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天津市污染條例

天津市污染條例

發布時間: 2022-12-27 04:23:42

⑴ 天津市土壤污染防治條例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防治土壤污染,保障公眾健康,推動土壤資源永續利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壤污染防治法》等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市實際情況,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本市行政區域內的土壤污染防治及相關活動。第三條土壤污染防治應當堅持預防為主、保護優先、分類管理、風險管控、污染擔責、公眾參與的原則。第四條本市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對本行政區域土壤污染防治和安全利用負責,加強對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領導,組織、協調、督促有關部門依法履行土壤污染防治監督管理職責。

市和區人民政府應當將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環境保護規劃,優化產業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強污染防治和生態建設,保護土壤環境質量。

街道辦事處應當落實土壤污染防治相關職責。第五條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對本行政區域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

農業農村、規劃和自然資源、住房城鄉建設、林業等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對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實施監督管理。第六條本市實行土壤污染防治目標責任制和考核評價制度,將土壤污染防治目標完成情況作為考核評價區、鄉鎮人民政府及其負責人和市、區人民政府負有土壤污染防治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及其負責人的內容,考核結果應當向社會公開。第七條市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應當會同市農業農村、規劃和自然資源、住房城鄉建設、工業和信息化、水務、衛生健康、城市管理等部門建立土壤環境基礎資料庫,依託市政務數據共享平台建設土壤環境信息平台,實現數據共享和動態更新。第八條本市支持土壤污染防治科技研發、成果轉化和推廣應用,鼓勵土壤污染防治產業發展,促進土壤污染防治科技進步。

本市建立、完善土壤污染防治專業技術人才培養和引進機制,鼓勵有條件的學校開展土壤污染防治專業技術教育,加強土壤污染防治技術服務從業人員的專業培訓。第九條本市推動與北京市、河北省及周邊地區建立土壤污染防治協商機制,做好區域土壤污染防治工作。

鼓勵和支持本市與北京市、河北省接壤的相關區,與北京市、河北省相關地區建立土壤污染防治會商、聯動執法、信息共享等機制,聯合排查與處置跨區域的土壤污染違法案件。第十條本市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街道辦事處、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和新聞媒體應當加強土壤污染防治的宣傳教育,普及相關科學知識,增強公眾土壤污染防治意識,引導公眾依法參與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第二章規劃、標准、詳查和監測第十一條市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應當會同市發展改革、農業農村、規劃和自然資源、住房城鄉建設等部門,根據環境保護規劃要求、土地用途、土壤污染狀況普查、詳查和監測結果等,編制土壤污染防治規劃,報市人民政府批准後公布實施。

區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組織編制本區環境保護規劃,應當包含土壤污染防治的內容。

農業農村部門編制農業發展規劃,應當包含農用地土壤污染防治的內容。第十二條市人民政府對國家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准中未作規定的項目,應當根據本市實際需要制定本市地方標准;對國家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准中已作規定的項目,可以制定嚴於國家標準的地方標准。本市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准應當報國務院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備案。第十三條市人民政府組織開展土壤污染狀況詳查。

市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會同市農業農村、規劃和自然資源等部門根據本市實際情況,確定詳查范圍,開展土壤污染狀況詳查。第十四條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按照國家土壤環境監測規范設置土壤環境監測點位,開展例行監測。

農業農村、規劃和自然資源、林業部門應當會同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按照國家規定開展農用地地塊重點監測。

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應當會同規劃和自然資源部門按照國家規定開展建設用地地塊重點監測。第三章預防和保護第十五條市和區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依據土壤的環境狀況和性質特點,合理確定區域功能定位、空間布局,合理規劃產業布局。第十六條各類涉及土地開發利用的規劃和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建設項目,應當依法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環境影響評價文件應當包括對土壤可能造成的不良影響及應當採取的相應預防措施等內容。

