瞞報病情法律法規
Ⅰ 刻意隱瞞病情違反了什麼法律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的一切單位和個人,必須接受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醫療機構有關傳染病的調查、檢驗、採集樣本、隔離治療等預防、控制措施,如實提供有關情況。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醫療機構不得泄露涉及個人隱私的有關信息、資料。衛生行政部門以及其他有關部門、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和醫療機構因違法實施行政管理或者預防、控制措施,侵犯單位和個人合法權益的,有關單位和個人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訴訟。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編造、傳播有關突發事件事態發展或者應急處置工作的虛假信息。在突發事件應急處理工作中,有關單位和個人未依照本條例的規定履行報告職責,隱瞞、緩報或者謊報,阻礙突發事件應急處理工作人員執行職務,拒絕國務院衛生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他有關部門指定的專業技術機構進入突發事件現場,或者不配合調查、采樣、技術分析和檢驗的,對有關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或者紀律處分;觸犯《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由公安機關依法予以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拓展資料:疫情防控期間,遵守相關法律法規是公民的義務,公民一定要配合好當地黨委政府的指揮協調、疫情檢查及信息上報工作。這是對自己的生命負責,也是對整個社會負責。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第十二條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的一切單位和個人,必須接受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醫療機構有關傳染病的調查、檢驗、採集樣本、隔離治療等預防、控制措施,如實提供有關情況。
Ⅱ 瞞報疫情承擔法律責任嗎
法律分析:瞞報疫情承擔法律責任,明知是有關突發事件事態發展或者應急處置工作的虛假信息而進行傳播的,責令改正,給予警告;造成嚴重後果的,依法暫停其業務活動或者吊銷其執業許可證;負有直接責任的人員是國家工作人員的,還應當對其依法給予處分。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 第六十五條 違反本法規定,編造並傳播有關突發事件事態發展或者應急處置工作的虛假信息,或者明知是有關突發事件事態發展或者應急處置工作的虛假信息而進行傳播的,責令改正,給予警告。
Ⅲ 隱報瞞報新型病毒觸犯什麼法律
依據我國相關法律的規定,在新型冠狀病毒防控期間,隱瞞、謊報疫情信息的,造成嚴重後果的,按妨害傳染病防治罪追究刑事責任。從事傳染病防治的政府衛生行政部門的工作人員,或者在受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委託代表政府衛生行政部門行使職權的組織中從事公務的人員,或者雖未列入政府衛生行政部門人員編制但在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從事公務的人員,在代表政府衛生行政部門行使職權時,有緩報、瞞報、漏報等嚴重不負責任行為,導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傳播或者流行,情節嚴重的,以傳染病防治失職罪定罪處罰。
一、妨害傳染病罪和妨害公務罪區別:
1、保護的法益不同
前者要保護的法益是國家機關依法執行職務的活動,後者則是國家有關傳染病防治的管理規定和公共衛生安全。
2、行為方式不同
前者必須是暴力、威脅方法,後者既可以是暴力、威脅方法,也可是非暴力、威脅方法。
3、犯罪樣態不同
前者只能是積極的作為形式,後者既可以是積極的作為形式,也可以是消極的不作為形式。
4、構成要件行為不同
前者表現為暴力、威脅方法阻礙國家機關依法執行職務的行為,後者表現為刑法第330條規定的第四種引起甲類傳染病傳播或有嚴重傳播危險的行為。
5、犯罪主體不同
前者只能是自然人,後者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單位。
6、主觀構成要件不同
前者是直接故意,後者是過失,包括疏忽大意的過失和過於自信的過失。另外,使用暴力阻礙國家衛生行政管理機關工作人員執行傳染病防止工作的,同時構成本罪和妨害公務罪,成立想像競合犯,擇一重處。
二、妨害傳染病罪與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的區別
1、保護的法益不同
前者主要是國家對生產、銷售產品的監督管理制度,後者侵害的主要是國家有關傳染病防治的管理規定和公共衛生安全。
2、構成要件行為不同
前者表現為在產品中摻雜、摻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產品冒充合格產品的行為,後者主要表現為供應不符合國家規定衛生標準的飲用水的行為。
3、構成要件結果不同
前者必須是銷售金額達5萬元以上,後者必須引起甲類傳染病傳播或者有嚴重傳播危險。
4、主觀構成要件不同
前者是直接故意,後者既可以是過於自信的過失,也可以是疏忽大意的過失。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三百三十條 違反傳染病防治法的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引起甲類傳染病以及依法確定採取甲類傳染病預防、控制措施的傳染病傳播或者有傳播嚴重危險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後果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一)供水單位供應的飲用水不符合國家規定的衛生標準的;
(二)拒絕按照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提出的衛生要求,對傳染病病原體污染的污水、污物、場所和物品進行消毒處理的;
(三)准許或者縱容傳染病病人、病原攜帶者和疑似傳染病病人從事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規定禁止從事的易使該傳染病擴散的工作的;
(四)出售、運輸疫區中被傳染病病原體污染或者可能被傳染病病原體污染的物品,未進行消毒處理的;
(五)拒絕執行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疾病預防控制機構依照傳染病防治法提出的預防、控制措施的。
