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抗旱條例
⑴ 安徽省引江濟淮工程管理和保護條例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加強引江濟淮工程管理和保護,充分發揮引江濟淮工程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促進經濟和社會高質量發展,根據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本省行政區域內引江濟淮工程的管理和保護。
本條例所稱引江濟淮工程,是指溝通長江淮河流域,涉及安徽、河南兩省,以城鄉供水和發展江淮航運為主,結合農業灌溉用水和改善巢湖及淮河水生態環境等綜合利用的工程。第三條引江濟淮工程管理和保護應當遵循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原則,堅持產權明晰、責權統一、統籌兼顧、綜合利用,確保引江濟淮工程調度科學、安全高效。第四條省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引江濟淮工程管理和保護工作的領導,協調解決有關重大問題,明確引江濟淮工程管理和保護的主管部門,建立引江濟淮工程地表水生態補償機制和聯合執法機制。
引江濟淮工程沿線設區的市、縣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本行政區域內引江濟淮工程的保護,負責引江濟淮工程征地拆遷、水質保護和建設環境保障等相關工作。第五條省、引江濟淮工程沿線設區的市、縣級人民政府發展改革、水行政、交通運輸、生態環境、自然資源、財政、住房城鄉建設、農業農村、林業、公安、應急管理、文化和旅遊、衛生健康、國有資產監督管理等有關部門應當按照職責分工,負責引江濟淮工程管理和保護的有關工作。第六條引江濟淮工程建設運營單位負責引江濟淮工程的建設運營、資金籌措、維護管理等工作。
引江濟淮工程建設運營單位應當加強引江濟淮工程質量、安全、生態環境保護以及水質保護、供水保障、航運暢通等日常運營維護管理,並接受行業主管部門的指導和監督。
省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引江濟淮工程建設運營單位根據工作需要,加強與河南省相關方面的聯系,推進引江濟淮工程建設、運行和保護工作的協調合作。第七條引江濟淮工程綜合調度運用應當遵循調水、航運服從防汛抗旱的原則。防汛抗旱應當接受有管轄權的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揮部的統一指揮和調度。指揮和調度的具體辦法由省人民政府負責防汛抗旱的部門另行制定。
引江濟淮工程建設運營單位應當積極配合當地人民政府做好引江濟淮工程沿線的水情旱情監測預警、巡查排險、應急搶護等工作。第八條引江濟淮工程輸水干線全面建立省、市、縣、鄉四級河長制體系。各級河長湖長負責組織領導河湖保護工作。第九條省人民政府應當制定引江濟淮工程沿線文化旅遊規劃,統籌文化旅遊空間布局,培育旅遊多元業態。
引江濟淮工程沿線設區的市、縣級人民政府應當依託引江濟淮工程,科學規劃文化旅遊帶和精品線路,建設引江濟淮文化旅遊示範工程,推動文化旅遊產業與工業、農業、生態環境等產業融合發展。第十條鼓勵社會資本投入引江濟淮工程的建設、運營和維護。第十一條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權對損害引江濟淮工程設施以及危及工程運行、航運、水環境安全等行為進行勸阻和舉報。第二章管理和保護范圍第十二條引江濟淮工程的管理范圍,按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和國家批準的文件劃定。其管理范圍包括:
(一)引江濟淮工程依法使用的土地;
(二)水閘(涵閘)、船閘、泵站、渡槽、倒虹吸、箱涵、新開明渠、過魚設施等;
(三)調蓄水庫、作為輸水渠道的現有河道和湖泊。
前款第三項規定涉及河道、湖泊的,其管理范圍按照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劃定。
引江濟淮工程涉及的各類自然保護地和省重要濕地的保護與管理,按照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執行。第十三條引江濟淮工程及其涉及的飲用水水源地以及河道、航道、湖泊、調蓄水庫、水閘、泵站等的保護范圍,按照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劃定。
尚未劃定保護范圍的,由引江濟淮工程沿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按照下列標准劃定並予以公告:
(一)新開挖的無堤防河道為自管理范圍邊線向外延伸至五十米以內的區域;
(二)明渠輸水工程為自管理范圍邊線向外延伸至三十米以內的區域;
(三)暗涵、管道等地下輸水工程為工程設施垂直上方地面以及從其邊線向外延伸至二十米以內的區域,其中穿越城區、鎮區的不少於十米;
(四)穿越河流的倒虹吸、渡槽等交叉工程為從管理范圍邊線或者建築物邊線向交叉河道上游延伸至不少於二百米不超過五百米、向交叉河道下游延伸至不少於五百米不超過一千米以內的區域。
⑵ 防汛抗旱的法律法規有哪些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抗旱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汛條例》,《國家防汛抗旱應急預案》,《國家防總防汛抗旱應急響應工作規程》。
(2)安徽省抗旱條例擴展閱讀:
1、出現下列情況之一者,為Ⅰ級響應
(1)某個流域發生特大洪水;
(2)多個流域同時發生大洪水;
(3)大江大河幹流重要河段堤防發生決口;
(4)重點大型水庫發生垮壩;
(5)多個省(區、市)發生特大乾旱;
(6)多座大型以上城市發生極度乾旱。
2、Ⅰ級響應行動
(1)國家防總總指揮主持會商,防總成員參加。視情啟動國務院批準的防禦特大洪水方案,作出防汛抗旱應急工作部署,加強工作指導,並將情況上報黨中央、國務院。國家防總密切監視汛情、旱情和工情的發展變化,做好汛情、旱情預測預報,做好重點工程調度,並在24小時內派專家組赴一線加強技術指導。國家防總增加值班人員,加強值班,每天在中央電視台發布《汛(旱)情通報》,報道汛(旱)情及抗洪搶險、抗旱措施。財政部門為災區及時提供資金幫助。國家防總辦公室為災區緊急調撥防汛抗旱物資;鐵路、交通、民航部門為防汛抗旱物資運輸提供運輸保障。民政部門及時救助受災群眾。衛生部門根據需要,及時派出醫療衛生專業防治隊伍赴災區協助開展醫療救治和疾病預防控制工作。國家防總其他成員單位按照職責分工,做好有關工作。
(2)相關流域防汛指揮機構按照許可權調度水利、防洪工程;為國家防總提供調度參謀意見。派出工作組、專家組,支援地方抗洪搶險、抗旱。