住宅、學校、醫療、養老機構等建設項目,在按照規定開展環境影響評價時,應當調查、分析周邊地塊對項目的環境影響。

⑵ 天津市環境保護條例(2010修正)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保護和改善本市的生活環境與生態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和其他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情況,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本市管轄的行政區域和海域。第三條環境保護必須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綜合防治的方針以及誰污染誰治理和污染者付費的原則。第四條市和區、縣人民政府應當把環境保護規劃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與城市規劃,制定和實施有利於環境保護的經濟、技術政策和措施,使環境保護與經濟建設、社會發展相協調。第五條市和區、縣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應當推進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的研究、開發及應用。第六條市和區、縣人民政府應當扶持、發展環境保護產業和環境標志產品,對資源及工業廢棄物的綜合利用和防治污染的技術改造項目實行優惠政策。第七條市和區、縣人民政府應當對本行政區的環境質量負責,實行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定期向同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和上級人民政府報告環境保護工作和環境質量狀況。第八條市和區、縣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單位,對國家規定用於環境保護的資金,應當予以落實並合理安排使用,不得截留或者挪作他用;積極開辟新的資金渠道,逐步增加對環境保護的投入,提高環境保護投資額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例;逐步建立環境污染治理基金。第九條市和區、縣人民政府應當組織協調各方面的力量,開展以防治工業污染和加強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為主要內容的環境綜合整治,並實行環境綜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每年將定量考核結果向社會公布。第十條各街道辦事處和鄉、鎮人民政府負責本行政區的環境保護監督工作。第十一條各級人民政府和各部門、各單位應當加強環境保護基本國策的宣傳教育,普及環境保護科學知識,提高全體公民的環境意識和環保法制觀念。第十二條一切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環境的義務,並有權對污染和破壞環境的單位和個人進行檢舉、控告。第十三條各級人民政府對保護和改善環境做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應當給予獎勵。第二章管理職責第十四條市和區、縣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本行政區的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其職責是:

(一)貫徹並監督執行環境保護法律、法規、規章和標准;

(二)擬定並監督實施本行政區的環境保護規劃和計劃,參與制定經濟發展中長期規劃、城市總體規劃、分區規劃、國土規劃和區域開發計劃;

(三)監督管理和協調本行政區的環境污染防治、環境綜合整治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對建立自然保護區提出審批意見;(四)組織開展環境監測和環境管理,定期發布環境質量狀況公報;

(五)依法查處違反環境保護法律、法規、規章的行為,處理環境污染事故,調解環境污染糾紛;

(六)組織開展環境保護科學研究與環境保護宣傳教育,推廣環境保護先進經驗和技術,開展國際間環境保護的合作和交流;

(七)受理對污染和破壞環境行為的檢舉和控告;

(八)市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組織開展環境保護法規、政策的調查研究;草擬本市環境保護法規、規章草案和標准;依法受理環境保護行政復議案件;

(九)環境保護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其他職責。第十五條各級城建、規劃、公安、工商行政、衛生、土地、礦產、農業、林業、漁業、水利、交通、鐵道、民航及海洋、港務監督、漁政漁港監督管理部門和軍隊環境保護部門,應當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對環境污染防治和資源保護實施監督管理。第十六條市和區、縣計劃部門負責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中環境保護方面的綜合平衡工作。第十七條市和區、縣財政部門應當把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和大型生態保護工程等建設費用納入各級財政預算,並予以落實。第十八條市和區、縣經濟綜合部門和行業主管部門,應當把環境保護工作納入行業管理規劃和計劃,與經濟發展統籌安排,同步實施;對所屬企業按照國家關於環境保護的技術、經濟政策,從產業、產品結構調整和開發、技術改造、綜合利用、污染防治等方面進行管理、治理和考核,並保證環境保護資金的落實。第三章環境監督管理

⑶ 天津市水污染防治條例(2020修正)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防治水污染,保護和改善本市水環境質量,保障飲用水安全,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等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市實際情況,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本市行政區域內的河流、湖泊、渠道、水庫等地表水體和地下水體的污染防治。

