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中醫院條例

中醫院條例

發布時間: 2022-12-25 11:01:28

❶ 陝西省中醫葯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傳承和弘揚中醫葯,保障和促進中醫葯事業發展,建設中醫葯強省,保護人民健康,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葯法》等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省行政區域內中醫葯醫療、預防、保健、科研、教育、產業、文化、對外交流以及監督管理等活動,適用本條例。第三條發展中醫葯事業應當遵循中醫葯發展規律,傳承精華,守正創新,堅持中西醫並重,保持和發揮中醫葯特色優勢。第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中醫葯事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建立健全符合中醫葯特點的管理體系和服務體系,統籌推進中醫葯事業發展。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中醫葯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中醫葯管理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關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負責與中醫葯有關的工作。第六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支持發展中醫葯教育、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和人才培養,鼓勵中醫葯科學技術創新,推廣應用中醫葯科學技術成果,保護中醫葯知識產權,加強中醫葯傳統知識保護與技術挖掘。第七條省人民政府應當加強中葯資源保護利用,推進中葯材規范化種植養殖,促進中葯工業轉型升級,構建現代中葯材流通體系,推動中葯質量提升和產業高質量發展,鼓勵支持圍繞本省道地中葯材、特色葯材和優勢葯品,打造中葯秦葯品牌。第八條中醫葯行業組織應當建立健全行業規范,加強行業自律,維護行業合法權益,組織開展行業交流,可以接受政府委託從事中醫葯相關工作。第九條鼓勵和支持中醫葯機構、學術團體及專業技術人員採取多種形式,開展省內外合作與交流。第二章中醫葯服務第十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舉辦符合國家和本省規定標準的中醫醫療機構。政府舉辦的綜合醫院、婦幼保健機構和有條件的專科醫院應當設置中醫葯科室和中醫病床。

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應當設置中醫館等中醫綜合服務區,配備中醫醫師。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採取保障措施,加強社區衛生服務站、村衛生室中醫葯設備配置和中醫葯人員配備,增強中醫葯服務的能力。第十一條舉辦中醫醫療機構,應當按照國家和本省有關醫療機構管理的規定辦理審批手續,遵守醫療機構管理有關規定。

舉辦中醫診所應當按照國家規定將診所的名稱、地址、診療范圍、人員配備情況等報所在地縣級中醫葯主管部門備案,並在備案范圍內開展執業活動。第十二條合並、撤銷政府舉辦的中醫醫療機構或者改變其中醫醫療性質,應當徵求上一級中醫葯主管部門的意見。設區的市中醫葯主管部門對縣級中醫醫療機構合並、撤銷或者改變其中醫醫療性質的意見應當抄送省中醫葯主管部門。第十三條支持社會力量投資中醫葯事業,舉辦中醫醫療機構、中醫養生保健機構。社會力量舉辦的中醫醫療機構在准入、執業、基本醫療保險、科研教學、醫務人員職稱評定等方面享有與政府舉辦的中醫醫療機構同等待遇。

鼓勵有資質的中醫專業技術人員、葯品經營企業開辦中醫門診部、診所。對只提供傳統中醫葯服務的中醫門診部、診所,醫療機構設置規劃和區域衛生發展規劃不作布局限制。第十四條從事中醫醫療活動的人員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的規定,通過中醫醫師資格考試取得中醫醫師資格,並進行執業注冊。以師承方式學習中醫或者經多年實踐、醫術確有專長的人員,醫師資格考核注冊管理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具體實施細則由省中醫葯主管部門制定。

支持中醫醫療機構設置中醫(專長)醫師崗位。

具有資質的中醫醫師可以按規定多點執業。第十五條中醫醫療機構應當主要提供中醫葯服務,衛生技術人員的比例和中醫葯人員占衛生技術人員比例不得低於國家規定的標准。第十六條鼓勵中醫醫療機構和執業醫師運用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開展遠程醫療、移動醫療、智慧醫療等新型中醫醫療服務。

在醫療活動中採用現代科學技術方法的,應當有利於保持和發揮中醫葯特色和優勢。第十七條縣(市、區)中醫醫療機構應當指導幫助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開展中醫葯服務。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應當組織中醫葯人員到社區衛生服務站、村衛生室開展中醫葯醫療、預防、保健、康復等多種形式的醫療服務和技術協作。

支持中醫醫療機構牽頭組建或者參與各類醫療聯合體建設。中醫醫療聯合體內醫療機構可以通過臨床帶教、業務指導、科研和項目協作等多種方式,提升基層醫療機構服務能力。

❷ 中醫葯條例共有幾項

八項

「中醫葯條例共有八項 相關資料:1. 第一條  為了傳承和發展中醫葯,弘揚中醫葯文化,保障和促進中醫葯事業及產業發展,保護人民健康,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葯法》等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本條例適用於本省行政區域內中醫葯醫療、預防、保健、康復、教育、科研、產業、文化、對外合作與交流以及監督管理等活動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葯條例》