(3)相關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流域防汛指揮機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防汛抗旱指揮機構啟動Ⅰ級響應,可依法宣布本地區進入緊急防汛期,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的相關規定,行使權力。同時,增加值班人員,加強值班,動員部署防汛抗旱工作;按照許可權調度水利、防洪工程;根據預案轉移危險地區群眾,組織強化巡堤查險和堤防防守,及時控制險情,或組織強化抗旱工作。受災地區的各級防汛抗旱指揮機構負責人、成員單位負責人,應按照職責到分管的區域組織指揮防汛抗旱工作,或駐點具體幫助重災區做好防汛抗旱工作。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防汛抗旱指揮機構應將工作情況上報當地人民政府和國家防總。相關省、自治區、直轄市的防汛抗旱指揮機構成員單位全力配合做好防汛抗旱和抗災救災工作。
Ⅱ級應急響應
1、出現下列情況之一者,為Ⅱ級響應
(1)一個流域發生大洪水;
(2)大江大河幹流一般河段及主要支流堤防發生決口;
(3)數省(區、市)多個市(地)發生嚴重洪澇災害;
(4)一般大中型水庫發生垮壩;
(5)數省(區、市)多個市(地)發生嚴重乾旱或一省(區、市)發生特大乾旱;
(6)多個大城市發生嚴重乾旱,或大中城市發生極度乾旱。
2、Ⅱ級響應行動
(1)國家防總副總指揮主持會商,作出相應工作部署,加強防汛抗旱工作指導,在2小時內將情況上報國務院並通報國家防總成員單位。國家防總加強值班,密切監視汛情、旱情和工情的發展變化,做好汛情旱情預測預報,做好重點工程的調度,並在24小時內派出由防總成員單位組成的工作組、專家組赴一線指導防汛抗旱。國家防總辦公室不定期在中央電視台發布汛(旱)情通報。民政部門及時救助災民。衛生部門派出醫療隊赴一線幫助醫療救護。國家防總其他成員單位按照職責分工,做好有關工作。
(2)相關流域防汛指揮機構密切監視汛情、旱情發展變化,做好洪水預測預報,派出工作組、專家組,支援地方抗洪搶險、抗旱;按照許可權調度水利、防洪工程;為國家防總提供調度參謀意見。
(3)相關省、自治區、直轄市防汛抗旱指揮機構可根據情況,依法宣布本地區進入緊急防汛期,行使相關權力。同時,增加值班人員,加強值班。防汛抗旱指揮機構具體安排防汛抗旱工作,按照許可權調度水利、防洪工程,根據預案組織加強防守巡查,及時控制險情,或組織加強抗旱工作。受災地區的各級防汛抗旱指揮機構負責人、成員單位負責人,應按照職責到分管的區域組織指揮防汛抗旱工作。相關省級防汛抗旱指揮機構應將工作情況上報當地人民政府主要領導和國家防總。相關省、自治區、直轄市的防汛抗旱指揮機構成員單位全力配合做好防汛抗旱和抗災救災工作。
Ⅲ級應急響應
1、出現下列情況之一者,為Ⅲ級響應
(1)數省(區、市)同時發生洪澇災害;
(2)一省(區、市)發生較大洪水;
(3)大江大河幹流堤防出現重大險情;
(4)大中型水庫出現嚴重險情或小型水庫發生垮壩;
(5)數省(區、市)同時發生中度以上的乾旱災害;
(6)多座大型以上城市同時發生中度乾旱;
(7)一座大型城市發生嚴重乾旱。
2、Ⅲ級響應行動
(1)國家防總秘書長主持會商,作出相應工作安排,密切監視汛情、旱情發展變化,加強防汛抗旱工作的指導,在2小時內將情況上報國務院並通報國家防總成員單位。國家防總辦公室在24小時內派出工作組、專家組,指導地方防汛抗旱。
(2)相關流域防汛指揮機構加強汛(旱)情監視,加強洪水預測預報,做好相關工程調度,派出工作組、專家組到一線協助防汛抗旱。
(3)相關省、自治區、直轄市的防汛抗旱指揮機構具體安排防汛抗旱工作;按照許可權調度水利、防洪工程;根據預案組織防汛搶險或組織抗旱,派出工作組、專家組到一線具體幫助防汛抗旱工作,並將防汛抗旱的工作情況上報當地人民政府分管領導和國家防總。省級防汛指揮機構在省級電視台發布汛(旱)情通報;民政部門及時救助災民。衛生部門組織醫療隊赴一線開展衛生防疫工作。其他部門按照職責分工,開展工作。
Ⅳ級應急響應
1、出現下列情況之一者,為Ⅳ級響應
(1)數省(區、市)同時發生一般洪水;
(2)數省(區、市)同時發生輕度乾旱;
(3)大江大河幹流堤防出現險情;
(4)大中型水庫出現險情;
(5)多座大型以上城市同時因旱影響正常供水。
2、Ⅳ級響應行動
(1)國家防總辦公室常務副主任主持會商,作出相應工作安排,加強對汛(旱)情的監視和對防汛抗旱工作的指導,並將情況上報國務院並通報國家防總成員單位。
(2)相關流域防汛指揮機構加強汛情、旱情監視,做好洪水預測預報,並將情況及時報國家防總辦公室。
(3)相關省、自治區、直轄市的防汛抗旱指揮機構具體安排防汛抗旱工作;按照許可權調度水利、防洪工程;按照預案採取相應防守措施或組織抗旱;派出專家組赴一線指導防汛抗旱工作;並將防汛抗旱的工作情況上報當地人民政府和國家防總辦公室。
⑶ 安徽省湖泊管理保護條例(2018修正)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加強湖泊管理和保護,防止湖泊面積、容積減少,保護水資源,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環境,修復水生態,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和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本省行政區域內列入保護名錄的湖泊的規劃、保護、治理、利用和監督管理活動。
本條例所稱湖泊是指陸地表面積水形成的比較寬廣的水域,包括天然湖泊和人工湖泊。第三條湖泊的管理和保護應當遵循統籌規劃、保護優先、科學利用、綜合治理的原則。第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湖泊管理和保護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採取有利於湖泊管理和保護的政策和措施,加強湖泊資源保護,規范湖泊開發、利用活動,維護湖泊功能。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大湖泊管理和保護的投入,將湖泊管理和保護所需工作經費納入財政預算。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按照規定的許可權,負責本行政區域湖泊管理和保護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住房和城鄉建設主管部門或者人民政府確定的部門負責城市規劃區內湖泊管理和保護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發展改革、環境保護、交通運輸、國土資源、農業(漁業)、林業、電力管理、旅遊等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做好湖泊管理和保護的相關工作。