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勞動條例
① 湖北省女職工勞動保護規定
第一條為維護女職工的合法權益,促進平等就業,減少和解決女職工在勞動中因生理特點造成的特殊困難,保護其健康,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和其他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規定。第二條本省行政區域內的機關、團體、企業(含個體經濟組織、民辦非企業單位等組織)、事業單位(以下統稱用人單位)及其女職工,適用本規定。第三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勞動和社會保障行政主管部門具體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女職工勞動保護工作,其他有關部門按照各自職責,配合做好本規定的實施工作。
工會、婦聯以及其他社會組織,協助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開展女職工勞動保護工作。第四條用人單位招(聘)用人員,除法律、法規和規章規定的不適合婦女的工種或者崗位外,不得以性別為由拒絕招(聘)用婦女,不得提高對婦女的招(聘)用標准。第五條禁止安排女職工從事下列勞動:
(一)礦山井下作業以及人工鍛打、重體力人工裝卸、冷藏、強烈振動的工作;
(二)國家規定的第四級體力勞動強度的作業;
(三)國家規定的禁忌從事的其他勞動。第六條用人單位不得在勞動合同或聘用合同(以下統稱勞動合同)中規定限制女職工結婚、生育等合法權益的內容。
用人單位在與女職工簽訂勞動合同時,應在勞動合同中明確告知工作過程中可能產生的職業危害及其後果、職業防護措施和相應的崗位待遇,應如實告知婦女要求了解的其他情況;用人單位有權了解女職工與勞動合同內容直接相關的基本情況,女職工應當如實說明。第七條在女職工人數達25人以上時,用人單位可以與代表其職工一方的工會就女職工勞動保護事項開展集體協商,依法訂立集體合同。簽訂的集體合同中應包括女職工權益保護內容。未簽訂集體合同的用人單位,經平等協商,可以與工會依法簽訂保護女職工權益的專項集體合同。
在縣級以下行政區域內,工會可與企業方面代表依法訂立區域性專項集體合同或者行業性專項集體合同保護女職工權益。第八條女職工在孕期、產期、哺乳期的,除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特殊情形以及女職工辭職或者提出解除、終止勞動合同外,用人單位不得辭退女職工或者與其解除、終止勞動合同。第九條女職工在月經期間,用人單位不得安排其從事高空、低溫、冷水作業和國家規定的第三級體力勞動強度的勞動。
對女職工因月經過多或痛經而不能正常工作的,經用人單位指定的醫療機構證明,用人單位可適當給予其1至2天的休息。第十條女職工在懷孕期間,用人單位應給予其以下勞動保護:
(一)不得安排其從事國家規定的第三級體力勞動強度的勞動、35℃以上的高溫天氣露天作業、溫度在33℃以上的工作場所作業以及孕期禁忌從事的其他勞動。
(二)懷孕的女職工在勞動時間內按規定進行產前檢查,檢查時間視為勞動時間,有額定工作量的,應相應扣減其工作量。
(三)不得安排懷孕28周以上的女職工從事夜班勞動或延長其勞動時間。
(四)懷孕28周以上的女職工,不能勝任原勞動的,經本人申請,用人單位可每天給予其1小時工間休息,視為勞動時間,有額定工作量的,並相應扣減其工作量;經單位批准,可請假休息,休息期間的工資不得低於該職工原工資的百分之七十五且不得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准,休息期間的福利待遇和晉級、評獎不因此而受影響。第十一條女職工的產假期按下列規定執行:
(一)懷孕未滿12周流產的,用人單位應當根據其指定醫療機構的證明和其他相關規定,給予15至30天的產假;懷孕12周以上28周以下流產的,給予42天的產假。
(二)正常分娩的,享受90天產假,其中產前休假15天。
(三)懷孕28周以上早產或者超期分娩的,視為正常分娩。
(四)分娩時遇有難產的,增加產假15天。
(五)多胞胎生育的,每多生育1個嬰兒,增加產假15天。第十二條女職工在規定的產假期間的工資,由用人單位按照該職工原工資標准發放。已參加生育保險的用人單位,其女職工在產假期間的工資,按規定從生育保險基金中支付。
女職工產期產生的符合規定的醫療費用,其所在單位已參加生育保險的,按有關規定執行;未參加生育保險的,由用人單位支付。
② 湖北省社會勞動力管理暫行規定
第一條 為了加強社會勞動力管理,統籌安排城鄉勞動力,疏導和調控勞動力的流動,保障勞動力供求雙方的合法權益和維護社會正常秩序,促進生產發展和城鎮就業,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規定。第二條 本規定所指的社會勞動力主要包括:
(一)城鎮待業人員;
(二)待業職工;
(三)進入城鎮務工經商的農村勞動力及其他外來勞動力。第三條 本省范圍內的全民所有制和城鎮集體所有制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及其他組織使用社會勞動力的,均按本規定辦理。第四條 社會勞動力歸口勞動部門統一管理,計委、經委、財政、稅務、審計、工商、公安、物價、糧食、農牧、城建、交通和銀行等有關部門,應配合勞動部門做好社會勞動力的管理工作。第五條 勞動行政部門所屬勞動就業管理機構,具體負責社會勞動力的管理工作。其主要職責是:
(一)管理勞務市場,掌握和提供勞務供求信息,開展職業介紹、就業訓練和勞務輸出;
(二)對社會勞動力進行登記和發放有關證件;
(三)根據勞動行政部門下達的社會勞動力使用控制計劃,辦理用工審批手續;
(四)對社會勞動力使用和管理情況進行監督檢查。第六條 凡要求就業或提供勞務的,須持有關證明到勞動就業管理機構辦理登記、領證手續:
(一)城鎮待業青年和其他待業人員,持戶口和居民委員會證明(待業青年還須持畢業證),辦理《城鎮待業人員證》;
(二)待業職工按有關規定辦理《待業職工證》;
(三)進入城鎮務工經商的農村勞動力及其他外來勞動力(包括進城從事建築、運輸、裝卸等行業的勞動力),應持戶口所在地勞動就業管理機構簽發的外出務工證明,到當地勞動就業管理機構辦理《臨時務工許可證》,然後憑《臨時務工許可證》到公安部門辦理《城市暫住證》。
《臨時務工許可證》,由省勞動廳統一印製,縣以上勞動就業管理機構核發。有效期滿自行失效。第七條 進入城鎮務工經商的農村勞動力及其他外來勞動力,必須自覺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和規章,遵守勞動紀律和勞動安全制度,並接受勞動就業管理機構的監督檢查。第八條 使用社會勞動力,須按規定程序辦理申報和審批手續。
(一)需要使用社會勞動力的單位,應將使用人數和工資總額,按管理體製程序逐級報勞動部門(建築、交通行業使用社會勞動力計劃,由其縣、市業務主管部門審核匯總報縣、市勞動部門);根據勞動部門下達的工資總額,到當地勞動就業管理機構辦理用工手續。中央、省屬在漢單位使用社會勞動力的,有關手續由省勞動就業管理局負責辦理。
(二)農村和外地進入城鎮從事建築、運輸、裝卸業務的單位,業務上接受當地行業主管部門的管理,須將本單位人員名冊送當地勞動部門備查;需要從本單位在冊人員以外使用社會勞動力在一個月以內的,應到當地勞動就業管理機構辦理手續,不得擅自擴大隊伍。
(三)使用社會勞動力的單位,應首先盡量招用當地的城鎮待業人員和待業職工;城鎮勞動力不能滿足需要時方可使用農村勞動力或其他外來勞動力。第九條 嚴禁使用未滿十六周歲的童工。第十條 使用社會勞動力的單位和務工人員,應按國家有關規定簽訂勞動合同,並將合同送當地勞動就業管理機構備案。合同期內經雙方協商同意,可以修改合同條款,修改後的勞動合同亦須送勞動就業管理機構備案。
勞動合同一經簽訂,即受國家法律保護,雙方必須嚴格遵守。
臨時用工合同期限不得超過一年,需延期的必須重新辦理用工手續。第十一條 用工單位使用社會勞動力的工資應列入工資基金計劃,由銀行根據勞動就業管理機構辦理的用工手續憑證支付。凡違反規定和手續不全的,銀行應予拒付。第十二條 各級勞動就業管理機構對社會勞動力進行管理和服務,可按省物價部門核定的收費項目和標准收取適當的費用。
收取的費用,按預算外資金進行管理,用於勞動力管理、培訓和管理人員的經費開支,並按規定的比例逐級上繳,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抽調和挪作他用。第十三條 對違反本規定的,應視情況作如下處理:
(一)用工單位未辦用工手續使用社會勞動力或使用沒有《臨時務工許可證》等證件的人員做工的,對其中符合用工原則的,責令用工單位限期補辦手續;對其中不符合用工原則的,責令用工單位限期清退。逾期不補辦手續或逾期不清退的,勞動部門可取消該用工單位使用社會勞動力的年度用工計劃及工資基金計劃;用工單位坐支現金支付的工資應照常納稅,不得計入生產成本。
(二)偽造、塗改、轉讓《臨時務工許可證》的,除沒收證件外,責令偽造、塗改、轉讓者具結悔過。情節嚴重觸犯刑律的,由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三)務工人員違反本規定第七條的,吊銷其《臨時務工許可證》,責令用工單位清退;違反治安管理規定的,由公安機關依照《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給予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四)用工單位違反本規定第九條,使用未滿十六周歲童工的,除責令其立即停止使用外,並按國家有關禁止使用童工的規定予以處罰。