海洋環境污染防治,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和本市相關地方性法規。第三條水污染防治應當以實現良好水環境質量為目標,堅持注重節水、保護優先、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公眾參與、損害擔責的原則。第四條市人民政府對全市的水環境質量負責。區人民政府對本行政區域內的水環境質量負責。

市和區人民政府應當將水環境保護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計劃,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產業結構,促進清潔生產,合理規劃城鄉布局,加強生態建設,保護和改善水環境質量。第五條市和區人民政府應當保障水污染防治的財政投入,專款專用,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鼓勵和引導社會資金進入水污染防治領域,引導金融機構增加對水污染防治項目的信貸支持。第六條市和區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對本行政區域水污染防治實施統一監督管理。

市水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市行政區域內水資源保護和城鎮排水、污水集中處理的管理和監督工作;區水行政主管部門和其他相關行政主管部門按照職責分工,負責本行政區域內水資源保護和城鎮排水、污水集中處理的管理和監督工作。

發展改革、工業和信息化、規劃和自然資源、住房城鄉建設、農業農村、城市管理、交通運輸、財政、科技、公安等有關行政管理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做好水污染防治相關工作。第七條本市建立市、區、鄉鎮(街道)、村四級河長制、湖長制,分級分段組織領導河流、湖泊、濕地、坑塘的水污染防治、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修復、水資源保護和水域岸線管理等工作。第八條本市實行水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和考核評價制度。

市人民政府應當根據本市水環境質量逐年提高的目標制定考核評價指標,將水環境保護目標完成情況作為對市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和區人民政府及其負責人考核評價的內容,考核結果向社會公開。第九條鼓勵支持水污染防治科學技術研究,推廣應用先進的水污染防治和節水技術、設備,實施水生態修復,鼓勵支持海水淡化和再生水利用。第十條市和區人民政府應當加強節約用水和水環境保護的宣傳教育,普及相關科學知識,提高公民的水環境保護意識,拓寬公眾參與水環境保護的渠道,並對在水環境保護方面做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予以表彰和獎勵。第二章水污染共同防治第十一條市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按照國家水污染防治的要求和本市實際情況,組織編制水污染防治規劃,納入全市環境保護規劃,報市人民政府批准後公布實施。

區人民政府應當按照市水污染防治規劃,根據水環境狀況和水污染防治要求,制定本區水環境治理措施和實施方案。第十二條市人民政府對國家水環境質量標准和水污染物排放標准中未作規定的項目,可以制定本市地方標准;對國家水環境質量標准和水污染物排放標准中已作規定的項目,可以制定嚴於國家標準的地方標准,並報國務院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備案。第十三條本市實行水污染物排放濃度控制和重點水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相結合的管理制度。排放水污染物的,其污染物排放濃度應當符合嚴於國家標準的本市地方標准;本市地方標准沒有規定的,應當符合國家標准。排放重點水污染物的,應當符合總量控制指標。

向城鎮污水管網排放水污染物的,還應當符合國家規定的污水排入城鎮下水道水質標准。

直接向水體排放污染物的,其主要污染物還應當符合相應水功能區的水環境質量標准限值。第十四條市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根據國家下達的重點水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和本市水環境質量狀況及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組織擬定重點水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分解落實計劃,報市人民政府批准後,由市生態環境主管部門組織實施。

區生態環境主管部門依據重點水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分解落實計劃,擬定本行政區域重點水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實施方案,經區人民政府批准後組織實施,並報市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備案。

⑷ 天津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天津市大氣污染防治條例》的決定(2004)

一、第八條第一款修改為:「市和區、縣人民政府根據本市總量控制實施方案,審核向大氣排放污染物單位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並按照國家規定的條件、程序和期限,對未超過核定排放量的排污單位,核發排放許可證;對超過核定排放量的排污單位,責令限期治理,並在限期治理期間,核發臨時排放許可證。被責令限期治理的單位必須如期完成治理任務,限期治理期滿,排放主要大氣污染物達到核定排放量的,換發排放許可證。」二、第十二條修改為:「生產設施和大氣污染物處理設施必須保證正常使用。拆除或者閑置大氣污染物處理設施的,必須提前向所在的地區、縣環保部門申報,說明企業名稱、污染物處理設施及能力,拆除或者閑置理由。區、縣環保部門接到申報後,對污染物排放能夠達到規定要求的,在二十日內予以批准。」三、第十九條第一款修改為:「在本市外環線以內不得新建燃煤電廠。」
本決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天津市大氣污染防治條例》根據本決定作相應修正,重新公布。