第六條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鼓勵和支持湖泊保護的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加強湖泊保護的宣傳教育,普及湖泊保護知識,增強全社會的湖泊保護意識。第二章保護規劃第七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定期組織湖泊資源調查。湖泊資源調查結果作為編制或者修改湖泊保護規劃的重要依據。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對湖泊資源變化情況進行監測,建立包括名稱、位置、面積、容積、水質、調蓄能力、主要功能等內容的湖泊檔案,實行信息共享。第八條建立湖泊保護名錄制度。
常年水面面積0.5平方公里及以上的湖泊,城市規劃區內的湖泊、作為飲用水水源的湖泊,應當納入湖泊保護名錄。具體保護名錄由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擬定,經省人民政府批准後公布。第九條列入保護名錄的湖泊,應當根據湖泊的資源狀況、功能等實際情況,按照城鄉規劃、流域綜合規劃、水資源綜合規劃的總體要求,編制湖泊保護規劃,並與相關專項規劃相銜接。
湖泊保護規劃的內容,包括湖泊的管理范圍和保護范圍,防洪、除澇、水資源配置的目標,水功能區劃和水質保護目標,岸線利用,禁止、限制的開發利用活動,養殖(種植)的規模、種類、方式的控制目標,退地還湖、退耕還湖、退圩還湖、清淤等治理措施。第十條湖泊保護規劃,按照湖泊管理許可權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住房和城鄉建設主管部門或者人民政府確定的部門會同有關部門編制,報本級人民政府批准,並報上一級水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跨行政區域的湖泊保護規劃,應當由相關設區的市、縣級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協商編制,或者由共同的上一級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組織編制。
修改湖泊保護規劃,應當按照規劃編製程序經原批准機關批准。第十一條湖泊保護規劃是湖泊管理和保護工作的依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違反湖泊保護規劃從事養殖、種植、城鄉建設、房地產和旅遊資源開發利用等活動。第十二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依據湖泊保護規劃,對湖泊進行勘界,劃定湖泊的管理范圍和保護范圍,設立保護標志。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移動和破壞保護標志。
有堤防的湖泊,其管理范圍為堤防之間的水域、沙洲、灘地、行洪區和堤防及護堤地;無堤防的湖泊,其管理范圍為歷史最高洪水位或者設計洪水位以下的水域、沙洲、灘地和行洪區。
湖泊保護范圍為湖泊管理范圍外一定區域,具體范圍根據湖泊面積、功能、地形地貌、生態環境、匯水狀況等確定。
城市規劃區內湖泊保護范圍,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住房和城鄉建設主管部門或者人民政府確定的部門會同水行政、國土資源等部門制定劃定方案,報本級人民政府批准。
水庫的管理范圍和保護范圍的劃定依照有關規定執行。第三章保護措施第十三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根據管理許可權,制定湖泊水量分配方案,合理安排生活、生產、生態用水,兼顧相關地區用水權益。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依據批準的湖泊水量分配方案和防洪、供水以及生態安全的要求,組織編制湖泊調度方案,報有管轄權的防汛抗旱指揮機構批准後執行。
⑷ 江西省抗旱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預防和抗禦乾旱災害,減輕乾旱災害造成的損失,保障生活用水,協調生產、生態用水,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抗旱條例》等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在本省行政區域內從事預防和減輕乾旱災害的活動,適用本條例。
本條例所稱乾旱災害,是指由於降水減少、水工程供水不足引起的用水短缺,並對生活、生產和生態造成危害的事件。
乾旱災害按照區域耕地和作物受旱的面積與程度以及因乾旱導致飲水困難人口的數量,分為輕度乾旱、中度乾旱、嚴重乾旱、特大乾旱四級。第三條抗旱工作應當堅持以人為本、預防為主、防抗結合和因地制宜、統籌兼顧、局部利益服從全局利益的原則,優先保障城鄉居民生活用水,合理安排生產、生態用水。第四條抗旱工作實行各級人民政府行政首長負責制,統一指揮、部門協作、分級負責。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揮機構,在上級防汛抗旱指揮機構和本級人民政府的領導下,負責組織、指揮本行政區域內的抗旱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抗旱的指導、監督、管理工作,承擔本級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揮機構的具體工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揮機構的其他成員單位按照各自職責,負責有關抗旱工作。第六條鄉(鎮)人民政府可以根據抗旱工作需要設立抗旱指揮機構,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抗旱工作,並安排具有一定水利專業知識的人員承擔抗旱指揮機構的具體工作。