第十四條 國家採取措施發展中醫葯教育事業。各類中醫葯教育機構應當加強中醫葯基礎理論教學,重視中醫葯基礎理論與中醫葯臨床實踐相結合,推進素質教育。

第十五條 設立各類中醫葯教育機構,應當符合國家規定的設置標准,並建立符合國家規定標準的臨床教學基地。中醫葯教育機構的設置標准,由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會同國務院教育行政部門制定;中醫葯教育機構臨床教學基地標准,由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制定。

第十六條 國家鼓勵開展中醫葯專家學術經驗和技術專長繼承工作,培養高層次的中醫臨床人才和中葯技術人才。

❸ 安徽省中醫葯條例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繼承和弘揚中醫葯,保障和促進中醫葯事業發展,保護人民健康,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葯法》和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本省行政區域內的中醫葯醫療、保健、科研、教育、產業、文化以及監督管理等活動。第三條中醫葯事業是醫葯衛生與健康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大力發展中醫葯事業,貫徹中西醫並重的方針,建立符合中醫葯特點的管理制度。

發展中醫葯事業應當遵循中醫葯發展規律,堅持繼承與創新相結合,發揮華佗醫學、新安醫學特色優勢,推進中醫葯事業高質量發展。

建立中西醫協同發展機制,支持中醫葯和西醫葯相互學習、相互補充、協調發展,發揮各自優勢,促進中西醫結合。第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中醫葯事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建立健全中醫葯管理體系、服務體系和保障體系,統籌推進中醫葯事業全面發展,發揮中醫葯在疾病治療和預防、養生保健、康復服務中的獨特作用,保護和促進人民健康。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中醫葯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中醫葯管理工作,發展和改革、教育、科學技術、經濟和信息化、財政、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農業農村、商務、文化和旅遊、市場監督管理、醫療保障等有關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負責與中醫葯管理有關的工作。第六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支持中醫葯事業融入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在中醫葯標准體系建設和質量管理、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健康服務、文化傳播以及中葯材基地建設方面開展合作,實現中醫葯服務資源共建共享、信息互聯互通。第七條支持中醫葯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鼓勵中醫葯科學技術創新,推廣應用中醫葯科學技術成果,保護中醫葯知識產權。第八條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投資、捐贈、資助中醫葯事業,重視發揮中醫葯行業協會作用,支持中醫葯對外交流與合作。第九條各級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應當加強中醫葯文化宣傳,推進中醫葯文化傳播;廣播、電視、報刊、網路等媒體應當加強和規范中醫葯知識傳播普及,弘揚中醫葯文化,營造關心、支持中醫葯事業發展的社會氛圍。

每年九月的第二周為本省中醫葯宣傳周。第二章中醫葯服務第十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中醫醫療機構建設納入區域衛生健康規劃和醫療機構設置規劃,舉辦規模適宜的中醫醫療機構。合並、撤銷政府舉辦的中醫醫療機構或者改變其中醫醫療性質,應當依法徵求上一級人民政府中醫葯主管部門的意見。

每個市、縣人民政府至少舉辦一所獨立的公立中醫醫院。第十一條政府舉辦的綜合醫院、婦幼保健機構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有條件的專科醫院,應當設置中醫葯科室。縣級以上公立綜合醫院中醫床位占標准床位的比例應當不低於百分之五。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基層中醫葯服務能力建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應當配備中醫類別醫師;社區衛生服務站以及有條件的村衛生室應當合理配備中醫葯專業技術人員。第十二條舉辦中醫醫療機構應當依法辦理有關審批手續,遵守醫療機構管理的有關規定。

舉辦中醫診所的,將診所的名稱、地址、診療范圍、人員配備情況等報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中醫葯主管部門備案後即可開展執業活動。中醫診所應當將本診所的診療范圍、中醫醫師的姓名及其執業范圍在診所的明顯位置公示,不得超出備案范圍開展醫療活動。

非醫療機構,不得在其機構名稱、經營項目以及相關宣傳活動中使用「中醫醫療」「中醫治療」等字樣。提供中醫養生保健服務的企業登記經營范圍應當使用「中醫養生保健服務(非醫療)」規范表述。第十三條發展中醫診所、門診部和特色專科醫院,鼓勵連鎖經營。對社會力量舉辦只提供中醫葯服務的中醫診所、門診部,醫療機構設置規劃和區域衛生發展規劃不作布局限制。支持有資質的中醫葯專業技術人員開辦中醫診所、門診部。第十四條支持社會力量舉辦中醫醫療機構和其他各類中醫葯健康服務機構,鼓勵公立中醫醫療機構以品牌、技術、人才資源與社會力量合作舉辦多種所有制性質的中醫葯健康服務機構。第十五條中醫醫療機構應當主要提供中醫葯服務,配備醫務人員以中醫葯專業技術人員為主,優先發展和重點建設特色中醫專科。