⑸ 天津市大氣污染防治條例(2020修正)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防治大氣污染,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保障公眾健康,促進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等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情況,制定本條例。第二條大氣污染防治應當以實現良好的大氣環境質量為目標,堅持保護優先、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公眾參與、損害擔責的原則。第三條市人民政府對本市的大氣環境質量負責。區人民政府對本行政區域的大氣環境質量負責。

市和區人民政府應當將大氣環境保護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和計劃,以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為約束,合理規劃城市布局,加強生態建設,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產業結構和布局,促進清潔生產,使大氣環境質量達到規定標准,保護和改善大氣環境。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履行大氣污染防治的監督管理職責,保護和改善大氣環境。第四條市和區人民政府應當加大對大氣污染防治的財政投入,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進入大氣污染防治領域,引導金融機構增加對大氣污染防治項目的信貸支持。第五條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對本行政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

發展改革、工業和信息化、住房城鄉建設、市場監管、交通運輸、農業農村、商務、城市管理、公安、規劃和自然資源、水務、海事等有關行政主管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對大氣污染防治實施監督管理。第六條鼓勵和支持大氣污染防治科學技術研究,推廣、應用先進的大氣污染防治技術;鼓勵和支持開發、利用太陽能、風能、地熱能、淺層地溫能等清潔能源;鼓勵和支持煤炭清潔利用技術的開發和推廣。

市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大氣環境容量、污染成因、治理技術和防治政策等研究,適時提出有針對性的對策措施。第七條本市實施大氣污染防治網格化精細管理,實行大氣環境質量目標責任制和考核評價制度,將大氣環境質量目標完成情況和措施落實情況作為對市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和區人民政府及其負責人的考核內容,考核結果定期向社會公布。第八條對保護和改善大氣環境作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由市和區人民政府給予獎勵。第九條市和區人民政府應當定期向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報告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情況,並接受監督。第二章大氣污染共同防治第十條市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按照國家大氣污染防治的要求和本市實際情況,組織編制大氣污染防治規劃,納入全市環境保護規劃,報市人民政府批准後公布實施。

區人民政府應當根據本區域大氣環境狀況和大氣污染防治要求,制定大氣環境治理措施和階段性達標方案。第十一條市人民政府對國家大氣環境質量標准和污染物排放標准中未作規定的項目,可以制定本市地方標准;對國家大氣污染物排放標准中已作規定的項目,可以制定嚴於國家標準的地方標准,並報國務院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備案。第十二條本市實行大氣污染物排放濃度控制和重點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相結合的管理制度。

向大氣排放污染物的,其污染物排放濃度不得超過國家和本市規定的排放標准;排放重點大氣污染物的,不得超過總量控制指標。第十三條市發展改革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嚴格執行國家有關產業結構調整的規定和准入標准,禁止新建、擴建高污染工業項目。

市工業和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嚴格執行國家有關淘汰落後產品、工藝、設備的規定。第十四條新建排放重點大氣污染物的工業項目,應當按照有利於減排、資源循環利用和集中治理的原則,集中安排在工業園區建設。第十五條市生態環境主管部門負責大氣環境質量和大氣污染源的統一監督監測,建立和完善大氣環境質量監測網路,發布大氣環境質量預報、日報,實時發布大氣環境質量數據,定期發布大氣環境質量狀況公報。

