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監察管理條例
『壹』 成都市環境雜訊(震動)管理條例(1990修改)
第一章 總則第一條 為了加強城市環境雜訊管理,防止雜訊污染,保護和改善生產、生活環境,保障人民身體健康,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和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成都市情況,制定本條例。第二條 本條例所稱環境雜訊(震動)是指工業生產、建築施工、交通運輸、商業經營、社會生活活動等所產生的影響周圍環境的聲響和震動。第三條 凡在我市城區和區(市)、縣人民政府所在城鎮及其所規定區域的一切單位和個人,以及駛入上述區域內的機動車輛、火車和航空器,都必須遵守本條例。第四條 環境雜訊管理工作,實行市、區(市)、縣街道分級管理與各級主管部門管理相結合的原則。
各級人民政府的環境保護部門是同級人民政府環境雜訊監督管理的主管機關,並負責本條例的組織實施。
公安、城市管理、城市建設、交通、鐵路、民航管理部門和街道辦事處、鄉(鎮)人民政府,按照各自的職責,對社會生活、建築施工和機動車輛、船舶、火車、航空器等產生的環境雜訊污染實施監督管理。第五條 單位和個人有權對造成環境雜訊(震動)污染者進行監督。受環境雜訊(震動)污染的單位和個人有權要求污染者消除污染危害;造成環境雜訊(震動)污染者必須積極採取治理措施,消除污染危害,並按有關規定承擔責任。
對違反本條例規定的單位和個人,公民有權檢舉和控告。被檢舉和控告者,不得打擊報復。違者,依法處理。第六條 各級環境雜訊管理機關的工作人員,持市人民政府制發的《環境監察證》,依法進入產生雜訊(震動)污染的現場檢查。被檢查的單位和個人必須接受檢查,並如實反映情況和提供有關資料,不得拒絕或妨礙檢查人員執行公務。第七條 市和區(市)、縣應按照城鎮建設規劃布局,合理劃分功能區域並有防治環境雜訊的要求。第八條 排放環境雜訊污染的單位和個體經營者,必須申報、登記,並領取《排放污染許可證》。在生產、經營活動中,其聲級超過國家標准時,由市、區(市)、縣人民政府實行限期治理,並按國家規定繳納超標排污費,直至達到標准。第九條 本條例所稱國家環境雜訊(震動)標准,系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區域環境雜訊標准》和《城市區域環境震動標准》。
成都市行政區環境雜訊(震動)標准適用地帶,由成都市人民政府確定。第二章 工業雜訊和建築施工雜訊的管理第十條 城區和區(市)、縣人民政府所在城鎮及其所規定的區域,不得建設有雜訊(震動)污染危害的工程項目和設施。
改建、擴建(含更新技術改造)有雜訊(震動)污染危害的工程項目,其防治雜訊(震動)污染的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對原有的雜訊(震動)污染源,必須一並治理。違者,環境保護和其他有關部門不予驗收,不批准投產。第十一條 凡有雜訊(震動)污染源的單位和個人,應採取消聲、減震等防治措施,達到國家規定的雜訊標准。
對嚴重擾民的環境雜訊(震動)污染源,按國家有關法規,由縣以上人民政府的環境保護部門提出限期治理意見,報同級人民政府決定。第十二條 限期治理的污染源,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務的,改建、擴建的工程項目違反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規定和擅自拆除或閑置不用雜訊(震動)污染防治設施的,加倍徵收超標准排污費,直至達到標准。第十三條 市、區(市)、縣環境保護部門可會同同級計劃、經濟、技術監督等部門,對本地區生產、銷售、引進和使用的高雜訊機電設備和產品採取限制性措施。第十四條 建築施工作業單位,應採用噪用低、振動小的設備。對造成雜訊(震動)污染的施工機械必須採取雜訊(震動)污染防治措施。
除緊急搶險、搶修外,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在午間(十二時至十四時)和夜間(二十二時至翌日七時)從事打樁、攪抖等危害居民健康的強雜訊施工作業。因特殊情況,確需在上述規定時間內施工的,必須向市、區(市)、縣的建設主管部門申報、登記,經批准發給《准許證》,方能施工作業。第三章 交通運輸雜訊管理第十五條 各類機動車輛的整車輻射最大雜訊聲級,必須符合國家《機動車輛允許雜訊標准》。超過國家允許標准者、新車不得出廠,已出廠的新車和再用車,由市、區(市)、縣公安和環境保護部門,令其限期治理。達到允許標准,限期治理仍未達到允許標准者,不得入戶,不予年審或轉籍。
『貳』 環境監察辦法的第三章 環境監察工作
第十八條環境監察機構應當根據本行政區域環境保護工作任務、污染源數量、類型、管理許可權等,制定環境監察工作年度計劃。
環境監察工作年度計劃報同級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批准後實施,並抄送上一級環境監察機構。
第十九條環境監察機構應當根據環境監察工作年度計劃,組織現場檢查。現場檢查可以採取例行檢查或者重點檢查的方式進行。
第二十條對排污者申報的排放污染物的種類、數量,環境監察機構負責依法進行核定。
第二十一條環境監察機構應當按照排污費徵收標准和核定的污染物種類、數量,負責向排污者徵收排污費。
對減繳、免繳、緩繳排污費的申請,環境監察機構應當依法審核。
第二十二條違反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和規章規定的,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應當責令違法行為人改正或者限期改正,並依法實施行政處罰。
第二十三條對違反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嚴重污染環境或者造成重大社會影響的環境違法案件,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可以提出明確要求,督促有關部門限期辦理,並向社會公開辦理結果。