村(居)民委員會、農村用水合作組織、專業抗旱服務組織應當協助當地人民政府開展抗旱工作。第七條各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應當採取多種形式開展抗旱節水宣傳教育活動,向全社會宣傳普及乾旱災害防禦知識,提高公眾抗旱減災意識和能力。第八條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抗旱設施和依法參加抗旱的義務,有權對破壞、侵佔、毀損抗旱設施的行為進行制止和檢舉、控告。第二章旱災預防第九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同級有關部門,根據本地乾旱規律和特點、水資源條件和水工程狀況以及經濟社會發展用水需求,編制本行政區域的抗旱規劃,報本級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並抄送上一級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第十條抗旱規劃應當包括下列主要內容:
(一)乾旱災害發生、發展規律和現狀;
(二)抗旱原則和目標;
(三)重點易旱區域和易發時段;
(四)抗旱組織體系建設;
(五)抗旱應急水源和應急設施建設;
(六)抗旱物資儲備;
(七)抗旱服務組織建設;
(八)旱情監測網路建設;
(九)保障措施。第十一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按照抗旱規劃,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農村飲水工程建設、抗旱應急水源和抗旱應急工程及其配套設施建設,完善抗旱工程體系,提高抗旱減災能力。第十二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和鄉(鎮)人民政府應當按照水工程管理許可權,對所管轄的水工程進行定期安全檢查;水工程管理單位或者經營者負責所管轄水工程的維修和養護,保障工程的正常運行。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激勵機制,支持並鼓勵農業用水戶依法成立農村用水合作組織,負責對農村小型水工程和灌區末級渠系工程進行維修和養護,並依法實施日常管理。第十三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有效措施,植樹種草,涵養水源,防治水土流失。
在農田灌溉保證率低或者無灌溉設施的低山丘陵地區,鄉(鎮)人民政府和村集體經濟組織應當因地制宜修建小山塘、小陂堰等雨水集蓄利用工程。
受污染水源所在地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定期治理,改善水質,保證抗旱用水。第十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揮機構應當發揮大中型水庫、水電站和長江、贛江、撫河、信江、饒河、修河及鄱陽湖沿岸的水工程調蓄功能,在雨季確保水工程安全的前提下,科學調度,適時蓄水,並保持合理水位,保障抗旱用水。
乾旱缺水城市應當建設抗旱應急供水備用水源。第十五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根據當地的氣候和水資源條件,合理調整、優化經濟結構和產業布局。乾旱缺水地區應當限制耗水量大的工業、農業及其他項目。
⑸ 安徽省淠史杭灌區管理條例(2021修正)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加強淠史杭灌區的管理和保護,保障灌區的正常運行和水資源的合理配置,發揮灌區工程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促進可持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和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灌區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本省行政區域內灌區的規劃、建設、管理、保護、供水、用水等活動。
本條例所稱淠史杭灌區(以下簡稱灌區)是指本省行政區域內利用灌區工程供水的受益區域,包括淠河灌區、史河灌區、杭埠河灌區。
灌區工程是指渠首樞紐(橫排頭、紅石嘴)、進水閘(梅嶺、牛角沖)及其以下引水、輸水、蓄水、提水、排水工程和各類配套設施。第三條省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灌區管理工作的領導,統籌解決灌區建設、管理中的重大問題。
灌區內設區的市、縣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本行政區域內灌區管理和保護工作的領導,加大經費投入,保障灌區工程的安全,組織有關部門、單位推進灌區信息化建設,推廣先進科學技術,提高現代化管理水平。第四條灌區實行統一管理和分級管理相結合的管理體制。
省人民政府水行政部門是灌區的主管部門,其所屬的灌區工程管理單位(以下簡稱省灌區工程管理單位)承擔相關具體管理工作。
灌區內設區的市、縣級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和鄉鎮人民政府按照管理許可權,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灌區管理的有關工作。設區的市、縣級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所屬的灌區工程管理單位承擔相關具體管理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發展改革、財政、生態環境、交通運輸、住房和城鄉建設、自然資源、農業農村、林業、電力管理等部門應當按照職責分工,做好灌區管理的相關工作。第五條灌區內防汛抗旱工作實行各級人民政府行政首長負責制,統一指揮、分級分部門負責。灌區工程管理單位按照職責做好防汛抗旱的有關工作。第六條在開發、利用、節約、保護、管理灌區水資源等方面成績顯著的單位和個人,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給予表彰和獎勵。第二章規劃與建設第七條灌區的建設、管理、保護、供水、用水等,應當統一制定規劃。灌區規劃包括灌區綜合規劃和灌區專業規劃。
編制灌區規劃應當堅持節水優先、綠色發展的原則,統籌考慮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水土資源供需平衡、生活生產需求、生態環境保護等因素。
灌區規劃應當與城鄉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水資源綜合規劃等相銜接。第八條灌區綜合規劃由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會同同級有關部門和有關設區的市人民政府編制,報省人民政府批准,並報國務院水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灌區專業規劃由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依據灌區綜合規劃編制,徵求同級其他有關部門和有關設區的市人民政府意見後,報省人民政府批准。第九條編制城鄉規劃涉及灌區工程的,應當徵求有管轄權的水行政主管部門的意見。