❹ 河南省中醫條例

第一條為繼承和發揚中醫葯學,保障中醫事業發展,發揮中醫在社會衛生事業中的作用,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在本省行政區域內依據我國傳統醫葯學理論、技術、方法開展的醫療、預防、保健、康復以及教育、科技等活動,適用本條例。第三條中醫是衛生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中醫事業,必須堅持中西醫並重的方針,依靠中醫葯人員,吸收和應用現代科學技術,繼承發揚中醫葯學的特色和優勢,為人民健康服務。第四條縣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中醫工作的領導,實行保護、扶持、發展中醫的政策,將中醫事業納入本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
縣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對農村中醫工作的扶持與指導制度,向農村推廣簡便實用的中醫新技術、新療法。第五條省中醫行政主管部門管理全省中醫工作。主要職責是:
(一)貫徹執行中醫管理法律、法規和方針、政策;
(二)制定並組織實施中醫行業發展規劃、計劃和管理制度;
(三)負責各類中醫醫療機構的行政管理和業務指導;
(四)指導中醫科研機構建設,組織中醫葯科技攻關、新葯研製開發、成果鑒定推廣;
(五)負責中醫葯職業技術教育、成人教育、師承教育的管理,指導中醫學歷教育;
(六)組織中醫專業人員的培訓、考試、資格認定和職稱評審工作;
(七)法律、法規和同級人民政府規定的其他管理事項。
市(地)、縣(市)人民政府的中醫行政主管部門按照職責分工,管理本行政區域內的中醫工作。第六條各級人民政府的計劃、財政、人事、教育、科技、醫葯管理等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共同做好保障中醫發展工作。第七條市(地)、縣(市)應當根據區域衛生規劃的要求設立中醫院。
縣以上綜合醫院應當設置中醫(葯)科室和一定數量的中醫床位。
鄉鎮衛生院應當根據需要設置中醫科(室)。鄉村醫生應當掌握一定的中醫診療知識和技術。
鼓勵建設具有特色的中醫專科醫療機構。第八條開辦中醫醫療機構,按照國務院《醫療機構管理條例》及國家和本省有關規定,到縣以上中醫行政主管部門辦理審批和執業登記手續。未經批准,不得開辦中醫醫療機構或者開展中醫醫療服務活動。
未經原審批機關批准,不得撤銷、合並中醫醫療機構,不得改變其名稱、性質和服務范圍。第九條具備下列條件之一,並取得執業資格的人員,方能從事中醫葯臨床技術工作:
(一)具有國家承認的中醫、中葯、針灸、骨傷、推拿等專業學歷的;
(二)取得中醫(葯)士以上專業技術職稱的;
(三)經國家或省中醫行政主管部門考試、考核合格,取得從事中醫臨床技術工作資格證書的;
(四)經市(地)以上中醫行政主管部門確認的社會名醫。第十條省中醫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制定和組織實施中醫葯教育規劃,發展中醫葯教育,建立健全高等、中等中醫葯教育體系,加強成人教育和繼續教育,培養中醫葯學科帶頭人和中青年技術骨幹。第十一條開辦面向社會非學歷教育的中醫學校、中醫班,由市(地)中醫行政主管部門審核,經省中醫行政主管部門同意後,方可報有關部門審批。第十二條支持具有較高學術水平、技術水平和豐富經驗的中醫葯人員開展師承教育。鼓勵中醫葯專家著書立說,帶徒授業。
師承教育管理辦法由省中醫行政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制定。第十三條加強中醫基礎理論和中醫應用技術研究。鼓勵和支持中醫葯科技人員應用現代科學技術開展中醫葯研究,中西醫結合,開發和推廣新技術、新成果,提高中醫診療技術和學術水平。第十四條開辦中醫科研機構,應經縣級以上中醫行政主管部門同意,報有關部門審批。第十五條各類醫療機構建立的中葯制劑室及其中葯制劑的品種、劑型等,應當報縣以上中醫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醫療機構使用的中葯飲片和中成葯,必須符合國家或省制定的生產炮製規范與質量標准。第十六條鼓勵和支持醫療、教學、科研機構開展中葯劑型改革,使中葯劑型簡便、高效、多樣化,適應人民群眾的用葯需求。第十七條加強中醫文獻的保護和開發、利用,鼓勵捐獻有價值的中醫文獻、秘方驗方和專門技術。
重視中醫葯特殊產品與技術保密,依法保護中醫葯知識產權,保護中醫葯工作者的合法權益。