第二十四條環境監察機構負責組織實施環境行政執法後督察,監督環境行政處罰、行政命令等具體行政行為的執行。
第二十五條企業事業單位嚴重污染環境或者造成嚴重生態破壞的,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或者環境監察機構可以約談單位負責人,督促其限期整改。
對未完成環境保護目標任務或者發生重大、特大突發環境事件的,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或者環境監察機構可以約談下級地方人民政府負責人,要求地方人民政府依法履行職責,落實整改措施,並可以提出改進工作的建議。
第二十六條對依法受理的案件,屬於本機關管轄的,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應當按照規定的時限和程序依法處理;屬於環境保護主管部門管轄但不屬於本機關管轄的,受理案件的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應當移送有管轄權的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處理;不屬於環境保護主管部門管轄的,受理案件的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應當移送有管轄權的機關處理。
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應當加強與司法機關的配合和協作,並可以根據工作需要,聯合其他部門共同執法。
第二十七條相鄰行政區域的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應當相互通報環境監察執法信息,加強溝通、協調和配合。
同一區域、流域內的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應當加強信息共享,開展聯合檢查和執法活動。
環境監察機構應當加強信息統計,並以專題報告、定期報告、統計報表等形式,向同級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和上級環境監察機構報告本行政區域的環境監察工作情況。
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應當依法公開環境監察的有關信息。
第二十八條上級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應當對下級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在環境監察工作中依法履行職責、行使職權和遵守紀律的情況進行稽查。
第二十九條對環境監察工作中形成的污染源監察、建設項目檢查、排放污染物申報登記、排污費徵收、行政處罰等材料,應當及時進行整理,立卷歸檔。
第三十條上級環境監察機構應當對下一級環境保護主管部門的環境監察工作進行年度考核。
『叄』 全國農業環境監測工作條例(試行)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試行)》和國務院有關規定,結合我國農業環境保護事業的具體情況,參照《全國環境監測管理條例》,制定本條例。第二條農業環境監測工作范圍是對進入農業環境中的污染物進行經常性監測,調查農業生態環境發展變化情況,對農業環境質量現狀及發展趨勢做出評價,為農牧漁業部門開展環境管理和保護、改善農業環境質量提供准確、可靠的監測數據和評價資料,開展農業環境監測技術研究,促進農業環境監測技術的發展。第三條農業環境監測工作在各級農牧漁業環境保護主管部門的統一規劃、組織和協調下進行。農業環境監測網參加全國環境監測網。第二章機構第四條全國農業環境監測網設置三級農業環境監測站:
農牧漁業部設立農業環境監測中心站;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農業環境保護部門設農業環境監測站;
重點地(市)、縣也要設立農業環境監測站。第五條各級農業環境監測站是各級農牧漁業部門的事業單位,業務上同時受上一級農業環境監測站的指導,並與本地區有關環境保護部門密切配合,協同工作,完成農業環境監測任務。各級農業環境監測站的監測費用納入同級農業環境保護主管部門的財政預算。第六條農業環境監測站人員編制,可依任務大小,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主管部門研究確定。一般可按下列編制配備專業技術人員:
農牧漁業部農業環境監測中心站,60~80人;
省、自治區、直轄市農業環境監測站30~40人;
重點地(市)縣農業環境監測站15~20人。第七條農業環境監測技術人員的技術職稱,按原國務院環境保護領導小組和國務院科技幹部局關於「環境保護幹部技術職稱暫行辦法」執行。
監測技術人員待遇與農牧漁業科研單位技術人員相同。第八條接觸有毒有害物質和從事污染源調查及生態環境調查、分析、采樣的工作人員,參照有關規定享受勞動保護待遇和野外津貼。第九條有關建立環境監察員制度問題,按國家規定辦理。第三章職責和任務第十條各級農業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在環境監測管理方面的主要職責是:
1.領導本部門的環境監測工作,制訂農業環境監測工作的發展規劃和計劃,下達各項監測任務,並監督實施。
2.制定農業環境監測條例、制度以及農業環境監測網的建設計劃,並監督實施。
3.組織和協調本系統環境監測網工作,組織綜合性農業環境質量調查。
4.組織開展農業環境監測的國內外技術合作及經驗交流。第十一條農牧漁業部農業環境監測中心站的主要任務是:
1.制定各項工作制度和業務考核制度、人員培訓計劃及監測技術規范,對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農業環境監測站進行業務、技術指導,組織農業環境監測網的活動。