單位犯前款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
甲類傳染病的范圍,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和國務院有關規定確定。
Ⅳ 故意隱瞞傳染病情構成什麼罪
故意隱瞞傳染病情構成妨害傳染病防治罪,具體規定包括:
1、引起甲類傳染病傳播或者有傳播嚴重危險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2、後果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3、單位犯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
妨害傳染病防治罪的認定是什麼:
1、供水單位供應的飲用水不符合國家規定的衛生標準的;
2、拒絕按照衛生防疫機構提出的衛生要求,對傳染病病原體污染的污水、污物、糞便進行消毒處理的;
3、准許或者縱容傳染病病人、病原攜帶者和疑似傳染病病人從事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規定禁止從事的易使該傳染病擴散的工作的;
4、拒絕執行衛生防疫機構依照傳染病防治法提出的預防、控制措施的。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百三十條
【妨害傳染病防治罪】違反傳染病防治法的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引起甲類傳染病以及依法確定採取甲類傳染病預防、控制措施的傳染病傳播或者有傳播嚴重危險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後果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一)供水單位供應的飲用水不符合國家規定的衛生標準的;
(二)拒絕按照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提出的衛生要求,對傳染病病原體污染的污水、污物、場所和物品進行消毒處理的;
(三)准許或者縱容傳染病病人、病原攜帶者和疑似傳染病病人從事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規定禁止從事的易使該傳染病擴散的工作的;
(四)出售、運輸疫區中被傳染病病原體污染或者可能被傳染病病原體污染的物品,未進行消毒處理的;
(五)拒絕執行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疾病預防控制機構依照傳染病防治法提出的預防、控制措施的。
單位犯前款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
甲類傳染病的范圍,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和國務院有關規定確定。
Ⅳ 瞞報病情的處罰規定是什麼
法律分析: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百三十條規定,違反傳染病防治法的規定,拒絕執行衛生防疫機構依照傳染病防治法提出的預防、控制措施,引起甲類傳染病傳播或者有傳播嚴重危險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後果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三百三十條 拒絕執行衛生防疫機構依照傳染病防治法提出的預防、控制措施,引起甲類傳染病傳播或者有傳播嚴重危險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後果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Ⅵ 瞞報疫情法律責任
法律分析:從疫情嚴重區域返鄉和與此類人員有無防護密切接觸的個人、單位不如實報告或隱匿,根據《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五十條之規定,拒不執行人民政府在緊急狀態情況下依法發布的決定、命令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五百元以下罰款。
故意傳播新冠肺炎病原體的確診患者等,危害公共安全的,根據《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條的規定,按照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處罰,最高可判處死刑。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五十條 拒不執行人民政府在緊急狀態情況下依法發布的決定、命令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五百元以下罰款。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條 按照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處罰,最高可判處死刑。
Ⅶ 瞞報的法律規定
法律分析:瞞報病情,拒絕隔離治療或者隔離期未滿擅自脫離隔離治療的,可以由公安機關協助醫療機構採取強制隔離治療措施。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瞞報生產安全事故的,生產經營單位的主要負責人在本單位發生生產安全事故時,不立即組織搶救或者在事故調查處理期間擅離職守或者逃匿的,給予降級、撤職的處分,並由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處上一年年收入百分之六十至百分之一百的罰款;對逃匿的處十五日以下拘留;構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關規定追究刑事責任。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百三十條 違反傳染病防治法的規定,拒絕執行衛生防疫機構依照傳染病防治法提出的預防、控制措施,引起甲類傳染病傳播或者有傳播嚴重危險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後果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產安全法》第一百零六條 生產經營單位的主要負責人在本單位發生生產安全事故時,不立即組織搶救或者在事故調查處理期間擅離職守或者逃匿的,給予降級、撤職的處分,並由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處上一年年收入百分之六十至百分之一百的罰款;對逃匿的處十五日以下拘留;構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關規定追究刑事責任。