❺ 全國中醫醫院工作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中醫醫院是運用中醫中葯防治疾病,保障人民健康的社會主義醫療衛生事業單位,必須貫徹執行黨的衛生工作方針和中醫政策,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第二條中醫醫院必須以醫療工作為中心,結合醫療搞好教學和科學研究,成為繼承發揚中醫葯學,培養中醫葯人才的基地。第三條中醫醫院的技術隊伍由中醫、中葯和其它衛生科技人員所組成,中醫中葯人員應占醫葯人員的多數。各類人員要互相學習,團結協作,共同為發展中醫葯學做出貢獻。第二章組織體制第四條中醫醫院實行黨委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黨委貫徹執行黨的方針、政策,做好黨的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院長負責全院的業務、行政工作,副院長協助院長分管相應的工作。根據減少層次的原則實行院和科室兩級領導。院一級設置精幹有力的辦事機構。科室實行科主任負責制。第五條中醫醫院的院級領導應主要由德才兼備,熱愛中醫事業,堅決執行中醫政策,有組織管理能力,年富力強的中醫葯人員擔任。
業務科室(除放射、檢驗等醫技科室外)領導一般應由德才兼備、致力中醫事業的中醫葯人員擔任。第六條中醫醫院是中醫綜合性醫院,其業務科室設置和病床分配比例,可根據中醫專科的特色和各自的規模、任務、特長及技術發展情況確定。科室設置力求齊全。科室設置與撤銷,應報請衛生行政主管部門批准。
各地應重視中醫專科建設,有條件的,要根據技術專長,開辦中醫專科醫院。第七條中醫醫院的編制,可按病床與工作人員一比一點四至一比一點八計算。病床數與門診量按一比三計算,每增減一百門診人次,可增減六至八人,或比同級西醫綜合醫院的編制高百分之十五至百分之十八,以保證中醫、中葯、臨床、科研工作的需要。
中醫醫院各類人員的比例:行政工勤、衛生技術人員的比例,可參照西醫綜合醫院組織編制的比例。根據中醫醫院特點,醫生和葯劑人員,要高於西醫綜合醫院的比例,護理人員可低於西醫綜合醫院的比例。在醫生和葯劑人員中,中醫、中葯人員要佔絕對多數。第三章醫療工作第八條中醫醫院的醫療工作必須以四診八綱,理、法、方、葯,辨證論治為指導,並積極採用現代科學技術,不斷提高診治水平。要建立體現中醫辨證論治特色的病歷,並把病歷書寫作為中醫技術考核的一項重要內容。第九條要加強門診工作,組織有經驗的中醫參加門診,並根據本院技術特長開設專科(病)門診。要簡化手續,方便病人就診。重視疑難病和基層轉診病人的診治,不斷提高門診醫療、服務質量。第十條地(市)以上中醫醫院,要開設急診室,縣(區)中醫醫院,要積極創造條件開設急診室。要努力繼承挖掘中醫治療急重症的經驗,積極研製搶救急重症的中葯制劑,逐步制定中醫治療急重症的常規。第十一條要根據中醫特點加強病房建設。病房逐步實行住院醫師、主治醫師、主任醫師(科主任)三級負責制或住院醫師、 主治醫師兩級負責制。 住院病人應有固定的醫師(士)負責管理,定期組織有經驗的老中醫查房、會診,指導疑難、危急病症的診治。第十二條中醫醫院的護理工作,要在努力發掘中醫葯學護理知識的同時,吸收西醫護理的長處,要進行辨證論護,護士交班日誌逐步用中醫病名和術語。
各級護理人員都要努力學習中醫護理知識,提高護理水平,逐步制定具有中醫特點的常見病和急重症的護理常規。
根據醫院條件,護理工作逐步實行護士、護士長、科護士長三級負責制,或護士、護士長兩級負責制。護理人員要嚴格執行醫囑和各項規章制度。要重視中醫的食養療法,改善病人膳食,配合臨床治療。第十三條要建立和辦好中葯房。加強中葯管理,保證葯品質量,嚴格執行中葯炮製規范、煎熬操作規程、配方復核和葯庫保管等制度,防止蟲蛀鼠咬、霉爛變質,嚴禁采購、使用偽劣中葯。毒、麻葯品必須專人管理,確保安全。貴重葯品要建立健全保管、領發制度。對危急病人的搶救用葯,要設法保證,及時供給。
要制訂保證質量和提高中醫療效的煎葯操作規程、規范,配備適合中葯煎劑所需的設備和器具。
要加強對制劑室的領導,配備水平較高的技術人員和相應的設備,各種制劑都要遵守制劑規范,加強葯檢工作,確保葯品質量。要積極恢復傳統急救的中葯制劑品種,滿足急重症治療的需要。要積極創造條件,在保證中葯療效的前提下改革中葯劑型,研製安全有效的葯品,適應臨床和科研工作的需要 。

❻ 福建省中醫葯條例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繼承和弘揚中醫葯,保障和促進中醫葯事業發展,建設中醫葯強省,保護人民健康,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葯法》等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本省行政區域內的中醫葯事業發展以及相關監督管理等活動。第三條發展中醫葯事業應當遵循中醫葯發展規律,堅持繼承和創新相結合,保持和發揮中醫葯特色和優勢。

堅持中西醫並重的方針,鼓勵中西醫相互學習,相互補充,協調發展,發揮各自優勢,促進中西醫結合。第四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將中醫葯事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建立健全中醫葯管理體系、服務體系和保障體系,統籌推進中醫葯事業高質量發展。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建立適應中醫葯發展的多元投入機制,在衛生健康投入中統籌安排中醫葯事業經費,將中醫葯事業經費納入預算並加大支持力度,保障中醫葯事業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第五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健康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中醫葯監督管理工作。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其他有關部門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負責與中醫葯管理相關的工作。第六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名院、名科、名醫、名葯建設,推動中醫葯與養生、保健、養老、旅遊、文化等產業協同發展,積極發展中葯生態農業。第七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中醫葯事業的宣傳,通過新聞出版、廣播影視、網路等媒體弘揚中醫葯文化,普及中醫葯知識,提升中醫葯文化影響力。