2.收集、整理、匯總、儲存全國農業環境監測數據資料,繪制環境污染圖表;綜合分析評價全國農業環境質量狀況,定期向農牧漁業部提出報告。
3.定期編寫全國農業環境質量報告書。
4.負責全國農業環境監測的質量保證工作,開展農業環境監測新技術、新方法的研究,組織農業環境監測技術交流和各級監測人員的業務、技術培訓。
5.參加國家綜合性的農業環境調查和重大污染事故的調查;承擔重大農業環境污染事故糾紛的技術仲裁;受農牧漁業部委託,組織或參加重大建設工程對農業環境的影響評價及環境影響報告書的審查工作。
6.參加國家各項農業環境標准和農業環境監測技術規范的制定的修改工作。第十二條省級農業環境監測站的主要任務是:
1.根據全國農業環境監測規劃和計劃的要求,結合各地具體情況,參與制訂本省、自治區、直轄市農業環境監測規劃和計劃。
2.定期收集、匯總、整理、總結本區域農業環境監測數據,分析、評價本區域農業環境質量狀況,繪制環境污染圖表,定期向農業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和農業環境監測中心站提出報告;定期編寫本區域農業環境質量報告書;參加地方性農業環境標準的制訂或修訂工作。
3.負責本區域農業環境監測的組織協調工作,完成主管部門下達的農業環境監測及農業生態調查任務。
4.組織或參加當地興建主要工程項目對農業環境的影響評價和環境影響報告書的審查工作;參加重大農業污染事故的調查。
5.開展農業環境監測技術研究,組織本區域農業環境監測技術交流。
6.完成本地農業環保主管部門下達的有關其它任務。
『肆』 浙江省環境污染監督管理辦法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加強環境污染防治和監督管理,保護和改善環境,維護公眾的環境權益,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等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辦法。第二條本省行政區域內環境污染防治和監督管理,適用本辦法。
海洋、放射性、電磁輻射的環境污染防治和監督管理,不適用本辦法。第三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堅持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並重的方針,在發展中落實環境保護,在保護環境中促進發展,實行環境保護與發展綜合決策,促進循環經濟發展,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統一。第四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健全環境保護工作責任制,實行環境質量行政首長負責制,制定任期內環境保護目標和年度實施計劃,並將本行政區域內環境污染防治工作和環境質量水平納入領導幹部政績考核。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在每年財政預算中安排專項資金用於環境保護監督管理和環境污染防治,並逐步加大資金投入。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制定和執行環境保護的經濟政策和措施,引導社會資金的投向,建立健全環境保護投融資機制,保障對環境污染防治的投入。第六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對本行政區域內環境污染防治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可以根據需要設立環境保護派出機構,受本級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的委託,依法對轄區內的環境污染防治工作實施監督管理。
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的環境監察機構,依法承擔排污申報的登記、排污費徵收工作,調查環境污染事故和糾紛,並提出處理意見。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可以在法定許可權范圍內委託其所屬的環境監察機構實施行政處罰和行政強制措施。
鄉(鎮)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本行政區域環境污染防治工作的監督檢查,配備專職人員,保障資金投入,並配合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及其派出機構做好環境保護的相關工作。第七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發展改革、經貿、財政、建設、規劃、工商、質量技監、衛生、國土資源、水利、農業、漁業、林業、旅遊、公安、城市綜合執法、交通、鐵路、民航等行政管理部門,應當按照各自職責,負責相關的環境污染防治和監督管理工作。第八條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環境的義務,有權對污染、破壞環境的行為進行檢舉和控告,在直接受到環境污染危害時有權要求排除危害和賠償損失。第九條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對在環境污染防治工作中作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應當給予表彰和獎勵。第二章監督管理第十條省人民政府可以根據需要,對國家環境質量標准和國家污染物排放標准中未作規定的項目,制定地方標准;對國家標准中已作規定的項目,制定嚴於國家標準的地方標准,但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