③ 湖北省工資支付條例
法律分析:《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第二條 本省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以下統稱用人單位)和與之形成勞動關系的勞動者,適用本規定。
第三條本規定所稱最低工資,最指勞動者在法定工作時間內提供了正常勞動的前提下,其所在用人單位應支付的最低勞動報酬。本規定所稱最低工資標准,是指單位勞動時間的最低工資數額。本規定所稱正常勞動者,是指勞動者按勞動合同的約定,在法定工作時間內從事的勞動。
第四條省人民政府勞動行政部門負責對全省最低工資保障制度實行統一管理。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
第三十一條 用人單位應當嚴格執行勞動定額標准,不得強迫或者變相強迫勞動者加班。用人單位安排加班的,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向勞動者支付加班費。
第三十八條 用人單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勞動者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一)未按照勞動合同約定提供勞動保護或者勞動條件的;
(二)未及時足額支付勞動報酬的;
(三)未依法為勞動者繳納社會保險費的;
(四)用人單位的規章制度違反法律、法規的規定,損害勞動者權益的;
(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條第一款規定的情形致使勞動合同無效的;
(六)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勞動者可以解除勞動合同的其他情形。
用人單位以暴力、威脅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強迫勞動者勞動的,或者用人單位違章指揮、強令冒險作業危及勞動者人身安全的,勞動者可以立即解除勞動合同,不需事先告知用人單位。
④ 湖北省勞動和社會保障監察條例
第一章 總則第一條 為了規范勞動和社會保障監察行為,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和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 本條例所稱勞動和社會保障監察是指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勞動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依法對用人單位、勞動和社會保障服務機構遵守勞動和社會保障法律、法規的情況進行監督檢查,並對違法行為進行處理的行政執法行為。
本條例所稱用人單位是指企業、民辦非企業單位、個體經濟組織。
本條例所稱勞動和社會保障服務機構是指職業介紹機構、職業培訓機構、職業技能鑒定機構。
對國家機關、事業組織、社會團體遵守勞動和社會保障法律、法規的情況實施勞動和社會保障監察,依照本條例的規定執行。第三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勞動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內的勞動和社會保障監察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應當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協同勞動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做好相關工作。第四條 各級工會組織依法對用人單位遵守勞動和社會保障法律、法規的情況進行監督。勞動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和工會組織應當建立並實行情況通報和工作聯系制度。
任何組織和個人對違反勞動和社會保障法律、法規的行為,有權向勞動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舉報或者投訴。第五條 勞動和社會保障監察工作應當遵循合法、公正、公開以及教育與處罰相結合的原則,及時、准確地查處違反勞動和社會保障法律、法規的行為。第六條 勞動和社會保障監察工作經費列入同級財政預算。第二章 監察管轄和職責第七條 對用人單位的勞動和社會保障監察工作由用工行為發生地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勞動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管轄。