每年10月22日世界傳統醫葯日所在周為全省中醫葯文化周。第二章中醫葯服務第八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加強中醫葯服務體系建設,將中醫醫療機構建設納入醫療機構設置規劃,合理設置中醫醫療機構,扶持和促進有中醫葯特色優勢的醫療機構發展,推進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將中醫葯納入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提供覆蓋全民和全生命周期的中醫葯服務。

中醫醫療機構的用地、業務用房、醫療設備等應當達到國家規定的標准。

對社會力量舉辦只提供傳統中醫葯服務的中醫門診部、診所,醫療機構設置規劃和區域衛生發展規劃不作布局和數量限制。第九條設區的市、縣級人民政府應當舉辦公立中醫醫院。

政府舉辦的綜合醫院、婦幼保健機構和有條件的專科醫院等非中醫類醫療機構應當設置中醫葯科室。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支持中醫區域醫療中心、特色重點醫院、名醫堂建設,支持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設置中醫葯科室或者中醫館等中醫綜合服務區。第十條政府舉辦的中醫醫療機構不得擅自合並、撤銷或者改變其中醫醫療性質。

合並、撤銷政府舉辦的中醫醫療機構或者改變其中醫醫療性質的,應當徵求上一級人民政府衛生健康主管部門的意見,並按照規劃的要求重新設置。

設區的市人民政府衛生健康主管部門對縣級人民政府舉辦的中醫醫療機構合並、撤銷或者改變其中醫醫療性質的意見,應當報送省人民政府衛生健康主管部門備案。第十一條支持社會力量舉辦中醫醫療機構,提供多層次、多樣化的中醫葯服務。社會力量舉辦的中醫醫療機構在准入、執業、等級評審、購買服務、公共衛生、基本醫療保險、科研教學、醫務人員職稱評定和繼續教育等方面享有與政府舉辦的中醫醫療機構同等的權利。

鼓勵有資質的中醫醫師通過開辦中醫門診部、診所等方式提供中醫葯服務。第十二條舉辦中醫醫療機構應當經依法批准,遵守醫療機構管理的有關規定。

舉辦中醫診所的,將診所的名稱、地址、診療范圍、人員配備情況等向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衛生健康主管部門備案後即可開展執業活動。中醫診所應當將診療范圍、中醫醫師姓名及其執業范圍等備案信息在診所的明顯位置公示,不得超出備案范圍開展醫療活動。第十三條舉辦中醫養生保健機構應當符合國家有關規定。

提供中醫養生保健服務的企業登記經營范圍應當使用「中醫養生保健服務(非醫療)」的規范表述,不得開展中醫醫療活動,不得使用帶有「中醫醫療」「中醫治療」等中醫醫療特徵的名稱,不得進行帶有中醫醫療性質的宣傳。第十四條從事中醫醫療活動的人員應當依法取得中醫醫師資格,並進行執業注冊。

❼ 北京市中醫葯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繼承和弘揚中醫葯,保障和促進中醫葯事業發展,發揮中醫葯在醫療衛生與健康事業中的獨特作用,增進人民健康,促進健康北京建設,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葯法》等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市行政區域內的中醫葯醫療、預防保健、科研、教育、文化、產業等活動及其監督管理,適用本條例。第三條本市大力發展中醫葯事業,遵循中醫葯發展規律,傳承精華、守正創新,發揮中醫葯特色和優勢;堅持中西醫並重,支持中西醫相互補充、協調發展,促進中西醫結合;推動中醫葯央地合作、區域協同,促進中醫葯對外交流、開放發展。第四條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中醫葯工作的領導,建立健全符合中醫葯特點的管理制度,將發展中醫葯事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計劃,建立持續穩定的中醫葯發展多元投入機制,為中醫葯發展提供必要條件和保障。
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健全中醫葯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研究本行政區域促進中醫葯事業發展的政策,指導、督促有關政策措施的落實,協調解決中醫葯事業發展中的重大問題。第五條市、區中醫葯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中醫葯管理工作,統籌協調中醫葯資源配置,合理配備人員力量。
發展和改革、教育、科技、經濟和信息化、民政、財政、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農業農村、商務、文化和旅遊、衛生健康、市場監督管理、統計、知識產權、醫療保障、葯品監督管理等部門應當按照各自工作職責,做好與中醫葯有關的工作。第六條本市支持中醫葯行業組織建立健全行業規范,加強行業自律,依法開展服務,參與相關法規、規章、政策、規劃以及標準的制定,維護行業信譽和合法權益,促進行業健康發展。第七條本市弘揚中醫葯文化,普及中醫葯知識,營造關心、支持中醫葯事業發展的社會氛圍。第八條本市對在中醫葯事業發展中做出突出貢獻的組織和個人,按照國家和本市有關規定給予表彰、獎勵。第二章中醫葯服務保障第九條本市建立健全由市和區中醫醫療中心、各級各類中醫醫療機構、其他醫療機構中醫科室、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組成的中醫葯服務體系,發揮中醫葯在預防保健、疾病治療和康復中的重要作用,提供覆蓋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的中醫葯服務。第十條市、區人民政府應當根據中醫葯服務需求,按照國家和本市醫療機構設置規劃和標准,舉辦中醫醫療機構,調整、完善其布局和規模。
各區應當至少辦一所承擔區域中醫醫療中心功能的中醫醫療機構。區人民政府合並、撤銷政府舉辦的中醫醫療機構或者改變其性質的,應當徵求市中醫葯主管部門意見。第十一條政府舉辦的綜合醫院、婦幼保健機構和有條件的專科醫院等應當設置中醫葯科室,按照要求配備中醫醫師、中葯師、中醫或者中西醫結合床位;健全中西醫協同工作機制,促進中西醫服務優勢互補。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應當設置中醫葯科室,配備一定數量的中醫醫師。
社區衛生服務站和有條件的村衛生室應當配備能夠提供中醫葯服務的醫師,配置必要的中醫診療設備設施;村衛生室不具備提供中醫葯服務條件的,鄉鎮衛生院應當安排中醫醫師巡診。第十二條本市鼓勵社會力量舉辦中醫醫療機構。
社會力量舉辦的中醫醫療機構在基本醫療保險定點、重點專科建設、科研教學、等級評審、特定醫療技術准入、醫療衛生人員職稱評定等方面享有與政府舉辦的中醫醫療機構同等的權利。
鼓勵社會力量舉辦的中醫醫療機構提供基本醫療服務。第十三條市、區衛生健康部門、中醫葯主管部門應當採取下列措施,加強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中醫葯服務能力建設:
(一)按照國家和本市標准,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建設中醫館、國醫堂等中醫綜合服務區;
(二)支持具備條件的中醫醫療機構牽頭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組建醫療聯合體;
(三)鼓勵中醫醫師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多點執業;
(四)鼓勵退休中醫醫師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服務;
(五)對全科醫生和鄉村醫生進行中醫葯知識與技能培訓。第十四條本市支持中醫重點專科建設,合理布局中醫重點專科資源,對重點專科在科研、人才培養、設施設備投入等方面予以傾斜;支持重點專科在重大疑難疾病、急危重症、傳染病防治等領域發揮中醫葯特色和優勢。
市中醫葯主管部門應當篩選並發布本市中醫優勢病種,組織研究總結中醫優勢病種臨床基本診療規律,推廣應用診療方案。