市氣象部門、市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共同做好大氣環境質量預報和重污染天氣預報工作。第十六條向大氣排放污染物的企業事業單位,應當建立大氣污染防治和污染物排放管理責任制度,明確單位負責人和相關人員的責任。第十七條新建、改建、擴建向大氣排放污染物的建設項目,應當依法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其中排放重點大氣污染物的項目應當取得重點大氣污染物排放指標。未依法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的建設項目,不得開工建設。

⑹ 天津市大氣污染防治條例(2004修正)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防治大氣污染,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保障人體健康,促進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市各級人民政府對本轄區的大氣環境質量負責,必須將大氣環境保護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按照城市總體規劃,合理規劃城市布局,加強生態建設,保證環境保護資金投入,採取防治大氣污染的有效措施,保護和改善大氣環境。第三條市和區、縣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以下簡稱環保部門)對本轄區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
各級公安、交通、鐵道、漁業管理部門根據各自的職責,對機動車、船污染大氣實施監督管理,其他有關行政管理部門按照各自的職責,依法對大氣污染防治實施監督管理。
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天津港保稅區和天津新技術產業園區華苑產業區的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分別由其所在管理委員會負責。第四條本市行政區域內的任何單位和個人必須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和本條例,履行保護大氣環境的義務,並有權對污染大氣環境的單位和個人進行檢舉和控告;有權對環保部門和其他有關行政管理部門及其工作人員不依法履行職責的行為進行檢舉和控告。第五條市和區、縣人民政府對在防治大氣污染、保護和改善大氣環境方面做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應當給予獎勵。市和區、縣環保部門對舉報環境污染事故或者提供環境污染事故重要線索,為查處環境污染事故做出重要貢獻的單位和個人,應當給予表彰和獎勵。第二章大氣污染防治的監督管理第六條本市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和其他需要特殊保護的地區為環境空氣質量一類功能區,應當達到國家環境空氣質量一級標准;其他地區為環境空氣質量二類功能區,應當達到國家環境空氣質量二級標准。
環境空氣質量功能區的具體范圍,由市環保部門會同市計劃、規劃等管理部門,根據城市總體規劃和生態環境建設規劃劃分,報市人民政府批准後確定。第七條本市對排放主要大氣污染物實行總量控制。市環保部門根據國家核定的不同時期主要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和本市大氣環境容量及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擬訂本市不同時期主要大氣污染物總量控制計劃,報市人民政府批准後,由市環保部門組織實施。
主要大氣污染物名錄,由市環保部門根據國家要求和本市的實際情況擬訂,報市人民政府批准後公布。
區、縣環保部門依據本市主要大氣污染物總量控制計劃,根據各單位現有主要大氣污染物排放量、產業發展規劃和清潔生產的要求,按照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核定企事業單位主要大氣污染物排放量,擬訂本轄區主要大氣污染物總量控制實施方案,報市環保部門審核後由區、縣人民政府批准實施。
市環保部門綜合各區、縣主要大氣污染物總量控制實施方案,擬訂本市主要大氣污染物總量控制實施方案,報市人民政府批准。第八條市和區、縣人民政府根據本市總量控制實施方案,審核向大氣排放污染物單位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並按照國家規定的條件、程序和期限,對未超過核定排放量的排污單位,核發排放許可證;對超過核定排放量的排污單位,責令限期治理,並在限期治理期間,核發臨時排放許可證。被責令限期治理的單位必須如期完成治理任務,限期治理期滿,排放主要大氣污染物達到核定排放量的,換發排放許可證。
無排放許可證或者無臨時排放許可證的,不得排放主要大氣污染物。第九條新建、擴建、改建、遷建、技術改造等排放主要大氣污染物的建設項目,應當獲得主要大氣污染物排放量指標,然後按照規定辦理建設項目環境保護審批手續。該項目的大氣污染防治設施必須經環保部門驗收合格,由市環保部門核發排放許可證。其中,需要辦理營業執照的,建設單位應當在辦理營業執照前向環保部門報批其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環境影響報告表或者環境影響登記表。第十條持有排放許可證的單位,必須在規定的期限內到市環保部門辦理審驗手續。第十一條向大氣排放污染物的單位或者個人,必須向所在地環保部門辦理排污申報登記手續。
排放大氣污染物的種類、數量、濃度有重大改變的,應當在規定的期限內辦理排污申報變更手續。