對勞動和社會保障服務機構的勞動和社會保障監察工作由勞動和社會保障服務機構注冊地或者登記地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勞動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管轄。
上級人民政府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必要時可以直接對下一級管轄的監察對象實施勞動和社會保障監察;下級人民政府勞動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可以將重大監察事項提請上一級人民政府勞動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實施勞動和社會保障監察。
對勞動和社會保障監察管轄發生爭議的,報請共同的上一級人民政府勞動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指定管轄。第八條 勞動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依法履行下列監察職責:
(一)宣傳、執行勞動和社會保障法律、法規;
(二)監督檢查用人單位、勞動和社會保障服務機構遵守勞動和社會保障法律、法規的情況;
(三)受理違反勞動和社會保障法律、法規行為的舉報和投訴;
(四)糾正和查處違反勞動和社會保障法律、法規的行為;
(五)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監察職責。第九條 勞動和社會保障監察人員應當具備相應的文化水平和專業知識,熟悉勞動和社會保障法律、法規和監察業務,忠於職守,文明執法,秉公辦事,清正廉潔。第三章 監察內容和程序第十條 勞動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對下列事項實施監察:
(一)制訂和執行勞動管理制度情況;
(二)招聘、使用勞動者情況;
(三)訂立、履行勞動合同和集體合同情況;
(四)執行工作時間和休息、休假規定情況;
(五)支付勞動者工資報酬和執行最低工資標准情況;
(六)參加社會保險和繳納社會保險費情況;
(七)執行勞動保護有關規定和女職工、未成年工特殊勞動保護與禁止使用童工規定情況;
(八)勞動和社會保障服務機構執行勞動和社會保障法律、法規情況;
(九)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監察內容。第十一條 勞動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在實施專項檢查或者年度檢查前,應當制定檢查方案;實施檢查後,將檢查結果向被檢查單位通報,必要時向社會公告。
勞動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受理違反勞動和社會保障法律、法規行為的投訴和舉報,應當予以登記,指定監察人員調查,並為舉報人保密。第十二條 勞動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進行監察時,應當遵守下列規定:
(一)由兩名以上監察人員共同進行,監察人員應當向被檢查單位出示執法證件和監察通知書;
(二)告知監察的依據、內容、要求和方法;
(三)詢問或者現場檢查應當製作筆錄或者記錄,筆錄和記錄應當由監察人員和被詢問人或者被檢查單位的有關人員簽名或者蓋章。被詢問人或者被檢查單位的有關人員拒絕簽字或者蓋章的,應當註明拒絕事由。
勞動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可以根據需要向被檢查單位下達詢問通知書,被檢查單位應當按照詢問通知書的要求接受詢問或者作出書面答復。
⑤ 湖北省企業工會條例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保障企業工會依法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維護職工合法權益,促進企業健康發展,構建和諧勞動關系,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等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省行政區域內的所有企業和企業工會適用本條例。