省人民政府可以委託省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會同省質量技術監督等有關部門依法制定前款規定的地方標准,也可以委託設區的市人民政府依法制定前款規定的地方標准。第十一條省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省有關部門組織編制省環境保護規劃和相關環境保護專項規劃,報經省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
設區的市、縣(市、區)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根據省環境保護規劃和相關環境保護專項規劃,結合當地實際,組織編制本行政區域的相應規劃,報經同級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並報上一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備案。第十二條本省對水、大氣主要污染物實行排放總量控制制度。
省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省有關部門商設區的市人民政府,根據國家有關規定和本省環境容量以及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制定全省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計劃,報經省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第十三條本省對主要污染物實行排污許可證管理制度。
排污單位應當按照國家和省的有關規定申領排污許可證,並按照排污許可證的規定排放污染物。無排污許可證的,不得排放污染物。
排污許可證應當規定允許排放的主要污染物種類、總量指標、排放標准、排放方式和污染控制要求。
排污許可證實施的具體范圍和核發程序,按照國家和省的有關規定執行,其中大氣主要污染物排放許可證,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可以委託本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核發。
『伍』 吉林省農業環境保護管理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加強農業環境保護,防治農業環境污染和破壞,促進農業生態平衡,保障人體健康,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等法律、法規規定,結合我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所稱農業環境保護,是指對農業用地、農業用水、大氣和農業生物等農業生態環境的保護。第三條凡在我省行政區域內從事與農業環境有關的生產、建設、開發、科研和其它活動的單位和個人,必須遵守本條例。第四條各級人民政府應把農業環境保護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採取措施,切實保護和改善農業環境,統籌安排農業環境保護所需經費。第五條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農業環境的義務,有權檢舉和控告污染及破壞農業環境的行為。第六條對保護和改善農業環境做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給予表彰和獎勵。第二章監督與管理第七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本行政區域內的環境保護工作實行統一監督管理。第八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的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對本行政區域內的農業環境保護工作實行具體監督管理,其主要職責是:
(一)宣傳貫徹國家和省有關農業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和政策;
(二)會同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制定農業環境保護規劃和年度計劃,參與制定農業環境質量標准。監督規劃、計劃和質量標準的實施;
(三)組織推廣生態農業,發展農業環境保護產業,開發綠色食品;
(四)組織、指導農村生產、生活對農業環境污染的預防和治理工作;
(五)依法調查處理或者參與調查處理農業環境污染事故;
(六)宣傳普及農業環境保護知識,組織開展農業環境保護的科學研究和技術推廣工作;
(七)負責農業環境保護的技術培訓、咨詢、服務等工作;
(八)依照法律規定行使其它職權。第九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的土地、礦產、水利、林業、鄉鎮企業等行政主管部門,應當配合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努力開展農業環境保護工作,並嚴格依法實施監督管理職權。第十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的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和鄉(鎮)人民政府應當設立專兼職農業環境監察員。
鄉(鎮)人民政府設立的農業環境監察員由環境監察員和部分農業技術人員兼任。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設立的農業環境監察員由同級人民政府頒發證書;鄉(鎮)人民政府設立的農業環境監察員由縣(市)級人民政府頒發證書。
農業環境監察員證書由省農業行政主管部門統一印製。