❽ 重慶市中醫葯條例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繼承和弘揚中醫葯,保障和促進本市中醫葯事業發展,提高公民健康水平,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葯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等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市行政區域內從事中醫葯醫療、預防、保健、康復、教育、科研、產業、文化、對外交流以及相關監督管理等活動,適用本條例。第三條發展中醫葯事業應當遵循中醫葯自身規律,傳承精華、守正創新,保持和發揮中醫葯特色和優勢,促進中醫葯理論和實踐的發展。堅持中西醫並重,支持中西醫相互補充、協調發展。第四條市、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應當將中醫葯事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建立健全符合中醫葯特點的管理體系、服務體系和保障體系,將中醫葯工作納入政府績效考核,統籌推進中醫葯事業和產業高質量發展。

市、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健全中醫葯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研究制定和指導落實促進中醫葯事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協調解決本行政區域內中醫葯發展的重大問題。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為轄區內中醫葯的推廣、應用提供支持,發揮中醫葯在基本醫療衛生服務中的作用。第五條市、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中醫葯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中醫葯管理工作。

市、區縣(自治縣)其他有關部門應當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做好中醫葯管理相關工作。第六條中醫葯行業組織應當加強行業自律,建立健全行業規范,推動行業誠信體系建設,發揮在技術咨詢、學術交流等方面的作用,引導和督促成員依法開展活動。第七條本市弘揚中醫葯文化,普及中醫葯知識,營造關心、支持中醫葯事業發展的社會氛圍。

每年10月22日「世界傳統醫葯日」為本市中醫葯文化宣傳日。第八條市、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對在中醫葯事業中做出突出貢獻的組織和個人,按照國家和市級有關規定給予表彰、獎勵。第二章中醫葯服務與規范第九條市、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應當加強中醫葯服務體系建設,在醫療機構設置規劃、土地開發利用、醫療設備配置中優化、完善中醫醫院布局,扶持有中醫葯特色和優勢的醫療機構發展,為公民獲得中醫葯服務提供保障。

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舉辦的中醫醫療機構不得擅自合並、撤銷,或者改變其中醫醫療性質。確需合並、撤銷政府舉辦的中醫醫療機構或者改變其中醫醫療性質的,應當徵求上一級中醫葯主管部門意見。第十條市、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應當舉辦規模適宜的現代化綜合性中醫醫院。縣(自治縣)人民政府舉辦的中醫醫院應當逐步達到二級甲等以上水平,市、區人民政府舉辦的中醫醫院應當逐步達到三級醫院水平。

政府舉辦的綜合醫院、婦幼保健機構和有條件的專科醫院,應當健全中西醫協同工作機制,設置中醫葯科室和一定比例的中醫病床,配備中醫醫師、中葯師。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應當設置中醫綜合服務區,合理配備中醫葯專業技術人員。

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應當加強社區衛生服務站、村衛生室中醫葯設備設施配置,對其從業人員定期開展技術培訓,增強中醫葯服務能力。第十一條鼓勵社會力量通過依法舉辦中醫醫療機構或者捐贈、投資等方式參與中醫葯事業發展,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元化的醫療服務需求。