實行企業化管理的事業單位、民辦非企業單位及其工會參照本條例執行。第三條企業工會是中華全國總工會的基層組織,應當遵守憲法和法律法規,依照《中國工會章程》獨立自主開展工作。第四條企業職工依法享有參加和組織工會的權利,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以職工戶籍、就業形式、就業期限等理由阻撓和限制。
企業工會代表和維護企業工會會員和職工的合法權益,接受企業工會會員和職工的監督。第五條企業工會與企業相互尊重支持,平等協商合作,團結和組織全體職工共謀企業發展,推動建設和諧企業。
企業應當依法支持職工組建和健全工會組織,為工會履行職責、開展活動提供必要的保障條件。企業支持工會工作、工會組織健全、勞動關系和諧,是企業和企業負責人評選榮譽稱號的必要條件。
企業工會應當支持企業合法生產經營,教育激勵職工關心企業發展,妥善協調企業勞動關系。第六條縣級以上地方總工會和產業工會以及基層工會聯合組織對本地區、本系統、本行業企業工會工作負有領導、指導、協調和監督的職責,為企業工會開展工作提供法律、政策、信息、培訓等方面的服務,支持企業工會協調解決工作中的問題。企業工會履行職責遇到困難時,有權提請上級工會予以幫助。第七條各級人民政府及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等有關部門應當依法建立健全協調勞動關系的機制,指導督促企業依法規范勞動用工,加強對勞動法律法規執行情況的監督,支持地方總工會、企業工會依法開展工作,維護職工合法權益。第二章企業工會組織第八條企業工會應當自企業開業或者設立之日起六個月內組建,具備法人條件的,依法取得社會團體法人資格。逾期未組建工會的,依法收繳工會籌備金。
上級工會應當幫助和指導企業職工組建工會,並為企業工會提供必要的服務。
企業工會依法組織職工加入工會,保障職工平等享有參加所在企業工會的權利。第九條會員二十五人以上的企業,應當建立工會委員會。不足二十五人的,可以建立工會委員會,也可以選舉組織員一人,組織會員開展活動。
縣以下區域內,兩個或者兩個以上規模較小、人數較少的企業,職工可以按地域相近、行業相同的原則聯合建立區域性、行業性基層工會聯合會。
企業工會委員會具體產生辦法按照全國總工會的有關規定執行,每屆任期三年或者五年。第十條會員大會或者會員代表大會是企業工會的權力機構,每年召開一至兩次會議,由企業工會委員會召集。
會員在二百人以下的企業工會應當召開會員大會。會員在二百人以上的企業可以召開會員大會,也可以召開會員代表大會。
會員代表實行常任制,任期與本屆工會委員會相同,可以連選連任。第十一條企業工會委員會是會員大會或者會員代表大會的常設機構,由會員大會或者會員代表大會差額選舉產生,對其負責,接受會員監督。在會員大會或者會員代表大會閉會期間,負責日常工作。第十二條企業工會委員會定期召開會議,討論或者決定下列事項:
(一)貫徹執行會員大會或者會員代表大會決議和上級工會有關決定、工作部署的措施;
(二)提交會員大會或者會員代表大會的工作報告、計劃、總結和向上級工會的重要請示、報告;
(三)根據企業提議和需要,就涉及企業發展、協調勞動關系等重要事項提出建議;
(四)向企業提出保障職工權益等事項的重要建議;
(五)提出職工學習培訓計劃、獎勵措施等建議,擬定會員活動管理制度;
(六)工會經費預算執行及重大財務支出情況;
(七)其他應當由工會委員會討論和決定的事項。第十三條職工二百人以上的企業工會可以設置專職工會主席。企業工會專職工作人員人數,由企業工會與企業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協商確定,必要時上級工會參與協調。
工會兼職工作人員的補貼由企業工會與企業協商確定。
⑥ 湖北省勞動合同規定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規范勞動合同管理,建立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及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規定。第二條本規定適用於本省行政區域內的企業、民辦非企業單位、個體經濟組織(以下統稱用人單位)和與之建立勞動關系的勞動者。
國家機關、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和與之建立勞動合同關系的勞動者,依照本規定執行。第三條勞動合同是勞動者與用人單位確定勞動關系、明確雙方權利和義務的協議。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建立勞動關系應當訂立勞動合同。第四條訂立和變更勞動合同,應當遵循平等自願、誠實信用和協商一致的原則,不得違反法律、法規和規章的規定,不得損害他人合法權益。第五條縣(含縣級市、省轄市的區,下同)以上勞動保障行政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勞動合同的管理和監督檢查。縣以上各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對勞動合同的訂立、履行情況進行監督。第六條工會組織應當幫助、指導勞動者與用人單位簽訂勞動合同,監督勞動合同的履行,參加勞動爭議調解工作。