城鎮、鄉村建設不得影響灌區工程的安全與運行。第十條省及灌區內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快灌區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
灌區工程的新建、改建、擴建、配套設施以及其他水工程建設,應當符合灌區規劃。第十一條灌區內設區的市、縣級人民政府應當將支渠以下渠道建設納入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年度實施計劃,建立政府投入與社會力量投入相結合的機制。
鼓勵和引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民用水合作組織、農民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投資建設灌區工程。第十二條灌區工程建設實行項目法人負責制度。
灌區內年度項目投資計劃下達以後,按照分級管理的原則確定項目法人,由項目法人根據批準的建設方案組織實施。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對項目法人的監督管理。第十三條灌區工程建設單位在工程竣工驗收合格,正式移交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所屬的灌區工程管理單位時,應當同時移交灌區工程不動產權證書、灌區工程建設檔案以及劃定灌區工程管理和保護范圍的文書。第十四條灌區內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負責灌區工程建設征地補償安置工作的組織和領導,協調解決工程建設中的有關問題。第三章工程管理與保護第十五條渠首樞紐等重要控制性工程、總乾渠、跨設區的市的乾渠和分乾渠,由省灌區工程管理單位管理。
跨縣(市、區)的乾渠和分乾渠,具體管理許可權由灌區工程所在地的設區的市人民政府確定。其他乾渠和分乾渠,由灌區工程所在地的縣級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管理。
支渠由灌區工程所在地的縣級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或者鄉鎮人民政府管理。
支渠以下渠道,由灌區工程所在地的鄉鎮人民政府或者其所有者管理。
蓄水和提水工程由灌區工程所在地的人民政府按照管理許可權,明確管理主體,落實管理責任。
⑹ 中華人民共和國抗旱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預防和減輕乾旱災害及其造成的損失,保障生活用水,協調生產、生態用水,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制定本條例。第二條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從事預防和減輕乾旱災害的活動,應當遵守本條例。
本條例所稱乾旱災害,是指由於降水減少、水工程供水不足引起的用水短缺,並對生活、生產和生態造成危害的事件。第三條抗旱工作堅持以人為本、預防為主、防抗結合和因地制宜、統籌兼顧、局部利益服從全局利益的原則。第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抗旱工作納入本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所需經費納入本級財政預算,保障抗旱工作的正常開展。第五條抗旱工作實行各級人民政府行政首長負責制,統一指揮、部門協作、分級負責。第六條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負責組織、領導全國的抗旱工作。
國務院水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全國抗旱的指導、監督、管理工作,承擔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的具體工作。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的其他成員單位按照各自職責,負責有關抗旱工作。第七條國家確定的重要江河、湖泊的防汛抗旱指揮機構,由有關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和該江河、湖泊的流域管理機構組成,負責協調所轄范圍內的抗旱工作;流域管理機構承擔流域防汛抗旱指揮機構的具體工作。第八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揮機構,在上級防汛抗旱指揮機構和本級人民政府的領導下,負責組織、指揮本行政區域內的抗旱工作。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抗旱的指導、監督、管理工作,承擔本級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揮機構的具體工作。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揮機構的其他成員單位按照各自職責,負責有關抗旱工作。第九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抗旱工程體系,提高抗旱減災能力。第十條各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應當開展抗旱宣傳教育活動,增強全社會抗旱減災意識,鼓勵和支持各種抗旱科學技術研究及其成果的推廣應用。第十一條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抗旱設施和依法參加抗旱的義務。第十二條對在抗旱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給予表彰和獎勵。第二章旱災預防第十三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會同同級有關部門編制本行政區域的抗旱規劃,報本級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並抄送上一級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第十四條編制抗旱規劃應當充分考慮本行政區域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水資源綜合開發利用情況、乾旱規律和特點、可供水資源量和抗旱能力以及城鄉居民生活用水、工農業生產和生態用水的需求。