⑺ 天津市機動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排放污染防治條例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防治機動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排放污染,保護和改善大氣環境,保障公眾健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等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本市行政區域內機動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排放大氣污染物的防治。第三條機動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排放污染防治堅持源頭防範、標本兼治,綜合治理、突出重點,區域協同、共同防治的原則。

本市推進智慧交通、綠色交通建設,優化道路設置和運輸結構,嚴格執行大氣污染防治標准,加強機動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排放污染防治。第四條市和區人民政府應當將機動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排放污染防治工作納入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和大氣污染防治目標考核,加強領導,建立健全工作協調機制。第五條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對本行政區域內的機動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排放污染防治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

發展改革、工業和信息化、公安、住房城鄉建設、城市管理、交通運輸、水務、農業農村、商務、市場監管等有關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做好機動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排放污染防治監督管理工作。第六條市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會同發展改革、交通運輸、市場監管等有關部門,依託市政務數據共享平台建立包含基礎數據、排放檢驗、監督抽測、超標處罰、維修治理等信息在內的機動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排放污染防治信息系統,實現資源整合、信息共享、實時更新。第七條市和區人民政府應當加強機動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排放污染防治宣傳教育,支持新聞媒體等開展相關公益宣傳。

鼓勵公眾優先選擇公共交通、自行車、步行等環保、低碳出行方式,減少機動車排放污染。第八條鼓勵單位和個人對違反本條例的違法行為向生態環境等有關部門進行舉報,查證屬實的,生態環境等有關部門應當按照規定給予獎勵。

接受舉報的部門應當對舉報人的相關信息予以保密,保護舉報人的合法權益。第二章預防和控制第九條本市落實國家規定的稅收優惠政策,採取財政、政府采購、通行便利等措施,推廣應用節能環保型、新能源機動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積極推進新能源機動車配套基礎設施規劃建設。

鼓勵、支持用於保障城市運行的車輛、大型場站內的非道路移動機械使用新能源,逐步淘汰高排放、高能耗的機動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第十條本市統籌能源發展相關政策,引導樹立綠色發展理念,推進發展清潔能源和新能源,逐步減少化石能源的消耗。第十一條市人民政府根據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可以採取限制部分機動車行駛、限制部分非道路移動機械使用等應急措施,明確限制行駛、使用的區域和時段,並及時向社會公布。第十二條市人民政府根據大氣環境質量狀況,劃定並公布禁止使用高排放非道路移動機械的區域。

在禁止使用高排放非道路移動機械的區域內,鼓勵優先使用節能環保型和新能源非道路移動機械。

倡導燃油工程機械安裝精準定位系統和實時排放監控裝置,並與生態環境主管部門聯網。第十三條本市根據城市規劃合理控制燃油機動車保有量,採取措施優先發展城市公共交通,健全和完善公共交通系統;加強並改善城市交通管理,保障人行道和非機動車道的連續、暢通。第十四條本市優化道路規劃和建設,加強交通精細化管理,改善道路交通狀況,減少機動車怠速和低速行駛造成的污染。

調整優化交通運輸結構,發展多式聯運,提升高速公路使用效率,鼓勵海鐵聯運,推進貨運鐵路建設,提高鐵路運輸比例;優化港口集疏運作業,提升港口陸橋運輸服務能力。第十五條市生態環境主管部門通過現場檢查、抽樣檢測等方式,加強對新生產、銷售機動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大氣污染物排放狀況的監督檢查。工業和信息化、市場監管等有關部門應當予以配合。

鼓勵和支持生產企業和科研單位積極研發節能、減排新技術,生產節能環保型、新能源或者符合國家標準的低排放機動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第十六條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對不符合本市排放標準的機動車,不予辦理機動車注冊登記和轉入業務。