婦聯組織有權對簽訂、履行勞動合同時執行女職工勞動保護規定的情況進行監督。第二章勞動合同的訂立和履行第七條訂立勞動合同的用人單位應當依法成立,具有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的能力。訂立勞動合同的勞動者必須年滿16周歲,具有勞動權利能力和勞動行為能力。
文藝、體育單位招收未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應經縣以上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審批,並保障所招收的未成年人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第八條用人單位在招用勞動者時,應告知勞動者有簽訂勞動合同的權利以及有關簽訂勞動合同的相關規定。用人單位有權了解勞動者健康狀況、文化素質、勞動技能和工作經歷等情況,勞動者應如實說明。
勞動者在訂立勞動合同前,有權了解用人單位相關制度、勞動條件、勞動報酬等情況,用人單位應如實告知。
婦女、殘疾人的勞動權利受法律保護。用人單位在招用勞動者時不得歧視。第九條用人單位自招用勞動者用工之日起必須與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勞動合同一經簽訂即生效,具有法律約束力。
勞動合同必須以書面形式訂立,由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各執一份。
非全日制勞動合同經雙方協商一致,可以訂立口頭勞動合同。但勞動者提出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應當以書面形式訂立。第十條勞動合同應具備以下必備條款,並根據勞動者所在具體崗位作出明確約定:
(一)勞動合同期限;
(二)工作內容;
(三)工作時間;
(四)勞動報酬及支付時間;
(五)社會保險和福利;
(六)勞動保護和勞動條件;
(七)職業培訓;
(八)休息休假;
(九)勞動紀律;
(十)勞動合同的解除、終止條件;
(十一)違反勞動合同的責任。
除上述必備條款外,當事人雙方還可以協商約定其他內容,並可以根據勞動者從事的工作,就勞動合同必備條款或其他特殊情況簽訂專項協議。專項協議作為勞動合同的附件,具有與勞動合同同等約束力。
採用格式條款訂立勞動合同的,提供格式條款的一方應當遵循公平原則確定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並對相關條款予以說明;格式條款不得免除提供格式條款一方的責任、加重對方責任、排除對方主要權利;對格式條款的理解發生爭議的應當按照通常理解予以解釋,有兩種以上解釋的應當作出不利於提供格式條款一方的解釋,格式條款和非格式條款不一致的,應當採用非格式條款。第十一條勞動合同的期限分為固定期限、無固定期限和以完成一定的工作為期限。
勞動合同期限由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協商確定。用人單位對其出資招用、出資培訓或者提供其他特殊待遇的勞動者的服務期限,可與勞動者協商,作出特別約定。第十二條勞動合同可以約定試用期。試用期包含在勞動合同期內,並受勞動合同條款約束。勞動合同期限在三個月以下的,不得約定試用期;勞動合同期限在三個月以上六個月以下的,試用期不得超過十五天;勞動合同期限在六個月以上一年以下的,試用期不得超過三十日;勞動合同期限在一年以上兩年以下的,試用期不得超過六十天;勞動合同期限在兩年以上的,試用期最長不得超過六個月。
同一用人單位對同一勞動者只能試用一次。
用人單位在勞動者試用期即將屆滿時,不再繼續僱傭該勞動者的,應說明理由。
⑦ 湖北省企業勞動爭議處理實施辦法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妥善處理勞動爭議,保障勞動關系雙方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維護正常的生產經營秩序,促進穩定和諧勞動關系的建立,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以下簡稱《勞動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勞動爭議處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結合我省實際,制定本辦法。第二條在本省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以下統稱用人單位)和與之形成勞動關系的勞動者發生勞動爭議,適用本辦法。第三條本辦法適用於下列勞動爭議:
(一)因用人單位開除、除名、辭退職工,經濟性裁減人員和職工辭職、自動離職及其他方式流動發生的爭議;
(二)因訂立、履行、變更、解除、終止、續訂勞動合同及勞動合同效力發生的爭議;
(三)因工資、保險、福利、培訓、勞動保護、工傷、下崗等事項發生的爭議;
(四)因經濟補償和賠償引起的勞動爭議;
(五)法律、法規規定應當受理的其他勞動爭議;第四條用人單位和與之形成勞動關系的勞動者,為勞動爭議案件當事人。與勞動爭議案件處理結果有利害關系的單位和個人,為勞動爭議案件第三人。
具有法人資格的用人單位,由用人單位的法定代表人或委託代理人參加調解或者仲裁活動;不具備法人資格的用人單位,由用人單位主要負責人或委託代理人參加調解或者仲裁活動。用人單位合並或者被兼並的,合並或者被兼並前的勞動爭議,以合並或者兼並後的用人單位為當事人。
發生勞動爭議的勞動者一方有3人以上,並有共同理由的,應當推舉1名至3名代表參加調解或者仲裁活動。第五條處理勞動爭議,應當根據合法、公正、及時的原則,依法維護勞動爭議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勞動爭議當事人雙方應當互相尊重對方的合法權益,自覺維護生產經營秩序、社會秩序,在勞動爭議處理過程中,不得有激化矛盾的行為。第六條勞動爭議發生後,當事人應當協商解決;不願協商或者協商不成的,可以向本單位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申請調解;調解不成的,可以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當事人也可以直接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對仲裁裁決不服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第二章調解第七條用人單位應當依法建立和完善內部管理規章制度和勞動關系協調制度,保障勞動者享有勞動權利、履行勞動義務。勞動爭議發生後,工會組織可以主動或者接受職工及用人單位的請求,參與協商、協調,促進勞動爭議妥善處理。第八條用人單位可以設立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以下簡稱調解委員會)或調解小組。調解委員會的人員組成、辦事機構設置應當符合《勞動法》、《條例》和本辦法的規定。
調解委員會成員調離原單位或者需要調整時,應由原推選組織按規定另行推薦或指定。
調解委員會成員名單應報送地方總工會和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備案。調解委員會在業務上接受當地總工會和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的指導。第九條調解委員會根據工作需要,由用人單位工會與法定代表人協商確定,配備相應的專職或兼職調解員。第十條用人單位的主管部門和鄉(鎮)人民政府可以設立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
用人單位主管部門設立調解委員會,應由主管部門內的勞資或人事幹部、工會工作人員、生產經營管理人員共同組成。
鄉(鎮)人民政府設立調解委員會,應由勞動管理機構、工會組織、經濟綜合管理部門等有關方面的人員共同組成。第十一條調解委員會負責調解本單位(本轄區)的勞動爭議,宣傳勞動法律、法規、規章,做好勞動爭議預防工作。第十二條調解委員會調解勞動爭議,應當依照規定的程序進行。
調解委員會調解勞動爭議,應當遵循當事人雙方自願原則。經調解達成協議的,製作調解協議書,雙方當事人應當自覺履行。
調解委員會調解勞動爭議,應當自當事人申請調解之日起30日內結束。到期未結束的,視為調解不成。對調解不成的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應當及時告知當事人可以在規定的時效期限內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第十三條用人單位應當支持調解委員會的工作,並為之提供相應的工作條件。
用人單位調解委員會的活動經費,由該單位承擔;主管部門調解委員會的活動經費,由該部門承擔。
兼職調解員參加調解活動,需要佔用生產或者工作時間的,按正常出勤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