抗旱規劃應當與水資源開發利用等規劃相銜接。
下級抗旱規劃應當與上一級的抗旱規劃相協調。第十五條抗旱規劃應當主要包括抗旱組織體系建設、抗旱應急水源建設、抗旱應急設施建設、抗旱物資儲備、抗旱服務組織建設、旱情監測網路建設以及保障措施等。第十六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村飲水工程建設,組織做好抗旱應急工程及其配套設施建設和節水改造,提高抗旱供水能力和水資源利用效率。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組織做好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和農村飲水工程的管理和維護,確保其正常運行。
乾旱缺水地區的地方人民政府及有關集體經濟組織應當因地制宜修建中小微型蓄水、引水、提水工程和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第十七條國家鼓勵和扶持研發、使用抗旱節水機械和裝備,推廣農田節水技術,支持旱作地區修建抗旱設施,發展旱作節水農業。
國家鼓勵、引導、扶持社會組織和個人建設、經營抗旱設施,並保護其合法權益。第十八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做好乾旱期城鄉居民生活供水的應急水源貯備保障工作。第十九條乾旱災害頻繁發生地區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根據抗旱工作需要儲備必要的抗旱物資,並加強日常管理。第二十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根據水資源和水環境的承載能力,調整、優化經濟結構和產業布局,合理配置水資源。第二十一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開展節約用水宣傳教育,推行節約用水措施,推廣節約用水新技術、新工藝,建設節水型社會。
⑺ 安徽省抗旱條例(2022修正)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減輕乾旱災害,維護城鄉居民生活、生產用水秩序,保障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根據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在本省行政區域內從事抗旱活動適用本條例。
條例所稱抗旱,是指組織社會力量,採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合理開發、調配、節約和保護水資源,預防和減少因水資源短缺對城鄉居民生活、生產和社會經濟發展產生的不利影響的各種活動。第三條抗旱實行預防為主、綜合治理、注重科學、講求效益、局部利益服從全局利益的原則。
抗旱應當優先保障城鄉居民生活用水,統籌兼顧農業、工業、生態環境用水。
抗旱用水應當按規定繳納水費。第四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抗旱工作的領導,加大抗旱投入,組織有關部門,動員社會力量,有計劃地進行水工程建設,優化配置水資源;厲行節約用水,建立節水型社會;加強水資源和水環境保護,防止水質型缺水和水源枯竭。第五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和完善抗旱社會化服務機制,引導、扶持單位和個人興辦抗旱社會化服務組織,並保護其合法權益。第六條抗旱工作實行各級人民政府行政首長負責制,統一指揮、分級分部門負責。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揮機構(以下簡稱抗旱指揮機構)負責指揮本行政區域內的抗旱工作,辦事機構設在本級人民政府應急管理部門。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急管理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抗旱的日常工作,水行政、發展改革、財政、農業農村、住房城鄉建設、公安、生態環境、林業、交通運輸、衛生健康、民政、氣象等有關部門,應當按照各自職責,做好抗旱工作。第七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採取必要措施,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全社會抗旱減災意識,對在抗旱工作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和獎勵。第八條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抗旱水源和抗旱設施的義務,並有權對污染抗旱用水、破壞抗旱設施的行為進行監督、檢舉和控告。第二章旱情預防第九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有效措施,提高水資源調蓄能力和抗旱能力。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應當加強供水和灌溉等水工程設施的建設、管理和更新改造。第十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根據本行政區域內水資源和水工程情況,組織編制抗旱規劃,經本級人民政府批准後施行,並報上一級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編制抗旱規劃應當明確防旱目標、任務、抗旱措施和實施方案,劃定重點易旱區域,確定抗旱時水源的使用原則。第十一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根據當地的水資源情況,調整產業結構布局。水資源不足的地區,應當限制城市規模和耗水量大的工業、農業發展項目。
淮河以北地區應當鼓勵對雨水的收集、利用,合理開發利用地下水,維持淺層地下水采補平衡,嚴格控制開采中、深層地下水。
江淮分水嶺以及其他易旱丘陵地區應當推廣節水技術和旱作農業技術;因地制宜興建集水、蓄水、調水工程。
山區應當採取有效措施,植樹種草,涵養水源,防治水土流失,興建蓄水工程,避免季節性缺水。第十二條淮河、巢湖流域以及其他水體受污染地區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有效措施,加強對排污企業以及排污口的監督管理,嚴格實行達標排放和排污總量控制,防治水環境惡化,保證抗旱用水水質。第十三條農業生產應當推行節水灌溉方式和節水耕作技術,合理調整農、林、牧、漁業生產布局以及作物種植結構,採取必要措施,提高用水效率。第十四條工業生產應當採用先進節水技術、工藝和設備,加強用水管理,增加循環用水次數,提高水的重復利用率。