農業環境監察員在授權范圍內依法行使農業環境監察權。有關單位和個人應當為農業環境監察工作提供方便,不準妨礙或阻撓。第十一條省農業行政主管部門組織編制的地方農業環境質量標准草案,由省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審理報請省人民政府批准後實行。
任何單位和個人應當按照農業環境質量標准組織從事農業生產活動。第十二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的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對使用化肥、農葯和地膜造成農業環境污染和破壞的單位和個人應當及時進行現場檢查、處理。對其他污染和破壞農業環境的行為、事故進行調查、檢查,協助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進行處理。第十三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所屬的農業環境監測機構,受上級農業環境監測機構和同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監測機構的指導,按有關規定參加環境監測網路,負責本轄區的農業環境監測,對農業環境污染造成的損害進行評價鑒定,提供監測數據和資料。第十四條各級人民政府在制定農業生產規劃時,應同時制定農業環境建設規劃,並負責組織實施。第十五條對農業環境有污染的建設項目,其環境影響報告中必須有農業環境影響專題。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審查批准環境影響報告書時,須經同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同意。第十六條各級人民政府應加強對在農村中的企業的環境管理,對嚴重污染農業環境的企業應當限期治理。
禁止將產生嚴重污染農業環境的技術、設備和項目轉移給不具備污染防治能力的鄉鎮企業和個人。第三章保護與防治第十七條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應遵循生態規律,合理開發利用、保護農業自然資源,維護農業自然資源的正常增殖和更新能力。禁止掠奪式經營。防止農業用地水土流失、沙化、鹽鹼化、沼澤化和其他破壞。
『陸』 環境監察辦法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加強和規范環境監察工作,加強環境監察隊伍建設,提升環境監察效能,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等有關法律、法規,結合環境監察工作實際,制定本辦法。第二條本辦法所稱環境監察,是指環境保護主管部門依據環境保護法律、法規、規章和其他規范性文件實施的行政執法活動。第三條環境監察應當遵循以下原則:
(一)教育和懲戒相結合;
(二)嚴格執法和引導自覺守法相結合;
(三)證據確鑿,程序合法,定性准確,處理恰當;
(四)公正、公開、高效。第四條環境保護部對全國環境監察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
縣級以上地方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的環境監察工作。
各級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所屬的環境監察機構(以下簡稱「環境監察機構」),負責具體實施環境監察工作。第五條環境監察機構對本級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負責,並接受上級環境監察機構的業務指導和監督。
各級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對環境監察機構的領導,建立健全工作協調機制,並為環境監察機構提供必要的工作條件。第六條環境監察機構的主要任務包括:
(一)監督環境保護法律、法規、規章和其他規范性文件的執行;
(二)現場監督檢查污染源的污染物排放情況、污染防治設施運行情況、環境保護行政許可執行情況、建設項目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執行情況等;
(三)現場監督檢查自然保護區、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等生態和農村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執行情況;
(四)具體負責排放污染物申報登記、排污費核定和徵收;
(五)查處環境違法行為;
(六)查辦、轉辦、督辦對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投訴、舉報,並按照環境保護主管部門確定的職責分工,具體負責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糾紛的調解處理;
(七)參與突發環境事件的應急處置;
(八)對嚴重污染環境和破壞生態問題進行督查;
(九)依照職責,具體負責環境稽查工作;
(十)法律、法規、規章和規范性文件規定的其他職責。第二章環境監察機構和人員第七條各級環境監察機構可以命名為環境監察局。省級、設區的市級、縣級環境監察機構,也可以分別以環境監察總隊、環境監察支隊、環境監察大隊命名。
縣級環境監察機構的分支(派出)機構和鄉鎮級環境監察機構的名稱,可以命名為環境監察中隊或者環境監察所。第八條環境監察機構的設置和人員構成,應當根據本行政區域范圍大小、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人口規模、污染源數量和分布、生態保護和環境執法任務量等因素科學確定。第九條環境監察機構的工作經費,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列入環境保護主管部門預算,由本級財政予以保障。第十條環境監察機構的辦公用房、執法業務用房及執法車輛、調查取證器材等執法裝備,應當符合國家環境監察標准化建設及驗收要求。
