點、環境、活動性質、規模以及燃放煙花爆竹的種類、規格和數量,確定危險等級,實行分級管理」,為落實這一規定,GB24284-2009《大型焰火燃放安全技術規程》對危險等級的劃分、燃放要求、安全管理以及安全評估等進行了詳細規定,在附錄中還提供了各種固定方式的示意圖等,有力支撐了《煙花爆竹安全管理條例》落地實施。
(2)制定標准應當符合法律法規的要求。標準的制定需要在法律法規范圍內進行,不得違反法律法規的要求,而政府制定的標准往往是根據相關法律要求履行法定職責。例如,《國家標准管理辦法》第五條規定「制定國家標准應當貫徹國家的有關方針、政策、法律、法規」,第十六條規定「負責起草單位應對所訂國家標準的質量及其技術內容全面負責,同時編寫「編制說明'及有關附件,其內容包括與有關的現行法律、法規和強制性國家標準的關系等」。
標准與法律法規除存在上述共性和聯系外

8. 法律、法規、政策、標準是如何區別和分類的

區別:

1、制定主體不同

2、制定程序不同

法律是由享有立法權的立法機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國家立法權,依照法定程序制定、修改並頒布,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基本法律和普通法律總稱。

法規指國家機關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如我國國務院制定和頒布的行政法規,省、自治區、直轄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和公布的地方性法規。

政策是國家政權機關、政黨組織和其他社會政治集團為了實現自己所代表的階級、階層的利益與意志,以權威形式標准化地規定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內,應該達到的奮斗目標、遵循的行動原則、完成的明確任務、實行的工作方式、採取的一般步驟和具體措施。

標準是規范性文件之一。其定義是為了在一定的范圍內獲得最佳秩序,經協商一致制定並由公認機構批准,共同使用的和重復使用的一種規范性文件。

(8)標准與法律法規的邊界擴展閱讀:

基本內涵

簡述

法律通常是指由社會認可國家確認立法機關制定規范的行為規則,並由國家強制力(主要是司法機關)保證實施的,以規定當事人權利和義務為內容的,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約束力的一種特殊行為規范(社會規范)。

法律是維護國家穩定、各項事業蓬勃發展的最強有力的武器,也是捍衛人民群眾權利和利益的工具,也是統治者統治被統治者的手段。法律是一系列的規則,通常需要經由一套制度來落實。

但在不同的地方,法律體系會以不同的方式來闡述人們的法律權利與義務。其中一種區分的方式便是分為歐陸法系和英美法系兩種。有些國家則會以他們的宗教法條為其法律的基礎。

法學家們從許多不同的角度來研究法律,包括從法制史和哲學,或從如經濟學與社會學等社會科學的方面來探討。

法律的研究來自於對何為平等、公正和正義等問題的訊問,這並不都總是簡單的。法國作家阿納托爾·法郎士於1894年說:「在其崇高的平等之下,法律同時禁止富人和窮人睡在橋下、在街上乞討和偷一塊麵包。」

在一個法制健全的國家中,創造和解釋法律的核心機構為政府的三大部門:公正不倚的司法、民主的立法和負責的行政。

而官僚、軍事和警力則是執行法律,並且讓法律為人民服務時相當重要的部分。除此之外,若要支持整個法律系統的運作,同時帶動法律的進步,則獨立自主的法律專業人員和充滿生氣的公民社會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9. 標准與法規的異同

法規是由國家立法機構發布的規范性文件,標準是由公認機構發布的規范性文件。法規在其轄區內具有強制性,所涉及的人員有義務執行法規的要求;而標準的發布機構沒有立法權,所以標准只能是自願性的,供有關人員自願採用。法規與標准又是有聯系的。標准涉及的是技術問題,為了保護人類健康、安全等目的,法規中也常常涉及技術問題,通常這類法規叫技術法規。技術法規常常引用標准。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第三條 立法應當遵循憲法的基本原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堅持改革開放。

10. 標准與法規是什麼關系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築法》:「建築工程監理應當依照法律、行政法規及有關的技術標准、設計文件和建築工程承包合同,對承包單位在施工質量、建設工期和建設資金使用等方面,代表建設單位實施監督。」答案應只包含以上三項。

熱點內容
雞情法院 發布:2025-01-16 00:07:58 瀏覽:104
楊文案交法院 發布:2025-01-15 23:26:41 瀏覽:568
溫州市城市市容和衛生管理條例 發布:2025-01-15 23:04:53 瀏覽:128
汕尾市城區人民法院網 發布:2025-01-15 22:49:34 瀏覽:880
管理類專業經濟法課程名稱 發布:2025-01-15 22:43:35 瀏覽:786
山東省商品房預售管理條例 發布:2025-01-15 22:18:23 瀏覽:480
司法棺材 發布:2025-01-15 21:56:51 瀏覽:811
小學生法律知識的小論文五百字 發布:2025-01-15 21:21:26 瀏覽:126
酒駕法官 發布:2025-01-15 21:10:57 瀏覽:59
法官弄丟關鍵證據 發布:2025-01-15 21:07:21 瀏覽: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