新建、改建、擴建建設項目,應當配套建設節水設施,並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第十五條城市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有效措施,降低城市供水管網漏失率,逐步實行分質供水。規劃建設污水集中排放和處理設施時,應當同時安排污水處理回用設施的建設。
新建、改建、擴建的公共和民用建築應當安裝使用節水型用水器具。第十六條從事生產、建設活動,對水工程或者水源有不利影響的,應當採取相應補救措施,並依法給予賠償或者補償。
⑻ 安徽省水工程管理和保護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加強水工程管理和保護,保障水工程的安全與正常運行,發揮水工程功能和效益,促進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根據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本省行政區域內水工程的管理和保護。第三條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水工程管理和保護工作的領導,加大經費投入,保障水工程的安全,組織有關部門、單位積極推廣和應用先進科學技術,提高科學管理水平。第四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水工程的行業管理。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發展改革、財政、國土資源、交通、農業、林業、公安、建設、環境保護、旅遊等有關部門應當按照職責分工,負責本行政區域內水工程管理和保護的有關工作。
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設置的水工程管理單位在所管轄的范圍內,行使法律、法規規定和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依法授予的工程管理和保護職責。第五條鼓勵集體、個人和其他組織投資興建、經營水工程,其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第六條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權對侵佔、損壞水工程的行為進行制止、控告和檢舉。
對保護水工程設施有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給予獎勵。第二章工程管理第七條國有水工程實行統一管理與分級管理相結合的原則。
受益和保護范圍在同一行政區域的國有水工程,由當地的水行政主管部門管理;跨行政區域的水工程,由共同上一級水行政主管部門或者主要受益地的水行政主管部門管理。
受益和保護范圍在一個鄉(鎮)行政區域內的國有小型水工程,可以由鄉(鎮)人民政府管理。第八條在依法制定國有水工程建設方案的同時,應制定管理方案,明確管理體制、管理機構和運行管理經費來源;沒有制定管理方案的,不得立項。
水工程管理設施應當與主體工程同時建設;管理設施未完成的,不得組織竣工驗收。第九條建設單位在水工程竣工驗收合格,正式移交水工程管理單位時,必須同時移交水工程土地使用權證書、水工程建設檔案以及劃定水工程管理和保護范圍的文書。第十條國有水工程管理單位根據其所承擔的任務,分為純公益性、准公益性和經營性三類。
純公益性水工程管理單位的工程運行維修養護經費,按照水工程隸屬關系,由相應的地方財政承擔,工程更新改造費用納入基本建設投資計劃。
准公益性水工程管理單位所承擔的公益性功能部分所需經費按照前款規定執行,經營性功能部分所需經費由水工程管理單位自行承擔。
經營性水工程管理單位的工程運行維修養護經費,由水工程管理單位自行承擔。第十一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對水工程安全的監督管理,按照水工程管理許可權,定期對水工程進行安全檢查,對存在安全隱患的水工程,應當及時向同級人民政府報告,並積極採取措施排除安全隱患。
鄉(鎮)人民政府應當加強本行政區域內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的管理,確定管理主體,定期組織檢查,保證工程設施完好和正常運行。第十二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設置的水工程管理單位,具體負責國有水工程的管理、運行和維護。
國有水工程管理單位應當服從防汛抗旱和水資源調度,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按照有關技術標准,定期對水工程進行安全監測,確保水工程完好和安全運行。發現水工程安全運行隱患的,應當及時採取處理措施,並報告有管轄權的水行政主管部門。
國有水工程管理單位應當按照精簡效能的原則,推行管養分離,提高養護水平,降低運行成本。第十三條非國有水工程由其所有者依法自主經營管理。
非國有水工程的所有者、經營管理者應當保障工程完好和安全運行,依法服從防汛抗旱和水資源調度,並接受縣級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門的業務指導和監督。第十四條國有水工程管理單位可以利用水工程管理范圍內的水土資源、設施和設備,因地制宜地開展有關經營活動,純公益性水工程管理單位應當實行管理和經營分開。其他單位和個人利用國有水工程管理范圍內的水土資源開展經營活動的,應當經水工程管理單位同意,實行有償使用。
利用國有水工程管理范圍內的水土資源開展經營活動,應經有管轄權的水行政主管部門批准,涉及其他部門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批准。
國有水工程管理單位所獲得的經營收益應當用於水工程的運行、管理和維護。
在水工程管理范圍內開展經營活動,不得影響工程安全和正常運行,不得違反水功能區劃,不得破壞生態環境和污染水體。
⑼ 湖北省抗旱條例(2021修正)