環境監察機構的執法車輛應當噴塗統一的環境監察執法標識。第十一條錄用環境監察機構的工作人員(以下簡稱「環境監察人員」),應當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的有關規定。第十二條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應當根據工作需要,制定環境監察培訓五年規劃和年度計劃,組織開展分級分類培訓。
設區的市級、縣級環境監察機構的主要負責人和省級以上環境監察人員的崗位培訓,由環境保護部統一組織。其他環境監察人員的崗位培訓,由省級環境保護主管部門組織。
環境監察人員參加培訓的情況,應當作為環境監察人員考核、任職的主要依據。第十三條從事現場執法工作的環境監察人員進行現場檢查時,有權依法採取以下措施:
(一)進入有關場所進行勘察、采樣、監測、拍照、錄音、錄像、製作筆錄;
(二)查閱、復制相關資料;
(三)約見、詢問有關人員,要求說明相關事項,提供相關材料;
(四)責令停止或者糾正違法行為;
(五)適用行政處罰簡易程序,當場作出行政處罰決定;
(六)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其他措施。
實施現場檢查時,從事現場執法工作的環境監察人員不得少於兩人,並出示《中國環境監察執法證》等行政執法證件,表明身份,說明執法事項。
『柒』 河南省環境監察辦法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規范環境監察行為,提升環境監察效能,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等有關法律、法規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辦法。第二條本辦法所稱環境監察,是指環境保護主管部門依據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和規章實施環境監督檢查,調查環境違法行為,實施行政處罰或者採取其他行政措施的行政執法活動。第三條本省行政區域內的環境監察活動適用本辦法。第四條環境監察遵循合法、公正、公開和廉潔高效的原則,堅持加強環境保護與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相結合、教育與處罰相結合、嚴格執法與引導自覺守法相結合。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環境保護工作的領導,按照國家環境監察標准化建設要求,為環境監察工作提供必要的條件,將環境監察所需經費列入同級財政預算。第六條省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負責全省環境監察工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環境監察工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所屬的環境監察機構具體負責環境監察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應當按照各自職責,共同做好環境監察工作。第七條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環境的義務,並有權對污染和破壞環境的單位和個人向環境保護主管部門進行檢舉和控告。第二章環境監察職責第八條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實施環境監察,履行下列職責:
(一)宣傳環境保護法律、法規、規章;
(二)監督檢查單位和個人遵守、執行環境保護法律、法規、規章的情況;
(三)受理對環境保護違法行為的舉報、投訴;
(四)依法糾正和查處環境保護違法行為;
(五)負責排污申報登記、排污量核定及排污費徵收;
(六)組織開展環境監察稽查,指導、監督下級環境保護主管部門的環境監察工作;
(七)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其他環境監察職責。第九條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負責下列環境監察事項:
(一)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和建設項目「三同時」制度執行情況;
(二)生態環境保護規定的執行情況;
(三)各類污染源污染物排放情況;
(四)污染防治設施運行管理情況;
(五)限期治理項目完成情況;
(六)行政處罰、處理決定的執行情況;
(七)突發環境事件、環境污染事故和糾紛調查處理情況;
(八)排污申報登記、排污量核定及排污費徵收情況;
(九)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其他環境監察事項。第十條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實施環境監察可以採取下列措施:
(一)對各類污染源和建設項目以及集中式污染防治設施進行現場檢查;
(二)就檢查事項詢問被檢查單位及有關人員;
(三)要求被檢查單位及有關人員提供與檢查事項相關的資料和實物;
(四)採取記錄、錄音、錄像、拍照或者復制、取樣等方式收集有關情況和資料;
(五)責令環境違法單位立即停止正在發生的違法行為,必要時可以對排污單位的有關設施、設備和物品採取查封、暫扣等措施;
(六)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其他措施。第十一條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及其工作人員實施環境監察應當遵守下列規定:
(一)熟悉與本職工作相關的法律、法規、規章,忠於職守;
(二)依法辦事、秉公執法、文明執法;
(三)不得濫用職權、濫施處罰;
(四)不得刁難當事人或者向當事人索要財物以及採取其他手段侵犯當事人的人身權、財產權;
(五)不得泄漏被監察對象的商業秘密、技術秘密和舉報人的相關信息;
(六)依法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
(七)法律、法規、規章的有關規定。第三章環境監察的實施第十二條環境監察檢查可以採取日常檢查與專項檢查、明查與暗查等方式進行。
檢查應當根據規定的內容、頻次、程序等要求進行,發現環境違法行為的應當立即制止。
檢查應當製作筆錄,並由被檢查對象簽字或者蓋章;被檢查對象拒絕簽字或者蓋章的,應當註明原因,並邀請當地有關組織或者個人簽字證明。第十三條實施環境監察應當由兩名以上環境監察人員進行,並向被監察對象出示執法證件。環境監察人員與被監察對象有直接利害關系的應當迴避。
『捌』 環境監察執法證件管理辦法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加強環境監察執法證件管理,規范環境監察執法人員的執法行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等有關法律法規,制定本辦法。第二條本辦法適用於環境監察執法證件的申領、使用和管理。第三條環境監察執法證件是環境監察執法人員依法開展環境監察執法活動資格和身份的證明。第四條環境保護部負責全國環境監察執法證件的管理工作。
省級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環境監察執法證件的管理工作。
環境保護部環境監察局、省級環境監察機構負責具體實施環境監察執法證件管理工作。第五條環境監察執法證件的樣式、編碼方式和製作要求由環境保護部統一制定。第六條從事現場執法工作的環境監察執法人員進行現場檢查時,有權依法採取以下措施:
(一)進入有關場所進行勘察、采樣、監測、拍照、錄音、錄像、製作筆錄;
(二)查閱、復制相關資料;
(三)約見、詢問有關人員,要求說明相關事項,提供相關材料;
(四)責令停止或者糾正違法行為;
(五)適用行政處罰簡易程序,當場作出行政處罰決定;
(六)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其他措施。
環境監察執法人員在執行環境監察執法任務時,應當出示環境監察執法證件或者有效的地方行政執法證件。
未取得環境監察執法證件的,不得從事環境監察執法工作。第二章證件申領第七條縣級以上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具有正式編制擬從事環境監察執法工作的人員,具備下列條件的,可以申請領取環境監察執法證件:
(一)具有全日制大專以上學歷;
(二)在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工作滿一年;
(三)熟悉環境保護法律、法規、規章和環境監察執法的業務知識;
(四)參加環境監察執法資格培訓並經考試合格。第八條環境保護部負責組織以下人員的執法資格培訓和考試:
(一)省級以上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擬從事環境監察執法工作的人員;
(二)設區的市級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及其環境監察機構負責人;
(三)縣級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負責人、縣級環境監察機構主要負責人。
前款規定之外的其他申領人員的執法資格培訓和考試由省級環境保護主管部門組織。第九條環境監察執法資格培訓的教學大綱由環境保護部統一編制。省級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可以結合本地實際補充培訓內容。第十條環境監察執法人員每五年至少參加一次執法資格培訓並經考試合格。第十一條申請領取環境監察執法證件的,申領人員應當向本級環境保護主管部門的環境監察機構提出書面申請。
收到申請的環境監察機構依照本辦法的規定進行審核,並通過全國環境監察隊伍管理系統逐級審核上報至環境保護部環境監察局。
環境保護部環境監察局對收到的申請進行審核,對屬於本級環境保護主管部門的申領人員,認為符合本辦法第七條規定的,報請環境保護部核發環境監察執法證件;對其他申領人員,認為符合本辦法第七條規定,可以確認其環境監察執法人員資格的,告知省級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核發環境監察執法證件。第三章證件管理第十二條縣級以上環境監察機構負責本級環境保護主管部門環境監察執法證件持有人(以下簡稱「持證人」)在全國環境監察隊伍管理系統中的信息更新維護。第十三條環境監察執法證件應當載明人員姓名、證件編號、所屬單位、使用區域、發證日期和發證部門等信息,並加蓋發證部門的公章。
禁止偽造、變造環境監察執法證件。第十四條持證人應當按照證件載明的職責和區域范圍從事環境監察執法工作。
下級環境監察執法人員受上級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委派開展異地環境監察執法活動的,不受環境監察執法證件規定的區域范圍限制。第十五條持證人應當妥善保管環境監察執法證件,不得塗改、損毀或者轉借他人。第十六條環境監察執法證件每兩年審驗一次。持證人所在單位應當將證件統一報送發證部門審驗。
發證部門應當對以下事項進行審驗:
(一)環境監察執法證件所載信息是否與持證人實際情況相符;
(二)持證人是否持有有效的環境監察執法資格培訓合格證明。
逾期未審驗的環境監察執法證件,自行失效;經審驗不合格的,由發證部門收回環境監察執法證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