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指導監督排放檢驗機構開展柴油車注冊登記前的環保信息公開情況核實、排放污染物檢測、環保信息隨車清單核查、污染控制裝置和車載排放診斷系統檢查等。

⑻ 天津市生態環境保護條例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眾健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依法推動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決議》和其他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市實際情況,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本市行政區域和管轄海域內的生態環境保護及其監督管理活動。第三條本市生態環境保護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貫徹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公眾參與、損害擔責的原則,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建設綠色發展示範城市,開展區域污染協同防治,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第四條本市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確定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制定生態環境准入清單,在地方立法、政策制定、規劃編制、項目建設、執法監管中,不得變通突破、降低標准。第五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對本行政區域的生態環境質量負責,組織落實生態環境保護目標和任務,採取有效措施,保障生態環境安全,持續改善本行政區域生態環境質量。第六條市和區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對本行政區域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明確承擔生態環境保護責任的機構和人員,落實生態環境保護相關職責。

發展改革、工業和信息化、規劃和自然資源、住房城鄉建設、城市管理、水務、農業農村等有關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做好生態環境保護相關監督管理工作。第七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大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財政投入,並納入本級財政預算。

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和社會資金參與生態環境保護,建立、健全多元化的生態環境保護投資融資機制,推行有利於生態環境保護的經濟政策。第八條支持和推進生態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研究、開發和應用,鼓勵生態環境保護產業發展,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信息化建設,提高生態環境保護科學技術水平。第九條各級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應當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宣傳和普及工作,提高公眾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營造保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氣。

教育行政部門、學校應當將生態環境保護知識納入學校教育內容,培養學生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

各類媒體應當開展生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和生態環境保護知識的宣傳,對生態環境違法行為進行輿論監督。第十條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生態環境的義務。

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應當防止、減少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對所造成的損害依法承擔責任。

公民應當增強生態環境保護意識,採取綠色、低碳、節儉的生活方式,自覺履行生態環境保護義務。第十一條市和區人民政府應當對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作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給予獎勵。第二章監督管理第十二條市和區人民政府應當將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

市和區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根據國家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的要求,組織編制本行政區域的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報本級人民政府批准後公布實施。

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的調整和修改,應當按照法定程序進行,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變更。第十三條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應當按照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擬定生態環境保護實施方案,分年度確定生態環境保護目標和任務,並推動落實。第十四條對國家環境質量標准和國家污染物排放標准中未作規定的項目,本市可以制定地方標准;對國家環境質量標准和國家污染物排放標准中已作規定的項目,本市可以制定嚴於國家標準的地方標准,並報國務院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備案。第十五條建立、健全生態環境監測制度。市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組織建設和完善本市生態環境監測網路,建立、健全環境資源承載能力監測預警機制和監測數據共享機制,依法加強對生態環境監測工作的監督管理。第十六條市和區生態環境監測機構的監測數據、污染源自動監測數據以及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委託的具有相應資質的社會生態環境監測機構出具的監測數據,可以作為環境執法和管理的依據。

生態環境監測機構應當對其監測數據的真實性、准確性負責。

熱點內容
瑞達行政法補充講義 發布:2024-11-19 20:36:23 瀏覽:551
新合同法以什麼為指導制定 發布:2024-11-19 20:34:37 瀏覽:295
女法官p 發布:2024-11-19 20:11:24 瀏覽:269
新鄭律師援助 發布:2024-11-19 19:04:40 瀏覽:708
印刷廠裝訂車間規章制度 發布:2024-11-19 19:03:11 瀏覽:247
最高人民法院民事案由規定 發布:2024-11-19 18:48:34 瀏覽:987
24條婚姻法北京電視台 發布:2024-11-19 18:48:29 瀏覽:373
履行查對制度的規章制度和程序 發布:2024-11-19 18:19:19 瀏覽:18
阜平法院 發布:2024-11-19 18:18:19 瀏覽:951
法院體庭 發布:2024-11-19 18:17:35 瀏覽: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