第一條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抗旱條例》等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抗旱工作應當優先滿足城鄉居民生活用水,保障基本生態用水,並統籌農業、工業用水以及航運等需要。建立政府主導與市場引導相結合、開源與節流相結合、優化水資源配置與調整產業結構相結合、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相結合的抗旱長效機制。第三條抗旱工作實行各級人民政府行政首長負責制,統一指揮、部門協作、分級負責、社會參與。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乾旱災害預防和抗旱減災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加強乾旱災害預防和抗旱減災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抗旱工程體系、指揮調度體系和服務體系。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負責本行政區域內乾旱災害預防和抗旱減災的組織協調工作,明確相應機構或者人員,承擔旱情收集、監測、分析、上報和災情統計核實、抗災救災物資發放等具體工作。
縣級以上防汛抗旱指揮機構在上級防汛抗旱指揮機構和本級人民政府的領導下,負責組織、指揮本行政區域內的抗旱工作。第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抗旱工作所需經費納入本級年度財政預算,保障抗旱工作的正常開展。抗旱經費應當專款專用,嚴格審計監督。
建立和完善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以及抗旱減災要求相適應的政府投入、受益者合理承擔和社會資助相結合的多元化資金籌措機制。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組織編制本行政區域抗旱規劃,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急管理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組織編制相關抗旱預案。抗旱規劃和抗旱預案經批准後實施。
易旱區抗旱規劃和抗旱預案應當重點突出應急備用水源工程、抗旱灌溉骨幹工程、農村小微型水源工程建設等內容。
縣級以上防汛抗旱指揮機構應當按照抗旱預案規定,定期開展抗旱檢查,監督有關部門和單位限期排除風險隱患,落實抗旱保障措施。第六條建立健全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實行用水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相結合制度。
省人民政府應當依據全省主體功能區規劃的統籌安排,指導各地建立與區域水資源和水環境承載能力相協調的產業結構和布局,重點推進糧食主產區和易旱區水資源配置工程建設,並在抗旱項目建設、節水農機補貼、低耗水企業發展等方面予以政策扶持和資金傾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根據本行政區域用水總量控制指標和行業用水定額,鼓勵易旱區調整農作物種植結構和面積、漁業及畜禽養殖種類和規模,限制易旱區高耗水工業項目建設和高耗水服務業發展。第七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按照抗旱規劃,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城鄉供水工程、抗旱應急水源及其配套設施的建設與改造,重點推進供水水源地、水源連通、循環用水等工程建設,提高抗旱供水能力和水資源利用效率。
水工程所有者、經營管理者應當對水工程進行定期檢查、維修和養護,保證其正常運行。
水工程設施採取承包、租賃、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方式經營的,經營者應當服從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的用水調度。第八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節約用水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研發和推廣,推進各行業節水技術改造,鼓勵再生水循環使用。大力發展節水農業,推廣節水耕作技術。開展工業節水示範工程,對重點大中型企業進行節水技術改造,抓好高耗水、高污染行業節水管理。加快城鄉供水管網改造,降低管網漏失率。推廣普及節水器具,引導社會公眾盡快淘汰不符合節水標準的生活用水器具。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建設節水設施、污水處理設施、再生水利用設施納入城鄉規劃,採取有效措施,加強監督管理,防治水環境惡化造成的水質性缺水和資源枯竭。第九條縣級以上防汛抗旱指揮機構應當組織建設旱情監測網路和抗旱信息系統,加強乾旱災害監測,實現成員單位之間信息共享。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應當及時向本級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揮機構提供水情、雨情、墒情、農情和供水用水等信息。
縣級以上氣象主管機構、水文機構應當掌握降雨、墒情實況,分別預測降雨趨勢和河流、湖泊、水庫水情趨勢,並適時發布氣象乾旱信息和水文乾旱信息。地勘機構應當對易旱區地下水源進行普查,為抗旱打井提供信息支持。
各級防汛抗旱指揮機構應當根據水情、雨情、墒情、旱情、災情等信息,按照抗旱預案的規定,及時啟動相應級別的應急響應。
⑽ 防汛抗旱的法律法規有哪些
法律分析:防汛抗旱的法律法規主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抗旱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汛條例》,《國家防汛抗旱應急預案》,《國家防總防汛抗旱應急響應工作規程》。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第一條為了防治洪水,防禦、減輕洪澇災害,維護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保障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順利進行,制定本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抗旱條例》第一條 為了預防和減輕乾旱災害及其造成的損失,保障生活用水,協調生產、生態用水,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制定本條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