社會力量舉辦的中醫醫療機構在准入、執業、醫療保障定點、科研教學、醫務人員職稱評審等方面享有與政府舉辦的中醫醫療機構同等待遇。第十二條市、區縣(自治縣)中醫葯主管部門應當整合中西醫資源,推廣應用中醫葯適宜技術,支持綜合醫院、專科醫院、婦幼保健機構建立中西醫聯合會診制度,促進中西醫融合發展。

中醫醫療機構應當以中醫葯服務為主,充分利用中醫葯技術方法和現代科學技術,提高急危重症、疑難復雜疾病和中醫優勢病種的診療服務能力,與綜合醫院共同承擔社會醫療、急診急救、疾病預防、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等工作,為社會提供多元化服務。第十三條市、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應當支持中醫醫院牽頭組建分區域、分層次的醫療聯合體,推行分級診療制度。

市、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舉辦的中醫醫院應當加強對本區域基層醫療機構中醫葯服務的指導,提升基層醫療機構綜合醫療水平和中醫葯服務能力。

❾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葯條例

第一章 總則第一條 為了繼承和發展中醫葯學,保障和促進中醫葯事業的發展,保護人體健康,制定本條例。第二條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從事中醫醫療、預防、保健、康復服務和中醫葯教育、科研、對外交流以及中醫葯事業管理活動的單位或者個人,應當遵守本條例。
中葯的研製、生產、經營、使用和監督管理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品管理法》執行。第三條 國家保護、扶持、發展中醫葯事業,實行中西醫並重的方針,鼓勵中西醫相互學習、相互補充、共同提高,推動中醫、西醫兩種醫學體系的有機結合,全面發展我國中醫葯事業。第四條 發展中醫葯事業應當遵循繼承與創新相結合的原則,保持和發揚中醫葯特色和優勢,積極利用現代科學技術,促進中醫葯理論和實踐的發展,推進中醫葯現代化。第五條 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將中醫葯事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使中醫葯事業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在制定區域衛生規劃時,應當根據本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和居民醫療需求,統籌安排中醫醫療機構的設置和布局,完善城鄉中醫服務網路。第六條 國務院中醫葯管理部門負責全國中醫葯管理工作。國務院有關部門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負責與中醫葯有關的工作。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中醫葯管理的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中醫葯管理工作。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負責與中醫葯有關的工作。第七條 對在繼承和發展中醫葯事業中做出顯著貢獻和在邊遠地區從事中醫葯工作做出突出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給予獎勵。第二章 中醫醫療機構與從業人員第八條 開辦中醫醫療機構,應當符合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制定的中醫醫療機構設置標准和當地區域衛生規劃,並按照《醫療機構管理條例》的規定辦理審批手續,取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後,方可從事中醫醫療活動。第九條 中醫醫療機構從事醫療服務活動,應當充分發揮中醫葯特色和優勢,遵循中醫葯自身發展規律,運用傳統理論和方法,結合現代科學技術手段,發揮中醫葯在防治疾病、保健、康復中的作用,為群眾提供價格合理、質量優良的中醫葯服務。第十條 依法設立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鄉鎮衛生院等城鄉基層衛生服務機構,應當能夠提供中醫醫療服務。第十一條 中醫從業人員,應當依照有關衛生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的規定通過資格考試,並經注冊取得執業證書後,方可從事中醫服務活動。
以師承方式學習中醫學的人員以及確有專長的人員,應當按照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的規定,通過執業醫師或者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核考試,並經注冊取得醫師執業證書後,方可從事中醫醫療活動。第十二條 中醫從業人員應當遵守相應的中醫診斷治療原則、醫療技術標准和技術操作規范。
全科醫師和鄉村醫生應當具備中醫葯基本知識以及運用中醫診療知識、技術,處理常見病和多發病的基本技能。第十三條 發布中醫醫療廣告,醫療機構應當按照規定向所在地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負責中醫葯管理的部門申請並報送有關材料。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負責中醫葯管理的部門應當自收到有關材料之日起10個工作日內進行審查,並作出是否核發中醫醫療廣告批准文號的決定。對符合規定要求的,發給中醫醫療廣告批准文號。未取得中醫醫療廣告批准文號的,不得發布中醫醫療廣告。
發布的中醫醫療廣告,其內容應當與審查批准發布的內容一致。第三章 中醫葯教育與科研第十四條 國家採取措施發展中醫葯教育事業。
各類中醫葯教育機構應當加強中醫葯基礎理論教學,重視中醫葯基礎理論與中醫葯臨床實踐相結合,推進素質教育。第十五條 設立各類中醫葯教育機構,應當符合國家規定的設置標准,並建立符合國家規定標準的臨床教學基地。
中醫葯教育機構的設置標准,由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會同國務院教育行政部門制定;中醫葯教育機構臨床教學基地標准,由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制定。第十六條 國家鼓勵開展中醫葯專家學術經驗和技術專長繼承工作,培養高層次的中醫臨床人才和中葯技術人才。第十七條 承擔中醫葯專家學術經驗和技術專長繼承工作的指導老師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具有較高學術水平和豐富的實踐經驗、技術專長和良好的職業品德;
(二)從事中醫葯專業工作30年以上並擔任高級專業技術職務10年以上。

❿ 內蒙古自治區中醫葯條例(2022修正)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繼承和發揚中醫葯學,促進中醫葯事業全面發展,提高公民健康水平,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結合自治區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在自治區行政區域內從事中醫葯活動的單位和個人,應當遵守本條例。第三條本條例所稱中醫葯,是指包括漢族和少數民族在內的我國各民族醫葯的統稱,是反映中華民族對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認識,具有悠久歷史傳統和獨特理論及技術方法的醫葯學體系。

蒙醫葯是中醫葯的重要組成部分。自治區採取措施,加大對蒙醫葯傳承創新、應用發展和人才培養的扶持力度,加強蒙醫醫療機構和醫師隊伍建設,促進和規范蒙醫葯事業發展。第四條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中醫葯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中醫葯管理工作。

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應當按照各自的職責,負責做好中醫葯的相關工作。第五條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中醫葯事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並對中醫葯給予重點扶持,保障和促進自治區中醫葯醫療、保健、教育、科研、產業、文化事業的發展。第六條發展中醫葯事業應當按照中西醫並重的方針,堅持保護、扶持、發展的原則。第七條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對發展中醫葯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應當給予表彰和獎勵。第八條衛生健康、教育、文化和旅遊、科技、廣播電視等部門以及中醫葯機構、行業協會、學會等組織應當通過多種途徑宣傳中醫葯,擴大中醫葯在國內外的影響。

每年10月22日世界傳統醫葯日期間,自治區應當重點開展中醫葯宣傳活動。第二章保障和促進第九條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中醫葯工作的領導,建立中醫葯工作協調機制,研究解決中醫葯事業發展中的問題,督促檢查中醫葯有關工作落實情況。第十條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中醫葯管理機構建設,理順管理體制,配備中醫葯專業的管理人員。第十一條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制定和落實扶持中醫葯事業發展的政策。有關部門制定涉及中醫葯的政策時,應當徵求同級中醫葯主管部門的意見。第十二條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為中醫葯事業的發展提供經費保障,實行事業費財政預算單列,並逐年增長;設立中醫葯專項經費,用於扶持中醫葯醫療、教育、科研和開發等重點建設項目。第十三條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公立中醫醫療機構補償機制,制定公立中醫醫療機構特色醫療服務的補償辦法。第十四條非營利性中醫醫療機構按照國家和自治區有關規定,享受稅收、財政補助、用地、用水、用電、用氣、用熱等政策,並依法接受監督管理。第十五條實行政府指導價的中醫醫療服務價格標准,由自治區醫療保障行政部門會同自治區中醫葯主管部門制定。

中醫醫療服務價格標准應當體現中醫醫療特色,體現中醫醫療服務成本和專業技術價值。第十六條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推動中醫葯與康復、預防保健、養老服務融合發展,支持中醫醫療機構與康復、養老機構合作,設立中醫診療服務站點,為康復人員和老年人提供中醫葯服務。第十七條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中醫葯服務納入公共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發揮中醫葯在疾病預防與控制、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基本醫療服務中的作用。第十八條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醫療保障行政部門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將符合條件的中醫醫療機構納入基本醫療保險定點醫療機構范圍。

有關部門和單位在確定商業保險、事故傷害救治、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體檢以及傷殘病退鑒定等定點醫療機構和急救中心、急救站時,應當根據技術配備的基本要求同等對待中醫醫療機構。第十九條中醫醫療機構應當堅持以中醫葯為主的辦院模式和服務功能,篩選中醫優勢病種,建設中醫優勢專科。

自治區醫療保障行政部門應當將符合條件的中醫診療項目、中葯飲片、中成葯和醫療機構中葯制劑納入自治區基本醫療保險支付范圍。

確定基本葯物、基本醫療保險用葯目錄及類別時,應當對中葯給予傾斜。第二十條鼓勵國內外組織和個人通過捐資、投資、技術合作等方式扶持中醫葯事業發展。第二十一條中醫葯專項經費應當專款專用,不得挪用、截留,並接受財政、審計部門的監督。第三章中醫醫療機構和從業人員

熱點內容
雞情法院 發布:2025-01-16 00:07:58 瀏覽:104
楊文案交法院 發布:2025-01-15 23:26:41 瀏覽:568
溫州市城市市容和衛生管理條例 發布:2025-01-15 23:04:53 瀏覽:128
汕尾市城區人民法院網 發布:2025-01-15 22:49:34 瀏覽:880
管理類專業經濟法課程名稱 發布:2025-01-15 22:43:35 瀏覽:786
山東省商品房預售管理條例 發布:2025-01-15 22:18:23 瀏覽:480
司法棺材 發布:2025-01-15 21:56:51 瀏覽:811
小學生法律知識的小論文五百字 發布:2025-01-15 21:21:26 瀏覽:126
酒駕法官 發布:2025-01-15 21:10:57 瀏覽:59
法官弄丟關鍵證據 發布:2025-01-15 21:07:21 瀏覽: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